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0692A - 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30692A CN111830692A CN201911142955.XA CN201911142955A CN111830692A CN 111830692 A CN111830692 A CN 111830692A CN 201911142955 A CN201911142955 A CN 201911142955A CN 111830692 A CN111830692 A CN 1118306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lens group
- photographing
- refractive power
- conditional expre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547 anomal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49 size re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310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且光学性能优秀的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摄影镜头和具备该摄影镜头的摄影装置构成为,包括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通过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满足规定的条件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且光学性能优秀的内调焦式的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根据针对数字摄像机的高图像质量化的要求,在摄像元件的大型化、具有短的法兰距(flange back)的无反光板摄像机(mirrorless camera)的普及发展的过程中,针对摄影镜头强烈要求光学的高性能化并且小型化。
在满足了上述的要求之后,还存在优选为内调焦类型的镜头的问题。即,内调焦类型的镜头由于适合于对焦透镜的小径化和轻量化,因此能够提高对焦速度以及对焦精度。并且,内调焦类型的镜头还存在如下较大的优点:因对焦透镜的小径化和轻量化而即使进行对焦操作也几乎不移动重心以及镜筒的机械长度不变,因此摄影时的操作性好。
作为这样的内调焦类型的镜头,提出了如下一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强的正折射力的对焦透镜组(第二透镜组),通过减小调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来缩短光学全长、即从第一透镜组的物体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
作为上述的内调焦镜头的其它结构,提出了如下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和3):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相对于成像面固定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强的正折射力的对焦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并且在该对焦透镜组的像侧配置具有负的折射率的第三透镜组。这些内调焦镜头为在物体侧配置有正折射力的组且在像面侧配置有负折射力的组的远摄结构,从而能够实现光学全长被缩短、镜头更加小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61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3517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907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由所述专利文献1提出的内调焦式镜头的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力为正,该内调焦式镜头没有采用远摄结构,从而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不足。
在所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内调焦式镜头中,第一透镜组的全长相对于光学系统整体的全长之比大,从而小型化不足。
在由所述专利文献3提出的内调焦式镜头中,作为调焦透镜的第二透镜组的折射力弱,在对焦时第二透镜组的移动量大,因此光学系统整体的小型化不足。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的内调焦镜头的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光学性能优秀的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构成为:包括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通过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所述摄影镜头满足下面所示的条件式。
3.0≤(1-b22)×b32≤10.0…(1)
0.1O≤L1/TL≤0.30…(2)
其中,
b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b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L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全长,
TL为该摄影镜头的光学全长。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摄影装置构成为具备:所述摄影镜头;以及摄像元件,其配置在所述摄影镜头的成像位置,将由所述摄影镜头形成的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像这样的本发明,能够构成一种小型且光学性能优秀的内调焦式的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像差图。
图3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像差图。
图5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像差图。
图7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像差图。
图9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像差图。
图11是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G1:第一透镜组;G2:第二透镜组;G3:第三透镜组;100:摄影装置;102:摄影装置外壳;104:透镜安装件;106:透镜镜筒;110:摄影镜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包括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通过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在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而具有收敛作用,由于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而具有发散作用,由此实现有效的远摄结构,从而能够避免摄影镜头的大型化的同时达成远摄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采用了通过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的、所谓的内调焦式的调焦方式。通过该内调焦式的小径和轻量的调焦透镜的结构,能够进行高速的调焦,并且在调焦时,光学全长不变,容易使镜筒成为密闭结构,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尘埃、灰尘等从镜筒的间隙侵入到镜筒内。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
3.0≤(1-b22)×b32≤10.0…(1)
其中,
b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横向倍率,
b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1)示出与调焦灵敏度、即成像面的移动量相对于作为调焦透镜的第二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的比有关的值。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第二透镜组的焦度变弱,因此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时,第二透镜组不得不进行大的移动量。因而,由于第二透镜组的移动量的增加而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第二透镜组的焦度变强,因此为了维持高的成像性能,需要很多片透镜以进行像差校正。因而,由于透镜片数的增加而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1)的下限更优选为3.1,更进一步优选为3.2。条件式(1)的上限更优选为9.0,更进一步优选为8.0。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2)。
0.10≤L1/TL≤0.30…(2)
其中,
L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全长,
TL为该摄影镜头的光学全长。
条件式(2)示出第一透镜组的全长(第一透镜组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面到最靠像侧的面的距离)相对于摄影镜头的光学全长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进行小型化和良好的像差校正。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构成第一透镜组的透镜片数被限制,难以进行像差校正,无法维持高的成像性能。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第一透镜组的全长变长,该摄影镜头的光学全长也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2)的下限更优选为0.11,更进一步优选为0.115。条件式(2)的上限更优选为0.28,更进一步优选为0.27。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的间隔比第一透镜组的全长小。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使透镜组间隔适当,并能够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3)。
0.10≤f2/f1≤0.50…(3)
其中,
f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f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3)示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第一透镜组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3),能够进行小型化和良好的像差校正。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第二透镜组的焦度变强,为了维持高的成像性能,需要很多片透镜以进行像差校正。在该情况下,透镜片数增加而光学全长变长,因此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第二透镜组的焦度变弱,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时第二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因而,由于第二透镜组的移动量的增加而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3)的下限更优选为0.11,更进一步优选为0.115。条件式(3)的上限更优选为0.40,更进一步优选为0.35。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4)。
0.8≤|f3|/f12≤2.2…(4)(4)
其中,
f12为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合成焦距,
f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4)示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中的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的合成焦距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4),能够进行小型化。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第三透镜组的焦度变强,用于维持高的成像性能的像差校正需要很多片数的透镜。透镜片数的增加导致光学全长的增加,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第三透镜组的焦度变弱,远摄结构变弱,从而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4)的下限更优选为0.9,更进一步优选为0.95。条件式(4)的上限更优选为2.0,更进一步优选为1.9。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5)。
0.50≤TL/FL≤1.20…(5)
其中,
FL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该摄影镜头的焦距。
条件式(5)示出光学全长(不包括白玻璃等的空气当量长度)相对于该摄影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焦距的比、所谓的远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5),能够兼顾像差校正和小型化。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相对于摄影镜头的焦距而言光学全长过短,从而难以进行球面像差、轴上色像差等的校正。并且,像差产生量相对于组装误差的比、即组装误差灵敏度过高,从而被要求高精度的组装、高的部件精度,是不期望的。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相对于摄影镜头的焦距而言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5)的下限更优选为0.65,更进一步优选为0.80。
条件式(5)的上限更优选为1.18,更进一步优选为1.16。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6)。
2.0≤FL/Y≤10.0…(6)
其中,
Y为最大像高。
条件式(6)示出摄影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焦距相对于最大像高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6),能够获得小型化和适当的视角范围。
当该数值低于下限时,摄影镜头的焦距变短,需要广视角范围的像差校正,从而难以取得远摄结构。为了保持法兰距并实现广视角范围的像差校正,需要采用在物体侧配置有负折射力的透镜组且在像面侧配置有正折射力的透镜组的反远距类型的结构。当采用反远距类型的结构时,相对于焦距而言光学全长变长,因此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当该数值超过上限时,焦距变长,与其相应地光学全长变长。因此,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条件式(6)的下限更优选为3.0,更进一步优选为3.5。
条件式(6)的上限更优选为8.5,更进一步优选为7.0。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透镜的总数为10片以下。
当透镜片数超过该数值时,由于配置很多的透镜而光学全长变长,从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透镜的总数为7片以上且10片以下。通过将透镜片数设为该范围,能够兼顾高性能化和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所述第一透镜组具备至少一片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透镜,所述正透镜满足下面的条件式(7)。
0.012≤ΔPgF1≤0.100…(7)
其中,
ΔPgF1为在以穿过C7(部分色散比为0.5393、νd为60.49)及F2(部分色散比为0.5829、νd为36.30)的部分色散比与νd的坐标的直线为基准线时所述正透镜的部分色散比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
条件式(7)是用于规定第一透镜组中的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的异常色散性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7),在第一透镜组中使用异常色散性高的正透镜。此外,在第一透镜组中包括多个正透镜的情况下,只要任意一片正透镜满足条件式(7)即可。
作为一般的色像差校正的方法,在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组内,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使用高色散玻璃,并且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使用低色散玻璃。但是,在将折射率取为纵轴且将波长取为横轴的直角坐标中,高色散玻璃的色散特性为二次曲线式,低色散玻璃的色散特性为直线式。因此,即使将高色散玻璃与低色散玻璃组合,也难以在所有的波长区域进行色像差的校正。因此,通过配置满足条件式(7)的正透镜来达成轴上色像差的校正,在高性能化方面是优选的。
条件式(7)的下限更优选为0.013,更进一步优选为0.0135。
条件式(7)的上限更优选为0.080,更进一步优选为0.060。
为了更良好地校正色像差,优选的是第一透镜组具备两片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透镜,更优选的是两片该正透镜均满足条件式(7)。
此外,当将玻璃的针对g线(435.84nm)、F线(486.13nm)、d线(587.56nm)、C线(656.27nm)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g、NF、Nd、NC时,阿贝数(νd)、部分色散比(PgF)能够表示为如下。
vd=(Nd-1)/(NF-NC)
PgF=(Ng-NF)/(NF-NC)
另外,上述玻璃材料C7的坐标和玻璃材料F2的坐标是指将部分色散比设为纵轴且将针对d线的阿贝数νd设为横轴的坐标系中的坐标。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所述第三透镜组具备至少一片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和至少一片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
该条件规定了第三透镜组的结构。第三透镜组通过具备至少一片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和至少一片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畸变像差、像散等像差,在高性能化方面是优选的。
为了更良好地校正畸变像差、像散等像差,更优选的是第三透镜组具有两片以上的负透镜。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第三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配置的透镜具有负折射力。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由于在比第三透镜组靠物体侧的位置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组而产生的像差,在高性能化方面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第二透镜组与第三透镜组的间隔比第一透镜组的全长小。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使透镜组间隔适当,并能够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影镜头优选为第二透镜组包括不具有空气间隔的一个透镜成分。不具有空气间隔的一个透镜成分是指单透镜、接合透镜、复合非球面透镜等。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抑制调焦的驱动机构的大型化,并能够实现摄影镜头的小型化。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摄影镜头和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配置于所述摄影镜头的像侧,将由所述摄影镜头形成的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在此,对所述摄像元件等没有特别限定,也能够使用CCD传感器、CMOS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等。作为本案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例示使用数字摄像机、视频摄像机等这些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另外,该摄像装置可以是透镜被固定于壳体的透镜固定式的摄像装置,也可以是单镜头反光相机、无反光板单镜头相机等透镜更换式的摄像装置,这是不言而喻的。
<实施例>
接着,基于数值表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数值表的各表中,f表示整个系统的焦距(mm),Fno表示光圈值,ω表示半视角(°),Y表示最大像高(mm),TL表示光学全长(从最靠物体侧的面到成像面的距离)(mm)。在面数据中,r表示曲率半径(mm),S表示孔径光圈,d表示透镜厚度(mm)或透镜间隔(mm),Nd表示d线的折射率,vd表示d线基准的阿贝数,ΔPgF表示在以穿过C7及F2的部分色散比与νd的坐标的直线为基准线时部分色散比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H表示光学有效半径(mm)。在可变间隔中,摄影距离(mm)表示从物体到摄影镜头的最靠物体侧的面的距离。INF表示无限大。
在示出透镜结构的透镜结构图1、3、5、7、9中,摄影镜头具有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在成像面IMG成像,具有孔径光圈S。F表示调焦的方向,在附图中,左侧表示物体侧。
在各纵向像差图2、4、6、8、10中,从左侧起依次表示球面像差(SA(mm))、像散(AST(mm))、畸变像差(DIS(%))。
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光圈值(在图中,用FNO表示),实线表示d线的值,短虚线表示g线的值,长虚线表示C线的值。
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在图中,用Y表示),实线是弧矢面的特性,虚线是子午面的特性。
在畸变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在图中,用Y表示)。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影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透镜结构的透镜截面图。该摄影镜头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决定该摄影镜头的光圈值的孔径光圈S配置于第三透镜组G3内。
第一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在物体侧呈凸形状的正弯月透镜、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在像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孔径光圈S、双凸透镜、双凹透镜、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双凸透镜构成。
在该摄影镜头中,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并使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各表]
[面数据]
[可变间隔]
[各透镜组的焦距]
[实施例2]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影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透镜结构的透镜截面图。该摄影镜头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决定该摄影镜头的光圈值的孔径光圈S配置于第三透镜组G3内。
第一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双凸透镜、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双凹透镜、孔径光圈S、双凸透镜、在像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双凸透镜构成。
在该摄影镜头中,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并使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各表]
[面数据]
[可变间隔]
[各透镜组的焦距]
[实施例3]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影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透镜结构的透镜截面图。该摄影镜头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决定该摄影镜头的光圈值的孔径光圈S配置于第三透镜组G3内。
第一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向物体侧凸的正弯月透镜、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双凹透镜、孔径光圈S、双凸透镜、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构成。
在该摄影镜头中,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并使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各表]
[面数据]
[可变间隔]
[各透镜组的焦距]
[实施例4]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影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透镜结构的透镜截面图。该摄影镜头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决定该摄影镜头的光圈值的孔径光圈S配置于第三透镜组G3内。
第一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向物体侧凸的正弯月透镜、向物体侧凸的正弯月透镜与在像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与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双凹透镜、孔径光圈S、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的接合透镜、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双凸透镜构成。
在该摄影镜头中,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并使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各表]
[面数据]
[可变间隔]
[各透镜组的焦距]
[实施例5]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影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透镜结构的透镜截面图。该摄影镜头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决定该摄影镜头的光圈值的孔径光圈S配置于第三透镜组G3内。
第一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向物体侧凸的正弯月透镜、双凸透镜与双凹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双凹透镜、孔径光圈S、双凸透镜、双凹透镜、在物体侧呈凹形状的负弯月透镜、双凸透镜构成。
在该摄影镜头中,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并使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
[各表]
[面数据]
[可变间隔]
[各透镜组的焦距]
摄影装置100的实施例如图11所示那样通过借助透镜安装件104安装于摄影装置外壳102的透镜镜筒106来支承摄影镜头110。被摄体像通过摄影镜头110被成像于成像面IMG,被摄体像被显示于显示器112。
[条件式数值对应]
Claims (9)
1.一种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组,通过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调焦,所述摄影镜头满足下面所示的条件式,
3.0≤(1-b22)×b32≤10.0…(1)
0.10≤L1/TL≤0.30…(2)
其中,
b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横向倍率,
b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横向倍率,
L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全长,
TL为该摄影镜头的光学全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10≤f2/f1≤0.50…(3)
其中,
f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f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8≤|f3|/f12≤2.2…(4)
其中,
f12为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合成焦距,
f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50≤TL/FL≤1.20…(5)
其中,
FL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该摄影镜头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2.0≤FL/Y≤10.0…(6)
其中,
FL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的该摄影镜头的焦距,
Y为最大像高。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透镜的总数为10片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具备至少一片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透镜,所述正透镜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012≤ΔPgF1≤0.100…(7)
其中,
ΔPgF1为在以穿过C7及F2的部分色散比与νd的坐标的直线为基准线时所述正透镜的部分色散比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C7的部分色散比为0.5393,νd为60.49,F2的部分色散比为0.5829,νd为36.3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组具备至少一片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和至少一片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
9.一种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镜头;以及摄像元件,其配置在所述摄影镜头的像侧,将由所述摄影镜头形成的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81807A JP7246240B2 (ja) | 2019-04-23 | 2019-04-23 | 撮影レンズ及び撮影装置 |
JP2019-081807 | 2019-04-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30692A true CN111830692A (zh) | 2020-10-27 |
CN111830692B CN111830692B (zh) | 2023-09-15 |
Family
ID=72911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42955.XA Active CN111830692B (zh) | 2019-04-23 | 2019-11-20 | 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07391B2 (zh) |
JP (1) | JP7246240B2 (zh) |
CN (1) | CN111830692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67579A (zh) * | 2021-11-08 | 2022-03-11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镜头 |
WO2022179632A1 (zh) * | 2021-02-27 | 2022-09-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长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WO2024140316A1 (zh) * | 2022-12-28 | 2024-07-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镜头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WO2022209337A1 (zh) * | 2021-03-29 | 2022-10-06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65827A (ja) * | 1993-03-13 | 1994-09-22 | Nikon Corp | 防振補正光学系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 |
JPH08220437A (ja) * | 1995-02-10 | 1996-08-30 | Nikon Corp | 近距離合焦可能なズームレンズ |
JPH0961717A (ja) * | 1995-08-19 | 1997-03-07 | Ricoh Co Ltd | 高変倍大口径ズーム光学系 |
JPH10197793A (ja) * | 1997-01-06 | 1998-07-31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ズームレンズ |
JPH10206737A (ja) * | 1997-01-28 | 1998-08-07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小型なズーム光学系 |
JP2002098894A (ja) * | 2000-09-26 | 2002-04-05 | Canon Inc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した光学機器 |
US20090009884A1 (en) * | 2007-02-19 | 2009-01-08 | Sony Corporation |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US20120212842A1 (en) * | 2011-02-17 | 2012-08-23 | Sony Corporation |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
JP2014109761A (ja) * | 2012-12-04 | 2014-06-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ズームレンズ |
JP2016090725A (ja) * | 2014-10-31 | 2016-05-23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マクロ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
JP2019060918A (ja) * | 2017-09-25 | 2019-04-1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88283B2 (ja) * | 1999-09-24 | 2004-11-1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投写レンズと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14235176A (ja) | 2013-05-30 | 2014-12-15 |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
JP2016016146A (ja) | 2014-07-09 | 2016-02-01 | 株式会社カプコン | ゲームプログラム及びゲーム装置 |
JP7086709B2 (ja) * | 2018-05-14 | 2022-06-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US20210231928A1 (en) * | 2018-05-18 | 2021-07-29 | Nikon Corporation |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system |
JP7237706B2 (ja) * | 2019-04-11 | 2023-03-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結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
-
2019
- 2019-04-23 JP JP2019081807A patent/JP72462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1-19 US US16/687,989 patent/US11307391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1-20 CN CN201911142955.XA patent/CN11183069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65827A (ja) * | 1993-03-13 | 1994-09-22 | Nikon Corp | 防振補正光学系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 |
JPH08220437A (ja) * | 1995-02-10 | 1996-08-30 | Nikon Corp | 近距離合焦可能なズームレンズ |
JPH0961717A (ja) * | 1995-08-19 | 1997-03-07 | Ricoh Co Ltd | 高変倍大口径ズーム光学系 |
JPH10197793A (ja) * | 1997-01-06 | 1998-07-31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ズームレンズ |
JPH10206737A (ja) * | 1997-01-28 | 1998-08-07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小型なズーム光学系 |
JP2002098894A (ja) * | 2000-09-26 | 2002-04-05 | Canon Inc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した光学機器 |
US20090009884A1 (en) * | 2007-02-19 | 2009-01-08 | Sony Corporation |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US20120212842A1 (en) * | 2011-02-17 | 2012-08-23 | Sony Corporation |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
JP2014109761A (ja) * | 2012-12-04 | 2014-06-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ズームレンズ |
JP2016090725A (ja) * | 2014-10-31 | 2016-05-23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マクロ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
JP2019060918A (ja) * | 2017-09-25 | 2019-04-1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79632A1 (zh) * | 2021-02-27 | 2022-09-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长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4167579A (zh) * | 2021-11-08 | 2022-03-11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镜头 |
WO2024140316A1 (zh) * | 2022-12-28 | 2024-07-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镜头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181000A (ja) | 2020-11-05 |
CN111830692B (zh) | 2023-09-15 |
US11307391B2 (en) | 2022-04-19 |
US20200341247A1 (en) | 2020-10-29 |
JP7246240B2 (ja) | 2023-03-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709148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系 | |
US11592651B2 (en) | Zoom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zoom optical system | |
CN111913274B (zh) |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 |
JP4030743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系 | |
JP6548590B2 (ja)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5931117B2 (ja) | 撮像装置 | |
CN110632746B (zh) |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 |
CN110501810B (zh) | 光学系统和摄像装置 | |
CN111830692B (zh) | 摄影镜头和摄影装置 | |
KR20140081317A (ko) | 줌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 |
JP4497514B2 (ja) | 広角ズームレンズ | |
JP6545002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
US20200400919A1 (en) | Optical system and optical apparatus | |
JP7517900B2 (ja) | 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 |
JPWO2013031188A1 (ja) |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
US20110007405A1 (en) |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US8228615B2 (en) | Zoom lens and camera having the same | |
JP2020190680A (ja) |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機器 | |
JP5767330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7188276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機器 | |
JP5417006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 | |
JP2013054191A (ja) | ズームレンズ | |
WO2013031183A1 (ja) |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
CN113960774A (zh) |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 |
JP5767710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