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135743B - 流体吹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吹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5743B
CN112135743B CN201980031665.XA CN201980031665A CN112135743B CN 112135743 B CN112135743 B CN 112135743B CN 201980031665 A CN201980031665 A CN 201980031665A CN 112135743 B CN112135743 B CN 1121357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fluid
flow
flow path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16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35743A (zh
Inventor
小松原祐介
二宫斎
中村隆仁
山冈润
长滨真梨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1666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216157A1/ja
Publication of CN112135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57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357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57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5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divergence, convergence or oscillation of air stre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流体吹出装置(1)是吹出流体的装置。流体吹出装置具有管道部(10),该管道部形成流体的流通路(100),并且在流通路的下游侧的端部设有开口部(101)。流体吹出装置具有格栅部(20),该格栅部收容于流通路,并对从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进行调整。格栅部具有能够转动地配置于流通路的至少一片调整翅片(22、24、26),并且设有副流路(230、245、247、250),该副流路将在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一部分作为副流向开口部侧引导。副流路以使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在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朝向一致的方式附设于至少一片调整翅片。

Description

流体吹出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8年5月1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92156号和2019年3月1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9-48336号为基础,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编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吹出流体的流体吹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汽车用通风装置,已知有如下结构:具有由用于调整左右的风向的通风窗和多片翅片构成的滚筒,在滚筒的两侧面设有销,该销转动自如地插入设于送风壳体的销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汽车用通风装置通过将滚筒整体上下转动,从而能够调整上下的风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47167号公报
不过,汽车用通风装置等的空气吹出装置例如为了不仅对前座侧,还对后座侧赋予空调感,存在希望延长吹出的气流的到达距离的情况。然而,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具有调整气流的朝向的功能的情况下,在调整气流的朝向时,吹出的气流的到达距离经常容易变短。这样的技术问题不仅在汽车用通风装置中,在吹出流体的其他流体吹出装置中也会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调整流体的朝向时也能够延长吹出的流体的到达距离的流体吹出装置。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为了延长流体吹出装置中的流体的到达距离而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结果发现,当从流体吹出装置吹出流体时,由于该流体的速度梯度而产生横涡,由于横涡导致主流扩散、由于横涡导致装置外部的外部流体被引入从流体吹出装置吹出的流体,由此流体的到达距离容易变短。
本发明涉及基于上述见解而提出的发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流体吹出装置具有:
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流体的流通路,并且在流通路的下游侧的端部设有开口部;以及
格栅部,该格栅部收容于流通路,并且对从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进行调整,
格栅部具有能够转动地配置于流通路的至少一片调整翅片,并且设有副流路,该副流路将在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一部分作为副流向开口部侧引导,
副流路以使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在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朝向一致的方式附设于至少一片调整翅片。
由此,在调整翅片附设有副流路。因此,流体吹出装置为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以与在流通路流动的主流并行的方式流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副流抑制形成于主流的横涡的发展,由此能够抑制主流的扩散、装置外部的外部流体被引入主流。除此之外,在通过调整翅片调整从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时,副流的朝向与在流通路流动的流体的朝向一致。因此,即使调整了从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也能够延长吹出的流体的到达距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构成为包括:筒状的主框体,该主框体形成将在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一部分作为主流向开口部侧引导的主流路;以及至少一个副框体,该副框体形成副流路。调整翅片配置在主框体的内侧,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主框体转动。当将调整翅片中的相比于调整翅片的比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靠近主框体的部位作为外侧部位时,副框体以使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从主流路吹出的主流的朝向一致的方式设于调整翅片的外侧部位。
由此,在调整翅片的外侧部位设有形成副流路的副框体。因此,流体吹出装置为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以与从主流路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副流抑制形成于主流的横涡的发展,由此能够抑制主流的扩散、装置外部的外部流体被引入主流。除此之外,在调整从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时,以副流的朝向与主流路的朝向一致的方式变化。因此,即使调整了从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也能够延长主流的到达距离。因此,即使在调整流体的朝向时也能够延长吹出的流体的到达距离。
另外,赋予各结构要素等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管道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的内部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调整翅片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吹出的主流和副流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说明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吹出的气流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吹出的气流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的内部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调整翅片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的内部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的内部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调整翅片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的内部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调整翅片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0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2是用于说明从第六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吹出的主流和副流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用于第六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第一横翅片的第一变形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用于第六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第一横翅片的第二变形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5是第七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6是第七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7是表示用于第八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第一横翅片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8是用于说明从第八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吹出的主流和副流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9是表示用于第八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第一横翅片的变形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0是表示用于第九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第一横翅片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1是表示用于第九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第一横翅片的变形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2是表示用于第十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第一横翅片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3是用于说明从第十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格栅部吹出的主流和副流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34是表示用于第十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第一横翅片的变形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5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6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存在对与在先前的方式中说明过的事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的情况。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仅说明了结构要素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关于结构要素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结构要素。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是在对组合不特别产生妨碍的范围,则即使在没有特别明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彼此进行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0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发明的流体吹出装置1应用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单元ACU的空气吹出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空调单元ACU配置在设于车室内的最前部的仪表面板的内侧。而且,空调单元ACU的空气吹出装置设置在仪表面板、仪表面板的内侧。
图1所示的流体吹出装置1是将被空调单元ACU调整温度后的空调风向车室内吹出的装置。流体吹出装置1构成为包括管道部10和用于调整向车室内吹出的气流的朝向的格栅部20。另外,图中用箭头表示的DRud、DRfr、DRw表示车辆搭载时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管道部10由大致棱筒状的筒状部件构成,在其内部形成有空调风的流通路100。另外,在管道部10中,在流通路100的下游侧的端部设有开口部101。管道部10在形成于其内部的流通路100内的接近开口部101的位置收容有格栅部20。
管道部10经由空调管道D与空调单元ACU连接,以使得被调整了温度或湿度的空气作为流体被导入管道部10的内部的流通路100。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单元ACU构成对导入管道部10的空气的温度或湿度进行调整的调整设备。管道部10的开口部101呈开口的纵宽度小于横宽度的扁平的开口形状。
格栅部20收容于管道部10的内侧的流通路100,并对从开口部101侧吹出的气流的朝向进行调整。如图3所示,格栅部20构成为包括主框体21、在主框体21的内侧沿着上下方向DRud延伸的多片调整翅片22以及副框体23。
主框体21形成主流路210,该主流路210将在流通路100流通的气流的一部分作为主流向开口部101侧引导。主框体21由能够收容在管道部10的内侧的大致棱筒状的筒状部件构成。换言之,主框体21具有能够嵌入在管道部10的内侧的外形形状。
具体而言,主框体21具有沿着上下方向DRud延伸的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以及位于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的两端侧并使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双方连接的上框部213和下框部214。主框体21具有上框部213和下框部214比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长的尺寸,以使得在其内侧形成有矩形形状的流路。
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沿着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在本例中为上下方向DRud)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构成沿着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框部。
上框部213和下框部214位于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并沿着调整翅片22的厚度方向(在本例中为左右方向DRw)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框部213和下框部214构成一对横框部,该一对横框部在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处与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这双方相连。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框部213和下框部214中,在包含与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相对的部位的相对壁部213a、214a形成有嵌合槽213b、214b,该嵌合槽213b、214b用于供后述的调整翅片22的转动销222嵌入。
多片调整翅片22是对从开口部101侧吹出的气流的风向进行调整的风向调整部件。具体而言,在格栅部20配置有五片调整翅片22。另外,配置于格栅部20的调整翅片22的片数不限定于五片,也可以配置为小于五片或六片以上。即,在格栅部20配置有至少一片调整翅片22即可。
多片调整翅片22能够转动地配置在流通路100。本实施方式的多片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主框体21的上框部213和下框部214转动,从而能够将气流的朝向向左右方向DRw调整。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整翅片22中的位于相比于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靠近上框部213的位置的部位设为第一外侧部位220a,将位于靠近下框部214位置的部位设为第二外侧部位220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整翅片22中的位于相比于主框体21靠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置的部位设为内侧部位220c。
如图6所示,调整翅片22具有沿着上下方向DRud延伸的板状部221和设于板状部2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转动销222。转动销222具有能够嵌入主框体21的嵌合槽213b、214b的大小。
如图7所示,通过转动销222嵌合于主框体21的嵌合槽213b、214b,从而调整翅片22能够以转动销222为中心转动。虽然未图示,但多片调整翅片22的转动销222通过连结部件连结成互相连动地旋转。该连结部件与未图示的促动器连接。多片调整翅片22被该促动器驱动。
副框体23形成副流路230,该副流路230将在流通路100流通的气流中的除了向主流路210流动的气流以外的剩余气流作为副流向开口部101侧引导。
如图5、图6所示,副框体23与调整翅片22设为一体,以使得从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从主流路210吹出的主流的朝向一致。即,副框体23构成为使从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从主流路210吹出的主流的朝向同步地变化。
副框体23构成为筒状。并且,通过副框体23的内侧壁部231形成副流路230。本实施方式的副框体23构成为使副流路230的流路截面积为大致恒定。
副框体23以主流路210的一部分与副流路230在主框体21的周向上互相重合的方式设于调整翅片22。即,相邻的调整翅片22相对于主框体21被配置成在副框体23彼此之间形成有主流路210的一部分。
副框体23以与主流路210中的靠近主框体21的外侧区域在主框体21的周向上排列的方式分别设于调整翅片22中的第一外侧部位220a和第二外侧部位220b。更具体而言,副框体23设于构成调整翅片22的板状部2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由此,副流路230被设定在调整翅片22与管道部10的内壁面之间。另外,副流以与沿着管道部10的内壁面流动的主流并行的方式流动。
接着,参照图8~图10对流体吹出装置1的工作进行说明。当空调单元ACU工作时,被空调单元ACU调整了温度或湿度的空调风经由空调管道D向流体吹出装置1流入。流入流体吹出装置1的空调风在流过管道部10的流通路100之后,其一部分向主流路210流动,残余部分向副流路230流动。然后,如图8所示,在主流路210和副流路230流动的空调风向车室内吹出。
在此,图9是用于说明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流体吹出装置CE吹出的气流的状态的说明图。作为比较例的流体吹出装置CE在对格栅部20未设置副流路230这一点上与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不同。另外,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在图9中,对作为比较例的流体吹出装置CE中的与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起到相同作用的部件标注与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相同的参照符号。
如图9所示,在作为比较例的流体吹出装置CE中,当主流从主流路210吹出时,在主流路210的出口下游处,由于来自主流路210的气流与在其周围静止的空气的速度差而产生无数的横涡Vt。由于该横涡Vt,主流被扩散,并且在装置外部静止的空气(即外部流体)被引入主流,因此主流的到达距离变短。另外,若横涡Vt彼此合成,则发展成更大的横涡Vt,因此主流的到达距离进一步变短。另外,若在装置外部静止的空气被引入主流,则主流的温度或湿度产生变化。因此,被调整为适当的温度或湿度的气流难以到达期望的空间。另外,横涡是作为涡流的中心轴的涡轴与主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涡流。
与此相对,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使从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与从主流路210吹出的主流一起,以与从主流路210的外侧区域吹出的主流并行的方式流动。
由此,形成于主流的横涡Vt被副流扰乱,从而横涡Vt的发展被抑制。由此,主流的扩散、在装置外部静止的空气(即,外部流体)被引入主流的情况被抑制。因此,能够延长主流的到达距离。另外,当横涡Vt的发展被抑制时,在装置外部静止的空气难以被引入主流。因此,被调整为适当的温度或湿度的气流容易到达期望的空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的副流路230通过设于调整翅片22的副框体23形成,从而从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从主流路210吹出的主流的朝向同步地变化。
以上说明的流体吹出装置1为从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以与从主流路21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副流抑制形成于主流的横涡Vt的发展,因此能够抑制主流的扩散、装置外部的外部流体被引入主流。该结果是,能够延长主流的到达距离。
另外,流体吹出装置1为在调整从开口部101侧吹出的气流的朝向时以副流的朝向与主流的朝向一致的方式进行变化的结构。由此,即使调整了从开口部101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也能够通过副流抑制在主流的周围产生的横涡Vt的发展。因此,能够延长主流的到达距离。
尤其是,流体吹出装置1在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形成副流路230的副框体23。由此,能够抑制主流中的形成在调整翅片22的两侧附近的横涡Vt的发展。
具体而言,副框体23以主流路210的一部分与副流路230在主框体21的周向上互相重合的方式设于调整翅片22。由此,从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容易以与从主流路21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主流中的形成在外侧附近的横涡的发展。
另外,副框体23设于调整翅片22的板状部22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由此,从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容易以与从主流路21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主流中的形成在调整翅片22的两侧附近的横涡Vt的发展。
另外,副框体23构成为筒状,副流路230通过副框体23的内侧壁部231形成。这样,若通过筒状的副框体23的内侧壁部231形成副流路230,则能够对具有主流路210的流体吹出装置1简易地增加副流路230。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图12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流路230的流路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管道部10内侧的流通路100有因壁面损失导致壁面附近的气流的流速比从壁面远离的位置的气流的流速小的倾向。因此,若仅将副框体23设于与形成流通路100的壁面接近的调整翅片22的各外侧部位220a、220b,则会有在副流路230流动的流体的流量不充分的担忧。
于是,如图11和图12所示,副框体23构成为与副流路230的空气流的下游侧相比,副流的上游侧的副流路230的流路截面积较大。
具体而言,副框体23的副流的上游侧的端部的开口的上下尺寸L1比副流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开口的上下尺寸L2大。换言之,副框体23的调整翅片22的板状部221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与副流的下游侧相比上游侧的尺寸大。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因此,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获得由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所起到的作用效果。这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中,副流路230的流路截面积为副流的上游侧比下游侧的大。由此,气流容易从流通路100向副流路230流动。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向副流路230流动的气流的流量。该结果是,能够通过副流充分地抑制形成于主流的横涡Vt的发展。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将副框体23中的板状部221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在副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进行变更,从而使副流路230中的流路截面积变化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
例如,副框体23也可以是通过将板状部221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在副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进行变更,从而使副流路230中的流路截面积变化的结构。但是,若设于相邻的调整翅片22的副框体23彼此过于靠近,则会有从相邻的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互相干涉的担忧。因此,优选将调整翅片22的间隔设定为使设于相邻的调整翅片22的副框体23彼此不会过于靠近。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图14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格栅部20构成为不仅能够在左右方向DRw上调整气流的朝向,也能够在上下方向DRud上调整,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格栅部20的主框体2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管道部10转动。即,主框体21的沿着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管道部10转动。
具体而言,在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设有朝向管道部10侧突出的转动销211a、212a。另外,在管道部10中,在与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相对的一对侧壁部11、12形成有嵌合部111、121,该嵌合部111、121用于供主框体21的转动销211a、212a嵌入。
如图14所示,主框体21的转动销211a、212a被嵌合于管道部10的嵌合部111、121,由此主框体21能够以转动销211a、212a为中心转动。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的格栅部20的主框体2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管道部10转动。由此,除了通过调整翅片22的转动来调整气流的朝向之外,还能够通过使主框体21相对于管道部10转动来调整气流的朝向。因此,能够提高从开口部101侧吹出的气流的朝向的调整自由度。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图16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副框体23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15和图16所示,副框体23构成为筒状,设于板状部221的板面的两侧。具体而言,副框体23设于构成调整翅片22的第一外侧部位220a和第二外侧部位220b的板状部221的板面的两侧。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的副框体23设于调整翅片22的板状部221的板面的两侧。由此,从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容易以与从主流路21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主流中的形成在外侧附近的横涡Vt的发展。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副框体23以与板状部221的板面的两侧抵接的状态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若设于相邻的调整翅片22的副框体23彼此过于接近,则会有从相邻的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互相干涉的担忧。因此,例如,也可以是副框体23与板状部221经由连结部连接,以使副框体23从板状部221的板面远离的结构。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图18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框体23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17、图18所示,副框体23具有将相对壁部213a、214a覆盖的形状,该相对壁部213a、214a是主框体21中的包括与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相对的部位的部分。另外,副流路230通过副框体23的内侧壁部231和主框体21的相对壁部213a、214a形成。具体而言,副框体23具有L字形状,设于板状部221的板面的两侧。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的副流路230通过副框体23的内侧壁部231和主框体21的相对壁部213a、214a形成。由此,从副流路230吹出的副流容易以与从主流路21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主流中的形成在外侧附近的横涡Vt的发展。
(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副框体23设于板状部221的板面的两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副框体23也可以设于板状部221的端部或者板状部221的板面的单侧。另外,副框体23不限于L字形状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圆弧状弯曲的形状。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9~图22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格栅部20构成为包含横翅片24和纵翅片26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19和图20所示,格栅部20构成为包括在管道部10的内侧沿着左右方向DRw延伸的多片横翅片24、沿着上下方向DRud延伸的多片纵翅片26以及多个副框体25。在本实施方式中,横翅片24和纵翅片26构成调整从开口部101侧吹出的气流的朝向的调整翅片。
横翅片24使从开口部101侧吹出的气流的朝向上下变化。横翅片24配置在管道部10的内侧中的接近开口部101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格栅部20具有三片横翅片24。三片横翅片24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管道部10的左壁部102和右壁部103转动。另外,横翅片24的数量不限定于三片,也可以配置为小于三片或四片以上。即,在格栅部20配置有至少一片横翅片24即可。
三片横翅片24由与管道部10的上壁部104相对的第一横翅片241、与管道部10的下壁部105相对的第二横翅片242、以及配置在第一横翅片241与第二横翅片242之间的第三横翅片243构成。各横翅片241、242、243被支承为各横翅片241、242、243的长度方向(在本例中为左右方向DRw)的端部能够相对于管道部10的左壁部102和右壁部103转动。
各横翅片241、242、243具有沿着左右方向DRw延伸的平板状的板状部241a、242a、243a、和设于该板状部241a、242a、243a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转动销241b、242b、243b。虽然未图示,但转动销241b、242b、243b形成为能够嵌入形成在管道部10的左壁部102和右壁部103的嵌合槽的大小。另外,各横翅片241、242、243通过连结部件连结,从而互相连动地变化姿势。该连结部件与未图示的促动器连接。各横翅片241、242、243被该促动器驱动。
纵翅片26使从开口部101侧吹出的气流的朝向左右变化。纵翅片26以不与横翅片24干涉的方式配置在管道部10的内侧中的作为横翅片24的上游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格栅部20配置有至少一片的纵翅片26。纵翅片26的长度方向(在本例中为上下方向DRud)的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管道部10的上壁部104和下壁部105转动。
纵翅片26具有沿着上下方向DRud延伸的平板状的板状部261、和设于该板状部26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转动销262。虽然未图示,但转动销262形成为能够嵌入形成于管道部10的上壁部104和下壁部105的嵌合槽的大小。纵翅片26与未图示的促动器连接。纵翅片26被该促动器驱动。
在此,格栅部20的横翅片24和纵翅片26能够分别单独地转动。由此,能够自由地调整从开口部101侧吹出的气流的朝向。
副框体25形成副流路250,该副流路250将在流通路100流通的气流的一部分作为副流向开口部101侧引导。副框体25构成为筒状。另外,副流路250通过副框体25的内壁面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副框体25构成为使副流路250的流路截面积为大致恒定。
副框体25以从副流路250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从流通路100吹出的主流的朝向一致的方式设于横翅片24。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框体25在第一横翅片241的上表面和第二横翅片242的下表面设有多个。副框体25设于第一横翅片241的上表面和第二横翅片242的下表面,由此在管道部10的内壁面与第一横翅片241之间、以及管道部10的内壁面与第二横翅片242之间形成有副流路250。
具体而言,在第一横翅片241上,多个副框体25空开固定的间隔地在左右方向DRw上排列设置在第一横翅片241的上表面。多个副框体25以沿着前后方向DRfr延伸的形态设在第一横翅片241的上表面上。
另外,在第二横翅片242上,多个副框体25空开固定的间隔地在左右方向DRw上排列设置在第二横翅片242的下表面。多个副框体25以沿着前后方向DRfr延伸的形态设在第二横翅片242的下表面。另外,在第三横翅片243未设置副框体25。
多个副框体25彼此的间隔比副框体25的左右方向DRw的宽度尺寸大。由此,形成在副框体25的内侧的副流路250与形成在相邻的副框体25之间的供主流通过的流路相比,流路截面积足够地小。
在这样构成的流体吹出装置1中,当空调单元ACU工作时,被空调单元ACU调整了温度或湿度的空调风经由空调管道D向流体吹出装置1流入。流入流体吹出装置1的空调风在管道部10的流通路100流动,并且其一部分在副流路250流动。然后,如图20所示,在流通路100和副流路250流动的空调风向车室内吹出。
此时,如图21和图22所示,从副流路250吹出的副流以与在形成于第一横翅片241与上壁部104之间的流路、以及在形成于第二横翅片242与下壁部105之间的流路流动的主流并行的方式流动。
由此,在主流的周围形成的横涡被副流扰乱,从而横涡的发展被抑制。由此,主流的扩散、在装置外部静止的空气(即,外部流体)被引入主流的情况被抑制。因此,能够延长主流的到达距离。另外,当横涡的发展被抑制时,在装置外部静止的空气难以被引入主流。因此,被调整为适当的温度或湿度的气流容易到达期望的空间。
以上说明的流体吹出装置1为从副流路250吹出的副流以与从流通路10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副流抑制形成于主流的横涡的发展,能够抑制主流的扩散、装置外部的外部流体被引入主流。该结果是,能够延长主流的到达距离。
另外,流体吹出装置1的副流路250至少设于横翅片24与管道部10的内壁面之间。由此,副流以与沿着管道部10的内壁面流动的主流并行的方式流动。因此,通过副流抑制形成于主流的横涡的发展。
在此,管道部10的开口部101呈开口的纵宽度小于横宽度的扁平的开口形状。若纵翅片26排列在这样的横长的开口部101,则纵翅片26很显眼。
与此相对,流体吹出装置1的纵翅片26配置在管道部10的内侧中的作为横翅片24的上游侧的位置,以使得纵翅片26从外部难以看见。由此,能够抑制调整翅片对格栅部20的美观性的影响。
另外,在调整翅片由横翅片24和纵翅片26构成的结构中,当调整气流的朝向时,调整翅片不会从开口部101朝向外侧飞出。因此,能够抑制对格栅部20的美观性的影响。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设于第一横翅片241的副框体25构成为筒状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3所示,副框体25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垂直于第一横翅片241的板面竖立设置的一组侧板部251、252。在该情况下,副流路250通过被第一横翅片241的板面、一组侧板部251、252及管道部10的内壁包围的空间形成。此时,多个副框体25的沿着空气流动方向的长度可以是不固定的。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对于设于第二横翅片242的副框体25,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一组侧板部251、252。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另外,设于第一横翅片241的副框体25可以在空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呈不同的形状。例如,如图24所示,副框体25也可以是空气流的上游侧由一组侧板部251、252构成,空气流的下游侧由筒体253构成。由此,副流路250中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的正面宽度(日语:間口)变大,气流容易从流通路100流向副流路230。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向副流路250流动的气流的流量。该结果是,能够通过副流充分地抑制形成于主流的横涡Vt的发展。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对于设于第二横翅片242的副框体25,也可以由一组侧板部251、252、筒体253构成。
(第六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
副框体25不限于四棱筒,例如也可以由圆筒、三棱筒构成。多个副框体25彼此的间隔可以是不固定的。多个副框体25可以包括不同的形状、大小。
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第一横翅片241和第二横翅片242分别设有副框体25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副框体25也可以设于第一横翅片241和第二横翅片242中的一方。这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5、图26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横翅片24和纵翅片26的位置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25和图26所示,相对于第六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格栅部20的前后方向DRfr上的横翅片24的位置与纵翅片26的位置反转。即,纵翅片26配置在管道部10的内侧中的接近开口部101的位置。另外,横翅片24配置在管道部10的内侧中的作为纵翅片26的上游侧的位置。
其他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为从副流路250吹出的副流以与从流通路10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能够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地获得第六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作用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7、图28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翅片24的两表面设置有副框体25,在这一点上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27和图28所示,副框体25在第一横翅片241的两表面设有多个。副框体25设于第一横翅片241的两表面,由此不仅在管道部10的内壁面与第一横翅片241之间,在第一横翅片241与第三横翅片243之间也形成有副流路250。
另外,副框体25在第二横翅片242的两表面设有多个。另外,副框体25设于第二横翅片242的两表面,由此不仅在管道部10的内壁面与第二横翅片242之间,在第二横翅片242与第三横翅片243之间也形成有副流路250。
具体而言,在第一横翅片241和第二横翅片242上,多个副框体25空开固定的间隔地在左右方向DRw上排列设置在第一横翅片241和第二横翅片242的两表面。另外,在第一横翅片241和第二横翅片242上,设于上表面的副框体25和设于下表面的副框体25被设置成在上下方向DRud上排列。
另外,副框体25构成为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相同。另外,副框体25也可以由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不同的结构(例如,筒状的框体)构成。
其他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为从副流路250吹出的副流以与从流通路10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能够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地获得第六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作用效果。
尤其是,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第一横翅片241和第二横翅片242的两表面设有副流路250,则在调整气流的朝向时,副流容易与主流并行地流动。因此,能够通过副流充分地抑制形成于主流的横涡的发展。
(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八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设于第一横翅片241和第二横翅片242的两表面的副框体25被设置成在上下方向DRud上排列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9所示,第一横翅片241也可以被设置成设于上表面的副框体25和设于下表面的副框体25在上下方向DRud不排列。另外,第一横翅片241也可以被设为多个副框体25空开不同的间隔地在左右方向DRw上排列。这些对于第二横翅片242也是相同的。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0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翅片24的表面形成有副流路245,在这一点上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30所示,在第一横翅片241的上表面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DRfr延伸的多个槽部244。具体而言,在第一横翅片241的上表面,凹形状的多个槽部244空开固定的间隔地在左右方向DRw上排列设置。该多个槽部244形成副流路245,该副流路245将在流通路100流通的气流的一部分作为副流向开口部101侧引导。即,通过形成于第一横翅片241的上表面的多个槽部244,从而在管道部10的内壁面与第一横翅片241之间形成有副流路245。本实施方式的多个槽部244包括前后方向DRfr的长度为不同长度的槽部。另外,多个槽部244也可以是前后方向DRfr的长度为相同长度。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第二横翅片242的下表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DRfr延伸的多个槽部244。具体而言,在第二横翅片242的下表面,多个槽部244空开固定的间隔地在左右方向DRw上排列设置。通过形成于第二横翅片242的下表面多个槽部244,从而在管道部10的内壁面与第二横翅片242之间形成有副流路245。
其他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为从副流路250吹出的副流以与从流通路10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能够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地获得第六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作用效果。
尤其是,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副流路245由形成于第一横翅片241和第二横翅片242的一面的多个槽部244构成,则与将副框体25设于各横翅片241、242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翅片整体的厚度变薄。另外,不需要增加用于形成副流路245的专用部件。因此,能够实现格栅部20的简化。
(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第一横翅片241的上表面和第二横翅片242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槽部244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如图31所示,也可以在第一横翅片241的两表面形成有多个槽部244。此时,第一横翅片241的两表面的多个槽部244优选形成在左右方向DRw上的不同位置。这是为了能够抑制第一横翅片241的强度降低。
另外,也可以是多个槽部244隔开不同的间隔地在左右方向DRw上排列设置于第一横翅片241。另外,多个槽部244的形状不限于四边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弧、三角形状等。这些对于第二横翅片242也是相同的。
(第十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2、图33对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翅片24形成有副流路247,在这一点上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32和图33所示,在第一横翅片241形成有沿着板面延伸的多个贯通孔246。具体而言,多个贯通孔246空开固定的间隔地在左右方向DRw上排列设置于第一横翅片241。该多个贯通孔246形成副流路247,该副流路247将在流通路100流通的气流的一部分作为副流向开口部101侧引导。即,通过形成于第一横翅片241的多个贯通孔246,从而在管道部10的内壁面与第一横翅片241之间形成有副流路247。本实施方式的多个贯通孔246的截面不限于圆形状,也可以是四边形状、三角形状。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第二横翅片242也形成有沿着板面延伸的多个贯通孔246。具体而言,多个贯通孔246空开固定的间隔地在左右方向DRw上排列设置于第二横翅片242。通过形成于第二横翅片242的多个贯通孔246,从而在管道部10的内壁面与第二横翅片242之间形成有副流路247。
其他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吹出装置1为从副流路247吹出的副流以与从流通路10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的结构。因此,能够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地获得第六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作用效果。
尤其是,若为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副流路247由形成于第一横翅片241和第二横翅片242的多个贯通孔246构成,则与由槽部244形成副流路247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副流稳定地流动。另外,不需要增加形成副流路247的部件。因此,能够实现格栅部20的简化。
(第十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十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第一横翅片241的板状部241a和第二横翅片242的板状部242a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46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34所示,在第一横翅片241的板状部241a的开口部101侧的端部设有交差壁部的情况下,可以在该交差壁部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46。在该情况下,通过多个贯通孔246形成有副流路247。这在第二横翅片242中也是相同的。另外,交差壁部在板状部241a的开口部101侧的端部沿与板状部241a的板面交差的方向延伸。
另外,多个贯通孔246也可以空开不同的间隔地在左右方向DRw上排列设置于第一横翅片241。另外,多个贯通孔246的形状不限于圆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三角形状、四边形状、长孔形状等。这些对于第二横翅片242也是相同的。
(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5对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纵翅片26附设有副流路250,在这一点上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有时省略说明。
副框体25不设于横翅片24,而设于纵翅片26。即,如图35所示,副框体25以使从副流路250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从流通路100吹出的主流的朝向一致的方式设于纵翅片26。副框体25构成为筒状,通过副框体25的内壁面形成有副流路250。另外,副框体25设于构成纵翅片26的板状部26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
在这样构成的流体吹出装置1中,当空调单元ACU工作时,被空调单元ACU调整了温度或湿度的空调风经由空调管道D向流体吹出装置1流入。流入流体吹出装置1的空调风在管道部10的流通路100流动,并且其一部分在副流路250流动。然后,在流通路100和副流路250流动的空调风向车室内吹出。此时,从副流路250吹出的副流以与主流并行的方式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形成在主流的周围的横涡的发展。
以上说明的流体吹出装置1是从副流路250吹出的副流以与从流通路10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副流抑制形成于主流的横涡的发展。由此,主流的扩散、装置外部的外部流体被引入主流的情况被抑制。因此,能够延长主流的到达距离。
(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纵翅片26配置在管道部10的内侧中的作为横翅片24的上游侧的位置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36所示,格栅部20也可以是纵翅片26配置在管道部10的内侧中的接近开口部101的位置。即,也可以是横翅片24配置于管道部10的内侧中的作为纵翅片26的上游侧的位置。由此,从副流路250吹出的副流也以与从流通路100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获得第十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的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副框体25构成为筒状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副框体25也可以构成为筒状以外的形状。另外,副流路250也可以通过设于纵翅片26的槽、贯通孔形成。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进行以下那样的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调整翅片22中的第一外侧部位220a和第二外侧部位220b分别设有副框体23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副框体23可以设于相邻的调整翅片22中的一方的调整翅片22的第一外侧部位220a,和另一方的调整翅片22的第二外侧部位220b。
在上述的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副框体23以使主流路210的一部分与副流路230在主框体21的周向上互相重合的方式设于调整翅片22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副框体23也可以以与主框体21的内壁面相对的方式设于调整翅片22,从而使副流路230形成于主流路210的外侧。
在上述的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主框体21例示了上框部213和下框部214具有比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长的尺寸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主框体21可以是上框部213和下框部214是与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相同的尺寸,或者是比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短的尺寸。另外,主框体21只要能够收容于管道部10的内侧,则不限于大致棱筒状的筒状部件,也可以由大致圆筒状的筒状部件构成。
在上述的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调整翅片2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主框体21的上框部213和下框部214转动,以使得能够在左右方向DRw上调整气流的朝向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调整翅片22也可以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主框体21的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转动,以使得能够在上下方向DRud上调整气流的朝向。在该情况下,由于设为主框体21中的左框部211和右框部212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管道部10转动的结构,因此能够也能在上下方向DRud上调整气流的朝向。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多片调整翅片22分别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主框体21转动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多片调整翅片22也可以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在主框体21的内侧沿左右方向DRw横贯的支承轴转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调整被导入管道部10的空气的温度或湿度的调整设备例示了空调单元ACU,但不限定于此。调整设备例如也可以由对车室内的整体或一部分加湿的加湿器、对车室内的整体或一部分除湿的除湿器构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流体吹出装置1应用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单元ACU的空气吹出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流体吹出装置1能够应用于空调单元ACU的空气吹出装置以外的空气吹出装置。另外,本发明的流体吹出装置1也能够应用于吹出空气以外的气体或者液体的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已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需的情况等以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这一点不言而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已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提到结构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已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在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流体吹出装置具有: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流体的流通路,并且在流通路的下游侧的端部设有开口部;以及格栅部,该格栅部收容于流通路,并且对从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进行调整。格栅部具有能够转动地配置于流通路的至少一片调整翅片,并且设有副流路,该副流路将在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一部分作为副流向开口部侧引导。副流路以使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在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朝向一致的方式附设于至少一片调整翅片。
根据第二观点,副流路至少设于调整翅片与管道部的内壁面之间。由此,副流以与沿着管道部的内壁面流动的主流并行的方式流动。因此,通过副流抑制形成于主流的横涡的发展。另外,例如,在管道部的内侧配置有形成主流路的主框体的情况下,副流以与沿着主框体的内壁面流动的主流并行的方式流动。
根据第三观点,格栅部构成为包括:筒状的主框体,该主框体形成将在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一部分作为主流向开口部侧引导的主流路;以及至少一个副框体,该副框体形成副流路。调整翅片配置在主框体的内侧,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主框体转动。副框体以使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从所述主流路吹出的主流的朝向一致的方式设于调整翅片的外侧部位。
根据第四观点,流体吹出装置的副框体分别设于外侧部位的中的位于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第一外侧部位和位于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第二外侧部位。由此,在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形成副流路的副框体。因此,能够抑制主流中的形成于调整翅片的两侧附近的横涡的发展。
根据第五观点,流体吹出装置的副框体以主流路的一部分与副流路在主框体的周向上互相重合的方式设于调整翅片。由此,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容易以与从主流路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主流中的形成在外侧附近的横涡的发展。
根据第六观点,流体吹出装置的副框体构成为与副流路的副流的下游侧相比,副流的上游侧的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较大。
在流通路中,存在因壁面损失导致壁面附近的流体的流速比从壁面远离的位置的气流的流速小的倾向。因此,若仅将形成副流路的副框体设于与形成流通路的壁面接近的调整翅片的外侧部位,则会有在副流路流动的流体的流量不充分的担忧。
与此相对,若为与副流路的下游侧相比,上游侧的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较大的结构,则流体容易从流通路流向副流路。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在副流路流动的流体的流量。
根据第七观点,流体吹出装置的主框体包括:一对纵框部,该一对纵框部沿着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对横框部,该一对横框部位于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且与一对纵框部双方连接。另外,主框体的一对纵框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管道部转动。
根据第八观点,格栅部包含形成副流路的至少一个副框体。副框体以使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从流通路吹出的主流的朝向一致的方式设于调整翅片。由此,若通过设于调整翅片的副框体形成副流路,则能够使在流通路流动的主流和副流并行。
由此,除了通过调整翅片的转动来调整流体的朝向之外,还能够通过使主框体相对于管道部转动来调整流体的朝向。因此,能够提高从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的调整自由度。
根据第九观点,流体吹出装置的调整翅片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另外,副框体设于板状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由此,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也容易以与从主流路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主流中的形成在调整翅片的外侧附近的横涡的发展。
根据第十观点,流体吹出装置的调整翅片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另外,副框体设于板状部的板面的两侧。由此,从副流路吹出的副流也容易以与从主流路吹出的主流中的在外侧流动的部分并行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主流中的形成在外侧附近的横涡的发展。
根据第十一观点,流体吹出装置的副框体构成为筒状。另外,副流路通过副框体的内侧壁部形成。这样,若通过副框体的内侧壁部形成副流路,则能够对具有主流路的流体吹出装置简易地增加副流路。
根据第十二观点,流体吹出装置的副框体具有将相对壁部覆盖的形状,该相对壁部是主框体中的包括与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相对的部位的部分。另外,副流路通过副框体的内侧壁部和相对壁部形成。这样,若通过副框体的内侧壁部和主框体的相对壁部形成副流路,则能够对具有主流路的流体吹出装置简易地增加副流路。
根据第十三观点,副流路通过设于调整翅片的表面的至少一个槽部形成。由此,不需要增加用于形成副流路的部件。因此,能够实现格栅部的简化。
根据第十四观点,副流路通过设于调整翅片的贯通孔形成。由此,不需要增加用于形成副流路的部件。因此,能够实现格栅部的简化。
根据第十五观点,流体吹出装置的管道部在空气流的上游侧与调整空气的温度或湿度的调整设备连接,以使得被调整了温度或湿度的空气作为流体被导入流通路。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流体吹出装置中,通过副流降低装置外部的外部流体向主流的引入作用。因此,若将本发明的流体吹出装置应用于对空气的温度或湿度进行调整的调整设备的空气吹出装置,则被调整设备调整的空气的温度或湿度因装置外部的未被调整温度、湿度的空气而产生变化的情况被抑制。换言之,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吹出装置,被调整设备调整了温度或湿度的空气容易以维持温度或湿度的状态到达期望的空间。

Claims (15)

1.一种流体吹出装置,吹出流体,该流体吹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流体的流通路,并且在所述流通路的下游侧的端部设有开口部;以及
格栅部,该格栅部收容于所述流通路,并且对从所述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进行调整,
所述格栅部具有能够转动地配置于所述流通路的至少一片调整翅片,并且设有副流路,该副流路将在所述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一部分作为副流向所述开口部侧引导,
所述副流路以使从所述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在所述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朝向一致的方式附设于至少一片所述调整翅片,
所述格栅部构成为包括:
筒状的主框体,该主框体形成将在所述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一部分作为主流向所述开口部侧引导的主流路;以及
至少一个副框体,该副框体形成所述副流路,
所述调整翅片配置在所述主框体的内侧,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框体转动,
当将所述调整翅片中的相比于所述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靠近所述主框体的部位作为外侧部位时,
所述副框体以使从所述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从所述主流路吹出的主流的朝向一致的方式设于所述调整翅片的所述外侧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流路至少设于所述调整翅片与所述管道部的内壁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外侧部位中的位于所述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的部位作为第一外侧部位,并将所述外侧部位中的位于所述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部位作为第二外侧部位时,
所述副框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外侧部位和所述第二外侧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框体以所述主流路的一部分与所述副流路在所述主框体的周向上互相重合的方式设于所述调整翅片。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框体构成为,与所述副流路的副流的下游侧相比,副流的上游侧的所述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较大。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体包括:一对纵框部,该纵框部沿着所述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对横框部,该横框部位于所述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且与所述一对纵框部双方连接,所述一对纵框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管道部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翅片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部,
所述副框体设于所述板状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翅片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部,
所述副框体设于所述板状部的板面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框体构成为筒状,
所述副流路通过所述副框体的内侧壁部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框体具有将相对壁部覆盖的形状,所述相对壁部是所述主框体中的包括与所述调整翅片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相对的部位的部分,
所述副流路通过所述副框体的内侧壁部和所述相对壁部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部在空气流的上游侧与调整空气的温度或湿度的调整设备连接,以使得被调整了温度或湿度的空气作为流体导入所述流通路。
12.一种流体吹出装置,吹出流体,该流体吹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流体的流通路,并且在所述流通路的下游侧的端部设有开口部;以及
格栅部,该格栅部收容于所述流通路,并且对从所述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进行调整,
所述格栅部具有能够转动地配置于所述流通路的至少一片调整翅片,并且设有副流路,该副流路将在所述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一部分作为副流向所述开口部侧引导,
所述副流路以使从所述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在所述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朝向一致的方式附设于至少一片所述调整翅片,
所述格栅部包含形成所述副流路的至少一个副框体,
所述副框体以使从所述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从所述流通路吹出的主流的朝向一致的方式设于所述调整翅片。
13.一种流体吹出装置,吹出流体,该流体吹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流体的流通路,并且在所述流通路的下游侧的端部设有开口部;以及
格栅部,该格栅部收容于所述流通路,并且对从所述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进行调整,
所述格栅部具有能够转动地配置于所述流通路的至少一片调整翅片,并且设有副流路,该副流路将在所述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一部分作为副流向所述开口部侧引导,
所述副流路以使从所述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在所述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朝向一致的方式附设于至少一片所述调整翅片,
所述副流路通过设于所述调整翅片的表面的至少一个槽部形成。
14.一种流体吹出装置,吹出流体,该流体吹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流体的流通路,并且在所述流通路的下游侧的端部设有开口部;以及
格栅部,该格栅部收容于所述流通路,并且对从所述开口部侧吹出的流体的朝向进行调整,
所述格栅部具有能够转动地配置于所述流通路的至少一片调整翅片,并且设有副流路,该副流路将在所述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一部分作为副流向所述开口部侧引导,
所述副流路以使从所述副流路吹出的副流的朝向与在所述流通路流通的流体的朝向一致的方式附设于至少一片所述调整翅片,
所述副流路通过设于所述调整翅片的贯通孔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部在空气流的上游侧与调整空气的温度或湿度的调整设备连接,以使得被调整了温度或湿度的空气作为流体导入所述流通路。
CN201980031665.XA 2018-05-11 2019-04-18 流体吹出装置 Active CN1121357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2156 2018-05-11
JP2018092156 2018-05-11
JP2019048336A JP7354559B2 (ja) 2018-05-11 2019-03-15 流体吹出装置
JP2019-048336 2019-03-15
PCT/JP2019/016668 WO2019216157A1 (ja) 2018-05-11 2019-04-18 流体吹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5743A CN112135743A (zh) 2020-12-25
CN112135743B true CN112135743B (zh) 2024-04-02

Family

ID=68611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1665.XA Active CN112135743B (zh) 2018-05-11 2019-04-18 流体吹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87100B2 (zh)
JP (1) JP7354559B2 (zh)
CN (1) CN112135743B (zh)
DE (1) DE112019002399T5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4559B2 (ja) 2018-05-11 2023-10-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流体吹出装置
JP7124430B2 (ja) 2018-05-11 2022-08-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流体吹出装置
JP7457535B2 (ja) * 2020-03-05 2024-03-28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CN114719115B (zh) * 2022-03-16 2024-03-19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一种管道内流体温度调节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5844U (ja) * 1984-03-24 1985-10-1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ベンチレ−タ
JPH1068548A (ja) * 1996-08-27 1998-03-10 Denso Corp 空調装置の吹出グリル
WO2011129166A1 (ja) * 2010-04-16 2011-10-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車両
CN102673348A (zh) * 2011-03-14 2012-09-1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车辆空气调节设备
CN204367824U (zh) * 2014-12-17 2015-06-03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风道及汽车
WO2016163193A1 (ja) * 2015-04-08 2016-10-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7650U (zh) * 1978-07-17 1979-02-05
JP2561876B2 (ja) 1991-02-21 1996-12-11 工業技術院長 黒鉛系複合摺動部材
JP3782758B2 (ja) 1992-08-26 2006-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風向調整装置
JP3432583B2 (ja) 1994-03-24 2003-08-04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レジスタ
JP2000280736A (ja) 1999-03-30 2000-10-10 Denso Corp 吹出グリル
US20080200110A1 (en) 2005-06-27 2008-08-21 Debashis Ghosh Box vane mixing element for automotive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5071318B2 (ja) * 2008-09-10 2012-11-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流体流吹出装置
EP2815909B1 (en) 2013-06-18 2020-01-15 Volvo Car Corporation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WO2017221551A1 (ja) 2016-06-20 2017-12-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DE102017106853B3 (de) 2017-03-30 2018-01-25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ausströmer
JP7124430B2 (ja) 2018-05-11 2022-08-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流体吹出装置
JP7354559B2 (ja) 2018-05-11 2023-10-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流体吹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5844U (ja) * 1984-03-24 1985-10-1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ベンチレ−タ
JPH1068548A (ja) * 1996-08-27 1998-03-10 Denso Corp 空調装置の吹出グリル
WO2011129166A1 (ja) * 2010-04-16 2011-10-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車両
CN102673348A (zh) * 2011-03-14 2012-09-1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车辆空气调节设备
CN204367824U (zh) * 2014-12-17 2015-06-03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风道及汽车
WO2016163193A1 (ja) * 2015-04-08 2016-10-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87100B2 (en) 2024-05-21
US20210046803A1 (en) 2021-02-18
DE112019002399T5 (de) 2021-01-28
JP2019200038A (ja) 2019-11-21
CN112135743A (zh) 2020-12-25
JP7354559B2 (ja) 202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35743B (zh) 流体吹出装置
CN102741075B (zh) 通风装置
JP7013149B2 (ja) レジスタ
CN109803844B (zh)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US11370275B2 (en) Fluid discharge device
JP2014234936A (ja) 送風装置
US20170282680A1 (en) Vehicular register apparatus
CN113071294A (zh)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JP2015006851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15067188A (ja) 送風装置
WO2019216157A1 (ja) 流体吹出装置
JP2002267246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H1183150A (ja) ライン型吹出口
CN209479629U (zh) 车用防雾装置
JP2016222048A (ja) 車両用空調吹出し口部構造
JP7586748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20069961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20185966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21139548A (ja) レジスタ
JP2011207278A (ja) 空調ケース
JP2023173630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11207279A (ja) 空調ケース
JP2023074845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22157116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24101887A (ja) レジス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