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20363B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20363B CN112120363B CN201910554878.2A CN201910554878A CN112120363B CN 112120363 B CN112120363 B CN 112120363B CN 201910554878 A CN201910554878 A CN 201910554878A CN 112120363 B CN112120363 B CN 1121203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utting surface
- watch
- rotating shaft
- engaging
- engag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577 adipose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772 blood press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245 forear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壳、表带、卡合机构。表带能够安装于表壳,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卡合件和旋转件,第一卡合件穿设表带,旋转件连接表壳且能够相对表壳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旋转件抵接第一卡合件以使第一卡合件伸出表带,并将表带卡合于表壳,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卡合件缩回表带以使表带能够从表壳拆离。上述可穿戴设备,转动旋转件至第一位置时,表带能够卡合于表壳,转动旋转件至第二位置时,表带能够从表壳拆离,上述结构能够提升表带拆装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的手表包括表带和表壳,表带采用弹性顶针卡合于表壳,弹性顶针较为尖细,造成表带与表壳的拆装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表带与表壳的拆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表壳;
表带,能够安装于所述表壳;
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卡合件和旋转件,所述第一卡合件穿设所述表带,所述旋转件连接所述表壳且能够相对所述表壳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旋转件抵接所述第一卡合件以使所述第一卡合件伸出所述表带,并将所述表带卡合于所述表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卡合件缩回所述表带以使所述表带能够从所述表壳拆离。
上述可穿戴设备,转动旋转件至第一位置时,表带能够卡合于表壳,转动旋转件至第二位置时,表带能够从表壳拆离,上述结构能够提升表带拆装的便利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壳设有相互连通的凹槽和安装槽,所述表带能够安装于所述凹槽;所述旋转件包括转轴和固定连接于所述转轴的抵持部,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安装槽,所述抵持部位于所述凹槽;所述抵持部沿所述转轴的周向设有相邻接的第一抵持面和第二抵持面,所述第一抵持面与所述转轴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抵持面与所述转轴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抵持面抵接所述第一卡合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和限位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所述转轴且容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限位件连接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另一端抵接所述限位件以使所述限位件凸出所述表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沿所述转轴的周向设有凸齿,所述凸齿外露所述安装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转轴螺纹连接,或者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转轴过盈连接,或者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转轴粘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凹槽的挡止件,所述转轴沿周向设有卡槽,所述挡止件卡合于所述卡槽并抵接所述凹槽的槽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止件为开口卡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套筒套设所述第一卡合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所述第一卡合件且容置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穿设所述表带并与所述表带固定连接;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积蓄弹性力,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驱动所述第一卡合件缩回所述表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合件包括主体和一体成型于所述主体周向的凸台,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凸台,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套筒,且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压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带在长度方向设有延伸至表带边缘的缺口,所述表带安装于所述表壳时,所述抵持部容置于所述缺口;所述表带在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缺口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过盈配合于所述第一通道,且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表带的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套筒穿设所述第二通道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二卡合件,所述第二卡合件穿设所述表带,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旋转件抵接所述第二卡合件以使所述第二卡合件伸出所述表带,且所述第二卡合件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卡合件的移动方向相反;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卡合件卡合于所述表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卡合件缩回所述表带以使所述表带能够从所述表壳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持部沿所述转轴的周向设有相邻接的第三抵持面和第四抵持面,所述第三抵持面与所述第一抵持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抵持面与所述第四抵持面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三抵持面连接于所述第二抵持面与所述第四抵持面之间,所述第四抵持面连接所述第一抵持面;所述第三抵持面与所述转轴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四抵持面与所述转轴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四抵持面抵接所述第二卡合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抵持面、所述第四抵持面平滑过渡,所述第三抵持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抵持面、所述第四抵持面平滑过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面、所述第三抵持面关于所述转轴的轴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二抵持面、所述第四抵持面关于所述转轴的中心呈中心对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二套筒和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套筒套设所述第二卡合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套设所述第二卡合件且容置于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穿设所述表带并与所述表带固定连接;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弹性件积蓄弹性力,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弹性件驱动所述第二卡合件缩回所述表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带在长度方向设有延伸至表带边缘的缺口,所述表带安装于所述表壳时,所述抵持部容置于所述缺口;所述表带在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缺口连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过盈配合于所述第三通道,且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表带的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的第四通道,所述第二套筒穿设所述第四通道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一实施例中的剖视图,其中旋转件位于第一位置;
图4为图3所示可穿戴设备的旋转件位于第二位置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沿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卡合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7为图6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卡合机构的爆炸图;
图8为图6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卡合机构的旋转件的立体图;
图9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一实施例中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可穿戴设备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6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卡合机构的挡止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可穿戴设备10包括表壳100和表带200。其中表壳100可以由塑胶、橡胶、硅胶、木材或陶瓷等非金属材质制成,表壳100也可以由不锈钢、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表壳100的内部形成安装空间。在一些实施方式,可穿戴设备10为智能手表,安装空间可用于安装电池、处理器、显示屏、生物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但显示屏不是必须的,因而可以省略。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生物数据例如心率、呼吸率、血压或者体脂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检测运动状态例如用于计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可以为运动手表或者常规手表等,运动手表的常见形式为电子表,常规手表的常见形式为机械表。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还可以为智能手环等。
参考图2,表壳100设有用于安装表带200的凹槽101,表带200能够通过卡合机构300卡合固定于表壳100且能够从表壳100拆离。凹槽101可以呈周向闭合状,也可以在周向设有缺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表带200分为两段,两段表带200各有一端连接表壳100,两段表带200的背离表壳100的一端可以相扣合形成收容空间,以通过表带200将可穿戴设备1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处或者大臂处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表带200可以为一整段式的结构,表带200的两端分别连接表壳100,表带200可通过其他结构例如卡扣、弹性伸缩等方式调整收容空间的尺寸,以方便用户佩戴。本申请以两段式表带200的其中一段为例进行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公开的结构,对于其他表带200形式也是适用的。
参考图2、图3和图4,卡合机构300包括第一卡合件310和旋转件320,第一卡合件310穿设表带200,旋转件320连接表壳100且能够相对表壳100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参考图3,在第一位置时旋转件320抵接第一卡合件310以使第一卡合件310伸出表带200,并将表带200卡合于表壳100。参考图4,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卡合件310缩回表带200以使表带200能够从表壳100拆离。具体地,表壳100设有与凹槽101连通安装槽103,安装槽103呈周向闭合状,安装槽103沿表带200的厚度方向延伸。参考图5、图6和图7,旋转件320包括转轴321和固定连接于转轴321的抵持部323,转轴321穿设于凹槽101和安装槽103,抵持部323位于凹槽101。同时参考图6和图8,抵持部323沿转轴321的周向设有相邻接的第一抵持面323a和第二抵持面323b,第一抵持面323a与转轴321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二抵持面323b与转轴321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参考图3,在第一位置时第二抵持面323b抵接第一卡合件310,参考图4,在第二位置时第一抵持面323a可以抵接第一卡合件310,也可以不抵接第一卡合件310。通过第一抵持面323a和第二抵持面323b与转轴321轴心的距离变化,可以实现第一卡合件310在表带200宽度方向的伸缩移动,进而使得在第一位置时表带200可以通过第一卡合件310卡合于表壳100,在第二位置时表带200可以从表壳100拆离。
进一步,参考图9和图10,安装槽103呈沉槽状,卡合机构300包括第一弹性件330和限位件340,第一弹性件330套设转轴321且容置于安装槽103,限位件340连接转轴321,第一弹性件330的一端抵接安装槽103的槽底,另一端抵接限位件340以使限位件340凸出表壳100。限位件340与转轴321的固定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限位件340可以和转轴321螺纹连接以实现可拆卸地固定,或者限位件340与转轴321过盈连接,或者限位件340与转轴321粘接。转动限位件340,可以带动转轴321旋转,进而带动抵持部323旋转以使第一卡合件310伸缩移动。
第一弹性件330可以为弹簧,第一弹性件330的设置可以在限位件340和表壳100之间形成弹性力,以使限位件340外露并至少部分凸出表壳100,以便于用户对限位件340施力,以转动转轴321进而驱动抵持部323旋转。进一步,参考图6和图7,限位件340沿转轴321的周向设有凸齿341,凸齿341外露安装槽103。凸齿341可以起到防滑作用,并有利于用户对转轴321施加转矩以使转轴321转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限位件340不是必须的,例如,转轴321的一端可以外露并凸出表壳100,以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对转轴321施力。第一弹性件33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弹片或者弹性柱等。当然,第一弹性件330不是必须的,例如转轴321可以设置台阶结构以抵接安装槽103的槽底,进而使得限位件340能够外露并凸出表壳100。
进一步,参考图11,卡合机构300包括挡止件350,结合图8,转轴321沿周向设有卡槽325,挡止件350卡合于卡槽325并抵接凹槽101的槽壁。在卡合机构300包括第一弹性件330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330的弹性力可以使得转轴321有弹出安装槽103的运动趋势,挡止件350可以在第一弹性件330的弹性力作用下抵接凹槽101的槽壁,进而防止旋转件320脱出安装槽103。挡止件350可以为开口卡簧,这种结构的挡止件350可以较为容易地安装至旋转件320并与旋转件320形成可靠地卡合固定。当然,挡止件350不是必须的。例如,旋转件320的转轴321的周向可以设置凸起,旋转件320从凹槽101安装至安装槽103内,并在第一弹性件330的弹性力作用下使得旋转件320上的凸起抵接凹槽101的槽壁,以防止旋转件320脱出安装槽103。
进一步,参考图5,卡合机构300包括第一套筒361和第二弹性件363,第一套筒361套设第一卡合件310,第二弹性件363套设第一卡合件310且容置于第一套筒361,第一套筒361穿设表带200并与表带200固定连接,结合图3,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弹性件363积蓄弹性力,结合图4,在第二位置时第二弹性件363驱动第一卡合件310缩回表带200。具体地,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卡合件310大致呈圆柱状,且包括主体311和一体成型于主体311周向的凸台313,主体311的一端可以伸出或者缩进表带200,主体311的另一端可以和旋转件320抵接,并在旋转件320的旋转过程中被驱动而伸缩移动。第二弹性件363的一端抵接凸台313,另一端抵接第一套筒361,且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弹性件363被压缩。转动旋转件320至第二位置,以使第一卡合件310与抵持部323的接触面从第二抵持面323b切换至第一抵持面323a,在第二弹性件363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一卡合件310缩回表带200,进而使得表带200可以从表壳100拆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件363可以安装在凸台313的相背的另一侧,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弹性件363被拉伸,转动旋转件320至第二位置,以使第一卡合件310与抵持部323的接触面从第二抵持面323b切换至第一抵持面323a,在第二弹性件363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一卡合件310缩回表带200,进而使得表带200可以从表壳100拆离。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弹性件363不是必须的,例如,可以在第一卡合件310上设置孔,在旋转件320旋转至第二位置时将外界的卡针插入孔中,再通过卡针移动第一卡合件310缩回表带200。
参考图2,表带200在长度方向设有延伸至表带200边缘的缺口201,结合图5,表带200安装于表壳100时,抵持部323容置于缺口201,表带200在宽度方向设有与缺口201连通的第一通道203,第一通道203设有第一连接件210,第一连接件210过盈配合于第一通道203,且第一连接件210沿表带200的宽度方向设有与第一通道203连通的第二通道211,第一套筒361穿设第二通道211并与第一连接件21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210可以为硬质塑胶材料且与第一通道203形成过盈配合,当然,第一连接件210也可以在第一通道203与表带200注塑成型以形成可靠地连接。第一连接件210的材质也可以为金属例如铝合金或者镁合金或者不锈钢等。第一连接件210具有适当的强度,以使第一套筒361穿设第二通道211后,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210与表带200形成可靠地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套筒361还可以采用热熔或者粘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通道203和第二通道211内,第一套筒361表面可以采用压花或者喷砂或者刷底涂剂等方式增加热熔或者粘接的强度,以增强第一套筒361与表带200连接的可靠性。
参考图5,卡合机构300包括第二卡合件370,第二卡合件370穿设表带200,结合图3,在第一位置时旋转件320抵接第二卡合件370以使第二卡合件370伸出表带200,且第二卡合件370的移动方向与第一卡合件310的移动方向相反。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卡合件370卡合于表壳100,结合图4,在第二位置时第二卡合件370缩回表带200以使表带200能够从表壳100拆离。第二卡合件370的结构可以和第一卡合件310的结构相同,在第二位置时,旋转件320可以抵接第二卡合件370,也可以不抵接第二卡合件370。具体地,结合图3和图4,抵持部323沿转轴321的周向设有相邻接的第三抵持面323c和第四抵持面323d,第三抵持面323c与第一抵持面323a相背设置,第二抵持面323b与第四抵持面323d相背设置,且第三抵持面323c连接于第二抵持面323b与第四抵持面323d之间,第四抵持面323d连接第一抵持面323a。第三抵持面323c与转轴321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四抵持面323d与转轴321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在第一位置时第四抵持面323d抵接第二卡合件370。
进一步,结合图8,第一抵持面323a分别与第二抵持面323b、第四抵持面323d平滑过渡,第三抵持面323c分别与第二抵持面323b、第四抵持面323d平滑过渡。进一步,第一抵持面323a、第三抵持面323c关于转轴321的轴心呈中心对称,第二抵持面323b、第四抵持面323d关于转轴321的中心呈中心对称。旋转件320可以往复旋转以使第一卡合件310在第一抵持面323a和第二抵持面323b之间切换,并使第二卡合件370在第三抵持面323c和第四抵持面323d之间切换。旋转件320也可以往同一个方向旋转例如逆时针方向旋转或者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使旋转件320在旋转时第一卡合件310能够在第一抵持面323a、第二抵持面323b、第三抵持面323c和第四抵持面323d之间切换,并使第二卡合件370在第三抵持面323c、第四抵持面323d、第一抵持面323a和第二抵持面323b之间切换。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卡合件310抵接于第二抵持面323b和第四抵持面323d中的一个,第二卡合件370抵接于第二抵持面323b和第四抵持面323d中的另一个,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卡合件310抵接于第一抵持面323a和第三抵持面323c中的一个,第二卡合件370抵接于第一抵持面323a和第三抵持面323c中的另一个。
进一步,参考图5,卡合机构300包括第二套筒381和第三弹性件383,第二套筒381套设第二卡合件370,第三弹性件383套设第二卡合件370且容置于第二套筒381,第二套筒381穿设表带200并与表带200固定连接。在第一位置时第三弹性件383积蓄弹性力,在第二位置时第三弹性件383驱动第二卡合件370缩回表带200。具体地,在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卡合件370与第一卡合件310的结构相同且关于转轴321轴对称地设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三弹性件383被压缩。转动旋转件320至第二位置,以使第二卡合件370与抵持部323的接触面从第四抵持面323d切换至第三抵持面323c,在第三弹性件383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二卡合件370缩回表带200,进而使得表带200可以从表壳100拆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弹性件383可以改变在第二卡合件370的安装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弹性件363被拉伸,转动旋转件320至第二位置,以使第二卡合件370与抵持部323的接触面从第四抵持面323d切换至第三抵持面323c,在第三弹性件383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二卡合件370缩回表带200,进而使得表带200可以从表壳100拆离。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弹性件383不是必须的,例如,可以在第二卡合件370上设置孔,在旋转件320旋转至第二位置时将外界的卡针插入孔中,再通过卡针移动第二卡合件370缩回表带200。
表带200在宽度方向设有与缺口201连通的第三通道205,第三通道205设有第二连接件220,第二连接件220过盈配合于第三通道205,且第二连接件220沿表带200的宽度方向设有与第三通道205连通的第四通道221,第二套筒381穿设第四通道221并与第二连接件22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220可以为硬质塑胶材料且与第三通道205形成过盈配合,当然,第二连接件220也可以在第三通道205与表带200注塑成型以形成可靠地连接。第二连接件220的材质也可以为金属例如铝合金或者镁合金或者不锈钢等。第二连接件220具有适当的强度,以使第二套筒381穿设第三通道205后,能够通过第二连接件220与表带200形成可靠地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套筒381还可以采用热熔或者粘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三通道205和第四通道221内,第二套筒381表面可以采用压花或者喷砂或者刷底涂剂等方式增加热熔或者粘接的强度,以增强第二套筒381与表带200连接的可靠性。
上述可穿戴设备10,在表带200未安装至表壳100时,第一卡合件310、第二卡合件370处于缩回状态,以使表带200可以顺利安装至表壳100的凹槽101,表带200装入表壳100的凹槽101后,转动旋转件320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卡合件310、第二卡合件370伸出表带200,以使表带200能够卡合于表壳100。需要拆卸表带200时,转动旋转件320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卡合件310和第二卡合件370缩回表带200内,表带200能够从顺利从表壳100拆离,上述结构能够提升表带200拆装的便利性,且占用空间小,有利于产品的轻量化、通用化设计。表带200可以具有多种样式,且可以做成通用性较高的形式,以便于用户更换表带200。例如,用户在正式场合可以更换成较为正式的表带200,在日常使用场合则更换成时髦的表带200。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卡合件370、第二套筒381、第三弹性件383、第二连接件220及其相关安装结构不是必须的,因而可以省略。例如,可以在表带200的与第一卡合件310相背的另一侧设置固定的凸起,凸起可以具有弹性例如采用硅胶或者橡胶制成凸起,旋转件320在第一位置利用凸起和第一卡合件310卡合于表壳100,同样能实现表带200与表壳100的可靠固定,旋转件320在第二位置时表带200也可以方便地从表壳100拆离。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表壳,设有相互连通的凹槽和安装槽,所述凹槽呈周向闭合的沉槽状;
表带,能够安装于所述表壳的所述凹槽,所述表带在长度方向设有延伸至边缘的缺口;
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卡合件和旋转件,所述第一卡合件穿设所述表带,所述旋转件连接所述表壳,且所述旋转件包括转轴和固定连接于所述转轴的抵持部,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安装槽,所述抵持部位于所述凹槽;所述抵持部沿所述转轴的周向设有相邻接的第一抵持面和第二抵持面,所述第一抵持面与所述转轴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抵持面与所述转轴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旋转件能够相对所述表壳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抵持部容置于所述缺口,且所述旋转件的所述第二抵持面抵接所述第一卡合件以使所述第一卡合件伸出所述表带,并将所述表带卡合于所述表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卡合件缩回所述表带以使所述表带能够从所述表壳拆离;
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和限位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所述转轴且容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限位件连接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另一端抵接所述限位件以使所述限位件凸出所述表壳;
所述卡合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凹槽的挡止件,所述转轴沿周向设有卡槽,所述挡止件卡合于所述卡槽并抵接所述凹槽的槽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沿所述转轴的周向设有凸齿,所述凸齿外露所述安装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转轴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转轴过盈连接,或者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转轴粘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件为开口卡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套筒套设所述第一卡合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所述第一卡合件且容置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穿设所述表带并与所述表带固定连接;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积蓄弹性力,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驱动所述第一卡合件缩回所述表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件包括主体和一体成型于所述主体周向的凸台,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凸台,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套筒,且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压缩。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在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缺口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过盈配合于所述第一通道,且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表带的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套筒穿设所述第二通道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二卡合件,所述第二卡合件穿设所述表带,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旋转件抵接所述第二卡合件以使所述第二卡合件伸出所述表带,且所述第二卡合件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卡合件的移动方向相反;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卡合件卡合于所述表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卡合件缩回所述表带以使所述表带能够从所述表壳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沿所述转轴的周向设有相邻接的第三抵持面和第四抵持面,所述第三抵持面与所述第一抵持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抵持面与所述第四抵持面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三抵持面连接于所述第二抵持面与所述第四抵持面之间,所述第四抵持面连接所述第一抵持面;所述第三抵持面与所述转轴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四抵持面与所述转轴的轴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四抵持面抵接所述第二卡合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持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抵持面、所述第四抵持面平滑过渡,所述第三抵持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抵持面、所述第四抵持面平滑过渡。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持面、所述第三抵持面关于所述转轴的轴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二抵持面、所述第四抵持面关于所述转轴的中心呈中心对称。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二套筒和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套筒套设所述第二卡合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套设所述第二卡合件且容置于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穿设所述表带并与所述表带固定连接;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弹性件积蓄弹性力,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弹性件驱动所述第二卡合件缩回所述表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在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缺口连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过盈配合于所述第三通道,且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表带的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的第四通道,所述第二套筒穿设所述第四通道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54878.2A CN112120363B (zh) | 2019-06-25 | 2019-06-25 | 可穿戴设备 |
PCT/CN2020/091985 WO2020259159A1 (zh) | 2019-06-25 | 2020-05-25 | 可穿戴设备、表带组合件及表壳组合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54878.2A CN112120363B (zh) | 2019-06-25 | 2019-06-25 | 可穿戴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20363A CN112120363A (zh) | 2020-12-25 |
CN112120363B true CN112120363B (zh) | 2022-02-15 |
Family
ID=73849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54878.2A Active CN112120363B (zh) | 2019-06-25 | 2019-06-25 | 可穿戴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20363B (zh) |
WO (1) | WO202025915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90390B (zh) * | 2021-01-21 | 2023-06-2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指环及其调节方法 |
CN215455886U (zh) * | 2021-04-20 | 2022-01-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穿戴式电子装置 |
CN113243629B (zh) * | 2021-06-01 | 2023-01-24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表带连接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
CN113475827B (zh) * | 2021-08-11 | 2022-12-23 | 深圳市易维鹰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穿戴手表 |
CN113598494B (zh) * | 2021-08-27 | 2023-03-21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快拆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
CN113854713B (zh) * | 2021-10-28 | 2024-04-09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 |
CN113974281B (zh) * | 2021-11-12 | 2024-05-31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14793A (en) * | 1995-12-26 | 2000-01-18 | Mady's Time Properties Llc | Device for attaching the extremity of a link to an object, particularly a watch |
FR2849355B1 (fr) * | 2002-12-31 | 2005-03-11 | Mady S Time Propreties Llc |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e extremite d'un lien a un objet, notamment une montre |
CN1862418A (zh) * | 2005-05-10 | 2006-11-15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时计的表带以及手表 |
EP2353428B1 (fr) * | 2010-02-04 | 2016-02-03 | Promotion Spa | Système d'attache d'un bracelet à une boîte de montre |
CN105996336A (zh) * | 2016-08-10 | 2016-10-12 | 上海果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快速拆卸表带的生耳及具有该生耳的手表 |
CN108523325A (zh) * | 2018-04-19 | 2018-09-14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手环表带快速拆卸结构及手环 |
CN208002256U (zh) * | 2018-03-16 | 2018-10-26 | 东莞联策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 一种生耳及手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10198B (zh) * | 2015-11-10 | 2017-05-31 | 深圳市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手表 |
-
2019
- 2019-06-25 CN CN201910554878.2A patent/CN112120363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25 WO PCT/CN2020/091985 patent/WO202025915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14793A (en) * | 1995-12-26 | 2000-01-18 | Mady's Time Properties Llc | Device for attaching the extremity of a link to an object, particularly a watch |
FR2849355B1 (fr) * | 2002-12-31 | 2005-03-11 | Mady S Time Propreties Llc |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e extremite d'un lien a un objet, notamment une montre |
CN1862418A (zh) * | 2005-05-10 | 2006-11-15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时计的表带以及手表 |
EP2353428B1 (fr) * | 2010-02-04 | 2016-02-03 | Promotion Spa | Système d'attache d'un bracelet à une boîte de montre |
CN105996336A (zh) * | 2016-08-10 | 2016-10-12 | 上海果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快速拆卸表带的生耳及具有该生耳的手表 |
CN208002256U (zh) * | 2018-03-16 | 2018-10-26 | 东莞联策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 一种生耳及手表 |
CN108523325A (zh) * | 2018-04-19 | 2018-09-14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手环表带快速拆卸结构及手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259159A1 (zh) | 2020-12-30 |
CN112120363A (zh) | 2020-1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120363B (zh) | 可穿戴设备 | |
US10258115B2 (en) | Watch straps | |
JP6694943B2 (ja) | 交換可能な回転式ベゼルを備えた腕時計ケース | |
WO2020259158A1 (zh) | 可穿戴设备及表壳组合件 | |
JP4943438B2 (ja) | 裏蓋を腕時計の中間部品に取り付けるための装置 | |
US8256952B2 (en) | Wrist watch including a reversibility device | |
CN212661270U (zh) | 可穿戴电子设备腕带连接结构和可穿戴电子设备 | |
CN211379892U (zh) | 一种表壳装置以及手表 | |
WO2021004358A1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113475825B (zh) | 带体结构和腕戴设备 | |
CN112273807B (zh) | 可穿戴设备 | |
JP2010281671A (ja) | 時計バンドの取付構造 | |
CN116449575B (zh) | 头戴式设备 | |
EP0994660A1 (en) | Adjustable quick-release buckle, particularly for diving masks or similar | |
EP1600075A2 (en) | Clasp assembly for a watch chain | |
CN211323317U (zh) | 手环 | |
CN109349750B (zh) | 一种腕戴装置 | |
CN109991831B (zh) | 手表 | |
CN112189954B (zh) | 可穿戴设备 | |
JP2015123274A (ja) | バンドの取付構造及び時計 | |
WO2020248770A1 (zh) | 表带、可穿戴设备及卡合机构 | |
CN212754590U (zh) | 可调节表带松紧的表扣及手表 | |
CN216363935U (zh) | 一种穿戴设备 | |
CN118251157A (zh) | 连结体以及钟表 | |
CN209514322U (zh) | 手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