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3067B - 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63067B CN113163067B CN202011237771.4A CN202011237771A CN113163067B CN 113163067 B CN113163067 B CN 113163067B CN 202011237771 A CN202011237771 A CN 202011237771A CN 113163067 B CN113163067 B CN 1131630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sheet
- image data
- sides
- rea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50037259 ADF10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108208 Arabidopsis thaliana ADF1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74—Output means outputting a plurality of functional options, e.g. scan, copy or pr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72—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with refeeding for double-sided scanning, e.g. using one scanning head for both sides of a shee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28—Separating, e.g. preventing feeding of two sheets at a tim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42—Detection methods
- H04N1/00748—Detecting edges, e.g. of a stationary shee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 H04N1/2032—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of two pictures corresponding to two sides of a single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04N1/3872—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 H04N1/3873—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defined only by a limited number of coordinate points or parameters, e.g. corners, centre; for trimming
- H04N1/3875—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defined only by a limited number of coordinate points or parameters, e.g. corners, centre; for trimming combined with enlarging or reduc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04N1/3876—Recombination of partial images to recreate the original im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04N1/393—Enlarging or redu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介质,来提高图像读取中的便利性。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读取部和控制部。读取部分别读取形成在片材的两面上的图像,并生成与所述两面分别对应的两个图像数据。控制部进行在所述两面的双方中是否直至所述片材的至少一边的端部为止存在所述图像的判定,在判定为在所述两面的双方中存在所述图像的情况下,将所述两个图像数据结合,并以使表示基于所结合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结合图像的大小为任意大小的方式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转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读取装置及程序。
背景技术
存在对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例如是指扫描仪、复印机以及复合机等装置。一般而言,对图像读取装置预先规定有可读取的片材的尺寸。因此,图像读取装置不能直接读取形成在比可读取的尺寸大的片材上的图像。对此,存在如下的现有技术:分别读取对折的片材的两面的图像,并通过将图像数据结合而形成为原来的图像。例如,在现有技术中进行的是,分别读取将A3尺寸的片材对折而得的A4尺寸的片材的两面的图像,并将图像数据结合来生成原来的A3尺寸的图像。
然而,在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不是进行了对折的片材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上述那样的图像数据的结合。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在进行图像的读取之前,需要由用户预先指定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是否为进行了对折的片材。特别是,在对被对折的片材和未对折的片材混合存在的多个片材进行读取的情况下,需要对每个片材进行基于用户的手动作业的指定。由此,存在图像的读取中的便利性降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图像读取时的便利性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程序。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读取部和控制部。读取部分别读取形成在片材的两面上的图像,并生成与所述两面分别对应的两个图像数据。控制部进行在所述两面的双方中是否直至所述片材的至少一边的端部为止存在所述图像的判定,在判定为在所述两面的双方中存在所述图像的情况下,将所述两个图像数据结合,并以使表示基于所结合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结合图像的大小为任意大小的方式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转换。
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记录有程序,所述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读取步骤,分别读取形成在片材的两面上的图像,并生成与所述两面分别对应的两个图像数据;以及控制步骤,进行在所述两面的双方中是否直至所述片材的至少一边的端部为止存在所述图像的判定,在判定为在所述两面的双方中存在所述图像的情况下,将所述两个图像数据结合,并以使表示基于所结合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结合图像的大小为任意大小的方式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转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例的外观图。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3是示出图像读取部2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被对折的片材S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控制部101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被结合的图像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被旋转的图像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不被结合的图像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控制部101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被对折的片材S的一个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原稿托盘;12…拾取辊;13…对位辊;14、15、16…输送辊;17…扫描模块;18…排纸托盘;19…第一光扩散部;20…第二光扩散部;21…读取窗玻璃;22…稿台玻璃;23…白基准板;100…图像形成装置;101…控制部;102…网络接口;103…辅助存储装置;104…存储器;110…显示器;120…控制面板;130…打印部;140…片材容纳部;200…图像读取部;210…第一图像读取部;212…第一滑架;212a…反射板;212b…光源;212c…反射器;214…第二滑架;214a、214b…反射板;216…透镜;218…CCD传感器;220…CCD传感器基板;222…控制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及程序中,能够提高图像读取时的便利性。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程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例的外观图。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是复合机(MFP)。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显示器110、控制面板120、打印部130、片材容纳部140和图像读取部200。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也可以是复印机或扫描仪等。
显示器110例如是液晶显示器(LCD)或者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显示器110显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关的各种信息。显示器110和以下说明的控制面板120也可以构成为一体的触摸面板。
控制面板120(操作输入部)具有多个按钮。控制面板120受理用户的操作输入。控制面板120将与由用户进行的操作输入相应的信号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101。例如,在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S为进行了对折的片材的情况下,在操作输入中包括表示使读取片材S的正反而生成的图像数据结合的指示的操作输入。例如,在操作输入中包括表示使形成于片材S的图像的读取开始的指示的操作输入。
打印部130基于由图像读取部200生成的图像数据在片材S上形成图像。
打印部130既可以是使色调剂图像等可视图像定影于片材S的装置,也可以是喷墨式的装置。片材S例如是纸、标签用纸等。片材S只要是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其表面形成图像的物体,则可以是任意的物体。片材S可以是容纳在片材容纳部140中的片材,也可以是手动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片材。
片材容纳部140容纳用于打印部130的图像形成的片材S。
图像读取部200(扫描仪)基于光的明暗来读取形成于片材S的图像,并生成作为数字数据的图像数据。图像读取部200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记录于后述的辅助存储装置103。图像读取部200可以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输出到打印部130。图像读取部200也可以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经由网络输出到其他信息处理装置等。
接着,参照图2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功能构成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控制部101、网络接口102、辅助存储装置103、存储器104、显示器110、控制面板120、打印部130、片材容纳部140以及图像读取部200。图像形成装置100所具备的各功能部通过内部总线连接,能够相互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对于参照图1而说明的上述的功能部,标注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控制部10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功能部的动作。控制部101通过执行程序而使各功能部执行各种处理。程序例如预先存储在存储器104中。关于控制部101的动作,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网络接口102进行与外部装置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网络接口102作为输入接口工作,接收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数据。网络接口102作为输出接口工作,向外部的装置发送数据。
辅助存储装置103例如是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或SSD(solid statedrive:固态驱动器)等存储介质。辅助存储装置103存储各种数据。各种数据例如是图像数据等。图像数据例如是由图像读取部200生成的数字数据。
存储器104例如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介质。存储器104临时存储被图像形成装置100所具备的各功能部使用的数据以及程序。也可以是由图像读取部200生成的数字数据(图像数据)记录于存储器104而不是辅助存储装置103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3对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部200的图像读取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图像读取部200的结构的一例的截面图。图像读取部200是读取片材S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双面读取型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部200通过第一图像读取部210读取片材S的第一面。图像读取部200通过扫描模块17(第二图像读取部)读取片材S的第一面的背面即第二面。
图像读取部200具备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及扫描模块17。图像读取部200具备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ADF10将片材S输送到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和扫描模块17。
ADF10具备原稿托盘11、输送机构以及排纸托盘18。输送机构具备拾取辊12、对位辊13以及多个输送辊(输送辊14、15和16)。输送机构具备产生使拾取辊12、对位辊13、输送辊14、15以及16旋转的转矩的驱动部。驱动部例如是电机或螺线管等。
在原稿托盘11上载置有作为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及扫描模块17读取的对象的片材S。拾取辊12从原稿托盘11取出片材S,并朝向输送路径送出片材S。对位辊13使从拾取辊12输送来的片材S的前端位置对齐,并朝向输送辊14、15及16送出片材S。输送辊14、15及16将从对位辊13输送来的片材S朝向读取窗玻璃21和扫描模块17侧输送。片材S穿过第一图像读取部210的图像读取范围,接着穿过扫描模块17的图像读取范围。也可以是片材S穿过扫描模块17的图像读取范围,接着穿过第一图像读取部210的图像读取范围的结构。其后,片材S被排出到排纸托盘18。
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具备读取窗玻璃21、稿台玻璃22以及白基准板23。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具备第一滑架212、第二滑架214以及透镜216。此外,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具备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218、CCD传感器基板220和控制基板222。
第一图像读取部210能够通过缩小光学系统的图像扫描仪来实现。第一图像读取部210也可以由例如使用了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的等倍光学系统的图像扫描仪构成。通过等倍光学系统实现的第一图像读取部210能够实现与以下说明的缩小光学系统的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同样的动作。
读取窗玻璃21是用于读取由ADF10输送的片材S的图像的开口部。稿台玻璃22是载置有片材S的原稿载置台。
第一滑架212具备反射板212a、光源212b和反射器212c。光源212b射出光。从光源212b射出的光穿过读取窗玻璃21后被朝向输送路径地引导。由片材S反射的光被引导至反射板212a。反射板212a使入射的光向第二滑架214反射。
第二滑架214具备反射板214a和反射板214b。由反射板212a反射的光入射到反射板214a。反射板214a使入射的光朝向反射板214b反射。由反射板214a反射的光入射到反射板214b。反射板214b使入射的光朝向透镜216反射。
透镜216对由反射板214b反射的光进行聚光。透镜216使聚光后的光成像于CCD传感器218的成像面(读取面)。
CCD传感器218安装在CCD传感器基板220上。例如,CCD传感器218是混合4线传感器。混合4线传感器包括读取彩色图像的3线传感器和读取单色图像的1线传感器。3线传感器读取R(红)、G(绿)以及B(蓝)的光。CCD传感器218将由透镜216成像的光转换为电荷。通过该转换,CCD传感器218将由透镜216成像的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CCD传感器218具备在副扫描线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图像拍摄元件。副扫描线方向是与ADF10的片材S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CCD传感器218根据从控制器输入的水平同步信号输出电信号。CCD传感器218将通过由多个图像拍摄元件同时读取而生成的电信号作为与一行相应的电信号输出。当输入下一个水平同步信号时,CCD传感器218读取与下一行相应的图像,并输出电信号。这样,CCD传感器218将在副扫描线方向上读取了片材S的与一行相应的电信号依次输出。
CCD传感器基板220基于通过CCD传感器218的光电转换而生成的电信号来生成图像数据。
控制基板222控制第一滑架212、第二滑架214以及CCD传感器基板220的动作。例如,控制基板222对第一滑架212的移动、第一滑架212的光源212b的点亮以及熄灭进行控制。
扫描模块17(第二图像读取部)具有与第一图像读取部210相同的结构。扫描模块17具备光源和CCD传感器。CCD传感器具备在副扫描线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图像拍摄元件。扫描模块17将从光源射出的光引导至片材S的第二面。扫描模块17基于来自片材S的反射光而将光信号光电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图像数据。由此,扫描模块17作为第二图像读取部发挥功能。
扫描模块17基于从控制器输入的水平同步信号而输出电信号。当输入有下一个水平同步信号时,扫描模块17读取与下一行相应的图像,并输出电信号。这样,扫描模块17将在副扫描线方向上读取了片材S的与一行相应的电信号依次输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CCD传感器218读取在读取窗玻璃21的表面上移动的片材S的第一面(表面)的图像。扫描模块17读取片材S的第二面(背面)的图像。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使片材S仅穿过一次输送路径,而能够分别读取片材S的第一面的图像和第二面的图像。
在ADF10中,针对从光源212b射出并穿过了读取窗玻璃21以及输送路径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光扩散部19。第一光扩散部19是光扩散部件,但只要是不对入射的光进行镜面反射的部件即可。第一光扩散部19也可以是包含吸收入射的光的材料的部件。例如,第一光扩散部19是黑色板。
在片材S被输送到读取窗玻璃21上的状态下,透过了读取窗玻璃21的光被片材S反射。另一方面,在片材S未被输送到读取窗玻璃21上的状态下,透过了读取窗玻璃21的光被第一光扩散部19扩散。其结果,CCD传感器218中的光强度在片材S被输送到读取窗玻璃21上的状态下成为高的值。
在ADF10中,扫描模块17例如设置在第一图像读取部210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扫描模块17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图像读取部210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针对从扫描模块17所具备的光源射出并穿过了输送路径的部分设置有第二光扩散部20。第二光扩散部20与第一光扩散部19同样地使从光源射出的光扩散。由此,在片材S被输送到扫描模块17的状态下的CCD传感器中的光强度比片材S未被输送到扫描模块17的状态下的光强度高。
对由用户等载置于原稿托盘11的片材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载置于原稿托盘11的片材S存在是对折的片材的情况和是未对折的片材的情况。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应对最大A4尺寸为止的片材S的读取的情况下,则无法直接读取形成于A3尺寸的片材S的图像。因此,例如A3尺寸的片材S由用户等预先以片材S的长度方向的一半的位置为折线对折而成为一边相连的两页A4尺寸后,被载置于原稿托盘11。图像形成装置100分别读取形成于对折后的片材即片材S的、不相互面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图像,并生成两个图像数据。
图4是示出被对折的片材S的一例的图。图4的(A)所示的片材S例如是A3尺寸的片材。在片材S的中央附近形成有星形的图像。用户在想要进行A3尺寸的片材S(图4的(A))的读取的情况下,将形成有读取对象的图像的面设为峰侧而将片材S对折。图4的(B)所示的片材S是将图4的(A)所示的A3尺寸的片材S对折而成为A4尺寸后的片材。用户将对折后的片材S(图4的(B))载置于原稿托盘11。
以下,参照图5对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01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控制部101的动作的流程图。图5所示的流程图例如在由用户在原稿托盘11上载置片材S并通过控制面板120进行了表示读取指示的操作输入时开始。这里所说的读取指示是指,用于使图像读取部200读取在片材S的第一面(表面)和第二面(背面)分别形成的图像的指示。读取指示是用于执行双面读取的指示。读取指示例如通过用户点击在构成触摸面板的显示器110上显示的“双面读取”图标之后点击“开始”图标而生成。所生成的读取指示被输出到控制部101。
如图5所示,首先,控制部101受理从控制面板120输出的读取指示(ACT001)。接下来,控制部101对产生使拾取辊12、对位辊13、输送辊14、15以及16旋转的转矩的驱动部进行控制。由此,控制部101使载置于原稿托盘11的片材S朝向读取窗玻璃21及扫描模块17输送(ACT002)。
接下来,控制部101控制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及扫描模块17,使其分别读取在片材S的两面(第一面及第二面)上形成的图像(ACT003)。接下来,控制部101控制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和扫描模块17,使其分别生成表示所读取的图像的图像数据(ACT004)。例如,在对如图4的(B)所示的对折后的片材S的两面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分别生成如图6的(A)所示的图像数据im1和图像数据im2。
接下来,控制部101判定基于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是否存在于片材S的至少一边的端部的位置。控制部101判定基于由扫描模块17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是否存在于片材S的至少一边的端部的位置(ACT005)。
例如,图6的(A)所示的图像数据im1在片材S的第一面的右边的端部存在图像(表示星形的左半部分的图像)。图6的(A)所示的图像数据im2在片材S的第二面的左边的端部存在图像(表示星形的右半部分的图像)。因此,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1判定为基于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和扫描模块17分别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分别存在于片材S的至少一边的端部(ACT005)。
通常,在片材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被对折的情况下,该图像跨设第一面(表面)和第二面(背面)。因此,在该情况下,在通过对折片材而生成的边上,到端部为止都存在图像。与此相对,在未对折的片材中,一般而言,多数不会在直至片材的各边的端部为止都存在图像。鉴于这一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101构成为:在片材S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的双方中,在直至至少一边的端部为止存在有图像的情况下,判定为片材S是被对折的片材。
控制部101也可以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中成对的边上,在分别到端部为止存在图像的情况下,判定为片材S是被对折的片材。例如,图6的(A)所示的图像数据im1是读取片材S的第一面而生成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im2是通过读取片材S的第二面而生成的图像数据。而且,基于图像数据im1的第一面的右边和基于图像数据im2的第二面的左边均是通过对折片材S而生成的边。将这样的相当于片材S的折痕的表背各自的边称为成对的边。
这样,在到端部为止存在图像的边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中分别存在至少一个的情况下,控制部101进一步对这些边是否为成对的边进行判定。由此,控制部101能够更高精度地判定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S是否为进行了对折的片材。
控制部101也可以进一步对在成对的边的端部分别存在的图像进行分析。例如,控制部101也可以对存在于各端部的各个图像的位置以及亮度等进行分析,判定两者的图像是否具有连续性。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1在基于分析结果判定为两者的图像有连续性的情况下,判定为两者的图像是一个图像被分开后的图像。控制部101在判定为两者的图像是从一个图像分开的图像的情况下,判定为片材S是进行了对折的片材。
接下来,控制部101在判定为基于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及扫描模块17分别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存在于直至片材S的至少一边的端部为止的情况下(ACT005:是),将两者的图像数据结合(ACT006)。例如,在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及扫描模块17分别生成的图像数据为图6的(A)所示的图像数据im1及图像数据im2的情况下,图像数据im1与图像数据im2结合。结合后的图像数据成为图6的(B)所示的图像数据im3那样。这样,复原了片材S被对折之前的原来的图像(图4的(A)的图像)。
接下来,控制部101以使基于结合后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成为任意的大小的方式对图像数据进行转换。例如,控制部101以使基于结合后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缩小的方式对图像数据进行转换ACT007)。例如,在结合后的图像数据是图7的(A)所示的图像数据im4的情况下,通过缩小该图像数据im4,而成为图7的(B)所示的图像数据im5。基于图像数据im4的图像例如是能够在A3尺寸的片材S上形成的大小,基于图像数据im5的图像例如是能够在A4尺寸的片材S上形成的大小。
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对应地图像形成于最大为A4尺寸的片材S的情况下,控制部101将基于结合后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缩小为可落在A4尺寸的片材S中的大小。由此,在进行基于该图像数据的图像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不需要加工图像数据,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更迅速地进行图像形成。
接下来,控制部101对缩小后的图像数据进行文件化,并记录于辅助存储装置103中(ACT008)。
控制部101也可以对基于结合后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进行转换以使其放大为规定的大小并进行文件化。
控制部101也可以在例如如图7的(B)的图像数据im5那样将图7的(A)的图像数据im4缩小之后使其旋转90度再进行文件化。图7的(B)的图像数据im5是将基于图7的(A)的图像数据im4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设为一半的大小并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方式转换后的图像数据。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1例如能够将统一为纵型的规定尺寸(例如A4尺寸)的表示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于辅助存储装置103。由此,在进行基于该图像数据的图像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不需要加工图像数据,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更迅速地进行图像形成。
另一方面,在进行了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的判定的情况下(ACT005:否),控制部101将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以及扫描模块17分别生成的图像数据单独地文件化,并记录于辅助存储装置103(ACT009)。控制部101在判定为基于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不存在于片材S的第一面的所有边的端部的情况下单独地进行文件化。或者,控制部101在判定为基于由扫描模块17(第二图像读取部)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不存在于片材S的第二面的所有端部的情况下单独地进行文件化。
例如,假定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和扫描模块17分别生成的图像数据是图8所示的图像数据im6和图像数据im7。图像数据im6是表示片材S的第一面(表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im7是表示片材S的第二面(背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基于图像数据im6的图像不存在于片材S的所有边的端部。基于图像数据im7的图像不存在于片材S的所有边的端部。因此,控制部101判定为片材S不是进行了对折的片材。控制部101将基于图像数据im6的图像和图像数据im7分别单独地进行文件化,并分别记录在辅助存储装置103中。
以上,图5的流程图所示的控制部101的动作结束。
以上,对图像形成装置100如扫描仪那样,将通过读取形成于片材S的图像而生成的图像文件记录于存储介质的情况下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是如复印机那样,将基于通过读取形成于片材S的图像而生成的图像文件的图像印刷在其他的片材S上的结构。
也可以设为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ACT005~ACT007的处理仅在预先用户进行了指示的情况下执行的结构。也可以是控制部101判断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S是否是进行了对折的片材的处理仅在预先用户进行了指示的情况下执行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判定为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S是进行了对折的片材的情况下控制部101结合图像数据的处理仅在预先用户进行了指示的情况下执行的结构。
例如,用户操作控制面板120,输入上述的指示。该指示是在片材S为对折的片材的情况下用于使通过读取片材S的两面而分别生成的两个图像数据结合的指示。其后,用户操作控制面板120,输入读取指示或用于进行复印的指示。例如在输入了读取指示的情况下,控制部101按照图5所示的流程图进行动作。
另一方面,在用户不进行上述的指示而输入了例如读取指示的情况下,控制部101如下进行动作。控制部101将通过分别读取片材S的两面而生成的两个图像数据分别单独地进行文件化并记录。控制部101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动作005中的判定始终为“否”的情况下进行动作。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例如在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S中不存在对折的片材是已知的情况下,能够使控制部101不执行无用的处理。由此,例如能够实现缩短读取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削减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功耗等。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具有片材S的重叠输送检测功能的重叠输送检测部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以下所说明那样的结构。通常,重叠输送检测功能是用于检测多个片材S错误地在重叠的状态下被输送的错误的功能。在此,设为即使在从原稿托盘11输送对折的片材S的情况下,通过重叠输送检测功能也检测为重叠输送。
重叠输送检测部例如设置于上述的输送机构。重叠输送检测部例如包括多个重叠输送检测传感器。重叠输送检测传感器检测从原稿托盘11供给的片材S是否被重叠输送。作为重叠输送检测传感器,例如使用检测片材S的厚度的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使用超声波传感器作为重叠输送检测传感器。重叠输送检测传感器至少在片材S被输送到读取窗玻璃21的位置之前检测片材S是否被重叠输送。表示重叠输送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信息经由内部总线被传送到控制部101。
例如,在重叠输送检测传感器检测片材S的厚度的情况下,与从原稿托盘11供给的片材S的厚度相关的信息例如预先存储在存储器104等中。控制部101在由重叠输送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片材S的厚度超过预先存储于例如存储器104等的片材S的厚度的情况下,判定为片材S被重叠输送。因此,不仅在实际发生了重叠输送的情况下,而且在供给有对折的片材的情况下也判定为发生了重叠输送。
以下,参照图9对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01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控制部101的动作的流程图。图9所示的流程图例如在由用户在原稿托盘11上载置片材S并通过控制面板120进行了表示读取指示的操作输入时开始。
如图9所示,首先,控制部101受理从控制面板120输出的读取指示(ACT101)。接下来,控制部101对产生使拾取辊12、对位辊13、输送辊14、15以及16旋转的转矩的驱动部进行控制。由此,控制部101使载置于原稿托盘11的片材S朝向读取窗玻璃21及扫描模块17输送(ACT102)。
接着,控制部101控制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及扫描模块17,使其分别读取形成于片材S的两面(第一面及第二面)的图像(ACT103)。接下来,控制部101控制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和扫描模块17,使其分别生成表示所读取的图像的图像数据(ACT104)。
接下来,控制部101控制重叠输送检测部,使其检测有无发生重叠输送(ACT105)。在检测为没有发生重叠输送的情况下(ACT105:否),控制部101将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生成的图像数据和由扫描模块17生成的图像数据分别单独地进行文件化。控制部101将所生成的图像文件记录在辅助存储装置103中(ACT106)。控制部101在判定为未发生重叠输送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输送的片材S是未对折的片材。
另一方面,在检测为发生了重叠输送的情况下(ACT105:是),控制部101判定基于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是否存在于直至片材S的至少一边的端部的位置为止。控制部101判定基于由扫描模块17(第二图像读取部)分别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是否存在于直至片材S的至少一边的端部的位置为止(ACT107)。
接下来,在进行了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的判定的情况下(ACT107:否),控制部101控制控制面板120,使表示发生了重叠输送的信息显示于显示器110。控制部101在判定为基于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不存在于片材S的第一面的所有边的端部的情况下,使表示发生了重叠输送的信息显示于显示器110。或者,控制部101在判定为基于由扫描模块17(第二图像读取部)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不存在于片材S的第二面的所有的端部的情况下,使表示发生了重叠输送的信息显示于显示器110。
由此,对用户进行通知。或者,控制部101也可以例如通过由扬声器产生错误音来进行对用户的通知。控制部101也可以在该情况下使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功能部的动作停止。
在由重叠输送检测传感器判定为发生了重叠输送且判定为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S不是被对折的片材的情况下,控制部101判定为实际发生了重叠输送。
另一方面,控制部101在判定为基于由第一图像读取部210及扫描模块17分别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存在于直至片材S的至少一边的端部为止的情况下(ACT107:是),将两者的图像数据结合(ACT109)。
在由重叠输送检测传感器判定为发生了重叠输送且判定为分别在片材S的两面中直至至少一边的端部为止存在图像的情况下,控制部101判定为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S是被对折的片材而不是实际上发生了重叠输送。
接下来,控制部101以使基于结合后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成为任意的大小的方式对图像数据进行转换。例如,控制部101以使基于结合后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缩小的方式对图像数据进行转换(ACT110)。
接下来,控制部101对缩小后的图像数据进行文件化,并记录在辅助存储装置103中(ACT111)。
以上,图9的流程图所示的控制部101的动作结束。
控制面板120也可以构成为受理将重叠输送检测功能中断的指示。用户通过输入中断重叠输送检测功能的指示,能够使控制部101不产生ACT108、ACT111的动作而可靠地进行将图像数据分别单独地文件化并记录于辅助存储装置103中的ACT106的动作。
对于大小超过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读取的大小的片材S,在需要读取该片材S的两面的情况下,考虑有如下结构。例如,假设存在如下的片材S:在第一面(表面)如图10的(A)那样形成有图像,在第二面(背面)如图10的(B)那样形成有图像。在图10的(A)所示的片材S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图像。另一方面,在图10的(B)所示的片材S的中央附近未形成图像。因此,在将图10的(B)所示的片材S对折的情况下,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不会跨设第一面和第二面。
首先,用户将第一面设为峰侧而将片材S如图10的(C)所示那样对折,并载置于原稿托盘11。然后,用户使图像形成装置100读取在该片材S上形成的图像。接下来,用户将第二面设为峰侧而将片材S如图10的(D)所示那样对折,并载置于原稿托盘。然后,用户使图像形成装置100读取在该片材S上形成的图像。
在该情况下,根据上述图5所示的控制部101的处理,将图10的(C)所示的片材S识别为进行了对折的片材。这是因为,片材S的两面都直至端部为止存在图像。由此,将图10的(C)所示的片材S的两面的图像作为结合后的一个图像数据进行文件化。
另一方面,图10的(D)所示的片材S被识别为是未对折的片材。这是因为图像未存在于直至片材S的各边的端部为止。由此,尽管片材S是被对折的片材却被误识别为是未对折的片材,两个图像数据未被结合地分别被单独地进行文件化。
如上所述,对大小超过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读取的大小的片材S,首先将第一面(表面)设为峰侧并对折进行读取,接着将第二面(背面)设为峰侧并对折进行读取。这样,在图像形成装置100连续读取片材S的正反的情况下,第奇数次的读取中的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和第偶数次的读取中的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是同一片材S。
因此,例如控制部101也可以在第奇数次被供给的片材S的读取处理时判定为片材S是进行了对折的片材的情况下,在其下一个第偶数次被供给的片材S的读取处理时自动地判定为片材S是进行了对折的片材。即,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1也可以在第偶数次被供给的片材S的读取处理时省略是否为进行了对折的片材的判定。控制部101也可以在第奇数次被供给的片材S的读取时将所读取到的两个图像数据进行了结合的情况下,在其下一个第偶数次被供给的片材S的读取时,也将所读取到的两个图像数据进行结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读取部200具备ADF10,但不限于此,图像读取部200也可以是平板式扫描仪。在该情况下,在进行了片材S的第一面的读取之后,通过用户等的手动作业将片材S在原稿载置台(稿台玻璃22)上翻过来,接着进行片材S的第二面的读取即可。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图像读取部200分别读取在片材S的两面上形成的图像,并生成与两面分别对应的两个图像数据。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控制部101进行在两面的双方中是否直至片材S的至少一边的端部为止存在图像的判定。在判定为在片材S的两面的双方中直至端部为止存在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00将两个图像数据结合。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00以使表示基于结合后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结合图像的大小为任意的大小的方式,进行图像数据的转换。
通过具备上述那样的结构,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判定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S是否为被对折的片材。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在作为读取对象的片材S是被对折的片材的情况下,将表示对片材S的两面分别进行读取而得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结合。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生成表示在对折之前的片材S上所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
根据以上所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由于不需要通过用户的手动作业来事先进行是否为被对折了的片材的指定,因此能够提高图像的读取中的便利性。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功能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用于实现该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并使计算机系统读入、执行记录于该记录介质中的程序来实现。此处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外围设备等硬件。“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以及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并且,“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还可以包括像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时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的期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介质,以及像该情况下的作为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持一定时间的介质。另外,上述程序也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还可以是能够通过与已记录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读取部,分别读取形成在片材的两面上的图像,并生成与所述两面分别对应的两个图像数据;
检测部,检测所述片材在重叠的状态下向所述读取部输送的重叠输送;以及
控制部,在仅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重叠输送的情况下进行在所述两面的双方中均是否直至至少一边的端部为止存在所述图像的判定,在所述两面的双方均直至至少一边的所述端部为止存在所述图像的情况下,以作为通过对折所述片材而生成的边的一个面的第一边和另一个面的与第一边对置的第二边将所述两个图像数据结合,并以使表示基于所结合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结合图像的大小为任意大小的方式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转换而进行文件化,在所述图像不存在于所述两面的至少一个面的所有边的所述端部的情况下,单独地对所述两个图像数据进行文件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任意大小是指落在形成所述结合图像的片材中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具备受理用户的操作输入的操作输入部,
在受理到所述操作输入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判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第奇数次被供给的所述片材的读取时将所述两个图像数据进行了结合的情况下,在接下来被供给的所述片材的读取时也将所读取到的两个图像数据进行结合。
5.一种记录介质,记录有程序,所述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读取步骤,分别读取形成在片材的两面上的图像,并生成与所述两面分别对应的两个图像数据;
检测步骤,检测所述片材在重叠的状态下向读取部输送的重叠输送;以及
控制步骤,在仅在所述检测步骤中检测到所述重叠输送的情况下进行在所述两面的双方中均是否直至至少一边的端部为止存在所述图像的判定,在所述两面的双方均直至至少一边的所述端部为止存在所述图像的情况下,以作为通过对折所述片材而生成的边的一个面的第一边和另一个面的与第一边对置的第二边将所述两个图像数据结合,并以使表示基于所结合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结合图像的大小为任意大小的方式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转换而进行文件化,在所述图像不存在于所述两面的至少一个面的所有边的所述端部的情况下,单独地对所述两个图像数据进行文件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09085A JP7404082B2 (ja) | 2020-01-23 | 2020-01-23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20-009085 | 2020-01-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63067A CN113163067A (zh) | 2021-07-23 |
CN113163067B true CN113163067B (zh) | 2024-11-22 |
Family
ID=74095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37771.4A Active CN113163067B (zh) | 2020-01-23 | 2020-11-09 | 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介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81704B2 (zh) |
EP (1) | EP3855718B1 (zh) |
JP (2) | JP7404082B2 (zh) |
CN (1) | CN11316306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18387B2 (ja) * | 2019-07-24 | 2023-08-01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JP7643111B2 (ja) * | 2021-03-18 | 2025-03-1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シート搬送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47701A (ja) * | 1992-06-15 | 1993-12-27 | Sharp Corp | 両面合成複写装置 |
JP2009016902A (ja) * | 2007-06-29 | 2009-01-22 | Canon Electronics Inc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10171540A (ja) * | 2009-01-20 | 2010-08-05 | Sharp Corp | 画像作成装置、画像作成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並びに画像作成方法 |
JP2017038346A (ja) * | 2015-08-07 | 2017-0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334529A (en) * | 1970-11-04 | 1973-10-17 | Crosfield Electronics Ltd | Printing processes |
US5452105A (en) | 1992-11-19 | 1995-09-19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Joint-portion processing device for image data for use in a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JP3437249B2 (ja) | 1994-04-04 | 2003-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
US6549681B1 (en) * | 1995-09-26 | 2003-04-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synthesization method |
JPH1175016A (ja) | 1997-08-27 | 1999-03-16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取り装置 |
JP2002036682A (ja) * | 2000-07-24 | 2002-02-06 | Canon Inc |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入力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
JP2003046752A (ja) * | 2001-07-30 | 2003-02-14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57545B2 (ja) | 2004-03-10 | 2008-03-05 | 株式会社Pfu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
JP3836473B2 (ja) * | 2004-03-30 | 2006-10-25 | 東芝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
JP4662310B2 (ja) | 2006-01-25 | 2011-03-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8259172A (ja) * | 2007-03-15 | 2008-10-23 | Ricoh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9111909A (ja) * | 2007-10-31 | 2009-05-21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651767B (zh) * | 2008-08-14 | 2013-02-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图像同步合成装置及其方法 |
JP5199058B2 (ja) * | 2008-12-24 | 2013-05-15 |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画像読取システム |
JP2010160611A (ja) | 2009-01-07 | 2010-07-22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読取装置 |
JP5703276B2 (ja) * | 2012-10-31 | 2015-04-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6155813B2 (ja) * | 2013-04-30 | 2017-07-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読取装置 |
JP6409460B2 (ja) | 2014-09-30 | 2018-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6080833B2 (ja) * | 2014-11-28 | 2017-02-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 |
JP6398710B2 (ja) | 2014-12-26 | 2018-10-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読取装置および読取方法 |
JP6354619B2 (ja) | 2015-02-27 | 2018-07-1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2018045368A (ja) | 2016-09-13 | 2018-03-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9114917A (ja) * | 2017-12-22 | 2019-07-11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2020
- 2020-01-23 JP JP2020009085A patent/JP7404082B2/ja active Active
- 2020-11-05 US US17/090,215 patent/US1138170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1-09 CN CN202011237771.4A patent/CN113163067B/zh active Active
- 2020-12-11 EP EP20213308.8A patent/EP3855718B1/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12-11 JP JP2023208693A patent/JP7577824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47701A (ja) * | 1992-06-15 | 1993-12-27 | Sharp Corp | 両面合成複写装置 |
JP2009016902A (ja) * | 2007-06-29 | 2009-01-22 | Canon Electronics Inc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10171540A (ja) * | 2009-01-20 | 2010-08-05 | Sharp Corp | 画像作成装置、画像作成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並びに画像作成方法 |
JP2017038346A (ja) * | 2015-08-07 | 2017-0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404082B2 (ja) | 2023-12-25 |
JP2024015344A (ja) | 2024-02-01 |
JP7577824B2 (ja) | 2024-11-05 |
JP2021118393A (ja) | 2021-08-10 |
EP3855718B1 (en) | 2024-05-15 |
EP3855718A1 (en) | 2021-07-28 |
US20210234987A1 (en) | 2021-07-29 |
CN113163067A (zh) | 2021-07-23 |
US11381704B2 (en) | 2022-07-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26735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images on both sides of a document sheet | |
US1121240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 |
JP7577824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US20050122544A1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and registration method in two-side image reading | |
CN102857660A (zh) |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系统 | |
CN10173890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JP2009088692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33098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956350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00091339A1 (en) |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and shading correcting method thereof | |
JP4990732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11906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27607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90854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forms see-through prevention image on recording medium on opposite side of source document image | |
JP4978931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36274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56369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42722A (ja) | 読取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0501424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941826A (zh) | 具备扫描功能的送纸盒及应用此送纸盒的打印机 | |
JP4985418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2004282528A (ja)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 |
JP200423622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00311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5122595A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