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51157A - 连结体以及钟表 - Google Patents
连结体以及钟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251157A CN118251157A CN202280076256.3A CN202280076256A CN118251157A CN 118251157 A CN118251157 A CN 118251157A CN 202280076256 A CN202280076256 A CN 202280076256A CN 118251157 A CN118251157 A CN 1182511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engagement
- shaped body
- locking
- band
- engag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 A44C5/147—Watchcase itself used as fastener
-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14—Suspending devices, supports or stands for time-pieces insofar as they form part of the case
- G04B37/1486—Arrangements for fixing to a bracelet
- G04B37/1493—Arrangements for fixing to a bracelet by means of a feather spring (Barette á ressort)
-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14—Suspending devices, supports or stands for time-pieces insofar as they form part of the case
- G04B37/16—Fastening the case to the bracele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ckle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拆卸作业性良好且佩戴感良好的连结体以及具备该连结体的钟表。该连结体具备:卡合脱离部(21),其为能够与设置于作为第一部件的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卡合/脱离的卡定脱离部;以及操作部(17),其安装于作为第二部件的带状体安装部(8),包括作为第一部分的轴部(26)和设于卡合脱离部(21)的作为第二部分的螺纹部(27),且使卡合脱离部(21)相对于卡定部(14)的卡定解除。因此,能够解除卡合脱离部(21)相对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的卡定,使带状体连结节(12)从卡合脱离部(21)脱离。另外,操作部(17)分别可滑动地安装于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因此佩戴感良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腕表等装饰品的连结体以及具备该连结体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腕表中,已知一种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通过连结体将带状体连结于腕表壳体,该连结体具备安装于带状体的端部的筒状部件、可出没地设置于该筒状部件的两端部的一对滑动片、以及设置于至少一方的滑动片的操作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38470号公报
这样的腕表构成为,在安装于带状体的端部的连结体的筒状部件内配置有螺旋弹簧,一对滑动片被该螺旋弹簧的弹力推出而插入腕表壳体的带状体安装部的安装孔,由此将带状体与腕表壳体连结。
另外,在这样的腕表中,构成为,克服螺旋弹簧的弹力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使一方的滑动片滑动而从腕表壳体的带状体安装部的安装孔脱离,由此解除带状体相对于腕表壳体的连结,将带状体从腕表壳体卸下。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样的腕表中,若操作部露出地配置于腕表壳体的表面侧,则在设计上不是优选的,因此需要将操作部配置于腕表壳体的背面。因此,在这样的腕表中,在将腕表壳体佩戴于手腕而使用时,操作部抵碰手腕,因此存在佩戴感差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拆卸作业性良好且佩戴感良好的连结体以及具备该连结体的钟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连结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卡定脱离部,其能够与设置于第一部件的卡定部卡合/脱离;以及操作部,其安装于第二部件,包括第一部分和设置于上述卡定脱离部的第二部分,且使上述卡定脱离部相对于上述卡定部的卡定解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拆卸作业性良好且佩戴感良好的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腕表的一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腕表的A-A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腕表壳体的外装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腕表壳体的带状体安装部的B-B向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带状体安装部中安装于表带的端部的带状体连结节的卡定部的脱离槽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带状体连结节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带状体安装部中将操作部从两侧压入而解除了卡合脱离部对带状体连结节的锁定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连结体拆下了带状体连结节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7所示的连结体拆下了带状体连结节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9,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腕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腕表具备腕表壳体1。该腕表壳体1具备壳体主体2、上部壳体3以及外装部件4。壳体主体2由金属或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大致环形状。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部壳体3配置于壳体主体2的上部。该上部壳体3由金属或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大致环形状。钟表玻璃5经由衬垫5a安装于上部壳体3。另外,在该上部壳体3的下表面与壳体主体2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衬垫6。
如图1~图3所示,外装部件4是向刚性高的聚酰胺树脂混入碳纤维或玻璃纤维而进一步提高了刚性的部件。该外装部件4具备配置于壳体主体2的外周的表圈部4a、配置于壳体主体2的底部的后盖部4b以及安装表带7的带状体安装部8,且将它们形成为一体。
由此,如图1~图3所示,腕表壳体1构成为,外装部件4的表圈部4a配置于壳体主体2的外周,并且外装部件4的后盖部4b隔着第二防水衬垫2a配置于壳体主体2的下部,在该状态下将上部壳体3配置于壳体主体2的上表面,并通过多个螺钉9安装。
另外,如图1~图3所示,腕表壳体1构成为,在将上部壳体3配置于壳体主体2的上表面时,在它们之间夹设第一防水衬垫6,在该状态下将上部壳体3的安装部(未图示)配置于外装部件4的安装凹部4c内,并利用多个螺钉9将上部壳体3安装于外装部件4,由此在上部壳体3与外装部件4之间夹持并固定壳体主体2。
另一方面,在该腕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钟表模块(未图示)。另外,如图1所示,在该腕表壳体1的2点侧、3点侧、4点侧、8点侧以及10点侧的各侧部分别设置有开关部10。另外,如图1~图4所示,在该腕表壳体1的12点侧和6点侧的各侧部设置有安装表带7的作为第二部件的带状体安装部8。
如图1~图4所示,该带状体安装部8具备在腕表壳体1的外装部件4的表圈部4a的12点侧的两侧部和6点侧的两侧部分别突出设置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构成为,与表带7的端部连结的作为第一部件的带状体连结节12配置于这些一对安装突起部11之间而安装。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带状体连结节12通过连结销7a与表带7的端部连结。另外,该带状体连结节12在配置于一对安装突起部11之间的状态下,通过连结体13安装于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之间。如图6所示,该带状体连结节12由烧结金属粉末而成的烧结金属形成为中空的大致箱状。
另外,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带状体连结节12在配置于一对安装突起部11之间的状态下,朝向腕表壳体1的外周面侧开放。另外,在与表带7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带状体连结节12的两侧部分别位于同一轴上地设置有卡定部14。伴随于此,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一对安装突起部11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各卡定部14对应地在同一轴上分别设置有安装孔15。
如图4以及图7所示,连结体13具备:一对滑动部16,其可装卸地安装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两侧部;一对操作部17,其可滑动地安装于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并使一对滑动部16滑动;金属制的筒状部件18,其供一对滑动部16的相互对置的各端部插入;以及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20,其配置于该筒状部件18内并对一对滑动部16从筒状部件18的内部朝向外部施力。
如图4、图7~图9所示,一对滑动部16分别由钛合金等金属形成。各滑动部16具备作为卡定脱离部的卡合脱离部21、小径轴16b以及插入部16a,插入部16a构成为可滑动地配置于筒状部件18内。即,一对滑动部16构成为,插入部16a可滑动地插入到筒状部件18内,并通过筒状部件18的两端部的防脱部18a而不会从筒状部件18的内部向外部脱出。
如图4、图7~图9所示,一对滑动部16的各小径轴16b形成为外径比插入部16a的外径小,且与设于筒状部件18的两端部的防脱部18a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大小。由此,一对滑动部16构成为,在卡合脱离部21克服螺旋弹簧20的弹力被按压时,小径轴16b通过筒状部件18的两端部的防脱部18a而被压入筒状部件18的内部。
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一对滑动部16的各卡合脱离部21构成为,根据滑动动作能够卡合/脱离地卡定于在带状体连结节12的两侧部分别所设置的各卡定部14,且在基于各卡定部14的卡定被解除时,从带状体连结节12脱离。
如图6所示,带状体连结节12的两侧部的各卡定部14具备嵌合孔22和脱离槽23。该脱离槽23是切口部,从嵌合孔22的内周面设置到带状体连结节12的位于开放侧的端部。另外,该脱离槽23形成为槽宽比嵌合孔22的内径小。
另一方面,如图4以及图7所示,各卡合脱离部21具备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嵌合的大径的嵌合部即嵌合轴21a以及穿过脱离槽23的小径的脱离部即脱离轴21b。该卡合脱离部21构成为,嵌合轴21a和脱离轴21b设置在同一轴上,且它们中的任一方配置于嵌合孔22内。即,该卡合脱离部21在位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外部侧的嵌合轴21a的外端部设置有脱离轴21b。
如图4以及图7所示,脱离轴21b形成为外径比嵌合轴21a的外径小。另外,该脱离轴21b构成为,在嵌合轴21a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沿轴向移动而脱离时,能够配置于嵌合孔22内,插入带状体连结节12的脱离槽23,穿过脱离槽23。
由此,如图4以及图7所示,卡合脱离部21构成为,在嵌合轴21a嵌合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时,滑动部16将带状体连结节12锁定。另外,该卡合脱离部21构成为,在嵌合轴21a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沿轴向移动而脱离,且脱离轴21b配置于嵌合孔22时,嵌合轴21a对带状体连结节12的锁定被解除。
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该卡合脱离部21构成为,在滑动部16相对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锁定被解除时,脱离轴21b能够插入带状体连结节12的脱离槽23,并穿过脱离槽23。即,卡合脱离部21构成为,在脱离轴21b插入带状体连结节12的脱离槽23并穿过脱离槽23时,脱离轴21b从带状体连结节12脱离,由此带状体连结节12与表带7一起从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卸下。
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卡合脱离部21具备在嵌合轴21a嵌合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的状态时防止嵌合轴21a向操作部17侧脱出的止动部21c。该止动部21c形成为外径比嵌合轴21a的外径大,且设置于位于筒状部件18侧的嵌合轴21a的内端面。
由此,如图4以及图7所示,止动部21c构成为,在嵌合轴21a嵌合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的状态时,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的缘部抵接,使卡合脱离部21不会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内部向外部脱出。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的脱离槽23从嵌合孔22的内周面到带状体连结节12的开放侧的外端部斜着设置,其槽宽形成为与卡合脱离部21的小径的脱离轴21b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由此,卡合脱离部21构成为,在嵌合轴21a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脱离而脱离轴21b配置于嵌合孔22时,该脱离轴21b穿过带状体连结节12的脱离槽23向带状体连结节12的外端部脱出。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带状体连结节12的脱离槽23设置有脱出限制部23a,该脱出限制部23a在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穿过脱离槽23时,暂时限制其穿过。该脱出限制部23a构成为,在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沿着带状体连结节12的脱离槽23移动时,在朝向大致正侧向移动的中途使脱离轴21b的移动方向向斜下侧变更,防止脱离轴21b从脱离槽23急剧地脱出,表带7不会从腕表壳体1脱落。
另一方面,如图4以及图7所示,对一对滑动部16施力的螺旋弹簧20配置在筒状部件18内,且对一对滑动部16的各插入部16a向朝向筒状部件18的外部推出的方向施力。即,该螺旋弹簧20构成为,两端部插入到一对滑动部16的各插入部16a的筒部内,通过弹力对一对滑动部16向朝向筒状部件18的外部推出的方向施力。
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一对滑动部16的小径轴16b设置于各滑动部16的插入部16a与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之间。该小径轴16b构成为使嵌合轴21a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内沿轴向移动而脱离。即,该小径轴16b形成为,外径为与筒状部件18的防脱部18a的内径相同的大小,且轴向的长度与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或比其稍长。
因此,如图4以及图7所示,一对滑动部16的小径轴16b构成为,在各滑动部16的卡合脱离部21克服螺旋弹簧20的弹力从外部被按压时,插入筒状部件18内。由此,滑动部16构成为,在小径轴16b插入到筒状部件18内时,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沿轴向移动而脱出,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配置于嵌合孔22内。
另一方面,如图4以及图7所示,一对操作部17用于使一对滑动部16克服螺旋弹簧20的弹力而滑动,且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各操作部17为在同一轴上连续地设置有带阶头部25、轴部26(第一部分)以及螺纹部27(第二部分)的构造。
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带阶头部25具备大径头部25a以及小径头部25b。轴部26形成为外径比小径头部25b的外径小,且与滑动部16的脱离轴21b的外径相同的大小。螺纹部27可装卸地安装于滑动部16,外径形成为比轴部26的外径小。
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一对操作部17构成为,在安装于各滑动部16的状态下,可滑动地插入在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分别所设置的安装孔15内。安装孔15具备操作部17的带阶头部25插入的阶梯孔30和嵌入有操作部17的轴部26插入的管部28的轴孔31。
如图4以及图7所示,在阶梯孔30在同一轴上连续地设置有操作部17的带阶头部25的大径头部25a可出没地插入的大径孔30a和小径头部25b可出没地插入的小径孔30b。管部28是操作部17的轴部26和滑动部16的脱离轴21b插入的部件,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该管部28嵌入于在带状体安装部8的安装突起部11所设置的轴孔31。
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该管部28的内径形成为与操作部17的轴部26的外径以及滑动部16的脱离轴21b的外径相同的大小,且轴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安装突起部11的轴孔31的轴向的长度长。由此,管部28的构造为,在嵌入于安装突起部11的轴孔31的状态下,从轴孔31朝向带状体连结节12突出,且在该突出的端部设置有带阶凸缘部28a。
如图4以及图7所示,管部28的带阶凸缘部28a构成为,外周形成为阶梯状,轴向的端面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外端面抵接。而且,带阶凸缘部28a构成为,在带状体连结节12的外表面与带状体安装部8的安装突起部11的内表面之间设置间隙。
另外,如图4、图7~图9所示,在该带阶凸缘部28a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状的装饰部件32。该装饰部件32由铝等金属形成。装饰部件32构成为,表面被进行防蚀铝处理,通过该防蚀铝处理被装饰。
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操作部17的轴部26的轴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安装孔15的轴孔31的轴向的长度长且与管部28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即,该轴部26构成为,在操作部17的带阶头部25被按入安装突起部11的安装孔15的阶梯孔30时,在配置于管部28内的状态下将操作部17的螺纹部27从管部28内按入带状体连结节12内。
另外,如图4、图7~图9所示,操作部17构成为,通过螺纹部27螺纹固定于在滑动部16的卡合脱离部21从其外端部沿轴向所设置的螺纹孔21d,可装卸地安装于滑动部16。设置于滑动部16的卡合脱离部21的螺纹孔21d的轴向的长度设置为比操作部17的螺纹部27的轴向的长度长且与嵌合轴21a和脱离轴21b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另一方面,如图2以及图6所示,在带状体连结节12的开放侧的下部的中间部设置有固定突起12a。该固定突起12a使带状体连结节12相对于腕表壳体1固定。该固定突起12a构成为,配置于位于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之间的壳体主体2的下表面,且配置于在外装部件4的后盖部4b所设置的固定凹部4d。
而且,如图2以及图6所示,固定突起12a构成为,通过配置于后盖部4b的固定凹部4d并被壳体主体2的下表面夹持,使带状体连结节12相对于腕表壳体1固定。另外,在该带状体连结节12的内表面的中间部,弯曲成半圆弧状地设置有保持筒状部件18的保持部12b。
接着,对在这样的腕表壳体1安装表带7的情况的顺序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首先,将连结体13安装于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此时,预先在筒状部件18的内部配置螺旋弹簧20,并且在筒状部件18的两端部内安装一对滑动部16。
即,在使螺旋弹簧20配置于筒状部件18的内部的状态下,使一对滑动部16的各插入部16b分别插入筒状部件18的两端部内,在该状态下通过铆接加工在筒状部件18的两端部形成防脱部18a。由此,一对滑动部16的各插入部16a不会因筒状部件18内的螺旋弹簧20的弹力脱出地安装于筒状部件18内。
在该状态下,一对滑动部16的各卡合脱离部21以及各小径轴16b从筒状部件18的两端部被推出而突出。然后,将设置有一对滑动部16的筒状部件18配置于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之间,通过一对操作部17安装于带状体安装部8。
此时,首先,使一对操作部17的各轴部26以及各螺纹部27从分别设置于一对安装突起部11的各安装孔15的阶梯孔30插入嵌入于各安装孔15的轴孔31的管部28内,使一对操作部17的各带阶头部25与各阶梯孔30对应。另外,此时,使一对滑动部16的各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插入一对安装突起部11的各管部28内。
于是,操作部17的轴部26和滑动部16的脱离轴21b在管部28内配置于同一轴上,并且操作部17的螺纹部27和滑动部16的卡合脱离部21的螺纹孔21d在管部28内配置于同一轴上。在该状态下,通过工具等使滑动部16固定,使操作部17的带阶头部25旋转。于是,操作部17的螺纹部27与滑动部16的螺纹孔21d螺纹结合而紧固。
在该状态下,一对操作部17的各带阶头部25的大径头部25a从一对安装突起部11的各安装孔15的阶梯孔30的大径孔30a被推出而向各安装孔15的外部突出。由此,一对操作部17安装于一对滑动部16,并且安装于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
即,一对操作部17以可滑动地配置于一对安装突起部11的各安装孔15内的状态安装于一对安装突起部11,通过这一对操作部17,一对滑动部16以及筒状部件18以配置于一对安装突起部11之间的状态安装于一对安装突起部11。由此,连结体13安装于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
接着,对通过连结体13将表带7安装于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的情况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首先,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从轴向的两侧克服螺旋弹簧20的弹力地对一对操作部17的各带阶头部25进行按压操作。于是,安装有一对操作部17的各螺纹部27的各卡合脱离部21朝向筒状部件18的两端部滑动,并且各小径轴16b被按入筒状部件18内。
此时,如图9所示,各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从带状体安装部8的安装突起部11的安装孔15的管部28内被推出,各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配置于筒状部件18的两端部。由此,在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成为成功在安装有一对操作部17的连结体13安装表带7的带状体连结节12的状态。
然后,在连结体13安装带状体连结节12。此时,首先,通过连结销7a将带状体连结节12安装于表带7的端部。在该状态下,使带状体连结节12配置于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之间,使带状体连结节12的开放侧与连结体13对应。另外,使设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两侧部的各卡定部14的脱离槽23与连结体13的一对卡合脱离部21的各脱离轴21b对应。
然后,如图5所示,使各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插入带状体连结节12的各卡定部14的脱离槽23,并使脱离轴21b通过该脱离槽23移动到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内。在该状态下,从一对操作部17的各带阶头部25去除外力。于是,如图4所示,通过螺旋弹簧20的弹力对一对滑动部16的各插入部16a朝向筒状部件18的外部施力。
此时,各小径轴16b向筒状部件18的外部被推出,各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各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嵌合,各卡合脱离部21的止动部21c与各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的缘部抵接。由此,带状体连结节12连结于连结体13并被锁定。
另外,此时,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从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被推出,插入在安装突起部11的轴孔31所嵌入的管部28内。由此,一对操作部17被从一对安装突起部11的各安装孔15向外部被推出。在该状态下,一对操作部17的各带阶头部25的大径头部25a从一对安装突起部11的各安装孔15的阶梯孔30的大径孔30a被推出而向各安装孔15的外部突出。
此时,设置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固定突起12a配置于在外装部件4的后盖部4b所设置的固定凹部4d,在该状态下,固定突起12a被夹在壳体主体2的下表面与后盖部4b之间。由此,带状体连结节12相对于腕表壳体1固定。另外,此时,配置于带状体连结节12内的筒状部件18保持于在带状体连结节12的内表面的中间部所设置的保持部12b。
由此,带状体连结节12连结于连结体13而被锁定。因此,带状体连结节12通过连结体13安装于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通过该带状体连结节12,表带7安装于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
接着,对将表带7从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卸下的情况下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克服螺旋弹簧20的弹力从轴向的两侧对从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的各安装孔15向外部突出的一对操作部17进行按压操作。于是,如图7所示,一对滑动部16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滑动。
此时,通过操作部17的螺纹部27,卡合脱离部21朝向筒状部件18移动,小径轴16b被推入筒状部件18。因此,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脱离,并被推入带状体连结节12的内部。另外,此时,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向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内移动。
由此,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对带状体连结节12的锁定被解除。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带状体连结节12移动,使移动到设置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内的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插入卡定部14的脱离槽23内。于是,如图5所示,脱离轴21b沿着脱离槽23向斜下侧移动而穿过脱离槽23。
在这样使脱离轴21b穿过带状体连结节12的脱离槽23时,脱离轴21b抵接于在脱离槽23内所设置的脱出限制部23a,脱离轴21b的脱出被限制。即,在脱离轴21b穿过脱离槽23时,在脱离轴21b朝向大致正横向移动的中途,脱离轴21b的移动方向变更为斜下侧。
因此,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不会从带状体连结节12的脱离槽23急速脱出,因此能够防止表带7从腕表壳体1急速脱落。由此,能够将表带7从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良好地卸下。
这样,根据该腕表的连结体13,具备:卡合脱离部21,其为能够与设置于作为第一部件的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卡合/脱离的卡定脱离部;以及操作部17,其安装于作为第二部件的带状体安装部8,包括作为第一部分的轴部26和设于卡合脱离部21的作为第二部分的螺纹部27,且使卡合脱离部21相对于卡定部14的卡定解除,由此能够提供拆卸作业性良好且佩戴感良好的构件。
即,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通过利用操作部17操作卡合脱离部21,能够使卡合脱离部21对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的卡定解除,使带状体连结节12从卡合脱离部21脱离,因此拆卸作业性良好。另外,操作部17在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分别可滑动地安装,因此操作部17不会成为妨碍,因此通过表带7将腕表壳体1佩戴于手腕上时的佩戴感良好。
另外,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具备:嵌合孔22;以及脱离槽23,其从该嵌合孔22的内周面以比嵌合孔22的内径窄的槽宽设置到带状体连结节12的外端部,卡合脱离部21具备:与嵌合孔22嵌合的作为嵌合部的嵌合轴21a;以及脱离轴21b,其在该嵌合轴21a从嵌合孔22脱离时插入脱离槽23且能够穿过脱离槽23,由此能够使卡合脱离部21能够卡合/脱离地卡定于带状体连结节12,并且能够使卡合脱离部21对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解除。
即,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通过使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嵌合,能够利用卡合脱离部21锁定带状体连结节12。另外,通过使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从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脱离,并将脱离轴21b插入并穿过脱离槽23,能够解除卡合脱离部21对带状体连结节12的锁定,使带状体连结节12从卡合脱离部21容易且良好地脱离并卸下。
另外,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卡合脱离部21具备在使嵌合轴21a嵌合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的状态时防止嵌合轴21a向操作部17侧的脱出的止动部21c,由此能够通过止动部21c使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嵌合并压紧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因此能够通过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可靠地锁定带状体连结节12。
即,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在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嵌合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时,能够使止动部21c与嵌合孔22的缘部抵接,因此能够通过止动部21c使嵌合轴21a可靠地嵌合并压紧于嵌合孔22,由此能够通过嵌合轴21a可靠地锁定带状体连结节12。
另外,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在带状体连结节12的脱离槽23设置有限制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的脱出的脱出限制部23a,由此在脱离轴21b穿过脱离槽23时,能够利用脱出限制部23a暂时限制该穿过,由此能够限制脱离轴21b从脱离槽23急速地脱出,因此能够防止表带7从腕表壳体1急速地脱落。
即,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在脱离轴21b穿过脱离槽23时,在该脱离轴21b移动的中途,使脱离轴21b与设于脱离槽23内的脱出限制部23a抵接,能够变更脱离轴21b的移动方向,由此能够使脱离轴21b不会从脱离槽23急速地脱出。
另外,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具备对卡合脱离部21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即螺旋弹簧20,由此能够利用螺旋弹簧20的弹力使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始终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嵌合而使带状体连结节12锁定。
另外,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通过克服螺旋弹簧20的弹力对操作部17进行按压操作,能够使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脱离,由此能够使带状体连结节12的锁定解除,将带状体连结节12从连结体13容易地卸下。
另外,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具备在内部配置有设于卡合脱离部21的端部上的插入部16a和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20的筒状部件18,由此能够通过筒状部件18可滑动地连结一对滑动部16,并且能够通过配置于筒状部件18内的螺旋弹簧20的弹力对分别配置于筒状部件18的两端部内的滑动部16的插入部16a向从筒状部件18内推出的方向施力。
另外,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在卡合脱离部21与插入部16a之间设置有用于使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从卡定部14的嵌合孔22脱离的小径轴16b,由此在卡合脱离部21克服螺旋弹簧20的弹力被按压时,能够使小径轴16b插入筒状部件18内,由此能够使嵌合轴21a从嵌合孔22内可靠且良好地脱离。
另外,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操作部17可装卸地设置于卡合脱离部21的轴中心部,由此能够通过操作部17将卡合脱离部21安装于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另外,通过从卡合脱离部21卸下操作部17,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分解操作部17和滑动部16。
另外,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在作为第二部件的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设置有作为操作部17的第一部分的轴部26可滑动地插入且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能够向带状体连结节12侧脱出地插入的管部28,由此在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嵌合于带状体连结节12的嵌合孔22而将带状体连结节12锁定的状态时,能够使操作部17的轴部26和卡合脱离部21的脱离轴21b插入管部28内,由此能够将带状体连结节12在稳定的状态下可靠且良好地固定。
进一步地,在该腕表的连结体13中,在作为第一部件的带状体连结节12设置有配置于在作为第二部件的带状体安装部8所设置的固定凹部4d并使带状体连结节12固定于带状体安装部8的固定突起12a,由此在带状体连结节12在配置于一对安装突起部11之间并卡定于卡合脱离部21的嵌合轴21a的状态下被锁定时,能够将带状体连结节12的固定突起12a配置于带状体安装部8的固定凹部4d,因此能够使带状体连结节12可靠且良好地固定于带状体安装部8。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管部28嵌入在腕表壳体1的带状体安装部8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1分别所设置的安装孔15的轴孔3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无需一定设置管部28,也可以构成为操作部17的轴部26和滑动部16的脱离轴21b插入轴孔31内。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部件是带状体连结节12,第二部件是带状体安装部8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在本发明中,并不局限于该,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部件是带状体安装部8,第二部件是带状体连结节12。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腕表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无需一定是腕表,本发明例如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佩戴在手腕上使用的手腕佩戴装置、手环、用于衣服的带状体等装饰品。
生产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拆卸作业性良好且佩戴感良好的物品。
符号说明
1—腕表壳体,2—壳体主体,2a—第二防水衬垫,3—上部壳体,4—外装部件,4a—表圈部,4b—后盖部,4c—安装凹部,4d—固定凹部,5—钟表玻璃,6—第一防水衬垫,7—表带,8—带状体安装部,10—开关部,11—安装突起部,12—带状体连结节,12a—固定突起,12b—保持部,13—连结体,14—卡定部,15—安装孔,16—滑动部,17—操作部,18—筒状部件,18a—防脱部,20—螺旋弹簧,21—卡合脱离部,21a—嵌合轴,21b—脱离轴,21c—止动部,21d—螺纹孔,22—嵌合孔,23—脱离槽,23a—脱出限制部,25—带阶头部,25a—大径头部,25b—小径头部,26—轴部,27—螺纹部,28—管部,30—阶梯孔,30a—大径孔,30b—小径孔,31—轴孔,32—装饰部件。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连结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滑动部,其在一方侧设有能够与设置于第一部件的卡定部卡合/脱离的卡定脱离部;以及
操作部,其安装于第二部件,包括头部和固定于在所述滑动部的所述卡定脱离部所形成的被嵌合部的嵌合部,且使所述卡定脱离部相对于所述卡定部的卡定解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卡定部具备:嵌合孔;以及脱离槽,其从所述嵌合孔的内周面以比所述嵌合孔的内径窄的槽宽设置到所述第一部件的外端部,
所述卡定脱离部具备:大径的嵌合部,其嵌合于所述嵌合孔;以及小径的脱离部,其在所述嵌合部从所述嵌合孔脱离时插入所述脱离槽,且能够穿过所述脱离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脱离部具备止动部,该止动部在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嵌合孔的状态时防止所述嵌合部向所述操作部侧的脱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离槽设置有限制所述脱离部的脱出的脱出限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脱离部是一对卡定脱离部,
该连结体具备对所述卡定脱离部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筒状部件,该筒状部件在内部配置设于所述卡定脱离部的端部的插入部和所述施力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定脱离部与所述插入部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卡定脱离部的嵌合部从所述卡定部的嵌合孔脱离的小径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能够装卸地设于所述卡定脱离部的轴中心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具备所述操作部的第一部分能够滑动地插入且所述卡定脱离部的脱离部能够向所述第一部件侧脱出地插入的管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部件设有固定突起,该固定突起配置于在所述第二部件所设置的固定凹部并使所述第一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部件。
11.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是设于钟表壳体的带状体安装部和安装于所述带状体安装部的带状体的端部中的一方,
所述第二部件是所述带状体安装部和所述带状体的所述端部中的另一方。
Claims (12)
1.一种连结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卡定脱离部,其能够与设置于第一部件的卡定部卡合/脱离;以及
操作部,其安装于第二部件,包括第一部分和设于所述卡定脱离部的第二部分,且使所述卡定脱离部相对于所述卡定部的卡定解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卡定部具备:嵌合孔;以及脱离槽,其从所述嵌合孔的内周面以比所述嵌合孔的内径窄的槽宽设置到所述第一部件的外端部,
所述卡定脱离部具备:大径的嵌合部,其嵌合于所述嵌合孔;以及小径的脱离部,其在所述嵌合部从所述嵌合孔脱离时插入所述脱离槽,且能够穿过所述脱离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脱离部具备止动部,该止动部在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嵌合孔的状态时防止所述嵌合部向所述操作部侧的脱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离槽设置有限制所述脱离部的脱出的脱出限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脱离部是一对卡定脱离部,
该连结体具备对所述卡定脱离部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筒状部件,该筒状部件在内部配置设于所述卡定脱离部的端部的插入部和所述施力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定脱离部与所述插入部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卡定脱离部的嵌合部从所述卡定部的嵌合孔脱离的小径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能够装卸地设于所述卡定脱离部的轴中心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具备所述操作部的第一部分能够滑动地插入且所述卡定脱离部的脱离部能够向所述第一部件侧脱出地插入的管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部件设有固定突起,该固定突起配置于在所述第二部件所设置的固定凹部并使所述第一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部件。
11.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是设于钟表壳体的带状体安装部和安装于所述带状体安装部的带状体的端部中的一方,
所述第二部件是所述带状体安装部和所述带状体的所述端部中的另一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53223A JP2023045044A (ja) | 2021-09-21 | 2021-09-21 | 連結体および時計 |
JP2021-153223 | 2021-09-21 | ||
PCT/JP2022/030086 WO2023047816A1 (ja) | 2021-09-21 | 2022-08-05 | 連結体および時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251157A true CN118251157A (zh) | 2024-06-25 |
Family
ID=85719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76256.3A Pending CN118251157A (zh) | 2021-09-21 | 2022-08-05 | 连结体以及钟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85043A1 (zh) |
EP (1) | EP4407386A4 (zh) |
JP (1) | JP2023045044A (zh) |
CN (1) | CN118251157A (zh) |
WO (1) | WO202304781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1023793S1 (en) * | 2022-07-29 | 2024-04-23 |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 Watc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85914U (zh) * | 1989-12-19 | 1991-08-30 | ||
DE9114446U1 (de) * | 1991-11-20 | 1992-02-06 | Hagmann, Eberhard, 7531 Ölbronn-Dürrn | Armbanduhr |
JP2575903Y2 (ja) * | 1993-08-31 | 1998-07-02 |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 バンド付時計 |
JP6287198B2 (ja) * | 2013-12-27 | 2018-03-07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バンドの取付構造及び時計 |
JP6727995B2 (ja) | 2016-09-05 | 2020-07-22 |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 装身具 |
EP3473126B1 (fr) * | 2017-10-19 | 2020-07-01 | Montres Breguet S.A. |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 bracelet |
-
2021
- 2021-09-21 JP JP2021153223A patent/JP2023045044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8-05 WO PCT/JP2022/030086 patent/WO202304781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8-05 CN CN202280076256.3A patent/CN11825115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8-05 US US18/693,662 patent/US20240285043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8-05 EP EP22872572.7A patent/EP4407386A4/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045044A (ja) | 2023-04-03 |
EP4407386A1 (en) | 2024-07-31 |
WO2023047816A1 (ja) | 2023-03-30 |
US20240285043A1 (en) | 2024-08-29 |
EP4407386A4 (en) | 2024-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258115B2 (en) | Watch straps | |
CN108135335B (zh) | 表带连接件、表带及手表 | |
US11022943B2 (en) | Device for attaching a bracelet | |
US10667584B2 (en) | Wearable device and main body of wearable device | |
CN109924618B (zh) | 按底快拆伸缩针自锁表带及其手表 | |
CN112120363B (zh) | 可穿戴设备 | |
JP7383020B2 (ja) | 端部材 | |
JP7358763B2 (ja) | バンドおよび時計 | |
KR101555489B1 (ko) | 시계 체결 및 해제장치 | |
WO2021004358A1 (zh) | 可穿戴设备 | |
WO2020259158A1 (zh) | 可穿戴设备及表壳组合件 | |
CN118251157A (zh) | 连结体以及钟表 | |
WO2024002037A1 (zh) | 表带及手表 | |
CN112273807B (zh) | 可穿戴设备 | |
US7481075B2 (en) | Jewelry piece with a replaceable-exchangeable setting and attachment mechanism and setting apparatus therefor | |
CN109463859B (zh) | 带以及钟表 | |
CN109288214B (zh) | 铆接式表带 | |
CN113925265B (zh) | 腕戴设备 | |
CN212488818U (zh) | 一种可替换配件套壳的锁扣 | |
KR900007984B1 (ko) | 시계줄 접속 장치 | |
US20240197044A1 (en) | Bracelet fastening device | |
JP2015230240A (ja) | バンド取付構造および腕時計 | |
CN204467161U (zh) | 带安装结构及手表 | |
KR102062245B1 (ko) | 양방향으로 탈착 가능한 팔찌 체결구 | |
KR20180132244A (ko) | 장신구의 체결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