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2227A - 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22227A CN111622227A CN202010505414.5A CN202010505414A CN111622227A CN 111622227 A CN111622227 A CN 111622227A CN 202010505414 A CN202010505414 A CN 202010505414A CN 111622227 A CN111622227 A CN 1116222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inforcement cage
- hoisting
- cage body
- steel
- reinforc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3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435 tend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624 hip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9 reinforc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5/00—Handling building or like materials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or foundations
- E02D15/08—Sinking workpieces into water or soil inasmuch a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34—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1—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 E04C5/06—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of high bending resistance, i.e. of essentially three-dimensional extent, e.g. lattice girders
- E04C5/0604—Prismatic or cylindrical reinforcement cages composed of longitudinal bars and open or closed stirrup ro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1—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 E04C5/06—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of high bending resistance, i.e. of essentially three-dimensional extent, e.g. lattice girders
- E04C5/0604—Prismatic or cylindrical reinforcement cages composed of longitudinal bars and open or closed stirrup rods
- E04C5/0618—Closed cages with spiral- or coil-shaped stirrup ro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属于抗滑桩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可便于对钢筋笼从水平状态在空中翻转为竖直状态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其采用主吊装置和辅吊装置共同吊装钢筋笼本体,主吊装置通过主吊钢丝绳分别与设置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四个主吊点吊装连接,所述辅吊装置通过两个辅吊点与钢筋笼本体的中部连接,两个辅吊点之间连接有辅吊钢丝绳,在辅吊装置上设置有定滑轮,所述辅吊钢丝绳的中部绕过所述定滑轮实现与辅吊装置连接。本发明的辅吊钢丝绳通过定滑轮能够自动调整与辅吊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而实现自动平衡;使得钢筋笼的吊装翻转过程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滑桩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些大型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桩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其钢筋笼的重量较重,可达几十吨甚至几百吨;此时,钢筋笼的吊装施工过程将非常困难,一方面吊装过程中,钢筋笼需要从水平状态在空中翻转为竖直状态,吊点位置和受力方向需要随之发生变化;另一方钢筋笼较重,因此对吊点位置的承载力要求较高,吊点位置的结构强度不够或者吊装过程中操作不当,都极有可能造成钢筋笼变形,进而造成钢筋笼的破坏,严重的甚至导致钢筋笼无法继续使用,需要重新制作或者进行重新修复,因而影响工期、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
另外,对于一些抗滑桩施工完成后,其后期主要的潜在受力为来自靠山侧的山体的侧向推力作用,其载荷属于偏心载荷。因此若仅仅采用传统的单层结构的混凝土钢筋笼结构,由于没有考虑这种偏心载荷的情况,使得所采用的钢筋笼承载偏心的单侧推力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满足相同设计承载能力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更多的钢筋材料,因而导致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便于对钢筋笼从水平状态在空中翻转为竖直状态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采用主吊装置和辅吊装置共同吊装钢筋笼本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制作好的钢筋笼本体水平放置于地面,即钢筋笼本体的轴向为水平方向;钢筋笼本体的其中一端为吊装端,另一端为尾端;主吊装置通过主吊钢丝绳分别与设置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四个主吊点吊装连接,四个主吊点沿钢筋笼本体的周向间隔均匀地分布设置,且四个主吊点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同一截面上,该截面与钢筋笼本体的轴向垂直;所述辅吊装置通过两个辅吊点与钢筋笼本体的中部连接,并且两个辅吊点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同一侧方且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分布设置,两个辅吊点之间连线的中点位于钢筋笼本体轴向的中点与其尾端之间,两个辅吊点之间连接有辅吊钢丝绳,在辅吊装置上设置有定滑轮,所述辅吊钢丝绳的中部绕过所述定滑轮实现与辅吊装置连接;
步骤二、同步起吊主吊装置和辅吊装置,将钢筋笼本体整体向上平吊吊离地面0.3~0.5m;
步骤三、在钢筋笼本体平吊完成并平稳后,进一步起吊主吊装置,使钢筋笼本体由水平状态逐渐翻转至竖直状态;在翻转过程中,协调控制辅吊装置以保证钢筋笼本体最低部的位置距离地面0.3m以上;
步骤四、钢筋笼本体翻转至竖直状态后,拆卸辅吊装置与辅吊点的连接;
步骤五、通过主吊装置将钢筋笼本体吊至抗滑桩的钻孔正上方,并下放入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钢筋笼本体包括至少一层钢筋笼,每层钢筋笼由纵向主筋和环向箍筋相互连接组成,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所述加强箍筋的直径大于其余环向箍筋的直径;并且沿每个加强箍筋的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根加强短筋,所述加强短筋与一根纵向主筋平行设置并焊接连接,所述加强短筋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方向设置于对应的加强箍筋的上方,且加强短筋的下端抵靠在加强箍筋上并与其焊接连接;与四个主吊点对应的主吊钢丝绳连接到对应主吊点处的加强箍筋上。
进一步的是: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中的下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并且加强短筋的上端抵靠在上层的环向箍筋上并与其焊接连接;与四个主吊点对应的主吊钢丝绳同时连接到对应主吊点处的加强箍筋和上层的环向箍筋上。
进一步的是:沿每个加强箍筋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根加强短筋;所述加强短筋的直径与纵向主筋的直径一致;所述加强短筋的长度不低于5cm。
进一步的是:所述钢筋笼本体包括内层钢筋笼和外层钢筋笼,所述外层钢筋笼同轴地套设在内层钢筋笼外;位于内层钢筋笼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位于外层钢筋笼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并且与四个主吊点对应的主吊钢丝绳同时连接到对应主吊点处的内层钢筋笼和外层钢筋笼各自的加强箍筋上。
进一步的是: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层U型卡筋,每层U型卡筋包括沿钢筋笼本体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U型卡筋,所述U型卡筋设置于内层钢筋笼和外层钢筋笼之间,并且U型卡筋同时与内层钢筋笼和外层钢筋笼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是: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层三角形加固骨架,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为外层钢筋笼的横截面所对应的圆形轮廓的内接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加固骨架由三根钢筋拼接而成,三角形加固骨架的各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固定连接,每根钢筋在穿过内层钢筋笼的位置处与内层钢筋笼焊接连接;所述钢筋笼本体沿其周向分为靠山侧弧段和背山侧弧段,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的其中一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的靠山侧弧段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并且在步骤五中,钢筋笼本体吊至抗滑桩的钻孔正上方后,通过预先连接于钢筋笼本体上的牵引绳,能够人工牵引钢筋笼本体转动调节,以实现对钢筋笼本体下放过程中使钢筋笼本体上的靠山侧弧段正对抗滑桩一侧的山体。
进一步的是:外层钢筋笼和内层钢筋笼分别包括沿各自轴向方向设置的多根纵向主筋,并且外层钢筋笼和内层钢筋笼各自的纵向主筋分别沿周向依次间隔分布设置;外层钢筋笼和/ 或层钢筋笼各自中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相对于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进行了强度增强设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强度增强设置为如下之一:
第一种、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和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对应的钢筋直径大于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对应的钢筋直径;
第二种、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和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相邻纵向主筋的分布间距小于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相邻纵向主筋的分布间距;
第三种、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的每根纵向主筋由至少两根钢筋紧挨组成,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的每根纵向主筋由至少一根钢筋紧挨组成,且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的每根纵向主筋的钢筋组成数量大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的每根纵向主筋的钢筋组成数量。
进一步的是: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为等边三角形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采用主吊装置和辅吊装置共同吊装钢筋笼的方式,并且通过在辅吊装置上设置定滑轮结构实现在翻转钢筋笼的过程中两个辅吊点之间的辅吊钢丝绳能够自动调整与辅吊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而实现自动平衡;使得钢筋笼的吊装翻转过程更加方便。
通过设置加强箍筋结构,并通过同步增加设置加强短筋,利用加强箍筋作为吊装时的主吊点部位,一方面可有效地提高加强箍筋的吊装承载能力,降低主吊点部位发生变形破坏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短筋的设置,可有效地提高加强箍筋与相应的纵向主筋之间的焊接连接强度,进而提高加强箍筋与钢筋笼整体的连接强度,降低发生局部载荷过大而导致的加强箍筋与纵向主筋之间的连接失效的问题。
通过设置钢筋笼本体包括内层钢筋笼和外层钢筋笼,可提高钢筋笼本体自身的结构强度,可有效地降低其在水平状态以及翻转过程中钢筋笼本体的自身变形量,确保钢筋笼顺利吊装完成,并降低发生变形损坏的情况。另外,通过设置U型卡筋可进一步提高其结构强度。
通过设置双层钢筋笼结构的同时配合三角形加固骨架结构,可进一步有效地提高钢筋笼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将三角形加固骨架的其中一角点部位设置于靠山侧弧段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能够利用三角形结构提高对受力侧的支撑作用,以将钢筋笼所承受的单侧推力通过三角形结构实现有效的载荷分散,进而提高钢筋笼整体所能承载的单侧承受侧向推力的能力,并最终实现提高抗滑桩单侧承受侧向推力作用载荷的目的。
通过对每层钢筋笼分为靠山侧弧段和背山侧弧段,并对靠山侧弧段进行相应的强度增强设置,进而针对承载偏心载荷的抗滑桩可进一步提高其结构强度;相对于传统的钢筋笼结构,可在满足相同设计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减少所需的钢筋材料,进而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在起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钢筋笼本体在翻转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笼本体翻转至竖直状态时其吊装端部分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局部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的局部区域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A`;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笼的俯视方向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B截面的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种设置靠山侧弧段于背山侧弧段的钢筋笼的轴向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局部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加强箍筋1、内层钢筋笼2、外层钢筋笼3、加强短筋4、U型卡筋、纵向主筋6、环向箍筋7、三角形加固骨架8、靠山侧弧段9、背山侧弧段10、主吊装置11、辅吊装置12、主吊钢丝绳13、主吊点14、辅吊钢丝绳15、辅吊点16、定滑轮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9中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采用主吊装置11和辅吊装置12共同吊装钢筋笼本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制作好的钢筋笼本体水平放置于地面,即钢筋笼本体的轴向为水平方向;钢筋笼本体的其中一端为吊装端,另一端为尾端;吊装端为吊装过程中被吊起,以使得钢筋笼本体呈竖直状态,然后从尾端将钢筋笼本体逐渐下放到对应的抗滑桩的钻孔内;其中主吊装置11通过主吊钢丝绳13分别与设置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四个主吊点14吊装连接,四个主吊点14沿钢筋笼本体的周向间隔均匀地分布设置,且四个主吊点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同一截面上,该截面与钢筋笼本体的轴向垂直;主吊装置11为能够在吊装最后实现将竖直状态的钢筋笼本体单独吊起的设备,以进行下放入孔,具体可选取100T履带式吊车;所述辅吊装置 12通过两个辅吊点16与钢筋笼本体的中部连接,并且两个辅吊点16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同一侧方且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分布设置,同时两个辅吊点16之间连线的中点位于钢筋笼本体轴向的中点与其尾端之间;如附图1中所示,这样由辅吊装置12对靠近钢筋笼本体的中点与尾端之间的部位实现承载起吊作用,同时借助吊装端的主吊装置11的起吊作用,使得钢筋笼本体能够被整体平吊吊起;同时,在两个辅吊点16之间连接有辅吊钢丝绳15,在辅吊装置12上设置有定滑轮17,所述辅吊钢丝绳15的中部绕过所述定滑轮17实现与辅吊装置12 连接;通过上述定滑轮17的结构能够实现在翻转钢筋笼的过程中两个辅吊点16之间的辅吊钢丝绳15可以自动调整与辅吊装置12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而实现自动平衡,使得钢筋笼的吊装翻转过程更加方便。
步骤二、同步起吊主吊装置11和辅吊装置12,将钢筋笼本体整体向上平吊吊离地面 0.3~0.5m;此步骤为吊起钢筋笼本体使其悬空,以为下步骤的翻转做准备,调离地面0.3~0.5m 是为了避免翻转过程中尾端容易触地。
步骤三、在钢筋笼本体平吊完成并平稳后,进一步起吊主吊装置11,使钢筋笼本体由水平状态逐渐翻转至竖直状态;如附图2中所示,即为在翻转过程中的示意图,此时主吊装置 11持续向上吊起钢筋笼本体1的吊装端,而辅吊装置12则随之进行协调控制,以保证钢筋笼本体最低部的位置距离地面0.3m以上,避免触地情况发生;其中主吊装置11以及辅吊装置12的大致吊起移动可参照附图2中相应箭头所示;另外,由于设置有定滑轮17,因此在翻转过程中,定滑轮17在辅吊钢丝绳15上能够被动随之进行移动,进而自动调整辅吊钢丝绳15分别与两个辅吊点16的连接角度位置关系。
步骤四、钢筋笼本体翻转至竖直状态后,拆卸辅吊装置12与辅吊点16的连接;此时仅由主吊装置11将钢筋笼本体整体吊起。
步骤五、通过主吊装置11将钢筋笼本体吊至抗滑桩的钻孔正上方,并下放入孔。其中,下放过程中应缓慢下放钢筋笼,不得强行入孔。
更具体的,考虑到在钢筋笼本体翻转至竖直状态后,整个钢筋笼本体仅由主吊装置11吊起,此时对于钢筋笼本体的相应主吊点14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提高主吊点4处的承载能力,本发明中对于钢筋笼本体进一步优选如下设置:所述钢筋笼本体包括至少一层钢筋笼,每层钢筋笼由纵向主筋6和环向箍筋7相互连接组成,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1,所述加强箍筋1的直径大于其余环向箍筋7的直径;并且沿每个加强箍筋1的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根加强短筋4,所述加强短筋4与一根纵向主筋6平行设置并焊接连接,所述加强短筋4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方向设置于对应的加强箍筋1的上方,即在吊装过程中当钢筋笼本体翻转至竖直状态时其加强短筋4位于加强箍筋1 的上方;且加强短筋4的下端抵靠在加强箍筋1上并与其焊接连接;此时与四个主吊点14对应的主吊钢丝绳13连接到对应主吊点14处的加强箍筋1上。这样,主吊钢丝绳13在吊装过程中将作用到加强箍筋1上,由于有加强箍筋1的加强作用,因此可提高各主吊点14的承载能力。更具体的,在连接主吊钢丝绳13时,除了将相应主吊点14处的加强箍筋1包入外,还可进一步将对应的纵向主筋6一并包入。具体的,可将相应的主吊钢丝绳13从加强箍筋1的下方穿过,并同时套入至少一根纵向主筋6,以此作为主吊点14。
其中,通过将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1,即钢筋笼本体翻转至竖直状态时的最顶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1;利用加强箍筋1的直径更大的优点,以提高其自身结构强度,进而在吊装过程中可将加强箍筋 1上相应的部位作为相应的主吊点14。
当然,不失一般性,当仅将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最外层那层环向箍筋7设置为加强箍筋1时,主吊点14则只包括该层加强箍筋1即可;而当将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的下一层环向箍筋7设置为加强箍筋1时,主吊点14则可同时包括该层加强箍筋1以及其上方的那层环向箍筋7,并且此时该上层的环向箍筋7理论上也可设置为加强箍筋1。其中,上述的上层的环向箍筋7,指的是吊装端的最外层环向箍筋7。
更为具体的,本发明中设置的加强短筋4,其作用是提高加强箍筋1与对应的纵向主筋6 之间的焊接连接强度。由于加强箍筋1一般为套设在各纵向主筋6的外周,加强箍筋1与每根纵向主筋6之间理论上为点接触关系,因此即使采用焊接连接,其焊接部位的面积也较小,焊接后的连接结构强度较差;因此本发明中增加了设置有加强短筋4,利用加强短筋4沿一根纵向主筋6平行设置并进行焊接连接,可确保纵向主筋6与加强短筋4之间的焊接连接强度;同时利用加强短筋4的下端抵紧到加强箍筋1上并与加强钢筋1焊接连接,不仅可增大加强短筋4与加强钢筋1的接触焊接面积,而且还可利用加强短筋4的端部限位作用,进一步提高加强箍筋1与对应的纵向主筋6之间在吊装过程中的重力承载能力,进而可有效地降低甚至避免加强箍筋1与纵向主筋6之间的焊接结构失效的情况。
更为具体的,参照附图4中所示,此时为仅设置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最外层那层环向箍筋7为加强箍筋1,相应的加强短筋4设置于加强钢筋1上方。此时与四个主吊点14 对应的主吊钢丝绳13直接连接到对应主吊点14处的加强箍筋1。
参照附图5所示,则为将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的下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1,并且此时进一步设置加强短筋4的上端抵靠在上层的环向箍筋7上并与其焊接连接;这样可进一步利用加强短筋4的两端分别抵紧到上层的环向箍筋7与下层的加强箍筋 1之间,以进一步提高吊装时加强箍筋1的承载能力。当然,此时与四个主吊点14对应的主吊钢丝绳13可同时连接到对应主吊点14处的加强箍筋1和上层的环向箍筋7上,如附图5 中所示,主吊钢丝绳13同时包住加强箍筋1和上层的环向箍筋7。
另外,对于加强短筋4,为了使其能够更好的与纵向主筋6进行焊接连接,可优选设置所述加强短筋4的直径与对应的纵向主筋6的直径一致,这样二者在平行相贴设置时可便于焊接,并且优选在二者相贴后的两侧均采用满焊方式进行焊接,以提高焊接连接强度。
更具体的,为了确保加强短筋4与对应的纵向主筋6之间的焊接长度尺寸,以确保焊接连接强度,本发明中优选设置所述加强短筋4的长度不低于5cm;例如具体可设置为8cm或 10cm。
另外,为了提高每个加强箍筋1与其周向的纵向主筋6之间的连接强度,理论上当对每个纵向主筋6分别设置一个加强短筋4时,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加强箍筋1与各纵向主筋6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加强箍筋1整体的吊装承载能力。当然,上述方式同时也会增加焊接工作量。为此,本发明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优选仅对部分的纵向主筋6设置对应的加强短筋4,例如可具体设置沿每个加强箍筋1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根加强短筋4,如设置有八根,即仅对各纵向主筋6中的其中八根对应设置了相应的加强短筋4;并且当对每个加强箍筋1 的周向设置有多根加强短筋4时,可优选设置各加强短筋4为成等间隔的分布设置,这样可更好的分布加强固箍筋1在吊装时的载荷情况。
更具体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钢筋笼本体自身的结构强度,本发明中进一步优选设置所述钢筋笼本体包括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所述外层钢筋笼3同轴地套设在内层钢筋笼2 外。此时,位于内层钢筋笼2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1,位于外层钢筋笼3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1。并且在吊装时,与四个主吊点14对应的主吊钢丝绳13同时连接到对应主吊点14处的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各自的加强箍筋1上;即可将相应的主吊钢丝绳13同时从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 3上的加强箍筋1的下方穿过,同时还可套住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上相应的纵向主筋6,以此作为主吊点14。
更具体的,在设置有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两层钢筋笼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本发明中进一步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层U型卡筋5,每层 U型卡筋5包括沿钢筋笼本体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U型卡筋5,所述U型卡筋5设置于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之间,并且U型卡筋5同时与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焊接连接;具体的,则可将U型卡筋5的两侧筋条部分分别与对应层中的其中一条纵向主筋6 平行相贴设置并进行焊接连接,以提高U型卡筋5与对应层的焊接连接轻度。
更具体的,可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每间隔两米设置有一层U型卡筋5;以及具体可设置每层U型卡筋5包括五个沿钢筋笼本体周向等间隔分布设置的U型卡筋5。通过设置U型卡筋5可起到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之间的支撑连接,可进一步提高双层钢筋笼的连接整体性,使钢筋笼整体在起吊过程中由水平到竖直状态下以及在调运途中,两层钢筋笼不易脱离或者变形,以保证钢筋笼整体的结构完整性。
另外,在设置有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时,本发明中进一步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层三角形加固骨架8,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8为外层钢筋笼3的横截面所对应的圆形轮廓的内接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加固骨架8由三根钢筋拼接而成,三角形加固骨架8的各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3固定连接,每根钢筋在穿过内层钢筋笼2的位置处与内层钢筋笼2焊接连接;所述钢筋笼本体沿其周向分为靠山侧弧段9和背山侧弧段10,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8的其中一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3的靠山侧弧段9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并且在步骤五中,钢筋笼本体吊至抗滑桩的钻孔正上方后,通过预先连接于钢筋笼本体上的牵引绳,由人工牵引钢筋笼本体转动调节,以实现在钢筋笼本体下放过程中使钢筋笼本体上的靠山侧弧段9正对抗滑桩一侧的山体;实现对钢筋笼本体的定位下放要求。
上述三角形加固骨架8,其主要作用即为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将其设置于钢筋笼本体起到对钢筋笼整体的支撑加固作用,并通过与双层钢筋笼结构的组合,实现对钢筋笼的有效加固目的。三角形加固骨架8可沿钢筋笼主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层,并至少应当设置有一层;例如可沿钢筋笼主体的轴向每间隔1m设置一层三角形加固骨架8。
另外,本发明为了更好的承载偏心作用力,本发明中将钢筋笼本体沿其周向分为靠山侧弧段9和背山侧弧段10,同时将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8的其中一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3的靠山侧弧段9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这样一来可将钢筋笼所承受的单侧推力通过三角形结构实现有效的载荷分散,进而提高钢筋笼整体结构强度;具体到附图8中的结构而言,则是上侧的单侧推力作用可通过其三角形加固骨架8中左右两侧的钢筋进行主要的载荷传递分散。另外,在此结构中,由于三角形加固骨架8上与靠山侧弧段9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的角点部位所对应的两边钢筋需要分散所承载的载荷,因此为了使得该承载载荷的分散效果更加的平衡,可设置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并且与靠山侧弧段9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的角点部位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所对应的夹角点部位。当然,更优选的是可直接设置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 8为等边三角形。
更为具体的,结合实际抗滑桩与需要治理的山体的情况,在划分钢筋笼的靠山侧弧段9 和背山侧弧段10时,一般可设置靠山侧弧段9对应的弧度夹角θ为90°~180°;相应的背山侧弧段10对应的弧度夹角则为360°-θ。例如具体可设置靠山侧弧段9对应的弧度夹角θ为120 度,此时背山侧弧段10对应的夹角为240°。不失一般性的理解,上述靠山侧弧段9为抗滑桩钢筋笼面向山体的一侧,且也是直接需要承载潜在的山体对抗滑桩施加单侧推力作用的一侧。
更为具体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钢筋笼对所承载的单侧推力的承载效果,本发明中进一步可对外层钢筋笼3的各纵向主筋6进行差异化设置,具体的则是将外层钢筋笼3中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相对于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进行了强度增强设置。这样一来,由于外层钢筋笼3中直接面向靠山侧的部分对应的纵向主筋6进行了强度增强设置,则可提高其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进而提高钢筋笼3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由于背山侧弧段10对应的各纵向主筋6的承载要求更低,因此未进行相应的强度增强设置,可降低该部分对钢筋的使用量,进而降低成本。同理,本发明中对于内层钢筋笼2也可参照外层钢筋笼 3采用相应的强度增强设置。
更为具体的,上述强度增强设置,其目的是为提高相应的纵向主筋6的强度,以提高其承受单侧推力作用的能力。具体的,本发明中可采用如下几种措施或者是几种措施的结合:
第一种、设置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和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 6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大于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
第二种、所述的强度增强设置为: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和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小于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
第三种、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至少两根钢筋紧挨组成,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至少一根钢筋紧挨组成,且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的钢筋组成数量大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的钢筋组成数量。例如以附图2中所示的具体结构为例,其为设置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三根钢筋紧挨组成,三根钢筋可通过焊接后紧挨连接组成一根纵向主筋6;而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单根钢筋组成。
另外,必要时也可在可行的情况下将上述三种强度增强设置采取相应的组合,例如同时采取第一种和第二种强度增强设置,此时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小于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同时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大于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 对应的钢筋直径。这样,即可进一步增强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的承载能力。
Claims (10)
1.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采用主吊装置(11)和辅吊装置(12)共同吊装钢筋笼本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制作好的钢筋笼本体水平放置于地面,即钢筋笼本体的轴向为水平方向;钢筋笼本体的其中一端为吊装端,另一端为尾端;主吊装置(11)通过主吊钢丝绳(13)分别与设置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四个主吊点(14)吊装连接,四个主吊点(14)沿钢筋笼本体的周向间隔均匀地分布设置,且四个主吊点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同一截面上,该截面与钢筋笼本体的轴向垂直;所述辅吊装置(12)通过两个辅吊点(16)与钢筋笼本体的中部连接,并且两个辅吊点(16)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同一侧方且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分布设置,两个辅吊点(16)之间连线的中点位于钢筋笼本体轴向的中点与其尾端之间,两个辅吊点(16)之间连接有辅吊钢丝绳(15),在辅吊装置(12)上设置有定滑轮(17),所述辅吊钢丝绳(15)的中部绕过所述定滑轮(17)实现与辅吊装置(12)连接;
步骤二、同步起吊主吊装置(11)和辅吊装置(12),将钢筋笼本体整体向上平吊吊离地面0.3~0.5m;
步骤三、在钢筋笼本体平吊完成并平稳后,进一步起吊主吊装置(11),使钢筋笼本体由水平状态逐渐翻转至竖直状态;在翻转过程中,协调控制辅吊装置(12)以保证钢筋笼本体最低部的位置距离地面0.3m以上;
步骤四、钢筋笼本体翻转至竖直状态后,拆卸辅吊装置(12)与辅吊点(16)的连接;
步骤五、通过主吊装置(11)将钢筋笼本体吊至抗滑桩的钻孔正上方,并下放入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本体包括至少一层钢筋笼,每层钢筋笼由纵向主筋(6)和环向箍筋(7)相互连接组成,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1),所述加强箍筋(1)的直径大于其余环向箍筋(7)的直径;并且沿每个加强箍筋(1)的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根加强短筋(4),所述加强短筋(4)与一根纵向主筋(6)平行设置并焊接连接,所述加强短筋(4)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方向设置于对应的加强箍筋(1)的上方,且加强短筋(4)的下端抵靠在加强箍筋(1)上并与其焊接连接;与四个主吊点(14)对应的主吊钢丝绳(13)连接到对应主吊点(14)处的加强箍筋(1)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钢筋笼本体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的下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1),并且加强短筋(4)的上端抵靠在上层的环向箍筋(7)上并与其焊接连接;与四个主吊点(14)对应的主吊钢丝绳(13)同时连接到对应主吊点(14)处的加强箍筋(1)和上层的环向箍筋(7)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沿每个加强箍筋(1)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根加强短筋(4);所述加强短筋(4)的直径与纵向主筋(6)的直径一致;所述加强短筋(4)的长度不低于5c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本体包括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所述外层钢筋笼(3)同轴地套设在内层钢筋笼(2)外;位于内层钢筋笼(2)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1),位于外层钢筋笼(3)的吊装端的两层环向箍筋(7)中至少一层设置为加强箍筋(1);并且与四个主吊点(14)对应的主吊钢丝绳(13)同时连接到对应主吊点(14)处的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各自的加强箍筋(1)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层U型卡筋(5),每层U型卡筋(5)包括沿钢筋笼本体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U型卡筋(5),所述U型卡筋(5)设置于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之间,并且U型卡筋(5)同时与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焊接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层三角形加固骨架(8),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8)为外层钢筋笼(3)的横截面所对应的圆形轮廓的内接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加固骨架(8)由三根钢筋拼接而成,三角形加固骨架(8)的各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3)固定连接,每根钢筋在穿过内层钢筋笼(2)的位置处与内层钢筋笼(2)焊接连接;所述钢筋笼本体沿其周向分为靠山侧弧段(9)和背山侧弧段(10),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8)的其中一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3)的靠山侧弧段(9)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并且在步骤五中,钢筋笼本体吊至抗滑桩的钻孔正上方后,通过预先连接于钢筋笼本体上的牵引绳,由人工牵引钢筋笼本体转动调节,以实现在钢筋笼本体下放过程中使钢筋笼本体上的靠山侧弧段(9)正对抗滑桩一侧的山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外层钢筋笼(3)和内层钢筋笼(2)分别包括沿各自轴向方向设置的多根纵向主筋(6),并且外层钢筋笼(3)和内层钢筋笼(2)各自的纵向主筋(6)分别沿周向依次间隔分布设置;外层钢筋笼(3)和/或层钢筋笼(2)各自中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相对于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进行了强度增强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度增强设置为如下之一:
第一种、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和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大于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
第二种、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和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小于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
第三种、位于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至少两根钢筋紧挨组成,位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至少一根钢筋紧挨组成,且靠山侧弧段(9)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的钢筋组成数量大于背山侧弧段(10)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的钢筋组成数量。
10.如权利要求7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8)为等边三角形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05414.5A CN111622227A (zh) | 2020-06-05 | 2020-06-05 | 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05414.5A CN111622227A (zh) | 2020-06-05 | 2020-06-05 | 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22227A true CN111622227A (zh) | 2020-09-04 |
Family
ID=72257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05414.5A Pending CN111622227A (zh) | 2020-06-05 | 2020-06-05 | 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22227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52589A (zh) * | 2020-11-16 | 2021-01-22 | 中铁十六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钢筋笼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CN112340590A (zh) * | 2020-09-29 | 2021-02-09 |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 钢管柱转体起吊的装置和钢管柱转体起吊的方法 |
CN112878317A (zh) * | 2021-01-13 | 2021-06-01 | 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 | 一种灌注桩接桩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14319323A (zh) * | 2022-01-11 | 2022-04-12 | 中煤江南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立柱桩施工方法 |
CN117699658A (zh) * | 2024-02-05 | 2024-03-15 | 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海上大型钢筋笼翻身吊装施工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40771Y (zh) * | 2008-07-25 | 2009-05-20 |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 钢筋笼吊装系统 |
CN202031091U (zh) * | 2011-05-06 | 2011-11-09 | 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 |
CN203049570U (zh) * | 2012-12-31 | 2013-07-10 |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深埋圆形薄壁空心阻滑桩 |
CN203256732U (zh) * | 2013-05-23 | 2013-10-30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超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加固装置 |
-
2020
- 2020-06-05 CN CN202010505414.5A patent/CN11162222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40771Y (zh) * | 2008-07-25 | 2009-05-20 |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 钢筋笼吊装系统 |
CN202031091U (zh) * | 2011-05-06 | 2011-11-09 | 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 |
CN203049570U (zh) * | 2012-12-31 | 2013-07-10 |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深埋圆形薄壁空心阻滑桩 |
CN203256732U (zh) * | 2013-05-23 | 2013-10-30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超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加固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井艳明: ""斜拉桥桩基长大钢筋笼整体吊装施工控制要点"", 《建筑技术开发》 * |
尤苏南: ""桩基超长钢筋笼起吊技术"", 《施工技术》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40590A (zh) * | 2020-09-29 | 2021-02-09 |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 钢管柱转体起吊的装置和钢管柱转体起吊的方法 |
CN112252589A (zh) * | 2020-11-16 | 2021-01-22 | 中铁十六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钢筋笼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CN112878317A (zh) * | 2021-01-13 | 2021-06-01 | 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 | 一种灌注桩接桩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14319323A (zh) * | 2022-01-11 | 2022-04-12 | 中煤江南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立柱桩施工方法 |
CN117699658A (zh) * | 2024-02-05 | 2024-03-15 | 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海上大型钢筋笼翻身吊装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22227A (zh) | 抗滑桩钢筋笼吊装施工方法 | |
CN105529648B (zh) | 液压装配式跨越架 | |
CN205489264U (zh) | 液压装配式跨越架 | |
CN106081924A (zh) | 一种轻量化多功能集装箱门式起重机及其组装方法 | |
CN106988227A (zh) | 一种悬索桥钢桁梁转体装置及施工方法 | |
CN210048319U (zh) | 一种折叠天梁曳引式施工升降机 | |
CN204057766U (zh) | 桅杆吊装设备 | |
CN111453600A (zh) | 一种预制桥梁墩柱起吊装置及起吊方法 | |
CN208072990U (zh) | 建筑施工操作平台 | |
CN217326704U (zh) | 变截面大断面墩塔钢筋笼节段分环拆分结构 | |
CN212559207U (zh) | 桥面吊机 | |
CN206126662U (zh) | 一种圆沉箱起重吊具 | |
CN110963407B (zh) | 一种用于方棱锥体类设备的吊装翻转方法 | |
CN212559082U (zh) | 一种预制桥梁墩柱起吊装置 | |
CN212294630U (zh) | 一种便于吊装和拼接的预制装配管桩 | |
JP2515531B2 (ja) | ブ−ム旋回式クレ−ン | |
CN108625800A (zh) | 一种用于竖井施工的多功能井架 | |
CN211998555U (zh) | 超高层内爬塔吊的施工结构 | |
CN211769769U (zh) | 一种薄壁圆管塔架模块吊装用吊耳结构 | |
CN211496634U (zh) | 主塔整体吊装系统 | |
CN110980507A (zh) | 一种薄壁圆管塔架模块吊装用吊耳结构 | |
CN113699995B (zh) | 振动杆和钢筋笼匹配吊装的施工方法 | |
CN114351594B (zh) | 变截面大断面墩塔钢筋笼节段分环拆分结构 | |
CN111453630A (zh) | 桥面吊机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2924076U (zh) | 用于全绑扎无焊接大重量钢筋笼吊装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04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