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62309B - 充电座 - Google Patents
充电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62309B CN111262309B CN202010205671.7A CN202010205671A CN111262309B CN 111262309 B CN111262309 B CN 111262309B CN 202010205671 A CN202010205671 A CN 202010205671A CN 111262309 B CN111262309 B CN 1112623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 charging
- mounting surface
- magnetic attraction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充电座,该充电座用于智能手表充电,所述充电座包括:充电底座,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设有充电柱;上壳,与所述充电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壳与所述安装面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充电柱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容置腔用于限位所述智能手表,所述充电柱用于在所述智能手表限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时与所述智能手表抵接,以使所述充电底座为所述智能手表充电。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对智能手表实现防撞击保护的充电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手表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座。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表行业发展迅速,大多数智能手表依靠充电座进行充电,主要通过两个充电柱完成充电。但是,现有充电座只能进行充电,无法在手表和充电座掉落时对手表的实现防撞击保护,导致手表极容易造成损害。
上述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为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座,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对智能手表实现防撞击保护的充电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充电座,用于智能手表充电,所述充电座包括:
充电底座,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设有充电柱;和
上壳,与所述充电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壳与所述安装面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充电柱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所述容置腔用于限位所述智能手表,所述充电柱用于在所述智能手表限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时与所述智能手表抵接,以使所述充电底座为所述智能手表充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底座包括:
底座壳体,具有安装腔和所述安装面,所述安装面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安装孔;和
电路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电路板凸设有所述充电柱,所述充电柱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凸设于所述安装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底座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面的第一硅胶垫,所述第一硅胶垫环绕所述充电柱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面凹设有凹槽,所述安装孔开设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第一硅胶垫设于所述凹槽内,并环绕所述安装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壳体包括:
上底壳,形成有安装槽,所述上底壳背向所述安装槽槽口的表面为所述安装面,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开设有所述安装孔;和
下盖,盖合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并与所述上底壳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电路板固设于所述下盖面向所述上底壳的一侧,以使所述充电柱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凸设于所述安装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包括限位部和凸设于所述限位部周缘的安装部,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安装部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安装面可拆卸连接,并与所述安装面围合形成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所述容置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设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充电柱正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两个缺口,两个所述缺口呈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缺口用于所述智能手表的表带伸出所述容置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两个第二硅胶垫,两个所述缺口将所述安装部分隔为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凸台,两个所述连接凸台呈弧形设置,每一所述第二硅胶垫贴合于一所述连接凸台的内壁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设有第一磁吸件,所述充电底座设有第二磁吸件,所述上壳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的磁吸配合与所述充电底座可拆卸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充电座通过设置与充电底座可拆卸连接的上壳,利用上壳与充电底座的安装面围合形成容置腔,使得充电柱位于容置腔内,在智能手表进行充电时,智能手表限位于容置腔内,并与充电柱抵接,从而通过充电柱实现充电的同时,利用上壳形成的容置腔不仅对智能手表实现安装限位,还能对智能手表实现防撞击保护,提高了对智能手表的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充电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充电座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充电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底壳安装电路板和第二磁吸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壳去掉第二硅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壳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充电座 | 13 | 第一硅胶垫 |
1 | 充电底座 | 14 | 第二磁吸件 |
11 | 底座壳体 | 2 | 上壳 |
11a | 安装腔 | 2a | 容置空间 |
111 | 上底壳 | 21 | 限位部 |
1111 | 安装面 | 211 | 开口 |
1112 | 安装孔 | 22 | 安装部 |
1113 | 凹槽 | 221 | 缺口 |
1114 | 安装槽 | 222 | 连接凸台 |
1115 | 过线口 | 23 | 第二硅胶垫 |
112 | 下盖 | 24 | 第一磁吸件 |
12 | 电路板 | 3 | 容置腔 |
121 | 充电柱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充电座100。可以理解的,充电座100用于对智能手表进行充电。可选地,充电座100还可以对其他电子产品实现充电,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参照图1、图2、图3、图5、图6和图7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充电座100包括充电底座1和上壳2,其中,充电底座1具有安装面1111,安装面1111设有充电柱121;上壳2与充电底座1可拆卸连接,上壳2与安装面1111围合形成容置腔3,充电柱121位于容置腔3内,容置腔3用于限位智能手表,充电柱121用于在智能手表限位于容置腔3内时与智能手表抵接,也即智能手表限位于容置腔3内,并与充电柱121抵接,以使充电底座1为智能手表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底座1的安装面1111用于放置或容置智能手表,使得智能手表与安装面1111抵接后,充电柱121对智能手表实现充电。可以理解的,充电底座1也可采用现有用于对智能手表进行充电的充电座等,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上壳2与充电底座1可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磁吸配合、螺纹连接、螺钉连接或销钉连接等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只要是能够实现上壳2与充电底座1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均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上壳2与安装面1111围合形成容置腔3,容置腔3用于容纳并限位智能手表。可以理解的,容置腔3可以是上壳2与充电底座1的安装面1111配合形成,也可以是上壳2具有空腔结构或充电底座1在安装面1111形成有空腔结构,如此使得上壳2与安装面1111围合形成容置腔3,在此不做限定。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充电座100通过设置与充电底座1可拆卸连接的上壳2,利用上壳2与充电底座1的安装面1111围合形成容置腔3,使得充电柱121位于容置腔3内,在智能手表进行充电时,智能手表限位于容置腔3内,并与充电柱121抵接,从而通过充电底座1的充电柱121实现充电的同时,利用上壳2形成的容置腔3不仅对智能手表实现安装限位,还能对智能手表实现防撞击保护,提高了对智能手表的保护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充电底座1包括底座壳体11和电路板12,其中,底座壳体11具有安装腔11a和安装面1111,安装面1111设有连通安装腔11a的安装孔1112;电路板12设于安装腔11a内,电路板12凸设有充电柱121,充电柱121的一端穿过安装孔1112凸设于安装面1111。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壳体11起到安装、固定电路板12的作用,同时还起到支撑和安装智能手表盒上壳2的作用。底座壳体11可以是壳体结构、盒状结构或具有空腔结构的块状或板状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定。底座壳体11具有安装腔11a,安装腔11a用于容纳和安装电路板12,对电路板12起到保护和安装固定作用。
可以理解的,充电底座1为了实现对电路板12的供电,可在底座壳体11的安装腔11a内设置供电电源,使得供电电源与电路板12电连接,从而实现对电路板12的供电。当然,也可以通过在底座壳体11上设置过线口1115,利用导线等线缆将电路板12与外部电源连接,从而利于外部电源对电路板12的供电,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路板12上凸设充电柱121,并在底座壳体11的安装面1111开设安装孔1112,使得充电柱121的一端穿过安装孔1112凸设于安装面1111,从而在智能手表限位于容置腔3时,充电柱121与智能手表实现充电。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电路板12凸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充电柱121,底座壳体11的安装面1111对应两个充电柱121开设有两个安装孔1112,如此使得两个充电柱121分别穿过两个安装孔1112凸显于底座壳体11的安装面1111。
可以理解的,为了避免安装孔1112过大无法对充电柱121实现定位,安装孔1112的孔径与充电柱121的外径相适配。当然,为了防止水或灰尘等杂物通过安装孔1112进入安装腔11a内,影响或损坏电路板12,可在充电柱121和安装孔1112的孔壁之间设置密封圈等结构,实现密封。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充电底座1还包括设于安装面1111的第一硅胶垫13,第一硅胶垫13环绕充电柱12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安装面1111设置第一硅胶垫13,使得智能手表限位于容置腔3内,并与安装面1111抵接时,第一硅胶垫13位于智能手表和安装面1111之间,从而将安装面1111隔离起到缓冲作用。
可以理解的,第一硅胶垫13采用具有弹性和缓冲作用的材料制成,例如硅胶等材质等,在此不做限定。第一硅胶垫13可贴附或粘附在安装面1111上,第一硅胶垫13的形状结构以及大小尺寸与安装面1111的形状结构以及大小尺寸相当,此时为了确保充电柱121与智能手表抵接,第一硅胶垫13对应充电柱121开设有过孔。当然,为了节省第一硅胶垫13的材质成本,第一硅胶垫13呈环形片状设置,也即第一硅胶垫13具有避让充电柱121的内圈和与上壳2内壁抵接的外圈。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安装面1111凹设有凹槽1113,安装孔1112开设于凹槽1113的底壁,第一硅胶垫13设于凹槽1113内,并环绕安装孔1112设置。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安装面1111上凹设有凹槽1113,使得第一硅胶垫13设于凹槽1113,从而确保第一硅胶垫13与安装面1111齐平,避免第一硅胶垫13将智能手表支起,导致无法与充电柱121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硅胶垫13的厚度与凹槽1113的深度相当。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底座壳体11包括上底壳111和下盖112,其中,上底壳111形成有安装槽1114,上底壳111背向安装槽1114槽口的表面为安装面1111,安装槽1114的底壁开设有安装孔1112;下盖112盖合于安装槽1114的槽口,并与上底壳111围合形成安装腔11a,电路板12固设于下盖112面向上底壳111的一侧,以使充电柱121的一端穿过安装孔1112凸设于安装面1111。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壳体11可以是圆形或方形结构,具体根据智能手表的形状调整设计,在此不做限定。通过将底座壳体11设置为由上底壳111和下盖112组成,下盖112盖合于上底壳111的安装槽1114的槽口,也即下盖112与上底壳111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随时将下盖112拆卸,从而方便拆装、更换或维修电路板1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上壳2包括限位部21和凸设于限位部21周缘的安装部22,限位部21和安装部22围合形成容置空间2a,安装部22与安装面1111可拆卸连接,并与安装面1111围合形成连通容置空间2a的容置腔3。
在本实施例中,上壳2设置为具有容置空间2a的盖体或壳体结构,从而使得上壳2的容置空间2a与安装面1111围合形成容置腔3。可选地,上壳2的形状轮廓与底座壳体11的形状轮廓相同,也即上壳2呈圆形或方形设置,具体根据智能手表的形状调整设计,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上壳2的安装部22与安装面1111可拆卸连接,使得上壳2的限位部21与安装面1111相对,也即上壳2的安装部22将限位部21支起,以使上壳2与安装面1111围合形成连通容置空间2a的容置腔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限位部21设有连通容置空间2a的开口211,开口211与充电柱121正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上壳2的限位部21开设开口211,从而使得用户通过开口211方便观察到智能手表的充电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安装部22开设有连通容置空间2a的两个缺口221,两个缺口221呈相对设置,且两个缺口221用于智能手表的表带伸出容置空间2a。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安装部22开设缺口221,一方面有利于节省上壳2的加工材料;另一方面,方便通过缺口221将智能手表的表带伸出容置空间2a,以使安装部22和限位部21配合定位智能手表的的表盘,从而使得智能手表的的表盘限位于容置腔3内,确保充电柱121与智能手表充分抵接,进而实现充电底座1为智能手表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上壳2的限位部21呈圆形的板状结构,安装部22环绕限位部21的周缘呈环状或筒状设置。通过在安装部22开设两个相对设置的缺口221,两个缺口221将安装部22分隔为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凸台222,两个连接凸台222分别呈弧形设置,也即两个弧形的连接凸台222的中心点重合。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和图7所示,上壳2还包括位于容置空间2a的两个第二硅胶垫23,每一第二硅胶垫23贴合于一连接凸台222的内壁设置。
可以理解的,第二硅胶垫23采用具有弹性和缓冲作用的材料制成,例如硅胶等材质等,在此不做限定。第二硅胶垫23可贴附或粘附在上壳2的内壁,也即安装部22的连接凸台222上,从而使得智能手表限位于容置腔3内时,与第二硅胶垫23抵接,利用第二硅胶垫23对智能手表起到缓冲作用,有效达到防撞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硅胶垫23的形状结构以及大小尺寸与安装部22的两个连接凸台222的形状结构以及大小尺寸相当。可选地,第二硅胶垫23呈L形结构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6和图7所示,上壳2设有第一磁吸件24,充电底座1设有第二磁吸件14,上壳2通过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4的磁吸配合与充电底座1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上壳2和充电底座1上分别设置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4,利用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4的磁吸配合,实现上壳2与充电底座1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吸件14设于充电底座1的底座壳体11的安装腔11a内,并贴近安装面111设置。如图4所示,底座壳体11的上底壳111的安装槽114内设有限位槽,第二磁吸件14容纳并限位于该限位槽内。第一磁吸件24设于上壳2的安装部22上,也即安装部22的连接凸台222设有容纳槽,第一磁吸件24容纳并限位于该容纳槽内。为了保证充电座100的上壳2的美观度,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凸台222的容纳槽开设于连接凸台222的内壁,并利用第二硅胶垫23将第一磁吸件24固定在容纳槽内。
可以理解的,为了增大第一磁吸件24与第二磁吸件14的吸附作用,第一磁吸件24包括两个,两个第一磁吸件24分别设于安装部22的两个连接凸台222的容纳槽内,且位于连接凸台222远离限位部21的一端,也即第一磁吸件24邻近安装面111设置。可选地,第一磁吸件24的形状轮廓与连接凸台222的形状轮廓相似,也即第一磁吸件24呈弧形的板状结构。
为了确保充电底座1上设置的第二磁吸件14与上壳2的两个第一磁吸件24相互配合,第二磁吸件14包括两个,两个第二磁吸件14分别设于底座壳体11中上底壳111的两个限位槽内,且两个第二磁吸件14邻近安装面111设置,也即两个第二磁吸件14贴附在安装槽114的底壁上。可选地,第二磁吸件14的形状轮廓与第一磁吸件24的形状轮廓相似,也即第二磁吸件14呈弧形的板状结构。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4在上壳2和充电底座1上的设置位置不限,只要使上壳2通过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4的磁吸配合与充电底座1实现可拆卸连接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充电座,用于智能手表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
充电底座,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设有充电柱,所述充电底座还设有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二磁吸件贴近所述安装面设置;和
上壳,所述上壳包括限位部、安装部、第二硅胶垫及第一磁吸件,所述安装部凸设于所述限位部的周缘,且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安装部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安装部的内壁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一磁吸件容纳并限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第二硅胶垫贴合于所述安装部的内壁,以将所述第一磁吸件固定在所述容纳槽内;
其中,所述上壳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的磁吸配合与所述充电底座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安装面可拆卸连接,并与所述安装面围合形成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所述容置腔,所述充电柱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所述容置腔用于限位所述智能手表,所述充电柱用于在所述智能手表限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时与所述智能手表抵接,以使所述充电底座为所述智能手表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底座包括:
底座壳体,具有安装腔和所述安装面,所述安装面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安装孔;和
电路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电路板凸设有所述充电柱,所述充电柱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凸设于所述安装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底座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面的第一硅胶垫,所述第一硅胶垫环绕所述充电柱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凹设有凹槽,所述安装孔开设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第一硅胶垫设于所述凹槽内,并环绕所述安装孔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壳体包括:
上底壳,形成有安装槽,所述上底壳背向所述安装槽槽口的表面为所述安装面,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开设有所述安装孔;和
下盖,盖合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并与所述上底壳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电路板固设于所述下盖面向所述上底壳的一侧,以使所述充电柱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凸设于所述安装面。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设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充电柱正对设置。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两个缺口,两个所述缺口呈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缺口用于所述智能手表的表带伸出所述容置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两个所述第二硅胶垫,两个所述缺口将所述安装部分隔为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凸台,两个所述连接凸台呈弧形设置,每一所述第二硅胶垫贴合于一所述连接凸台的内壁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05671.7A CN111262309B (zh) | 2020-03-20 | 2020-03-20 | 充电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05671.7A CN111262309B (zh) | 2020-03-20 | 2020-03-20 | 充电座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62309A CN111262309A (zh) | 2020-06-09 |
CN111262309B true CN111262309B (zh) | 2023-08-08 |
Family
ID=70954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05671.7A Active CN111262309B (zh) | 2020-03-20 | 2020-03-20 | 充电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6230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56092A (zh) * | 2020-06-30 | 2020-10-09 |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智能手表及其与充电座的组合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160167U (zh) * | 2015-12-13 | 2016-04-13 | 深圳市黑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手表的无线充电座 |
CN105892276A (zh) * | 2016-05-11 | 2016-08-24 | 深圳智能表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手表充电结构及应用该充电结构的智能手表 |
CN108551188A (zh) * | 2018-05-11 | 2018-09-18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腕戴电子设备的充电底座 |
CN208890410U (zh) * | 2018-09-19 | 2019-05-21 | 深圳市康莱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智能手表充电座及充电智能手表 |
-
2020
- 2020-03-20 CN CN202010205671.7A patent/CN11126230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160167U (zh) * | 2015-12-13 | 2016-04-13 | 深圳市黑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手表的无线充电座 |
CN105892276A (zh) * | 2016-05-11 | 2016-08-24 | 深圳智能表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手表充电结构及应用该充电结构的智能手表 |
CN108551188A (zh) * | 2018-05-11 | 2018-09-18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腕戴电子设备的充电底座 |
CN208890410U (zh) * | 2018-09-19 | 2019-05-21 | 深圳市康莱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智能手表充电座及充电智能手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充电盒;无;《网址为https://www.buy2you.com/zh-CHS/1688wholesale/china_alibaba_item/566651657986.html》;20180328;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62309A (zh) | 2020-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19268B2 (en) |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14115288A (ja) | 電気コネクタを備える腕時計 | |
US20210288523A1 (en) | Wireless charger | |
US4558396A (en) | Display device for portable type electrical equipment | |
CN111262309B (zh) | 充电座 | |
JP7485127B2 (ja) | 時計 | |
US20200019121A1 (en) | Smart watch | |
JP2022119885A (ja) |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時計 | |
CN210629595U (zh) | 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壳 | |
US20200076243A1 (en) | Wireless charging apparatus for stabilizing wireless charging performance | |
CN108174512B (zh) | 电子设备 | |
KR101627460B1 (ko) | 회전형 휴대단말기 충전시스템 | |
JPH059059U (ja) | 電話機におけるマイクロホンの組付構造 | |
CN208421019U (zh) | 一种安装方便的电能表 | |
US10749361B2 (en) | Casing-type charging module with casing assembly and battery assembly for charging mobile device | |
JP7215141B2 (ja) | 電池保持装置及び時計 | |
CN114567691A (zh) | 一种手机壳及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磁吸式电子设备支架 | |
CN218040883U (zh) | 一种可折叠三合一无线充 | |
CN218958631U (zh) | 二合一便携式无线充电装置 | |
CN220172883U (zh) | 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 |
CN108245136B (zh) | 智能穿戴设备 | |
CN111031431A (zh) | 耳机和头戴设备 | |
US20190107813A1 (en) | Antenna device and timepiece | |
CN108231464B (zh) | 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按键组件 | |
CN216794680U (zh) | 一种无线移动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