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6618B -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 Google Patents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76618B CN111376618B CN201911301639.2A CN201911301639A CN111376618B CN 111376618 B CN111376618 B CN 111376618B CN 201911301639 A CN201911301639 A CN 201911301639A CN 111376618 B CN111376618 B CN 1113766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pe
- cartridge
- printing
- ink ribbon
- casset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8—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applied to printers having transversely- moving carria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having dual functions or combined with, or coupled to, apparatus performing other functions
- B41J3/46—Printing mechanisms combined with apparatus providing a visua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Abstract
提供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其能够在带路径中解除印刷带的保持。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具有:带路径,其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输送从装置侧带导入口导入的印刷带;以及带保持部,其在盒未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保持被导入到带路径的印刷带,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时,带保持部与从盒装配部的底面突出的插入凸部卡合,由此解除印刷带的保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公知有具有卷状的被印刷介质和旋转抑制部的盒。该旋转抑制部在盒未被装配于印刷装置的状态下,抑制被印刷介质旋转,在盒被装配于印刷装置的状态下,容许被印刷介质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522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具有被导入印刷带的带路径的盒中,需要在盒未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保持被导入到带路径的印刷带,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解除被导入到带路径的印刷带的保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盒装配于带印刷装置,该带印刷装置具有盒装配部、设置于盒装配部且对印刷带进行印刷的印刷头、以及装置壳体,在装置壳体设置有将印刷带从装置壳体外导入到装置壳体内的装置侧带导入口、以及将印刷带排出到装置壳体外的装置侧带排出口,其中,盒具有:带路径,其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输送从装置侧带导入口导入的印刷带;以及带保持部,其在盒未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保持被导入到带路径的印刷带,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时,带保持部与从盒装配部的底面突出的保持解除凸部卡合,由此解除印刷带的保持。
附图说明
图1是带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装配有带盒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3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装配有色带盒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4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5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色带盒的图。
图6是色带盒的立体图。
图7是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色带盒的图。
图8是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色带部近前侧壳体的图。
图9是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的图。
图10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将色带部近前侧壳体、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和滑动板除去后的、滑动板移动到封闭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盒的图。
图11是从盒侧带导入口侧观察色带盒的图。
图12是从盒侧带排出口侧观察滑动板移动到封闭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盒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在色带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进行的印刷处理的图。
图14是臂部的立体图。
图15是滑动板的立体图。
图16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滑动板的图。
图17是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滑动板的图。
图18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滑动板移动到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盒的图。
图19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将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和滑动板除去后的、滑动板移动到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盒的图。
图20是从盒侧带排出口侧观察将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和滑动板除去后的、滑动板移动到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盒的图。
图21是从盒侧带排出口侧观察将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和滑动板除去后的、滑动板移动到封闭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盒的图。
图22是从盒侧带排出口侧观察滑动板移动到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的色带盒的图。
图23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将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和滑动板除去后的、装配于盒装配部的色带盒的图。
图24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带盒的图。
图25是带盒的立体图。
图26是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带盒的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在带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进行的印刷处理的图。
图28是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装配有墨带收容盒和带引导盒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29是带引导盒的立体图。
图30是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带引导盒的图。
标号说明
1:带印刷装置;3:装置壳体;7:盒装配部;9:装置侧带导入口;11:装置侧带排出口;49:头部;53:插入凸部;101:带盒;107:带芯;155:第1筒状轴部; 201:色带盒;209:保持前端部;257:第2带路径;263:色带侧路径侧壁部;305:带保持部;307:臂支轴;309:臂部;315:带保持弹簧;319:手指勾挂部;382:卡合斜面;403:第2印刷带;F:分力。
具体实施方式
对以下的附图中的方向进行定义。设带印刷装置1的上下方向为Z方向,设与Z 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为X方向,设与Z方向和X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为Y方向。设 Z方向的下方向或重力方向为-Z方向,设上方向为+Z方向。设Y方向的一个方向为 +Y方向,设其相反方向为-Y方向。在图1中,设装配部罩5的旋转轴侧为+Y方向。设X方向的一个方向为+X方向,设其相反方向为-X方向。在图1中,设俯视观察的右侧为+X方向。另外,这些方向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当然不是对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任何限定。
[带印刷装置、带盒、色带盒的概要]
根据图1~图3对带印刷装置1、带盒101和色带盒201的概要进行说明。向带印刷装置1择一地装配带盒101和色带盒201。
如图2所示,在带盒101中收容有第1印刷带103和第1墨带105。在带盒101 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输送收容于带盒101的第1印刷带103 和第1墨带105,并且对第1印刷带103进行印刷。
如图3所示,在色带盒201中收容有第2墨带205。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从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外的带卷401送出的第2印刷带403被导入到带印刷装置1。带印刷装置1输送被导入的第2印刷带403和收容于色带盒201的第 2墨带205,并且对第2印刷带403进行印刷。
另外,未使用状态的带卷401中的第2印刷带403的长度和未使用状态的收容于色带盒201的第2墨带205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比未使用状态的收容于带盒101的第1印刷带103的长度和第1墨带105的长度长。因此,例如,在一次性生成大量标签的情况下装配色带盒201。
[带印刷装置]
根据图4对带印刷装置1进行说明。带印刷装置1具有装置壳体3、装配部罩5、盒装配部7。装置壳体3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对于装置壳体3,在+X侧的面设置有从带卷401送出的第2印刷带403用的装置侧带导入口9,在-X侧的面设置有带盒 101和色带盒201共用的装置侧带排出口11。装置侧带导入口9将第2印刷带403从装置壳体3外导入到装置壳体3内。装置侧带排出口11将被导入的第2印刷带403 排出到装置壳体3外。此外,装置侧带排出口11将从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带盒101 送出的第1印刷带103排出到装置壳体3外。装置侧带导入口9和装置侧带排出口 11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缝隙状。此外,在带印刷装置1内的带进给路径中,设第2印刷带403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的方向为下游,设相反的方向为上游。
在装置壳体3设置有连接装置侧带导入口9和盒装配部7的带导入路13。此外,在装置壳体3设置有连接盒装配部7和装置侧带排出口11的带排出路15。带导入路 13和带排出路15形成为+Z侧开放的槽状。在带排出路15设置有切割器17。切割器 17在带排出路15中将第1印刷带103或第2印刷带403切断。
装配部罩5对盒装配部7进行开闭。在装配部罩5的内侧的面设置有第1按压突起19、第2按压突起20、第3按压突起21、第4按压突起22、第5按压突起23、第6按压突起24。省略图示,但是,在装配部罩5的外侧的面设置有键盘和显示器。键盘受理字符串等印刷信息、印刷执行等各种指示的输入操作。显示器除了显示从键盘输入的印刷信息以外,还显示各种信息。显示器具有作为合页的转动轴,构成为能够收纳于装配部罩5。在显示器收纳于装配部罩5内时,显示器的显示面与键盘对置。带印刷装置1在键盘受理执行印刷的输入操作后,根据从键盘输入的印刷信息来执行印刷处理。另外,带印刷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代替键盘和显示器而具有触摸面板式显示器等输入显示单元。此外,带印刷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根据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外部装置接收到的印刷数据和命令来执行印刷处理。换言之,也可以构成组合带印刷装置1和作为操作终端的外部装置而成的印刷系统。在成为能够与这些外部装置连接的结构时,键盘和显示器可以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也可以不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
盒装配部7形成为+Z侧开放的凹状。这里,将盒装配部7的内周面中的-X侧的内周面称为第1装配内周面25。将从第1装配内周面25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2装配内周面27。将从第2装配内周面27的+X侧的端部向+Y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3装配内周面29。将从第3装配内周面29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4装配内周面31。将从第4装配内周面31的-X侧的端部向+Y 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5装配内周面33。将从第5装配内周面33的+Y侧的端部向 -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6装配内周面35。第6装配内周面35的-X侧的端部与第1 装配内周面25的+Y侧的端部相连。带导入路13的下游端在第4装配内周面31开口。带排出路15的上游端在第1装配内周面25开口。
在盒装配部7的底面即作为-Z侧的面的装配底面37,以向+Z侧突出的方式,从 -X侧起依次设置有压印轴39、第1卷取轴43、第1送出轴41、第2送出轴45、第2 卷取轴47。
与第1送出轴41、第1卷取轴43、第2送出轴45和第2卷取轴47相比,压印轴39朝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的突出量较大。在带盒101或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 7时,压印轴39贯穿插入后述的第1压印辊109或第2压印辊203中,对带盒101 或色带盒201的装配进行引导。另外,下面,将带盒101和色带盒201的装配方向简称为“装配方向”,装配方向与压印轴39延伸的方向即Z方向平行。此外,装配方向近前侧意味着+Z侧,装配方向里侧意味着-Z侧。
此外,在装配底面3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头部49、卡合凸部51、插入凸部53。头部49位于压印轴39的-Y侧。头部49具有印刷头55、以及覆盖印刷头55的至少+X侧、-Y侧和装配方向近前侧的头罩56。印刷头55是具有发热元件的热敏头。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头罩56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在带盒101或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头罩56与压印轴39一起对带盒101或色带盒201 的装配进行引导。在图4中,为了图示印刷头55,通过双点划线虚拟地示出头罩56。卡合凸部51靠近第5装配内周面33和第6装配内周面35相交的角部,形成为面向第5装配内周面33的板状。即,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卡合凸部51形成为Y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此外,卡合凸部51从装配底面37呈悬臂梁状突出。插入凸部53位于卡合凸部51与压印轴39的大致中间部,形成为装配方向里侧成为大径、装配方向近前侧成为小径的大致带阶梯的圆柱状。
进而,在装配底面3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1钩57、第2钩59、第3钩61、第4钩63。第1钩57位于压印轴39的+Y侧且装配底面37的-X侧的端部。第2钩59位于第1送出轴41的+Y侧且在X方向上与第1钩57对置的位置。第3钩61位于第2送出轴45与第2卷取轴47的大致中间位置的-Y侧且装配底面37 的-Y侧的端部。第4钩63位于第2卷取轴47的+X侧且装配底面37的+X侧的端部。此外,在装配底面3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多个定位销65。
在第5装配内周面33设置有基板连接部67,该基板连接部67在卡合凸部51的 +X侧与卡合凸部51相面对。基板连接部67与对带印刷装置1的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图示省略)连接。
[色带盒]
根据图5~图7对色带盒201进行说明。色带盒201具有第2压印辊203、第2 送出芯206、第2卷取芯207、保持前端部209、以及收容了它们的第2盒壳体211。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第2压印辊203、第2送出芯206和第2卷取芯207分别设置于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压印轴39、第2送出轴45和第2卷取轴47对应的位置。在第2压印辊203设置有在装配方向上贯通的第2压印轴贯穿插入孔213。在第2送出芯206卷绕有第2墨带205。从第2送出芯206送出的第2墨带205卷取于第2卷取芯207。另外,在第2盒壳体211中,根据所收容的第2墨带205的宽度,存在厚度即装配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第2盒壳体211。
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第2盒壳体211形成为与盒装配部7大致相似的形状。将第2盒壳体211的周壁部中的-X侧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将从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将从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的+X侧的端部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3周壁部219。将从色带侧第3周壁部219的+Y侧的端部经由第1弯曲面221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将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的-X侧的端部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将从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6周壁部227。色带侧第6周壁部227的-X 侧的端部经由第2弯曲面229与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的+Y侧的端部相连。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6周壁部227通过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构成阶梯差。此外,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所成的内角α的角度超过180°,例如大致为270°。
在第2盒壳体211,在装配方向上贯通设置有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位于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和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相交的角部。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沿着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和色带侧第2 周壁部217配置。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形成为与头罩56 对应的形状即大致长方形状。在色带盒201相对于盒装配部7拆装时,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和上述第2压印轴贯穿插入孔213对色带盒201进行定位,对色带盒201 的拆装进行引导。
第2盒壳体211具有近前侧壳体和第2里侧壳体237。近前侧壳体被划分为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另外,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是第1 壳体的一例,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是第2壳体的一例,第2里侧壳体237是第3 壳体的一例。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成为装配方向近前侧,第2里侧壳体237成为装配方向里侧。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是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成型品,第2里侧壳体237是不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成型品,但是,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和第2里侧壳体237的材质和制法不限于此。
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具有色带部近前壁部239和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的周缘部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的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具有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和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的周缘部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的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第2里侧壳体237具有第2里壁部247和从第2里壁部247 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的色带部里侧周壁部249和带保持部里侧周壁部251。
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第2里侧壳体237以使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和色带部里侧周壁部249抵接的方式进行组合,构成收容第2墨带205的墨带收容部253 的外壳。即,在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设置有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的多个色带部插入销242(参照图8),在色带部里侧周壁部249设置有在装配方向近前侧开口的多个色带部插入孔250(参照图10)。通过向色带部插入孔250中插入色带部插入销242,将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第2里侧壳体237组合在一起。
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和第2里侧壳体237以使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 和带保持部里侧周壁部251抵接的方式进行组合,构成收容第2压印辊203和保持前端部209的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的外壳。即,在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设置有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的多个保持部插入销246(参照图9),在带保持部里侧周壁部 251设置有在装配方向近前侧开口的多个保持部插入孔252(参照图10)。通过向保持部插入孔252中插入保持部插入销246,将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和第2里侧壳体237组合在一起。第2压印辊203的装配方向里侧的端部与设置于第2里壁部247 的里侧辊卡合部248卡合,第2压印辊203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端部与设置于后述滑动板313的近前侧辊卡合部392卡合。墨带收容部253和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经由第2里壁部247一体地形成。另外,对于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中收容的带保持部 305(参照图10)在后面叙述。
在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设置有第1周壁凹部267、第2周壁凹部269、第3周壁凹部271、第4周壁凹部272。第1周壁凹部267在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的+X侧的端部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朝向装配方向里侧形成为凹状。第2周壁凹部269在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的X方向大致中间部形成为在装配方向上延伸的槽状。第3周壁凹部271在色带侧第3周壁部219的-Y侧的端部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朝向装配方向里侧形成为凹状。第4周壁凹部272在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的+Y侧的端部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朝向装配方向里侧形成为凹状。此外,在色带部里侧周壁部 249的与第2周壁凹部269对应的位置,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周壁凸部 273。
这里,将第1周壁凹部267的底面、周壁凸部273的突出前端面和第3周壁凹部 271的底面分别称为第1按压部275、第2按压部277和第3按压部279。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第1按压部275、第2按压部277和第3按压部279被设置成将第2 送出芯206和第2卷取芯207包围。第1按压部275、第2按压部277和第3按压部 279分别设置于与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1按压突起19、第2按压突起20和第3按压突起21对应的位置。此外,将第4周壁凹部272的底面和盒侧带排出口261的+Z 侧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面分别称为第4按压部280和第5按压部282。第4按压部280 和第5按压部282分别设置于与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4按压突起22和第5按压突起23对应的位置。
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1按压突起19、第2按压突起20和第3按压突起21分别被第1周壁凹部 267、第2周壁凹部269和第3周壁凹部271引导,与第1按压部275、第2按压部 277和第3按压部279抵接。即,通过第1按压突起19、第2按压突起20和第3按压突起21按压第2送出芯206和第2卷取芯207的周围。由此,抑制第2送出芯206 和第2卷取芯207相对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2送出轴45和第2卷取轴47倾斜。因此,在从第2送出芯206向第2卷取芯207输送第2墨带205时,能够抑制在第2 墨带205中产生褶皱。
另外,色带盒201能够收容墨带宽度较大例如宽度为50mm的墨带。另一方面,为了收容墨带宽度小于50mm例如宽度为24mm以下的墨带,也可以形成为将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的Z方向上的尺寸缩小了的色带盒201。此时,也可以不设置第1周壁凹部267和第3周壁凹部271中的双方或任意一方,第 1按压突起19和第3按压突起21的双方或任意一方按压色带部近前壁部239。
此外,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4按压突起22被第4周壁凹部272引导,与第4按压部280抵接。由此,通过第4按压突起22向装配方向里侧按压第4按压部280,能够使设置于第4 按压部280的附近的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电极部与接触端子部适当地接触。此外,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设置于装配部罩5 的第5按压突起23与第5按压部282抵接。由此,通过第5按压突起23向装配方向里侧按压第5按压部282,能够使设置于第5按压部282的附近的第2压印辊203与印刷头55适当地对置。
在色带部里侧周壁部249中的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设置有色带侧第1钩卡合部321,在色带侧第2周壁部217设置有色带侧第2钩卡合部323,在色带侧第3周壁部219设置有色带侧第3钩卡合部325。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色带盒201的色带侧第1钩卡合部321、色带侧第2钩卡合部323和色带侧第 3钩卡合部325分别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1钩57、第3钩61和第4钩63卡合。由此,抑制色带盒201在从装配底面37浮起的状态下进行装配。
另一方面,在第2里壁部247中,在后述送出侧筒部283的+Y侧形成有钩贯穿插入孔299。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2钩 59贯穿插入到设置于色带盒201的钩贯穿插入孔299中。由此,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抑制第2钩59与色带盒201发生干涉。
在第2里壁部247的装配方向里侧的面设置有多个第2定位孔295。在色带盒201 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2定位孔295与设置于盒装配部 7的定位销65卡合。由此,色带盒201相对于盒装配部7被定位。
此外,在色带部里侧周壁部249中的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安装有第2电路基板327。即,第2电路基板327安装于与设置有盒侧带排出口261的色带侧第1周壁部 215大致平行地设置的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在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设置有安装有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基板安装部337。
如上所述,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相对于色带侧第4 周壁部223以内角α超过180°的方式屈曲。因此,在色带盒201下落到地面等的情况下,色带侧第3周壁部219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之间的第1弯曲面221、或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和色带侧第6周壁部227相交的角部接触地面等,抑制色带侧第 4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接触地面等。因此,在色带盒201下落到地面等的情况下,抑制设置于第2电路基板327的第2电极部接触地面等,能够抑制机械强度较弱的第2电极部破损。另外,在第2电路基板327安装于色带侧第4周壁部 223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根据图5、图6和图10对第2带路径257进行说明。第2带路径257位于色带部近前侧壳体233与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之间,形成为装配方向近前侧开放的槽状。即,在第2带路径257的装配方向近前侧设置有放置开口部258。放置开口部258 用于供用户将第2印刷带403从第2印刷带403的装配方向里侧的端面即第1宽度端面405(参照图11)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另外,在图11中,利用实线示出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之前的第2印刷带403,利用双点划线示出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 之后的第2印刷带403。此外,将放置开口部258中的、通过后述开口开闭部389进行开闭的区域称为开闭区域260(参照图18)。在图18中,为了便于图示,利用斜线示出开闭区域260。另外,开闭区域260不限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占据放置开口部258 的一部分的结构,也可以占据放置开口部258的整体。即,开口开闭部389可以构成为对放置开口部258的一部分进行开闭,也可以构成为对放置开口部258的整体进行开闭。
第2带路径257连接设置于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的盒侧带导入口259和设置于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的盒侧带排出口261。另外,盒侧带导入口259设置于墨带收容部253与后述第2电路基板327之间。即,盒侧带导入口259位于比第2电路基板327靠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侧。在图5和图10中,盒侧带导入口259与色带侧第5 周壁部225的第2电路基板327隔开距离地设置于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交叉的区域。盒侧带导入口259也可以设置于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该情况下,为了成为简单的配置构造,优选接近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和色带侧第4周壁部223交叉的区域。
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盒侧带导入口259将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导入的第2印刷带403导入第2盒壳体211内。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 的状态下,盒侧带排出口261将第2印刷带403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排出到第2 盒壳体211外。盒侧带导入口259和盒侧带排出口261形成为沿着装配方向的缝隙状 (参照图11和图12)。因此,以第2印刷带403的宽度方向与装配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输送被导入第2盒壳体211内的第2印刷带403。
将第2带路径257的侧壁部中的墨带收容部253侧的侧壁部称为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将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侧的侧壁部称为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和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相互对置。
在第2带路径257的盒侧带导入口259的附近,导入侧引导部264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朝向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突出。导入侧引导部264与被导入第2 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端面即第2宽度端面407(参照图 11)相接触,在第2印刷带403的宽度方向上引导第2印刷带403。即,第2印刷带 403以第2宽度端面407位于比导入侧引导部264靠装配方向里侧的方式放置于第2 带路径257。另外,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是“第1路径侧壁部”的一例。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是“第2路径侧壁部”的一例。导入侧引导部264是“带引导部”的一例。
另一方面,盒侧带排出口261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缘部作为排出侧引导部262(参照图12)发挥功能。排出侧引导部262与被导入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 的第2宽度端面407相接触,在第2印刷带403的宽度方向上引导第2印刷带403。因此,第1宽度端面405被第2里壁部247引导,第2宽度端面407被导入侧引导部 264和排出侧引导部262引导的同时,在第2带路径257中输送第2印刷带403。另外,盒侧带排出口261设置成相对于放置开口部258向-Y侧偏移。因此,在排出侧引导部262的+Y侧的缘部设置有将从放置开口部258投入的第2印刷带403引导至盒侧带排出口261的带引导斜面270。
在导入侧引导部264设置有带视觉辨认部266。带视觉辨认部266由设置于装配方向近前侧的面的凹部构成。与导入侧引导部264的其他部分相比,带视觉辨认部 266的装配方向上的壁厚较薄,因此,能够使用户越过带视觉辨认部266视觉辨认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由此,用户能够确认是否将第2印刷带403 放置于适当的放置位置,即第2宽度端面407与导入侧引导部264相接触的位置。另外,带视觉辨认部266例如可以由设置于导入侧引导部264的装配方向里侧的面的凹部构成,也可以由在装配方向上贯通导入侧引导部264的孔构成。
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在与导入侧引导部264对置的位置具有向+Y侧即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相反的一侧扩展的扩宽部268。因此,在用户将第2印刷带 403从放置开口部258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时,能够抑制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 突出的导入侧引导部264妨碍第2印刷带403。此外,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扩宽部268形成为弯曲的形状。因此,与扩宽部268形成为曲柄状的结构相比,在第2 印刷带403从放置开口部258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时,能够抑制第2印刷带403 在扩宽部268折曲。
在第2带路径257中,从接近盒侧带排出口261的一方起依次设置有第2压印辊 203和保持前端部209。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中的与保持前端部209对应的部位被切掉,以使得保持前端部209能够在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保持被导入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此外,第2带路径257的盒侧带排出口261侧的端部经由后述第2色带露出部291而与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相连。
将第2带路径257中的比第2压印辊203靠盒侧带导入口259侧的部分称为导入侧路径257a,将比第2压印辊203靠盒侧带排出口261侧的部分称为排出侧路径257b。排出侧路径257b相对于导入侧路径257a屈曲,优选其屈曲角度θ(参照图5)为21°以上且42°以下。通过使屈曲角度θ为21°以上,由此,第2印刷带403与第2压印辊203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稳定地输送第2印刷带403。此外,通过使屈曲角度θ为42°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在第2印刷带403中惯性弯曲。此外,导入侧路径257a以避免与设置于装配底面37的第2钩59和插入凸部53接触的最佳的进入角度将第2印刷带403引导至印刷位置。具体而言,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导入侧路径 257a,相对于色带盒201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进入角度成为21°以上且42°以下。图5所示的导入侧路径257a被设计成该范围内的进入角度,但是,特别优选设为25°以上且30°以下。另外,这里的印刷位置是指第2压印辊203和印刷头55夹持第2 墨带205和第2印刷带403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侧路径257b与色带盒201 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因此,导入侧路径257a的进入角度与屈曲角度θ大致相等,但是不限于此。
根据图9对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进行说明。在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的内表面即装配方向里侧的面设置有2个滑动引导部244以及壳体侧卡合部254。2个滑动引导部244在X方向上并列。后述引导插入部388从-Y侧插入滑动引导部244中。滑动引导部244向Y方向延伸,对引导插入部388朝向Y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壳体侧卡合部254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形成为X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壳体侧卡合部254与后述板侧卡合部395卡合。
根据图10对第2里侧壳体237进行说明。在第2里侧壳体237的第2里壁部24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2头周缘凸部281、送出侧筒部283、卷取侧筒部 285、第1色带导向件287、第2色带导向件289。第2头周缘凸部281设置于第2 头贯穿插入孔231的周缘部。第2头周缘凸部281的+Y侧即第2压印辊203侧的一部分被切掉,该被切掉的部位成为使第2墨带205露出的第2色带露出部291。由此,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贯穿插入到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中的印刷头55隔着第2墨带205和第2印刷带403与第2压印辊203对置。
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送出侧筒部283和卷取侧筒部285分别设置于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1送出轴41和第1卷取轴43对应的位置。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1送出轴41和第1卷取轴43分别被插入到设置于色带盒201的送出侧筒部283和卷取侧筒部285中。由此,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抑制第1送出轴41和第1卷取轴43与色带盒201发生干涉。
从第2送出芯206送出的第2墨带205按照送出侧筒部283、第2头周缘凸部281、卷取侧筒部285、第1色带导向件287和第2色带导向件289的顺序被引导,并且卷取于第2卷取芯207。即,送出侧筒部283和卷取侧筒部285不仅被插入第1送出轴 41和第1卷取轴43,还作为对第2墨带205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发挥功能。
此外,在第2里壁部24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2筒状轴部293。第2筒状轴部293形成为大致带阶梯的圆筒状。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插入凸部53被插入到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2筒状轴部 293。
在第2里壁部247设置有第2凸部接受部297,该第2凸部接受部297位于色带侧第5周壁部225和色带侧第6周壁部227相交的角部。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2凸部接受部297接受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卡合凸部51。此外,在第2凸部接受部297的-X侧,从第2里壁部24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壳体侧弹簧勾挂部298。在壳体侧弹簧勾挂部298勾挂着后述带保持弹簧315的一个端部。
[色带盒装配时的印刷处理]
根据图13对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进行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压印轴39、第2送出轴45和第2卷取轴47分别贯穿插入到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2压印辊203的第2压印轴贯穿插入孔213、第2送出芯206和第2卷取芯207中。由此,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的进给马达的驱动力能够传递到第2压印辊203、第2送出芯206 和第2卷取芯207。
此外,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头部49 贯穿插入到设置于色带盒201的第2头贯穿插入孔231中。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后,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通过未图示的头移动机构,印刷头55朝向压印轴 39移动。由此,在印刷头55与第2压印辊203之间夹持第2印刷带403和第2墨带 205。
该状态下,当进给马达向正方向旋转时,第2压印辊203向正方向旋转,并且,第2卷取芯207向卷取方向旋转。由此,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导入的第2印刷带403 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输送,并且从第2送出芯206送出的第2墨带205卷取于第 2卷取芯207。
此外,当进给马达向返回方向旋转时,第2压印辊203向返回方向旋转,并且第 2送出芯206向卷回方向旋转。由此,关于第2印刷带403,从盒侧带排出口261排出的第2印刷带403被拉回第2盒壳体211内,并且,从第2送出芯206送出的第2 墨带205向第2送出芯206卷回。这样,贯穿插入到第2送出芯206中的第2送出轴 45和贯穿插入到第2卷取芯207中的第2卷取轴47构成输送第2墨带205的第2墨带运送机构。
带印刷装置1使进给马达向正方向旋转,并且使印刷头55发热,由此,输送第 2印刷带403和第2墨带205,并且将从键盘等输入的印刷信息印刷到第2印刷带403 上。在印刷结束后,带印刷装置1使切割器17进行切断动作,切断第2印刷带403 的已印刷部分。然后,带印刷装置1使进给马达向返回方向旋转,由此,拉回第2 印刷带403,直到第2印刷带403的前端到达印刷头55与第2压印辊203的夹持位置的附近为止。由此,能够缩短下次印刷的第2印刷带403的长度方向前方产生的空白。
[带保持部]
根据图10和图14~图23对带保持部305进行说明。带保持部305用于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保持预先被导入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如图 10所示,带保持部305具有臂支轴307、臂部309、带保持弹簧315、保持前端部209、滑动板313(参照图18)。
臂支轴307从第2里壁部247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臂部309形成为大致“L”字状。如图10和图14所示,臂部309具有臂主体377、臂前端部378、支轴贯穿插入孔379、卡合销311、前端销380、臂侧弹簧勾挂部381、卡合斜面382。
臂主体377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的臂主体377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在装配方向上贯通设置有支轴贯穿插入孔379,臂前端部378自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的臂主体377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朝向第2带路径257突出。臂支轴307贯穿插入到支轴贯穿插入孔379中。在臂前端部378,以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从接近臂主体377的一方起依次设置有卡合销311和前端销380。卡合销311位于后述臂卡合部391的+Y侧,与臂卡合部391卡合。前端销380与保持前端部209的孔嵌合。臂侧弹簧勾挂部381设置于臂主体377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面。在臂侧弹簧勾挂部381勾挂着一个端部勾挂于上述壳体侧弹簧勾挂部298的带保持弹簧315的另一个端部。卡合斜面382由对臂主体377的装配方向里侧且第2带路径257侧的角部进行倒角而成的斜面构成。如后所述,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 7时,卡合斜面382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插入凸部53卡合。
臂部309设置成能够旋转到设置于臂部309的保持前端部209接近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的接近位置以及保持前端部209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远离的远离位置。在臂部309旋转到接近位置的状态下,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 之间夹持被导入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另一方面,在臂部309旋转到远离位置的状态下,保持前端部209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分离,不夹持被导入第2 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因此,第2印刷带403的保持被解除。
带保持弹簧315朝向接近位置对臂部309赋予力。带保持弹簧315设置于臂支轴307,带保持弹簧315的一端勾挂于臂侧弹簧勾挂部381,带保持弹簧315的另一端勾挂于壳体侧弹簧勾挂部298。另外,作为带保持弹簧315,例如能够使用扭转螺旋弹簧。带保持弹簧315是“赋予部”的一例。
保持前端部209设置于臂部309的前端销380。保持前端部209由橡胶等摩擦系数较高的材料构成,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 之间夹持被导入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由此,抑制被导入第2带路径257 的第2印刷带403的前端部被拉入到第2带路径257内、即比第2压印辊203靠盒侧带导入口259侧。此外,在色带盒201未装配于带印刷装置1时,例如,与带卷401 一起收纳于移动壳体内时,第2印刷带403被保持成不会相对于色带盒201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在第2印刷带中产生褶皱或折痕。另外,保持前端部209例如通过过盈配合而与前端销380嵌合,不会相对于前端销380旋转。此外,如上所述,在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中的与保持前端部209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色带部插入孔250,因此,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的其他部分相比,壁厚较厚。由此,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 能够适当承受保持前端部209经由第2印刷带403按压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的力。另外,保持前端部209是“夹持部”的一例。
如图15~图17所示,滑动板31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在Y 方向上滑动。与带保持部近前侧壳体235同样,滑动板313是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成型品,但是,滑动板313的材质或制法不限于此。另外,滑动板313是“移动部件”的一例。
滑动板313具有板主体317、延伸设置部384、滑动周壁部385。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板主体317形成为呈斜状切掉+X侧且-Y侧的角部而成的大致长方形状。板主体317具有2个滑动缝隙386、缝隙间部387、2个引导插入部388、开口开闭部 389、手指勾挂部319、臂卡合部391、近前侧辊卡合部392。
2个滑动缝隙386在板主体317中在X方向上并列设置。各滑动缝隙386设置成从板主体317的+Y侧的缘部向-Y侧切入。缝隙间部387是2个滑动缝隙386之间的部位。2个引导插入部388以将缝隙间部387隔在中间的方式在X方向上并列。引导插入部388以能够从-Y侧向Y方向滑动的方式插入上述滑动引导部244中。
设置于板主体317的-Y侧的斜状的缘部作为对上述开闭区域260进行开闭的开口开闭部389发挥功能。即,关于开口开闭部389,如图18所示,当滑动板313向 +Y侧滑动时,开闭区域260开放,如图5所示,当滑动板313向-Y侧滑动时,开闭区域260封闭。换言之,滑动板313能够在开口开闭部389开放开闭区域260的开放位置和开口开闭部389封闭开闭区域260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滑动板313通常位于封闭位置,但是,如后所述,在用户将第2印刷带403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时,通过用户的操作而移动到开放位置。
手指勾挂部319设置于板主体317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面的大致中央。手指勾挂部319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形成为X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状。手指勾挂部319成为在用户使滑动板313移动时勾挂手指并进行推或拉的部位。手指勾挂部319相对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的-Y侧的缘部位于-Y侧,当滑动板313向开放位置移动时,手指勾挂部319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的-Y侧的缘部抵接(参照图18)。此外,如后所述,用户将手指勾挂于手指勾挂部319而使滑动板 313移动,由此臂部309旋转。即,手指勾挂部319是使臂部309旋转的“操作部”的一例。
臂卡合部391设置成在板主体317的装配方向里侧的面中位于上述手指勾挂部319的-Y侧。臂卡合部391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从装配方向里侧观察,形成为X 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状。臂卡合部391位于设置于臂部309的卡合销311的-Y 侧,与卡合销311卡合。在滑动板313向开放位置移动时,臂卡合部391向+Y侧按压卡合销311,由此,如图19所示,臂部309克服带保持弹簧315而向远离位置旋转。另一方面,在滑动板313向封闭位置移动时,臂卡合部391从卡合销311起向-Y 侧分离,因此,如图10所示,臂部309通过带保持弹簧315而向接近位置旋转。
近前侧辊卡合部392位于板主体317的-X侧且-Y侧的角部,呈大致圆形开口。近前侧辊卡合部392与第2压印辊203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端部即放置开口部258 侧的端部卡合。在滑动板313移动到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近前侧辊卡合部392相对于上述里侧辊卡合部248位于+Y侧。因此,如图19和图20 所示,第2压印辊203成为相对于装配方向向放置开口部258侧的端部从第2色带露出部291分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姿态。另一方面,在滑动板313移动到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近前侧辊卡合部392相对于里侧辊卡合部248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如图10和图21所示,第2压印辊203成为与装配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立姿态。因此,对于第2压印辊203而言,在滑动板313位于开放位置时,与滑动板313位于封闭位置时相比,放置开口部258侧的端部从第2墨带205分离。
滑动周壁部385从板主体317的-X侧的缘部中的-Y侧的大致一半部分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滑动周壁部385设置于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与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之间(参照图22)。滑动周壁部385的外表面与在Y方向即滑动板313的移动方向上延伸的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的外表面成为大致齐平的面。因此,在滑动板 313从开放位置移动到封闭位置时,抑制滑动周壁部385相对于色带侧第1周壁部215 突出。由此,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即使滑动板313位于开放位置,也能够抑制滑动板313接触盒装配部7的缘部。另外,滑动周壁部385是“移动周壁部”的一例。
此外,在滑动周壁部385的-Y侧的端面的装配方向里侧的端部,向-Y侧突出地设置有可动引导部394。当滑动板313向封闭位置移动时,如图12所示,可动引导部394从+Y侧接近被导入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在与盒侧带排出口261 的-Y侧的缘部之间,向在Y方向即第2印刷带403的表背方向上引导第2印刷带403 的引导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当滑动板313向开放位置移动时,如图22所示,可动引导部394向从第2印刷带403起向+Y侧分离的非引导位置移动。即,可动引导部 394能够伴随着滑动板313的移动而在引导位置与非引导位置之间移动。
延伸设置部384从缝隙间部387向+Y侧延伸设置,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在延伸设置部384的+Y侧的端部,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板侧卡合部395。在滑动板313向开放位置移动时,缝隙间部387和延伸设置部 384向装配方向里侧翘曲,由此,板侧卡合部395向+Y侧越过壳体侧卡合部254,板侧卡合部395与壳体侧卡合部254卡合。滑动板313经由臂部309通过带保持弹簧 315在向封闭位置移动的方向上被赋予力,但是,板侧卡合部395与壳体侧卡合部254 卡合,由此,即使用户将手从手指勾挂部319分离,也克服带保持弹簧315而维持在开放位置。由此,臂部309维持在远离位置,第2压印辊203维持倾斜姿态,可动引导部394维持在非引导位置。另一方面,在滑动板313向封闭位置移动时,缝隙间部 387和延伸设置部384向装配方向里侧翘曲,由此,板侧卡合部395向-Y侧越过壳体侧卡合部254,从壳体侧卡合部254脱离。另外,板侧卡合部395是“移动侧卡合部”的一例。
在这样构成的带保持部305中,当用户将手指勾挂于手指勾挂部319而使滑动板313向开放位置移动时,如上所述,臂部309向远离位置旋转,第2压印辊203成为倾斜姿态,可动引导部394向非引导位置移动。
臂部309向远离位置旋转,由此,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 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 之间放置第2印刷带403。此外,第2压印辊203成为倾斜姿态,由此,在第2压印辊203的装配方向近前侧即放置开口部258侧,与第2墨带205之间的间隙扩展。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在第2墨带205与第2压印辊203之间放置第2印刷带403。此外,可动引导部394向非引导位置移动,由此,在用户将第2印刷带403从放置开口部258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时,能够抑制可动引导部394妨碍第2印刷带403。
另一方面,当用户将手指勾挂于手指勾挂部319而使滑动板313向封闭位置移动时,如上所述,臂部309向接近位置旋转,第2压印辊203成为直立姿态,可动引导部394向引导位置移动。
臂部309向接近位置旋转,由此,被导入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被夹持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该状态下,当在第2印刷带403 的前端部被拉入第2带路径257内的方向上相对于第2印刷带403赋予力时,保持前端部209与第2印刷带403的摩擦力的分力F作用于使臂部309从接近位置向与远离位置相反的一侧旋转的方向即图10中的逆时针方向。因此,在相对于第2印刷带403 在第2印刷带403的前端部被拉入第2带路径257内的方向上赋予力时,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更强力地夹持第2印刷带403。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第2印刷带403的前端部被拉入第2带路径257内。此外,第2压印辊 203成为直立姿态,由此,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压印轴39适当地被插入到第2压印辊203中。此外,可动引导部394向引导位置移动,由此,在第2 带路径257中输送第2印刷带403时,通过可动引导部394在第2印刷带403的宽度方向上引导。
如上所述,被导入第2带路径257的第2印刷带403通过保持前端部209被夹持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因此,抑制第2印刷带403的前端部被拉入到比第2压印辊203靠盒侧带导入口259侧。最终,在用户错误地强力拉伸第2印刷带403的情况等下,第2印刷带403的前端部被拉入到比第2压印辊203 靠盒侧带导入口259侧。当第2印刷带403的前端部被拉入到比第2压印辊203靠盒侧带导入口259侧时,无法通过第2压印辊203输送第2印刷带403。
与此相对,在色带盒201中,通过用户进行以下操作,能够将第2印刷带403 重新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首先,用户将手指勾挂于手指勾挂部319而使滑动板313 向开放位置移动,将开闭区域260开放,并且从第2带路径257取出第2印刷带403。接着,用户以第2印刷带403的前端部从盒侧带排出口261露出到第2带路径257 外的方式,将第2印刷带403从放置开口部258再次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因此,用户不需要进行为了使第2印刷带403的前端部从盒侧带排出口261露出到第2带路径257外而从盒侧带导入口259侧送入第2印刷带403这样的烦杂的作业。最后,用户将手指勾挂于手指勾挂部319而使滑动板313向封闭位置移动,将开闭区域260 封闭。由此,能够抑制异物从开闭区域260进入第2带路径257。
另外,色带盒201在第2印刷带403预先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的状态下与带卷 401一起销售,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第2印刷带403未放置于第2带路径257的状态下与带卷401一起销售,还可以与带卷401分开销售。这些情况下,用户在将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之前,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步骤将第2印刷带403放置于第 2带路径257即可。
然后,用户通过将预先在第2带路径257中导入了第2印刷带403的色带盒201 装配于盒装配部7这样的简单操作,能够将第2印刷带403和色带盒201同时放置于带印刷装置1。即,用户不需要分别进行将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操作和将第2印刷带403导入到盒装配部7的操作。
此外,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被插入到第2筒状轴部293中的插入凸部53与臂部309的卡合斜面382卡合。由此,如图23所示,臂部309从接近位置旋转到远离位置。此时,第2印刷带403未夹持在保持前端部209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因此,第2印刷带403的保持被解除。因此,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在第2带路径257中顺畅地输送第2印刷带403。插入凸部53是“保持解除凸部”的一例。另外,通过插入凸部53与臂部309的卡合斜面382卡合而使臂部309旋转时的臂部309的分离位置和通过滑动板313移动到开放位置而使臂部309 旋转时的臂部309的分离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压印轴39被插入到第2压印辊203中。在压印轴39被插入到第2压印辊203中的状态下,滑动板313 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抑制用户错误地使滑动板313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
[带盒]
根据图24~图26对带盒101进行说明。带盒101具有带芯107、第1压印辊109、第1送出芯111、第1卷取芯113、以及将它们收容为能够旋转的第1盒壳体115。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带芯107、第1压印辊109、第1送出芯111和第1卷取芯113 分别设置于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插入凸部53、压印轴39、第1送出轴41和第1 卷取轴43对应的位置。在第1压印辊109设置有在装配方向上贯通的第1压印轴贯穿插入孔117。
在带芯107卷绕有第1印刷带103。从带芯107送出的第1印刷带103从设置于后述的带侧第1周壁部123的带送出口119向第1盒壳体115外送出。在第1盒壳体115内设置有从带芯107到带送出口119的第1带路径121。在第1送出芯111卷绕有第1墨带105。从第1送出芯111送出的第1墨带105卷取于第1卷取芯113。另外,在第1盒壳体115中,根据所收容的第1印刷带103和第1墨带105的宽度,存在厚度即装配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第1盒壳体115。
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第1盒壳体115形成为将长方形中的长边的两端部向相同方向直角弯曲的形状。这里,将第1盒壳体115的周壁部中的-X侧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1周壁部123。将从带侧第1周壁部123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2周壁部125。将从带侧第2周壁部125的+X侧的端部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从-Y侧起依次称为带侧第3周壁部127、带侧第4周壁部129和带侧第5周壁部 131。带侧第4周壁部129相对于带侧第3周壁部127和带侧第5周壁部131形成为凹状。将从带侧第5周壁部131的+Y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6周壁部133。带侧第6周壁部133的-X侧的端部与带侧第1周壁部123的+Y侧的端部相连。
在第1盒壳体115,在装配方向上贯通设置有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位于带侧第1周壁部123和带侧第2周壁部 125相交的角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形成为与头罩56 对应的形状即大致长方形状。在带盒101相对于盒装配部7拆装时,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和上述第1压印轴贯穿插入孔117对带盒101进行定位,对带盒101的拆装进行引导。
第1盒壳体115具有第1近前侧壳体137和第1里侧壳体139。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第1近前侧壳体137成为装配方向近前侧,第1里侧壳体139成为装配方向里侧。第1近前侧壳体137是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成型品,第1里侧壳体139 是不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成型品,但是,第1近前侧壳体137和第1里侧壳体139的材质和制法不限于此。
第1近前侧壳体137具有第1近前壁部141和从第1近前壁部141的周缘部向装配方向里侧突出的第1近前侧周壁部143。第1里侧壳体139具有第1里壁部145和从第1里壁部145的周缘部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的第1里侧周壁部147。第1近前侧壳体137和第1里侧壳体139以使第1近前侧周壁部143和第1里侧周壁部147 抵接的方式进行组合。
在第1近前壁部141设置有弹性部149,该弹性部149位于带侧第2周壁部125 和带侧第3周壁部127相交的角部。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弹性部149形成为呈“U”字状地去除第1近前壁部141而成的大致长方形部分。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 的状态下,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2按压突起20与弹性部149 抵接,弹性部149向装配方向里侧变位。伴随着弹性部149的弹性变位的按压力被第 2按压突起20承受,其结果,向装配方向里侧按压带盒101。由此,抑制带盒101 在从装配底面37浮起的状态下进行装配。
在第1里壁部145,从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的周缘部朝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1头周缘凸部151。在第1头周缘凸部151的+Y侧即第1压印辊109侧设置有供第1墨带105露出的第1色带露出部153。但是,在示出第1色带露出部153 的图25中,省略第1墨带105的图示。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贯穿插入到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中的印刷头55隔着第1墨带105和第1印刷带103 与第1压印辊109对置。
在第1里壁部145,向装配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1筒状轴部155。第1筒状轴部155形成为大致带阶梯的圆筒状,将带芯107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带盒101 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插入凸部53被插入到设置于带盒 101的第1筒状轴部155中。
此外,在第1里壁部145的装配方向里侧的面,在对角线上设置有多个第1定位孔157。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带盒101的第1定位孔157 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定位销65卡合。由此,带盒101相对于盒装配部7被定位。
进而,在第1里壁部145设置有第1凸部接受部159,该第1凸部接受部159位于带侧第5周壁部131和带侧第6周壁部133相交的角部。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带盒101的第1凸部接受部159接受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卡合凸部51。
在第1里侧周壁部147中的带侧第1周壁部123设置有带侧第1钩卡合部161,在带侧第4周壁部129设置有带侧第2钩卡合部163。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 的状态下,设置于带盒101的带侧第1钩卡合部161和带侧第2钩卡合部163分别与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第1钩57和第2钩59卡合。由此,抑制带盒101在从装配底面 37浮起的状态下进行装配。此外,在第1里侧周壁部147中的带侧第5周壁部131 安装有第1电路基板165。即,第1电路基板165安装于与设置有带送出口119的带侧第1周壁部123大致平行地设置的带侧第5周壁部131。在带侧第5周壁部131设置有安装有第1电路基板165的第1基板安装部167。
第1把持部173从带侧第1周壁部123向-X侧突出,第2把持部175从带侧第4 周壁部129突出。从装配方向近前侧观察,第1把持部173和第2把持部175在第1 盒壳体115整体中设置于Y方向的大致中间部。第1把持部173和第2把持部175 在用户把持带盒101时成为把手。这里,将第1把持部173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面称为第6按压部177。在色带盒2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设置于装配部罩5的第6按压突起24(参照图2)与第6按压部177抵接。由此,通过第6按压突起24向装配方向里侧按压第6按压部177。
[带盒装配时的印刷处理]
根据图27对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进行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压印轴 39、第1送出轴41和第1卷取轴43分别贯穿插入到设置于带盒101的第1压印辊 109的第1压印轴贯穿插入孔117、第1送出芯111和第1卷取芯113中。由此,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的进给马达(图示省略)的驱动力能够传递到第1压印辊109、第 1送出芯111和第1卷取芯113。
此外,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的状态下,设置于盒装配部7的头部49贯穿插入到设置于带盒101的第1头贯穿插入孔135中。在带盒101装配于盒装配部7 后,当装配部罩5闭合时,通过头移动机构(图示省略),印刷头55朝向压印轴39 移动。由此,在印刷头55与第1压印辊109之间夹持第1印刷带103和第1墨带105。
该状态下,当进给马达向正方向旋转时,第1压印辊109向正方向旋转,并且,第1卷取芯113向卷取方向旋转。由此,通过带送出口119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 输送从带芯107送出的第1印刷带103,并且,从第1送出芯111送出的第1墨带105 卷取于第1卷取芯113。
此外,当进给马达向与正方向相反的返回方向旋转时,第1压印辊109向与正方向相反的返回方向旋转,并且,第1送出芯111向卷回方向旋转。由此,从带送出口 119排出的第1印刷带103被拉回到第1盒壳体115内,并且,从第1送出芯111送出的第1墨带105卷回于第1送出芯111。这样,贯穿插入到第1送出芯111中的第 1送出轴41和贯穿插入到第1卷取芯113中的第1卷取轴43构成输送第1墨带105 的第1墨带运送机构。
带印刷装置1使进给马达向正方向旋转,并且使印刷头55发热,由此,输送第 1印刷带103和第1墨带105,并且将从键盘等输入的印刷信息印刷到第1印刷带103 上。在印刷结束后,带印刷装置1使切割器17进行切断动作,切断第1印刷带103 的已印刷部分。然后,带印刷装置1使进给马达向返回方向旋转,由此,拉回第1 印刷带103,直到第1印刷带103的前端到达印刷头55与第1压印辊109的夹持位置的附近即印刷位置的附近为止。由此,能够缩短由于印刷头55和切割器17分离而导致在下次印刷的第1印刷带103的长度方向前方产生的空白。
[其他变形例]
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采用各种结构。例如,上述实施方式除了上述以外,还能够变更为以下这种方式。
带盒101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第1电路基板165。同样,色带盒201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第2电路基板327。
此外,如图2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盒装配部7装配有墨带收容盒501和带引导盒503,来代替色带盒201。墨带收容盒501与色带盒201的墨带收容部253 大致同样构成,带引导盒503与色带盒201的带保持机构收容部255大致同样构成。
如图28~图30所示,带引导盒503具有第3压印辊505、带夹持部507、第3 盒壳体509。与第2压印辊203同样,在第3压印辊505与印刷头55之间夹持第2 印刷带403,输送第2印刷带403。在带夹持部507与第3盒壳体509的周壁部之间夹持第2印刷带403。带引导盒503在通过带夹持部507保持着第2印刷带403的状态下装配于盒装配部7。
在第3盒壳体509设置有带导向件511、第3基板安装部513、第3凸部接受部 515、第4周壁凹部517。带导向件511对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导入的第2印刷带403 进行引导。带导向件511与第3盒壳体509的周壁部之间成为输送第2印刷带403的第3带路径512。第3基板安装部513与第1基板安装部167和第2基板安装部337 同样地构成,在第3基板安装部513安装有与第1电路基板165和第2电路基板327 同样构成的第3电路基板519。当带引导盒503装配于盒装配部7时,接触端子部与第3电路基板519的第3电极部521接触。与第1凸部接受部159和第2凸部接受部 297同样,第3凸部接受部515接受卡合凸部51。第4周壁凹部517与设置于色带盒 201的第4周壁凹部272同样构成。即,第4周壁凹部517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面成为在装配部罩5闭合时被第4按压突起22按压的第4按压部523。
盒不限于如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1和色带盒201那样收容有印刷带和墨带的结构,构成为能够装配于带印刷装置1即可。
盒装配部7不限于择一地装配有带盒101和色带盒201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仅装配有色带盒201。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分别组合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
[附记]
下面,关于盒进行附记。
一种盒,其装配于带印刷装置,该带印刷装置具有盒装配部、设置于盒装配部且对印刷带进行印刷的印刷头、以及装置壳体,在装置壳体设置有将印刷带从装置壳体外导入到装置壳体内的装置侧带导入口、以及将印刷带排出到装置壳体外的装置侧带排出口,其特征在于,盒具有:带路径,其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输送从装置侧带导入口导入的印刷带;以及带保持部,其在盒未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保持被导入到带路径的印刷带,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时,带保持部与从盒装配部的底面突出的保持解除凸部卡合,由此解除印刷带的保持。
根据该结构,在盒未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通过带保持部保持被导入带路径的印刷带,因此,能够抑制印刷带的前端部被拉入带路径内。此外,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带保持部对印刷带的保持被解除,因此,在带路径中顺畅地输送印刷带。
该情况下,优选在盒装配部择一地装配盒和带盒,该带盒收容有卷绕着带的带芯,带盒具有将带芯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筒状轴部,在带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时,保持解除凸部被插入到筒状轴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被插入到带盒的筒状轴部中的保持解除凸部来解除带保持部对印刷带的保持。
该情况下,优选带保持部具有:夹持部,在该夹持部与带路径的侧壁部之间夹持印刷带;臂部,其设置有夹持部;臂支轴,其将臂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到夹持部接近侧壁部而在夹持部与侧壁部之间夹持印刷带的接近位置以及夹持部远离侧壁部而在夹持部与侧壁部之间未夹持印刷带的远离位置;以及带保持弹簧,其针对臂部,朝向接近位置赋予力,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时,臂部与保持解除凸部卡合,由此从接近位置向远离位置旋转。
根据该结构,在盒未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臂部位于接近位置。此时,在夹持部与侧壁部之间夹持印刷带,因此保持印刷带。此外,在盒被装配于盒装配部的状态下,臂部位于远离位置。此时,印刷带不夹持在夹持部与侧壁部之间,因此,印刷带的保持被解除。
该情况下,优选在臂部设置有相对于盒的装配方向倾斜的卡合斜面,通过使保持解除凸部与卡合斜面卡合,由此,臂部从接近位置旋转到远离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使臂部从接近位置向远离位置旋转。
该情况下,优选在针对被导入到带路径的印刷带,朝向将印刷带的前端部引入到带路径内的方向上赋予力时,夹持部与印刷带的摩擦力的分力作用于使臂部从接近位置向与远离位置相反的一侧旋转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在针对印刷带,在印刷带的前端部被拉入带路径内的方向上赋予力时,在夹持部与侧壁部之间更强力地夹持印刷带。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印刷带的前端部被拉入带路径内。
该情况下,优选盒具有使臂部旋转的操作部。
根据该结构,在印刷带被拉入带路径内的情况下,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使臂部从接近位置向远离位置旋转,由此,在夹持部与侧壁部之间形成间隙,能够在所形成的间隙中放置印刷带。然后,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使臂部向接近位置旋转,由此,能够在夹持部与侧壁部之间夹持印刷带。
Claims (6)
1.一种盒,其装配于带印刷装置,该带印刷装置具有盒装配部、设置于所述盒装配部且对印刷带进行印刷的印刷头、以及装置壳体,在所述装置壳体设置有将所述印刷带从所述装置壳体外导入到所述装置壳体内的装置侧带导入口、以及将所述印刷带排出到所述装置壳体外的装置侧带排出口,
所述盒的特征在于,所述盒具有:
带路径,其在所述盒被装配于所述盒装配部的状态下,朝向所述装置侧带排出口输送从所述装置侧带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印刷带;以及
带保持部,其具有夹持部,在所述盒未被装配于所述盒装配部的状态下,在该夹持部与所述带路径的侧壁部之间保持被导入到所述带路径的所述印刷带,
在所述盒被装配于所述盒装配部时,所述带保持部与从所述盒装配部的底面突出的保持解除凸部卡合,由此所述夹持部从所述侧壁部分离,解除所述印刷带的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装配部择一地装配所述盒和带盒,该带盒收容有卷绕着与所述印刷带不同的带的带芯,
所述带盒具有将所述带芯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筒状轴部,
在所述带盒被装配于所述盒装配部时,所述保持解除凸部被插入到所述筒状轴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保持部具有:
臂部,其设置有所述夹持部;
臂支轴,其将所述臂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到所述夹持部接近所述侧壁部而在所述夹持部与所述侧壁部之间夹持所述印刷带的接近位置以及所述夹持部远离所述侧壁部而在所述夹持部与所述侧壁部之间未夹持所述印刷带的远离位置;以及
带保持弹簧,其针对所述臂部,朝向所述接近位置赋予力,
在所述盒被装配于所述盒装配部时,所述臂部与所述保持解除凸部卡合,由此从所述接近位置旋转到所述远离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臂部设置有相对于所述盒的装配方向倾斜的卡合斜面,
通过使所述保持解除凸部与所述卡合斜面卡合,由此,所述臂部从所述接近位置旋转到所述远离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在针对被导入到所述带路径的所述印刷带,朝向将所述印刷带的前端部引入到所述带路径内的方向赋予力时,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印刷带的摩擦力的分力作用于使所述臂部从所述接近位置向与所述远离位置相反的一侧旋转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具有使所述臂部旋转的操作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43220A JP7208786B2 (ja) | 2018-12-26 | 2018-12-26 | 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8-243220 | 2018-12-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76618A CN111376618A (zh) | 2020-07-07 |
CN111376618B true CN111376618B (zh) | 2022-04-01 |
Family
ID=71123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01639.2A Active CN111376618B (zh) | 2018-12-26 | 2019-12-17 |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38598B2 (zh) |
JP (1) | JP7208786B2 (zh) |
CN (1) | CN11137661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933744S1 (en) * | 2019-06-28 | 2021-10-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pe cartridge for a label printer |
JP1659863S (zh) * | 2019-06-28 | 2020-05-18 | ||
JP1659818S (zh) * | 2019-06-28 | 2020-05-18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52623A (en) * | 1996-10-14 | 2000-11-28 | Esselte N.V. |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tape holding cases |
JP2009298095A (ja) * | 2008-06-17 | 2009-12-24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字装置、および、印字装置 |
CN106132719A (zh) * | 2014-03-24 | 2016-11-1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 |
CN107443937A (zh) * | 2014-03-24 | 2017-12-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80936A (en) * | 1983-01-24 | 1984-11-06 | K-Sun Corporation | Two-piece tape/ribbon cartridge |
JPS63156762U (zh) * | 1987-04-02 | 1988-10-14 | ||
JPH03215066A (ja) * | 1990-01-19 | 1991-09-20 | Fuji Xerox Co Ltd | 熱転写記録装置 |
JP3041472B2 (ja) * | 1995-03-03 | 2000-05-15 | 日本タイプライター株式会社 | チューブおよびラベルテープ用プリンタ |
JP4334810B2 (ja) | 2002-03-27 | 2009-09-30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熱転写記録媒体用複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転写プリンター |
JP6144221B2 (ja) * | 2014-03-24 | 2017-06-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CN205890264U (zh) * | 2015-07-13 | 2017-01-1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色带盒 |
JP6601080B2 (ja) | 2015-09-11 | 2019-11-06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
2018
- 2018-12-26 JP JP2018243220A patent/JP72087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2-17 CN CN201911301639.2A patent/CN111376618B/zh active Active
- 2019-12-19 US US16/720,515 patent/US1133859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52623A (en) * | 1996-10-14 | 2000-11-28 | Esselte N.V. |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tape holding cases |
JP2009298095A (ja) * | 2008-06-17 | 2009-12-24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字装置、および、印字装置 |
CN106132719A (zh) * | 2014-03-24 | 2016-11-1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 |
CN107443937A (zh) * | 2014-03-24 | 2017-12-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338598B2 (en) | 2022-05-24 |
CN111376618A (zh) | 2020-07-07 |
JP2020104328A (ja) | 2020-07-09 |
JP7208786B2 (ja) | 2023-01-19 |
US20200207128A1 (en) | 2020-07-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76618B (zh) |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 |
KR102580618B1 (ko) | 리본 카트리지 및 인쇄 장치 | |
JP7073846B2 (ja) | 印刷カートリッジ、テープガイドおよび印刷装置 | |
JP7467697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KR102474516B1 (ko) | 리본 카트리지 및 인쇄 장치 | |
CN111376620B (zh) |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 |
JP7309438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CN113165402B (zh) | 墨盒 | |
CN111376617B (zh) | 盒 | |
JP7467701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CN113165401B (zh) | 墨盒 | |
KR20250047398A (ko) | 카트리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