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9935B -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69935B CN111469935B CN202010053055.4A CN202010053055A CN111469935B CN 111469935 B CN111469935 B CN 111469935B CN 202010053055 A CN202010053055 A CN 202010053055A CN 111469935 B CN111469935 B CN 1114699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floor
- width direction
- end portion
-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发生后侧碰撞时,为了能实现车辆向车辆前方的顺畅的荷载分散,并且在车辆行驶时,为了实现在后座椅产生的要向车辆前后方向位移的力提高后地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面刚性,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车身结构。该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具备:向前上升状的后地板前部(40),用于搭载后座椅(30);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后端部(51r)形成于后地板前部(40)的车宽方向两侧并且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筋(65),配设于与各个车宽方向对应的加强件(51)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从加强件(51)的后端部(51r)附近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该结构上设有搭载车辆用座椅的向前上升状的地板。
背景技术
当碰撞物从汽车等车辆的后方碰撞时(后侧碰撞时),为了分散、吸收来自后方的碰撞荷载(后侧碰撞荷载),则需要将其顺畅地向车辆前方传递。为此,需要设定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使从车辆后方向前方的供后侧碰撞荷载传递的传力路径尽可能地顺畅。
比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方案为: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处设有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架,该加强架将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的后端部和左右成对设置的悬架支座(suspension tower)呈倾斜状连结。
由此,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能提高从悬架传递来的荷载的车身刚性,此外还能将输入至左右成对设置的后侧架的后侧碰撞荷载经加强架传递至中央通道,以分散该后侧碰撞荷载(参照专利文献1的第[0045]段、图10)。
另一方面,作为车辆用座椅,比如为了维持乘车人的乘坐姿势而将后座椅所具备的座部设定为前方高后方低,有时为了将座部以如上向前上升状(前高后低状)进行支撑,也将搭载后座椅的后地板同样地设定为向前上升状。
在这种情况下,比如对于车辆行驶中加减速时在后座椅产生的要向车辆前后方向位移的力(即下潜现象(submarine phenomenon))而言,需要提高后地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面刚性。
但专利文献1的技术方案没有提及后座椅的下方所具有的加强架以何种形态进行设置等用于确保后地板的面刚性的具体的形态,还有讨论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16347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于是,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能在发生车辆后侧碰撞时将荷载顺畅的分散至车辆前方,并且针对车辆行驶时在后座椅产生的要向车辆前后方向位移的力,提高后地板在车辆前后方向的面刚性。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包括:向前上升状的地板,用于搭载车辆用座椅;左右成对设置的第1加强延长部,后端部形成于上述地板的车宽方向两侧,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左右成对设置的第2加强延长部,配设于与各车宽方向对应的上述第1加强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从上述第1加强延长部的后端部附近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后侧碰撞时能将后侧碰撞荷载经由第1加强延长部向车辆前方顺畅传递,此外还利用第1、第2加强延长部在地板划定大致三角形的加强结构,因此能提高为了维持乘坐在车辆用座椅的乘车人的乘坐姿势而形成的向前上升状的地板的面刚性。
此外,通过提高地板的面刚性也有助于抑制行驶时从后悬架等向地板传递的地板振动,并且会提高包含地板在内的车身整体的刚性,因此能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上述第1加强延长部设定为加强件,该加强件与上述地板的上侧面接合并且在与该地板之间构成向延长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将上述第2加强延长部设定为一体形成于上述地板的加强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在加强筋的车宽方向内侧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长的上述第1加强延长部设定为加强件,由此能从车身后部向前方高效传递后侧碰撞荷载,并且能有效提高地板在前后方向上的面刚性。另一方面,通过将形成于加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加强延长部设定为加强筋,由此能实现地板的轻量化。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左右成对设置的上述加强件的各自的前端部在上述地板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处连结。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使输入至车身后部的两侧(后侧架)的后侧碰撞荷载经由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更顺畅地向从该两侧向中央通道传递,该中央通道在俯视视角下从地板的前端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向车辆前方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备与上述地板的前端部接合并且沿该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横梁,上述加强件的前端部配设于上述前侧横梁附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通过上述加强件、上述加强筋和上述前侧横梁在地板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划定在俯视视角下大致封闭其内侧区域的三角形加强结构,因此能更加提高地板的面刚性。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备与上述地板的后端部接合并沿该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横梁,上述加强件的后端部配设于上述后侧横梁附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通过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和后侧横梁在地板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划定在俯视视角下大致封闭其内侧区域的三角形加强结构,因此能更加提高地板的面刚性。
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上述地板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低地面部、从该低地面部的前端呈向前上升状倾斜的倾斜部、从该倾斜部的前上端向前方延伸的高地面部一体形成,上述车辆用座椅的座部具备构成座面的座垫部、与该座垫部相比单位体积的质量小且刚性高的高刚性部,上述高刚性部设置于上述倾斜部,上述加强件和上述加强筋至少设于上述倾斜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车辆用座椅的座部具备构成座面的座垫部,由此确保座部的缓冲性能,并且在座部具备高刚性部,由此能实现车辆用座椅的轻量化。
另外,通过将上述高刚性部设置于上述倾斜部,由此在车辆行驶中的加减速时(尤其是减速时),能有效抑制车辆用座椅的座部相对于上述地板向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即下潜现象)。
此外,上述加强件和上述加强筋至少设于上述倾斜部,因此在限制车辆用座椅的座部相对于上述地板向前后方向滑动移动时,能有效提高所需的倾斜部的面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发生车辆后侧碰撞时,能实现向车辆前方的顺畅的荷载分散,并且能针对车辆行驶时在后座椅产生的要向车辆前后方向位移的力提高后地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面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前侧且左侧的斜上方看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斜视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A线截面图;
图4为后地板前部的俯视图(a)、拆掉了加强件和座椅托架的状态的后地板后部的俯视图(b);
图5为将后座椅具备的坐垫泡沫部在后地板前部的配置形态与图2相对应示出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为图5中的B-B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附图中,箭头F表示汽车的前方,箭头R表示汽车的右侧,箭头L表示汽车左侧,箭头U表示汽车的上方。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汽车(以下简称为“车辆”)的车身具备形成座舱的地面的底板1和接合固定于该底板1的两侧的侧梁2。
在底板1(前侧的地板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设有从该底板1的后端向前方延伸的通道部即中央通道11。
如图1所示,在中央通道11中,左右的侧壁11a和上侧的上板部11b一体形成为半圆柱形状,在车身刚性的中心构件即中央通道11的左右的侧壁11a的下部沿车辆前后方向一体形成有左右成对设置的通道构件12(通道侧架)。
本实施例中,中央通道11和通道构件12作为底板1的一部分形成为一体,但不限于此,可以采用将与底板1非一体的通道构件12从上方接合固定于中央通道11的下部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2、图6所示,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配设的侧梁2是使外侧梁21和内侧梁22的上下的接合凸缘部21a、22a以及21b、22b互相结合并具备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的车身强度构件。另外,图1中的车辆左侧和图2中的左右两侧的侧梁2均省略了外侧梁21。
如图1~图3所示,构成车身后部地板的后地板4(后底板4)经由向上方立起的上曲部3一体连接至底板1的后部。
后地板4在前后各侧具备后地板前部40和比该后地板前部40高一阶的后地板后部50。后地板前部40相当于座舱的后侧的地板部,如图1、图5所示,其形成为搭载后座椅30的座椅底盘。
在后地板前部40的下方配置有无图示的燃料箱。该燃料箱被同样无图示的绝缘体保护。
如图1~图3所示,在后地板后部50一体形成有在其车宽方向中间部向下方凹陷的兼任备用轮胎底盘或其他部件的凹部50a。
如图1、图2所示,在后地板4的左右两侧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架6(以下称作“框架构件6”)。
如图1、图2所示,框架构件6为从上曲部3到后地板4的后端在内部形成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6s(参照图6)的车身侧部刚性构件,如图1、图2、图6所示,框架构件6的前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侧梁2的后部。
如该图所示,框架构件6具备跨车辆前后方向整体向上方凸出的截面帽形状的框架构件上件61、向下方凸出的截面帽形状的框架构件下件62(参照图6)等。如上框架构件上件61和框架构件下件62在车宽方向内端分别形成有接合凸缘部61a、62a(参照该图),在通过如上接合凸缘部61a、62a夹住后地板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a的状态,将三者焊接接合(参照该图)。
另外,图1、图2中的符号8、9是侧撑,该侧撑向上下方向延伸,从车宽方向内侧对位于框架构件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无图示的车轮罩内件进行加强。
另外,如图1~图3、图5所示,在上述上曲部3的上侧转角部的下方且后方接合固定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后横梁14(即第3横梁),在前侧后横梁14和上曲部3之间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14s(参照图3),以提高车身刚性。该前侧后横梁14由截面为L字状的构件形成,其在车宽方向上连结于左右成对设置的框架构件6之间。
另外,如图1~图3、图5所示,在后地板前部40和后地板后部50的边界部配设有后侧后横梁15。如图3所示,后侧后横梁15具备位于后地板4的上下各侧的后侧后横梁上件151和后侧后横梁下件152,后侧后横梁15夹住后地板前部40的后端部和后地板后部50的前端部,并通过点焊等接合固定。
后侧后横梁15是向车宽方向延伸并在车宽方向连结左右两侧的框架构件6的后横梁(即第4横梁),在后侧后横梁上件151和后侧后横梁下件152之间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15s(参照图3)。
另外,上述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的侧撑8的下部与后侧后横梁15(后侧后横梁上件15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位连接(参照图1)。
如图1、图5所示,上述后座椅30由左右两侧的座椅30a、30b和中央座椅30c构成为横式的长条座椅,如图3所示,各座椅30a、30b、30c主要具备形成乘车人的乘坐面的座部31、具备头枕33的形成乘车人的靠背面的靠背部32等。
后座椅30的至少座部31在各座椅30a、30b、30c之间为大致相同的内部结构,因此关于该座部31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使用图3基于车辆左侧的座椅30b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座部31具备:乘坐的乘车人的臀部所抵靠的缓冲性(柔软性)优越的聚氨酯泡沫制的座垫部35(低刚性部);刚性比座垫部35高的比如由聚丙烯泡沫等构成的硬质的坐垫泡沫部36(高刚性部);由刚板等制成的座垫架37,座部31的表面被表皮(图示省略)整体覆盖。
坐垫泡沫部36设置在座垫部35的下方,即座垫部35的下部,且在底面视图中设置在至少中央位置。另外,坐垫泡沫部36适当具有中空部(无图示)等,使得其每单位体积的质量比座垫部35的小,并比座垫部35质量更轻,并且如上所述,其刚性比座垫部35高。
另外,图3中,省略靠背部32的内部结构和覆盖整体的表皮的图示。
这里,如图1、图2、图4(b)、图5所示,上述座椅托架70配设于后地板前部40的上侧面即左右两侧的后述高地面部44以及后地板后部50的上侧面即左右两侧的后述低地面部42(参照图4(b))。另外,为便于说明,图1、图2、图5中仅示出了后地板前部40的前侧所具备的座椅托架70,后侧所具备的座椅托架70的图示省略。
如图3所示,座部31所具备的上述座垫架37是将座部31搭载于后地板前部40时,在俯视视角与座椅托架70相对应的部位,并被配设于座部31的座垫泡沫部36的前后各侧。
因此,后座椅30中,在座垫架37经由座椅托架70被后地板前部40支撑,并且座垫泡沫部36直接载置在后地板前部40的上侧面的状态(参照图3、图6)下,座部31搭载于后地板前部40(参照图3)。
另外,上述作为座椅底盘的后地板前部40形成为向前上升状。
具体来说,如图4(b)所示,后地板前部40具备: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从前端部40f到后端部40r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隆起部41c;相对于前部的中央隆起部41c而言在左右两侧设于车宽方向的前侧隆起部41f。
中央隆起部41c和前侧隆起部41f总称为隆起部41。
换言之,如图3、图4(b)所示,后地板前部40由如下部位一体形成:在左右两侧从后端向前方大致水平延伸的低地面部42;从低地面部42的前端越往前方越向上方倾斜延伸的倾斜部43;从倾斜部43的前端向前方大致水平延伸的高地面部44。
上述前侧隆起部41f由左右成对设置的高地面部44形成,并且前侧隆起部41f和中央隆起部41c在俯视视角为大致T字状(参照图4(b))。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4(b)、图5所示,配设于后地板前部40的前部且左右两侧的上述前侧的座椅托架70牢固固定于左右两侧的前侧隆起部41f的上侧面,并且,配设于后地板前部40的后部且左右两侧的上述后侧的座椅托架70牢固固定于左右两侧的低地面部42的上侧面(参照图4(b))。
如图1、图2、图4(a)、图5、图6所示,在上述后地板前部40设有从车宽方向的左右各侧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如图6所示,加强件51由左右两侧的侧壁部51a、上壁部51b、从侧壁部51a的下端等周缘伸出的凸缘部51c一体形成,如图1、图2、图5所示,将凸缘部51c接合于后地板前部40的上侧面以及后侧后横梁15的前壁部15f,由此构成为具有主要在与后地板前部40之间向延长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51s(参照图6)的截面帽形状。
由此,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从后侧后横梁15的前壁部15f延伸到后地板前部40的前端部40f,在后地板前部40的前端部40f且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40fc附近即本例中中央隆起部41c(参照图4(b))的前端部,前端部51f彼此连结为一体,俯视视角呈V字形状(参照图2、图4(a))。
另外,在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中,在各前端部51f互相连结为一体的连结部(51f)处,各闭口截面51s在车宽方向连通。
如图1、图6所示,加强件51的上壁部51b高于高地面部44的高度沿延长方向大致水平,并根据后地板前部40的向前上升的形状(即上侧面的高度)沿延长方向相应地改变侧壁部51a的上下高度。即,加强件51随着依次通过低地面部42、倾斜部43和高地面部44,侧壁部51a的上下宽度呈阶段性变小。
如图1、图2、图4(a)(b)、图6所示,在后地板前部40上一体形成有从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设的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筋65。
左右侧加强筋65分别在左右侧加强件51的后端部51r(参照图2)附近,即后地板前部40的低地面部42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其前端部位于比倾斜部43的前端(上端)且前侧的座椅托架70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参照图1、图2、图4(a))。
即,加强筋65在车宽方向上的外缘沿倾斜部43在车宽方向上的外缘形成(参照图2)。
由此,加强筋65相对于配设于相较于该加强筋65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框架构件6而言,在车宽方向上的间隔越往前方逐渐变窄,即加强筋65越往车辆前方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筋65的后端部位于加强件51的后端部51r(参照图2)的附近位置,但不限于该技术方案,也可采用从加强件51的后端部51r无缝隙地越往车辆前方越向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延伸的技术方案。
另外,如图6所示,加强筋65在后地板前部40相对于其周边部而言向上方形成为突状,在本例中,如图1、图2所示,其形成为越往前方宽幅越大,即前部比后部宽幅大的突形状。
如图2所示,上述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和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筋65在后地板前部40在俯视视角呈W字状。然后,在后地板前部40中,至少由如上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和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筋65构成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和其左右两侧共计3个大致相同尺寸的桁架结构Ta、Tb、Tc(三角形的加强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地板前部40中,由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和后侧后横梁15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划定桁架结构Tc(中央桁架结构Tc),由车辆右侧的加强件51和车辆右侧的加强筋65和前侧后横梁14在车宽方向右侧划定桁架结构Ta(右侧桁架结构Ta),由车辆左侧的加强件51和车辆左侧的加强筋65和前侧后横梁14在车宽方向左侧划定桁架结构Tb(左侧桁架结构Tb)。
像这样,使3个桁架结构Ta、Tb、Tc跨后地板前部40的大致整体(至少在俯视视角包含倾斜部43)配设为互相大致相同形状且大致相同尺寸,由此能不偏斜地对后地板前部40整体(尤其是倾斜部43)进行加强。
然后,如图2、图5、图6所示,上述后座椅30的座部31所具备的座垫泡沫部36直接载置于加强件5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后地板前部40的向前上升状的倾斜部43上,在本例中,至少以跨越一体形成于倾斜部43的加强筋65的方式载置。
像这样,在将后座椅30搭载于后地板前部40时,通过将座垫泡沫部36载置于后地板前部40的向前上升状的倾斜部43,由此能进行支撑以使得座部31(座面)为向前上升状的姿势,以维持乘坐在后座椅30的乘车人稳定的乘坐姿势。
由此,在车辆行驶中的加减速或发生后侧碰撞时,从后座椅30向后地板前部40传递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荷载主要经由座部31具备的座垫泡沫部36传递。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具备:后地板前部40,其作为搭载作为车辆用座椅的后座椅30的向前上升状地板;加强件51,其后端部51r形成于后地板前部40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并且作为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内侧(中央)延伸的左右成对设置的第1加强延长部;加强筋65,其配设于各个车宽方向对应的加强件51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作为从加强件51的后端部51r附近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成对设置的第2加强延长部(参照图1、图2、图4(a)、图6)。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在车辆发生后侧碰撞时,将后侧碰撞荷载经由加强件51向车辆前方顺畅地传递,此外,还利用第1、第2加强延长部51、65,在后地板前部40中划定俯视视角为大致三角形的加强结构,即桁架结构Ta、Tb、Tc(参照图2)。
因此,能支撑后座椅30的座部31,并且能提高为了维持乘坐在该座部31的乘车人的乘坐姿势而形成为向前上升状的后地板前部40的面刚性。
此外,通过提高后地板前部40的面刚性,也有助于抑制车辆行驶时从后地板前部40的车辆后方且左右两侧所具备的后悬架(图示省略)等向后地板前部40传递的地板振动,并且还能提高包括地板在内的车身整体的刚性,因此能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第1加强延长部设为加强件51,该加强件51与后地板前部40的上侧面接合并且在与该后地板前部40之间构成向延长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51s(参照图6);将第2加强延长部设为与后地板前部40一体形成的加强筋65(参照图1、图2、图4(a)、图6)。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1、第2加强延长部中的一个加强延长部设定为比加强件51更轻的加强筋65,由此(与第1、第2加强延长部均采用加强件51的技术方案相比)能实现地板整体的轻量化。另外,加强筋65一体形成于后地板前部40,因此也有助于削减部件的件数。
另一方面,通过将第1、第2加强延长部中另一个加强延长部设为比加强筋65刚性高的加强件51,由此(与第1、第2加强延长部均采用加强筋65的技术方案相比)能更加提高后地板前部40的面刚性。
尤其是,在后地板前部4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侧将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长的第1加强延长部设为高刚性的加强件51,由此能通过该加强件51高效地从车身后部的左右两侧所具备的框架构件6向中央通道11即高效地从车身后部向前方传递后侧碰撞荷载。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后地板前部40的前端部40f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40fc处,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各自的前端部51f彼此互相连结(参照图2)。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将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各自的前端部51f彼此连结为一体,由此能将输入至车身后部的两侧所具备的框架构件6的后侧碰撞荷载(参照图2中的箭头F1)从该两侧介由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向中央通道11更加顺畅地传递(参照图2中的箭头F2,F3),该中央通道11是在俯视图下底板1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从该底板1的后端部向前方延伸的。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备与后地板前部40的前端部40f接合并且沿该前端部40f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后横梁14(前侧横梁)(参照图1~图3、图5),加强件51的前端部51f配设于前侧后横梁14附近(参照图1、图2、图5)。
在本例中,在俯视图下,加强件51的前端部51f配设于与前侧后横梁14重合的位置,并与该前侧后横梁14连结(参照图5)。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通过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和加强筋65与前侧后横梁14在后地板前部40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划定在俯视图下大致封闭其内侧区域的桁架结构Ta,Tb(参照图2),因此能更加提高后地板前部40的面刚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备与后地板前部40的后端部40r(参照图4(a))接合并且沿该后端部40r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后横梁15,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的各后端部51r配设于后侧后横梁15附近(参照图1、图2、图5)。
在本例中,加强件51的后端部51r接合于后侧后横梁15的前壁部15f,由此连结于该后侧后横梁15。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通过左右成对设置的加强件51和后侧后横梁15在后地板前部4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划定在俯视视角下大致封闭其内侧区域的桁架结构Tc(参照图2),因此能更加提高后地板前部40的面刚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后地板前部40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低地面部42、从该低地面部42的前端呈向前上升状倾斜的倾斜部43、从该倾斜部43的前上端向前方延伸的高地面部44一体形成(参照图3、图4(b)),在后座椅30的座部31具备构成座面的座垫部35(参照图3)、比该座垫部35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小(即轻量)且刚性高的高刚性部即座垫泡沫部36(参照图3、图5、图6),座垫泡沫部36设置于倾斜部43,加强件51和加强筋65至少设于倾斜部43(参照图1、图2、图4(a)、图5、图6)。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后座椅30的座部31设置构成该座部31的座面的座垫部35,由此能确保座部31的缓冲性能,并且通过在座部31设置座垫泡沫部36,由此能实现后座椅30的轻量化,并且针对座部31要在前后方向位移时产生的荷载等,不会走形,能切实地保持座部31的形状。
另外,通过将座垫泡沫部36设置于倾斜部43,能有效抑制车辆行驶中的加减速时(尤其是减速时)后座椅30的座部31相对于后地板前部40向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即下潜现象)。
另外,加强件51和加强筋65至少设于倾斜部43,因此能有效提高在限制后座椅30的座部31相对于后地板前部40向前后方向滑动移动时所需的倾斜部43的面刚性。
此外,因为采用的是如下技术方案,即在座垫泡沫部36的前后各侧具备座垫架37,并将座垫架37通过座椅托架70设于后地板前部40的前后各侧,并且在水平的高地面部44和低地面部42对其进行支撑(参照图3),因此能在车辆行驶时(大致匀速行驶时),通过水平的高地面部44和低地面部42稳定支撑后座椅30、乘坐在该后座椅30的乘车人的荷载。
但是,本发明涉及将后座椅30搭载于后地板前部40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即不限于:除了将座垫泡沫部36直接载置于后地板前部40,还将座垫架37通过座椅托架70设置于后地板前部40这一技术方案,只要采用至少将座垫泡沫部36载置于向前上升状的后地板前部40的技术方案即可,可采用其他技术方案。
此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通过各种实施方式形成。
编号说明
14…前侧后横梁(前侧横梁)
15…后侧后横梁(后侧横梁)
30…后座椅(车辆用座椅)
31…车辆用座椅的座部
35…座垫部
36…座垫泡沫部(高刚性部)
40…后地板前部(向前上升状地板)
40f…后地板前部的前端部
40fc…后地板前部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
40r…后地板前部的后端部
42…低地面部
43…倾斜部
44…高地面部
51…加强件(第1加强延长部)
51f…加强件的前端部
51r…加强件的后端部
51s…闭口截面
65…加强筋(第2加强延长部)
Claims (9)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包括:
向前上升状的地板,用于搭载车辆用座椅;
左右成对设置的第1加强延长部,其后端部形成于所述地板的车宽方向两侧并且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左右成对设置的第2加强延长部,其配设于与各车宽方向对应的所述第1加强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从所述第1加强延长部的后端部附近越往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将所述第1加强延长部设为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地板的上侧面接合并且在其与所述地板之间构成向延长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
将所述第2加强延长部设为一体形成于所述地板的加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左右成对设置的所述加强件的各自的前端部在所述地板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地板的前端部接合并沿所述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横梁;
所述加强件的前端部配设于所述前侧横梁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地板的前端部接合并沿所述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横梁;
所述加强件的前端部配设于所述前侧横梁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地板的后端部接合并沿所述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横梁,
所述加强件的后端部配设于所述后侧横梁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地板的后端部接合并沿所述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横梁,
所述加强件的后端部配设于所述后侧横梁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地板的后端部接合并沿所述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横梁,
所述加强件的后端部配设于所述后侧横梁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地板的后端部接合并沿所述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横梁,
所述加强件的后端部配设于所述后侧横梁附近。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低地面部、从所述低地面部的前端呈向前上升状倾斜的倾斜部、从所述倾斜部的前上端向前方延伸的高地面部一体形成,
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部具备构成座面的座垫部、与所述座垫部相比单位体积的质量小且刚性高的高刚性部;
所述高刚性部设置于所述倾斜部;
所述加强件和所述加强筋至少设于所述倾斜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09036A JP7040469B2 (ja) | 2019-01-23 | 2019-01-23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2019-009036 | 2019-01-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69935A CN111469935A (zh) | 2020-07-31 |
CN111469935B true CN111469935B (zh) | 2022-11-08 |
Family
ID=69174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53055.4A Active CN111469935B (zh) | 2019-01-23 | 2020-01-17 |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73965B2 (zh) |
EP (1) | EP3686091A1 (zh) |
JP (1) | JP7040469B2 (zh) |
CN (1) | CN11146993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98753A1 (ja) * | 2018-04-11 | 2019-10-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JP6988835B2 (ja) * | 2019-01-23 | 2022-01-0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後部車体構造 |
JP7040469B2 (ja) * | 2019-01-23 | 2022-03-2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KR20220085231A (ko) * | 2020-12-15 | 2022-06-22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후방 차체 구조 |
KR20230028853A (ko) * | 2021-08-23 | 2023-03-03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하부 차체 |
JP2023046918A (ja) * | 2021-09-24 | 2023-04-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2023046916A (ja) * | 2021-09-24 | 2023-04-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KR20230099253A (ko) * | 2021-12-27 | 2023-07-04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후방 차체 구조 |
CN115257964B (zh) * | 2022-07-20 | 2023-10-20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85236A (ja) * | 1991-09-30 | 1993-04-06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シートスライド構造 |
JP2002211445A (ja) * | 2001-01-22 | 2002-07-31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デバイス取付構造 |
JP2009179295A (ja) * | 2008-02-01 | 2009-08-13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後部フロア構造 |
CN105438275A (zh) * | 2014-09-24 | 2016-03-30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体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51280U (zh) * | 1984-09-11 | 1986-04-07 | ||
JPS62122782U (zh) * | 1986-01-27 | 1987-08-04 | ||
JPH035688U (zh) * | 1989-06-07 | 1991-01-21 | ||
JP5407127B2 (ja) * | 2007-09-03 | 2014-02-05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構造 |
JP4500867B2 (ja) * | 2008-07-07 | 2010-07-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US8439431B2 (en) * | 2011-05-31 | 2013-05-1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Attachment bracket for connecting peripheral devices to a vehicle |
DE102011115586A1 (de) * | 2011-10-11 | 2013-04-1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 Unterbaustruktur für wenigstens zwei Kraftfahrzeuge, insbes. für wenigstens zwei Personenkraftwagen |
JP2013163470A (ja) | 2012-02-13 | 2013-08-22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US9545859B2 (en) * | 2012-08-09 | 2017-01-17 | Prisoner Transport Systems Llc | Seat |
US8820823B1 (en) * | 2013-03-12 | 2014-09-02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
FR3004156B1 (fr) * | 2013-04-05 | 2015-05-15 | Faurecia Bloc Avant | Plancher composit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tel plancher |
JP2015214233A (ja) * | 2014-05-09 | 2015-12-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デバイスの搭載構造 |
US9604672B2 (en) * | 2014-09-26 | 2017-03-28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
JP6222122B2 (ja) * | 2015-01-21 | 2017-11-0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6187487B2 (ja) * | 2015-01-21 | 2017-08-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CN107207051B (zh) * | 2015-02-10 | 2019-06-1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US10414444B2 (en) * | 2015-02-18 | 2019-09-17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rear end structure |
JP6478031B2 (ja) * | 2015-03-12 | 2019-03-06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骨格構造 |
JP6235622B2 (ja) * | 2016-01-12 | 2017-11-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JP6235621B2 (ja) * | 2016-01-12 | 2017-11-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US9914382B2 (en) * | 2016-02-16 | 2018-03-13 | Lear Corporation | Seat assembly having structural foam with intergrated frame suppor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DE102016010353B4 (de) * | 2016-08-27 | 2020-06-04 | Daimler Ag | Schutzeinrichtung für eine Personenkraftwagenkarosserie |
JP6631472B2 (ja) * | 2016-11-07 | 2020-01-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JP7124719B2 (ja) * | 2019-01-11 | 2022-08-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JP7040469B2 (ja) * | 2019-01-23 | 2022-03-2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7316513B2 (ja) * | 2019-09-11 | 2023-07-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US11167800B2 (en) * | 2019-11-04 | 2021-11-0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at supporting reinforcement brace |
-
2019
- 2019-01-23 JP JP2019009036A patent/JP7040469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16 EP EP20152212.5A patent/EP3686091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20-01-17 US US16/745,860 patent/US11173965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1-17 CN CN202010053055.4A patent/CN1114699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85236A (ja) * | 1991-09-30 | 1993-04-06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シートスライド構造 |
JP2002211445A (ja) * | 2001-01-22 | 2002-07-31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デバイス取付構造 |
JP2009179295A (ja) * | 2008-02-01 | 2009-08-13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後部フロア構造 |
CN105438275A (zh) * | 2014-09-24 | 2016-03-30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体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040469B2 (ja) | 2022-03-23 |
CN111469935A (zh) | 2020-07-31 |
EP3686091A1 (en) | 2020-07-29 |
US11173965B2 (en) | 2021-11-16 |
US20200231221A1 (en) | 2020-07-23 |
JP2020117037A (ja) | 2020-08-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69935B (zh) |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 |
JP5256183B2 (ja) |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 |
JP7029374B2 (ja) | 車両構造 | |
CN102245417B (zh) | 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辆结构 | |
US7614684B2 (en) |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 |
US8668248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JP5738163B2 (ja) | 車体構造 | |
JP2013154880A (ja) |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 |
JP2017071231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8778909A (zh) | 车体下部构造 | |
JP2013107583A (ja) | 車両のフロアパネル制振構造 | |
CN109204540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JP2012076600A (ja) | 車両のフロア骨格構造 | |
CN110949109A (zh) | 装载大容量电池箱的车身底板骨架结构 | |
JP2018144700A (ja) | 電動車両の車体構造 | |
WO2018008467A1 (ja) | キャブの底面部構造 | |
JP5144708B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 |
US20240124071A1 (en) |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JP2010247717A (ja) | 自動車の側方荷重の吸収構造 | |
CN113264113A (zh) | 车辆骨架结构 | |
CN219192360U (zh) | 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 |
CN115214784B (zh) | 一种车身后侧围总成及汽车 | |
WO2023058222A1 (ja) | 車体フレーム | |
CN117734831A (zh) | 地板结构及车辆 | |
JP2024162884A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