[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735811B - 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35811B
CN113735811B CN202111291752.4A CN202111291752A CN113735811B CN 113735811 B CN113735811 B CN 113735811B CN 202111291752 A CN202111291752 A CN 202111291752A CN 113735811 B CN113735811 B CN 1137358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intermediate product
solvent
acylation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917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35811A (zh
Inventor
李振朴
廖立新
于铁妹
潘俊锋
刘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eadline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eadlin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eadline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eadlin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9175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358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35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35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358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358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0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309/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no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309/08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no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309/10Oxygen ato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accharide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包括:S1)将乙酰丙酮或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木糖与碱性物质在溶剂中混合加热反应,得到第一中间产物;S2)将所述第一中间产物与酰化试剂进行酰化反应,得到第二中间产物;S3)将所述第二中间产物与还原剂在溶剂中进行还原反应,得到玻色因;所述还原剂含有‑1价氢原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酰化反应将第一中间产物中的三个羟基酰基化得到中间体三酯,其易纯化可通过萃取分离,通过重结晶除去α构型的产物,避免使用柱层析的方式提纯,并且中间体三酯还原时选择性较高,通过强还原剂可同时还原酮羰基及酯基直接得到高选择性的(S)‑玻色因。

Description

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玻色因是由欧莱雅历时多年发现的一种具有美容抗皱作用的木糖衍生物,其由木糖转换生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它可通过促进细胞间粘多糖的形成,从而重建细胞结构,增强真皮层和表皮层的连接性,提高真皮层和表皮层的结合能力,进而达到美容抗皱的效果。
2002年,欧莱雅公司的一篇国际专利号为WO02/051828Al名称为Nouveaux dérivés C-glycosides et utilization(新型碳糖酐及其应用)的专利获得授权,该专利首次批露了玻色因的原研制备方法,其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Figure 834301DEST_PATH_IMAGE002
该方法以D-木糖为原料、碳酸氢钠作为碱,水为溶剂,在90℃条件下搅拌反应6小时,乙酰丙酮与木糖缩合、环化再裂解,较高产率获得β-丙酮木糖苷;随后以甲醇为溶剂,用硼氢化钠还原β-丙酮木糖苷的酮羰基,高产率的得到四羟基化合物β-丙酮木糖苷醇9,即玻色因。
2009年,欧莱雅团队发表了一篇关于玻色因合成的最新文章(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9, 19, 845-849),文章对合成路线进一步优化。欧莱雅团队对路线主要有两处改进:1、第一步使用氢氧化钠代替碳酸氢钠,在新的条件下,反应温度可降至50摄氏度,同时反应时间也缩短到45分钟,并且产率还得到显著提升;2、第二步反应的改进在于使用异丙醇-醋酸混合溶剂做为还原反应的介质,可以大大提高该反应的选择性,其7位构型比(S:R)可达9:1。该方法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Figure 220283DEST_PATH_IMAGE004
但上述两种合成路线均使用了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还原β-丙酮木糖苷,在制备过程中会产生硼酸,而硼酸又极易与产品中的羟基脱水相连,难以除去;并且上述制备方法均需使用柱层析的方式提纯,不易量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该方法还原立体选择性较高,易纯化。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包括:
S1)将乙酰丙酮或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木糖与碱性物质在溶剂中混合加热反应,得到第一中间产物;
S2)将所述第一中间产物与酰化试剂进行酰化反应,得到第二中间产物;
S3)将所述第二中间产物与还原剂在溶剂中进行还原反应,得到玻色因;所述还原剂含有-1价氢原子。
优选的,所述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乙酰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丙酯、乙酰乙酸异丙酯、乙酰乙酸丁酯、乙酰乙酸异丁酯与乙酰乙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碱性物质选自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乙酰丙酮或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与木糖的摩尔比为(1~1.2):1;
所述碱性物质与木糖的摩尔比为(1.2~2):1。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加热反应的温度为70℃~90℃;所述加热反应的时间为10~16 h;
加热反应后,将反应溶液的pH值调节至中性,除去溶剂,得到第一中间产物。
优选的,所述酰化试剂选自酸酐或酰卤类酰化试剂;所述酸酐选自乙酸酐、丙酸酐、丁酸酐与异丁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酰卤类酰化试剂选自苯甲酰氯、乙酰氯、月桂酰氯与棕榈酰氯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酰化反应在有机碱性溶剂中进行;所述有机碱性溶剂选自吡啶和/或三乙胺;
所述酰化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30℃;所述酰化反应的时间为15~30 h;
酰化反应后,加入有机溶剂稀释反应体系,然后用稀酸溶液洗涤除去有机碱性溶剂,用碱性溶液洗涤除去酸,最后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至中性,干燥有机相,加入吸附剂进行脱色处理,得到第二中间产物粗品。
优选的,所述酰化试剂为酸酐;酸酐作为酰化反应的溶剂;所述酰化反应还加入强酸作为催化剂;所述强酸的摩尔数为第一中间产物摩尔数的1%~10%;所述酰化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30℃;所述酰化反应的时间为15~30 h;
酰化反应后,加入有机溶剂稀释反应体系,然后用碱性溶液洗涤除去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至中性,干燥有机相,加入吸附剂进行脱色处理,得到第二中间产物粗品。
优选的,将第二中间产物粗品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重结晶后,得到第二中间产物。
优选的,所述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2~3):1;
所述重结晶的步骤具体为将第二中间产物粗品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加热溶解后,缓慢降温至0℃,结晶,得到第二中间产物。
优选的,所述第二中间产物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1:(3~9);所述还原剂在0℃或0℃以下的条件下加入;所述还原反应在室温下进行;所述还原反应的时间为8~15 h。
所述还原剂选自氢化铝锂、二异丁基氢化铝与红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还原反应结束后,在冰浴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碱性水溶液与水混合淬灭反应,过滤,除去溶剂,用水溶解后,有机溶剂洗涤,除去水,得到玻色因;
或者还原反应结束后,在冰浴条件下加入碱性水溶液混合淬灭反应,过滤,滤液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调节pH值至中性,除去溶剂,用水溶解后,有机溶剂洗涤,除去水,得到玻色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包括:S1)将乙酰丙酮或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木糖与碱性物质在溶剂中混合加热反应,得到第一中间产物;S2)将所述第一中间产物与酰化试剂进行酰化反应,得到第二中间产物;S3)将所述第二中间产物与还原剂在溶剂中进行还原反应,得到玻色因;所述还原剂含有-1价氢原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酰化反应将第一中间产物中的三个羟基酰基化得到中间体三酯,其易纯化可通过萃取分离,通过重结晶除去α构型的产物,避免使用柱层析的方式提纯,并且中间体三酯还原时选择性较高,通过强还原剂可同时还原酮羰基及酯基直接得到高选择性的(S)-玻色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包括:S1)将乙酰丙酮或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木糖与碱性物质在溶剂中混合加热反应,得到第一中间产物;S2)将所述第一中间产物与酰化试剂进行酰化反应,得到第二中间产物;S3)将所述第二中间产物与还原剂在溶剂中进行还原反应,得到玻色因;所述还原剂含有-1价氢原子。
以原料为乙酰丙酮、碱性物质为碳酸钠为例,本发明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Figure 360540DEST_PATH_IMAGE005
其中,本发明对所有原料的来源并没有特殊的限制,为市售即可。
将乙酰丙酮或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木糖与碱性物质在溶剂中混合加热反应;所述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优选为乙酰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丙酯、乙酰乙酸异丙酯、乙酰乙酸丁酯、乙酰乙酸异丁酯与乙酰乙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木糖优选为D-木糖;所述碱性物质优选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乙酰丙酮或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与木糖的摩尔比优选为(1~1.2):1;所述碱性物质与木糖的摩尔比优选为(1.2~2):1,更优选为(1.4~1.8):1,再优选为1.5:1;所述溶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有机溶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醇溶剂,更优选为甲醇;混合后反应体系中木糖的浓度优选为1~2 mol/L,更优选为1.2~1.6mol/L,再优选为1.3~1.5 mol/L;所述加热反应的温度优选为70℃~90℃,更优选为75℃~85℃,再优选为80℃;所述加热反应的时间优选为10~16 h,更优选为12~14 h。
加热反应结束后,优选将反应溶液的pH值调节至中性,除去溶剂,得到第一中间产物;在本发明中优选采用盐酸调节反应溶液的pH值;所述盐酸的浓度优选为3~5 mol/L,更优选为4 mol/L;除去溶剂的方法优选为旋蒸;除去溶剂无需进行纯化得到的第一中间产物即可用于下一步骤。
将所述第一中间产物与酰化试剂进行酰化反应;所述酰化试剂优选为酸酐或酰卤类酰化试剂;所述酸酐优选为乙酸酐、丙酸酐、丁酸酐与异丁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酰卤类酰化试剂优选为酰氯,更优选为苯甲酰氯、苯甲酰氯、乙酰氯、月桂酰氯与棕榈酰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酰化反应优选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优选为有机碱性溶剂;所述有机碱性溶剂优选为吡啶和/或三乙胺;所述第一中间产物与酰化试剂的摩尔比优选为1:(1~1.4),更优选为1:1.2;当酰化试剂为酸酐时,还可以酸酐同时作为溶剂,此时优选还加入强酸作为催化剂;所述强酸优选为浓硫酸或高氯酸;所述强酸的浓度优选为15~20 mol/L;所述强酸的摩尔数优选为第一中间产物摩尔数的1%~10%,更优选为4%~6%,再优选为5%;酰化反应体系中第一中间产物的浓度优选为1~2 mo/L,更优选为1~1.5 mol/L,再优选为1~1.33mol/L;所述酰化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0℃~30℃,更优选为25℃;所述酰化反应的时间优选为15~30 h,更优选为20~30 h,再优选为24 h。
酰化反应后,优选用有机溶剂稀释后进行后处理;所述有机溶剂优选为乙酸乙酯;所述有机溶剂与酰化反应体系的体积比优选为1:(0.5~1.5),更优选为1:(0.75~1);所述后处理的方法可根据酰化反应体系的不同进行选择。
当酰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即反应体系的溶剂为有机碱性溶剂时,后处理优选为用稀酸溶液洗涤除去有机碱性溶剂,用碱性溶液洗涤除去酸,最后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至中性,干燥有机相,加入吸附剂进行脱色处理,得到第二中间产物粗品;所述稀酸溶液优选为盐酸溶液;所述稀酸溶液的浓度优选为0.5~1.5 mol/L,更优选为1 mol/L;所述碱性溶液优选为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碱金属碳酸盐溶液与碱金属碳酸氢盐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碱性溶液洗涤去除体系中残留的酸;所述碱金属优选为钾和/或钠;在本发明中,最优选地,所述碱性溶液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所述干燥有机相优选使用无机干燥剂,更优选为无水硫酸钠;所述吸附剂优选为活性炭;所述脱色处理的温度优选为40℃~60℃,更优选为45℃~55℃,再优选为50℃;所述脱色处理的时间优选为20~40 min,更优选为25~35 min,再优选为30 min;脱色后优选过滤,除去溶剂,得到第二中间产物粗品;所述除去溶剂的方法优选为旋蒸。
当所述酰化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即酰化反应的溶剂为酸酐时,后处理优选为用碱性溶液洗涤除去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至中性,干燥有机相,加入吸附剂进行脱色处理,得到第二中间产物粗品;所述碱性溶液优选为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碱金属碳酸盐溶液与碱金属碳酸氢盐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碱金属优选为钾和/或钠;在本发明中,最优选地,所述碱性溶液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所述干燥有机相优选使用无机干燥剂,更优选为无水硫酸钠;所述吸附剂优选为活性炭;所述脱色处理的温度优选为40℃~60℃,更优选为45℃~55℃,再优选为50℃;所述脱色处理的时间优选为20~40 min,更优选为25~35 min,再优选为30 min;脱色后优选过滤,除去溶剂,得到第二中间产物粗品;所述除去溶剂的方法优选为旋蒸。
将第二中间产物粗品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重结晶后,得到第二中间产物;所述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优选为(2~3):1,更优选为2.5:1;所述第二中间产物与混合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优选为(50~100)g:150 mL,更优选为(50~95)g:150 mL;所述重结晶的步骤具体为将第二中间产物粗品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加热溶解后,缓慢降温至0℃,结晶,得到第二中间产物;所述加热溶解的温度优选为60℃~70℃;所述加热溶解优选在回流的条件下进行。
将所述第二中间产物与还原剂在溶剂中进行还原反应;所述还原剂含有-1价氢原子,优选为氢化铝锂、二异丁基氢化铝与红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中间产物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优选为1:(3~9),更优选为1:(3.6~8.4);所述还原剂优选在0℃或0℃以下的条件下加入,更优选为0℃~-78℃;所述还原反应优选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优选为醇溶剂、四氢呋喃、二氯甲烷与甲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醇溶剂优选为甲醇;还原反应体系中第二中间产物的浓度优选为0.1~1 mol/L,更优选为0.2~0.7 mol/L;所述还原反应优选在室温下进行;所述还原反应的时间优选为8~15 h,更优选为10~14 h,更优选为12 h。第二中间产物为中间体三酯,其还原时不仅选择性高,7位R构型玻色因不会大量出现,还避免了使用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引入难以除去的硼酸。
还原反应结束后,需要淬灭反应;所述淬灭反应的方法可为在冰浴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碱性水溶液与水混合淬灭反应;第一次加入水的体积优选为还原反应体系体积的1%~15%;所述碱性溶液优选为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更优选为氢氧化钠溶液;所述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10%~20%,更优选为13%~18%,再优选为15%;所述碱性溶液的体积优选为还原反应体系体积的1%~15%;所述第二次加入水的体积优选为还原体系体积的4%~30%,更优选为4%~28%;加入水、碱性水溶液与水后优选在室温下混合搅拌;所述混合搅拌的时间优选为10~20 min,更优选为15 min;混合搅拌后过滤,滤液中加入吸附剂脱色;所述吸附剂优选为活性炭;所述脱色的温度优选为40℃~60℃,更优选为45℃~55℃,再优选为50℃;所述脱色的时间优选为20~40 min,更优选为25~35 min,再优选为30 min;脱色后过滤,除去溶剂得到油状物;所述除去溶剂的方法优选为旋蒸;所述油状物优选优选用水溶解,有机溶剂洗涤后,除去水,得到玻色因;所述有机溶剂优选为乙酸乙酯;所述除去水的方法优选为旋蒸。
在本发明中,还原反应结束后,还可优选在冰浴条件下加入碱性水溶液混合淬灭反应;所述碱性水溶液优选为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更优选为氢氧化钠溶液;所述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10%~20%,更优选为13%~18%,再优选为15%;所述碱性溶液的体积优选为还原反应体系体积的10%~40%;在冰浴条件下缓慢加入碱性水溶液后,优选在室温下混合搅拌;所述混合搅拌的时间优选为10~20 min,更优选为15 min;混合搅拌后过滤,滤液优选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调节pH值至中性,即调节pH值为7,除去溶剂得到油状物;所述除去溶剂的方法优选为旋蒸;所述油状物优选优选用水溶解,有机溶剂洗涤后,除去水,得到玻色因;所述有机溶剂优选为乙酸乙酯;所述除去水的方法优选为旋蒸。
本发明通过酰化反应将第一中间产物中的三个羟基酰基化得到中间体三酯,其易纯化可通过萃取分离,通过重结晶除去α构型的产物,避免使用柱层析的方式提纯,并且中间体三酯还原时选择性较高,通过强还原剂可同时还原酮羰基及酯基直接得到高选择性的(S)-玻色因。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均为市售。
实施例1
Figure 552487DEST_PATH_IMAGE006
在500 ml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甲醇150 ml、碳酸钠31.8克(0.3 mol)、木糖30克(0.2 mol)),乙酰丙酮26克(0.24 mol),80摄氏度下反应12小时后,用4N HCl调节pH到7,旋干得到β-丙酮木糖苷粗品,MS (ESI): m/z:191.07[M+H]+
实施例2
Figure 835700DEST_PATH_IMAGE007
实施例1得到的β-丙酮木糖苷粗品全部加入一个500 ml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吡啶150 ml、乙酸酐24.7克(0.24 mol),25摄氏度下反应24小时,。加入200毫升乙酸乙酯稀释,用1摩尔每毫升的盐酸溶液萃取,每次用200毫升,萃取三次,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00毫升萃取一次,饱和食盐水100毫升萃取一次,用10克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相,再加入1.5克活性炭于50摄氏度下搅拌30分钟脱色,抽滤,滤液旋干,得到54.1克粗品。
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以5:2的比例配置成混合溶液150毫升溶液,加入到装有粗品的500毫升烧瓶中,60摄氏度加热回流搅拌,待全部溶解后,缓慢降温到0摄氏度,结晶,得到49.5克β-丙酮木糖苷三乙酸酯晶体,两步收率78.3%,MS (ESI): m/z:317.10[M+H]+
实施例3
Figure 517218DEST_PATH_IMAGE008
实施例1中得到的β-丙酮木糖苷粗品全部加入一个500 ml的反应瓶中,加入吡啶150 ml,冰浴下逐滴加入苯甲酰氯33.6克(0.24 mol),25摄氏度下反应24小时。加入200毫升乙酸乙酯稀释,用1摩尔每毫升的盐酸溶液萃取,每次用200毫升,萃取三次,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00毫升萃取一次,饱和食盐水100毫升萃取一次,用10克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相,再加入1.5克活性炭于50摄氏度下搅拌30分钟脱色,抽滤,滤液旋干,得到91.5克粗品。
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以5:2的比例配置成混合溶液150毫升溶液,加入到装有粗品的500毫升烧瓶中,60摄氏度加热回流搅拌,待全部溶解后,缓慢降温到0摄氏度,结晶,得到78.2克β-丙酮木糖苷三苯甲酸酯晶体,两步收率65.1%,MS (ESI): m/z:503.09[M+H]+
实施例4
Figure 580988DEST_PATH_IMAGE009
实施例1中得到的β-丙酮木糖苷粗品全部加入一个500 ml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丙酸酐200 ml,浓硫酸0.53 ml(0.01 mol),加入25摄氏度下反应24小时。加入200毫升乙酸乙酯稀释,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萃取,每次用200毫升,萃取三次,再饱和食盐水100毫升萃取一次,用10克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相,再加入1.5克活性炭于50摄氏度下搅拌30分钟脱色,抽滤,滤液旋干,得到71.3克粗品。
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以5:2的比例配置成混合溶液150毫升溶液,加入到装有粗品的500毫升烧瓶中,60摄氏度加热回流搅拌,待全部溶解后,缓慢降温到0摄氏度,结晶,得到61.2克(纯度98.92%)β-丙酮木糖苷三丙酸酯晶体,两步收率85.5%,MS (ESI): m/z:359.17[M+H]+
实施例5
Figure 248730DEST_PATH_IMAGE010
实施例1中得到的β-丙酮木糖苷粗品全部加入一个500 ml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吡啶150 ml、丁酸酐37.9克(0.24 mol),25摄氏度下反应24小时,。加入200毫升乙酸乙酯稀释,用1摩尔每毫升的盐酸溶液萃取,每次用200毫升,萃取三次,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00毫升萃取一次,饱和食盐水100毫升萃取一次,用10克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相,再加入1.5克活性炭于50摄氏度下搅拌30分钟脱色,抽滤,滤液旋干,得到69.4克粗品。
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以5:2的比例配置成混合溶液150毫升溶液,加入到装有粗品的500毫升烧瓶中,60摄氏度加热回流搅拌,待全部溶解后,缓慢降温到0摄氏度,结晶,得到63.5克β-丙酮木糖苷三丁酸酯晶体,两步收率79.3%,MS (ESI): m/z:401.00[M+H]+
实施例6
Figure 278128DEST_PATH_IMAGE011
实施例1产品粗品(β-丙酮木糖苷)全部加入一个500 ml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吡啶150 ml、异丁酸酐37.9克(0.24 mol),25摄氏度下反应24小时,。加入200毫升乙酸乙酯稀释,用1摩尔每毫升的盐酸溶液萃取,每次用200毫升,萃取三次,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00毫升萃取一次,饱和食盐水100毫升萃取一次,用10克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相,再加入1.5克活性炭于50摄氏度下搅拌30分钟脱色,抽滤,滤液旋干,得到66.3克粗品。
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以5:2的比例配置成混合溶液150毫升溶液,加入到装有粗品的500毫升烧瓶中,60摄氏度加热回流搅拌,待全部溶解后,缓慢降温到0摄氏度,结晶,得到60.2克β-丙酮木糖苷三异丁酸酯晶体,两步收率75.2%,MS (ESI): m/z:193.10 [M+H]+
实施例7
Figure 740334DEST_PATH_IMAGE012
在500 ml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四氢呋喃150 ml,实施例2中得到的β-丙酮木糖苷三乙酸酯31.6克(0.1 mol),冰浴搅拌下缓慢加入氢化铝锂13.7克(0.36 mol),常温下反应12 h。处理时,先在冰浴搅拌下依次缓慢加入13.7 ml水,13.7 ml 1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41.1 ml水,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5分钟,抽滤,滤液旋干,旋干后的油状物用水150 ml溶解后用乙酸乙酯150 ml萃取一次,旋干水相,得到15.2 g玻色因,纯度99.13%、收率79.2%。
利用质谱对实施例7中得到的玻色因进行分析,得到结果MS (ESI): m/z:193.03[M+H]+
利用核磁共振对实施例7中得到的玻色因进行分析,得到结果1H NMR (400 MHz,DMSO) δ 4.94 – 4.82 (m, 3H), 4.25 (d, J = 4.3 Hz, 1H), 3.87 – 3.73 (m, 1H),3.69-3.65 (m, 1H), 3.23-3.21(m, 1H), 3.10 – 2.89 (m, 3H), 2.86-2.80 (m, 1H),1.75-1.70 (m, 1H), 1.50-1.43 (m, 1H), 1.03-1.02 (d, J = 6.1 Hz, 3H)。
实施例8
Figure 291401DEST_PATH_IMAGE013
在500 ml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四氢呋喃150 ml,实施例3中得到的β-丙酮木糖苷三苯甲酸酯50.2克(0.1 mol),冰浴搅拌下缓慢加入氢化铝锂13.7克(0.36 mol),常温下反应12h。处理时,先在冰浴搅拌下依次缓慢加入13.7 ml水,13.7 ml 1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41.1 ml水,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5分钟,抽滤,滤液旋干,旋干后的油状物用水150 ml溶解后用乙酸乙酯150 ml萃取一次,旋干水相,得到13.9 g玻色因、纯度99.07%、,收率72.4%。
利用质谱对实施例8中得到的玻色因进行分析,得到结果MS (ESI): m/z:193.19[M+H]+
利用核磁共振对实施例8中得到的玻色因进行分析,得到结果1H NMR (400 MHz,D2O) δ 4.96 – 4.83 (m, 3H), 4.25 (d, J = 4.3 Hz, 1H), 3.84 – 3.71 (m, 1H),3.69-3.65 (m, 1H), 3.23-3.19(m, 1H), 3.12 – 2.85 (m, 3H), 2.83-2.81 (m, 1H),1.77-1.73 (m, 1H), 1.51-1.45 (m, 1H), 1.01-1.00 (d, J = 6.1 Hz, 3H)。
实施例9
Figure 887467DEST_PATH_IMAGE014
在500 ml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二氯甲烷150 ml,β-丙酮木糖苷三乙酸酯31.6克(0.1 mol),-78℃下缓慢加入119.5克(0.84 mol)二异丁基氢化铝,搅拌反应12 h。处理时,先在冰浴搅拌下依次缓慢加入4.76 ml水,4.76 ml 1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11.9 ml水,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5分钟,抽滤,滤液旋干,旋干后的油状物用水150 ml溶解后用乙酸乙酯150 ml萃取一次,旋干水相,得到12.5 g玻色因,收率65.1%。
利用质谱对实施例9中得到的玻色因进行分析,得到结果MS (ESI): m/z:193.05[M+H]+
利用核磁共振对实施例9中得到的玻色因进行分析,得到结果1H NMR (400 MHz,D2O) δ 4.97 – 4.86 (m, 3H), 4.25 (d, J = 4.3 Hz, 1H), 3.84 – 3.73 (m, 1H),3.67-3.63 (m, 1H), 3.21-3.18(m, 1H), 3.13 – 2.87 (m, 3H), 2.85-2.82 (m, 1H),1.77-1.73 (m, 1H), 1.51-1.45 (m, 1H), 1.01-1.00 (d, J = 6.1 Hz, 3H)。
实施例10
Figure 879694DEST_PATH_IMAGE015
在500 ml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二氯甲烷150 ml,β-丙酮木糖苷三苯甲酸酯50.2克(0.1 mol),-78℃下缓慢加入119.5克(0.84 mol)二异丁基氢化铝,搅拌反应12 h。处理时,先在冰浴搅拌下依次缓慢加入4.76 ml水,4.76 ml 1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11.9 ml水,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5分钟,抽滤,滤液旋干,旋干后的油状物用水150 ml溶解后用乙酸乙酯150 ml萃取一次,旋干水相,得到13.4 g玻色因,纯度99.01%,收率69.8%。
利用质谱对实施例10中得到的玻色因进行分析,得到结果MS (ESI): m/z:193.21[M+H]+
利用核磁共振对实施例10中得到的玻色因进行分析,得到结果1H NMR (400 MHz,D2O) δ 4.97 – 4.89 (m, 3H), 4.25 (d, J = 4.3 Hz, 1H), 3.84 – 3.73 (m, 1H),3.67-3.63 (m, 1H), 3.21-3.18(m, 1H), 3.13 – 2.87 (m, 3H), 2.85-2.82 (m, 1H),1.77-1.75 (m, 1H), 1.51-1.45 (m, 1H), 1.01-1.00 (d, J = 6.1 Hz, 3H)。
实施例11
Figure 903014DEST_PATH_IMAGE016
在500 ml的反应瓶中依次加入甲苯150 ml,β-丙酮木糖苷三乙酸酯31.6克(0.1mol),-78℃下缓慢加入281.1克(0.84 mol)70%的红铝甲苯溶液,搅拌反应12 h。处理时,先在冰浴搅拌下依次缓慢加入60 ml 1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5分钟,抽滤,滤液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调节pH到7旋干,旋干后的油状物用水150 ml溶解后用乙酸乙酯150 ml萃取一次,旋干水相,得到13.4 g玻色因,纯度99.44%、收率69.8%。
利用质谱对实施例11中得到的玻色因进行分析,得到结果MS (ESI): m/z:193.15[M+H]+
利用核磁共振对实施例11中得到的玻色因进行分析,得到结果1H NMR (400 MHz,D2O) δ 4.95 – 4.85 (m, 3H), 4.25 (d, J = 4.3 Hz, 1H), 3.84 – 3.73 (m, 1H),3.67-3.63 (m, 1H), 3.21-3.18(m, 1H), 3.13 – 2.87 (m, 3H), 2.84-2.82 (m, 1H),1.77-1.73 (m, 1H), 1.50-1.45 (m, 1H), 1.01-1.00 (d, J = 6.1 Hz, 3H)。

Claims (10)

1.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将乙酰丙酮或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木糖与碱性物质在溶剂中混合加热反应,得到第一中间产物;
S2)将所述第一中间产物与酰化试剂进行酰化反应,通过酰化反应将第一中间产物中的三个羟基酰基化,得到第二中间产物;
S3)将所述第二中间产物与还原剂在溶剂中进行还原反应,得到玻色因;所述还原剂含有-1价氢原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乙酰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丙酯、乙酰乙酸异丙酯、乙酰乙酸丁酯、乙酰乙酸异丁酯与乙酰乙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碱性物质选自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乙酰丙酮或乙酰乙酸酯类化合物与木糖的摩尔比为(1~1.2):1;
所述碱性物质与木糖的摩尔比为(1.2~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加热反应的温度为70℃~90℃;所述加热反应的时间为10~16h;
加热反应后,将反应溶液的pH值调节至中性,除去溶剂,得到第一中间产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酰化试剂选自酸酐或酰卤类酰化试剂;所述酸酐选自乙酸酐、丙酸酐、丁酸酐与异丁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酰卤类酰化试剂选自苯甲酰氯、乙酰氯、月桂酰氯与棕榈酰氯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酰化反应在有机碱性溶剂中进行;所述有机碱性溶剂选自吡啶和/或三乙胺;
所述酰化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30℃;所述酰化反应的时间为15~30h;
酰化反应后,加入有机溶剂稀释反应体系,然后用稀酸溶液洗涤除去有机碱性溶剂,用碱性溶液洗涤除去酸,最后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至中性,干燥有机相,加入吸附剂进行脱色处理,得到第二中间产物粗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酰化试剂为酸酐;酸酐作为酰化反应的溶剂;所述酰化反应还加入强酸作为催化剂;所述强酸的摩尔数为第一中间产物摩尔数的1%~10%;所述酰化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30℃;所述酰化反应的时间为15~30h;
酰化反应后,加入有机溶剂稀释反应体系,然后用碱性溶液洗涤除去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至中性,干燥有机相,加入吸附剂进行脱色处理,得到第二中间产物粗品。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二中间产物粗品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重结晶后,得到第二中间产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2~3):1;
所述重结晶的步骤具体为将第二中间产物粗品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加热溶解后,缓慢降温至0℃,结晶,得到第二中间产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间产物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1:(3~9);所述还原剂在0℃以下的条件下加入;所述还原反应在室温下进行;所述还原反应的时间为8~15h;
所述还原剂选自氢化铝锂、二异丁基氢化铝与红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还原反应结束后,在冰浴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碱性水溶液、水,混合淬灭反应,过滤,除去溶剂,用水溶解后,有机溶剂洗涤,除去水,得到玻色因;
或者还原反应结束后,在冰浴条件下加入碱性水溶液混合淬灭反应,过滤,滤液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调节pH值至中性,除去溶剂,用水溶解后,有机溶剂洗涤,除去水,得到玻色因。
CN202111291752.4A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Active CN1137358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1752.4A CN113735811B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1752.4A CN113735811B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35811A CN113735811A (zh) 2021-12-03
CN113735811B true CN113735811B (zh) 2022-02-08

Family

ID=78727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91752.4A Active CN113735811B (zh) 2021-11-03 2021-11-03 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358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5882A (zh) * 2021-04-09 2021-07-20 海南夸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锅法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CN117263898A (zh) * 2021-12-15 2023-12-22 山东梅奥华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玻色因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CN114105923A (zh) * 2021-12-17 2022-03-01 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s-构型玻色因晶型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10704B (zh) * 2022-02-15 2023-06-27 上海云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CN114507681B (zh) * 2022-03-17 2023-08-22 乐山利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山梨糖还原酶OpCR基因、突变体及编码蛋白和在制备玻色因中的应用
CN114835666A (zh) * 2022-06-30 2022-08-02 天津泰普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的连续合成方法
CN115093386B (zh) * 2022-08-29 2022-11-04 山东君泰药业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一种无色无味无硼酸盐的玻色因的生产方法
CN117229247A (zh) * 2022-10-27 2023-12-15 山东梅奥华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活性玻色因的合成方法
CN115850223A (zh) * 2022-12-22 2023-03-28 湖北保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玻色因纯化除盐的方法
CN116478118B (zh) * 2023-03-20 2025-03-14 常州大学 R-/s-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的合成方法
CN116514755A (zh) * 2023-04-14 2023-08-01 铭颜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一锅法制备玻色因
CN116574080B (zh) * 2023-05-05 2024-01-30 广州同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高纯度玻色因的方法
CN116253707A (zh) * 2023-05-15 2023-06-13 山东梅奥华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纯度玻色因的合成方法
CN116903567B (zh) * 2023-06-01 2025-01-28 济南鸿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玻色因的方法
CN117229248B (zh) * 2023-08-21 2024-07-02 浙江晟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固体碱制备提纯玻色因的方法
CN117050045B (zh) * 2023-10-10 2023-12-22 长沙创新药物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s构型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的合成方法
CN118878494A (zh) * 2024-07-05 2024-11-01 中山海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纯度玻色因的制备工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2644A1 (fr) * 2015-04-07 2016-10-13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Reduction des fonctions carbonyles de glucides et derives de glucides en milieu aqueux par le dithionite de sodium
CN110467591A (zh) * 2019-08-23 2019-11-19 上海克琴科技有限公司 稀土金属配合物促进的一锅法合成化妆品活性物玻色因
CN112812087A (zh) * 2021-01-15 2021-05-18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CN113135882A (zh) * 2021-04-09 2021-07-20 海南夸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锅法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18547B1 (fr) * 2000-12-22 2006-11-17 Oreal Nouveaux derives c-glycosides et utilis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2644A1 (fr) * 2015-04-07 2016-10-13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Reduction des fonctions carbonyles de glucides et derives de glucides en milieu aqueux par le dithionite de sodium
CN110467591A (zh) * 2019-08-23 2019-11-19 上海克琴科技有限公司 稀土金属配合物促进的一锅法合成化妆品活性物玻色因
CN112812087A (zh) * 2021-01-15 2021-05-18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CN113135882A (zh) * 2021-04-09 2021-07-20 海南夸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锅法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Strategy for the Synthesis of Anthraquinone-Based Aryl‑C‑glycosides;Namrata Anand et al.;《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130425;第78卷;第4685-4696页 *
Diastereoselective addition of sugar radicals to camphorsultam glyoxilic oxime ether: a route toward C-glycosylthreonine and allothreonine;Nicolas Bragnier et al.;《Org. Biomol. Chem.》;20090730;第7卷;第3918-3921页 *
Synthesis of C-glycosides related to glycero-b-D D-manno-heptoses;Andrea Graziani et al.;《Tetrahedron: Asymmetry》;20051231;第16卷;第167-175页 *
玻色因的合成方法改进;王长斌等;《食品与药品》;20201120;第22卷(第6期);第498-49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35811A (zh) 2021-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35811B (zh) 一种通过酰化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CN113735810B (zh) 一种通过缩醛/缩酮保护再还原合成玻色因的方法
CN110437294A (zh) 一种制备群勃龙醋酸酯的方法
CN109651473A (zh) 一种雄甾-2-烯-17-酮的制备方法
CN109320564B (zh) 一种l-来苏糖的制备工艺
CN103288890B (zh) 一种制备3-O-苄基-1,2-O-异亚丙基-β-L-呋喃艾杜糖的新方法
CN111559995B (zh) 一种抗坏血酸乙基醚的制备工艺
CN112358514B (zh) 一种熊果苷的合成工艺
CN101759740B (zh) 一种合成3-α-乙酰氧基-去氧雄甾-5-烯-17-酮的方法
Kováč et al. Alternative syntheses of methylated sugars. XIV.* Synthesis of methyl 3, 4-di-О-acetyl-/5-D-xyIopyranoside
CN109988220B (zh) 一种绿色合成丹参酮iia磺酸钠的制备方法
CN107129474B (zh) 氨基糖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2679512B (zh) 曲贝替定中间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18928B (zh) 一种天麻素半水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Lewbart Synthesis of the four pairs of side-chain epoxides epimeric at C-20 derived from 5. beta.-pregnan-3. alpha.-ol
CN112300226A (zh) 一种制备β-四乙酰-L-核糖的方法
CN112679513B (zh) 一种制备曲贝替定的关键中间体的方法
CN114644679B (zh) 葡萄糖醛酸糖苷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Kováč et al. Alternative syntheses of methylated sugars. XVIII.* Synthesis of methyl 2, 4-di-O-acetyl-/?-o-xylopyranoside
CN113683655B (zh) 一种罗库溴铵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CN113214251B (zh) 一种他达拉非中间体杂质的制备方法
CN111517985B (zh) 4-[(1r)-1-氨基-2-羟基乙基]-3-氟-苯腈的制备方法
CN114213483B (zh) 一种海洋黄酮糖苷的制备方法
CN119101109A (zh) 羊毛甾醇的纯化方法
CN113801089B (zh) 一种克立硼罗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floor 3, building 2, Shenzhen biological incubation base, No. 10, Gaoxin Zhongyi Road, Maling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READLINE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101, 1st floor, building 2, Shenzhen biological incubation base, No.10, Gaoxin middle 1st Road, Maling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READLINE BIO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