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4569B - 车体下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体下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34569B CN111434569B CN202010020901.2A CN202010020901A CN111434569B CN 111434569 B CN111434569 B CN 111434569B CN 202010020901 A CN202010020901 A CN 202010020901A CN 111434569 B CN111434569 B CN 1114345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 vehicle
- joined
- width direction
- vehicle wid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地板纵梁倾斜的构造能够抑制地板的变形,且使碰撞载荷分散、减小板振动的车体下部构造。构成车体下部构造的地板纵梁(31、32)具有向内侧倾斜的内侧倾斜部(31b、32b),加强件(40)具有:中间部(44),其横跨地板通道(11);以及外侧倾斜部(41b、42b),其自该中间部(44)的两侧部朝向内侧倾斜部(31b、32b)延伸,中间部(44)的凸缘(44a、44b)与地板通道(11)的开口缘部接合,在外侧倾斜部(41b、42b)的侧部设有向外侧延伸的外侧凸缘(41c、42c),外侧凸缘(41c、42c)与内侧倾斜部(31b、32b)接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体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车体下部的地板的刚度,在该地板的车宽方向两侧部接合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纵梁。例如,在为利用电池来驱动的车辆的情况下,在该地板设置有电池。
另外,在地板接合有构成车体骨架那样的车体构造构件。在该车体构造构件安装有驱动用马达、悬挂等成为振动源的构造体。因此,该构造体的振动经由车体构造构件向地板传递。
另一方面,在将电池搭载在地板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地板内的用于设置电池的空间,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公知有地板纵梁随着朝向车辆后方去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10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使地板纵梁倾斜,从而主地板部分变得宽阔,电池的设置面积变大。然而,在该倾斜构造中,存在如下可能性:例如主地板部分发生剪切变形,导致前纵梁易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振动。
当由于该振动的传递导致地板振动时,成为车厢内的噪音的原因。另外,当发生正面碰撞以及偏置碰撞等时,有可能引起位于两侧的地板纵梁的内侧的地板发生翘曲那样的变形。即,在上述那样的构造中,在效率良好地进行碰撞载荷的吸收这个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即使为了应对翘曲来只架设加强件,也有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效果。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车体下部构造,该车体下部构造针对地板纵梁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那样的构造,能够抑制地板的变形,并且能够使碰撞载荷分散,能够减小板振动的振幅。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车体下部构造具有:主地板,其配置于车体下部;以及地板纵梁,其接合于该主地板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在所述主地板的车宽方向中间部设有地板通道,该地板通道向车辆下方开口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车体下部构造中,所述地板纵梁具有:直线部,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内侧倾斜部,其自该直线部的前部延伸并且越朝向车辆前方越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在所述主地板的下表面侧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件,该加强件具有:中间部,其横跨所述地板通道;以及外侧倾斜部,其自该中间部的车宽方向两侧部朝向所述内侧倾斜部延伸,所述中间部和所述外侧倾斜部具有向车辆上方侧开口的帽型的截面形状,在所述中间部和所述外侧倾斜部各自的前部和后部设有凸缘,所述中间部的所述凸缘接合于所述地板通道的开口缘部,在所述外侧倾斜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凸缘,该外侧凸缘接合于所述内侧倾斜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针对地板纵梁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那样的构造,能够抑制地板的变形,并且能够使碰撞载荷分散,能够减小板振动的振幅。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下方观察本发明的车体下部构造得到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加强件及其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加强件及其周边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地板的上表面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图4的地板得到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地板;11、地板通道;15、台阶部;16、下层面(开口缘部);17、上层面;18、纵壁面;21、右侧的前纵梁;22、左侧的前纵梁;23、悬挂车架;24a、右侧的下纵梁;24b、左侧的下纵梁;25、前横梁;26、中央构件;27、右外侧构件;28、左外侧构件;31、右侧的地板纵梁;31a、直线部;31b、内侧倾斜部;32、左侧的地板纵梁;32a、直线部;32b、内侧倾斜部;40、加强件;41、右外侧倾斜部;41a、前侧凸缘;41b、后侧凸缘;41c、外侧凸缘;41d、前外侧凸缘;41e、后外侧凸缘;42、左外侧倾斜部;42a、前侧凸缘;42b、后侧凸缘;42c、外侧凸缘;42d、前外侧凸缘;42e、后外侧凸缘;44、中间部;44a、前侧凸缘;44b、后侧凸缘;51、第1地板横梁;51a、前壁面;51b、后壁面;51c、前侧凸缘;51d、后侧凸缘;51e、顶面;52、第2地板横梁;53、座椅托架;P11~P18、焊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图1~图5)来说明本发明的车体下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车体下部构造例如是利用未图示的电池进行驱动的电动汽车的车体下部的构造。
此外,在图中,箭头Fr方向表示车辆前后方向中的前方。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前部(前端)和后部(后端)”对应于车辆前后方向中的前部和后部。另外,右侧和左侧对应于乘员在朝向车辆前方时的左侧和右侧。
本实施方式的车体下部构造具有主地板10。在主地板10的下表面侧设置有电池。而且,车体下部构造具有:前纵梁21、22;前横梁25;地板纵梁31、32;以及加强件40。为了扩宽用于搭载电池的空间,地板纵梁31、32呈日文假名ハ字状展开,并与下纵梁24a、24b接合。在下面说明这些构件的详细情况。
主地板10是配置在车体下部的板构件,且如图1所示是从未图示的左右的前轮的后部附近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板状的构件。主地板10的车宽方向尺寸大致对应于车体的车宽方向尺寸。
在主地板10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中间部)设有地板通道11。地板通道11向车辆下方开口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板通道11是主地板10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仰视时向车辆上方凹陷所构成的。
在该例子中,地板通道11利用相对于主地板10独立的构件来构成。构成地板通道11的构件在沿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具有帽型的截面形状。构成地板通道11的构件以从上方封堵主地板10的设于车宽方向中央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部的方式,与主地板10的上表面侧的开口缘部接合(图5)。此外,也可以是,使主地板10的上表面向车辆上方鼓出地变形,使地板通道11与主地板10成为一体地将地板通道11形成于主地板10。
如图2和图3所示,主地板10具有位于地板通道11的开口缘部的下层面16,在地板通道11的后端设有相对于该下层面16向车辆上方侧延伸的台阶部15。在地板通道11的车辆后方侧设有相对于该下层面16位于车辆上方的上层面17,下层面16与上层面17利用随着朝向车辆后方去朝向车辆上方倾斜的纵壁面18相连接。构成台阶部15的纵壁面18位于地板通道11的车宽方向两侧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电池设置在位于台阶部15后方的上层面17,对此省略图示。
如图1所示,前纵梁21、22具有右侧的前纵梁21以及左侧的前纵梁22,两侧的前纵梁21、22分别自主地板10的前部向车辆前方突出并延伸。两侧的前纵梁21、22呈左右一对地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未图示的左右的前轮的车宽方向内侧。各前纵梁21、22是构成车体骨架的高刚度的构件,由金属材料形成。此外,在右侧的前纵梁21和左侧的前纵梁22之间配置有用于驱动车轮的未图示的驱动用马达等。
如图1所示,前横梁25配置于主地板10的下表面侧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如图2和图3所示,前横梁25具有中央构件26、右外侧构件27、以及左外侧构件28。中央构件26以横跨地板通道11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中央构件26的车宽方向两侧部利用点焊等与位于地板通道11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下层面16接合。
中央构件26的后部沿车宽方向呈直线延伸。中央构件26的前部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去朝向车辆前方侧倾斜。即,中央构件26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设定为:该中央构件26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长度大于该中央构件26的车宽方向中心部分的长度。
右外侧构件27是利用点焊等与中央构件26的车宽方向右外侧部接合的构件,其从中央构件26的车宽方向右外侧部向车宽方向右外侧延伸。右外侧构件27的后部以与中央构件26的后部连续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呈直线延伸。另外,右外侧构件27的前部以与中央构件26的前部连续的方式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去朝向车辆前方侧倾斜并延伸。即,右外侧构件27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设定为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去而变长。
右外侧构件2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部与右侧的前纵梁21的后部的下表面接合,右外侧构件2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后部与后述的右侧的地板纵梁31的内侧倾斜部31b的下表面接合。这些构件的接合例如利用点焊来进行。右外侧构件2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后部与右侧的地板纵梁31的内侧倾斜部31b的下表面焊接的焊接点在图2和图3中利用P17来表示。
左外侧构件28是利用点焊等与中央构件26的车宽方向左外侧部接合的构件,其自中央构件26的车宽方向左外侧部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延伸。左外侧构件28的后部与右外侧构件27同样地沿车宽方向呈直线延伸,另外,左外侧构件28的前部倾斜。左外侧构件2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部与左侧的前纵梁22的后部的下表面接合,左外侧构件2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后部与后述的左侧的地板纵梁32的内侧倾斜部32b的下表面接合。左外侧构件2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后部与左侧的地板纵梁32的内侧倾斜部32b的下表面焊接的焊接点在图2和图3中利用P18表示。
前横梁25与前纵梁21、22同样地是构成车体骨架的高刚度的构件。中央构件26、右外侧构件27以及左外侧构件28由金属材料形成。
如图1所示,在前横梁25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悬挂车架23。悬挂车架23是支承未图示的悬挂的刚度较高的构件,其借助支架等利用点焊等与右侧的前纵梁21的后部和左侧的前纵梁22的后部等接合。
接着,对地板纵梁31、32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地板纵梁31、32具有右侧的地板纵梁31以及左侧的地板纵梁32。两侧的地板纵梁31、32呈左右一对地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右侧的地板纵梁31是配置于主地板10的下表面中的车宽方向的右外侧的构件,其具有直线部31a以及内侧倾斜部31b。直线部31a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利用点焊等与主地板10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右外侧的边缘接合,还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右侧的下纵梁24a接合。
内侧倾斜部31b与主地板10的下表面接合,并自直线部31a的前部随着朝向车辆前方去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内侧倾斜部31b的前部与右侧的前纵梁21的后部接合。省略接合部(焊接点)的详细图示。由内侧倾斜部31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壁面与直线部31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壁面构成的角度为钝角,在该例子中是约150度。另外,如上所述,在内侧倾斜部31b的下表面在焊接点P17处利用点焊等接合有前横梁25的右外侧构件27。
如图2和图3所示,左侧的地板纵梁32是配置于主地板10的下表面中的车宽方向的左外侧的构件,其与右侧的地板纵梁31同样地具有直线部32a以及内侧倾斜部32b。直线部32a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主地板10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的边缘接合,还与左侧的下纵梁24b接合。内侧倾斜部32b与该下表面接合,并自直线部32a的前部随着朝向车辆前方去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另外,内侧倾斜部32b的前部与左侧的前纵梁22的后部接合。
另外,如上所述,在内侧倾斜部32b的下表面在焊接点P18处利用点焊等接合有前横梁25的左外侧构件28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右侧的地板纵梁31的内侧倾斜部31b和左侧的地板纵梁32的内侧倾斜部32b配置成随着朝向车辆前方去而相互靠近。
地板纵梁31、32具有第1构件和第2构件,该第1构件构成直线部31a、32a的主要部分,该第2构件构成直线部31a、32a的一部分和内侧倾斜部31b、32b,地板纵梁31、32是由第1构件和第2构件利用点焊等进行接合而构成的。第2构件构成为直线部31a、32a的前部弯曲并与内侧倾斜部31b、32b相连。此外,省略第1构件与第2构件之间的分界的图示。另外,也可以是第1构件与第2构件构成为一体。
如图1~图3所示,加强件40是整体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构件,其具有中间部44、右外侧倾斜部41、以及左外侧倾斜部42。在该例子中,中间部44、右外侧倾斜部41以及左外侧倾斜部42形成为一体。
中间部44、右外侧倾斜部41以及左外侧倾斜部42具有向车辆上方开口的帽型的截面形状。另外,在中间部44、右外侧倾斜部41以及左外侧倾斜部42各自的前部和后部设有前侧凸缘44a、41a、42a和后侧凸缘44b、41b、42b。前侧凸缘44a、41a、42a是相当于帽型的截面的前檐的部分,后侧凸缘44b、41b、42b是相当于帽型的截面的后檐的部分。该凸缘41a、42a、44a、41b、42b、44b与主地板10的下表面等接合。关于接合位置等,在之后进行说明。
中间部44横跨地板通道11地沿车宽方向延伸。中间部44的后侧凸缘44b沿车宽方向延伸。中间部44的前侧凸缘44a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去朝向车辆前方侧倾斜。该例子的中间部44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设定为:该中间部4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长度大于该中间部44的中央部的车宽方向中心部分的长度。
中间部44的前侧凸缘44a的车宽方向两侧部在图2和图3所示的焊接点P13、P14处利用点焊等与地板通道11的开口缘部接合。另外,中间部44的后侧凸缘44b的车宽方向两侧部也在焊接点P11、P12处与地板通道11的开口缘部接合。后侧凸缘44b的焊接点P11、P12相对于构成台阶部15的纵壁面18在车辆前方侧与该纵壁面18相邻。在该例子中,后侧凸缘44b的焊接点P11、P12配置于地板通道11的开口缘部的后端的角部。
如图2和图3所示,右外侧倾斜部41自中间部44的车宽方向右侧部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去朝向车辆前方侧倾斜并延伸。在该例子中,由中间部44的前部与右外侧倾斜部41的前部构成的角度为钝角,且为约150度。另外,右外侧倾斜部41与右侧的地板纵梁31的内侧倾斜部31b大致正交。
右外侧倾斜部41的前侧凸缘41a和后侧凸缘41b利用点焊等与主地板10的位于地板通道11的车宽方向的右侧的下表面接合。右外侧倾斜部41的前侧凸缘41a相对于中间部44的前侧凸缘44a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右外侧倾斜部41的后侧凸缘41b相对于中间部44的后侧凸缘44b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右外侧倾斜部41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设有自该下表面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地延伸的外侧凸缘41c。外侧凸缘41c在焊接点P15所处的位置利用点焊等与右侧的地板纵梁31的内侧倾斜部31b的下表面接合。此外,在图2和图3中,仅示出了焊接点P15,但在该例子中,与焊接点P15隔开间隔地在多处配置有焊接点。
另外,在右外侧倾斜部41的后壁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自后壁向车辆后方伸出的后外侧凸缘41e,在右外侧倾斜部41的前壁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自前壁向车辆前方伸出的前外侧凸缘41d。后外侧凸缘41e将右外侧倾斜部41的后侧凸缘41b的端部与外侧凸缘41c的后部相连,并与右侧的地板纵梁31的内壁接合。另外,前外侧凸缘41d将右外侧倾斜部41的前侧凸缘41a的端部与外侧凸缘41c的前部相连,并与右侧的地板纵梁31的内壁接合。
如图2和图3所示,左外侧倾斜部42与右外侧倾斜部41同样地,自中间部44的车宽方向左侧部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去朝向车辆前方侧倾斜并延伸。左外侧倾斜部42与左侧的地板纵梁32的内侧倾斜部32b大致正交。左外侧倾斜部42的前侧凸缘42a和后侧凸缘42b与主地板10的位于地板通道11的车宽方向的左侧的下表面接合。左外侧倾斜部42的前侧凸缘42a与中间部44的前侧凸缘44a隔开间隔地配置,左外侧倾斜部42的后侧凸缘42b与中间部44的后侧凸缘44b隔开间隔地配置。
另外,与右外侧倾斜部41同样地,也在左外侧倾斜部42设有外侧凸缘42c、后外侧凸缘42e以及前外侧凸缘42d,外侧凸缘42c与左侧的地板纵梁32的下表面接合,后外侧凸缘42e和前外侧凸缘42d与左侧的地板纵梁32的内壁接合。此外,在图2和图3中,仅示出左侧的内侧倾斜部32b的下表面与外侧凸缘42c焊接的焊接点P16,但在其他位置具有其他多个焊接点。
由于加强件40具有帽型的截面形状,因此利用加强件40与主地板10形成封闭截面,能够确保加强件40的长边方向(车宽方向)的刚度。另外,将加强件40的右外侧倾斜部41和左外侧倾斜部42与右侧的地板纵梁31的内倾斜部31b和左侧的地板纵梁32的内倾斜部32b以大致正交的状态接合,由此能够支承地板纵梁31、32以防止地板纵梁31、32倒塌。
而且,为了使地板通道11的变形减小,使中间部44的车宽方向两侧部分与地板通道11的开口缘部接合,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主地板10的变形,能够得到使碰撞载荷分散、减小面板振动的振幅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车体下部构造不仅抑制主地板10的平面(下层面16和上层面17)的变形,还使地板通道11的变形减小,因此能够抑制车体下部整体的变形。另外,通过使地板通道11的变形减小,能够将载荷向相反侧的平面传递。其结果,能够促进载荷分散,能够减小主地板10的局部变形(应力),总的来说能够减小车体的变形。
右侧的外侧倾斜部41的外侧凸缘41c与右侧的地板纵梁31的内侧倾斜部31b的下表面接合,左侧的外侧倾斜部42的外侧凸缘42c与左侧的地板纵梁32的内侧倾斜部32b的下表面接合,因此能够使加强件40的车辆上下方向位置与地板纵梁一致。其结果,由主地板10与加强件40形成的封闭截面的面积变大,加强件40的前侧凸缘41a、42a、44a和后侧凸缘41b、42b、44b作为载荷传递路径有效地发挥功能。而且,由于台阶部15的角部是相比于主地板10的下层面16和上层面17不易变形的高刚度的部分,因此通过将加强件40的中间部4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该角部接合,能够进一步减小地板通道11的变形。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主地板10的上表面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地板横梁51。另外,在该上表面处,在第1地板横梁51的车辆后方侧设有第2地板横梁52。第1地板横梁51与第2地板横梁5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4和图5所示,第1地板横梁51具有顶面51e、前壁面51a、后壁面51b、前侧凸缘51c、以及后侧凸缘51d。前壁面51a相对于主地板10的上表面大致垂直地立起,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后壁面51b相对于前壁面51a隔开间隔地配置在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并相对于主地板10的上表面大致垂直地立起,且沿车宽方向延伸。顶面51e将前壁面51a的上端与后壁面51b的上端相连。在顶面51e安装有座椅托架53等。
前侧凸缘51c自前壁面51a的下端向车辆前方突出,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后侧凸缘51d自后壁面51b的下端向车辆后方突出,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即,第1地板横梁51具有帽型的横截面形状。
第1地板横梁51的前侧凸缘(前部)51c与位于台阶部15的纵壁面18的车辆前方侧的上表面接合,第1地板横梁51的后侧凸缘(后部)51d与位于后壁面51b的车辆后方侧的上表面接合。即,第1地板横梁51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跨台阶部15的状态与主地板10的上表面接合。
另外,如图3所示,第1地板横梁51的前侧凸缘51c、加强件40的后侧凸缘41b、42b、44b以及主地板10的下层面16接合成三层重叠。此外,在图3中,利用虚线概略地表示第1地板横梁51的位置。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沿着台阶部15设置第1地板横梁51,从而加强件40与第1地板横梁51一同确保地板刚度。另外,通过以三层重叠的方式进行接合,从而能够使作用于加强件40的载荷向台阶部15、第1地板横梁51分散。其结果,能够减小加强件40的局部变形,能够抑制车体下部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前横梁25横跨地板通道11地配置。另外,加强件40的外侧倾斜部41的外侧凸缘41c与地板纵梁31的下表面焊接的焊接点P15(接合部)同地板纵梁31的内侧倾斜部31b与前横梁25的外侧构件27焊接的焊接点P17(接合部)沿着内侧倾斜部31b的倾斜方向相邻,加强件40的外侧倾斜部42的外侧凸缘42c与地板纵梁32的下表面焊接的焊接点P16(接合部)同地板纵梁32的内侧倾斜部32b与前横梁25的外侧构件28焊接的焊接点P18(接合部)沿着内侧倾斜部32b的倾斜方向相邻。
能够利用前横梁25使由在从车辆上方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敞开的加强件40实现的加强效果增加。一般来说,焊接点(接合部)由于是多个构件(面板)叠合,因此刚度提高。
由于如上所述那样焊接点P15~P18在倾斜方向上相邻,因此该焊接点P15~P18的周边的刚度提高。其结果,由前横梁25和加强件40实现的加强效果提高。另外,该周边如上述那样会发生地板纵梁倒塌、下层面16等翘曲那样的变形,但加强件40与前横梁25能够直接抑制该变形,而且能够减小地板通道11的变形。
本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另外,本发明的各部分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强件40中,中间部44、右外侧倾斜部41以及左外侧倾斜部42形成为一体,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利用相互独立的构件来构成这些构件,并通过利用焊接等进行接合从而构成一个加强件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主地板10的上层面17设置电池的电动汽车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实施方式的车体下部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在主地板10的前方侧配置于前纵梁21、22之间的发动机的车辆。
Claims (4)
1.一种车体下部构造,该车体下部构造具有:主地板,其配置于车体下部;以及地板纵梁,其接合于该主地板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的两侧,
在所述主地板的车宽方向中间部设有地板通道,该地板通道向车辆下方开口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该车体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纵梁具有:直线部,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内侧倾斜部,其自该直线部的前部延伸并且越朝向车辆前方越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
在所述主地板的下表面侧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件,该加强件具有:中间部,其横跨所述地板通道;以及外侧倾斜部,其自该中间部的车宽方向两侧部朝向所述内侧倾斜部延伸,
所述中间部和所述外侧倾斜部具有向车辆上方侧开口的帽型的截面形状,在所述中间部和所述外侧倾斜部各自的前部和后部设有凸缘,
所述中间部的所述凸缘接合于所述地板通道的开口缘部,
在所述外侧倾斜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凸缘,该外侧凸缘接合于所述内侧倾斜部,
在位于所述地板通道的后部的所述主地板设有相对于所述地板通道的所述开口缘部向车辆上方侧延伸的台阶部,
所述中间部的所述凸缘接合于与所述台阶部相邻的所述开口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凸缘接合于所述内侧倾斜部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地板的上表面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地板横梁,
所述地板横梁的前部接合于所述台阶部的车辆前方侧,所述地板横梁的后部接合于所述台阶部的车辆后方侧,
所述地板横梁的前部、所述加强件的所述凸缘以及所述主地板接合成三层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体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强件的车辆前方侧横跨所述地板通道地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该前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部接合于所述地板纵梁的所述内侧倾斜部,
所述外侧凸缘和所述内侧倾斜部的下表面接合的接合部与所述内侧倾斜部和所述前横梁接合的接合部相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04564A JP7206931B2 (ja) | 2019-01-15 | 2019-01-15 | 車体下部構造 |
JP2019-004564 | 2019-01-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34569A CN111434569A (zh) | 2020-07-21 |
CN111434569B true CN111434569B (zh) | 2022-09-02 |
Family
ID=71131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20901.2A Active CN111434569B (zh) | 2019-01-15 | 2020-01-09 | 车体下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7206931B2 (zh) |
CN (1) | CN111434569B (zh) |
DE (1) | DE102020200320B4 (zh) |
FR (1) | FR3091686B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92682B2 (ja) | 2020-12-21 | 2024-05-3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JP2022171352A (ja) | 2021-04-30 | 2022-11-1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CN113665683B (zh) * | 2021-08-27 | 2022-09-16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提升非承载式车身侧面柱形碰撞性能的车身结构 |
CN114932956B (zh) * | 2021-08-31 | 2023-06-1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
CN113978562B (zh) * | 2021-11-03 | 2022-10-11 | 上海研化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门槛梁结构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669151A1 (en) * | 2011-01-26 | 2013-12-04 | Honda Motor Co., Ltd. |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
CN104114438A (zh) * | 2012-02-13 | 2014-10-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下部构造 |
JP2015151004A (ja) * | 2014-02-14 | 2015-08-2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
CN105799778A (zh) * | 2015-01-21 | 2016-07-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JP2017124656A (ja) * | 2016-01-12 | 2017-07-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CN108778909A (zh) * | 2016-03-22 | 2018-11-09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体下部构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302505C2 (de) * | 1993-01-29 | 1998-07-30 | Daimler Benz Ag | Fahrgastzelle mit einer im Bereich der Sitze angeordneten Querversteifung |
JP4622768B2 (ja) * | 2005-09-20 | 2011-02-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5082791B2 (ja) | 2007-11-16 | 2012-11-28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自動車後部の車体下部構造 |
JP5353372B2 (ja) | 2009-03-31 | 2013-11-2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WO2011055695A1 (ja) | 2009-11-05 | 2011-05-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DE102011112180A1 (de) | 2011-09-01 | 2013-03-07 | Daimler Ag | Bodenstruktur einer Karosserie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
JP6478011B2 (ja) * | 2014-09-24 | 2019-03-06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6478031B2 (ja) * | 2015-03-12 | 2019-03-06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骨格構造 |
-
2019
- 2019-01-15 JP JP2019004564A patent/JP7206931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2-04 FR FR1913711A patent/FR3091686B1/fr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09 CN CN202010020901.2A patent/CN111434569B/zh active Active
- 2020-01-13 DE DE102020200320.3A patent/DE102020200320B4/de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12-27 JP JP2022209546A patent/JP7447980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669151A1 (en) * | 2011-01-26 | 2013-12-04 | Honda Motor Co., Ltd. |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
CN104114438A (zh) * | 2012-02-13 | 2014-10-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下部构造 |
JP2015151004A (ja) * | 2014-02-14 | 2015-08-2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
CN105799778A (zh) * | 2015-01-21 | 2016-07-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US9616939B2 (en) * | 2015-01-21 | 2017-04-11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JP2017124656A (ja) * | 2016-01-12 | 2017-07-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CN108778909A (zh) * | 2016-03-22 | 2018-11-09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体下部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206931B2 (ja) | 2023-01-18 |
FR3091686B1 (fr) | 2023-10-13 |
JP7447980B2 (ja) | 2024-03-12 |
DE102020200320B4 (de) | 2021-07-29 |
JP2020111243A (ja) | 2020-07-27 |
DE102020200320A1 (de) | 2020-07-16 |
JP2023024788A (ja) | 2023-02-16 |
FR3091686A1 (fr) | 2020-07-17 |
CN111434569A (zh) | 2020-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34569B (zh) | 车体下部构造 | |
JP6631472B2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US9914484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JP3786093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WO2016208374A1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9562792B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EP3686092A1 (e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vehicle | |
CN110606131B (zh) | 下部车体构造 | |
JPH1045034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US20140312657A1 (en) |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 |
JP2019006312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7097858B (zh) | 车身结构 | |
JP2018199471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3998328A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EP3632778B1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 |
JP2022097816A (ja) |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構造 | |
CN109204554B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JP5480324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 |
JP4592399B2 (ja)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
JP7519032B2 (ja) | 電動車両の下部構造 | |
CN111434570B (zh) | 车体下部构造 | |
JP3311648B2 (ja) |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メンバ補強構造 | |
CN112977637B (zh) | 底板构造 | |
JPH0558347A (ja)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H11192977A (ja) |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