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6617A - 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46617A CN112046617A CN202010173283.5A CN202010173283A CN112046617A CN 112046617 A CN112046617 A CN 112046617A CN 202010173283 A CN202010173283 A CN 202010173283A CN 112046617 A CN112046617 A CN 1120466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side frame
- body structure
- rear side
- lo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能够提高针对后方碰撞载荷来保护配设在后地板下方的车辆构件的保护性能。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设置具备沿着后保险杠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保险杠梁部(33)以及从该后保险杠梁部(33)的左右两端朝车辆前方延伸的载荷吸收部(32的后保险杠加强件(37),并设置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后端与上述载荷吸收部(32)的前端连结的后侧框(20),在上述后地板的下方配设有车辆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后保险杠梁部(33)的上下中心(C1)相对于上述后侧框(20)的上下中心(C2)位于下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详细来说,该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为,设置具备沿着后保险杠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保险杠梁部以及从该后保险杠梁部的左右两端朝车辆前方延伸的载荷吸收部的后保险杠加强件,设置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后端与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前端连结的后侧框,在上述后地板的下方配设有车辆构件。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SUV车(多功能运动车)等中,车高较高而后侧框以及后保险杠梁部的高度也变高。另一方面,例如,在EV车(通过从蓄电池单元进行电源供给的马达来驱动车轮的电动汽车)的情况下,能够想到在前地板下方以及拱起部下方配设有蓄电池单元的情况,在增程电动车(具备车轮驱动用的马达、向马达供给电源的蓄电池单元以及驱动发电机的发动机,将发电机的发电电力供给至蓄电池来进行充电,所谓的REEV车)中,能够想到在蓄电池单元的进一步后方配设有燃料箱的情况。
因此,虽然想要针对后方碰撞载荷来保护上述蓄电池单元、燃料箱,但由于蓄电池单元、燃料箱相对于上述后侧框被配置于相当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存在难以通过后保险杠梁部对这些车辆构件(蓄电池单元、燃料箱)进行保护的问题点。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后保险杠梁部的上下中心相对于后侧框的上下中心位于车辆上方的汽车的保险杠构造,但是由于后保险杠梁部的上下中心如上述那样相对于后侧框的上下中心位于上方的关系,在车高较高的车辆中难以针对后方碰撞来保护车辆构件,存在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09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能够提高针对后方碰撞载荷来保护配设在后地板下方的车辆构件的保护性能。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为,设置有具备沿着后保险杠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保险杠梁部以及从该后保险杠梁部的左右两端朝车辆前方延伸的载荷吸收部的后保险杠加强件,并设置有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后端与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前端连结的后侧框,在上述后地板的下方配设有车辆构件,在该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中,上述后保险杠梁部的上下中心相对于上述后侧框的上下中心位于下方。
上述车辆构件可以设定为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单元,也可以设定为增程电动车的燃料箱。
根据上述构成,后保险杠梁部的上下中心相对于后侧框的上下中心位于下方,因此,即便是车高较高的车辆,也能够通过后保险杠梁部暂时承接后方碰撞载荷,由此,能够提高针对后方碰撞载荷来保护配设在后地板下方的车辆构件的保护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后侧框的轴向的屈服强度被设定为,后部侧低于前部侧。
根据上述构成,在后方碰撞时,在后侧框的轴向屈服强度较低的后部侧的后端弯折,能够使比该后端靠前侧的部分轴向压缩而进行载荷吸收(能量吸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侧框的前部侧与后部侧的边界部的上部,形成有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第一脆弱部。
根据上述构成,在后方碰撞时,在上述边界部上部的脆弱部弯折,其前侧轴向压缩,由此能够进行载荷吸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侧框的后端部的下部,形成有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第二脆弱部。
根据上述构成,在后端部下部形成有上述第二脆弱部,因此,在后方碰撞时,该第二脆弱部能够成为折断契机而促进折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侧框的后部侧的后端上部设置有连结设置板的托架,在上述后部侧的后端与上述托架的前端之间形成了刚性差。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连结上述设置板的托架,能够起到确保后保险杠加强件的支承刚性,并且将钩子钩挂于该后保险杠加强件而进行牵引这样的主体的功能,并且,通过后部侧的后端与托架前端之间的刚性差,与上述后端部下部的脆弱部一起,成为后方碰撞时的折断契机,能够抑制折断被妨碍而促进折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后侧框由上方开放的U字状部件、以及封闭该U字状部件的上部的上壁部件构成,上述U字状部件在后侧框的前后共用,上述上壁部件被分割形成为低屈服强度的后侧上壁部件和高屈服强度的前侧上壁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在后侧框的前后共用U字状部件,并将上壁部件分割形成为后侧上壁部件与前侧上壁部件,因此,容易设定后侧框前后的屈服强度,能够在通过后侧框的长边方向整体来获得载荷吸收量的同时,实现折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后保险杠梁部的下端延伸至比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安装位置靠下方,在车辆后侧观察时,在与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安装位置重叠的后保险杠梁部形成有切口部。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形成有上述切口部,因此,后保险杠加强件、尤其是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安装变得容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提高针对后方碰撞载荷来保护配设在后地板下方的车辆构件的保护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的车辆右侧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车辆右侧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A-A线向视截面图。
图5是后保险杠加强件的后视图。
图6中的(a)~(d)是表示后方碰撞时的后侧框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2:后地板;15:燃料箱(车辆构件);20:后侧框;20F:前部侧;20R:后部侧;21:后侧框主体(U字状部件);22:上壁部件;23:后侧上壁部件;24:前侧上壁部件;25:台阶部(脆弱部);26:托架;30:设置板;32:溃缩盒;33:后保险杠梁部;37:后保险杠加强件;40:切口部;α:边界部;b1:突条部(脆弱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中,提高针对后方碰撞载荷来保护配设在后地板下方的车辆构件的保护性能这样的目的,通过如下构成来实现:设置具备沿着后保险杠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保险杠梁部以及从该后保险杠梁部的左右两端朝车辆前方延伸的载荷吸收部的后保险杠加强件,并设置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后端与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前端连结的后侧框,在上述后地板的下方配设有车辆构件,在该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中,上述后保险杠梁部的上下中心相对于上述后侧框的上下中心位于下方。
【实施例】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叙述。
附图表示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图1是表示该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的车辆右侧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车辆右侧的仰视图,图3是表示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的立体图,图4是图2的A-A线向视截面图,图5是后保险杠加强件的后视图。
在图3中,设置有形成车厢的地面的前地板1,在该前地板1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部,设置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车身强度部件的侧边梁2。
如图2、图3所示,该侧边梁2具备侧边梁内侧部件3、侧边梁加强件4、以及车身的外板面板上的侧边梁外侧部件,并且具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边梁闭合截面。
如图3所示,在左右一对侧边梁2、2之间,在前地板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的侧边梁2、2之间的前部横梁5(所谓的No.2横梁),在该前部横梁5与前地板1之间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如该图3所示,在上述前部横梁5的后方且以与该前部横梁5平行的方式,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的侧边梁2、2之间的中间横梁6(所谓的No.2.5横梁),在该中间横梁6与前地板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如图3所示,在上述前地板1的后端部设置有在朝上方立起之后朝后方延伸的拱起部7。
在图1、图3所示的拱起部7与图2、图3所示的后部横梁8(所谓的No.4横梁)之间,设置有在其上方搭载后座椅的后座椅底板9。如图2所示,在上述后部横梁8的进一步后方,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后述的左右一对后侧框20、20之间的后端部横梁10(所谓的No.4.5横梁)。
该后端部横梁10与上述后部横梁8平行地设置,从该后部横梁8遍及到后端部11形成有后地板12,并且,在该后地板12的后部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朝车辆下方突出的行李箱凹部13。
该实施例的车辆是电动车辆,如图1所示,在上述前地板1以及拱起部7后方的后座椅底板9的下方,配设有向车辆行驶驱动用的马达供给电源的蓄电池单元14。
此外,如图2所示,在后部横梁8(所谓的No.4横梁)与后端部横梁10(所谓的No.4.5横梁)之间的后地板12的下方配设有燃料箱15,该燃料箱15由作为保护装置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箱护板16和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箱护板17保护。
然而,如图1、图2、图3所示,在上述后地板12的左右两侧部,接合固定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框20。
如图2、图3所示,上述后侧框20从后端部11朝车辆前方延伸设置至与上述侧边梁2的后部重叠的位置。另外,上述后部横梁8以及后端部横梁10遍及设置在左右一对后侧框20、20之间。
如图1、图2、图4所示,在上述后侧框20的后端,经由设置板30以及安装板31而安装有作为载荷吸收部的溃缩盒32,在左右一对溃缩盒32、32相互之间横向架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杠梁部33。
如图4、图5所示,上述后保险杠梁部33具备:截面为横向帽形状的保险杠梁主体34;封闭该保险杠梁主体34的后部开放侧的封闭板35;以及下方延长部36,接合固定于该封闭板35,遍及该封闭板35的车宽方向整个宽度而朝下方延伸。
上述后保险杠梁部33沿着未图示的后保险杠在车宽方向上延伸,通过该后保险杠梁部33、以及从该后保险杠梁部33的左右两端朝车辆前方延伸的作为载荷吸收部的溃缩盒32、32,构成后保险杠加强件37。
此处,上述后侧框20为,在后地板12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后端与溃缩盒32、32的前端连结。
如图4所示,上述设置板30与安装板31在合计4处使用螺栓38以及螺母39来紧固固定。
如图4、图5所示,上述下方延长部36的下端36a比溃缩盒32的安装位置即车宽方向内侧且下侧的螺栓38、螺母39的位置更朝下方延伸,如图5所示,在车辆后侧观察时,在与作为载荷吸收部的溃缩盒32的安装位置(车宽方向内侧且下侧的螺栓38、螺母39的位置)重叠的下方延长部36,形成有下方开放的切口部40。
通过形成上述切口部40而构成为,后保险杠加强件37的安装、尤其是上述溃缩盒32的安装变得容易。
如图1、图2、图3所示,在上述后侧框20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由后轮罩内侧上侧部件41、后轮罩内侧下侧部件42以及后轮罩外侧部件43构成的后轮罩44。
如图1、图2、图4所示,该车辆作为后轮悬架装置而具备扭力梁式的后悬架50。
如图1、图2、图4所示,上述扭力梁式的后悬架50具备:内部中空构造的拖拽臂52,从前端枢轴支承部51朝后方且下方延伸;作为圆柱弹簧的内部中空构造的扭力梁53,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一对拖拽臂52、52之间;撑杆式的减震器支架54(所谓的后减震器),架设在上述拖拽臂52的自由端上部与主体(参照后述的减震器支承部66)之间;下部弹簧座55,设置在上述拖拽臂52与扭力梁53之间的角部;上部弹簧座57,经由托架56安装于后侧框20;以及作为悬架弹簧的螺旋弹簧58,架设在该上部弹簧座57与下部弹簧座55之间。
如图1所示,在上述拖拽臂52的自由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经由托架59安装有轮毂部件60,并构成为通过该轮毂部件60来支承后轮。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通过在下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边梁2、在后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立柱61、在上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顶棚侧轨、在前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在倾斜方向上连结上述顶棚侧轨的前端与铰链柱的上端的前柱,形成无中柱的门开口62。并且,构成为,在该门开口62配设对开构造的前门与后门。
另外,在图3中,63是侧面板内侧部件,64是从后部横梁8的左右两侧部沿着后轮罩内侧上侧部件41朝上方延伸的下部支柱部件,65是从该下部支柱部件64沿着后轮罩内侧上侧部件41进一步朝上方延伸的上部支柱部件,66是减震器支承部,67是从后侧框20的后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形成的地板侧面板。
如图4所示,后侧框20包括:后侧框主体21,包括上方开放的U字状部在内的车宽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反帽形;以及上壁部件22,封闭该反帽形的后侧框主体21的上部。
作为U字状部件的后侧框主体21具有U字状部21a、以及从该U字状部21a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左右延伸的凸缘部21b,且形成为反帽形。
上壁部件22形成为相对于后侧框主体21而上下方向尺寸较低的截面帽形。图3所示的后地板12被夹持固定在上壁部件22的截面帽形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凸缘部与后侧框主体21的截面反帽形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凸缘部21b之间。
即,后侧框主体21在后地板12的左右两侧下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上壁部件22在后地板12的左右两侧上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而且,上述后侧框主体21在后侧框20的前后共用,另一方面,上壁部件22被分割形成为低屈服强度的后侧上壁部件23和高屈服强度的前侧上壁部件24。
而且,如图4所示,构成为,后保险杠梁部33的上下中心(参照上下中心线C1)相对于上述后侧框20的上下中心(参照上下中心线C2)而位于下方。
由此,即便是SUV车那样车高较高的车辆,也能够通过后保险杠梁部33暂时承接后方碰撞载荷,因此构成为,能够提高针对后方碰撞载荷来保护配设在后地板12下方的增程电动车用的燃料箱15(车辆构件)的保护性能。
如图4所示,上述后侧框20被分成:由后侧上壁部件23和与该后侧上壁部件23对置的后侧框20的后侧形成的后部侧20R;以及由前侧上壁部件24和与该前侧上壁部件24对置的后侧框20的前侧形成的前部侧20F。
并且,后侧框20的轴向的屈服强度被设定为,上述后部侧20R低于前部侧20F。
在该实施例中,后侧框主体21、后侧上壁部件23以及前侧上壁部件24均由高强度刚板形成,前侧上壁部件24的板厚被设定得小于后侧框主体21的板厚,此外,后侧上壁部件23的板厚被设定得进一步小于前侧上壁部件24的板厚,并且使用高强度刚板中屈服强度不同的材质的高强度钢板,由此,构成为,后部侧20R的轴向屈服强度变得低于前部侧20F的轴向屈服强度。
由此,构成为,在车辆后方碰撞时,在后侧框20的轴向屈服强度较低的后部侧20R的后端弯折,使比该后端靠前侧轴向压缩而进行载荷吸收(能量吸收)。
如图4所示,在后侧框20的前部侧20F与后部侧20R的边界部α的上部、详细而言为后侧上壁部件23的前端部上部,作为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脆弱部而形成有朝下方降低的台阶部25。
由此,构成为,在车辆后方碰撞时,在上述边界部α上部的台阶部25弯折,其前侧进行轴向压缩而实现载荷吸收。
如图1所示,上述边界部α形成在燃料箱15的进一步后方且是后地板12的与行李箱凹部13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对应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上述后侧框20的后端部的下部、详细而言为后侧框主体21的后端部的下部,作为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脆弱部,形成有朝后侧框闭合截面内侧凹陷的突条部b1。如图1、图4所示,该突条部b1形成在U字状部21a的内外两侧。
通过形成上述突条部b1而构成为,在车辆后方碰撞时,该突条部b1成为折断契机而促进折断。
如图4所示,除了上述突条部b1之外,在后侧框主体21的与后部侧20R以及前部侧20F对应的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分别形成有多个内凹陷构造的突条部b2~b6,这些突条部b2~b6中的突条部b4形成在与上述边界部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一致或者大致一致的位置。
如图3、图4所示,在后侧框20的后部侧20R的后端上部、详细而言为后侧上壁部件23的后端上部,设置有跨越该后侧上壁部件23的上表面与设置板30的前表面的形状的托架26,在后侧框20的后部侧20R的后端与托架26的前端之间形成了刚性差。
上述托架26用于连结设置板30,该托架26由高强度刚板形成,其板厚比后侧上壁部件23、前侧上壁部件24、后侧框主体21中板厚最大的后侧框主体21的板厚更大。
进而,上述托架26的前端被设定在与作为上述脆弱部的突条部b1相同的位置。
由此,构成为,通过连结设置板30的托架26,能够起到确保后保险杠加强件37的支承刚性,并且将钩子(未图示)钩挂于该后保险杠加强件37而进行牵引这样的托架主体的功能,并且,通过后部侧20R的后端与托架26的前端之间的刚性差,与上述后端部下部的突条部b1一起,成为车辆后方碰撞时的折断契机,抑制折断被妨碍而促进折断。
图6中的(a)~(d)是表示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后侧框20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当从图6(a)所示的正常状态(非碰撞状态)向后保险杠加强件37输入后方碰撞载荷时,由于上述后保险杠梁部33的上下中心相对于后侧框20的上下中心位于下方,因此能够通过后保险杠梁部33暂时承接后方碰撞载荷。
之后,如图6(b)所示,溃缩盒32进行轴向压缩而吸收载荷,并且托架26的前端与后侧上壁部件23的后端的刚性差、以及作为脆弱部的突条部b1成为折断契机,如该图6(b)所示,比该突条部b1靠后侧的部分以及靠前侧的部分呈山状弯折变形,而吸收载荷。
接着,如图6(c)所示,以前部侧20F与后部侧20R的边界部α上部的作为脆弱部的台阶部25、以及突条部b4的部分为中心,后部侧20R相对于前部侧20F呈谷状弯折变形,而吸收载荷。
接着,如图6(d)所示,上述各突条部b2、b3、b4损坏而进行载荷吸收(能量吸收),因此,后部侧20R的呈谷状弯折变形的程度进一步变大,后侧框20的前部侧20F不会太大程度地变形,能够实现对作为车辆构件的燃料箱15的保护。
另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如此,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为,设置有具备沿着后保险杠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保险杠梁部33以及从该后保险杠梁部33的左右两端朝车辆前方延伸的载荷吸收部(溃缩盒32)的后保险杠加强件37,并设置有在后地板12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后端与上述载荷吸收部(溃缩盒32)的前端连结的后侧框20,在上述后地板12的下方配设有车辆构件(燃料箱15),在该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中,上述后保险杠梁部33的上下中心(参照上下中心线C1)相对于上述后侧框20的上下中心(参照上下中心线C2)位于下方(参照图4)。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后保险杠梁部33的上下中心相对于后侧框20的上下中心位于下方,因此,即便是车高较高的车辆,也能够通过后保险杠梁部33暂时承接后方碰撞载荷,由此,能够提高针对后方碰撞载荷来保护配设在后地板12下方的车辆构件(燃料箱15)的保护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后侧框20的轴向的屈服强度被设定为,后部侧20R低于前部侧20F(参照图4)。
根据该构成,在后方碰撞时,在后侧框20的轴向屈服强度较低的后部侧20R的后端弯折,能够使比该后端靠前侧轴向压缩而进行载荷吸收(能量吸收)。
进而,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侧框20的前部侧20F与后部侧20R的边界部α的上部,形成有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脆弱部(台阶部25)(参照图4)。
根据该构成,在后方碰撞时,在上述边界部α上部的脆弱部(台阶部25)弯折,其前侧进行轴向压缩,由此能够进行载荷吸收。
而且,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侧框20的后端部的下部,形成有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脆弱部(突条部b1)(参照图4)。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后端部下部形成有上述脆弱部(突条部b1),因此在后方碰撞时,该脆弱部(突条部b1)成为折断契机,能够促进折断。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侧框20的后部侧20R的后端上部设置有连结设置板30的托架26,在上述后部侧20R的后端与上述托架26的前端之间形成了刚性差(参照图4)。
根据该构成,通过连结上述设置板30的托架26,能够起到确保后保险杠加强件37的支承刚性,并且将钩子钩挂于该后保险杠加强件37而进行牵引这样的托架主体的功能,并且,通过后部侧20R的后端与托架26的前端之间的刚性差,与上述后端部下部的脆弱部(突条部b1)一起,成为后方碰撞时的折断契机,能够抑制折断被妨碍而促进折断。
进而,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后侧框20由上方开放的U字状部件(后侧框主体21)以及封闭该U字状部件(后侧框主体21)的上部的上壁部件22构成,上述U字状部件(后侧框主体21)在后侧框20的前后共用,上述上壁部件22被分割形成为低屈服强度的后侧上壁部件23和高屈服强度的前侧上壁部件24(参照图4)。
根据该构成,使U字状部件(后侧框主体21)在后侧框20的前后共用,并将上壁部件22分割形成为后侧上壁部件23与前侧上壁部件24,因此,容易设定后侧框20的前后的屈服强度,能够通过后侧框20的长边方向整体来获得载荷吸收量,并且实现折断。
进而,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后保险杠梁部33的下端延伸至比上述载荷吸收部(溃缩盒32)的安装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在车辆后侧观察时,在与上述载荷吸收部(溃缩盒32)的安装位置重叠的后保险杠梁部33形成有切口部40(参照图4、图5)。
根据该构成,由于形成有上述切口部40,因此后保险杠加强件37、尤其是上述载荷吸收部(溃缩盒32)的安装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实施例的对应中,本发明的载荷吸收部与实施例的溃缩盒32对应,以下同样,车辆构件与燃料箱15对应,技术方案3的第一脆弱部与台阶部25对应,技术方案4的第二脆弱部与突条部b1对应,U字状部件与后侧框主体21对应,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构成。
例如,也可以代替上述台阶部25,而通过朝下方凹陷的突条部来构成脆弱部。此外,上述实施例所示的突条部b1~b6的形成数量以及突条部间的间隔并不限定于图示实施例的构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对于如下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有用,即,设置具备沿着后保险杠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保险杠梁部以及从该后保险杠梁部的左右两端朝车辆前方延伸的载荷吸收部的后保险杠加强件,并设置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后端与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前端连结的后侧框,在上述后地板的下方配设有车辆构件。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
设置有后保险杠加强件,该后保险杠加强件具备沿着后保险杠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保险杠梁部、以及从该后保险杠梁部的左右两端朝车辆前方延伸的载荷吸收部,
设置有后侧框,该后侧框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后端与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前端连结,
在上述后地板的下方配设有车辆构件,
在该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中,
上述后保险杠梁部的上下中心相对于上述后侧框的上下中心位于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上述后侧框的轴向的屈服强度被设定为,后部侧低于前部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在上述后侧框的前部侧与后部侧的边界部的上部,形成有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第一脆弱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在上述后侧框的前部侧与后部侧的边界部的上部,形成有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第一脆弱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在上述后侧框的后端部的下部,形成有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第二脆弱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在上述后侧框的后端部的下部,形成有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第二脆弱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在上述后侧框的后端部的下部,形成有针对前后方向载荷的第二脆弱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在上述后侧框的后部侧的后端上部设置有连结设置板的托架,
在上述后部侧的后端与上述托架的前端之间形成了刚性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在上述后侧框的后部侧的后端上部设置有连结设置板的托架,
在上述后部侧的后端与上述托架的前端之间形成了刚性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在上述后侧框的后部侧的后端上部设置有连结设置板的托架,
在上述后部侧的后端与上述托架的前端之间形成了刚性差。
11.如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上述后侧框由上方开放的U字状部件以及封闭该U字状部件的上部的上壁部件构成,
上述U字状部件在后侧框的前后共用,
上述上壁部件被分割形成为低屈服强度的后侧上壁部件和高屈服强度的前侧上壁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上述后保险杠梁部的下端延伸至比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安装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在车辆后侧观察时,在与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安装位置重叠的后保险杠梁部形成有切口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其中,
上述后保险杠梁部的下端延伸至比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安装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在车辆后侧观察时,在与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安装位置重叠的后保险杠梁部形成有切口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07387 | 2019-06-07 | ||
JP2019107387A JP7408927B2 (ja) | 2019-06-07 | 2019-06-07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46617A true CN112046617A (zh) | 2020-12-08 |
CN112046617B CN112046617B (zh) | 2022-10-04 |
Family
ID=69804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73283.5A Active CN112046617B (zh) | 2019-06-07 | 2020-03-13 | 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35807B2 (zh) |
EP (1) | EP3747704B1 (zh) |
JP (1) | JP7408927B2 (zh) |
CN (1) | CN11204661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19665A (zh) * | 2021-02-12 | 2022-08-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207688A1 (ja) * | 2017-05-08 | 2018-11-1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EP3587222B1 (en) * | 2018-06-26 | 2021-12-22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JP6756792B2 (ja) * | 2018-09-27 | 2020-09-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7275836B2 (ja) * | 2019-05-15 | 2023-05-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7318323B2 (ja) * | 2019-06-07 | 2023-08-0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7338251B2 (ja) * | 2019-06-07 | 2023-09-0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KR20210143358A (ko) * | 2020-05-19 | 2021-11-2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전기차량용 차체 |
FR3123875A1 (fr) * | 2021-06-09 | 2022-12-16 | Psa Automobiles Sa | Élément absorbeur de chocs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
JP7299284B2 (ja) | 2021-07-01 | 2023-06-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JP7397025B2 (ja) | 2021-07-01 | 2023-12-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DE102021004208A1 (de) * | 2021-08-17 | 2022-08-18 | Mercedes-Benz Group AG | Heckbodenstruktur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sowie Personenkraftwagen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11698A (en) * | 1972-03-29 | 1974-05-21 | Ford Motor Co |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
US5114184A (en) * | 1989-07-03 | 1992-05-19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Automobile rear body structure |
JP2002029342A (ja) * | 2000-07-19 | 2002-01-29 | Fuji Heavy Ind Ltd | 車両のリヤバンパ構造 |
JP2007008346A (ja) * | 2005-06-30 | 2007-01-18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後部構造 |
JP2007069736A (ja) * | 2005-09-07 | 2007-03-22 | Toyota Motor Corp | バンパ支持構造 |
JP2008080925A (ja) * | 2006-09-27 | 2008-04-10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バンパ構造 |
JP2012051454A (ja) * | 2010-09-01 | 2012-03-15 | Honda Motor Co Ltd | 後部車体構造 |
CN204956654U (zh) * | 2014-08-25 | 2016-01-13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车身结构和吸收后端碰撞载荷的车身结构 |
US20160185391A1 (en) * | 2014-12-25 | 2016-06-30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
US20170057548A1 (en) * | 2015-08-25 | 2017-03-02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
CN107792184A (zh) * | 2016-09-06 | 2018-03-13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
CN108367781A (zh) * | 2015-12-09 | 2018-08-03 |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 |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287871A (ja) * | 1985-06-17 | 1986-12-18 | Toyot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サイドメンバ |
US7568755B2 (en) * | 2007-03-23 | 2009-08-04 | Honda Motor Co., Ltd. | Rear frame structure for vehicle |
FR2932147B1 (fr) * | 2008-06-10 | 2010-06-11 | Renault Sas | Systeme de reprise d'effort sur la partie basse de l'arriere d'un vehicule |
JP5338545B2 (ja) * | 2009-07-30 | 2013-11-1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及び車両の製造方法 |
JP6185336B2 (ja) * | 2013-08-23 | 2017-08-23 | 三菱重工メカトロ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車線システム |
JP6172064B2 (ja) * | 2014-06-19 | 2017-08-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6631474B2 (ja) * | 2016-11-08 | 2020-01-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JP6555235B2 (ja) * | 2016-11-30 | 2019-08-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US11141769B2 (en) * | 2017-06-16 | 2021-10-1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varied strength zones of a vehicle component |
-
2019
- 2019-06-07 JP JP2019107387A patent/JP740892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11 EP EP20162463.2A patent/EP3747704B1/en active Active
- 2020-03-13 CN CN202010173283.5A patent/CN112046617B/zh active Active
- 2020-03-17 US US16/821,736 patent/US1123580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11698A (en) * | 1972-03-29 | 1974-05-21 | Ford Motor Co |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
US5114184A (en) * | 1989-07-03 | 1992-05-19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Automobile rear body structure |
JP2002029342A (ja) * | 2000-07-19 | 2002-01-29 | Fuji Heavy Ind Ltd | 車両のリヤバンパ構造 |
JP2007008346A (ja) * | 2005-06-30 | 2007-01-18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後部構造 |
JP2007069736A (ja) * | 2005-09-07 | 2007-03-22 | Toyota Motor Corp | バンパ支持構造 |
JP2008080925A (ja) * | 2006-09-27 | 2008-04-10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バンパ構造 |
JP2012051454A (ja) * | 2010-09-01 | 2012-03-15 | Honda Motor Co Ltd | 後部車体構造 |
CN204956654U (zh) * | 2014-08-25 | 2016-01-13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车身结构和吸收后端碰撞载荷的车身结构 |
US20160185391A1 (en) * | 2014-12-25 | 2016-06-30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
US20170057548A1 (en) * | 2015-08-25 | 2017-03-02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
CN108367781A (zh) * | 2015-12-09 | 2018-08-03 |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 |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CN107792184A (zh) * | 2016-09-06 | 2018-03-13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19665A (zh) * | 2021-02-12 | 2022-08-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结构 |
US12012151B2 (en) | 2021-02-12 | 2024-06-18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
CN114919665B (zh) * | 2021-02-12 | 2024-10-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747704B1 (en) | 2022-08-10 |
JP2020199842A (ja) | 2020-12-17 |
EP3747704A1 (en) | 2020-12-09 |
CN112046617B (zh) | 2022-10-04 |
US11235807B2 (en) | 2022-02-01 |
JP7408927B2 (ja) | 2024-01-09 |
US20200385058A1 (en) | 2020-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046617B (zh) | 车辆的后部车身构造 | |
JP6988590B2 (ja) | 車両後部構造 | |
US11577787B2 (e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JP5176460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 |
US12202548B2 (en) | Vehicle-body structure that supresses damage from a collision | |
JP2021075089A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JP4601837B2 (ja) | バッテリブラケット構造 | |
US8720627B2 (en) | Battery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2555752B (zh) | 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 | |
JP4547931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5440530B2 (ja) | 車両の蓄電装置支持構造 | |
US20230264557A1 (en) |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with side frame support | |
US12084112B2 (en) | Dash panel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US20210214010A1 (en) | Front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JP2006168523A (ja) |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 |
EP4159545B1 (en) |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 |
US20230264757A1 (en) |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including a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and a floor reinforcement | |
EP4159548A1 (en) | Vehicle-body structure | |
US20210214011A1 (en) | Front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CN115891886A (zh) | 车体前部构造 | |
KR19980024588U (ko) | 자동차 프런트 필라 로어 패널의 보강 구조 | |
KR20120055015A (ko) | 차량의 프런트필러 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