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2440A - 用于闭合面板的双拉闭合闩锁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闭合面板的双拉闭合闩锁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02440A CN112302440A CN201910681923.0A CN201910681923A CN112302440A CN 112302440 A CN112302440 A CN 112302440A CN 201910681923 A CN201910681923 A CN 201910681923A CN 112302440 A CN112302440 A CN 1123024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wl
- release lever
- ratchet
- latch
- extension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24—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nn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us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Bowden cab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在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闭合面板的闩锁,该闩锁包括棘齿、掣爪、释放杆和延伸构件。棘齿能够在主关闭位置、次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掣爪能够在主锁紧位置、次锁紧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释放杆能够在原始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当掣爪处于主锁紧位置时,释放杆能够操作成用于在释放杆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将掣爪驱动至次锁紧位置。当掣爪处于次锁紧位置时,延伸构件能够操作成在释放杆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将掣爪从次锁紧位置驱动至解锁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闭合面板的闩锁,并且更特别地涉及车辆引擎盖的闩锁。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引擎盖等的闩锁通常以两个阶段被致动。在第一阶段,在车辆内部致动把手,把手使闩锁从主关闭位置运动至次关闭位置。为了完全地释放闩锁,车辆乘员通常必须从车辆出来并且致动位于引擎室中的杆。这在一些情况下是不方便的。
发明内容
在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闭合面板的闩锁,并且该闩锁包括棘齿、掣爪、释放杆、以及延伸构件。棘齿能够在主关闭位置、次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棘齿被朝向打开位置偏置。掣爪能够在主锁紧位置、次锁紧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掣爪被朝向主锁紧位置偏置。释放杆能够在原始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释放杆被朝向原始位置偏置。当掣爪处于主锁紧位置时,释放杆具有用于在释放杆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将掣爪从主锁紧位置驱动至次锁紧位置的选择的伸达范围量。当掣爪处于次锁紧位置时,延伸构件能够运动至如下位置:扩展释放杆的伸达范围以在释放杆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将掣爪从次锁紧位置驱动至解锁位置。
在另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闭合面板的闩锁,该闩锁包括棘齿、掣爪、释放杆、以及双拉杆。棘齿能够在主关闭位置、次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棘齿被朝向打开位置偏置。掣爪能够在主锁紧位置、次锁紧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掣爪被朝向主锁紧位置偏置。释放杆能够在原始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释放杆被朝向原始位置偏置。双拉杆能够在非操作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当双拉杆处于非操作位置时,释放杆的至致动位置的运动将掣爪驱动至次锁紧位置。当双拉杆处于操作位置时,释放杆的至致动位置的运动将掣爪驱动至解锁位置。当释放杆将掣爪从主锁紧位置驱动至次锁紧位置时,防止双拉杆运动至操作位置。当掣爪处于次锁紧位置时,释放杆朝向致动位置的运动使双拉杆到达操作位置。
在又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闭合面板的闩锁,该闩锁包括棘齿、掣爪、释放杆、以及掣爪锁定构件。棘齿能够在主关闭位置、次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棘齿被朝向打开位置偏置。掣爪能够在主锁紧位置、次锁紧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掣爪被朝向主锁紧位置偏置。释放杆能够在原始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释放杆被朝向原始位置偏置。释放杆的至致动位置的第一运动将掣爪驱动至次锁紧位置。释放杆的至致动位置的第二运动将掣爪驱动至解锁位置。掣爪锁定构件能够在锁定位置与非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锁定位置中,掣爪锁定构件将掣爪保持在解锁位置中。在非锁定位置中,掣爪锁定构件允许掣爪运动至主锁紧位置。
在示例实施方式中,在掣爪锁定杆处于非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掣爪可以通过致动释放杆而从主锁紧位置运动至次锁紧位置,并且掣爪可以返回至主锁紧位置。当掣爪处于次锁紧位置时,释放杆的致动使掣爪朝向解锁位置运动并且使掣爪锁定杆能够锁定掣爪,从而防止掣爪离开解锁位置。当棘齿到达打开位置时,掣爪锁定杆释放掣爪,从而允许掣爪接合棘齿并且将棘齿保持在次关闭位置或主关闭位置中。
在又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闭合面板的闩锁。闩锁包括壳体和棘齿,该棘齿可枢转地连接至壳体以用于在主关闭位置、次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该主关闭位置中,棘齿将撞针保持在壳体的鱼嘴部中的第一深度处,在该次关闭位置中,棘齿将撞针保持在壳体的鱼嘴部中的第二深度处,在该打开位置中,棘齿定位成允许撞针从闩锁释放。棘齿被朝向打开位置偏置。闩锁还包括掣爪,该掣爪可枢转地连接至壳体以用于在主锁紧位置、次锁紧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该主锁紧位置中,掣爪将棘齿保持处于主关闭位置,在该次锁紧位置中,掣爪将棘齿保持处于次关闭位置,在该解锁位置中,掣爪允许棘齿运动至打开位置。掣爪被朝向主锁紧位置偏置。闩锁还包括释放杆,该释放杆可枢转地连接至壳体以用于围绕释放杆轴线在原始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运动。释放杆被朝向原始位置偏置。闩锁还包括延伸构件,该延伸构件可枢转地连接至释放杆以用于在非操作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运动。当掣爪处于主锁紧位置时,防止延伸构件离开非操作位置从而为释放杆提供在释放杆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驱动棘齿从主锁紧位置至次锁紧位置的选择的伸达范围量。当掣爪处于次锁紧位置时,延伸构件能够在延伸构件偏置构件的偏置作用下运动至操作位置,在该操作位置中,延伸构件定位在释放杆与掣爪之间以扩展释放杆的伸达范围、从而在释放杆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将掣爪从次锁紧位置驱动至解锁位置。
用于车辆的闭合面板的闩锁包括棘齿,该棘齿能够在主关闭位置、次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棘齿被朝向打开位置偏置。此外,该闩锁包括掣爪,掣爪在主锁紧位置、次锁紧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掣爪被朝向主锁紧位置偏置。另外,该闩锁包括释放杆,释放杆能够在原始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其中,释放杆被朝向原始位置偏置。更进一步,该闩锁包括延伸构件,其中,当掣爪处于主锁紧位置时,释放杆在释放杆在第一拉动期间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将掣爪从主锁紧位置驱动至次锁紧位置,并且其中,当掣爪处于次锁紧位置时,延伸构件从非操作位置移动至操作位置以接合释放杆、进而在释放杆在第二拉动期间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将掣爪从次锁紧位置驱动至解锁位置,其中,延伸构件安装至掣爪。
根据另一方面,释放杆通过释放杆偏置构件被朝向原始位置偏置,并且延伸构件通过延伸构件偏置构件被朝向操作位置偏置,其中,在释放杆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延伸构件偏置构件不在释放杆上施加偏置。
根据另一方面,闩锁包括壳体构件,该壳体构件支承棘齿、掣爪和释放杆以用于进行相对枢转运动,其中,壳体构件还包括槽。导引杆由枢转销利用延伸构件来支承,其中,导引销从导引杆延伸以用于接纳与槽进行的滑动。在释放杆在第一拉动期间从原始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导引销在槽内的运动导致延伸构件在延伸构件偏置构件的偏置作用下从非操作位置移动至操作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延伸构件由从掣爪延伸的枢转销可枢转地支承以用于在非操作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运动,延伸构件在掣爪处于主锁紧位置时被保持在非操作位置中,并且延伸构件在掣爪处于次锁紧位置时移动至操作位置。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仅通过示例对上述和其他方面进行描述,在附图中:
图1为车辆的侧视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车辆中的闩锁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该闩锁处于主关闭位置;
图4为图2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释放杆的致动;
图5为图2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棘齿到达次关闭位置的运动;
图6为图2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释放杆的释放,其中,棘齿处于次关闭位置;
图7为图2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在释放杆的第二致动期间释放杆的行程的初始量;
图8为图2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释放杆的第二致动的完成;
图9为图2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棘齿到达打开位置的运动;
图10为图2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释放杆的释放,其中,棘齿到达打开位置;
图11为图2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并且包括处于主关闭位置的可选掣爪锁定构件;
图12为图11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掣爪处于次锁紧位置和棘齿朝向次关闭位置的运动;
图13为图11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掣爪朝向解锁位置的运动;
图14为图11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掣爪锁定构件到达锁定位置的运动;
图15为图11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棘齿至打开位置的运动;
图16为图11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掣爪至重置位置的运动;
图17为图1中所示的闩锁的替代性构型的平面图;
图18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闩锁的前视立体图,其示出了闩锁的棘齿处于主关闭位置;
图18A为如图18中所示的闩锁的后视立体图;
图19为与图18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闩锁的释放杆在第一拉动时沿着图示的箭头的方向致动;
图19A为如图19中所示的闩锁的后视立体图;
图19B为如图19中所示的闩锁的前视平面图;
图20为与图18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闩锁的棘齿处于次关闭位置;
图20A为如图20中所示的闩锁的后视立体图;
图20B为如图20中所示的闩锁的前视平面图;
图21为与图19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闩锁的释放杆在第二拉动时沿着图示的箭头的方向致动;
图21A为如图21中所示的闩锁的后视立体图;
图21B为如图21中所示的闩锁的前视平面图;
图22为示出了闩锁的棘齿处于打开位置的立体图;以及
图22A为如图22中所示的闩锁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示出了具有引擎盖13的车辆11,该引擎盖13上具有撞针22。撞针22可被安装在车辆10的车身(以15示出)上的闩锁10捕获。参照图2,闩锁10包括:棘齿12、掣爪14、释放杆16、双拉杆18以及壳体20(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壳体20的一部分)。图2中所示视图为分解视图,并且因此,在图2中示出闩锁的元件未在其安装位置中。如图3中所示,棘齿12可枢转地连接至壳体20,并且能够在图3中所示的主关闭位置、图6中所示的次关闭位置以及图9中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棘齿12可围绕安装至壳体20的销25(图3)进行枢转运动。在主关闭位置和次关闭位置中,棘齿12防止安装在车辆引擎盖13上或其他闭合面板上的撞针22从闩锁10退出。棘齿12当位于主关闭位置时相比位于次关闭位置时将撞针22相对更深地保持至壳体20的鱼嘴部(以23示出)中。因此,在主关闭位置中,棘齿12保持撞针22位于壳体20的鱼嘴部23中的第一深度处,并且在次关闭位置中,棘齿12保持撞针22位于壳体20的鱼嘴部23中的第二深度处。
通过棘齿偏置构件24(图2)使棘齿12朝向打开位置偏置。棘齿偏置构件24可以例如是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可围绕销25延伸并且可具有锚固在销25中的槽25a(图3)中的第一端24a(图2)和抵着棘齿12上的接合构件12a起作用的第二端24b。
掣爪14可枢转地连接至壳体20,并且能够在主锁紧位置(图3)、次锁紧位置(图6)以及解锁位置(图9)之间移动。掣爪14可以围绕销27(图3)枢转运动,该销27限定被称作掣爪轴线的轴线A(图4中所示)。在主锁紧位置中(图3),掣爪14上的掣爪锁紧表面31接合棘齿12上的主锁紧表面30并且保持棘齿12位于主关闭位置中。在次锁紧位置中(图6),掣爪锁紧表面31接合棘齿12上的次锁紧表面32以保持棘齿12位于次关闭位置中。在解锁位置中(图9),掣爪14允许棘齿12运动至打开位置。通过掣爪偏置构件26(图2)使掣爪14朝向主锁紧位置偏置。掣爪偏置构件26可以例如是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可围绕销27延伸并且具有通过作为壳体20的一部分的板20b上的耳状部20a中的孔口锚固的第一端26a以及与接合突出部14a接合的第二端26b。接合突出部14a从释放臂14b向内延伸,该释放臂14b从掣爪14的总平面向外延伸从而能够与释放杆16和双拉杆18接合,如以下更详细地描述。
释放杆16可枢转地连接至壳体20并且能够在图3中所示的原始位置与图4中所示的致动位置之间移动。释放杆16的枢转运动与掣爪14的枢转围绕相同的销27(图3)和轴线A(图4)。因此,轴线A可以被称作释放杆轴线A。释放杆16的致动(即,释放杆16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驱动掣爪14从主锁紧位置运动至次锁紧位置,或从次锁紧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如下文中进一步描述的。通过以28所示的释放杆偏置构件使释放杆16朝向原始位置偏置。释放杆偏置构件28可以例如是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可围绕销27延伸并且具有通过相对于壳体20位于板20b上的耳状部20a中的孔口锚固的第一端28a和延伸穿过释放杆16中的孔口的第二端28b。线缆33(图1和图3)可将释放杆16连接至车辆的乘客舱(以37示出)中的致动把手35(图1)等。把手35的致动使得释放杆16到达致动位置。
双拉杆18可枢转地连接至释放杆16,并且能够在图3中所示的非操作位置与图7中所示的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在非操作位置中,当释放杆16致动时双拉杆18不驱动掣爪14运动。在操作位置中,当释放杆16致动时双拉杆18驱动掣爪14运动,如下文进一步描述的。通过双拉杆偏置构件39(图2和图3)使双拉杆18朝向操作位置偏置。双拉杆偏置构件39可以例如是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可围绕销27延伸并且具有锚固在释放杆16中的凹口16a中的第一端39a和延伸穿过双拉杆18中的孔口的第二端39b。
当闩锁10定位在主关闭位置中时,如图3中所示,通过两个特征防止双拉杆18离开非操作位置。一个特征是壳体20上的双拉杆接合表面29,当释放杆16位于原始位置中时,该双拉杆接合表面29接合双拉杆18并且保持双拉杆18位于非操作位置中。将注意的是,双拉接合表面29也可用作限定释放杆16的原始位置的止挡表面。替代性地,在壳体20上的其他地方的其他表面可以用于限制释放杆16在释放杆偏置构件28的迫压下的行程。防止双拉杆18离开非操作位置的第二特征是掣爪14自身上的释放臂14b。当掣爪14位于主锁紧位置中时,掣爪14上的释放臂14b防止双拉杆18旋转到达掣爪14与释放杆16之间的位置中从而能够将力从释放杆16传递至掣爪14。
闩锁10的操作如下。在图3中示出了位于主关闭位置中的闩锁10。在该位置中,掣爪14接合棘齿12上的主锁紧表面30并且保持棘齿12在主关闭位置中。在乘客舱37(图1)内部的车辆乘员拉动把手35,该把手35顺时针(以图3中所示视图中)驱动释放杆16至图4中所示的致动位置。在图3所示位置中,双拉杆18位于非操作位置中。然而,由于掣爪14位于主锁紧位置,当释放杆16被致动时,掣爪14可以被释放杆16直接地触及并且接合。释放杆16的致动将掣爪14驱动至图5中所示的次锁紧位置。这样允许棘齿12在棘齿偏置构件24的偏置作用下从主关闭位置运动至图6中所示的次关闭位置。
如图4和图5中所示,释放杆16的致动位置由壳体20上的释放杆限制表面41设定。换句话说,释放杆限制表面41确定释放杆16的致动位置并且防止释放杆16越过致动位置的运动。因此,当把手35被第一次致动时,释放杆16不能直接地驱动掣爪14越过次锁紧位置。
在致动释放杆16之后,车辆乘员可以释放把手35以允许释放杆16返回至如图6中所示的原始位置。图6中所示的位置为闩锁10的次关闭位置。在该位置中,通过掣爪14与棘齿12上的次锁紧表面32的接合使棘齿12保持在次锁紧位置中。在掣爪14从主锁紧位置运动至次锁紧位置期间,(例如,根据释放杆16的致动),防止双拉杆18运动至操作位置,因为该运动被掣爪14自身上的释放臂14b阻挡,如上所描述的。然而,替代性地,可以通过其他装置来阻挡双拉杆18至操作位置的该运动。
当释放杆16位于原始位置中时,无论掣爪14的位置如何,都由双拉杆接合表面29防止双拉杆18离开非操作位置。更具体地,随着释放杆16旋转(在所示视图中为逆时针)至原始位置,释放杆16使双拉杆18与表面29接合。由释放杆偏置构件28逆时针驱动释放杆16的力克服来自双拉杆偏置构件39的任何阻力从而使得双拉杆18克服偏置构件39的偏置而顺时针旋转至非操作位置。
为了使闩锁到达完全打开位置从而将撞针22从闩锁10完全地释放,车辆乘员可再次使用把手35致动释放杆16。将注意的是,在图6中的次锁紧位置中的掣爪14不再阻挡双拉杆18运动至操作位置。因此,在释放杆16从图6中所示原始位置运动至图8所示致动位置期间,一旦双拉杆18脱离双拉杆接合表面29(如图7中所示),则双拉杆18在偏置构件39的偏置作用下运动(在图6和图7中所示的视图中为逆时针)至操作位置。在操作位置中,双拉杆18使释放杆16的有效伸达范围得以扩展,从而使得释放杆16至致动位置(图8)的运动驱动掣爪14(经由双拉杆18)从次锁紧位置(图6和图7)运动至解锁位置(图8)。在棘齿偏置构件24(图2)的偏置作用下,掣爪14至解锁位置的运动允许棘齿12运动至图9中所示的打开位置,从而允许撞针22离开棘齿12并且允许引擎盖13(图1)打开。
当释放把手35时,允许释放杆16返回至如图10中所示的原始位置。图10与闩锁的打开位置相对应。如图10中能够观察到的,释放杆16返回原始位置的运动使双拉杆18返回与接合表面29接合,这样使双拉杆18进入至非操作位置中并且离开掣爪14的路径。
此外,允许掣爪14被掣爪偏置构件26(图3)偏置至与棘齿12上的滑动表面43(图10)接合。
在图10中所示的位置中,当撞针22进入鱼嘴部23时闩锁10准备好再次关闭。当该进入发生时(即,当车辆乘员或驾驶员关闭引擎盖13(图1)时),撞针22驱动棘齿12返回至图6中所示的次关闭位置并且最终到达图3中所示的主关闭位置。在棘齿12的这种运动期间,掣爪14可以在掣爪偏置构件26(图2)的偏置作用下从图10中所示的解锁位置运动至图6中所示的次锁紧位置并且最终到达图3中所示的主锁紧位置。因为双拉杆18通过接合表面29保持在非操作位置中,所以双拉杆18允许掣爪14返回至图3中所示的主锁紧位置。
应注意的是,当闩锁10位于图6中所示的次关闭位置中时,车辆乘员可以决定其不希望完全打开引擎盖13并且可以在引擎盖13上向下按压以完全关闭该引擎盖13。在该情况下,由于双拉杆18通过接合表面29保持在非操作位置中,因此通过双拉杆18允许掣爪14从次锁紧位置运动至主锁紧位置。
已经公开的是,在掣爪14从主锁紧位置运动至次锁紧位置期间(以及在棘齿12从主关闭位置运动至次关闭位置期间),掣爪14防止双拉杆18运动至操作位置。替代性地,在棘齿12从主关闭位置运动至次关闭位置期间,棘齿12自身可以防止双拉杆18在掣爪14的运动期间运动至操作位置。例如,棘齿12可以设置有臂,该臂与双拉杆18接合以阻挡双拉杆18运动至操作位置。在棘齿12行进至次关闭位置期间,该臂可接合并且阻挡双拉杆18,在次关闭位置时,该臂可离开双拉杆18以允许双拉杆18在偏置构件39的迫压下在掣爪14上的释放臂14b后面下降。
闩锁10的使用消除了下述需要:乘员需要拉动车辆内部的杆或把手并且然后从车辆出来以走到引擎盖或其他闭合面板,并且通过手动地寻找和用他们的手致动第二杆而释放引擎盖或其他闭合面板,这样会弄脏乘员的手并且另外也会不方便。
此外,该闩锁10避免了在仅一次致动把手35之后乘员非故意地完全打开引擎盖13的情况。
虽然元件18已被描述为双拉杆,但是元件18也可以被称作延伸构件,并且在一方面中可以描述为如以下工作。当掣爪14在主锁紧位置(图3)中时,释放杆16具有选择伸出量以用于在释放杆16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将掣爪14从主锁紧位置(图3)驱动至次锁紧位置(图6)。当掣爪14在次锁紧位置(图6)中时,延伸构件18可移动至某一位置以在释放杆16从原始位置运动至致动位置期间使释放杆16的伸达范围得以扩展,从而将掣爪14从次锁紧位置(图6)驱动至解锁位置(图9)。在将元件18称为延伸构件的情况下,偏置构件39可以被称为延伸构件偏置构件。
应注意的是,当将掣爪14从主锁紧位置释放至次锁紧位置时、以及当将掣爪14从次锁紧位置释放至解锁位置时,释放杆16行进相同的角度距离。还应注意的是,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围绕释放杆轴线A的力矩臂(图4中以MA示出)大约相同:当释放杆16与掣爪14上的释放臂14b直接地接合以将掣爪14从主锁紧位置运动至次锁紧位置;以及当释放杆16通过双拉杆18与释放臂14b接合以将掣爪14从次锁紧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时。这两个特征各自有助于当第一次拉动把手35(使闩锁10运动至次关闭位置)时与当第二次拉动把手35(使闩锁10运动至打开位置)时为车辆乘员提供对闩锁10的类似的感觉。通过提供对闩锁10的一致的感觉,相对于下述闩锁提高了车辆乘员的用户体验:该闩锁10的感觉在第一次拉动把手和第二次拉动把手之间非常不同。
参照图11,图11示出了具有能够在非锁定位置(图11)与锁定位置(图14)之间移动的可选掣爪锁定杆50的闩锁10,在该非锁定位置中(图11),锁定杆50不干涉掣爪14的运动,而在锁定位置中(图14),锁定杆50干涉掣爪14的运动。闩锁10还包括锁定杆偏置构件51,该锁定杆偏置构件51定位成使锁定杆50朝向锁定位置偏置。在图11至图16中示出的闩锁10的一些部件可具有与在图2至图10中的相应的部件不同的外观,然而,通过这些部件执行相同的功能,并且除了在下文中提到的之外与在外观方面的不同无关。
对于在引擎盖13(图1)上向下施加重量的情况下,例如来自引擎盖13上的雪载荷,棘齿偏置构件24(图2)作用在棘齿12上的力以及引擎盖弹簧作用在引擎盖13上(并且因此作用在撞针22上)的力足以驱动棘齿12至次关闭位置,但是不足以大到驱动棘齿12从次关闭位置至打开位置。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当处于次关闭位置时施加在棘齿12上的力更小。例如,来自棘齿偏置构件24的弹簧力随着偏置构件24朝向其静止位置(也指其中性位置)旋转而逐步降低。因此,当棘齿12位于次关闭位置中并且把手35被第二次拉动使得掣爪14运动至解锁位置时,棘齿12可能不会由于引擎盖13(图1)上的雪载荷而明显地运动。因此,棘齿12可保持位于次关闭位置中。在棘齿12保持位于次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掣爪锁定杆50构造成当车辆乘员放开车辆11内部的把手35时防止掣爪14与棘齿12上的次锁紧表面32再接合。因此,即使在当把手35致动时引擎盖13不提升的情况下,乘员也可以从车辆11下来并且手动地提升引擎盖13。在没有用于当乘员释放把手35时防止掣爪14与次锁紧表面32再接合的装置的情况下,如果棘齿12还未离开次锁紧位置那么掣爪14可返回次锁紧位置并且与棘齿12上的次锁紧表面32接合。
当闩锁10位于主关闭位置中时,如图11中所示,掣爪锁紧表面31接合棘齿12上的主锁紧表面30,防止闩锁12打开。如可看到的,掣爪锁定杆50位于非锁定位置中、不接合掣爪14上的锁定表面52并且因此允许掣爪14从主锁紧位置运动以及运动至主锁紧位置。当拉动车辆11中的把手35(图1)时,掣爪14从主锁紧位置运动至图12中所示的次锁紧位置。棘齿12旋转(在图12所示视图中为逆时针)直至掣爪14接合棘齿12上的次锁紧表面32为止。在图12中,棘齿12示出为朝向次关闭位置旋转。当掣爪14位于次锁紧位置中时,掣爪锁定杆50保持位于非锁定位置并且不接合锁定表面52,并且因此仍然允许掣爪14运动至主锁紧位置以及从主锁紧位置运动。应注意的是,(通过掣爪14上的阻挡表面57,该阻挡表面57阻挡掣爪锁定杆50以所示视图中的顺时针摆动到位以锁定掣爪14),掣爪14本身防止掣爪锁定构件50离开非锁定位置。然而,任何其他适合的构件可以用于阻挡掣爪锁定杆50的运动。
当把手35(图1)被第二次拉动时,掣爪14被驱动至解锁位置,图13中所示。由于掣爪14位于解锁位置中并且不挡道,因此锁定杆50运动至锁定位置(图14)中从而当乘员放开把手35时防止掣爪14离开解锁位置并且返回至次锁紧位置。因此,如果需要的话乘员可以从车辆11出来并且手动地提升引擎盖13。图15中示出了棘齿12至打开位置的运动。棘齿12在其上具有掣爪锁定杆禁用表面54,该掣爪锁定杆禁用表面54能够与掣爪锁定杆50上的接纳表面56接合。当棘齿12从次关闭位置朝向打开位置运动时,掣爪锁定杆禁用表面54接合并且驱动(在图15所示视图中为顺时针)掣爪锁定杆50,使得掣爪锁定杆50脱离掣爪14上的锁定表面53,从而将掣爪锁定构件50运动至非锁定位置从而允许掣爪14朝向主锁定位置运动。如图16中所示,现在脱离掣爪锁定构件50的掣爪14运动至重置位置,其中,掣爪14抵靠棘齿12上的滑动表面58。一旦撞针22被重新引入壳体20的鱼嘴部23中,则撞针22驱动棘齿12至主关闭位置,这样允许掣爪14运动至主锁紧位置以将棘齿12锁紧在主关闭位置中,从而保持撞针22(图11)。
已经示出了在闩锁10的特定构型上使用掣爪锁定杆,然而,掣爪锁定杆可适用于下述双拉闩锁的其他构型:该双拉闩锁用于在具有来自雪、冰或来自其他重量源的载荷的风险的车辆的引擎盖或其他闭合面板。
如可以看到的,在图3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释放杆16连接至致动把手35(图1)的线缆33在释放杆16的与双拉杆18所定位的端相对的端处作用在释放杆16上。参照图17,图17示出了线缆33连接释放杆16的安装双拉杆18的相同端的实施方式。虽然在图17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一些部件可能与图3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类似部件相比具有略微不同的形状或构型,但是执行的功能本质上相同并且以本质上相同的方式执行。
在图18至图22A中,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构造的闩锁110,其中,使用与上面关于闩锁10所使用的相差了100的因子的相同附图标记来标识相似特征。
闩锁110包括棘齿112、掣爪114、释放杆116、双拉杆118(其也被称为延伸构件118)、以及壳体(其为了清楚起见而被省略)。如上面针对棘齿12所讨论的,棘齿112可枢转地连接至固定的壳体构件120,并且棘齿112能够在图18和图18A中示出的主关闭位置、图20、图20A和图20B中示出的次关闭位置、以及图22和图22A中示出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主关闭位置和次关闭位置中,棘齿112防止安装在车辆引擎盖13或其他闭合面板上的撞针22从闩锁110退出,如上面关于棘齿12所讨论的。棘齿12通过棘齿偏置构件124被朝向打开位置偏置,如上面关于偏置构件24所讨论的。
掣爪114经由销127可枢转地连接至壳体构件120,并且掣爪114能够在主锁紧位置(图18和图18A)、次锁紧位置(图20、图20A和图20B)以及解锁位置(图22和图22A)之间移动。在主锁紧位置中,掣爪114上的掣爪锁紧表面131接合棘齿112上的主锁紧表面130并且将棘齿112保持在主关闭位置中。在次锁紧位置中,掣爪锁紧表面131接合棘齿112上的次锁紧表面132以将棘齿112保持在次关闭位置中。在解锁位置中,掣爪114允许棘齿112移动至打开位置。掣爪114通过掣爪偏置构件126被朝向主锁紧位置偏置。掣爪偏置构件126可以例如为扭转弹簧。
释放杆116可枢转地连接至壳体构件120并且释放杆116能够在图18、图18A、图20、图20A、图20B、图22和图22A中所示的原始位置与图19、图19A、图19B、图20、图20A、图20B、图22和图22A中所示的致动位置之间移动。释放杆116的枢转运动可以绕与掣爪114枢转所绕的销和轴线相同的销和轴线进行。释放杆116的致动(即,释放杆116从原始位置至致动位置的运动)驱动掣爪114从主锁紧位置运动至次锁紧位置或者从次锁紧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如上面关于释放杆16和掣爪14所描述的。释放杆116通过以128示出的释放杆偏置构件被朝向原始位置偏置。释放杆偏置构件128可以例如是扭转弹簧。线缆33(图18)可以将释放杆116连接至位于车辆的乘客舱中的致动把手35(图1)等。把手35的致动使释放杆16到达致动位置。
双拉杆118经由枢转销200可枢转地连接至掣爪114,该枢转销200定位在掣爪114的与掣爪锁紧表面131相反的端部处,使得销127定位在掣爪锁紧表面131与销200之间。双拉杆118能够在图18A和图19A中所示的非操作位置与图20A和图21A中所示的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在非操作位置中,当释放杆116被致动时,双拉杆118不驱动掣爪114运动。在操作位置中,当释放杆116被致动时,双拉杆118驱动掣爪114运动,如下面进一步描述的。双拉杆118通过延伸构件偏置构件被朝向操作位置偏置,该延伸构件偏置构件也被称为双拉杆偏置构件139。双拉杆偏置构件139可以例如是扭转弹簧。
为了有助于双拉杆118在非操作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的运动,壳体构件120具有槽202,该槽202被示出为呈弧形形状,其中,槽202构造成用于在该槽202中接纳导引销204的滑动。导引销204固定至导引杆206,其中,导引杆206通过示例且非限制的方式被示出为大致L形,并且导引杆206被枢转销200支承以用于相对于掣爪114进行旋转。由此,在掣爪114经由释放杆116通过释放杆116的驱动突片212与掣爪114的腿部接合的选择性致动而以可旋转的方式绕销127被驱动时,导引杆206被掣爪114共同驱动,并且使得导引销204平移穿过槽202。在导引销204从第一端部208朝向第二端部210平移穿过槽202时,双拉杆偏置构件139并不影响或并不大幅影响致动并克服释放杆偏置构件128的偏置所需的力。因此,使释放杆116从其原始位置选择性致动并移动至其致动位置所需的释放力独立于由双拉杆偏置构件139所施加的力。因此,释放杆偏置构件128的尺寸可以被减至最小,从而使致动释放杆所需的力和作用减小,这又降低了与释放杆偏置构件128相关联的成本,因为释放杆偏置构件128不需要克服双拉杆偏置构件139的偏置,如在释放杆偏置构件28和双拉杆偏置构件39的情况中的那样。
在释放杆116在第一拉动时的致动期间,双拉杆118初始被驱动突片212阻挡移动至双拉杆118的操作位置,其中,驱动突片212布置在双拉杆118的正上方(图19A)。然后,在掣爪114位于掣爪114的次锁紧位置中的情况下使棘齿112到达棘齿112的次关闭位置(图20A)时,导引销204大致位于槽202的第一端部208与第二端部210之间的中间,从而允许双拉杆偏置构件139将双拉杆118偏置至双拉杆118的操作位置。然后,在第二拉动时选择性地致动释放杆116的时候,驱动突片212接合双拉释放杆118,该双拉释放杆118已经经由双拉杆偏置构件139被自动移动至双拉释放杆118的操作位置,并且驱动突片212使掣爪114被可旋转地驱动并从掣爪114的次锁紧位置释放至掣爪114的解锁位置,从而允许棘齿112从棘齿112的次关闭位置移动至棘齿112的打开位置(图22和图22A)。
尽管上面的描述包括多个实施方式,但是将理解的是,本公开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合理意义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进一步修改和改变。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或特征总体上不限于该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在适用的情况下可互换并且可以被用在选定的实施方式中,即使该选定的实施方式未具体示出或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或特征也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改变。这些变型不应被视为是本公开的偏离,并且所有这些修改意在被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用于车辆的闭合面板的闩锁,包括:棘齿,所述棘齿能够在主关闭位置、次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棘齿被朝向所述打开位置偏置;掣爪,所述掣爪能够在主锁紧位置、次锁紧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掣爪被朝向所述主锁紧位置偏置;释放杆,所述释放杆能够在原始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释放杆被朝向所述原始位置偏置;以及延伸构件,其中,当所述掣爪处于所述主锁紧位置时,所述释放杆在所述释放杆在第一拉动期间从所述原始位置运动至所述致动位置期间将所述掣爪从所述主锁紧位置驱动至所述次锁紧位置,并且其中,当所述掣爪处于所述次锁紧位置时,所述延伸构件从非操作位置移动至操作位置以接合所述释放杆、进而在所述释放杆在第二拉动期间从所述原始位置运动至所述致动位置期间将所述掣爪从所述次锁紧位置驱动至所述解锁位置,
其中,所述延伸构件安装至所述掣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其中,所述释放杆通过释放杆偏置构件被朝向所述原始位置偏置,并且所述延伸构件通过延伸构件偏置构件被朝向所述操作位置偏置,其中,在所述释放杆从所述原始位置运动至所述致动位置期间,所述延伸构件偏置构件不在所述释放杆上施加偏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还包括壳体构件,所述壳体构件支承所述棘齿、所述掣爪和所述释放杆以用于进行相对枢转运动,所述壳体构件具有槽,并且所述闩锁还包括导引杆,所述导引杆由枢转销利用所述延伸构件来支承,其中,导引销从所述导引杆延伸以用于接纳与所述槽进行的滑动,其中,在所述释放杆在所述第一拉动期间从所述原始位置移动至所述致动位置时所述导引销在所述槽内的运动导致所述延伸构件在延伸构件偏置构件的偏置作用下从所述非操作位置移动至所述操作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其中,所述延伸构件由从所述掣爪延伸的枢转销可枢转地支承以用于在非操作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运动,所述延伸构件在所述掣爪处于所述主锁紧位置时被保持在所述非操作位置中,并且所述延伸构件在所述掣爪处于所述次锁紧位置时移动至所述操作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其中,所述延伸构件通过延伸构件偏置构件被朝向所述操作位置偏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81923.0A CN112302440B (zh) | 2019-07-26 | 2019-07-26 | 用于闭合面板的双拉闭合闩锁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81923.0A CN112302440B (zh) | 2019-07-26 | 2019-07-26 | 用于闭合面板的双拉闭合闩锁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02440A true CN112302440A (zh) | 2021-02-02 |
CN112302440B CN112302440B (zh) | 2022-06-07 |
Family
ID=74329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81923.0A Active CN112302440B (zh) | 2019-07-26 | 2019-07-26 | 用于闭合面板的双拉闭合闩锁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302440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229631A (ja) * | 2009-03-26 | 2010-10-14 | Johnan Seisakusho Co Ltd |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
CN102356207A (zh) * | 2008-12-10 | 2012-02-15 | 约翰·菲利普·薛瓦利埃 | 闩锁 |
CN103628755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二级引导发动机罩锁扣装置 |
CN104204387A (zh) * | 2012-03-01 | 2014-12-10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用于例如引擎盖的封闭板的双拉闩锁 |
KR101541251B1 (ko) * | 2014-09-19 | 2015-08-03 | 평화정공 주식회사 | 자동차용 후드래치 |
CN105421909A (zh) * | 2014-09-17 | 2016-03-23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具有双拉件的用于闭合板的闩锁 |
CN107642291A (zh) * | 2017-10-31 | 2018-01-30 | 无锡瑞林控制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双拉结构机盖锁 |
CN109267862A (zh) * | 2017-07-17 | 2019-01-25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具有滚子式闩锁机构和系紧机构的车辆闭合闩锁组件 |
US20190211589A1 (en) * | 2018-01-05 | 2019-07-11 | Magna Closures Inc. | Double pull hood latch assembly |
-
2019
- 2019-07-26 CN CN201910681923.0A patent/CN1123024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56207A (zh) * | 2008-12-10 | 2012-02-15 | 约翰·菲利普·薛瓦利埃 | 闩锁 |
JP2010229631A (ja) * | 2009-03-26 | 2010-10-14 | Johnan Seisakusho Co Ltd |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
CN104204387A (zh) * | 2012-03-01 | 2014-12-10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用于例如引擎盖的封闭板的双拉闩锁 |
CN103628755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二级引导发动机罩锁扣装置 |
CN105421909A (zh) * | 2014-09-17 | 2016-03-23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具有双拉件的用于闭合板的闩锁 |
KR101541251B1 (ko) * | 2014-09-19 | 2015-08-03 | 평화정공 주식회사 | 자동차용 후드래치 |
CN109267862A (zh) * | 2017-07-17 | 2019-01-25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具有滚子式闩锁机构和系紧机构的车辆闭合闩锁组件 |
CN107642291A (zh) * | 2017-10-31 | 2018-01-30 | 无锡瑞林控制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双拉结构机盖锁 |
US20190211589A1 (en) * | 2018-01-05 | 2019-07-11 | Magna Closures Inc. | Double pull hood latch assembl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02440B (zh) | 2022-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33086B2 (en) | Double pull latch for closure panel such as hood | |
US20240110411A1 (en) | Latch assembly with power release and dual stage cinch function | |
US11421454B2 (en) |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latch mechanism and outside release mechanism having reset device | |
US7481468B2 (en) | Apparatus for blocking the movement of an inertially activated component | |
CN107916847B (zh) | 包括具有棘轮保持功能的系拉机构的电力闭合闩锁组件 | |
EP1793070B1 (en) | Operating device of a door latch in a vehicle | |
US9404292B2 (en) | Vehicular door handle assembly with deployable latch connection | |
US4505500A (en) | Door lock arrangement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
US9115514B2 (en) | Mechanically initiated speed-based latch device | |
US8172283B2 (en) | Door latch device in a motor vehicle | |
US6669247B2 (en) | Vehicle door latch device | |
US6032987A (en) | Sliding door locking device | |
CA2872071A1 (en) | Lock for a flap or door | |
US20040104595A1 (en) | Access door release handle | |
CN114109160A (zh) | 车门把手组件 | |
US20030218340A1 (en) | Latch arrangement | |
US20070138813A1 (en) | Hold-open lock structure of sliding door | |
EP0902144B1 (en) | Interior door handle assemblies | |
US5996381A (en) | Automotive door lock device | |
US20070176434A1 (en) | Motor vehicle lock | |
CN109113460B (zh) | 机动车锁 | |
CN112302440A (zh) | 用于闭合面板的双拉闭合闩锁组件 | |
JP7435220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システム | |
US6338224B1 (en) | Movemen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stalled in automotive door | |
JP7435240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