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7586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57586A CN113557586A CN202080019871.1A CN202080019871A CN113557586A CN 113557586 A CN113557586 A CN 113557586A CN 202080019871 A CN202080019871 A CN 202080019871A CN 113557586 A CN113557586 A CN 1135575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movable contact
- posture
- movable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0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of the contact-making surface, e.g. groov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熔接的可能性降低的电磁继电器。电磁继电器(1)具有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可动触头(4)具有可动触点(41、42)。可动触头(4)在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在可动触点(41、42)和固定触点(31、32)接触的状态下自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可动触点(41、42)具有与固定触点(31、32)相对的相对面(410、420)。可动触头(4)处于第1姿势时的相对面(410、420)相对于可动触头(4)处于第2姿势时的相对面(410、420)倾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磁继电器,更详细而言,涉及具有固定触点和可动触头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磁继电器具有一对固定触点、具有一对可动触点的可动触头、可动轴、以及驱动可动轴以使一对可动触点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驱动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012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熔接的可能性降低的电磁继电器。
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固定触点和可动触头。所述可动触头具有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关闭位置和所述可动触点远离所述固定触点的打开位置之间沿着一轴线移动。所述可动触头在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到所述关闭位置时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状态下自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所述可动触点具有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对的相对面。所述可动触头处于所述第1姿势时的所述可动触点的所述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可动触头处于所述第2姿势时的所述可动触点的所述相对面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装置中可动触头位于打开位置且为第1姿势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是表示在该电磁继电器的触点装置中可动触头位于关闭位置且为第1姿势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在该电磁继电器的触点装置中可动触头位于关闭位置且为第2姿势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4是该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该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6是该电磁继电器的触点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该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8是该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该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变形例1的电磁继电器中将可动触头组装于移动体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该电磁继电器中将可动触头组装于移动体的结构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12是与图11对应的仰视图。
图13是变形例2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变形例3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变形例4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变形例5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变形例6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
图18是变形例7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
图19是变形例8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不过,下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之一。下述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图是示意性的图,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和厚度各自之比未必反映出实际的尺寸比。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具有触点装置2、驱动部8、第1罩71和第2罩72。驱动部8利用电磁力驱动触点装置2。第1罩71和第2罩72组合而收纳触点装置2和驱动部8。
触点装置2具有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触点装置2具有4组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的组(参照图6),在此,着眼于其中的1组。可动触头4具有一对可动触点41、42。可动触头4在一对可动触点41、42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接触的关闭位置和一对可动触点41、42远离一对固定触点31、32的打开位置之间沿着一轴线(后述的沿左右方向的方向轴线)移动。可动触头4在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在一对可动触点41、42和一对固定触点31、32接触的状态下自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可动触点41具有与固定触点31相对的相对面410。可动触点42具有与固定触点32相对的相对面420。可动触头4处于第1姿势时的可动触点41的相对面410相对于可动触头4处于第2姿势时的可动触点41的相对面410倾斜。可动触头4处于第1姿势时的可动触点42的相对面420相对于可动触头4处于第2姿势时的可动触点42的相对面420倾斜。
在触点装置2中,与相对面410的方向被固定的情况相比,在固定触点31与可动触点41之间产生的电弧停留于一处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能够使由于电弧的热而导致固定触点31和可动触点41熔接的可能性降低。同样地,与相对面420的方向被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固定触点32和可动触点42熔接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电磁继电器1还具有与可动触头4接触的接触构件66。本实施方式的接触构件66是后述的保持件6的一部分。可动触头4和接触构件66中的一者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64。两个姿势调整部64通过与可动触头4和接触构件66中的另一者(对象构件)接触而将可动触头4维持于第1姿势。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构件66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64。即,可动触头4相当于对象构件。
(1)驱动部
如图4、图5所示,驱动部8具有线圈81、线圈架82、铁心83、两个线圈端子84、衔铁85、磁轭86和铰链弹簧87。
线圈架82的形状为圆筒状。线圈81是卷绕于线圈架82的导线。铁心83的一部分穿过线圈架82的内侧。两个线圈端子84与线圈81电连接。两个线圈端子84穿过形成于第2罩72的贯通孔而向第2罩72的外部突出(参照图7)。衔铁85具有衔铁主体851和卡部852。衔铁主体851配置于与铁心83相对的位置。卡部852从衔铁主体851向触点装置2侧突出。磁轭86构成由线圈81产生的磁通所通过的磁路的一部分。衔铁85被磁轭86支承,能够以被磁轭86支承的部位为中心旋转。铰链弹簧87跨衔铁85和磁轭86地安装。
当经由两个线圈端子84对线圈81通电时,在衔铁85与铁心83之间产生的磁性吸引力的作用下,衔铁85旋转,衔铁85与铁心83接触。此时,随着衔铁85的旋转,铰链弹簧87弹性变形。衔铁85的旋转力作用于触点装置2的后述的移动体5,使移动体5移动。由此,触点装置2从打开状态变为关闭状态。关闭状态是指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的一对可动触点41、42接触而经由一对固定触点31、32向负载供给电力的状态。打开状态是指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的一对可动触点41、42相互分离而未向负载供给电力的状态。
当从对线圈81通电的状态变为未对其通电的状态时,衔铁85与铁心83之间的磁性吸引力消失,衔铁85在铰链弹簧87的弹力下以远离铁心83的方式旋转。衔铁85的旋转力作用于移动体5,使移动体5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触点装置2的可动触头4移动,触点装置2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即,根据线圈81的通电状态,触点装置2的状态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变化。
(2)触点装置
如图1所示,触点装置2具有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更详细而言,触点装置2具有多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组。参照图6)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的组。
各固定触点31、32具有圆柱状的轴部、以及设于轴部的顶端的圆盘状的头部。即,各固定触点31、32是铆钉触点。
触点装置2还具有一对固定端子33、34。更详细而言,触点装置2具有多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组。参照图6)一对固定端子33、34的组。各固定端子33、34的形状为长方形的板状。在固定端子33固定有固定触点31。在固定端子34固定有固定触点32。各固定端子33、34的一部分穿过形成于第2罩72的贯通孔而向第2罩72的外部突出(参照图7)。负载与一对固定端子33、34电连接。在触点装置2中,通过对一对固定端子33、34之间电连接的状态和电切断的状态进行切换,来切换对负载的供电状态和非供电状态。触点装置2具有4组一对固定端子33、34的组,因此,触点装置2最大能够与4个系统的负载连接,能够切换对4个系统的负载的供电状态和非供电状态。
各可动触头4具有一对可动触点41、42和主体部43。各可动触点41、42具有圆柱状的轴部、以及设于轴部的顶端的圆盘状的头部。即,各可动触点41、42为铆钉触点。主体部43的形状为长方形的板状。在主体部43固定有一对可动触点41、42。更详细而言,在主体部4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附近固定有可动触点41,在另一端附近固定有可动触点42。一对可动触点41、42和一对固定触点31、32一一对应。各可动触点41、42设于与对应的固定触点31或32相对的位置。
固定触点31具有与可动触点41相对的相对面310。固定触点32具有与可动触点42相对的相对面320。可动触点41具有与固定触点31相对的相对面410。可动触点42具有与固定触点32相对的相对面420。各相对面310、320、410、420为曲面。更详细而言,各相对面310、320、410、420为接近平面状的球面状。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可动触点41(或42)和与该可动触点41(或42)对应的固定触点31(或32)排列的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将从可动触点41(或42)观察时的固定触点31(32)侧设为右,将从固定触点31(32)观察时的可动触点41(或42)侧设为左。另外,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排列的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将从固定触点32观察时的固定触点31侧设为前,将从固定触点31观察时的固定触点32侧设为后。另外,将驱动部8(参照图5)和触点装置2排列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从触点装置2观察时的驱动部8侧设为上,将从驱动部8观察时的触点装置2侧设为下。
触点装置2还具有移动体5。移动体5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参照图6)保持件6、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参照图6)弹簧部51、以及罩部52(参照图6)。
多个保持件6沿左右方向排列。多个保持件6和多个可动触头4一一对应。各保持件6保持对应的可动触头4。由此,多个可动触头4在沿着一轴线的方向(左右方向)上排列。
多个保持件6和多个弹簧部51一一对应。各保持件6保持对应的弹簧部51。各弹簧部51例如为压缩螺旋弹簧。弹簧部51对可动触头4作用朝向固定触点31、32的一个方向(右方向)的力。
保持件6具有第1部位61、第2部位62、连结部63、以及多个(在图1中为两个)姿势调整部64。第1部位61的形状是向左和向下开口的箱状。第2部位62的形状是向右和向下开口的箱状。第1部位61位于第2部位62的右侧。即,使第1部位61和第2部位62各自的开口的部分相对。第1部位61具有与可动触头4接触的接触面611(参照图6)。接触面611与可动触头4的上端附近的部位(第1端部433)接触。第2部位62具有平面状的相对面621。在可动触点41、42和固定触点31、32未接触的状态(图1的状态)下,第2部位62的相对面621和可动触头4未接触。另外,在从可动触点41、42和固定触点31、32未接触的状态(图1的状态)变为接触状态的瞬间(参照图2),第2部位62的相对面621也与可动触头4未接触。相对面621相当于第2部位62的右表面,与可动触头4相对。连结部63设于配置有可动触头4的区域的上侧,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连结部63沿着一轴线(沿着左右方向的假想轴线)而将第1部位61和第2部位62连结。连结部63相对于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的空隙而言配置于上侧。在保持件6中,相对于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的空隙而言下侧开口。可动触头4和弹簧部51被保持于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更详细而言,在第2部位62与可动触头4之间配置有弹簧部51,在第1部位61与弹簧部51之间配置有可动触头4。罩部52从下方覆盖多个保持件6(参照图5、图6)。由此,在各保持件6中,相对于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的空隙而言下侧的开口被封闭。
如后所述,两个姿势调整部64通过与可动触头4接触来调整可动触头4的姿势。两个姿势调整部64分别是比第1部位61小的突起。两个姿势调整部64从第1部位61向左突出。即,两个姿势调整部64从第1部位61朝向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的空隙突出。更详细而言,两个姿势调整部64中的一者从第1部位61的顶端附近突出,另一者从第1部位61的后端附近突出。各姿势调整部64从与第1部位6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不同的部位突出。具体而言,各姿势调整部64从第1部位61的下端突出。
与可动触头4接触的上述接触构件66是保持件6中的包括第1部位61和两个姿势调整部64的构件。
电磁继电器1还具有中间壳体11(参照图4~图6)。中间壳体11收纳触点装置2。中间壳体11具有底壁部111、周壁部112、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参照图6)分隔部113。
底壁部111的形状从上下方向观察为长方形形状。底壁部111配置于驱动部8(参照图5)与移动体5之间。周壁部112从底壁部111的周缘向下突出。周壁部112在周壁部112的右侧的面具有开口部1120。
多个分隔部113从底壁部111向下突出。多个分隔部113将配置有多个可动触头4的空间分隔为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参照图6)空间SP1。在4个空间SP1分别各配置有1组可动触头4和固定触点31、32的组。在各分隔部113形成有开口部1130(参照图1)。移动体5穿过开口部1130。
移动体5具有供衔铁85的卡部852插入的开口部501(参照图5)。在衔铁85旋转时,卡部852对开口部501的内周壁进行按压,由此衔铁85的旋转力自卡部852作用于移动体5,移动体5移动。
如上所述,各保持件6保持对应的可动触头4。因此,多个可动触头4与移动体5的移动连动地进行移动。即,各可动触头4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沿着一轴线进行移动。在此,一轴线是指沿着左右方向的假想轴线。即,各保持件6将可动触头4保持为能够沿一个方向(左右方向)移动。在可动触头4位于关闭位置(参照图2、图3)的情况下,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31接触,且可动触点42与固定触点32接触。在可动触头4位于打开位置(参照图1)的情况下,可动触点41远离固定触点31,且可动触点42远离固定触点32。
多个可动触头4与移动体5的移动连动地同时进行移动。在1个可动触头4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剩余的3个可动触头4也位于关闭位置。在1个可动触头4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剩余的3个可动触头4也位于打开位置。在线圈81(参照图5)未通电时,多个可动触头4位于打开位置。在对线圈81通电时,多个可动触头4移动到关闭位置。
如图1所示,可动触头4的主体部43具有与保持件6的第1部位61和两个姿势调整部64接触的接触面431。接触面431是主体部43的右侧的面。来自弹簧部51的向右的力作用于可动触头4。在图1中,接触面431与第1部位61的上端附近的部位接触。如图1所示,在可动触头4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接触面431与第1部位61和两个姿势调整部64接触。将此时的可动触头4的姿势称为第1姿势。即,两个姿势调整部64通过与接触面431接触而将可动触头4维持于第1姿势。在第1姿势下,可动触头4的接触面431的法线方向是沿着左右方向的斜向下方向。
在可动触头4为第1姿势的状态下,对线圈81通电,移动体5被驱动部8(参照图5)驱动而向右移动时,如图2所示,一对可动触点41、42分别与对应的固定触点31、32接触。即,可动触头4移动到关闭位置。在一对可动触点41、42分别与对应的固定触点31、32接触的瞬间,可动触头4的姿势为第1姿势。
然后,移动体5进一步向右移动。即,在可动触头4自一对固定触点31、32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弹簧部51进行压缩,并且移动体5向右移动。由此,如图3所示,两个姿势调整部64远离可动触头4的接触面431。于是,可动触头4的姿势从第1姿势(参照图2)变为第2姿势(参照图3)。在可动触头4为第2姿势时,与第1姿势时相比,可动触头4的接触面431的法线方向和左右方向所成的角较小。另外,在可动触头4为第2姿势时,与第1姿势时相比,可动触点41、42分别与对应的固定触点31、32接触的接触面积较大。
即,在可动触头4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可动触头4和两个姿势调整部64分离,由此可动触头4从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在此,在可动触头4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在一对可动触点41、42分别与对应的固定触点31、32接触的状态下,可动触头4从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即,可动触头4移动到关闭位置之后,可动触头4从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在可动触头4从第1姿势向第2姿势变化的情况下,一对可动触点41、42分别相对于对应的固定触点31、32滑动。
作为使可动触头4的姿势从第1姿势成为第2姿势的要素,可列举出以下两个要素。第1个要素是可动触头4自一对固定触点31、32受到的反作用力。即,通过该反作用力,可动触头4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从第1姿势变为第2姿势。第2个要素是可动触头4的主体部43与第2部位62的平面状的相对面621接触。即,以可动触头4和相对面621面接触(可动触头4和整个相对面621接触)的方式,可动触头4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从第1姿势变为第2姿势。通过该两个要素中的至少一个要素,使可动触头4的姿势从第1姿势变为第2姿势。
在此,前后方向是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连结的方向。即,可动触头4的第1姿势是可动触头4以轴线B2(假想轴线)为中心自第2姿势旋转后得到的姿势,该轴线B2(假想轴线)与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连结的基准线B1(假想线)平行。轴线B2穿过可动触头4。
可动触头4具有第1端部433和第2端部434。第1端部433和第2端部434是可动触头4的主体部43的一部分。第1端部433是主体部43的上端附近的部位,第2端部434是主体部43的下端附近的部位。即,在可动触头4中,第1端部433位于与一轴线(沿着左右方向的方向轴线)、以及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连结的基准线B1(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这两者交叉的方向轴线(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向轴线)的一侧,第2端部434位于该方向轴线(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向轴线)的另一侧。两个姿势调整部64设于与第1端部433和第2端部434中的一者相对的位置。两个姿势调整部64通过与第1端部433和第2端部434中的一者接触而使可动触头4成为第1姿势。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姿势调整部64通过与第2端部434接触而使可动触头4成为第1姿势。即,两个姿势调整部64通过与可动触头4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心靠下的位置接触而使可动触头4成为第1姿势。
第1端部433的范围是主体部43的上端附近且遍及主体部43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范围。第2端部434的范围是主体部43的下端附近且遍及主体部43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范围。
在可动触头4的姿势从第1姿势向第2姿势变化的情况下,移动体5的右端向周壁部112的开口部1120插入。即,开口部1120的内侧的空间被用作移动体5的移动空间的一部分。开口部1120被第2罩72自中间壳体11的外侧覆盖(参照图5)。
在移动体5向右移动而可动触头4变为第2姿势之后,若成为线圈81未通电的状态,则移动体5向左移动。当移动体5向左移动而两个姿势调整部64与可动触头4的接触面431接触时,可动触头4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自第2姿势变为第1姿势。
如上所述,在可动触头4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在一对可动触点41、42分别与对应的固定触点31、32接触的状态下,可动触头4从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在此,可动触头4处于第1姿势时的各可动触点41、42的与固定触点31、32相对的相对面410、420相对于可动触头4处于第2姿势时的各可动触点41、42的相对面410、420倾斜。换言之,在可动触头4为第1姿势时和为第2姿势时,相对面410、420的方向不同。因此,与相对面410的方向被固定的情况相比,在固定触点31与可动触点41之间产生的电弧停留于一处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能够使由于电弧的热而导致固定触点31和可动触点41熔接的可能性降低。同样地,与相对面420的方向被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固定触点32和可动触点42熔接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可动触头4的第1姿势是可动触头4以轴线B2为中心自第2姿势旋转后得到的姿势,该轴线B2与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连结的基准线B1平行。因此,在可动触头4为第1姿势且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31接触时,大致同时地可动触点42与固定触点32接触。由此,在一对固定触点31、32之间产生的电弧电压在一对固定触点31、32间被分压。
如图8、图9所示,触点装置2具有辅助固定触点91、辅助可动触头92和一对辅助端子93。辅助可动触头92具有主体部921和辅助可动触点922。
辅助固定触点91和辅助可动触点922分别具有圆柱状的轴部、以及设于轴部的顶端的圆盘状的头部。即,辅助固定触点91和辅助可动触点922分别为铆钉触点。
主体部921由铜等的金属板形成。主体部921具有导电性。另外,主体部921具有弹性。主体部921的形状为带状。主体部921具有插入孔941和两个固定孔942。在辅助可动触点922插入到插入孔941的状态下,辅助可动触点922和主体部921通过铆接而被固定。两个固定孔942是用于将辅助可动触头92固定于一对辅助端子93中的一者的孔。插入孔941设于主体部921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的一端附近,两个固定孔942设于主体部92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附近。
一对辅助端子93分别由铜等的金属板形成。一对辅助端子93分别具有导电性。一对辅助端子93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一对辅助端子93分别具有安装部931和引出部932。安装部931的形状是长方形形状的板状。引出部932从安装部931向下突出。引出部932穿过形成于第2罩72(参照图7)的贯通孔而向第2罩72的外部突出。
安装部931具有第1固定部951和两个第2固定部952。另外,安装部931包括第1面953和第2面954。第1面953是安装部931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第2面954是安装部931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一对辅助端子93中的一个辅助端子93被配置为第1面953和辅助可动触头92相对,另一个辅助端子93被配置为第2面954和辅助可动触头92相对。
第1固定部951是贯通孔。第1固定部951自第1面953贯通至第2面954。在第1固定部951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即,在将辅助固定触点91插入到第1固定部951的状态下,辅助固定触点91和辅助端子93通过铆接而被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配置于安装部931的第1面953侧。
两个第2固定部952是从第2面954突出的突起。在两个第2固定部952固定辅助可动触头92。即,在将两个第2固定部952插入到辅助可动触头92的两个固定孔942的状态下,辅助端子93和辅助可动触点922通过铆接而被固定。
在一对辅助端子93中的一个辅助端子,借助第1固定部951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在一对辅助端子93中的另一个辅助端子,借助第2固定部952固定辅助可动触头92。辅助可动触点922与辅助固定触点91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一对辅助端子93的结构共通化。即,使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的辅助端子93的结构和固定辅助可动触头92的辅助端子93的结构共通化。由此,与将一对辅助端子93设为互不相同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电磁继电器1的制造所需的设备。
移动体5具有按压部53。按压部53是从配置于移动体5的左端的保持件6突出的突起。在线圈81(参照图5)未被通电的状态下,按压部53与辅助可动触头92的主体部921接触。由此,维持辅助可动触点922和辅助固定触点91接触的状态。即,此时辅助可动触头92位于辅助可动触点922与辅助固定触点91接触的关闭位置。
当对线圈81通电时,移动体5向右移动,由此,按压部53远离辅助可动触头92的主体部921。于是,通过主体部921弹性变形而辅助可动触点922远离辅助固定触点91。即,此时辅助可动触头92位于辅助可动触点922远离辅助固定触点91的打开位置。
当返回至线圈81未被通电的状态时,按压部53对主体部921进行按压,从而返回至辅助可动触点922和辅助固定触点91接触的状态。
即,可动触头4(参照图1)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辅助可动触头92与上述移动连动地在辅助可动触点922与辅助固定触点91接触的关闭位置和辅助可动触点922远离辅助固定触点91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当可动触头4位于关闭位置时,辅助可动触头92位于打开位置,当可动触头4位于打开位置时,辅助可动触头92位于关闭位置。此外,也可以与此相反,当可动触头4位于关闭位置时,辅助可动触头92位于关闭位置,当可动触头4位于打开位置时,辅助可动触头92位于打开位置。
辅助固定触点91、辅助可动触头92和一对辅助端子93例如用于检测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一对可动触点41、42是否熔接。即,在线圈81未被通电的状态下,在一对辅助端子93之间流过电流的情况下,判断为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一对可动触点41、42未熔接。另一方面,在线圈81未被通电的状态下,在一对辅助端子93之间未流过电流的情况下,判断为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一对可动触点41、42熔接。即,本来移动体5朝向原来的位置向左移动而按压部53对主体部921进行按压,从而返回至辅助可动触点922和辅助固定触点91接触的状态。然而,在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一对可动触点41、42熔接的情况下,移动体5无法向原来的位置移动,因此,维持辅助可动触点922远离辅助固定触点91的状态。因此,能够基于在一对辅助端子93之间是否流过电流,来判断是否熔接。
(变形例1)
以下,使用图10~图12对变形例1的电磁继电器1A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1的可动触头4A与实施方式的可动触头4的不同点在于:主体部43A具有两个开口部435。主体部43A具有和两个姿势调整部64接触的两个接触位置436。在可动触头4A中,两个开口部435设于相对于两个接触位置436二次旋转对称(二次对称)的位置。换言之,两个开口部435被设为:在以对称轴为中心使可动触头4A旋转了180度的情况下,两个开口部435的位置成为与旋转前的两个接触位置436相同的位置。在此,对称轴是通过可动触头4A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中心且沿着左右方向(可动触头4A的厚度方向)的轴线。两个接触位置436设于主体部43A的第2端部434,与此相对,两个开口部435设于主体部43A的第1端部433。
在可动触头4A和保持件6的、图11、图12所示的安装状态下,能够将两个姿势调整部64插入于两个开口部435。即,当从如图10所示两个接触位置436和两个姿势调整部64接触的安装状态使可动触头4A以通过可动触头4A的中心且沿着一轴线的直线为轴线旋转180度而改变可动触头4A相对于保持件6的安装状态时(参照箭头A1),如图11、图12所示,两个姿势调整部64被插入于两个开口部435。在此,一轴线是指沿着左右方向的假想轴线。
在将两个姿势调整部64插入到两个开口部435的状态下,两个姿势调整部64与可动触头4A不接触,因此,可动触头4A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均成为第2姿势。即,在该状态下,能够与不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64的电磁继电器同样地使用电磁继电器1A。
另一方面,在如图10那样两个姿势调整部64与两个接触位置436接触的状态下,能够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同样地使用电磁继电器1A。即,能够使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点41、42熔接的可能性降低。即,在电磁继电器1A中,通过使可动触头4A旋转,能够切换两个姿势调整部64发挥功能的形态和不发挥功能的形态。
电磁继电器1A具有4个可动触头4A,因此,既可以将两个姿势调整部64插入于一部分或全部可动触头4A的两个开口部435,也可以不将两个姿势调整部64插入于任一个可动触头4A的两个开口部435。
此外,在可动触头4A中,开口部435设于相对于接触位置436二次旋转对称的位置,但对称轴不限于沿着左右方向的轴线。对称轴例如也可以是沿着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的轴线。并且,在以对称轴为中心使可动触头4A旋转了时,可动触点41(或42)配置在与固定触点31(或32)相对的位置即可。
(变形例2)
以下,使用图13对变形例2的电磁继电器1B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2的保持件6B与实施方式的保持件6的不同点在于:仅具有1个姿势调整部64。
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可动触头4的主体部43的第1端部433(上端附近)与姿势调整部64接触,另一方面,第2端部434(下端附近)与姿势调整部64不接触。因此,可动触头4的第1姿势成为第2端部434位于比第1端部433靠右的位置的姿势。
结果,可动触头4的第1姿势成为可动触头4自第2姿势(参照图3)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后得到的姿势。
另外,根据作用于可动触头4的力的平衡,可动触头4的第1姿势也可能变为可动触头4自第2姿势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后得到的姿势。或者,可动触头4的第1姿势也可能变为可动触头4自第2姿势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进而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后得到的姿势。
这样,即使是仅具有1个姿势调整部64的结构,也能够实现在一对固定触点31、32与一对可动触点41、42接触的状态下使可动触头4自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的形态。
(变形例3)
以下,使用图14对变形例3的电磁继电器1C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3的保持件6C与实施方式的保持件6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64。本变形例3的电磁继电器1C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不同点在于:可动触头4C具有姿势调整部44,而非保持件6C(接触构件)具有姿势调整部。在本变形例3中,通过保持件6C的第1部位61与可动触头4C的姿势调整部44接触,可动触头4C成为第1姿势。即,第1部位61相当于与姿势调整部44接触的对象构件。
姿势调整部44从可动触头4C的主体部43突出。姿势调整部44设于主体部43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附近。另外,姿势调整部44设于与可动触头4C的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参照图1)连结的方向(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不同的位置。姿势调整部44与第1部位61接触,从而将可动触头4C维持于第1姿势。
姿势调整部44与第1部位61接触的情况下的可动触头4C的第1姿势(图14所示的姿势)成为一对可动触点41、42中的一者(在图14中为可动触点42)位于比另一者靠右的位置的姿势。
结果,可动触头4C的第1姿势成为可动触头4C自第2姿势(参照图3)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后得到的姿势。在此,沿着上下方向的假想轴线是与沿着可动触头4C的移动方向(左右方向)的一轴线、以及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参照图1)连结的基准线B1(参照图1)这两者交叉的方向轴线。
(变形例4)
以下,使用图15对变形例4的电磁继电器1D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4的保持件6D与实施方式的保持件6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64。本变形例4的电磁继电器1D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不同点在于:可动触头4D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45,而非保持件6D(接触构件)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在本变形例4中,通过保持件6D的第1部位61与可动触头4D的两个姿势调整部45接触,可动触头4D成为第1姿势。即,第1部位61相当于与两个姿势调整部45接触的对象构件。
两个姿势调整部45从可动触头4D的主体部43突出。两个姿势调整部45分别具有与保持件6D的第1部位61的接触面611接触的接触面451。在可动触头4D为第2姿势(参照图3)时,两个姿势调整部45各自的接触面451相对于第1部位61的接触面611倾斜。
两个姿势调整部45与第1部位61接触的情况下的可动触头4D的第1姿势(图15所示的姿势)成为主体部43的第1端部433位于比第2端部434靠右的位置的姿势。
结果,可动触头4D的第1姿势成为可动触头4D自第2姿势(参照图3)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后得到的姿势。
(变形例5)
以下,使用图16对变形例5的电磁继电器1E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5的可动触头4E的主体部43E与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3的不同点在于:与第1部位61接触的接触面431相对于相反侧的面432倾斜。本变形例5的保持件6E与实施方式的保持件6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64。在本变形例5中,通过保持件6E的第1部位61与可动触头4E接触,可动触头4E成为第1姿势。即,第1部位61相当于姿势调整部。
在图1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可动触头4E为第2姿势时的可动触头4E的配置。在可动触头4E为第2姿势时,主体部43E的与第1部位61接触的面即接触面431相对于第1部位61的与可动触头4E接触的面即接触面611倾斜。更详细而言,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剖面中,接触面431以接触面431和接触面611在沿着上下方向的延长线上交叉的方式相对于接触面611倾斜。
主体部43E的接触面431与第1部位61接触的情况下的可动触头4E的第1姿势(在图16中用实线表示的姿势)成为主体部43E的第1端部433位于比第2端部434靠右的位置的姿势。
结果,可动触头4E的第1姿势成为可动触头4E自第2姿势(参照图3)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后得到的姿势。
(变形例6)
以下,使用图17对变形例6的电磁继电器1F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6的可动触头4F的主体部43F与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3的不同点在于:与第1部位61接触的接触面431相对于相反侧的面432倾斜。本变形例6的保持件6F与实施方式的保持件6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64。在本变形例6中,通过保持件6F的第1部位61与可动触头4F接触,可动触头4F成为第1姿势。即,第1部位61相当于姿势调整部。
在图1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可动触头4F为第2姿势时的可动触头4F的配置。在可动触头4F为第2姿势时,主体部43F的与第1部位61接触的面即接触面431相对于第1部位61的与可动触头4F接触的面即接触面611倾斜。更详细而言,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剖面中,接触面431以接触面431和接触面611在沿着前后方向的延长线上交叉的方式相对于接触面611倾斜。
主体部43F的接触面431与第1部位61接触的情况下的可动触头4F的第1姿势(在图17中用实线表示的姿势)成为一对可动触点41、42中的一者(在图17中为可动触点42)位于比另一者靠右的位置的姿势。
结果,可动触头4F的第1姿势成为可动触头4F自第2姿势(参照图3)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后得到的姿势。
(变形例7)
以下,使用图18对变形例7的电磁继电器1G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7的保持件6G与实施方式的保持件6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64。另外,在本变形例7的保持件6G中,第1部位61G的形状与实施方式的第1部位61的形状不同。在本变形例7中,通过保持件6G的第1部位61G与可动触头4接触,可动触头4成为第1姿势。即,第1部位61G相当于姿势调整部。
第1部位61G的与可动触头4接触的面即接触面611包括相对于第2部位62的相对面621倾斜的面。在图18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可动触头4为第2姿势时的可动触头4的配置。在可动触头4为第2姿势时,主体部43的与第1部位61G接触的面即接触面431相对于第1部位61G的与可动触头4接触的面即接触面611倾斜。更详细而言,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剖面中,接触面431以接触面431和接触面611在沿着前后方向的延长线上交叉的方式相对于接触面611倾斜。
主体部43的接触面431与第1部位61G接触的情况下的可动触头4的第1姿势(在图18中用实线表示的姿势)成为一对可动触点41、42中的一者(在图18中为可动触点42)位于比另一者靠右的位置的姿势。
结果,可动触头4的第1姿势成为可动触头4自第2姿势(参照图3)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后得到的姿势。
(变形例8)
以下,使用图19对变形例8的电磁继电器1H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8的保持件6H与实施方式的保持件6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两个姿势调整部64。另外,在本变形例8的保持件6H中,第1部位61H的形状与实施方式的第1部位61的形状不同。在本变形例8中,通过保持件6H的第1部位61H与可动触头4接触,可动触头4成为第1姿势。即,第1部位61H相当于姿势调整部。
第1部位61H的与可动触头4接触的面即接触面611包括相对于第2部位62的相对面621倾斜的面。在图1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可动触头4为第2姿势时的可动触头4的配置。在可动触头4为第2姿势时,主体部43的与第1部位61H接触的面即接触面431相对于第1部位61H的与可动触头4接触的面即接触面611倾斜。更详细而言,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剖面中,接触面431以接触面431和接触面611在沿着上下方向的延长线上交叉的方式相对于接触面611倾斜。
主体部43的接触面431与第1部位61H接触的情况下的可动触头4的第1姿势(在图19中用实线表示的姿势)成为主体部43的第1端部433位于比第2端部434靠右的位置的姿势。
结果,可动触头4的第1姿势成为可动触头4自第2姿势(参照图3)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后得到的姿势。
(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
接着,列举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中,各相对面310、320、410、420为曲面。对此,也可以使固定触点31的相对面310和可动触点41的相对面410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为平面状。另外,也可以使固定触点32的相对面320和可动触点42的相对面420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为平面状。例如,也可以是,固定触点31(或32)的相对面310(或320)为平面状,可动触点41(或42)的相对面410(或420)为曲面。
另外,也可以是,相对面310、410分别为球面状,相对面310的曲率和相对面410的曲率不同。另外,也可以是,相对面320、420分别为球面状,相对面320的曲率和相对面420的曲率不同。
实施方式的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一对可动触点41、42构成了a触点,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b触点或c触点。
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的组的个数不限于4组,既可以是3组以下,也可以是5组以上。另外,在上述各组中,固定触点31、32的个数不限于两个,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另外,在可动触头4中,可动触点41、42的个数不限于两个,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第1固定部951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的结构即可,不限于贯通孔。例如,第1固定部951也可以是向设于辅助固定触点91的凹坑插入的突起。另外,第1固定部951的个数不限于1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第2固定部952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固定辅助可动触头92的结构即可,不限于突起。例如,第2固定部952也可以是供设于辅助可动触头92的突起插入的贯通孔或凹坑。另外,第2固定部952的个数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
辅助固定触点91的个数也可以是两个以上。辅助可动触点922的个数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是通过电磁力而使衔铁85旋转的铰链式继电器,但电磁继电器1不限于铰链式继电器。电磁继电器1也可以是柱塞式继电器,该柱塞式继电器通过利用电磁力而使可动铁心直线移动,从而变为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的状态和可动触点远离固定触点的状态。作为柱塞式继电器的结构例,存在借助轴将可动铁心和相当于实施方式的保持件6的结构连接,通过可动铁心的直线移动而使相当于保持件6的结构直线移动的结构等。
(总结)
根据以上已说明的实施方式等,公开了以下方式。
第1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H)具有固定触点31(和32)和可动触头4(或4A、4C~4F)。可动触头4(或4A、4C~4F)具有可动触点41(和42)。可动触头4(或4A、4C~4F)在可动触点41(和42)与固定触点31(和32)接触的关闭位置和可动触点41(和42)远离固定触点31(和32)的打开位置之间沿着一轴线移动。可动触头4(或4A、4C~4F)在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在可动触点41(和42)和固定触点31(和32)接触的状态下自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可动触点41(和42)具有与固定触点31(和32)相对的相对面410(和420)。可动触头4(或4A、4C~4F)处于第1姿势时的可动触点41(和42)的相对面410(和420)相对于可动触头4(或4A、4C~4F)处于第2姿势时的可动触点41(和42)的相对面410(和420)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可动触头4(或4A、4C~4F)在可动触点41(和42)和固定触点31(和32)接触的状态下自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因此,能够使可动触点41(和42)和固定触点31(和32)熔接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根据第1方式,第2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H)还具有接触构件66。接触构件66与可动触头4(或4A、4C~4F)接触。可动触头4(或4A、4C~4F)和接触构件66中的一者具有与另一者即对象构件接触的姿势调整部64(或者姿势调整部44、45,或第1部位61、61G、61H)。姿势调整部64(或者姿势调整部44、45,或第1部位61、61G、61H)通过与对象构件接触而将可动触头4(或4A、4C~4F)维持于第1姿势。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与可动触头4(或4A、4C~4F)或接触构件66接触的肋等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姿势调整部64(或者姿势调整部44、45,或第1部位61、61G、61H)的功能。
另外,根据第2方式,在第3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H)中,在可动触头4(或4A、4C~4F)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姿势调整部64(或者姿势调整部44、45,或第1部位61、61G、61H)和对象构件分离,由此,可动触头4(或4A、4C~4F)从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可动触头4(或4A、4C~4F)的姿势的自第1姿势向第2姿势的变化与可动触头4(或4A、4C~4F)的移动连动。
另外,根据第2或第3方式,第4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B)具有一对固定触点。可动触头4(或4A)具有一对可动触点。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一对可动触点41、42一一对应。可动触头4(或4A)具有与一轴线以及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连结的基准线B1这两者交叉的方向轴线上的一侧的第1端部433和另一侧的第2端部434。姿势调整部64设于与第1端部433和第2端部434中的一者对应的位置。在此,在可动触头4(或4A)具有姿势调整部的情况下,“与第1端部433和第2端部434中的一者对应的位置”是指设有第1端部433或第2端部434的位置本身。在接触构件66具有姿势调整部的情况下,“与第1端部433和第2端部434中的一者对应的位置”是指与第1端部433或第2端部434相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与姿势调整部64设于第1端部433与第2端部434之间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1姿势时的相对面410(和420)和第2姿势时的相对面410(和420)之间的倾斜差变大。
另外,根据第2或第3方式,第5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C具有一对固定触点。可动触头4C具有一对可动触点。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一对可动触点41、42一一对应。姿势调整部44设于与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连结的方向上的与可动触头4C的中心对应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在此,在可动触头4C具有姿势调整部的情况下,“与可动触头4C的中心对应的位置”是指,可动触头4C的中心的位置本身。在接触构件66具有姿势调整部的情况下,“与可动触头4C的中心对应的位置”是指,与可动触头4C的中心相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容易确保第1姿势时的相对面410(和420)和第2姿势时的相对面410(和420)之间的倾斜差的大小。
另外,根据第2~第5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在第6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接触构件66具有姿势调整部64。可动触头4在相对于与姿势调整部64接触的接触位置436二次旋转对称的位置具有开口部435。开口部435能够供姿势调整部64插入。
根据上述结构,在对于电磁继电器1A而言不需要熔接措施的情况下,通过将姿势调整部64插入于开口部435,能够在可动触头4A自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维持第2姿势。即,能够与不具有姿势调整部64的电磁继电器同样地使用电磁继电器1A。
另外,根据第2~第6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在第7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D(或1E~1H)中,姿势调整部45(或第1部位61、61G、61H)具有与对象构件(可动触头4或4D~4F)接触的接触面451(或611)。对象构件具有与姿势调整部45(或第1部位61、61G、61H)接触的接触面611(或431)。可动触头4(或4D~4F)为第2姿势时,姿势调整部45(或第1部位61、61G、61H)的接触面451(或611)和对象构件的接触面611(或431)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接触面451(或者611)或接触面611(或者431)的倾斜,能够使第1姿势时的可动触点41(和42)的相对面410(和420)相对于第2姿势时的相对面410(和420)倾斜。
另外,根据第2~第7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第8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H)具有保持件6(或6B~6H)。保持件6(或6B~6H)保持弹簧部51。弹簧部51对可动触头4(或4A、4C~4F)作用朝向固定触点31(和32)的一个方向的力。保持件6(或6B~6H)将可动触头4(或4A、4C~4F)保持为能够沿一个方向移动。保持件6(或6B~6H)具有接触构件66。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具有保持件6(或6B~6H)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H)设置姿势调整部64(或者姿势调整部44、45,或第1部位61、61G、61H)。
另外,根据第1~第8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第9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B、1D、1E、1H)具有一对固定触点。可动触头4(或4A、4C、4D、4E)具有一对可动触点。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一对可动触点41、42一一对应。第1姿势是可动触头4(或4A、4C、4D、4E)以轴线B2为中心从第2姿势旋转后得到的姿势,该轴线B2与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连结的基准线B1平行。
根据上述结构,在可动触头4(或4A、4C、4D、4E)为第1姿势时和为第2姿势时的任一姿势时,均能够成为使一对可动触点41、42这两者分别与对应的固定触点31、32接触的状态。
另外,根据第1~第8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在第10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B(或1C、1F、1G)中,具有一对固定触点。可动触头4(或4C、4F)具有一对可动触点。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一对可动触点41、42一一对应。第1姿势是可动触头4(或4C、4F)以与一轴线以及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连结的基准线B1这两者交叉的方向轴线为中心从第2姿势旋转后得到的姿势。
根据上述结构,与第1姿势是可动触头4(或4C、4F)以将一对固定触点31、32连结的基准线B1为中心从第2姿势旋转后得到的姿势的情况相比,容易确保第1姿势时的一对可动触点41、42的相对面410、420和第2姿势时的相对面410、420之间的倾斜差的大小。
另外,根据第1~第10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第11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H)具有多个固定触点31(和32)和多个可动触头4(或4A、4C~4F)。多个可动触头4(或4A、4C~4F)在沿一轴线的方向上排列。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多组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或4A、4C~4F)的组汇集于1个电磁继电器1(或1A~1H)。
另外,根据第1~第11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在第12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H)中,固定触点31(和32)具有与可动触点41(和42)相对的相对面310(和320)。固定触点31(和32)的相对面310(和320)和可动触点41(和42)的相对面410(和420)中的至少一者为曲面。
根据上述结构,与固定触点31(和32)的相对面310(和320)和可动触点41(和42)的相对面410(和420)为平面状且非平行地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固定触点31(和32)和可动触点41(和42)的接触面积变大。
另外,根据第1~第12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在第13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H)中,在可动触头4(或4A、4C~4F)从第1姿势向第2姿势变化的情况下,可动触点41(和42)相对于固定触点31(和32)滑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使可动触点41(和42)和固定触点31(和32)熔接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根据第1~第13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在第14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H)中,还具有辅助固定触点91、辅助可动触头92和一对辅助端子93。辅助可动触头92具有辅助可动触点922。可动触头4(或4A、4C~4F)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辅助可动触头92与上述移动连动地在辅助可动触点922与辅助固定触点91接触的关闭位置和辅助可动触点922远离辅助固定触点91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一对辅助端子93具有第1固定部951和第2固定部952。在第1固定部951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在第2固定部952固定辅助可动触头92。在一对辅助端子93中的一个辅助端子,借助第1固定部951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在另一个辅助端子,借助第2固定部952固定辅助可动触头92。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的辅助端子93的结构和固定辅助可动触头92的辅助端子93的结构共通化。
第1方式以外的结构不是电磁继电器1(或1A~1H)所必要的结构,能够适当省略。
另外,第14方式的结构也可以不以第1方式的结构为必要结构来实现。即,第15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或1A~1H)具有固定触点31(和32)和可动触头4(或4A、4C~4F)。可动触头4(或4A、4C~4F)具有可动触点41(和42)。可动触头4(或4A、4C~4F)在可动触点41(和42)与固定触点31(和32)接触的关闭位置和可动触点41(和42)远离固定触点31(和32)的打开位置之间沿着一轴线移动。电磁继电器1(或1A~1H)还具有辅助固定触点91、辅助可动触头92和一对辅助端子93。辅助可动触头92具有辅助可动触点922。可动触头4(或4A、4C~4F)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辅助可动触头92与上述移动连动地在辅助可动触点922与辅助固定触点91接触的关闭位置和辅助可动触点922远离辅助固定触点91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一对辅助端子93具有第1固定部951和第2固定部952。在第1固定部951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在第2固定部952固定辅助可动触头92。在一对辅助端子93中的一个辅助端子,借助第1固定部951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在另一个辅助端子,借助第2固定部952固定辅助可动触头92。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固定辅助固定触点91的辅助端子93的结构和固定辅助可动触头92的辅助端子93的结构共通化。
附图标记说明
1、1A~1H、电磁继电器;31、32、固定触点;310、320、相对面;4、4A、4C~4F、可动触头;41、42、可动触点;410、420、相对面;431、接触面;433、第1端部;434、第2端部;435、开口部;436、接触位置;44、45、姿势调整部;451、接触面;51、弹簧部;6、6B~6H、保持件;61、61G、61H、第1部位(姿势调整部);611、接触面;64、姿势调整部;66、接触构件;91、辅助固定触点;92、辅助可动触头;922、辅助可动触点;93、辅助端子;951、第1固定部;952、第2固定部;B1、基准线;B2、轴线。
Claims (14)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有:
固定触点;以及
可动触头,其具有可动触点,并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关闭位置和所述可动触点远离所述固定触点的打开位置之间沿着一轴线移动,
所述可动触头在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到所述关闭位置时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状态下自第1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
所述可动触点具有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对的相对面,
所述可动触头处于所述第1姿势时的所述可动触点的所述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可动触头处于所述第2姿势时的所述可动触点的所述相对面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具有与所述可动触头接触的接触构件,
所述可动触头和所述接触构件中的一者具有通过与另一者即对象构件接触而将所述可动触头维持于所述第1姿势的姿势调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在所述可动触头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到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姿势调整部和所述对象构件分离,由此所述可动触头从所述第1姿势变化为所述第2姿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有一对所述固定触点,
所述可动触头具有一对所述可动触点,
一对所述固定触点和一对所述可动触点一一对应,
所述可动触头具有与所述一轴线以及将一对所述固定触点连结的基准线这两者交叉的方向轴线上的一侧的第1端部和另一侧的第2端部,
所述姿势调整部设于与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中的一者对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有一对所述固定触点,
所述可动触头具有一对所述可动触点,
一对所述固定触点和一对所述可动触点一一对应,
所述姿势调整部设于与将一对所述固定触点连结的方向上的与所述可动触头的中心对应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接触构件具有所述姿势调整部,
所述可动触头在相对于与所述姿势调整部接触的接触位置二次旋转对称的位置具有能够供所述姿势调整部插入的开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姿势调整部具有与所述对象构件接触的接触面,
所述对象构件具有与所述姿势调整部接触的接触面,
所述可动触头为所述第2姿势时,所述姿势调整部的所述接触面和所述对象构件的所述接触面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有保持件,该保持件保持弹簧部,该弹簧部对所述可动触头作用朝向所述固定触点的一个方向的力,
所述保持件将所述可动触头保持为能够沿所述一个方向移动,
所述保持件具有所述接触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有一对所述固定触点,
所述可动触头具有一对所述可动触点,
一对所述固定触点和一对所述可动触点一一对应,
所述第1姿势是所述可动触头以与将一对所述固定触点连结的基准线平行的轴线为中心从所述第2姿势旋转后得到的姿势。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有一对所述固定触点,
所述可动触头具有一对所述可动触点,
一对所述固定触点和一对所述可动触点一一对应,
所述第1姿势是所述可动触头以与所述一轴线以及将一对所述固定触点连结的基准线这两者交叉的方向轴线为中心从所述第2姿势旋转后得到的姿势。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有多个所述固定触点和多个所述可动触头,
多个所述可动触头在沿所述一轴线的方向上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固定触点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相对的相对面,
所述固定触点的所述相对面和所述可动触点的所述相对面中的至少一者为曲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在所述可动触头从所述第1姿势向所述第2姿势变化的情况下,所述可动触点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滑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具有:
辅助固定触点;
辅助可动触头,其具有辅助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关闭位置与所述打开位置之间移动,该辅助可动触头与上述移动连动地在所述辅助可动触点与所述辅助固定触点接触的关闭位置和所述辅助可动触点远离所述辅助固定触点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一对辅助端子,其具有固定所述辅助固定触点的第1固定部和固定所述辅助可动触头的第2固定部,
在所述一对辅助端子中的一个辅助端子,借助所述第1固定部固定所述辅助固定触点,在另一个辅助端子,借助所述第2固定部固定所述辅助可动触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46507 | 2019-03-13 | ||
JP2019046507A JP7246018B2 (ja) | 2019-03-13 | 2019-03-13 | 電磁継電器 |
PCT/JP2020/006630 WO2020184114A1 (ja) | 2019-03-13 | 2020-02-19 | 電磁継電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57586A true CN113557586A (zh) | 2021-10-26 |
Family
ID=72426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19871.1A Pending CN113557586A (zh) | 2019-03-13 | 2020-02-19 | 电磁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46018B2 (zh) |
CN (1) | CN113557586A (zh) |
WO (1) | WO20201841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081444A (ja) * | 2022-12-06 | 2024-06-1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JP2024081445A (ja) * | 2022-12-06 | 2024-06-1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25135A (ja) * | 1982-07-30 | 1984-02-09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両切型接点開閉装置 |
JP2879783B2 (ja) * | 1989-04-03 | 1999-04-05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5024340B2 (ja) * | 2009-08-20 | 2012-09-12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2012094280A (ja) * | 2010-10-25 | 2012-05-17 | Shimadzu Corp | 電磁接触器 |
JP6702063B2 (ja) * | 2016-07-29 | 2020-05-27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
2019
- 2019-03-13 JP JP2019046507A patent/JP724601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2-19 CN CN202080019871.1A patent/CN113557586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2-19 WO PCT/JP2020/006630 patent/WO20201841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246018B2 (ja) | 2023-03-27 |
WO2020184114A1 (ja) | 2020-09-17 |
JP2020149866A (ja) | 2020-09-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864960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6528271B2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 |
US8008999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KR102144421B1 (ko) | 전자기 릴레이 | |
EP2590194A1 (en) | Contact Switch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KR20130111566A (ko) | 래칭 릴레이 | |
JP6132043B1 (ja) | 電力開閉装置 | |
JP2018181495A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13557586A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10520957B (zh) |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 |
EP2911175B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EP1600992A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EP3306634B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6726869B2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 |
JP6806007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012104362A (ja) | 接点装置 | |
CN115910692A (zh) | 电磁继电器 | |
JP6685024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WO2019026947A1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7569979B2 (ja) |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 |
JP6948627B2 (ja) |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ベース | |
JP6994672B2 (ja) | 電磁リレー | |
JP2024039490A (ja) | 電磁石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 |
CN115910691A (zh) | 电磁继电器 | |
WO2023053686A1 (ja) | 電磁継電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