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0692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10692A CN115910692A CN202211158324.9A CN202211158324A CN115910692A CN 115910692 A CN115910692 A CN 115910692A CN 202211158324 A CN202211158324 A CN 202211158324A CN 115910692 A CN115910692 A CN 1159106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oke
- axis
- coil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bobb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3566 seal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7727 AgNi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33 biological exti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电磁继电器,其包括:线圈;骨架,其供所述线圈卷绕;铁心,其沿着上下延伸,插入到所述骨架;轭铁,其与所述铁心一同形成磁路;绝缘构件,其配置于所述骨架和所述轭铁之间;固定触点部,其具有固定触点;以及可动弹簧,其具有可动触点,与所述线圈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闭合位置和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轭铁具有:第1轭铁,其沿着所述上下和前后延伸;以及第2轭铁,其与所述第1轭铁相连,以从所述第1轭铁弯折的方式沿着前后和左右延伸,所述绝缘构件具有覆盖所述第2轭铁的至少局部的第1覆盖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广泛而言涉及电磁继电器,更详细而言涉及包括触点装置和电磁体装置的电磁继电器,该触点装置包含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该电磁体装置包含线圈。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包括配置于线圈和磁轭之间的绝缘构件。绝缘构件包括:卡合端部,其与线圈线筒(骨架)的两侧的凸缘部的外缘分别卡合;以及绝缘包覆部,其嵌合于两侧的凸缘部之间,配置于比卡合端部靠近线圈的位置,相对于磁轭绝缘包覆线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78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线圈;骨架,其供所述线圈卷绕;铁心,其沿着上下延伸,插入到所述骨架;轭铁,其与所述铁心一同形成磁路;绝缘构件,其配置于所述骨架和所述轭铁之间;固定触点部,其具有固定触点;以及可动弹簧,其具有可动触点,与所述线圈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闭合位置和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轭铁具有:第1轭铁,其沿着所述上下和前后延伸;以及第2轭铁,其与所述第1轭铁相连,以从所述第1轭铁弯折的方式沿着前后和左右延伸,所述绝缘构件具有覆盖所述第2轭铁的至少局部的第1覆盖部,所述骨架具有:主体部,其供所述线圈卷绕;以及下凸缘部,其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下部,所述骨架的所述下凸缘部具有能够插入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和所述第2轭铁的开口部。
根据本公开,具有能够提供能够谋求线圈和轭铁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增加的电磁继电器这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所具有的继电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上述的继电器主体所具有的主体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上述的主体块所具有的电磁体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上述的电磁体块所具有的骨架的俯视图。
图7是上述的骨架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的电磁体块所具有的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上述的电磁体块的剖视图。
图10A是上述的继电器主体的剖视图。
图10B是图10A的B1部分的放大图。
图10C是图10A的B2部分的放大图。
图10D是图10A的B3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上述的主体块所具有的可动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上述的继电器主体所具有的固定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上述的固定块所具有的保持台的立体图。
图14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所具有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5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6A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6B是图16A的B4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变形例1的电磁继电器所具有的骨架的俯视图。
图18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电磁继电器;21、线圈;22、骨架;23、铁心;24、绝缘构件;240、绝缘构件侧引导部;242、覆盖部(第1覆盖部);244、第2覆盖部;25、轭铁;251、第1轭铁;252、第2轭铁;254、贯通孔;31、可动弹簧;400、固定触点部;61、主体部;62、上凸缘部;63、下凸缘部;630、开口部;631、上壁部;632、下壁部;69、骨架侧引导部;F1、固定触点;M1、可动触点;A1、第1轴;A2、第2轴。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图是示意图,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和厚度各自的比不限于一定反映实际的尺寸比。
在本公开中,有时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用语来说明。这些方向仅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不由此限定本公开。例如,在使本公开的电磁继电器100旋转地设置的情况下,有时实际上使用的状态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方向与在本公开中说明的电磁继电器100的方向不同。
(1)概要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包括线圈21、骨架22、铁心23、轭铁25、绝缘构件24、固定触点部400以及可动弹簧31。在骨架22卷绕有线圈21。铁心23沿着第1轴A1上下贯穿于骨架22。轭铁25与铁心23一同形成磁路。绝缘构件24配置于骨架22和轭铁25之间。固定触点部400具有固定触点F1。可动弹簧31具有可动触点M1(参照图11)。可动弹簧31与线圈21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在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移动。闭合位置是可动触点M1与固定触点F1接触的可动弹簧31的位置。断开位置是可动触点M1与固定触点F1分离的可动弹簧31的位置。轭铁25包括第1轭铁251和第2轭铁252。第1轭铁251沿着第1轴A1上下延伸。第2轭铁252与第1轭铁251相连,沿着与第1轴A1交叉的第2轴A2左右延伸。绝缘构件24具有覆盖第2轭铁252的至少局部的覆盖部242。骨架22包括供线圈21卷绕的主体部61和设于主体部61的下部的下凸缘部63。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具有能够插入绝缘构件24的覆盖部242和第2轭铁252的开口部630。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配置于骨架22和轭铁25之间的绝缘构件24包括覆盖轭铁25的第2轭铁252的覆盖部242,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包括能够插入覆盖部242和第2轭铁252的开口部63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能够使下凸缘部63和覆盖部242介于线圈21和第2轭铁252之间,具有能够谋求线圈21和轭铁25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增加这样的优点。此外,在轭铁25与包含可动触点M1和固定触点F1的触点装置电连接的情况下,能够谋求与触点装置电连接的导电部件和线圈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增加。
(2)细节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
电磁继电器100是所谓的铰链型继电器。电磁继电器100包括线圈21和包含可动触点M1和固定触点F1的触点装置。与触点装置电连接的导电部件和与线圈21电连接的导电部件电绝缘。
电磁继电器100例如搭载于电动汽车。电磁继电器100例如用于将电动汽车的充电线的电路接通断开的用途。触点装置插入到充电线的电路。
如图1、图2所示,电磁继电器100包括继电器主体1和壳体9。
如图2~图4所示,继电器主体1通过结合多个块而构成。继电器主体1包括电磁体块2、可动块3以及固定块4,并由这些块结合而构成。以下,有时将在电磁体块2结合可动块3而成的块称为主体块10(参照图3)。
如图3、图4所示,主体块10包括线圈21、插入到线圈21的内部的铁心23以及衔铁33。
以下,将铁心23所沿着延伸的假想轴还称为第1轴A1。衔铁33沿着第1轴A1与铁心23排列。此外,将主体块10和固定块4所沿着排列的假想轴还称为第2轴A2。第2轴A2与第1轴A1交叉,在此是正交。此外,将与第1轴A1和第2轴A2这两者交叉的假想轴还称为第3轴A3。在此,第3轴A3与第1轴A1和第2轴A2这两者正交。此外,将在第1轴A1上在从铁心23观察时衔铁33所在的一侧还称为“上”,将在第1轴A1上在从衔铁33观察时铁心23所在的一侧还称为“下”。此外,将在第2轴A2上在从主体块10观察时固定块4所在的一侧还称为“左”,将在第2轴A2上在从固定块4观察时主体块10所在的一侧还称为“右”。此外,将第3轴A3上的两侧分别还称为“前”、“后”。
此外,在本公开中,“俯视”是指沿着第1轴A1从上方观察,“侧视”是指沿着第2轴A2从右方或左方观察,“主视”是指沿着第3轴A3从前方观察。
如图3所示,固定块4通过沿着第2轴A2从左侧组装于主体块10而固定于主体块10。另外,在本公开中“固定”可以包含通过嵌合等而能够装卸地固定和通过粘接或熔接等而不能装卸地固定这两个含义。
(2.1)电磁体块
如图4、图5所示,电磁体块2包括线圈21、骨架22、铁心23、绝缘构件24、轭铁25以及两个线圈端子26。
如图5所示,骨架22具有主体部61、设于主体部61的上部的上凸缘部62以及设于主体部61的下部的下凸缘部63。主体部61、上凸缘部62以及下凸缘部63作为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形体而一体地形成。
主体部61是其轴线沿着第1轴A1的中空的圆筒状。在主体部61卷绕有线圈21。线圈21的轴线(线圈21的绕组所卷绕的假想轴)与主体部61的轴线大致一致。
如图5、图6所示,上凸缘部62包括俯视大致矩形的板状的上凸缘主体621。上凸缘主体621在比其中央靠左侧的位置具有与主体部61的内部空间相连的圆形状的孔622。在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在孔622的周围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圆环状的支承台部623。
上凸缘部62在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具有第1壁部64、第2壁部65以及第3壁部66。
第1壁部64沿着上凸缘主体621中的沿着第2轴A2的第1边(前边)设置。第1壁部64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第1壁部64沿着第2轴A2连续地形成。第1壁部64设于与从上凸缘主体621的孔622的中心沿着第3轴A3向前方延伸的假想线重叠的位置。
第1壁部64包括形成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的基部641和形成于基部641的上表面的突肋642。基部641是沿着第2轴A2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突肋642是沿着第2轴A2延伸的大致突条状。
突肋642的厚度(沿着第3轴A3的尺寸)比基部641的厚度薄。基部641的前表面(外侧的面)与突肋642的前表面是同一面(处于同一平面状)。因此,在突肋642的后表面(内侧的面)和基部641之间存在台阶。
突肋642的长度(沿着第2轴A2的尺寸)比基部641的长度短。在第2轴A2上,突肋642位于基部64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因此,在突肋642的左侧面和基部641之间存在台阶,在突肋642的右侧面和基部641之间存在台阶。在基部641和突肋642之间的台阶形成有凹部(第1凹部643)。这样,第1壁部64具有沿着第1轴A1凹陷的第1凹部643。第1壁部64具有位于第1壁部64的第2轴A2上的两端(左端和右端)的两个第1凹部643作为第1凹部643。
第2壁部65沿着上凸缘主体621中的沿着第2轴A2的第2边(后边)设置。第2壁部65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第2壁部65沿着第2轴A2连续地形成。第2壁部65设于与从上凸缘主体621的孔622的中心沿着第3轴A3向后方延伸的假想线重叠的位置。
第2壁部65在第3轴A3上隔着孔622而与第1壁部64相对。在俯视时,第1壁部64与第2壁部65对称。
第2壁部65包括形成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的基部651和形成于基部651的上表面的突肋652。基部651是沿着第2轴A2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突肋652是沿着第2轴A2延伸的大致突条状。
突肋652的厚度(沿着第3轴A3的尺寸)比基部651的厚度薄。基部651的后表面(外侧的面)与突肋652的后表面是同一面(处于同一平面状)。因此,在突肋652的前表面(内侧的面)和基部651之间存在台阶。
突肋652的长度(沿着第2轴A2的尺寸)比基部651的长度短。在第2轴A2上,突肋652位于基部65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因此,在突肋652的左侧面和基部651之间存在台阶,在突肋652的右侧面和基部651之间存在台阶。在基部651和突肋652之间的台阶形成有凹部(第2凹部653)。这样,第2壁部65具有沿着第1轴A1凹陷的第2凹部653。第2壁部65具有位于第2壁部65的第2轴A2上的两端(左端和右端)的两个第2凹部653作为第2凹部653。
第3壁部66沿着第3轴A3设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第3壁部66沿着上凸缘主体621中的沿着第3轴A3的第3边(左边)设置。第3壁部66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第3壁部66处于比孔622靠左侧的位置。
第3壁部66是沿着第3轴A3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第3壁部66的高度(沿着第1轴A1的尺寸)与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的高度大致相等,与第2壁部65的基部651的高度大致相等。
第3壁部66将第1壁部64的第1端(左端)和第2壁部65的第1端(左端)之间相连。更详细而言,第3壁部66将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的第1端(左端)的后表面和第2壁部65的基部651的第1端(左端)的前表面之间相连。第3壁部66沿着第3轴A3连续地形成。在上凸缘部62中,利用第1壁部64、第2壁部65以及第3壁部66形成俯视C字状。
如图5、图6所示,上凸缘部62还包括突板部624、保持突部625以及定位部626。
突板部624是从上凸缘主体621的第3边(左边)沿着第2轴A2向左方突出的板状。突板部624与上凸缘主体621处于同一面状。
保持突部625设于突板部624的上表面。保持突部625是在突板部624的上表面的前端附近的位置沿着第2轴A2延伸的肋。保持突部625的一端与第3壁部66的左侧面相连。
定位部626是沿着第3轴A3设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的突部。定位部626沿着上凸缘主体621中的沿着第3轴A3的第4边(右边)设置。定位部626的长度(沿着第3轴A3的尺寸)比上凸缘主体621的第4边(右边)的长度短。定位部626在第3轴A3上设于上凸缘主体621的第4边(右边)的中央。定位部626的第1端(前端)和第1壁部64的第2端(右端)不相连,在它们之间存在间隙。定位部626的第2端(后端)和第2壁部65的第2端(右端)不相连,在它们之间存在间隙。
如图5、图7所示,下凸缘部63包括上壁部631、下壁部632、前壁部633、后壁部634以及左壁部635。下凸缘部63形成为中空的矩形箱状。下凸缘部63的第2轴A2的一侧的侧面(右侧面)开口。即,下凸缘部63在右侧面具有开口部630。
上壁部631是俯视大致矩形的板状。上壁部631在其中央具有将主体部61的内部空间和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相连的圆形状的孔636。
下壁部632是俯视大致矩形的板状。下壁部632在其中央具有将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连的圆形状的孔637。在俯视时,下壁部632的孔637的中心与上壁部631的孔636的中心大致一致。
下壁部632与上壁部631相比长度(沿着第2轴A2的尺寸)较长。在俯视时,下壁部632的右端相对于上壁部631的右端向右侧突出。
在下壁部632的下表面,在其左端处在第3轴A3的中央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部638。
前壁部633和后壁部634是主视大致矩形的板状。前壁部633将上壁部631的前缘和下壁部632的前缘之间相连。后壁部634将上壁部631的后缘和下壁部632的后缘之间相连。
左壁部635是侧视大致矩形的板状。左壁部635将上壁部631的左缘和下壁部632的左缘之间相连。
下凸缘部63在左端处的第3轴A3的两端部(前端部和后端部)具有用于分别安装两个线圈端子26的两个保持槽639。保持槽639跨上壁部631、左壁部635以及下壁部632地形成。
如图4、图5所示,两个线圈端子26分别插入到下凸缘部63的两个保持槽639,保持于下凸缘部63。两个线圈端子26中的一者连接于线圈21的第1端,另一者连接于线圈21的第2端。
如图5所示,线圈端子26包括连接于线圈21的第1端子部261、连接于外部装置的第2端子部262以及将第1端子部261和第2端子部262之间相连的连结部263。第1端子部261从下凸缘部63的上壁部631向上方突出。第2端子部262从下凸缘部63的下壁部632向下方突出。如图1所示,第2端子部262从壳体9暴露于下方。
如图5所示,铁心23形成为圆柱状。铁心23沿着第1轴A1上下插入到骨架22。铁心23插入到骨架22的主体部61。铁心23在第1轴A1上的一端(上端)具有圆板状的磁极部231。如图4所示,磁极部231暴露于骨架22的上方。磁极部231的下表面支承于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支承台部623。铁心23在其下端部具有直径相对较小的细径部232。
如图4、图5所示,线圈21卷绕于骨架22。线圈21卷绕于骨架22的主体部61的周围。因此,线圈21绕铁心23卷绕。
线圈21的第1端连接于两个线圈端子26中的一者,线圈21的第2端连接于两个线圈端子26中的另一者。
如图5所示,轭铁25包括第1轭铁251和第2轭铁252。
第1轭铁251是沿着第1轴A1延伸的矩形的板状。第2轭铁252是沿着第2轴A2延伸的矩形的板状。第1轭铁251的下端与第2轭铁252的右端相连,利用第1轭铁251和第2轭铁形成主视倒L字状。
第1轭铁251在其右表面处的第3轴A3的两端部(前端部和后端部)具有用于固定可动弹簧31的两个固定突部253。固定突部253例如可以通过将第1轭铁251的左表面中的与固定突部253对应的部分从左侧向右方压出而形成。
第2轭铁252具有贯通孔254。贯通孔254沿着第1轴A1贯通第2轭铁252。
如图4、图5所示,第1轭铁251配置于线圈21的右侧。第2轭铁252从右侧通过开口部630插入到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而且,铁心23(更详细而言是细径部232)从上方插入到第2轭铁252的贯通孔254(参照图9、图10A)。由此,铁心23固定于轭铁25。轭铁25与铁心23一同形成磁路。
第1轭铁251的长度(沿着第1轴A1的尺寸)大于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上凸缘主体621)和下凸缘部63(上壁部631)之间的间隔。第1轭铁251的宽度(沿着第3轴A3的尺寸)与线圈21的直径大致相同。在从右侧观察的侧视时,第1轭铁251覆盖线圈21的大致整体。
如图4、图5所示,绝缘构件24配置于骨架22和轭铁25之间。绝缘构件24位于线圈21和轭铁25之间。绝缘构件24将线圈21和轭铁25之间绝缘。绝缘构件24从右侧覆盖线圈21。绝缘构件24被轭铁25从右侧覆盖。
如图5、图8所示,绝缘构件24包括主体部241、覆盖部(以下,还称为“第1覆盖部”)242、第1相连部243、第2覆盖部244、第2相连部245、一对第1突部246以及一对第2突部247。主体部241、第1覆盖部242、第1相连部243、第2覆盖部244、第2相连部245、一对第1突部246以及一对第2突部247作为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形体而一体地形成。
主体部241是与第1轴A1正交的截面为大致C字的板状。主体部241与线圈21的右侧面相对并从右侧覆盖线圈21。主体部241的左表面具有以与线圈21的右侧面的弯曲配合的方式沿着第3轴A3前后延伸的中央部和从中央部的第3轴A3的两端以相对于中央部倾斜的方式向左前方和左后方延伸的两端部。此外,主体部241被第1轭铁251从右侧覆盖。
第1覆盖部242位于主体部241的下方。第1覆盖部242是沿着第2轴A2具有宽度的板状。
第1覆盖部242覆盖第2轭铁252的至少局部。第1覆盖部242从上方覆盖第2轭铁252的至少局部。第1覆盖部242覆盖第2轭铁252中的与第1轭铁251相连的右端附近的部分(参照图4)。第1覆盖部242一体地具有覆盖第2轭铁252的上表面的上侧覆盖部291、覆盖第2轭铁252的前侧面的前侧覆盖部292以及覆盖第2轭铁252的后侧面的后侧覆盖部293。即,第1覆盖部242从上和前后这3个方向覆盖第2轭铁252。第2轭铁252中的形成有贯通孔254的部分不被第1覆盖部242覆盖而从第1覆盖部242暴露。
第1覆盖部242与第2轭铁252一起从右侧通过开口部630插入到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例如,在通过开口部630将第1覆盖部242从右侧插入到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之后,将第2轭铁252在第1覆盖部242的下侧从右侧通过开口部630插入到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在此,第1覆盖部242通过开口部630而被压入到下凸缘部63的内部。此外,第2轭铁252通过开口部630插入到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压入到下凸缘部63的下壁部632和第1覆盖部242之间。由此,绝缘构件24和轭铁25固定于骨架22。由于绝缘构件24和轭铁25固定于骨架22,因此即使电磁继电器100振动,骨架22或绝缘构件24也难以产生削损等不良现象。
图9示出电磁体块2的通过下凸缘部63的假想面处的水平剖视图。如图9所示,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包括骨架侧引导部69。骨架侧引导部69是在下凸缘部63的开口部630的入口处形成于前壁部633和后壁部634的右侧面的倾斜面。骨架侧引导部69引导绝缘构件24的第1覆盖部242。通过下凸缘部63具有骨架侧引导部69,从而绝缘构件24相对于骨架22的安装变得容易。
如图9所示,绝缘构件24的第1覆盖部242包括绝缘构件侧引导部240。绝缘构件侧引导部240是形成于第1覆盖部242的前侧覆盖部292和后侧覆盖部293的后侧面的倾斜面。绝缘构件侧引导部240引导第2轭铁252。通过绝缘构件24具有绝缘构件侧引导部240,从而轭铁25相对于绝缘构件24的安装,进而轭铁25相对于骨架22的安装变得容易。此外,第2轭铁252在其顶端(左端)的两角部具有倾斜面255。通过第2轭铁252具有倾斜面255,从而轭铁25相对于绝缘构件24的安装变得容易。
在第1覆盖部242和第2轭铁252插入到开口部630的状态下,如图10A所示,下凸缘部63的下壁部632、第2轭铁252、绝缘构件24的第1覆盖部242、下凸缘部63的上壁部631以及线圈21沿着第1轴A1从下方依次排列。因此,第1覆盖部242的上表面(上侧覆盖部291的上表面)被下凸缘部63的上壁部631从上方覆盖。此外,第2轭铁252的下表面被下凸缘部63的下壁部632从下方覆盖。即,在电磁继电器100中,在第1轴A1上,下凸缘部63的上壁部631和绝缘构件24的第1覆盖部242(上侧覆盖部291)介于线圈21和第2轭铁252之间。因此,在与第3轴A3正交的截面中,线圈21和第2轭铁252之间的最短路径成为图10B的双点划线L1所示的路径。由此,与绝缘构件不具有第1覆盖部的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增加线圈21和轭铁25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在图10B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在部件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绘图。此外,通过如上述那样第1覆盖部242从3个方向(上方、前方以及后方)覆盖第2轭铁252,能够进一步增加线圈21和第2轭铁252之间的绝缘距离。此外,通过第1覆盖部242不覆盖第2轭铁252的下表面,能够抑制电磁体块2的沿着第1轴A1的尺寸的增加。
如图8所示,第1相连部243将主体部241和第1覆盖部242之间相连。第1相连部243将主体部241的右端的下缘和第1覆盖部242的上表面的右端之间相连。
第2覆盖部244位于主体部241的上方。第2覆盖部244是沿着第2轴A2具有宽度的板状。
第2覆盖部244覆盖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的至少局部。如图4所示,第2覆盖部244覆盖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中的右端的部分。铁心23的磁极部231不被第2覆盖部244覆盖而暴露。
第2覆盖部244在俯视时在左前端和左后端的部分分别具有台阶。上凸缘部62的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的右端部和第2壁部65的基部651的右端部嵌入到这些台阶部分。如图4、图15所示,在俯视时,上凸缘部62的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第3壁部66、第2壁部65的基部651以及绝缘构件24的第2覆盖部244呈矩形框状相连。
如图4所示,第2覆盖部244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第1轴A1上的位置)与上凸缘部62的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的高度位置和第2壁部65的基部651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
如图8所示,在第2覆盖部244的下表面沿着第2轴A2形成有凹部248。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定位部626沿着第2轴A2嵌合于凹部248,由此进行绝缘构件24相对于骨架22的定位。如图10A所示,在定位部626嵌合于凹部248的状态下,第1覆盖部242的上表面(上侧覆盖部291的上表面)与下凸缘部63的上壁部631的下表面接触。
第2相连部245将主体部241和第2覆盖部244之间相连。第2相连部245将主体部241的右端的上缘和第2覆盖部244的下表面的右端之间相连。
在第2覆盖部244、第2相连部245以及主体部241之间沿着第3轴A3形成有槽。如图10A所示,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上凸缘主体621的右端部嵌入到该槽。
如图8所示,一对第1突部246从第1覆盖部242的前侧覆盖部292和后侧覆盖部293各自的右表面沿着第2轴A2向右方突出。第1突部246是沿着第2轴A2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如图4所示,第1突部246载置于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的下壁部632的上表面。一对第1突部246分别覆盖第1轭铁251的下端部的前侧面和后侧面。
一对第2突部247从第2相连部245的右表面处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沿着第2轴A2向右方突出。一对第2突部247分别覆盖第1轭铁251的上端部的前侧面和后侧面。
(2.2)可动块
如图4、图11所示,可动块3包括可动弹簧31、可动触点构件32以及衔铁33。
可动弹簧31包括脚片35、固定片36、弹簧片37以及可动片38。可动弹簧31包括两个脚片35。两个脚片35、固定片36、弹簧片37以及可动片38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
脚片35是沿着第1轴A1延伸的矩形的板状。两个脚片35沿着第3轴A3排列。脚片35是与外部的电子设备连接的端子。如图1所示,脚片35从壳体9暴露于下方。
固定片36是从脚片35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板状。固定片36是固定于轭铁25的部分,更详细而言是固定于第1轭铁251的部分。固定片36具有供第1轭铁251的两个固定突部253分别插入的两个固定孔311。
弹簧片37在主视时是上下翻转的倒L字的板状。弹簧片37具有挠性。弹簧片37具有从固定片36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第1板簧部371、从第1板簧部371的上端向左方弯曲的弯曲部372以及从弯曲部372的左端向左方延伸的第2板簧部373。
可动片38是从弹簧片37的第2板簧部373的左端向左方延伸的板状。可动片38与弹簧片37(第2板簧部373)的接缝的部分呈主视V字状弯曲。可动片38能够与弹簧片37的挠曲相应地沿着第1轴A1上下移动。可动片38相对于固定片36的法线方向倾斜。
可动片38包括衔铁保持部381和触点保持部382。衔铁保持部381位于可动片38中的相对靠右侧的位置。触点保持部382位于可动片38中的相对靠左侧的位置。
在衔铁保持部381保持有衔铁33。3个固定孔313沿着第3轴A3排列地形成于衔铁保持部381。
在触点保持部382保持有可动触点M1。触点保持部382具有贯通孔314。贯通孔314设于可动弹簧31中的在第3轴A3上相对靠后侧的位置。因此,贯通孔314的中心位于比3个固定孔313中的中央的固定孔313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
如图11所示,衔铁33包括衔铁主体331、固定突部332以及勾挂片333。衔铁33包括3个固定突部332。此外,衔铁33包括两个勾挂片333。衔铁主体331、3个固定突部332以及两个勾挂片333由磁性材料一体地形成。
衔铁主体331是俯视大致矩形的板状。3个固定突部332设于衔铁主体331的上表面。3个固定突部332沿着第3轴A3排列地设置。通过将衔铁33的3个固定突部332从下侧插入到可动弹簧31的衔铁保持部381的3个固定孔313,压扁固定突部332的顶端,从而衔铁33固定于可动弹簧31(衔铁保持部381)。衔铁33配置于可动弹簧31的下侧而固定于可动弹簧31。也就是说,在衔铁33的上表面固定有可动弹簧31。
如图2、图3所示,在可动块3固定于电磁体块2的状态下,衔铁33的下表面与铁心23的上表面(磁极部231的上表面)相对。
在俯视时,衔铁33在与第1轴A1交叉的第2轴A2上具有第1端E1和第2端E2(参照图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E1是左端,第2端E2是右端。
两个勾挂片333处于衔铁33的第2端E2(右端)。两个勾挂片333从衔铁主体331的右侧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向下方突出。如图3所示,勾挂片333勾挂于第1轭铁251的右表面的上端部分。因此,衔铁33与其与铁心23之间的吸引力的有无相应地以勾挂片333为支点旋转。可动弹簧31的可动片38与衔铁主体331一起沿着第1轴A1上下移动。
如图11所示,可动触点构件32包含头部321和主干部322。
头部321的形状是圆台状。头部321的轴线沿着第1轴A1。头部321的下表面作为可动触点M1发挥功能。可动触点构件32中的作为可动触点M1发挥功能的下表面例如由银合金(AgNi或AgSnO2)形成。可动触点构件32中的可动触点M1以外的部位例如由韧铜等铜合金形成。可动触点构件32中的作为可动触点M1发挥功能的面(下表面)是球面状。另外,可动触点构件32中的作为可动触点M1发挥功能的面(下表面)也可以是平面状或圆顶状。
主干部322从头部321的上端突出。主干部322插入到可动弹簧31的触点保持部382的贯通孔314。可动触点构件32在主干部322穿过触点保持部382的贯通孔314的状态下通过铆接而固定于可动弹簧31。由此,可动触点构件32与可动弹簧31电连接。
另外,可动触点M1也可以与可动弹簧31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使构成可动弹簧31的金属板的局部向下方突出,将突出的部分的顶端利用为可动触点M1。
这样,可动触点M1在俯视时在衔铁33的第1端E1(左端)的一侧设于可动弹簧31。可动触点M1与衔铁33的移动(以勾挂片333为支点的旋转)相应地与衔铁主体331一起沿着第1轴A1上下移动。
(2.3)固定块
如图3、图12所示,固定块4包括保持台41、导电构件42、固定触点构件43以及辅助构件44。
保持台41是右表面开口的矩形的箱状。如图12、图13所示,保持台41包括左壁45、前壁46、后壁47、下壁48、上壁49以及辅助壁40。左壁45、前壁46、后壁47、下壁48、上壁49以及辅助壁40作为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形体而一体地形成。
在下壁48的右端形成有卡合孔411。在前壁46的右侧面的上端形成有沿着第2轴A2向左方凹陷的凹处412。在后壁47的右侧面的上端形成有沿着第2轴A2向左方凹陷的凹处413。在上壁49的下表面的前端部形成有沿着第2轴A2延伸的保持槽414。
在前壁46的凹处412和后壁47的凹处413分别插入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突板部62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在上壁49的保持槽414插入(在此是压入)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保持突部625。在下壁48的卡合孔411卡合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的卡合突部638。由此,固定块4与主体块10结合。在固定块4与主体块10结合的状态下,保持台41的左壁45与线圈21的左侧面相对并从左侧覆盖线圈21(参照图2)。
在上壁49的上表面设有沿着第1轴A1向上方突出的突壁部415。突壁部415沿着第3轴A3前后延伸。
如图13所示,在左壁45的左表面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右方凹陷的保持凹处416。在后壁47的左表面沿着第1轴A1形成有向右方凹陷的保持凹处417。
辅助壁40从前壁46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在保持台41的左表面,从辅助壁40到前壁46的上侧部分形成有沿着第1轴A1延伸的保持槽418。保持槽418是为了保持辅助构件44而使用的。
如图12所示,导电构件42包括脚片421、中央片422、第1固定片423、第2固定片424以及保持片425。导电构件42包括两个脚片421。两个脚片421、中央片422、第1固定片423、第2固定片424以及保持片425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
脚片421是沿着第1轴A1延伸的板状。两个脚片421沿着第3轴A3排列。脚片421是与外部的电子设备连接的端子。如图1所示,脚片421从壳体9暴露于下方。
中央片422是从脚片421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板状。中央片422的右表面与保持台41的左壁45的左表面相对。
第1固定片423是从中央片422的下端沿着第2轴A2向右方延伸的板状。第1固定片423在中央片422的下端处从两个脚片421之间的部分延伸。
第2固定片424是从中央片422的后缘沿着第2轴A2向右方延伸的板状。第2固定片424在中央片422的后缘处从第1轴A1上的中央延伸。
第1固定片423从左方插入到保持台41的保持凹处416。第2固定片424从左方插入到保持台41的保持凹处417。由此,导电构件42保持于保持台41。
保持台41的左壁45和突壁部415介于导电构件42和线圈21之间。因此,保持台41作为配置于线圈21和导电构件42之间且将线圈21和导电构件42之间绝缘的绝缘构件7发挥功能。绝缘构件7包括沿着第1轴A1的绝缘壁部70(突壁部415)(参照图3)。绝缘壁部70在第2轴A2上处于固定触点F1和线圈21的中心之间。
保持片425是厚度轴沿着第1轴A1的板状。保持片425从中央片422的上端向右方延伸。保持片425位于保持台41的上壁49的上方。保持片425在中央具有贯通孔426。
导电构件42在中央片422与保持片425的接缝部分具有贯通孔427。因此,在保持片425流动的电流不仅包含沿着第2轴A2的成分,也包含沿着第3轴A3的成分。沿着第3轴A3的电流成分对可能在可动触点M1和固定触点F1之间沿着第1轴A1产生的电弧施加与第1轴A1交叉的方向的洛伦兹力,促进电弧的消失。
如图12所示,固定触点构件43与可动触点构件32同样地包含头部431和主干部432。固定触点构件43与导电构件42一同构成固定触点部400。
头部431的形状是圆台状。头部431的轴沿着第1轴A1。头部431的上表面作为固定触点F1发挥功能。固定触点构件43中的作为固定触点F1发挥功能的上表面例如由银合金(AgNi或AgSnO2)形成。固定触点构件43中的固定触点F1以外的部位例如由韧铜等铜合金形成。固定触点构件43中的作为固定触点F1发挥功能的面(上表面)是球面状。另外,固定触点构件43中的作为固定触点F1发挥功能的面(上表面)也可以是平面状或圆顶状。
主干部432从头部431的下端突出。主干部432插入到导电构件42的保持片425的贯通孔426。固定触点构件43在主干部432穿过保持片425的贯通孔426的状态下通过铆接而固定于导电构件42。由此,固定触点构件43与导电构件42电连接。
另外,固定触点F1也可以与导电构件42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使构成导电构件42的金属板的局部向上方突出,将突出的部分的顶端利用为固定触点F1。
如图2、图3、图10A所示,在将固定块4固定于主体块10的状态下,固定触点F1沿着第1轴A1与可动触点M1相对。通过可动弹簧31的可动片38上下移动,从而可动触点M1相对于固定触点F1接触分离。此外,突壁部415介于固定触点F1和铁心23(磁极部231)之间。
如图12所示,辅助构件44包括侧部片441和上部片442。侧部片441和上部片442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
侧部片441是沿着第1轴A1延伸的板状。侧部片441在其右侧面具有沿着第2轴A2向左方凹陷的凹处443。利用凹处443在第1轴A1上进行辅助构件44相对于保持台41的定位。
上部片442是从侧部片441的上端沿着第3轴A3向后方延伸的板状。在上部片442的下表面设有相对于上部片442的其他部分向下方突出的突部444。突部444例如能够通过将上部片442的上表面中的与突部444对应的部分从上侧向下方压出而形成。突部444的下表面与可动触点构件32的主干部322的上表面相对。
通过辅助构件44的上部片442处于可动触点构件32的上方,从而即使在可动触点M1与固定触点F1分离而可动弹簧31向上方移动时可动弹簧31振动,也能够抑制可动弹簧31的过度的振动。
(2.4)继电器主体
继电器主体1通过结合电磁体块2、可动块3以及固定块4而构成。
例如,如图4所示,使可动块3位于比电磁体块2靠右方的位置。然后,使可动块3沿着第2轴A2向左方移动,将第1轭铁251的两个固定突部253分别插入到可动弹簧31的固定片36的两个固定孔311,压扁固定突部253的顶端。由此,可动块3固定于电磁体块2。由此,构成电磁体块2和可动块3结合而成的主体块10(参照图3)。
此外,如图3所示,使固定块4位于比主体块10靠左方的位置。然后,使固定块4沿着第2轴A2向右方移动,将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突板部624插入到保持台41的凹处412、413,将上凸缘部62的保持突部625插入到保持台41的保持槽414,使下凸缘部63的卡合突部638(参照图7)卡合于保持台41的卡合孔411。由此,固定块4固定于主体块10(参照图2)。另外,也可以通过粘接等将骨架22进一步固定于保持台41。
这样,电磁继电器100包括包含骨架22且保持可动弹簧31的主端子台(骨架22和绝缘构件24)和保持固定触点F1的副端子台(保持台41)。副端子台相对于主端子台独立,固定于主端子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主端子台和副端子台彼此独立。因此,保持于一个端子台(例如主端子台)的部件的调整(部件的对位、弹簧力的调整等)能够与保持于其他端子台(例如副端子台)的部件的调整分开地进行。由此,能够谋求电磁继电器100的制造工序的简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在线圈21和固定触点部400(导电构件42)之间配置有绝缘构件7(保持台41)。因此,能够增加线圈21和与触点装置(可动触点M1和固定触点F1)电连接的导电部件(以下,还称为“主电路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主电路部件包含可动弹簧31、导电构件42、铁心23、衔铁33以及轭铁25。在电磁继电器100中,主电路部件中的导电构件42的保持片425、固定触点构件43(固定触点F1)、可动弹簧31的可动片38(可动触点M1)配置于骨架22的上方。即,在电磁继电器100中,固定触点F1和可动触点M1设于骨架22的上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绝缘构件24包括第1覆盖部242。因此,在与第3轴A3正交的截面中,线圈21和第2轭铁252之间的最短路径成为图10B的双点划线L1所示那样的绕过第1覆盖部242的路径。由此,能够增加线圈21和第2轭铁252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进一步增加线圈21和主电路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绝缘构件24包括第2覆盖部244。因此,在与第3轴A3正交的截面中,线圈21和衔铁33之间的最短路径成为图10C的双点划线L2所示那样的绕过第2覆盖部244的路径。由此,能够增加线圈21和衔铁33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进一步增加线圈21和主电路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在图10C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在部件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绘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在第2轴A2上,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第3壁部66介于铁心23的磁极部231和固定触点F1之间。因此,在与第3轴A3正交的截面中,线圈21和铁心23之间的最短路径成为图10D的双点划线L3所示那样的绕过第3壁部66的路径。由此,能够增加线圈21和铁心23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进一步增加线圈21和主电路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在图10D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在部件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绘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在第2轴A2上,保持台41的突壁部415(绝缘构件7的绝缘壁部70)介于铁心23的磁极部231和固定触点F1之间。因此,在与第3轴A3正交的截面中,线圈21和固定触点F1之间的最短路径成为图10D的双点划线L4所示那样的绕过绝缘壁部70的路径。由此,能够增加线圈21和固定触点F1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进一步增加线圈21和主电路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
接着,说明继电器主体1的动作(电磁继电器100的动作)。
在继电器主体1中,在不对两个线圈端子26之间施加电压而线圈21未通电的状态下(以下,还称为“非通电时”),如图2所示,在可动弹簧31的弹簧力的作用下,可动触点M1与固定触点F1分离。因此,导电构件42的脚片421和可动弹簧31的脚片35之间的电路被切断。
在继电器主体1中,在对两个线圈端子26之间施加电压而线圈21通电时(以下,还称为“通电时”),衔铁33被在其与铁心23的磁极部231之间产生的吸引力沿着第1轴A1朝向磁极部231向下方吸引。由此,衔铁33以勾挂片333为支点(在主视时逆时针)地旋转,衔铁33的下表面与铁心23的磁极部231的上表面接触。在通电时,由铁心23、轭铁25以及衔铁33形成由线圈21产生的磁通通过的磁路。构成磁路的局部的轭铁25和衔铁33在铁心23的两端之间呈主视倒C字状相连。
在通电时,通过衔铁33的旋转,可动触点M1与衔铁33一起向下方移动。由此,在通电时,可动触点M1与固定触点F1接触。因此,形成导电构件42的脚片421和可动弹簧31的脚片35之间的电路。
在继电器主体1中,若停止线圈21的通电,则铁心23和衔铁33之间的吸引力消失。因此,在继电器主体1中,在可动弹簧31的弹簧力的作用下,衔铁33以勾挂片333为支点(在主视时顺时针)地旋转,衔铁33与铁心23分离。通过衔铁33的旋转,可动触点M1与衔铁33一起向上方移动而与固定触点F1分离。由此,电路被切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可动弹簧31能够与线圈21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在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移动。闭合位置是可动触点M1与固定触点F1接触的可动弹簧31的位置。断开位置是可动触点M1与固定触点F1分离的可动弹簧31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主体1(电磁继电器100)中,可动触点M1沿着接触分离轴线X1移动,与固定触点F1接触分离。接触分离轴线X1沿着第1轴A1。
(2.5)壳体
如图1、图2所示,壳体9收纳继电器主体1。因此,壳体9收纳线圈21、铁心23、衔铁33、固定触点F1以及可动弹簧31。壳体9还收纳主端子台(骨架22和绝缘构件24)和副端子台(保持台41)。壳体9例如是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形体,具有绝缘性。
如图2、图14所示,壳体9包括壳主体90。壳主体90构成壳体9的外廓。壳主体90是下表面开口的矩形箱状。壳主体90包括上壁91、前壁92、后壁93、右壁94以及左壁95。
如图14所示,壳体9在壳主体90的内侧还包括第1突条部961和两个第1连接部962。第1突条部961是沿着第1轴A1延伸的板状。第1突条部961沿着第2轴A2延伸。第1突条部961在第3轴A3上与前壁92空开间隙地相对。两个第1连接部962将第1突条部961的第2轴A2上的两端部和前壁92的后表面分别相连。由壳主体90的前壁92、第1突条部961以及两个第1连接部962形成下表面开口的第1凹处96。
壳体9在壳主体90的内侧还包括第2突条部971和两个第2连接部972(参照图15)。第2突条部971是沿着第1轴A1延伸的板状。第2突条部971沿着第2轴A2延伸。第2突条部971在第3轴A3上与后壁93空开间隙地相对。两个第2连接部972将第2突条部971的第2轴A2上的两端部和后壁93的前表面分别相连。由壳主体90的后壁93、第2突条部971以及两个第2连接部972形成下表面开口的第2凹处97。
如图15所示,在第1凹处96插入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第1壁部64(更详细而言是突肋642)。因此,第1突条部961在第3轴A3上与第1壁部64(更详细而言是突肋642)相对。此外,第1连接部962插入到第1凹部643。两个第1连接部962分别插入到两个第1凹部643。第1壁部64(更详细而言是突肋642)被第1突条部961、两个第1连接部962以及前壁92包围前后左右这四个方向。
如图15所示,在第2凹处97插入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第2壁部65(更详细而言是突肋652)。因此,第2突条部971在第3轴A3上与第2壁部65(更详细而言是突肋652)相对。此外,第2连接部972插入到第2凹部653。两个第2连接部972分别插入到两个第2凹部653。第2壁部65(更详细而言是突肋652)被第2突条部971、两个第2连接部972以及后壁93包围前后左右这四个方向。
图16A示出电磁继电器100的与第2轴A2正交的假想面处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在第1轴A1上,上凸缘部62介于衔铁33和线圈21之间。因此,在与第2轴A2正交的截面中,衔铁33和线圈21之间的最短路径成为沿着上凸缘部62的侧面的路径。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上凸缘部62包括第1壁部64和第2壁部65,第1壁部64和第2壁部65分别插入到壳体9的第1凹处96和第2凹处97。因此,在与第2轴A2正交的截面中,衔铁33和线圈21之间的最短路径例如成为图16B的双点划线L5所示那样的包含壳体9的第1突条部961和第1壁部64(突肋642)之间的空间S1的S字状的路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能够增加线圈21和衔铁33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进一步增加线圈21和主电路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在图16B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在部件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绘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如图16A所示,在第1轴A1上,壳体9的第1突条部961和第2突条部971的下端位于比铁心23的上表面(磁极部231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此外,骨架22的第1壁部64的上端(突肋642的上端)和第2壁部65的上端(突肋652的上端)位于比铁心23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衔铁33沿着第1轴A1上下移动,但不能移动到比铁心23的上表面靠下的位置,因此衔铁33始终位于比铁心23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通过第1突条部961的下端(第2突条部971的下端)位于比铁心23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从而衔铁33和线圈21之间的最短路径(参照双点划线L5)成为绕过第1突条部961(第2突条部971)的路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与第1突条部(第2突条部)的下端位于比铁心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的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增加线圈21和衔铁33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增加线圈21和主电路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如图16A所示,壳体9的第1突条部961的下端在第1轴A1上与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上表面(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的上表面)接触。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第1壁部64的上端在第1轴A1上与壳体9分离。此外,壳体9的第2突条部971的下端在第1轴A1上与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上表面(第2壁部65的基部651的上表面)接触。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第2壁部65的上端在第1轴A1上与壳体9分离。在电磁继电器100中,通过第1突条部961的下端和第2突条部971的下端与上凸缘部62的上表面接触,能够增加线圈21和衔铁33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增加线圈21和主电路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如图15所示,第1突条部961和第2突条部971至少设于与从铁心23的中心沿着第3轴A3延伸的假想线重叠的位置。铁心23的中心与线圈21的中心大致一致。因此,第1突条部961和第2突条部971至少设于在俯视时与从线圈21的中心沿着第3轴A3延伸的假想线重叠的位置。此外,第1凹部643和第2凹部653未设于与上述假想线重叠的位置。因此,衔铁33和线圈21之间的最短路径成为绕过第1突条部961和突肋642或绕过第2突条部971和突肋652的路径。由此,能够增加线圈21和衔铁33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进一步增加线圈21和主电路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第1壁部64的突肋642(或第1凹部643)和壳体9的第1连接部962还兼具相对于继电器主体1定位壳体9的作用。同样,第2壁部65的突肋652(或第2凹部653)和壳体9的第2连接部972还兼具相对于继电器主体1定位壳体9的作用。也就是说,使定位用的部件兼具增加绝缘距离这样的功能。由此,能够在谋求部件件数的削減的同时谋求绝缘性能的增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由于第1突条部961和第2突条部971与衔铁33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相邻,因此能够抑制由来自外部的冲击导致衔铁33过度移动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固定于衔铁33的可动弹簧31的变形。也就是说,使定位用的部件兼具提高耐冲击性能这样的功能。由此,能够在谋求部件件数的削減的同时谋求耐冲击性能的提高。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与以往相比能够谋求主电路部件和线圈21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增加。反过来讲,能够在维持与以往同等的绝缘性能的同时谋求电磁继电器100的小型化。或者,通过在维持与以往同等的绝缘性能的同时增大线圈21的尺寸,能够谋求线圈21处的消耗电力的减少。
(3)变形例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之一。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以下,列举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有时也将上述实施方式称为“基本例”。上述的基本例和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地应用。
(3.1)第1变形例
参照图17、图18,说明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A。针对与基本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同样的结构,有时适当省略说明。
在基本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如图6所示,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孔622在第3轴A3上形成于上凸缘部62的中心。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A中,如图17所示,骨架22A的上凸缘部62A的孔622A在第3轴A3上形成于相对于上凸缘部62A的中心相对靠后侧的位置。因此,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A中,铁心23A和线圈21也在第3轴A3上形成于相对于上凸缘部62A的中心相对靠后侧的位置。
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A中,如图17所示,第1壁部64A和第2壁部65A在俯视时非对称。即,相对靠近孔622A的中心(线圈21的中心)的第2壁部65A的突肋652A与相对远离孔622A的中心(线圈21的中心)的第1壁部64A的突肋642A相比长度(沿着第2轴A2的尺寸)较长。由此,在铁心23A和线圈21之间的绝缘距离相对较短的后侧,由第2壁部65A相对增加衔铁33和线圈21之间的绝缘距离。
此外,如图18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A中,第1凹处96A和第2凹处97A在俯视时非对称。即,以第1壁部64A的突肋642A嵌合于第1凹处96A的方式决定第1突条部961A的长度(沿着第2轴A2的尺寸)和第1连接部962A的沿着第2轴A2的位置。此外,以第2壁部65A的突肋652A嵌合于第2凹处97A的方式决定第2突条部971A的长度(沿着第2轴A2的尺寸)和第2连接部972A的沿着第2轴A2的位置。
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A中,能够谋求线圈21和衔铁33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增加。
(3.2)其他变形例
在一变形例中,副端子台相对于主端子台的固定方法不限于压入。例如,也可以通过粘接、树脂熔接等而固定。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覆盖部242不从3个方向覆盖第2轭铁252,例如仅包括上侧覆盖部291而仅从上方覆盖第2轭铁252。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覆盖部242还包括从下方覆盖第2轭铁252的下侧覆盖部。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使液态的密封材料(例如环氧系的树脂)流动到下凸缘部63的下表面侧,利用固化的密封材料使下凸缘部63和轭铁25(第2轭铁252)结合。由于下凸缘部63具有与第2轭铁252相比相对于密封材料的润湿性较高的下壁部632,因此由密封材料实现的密封变得容易。此外,由于第2轭铁252和铁心23(细径部232)的下表面从下凸缘部63的下壁部632的孔637暴露,因此由密封材料实现的密封变得更容易。此时,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和绝缘构件24之间也由密封材料结合。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第1壁部64中,基部641和突肋642的厚度(沿着第3轴A3的尺寸)相同。第2壁部65也是同样的。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凹部643不设于第1壁部64的第2轴A2上的两端。例如,第1凹部643既可以仅设于第1壁部64的第2轴A2的一端,也可以设于中央。壳体9的第1连接部962可以设于与第1凹部643对应的位置。在一例中,在突肋642在基部641的第2轴A2的全长范围形成且在突肋642的第2轴A2的中央设有第1凹部643的情况下,壳体9的第1突条部961和第1连接部962可以形成为俯视T字状。第2壁部65的第2凹部653和壳体9的第2连接部972也是同样的。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突条部961的下端不与上凸缘部62(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的上表面)接触。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壁部64的突肋642的上端与壳体9的第1凹处96的底接触。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2突条部971的下端不与上凸缘部62(第2壁部65的基部651的上表面)接触。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2壁部65的突肋652的上端与壳体9的第2凹处97的底接触。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可动触点M1和固定触点F1设于骨架22的下侧。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第2轭铁252配置于骨架22的上方,以覆盖第2轭铁252的前侧面的方式设置第1突条部961和第1壁部64,以覆盖第2轭铁252的后侧面的方式设置第2突条部971和第2壁部65。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绝缘构件24不包括第2覆盖部244。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绝缘构件24的高度(沿着第1轴A1的尺寸)。在该情况下也是,由于绝缘构件24包括第1覆盖部242,因此能够将绝缘构件24牢固地固定于骨架22。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与需要的绝缘距离相应地调节第1壁部64的突肋642的高度(沿着第1轴A1的尺寸)、第2壁部65的突肋652的高度、第1突条部961的高度以及第2突条部971的高度。
在上述的基本例中,触点装置是在非通电时切断电路的所谓的a触点(常开触点),但不限于此。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触点装置是在非通电时形成电路的所谓的b触点(常闭触点)。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触点装置是具有两个固定触点F1且在通电时和非通电时可动触点M1与不同的固定触点F1接触的所谓的c触点。在触点装置是b触点或c触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辅助构件44的突部444的下表面利用为固定触点F1。
(4)方式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明确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以下的方式。
第1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A)包括:线圈21;骨架22,其供线圈21卷绕;铁心23,其沿着上下延伸,插入到骨架22;轭铁25,其与铁心23一同形成磁路;绝缘构件24,其配置于骨架22和轭铁25之间;固定触点部400,其具有固定触点F1;以及可动弹簧31,其具有可动触点M1,与线圈21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在可动触点M1与固定触点F1接触的闭合位置和可动触点M1与所述固定触点F1分离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轭铁25具有:第1轭铁251,其沿着上下和前后延伸;以及第2轭铁252,其与第1轭铁251相连,以从第1轭铁251弯折的方式沿着前后和左右延伸。绝缘构件24具有覆盖第2轭铁252的至少局部的覆盖部242。骨架22具有:主体部61,其供线圈21卷绕;以及下凸缘部63,其设于主体部61的下部。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具有能够插入绝缘构件24的第1覆盖部242和所述第2轭铁252的开口部630。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下凸缘部63和覆盖部242介于线圈21和第2轭铁252之间,具有能够谋求线圈21和轭铁25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增加这样的优点。
在第2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A)中,所述绝缘构件(24)的覆盖部(242)从上方、前方、后方覆盖第2轭铁252。
根据该方式,具有能够谋求线圈21和第2轭铁252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增加这样的优点。
在第3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A)中,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包括覆盖覆盖部242的上表面的上壁部631和覆盖第2轭铁252的下表面的下壁部632。
根据该方式,能够在上壁部631和下壁部632之间夹入并保持覆盖部242和第2轭铁252。此外,在使液态的密封材料流入到下凸缘部63的下表面侧而利用固化的密封材料将下凸缘部63和轭铁25结合的情况下,由密封材料实现的密封变得容易。
在第4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A)中,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的下壁部632、第2轭铁252、绝缘构件24的覆盖部242、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的上壁部631以及线圈21从下方依次排列。
根据该方式,能够谋求线圈21和第2轭铁252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增加。
在第5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A)中,第2轭铁252具有贯通孔254。铁心23插入到贯通孔254。
根据该方式,在下凸缘部63内的内部空间中第2轭铁252和铁心23固定,因此能够提高固定的可靠性。
在第6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A)中,骨架22的下凸缘部63包括骨架侧引导部69,该骨架侧引导部69设于开口部630的入口,引导绝缘构件24的覆盖部242。
根据该方式,绝缘构件24相对于骨架22的安装变得容易。
在第7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A)中,绝缘构件24的覆盖部242具有引导第2轭铁252的绝缘构件侧引导部240。
根据该方式,轭铁25相对于绝缘构件24的安装变得容易。
在第8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A)中,骨架22还具有设于主体部61的上部的上凸缘部62,绝缘构件24还具有覆盖骨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上表面的至少局部的第2覆盖部244。
根据该方式,能够增加线圈21和衔铁33之间的绝缘距离。
Claims (8)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包括:
线圈;
骨架,其供所述线圈卷绕;
铁心,其沿着上下延伸,插入到所述骨架;
轭铁,其与所述铁心一同形成磁路;
绝缘构件,其配置于所述骨架和所述轭铁之间;
固定触点部,其具有固定触点;以及
可动弹簧,其具有可动触点,与所述线圈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闭合位置和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轭铁具有:
第1轭铁,其沿着所述上下和前后延伸;以及
第2轭铁,其与所述第1轭铁相连,以从所述第1轭铁弯折的方式沿着前后和左右延伸,
所述绝缘构件具有覆盖所述第2轭铁的至少局部的第1覆盖部,
所述骨架具有:
主体部,其供所述线圈卷绕;以及
下凸缘部,其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下部,
所述骨架的所述下凸缘部具有能够插入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和所述第2轭铁的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从上方、前方、后方覆盖所述第2轭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骨架的所述下凸缘部包括:
上壁部,其覆盖所述第1覆盖部的上表面;以及
下壁部,其覆盖所述第2轭铁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骨架的所述下凸缘部的下壁部、所述第2轭铁、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所述骨架的所述下凸缘部的上壁部以及所述线圈从下方依次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2轭铁具有贯通孔,
所述铁心插入到所述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骨架的所述下凸缘部具有骨架侧引导部,该骨架侧引导部设于所述开口部的入口,引导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具有引导所述第2轭铁的绝缘构件侧引导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骨架还具有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上部的上凸缘部,
所述绝缘构件还具有覆盖所述骨架的所述上凸缘部的上表面的至少局部的第2覆盖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62222A JP2023051497A (ja) | 2021-09-30 | 2021-09-30 | 電磁継電器 |
JP2021-162222 | 2021-09-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10692A true CN115910692A (zh) | 2023-04-04 |
Family
ID=85750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158324.9A Pending CN115910692A (zh) | 2021-09-30 | 2022-09-22 | 电磁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3051497A (zh) |
CN (1) | CN115910692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32014A (zh) * | 2024-01-19 | 2024-04-05 | 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 | 继电器 |
-
2021
- 2021-09-30 JP JP2021162222A patent/JP2023051497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9-22 CN CN202211158324.9A patent/CN115910692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051497A (ja) | 2023-04-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931479B1 (ko) | 전자 계전기 및 코일 단자 | |
US8823474B2 (en) | Contact switch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US11335527B2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5004243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002237241A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H09190753A (ja) | 電磁継電器 | |
CA2484172C (en) | Contact device | |
WO2012077362A1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15910692A (zh) | 电磁继电器 | |
JP4487558B2 (ja) | コイルブロック | |
CN115910691A (zh) | 电磁继电器 | |
US20240379311A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H10255631A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212365865U (zh) |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具备电磁继电器的装置 | |
JP7363619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JP7641559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3219416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US20240234063A9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119694846A (zh) | 触点装置 | |
JP2025061498A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025043191A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19156684A (zh) |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 |
JP2000294102A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H10261356A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H11339623A (ja) | 電磁継電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