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530065A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30065A
CN110530065A CN201810517648.4A CN201810517648A CN110530065A CN 110530065 A CN110530065 A CN 110530065A CN 201810517648 A CN201810517648 A CN 201810517648A CN 110530065 A CN110530065 A CN 1105300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top plate
ho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176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军启
高建华
耿时江
范学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176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30065A/zh
Priority to EP19807116.9A priority patent/EP3745076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88400 priority patent/WO2019223797A1/zh
Priority to US16/964,926 priority patent/US11624565B2/en
Publication of CN110530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00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器。其中,换热器包括集管箱和扁平管所述集管箱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设置有沿所述顶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包括开口部,所述底板设置有插接所述扁平管的长条孔,所述长条孔贯穿所述底板上下表面,所述长条孔包括靠近所述顶板的第一开口和远离所述顶板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截面面积,所述凹槽的开口部朝向所述底板设置。上述实施例在扁平管的端部设置与扁平管相连的集管箱,以使得第一换热介质依次经集管箱的凹槽和长条孔而流入扁平管。并且第一换热介质在流动过程中,经开口面积由大变小的长条孔而流入扁平管,减小第一换热介质在集管箱内流动的阻力,使其流动速度得以提高。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换热器中换热介质的流动速度也是影响其换热效率的重要因素。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集管箱和扁平管;所述集管箱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设置有沿所述顶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包括开口部,所述底板设置有插接所述扁平管的长条孔,所述长条孔贯穿所述底板上下表面,所述长条孔包括靠近所述顶板的第一开口和远离所述顶板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截面面积,其中,所述凹槽的开口部朝向所述底板设置。
可选的,所述底板至少由两个板状件焊接而成,所述板状件开有形成所述长条孔的孔部。
可选的,所述底板包括与顶板相连的第一板状件、远离顶板的第三板状件及设置于第一板状件和第三板状件之间的第二板状件,所述长条孔包括第一孔部、第二孔部及第三孔部,所述第一孔部贯穿所述第一板状件,所述第二孔部贯穿所述第二板状件,所述第三孔部贯穿所述第三板状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孔部的宽度D1、所述第二孔部的宽度D2、所述第三孔部的宽度D3及所述扁平管的厚度T满足条件:D1≥D2,D2>D3,D3≤T;
优选的,D1=1.5*D2和/或D2=1.5*D3;
优选的,1.5mm≤T≤2.5mm。
可选的,所述扁平管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二孔部内,所述扁平管的外壁面和所述第二孔部内壁面间形成间隙。
可选的,沿所述顶板的长度方向,所述凹槽的一端封堵,另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连接有收集或分配第一换热介质的集流管。
可选的,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两端设置有集管箱和连通所述集管箱的集流管;
所述扁平管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所述扁平管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将所述壳体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
所述壳体外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集流管。
可选的,所述换热通道的宽度W,所述扁平管的厚度T,其中,2T≤W≤3.25T;
优选的,1.5mm≤T≤2.5mm。
可选的,所述集管箱的顶板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下端面抵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以将所述凹槽分隔为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
可选的,所述换热器具有两个集管箱,所述集管箱的顶板设置有成排的第一隔板,所述集管箱的顶板设置有成排的第二隔板,其中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沿扁平管堆叠的方向错开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两端密封,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五、六外接管,并且所述第四集流管内设置有隔板,将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内部分割为相互隔离的两个集流腔;其中一个集流腔与第五外接管连通,另一个集流腔与第六外接管连通。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通过在扁平管的端部设置与扁平管相连的集管箱,以使得第一换热介质依次经集管箱的凹槽和长条孔而流入扁平管。并且第一换热介质在流动过程中,经开口面积由大变小的长条孔而流入扁平管,减小第一换热介质在集管箱内流动的阻力,使其流动速度得以提高。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
附图说明
图1至图19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扁平管与底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扁平管与底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集管箱及集流管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集管箱及集流管的分解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壳体与集流管独立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壳体与集流管一体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多流程的壳体与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换热器在一种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所示换热器在另一种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换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换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A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B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C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D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又一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褶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型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100的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100可应用于各种换热系统中,也适用于汽车等领域。
请参照图1,并在必要时结合图2至图19。该换热器100包括集管箱1、集管箱2、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扁平管3及壳体4。所述壳体4内部具有密封的腔体,所述扁平管3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部的所述腔体内,以将所述壳体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401。其中,相邻的换热通道401之间可以连通,也可以不连通,本申请对此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在沿扁平管3内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所述壳体4具有相对的第一端301与第二端302。所述集管箱1设置于壳体4的第一端301,集管箱2设置于壳体4的第二端302。
所述集管箱1包括顶板11和底板12。所述顶板11设置有沿所述顶板的长度方向L延伸的凹槽111,所述凹槽111包括邻近所述底板12的开口部111a。所述底板12设置有插接所述扁平管3的长条孔125(可结合图8)。所述长条孔125包括靠近所述顶板11的第一开口125a和远离所述顶板11的第二开口125b,所述第一开口125a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125b的截面面积,其中所述凹槽111的开口部111a朝向所述底板12设置,使得至少有部分开口部111a与所述第一开口125a连通(可结合图6),以便第一换热介质依次流经凹槽111、长条孔125而流向扁平管3。本申请对所述凹槽111的个数及长条孔125的个数均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确定。
第一换热介质在流动过程中,经开口面积由大变小的长条孔而流入扁平管,减小第一换热介质在集管箱内流动的阻力,使
所述凹槽111的断面可为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半椭圆形或以上两种或多种形状的组合。可选的,所述底板12可为开设有长条孔的平板件,所述顶板11包括多个位于凹槽两侧的凹槽边缘114,所述凹槽边缘114的端面1141大致呈平面。其中,多个凹槽边缘114的端面1141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内(可结合图7),使得所述顶板11与底板12接触的部分能够贴合密封。
所述长条孔125可呈阶梯型孔(可结合图4A),有利于提高自第一开口125a进入该长条孔125的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速度,即有利于提高进入扁平管3的第一换热介质的流速。其中,所述长条孔125的长度方向可与所述顶板11的宽度方向W大致相同。当然,也可不相同。
所述底板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板件,也可由两个或更多个板件拼接而成,比如由多层板件焊接而成。对于由多层板件拼接而成的底板而言,所述多个板件开有形成所述长条孔125的孔部。
比如,所述底板12包括与顶板11相连的第一板状件121、远离顶板的第三板状件123及设置于第一板状件121和第三板状件123之间的第二板状件122(可结合图3、图4A及图5)。所述第一板状件121、第二板状件122及第三板状件123可通过焊接的方式拼接。所述长条孔125包括第一孔部1251、第二孔部1252及第三孔部1253(可结合图4A)。所述第一孔部1251贯穿所述第一板状件121,所述第二孔部1252贯穿所述第二板状件122,所述第三孔部1253贯穿所述第三板状件123。
可选的,所述第三孔部1253、第二孔部1252及第一孔部1251的侧壁延伸的方向与扁平管3的长度方向一致(可结合图4A)。
当然,所述长条孔125也可不是阶梯型孔。比如,所述长条孔125大致呈喇叭状(可结合图4B)。底板12由第一板状件121和第二板状件122焊接而成。所述长条孔125包括第一孔部1251和第二孔部1252。其中,第一孔部1251贯穿第一板状件121,第二孔部1252贯穿第二板状件122。所述第一孔部1251大致呈喇叭状,并且,该第一孔部1251开口较大的一端相对开口较小的一端更接近顶板11。
其中,第三孔部1253的宽度D3与扁平管的厚度T相等,以保证所述扁平管与所述第三孔部1253贴合,防止集管箱中的第一换热介质漏出。所述第二孔部1252的宽度D2大于所述第三孔部1253的宽度D3。比如,D2=1.5*D3。所述第一孔部1251的宽度D1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孔部1252的宽度D2。比如,D1=1.5*D2。以T的范围为1.5mm~2.5mm为例,择第二孔部1252的宽度D2的尺寸范围可大致为2.25mm~3.75mm,第一孔部的宽度D1的尺寸范围可大致为3.375mm~5.625mm。
当然,对于扁平管的端部经过缩口处理的换热器而言,所述第三孔部1253的宽度D3小于所述扁平管的厚度T,以保证扁平管与第三孔部1253贴合设置。
所述扁平管3的端部自第三孔部1253穿过并相较于第三孔部1253更靠近顶板11。比如,所述扁平管3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孔部1252内,以使所述扁平管3的外壁面和所述第二孔部内壁面间形成间隙,可有效防止第三板状件123与第二板状件122之间的焊料堵塞扁平管3的管口。
所述扁平管3的一端通过长条孔125与所述集管箱1的内部连通。同样,所述集管箱2具有底板22和顶板21,并且所述集管箱2的底板相应开设有长条孔,以供所述扁平管3的另一端插入,而使扁平管3与集管箱2的内部连通。所述集管箱2与集管箱1的结构基本相同,具体均可参考集管箱1的相关描述。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也可仅有一端设有集管箱。其中,集管箱的设置情况具体可参照前述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
进一步,所述扁平管3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扁平管可以是微通道扁管。采用微通道扁管可更好的增加扁平管的强度,比如耐压强度,从而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若所述扁平管为多个时,所述多个扁平管可以间隔平行设置。此外,所述扁平管的每层可以为一个扁平管,也可为多个扁平管在同一平面内排列而成的宽幅扁管。本申请对扁平管的种类、个数及设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应用环境进行确定。
进一步,所述换热通道401的宽度W(即所述换热通道401的沿所述扁平管3厚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扁平管3的厚度T之间的关系满足条件:2T≤W≤3.25T。以使得第二换热介质与第一换热介质之间达到较优的换热效果。同样,以扁平管3的厚度T的范围为1.5mm~2.5mm为例,所述换热通道401沿所述扁平管3的厚度方向的尺寸W大致为3mm~8.125mm。
进一步,所述壳体4的两端设置有供第一换热介质进出所述集管箱的集流管。所述壳体4的第一端301设置有第一集流管5,第二端302设置有第二集流管6。所述第一集流管5与集管箱1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6与集管箱2连通。具体的,沿所述顶板11的长度方向L,所述凹槽111的一端封堵,另一端具有开口1112。所述开口1112连接收集或分配第一换热介质的第一集流管5。相应地,所述第一集流管5朝向所述集管箱1的一侧开设有与开口1112对应的集流孔51,以供第一换热介质进出集管箱1(可结合图3、图7及图8)。所述集管箱2的顶板21的凹槽211,其结构与凹槽111基本相同。相应地,所述第二集流管6对应设置有供第一换热介质进出集管箱2的集流孔61(可结合图3和图9)。
所述第一集流管5的一端密封,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外接管52,以向第一集流管5流入或从第一集流管5流出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二集流管6的一端密封,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外接管62,对应自第二集流管6流出或向第二集流管6流入第一换热介质。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在所述壳体4外呈对角设置,使得第一换热介质分配更加均匀,提高换热效果,以便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形成逆流换热,从而使得二者之间换热更加充分。当然,所述第一集流管5和第二集流管6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设置,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述壳体的两端中仅有一端设置有集管箱的情况,其中一个集流管通过与集管箱连通而实现与所述腔体的连通,而另一个集流管则可直接与所述腔体连通。
进一步,所述壳体4靠近第一端301的外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401的第三集流管7,所述壳体4靠近第二端302的外侧壁处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401的第四集流管8。
所述第三、四集流管7、8与壳体4为相互独立部件(可结合图10A)。所述第三集流管7与所述第四集流管8靠近所述壳体4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开孔71、81。相应地,所述壳体4靠近所述第三集流管7的一侧设置有对应开孔71的壳体开口411,所述壳体4靠近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一侧同样开设有对应开孔81的壳体开口433,以供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进出所述换热通道401。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四集流管7、8与壳体4也可一体成型(结合图10B)。
所述第三集流管7的一端密封,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外接管72,以向第三集流管7流入或从第三集流管7流出第二换热介。所述第四集流管8的一端密封,另一端设置有第四外接管82,对应自第四集流管8流出或向第四集流管8流入第二换热介质(可结合图3)。比如,所述第二换热介质可自第四外接管82进入第四集流管8,而后进入换热通道通过扁平管与第一换热介质换热,之后流入第三集流管7,并最终由第三外接管72流出(可结合图10A和图10B),如图10A和图10B的有向线条所示。
当然,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集流管7的两端均密封,而所述第四集流管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五、六外接管83、84(可结合图11)。其中,所述第四集流管8中设置有隔板88,以将第四集流管8的内部管道分割为相互隔离的两集流腔85、86。其中,集流腔85与第五外接管83连通,集流腔86与第六外接管84连通。从而可使得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自第五外接管83进入对应的换热通道,并经第三集流管7改变流向后,经另一部分换热通道后自第六外接管84流出,可结合图11,如图11的有向线条所示。可见,如此设置,可增加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流程,有利于提高第二换热介质的流速,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所述第三集流管7和第四集流管8在所述壳体4外呈对角设置。以便第二换热介质与第一换热介质形成逆流换热,从而使得二者之间换热更加充分。当然,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设置,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所述集管箱1的顶板11设置有隔板113,所述隔板113的下端面抵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以将所述凹槽111分隔为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15和腔室16。比如,所述顶板11可设置有成排的第一隔板孔112,所述第一隔板孔112内插有隔板113,将所述凹槽111分隔为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15和腔室16(即将所述集管箱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15和腔室16)(可结合图2、图3、图8、图12及图13)。所述第一隔板孔112沿顶板11的宽度方向W设置,以使所述腔室15、16沿所述顶板11的长度方向L分布。所述顶板21同样可设置有成排的第二隔板孔(未示出),所述第二隔板孔内插有隔板213,将所述集管箱2的凹槽211分隔为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25和腔室26。具体可参考顶板1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予赘述。
进一步,所述第一隔板孔112和所述第二隔板孔沿所述扁平管3堆叠的方向错开设置(即沿图12所示的有向箭头101所指的方向错开设置),即使得所述隔板113和所述隔板213沿所述扁平管3堆叠的方向错开设置(可结合图12和图13),使得多个扁平管3可分为连通腔室15和腔室25的第一管组31,连通腔室25和腔室16的第二管组32,及连通腔室16和腔室26的第三管组33,以增加第一换热介质的流程,有利于提高第一换热介质的流速,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为了进一步利于第一换热介质的流通,所述第一管组31、第二管组32及第三管组33所包含的扁平管的个数不同。比如,所述第一管组31的扁平管个数N1,第二管组32的扁平管个数N2及第三管组33的扁平管个数N3之间可满足如下关系:N1>N2>N3。再比如,N1:N2:N3=10:7:4。
当所述换热器处于蒸发器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介质自第一集流管5进入,经换热后由第二集流管6流出。第一换热介质的具体流向可结合图12的有向线条所示。而当所述换热器处于冷凝器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介质自第二集流管6进入,经换热后由第一集流管5流出。第一换热介质的具体流向可结合图13的有向线条所示。从而增加第一换热介质在换热器的流程,提高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顶板11可设置一排第一隔板孔,当然也可设置多排第一隔板孔以将所述集管箱1的凹槽为更多个相互隔离的腔室,以进一步增加第一换热介质的流程。相应地,所述集管箱2的顶板21也可设置一排第二隔板孔或多排第二隔板孔。此外,所述顶板11和顶板21中也可仅有一个设置有一排隔板孔,而另一个不设置隔板孔。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所述顶板11和顶板21所设置的隔板孔的排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确定。
进一步,所述换热通道401内设置有换热翅片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9靠近第三集流管7的一侧设置有缺口部91,靠近第四集流管8的一侧设置有缺口部92(可结合图14和图15)。以减少对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其中,所述缺口部91沿翅片长度方向的侧边尺寸d与所述翅片的宽度D之间满足条件:0.15D≤d≤0.25D。以在保证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入量的同时,保证换热翅片9的有效换热面积。较优的,d取值为0.2D。
所述换热翅片9的所述缺口部91所在的一端具有平直边缘93及缺口部91的倾斜边缘94。平直边缘93可设置于集管箱1的底板,利于换热翅片9的定位。其中,平直边缘93的长度L可大致为5mm~10mm,以在保证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动的同时,保证换热翅片9的固定。
所述缺口部92与缺口部91的结构可大致相同。具体可参照缺口部9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9的端部可均为平直边,并且,所述换热翅片的端部低于上述侧壁开口411的上边,以保证第二换热介质顺利流进所述换热通道401中(可结合图16)。
进一步,所述壳体4可仅包括侧壁,所述设置于两端的集管箱1、2的底板12、22与壳体4共同形成密封的腔体。当然,所述壳体也可包括能够与集管箱的底板紧密贴合的端壁(未示出),以形成所述腔体,则所述端壁应开设有供扁平管穿过的孔。对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中只有一端设置有集管箱的情况,壳体同样可采用类似设置。
所述壳体4可包括第一侧壁41、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及第四侧壁44。其中,第一侧壁41、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及第四侧壁44可以为一个整体。也可分为至少两个独立的部分。若所述壳体由至少两个板件拼接而成时,拼接处两侧的两板件存在重合的部分,以保证焊接面积,增加壳体的强度(可结合图17A、图17B、图17C及图17D)。
如图17A所示的壳体结构,壳体4由相互独立的四侧壁拼接而成。其中,第一侧壁41的侧边边缘412与第四侧壁44的侧边边缘442有部分重合焊接,第一侧壁41的另一侧边边缘413与第二侧壁42的侧边边缘421有部分重合焊接。第二侧壁42的另一侧边边缘422与第三侧壁43的侧边边缘431重合焊接。并且,第三侧壁43的另一侧边边缘432与第四侧壁44的侧边边缘441重合焊接。
如图17B至图17D所示的壳体结构,壳体4相互独立的两板件拼接而成。其中,图17D所示的壳体4由相同的两板件拼接而成,有利于批量生产及加工。
进一步的,沿所述第一端301向第二端302的方向,所述壳体4设置有多个褶皱结构45(可结合图18),以释放换热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并可增强壳体的强度。可选的,所述多个褶皱结构45大致均匀分布。当然,所述多个褶皱也可不均匀分布。
所述褶皱结构45可以向所述壳体的外侧凸起(可结合图19),也可向壳体的内侧凸起(未示出)。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所述褶皱结构45的个数也可仅为一个。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也可不包括壳体,流经扁平管的第一换热介质则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
上述实施例,通过在扁平管的端部设置与扁平管相连的集管箱,以使得第一换热介质依次经集管箱的凹槽和长条孔而流入扁平管。并且第一换热介质在流动过程中,经开口面积由大变小的长条孔而流入扁平管,减小第一换热介质在集管箱内流动的阻力,使其流动速度得以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管箱(1)和扁平管(3),所述集管箱(1)包括顶板(11)和底板(12),所述顶板(11)设置有沿所述顶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111),所述凹槽(111)包括开口部(111a),所述底板(12)设置有插接所述扁平管(3)的长条孔(125),所述长条孔(125)贯穿所述底板(12)上下表面,所述长条孔(125)包括靠近所述顶板(11)的第一开口(125a)和远离所述顶板(11)的第二开口(125b),所述第一开口(125a)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125b)的截面面积,其中,所述凹槽(111)的开口部(111a)朝向所述底板(12)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至少由两个板状件焊接而成,所述板状件开有形成所述长条孔(125)的孔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包括与顶板(11)相连的第一板状件(121)、远离顶板(11)的第三板状件(123)及设置于第一板状件(121)和第三板状件(123)之间的第二板状件(122),所述长条孔(125)包括第一孔部(1251)、第二孔部(1252)及第三孔部(1253),所述第一孔部(1251)贯穿所述第一板状件(121),所述第二孔部(1252)贯穿所述第二板状件(122),所述第三孔部(1253)贯穿所述第三板状件(12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部(1251)的宽度D1、所述第二孔部(1252)的宽度D2、所述第三孔部(1253)的宽度D3及所述扁平管(3)的厚度T满足条件:D1≥D2,D2>D3,D3≤T;
优选的,D1=1.5*D2和/或D2=1.5*D3;
优选的,1.5mm≤T≤2.5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管(3)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二孔部(1252)内,所述扁平管(3)的外壁面和所述第二孔部内壁面间形成间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顶板的长度方向(L),所述凹槽(111)的一端封堵,另一端具有开口(1112),所述开口(1112)连接有收集或分配第一换热介质的集流管(5、6)。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壳体(4),所述壳体(4)两端设置有集管箱(1、2)和连通所述集管箱的集流管(5、6);
所述扁平管(3)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所述扁平管(3)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将所述壳体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401);
所述壳体(4)外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401)的集流管(7、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401)的宽度W,所述扁平管(3)的厚度T,其中,2T≤W≤3.25T;
优选的,1.5mm≤T≤2.5mm。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箱(1)的顶板(11)设置有隔板(113),所述隔板(113)的下端面抵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以将所述凹槽(111)分隔为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15、16)。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两个集管箱(1、2),所述集管箱(1)的顶板(11)设置有成排的第一隔板(113),所述集管箱(2)的顶板(21)设置有成排的第二隔板(213),其中第一隔板(113)和第二隔(213)板沿扁平管(3)堆叠的方向错开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流管(7)的两端密封,所述第四集流管(8)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五、六外接管(83、84),并且所述第四集流管(8)内设置有隔板(88),将所述第四集流管(8)的内部分割为相互隔离的两个集流腔(85、86);其中一个集流腔(85)与第五外接管(83)连通,另一个集流腔(86)与第六外接管(84)连通。
CN201810517648.4A 2018-05-25 2018-05-25 换热器 Pending CN1105300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17648.4A CN110530065A (zh) 2018-05-25 2018-05-25 换热器
EP19807116.9A EP3745076B1 (en) 2018-05-25 2019-05-24 Pipe collecting box and heat exchanger
PCT/CN2019/088400 WO2019223797A1 (zh) 2018-05-25 2019-05-24 集管箱及换热器
US16/964,926 US11624565B2 (en) 2018-05-25 2019-05-24 Header box and heat exchang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17648.4A CN110530065A (zh) 2018-05-25 2018-05-25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0065A true CN110530065A (zh) 2019-12-03

Family

ID=68657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17648.4A Pending CN110530065A (zh) 2018-05-25 2018-05-25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3006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97424A (zh) * 2021-06-28 2023-01-13 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Cn) 一种可集流结构、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116576712A (zh) * 2023-06-30 2023-08-11 广州全正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二氧化碳气冷器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0589A (zh) * 2001-12-21 2005-05-25 贝洱两合公司 用于汽车的热交换器
JP2005345043A (ja) * 2004-06-04 2005-12-15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JP2005345038A (ja) * 2004-06-04 2005-12-15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JP2007187435A (ja) * 2005-12-14 2007-07-26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CN107687787A (zh) * 2016-08-03 2018-02-1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0589A (zh) * 2001-12-21 2005-05-25 贝洱两合公司 用于汽车的热交换器
JP2005345043A (ja) * 2004-06-04 2005-12-15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JP2005345038A (ja) * 2004-06-04 2005-12-15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JP2007187435A (ja) * 2005-12-14 2007-07-26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CN107687787A (zh) * 2016-08-03 2018-02-1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97424A (zh) * 2021-06-28 2023-01-13 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Cn) 一种可集流结构、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116576712A (zh) * 2023-06-30 2023-08-11 广州全正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二氧化碳气冷器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45076B1 (en) Pipe collecting box and heat exchanger
US20070227714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0530190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US893585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
US10767605B2 (en) Heat exchanger
US20150129180A1 (en) Heat exchanger system,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fluid distribution element
KR20140110968A (ko) 내부 유동 변경 부재 및 외부 챔버 조립체를 가지는 튜브형 구조물을 이용하는 열 교환기
JP4190289B2 (ja) 熱交換器
US9151547B2 (en)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chambers with sub-chambers having respective medium directing inserts coupled therein
KR20100018477A (ko) 매니폴드 형성 방법과,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조립체
CN110530065A (zh) 换热器
CN110567311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JP6514996B2 (ja) 熱交換器
CN112880436A (zh) 换热器
US20230168039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2682980A (zh) 换热器
WO2016175193A1 (ja) 熱交換器
CN110530180A (zh) 换热器
CN209745054U (zh) 换热器
CN111721149A (zh) 一种换热器
KR100528997B1 (ko) 적층형열교환기
JP2941768B1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4164145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カー・エアコン
JP2011158130A (ja) 熱交換器
JP2000310498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0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