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1831B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41831B CN112141831B CN202010441130.4A CN202010441130A CN112141831B CN 112141831 B CN112141831 B CN 112141831B CN 202010441130 A CN202010441130 A CN 202010441130A CN 112141831 B CN112141831 B CN 1121418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ll
- car
- floor
- time
- destin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07—Setting or modification of parameters of the control syste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23—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i.e. lay-ou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46—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46—Adaptations of 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1/468—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 B66B3/002—Indicators
- B66B3/006—Indicators for guiding passengers to their assigned elevator c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1—Waiting time, i.e. response ti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6—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2201/4607—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具备第1变换部(31)、运行预测部(33)以及分配评价部(35)。第1变换部(31)对上下呼叫附加假定去往层的信息来变换为目的地呼叫的形式。运行预测部(33)对将上下呼叫分配给了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进行预测,并且,对将目的地呼叫分配给了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进行预测。分配评价部(35)基于通过上述运行预测部(33)得到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算出将上下呼叫或者目的地呼叫分配给了各乘用轿厢时的评价值,此时对上下呼叫和目的地呼叫改变对于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来进行评价。由此,在混合式DCS中进行对于上下呼叫和目的地呼叫的最佳的分配评价来谋求提高群管理性能。
Description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9-120022(申请日:2019年6月27日)为基础,根据该申请享受优先权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备能够在乘梯处直接指定去往层的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HDC:HallDestination Controller)的电梯系统得到了实用化。将这样的电梯系统称为“去往层控制系统(DCS:Destination Control System,目的地层控制系统)”。DCS基于具有利用者在乘梯处所登记的去往层的呼叫(以下称为“目的地呼叫”),从多台乘用轿厢中选出最佳的乘用轿厢来使之对该乘梯处进行响应。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相同的去往层的利用者乘坐相同的乘用轿厢,谋求提高输送效率。
在此,存在一种“混合式DCS”,其在具有登记目的地呼叫的乘梯处的层之外,还具备具有登记上下呼叫的乘梯处的层。在混合式DCS中,登记目的地呼叫而乘坐了乘用轿厢的利用者不在轿厢内登记轿厢呼叫,就能够向去往层移动。另外,从登记上下呼叫的层乘坐了乘用轿厢的利用者能够在轿厢内登记自身的去往层来作为轿厢呼叫,向去往层移动。在该混合式DCS中,将“上下呼叫”和“轿厢呼叫”变换为目的地呼叫形式,作为全(full)DCS来进行处理,“上下呼叫”具有在任意层的乘梯处登记了的利用者的目的地方向(上行方向/下行方向),“轿厢呼叫”具有在轿厢内登记了的去往层。“全DCS”是指在全部层登记目的地呼叫的DCS。
发明内容
在DCS中,事先知道利用者的去往层,因此,除了等待时间之外,也考虑乘梯时间来进行分配评价。此外,等待时间是从在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呼叫起到乘用轿厢对该目的地呼叫的出发层(呼叫登记层)进行响应为止的时间。乘梯时间是从乘用轿厢对出发层进行响应至到达利用者的去往层为止的时间。等待时间+乘梯时间=服务时间。
在此,在上述的混合式DCS中,从上下呼叫变换得到的目的地呼叫的去往层是预测的层,多会为与实际的去往层不同的层。因此,当进行与通过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HDC)登记的原本的目的地呼叫同等的分配评价时,有时会导致群管理性能的降低。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混合式DCS中进行对于上下呼叫和目的地呼叫的最佳的分配评价来谋求提高群管理性能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具备用于在乘梯处登记上下呼叫的第1登记装置、和用于在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呼叫的第2登记装置。
上述群管理系统具备第1变换部、运行预测部以及分配评价部。上述第1变换部对通过上述第1登记装置登记了的上述上下呼叫附加假定去往层的信息来变换为上述目的地呼叫的形式。上述运行预测部对将通过该第1变换部变换后的上述上下呼叫分配给了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进行预测,并且,对将上述目的地呼叫分配给了上述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进行预测。上述分配评价部基于通过该运行预测部得到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算出将上述上下呼叫或者上述目的地呼叫分配给了上述各乘用轿厢时的评价值,此时对上述上下呼叫和上述目的地呼叫改变对于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来进行评价。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能够在混合式DCS中进行对于上下呼叫和目的地呼叫的最佳的分配评价来谋求提高群管理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乘梯处去往层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情况下的运行预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上下呼叫登记装置登记了上下呼叫的情况下的运行预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登记了轿厢呼叫的情况下的运行预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的分配评价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接着上述图7的分配评价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进行该实施方式中的假定分配的图。
图10是用于对该实施方式中的与运行模式(下班时)相应的加权系数的变更功能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用于对该实施方式中的与运行模式(午餐时)相应的加权系数的变更功能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用于对该实施方式中的存在镶着玻璃的层的情况下的加权系数的变更功能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用于对该实施方式中的设置有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的层中的利用者的感觉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用于对该实施方式中的设置有上下呼叫登记装置的层中的利用者的感觉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与运行模式相应的加权系数的变更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运行模式与加权系数的关系的图。
图17是用于对该实施方式中的运行模式的切换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通过推定对上下呼叫求出的派生轿厢呼叫的正解率与加权系数的关系的图。
图19是用于对该实施方式中的上述派生轿厢呼叫的正解率的统计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2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从学习结果取出了过去一个月量的相同星期几(每一星期中的相同的星期几)、相同时间段、相同方向的数据的例子的图。
图2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加权系数的学习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公开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并不是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来限定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变形当然包含在公开的范围内。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在附图中,有时也会相对于实际的实施形态进行变更来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尺寸、形状等。在多个附图中,有时也对所对应的要素标记相同的参照数字,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的构成的框图,示出多台乘用轿厢被进行了群管理的构成。此外,乘用轿厢的台数是任意的,至少为2台以上即可。图中的21a、21b、……是电梯控制装置(也称为号机控制装置或者乘用轿厢控制装置),22a、22b、……是乘用轿厢。
电梯控制装置21a、21b、……与各号机的乘用轿厢22a、22b、……对应地设置。电梯控制装置21a进行A号机的乘用轿厢22a的运转控制。具体而言,电梯控制装置21a进行用于使乘用轿厢22a进行升降动作的未图示的马达(曳引机)的控制、门的开闭控制等。B号机的电梯控制装置21b也是同样的。这些电梯控制装置21a、21b、……由具备CPU、ROM、RAM等的计算机构成。乘用轿厢22a、22b、……通过马达(曳引机)的驱动在升降路内进行升降动作。
在乘用轿厢22a、22b、……分别具备用于登记轿厢呼叫的轿厢呼叫登记装置23a、23b、……。轿厢呼叫登记装置23a、23b、……被用作第3登记装置。“轿厢呼叫”是通过设置在未图示的乘用轿厢操作盘上的楼层按钮的操作来登记的呼叫,包含利用者的去往层和乘用轿厢的信息。
在此,本实施方式设想了混合式DCS方式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混合式DCS具备以一般的群管理方式来使用的上下呼叫登记装置11、和以DCS方式来使用的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HDC)12。
上下呼叫登记装置11和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12分别设置在不同层的乘梯处。上下呼叫登记装置11是用于通过未图示的上下方向按钮的操作来在乘梯处登记上下呼叫的第1登记装置。在上下呼叫中包含出发层(呼叫登记层)和利用者的目的地方向(上行方向/下行方向)的信息。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12是用于在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呼叫的第2登记装置。在目的地呼叫中包含出发层(呼叫登记层)和利用者的去往层的信息。
如图2所示,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12具有操作部12a和显示部12b,操作部12a用于输入利用者的去往层,显示部12b用于向利用者通知驶向通过操作部12a所输入的去往层的乘用轿厢(分配轿厢)。“分配轿厢”是指登记了呼叫的乘用轿厢,也称为“分配号机”。此外,作为去往层的输入方法,通过数字键(ten key)的操作实现的方法是一般的方法,但例如也可以是使用了IC卡等的方法。另外,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12也可以设置在远离乘梯处的场所。
在图2的例子中显示了利用者输入的去往层为13层、对该去往层分配了A号机的乘用轿厢22a。利用者按照该显示来在A号机的乘梯处待机。
为了让利用者能够顺利地乘坐分配轿厢,如图3所示,在乘梯处14,在乘梯处门15的附近设置有乘梯处去往层显示装置(HDI)13。乘梯处去往层显示装置13是用于在预定时间显示乘用轿厢的去往层的装置。上述“预定时间”是指到在乘梯处去往层显示装置13的设置层中完成其乘用轿厢驶向了去往层的响应为止的期间。在图3的例子中,作为A号机的去往层,显示了7层、11层、13层。通过这样的显示,利用者能够在确认乘用轿厢的去往层之后进行乘坐。
此外,在图3的例子中,仅示出了A号机的乘梯处去往层显示装置13,但实际上按各号机而设置有乘梯处去往层显示装置13,分别显示所对应的乘用轿厢的去往层。
群管理控制装置30总括地对乘用轿厢22a、22b、……的运转进行控制。群管理控制装置30与电梯控制装置21a、21b、……同样地由计算机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与混合式DCS有关的构成要素,在该群管理控制装置30具备第1变换部31、第2变换部32、运行预测部33、加权系数存储部34、分配评价部35、分配管理部36、分配输出部37。
第1变换部31对通过上下呼叫登记装置11登记的上下呼叫附加假定去往层来变换为目的地呼叫的形式。此外,将根据上下呼叫推测到的假定去往层称为“派生轿厢呼叫”。第2变换部32对从电梯控制装置21a、21b、……得到的轿厢呼叫附加进行了登记操作的层来作为出发层而变换为目的地呼叫的形式。
运行预测部33使用目的地呼叫、上下呼叫(变换为目的地呼叫形式后的上下呼叫)、轿厢呼叫(变换为目的地呼叫形式后的轿厢呼叫)、以及储存于分配管理部36的呼叫/分配,预测乘用轿厢22a、22b、……的运行,根据该预测结果算出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
分配评价部35基于从运行预测部33作为预测结果而得到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算出将评价对象的呼叫分配给了乘用轿厢22a、22b、……的各个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评价值。详细而言,分配评价部35按照下述的式(1)所示的评价式来算出评价值。
{(1.0-R)×等待时间的预测值+R×乘梯时间的预测值}2……(1)
“R”是决定等待时间与乘梯时间的权重的比率的加权系数。在此,对乘梯时间设定加权系数R,取0~1的值。对于等待时间的加权系数由“1.0-R”表示。该加权系数R按呼叫的种类(上下呼叫、目的地呼叫、轿厢呼叫)来设定,其值存储于加权系数存储部34。
分配评价部35基于通过上述式(1)得到的评价值,将该呼叫分配给乘用轿厢22a、22b、……中的评价最高的乘用轿厢。此外,评价值意味着其值越小、评价越高。因此,评价值最小的乘用轿厢被选出为分配轿厢。
分配管理部36每当登记利用者的呼叫时,在到被分配了该呼叫的乘用轿厢(分配轿厢)到达去往层为止的期间进行保持。分配输出部37向与电梯控制装置21a、21b、……中的分配轿厢对应的电梯控制装置输出分配信号,使该分配轿厢对呼叫的出发层进行响应。另外,分配输出部37向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11发送分配轿厢的信息,使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11的显示部11b进行显示。
学习部38经由电梯控制装置21a、21b、……而取得乘用轿厢22a、22b、……的运行信息,基于该运行信息对附加于上下呼叫的假定去往层的正确率(也即是,与被分配了该上下呼叫的乘用轿厢实际所驶向了的去往层一致的概率)进行学习。
接着,关于与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所具备的混合式DCS有关的各种功能,分为(a)与呼叫种类相应的加权系数的变更功能、(b)与运行模式等相应的加权系数的变更功能、(c)加权系数的学习功能来进行说明。
(a)与呼叫种类相应的加权系数的变更功能
如图1所示,在本系统中,分为在乘梯处设置有上下呼叫登记装置11的层、和在乘梯处设置有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12的层。在混合式DCS中,将缩短服务时间(等待时间+乘梯时间)作为控制目标。与仅缩短等待时间的控制相比,缩短包含了乘梯时间的服务时间的控制,能够减少至乘用轿厢在升降路中进行一个巡回为止的停止次数,输送更多的利用者,因此,在拥挤时是特别有效的。
在此,对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的预测值进行说明。
图4表示在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12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情况下的运行预测,图5表示在上下呼叫登记装置11登记了上下呼叫的情况下的运行预测。
如图4所示,设为:乘用轿厢在从利用者在3F的乘梯处登记5层的目的地呼叫起10秒后进行响应,在30秒后到达了5层。此时的等待时间的预测值为10秒,乘梯时间的预测值为20秒。另外,如图5所示,设为:乘用轿厢在从利用者在2F的乘梯处登记上行方向的呼叫起8秒后进行响应,在30秒后到达了5层(假定去往层)。此时的等待时间的预测值为8秒,乘梯时间的预测值为22秒。
在此,关于用上下呼叫登记装置11登记的“上下呼叫”,在到乘用轿厢对出发层进行响应为止的期间,无法确定登记了该呼叫的利用者的去往层。于是,将假定去往层作为“派生轿厢呼叫”,与出发层、出发方向等关联而准备在未图示的表中。若准备这样的派生轿厢呼叫,则对于上下呼叫,也能够与目的地呼叫同样地求出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的预测值。
但是,在此所求出的乘梯时间的预测值与对于真正的去往层的乘梯时间的预测值不同。因此,与目的地呼叫的情况相比,上下呼叫的评价变低(遵循越是不可靠性高的预测、越应该评价得低这一观点)。因此,在对上下呼叫进行评价时,与对目的地呼叫进行评价的情况相比,优选将对于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设定得低。
具体而言,如下述的那样,对于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将上述式(1)所示的评价式中的加权系数R分别设定为各自的值。
目的地呼叫:R=0.4
上下呼叫:R=0.2
对于目的地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大于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换言之,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比对于目的地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小。
另外,如图6所示,即使是上下呼叫,在利用者乘坐到了乘用轿厢内之后,通过轿厢呼叫的登记,该乘用轿厢也驶向真正的去往层。也即是,成为不是假定去往层。在图6的例子中示出如下情况:在利用者乘坐到了通过上下呼叫的登记而响应了2F的乘用轿厢时,登记了将4F作为去往层的轿厢呼叫。
在此,在伴随着上下呼叫或者目的地呼叫的登记而进行分配处理时,关于已登记的轿厢呼叫中的、除了目的地呼叫的去往层的呼叫以外的轿厢呼叫,取得在该轿厢呼叫即将被登记之前乘用轿厢进行了响应的上下呼叫的数据。在将登记了该上下呼叫的时刻设为t1、将对出发层进行了响应的时刻设为t2、将估计为乘用轿厢会对新登记的轿厢呼叫的去往层进行响应的将来的时刻设为t3时,该轿厢呼叫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的预测值成为如下述的那样。
轿厢呼叫的等待时间的预测值=t2-t1
轿厢呼叫的乘梯时间的预测值=t3-t2
也即是,轿厢呼叫的等待时间的预测值被作为乘用轿厢紧接着之前进行了响应的上下呼叫的等待时间来算出。轿厢呼叫的乘梯时间的预测值被作为从登记轿厢呼叫起到利用者在去往层下梯为止的预定时间、或者从乘用轿厢在出发层进行响应起到利用者在去往层下梯为止的预定时间来算出。
将该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的预测值代入到上述式(1)所示的评价式,求出评价值。此时所使用的加权系数R与对于目的地呼叫、上下呼叫的值分开来使用。在该情况下,去往层是确定的,因此,也可以设为与对于目的地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的值相等(R=0.4)。
另外,轿厢呼叫为正确的去往层,因此,将加权系数R设为了依照目的地呼叫的大的值为好。另一方面,对于登记了轿厢呼叫的利用者,在出发层的响应前的阶段,对等待时间进行了更强的评价。当对于相同的利用者在途中较大地改变评价的方法时,评价的一贯性会降低,对于运行日程整体的评价会较大地变化,到此为止的状况不视为最佳。其结果,容易引起分配变更(将分配变更为别的乘用轿厢)。为了避免这样的过度的变更,也可以设为将评价方法的变化抑制为较小,也可以不是与目的地呼叫相同的0.4,而是将加权系数R谨慎低设为0.3。
通过进行这样的处理,对于在乘梯处长时间等待了的利用者,会产生对乘梯时间给予优待的动作。这是因为:上述评价式被制作为使得等待时间越长、对于乘梯时间的增量的评价值的增量越大。
以下,对分配评价处理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7和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的分配评价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整体的处理的流程与一般的分配评价处理是同样,在步骤S11~S15中按照呼叫种类来变更加权系数这一点是不同的。
当登记目的地呼叫、上下呼叫中的任一方时,群管理控制装置30按各轿厢执行如以下那样的分配评价处理(步骤S1)。在此,以乘用轿厢的评价值=有假定分配的评价值-无假定分配的评价值来求出。因此,需要分为有假定分配的情况和无假定分配的情况来进行运行预测,求出各个情况下的评价值。
在图9中示出其状况。
例如,设为A、B、C号机为分配候选。在分配新的呼叫时,作为将来的设想所考虑的情形为假定分配给了A号机的情况、假定分配给了B号机的情况、假定分配给了C号机的情况这三种。在各个情形下,运行日程仅是假定分配了的号机会变化。伴随着运行日程的变化的群管理性能的变化能够认为是在未进行假定分配的情况下所考虑的服务性能与在进行了假定分配的情况下所考虑的服务性能之差。因此,将各号机作为对象,求出“不进行假定分配而仅按照已有的呼叫、分配的运行预测的评价值”和“进行了假定分配的运行预测的评价值”,将那些评价值之差作为各号机的评价值即可。
在初始状态下,无假定分配的合计值=0、有假定分配的合计值=0(步骤S2)。分为无假定分配的情况和有假定分配的情况,反复执行如以下那样的处理(步骤S3)。
即,首先,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运行预测部33将当前已登记的呼叫(目的地呼叫/上下呼叫/轿厢呼叫)附加到运行预测的评价对象(步骤S4)。那时,在有假定分配的情况下(步骤S5:是),运行预测部33将该假定分配的呼叫也附加到运行预测的评价对象(步骤S6)。
在此,若在评价对象的呼叫中存在上下呼叫,则通过第1变换部31,在该上下呼叫附加派生轿厢呼叫的去往层,设为目的地呼叫的形式(步骤S7)。此时,设为:将表示原本是上下呼叫的信息留在该呼叫的数据内,能够在之后进行识别。
另外,若在评价对象的呼叫中存在轿厢呼叫,则通过第2变换部32,对该轿厢呼叫附加在紧接着之前进行了响应的上下呼叫的出发层、登记时刻、出发层的响应时刻,设为目的地呼叫的形式(步骤S8)。此时,设为:将表示原本为轿厢呼叫的信息留在该呼叫的数据内,能够之后进行判别。
运行预测部33分别对将评价对象的呼叫分配给了各乘用轿厢22a、22b、……的情况下的运行进行预测,根据其预测结果算出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的预测值(步骤S9)。此外,对于步骤S9的处理,不是一次对将评价对象的呼叫分配给了各乘用轿厢22a、22b、……的情况下的运行进行预测,而是作为从上述步骤S1开始的循环,对处理中的乘用轿厢1台1台地进行预测。
详细而言,运行预测部33从电梯控制装置21a、21b、……取得当前的乘用轿厢位置、运转方向、门的状态、行驶状态等的当前的运行信息。运行预测部33一边根据该运行信息对按每1循环依次将评价对象的呼叫分配给了各乘用轿厢22a、22b、……中的处理对象的乘用轿厢时的动作进行模拟,一边如以下那样地算出等待时间和车时间的预测值。
等待时间的预测值=乘梯预测时刻-产生预测时刻
乘梯时间的预测值=下梯预测时刻-乘梯预测时刻
这样,当得到将评价对象的呼叫分别分配给了各乘用轿厢22a、22b、……的情况下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的预测值时,分配评价部35按各呼叫执行如以下那样的处理(步骤S10)。
即,分配评价部35首先判断评价对象的呼叫的种类(步骤S11、S12),根据该呼叫的种类,对在分配的评价式中使用的加权系数R进行切换(步骤S13~S15)。具体而言,例如设为对于目的地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0.4”、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0.2”,关于上下呼叫,降低乘梯时间的评价。另外,对于轿厢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设为与目的地呼叫相等的值(0.4)或者比其小一些的值(0.3)。
这样,分配评价部35一边根据呼叫的种类来改变加权系数R,一边求出无假定分配的评价值和有假定分配的评价值(步骤S16~S21),根据这些评价值求出最终的评价值(步骤S22)。
当关于乘用轿厢22a、22b、……分别取得最终的评价值后(步骤S23),分配评价部35选出具有最小评价值的乘用轿厢来作为分配轿厢,使之对该呼叫的出发层进行响应(步骤S24)。
这样,通过根据呼叫的种类来改变加权系数R,关于上下呼叫,与目的地呼叫相比,能够与去往层不确定相应地降低评价来求出评价值,能够使用该评价值来选出最佳的分配轿厢。也即是,即使是在各层登记了目的地呼叫、上下呼叫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选择服务时间(等待时间+乘梯时间)最短的乘用轿厢来使之对出发层进行响应。
(b)与运行模式等相应的加权系数的变更功能
[运行模式]
作为登记了上下呼叫的利用者的去往层的推定值的“派生轿厢呼叫”根据电梯的运行模式(上班时模式、下班时模式等),具有与原本的去往层一致的情况和与原本的去往层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在办公楼中,在下班时间段,大量的利用者从位于建筑物的出入口层的上方的层去向下行方向的可能性高。因此,在下班时模式中,如图10所示,对于从位于出入口层的上方的层向下行方向的呼叫,设置大厦的出入口层来作为派生轿厢呼叫。该派生轿厢呼叫的确信度高,因此,相当于DCS的目的地呼叫。因此,在下班时模式时,在登记了下行方向的呼叫的情况下,也可以使那时的加权系数R为与目的地呼叫相等的值。例如,若对目的地呼叫设为了R=0.4,则也可以对于上述的下行方向的呼叫设为R=0.4。此外,例如也可以对于上行方向等、利用者在乘梯后会登记的去往层不确定的上下呼叫设为R=0.1。
另外,若为午餐时间段,则利用者在食堂层下梯的可能性高。因此,如图11所示,若为午餐时模式,则无论是上行方向的呼叫、还是下行方向的呼叫,都将派生轿厢呼叫设置为食堂层。那时,也可以与目的地呼叫同样地设为R=0.4。此外,对于即使乘梯也无法驶向食堂层的上下呼叫,难以推定去往层。对于那样的上下呼叫也可以设为R=0.1。
[镶着玻璃的层]
例如如图12所示,具有在一部分的层的门镶着玻璃、能够从乘梯处看到乘用轿厢的运动的建筑物。在图12的例子中,4F、5F为镶着玻璃的层。当存在这样的层时,在乘用轿厢通过时利用者会知道,会感到不快,因此,优选使等待时间比乘梯时间优先来使乘用轿厢进行响应。于是,对于将镶着玻璃的层等的特定层作为出发层的呼叫,与该呼叫的种类无关地设为R=0.0,仅使用等待时间的预测值来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在无法从乘梯处确认乘用轿厢的通过的1F~3F中,优选进行使包含了乘梯时间的服务时间为最优先的高效的运行。于是,如上所述,根据呼叫的种类来切换加权系数R的值。例如,若为下行方向的呼叫,则要去出发基准层的可能性高,因此,设为R=0.4,若为上行方向的呼叫,则难以预测去往层,因此,设为R=0.1。
[利用者的感觉]
有时利用者的感觉在“HDC设置层”和“上下按钮设置层”会有不同。即,如图13所示,从设置有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12的层乘梯的利用者会一个人一个人地被提示分配轿厢。因此,也多会分为多个乘用轿厢而进行等待,即使无法乘坐最初进行了响应的乘用轿厢,也会具有没有办法(想坐也不能坐)这一感觉。这是因为是如下那样的控制:即使是乘坐了在之后进行了响应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也会通过许多途中层,最终能够更早地到达去往层。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在设置有上下呼叫登记装置11的层中,以要去相同方向的多个利用者乘坐相同的分配轿厢为前提。因此,容易产生先乘坐先响应了的乘用轿厢(希望缩短等待时间)这一心情。
于是,对于将乘梯处去往层登记装置12的设置层作为出发层的目的地呼叫,使加权系数R的值为接近0.5的值,将接近服务时间的指标用于分配评价值。另一方面,对于将上下呼叫登记装置11的设置层作为出发层的上下呼叫,使加权系数R为接近0.0的值,将接近等待时间的指标用于分配评价值。由此,能够实现接近利用者的感觉的分配评价。
此外,在利用者极多的时间段中,当进行接近利用者的感觉的分配评价时,存在成为加权系数R小的设定的呼叫变多的情形,群管理系统整体的效率有可能会降低。因此,进行接近利用者的感觉的分配评价优选设为利用者少的时间段(避开了上班时、午餐时、下班时的时间段)。
图1所示的分配评价部35具备如下功能:以上述的运行模式、镶着玻璃等的特定层、HDC/上下按钮的设置层等为条件,适当地变更与存储于加权系数存储部34的各呼叫对应的加权系数R。此外,也可以在分配评价部35之外,在群管理控制装置30另外设置对加权系数R进行变更的系数变更部。
以下,以运行模式为例来对变更加权系数R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与运行模式相应的加权系数的变更处理的流程图。此外,代替图8的步骤15来执行该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现在,作为根据时间段来切换的运行模式,设想上班时模式、下班时模式、午餐时模式、平常时模式。设为在电梯运行时运行模式的切换信号被输入到分配评价部35。
在处理对象的呼叫为上下呼叫的情况下,分配评价部35对当前的运行模式进行确认。其结果,若为上班时模式(步骤S51:是),则分配评价部35使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为0.1,降低乘梯时间的评价(步骤S63)。
另外,若为下班时模式(步骤S52:是),则分配评价部35根据该呼叫的出发层与出发方向(目的地方向)的关系,改变加权系数R的值。即,如用图10说明过的那样,若从该呼叫的出发层向出发方向上存在出发基准层(步骤S56:是),则分配评价部35使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为0.4,与目的地呼叫同等地对乘梯时间进行评价(步骤S62)。另一方面,若从该呼叫的出发层向出发方向上不存在出发基准层(步骤S56:否),则分配评价部35将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降低为0.1(步骤S66)。
在午餐时模式下也是同样的(步骤S53:是),分配评价部35根据该呼叫的出发层与出发方向的关系,改变加权系数R的值。在该情况下,如用图11说明过的那样,若从该呼叫的出发层向出发方向上存在食堂层(步骤S54:是),则分配评价部35使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为0.4,与目的地呼叫同等地对乘梯时间进行评价(步骤S68)。
另一方面,若从该呼叫的出发层向出发方向上不存在午餐层(步骤S54:否),则分配评价部35使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降低为0.1(步骤S57)。
另外,若为平常时模式(步骤S53:否),则分配评价部35在从该呼叫的出发层向出发方向上存在出发基准层时(步骤S55:是),分配评价部35使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为0.3(步骤S60)。若从该呼叫的出发层向出发方向上不存在出发基准层(步骤S55:否),则分配评价部35使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为0.1(步骤S59)。
此外,在图15的例子中,对关于上下呼叫的加权系数R进行了说明,但关于目的地呼叫和轿厢呼叫,成为如图16所示那样。另外,如图17所示,运行模式根据星期几、时间段来进行切换。
这样,通过按照时间段、建筑物的构造、利用者要求的服务性能等来适当地变更加权系数R,能够选出与那时的状况相符的最佳的分配轿厢来使之进行响应。
(c)加权系数的学习功能
图1所示的学习部38具备如下功能:在电梯运行期间,对通过推定对于上下呼叫求出的派生轿厢呼叫(假定去往层)是否与在实际上响应了上下呼叫之后所登记的轿厢呼叫的去往层相同进行判定。分配评价部35接受该学习部38的学习结果,派生轿厢呼叫的正解率越高,即附加于上下呼叫的假定去往层与轿厢呼叫的去往层一致的概率越高,越增大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
例如如图18所示,分为正解率为“80%以上”、“50%以上且小于80%”、“30%以上且小于50%”、“小于30%”,阶段性地对加权系数R进行变更。另外,也可以设为R=正解率×0.5。但是,此时的加权系数R的上限设为0.4,下限设为0.1。
派生轿厢呼叫的正解率以例如如图19所示的形式来进行统计,被作为学习结果保持于学习部38。此外,有时也以一次的上下呼叫的响应来登记多个轿厢呼叫。那样时,例如若派生轿厢呼叫的去往层包含在这些轿厢呼叫中则为正解,若不包含在这些轿厢呼叫则为非正解。
在登记了新的上下呼叫时,从学习结果例如取得过去一个月量的相同星期几、相同时间段、相同方向的数据。图20的例子表示在2019年5月23日(星期四)08:15登记了上方向的呼叫时取得了过去一个月的相同星期几、相同时间段、相同方向的数据的例子。根据这些数据,响应次数的合计值=138、正解次数的合计值=45,因此,正解率为33%。因此,对于上述上方向的呼叫,根据图18设定为R=0.2,进行分配评价。此外,也可以在响应次数为0件时,作为正解率,例如使用30%这样的默认值。
此外,在图20的例子中设为对过去一个月量的相同星期几的数据进行统计,但也可以对不同的期间、类别进行记录、统计。例如,也可以设为仅是平日的处理的对象,去除节日的数据来进行记录、统计。
以下,对加权系数R的学习处理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加权系数R的学习处理的流程图。此外,对于该流程图所示的处理,与图8不同地每当在电梯运行期间登记上下呼叫时由学习部38来执行。
现在设为:通过设置在任意层的上下呼叫登记装置11登记上下呼叫,分配轿厢对该上下呼叫的出发层(呼叫登记层)进行了响应(步骤S101:是)。当在上下呼叫的出发层登记轿厢呼叫后(步骤S102:是),学习部38判断该轿厢呼叫的去往层与通过推定对于该上下呼叫求出的派生轿厢呼叫的去往层(假定去往层)是否一致(步骤S103)。其结果,若两者的去往层一致(步骤S103:是),则学习部38作为正解进行计数(步骤S105)。详细而言,学习部38对与图19所示的该呼叫对应的响应次数和正解次数分别进行加一(+1)计数。
另一方面,在两者的去往层不一致、该轿厢呼叫的响应结束了的情况下,也即是在分配轿厢结束对上下呼叫的响应、门完全关闭了的情况下(步骤S104:是),学习部38作为非正解进行计数(步骤S106)。详细而言,学习部38仅对图19所示的与该呼叫对应的响应次数进行加一计数。
这样,每当登记上下呼叫时,对作为派生轿厢呼叫附加于该上下呼叫的假定去往层的正解率进行学习。如图18所示,通过使该学习结果反映在对于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R来进行分配评价,取得对于上下呼叫和目的地呼叫的评价值的平衡。由此,混合式DCS中的分配评价的精度提高,能够进一步提高群管理能力。
根据以上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能够在混合式DCS中进行对于上下呼叫和目的地呼叫的最佳的分配评价来谋求群管理性能的提高。
此外,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是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宗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电梯的群管理系统,是具备用于在乘梯处登记上下呼叫的第1登记装置、和用于在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呼叫的第2登记装置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变换部,其对通过上述第1登记装置登记了的上述上下呼叫附加假定去往层的信息来变换为上述目的地呼叫的形式;
运行预测部,其预测将通过该第1变换部变换后的上述上下呼叫分配给了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并且,预测将上述目的地呼叫分配给了上述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以及
分配评价部,其基于通过该运行预测部得到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算出将上述上下呼叫或者上述目的地呼叫分配给了上述各乘用轿厢时的评价值,此时对上述上下呼叫和上述目的地呼叫改变对于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来进行评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对于上述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比对于上述目的地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3登记装置,其用于在上述乘用轿厢内登记利用者的轿厢呼叫;和
第2变换部,其对通过该第3登记装置登记了的上述轿厢呼叫附加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发层的信息来变换为上述目的地呼叫的形式,
上述运行预测部,将通过上述第2变换部变换后的上述轿厢呼叫的等待时间作为上述乘用轿厢紧接之前进行了响应的上述上下呼叫的等待时间来进行算出,将上述轿厢呼叫的乘梯时间作为从登记上述轿厢呼叫起到利用者在去往层下梯为止的预定时间、或者从上述乘用轿厢在出发层进行响应起到利用者在去往层下梯为止的预定时间来进行算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评价部,
使用与上述上下呼叫以及上述目的地呼叫有别的加权系数来对上述轿厢呼叫进行评价,
对于上述轿厢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被设定为与对于上述目的地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相等、或者比对于上述目的地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小一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评价部,在附加于上述上下呼叫的假定去往层与根据电梯的运行模式确定的去往层一致的概率高的情况下,提高对于上述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评价部,在上述上下呼叫或者上述目的地呼叫包含特定的层作为出发层的情况下,切换为使等待时间优先了的加权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学习部,该学习部对附加于上述上下呼叫的假定去往层的正确率进行学习,
上述分配评价部,根据通过上述学习部学习后的正确率,变更对于上述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
上述正确率是上述假定去往层与被分配了该上下呼叫的乘用轿厢实际所驶向了的去往层一致的概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评价部,在通过上述学习部学习后的正确率高的情况下,提高对于上述上下呼叫的乘梯时间的加权系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20022A JP6783905B1 (ja) | 2019-06-27 | 2019-06-27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JP2019-120022 | 2019-06-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41831A CN112141831A (zh) | 2020-12-29 |
CN112141831B true CN112141831B (zh) | 2023-02-17 |
Family
ID=73043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41130.4A Active CN112141831B (zh) | 2019-06-27 | 2020-05-22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83905B1 (zh) |
CN (1) | CN1121418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87932B1 (ja) * | 2020-07-07 | 2022-01-05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JP7027516B1 (ja) * | 2020-12-17 | 2022-03-01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
JP7205998B2 (ja) * | 2021-03-19 | 2023-01-17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乗場呼び割当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274801A (ja) * | 2008-05-14 | 2009-11-26 | Nec Infrontia Corp | エレベータケージの運行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システム |
US20110120813A1 (en) * | 2008-09-15 | 2011-05-26 | Flynn Michael P | Dynamic elevator car dispatching during an elevator system modernization |
JP2013184816A (ja) * | 2012-03-09 | 2013-09-19 | Toshiba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
CN103979372A (zh) * | 2013-02-13 | 2014-08-13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群管理系统 |
JP6480040B1 (ja) * | 2018-01-25 | 2019-03-06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07046A (ja) * | 2002-09-19 | 2004-04-08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EP1942069A4 (en) * | 2005-10-26 | 2013-01-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PPARATUS |
JP2013052952A (ja) * | 2011-09-02 | 2013-03-21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JP6435894B2 (ja) * | 2015-02-05 | 2018-12-12 |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及び乗場呼びの登録モード切替制御方法 |
-
2019
- 2019-06-27 JP JP2019120022A patent/JP6783905B1/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22 CN CN202010441130.4A patent/CN11214183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274801A (ja) * | 2008-05-14 | 2009-11-26 | Nec Infrontia Corp | エレベータケージの運行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システム |
US20110120813A1 (en) * | 2008-09-15 | 2011-05-26 | Flynn Michael P | Dynamic elevator car dispatching during an elevator system modernization |
JP2013184816A (ja) * | 2012-03-09 | 2013-09-19 | Toshiba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
CN103979372A (zh) * | 2013-02-13 | 2014-08-13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群管理系统 |
JP2014152032A (ja) * | 2013-02-13 | 2014-08-25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JP6480040B1 (ja) * | 2018-01-25 | 2019-03-06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41831A (zh) | 2020-12-29 |
JP6783905B1 (ja) | 2020-11-11 |
JP2021004133A (ja) | 2021-0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74693B1 (ko) | 엘리베이터의 군 관리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2141831B (zh)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 |
CN110589642B (zh) |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系统 | |
CN109720947B (zh) | 外部系统协同分配系统以及方法 | |
JP6430008B2 (ja) |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群管理による乗車号機の割り当て方法 | |
CN104229569A (zh) | 电梯系统 | |
JP6407430B2 (ja) |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群管理による乗車号機の割り当て方法 | |
JP6306959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 |
JP6542701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WO2005092762A1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WO2007049342A1 (ja)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 |
JP5735384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CN111201191A (zh) | 拥堵避免运转系统和方法 | |
JP5932003B1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HK40041451B (zh)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 |
HK40041451A (zh)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 |
CN103359562B (zh) | 电梯组管理运转率控制装置 | |
JP6776174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利用者移動予測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利用者移動予測装置 | |
JP4177627B2 (ja)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CN112209188A (zh)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 |
JP7532609B1 (ja)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 |
JP4027193B2 (ja) |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 |
KR100295881B1 (ko) | 엘리베이터 군관리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 |
JPH08169650A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 |
KR20250082351A (ko) |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414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