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919073B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9073B
CN111919073B CN201980022643.7A CN201980022643A CN111919073B CN 111919073 B CN111919073 B CN 111919073B CN 201980022643 A CN201980022643 A CN 201980022643A CN 111919073 B CN111919073 B CN 111919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heat exchanger
connection point
refrigeran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26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9073A (zh
Inventor
竹上雅章
堀田卓也
上野明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19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9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9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9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6Several compression cycle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6Temperatures of fresh outdoor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流路切换机构(70)具有第一流路至第四流路(71、72、73、74)、以及能够将各流路(71、72、73、74)打开、关闭的开闭机构(V1、V2、V3、V4、75、76)。连接第一流路(71)的流入部和第二流路(72)的流入部的第一连接点(C1)与压缩部(30)的排出部相连。连接第一流路(71)的流出部和第三流路(73)的流入部的第二连接点(C2)与热源热交换器(22)的气体侧端部相连。连接第二流路(72)的流出部和第四流路(74)的流入部的第三连接点(C3)与第二利用热交换器(85、93)的气体侧端部相连。连接第三流路(73)的流出部和第四流路(74)的流出部的第四连接点(C4)以及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的气体侧端部与压缩部(30)的吸入部相连。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制冷装置包括将压缩机(压缩部)、室外热交换器(热源热交换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第一利用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第二利用热交换器)连接起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在制冷剂回路中,作为流路切换机构,设置有两个四通换向阀。在制冷装置中,通过分别切换两个四通换向阀的状态,而能够进行至少下述四种运转。
在第一运转(制冷/制冷设备运转)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放热(冷凝),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及室内热交换器中蒸发。在第二运转(制热/制冷设备运转)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放热,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及室外热交换器中蒸发。在第三运转(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放热,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中蒸发,并且室外热交换器成为停止状态。在第四运转(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及室外热交换器中放热,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中蒸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449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示例的制冷装置中,为了切换四种运转,需要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两个四通换向阀,使得流路切换机构变得复杂。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抑制流路切换机构变得复杂。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制冷装置,其包括制冷剂回路11,在该制冷剂回路11中,连接有压缩部30、热源热交换器22、与该热源热交换器22并联的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及第二利用热交换器85、93、以及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流路切换机构70,所述制冷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切换机构70具有第一流路至第四流路71、72、73、74、以及将各流路71、72、73、74打开、关闭的开闭机构V1、V2、V3、V4、75、76,连接所述第一流路71的流入部和所述第二流路72的流入部的第一连接点C1与所述压缩部30的排出部相连,连接所述第一流路71的流出部和所述第三流路73的流入部的第二连接点C2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气体侧端部相连,连接所述第二流路72的流出部和第四流路74的流入部的第三连接点C3与所述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的气体侧端部相连,连接所述第三流路73的流出部和第四流路74的流出部的第四连接点C4以及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的气体侧端部与所述压缩部30的吸入部相连。
在第一方面中,利用开闭机构V1、V2、V3、V4、75、76分别切换第一流路至第四流路71、72、73、74的开闭状态,由此能够至少进行上述四种运转。
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包括与所述第一流路71、所述第二流路72、所述第三流路73及所述第四流路74中的至少一条流路连接的阀V1、V2、V3、V4,所述阀V1、V2、V3、V4构成为将所对应的流路71、72、73、74打开、关闭。
在第二方面中,在第一流路至第四流路71、72、73、74中的至少一条流路上设置有阀V1、V2、V3、V4。阀V1、V2、V3、V4将所对应的流路71、72、73、74打开、关闭。
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阀V1、V2、V3、V4由开度能够调节的流量调节阀构成。
在第三方面中,通过将设置于流路71、72、73、74上的阀V1、V2、V3、V4设为流量调节阀,从而能够调节在该流路71、72、73、7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或压力。
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阀V1与所述第一流路71连接。
在第四方面中,通过将第一流路71上的阀V1、V2、V3、V4设为流量调节阀,从而能够调节在热源热交换器22中放热或冷凝的制冷剂的压力或流量。
第五方面在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阀V3与所述第三流路73连接。
在第五方面中,通过将第三流路73上的阀V3设为流量调节阀,从而能够调节在热源热交换器22中蒸发的制冷剂的压力或流量。
第六方面在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阀V1、V2、V3、V4分别与所述第一流路71、所述第二流路72、所述第三流路73及所述第四流路74中的相应的一条流路连接。
在第六方面中,阀V1、V2、V3、V4分别与第一流路至第四流路71、72、73、74中的相应的一条流路连接。通过分别切换这些阀V1、V2、V3、V4的开闭状态,从而能够至少进行上述四种运转。
第七方面在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点C2的第一三通阀75、以及设置于第三连接点C3的第二三通阀76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一三通阀75构成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该第一状态下,使所述第二连接点C2与所述第一连接点C1连通且将该第二连接点C2与所述第四连接点C4切断,在该第二状态下,使所述第二连接点C2与所述第四连接点C4连通且将该第二连接点C2与所述第一连接点C1切断,所述第二三通阀76构成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该第一状态下,使所述第三连接点C3与所述第四连接点C4连通且将该第三连接点C3与所述第一连接点C1切断,在该第二状态下,使所述第三连接点C3与所述第一连接点C1连通且将该第三连接点C3与所述第四连接点C4切断。
在第七方面中,利用三通阀75、76来切换制冷剂的流路。
第八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11构成为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在该第一制冷循环中,由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打开所述第二流路72,并关闭所述第一流路71及所述第四流路74,并且使由所述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中放热,并在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中蒸发,将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设为停止状态。
在第八方面的第一制冷循环中,能够将在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吸收的热用作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的热源。
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包括与所述第三流路73连接的阀V3,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中关闭所述第三流路73的阀V3的控制部100。
在第九方面中,在第一制冷循环中,能够抑制压缩部3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向热源热交换器22流入。
第十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11构成为进行第二制冷循环,在该第二制冷循环中,由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打开所述第一流路71及所述第二流路72,并关闭所述第三流路73及所述第四流路74,并且使由所述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及所述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中放热,并在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中蒸发。
在第十方面的第二制冷循环中,能够将在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吸收的热用作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的热源。剩余的热从热源热交换器22被释放出去。
第十一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部30包括第一压缩机31和第二压缩机41,所述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部与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的气体侧端部相连,所述第二压缩机41的吸入部经由所述第四流路74与所述第二利用热交换器85、93的气体侧端部相连。
在第十一方面中,能够实现下述制冷循环,即,在该制冷循环中,由两台压缩机31、41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且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与第二利用热交换器85、93的蒸发压力不同。
第十二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是二氧化碳。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管道系统图。
图2是对运转模式加以比较的表。
图3是示出制冷设备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4是示出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5是示出制冷/制冷设备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6是示出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7是示出制热/制冷设备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8是示出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9是示出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0是与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的第三阀的控制相关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制热时的运转模式的转变状态的表。
图12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管道系统图,其示出制冷设备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图13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管道系统图,其示出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图14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管道系统图,其示出制冷/制冷设备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图15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管道系统图,其示出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图16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管道系统图,其示出制热/制冷设备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图17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管道系统图,其示出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图18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管道系统图,其示出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图19是变形例2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管道系统图。
图20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管道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0同时进行主要用于业务的冰箱、冷库、陈列柜等冷藏设备、冷冻设备(以下统称为制冷设备)的库内空间的空气的冷却、以及室内的空气调节。如图1所示,制冷装置10包括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组20、对库内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制冷设备机组80、进行室内的空气调节的室内机组90、以及控制器100。制冷设备机组80及室内机组90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这些机组20、80、90通过四根连接管道12、13、14、15相互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11。在制冷剂回路11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是二氧化碳。
〈室外机组〉
室外机组20设置于房间外。在室外机组20中设置有室外回路21。在室外回路21中,连接有第一压缩机31、第二压缩机41、室外热交换器22、室外膨胀阀23、储液器24、以及过冷却热交换器25。
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构成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部30。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构成为两级压缩式。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构成为转速可变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
第一压缩机31具有第一低级压缩机构31a和第一高级压缩机构31b。在第一压缩机31中,由第一低级压缩机构31a压缩后的制冷剂进一步被第一高级压缩机构31b压缩。在第一压缩机31上,连接有第一吸入管32、第一中继管33、第一排出管34及第一回油管35。第一吸入管32与第一低级压缩机构31a的吸入口连通。第一中继管33的流入端与第一低级压缩机构31a的排出口连通。第一中继管33的流出端与第一高级压缩机构31b的吸入口连通。第一排出管34与第一高级压缩机构31b的排出口连通。在第一中继管33上连接有第一中间冷却器36。在第一回油管35上连接有开度可变的第一流量调节阀37。
第二压缩机41具有第二低级压缩机构41a和第二高级压缩机构41b。在第二压缩机41中,由第二低级压缩机构41a压缩后的制冷剂进一步被第二高级压缩机构41b压缩。在第二压缩机41上,连接有第二吸入管42、第二中继管43、第二排出管44及第二回油管45。第二吸入管42与第二低级压缩机构41a的吸入口连通。第二中继管43的流入端与第二低级压缩机构41a的排出口连通。第二中继管43的流出端与第二高级压缩机构41b的吸入口连通。第二排出管44与第二高级压缩机构41b的排出口连通。在第二中继管43上连接有第二中间冷却器46。在第二回油管45上连接有开度可变的第二流量调节阀47。
在第一排出管34上连接有第一油分离器38。在第二排出管44上连接有第二油分离器48。由第一油分离器38分离出的油以及由第二排出管44分离出的油被油冷却器39冷却。被油冷却器39冷却后的油经由第一回油管35返回第一压缩机31。被油冷却器39冷却后的油经由第二回油管45返回第二压缩机41。
在第一吸入管32及第二吸入管42之间连接有吸入连通管50。在吸入连通管50上设置有开度可变的压力调节阀V5。第一排出管34的流出端及第二排出管44的流出端与合流排出管52连接。
桥式回路70构成流路切换机构。桥式回路70具有呈桥状连接起来的第一流路至第四流路71、72、73、74、以及能够将各流路71、72、73、74打开、关闭的四个阀V1、V2、V3、V4。第一阀V1与第一流路71连接,第二阀V2与第二流路72连接,第三阀V3与第三流路73连接,第四阀V4与第四流路74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阀V1、V2、V3、V4全部由开度可变的流量调节阀构成。四个阀V1、V2、V3、V4具有防逆流机构。具体而言,各阀V1、V2、V3、V4允许图1中各箭头所示方向的制冷剂流通,并禁止其相反方向的制冷剂流通。
四个阀V1、V2、V3、V4构成分别将第一流路至第四流路71、72、73、74打开、关闭的开闭机构。
在桥式回路70中,构成了第一连接点至第四连接点这四个连接点C1、C2、C3、C4。第一连接点C1连接第一流路71的流入部与第二流路72的流入部。第二连接点C2连接第一流路71的流出部与第三流路73的流入部。第三连接点C3连接第二流路72的流出部与第四流路74的流入部。第四连接点C4连接第三流路73的流出部与第四流路74的流出部。
第一连接点C1与第一排出管34及第二排出管44(压缩部30的排出部)相连。第二连接点C2与室外热交换器22(热源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端部相连。第三连接点C3与室内热交换器93(第二利用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端部相连。第四连接点C4与第二吸入管42(压缩部30的吸入部)相连。
室外热交换器22构成热源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2是管片式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22的附近设置有室外风扇22a。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外风扇22a送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一中间冷却器36、第二中间冷却器46、油冷却器39及室外热交换器22彼此相邻地布置,以便共用室外风扇22a及翅片(省略图示)。
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与储液器24之间连接有第一管道61。在第一管道61上连接有室外膨胀阀23。室外膨胀阀23由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构成。
储液器24构成贮存制冷剂的容器。过冷却热交换器25具有高压侧流路25a和低压侧流路25b。在过冷却热交换器25中,在高压侧流路25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低压侧流路25b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在储液器24与过冷却热交换器25的高压侧流路25a之间连接有第二管道62。第三管道63的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器25的高压侧流路25a的流出部相连。在第三管道63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液体分支管63a和第二液体分支管63b。第一液体分支管63a经由第一液体连接管道12与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的液体侧端部相连。第二液体分支管63b经由第二液体连接管道14与室内热交换器93的液体侧端部相连。
引入管53的一端与第三管道63相连。在引入管53的中途连接有减压阀54和高压侧流路25a。减压阀54具有防逆流机构。减压阀54允许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的制冷剂流通,并禁止其相反方向的制冷剂流通。
第一引入分支管53a的流入端和第二引入分支管53b的流入端与引入管53的另一端相连。第一引入分支管53a的流出端与第一中继管33相连。第二引入分支管53b的流出端与第二中继管43相连。在第一引入分支管53a上连接有开度可变的第三流量调节阀55。在第二引入分支管53b上连接有开度可变的第四流量调节阀56。
在第一管道61与第三管道63之间连接有第四管道64。在第一管道61与第二液体分支管63b之间连接有第五管道65。排气管67的一端与储液器24的顶部相连。排气管67的另一端与引入管53相连。在排气管67上连接有排气阀68。排气阀68由开度可变的膨胀阀构成。
在上述的第一排出管34、第二排出管44、第一管道61、第四管道64、第五管道65、第二液体分支管63b上分别设置有止回阀CV。各止回阀CV允许图1中各箭头所示方向的制冷剂流通,并禁止其相反方向的制冷剂流通。
〈制冷设备机组〉
制冷设备机组80例如设置于冷藏仓库。在制冷设备机组80中设置有制冷设备回路81。在制冷设备回路81的液体侧端部连接有第一液体连接管道12。在制冷设备回路81的气体侧端部连接有第一气体连接管道13。在制冷设备回路81中,从液体侧端依次设置有制冷设备膨胀阀82及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制冷设备膨胀阀82由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构成。
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构成第一利用热交换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是管片式热交换器。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的附近设置有库内风扇83a。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库内风扇83a送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的气体侧端部经由第一气体连接管道13与第一压缩机31的第一吸入管32相连。
〈室内机组〉
室内机组90设置于房间内。在室内机组90中设置有室内回路91。第二气体连接管道15与室内回路91的气体侧端部相连。第二液体连接管道14与室内回路91的液体侧端部相连。在室内回路91中,从液体侧端依次设置有室内膨胀阀92及室内热交换器93。室内膨胀阀92由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构成。
室内热交换器93构成第二利用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93是管片式热交换器。在室内热交换器93的附近设置有室内风扇93a。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内风扇93a送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93的气体侧端部经由第二气体连接管道15、桥式回路70的第四流路74、以及吸入中继管58与第二压缩机41的第二吸入管42相连。
〈传感器〉
在制冷装置10中设置有各种传感器。作为这些传感器所检测的指标之一例,能够例举出制冷剂回路11中的高压制冷剂的温度/压力、低压制冷剂的温度/压力、中间压力制冷剂的温度/压力、室外热交换器22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室内热交换器93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各压缩机31、41的吸入过热度、各压缩机31、41的排出过热度、室外空气的温度、库内空气的温度、室内空气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图示出这些传感器中具体情况后述的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94、第一制冷剂温度传感器95、第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96及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97。
〈控制器〉
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100包括:安装在控制基板上的微型计算机、以及存储用于使该微型计算机工作的软件的存储装置(具体而言是半导体存储器)。控制器100根据运转指令、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控制制冷装置1的各个设备。控制器100对各个设备进行控制,从而来切换制冷装置1的运转。
-运转动作-
对制冷装置1的运转动作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2所示,制冷装置10的运转包括制冷设备运转、制冷运转、制冷/制冷设备运转、制热运转、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以及除霜运转。
在制冷设备运转中,制冷设备机组80运转,室内机组90停止。在制冷运转中,制冷设备机组80停止,室内机组90进行制冷。在制冷/制冷设备运转中,制冷设备机组80运转,室内机组90进行制冷。在制热运转中,制冷设备机组80停止,室内机组90进行制热。不论在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及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中的哪一种运转下,都使制冷设备机组80运转,室内机组90进行制热。在除霜运转中,制冷设备机组80运转,从而进行使室外热交换器22表面上的霜融化的动作。
制热/制冷设备运转是在室内机组90所需的制热能力较大的条件下执行的。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是在室内机组90所需的制热能力较小的条件下执行的。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是在室内机组90所需的制热能力处于制热/制冷设备运转之间的条件下(制冷设备与制热达到平衡的条件下)执行的。
如图2所示,在各种运转中,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中的一者或这两者进行运转。在仅使第一压缩机31运转的情况下,压力调节阀V5成为关闭状态。在仅使第二压缩机41运转的情况下,压力调节阀V5成为打开状态。在使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运转的情况下,压力调节阀V5成为打开状态。在以下对各种运转的说明中,例举出使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运转的情况。
〈制冷设备运转〉
在图3所示的制冷设备运转中,第一阀V1成为打开状态,第二阀V2、第三阀V3、第四阀V4成为关闭状态。室外膨胀阀23成为全开状态,制冷设备膨胀阀82的开度通过过热度控制得到调节,室内膨胀阀92成为全闭状态。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且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
具体而言,由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由桥式回路70的第一流路71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的热被释放到室外空气中。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进行了放热的制冷剂流经储液器24、过冷却热交换器25的高压侧流路25a后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流动。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库内空气被蒸发的制冷剂冷却。已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了的制冷剂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中。
在制冷设备运转及其他运转中,按照下述方式适当地进行将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冷却的制冷剂冷却动作。由第一压缩机31的第一低级压缩机构31a压缩后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经由第一中继管33在第一中间冷却器36中流动。在第一中间冷却器36中,制冷剂的热被释放到室外空气中。由第一中间冷却器36冷却后的制冷剂进一步被第一压缩机31的第一高级压缩机构31b压缩。同样,由第二压缩机41的第二低级压缩机构41a压缩后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经由第二中继管43在第二中间冷却器46中流动。在第二中间冷却器46中,制冷剂的热被释放到室外空气中。由第二中间冷却器46冷却后的制冷剂进一步被第二压缩机41的第二高级压缩机构41b压缩。
在制冷设备运转及其他运转中,适当地进行将已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25的低压侧流路25b的制冷剂引入各压缩机31、41的注入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省略了注入动作时制冷剂流动情况的图示。第二管道62中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引入管53流入。另外,储液器24内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排气管67向引入管53流入。流入到引入管53中的制冷剂在由减压阀54减压后,在低压侧流路25b中流动。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在高压侧流路25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热被供给在低压侧流路25b中流动的制冷剂。已从低压侧流路25b中流出的制冷剂朝着第一引入分支管53a及第二引入分支管53b分流。第一引入分支管53a中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中继管33被引入第一压缩机31的第一高级压缩机构31b。第二引入分支管53b中的制冷剂经由第二中继管43被引入第二压缩机41的第二高级压缩机构41b。
〈制冷运转〉
在图4所示的制冷运转中,第一阀V1及第四阀V4成为打开状态,第二阀V2及第三阀V3成为关闭状态。室外膨胀阀23成为全开状态,制冷设备膨胀阀82成为全闭状态,室内膨胀阀92的开度通过过热度控制而得到控制。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且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
具体而言,由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由桥式回路70的第一流路71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的热被释放到室外空气中。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进行了放热的制冷剂流经储液器24、过冷却热交换器25的高压侧流路25a后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流动。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室内空气被蒸发的制冷剂冷却。已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桥式回路70的第四流路74及吸入中继管58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中。
〈制冷/制冷设备运转〉
在图5所示的制冷/制冷设备运转中,第一阀V1及第四阀V4成为打开状态,第二阀V2及第三阀V3成为关闭状态。室外膨胀阀23成为全开状态,制冷设备膨胀阀82及室内膨胀阀92的开度通过过热度控制而得到控制。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且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及室内热交换器9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
具体而言,由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由桥式回路70的第一流路71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的热被释放到室外空气中。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进行了放热的制冷剂流经储液器24、过冷却热交换器25的高压侧流路25a后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及室内热交换器93中流动。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库内空气被蒸发的制冷剂冷却。已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气体连接管道13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31中。已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桥式回路70的第四流路74及吸入中继管58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41中。
〈制热运转〉
在图6所示的制热运转中,第二阀V2及第三阀V3成为打开状态,第一阀V1及第四阀V4成为关闭状态。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被进行过热度控制,制冷设备膨胀阀82成为关闭状态,室内膨胀阀92成为全开状态。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放热且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蒸发的制冷循环。
具体而言,由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压缩后的制冷剂流经桥式回路70的第二流路72及第二气体连接管道15后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流动。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室内空气被进行放热的制冷剂加热。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进行了放热的制冷剂流经储液器24、过冷却热交换器25的高压侧流路25a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已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桥式回路70的第三流路73及吸入中继管58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中。
〈制热/制冷设备运转〉
在图7所示的制热/制冷设备运转中,第二阀V2及第三阀V3成为打开状态,第一阀V1及第四阀V4成为关闭状态。室外膨胀阀23及制冷设备膨胀阀82的开度被进行过热度控制,室内膨胀阀92成为打开状态。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放热且在室外热交换器22及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
具体而言,由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压缩后的制冷剂流经桥式回路70的第二流路72及第二气体连接管道15后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流动。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室内空气被进行放热的制冷剂加热。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进行了放热的制冷剂流经储液器24、过冷却热交换器25的高压侧流路25a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2及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已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桥式回路70的第三流路73及吸入中继管58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41中。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库内空气被蒸发的制冷剂冷却。已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气体连接管道13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31中。
〈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
在图8所示的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第二阀V2成为打开状态,第一阀V1及第四阀V4成为关闭状态。第三阀V3原则上成为打开状态。室外膨胀阀23成为全闭状态,制冷设备膨胀阀82的开度被进行过热度控制,室内膨胀阀92成为全开状态。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放热且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第一制冷循环)。此时,室外热交换器22成为停止状态。
具体而言,由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压缩后的制冷剂流经桥式回路70的第二流路72及第二气体连接管道15后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流动。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室内空气被进行放热的制冷剂加热。已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进行了放热的制冷剂流经储液器24、过冷却热交换器25的高压侧流路25a后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流动。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库内空气被蒸发的制冷剂冷却。已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气体连接管道13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中。
〈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
在图9所示的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中,第一阀V1及第二阀V2成为打开状态,第三阀V3及第四阀V4成为关闭状态。室外膨胀阀23及室内膨胀阀92成为全开状态,制冷设备膨胀阀82的开度被进行过热度控制。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及室内热交换器93中放热且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第二制冷循环)。
具体而言,由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压缩后的制冷剂朝桥式回路70的第一流路71及第二流路72分流。已从第一流路71中流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的热被释放到室外空气中。已从第二流路72中流出的制冷剂流经第二气体连接管道15后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流动。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室内空气被进行放热的制冷剂加热。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进行了放热的制冷剂与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进行了放热的制冷剂汇合,然后流经储液器24、过冷却热交换器25的高压侧流路25a后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流动。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库内空气被蒸发的制冷剂冷却。已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了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气体连接管道13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中。
〈除霜运转〉
除霜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与图3所示的制冷运转相同。即,由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由此,使室外热交换器22表面上的霜融化。用于对室外热交换器22进行除霜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蒸发后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中。
-在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对第三阀的控制情况-
在上述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为了避免压缩部30(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2,对第三阀V3进行了控制。
制冷装置10具有用于判定条件A的传感器,该条件A表示室外热交换器22的内部压力Po比压缩部30的吸入侧的压力Ps低。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作为该传感器,使用了设置于室外机组20的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94。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94对室外热交换器22周围的室外空气的温度To进行检测。
如图10所示,当执行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时,进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94的检测温度To是否高于规定温度Ts的判定(步骤ST1)。这里,该规定温度Ts是由于室外空气温度较低而使得室外热交换器22的内部压力Po可能低于吸入压力Ps的这一温度条件的阈值。
在步骤ST1中,在检测到的室外空气温度To在规定温度Ts以上的情况下,控制器100使第三阀V3成为打开状态(步骤ST2)。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2内部的制冷剂被渐渐引入到压缩部30的吸入侧,因而被用于制冷循环。
在步骤ST1中,在检测到的室外空气温度To低于规定温度Ts的情况下,控制器100使第三阀V3关闭(步骤ST3)。在室外空气温度To低于规定温度Ts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22的内部压力Po可能变得比压缩部30的吸入侧的压力Ps低,从而压缩部3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可能流向室外热交换器22的内部。这样一来,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的室内机组90、制冷设备机组80的能力就有可能下降。相对于此,通过在这样的条件下使第三阀V3成为关闭状态,而能够可靠地避免制冷剂流向室外热交换器22。
-制热时的切换控制-
如图11所示,制冷装置10根据室内机组90所需的制热能力,在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制热/热回收运转、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之间进行切换。对切换上述运转时的控制进行说明。当切换上述运转时,压缩部30持续运转而并没有停止。在切换上述运转时,适当地调节桥式回路70的第二阀V2及第三阀V3的开度。
在室内机组90成为加热器的运转中,就要求达到室内机组90所需的制热能力。能够由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得到该制热能力。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在室内热交换器93的气体侧端部设置有第一制冷剂温度传感器95。第一制冷剂温度传感器95对成为散热器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93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T1进行检测。在室内热交换器93的液体侧端部设置有第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96。第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96对成为散热器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93的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T2进行检测。在室内机组90中,设置有用于检测室内空气的温度Tr的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97(例如吸入温度传感器)。控制器100根据制冷剂温度T1和制冷剂温度T2的平均值Tave与室内空气的温度Tr之差,求出室内机组90的制热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该制热能力的计算方法是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流动的二氧化碳在临界压力以上的情况下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例如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流动的制冷剂比临界压力小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室内热交换器93的冷凝温度(例如相当于高压压力的饱和温度Ts)与室内空气的温度Tr之差求出室内机组90的制热能力,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从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向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的切换〉
在制冷装置10中,当所需制热能力较大时,就进行制热/制冷设备运转。此时,在桥式回路70中,第一阀V1及第四阀V4成为关闭状态,第二阀V2及第三阀V3成为打开状态。这里,在制热/制冷设备运转中,当所需的制热能力变小时,第三阀V3的开度渐渐地变小。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2的压力渐渐地变大,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收的热量渐渐地变小。这样一来,在从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向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切换时,由于第三阀V3的开度渐渐地变小,因此即便使压缩部30持续运转,制冷剂回路11的高低压力差也不会大幅度变化。因此,能够避免因高低压力差急剧变化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从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向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的切换〉
在制冷装置10中,在所需制热能力为中等能力的情况下,进行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此时,在桥式回路70中,第一阀V1、第三阀V3及第四阀V4成为关闭状态,第二阀V2成为打开状态。这里,在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当所需的制热能力变小时,第一阀V1的开度渐渐地变大。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2的压力渐渐地变大,从制冷剂释放给室外空气的热量渐渐地变大。这样一来,在从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向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切换时,由于第一阀V1的开度渐渐地变大,因此即便使压缩部30持续运转,制冷剂回路11的高低压力差也不会大幅度变化。因此,能够避免因高低压力差急剧变化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从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向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的切换〉
在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中,当所需的制热能力变大时,第一阀V1的开度渐渐地变小。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2的压力渐渐地变小,从制冷剂释放给室外空气的热量渐渐地变小。这样一来,在从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向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切换时,由于第一阀V1的开度渐渐地变小,因此即便使压缩部30持续运转,制冷剂回路11的高低压力差也不会大幅度变化。因此,能够避免因高低压力差急剧变化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从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向制热/制冷设备运转的切换〉
在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当所需的制热能力变小时,第三阀V3的开度渐渐地变大。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2的压力渐渐地变小,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收的热量渐渐地变大。这样一来,在从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向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切换时,由于第三阀V3的开度渐渐地变大,因此即便使压缩部30持续运转,制冷剂回路11的高低压力差也不会大幅度变化。因此,能够避免因高低压力差急剧变化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除霜运转的切换控制-
在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及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中,当存在执行除霜运转的指令时,就按照下述方式从上述这些运转切换到除霜运转。
〈制热/制冷设备运转与除霜运转的切换〉
在处于制热/制冷设备运转时,当存在开始除霜运转的指令的情况下,压缩部30的运转保持不变地持续下去,并且按照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除霜运转的顺序来切换运转状态。由此,在制热/制冷设备运转时作为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2在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成为停止状态,并在除霜运转中成为散热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22的压力变动。
之后,当存在结束除霜运转的指令的情况下,压缩部30的运转保持不变地持续下去,并且按照除霜运转→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制热/制冷设备运转的顺序来切换运转状态。由此,在除霜运转中作为散热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2在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成为停止状态,并在制热/制冷设备运转中成为蒸发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22的压力变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切换上述这些运转时,如图11所示,也能够渐渐地改变第二阀V2及第三阀V3的开度。
〈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与除霜运转的切换>
在处于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时,当存在开始除霜运转的指令的情况下,压缩部30的运转保持不变地持续下去,并且按照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除霜运转的顺序来切换运转状态。之后,当存在结束除霜运转的指令的情况下,压缩部30的运转保持不变地持续下去,并且按照除霜运转→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的顺序来切换运转状态。
〈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与除霜运转的切换>
在处于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时,当存在开始除霜运转的指令的情况下,压缩部30的运转保持不变地持续下去,并且按照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除霜运转的顺序来切换运转状态。之后,当存在结束除霜运转的指令的情况下,压缩部30的运转保持不变地持续下去,并且按照除霜运转→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的顺序来切换运转状态。
-制冷运转与制热运转的切换控制-
当存在从制冷运转向制热运转切换的指令时,在使压缩部30停止后,进行切换桥式回路70的各阀V1、V2、V3、V4的控制。具体而言,在桥式回路70中,将处于关闭状态的第二阀V2及第三阀V3切换成打开状态,并将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一阀V1及第四阀V4切换成关闭状态。之后,通过使压缩机30A运转来进行制热运转。
当存在从制热运转向制冷运转切换的指令时,在使压缩部30停止后,进行切换桥式回路70的各阀V1、V2、V3、V4的控制。具体而言,在桥式回路70中,将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二阀V2及第三阀V3切换成关闭状态,并将处于关闭状态的第一阀V1及第三阀V3切换成打开状态。之后,通过使压缩部30运转来进行制冷运转。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流路切换机构具有第一流路至第四流路71、72、73、74、以及将各流路71、72、73、74打开、关闭的开闭机构(四个阀V1、V2、V3、V4)。连接第一流路71的流入部和第二流路72的流入部的第一连接点C1与压缩部30的排出部相连。连接第一流路71的流出部和第三流路73的流入部的第二连接点C2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体侧端部相连。连接第二流路72的流出部和第四流路74的流入部的第三连接点C3与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的气体侧端部相连。连接第三流路73的流出部和第四流路74的流出部的第四连接点C4、以及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的气体侧端部与所述压缩部30的吸入部相连。
由此,如图2所示,通过切换桥式回路70的各阀V1、V2、V3、V4的开闭状态,从而至少能够进行制冷/制冷设备运转、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及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此外还能够进行制冷设备运转、制冷运转、除霜运转、制热运转。
在利用四通换向阀切换流路的情况下,借助高低压力差来驱动滑阀,因此有可能出现因对滑阀造成冲击而产生噪音、或者伴随着振动而折断或损伤管道的不良情况。尤其是在将二氧化碳用作制冷剂的情况下,高低压力差达到10MPa左右,因此上述不良情况变得显著。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利用马达或电磁力来驱动桥式回路70的各阀V1、V2、V3、V4的方式,因此能够避免因高低压力差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在利用四通换向阀切换流路的情况下,需要使高压制冷剂及低压制冷剂经由管道作用于四通换向阀。另一方面,在制冷装置中,当切换上述各运转时,高压管线及低压管线就要适当地发生变化。因此,在全部的运转中,为了使高压制冷剂及低压制冷剂作用于四通换向阀,导致回路结构复杂化。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论高压管线及低压管线如何变化都能够驱动各阀V1、V2、V3、V4,因而能够简化回路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阀V1、V2、V3、V4全部由开度能够调节的流量调节阀构成。因此,能够调节在桥式回路70的各流路71、72、73、7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尤其是通过将第一阀V1设为流量调节阀,而能够调节压缩部30的排出部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体侧端部之间的流路的开度。由此,如图11所示,能够使成为散热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的压力渐渐地变化,从而能够抑制高低压力差产生急剧的变化。另外,能够调节室外热交换器22中的制冷剂的放热量。
尤其是通过将第三阀V3设为流量调节阀,而能够调节压缩部30的吸入部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体侧端部之间的流路的开度。由此,如图11所示,能够使成为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的压力渐渐地变化,从而能够抑制高低压力差产生急剧的变化。另外,能够调节室外热交换器22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室内热交换器93成为散热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成为蒸发器、且室外热交换器85成为停止状态的制冷循环(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将第三流路73上的阀V3关闭。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当室外空气温度To比规定温度Ts低的条件成立时,控制器100便将第三阀V3关闭。因而,能够可靠地避免因室外热交换器22内部的制冷剂的温度及压力下降而导致压缩部3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22流入的情况出现。因此,能够抑制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的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当室外空气温度To比规定温度Ts高的条件成立时,控制器100将第三阀V3打开。因此,能够将室外热交换器22内部的制冷剂向压缩部30侧引入,从而能够充分地确保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的能力。
在实施方式中,压缩部30包括第一压缩机31和第二压缩机41,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部与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的气体侧端部相连,第二压缩机41的吸入部经由所述第四流路74与所述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的气体侧端部相连。因此,例如在制冷/制冷设备运转中,能够一边使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及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的蒸发压力成为不同的压力,一边进行制冷循环。
在实施方式中,将二氧化碳用作制冷剂。因此,能够降低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变形例1的制冷装置10的开闭机构由两个三通阀75、76构成。第一三通阀75及第二三通阀76与桥式回路70连接。第一三通阀75与桥式回路70的第二连接点C2连接。第二三通阀76与桥式回路70的第三连接点C3连接。第一三通阀75及第二三通阀76是由马达驱动的旋转式三通阀。
第一三通阀75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三通阀75使第二连接点C2与第一连接点C1连通,并将第二连接点C2与第四连接点C4切断。处于第二状态的第一三通阀75使第二连接点C2与第四连接点C4连通,并将第二连接点C2与第一连接点C1切断。
第二三通阀76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二三通阀76使第三连接点C3与第四连接点C4连通,并将第三连接点C3与第一连接点C1切断。处于第二状态的第二三通阀76使第三连接点C3与第一连接点C1连通,并将第三连接点C3与第四连接点C4切断。
除此以外的制冷剂回路的其他结构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运转动作-
对变形例1的制冷装置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变形例1的制冷装置10的运转包括制冷设备运转、制冷运转、制冷/制冷设备运转、制热运转、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以及除霜运转。
〈制冷设备运转〉
在图12所示的制冷设备运转中,第一三通阀75成为第一状态,第二三通阀76成为第一状态。室外膨胀阀23成为全开状态,制冷设备膨胀阀82的开度通过过热度控制得到调节,室内膨胀阀92成为全闭状态。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且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变形例1的制冷设备运转的具体动作情况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运转相同。
〈制冷运转(除霜运转)〉
在图13所示的制冷运转中,第一三通阀75成为第一状态,第二三通阀76成为第一状态。室外膨胀阀23成为打开状态,制冷设备膨胀阀82成为全闭状态,室内膨胀阀92的开度通过过热度控制而得到控制。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且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变形例1的制冷运转的具体动作情况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运转相同。另外,变形例1的除霜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与图13的制冷运转相同。
〈制冷/制冷设备运转〉
在图14所示的制冷/制冷设备运转中,第一三通阀75成为第一状态,第二三通阀76成为第一状态。室外膨胀阀23成为全开状态,制冷设备膨胀阀82及室内膨胀阀92的开度通过过热度控制而得到控制。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且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及室内热交换器9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变形例1的制冷/制冷设备运转的具体动作情况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制冷设备运转相同。
〈制热运转〉
在图15所示的制热运转中,第一三通阀75成为第二状态,第二三通阀76成为第二状态。室外膨胀阀23的开度被进行过热度控制,制冷设备膨胀阀82成为全闭状态,室内膨胀阀92成为打开状态。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放热且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蒸发的制冷循环。变形例1的制热运转的具体动作情况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制热运转相同。
〈制热/制冷设备运转〉
在图16所示的制热/制冷设备运转中,第一三通阀75成为第二状态,第二三通阀76成为第二状态。室外膨胀阀23及制冷设备膨胀阀82的开度被进行过热度控制,室内膨胀阀92成为打开状态。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放热且在室外热交换器22及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变形例1的制热/制冷设备运转的具体动作情况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制热/制冷设备运转相同。
〈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
在图17所示的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中,第一三通阀75成为第二状态,第二三通阀76成为第二状态。室外膨胀阀23成为全闭状态,制冷设备膨胀阀82的开度被进行过热度控制,室内膨胀阀92成为全开状态。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放热且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第一制冷循环)。此时,室外热交换器22成为停止状态。变形例1的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的具体动作情况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相同。
〈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
在图18所示的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中,第一三通阀75成为第一状态,第二三通阀76成为第二状态。室外膨胀阀23及室内膨胀阀92成为打开状态,制冷设备膨胀阀82的开度被进行过热度控制。进行由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及室内热交换器93中放热且在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中蒸发的制冷循环(第二制冷循环)。变形例1的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的具体动作情况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相同。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变形例2的制冷装置10的压缩部30由一台压缩机30A构成。如图19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变形例2的制冷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连接有桥式回路70。桥式回路70的第一连接点C1与压缩机30A的排出部(排出管34A)相连。桥式回路70的第二连接点C2与室外热交换器22(热源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端部相连。桥式回路70的第三连接点C3与室内热交换器93(第二利用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端部相连。桥式回路70的第四连接点C4与压缩机30A的吸入部(吸入管32A)相连。在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1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及室内热交换器93与室外热交换器22并联。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的气体侧端部与压缩机30A的吸入管32A相连。
在变形例2中,也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控制,切换地进行制冷设备运转、制冷运转、制冷/制冷设备运转、制热运转、制热/制冷设备运转、制热/制冷设备热回收运转、制热/制冷设备余热运转以及除霜运转。
在变形例2的制冷/制冷设备运转中,第四阀V4作为压力调节阀或减压阀发挥作用。即,通过将第四阀V4的开度调节成比最大开度小的规定开度,而能够对已在室内热交换器93中蒸发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由此,能够将室内热交换器93的蒸发压力维持在比制冷设备热交换器83的蒸发压力高的水平上,从而能够实现所谓的不同温度蒸发式制冷循环。
在变形例2中,开闭机构也可以由第一三通阀75及第二三通阀76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各变形例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制冷装置10也可以用使水等热介质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85作为第二利用热交换器。在图20所示的示例的制冷装置10中,设置有用于生成热水及冷水的热交换器85以代替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93。热交换器85与室外回路21连接。在热交换器85的液体侧,连接有与实施方式的室内膨胀阀92发挥相同作用的膨胀阀86。热交换器85具有制冷剂流路85a和热介质流路85b。在热交换器85中,制冷剂与热介质(水)进行热交换。当热交换器85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时,热介质流路85b中的水被制冷剂流路85a中的制冷剂加热。该水作为热水被贮存在罐87中。当热交换器8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热介质流路85b中的水被制冷剂流路85a中的制冷剂冷却。该水作为冷水被贮存在罐87中。贮存在罐87中的热水及冷水由泵88朝着供水对象供给。
开闭机构只要是能够将第一流路至第四流路71、72、73、74打开、关闭的阀即可,也可以是电磁开闭阀等其他阀。开闭机构V1、V2、V3、V4、75、76也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阀V1、V2、V3、V4与变形例1的三通阀75、76的组合。例如也可以采用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阀V1及第三阀V3与变形例1的第二三通阀76组合起来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阀V2及第四阀V4与第一三通阀75组合起来的结构。
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不限于二氧化碳,也可以使用HFC类制冷剂等其他制冷剂。制冷循环可以是将制冷剂压缩至临界压力以上的所谓的临界循环,也可以是将制冷剂压缩至比临界压力低的压力的所谓的亚临界循环。
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41也可以是单级式压缩机。
第一利用热交换器及第二利用热交换器的数量也可以分别为两个以上。第一利用热交换器可以是对冷库的库内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也可以设置于制冷专用的室内机组中。
以上对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可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方案及具体情况进行各种改变。另外,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或置换。上文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词语用于区分带有这些词语的语句,但并没有限定该语句的数量和顺序。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制冷装置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1 制冷剂回路
22 室外热交换器(热源热交换器)
30 压缩机构
31 第一压缩机
41 第二压缩机
71 第一流路(流路切换机构)
72 第二流路(流路切换机构)
73 第三流路(流路切换机构)
74 第四流路(流路切换机构)
75 第一三通阀(开闭机构、流路切换机构)
76 第二三通阀(开闭机构、流路切换机构)
83 制冷设备热交换器(第一利用热交换器)
85 热交换器(第二利用热交换器)
93 室内热交换器(第二利用热交换器)
100 控制器(控制部)
V1 第一阀(开闭机构、流路切换机构)
V2 第二阀(开闭机构、流路切换机构)
V3 第三阀(开闭机构、流路切换机构)
V4 第四阀(开闭机构、流路切换机构)

Claims (9)

1.一种制冷装置,其包括制冷剂回路(11),在该制冷剂回路(11)中,连接有压缩部(30)、热源热交换器(22)、与该热源热交换器(22)并联的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及第二利用热交换器(85、93)、以及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流路切换机构(70),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切换机构(70)具有第一流路至第四流路(71、72、73、74)、以及将各流路(71、72、73、74)打开、关闭的开闭机构(V1、V2、V3、V4、75、76),
连接所述第一流路(71)的流入部和所述第二流路(72)的流入部的第一连接点(C1)与所述压缩部(30)的排出部相连,
连接所述第一流路(71)的流出部和所述第三流路(73)的流入部的第二连接点(C2)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气体侧端部相连,
连接所述第二流路(72)的流出部和第四流路(74)的流入部的第三连接点(C3)与所述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的气体侧端部相连,
连接所述第三流路(73)的流出部和第四流路(74)的流出部的第四连接点(C4)以及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的气体侧端部与所述压缩部(30)的吸入部相连,
所述制冷剂回路(11)构成为进行第一制冷循环、第二制冷循环、第三制冷循环以及第四制冷循环,
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中,由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打开所述第二流路(72),并关闭所述第一流路(71)及所述第四流路(74),并且使由所述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中放热,并在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中蒸发,将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设为停止状态,
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中,由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打开所述第一流路(71)及所述第二流路(72),并关闭所述第三流路(73)及所述第四流路(74),并且使由所述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及所述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中放热,并在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中蒸发,
在所述第三制冷循环中,由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打开所述第一流路(71)及所述第四流路(74),并关闭所述第二流路(72)及所述第三流路(73),并且使由所述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中放热,并在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及所述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中蒸发,
在所述第四制冷循环中,由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打开所述第二流路(72)及所述第三流路(73),并关闭所述第一流路(71)及所述第四流路(74),并且使由所述压缩部(30)压缩后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利用热交换器(93)中放热,并在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及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中蒸发,
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具有第一阀,所述第一阀是与所述第一流路(71)连接的流量调节阀,
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控制部(100),当从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向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切换时,所述控制部(100)在使所述压缩部(30)持续运转的同时使所述第一阀的开度逐渐变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包括与所述第一流路(71)、所述第二流路(72)、所述第三流路(73)及所述第四流路(74)中的至少一条流路连接的阀,
所述阀构成为将所对应的流路(71、72、73、74)打开、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由开度能够调节的流量调节阀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节阀与所述第三流路(7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分别与所述第一流路(71)、所述第二流路(72)、所述第三流路(73)及所述第四流路(74)中的相应的一条流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点(C2)的第一三通阀、和设置于第三连接点(C3)的第二三通阀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第一三通阀构成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该第一状态下,使所述第二连接点(C2)与所述第一连接点(C1)连通且将该第二连接点(C2)与所述第四连接点(C4)切断,在该第二状态下,使所述第二连接点(C2)与所述第四连接点(C4)连通且将该第二连接点(C2)与所述第一连接点(C1)切断,
所述第二三通阀构成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该第一状态下,使所述第三连接点(C3)与所述第四连接点(C4)连通且将该第三连接点(C3)与所述第一连接点(C1)切断,在该第二状态下,使所述第三连接点(C3)与所述第一连接点(C1)连通且将该第三连接点(C3)与所述第四连接点(C4)切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机构(V1、V2、V3、V4、75、76)包括与所述第三流路(73)连接的阀,
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中关闭所述第三流路(73)的阀的控制部(1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部(30)包括第一压缩机(31)和第二压缩机(41),
所述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部与所述第一利用热交换器(83)的气体侧端部相连,
所述第二压缩机(41)的吸入部经由所述第四流路(74)与所述第二利用热交换器(85、93)的气体侧端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是二氧化碳。
CN201980022643.7A 2018-03-30 2019-03-29 制冷装置 Active CN1119190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8997 2018-03-30
JP2018-068997 2018-03-30
PCT/JP2019/014207 WO2019189838A1 (ja) 2018-03-30 2019-03-29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9073A CN111919073A (zh) 2020-11-10
CN111919073B true CN111919073B (zh) 2023-06-27

Family

ID=68058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2643.7A Active CN111919073B (zh) 2018-03-30 2019-03-29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86616B2 (zh)
EP (1) EP3760947B1 (zh)
JP (1) JP6823681B2 (zh)
CN (1) CN111919073B (zh)
ES (1) ES2993039T3 (zh)
WO (1) WO20191898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9073B (zh) * 2018-03-30 2023-06-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US11906188B2 (en) * 2022-03-11 2024-02-20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Energy efficient heat pump systems and methods
JP7553833B2 (ja) * 2022-09-20 2024-09-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装置
WO2024106480A1 (ja) * 2022-11-17 2024-05-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システム
WO2024247695A1 (ja) * 2023-05-26 2024-12-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60500B2 (ja) 1987-12-21 1998-05-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多室型冷暖房装置
GB2213248B (en) 1987-12-21 1991-11-27 Sanyo Electric Co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716822B2 (ja) * 1989-12-08 1998-02-18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冷暖房装置
JP2823297B2 (ja) * 1990-02-23 1998-11-11 東芝エー・ブイ・イー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2277098A (ja) * 2001-03-21 2002-09-25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4096544B2 (ja) * 2001-10-30 2008-06-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3775358B2 (ja) 2002-07-12 2006-05-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AU2004278637B2 (en) * 2003-10-06 2007-05-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KR100677266B1 (ko) * 2005-02-17 2007-0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에어컨
WO2006134771A1 (ja) * 2005-06-15 2006-12-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KR101282565B1 (ko) * 2006-07-29 2013-07-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 조화기
JP4389927B2 (ja) * 2006-12-04 2009-12-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229188B2 (ja) * 2007-01-23 2009-02-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299207B1 (en) * 2009-08-28 2017-11-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Air conditioner
KR101153513B1 (ko) * 2010-01-15 2012-06-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매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962143B2 (ja) 2012-03-30 2016-08-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EP2889559B1 (en) * 2012-08-03 2018-05-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JP2014070829A (ja) * 2012-09-28 2014-04-21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6003635B2 (ja) * 2012-12-28 2016-10-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施工方法
JP5983401B2 (ja) * 2012-12-28 2016-08-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HUE052489T2 (hu) 2013-04-26 2021-04-28 Hamamatsu Photonics Kk Képfelvevõ berendezés és eljárás és rendszer fókusztérkép elõállítására minta számára
CN103759455B (zh) * 2014-01-27 2015-08-1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热回收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17006596A1 (ja) * 2015-07-06 2017-0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1919073B (zh) * 2018-03-30 2023-06-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PL3936787T3 (pl) * 2019-03-29 2024-05-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Urządzenie z cyklem chłodniczym
JP6904395B2 (ja) * 2019-09-30 2021-07-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および熱源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86616B2 (en) 2022-11-01
JP6823681B2 (ja) 2021-02-03
CN111919073A (zh) 2020-11-10
EP3760947B1 (en) 2024-10-23
EP3760947A4 (en) 2021-03-10
JP2019184231A (ja) 2019-10-24
WO2019189838A1 (ja) 2019-10-03
EP3760947A1 (en) 2021-01-06
US20210063064A1 (en) 2021-03-04
ES2993039T3 (en) 2024-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19073B (zh) 制冷装置
CN101512247B (zh) 制冷装置
JP599208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3179334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4270111B (zh) 热源机组和制冷装置
CN100472152C (zh) 冷冻装置
JP6508394B2 (ja) 冷凍装置
JP2007232265A (ja) 冷凍装置
JP2009293899A (ja) 冷凍装置
JP2008267653A (ja) 冷凍装置
CN114341569B (zh)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JP4720641B2 (ja) 冷凍装置
WO2019065856A1 (ja) 冷凍装置
JP2010002112A (ja) 冷凍装置
WO2020262624A1 (ja) 冷凍装置
US20220268498A1 (en) Intermediate unit f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4023386B2 (ja) 冷凍装置
JP2009115336A (ja) 冷凍装置
JP2006057869A (ja) 冷凍装置
WO2024171704A1 (ja)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装置
JP3966345B2 (ja) 過冷却装置
US12123629B2 (en)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having low-stage and high-stage compressors with four-way switching valve
JP2010151392A (ja) 冷凍装置
WO2019189748A1 (ja) 冷凍装置
JP4123156B2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