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9979A - 车门的门把手总成 - Google Patents
车门的门把手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79979A CN111479979A CN201880080210.2A CN201880080210A CN111479979A CN 111479979 A CN111479979 A CN 111479979A CN 201880080210 A CN201880080210 A CN 201880080210A CN 111479979 A CN111479979 A CN 1114799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ver
- handle
- diamond
- hinge
- sha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07—Pop-out handles, e.g. sliding outwardly before rota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90—Manual override in case of power failur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03—Handles creating a completely closed wing surfac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4—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5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vehicles
- E05Y2900/53—Type of wing
- E05Y2900/531—Door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2)的门把手总成(3),包括:把手支架(9);支承在把手支架(9)上的手柄(4),其在非使用位置中被布置为与车门(2)的外轮廓(8)侧面齐平地延伸,并且被设计为可移动到致动位置中;第一杠杆机构(11)和第二杠杆机构(14),其分别与手柄(4)运动耦合,其中,相较于非使用位置,手柄(4)被布置为在致动位置中突出于车门(2)的外轮廓(8),并且可以由操作人员进行致动,以打开车门(2),并且其中第一杠杆机构(11)具有被布置在把手支架(9)上的第一枢转轴(15)。第一杠杆机构(11)和第二杠杆机构(14)形成剪切运动学结构并且彼此运动耦合。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的门把手总成,其包括:可固定在车门上的把手支架;支承在把手支架上且包括纵向延伸部的手柄,该手柄在非使用位置中被布置为与车门的外轮廓侧面齐平地延伸,并且被设计为可移动到致动位置中,以便由操作人员进行致动;与手柄的第一纵向端部运动耦合的第一杠杆机构;以及与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运动耦合的第二杠杆机构,其中,手柄被布置为在致动位置中相较于非使用位置平行移位并且突出于车门的外轮廓,并且能够由操作人员进行致动,以打开车门,并且其中第一杠杆机构具有被布置在把手支架上的第一枢转轴。
根据现有技术,已知了门把手总成,其中手柄在其非使用位置中与车门的外轮廓侧面齐平地延伸。在此,对于用于机动车辆的车门的此类门把手总成,手柄可以被实施为内部把手或者外部把手,其中本发明涉及用于外部把手的门把手总成。对于这种门把手总成,存在多种不同的构造和实施方案。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总成涉及这种构造,其中把手支架被固定在车门背面,即机动车辆的内侧。在这些实施方案中,安置在把手支架上的手柄通常突出于车门,并且既影响车辆的美学印象,还影响车辆空气动力学。为了避免这些缺点,根据现有技术,已知了门把手总成,其中在其非使用位置中,即在其未被使用的位置中,手柄的外侧大致与车门的外轮廓齐平地(即侧面齐平地)延伸。这种手柄可转移到致动位置中,以打开车门或者车辆侧的锁,其中在致动位置中,手柄突出于车门的外轮廓。在此,当合法的操作人员接近车辆时,电动地伸出手柄。一旦不再使用手柄,则其再次返回非使用位置并且由此消失在车身中,以便不产生任何空气阻力。在此,已知地,借助于第一杠杆机构和第二杠杆机构,实现手柄的运动,而第一杠杆机构和第二杠杆机构将手柄的相应纵向端部与把手支架耦合。这种开头所描述类型的门把手总成的缺点在于有限的安装空间,因为对于门的总深度,即门外侧到门内侧的延伸,一般还要额外地考虑窗玻璃能够在开启运动时导向经过把手支架并且杠杆机构在手柄从非使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的过程中不进入窗玻璃的运动路径所需的深度。最好压根不要减小用于沉下窗玻璃的深度,从而门把手总成的安装深度决定性地确定了门的总深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构造上简单的方式并且成本低廉地开发一种车门的门把手总成,其具有低安装深度并且可以通过其降低门的总深度。
在开头所描述类型的门把手总成中,根据本发明,通过第一杠杆机构和第二杠杆机构形成剪切运动学结构并且彼此运动耦合,实现该目的。
本发明的有利且适宜的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得自从属权利要求。
通过本发明,以构造上简单的方式并且成本低廉地提供一种门把手总成,通过其可以将门的总深度减少至最小值。通过第一杠杆机构和第二杠杆机构形成剪切运动学结构并且彼此运动耦合,有可能以最小且最紧凑的结构空间,安放所需的运动学流程,这些流程对于手柄从非使用位置到致动位置并且返回非使用位置的运动而言是必需的。由第一杠杆机构和第二杠杆机构形成的剪切运动学结构提高了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总成的效率,因为与已知的门把手总成相比,这一结构类型具有较高的刚度,用于手柄运动的加速度值提高了,其中在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总成中,以高精度实现这一运动。
在低安装深度方面,构造上尤其有益的是:在本发明的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一杠杆机构具有第一铰链轴,其被布置在手柄的第一纵向端部上并且与第一枢转轴运动耦合,其中第二杠杆机构具有被布置在把手支架上的第二枢转轴,以及第二铰链轴,其被布置在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上并且与第二枢转轴运动耦合。
在门把手总成的有利动态特性方面,本发明还预设了,第一耦合杠杆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二枢转轴上并且第二耦合杠杆与第二铰链轴能转动地连接,其中连接铰链将第一耦合杠杆和第二耦合杠杆可转动地彼此连接,并且其中在手柄的非使用位置中,第一耦合杠杆和第二耦合杠杆在连接铰链上相对于彼此成锐角布置。
在本发明的一种设计方案中,还可以通过在手柄的致动位置中,将第一耦合杠杆和第二耦合杠杆在连接铰链上相对于彼此成钝角布置,实现低安装深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设计方案中,能够以如下方式实现第二杠杆机构在致动手柄方面的机械和构造上的简化,即第二耦合杠杆具有两个杠杆部段,其经由中间铰链彼此铰接地连接,其中在非使用位置与致动位置中,两个杠杆部段对齐地延伸,并且在致动位置中,由于操作人员致动手柄,两个杠杆部段被设计为可在中间铰链上相对于彼此偏转。
对于在手柄纵向方向上的低安装空间而言有利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方案中,第二枢转轴、第一耦合杠杆、第二耦合杠杆、第二铰链轴和连接铰链被布置在手柄的纵向延伸部内,其中连接铰链被布置在第一枢转轴与第二枢转轴之间。
为了第一杠杆机构与第二杠杆机构的运动耦合,本发明在一种设计方案中预设了,连接铰链经由联接拉杆与第一杠杆机构运动耦合,其中在手柄从非使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的过程中,联接拉杆被设计为,朝向第二枢转轴的方向移动连接铰链。以此方式,同样有利地得出手柄纵向方向上的低安装空间。
根据第一实施方案,本发明预设了,第一杠杆机构被设计为菱形的,并且包括第一菱形杠杆、第二菱形杠杆、第三菱形杠杆和第四菱形杠杆,其中第一菱形杠杆和第二菱形杠杆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枢转轴上,并且第三菱形杠杆和第四菱形杠杆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铰链轴上,并且其中第一菱形杠杆和第三菱形杠杆经由第一菱形铰链轴彼此能转动地连接,并且第二菱形杠杆和第四菱形杠杆经由第二菱形铰链轴彼此能转动地连接。以此方式设计的第一杠杆机构的剪切外形仅需要低安装深度,但仍能以最高的精度实施加速运动。
在第一实施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案中,本发明还预设了,第一枢转轴和第一铰链轴被布置为在相对于手柄的纵向方向横向延伸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其中联接拉杆与第一菱形铰链轴相连,并且以可在手柄的纵向方向上移动的方式,由第二菱形铰链轴进行导向。
在第一实施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案中,构造上有益的是,在手柄的非使用位置中,无论是第一枢转轴上的第一菱形杠杆和第二菱形杠杆,还是第一铰链轴上的第三菱形杠杆和第四菱形杠杆,都相对于彼此成钝角布置;其中在手柄的致动位置中,无论是第一枢转轴上的第一菱形杠杆和第二菱形杠杆,还是第一铰链轴上的第三菱形杠杆和第四菱形杠杆,都相对于彼此成锐角布置。通过这一设计方案,可为手柄的两个位置,实现最小的安装空间。
在第一实施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案中,对于最小安装空间而言,同样有利的是,在手柄的非使用位置中,无论是第一菱形铰链轴上的第一菱形杠杆和第三菱形杠杆,还是第二菱形铰链轴上的第二菱形杠杆和第四菱形杠杆,都相对于彼此成锐角布置;其中在手柄的致动位置中,无论是第一菱形铰链轴上的第一菱形杠杆和第三菱形杠杆,还是第二菱形铰链轴上的第二菱形杠杆和第四菱形杠杆,都相对于彼此成钝角布置。
如果在第一实施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一杠杆机构被布置在手柄的纵向延伸部内,其中第二菱形铰链轴被布置在第一菱形铰链轴与连接铰链之间,那么安装空间在此可以有利地保持得很低。
在本发明的用于第二实施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案中,本发明预设了,第一杠杆机构包括导向杠杆和运动杠杆,其中运动杠杆与第一铰链轴能转动地连接,并且与可在把手支架上线性移动的运动轴能转动地连接;并且其中导向杠杆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枢转轴上,并且在运动杠杆的中间部段上,与其经由铰链点能转动地连接。
在第二实施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案中,本发明为低安装深度预设了,在手柄的非使用位置中,导向杠杆和运动杠杆的位于铰链点与第一铰链轴之间的部段在铰链点上相对于彼此成锐角布置,其中在手柄的致动位置中,导向杠杆和运动杠杆的与第一铰链轴相连的部段在铰链点上相对于彼此成钝角布置。
在第二实施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案中,对于门把手总成的低结构空间而言有利的是,铰链点被布置成位于运动轴与第一枢转轴之间,其中联接拉杆与铰链点能转动地连接,其中在手柄从非使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的过程中,运动轴朝向第一枢转轴的方向移动并且运动轴在此过程中朝向第二枢转轴的方向挤压铰链点。
在本发明的用于第三实施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案中,本发明预设了,第一杠杆机构包括:联接拉杆与之能转动地连接的铰链点;导向杠杆,其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枢转轴上并且与铰链点能转动地连接;运动杠杆,其可转动地支承在铰链点上并且包括第一运动臂和第二运动臂;以及传动杠杆,其支承在被布置在把手支架上的第三枢转轴上;其中传动杠杆经由铰链连接件,与第一运动臂相连,并且其中第二运动臂与第一铰链轴连接。
关于最小安装空间,本发明在第三实施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案中预设了,第一运动臂与第二运动臂被定向为是相对于彼此成角度的,其中在手柄的非致动位置中,第二运动臂和导向杠杆在铰链点上相对于彼此成锐角布置,并且其中在手柄的致动位置中,第二运动臂和导向杠杆在铰链点上相对于彼此成钝角布置。
最后,本发明在第三实施方案的另一设计方案中预设了,第三枢转轴被布置成位于第一枢转轴与铰链连接件之间,其中在手柄从非使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的过程中,铰链连接件逆着手柄的翻出方向移动,并且铰链连接件在此过程中朝向第二枢转轴的方向挤压铰链点。
在本发明的意义上,锐角应理解为小于90°的角,而在本发明的意义上,钝角应理解为90°至180°之间的角。
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框架的情况下,上文中提及的和下文中还要阐述的特征不仅能够以分别给出的组合使用,还可以在其它组合中或单独使用。仅由权利要求定义本发明的框架。
本发明的主题的其它细节、特征和优点得自下文中参考附图做出的说明,其中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意性的优选实施方案。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总成的机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2示出了机动车辆的车门的立体视图,其中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总成的手柄在非使用位置中被布置为与车门的外轮廓侧面齐平地延伸;
图3示出了机动车辆的车门的立体视图,其中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总成的手柄被布置在致动位置中,在该致动位置中,手柄相较于非使用位置平行移位并且突出于车门的外轮廓;
图4示出了车门的示意图,其包括被布置在其上的门把手总成、门锁和锁定系统;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门把手总成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手柄被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门把手总成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手柄被布置在致动位置中;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门把手总成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手柄被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门把手总成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手柄被布置在致动位置中;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门把手总成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手柄被布置为被操作人员致动离开致动位置;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门把手总成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手柄被布置为被操作人员致动离开致动位置;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门把手总成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手柄被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并且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门把手总成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手柄被布置在致动位置中。
在图1中示例性显示了轿车形式的车辆或者说机动车辆1,其在示例中具有四个门2(其中两个在图1中可见),可以通过门把手总成3并且特别地借助于手柄4打开这些门。参见图1至图3,通过相应的门锁5锁闭门2,并且可以从外部通过相应地致动手柄4打开这些门。致动手柄4,以打开门锁5,其中在附图中显示的实施方案中,致动指的是操作人员施加在手柄4上的拉力。为了打开门2,在正常运行下,或者拉动手柄4,或者将手柄4偏转至一定程度,由此致动开关,该开关又激活机电锁定系统6(见图4),借助于其,随即可以电气地打开门锁5。在致动手柄4以电气地打开门锁5时,手柄4被移动出致动位置。在此,早在到达手柄4的终端位置之前,就可以实现电气开启。在电流驱动的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手柄4上的轻微拉动由此就已足够,借此电气地驱动在图1中示例性标明的鲍登线系统7,以解锁门锁5。在无电流的紧急运行的情况下,门把手总成3可以被设计为,使得有可能通过由操作人员引起的手柄4的致动,手动解锁门锁5,并且由此手动打开车门2,其中在此必须经由在正常运行中必要的偏移,偏移或者说致动手柄4。图2以立体视图示出了其中一个车门2以及用于打开车门2的手柄4。在图2中,在将门把手总成3装入车门2中时,手柄4被布置为与车门2的外轮廓8大致齐平,即侧面齐平。在该位置中,手柄4位于其未被使用的非使用位置。手柄4可从图2所示的非使用位置转移到图3所示的致动位置中,其中在致动位置中,其突出于车门2的外轮廓8,使得手柄4在其致动位置中被布置为悬垂于车门2外。在该突出的或者伸出到外轮廓8外的致动位置中,操作人员可以从后方抓取并且致动或者说操纵手柄4,以便打开车门2或者说解锁车辆侧的门锁5。根据本发明,在电流驱动的正常运行下,借助于恰当的驱动件,实现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到致动位置的转移,其中可以为电流驱动的正常运行,预设接近传感器或者其它传感器,以便一旦操作人员接近门把手总成3或者说手柄4,就使手柄4从侧面齐平或者说面齐平的非使用位置进入致动位置。从图3中可见,布置在其致动位置中的手柄4在外侧上被布置在机动车辆1的门2上,其中操作人员可从后方抓取手柄4。因此,在致动位置中,手柄4被布置为相较于非使用位置平行移位并且突出于车门2的外轮廓8,并且能够由操作人员进行致动,以打开车门2。为了将手柄4耦合至车门2,预设了框架状设计的把手支架9,其仅在图3中示意性用虚线标出,因为其在内侧上被布置在车门2上并且由此在图1和图2中被车门2遮住。把手支架9经由已知的紧固件,在内侧上被固定的车门2上并且支承手柄4。换言之,已知地,可固定在车门2上的把手支架9有利于安置和支承手柄4,并且借助于未详细显示的螺栓连接,固定在门2的门内侧上。
图5至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总成3的各种实施方案,其中图5和图6示出了第一实施方案,图7至图10示出了第二实施方案,图11和图12示出了第三实施方案。所有这三种实施方案的共同之处在于,支承在把手支架9上的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10与第一杠杆机构11运动耦合,而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12与第二杠杆机构14运动耦合。在此,第一杠杆机构11在所有三种实施方案中都具有第一枢转轴15,该第一枢转轴位置固定地布置在把手支架9上,其中第一枢转轴15替代地也可以被布置在车门2上。由于位置固定地安置在把手支架9上或者替代地安置在车门2上,在附图中,为第一枢转轴15使用固定轴承的机械符号。此外,第一杠杆机构11具有第一铰链轴16,其被布置在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10上并且与第一枢转轴15运动耦合。第一铰链轴16在此被支承在手柄4上,使得在手柄4从非致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的过程中,第一铰链轴16随着手柄4一同移动。此外,在所有三种实施方案中,第二杠杆机构14都具有第二枢转轴17,其被位置固定地布置在把手支架9上或者替代地布置在车门2上,因此,在附图中,示例性地使用固定轴承作为第二枢转轴17的机械符号。另外,第二枢转轴17还包括第二铰链轴18,该第二铰链轴被布置在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12上并且在手柄4的移动过程中随着手柄4一同移动,其中第二铰链轴18与第二枢转轴17运动耦合。在附图中示出的所有实施方案中,第二杠杆机构14还包括第一耦合杠杆19和第二耦合杠杆20。第一耦合杠杆19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二枢转轴17上,与此相反,第二耦合杠杆20与第二铰链轴18能转动地连接。此外,第二杠杆机构14具有连接铰链21,其可相对于手柄4和把手支架9移动。连接铰链21将第一耦合杠杆19与第二耦合杠杆20能转动地连接。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第一耦合杠杆19和第二耦合杠杆20在连接铰链21上相对于彼此成锐角22布置,即以小于90°的角布置(见图5、图7和图11),与此相反,在手柄4的致动位置中,第一耦合杠杆19和第二耦合杠杆20在连接铰链21上相对于彼此成钝角23布置,即以90°至180°的角布置(见图6、图8和图12)。因此,当手柄4从其非使用位置移动至其致动位置时,第一耦合杠杆19和第二耦合杠杆20张开。如在用于各种实施方案的附图中进一步可见,第二枢转轴17、第一耦合杠杆19、第二耦合杠杆20、第二铰链轴18和连接铰链21被布置在手柄4的纵向延伸部24内,其中连接铰链21被布置成位于第一枢转轴15与第二枢转轴17之间。如附图中所显示的,手柄4的纵向延伸部24在此对应于手柄4的纵向方向25上的手柄4的长度。最后,所有实施方案的共同之处在于,第二杠杆机构14的连接铰链21经由联接拉杆26,与第一杠杆机构11相连且运动耦合。对应地,在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的过程中,联接拉杆26被设计为使连接铰链21朝向第二枢转轴17的方向移动。换言之,联接拉杆26朝向第二枢转轴17的方向挤压连接铰链21,以使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在三种实施方案中,在手柄4上都预设了连接杠杆53,其在端部侧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铰链轴16与第二铰链轴18上。连接杠杆53是纯可选的,并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
在描述第一杠杆机构11的各种设计方案之前,在下文中讨论图9和图10中示出的用于第二耦合杠杆20的设计方案的替代方案。图9和图10在此分别示出了手柄4的一种位置,在该位置中,手柄4由操作人员致动离开致动位置并且由此占据手柄4斜向于纵向方向25布置的位置。相应地,在致动手柄4时,根据图9和图10,可考虑以下设计方案,通过这些设计方案,相较于在其第一纵向端部10上,手柄4在其第二纵向端部12上继续移动远离车门2,这例如在机械紧急致动的情况下,对于手动操作鲍登线系统7会是必需的。为了该目的,可以考虑,第二耦合杠杆20具有两个杠杆部段20a和20b,其经由中间铰链20c彼此铰接地连接。在非使用位置和致动位置中,两个杠杆部段20a和20b对齐地延伸,从而产生直线的耦合杠杆,如例如图7和图8中所示。与此相反,中间铰链20c允许,当操作人员致动处于致动位置中的手柄4时,两个杠杆部段20a、20b可在中间铰链20c上相对于彼此偏转,如图9和图10中所示。
对于附图中所示的所有实施方案而言,上文中对第二杠杆机构14的设计方案进行的描述都是有效的,其中在下文中描述单个实施方案中存在的特点。在此要注意,在本发明的意义上,表述“彼此能转动地连接”指的是两个元件的铰接连接,使得两个元件可自由转动且可相对于彼此转动,但仍在铰接元件上彼此耦合。
根据涉及门把手总成3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图5和图6可见,第一杠杆机构11被设计为菱形的。对应地,第一杠杆机构11具有第一菱形杠杆27、第二菱形杠杆28、第三菱形杠杆29和第四菱形杠杆30,其中第一菱形杠杆27和第二菱形杠杆28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枢转轴15上,而第三菱形杠杆29和第四菱形杠杆30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铰链轴16上。此外,第一菱形杠杆27和第三菱形杠杆29经由第一菱形铰链轴31彼此能转动地连接,相反,第二菱形杠杆28和第四菱形杠杆30经由第二菱形铰链轴32彼此能转动地连接。为了形成菱形形状,第一枢转轴15和第一铰链轴16被布置为在相对于手柄4的纵向方向25横向延伸的方向上彼此相对。此外,联接拉杆26与第一菱形铰链轴31相连,其中以可在手柄4的纵向方向25上移动的方式,由第二菱形铰链轴32引导联接拉杆。第一菱形铰链轴31和第二菱形铰链轴32在此在纵向方向25上彼此相对,并且在手柄4从非致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的过程中,朝向彼此移动。
如图5中可见,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无论是第一枢转轴15上的第一菱形杠杆27和第二菱形杠杆28,还是第一铰链轴16上的第三菱形杠杆29和第四菱形杠杆30,都相对于彼此成钝角33布置(为了清楚起见,在图5中仅在第一铰链轴16处标出了钝角33);相反,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无论是第一菱形铰链轴31上的第一菱形杠杆27和第三菱形杠杆29,还是第二菱形铰链轴32上的第二菱形杠杆28和第四菱形杠杆30,都相对于彼此以锐角35布置(为了清楚起见,在图5中仅在第二菱形铰链轴32处标出了锐角35)。为了清楚起见,在图5中仅在第一铰链轴16处标出钝角33,并且仅在第二菱形铰链轴32处标出锐角35。
在示出了手柄4的致动位置的图6中,无论是第一枢转轴15上的第一菱形杠杆27和第二菱形杠杆28,还是第一铰链轴16上的第三菱形杠杆29和第四菱形杠杆30,都相对于彼此成锐角34布置(为了清楚起见,在图6中仅在第一铰链轴16处标出了锐角34);相反,无论是第一菱形铰链轴31上的第一菱形杠杆27和第三菱形杠杆29,还是第二菱形铰链轴32上的第二菱形杠杆28和第四菱形杠杆30,都相对于彼此成钝角36布置(为了清楚起见,在图6中仅在第一菱形铰链轴31处标出了钝角36)。
如在用于第一实施方案的图5和图6中进一步可见,无论是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还是其致动位置中,第一杠杆机构11都被布置在手柄4的纵向延伸部24内,其中第二菱形铰链轴32被布置在第一菱形铰链轴31与连接铰链21之间。如果在门把手总成3的电流驱动的正常运行下,手柄4从图5中示出的非使用位置移动至图6中示出的致动位置,则例如仅在图5中示例性标出的驱动元件37作用在第一菱形铰链轴31上,并且朝向第二杠杆机构14的方向,移动第一菱形铰链轴31。由联接拉杆26引导的第二菱形铰链轴32反向地朝第一菱形铰链轴31移动,其中当驱动元件37将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第一菱形铰链轴31和第二菱形铰链轴32朝向彼此移动。在手柄4的移动过程中,菱形设计的第一杠杆机构11变扁,其中第一菱形杠杆27和第三菱形杠杆29围绕第一菱形铰链轴31枢转,而第二菱形杠杆28和第四菱形杠杆30围绕第二菱形铰链轴32枢转。第一菱形杠杆27和第三菱形杠杆29在此朝向第二菱形杠杆28和第四菱形杠杆30移动,使得菱形杠杆27、28、29、30垂直于纵向方向25移动第一铰链轴16,手柄4由此进入被翻出的致动位置。此外,菱形杠杆27、28、29、30的压扁以及特别是第一菱形铰链轴31的移动引起联接拉杆26朝向第二杠杆机构14方向的移动,第一耦合杠杆19和第二耦合杠杆20由此被张开。通过这一张开,第二铰链轴18同样垂直于纵向方向25移动,使得手柄4也在其第二纵向端部12处移动离开外轮廓8,并且手柄4最终被布置在图6中所示的致动位置中。在此,以相反的顺序,实现手柄4返回非使用位置的逆向运动。
图7和图8示出了第二实施方案,其与第一实施方案的区别在于第一杠杆机构11的设计,其中第二杠杆机构14被设计为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在第二实施方案中,第一杠杆机构11包括导向杠杆38和运动杠杆39。运动杠杆39与第一铰链轴16能转动地连接,并且与可在把手支架9上(或者替代地在车门2上)线性移动的运动轴40能转动地连接。此外,导向杠杆38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枢转轴15上,其中导向杠杆38还在运动杠杆39的中间部段上,与其经由铰链点41能转动地连接。铰链点41被布置成位于运动轴40与第一枢转轴15之间,其中联接拉杆26与铰链点41能转动地连接。
参考图7,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导向杠杆38和运动杠杆39的位于铰链点41与第一铰链轴16之间的部段39a在铰链点41上相对于彼此成锐角42布置。如图7中可见,第一杠杆机构11与第二杠杆机构14有大量共同之处。第一杠杆机构11的锐角42与第二杠杆机构14的锐角22一致,其中导向杠杆38和运动杠杆39的位于铰链点41与第一铰链轴16之间的部段39a也相对于彼此定向,如第一耦合杠杆19相对于第二耦合杠杆20。
当手柄4应从非使用位置行驶至致动位置时,仅在图7中示意性标明的驱动元件37朝向第二杠杆机构14的方向移动运动轴40。在该运动过程中,运动轴40还朝向第一枢转轴15的方向移动,其中运动轴40朝向第二枢转轴17的方向挤压铰链点41。如根据图7可见,在手柄4的致动位置中,导向杠杆38和运动杠杆39的与第一铰链轴16相连的部段39a在铰链点41上相对于彼此成钝角43布置。通过铰链点41从图7中所示的位置进入图8中所示的位置的位移,联接拉杆26被挤压向第二杠杆机构14的方向,连接铰链21由此被挤压向背离第一杠杆机构11的方向。铰链点41的移动和连接铰链21的移动促成导向杠杆38和运动杠杆39的部段39a的张开以及第一耦合杠杆19和第二耦合杠杆20的张开。
图9和图10示出了包括第二杠杆机构14的变形的第二实施方案,这在上文中已经有描述并且可以参考此处。图9和图10涉及手柄4由操作人员致动离开致动位置时的位置,使得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12被布置为相对于第一纵向端部10偏转,其中手柄4在由用户致动时围绕第一铰链轴16枢转。图9和图10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变体也描述了一种机构,其中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12被设计为可围绕第一铰链轴16偏转。
在图11和图12中示例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总成3的第三实施方案。在第三实施方案中,第一杠杆机构11包括铰链点44、导向杠杆45、运动杠杆46和传动杠杆47。联接拉杆26与铰链点44能转动地连接,其中导向杠杆45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枢转轴15上并且与铰链点44能转动地连接。此外,运动杠杆46可转动地支承在铰链点44上,并且包括相对于彼此成角度地定向的第一运动臂46a和第二运动臂46b。另外,传动杠杆47被布置在第三枢转轴48上,该第三枢转轴被位置固定地布置在把手支架9上或者替代地被布置在车门2上。传动杠杆47经由铰链连接件49,与第一运动臂46a相连,其中第二运动臂46b与第一铰链轴16连接。如图11和图12中可见,第三枢转轴48被布置成位于第一枢转轴15与铰链连接件49之间。在第三实施方案中,准确地如上文中对于第一实施方案和第二实施方案所描述的,设计第二杠杆机构14,由此关于这一点参阅上文中的描述。参见图11,在手柄4的非致动位置中,第二运动臂46b和导向杠杆45在铰链点44上相对于彼此成锐角50布置。在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的过程中,铰链连接件49逆着手柄4的翻出方向52移动,并且铰链连接件49在此过程中朝向第二枢转轴17的方向挤压铰链点44。在此,在手柄4的致动位置中,第二运动臂46b和导向杠杆45在铰链点44上相对于彼此成钝角51布置。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门把手总成,其中不同于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低安装深度。上文中描述的门把手总成包括:可固定在车门上的把手支架;支承在把手支架上且包括纵向延伸部的手柄,该手柄在非使用位置中被布置为与车门的外轮廓侧面齐平地延伸,并且被设计为可移动到致动位置中,以便由操作人员进行致动;与手柄的第一纵向端部运动耦合的第一杠杆机构;以及与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运动耦合的第二杠杆机构,其中,手柄被布置为在致动位置中相较于非使用位置平行移位并且突出于车门的外轮廓,并且能够由操作人员进行致动,以打开车门,并且其中第一杠杆机构具有被布置在把手支架上的第一枢转轴。根据本发明,第一杠杆机构和第二杠杆机构形成剪切运动学结构,其中第一杠杆机构和第二杠杆机构彼此运动耦合,并且支承于把手支架上地连接手柄。根据本发明,第一杠杆机构11具有两个剪切臂(在第一实施方案中为第一菱形杠杆27和第三菱形杠杆29;在第二实施方案中为导向杠杆38和运动杠杆39的部段39a;在第三实施方案中为导向杠杆45和运动臂46b),并且第二杠杆机构14同样具有两个剪切臂(在所有三种实施方案中均为第一耦合杠杆19和第二耦合杠杆20)。以与第一杠杆机构11的剪切臂相对于彼此的相同角度,布置第二杠杆机构14的剪切臂,其中该相同角度在手柄4被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时为小于90°的锐角,相反,该相同角度在手柄4被布置在致动位置中时为90°至180°的钝角。第一杠杆机构11和第二杠杆机构14经由联接拉杆26彼此相连,其中两个中任一杠杆机构11或14由驱动元件37驱动,使得配属于被驱动的杠杆机构11、14的剪切臂张开,由此连接至剪切臂的铰链点的联接杆26同步张开未被驱动的杠杆机构的其它剪切臂,并且由于这一张开,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
上文中描述的发明自然不应局限于所描述和所显示的实施方案。可以看出,可以对附图中显示的实施方案进行多种修改,而不会因此而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其中这些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对应于预期的应用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包括说明书中所包含的和/或附图中所显示的所有内容,包括偏离于具体实施方案,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内容。
Claims (18)
1.一种车门(2)的门把手总成(3),包括:能固定在所述车门(2)上的把手支架(9);支承在所述把手支架(9)上且包括纵向延伸部(24)的手柄(4),所述手柄在非使用位置中被布置为与所述车门(2)的外轮廓(8)侧面齐平地延伸,并且被设计为能移动到致动位置中,以便由操作人员进行致动;第一杠杆机构(11),所述第一杠杆机构与所述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10)运动耦合;以及第二杠杆机构(14),所述第二杠杆机构与所述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12)运动耦合,
其中,所述手柄(4)被布置为在所述致动位置中相较于所述非使用位置平行移位并且突出于所述车门(2)的外轮廓(8),并且能够由操作人员进行致动,以打开所述车门(2),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具有被布置在所述把手支架(9)上的第一枢转轴(15),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和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4)形成剪切运动学结构并且彼此运动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具有第一铰链轴(16),所述第一铰链轴被布置在所述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10)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枢转轴(15)运动耦合,其中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4)具有被布置在所述把手支架(9)上的第二枢转轴(17)以及第二铰链轴(18),所述第二铰链轴被布置在所述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12)上并且与所述第二枢转轴(17)运动耦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第一耦合杠杆(19)能枢转地支承在所述第二枢转轴(17)上,并且第二耦合杠杆(20)与所述第二铰链轴(18)能转动地连接,
其中连接铰链(21)将所述第一耦合杠杆(19)和所述第二耦合杠杆(20)彼此能转动地连接,并且
其中在所述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所述第一耦合杠杆(19)和所述第二耦合杠杆(20)在所述连接铰链(21)上相对于彼此成锐角(22)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4)的致动位置中,所述第一耦合杠杆(19)和所述第二耦合杠杆(20)在所述连接铰链(21)上相对于彼此成钝角(23)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耦合杠杆(20)具有两个杠杆部段(20a、20b),所述杠杆部段经由中间铰链(20c)彼此铰接地连接,其中在所述非使用位置与所述致动位置中,两个所述杠杆部段(20a、20b)对齐地延伸,并且在所述致动位置中,由于操作人员致动所述手柄(4),两个所述杠杆部段(20a、20b)被设计为能在所述中间铰链(20c)上相对于彼此偏转。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转轴(17)、所述第一耦合杠杆(19)、所述第二耦合杠杆(20)、所述第二铰链轴(18)和所述连接铰链(21)被布置在所述手柄(4)的纵向延伸部(24)内,其中所述连接铰链(21)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枢转轴(15)与所述第二枢转轴(17)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铰链(21)经由联接拉杆(26)与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运动耦合,其中在所述手柄(4)从所述非使用位置移动至所述致动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联接拉杆(26)被设计为,朝向所述第二枢转轴(17)的方向移动所述连接铰链(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被设计为菱形的,并且包括第一菱形杠杆(27)、第二菱形杠杆(28)、第三菱形杠杆(29)和第四菱形杠杆(30),其中所述第一菱形杠杆(27)和所述第二菱形杠杆(28)能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一枢转轴(15)上,并且所述第三菱形杠杆(29)和所述第四菱形杠杆(30)能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一铰链轴(16)上,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菱形杠杆(27)和所述第三菱形杠杆(29)经由第一菱形铰链轴(31)彼此能转动地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菱形杠杆(28)和所述第四菱形杠杆(30)经由第二菱形铰链轴(32)彼此能转动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转轴(15)和所述第一铰链轴(16)被布置为在相对于所述手柄(4)的纵向方向(25)横向延伸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其中所述联接拉杆(26)与所述第一菱形铰链轴(31)相连,并且以能在所述手柄(4)的纵向方向(25)上移动的方式,由所述第二菱形铰链轴(32)进行导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无论是所述第一枢转轴(15)上的所述第一菱形杠杆(27)和所述第二菱形杠杆(28),还是所述第一铰链轴(16)上的所述第三菱形杠杆(29)和所述第四菱形杠杆(30),都相对于彼此成钝角(33)布置;其中在所述手柄(4)的致动位置中,无论是所述第一枢转轴(15)上的所述第一菱形杠杆(27)和所述第二菱形杠杆(28),还是所述第一铰链轴(16)上的所述第三菱形杠杆(29)和所述第四菱形杠杆(30),都相对于彼此成锐角(34)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无论是所述第一菱形铰链轴(31)上的所述第一菱形杠杆(27)和所述第三菱形杠杆(29),还是所述第二菱形铰链轴(32)上的所述第二菱形杠杆(28)和所述第四菱形杠杆(30),都相对于彼此成锐角(35)布置;其中在所述手柄(4)的致动位置中,无论是所述第一菱形铰链轴(31)上的所述第一菱形杠杆(27)和所述第三菱形杠杆(29),还是所述第二菱形铰链轴(32)上的所述第二菱形杠杆(28)和所述第四菱形杠杆(30),都相对于彼此成钝角(36)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被布置在所述手柄(4)的纵向延伸部(24)内,其中所述第二菱形铰链轴(32)被布置在所述第一菱形铰链轴(31)与所述连接铰链(21)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包括导向杠杆(38)和运动杠杆(39),其中所述运动杠杆(39)与所述第一铰链轴(16)能转动地连接,并且与能在所述把手支架(9)上线性移动的运动轴(40)能转动地连接;并且其中所述导向杠杆(38)能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一枢转轴(15)上,并且在所述运动杠杆(39)的中间部段上,与其经由铰链点(41)能转动地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所述导向杠杆(38)和所述运动杠杆(39)的位于所述铰链点(41)与所述第一铰链轴(16)之间的部段(39a)在所述铰链点(41)上相对于彼此成锐角(42)布置,其中在所述手柄(4)的致动位置中,所述导向杠杆(38)和所述运动杠杆(39)的与所述第一铰链轴(16)相连的部段(39a)在所述铰链点(41)上相对于彼此成钝角(43)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点(41)被布置成位于所述运动轴(40)与所述第一枢转轴(15)之间,其中所述联接拉杆(26)与所述铰链点(41)能转动地连接,其中在所述手柄(4)从所述非使用位置移动至所述致动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运动轴(40)朝向所述第一枢转轴(15)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运动轴(40)在此过程中朝向所述第二枢转轴(17)的方向挤压所述铰链点(41)。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包括:铰链点(44),所述联接拉杆(26)与所述铰链点能转动地连接;导向杠杆(45),所述导向杠杆能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一枢转轴(15)上并且与所述铰链点(44)能转动地连接;运动杠杆(46),所述运动杠杆能转动地支承在所述铰链点(44)上并且包括第一运动臂(46a)和第二运动臂(46b);以及传动杠杆(47),所述传动杠杆支承在被布置在所述把手支架(9)上的第三枢转轴(48)上;其中所述传动杠杆(47)经由铰链连接件(49)与所述第一运动臂(46a)相连,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运动臂(46b)与所述第一铰链轴(16)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臂(46a)与所述第二运动臂(46b)被定向为是相对于彼此成角度的,其中在所述手柄(4)的非致动位置中,所述第二运动臂(46b)和所述导向杠杆(45)在所述铰链点(44)上相对于彼此成锐角(50)布置,并且其中在所述手柄(4)的致动位置中,所述第二运动臂(46b)和所述导向杠杆(45)在所述铰链点(44)上相对于彼此成钝角(51)布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门把手总成(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枢转轴(48)被布置成位于所述第一枢转轴(15)与所述铰链连接件(49)之间,其中在所述手柄(4)从所述非使用位置移动至所述致动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铰链连接件(49)逆着所述手柄(4)的翻出方向(52)移动,并且所述铰链连接件(49)在此过程中朝向所述第二枢转轴(17)的方向挤压所述铰链点(4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7130029.5A DE102017130029A1 (de) | 2017-12-14 | 2017-12-14 | Türgriffanordnung einer Fahrzeugtür |
DE102017130029.5 | 2017-12-14 | ||
PCT/EP2018/078699 WO2019115064A1 (de) | 2017-12-14 | 2018-10-19 | Türgriffanordnung einer fahrzeugtü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79979A true CN111479979A (zh) | 2020-07-31 |
CN111479979B CN111479979B (zh) | 2024-09-06 |
Family
ID=63915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80210.2A Active CN111479979B (zh) | 2017-12-14 | 2018-10-19 | 车门的门把手总成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308883A1 (zh) |
EP (1) | EP3688258B1 (zh) |
CN (1) | CN111479979B (zh) |
DE (1) | DE102017130029A1 (zh) |
WO (1) | WO201911506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56336A (zh) * | 2021-02-03 | 2022-08-0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门把手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57390B2 (ja) * | 2018-03-09 | 2021-11-02 |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 車両の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
DE102020127292A1 (de) | 2020-10-16 | 2022-04-21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Türgriff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11802426B1 (en) * | 2022-04-20 | 2023-10-31 | Woven By Toyota, U.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 identification panel to measure hand static and/o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
US20230340812A1 (en) * | 2022-04-26 | 2023-10-26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Actuating Device for Moving Covers for Vehicles |
WO2024171426A1 (ja) * | 2023-02-17 | 2024-08-22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ドアハンドル制御装置及びドアハンドル制御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4477A (zh) * | 1996-04-15 | 1997-11-12 |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 汽车的锁定控制装置 |
CN202073366U (zh) * | 2011-01-18 | 2011-12-14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门把手装置及车辆 |
US20130127185A1 (en) * | 2011-11-23 | 2013-05-2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Flush door handle assembly with normal deployment |
CN203514959U (zh) * | 2012-09-27 | 2014-04-02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车门把手组件、外部车门把手组件 |
US20150315826A1 (en) * | 2014-05-05 | 2015-11-0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Flush door handle with shape memory alloy drive and heated handle to body seal |
CN105917063A (zh) * | 2013-11-18 | 2016-08-31 |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 由门把手和门把手的致动装置构成的系统 |
CN205677403U (zh) * | 2016-06-12 | 2016-11-09 | 卡特彼勒公司 |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02963C1 (en) * | 1990-02-01 | 1991-07-11 | Mercedes-Benz Aktiengesellschaft, 7000 Stuttgart, De | Vehicle door handle grip - has handle movement controlled by individual swivel levers used to hinge it |
KR101637820B1 (ko) * | 2015-03-24 | 2016-07-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리트랙터블 핸들 장치 |
-
2017
- 2017-12-14 DE DE102017130029.5A patent/DE102017130029A1/de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10-19 WO PCT/EP2018/078699 patent/WO2019115064A1/de unknown
- 2018-10-19 EP EP18789643.6A patent/EP3688258B1/de active Active
- 2018-10-19 US US16/771,568 patent/US2020030888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10-19 CN CN201880080210.2A patent/CN11147997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4477A (zh) * | 1996-04-15 | 1997-11-12 |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 汽车的锁定控制装置 |
CN202073366U (zh) * | 2011-01-18 | 2011-12-14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门把手装置及车辆 |
US20130127185A1 (en) * | 2011-11-23 | 2013-05-2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Flush door handle assembly with normal deployment |
CN103132784A (zh) * | 2011-11-23 | 2013-06-05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正交构造的齐平的门扳手组件 |
CN203514959U (zh) * | 2012-09-27 | 2014-04-02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车门把手组件、外部车门把手组件 |
CN105917063A (zh) * | 2013-11-18 | 2016-08-31 |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 由门把手和门把手的致动装置构成的系统 |
US20150315826A1 (en) * | 2014-05-05 | 2015-11-0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Flush door handle with shape memory alloy drive and heated handle to body seal |
CN105089388A (zh) * | 2014-05-05 | 2015-11-25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形状记忆合金驱动件的齐平门把手和被加热的密封 |
CN205677403U (zh) * | 2016-06-12 | 2016-11-09 | 卡特彼勒公司 |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56336A (zh) * | 2021-02-03 | 2022-08-0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门把手结构 |
CN114856336B (zh) * | 2021-02-03 | 2023-08-29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门把手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15064A1 (de) | 2019-06-20 |
EP3688258B1 (de) | 2021-11-17 |
CN111479979B (zh) | 2024-09-06 |
DE102017130029A1 (de) | 2019-06-19 |
US20200308883A1 (en) | 2020-10-01 |
EP3688258A1 (de) | 2020-08-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79979A (zh) | 车门的门把手总成 | |
JP6629724B2 (ja) | ドアハンドルとドアハンドル用の作動装置とから構成されるシステム | |
US10301854B2 (en) | Door handle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07923200B (zh) | 用于机动车的把手装置 | |
CN107152207B (zh) | 改进的门锁致动器,尤其是内门锁致动器 | |
US8342583B2 (en) | Vehicle panel control system | |
CN101684696B (zh) | 门把手和锁组件 | |
EP1134104A1 (en) | A tailgate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 |
WO2008129003A2 (de) | Türgriff mit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zur anordnung in einem kraftfahrzeug | |
CN111465744B (zh) | 车门的门把手总成 | |
CN1878922A (zh) | 表面突入最小的外部门把手 | |
CN111465743B (zh) | 车门的门把手总成 | |
CN111630240B (zh) | 机动车辆把手总成以及用于运行这种机动车辆把手总成的方法 | |
KR20180118772A (ko) | 자동차의 도어 또는 플랩을 열기 위한 장치 | |
US11131128B2 (en) | Door handle arrang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 |
EP3864242B1 (de) | Fahrzeugtürgriff | |
CN114787470A (zh) | 机动车辆门把手装置 | |
CN114258448A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把手总成 | |
US7731055B2 (en) | Lid opening mechanism | |
CN1774554B (zh) | 带有中控锁的汽车 | |
CN115943246A (zh) | 用于机动车门元件的开启设备 | |
CN117306969A (zh) | 用于车门的改进的齐平把手组件 | |
DE102008055649B4 (de) | Baugruppe eines Türmoduls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Türmoduls | |
CN117328750A (zh) | 用于车门的改进的门把手组件 | |
ITMI952437A1 (it) | Sistema di chiusura con chiusura centralizzata e comando a distanza per un autoveicolo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