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2980A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682980A CN112682980A CN201910995727.0A CN201910995727A CN112682980A CN 112682980 A CN112682980 A CN 112682980A CN 201910995727 A CN201910995727 A CN 201910995727A CN 112682980 A CN112682980 A CN 1126829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cavity
- chamber
- inlet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第一集流件设置连通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二集流件设置隔离的第三腔和第四腔,第一换热管连通第一腔和第三腔,第二换热管连通第二腔和第四腔;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五腔和第六腔,且隔板一端与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形成间隙,或,另一端设有第一孔,第五腔和第六腔通过间隙或第一孔连通。本申请中第一换热管内的流体与第六腔的流体换热,第二换热管内的流体与第五腔内的流体换热,可分别增加两种流体的换热路径,可以提升两种流体间的换热效果,从而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相关技术中,换热器通过换热管和两个不同结构的集流件实现流体的两流程设计,但壳体的内腔中的流体为单流程结构设计,壳体的内腔中流体从换热器的一端直接流到至换热器的另一端,换热管的内腔中流体和壳体的内腔中流体之间换热不够充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不佳。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换热性能较好的换热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第一腔、第二腔、位于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第一筋,所述第一筋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二集流件包括第三腔、第四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腔和第四腔之间的第二筋、第一进口、以及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连通第三腔,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四腔;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换热管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换热管,每个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密封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三腔,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四腔,所述第三腔通过第一换热管、第一腔、第一开口、第二腔以及第二换热管连通至第四腔;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件连接,所述壳体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以及隔板,至少部分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一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隔板至少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所述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所述壳体和隔板形成第五腔和第六腔,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五腔和第六腔之间,所述第二进口连通第五腔,所述第二出口连通第六腔,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设置于壳体的第一端,或者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设置于壳体的第二端;其中所述隔板远离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或所述第二集流件形成间隙,或,所述隔板远离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一端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五腔和所述第六腔通过所述间隙或所述第一孔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六腔,所述第二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五腔,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靠近所述第二集流件设置,所述第五腔与所述第六腔于所述隔板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宽度方向的两侧,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进口相对第二出口更靠近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相对第二进口更靠近第一进口;所述换热器工作时,一种介质从第一进口流入从第一出口流出,另一种介质从第二进口流入从第二出口流出。
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六腔,所述第二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五腔,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设置,所述第五腔与所述第六腔于所述隔板靠近所述第二集流件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宽度方向的两侧,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进口相对第二出口更靠近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相对第二进口更靠近第一进口;所述换热器工作时,一种介质从第一进口流入从第一出口流出,另一种介质从第二出口流入从第二进口流出。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第一槽,所述隔板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件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容纳于所述第一槽,和/或,所述第二集流件包括第二槽,所述隔板包括朝向第二集流件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容纳于所述第二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主体件和第二主体件,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均位于所述第一主体件和所述第二主体件之间,所述第二主体件包括第一通孔,所述隔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件,和/或,所述第二集流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三主体件和第四主体件,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四腔均位于所述第三主体件和所述第四主体件之间,所述第三主体件包括第二通孔,所述隔板穿过所述第二通孔连接于所述第四主体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筋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件,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筋和/或,所述第二筋设于所述第四主体,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筋。
可选的,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主体件一体成型,或所述隔板与所述第四主体件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隔板一端连接所述一集流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流件,所述隔板远离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一端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五腔和所述第六腔通过所述第一孔连通;沿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孔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总厚度,沿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孔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总厚度。
可选的,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34),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二换热件之间,所述第一换热件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和所述第一换热管与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换热件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管与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孔设置的第一缺口,沿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缺口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孔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二换热件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孔设置的第二缺口,沿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缺口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孔的宽度。
可选的,沿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间隙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总厚度,沿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间隙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总厚度。
本申请通过在第一集流件设置连通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二集流件设置隔离的第三腔和第四腔,第一换热管连通第一腔和第三腔,第二换热管连通第二腔和第四腔,第一流体的流动路径大致呈U形;通过设置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五腔和第六腔,且隔板靠近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一端与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连接,隔板远离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一端与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形成间隙,或,隔板远离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一端设有第一孔,第五腔和第六腔通过间隙或第一孔连通,第二流体的流动路径大致呈U形;且第一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第六腔,第二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第五腔,在第五腔和第六腔中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均可以进行换热。本申请的换热器,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流通路径均大致呈U形,第一换热管内的第一流体与第六腔的第二流体换热,第二换热管内的第一流体与第五腔内的第二流体换热,可增加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换热路径,可以提升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换热效果,从而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例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箭头所指方向为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
图5是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箭头所指方向为第二流体的流动方向;
图6是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例中换热芯体的简易组装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集流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换热器的隔板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换热器的隔板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第一集流件;11、第一腔;12、第二腔;13、第一筋;14、第一槽;15、第一主体件;151、第一管部;152、第二管部;16、第二主体件;161、第一通孔;
2、第二集流件;21、第三腔;22、第四腔;23、第二筋;24、第一进口;25、第一出口;26、第二槽;27、第三主体件;271、第二通孔;28、第四主体件;281、第三管部;282、第四管部;
3、换热芯体;31、第一换热管;32、第二换热管;33、第一换热件;331、第一缺口;34、第二换热件;341、第二缺口;
4、壳体;41、第二进口;42、第二出口;43、第五腔;44、第六腔;45、第一凹部;46、第二凹部;
5、隔板;51、第一孔;52、第一延伸部;53、第二延伸部;
6、间隙;
7、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集管箱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如图1-1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换热芯体3、壳体4、隔板5,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换热芯体3之间形成供第一流体流动的通路,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壳体4、隔板5之间形成供第二流体流动的通路。
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一腔11、第二腔12、位于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之间的第一筋13,第一筋13设有第一开口131,第一开口131连通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
第二集流件2包括第三腔21、第四腔22、间隔设置于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之间的第二筋23、第一进口24、第一出口25,第二筋23隔离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相互独立,第一进口24连通第三腔21,第一出口25连通第四腔22。
换热芯体3,换热芯体3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换热管31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换热管32,第一换热管31与第二换热管32间隔设置,每个第一换热管31一端密封连接第一集流件1另一端密封连接第二集流件2,每个第二换热管32一端密封连接第一集流件1另一端密封连接第二集流件2,第一换热管31的内腔连通第一腔11和第三腔21,第二换热管32的内腔连通第二腔12和第四腔22,第三腔21通过第一换热管31、第一腔11、第一开口131、第二腔12以及第二换热管32连通至第四腔22。
参照图4,箭头所指方向为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流体从第一进口24流入换热器,依次流经第三腔21-第一换热管31-第一腔11-第一开口131-第二腔12-第二换热管32-第四腔22,然后从第一出口25流出换热器,第一流体的流通路径大致呈U形。
壳体4,壳体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集流件1连接,第二端与第二集流件2连接,壳体4包括第二进口41、第二出口42、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第二进口41连通第五腔43,第二出口42连通第六腔44,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位于壳体4的同一端,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设置于壳体4宽度方向的两侧,沿壳体4的宽度方向上,第二进口41相对第二出口42更靠近第一出口25,第二出口42相对第二进口41更靠近第一进口24;
隔板5,至少部分隔板5位于壳体4的内部,隔板5连接于壳体4的内壁、第一换热管31、第二换热管32,隔板5至少连接于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中的一个,隔板5位于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之间,壳体4和隔板5形成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隔板5位于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之间;隔板5远离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的一端与第一集流件1或第二集流件2形成间隙6,或,隔板5远离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的一端设有第一孔51,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通过间隙6或第一孔51连通。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隔板5连接于壳体4的内壁,参照图2,沿隔板5的高度方向的两端均与壳体4内壁贴合,隔板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至少有一端与第一集流件1或第二集流件2连接,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分别位于隔板5的左右两侧且大部分被隔离,第五腔43与第六腔44通过隔板5上的第一孔51或隔板5与第一集流件1或第二集流件2的间隙6连通。
参照图5,箭头所指方向为第二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二流体从第二进口41流入换热器,依次流经第五腔43-第一孔51或间隙6-第六腔44,然后从第二出口42流出换热器;或者,第二流体从第二出口42流入换热器,依次流经第六腔44-第一孔51或间隙6-第五腔43,然后从第二进口41流出换热器,第二流体的流通路径大致呈U形。
本申请通过在第一集流件1设置连通的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第二集流件2设置隔离的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第一换热管31连通第一腔11和第三腔21,第二换热管32连通第二腔12和第四腔22,第一流体的流动路径大致呈U形;通过设置隔板5将壳体4的内腔分隔为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且隔板5靠近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的一端与第一集流件1或第二集流件2中的一个连接,隔板5远离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的一端与第一集流件1或第二集流件2形成间隙6,或,隔板5远离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的一端设有第一孔51,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通过间隙6或第一孔51连通,第二流体的流动路径大致呈U形;且第一换热管31至少部分位于第六腔44,第二换热管32至少部分位于第五腔43,在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中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均可以进行换热。本申请的换热器,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流通路径均大致呈U形,第一换热管31内的第一流体与第六腔44的第二流体换热,第二换热管32内的第一流体与第五腔43内的第二流体换热,可增加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换热路径,可以提升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换热效果,从而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11所示,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靠近第二集流件2设置,第五腔43与第六腔44于隔板5靠近第一集流件1的一端连通,第一流体从第一进口24流入从第一出口25流出,第二流体从第二进口41流入从第二出口42流出,第一换热管31中第一流体的流向与第六腔44中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反,第二换热管32中第一流体的流向与第五腔43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反。换言之,在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中,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均为逆向流动换热,逆向流动换热可以提升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表面的换热系数,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从而进一步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芯体3的第一换热管31的数量与第二换热管32的数量相同,第一换热管31与第二换热管32形状大小基本一致。沿换热管的厚度方向,第一换热管31设有多层且相互之间平行设置,第二换热管32设有多层且相互之间平行设置;沿第一换热管31的宽度方向,一层第一换热管31与一层第二换热管32平行且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呈矩阵式分布,第一换热管31与第二换热管32具有相同的层数,每层第一换热管31与每层第二换热管32位于同一水平面。
可选的,上述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均可以是扁管。可选的,扁管开设有彼此平行的多个通道,第一流体在通道中流动;上述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也均可以由成排铺设的若干圆管组成,第一流体分别进入该排圆管内并同时流动于该排圆管。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也可以形状大小不一致,例如第一换热管31为扁管,第二换热管32为圆管,或者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均为扁管但第一换热管31的宽度与第二换热管32的宽度不同,只要不影响第一流体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第一腔11、第二腔12、第三腔21、第四腔22、第一换热管31的内腔、第二换热管32的内腔相互连通构成供第一流体流动的通路。
可选的,每层第一换热管3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其中一侧与壳体4的内壁贴合,另一侧与隔板5贴合。例如,在第一换热管31为扁管时,该扁管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其中一个侧壁与壳体4的内壁钎焊贴合,另一个侧壁与隔板5钎焊贴合。当第一换热管31为成排圆管时,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圆管其中一个圆管与壳体4的内壁处于线接触,另一个圆管与隔板5处于线接触,该线接触位置被钎焊。同样的,第二换热管3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其中一侧与壳体4的内壁贴合,另一侧与隔板5贴合,贴合的方式与第一换热管31的贴合方式相同。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每层第一换热管31只具有一个扁管,每层第一换热管3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其中一侧与壳体4的内壁贴合,另一侧与隔板5贴合,即是指该扁管的两侧分别与隔板5和壳体4的内壁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每层第一换热管31可以设有两个及以上的扁管,可选的,相邻扁管可以通过设置连接部连接固定,每层第一换热管3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其中一侧与壳体4的内壁贴合,另一侧与隔板5贴合,指的是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扁管其中一个扁管与壳体4的内壁贴合,另一个扁管与隔板5贴合。
可选的,换热芯体3还可以包括第一换热件33和第二换热件34,第一换热件33至少部分与第一换热管31连接,第二换热件34至少部分与第二换热管32连接。隔板5位于第一换热件33和第二换热件34之间,第一换热件33设置于相邻的第一换热管31之间和第一换热管31与壳体4之间,第二换热件34位于相邻的第二换热管32之间和第二换热管32与壳体4之间。具体的,如图3、6、7所示,上述换热芯体3包括多个第一换热件33、多个第二换热件34、多个第一换热管31、多个第二换热管32,且多个第一换热件33与多个第一换热管31一一交替设置,多个第二换热件34与多个第二换热管32一一交替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件33与第二换热件34的形状大小大致相同。第一换热件33和第二换热件34均分别成组设置,每组第一换热件33均成排铺设于与其相邻的第一换热管31的上方或下方,以加强第一换热管31内的第一流体的热量传递效果。可选的,第一换热件33与第一换热管31之间采用钎焊固定。每组第二换热件34均成排铺设于与其相邻的第二换热管32的上方或下方,以加强第二换热管32内的第一流体的热量传递效果。可选的,第二换热件34与第二换热管32之间采用钎焊固定。
可选的,每组第一换热件33的整体铺设面积与第一换热管31的面积相同或基本相同,每组第二换热件34的整体铺设面积与第二换热管32的面积相同或基本相同,以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件33的长度不大于第一换热管31的长度,第一换热件33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换热管31的宽度;第二换热件34的长度不大于第二换热管32的长度,第二换热件34的宽度不大于第二换热管32的宽度。
第一换热件33可以是分别呈片状的翅片,也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热传递的片状结构;第一换热件33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组合结构。第二换热件34可以是分别呈片状的翅片,也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热传递的片状结构;第二换热件34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组合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件33和第二换热件34是形状大小也可以不相同,不影响第二流体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31之间和/或第一换热管31与壳体4之间形成流通通道,第一换热件33设置于该流通通道内,第二流体能够进入流通通道与第一换热管31内的第一流体进行热交换。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32之间和/或第二换热管32与壳体4之间形成流通通道,
第二换热件34设置于该流通通道内,第二流体能够进入流通通道与第二换热管32内的第一流体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件33和第二换热件34可以对第二流体进行扰流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相邻第一换热管31之间的流通通道、第一换热管31与壳体4之间的流通通道、相邻第二换热管32之间的流通通道、第二换热管32与壳体4之间的流通通道相互连通构成供第二流体流动的通路。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隔板5和壳体4与多个第一换热管31共同作用,第六腔44内的多个流通通道之间相对独立,隔板5和壳体4与多个第二换热管32共同作用,第五腔43内的多个流通通道之间相对独立,第五腔43的多个流通通道和第六腔44的多个流通通道分别一对一连通,可以减少第二流体在第五腔43或第六腔44的串流现象,尽量保证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充分换热,且可以保证第二流体在壳体4内的流动路径尽可能的长。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换热芯体3的整体结构可以是长方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换热芯体3的整体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立体图形结构。当然可以理解的,上述立体图形结构可以是规则的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本申请不予限制,不影响换热效果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壳体4环绕换热芯体3的至少部分设置,壳体4与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配合作用,用于环绕包覆换热芯体3,以密封壳体4内腔。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4的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一集流件1,另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二集流件2,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一密闭的空间,以实现第二流体在该密闭空间内的流动。
壳体4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可选的,上述壳体4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两块及以上的板组装的结构,当其为两块及以上的板组装的结构时,相邻两块板之间可以通过钎焊固定,并且最终至少部分环绕包覆换热芯体3。
可选的,上述两块及以上的板可以是长条板,其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换热芯体3的长度,多个长条板环绕换热芯体3设置。上述两块及以上的板还可以是环形板,即单个环形板能够环绕部分换热芯体3。上述两块及以上的板可以是截面大致呈L形的板,参照图3,装配时,一个大致L形的板以正置的L形方式贴合在换热芯体3的外,另一个大致L形的板则以倒置的L形方式贴合在换热芯体3外,两个板拼接后大致形成一个完整的矩形壳体4。上述两块及以上的板拼接时,拼接处两侧的两侧壁存在重合的部分,以保证焊接面积,增加壳体4的强度。
可选的,上述两块及以上的板均可以是铝板,其可以通过钎焊固定于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和换热芯体3。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4设置有靠近第二集流件2设置的第二进口41与第二出口42,第二流体从第二进口41流入从第二出口42流出。参照图3-5,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分别设于换热器的相对的两侧,第二进口41连通第五腔43,第二出口42连通第六腔44。为充分利用壳体4的内腔的空间,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靠近第二集流件2设置,使第二流体的流动路径尽可能较长。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5所示,壳体4设置远离换热芯体3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部45和第二凹部46,第二进口41设置于第一凹部45,第二出口42设置于第二凹部46,第二流体经第二进口41流入壳体4由第一凹部45分流,第二凹部46用于汇流第二流体后通过第二出口42流出壳体4。由于换热芯体3具有一定的厚度,且受到重力的影响,沿第一换热管31的厚度方向,第二进口41较为靠上设置,第二出口42较为靠下设置,可以使第二流体在壳体4内有较好的分流和汇流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8、9所示,第一集流件1由大致呈M形的第一主体件15和大致呈方形的第二主体件16固定连接形成,第一主体件15和第二主体件16装配后形成集流腔室,此处集流腔室包括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且第一主体件15和第二主体件16的上下两端设置有封盖7进行封堵,封盖7与第一主体件15和第二主体件16的连接处进行钎焊固定使其密封。第二集流件2由大致呈M形的第四主体件28和大致呈方形的第三主体件27固定连接形成,第三主体件27和第四主体件28装配后形成集流腔室,此处集流腔室包括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且第三主体件27和第四主体件28的上下两端设置有封盖7进行封堵,封盖7与第三主体件27和第四主体件28的连接处进行钎焊固定使其密封。第二主体件16和第三主体件27均开设有安装孔(图中未标示),第一换热管31、第二换热管32的两端分别插接于安装孔。
具体的,第一主体件15包括大致呈C形的第一管部151和第二管部152。其中,第一管部151和第二管部152相邻设置。第一管部151和第二管部152靠近第二主体件16的一侧敞开。第一管部151与第二主体件16连接,且二者之间形成第一腔11。第二管部152与第二主体件16连接,且二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腔12。
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一筋13,第一筋13为第一管部151和第二管部152相邻的侧壁拼接形成或共用的侧壁延伸形成,第一筋13的端面与第二主体件16抵接,在抵接处进行钎焊固定并密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件15为型材,第一管部151、第二管部152和第一筋13为一体式结构。
第一筋13设有第一开口131,第一开口131连通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口131可以是缺口,也可以是通孔;第一开口131可以是一个缺口,也可以是多个缺口的组合;第一开口131可以是一个通孔,也可以是多个通孔的组合。可选的,缺口或通孔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异形等其它形状,不影响第一流体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第二集流件2与第一集流件1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二集流件2设有第二筋23,第二筋23隔离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第三腔21与第四腔22不连通。第二集流件2设有连通第三腔21的第一进口24和连通第四腔22的第一出口25,用于第一流体的流入与流出。
具体的,第四主体件28包括大致呈C形的第三管部281和第四管部282。其中,第三管部281和第四管部282相邻设置。第三管部281和第四管部282靠近第三主体件27的一侧敞开。第三管部281与第三主体件27连接,且二者之间形成第三腔21。第四管部282与第三主体件27连接,且二者之间形成所述第四腔22。
第二集流件2包括第二筋23,第二筋23为第三管部281和第四管部282相邻的侧壁拼接形成或共用的侧壁延伸形成,第二筋23的端面与第三主体件27抵接,在抵接处进行钎焊固定并密封。在本实施例中,第四主体件28为型材,第三管部281、第四管部282和第二筋23为一体式结构。
第三管部281设有第一进口24,第四管部282设有第一出口25,第一进口24连通第三腔21,第一出口25连通第四腔22。通过第一进口24流入的第一流体首先进入第三腔21,然后被分配至与第三腔21相连通的各个第一换热管31内,通过第一换热管31流入第一腔11,由于第一腔11与第二腔12连通,第一流体流入第二腔12内,再被分配至与第二腔12相连通的各个第二换热管32内,最后流入第四腔22,从第一出口25流出换热器。
可选的,换热器还可以连接用于连接外部管路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进口24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一出口25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设有连通通道,第一连接件的连通通道通过第一进口24与第三腔21连通,第二连接件的连通通道通过第一出口25与第四腔22连通。可选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为压板,也可以为圆形管件。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第一集流件1为两个直筒状的集流件拼接组成,两根集流件的管腔相互连通。第二集流件2为两个直筒状的集流件拼接组成,第二集流件2的两根集流件的管腔相互独立、不连通。
可选的,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各自的内部可以不止有两个集流腔,亦可以有多个集流腔,也可以采用多排(两排以上)换热管,换热管与各自对应的集流腔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6所示,隔板5大致呈板状,隔板5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壳体4。隔板5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与所述壳体4的内壁贴合,隔板5沿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于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贴合,隔板5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相连。
隔板5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一端设有第一孔51,第一孔51连通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孔51为长条形腰型孔,第一孔51数量为一个。沿隔板5的宽度方向,第一孔51的高度大于所有第一换热管31的总厚度之和,换言之,第一孔51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31之间和/或第一换热管31与壳体4之间形成的所有流通通道;沿隔板5的宽度方向,第一孔51的高度大于所有第二换热管32的总厚度之和,换言之,第一孔51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32之间和/或第二换热管32与壳体4之间形成的所有流通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孔51为一个长条形腰型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孔51也可以为多个孔的组合,例如,每个孔连通至少一个第五腔43的流通通道和至少一个第六腔44的流通通道,多个孔的组合实现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的连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孔51还可以为方形、圆形、异形等其他形状的孔,不影响第二流体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第一换热件33还包括对应第一孔51设置的第一缺口331,沿隔板5的长度方向,第一缺口331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孔51的宽度;第二换热件34还包括对应第一孔51设置的第二缺口341,沿隔板5的长度方向,第二缺口341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孔51的宽度。第一缺口331和第二缺口341的设置利于提升第二流体在第一孔51附近的流动顺畅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331和第二缺口341的形状大致呈方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缺口331和第二缺口341还可以为半圆形、锥形、U字形、异形等,只要不影响第二流体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9所示,隔板5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件1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52和朝向第二集流件2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53,第一集流件1的第二主体件16包括第一槽14,第二集流件2的第三主体件27包括第二槽26,第一延伸部52容纳于所述第一槽14,第二延伸部53容纳于所述第二槽26,从而将隔板5限位于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隔板5可以只设有第一延伸部52或第二延伸部53中的一个,此时隔板5的另一端与另一个集流件采用其他固定方式;或者隔板5也可以不设有第一延伸部52和第二延伸部53,此时隔板5与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之间均采用其他固定方式。
根据本申请的隔板5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9所示,第一集流件1的第二主体件16包括第一通孔161,第二集流件2的第三主体件27包括第二通孔271,隔板5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61抵接于第一主体件15,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271抵接于第四主体件28。进一步的,隔板5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61抵接于第一主体件15的第一筋13,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271抵接于第四主体件28的第二筋23。在其他实施例中,隔板5可以只有一端采用第一通孔161或第二通孔271限位,另一端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
根据本申请的隔板5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集流件2的第三主体件27包括第二通孔271,隔板5与第四主体件28一体成型,隔板5远离第四主体件28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271后与第一集流件1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隔板5也可以与第一主体件15一体成型,第二主体件16包括第一通孔161,隔板5远离第一主体件15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61后与第二集流件2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隔板5的再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隔板5的一端与第二集流件2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隔板5远离第二集流件2的一端只有部分与第一集流件1连接,不与第一集流件1连接的部位与第一集流件1之间形成间隙6,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通过此间隙6连通。沿隔板5的宽度方向,间隙6的宽度大于所有第一换热管31的总厚度之和,且间隙6的宽度大于所有第二换热管32的总厚度之和。可以理解的是,沿隔板5的宽度方向,间隙6的最上端高于最上端的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间隙6的最下端低于最下端的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换言之,间隙6连通第五腔43内的所有流通通道与第六腔44内的所有流通通道。本实施例中,隔板5远离第二集流件2的一端全部不与第一集流件1连接,间隙6为一个长条形的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隔板5远离第二集流件2的一端部分与第一集流件1连接,部分不与第一集流件1连接,此时,间隙6为多个缺口的组合,每个缺口连通至少一个第五腔43内的流通通道与至少一个第六腔44内的流通通道。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另一个实施例,换热器的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换热芯体3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区别点在于,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靠近第二集流件2设置,第五腔43与第六腔44于所述隔板5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一端连通,第一流体从第一进口24流入从第一出口25流出,第二流体从第二进口41流出从第二出口42流入,第一换热管31中第一流体的流向与第六腔44中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第二换热管32中第一流体的流向与第五腔43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换言之,在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中,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均为顺向流动换热。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又一个实施例,换热器的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换热芯体3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区别点在于,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靠近第一集流件1设置,第五腔43与第六腔44于所述隔板5靠近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一端连通,第一流体从第一进口24流入从第一出口25流出,第二流体从第二进口41流入从第二出口42流出,第一换热管31中第一流体的流向与第六腔44中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第二换热管32中第一流体的流向与第五腔43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换言之,在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中,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均为顺向流动换热。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再一个实施例,换热器的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换热芯体3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区别点在于,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靠近第一集流件1设置,第五腔43与第六腔44于所述隔板5靠近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一端连通,第一流体从第一进口24流入从第一出口25流出,第二流体从第二进口41流出从第二出口42流入,第一换热管31中第一流体的流向与第六腔44中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反,第二换热管32中第一流体的流向与第五腔43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反。换言之,在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中,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均为逆向流动换热。
在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改变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去改变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为顺流换热还是逆向流动换热。例如: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靠近第二集流件2设置,第五腔43与第六腔44于所述隔板5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一端连通,第一流体从第一出口25流入从第一进口24流出,第二流体从第二进口41流入从第二出口42流出,第一换热管31中第一流体的流向与第六腔44中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第二换热管32中第一流体的流向与第五腔43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此时,在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中,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均为顺向流动换热。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所述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一腔(11)、第二腔(12)、位于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之间的第一筋(13),所述第一筋(13)设有第一开口(131),所述第一开口(131)连通所述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所述第二集流件(2)包括第三腔(21)、第四腔(22)、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之间的第二筋(23)、第一进口(24)、以及第一出口(25),所述第一进口(24)连通第三腔(21),所述第一出口(25)连通所述第四腔(22);
换热芯体(3),所述换热芯体(3)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换热管(31)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换热管(32),每个第一换热管(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密封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换热管(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31)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腔(11)和所述第三腔(21),所述第二换热管(32)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腔(12)和所述第四腔(22),所述第三腔(21)通过第一换热管(31)、第一腔(11)、第一开口(131)、第二腔(12)以及第二换热管(32)连通至第四腔(22);
壳体(4),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1)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件(2)连接,所述壳体(4)包括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以及
隔板(5),至少部分所述隔板(5)位于所述壳体(4)的内部,所述隔板(5)连接于所述壳体(4)的内壁、所述第一换热管(31)、及所述第二换热管(32),所述隔板(5)至少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所述第二集流件(2)中的一个,所述隔板(5)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2)之间,所述壳体(4)和隔板(5)形成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所述隔板(5)位于所述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之间,所述第二进口(41)连通第五腔(43),所述第二出口(42)连通第六腔(44),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42)均设置于壳体(4)的第一端,或者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42)均设置于壳体(4)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隔板(5)远离所述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1)或所述第二集流件(2)形成间隙(6),或,所述隔板(5)远离所述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的一端设有第一孔(51),所述第五腔(43)和所述第六腔(44)通过所述间隙(6)或所述第一孔(51)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六腔(44),所述第二换热管(3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五腔(43),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42)靠近所述第二集流件(2)设置,所述第五腔(43)与所述第六腔(44)于所述隔板(5)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设置于所述壳体(4)宽度方向的两侧,沿所述壳体(4)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进口(41)相对第二出口(42)更靠近第一出口(25),所述第二出口(42)相对第二进口(41)更靠近第一进口(24);所述换热器工作时,一种介质从第一进口(24)流入从第一出口(25)流出,另一种介质从第二进口(41)流入从第二出口(42)流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六腔(44),所述第二换热管(3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五腔(43),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42)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1)设置,所述第五腔(43)与所述第六腔(44)于所述隔板(5)靠近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设置于所述壳体(4)宽度方向的两侧,沿所述壳体(4)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进口(41)相对第二出口(42)更靠近第一出口(25),所述第二出口(42)相对第二进口(41)更靠近第一进口(24);所述换热器工作时,一种介质从第一进口(24)流入从第一出口(25)流出,另一种介质从第二出口(42)流入从第二进口(41)流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一槽(14),所述隔板(5)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件(1)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52),所述第一延伸部(52)容纳于所述第一槽(14),和/或,
所述第二集流件(2)包括第二槽(26),所述隔板(5)包括朝向第二集流件(2)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53),所述第二延伸部(53)容纳于所述第二槽(26)。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主体件(15)和第二主体件(16),所述第一腔(11)和所述第二腔(12)均位于所述第一主体件(15)和所述第二主体件(16)之间,所述第二主体件(16)包括第一通孔(161),所述隔板(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61)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件(16),和/或,
所述第二集流件(2)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三主体件(27)和第四主体件(28),所述第三腔(21)和所述第四腔(22)均位于所述第三主体件(27)和所述第四主体件(28)之间,所述第三主体件(27)包括第二通孔(271),所述隔板(5)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71)连接于所述第四主体件(28)。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13)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件(15),所述隔板(5)连接于所述第一筋(13);和/或,所述第二筋(23)设于所述第四主体(28),所述隔板(5)连接于所述第二筋(23)。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5)与所述第一主体件(15)一体成型,或所述隔板(5)与所述第四主体件(28)一体成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5)一端连接所述一集流件(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流件(2),所述隔板(5)远离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42)的一端设有第一孔(51),所述第五腔(43)和所述第六腔(44)通过所述第一孔(51)连通;
沿所述第一换热管(3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孔(51)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一换热管(31)的总厚度,沿所述第二换热管(32)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孔(51)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二换热管(32)的总厚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3)还包括第一换热件(33)和第二换热件(34),所述隔板(5)位于所述第一换热件(33)和所述第二换热件(34)之间,所述第一换热件(33)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一换热管(31)之间和所述第一换热管(31)与壳体(4)之间,所述第二换热件(34)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二换热管(32)之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2)与壳体(4)之间;
所述第一换热件(33)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孔(51)设置的第一缺口(331),沿所述第一换热管(3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缺口(331)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孔(51)的宽度,和/或,
所述第二换热件(34)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孔(51)设置的第二缺口(341),沿所述第二换热管(32)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缺口(341)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孔(51)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换热管(3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间隙(6)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一换热管(31)的总厚度,沿所述第二换热管(32)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间隙(6)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二换热管(32)的总厚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95727.0A CN112682980A (zh) | 2019-10-18 | 2019-10-18 | 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95727.0A CN112682980A (zh) | 2019-10-18 | 2019-10-18 | 换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82980A true CN112682980A (zh) | 2021-04-20 |
Family
ID=75445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95727.0A Pending CN112682980A (zh) | 2019-10-18 | 2019-10-18 | 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682980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83442A (zh) * | 2021-12-14 | 2022-04-22 | 浙江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机动车空调系统 |
CN114393969A (zh) * | 2021-12-14 | 2022-04-26 | 浙江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热交换设备及机动车空调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10986A (zh) * | 2009-09-24 | 2012-06-2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冰箱 |
US20140033759A1 (en) * | 2011-04-08 | 2014-02-0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torage container |
CN107289674A (zh) * | 2016-03-31 | 2017-10-24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换热器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CN109520330A (zh) * | 2017-09-19 | 2019-03-26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
2019
- 2019-10-18 CN CN201910995727.0A patent/CN11268298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10986A (zh) * | 2009-09-24 | 2012-06-2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冰箱 |
US20140033759A1 (en) * | 2011-04-08 | 2014-02-0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torage container |
CN107289674A (zh) * | 2016-03-31 | 2017-10-24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换热器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CN109520330A (zh) * | 2017-09-19 | 2019-03-26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83442A (zh) * | 2021-12-14 | 2022-04-22 | 浙江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机动车空调系统 |
CN114393969A (zh) * | 2021-12-14 | 2022-04-26 | 浙江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热交换设备及机动车空调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880094B2 (ja) | 熱交換器 | |
WO2017097133A1 (zh) | 一种换热器 | |
JP5722528B2 (ja) | 熱交換器用プレート | |
CN110530190B (zh) | 集管箱及换热器 | |
CN112682980A (zh) | 换热器 | |
CN110567311B (zh) | 集管箱及换热器 | |
CN112880436A (zh) | 换热器 | |
JP2016183833A (ja) | ヘッダープレートレス熱交換器 | |
CN112682981A (zh) | 换热器 | |
CN111256392A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111256391B (zh) | 换热装置 | |
CN112146475B (zh) | 集流管及换热器 | |
CN111721149A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115900399A (zh) | 热交换器 | |
JP2512471Y2 (ja) | 車両用熱交換器 | |
CN110530065A (zh) | 换热器 | |
CN114719631B (zh) | 换热器 | |
JP2017089937A (ja) | 熱交換器 | |
CN218270293U (zh) | 换热器及车辆空调 | |
CN112682982A (zh) | 换热器 | |
CN114754607B (zh) | 换热器 | |
CN112033186A (zh) | 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 |
CN111256390B (zh) | 换热装置 | |
CN112880437A (zh) | 换热器及换热器的装配方法 | |
CN215766637U (zh) | 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20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