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74512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74512B CN108174512B CN201810220725.XA CN201810220725A CN108174512B CN 108174512 B CN108174512 B CN 108174512B CN 201810220725 A CN201810220725 A CN 201810220725A CN 108174512 B CN108174512 B CN 1081745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ove
- charging
- circuit board
- disposed
- electronic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at least on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being bent or folded, e.g. by us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17—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having securing means for mounting boards, plates or wiring 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rosthes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板、支架与充电FPC,所述充电FPC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支架内,所述充电FPC一端电连接所述主板,另一端用于接收外部电能。充电FPC卡设于支架上,使充电FPC更加稳固、紧凑,抗震能力更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穿戴设备、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中具有给电池充电的充电装置,充电装置中具有FPC,由于电子设备经常处于剧烈震动中,FPC在剧烈震动中容易松动、脱落,影响电子设备的充电功能。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结构稳固、紧凑、抗震能力强。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板、支架与充电FPC,所述充电FPC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支架内,所述充电FPC一端电连接所述主板,另一端用于接收外部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FPC包括本体、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本体两端以形成“U”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接收所述外部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具有定位槽,所述充电FPC与所述定位槽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顶墙与侧墙,所述顶墙与所述侧墙垂直连接形成有所述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路小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电路小板电连接,以通过所述电路小板接收所述外部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顶墙具有安装槽,所述电路小板设于所述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槽包括:
本体槽,收容所述本体;
垂直槽,与所述本体槽垂直相通,收容所述第一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小板具有金属接点,所述金属接点由所述安装槽往所述垂直槽延伸以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压紧于所述垂直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定位柱,所述电路小板套设于所述定位柱。
进一步地,所述主板具有焊点,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焊点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电子设备中的充电FPC卡设于支架上,使充电FPC更加稳固、紧凑,抗震能力更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支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电路小板及充电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充电FPC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安装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接口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GSM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GPS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天线的安装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中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智能穿戴设备、手机、平板等,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追踪器、智能手表、手环等。为方便理解,本发明以追踪器为例进行阐述。
请参见图2、图2a,本实施例中的追踪器包括按键组件,按键组件包括按键和外壳,按键设于外壳并与外壳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按键与外壳一体成型,防水、防尘,且使按键更加稳固,大大提高按键的抗震能力。
本实施例中,按键与外壳一体成型,使追踪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固紧凑,且能减少按键占用较多追踪器的内部空间,减少追踪器的厚度,使追踪器小巧,方便携带。
本实施例中,按键包括键帽111、连接部110与延伸部112,连接部110围合连接键帽111,且一体成型于外壳,延伸部112突设于键帽111的内表面且高于外壳的内表面,可以减小按压按键的力度,键帽111与延伸部112组合形成的按键内部没有连通的空间,使按键本身具有防水效果,水不会从按键内部流入追踪器内,所以按键设于外壳后,如果需要使按键具有防水效果,只需考虑按键与外壳连接处的密闭性即可,而当按键通过连接部110分别与外壳一体成型时,即可使按键与外壳连接处具有良好的密闭性。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10的外表面形成有凹槽1100,凹槽1100围合于键帽。凹槽1100的设置可进一步减小按压按键的力度。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10的厚度小于键帽111的厚度。按压按键是时,可进一步减小按压力度,且可增加按键的灵活性。
本实施例中,键帽111的厚度小于外壳的厚度。可再进一步减小对键帽111的按压力度。具体地,键帽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外表面平齐,按键的内表面形成有凹陷,以使键帽111的厚度小于外壳。
本实施例中,键帽111为圆形,连接部110、凹槽1100为环形,延伸部112为柱型竖直设于键帽111内表面的中部,圆形的键帽111使按键与外壳一体成型时工艺更加简单,且外形更加美观,延伸部112设于键帽111下端面的中部,使按压键帽111时可以进一步减小按压力度。应当理解,按键还可以设置成其他结构。
进一步,请同时参阅图6、图8,按键组件还包括主板20,主板20上设有控制触点201。按键对应主板20设置,主板20设置有与按键对应的控制触点201,其中,按压键帽111时连接部110下陷,且延伸部112抵压控制触点201。使用追踪器时,只需按压键帽111的外表面,使延伸部112与主板20的控制触点201接触,即可控制追踪器进行启动、关闭等工作,操作简单、方便。
本实施中,外壳与按键由聚碳酸酯制成,使得追踪器整体更加轻便。
参见图1-1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追踪器,其包括支架30、电池60、定位装置、充电装置、上述的按键组件。
本实施例中,外壳具有腔体116,支架30设于腔体116内,主板20、电池60、定位装置与充电装置设于支架30,主板20分别电连接电池60、定位装置与充电装置。
本实施例中,外壳具有腔体116,支架30设于腔体116内,主板20、电池60、定位装置与充电装置等内部部件安装于支架30上,使追踪器整体更加稳固、紧凑且抗震能力更强。现有技术中,追踪器的内部部件是直接通过外壳固定,但外壳的安装结构较少,内部部件无法得到良好的支撑与固定,所以抗震能力较差,在剧烈震动中非常容易松动、脱落,本发明在外壳的腔体116内罩合支架30,将主板20、电池60、定位装置、充电装置等内部部件安装在支架30上后,内部部件可以得好良好的支撑与固定,大大提高内部部件的抗震能力,解决了内部部件容易松动、脱落的问题。
如图3所示,支架30包括顶墙350与侧墙,顶墙350具有一缺口370,侧墙围绕顶墙350设置以将缺口370围合形成收容腔310,侧墙围成一个不规则框体,优选地,框体的形状匹配腔体116的形状设置,使外壳能正好套设在支架30外侧,避免剧烈震动时支架30移动。支架30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用于安装主板20、电池60、定位装置与充电装置等内部部件的槽体,槽体可以由顶墙350围成,也可以由侧墙围成,还可以由顶墙350与侧墙共同围成。设置槽体后可以更加方便内部部件安装,且可将内部部件固定得更好,槽体的槽壁还可以限制内部部件移动,进而增加内部部件的抗震能力,进一步防止内部部件松动、脱落。
请再次参见图1、图3、图4,本实施例中,侧墙包括第一侧壁351、第二侧壁352、第三侧壁353、第四侧壁354,第一侧壁351、第二侧壁352、第三侧壁353、第四侧壁354依次连接并围合形成一容置空间,顶墙350固设于容置空间,顶墙350固定于容置空间内以将容置空间分隔成上容置空间370和下容置空间360,上容置空间370、收容腔310、下容置空间360相通,主板20设于上容置空间370,电池60设于下容置空间360。进一步地,第一侧壁351与第四侧壁354相对设置,第二侧壁352与第三侧壁353相对设置。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30还可以由三面、五面、七面等侧墙以及多块顶墙350围成不规则结构。
本实施例中,支架30的结构还可以根据追踪器的整体结构以及尺寸设置,例如,可以大致设置为规则的球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等,能设于腔体116内并可安装主板20、电池60、定位装置以及充电装置等内部部件即可。
请再次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外壳包括下壳12与一体成型的上壳11,上壳11包括第一侧板1101、第二侧板1102、第三侧板1104、第四侧板1104与一块顶板117,第一侧板1101、第二侧板1102、第三侧板1104与第四侧板1104围合顶板117形成腔体116,顶板117设于第一侧板1101、第二侧板1102、第三侧板1104与第四侧板1104的端部。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上壳11还可以由三块、五块、七块等侧板以及多块顶板117围成其他的不规则结构。
本实施例中,外壳设置有挂孔120以方便宠物携带,具体地,上壳11具有定位部119,定位部119与外壳一体成型,定位部119位于外壳的边角上,大致呈“U”型结构,分别与顶板117的底壁以及第一侧板1101、第二侧板1102的内壁连接,挂孔120设于定位部119内穿出上壳11,使两个开口分别位于上壳11的外侧壁上,定位部119的设置避免挂孔120与上壳11的腔体116连通,加强了上壳11的防水效果。应当理解,定位部119还可以设置在外壳的其他位置上。
本实施例中,当支架30设置在外壳的腔体116后,侧墙的侧壁大致与上壳的内壁贴合,这样既可以防止支架30在震动中移位,也可避免使用安装部件将支架30与外壳相互固定。
本实施例中,主板20包括基板、元器件。元器件设于基板,屏蔽盖204罩设于基板,部分元器件设于屏蔽盖204内元器件的表面低于屏蔽盖20的表面。屏蔽盖204用于防止元器件的电磁信号与外部电磁信号相互干扰。屏蔽盖204具有弧形缺口,弧形缺口使主板20上形成让位空间100,控制触点201位于让位空间100内,按键与让位空间100相对,按压按键时,键帽111与延伸部112往让位空间100伸入,延伸部112伸入让位空间100与控制触点201接触。
本实施例中,按键设一体成型于顶板117,主板20水平设于支架30并与顶板117相对,控制触点201及屏蔽盖204设于主板20且对应顶板117。
请再次参见图1、图3、图4、图6、图8,本实施例中,支架30具有收容腔310与支撑结构,主板20通过支撑结构盖设于收容腔310,使主板20更加稳固、抗震能力更强,可有效防止主板20在剧烈震动中出现松动、移位的情况。
主板20盖合收容腔310。在其他实施例中,收容腔31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例如,顶墙350的顶部向下凹陷直接形成收容腔310,支撑结构设置在至少两面槽壁,主板20设于支撑结构上。
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包括形成于收容腔310两头的第一沉台311和第二沉台312,第一沉台311由第二侧壁352表面局部下沉形成,第二沉台312由顶墙350表面局部下沉形成。第一沉台311与第二沉台312不仅可以支撑主板20,还可以限制主板20移位。
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还包括形成于收容腔310两边的支撑凸起314和第三沉台313,支撑凸起314凸设于第三侧壁353的内表面,第三沉台313由顶墙350表面局部下沉形成,其中,第二沉台312与第三沉台313相通。支撑凸起314、第一沉台311、第二沉台312与第三沉台313相互配合,可将主板20稳固地限制在上容置空间370。可以理解,由于支撑凸起314与主板20的接触面积小,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支撑凸起314灵活设置在主板20需要支撑或需要加强支撑的位置;第一沉台311、第二沉台312与第三沉台31与主板的接触面大,也可根据具体需要设置在其他位置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沉台312与第三沉台313具有匹配主板20周缘的让位部314。当主板20具有元器件时,可通过让位部314将元器件收容在让位部314内,使主板20更加稳固、紧凑。当元器件位于主板20中部时,元器件将被收容在收容腔310内,其中,元器件的表面与电池60表面的距离不大于1mm,使追踪器整体更加紧凑。
本实施例中,支架30还包括突出部,突出部由侧壁往收容腔310延伸,具体地,突出部设于第三侧壁353的端面,主板20部分设于突出部与支撑结构之间。突出部与支撑结构配合限制主板20上下运动。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突出部也可设置在顶墙350上。
本实施例中,突出部包括第一突出部315与第二突出部316,主板20分别与第一突出部315、第二突出部316抵顶。主板20与第一突出部315、第二突出部316抵顶后,可进一步限制了主板20上下运动,进而使主板20更加稳固、紧凑。
本实施例中,第三沉台313包括支撑壁和限位壁,支撑壁用于支撑主板20;限位壁与支撑壁垂直。收容腔310的周侧凸设有至少一个限位部317,限位部317设于限位壁的端面。限位部317用于进一步限制主板20移位,使主板20更加稳固。具体地,限位部317为两个,排列设置支撑台33(下面将阐述)的两侧。
请再次参见图1、图3、图8、图13,进一步,追踪器还包括导线61,导线61两端分别电连接电池60与主板20,支架30具有线槽,导线61设于线槽。
电池60通过到导线61给主板20供电,并通过主板20及导线61给自身充电。导线61设置在于线槽内,使导线61更加稳固,且增强了导线61的抗震能力。
本实施例中,根据追踪器的具体结构,线槽可以只设置在顶墙350上。也可以只设置在侧墙上,还可以同时设于顶墙350与侧墙上。线槽的尺寸根据导线的尺寸设定。
如图13所示,导线61包括下水平段611、第一折弯段612、第一折弯段612、上水平段614。下水平段611与电池60电连接;第一折弯段612垂直连接下水平段611;第二折弯段613与第一折弯段612连接,并与下水平段611间隙设置;上水平段614一端连接第二折弯段613,另一端连接主板20。
本实施例中,线槽包括第一缺口槽332、顶槽330、侧槽331、第二缺口槽335:第一缺口槽332形成于顶墙350并与收容腔310相通,其中,主板20将上水平段614盖合于第一缺口槽332内;顶槽330形成于顶墙350并与第一缺口槽332相通,顶槽330收容第二折弯段613;侧槽331,形成于第一侧壁351与顶槽330相通;第二缺口槽335与侧槽331、下容置空间360相通,第二缺口槽335收容下水平段611。通过第一缺口槽332、第二缺口槽335、顶槽330与侧槽331将导线61固定,可以进一步稳固导线61,加强导线61的抗震能力,且使追踪器整体更加紧凑,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缺口槽332、第二缺口槽335、顶槽330与侧槽331也可以形成于支架30的其他位置,当顶槽330与侧槽331不适合连通或者不连通时有更好的作用时,也可以不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槽332与顶槽330连通呈台阶状,以便将导线61导向主板20下方。
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槽332具有自顶槽330往收容腔310倾斜的斜面333。当导线61需与主板20的下表面连接时,斜面333可以更好地将导线61导向主板20下表面,防止导线61将主板20顶起影响主板20的稳定。
本实施例中,斜面333底端向收容腔310延伸有支撑台334,当导线61与主板20下表面连接时,支撑台334可以给导线61端部提供支撑,使导线61与主板20连接地更加稳固。
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槽332的槽底设置有导向凸起336,具体地,导向凸起336设置在第一缺口槽332的一侧,第二折弯段613与上水平段614环绕导向凸起336周侧折弯连接以便更好地将导线61固定,导向凸起336靠近导线61的一侧设置为圆角,防止震动时导向凸起336损伤导线61。
请再次参见图1、图3、图4、图5、图8、图9,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包括电路小板40与充电接头41,电路小板40卡设于支架30,充电接头41电连接电路小板40,电路小板40电连接主板20以电连接外部电源。
本实施例中,外部电源通过电路小板40与充电接头41给电池60充电,电路小板40卡设于支架30上,使电路小板40抗震能力更强,可有效防止剧烈震动影响追踪器的充电功能。
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头41电连接电路小板40,可以通过FPC连接,也可以通过线路连接。电路小板40电连接主板20,可以通过线路连接,也可以通过FPC连接。充电接头41与外部电源连接后,通过电路小板40、主板20及导线61给电池60充电。
本实施例中,支架30具有安装槽400,电路小板40设于安装槽400,优选地,安装槽400的尺寸与电路小板40的尺寸匹配,通过安装槽400可进一步增加了电路小板40的抗震能力,应当理解,安装槽400可以选择设于支架30的任意位置上,例如,设于顶墙350或设于侧墙上。
本实施例中,安装槽400由侧墙围绕顶墙350形成,具体地,第一侧壁351、第三侧壁353垂直设于顶墙350两侧形成安装槽400。
本实施例中,侧墙往安装槽400方向凸设有限位凸起324,进一步限制电路小板40移动。由于本实施例中安装槽400是顶墙350与第一侧壁351、第三侧壁353围成,所以限位凸起324可以设置在第一侧壁351或第三侧壁353,亦或者同时设置在第一侧壁351于第三侧壁353,应当理解,当安装槽400由顶墙350与侧墙的其他侧壁围成时,限位凸起324也可以设于其他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头41设于电路小板40,安装槽400具有收容充电接头的容纳槽321。
本实施例中,容纳槽321不仅可以将充电接头41收容固定,还可以防止电路小板40与充电接头41连接松动。
本实施例中,电路小板40水平设于安装槽400,充电接头41位于电路小板40下方,对应的,容纳槽321设于安装槽400的槽底。应当理解,根据安装槽400的位置及支架30的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接头41还可以设于电路小板40的其他位置上,例如,电路小板40水平设于安装槽400,充电接头41位于电路小板40上方或者位于电路小板40的侧方,当充电接头41位于电路小板40侧方时,安装槽400内对应充电接头41将容纳槽321设于侧墙的侧壁上,当充电接头41对应安装槽400的开口设置时,可以不设置容纳槽321。
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头41具有底板420和拱板430,拱板430罩于底板420形成接口410,底板420固定于电路小板40。
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头41具有限位凸部412,支架30对应限位凸部412设置有限位凹部325。限位凸部412与限位凹部325相互配合可进一步稳固接口410,且可以抵消接口410拔插充电线缆时产生的拉力,防止接头经过反复使用后松动影响充电功能。优选地,限位凸部412为两个,排列设置在充电接头41下方,限位凹部325对应限位凸部412设于容纳槽321的槽底。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充电接头41与容纳槽321的结构及位置,限位凸部412还可以设在充电接头41的侧方、上方等。
如图9,追踪器还包括盖合接口410的接口盖70,接口盖70包括盖板701、设于盖板70上的固定柱703以及设于盖板701上的接合部702,容纳槽321收容固定柱703,接口410收容接合部702。盖板701与板槽113匹配。
本实施例中,接口410设置有接口盖70,设置接口盖70后,接口410可以使接口410防水、防尘。接合部702的尺寸优选地匹配接口410的尺寸。使接合部702收容在接口410内时,既可以将接口盖70固定,又可以防止接口410变形。
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头41设于容纳槽321以使容纳槽321形成接口槽和收纳槽,充电接头41卡设于接口槽,收纳槽收容固定柱703。
本实施例中,外壳对应接口410设置有充电口114、对应盖板701设置有板槽113、对应固定柱703设置有穿孔115,充电口114设置在板槽113的槽底,外壳的穿孔115设置在板槽113的周侧,接合部702通过外壳的充电口114进入充电接头41的接口410,固定柱703通过外壳的穿孔115进入收纳槽。优选地,固定柱703设置有导向部704,导向部704大致为锥体形状,导向部704穿过外壳的穿孔115后,位于收纳槽内,使得收纳槽更加紧凑。
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头41还具有导向壁411,导向壁411倾斜设于拱板430端面,接合部702由导向壁411导向滑入接口410。
本实施例中,安装槽400内设有定位柱322,电路小板40套设于定位柱322。定位柱322设于安装槽400的槽底,与安装槽400相互配合将电路小板40固定,使电路小板40更加稳固,具体地,定位柱322有两个,为圆柱形状,竖直设于安装槽400的槽底。应当理解,当支架30没有用于安装电路小板40的安装槽时,定位柱322也可以设于支架30的其他位置上。
请再次参见图1、图3、图6、图7、图8,进一步,追踪器还包括充电FPC50,充电FPC50至少部分卡设于支架30内,且一端电连接主板20,另一端用于接收外部电能。
本实施例中,充电FPC50卡设于支架30上,使充电FPC50更加稳固、紧凑,抗震能力更强。
本实施例中,使用充电FPC50连接主板20与接收外部电能,使外部电能进入追踪器后更加稳定。且由于充电FPC50厚度小,所以可供选择安装的位置较多,例如,贴合支架30的外侧面或上端面设置,避免增加追踪器整体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充电FPC50包括本体501、第一连接部502、第二连接部503,第一连接部502与第二连接部503连接于本体501两端以形成“U”状,第二连接部503与主板20电连接,第一连接部502用于接收外部电能。
本实施例中,充电FPC50通过第二连接部503与主板20连接,当充电FPC50的本体501在支架30上的位置确定后,无论主板20设置在支架30上的哪个位置,都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503延伸与主板20连接,避免充电FPC50限制主板20的安装位置。应该理解,第二连接部503的长度以及长度方向根据充电FPC50的本体501与主板20的相对位置确定。
本实施例中,支架30具有定位槽,充电FPC50与定位槽匹配,充电FPC50匹配设于定位槽,可进一步稳固充电FPC50,且可以完全避免充电FPC50影响追踪器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顶墙350与侧墙的侧壁垂直连接,定位槽由顶墙350与侧墙的侧壁墙形成。具体地,顶墙350的上端面的一侧向下凹陷,与第一侧壁351形成定位槽。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可以由顶墙350单独形成,例如,顶墙350的中部向下凹陷直接形成定位槽,又如,第一侧壁351的侧面中部向第一侧壁351凹陷直接形成定位槽。
本实施例中,定位槽设于收容腔310周侧,且限位部317位于定位槽与收容腔310之间,通过限位部317可以同时限制收容腔310内的主板20以及定位槽内的充电FPC50,使追踪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固、紧凑。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02与电路小板40电连接,以通过电路小板40接收外部电能。
本实施例中,充电FPC50通过第一连接部502与电路小板40连接,当充电FPC50的本体501在支架30上的位置确定后,无论电路小板40设置在支架30上的哪个位置,都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502延伸与电路小板40连接,避免充电FPC50限制电路小板40的安装位置。应该理解,第一连接部502的长度以及长度方向根据充电FPC50的本体501与电路小板40的相对位置确定。
本实施例中,定位槽包括:本体槽340,收容本体501;垂直槽341,与本体501槽垂直相通,收容第一连接部502。本体501将第二折弯段613压设于顶槽330里,其中,顶槽330由本体槽340底壁部分下沉形成。
本实施例中,导线61与充电FPC50层叠设置,具体地,本体槽340的槽底向下凹陷形成顶槽330,导线61的第二折弯段613设置在顶槽330,充电FPC50的本体501层叠设于本体槽340后,将第二折弯段613按压,使导线61整体更加稳固、紧凑。
本实施例中,电路小板40具有金属接点402,金属接点402由安装槽400往垂直槽341延伸以将第一连接部502压紧于垂直槽341内。
本实施例中,安装槽400的槽底具有凸台323,电路小板40设于凸台上,电路小板40具有突出端,突出端突出所述凸台并往垂直槽341延伸,金属接点402设于突出端的底部,第一连接部502在突出端的底部与金属接点402连接,以通过突出端进一步将第一连接部502压紧于垂直槽341内,使第一连接部502、第一连接部502与金属接点402的连接更加稳固。应当理解,根据第一连接部502的尺寸,可将凸台323设置在合适的高度,使金属接点402可以将第一连接部502按压地更好。
本实施例中,金属接点402具有多个,例如,四个、五个等,沿第一连接部502的延长方向排列设置,使金属接点402能与第一连接部502长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相互固定,进一步稳固第一连接部502。
本实施例中,主板20具有焊点205,第二连接部503与焊点205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焊点205突出于主板20一端,并支撑在收容腔310一侧的第一沉台311上,第一沉台311通过限制焊点205可进一步限制主板20活动,也可避免主板20该端直接与支架20接触,防止在剧烈震动中将主板20的该端磨损。
本实施例中,焊点205支撑在第一沉台311后,充电FPC50的第二连接部503与焊点205的上端连接,可将焊点205按压在第一沉台311,使追踪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固、紧凑,进而使抗震能力更好。
本实施例中,焊点205具有多个,例如,四个、六个等,沿第二连接部503的延长方向排列设置,使焊点205能与第二连接部503长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相互固定,进一步稳固第二连接部503。
本实施例中,本体槽340与安装槽400分别设于收容腔310相邻的两侧,垂直槽341设于安装槽400与收容腔310之间,主板20上的焊点205位于主板20远离垂直槽341的一端,电路小板40上的金属接点402位于电路小板40与垂直槽341相邻的一端,本体槽340与垂直槽341设于收容腔310的周侧,有效利用收容腔310周侧的空间,“U”状结构的充电FPC50设于本体槽340与垂直槽341后,包绕在收容腔310三侧上,使得追踪器的结构整体更加紧凑。
请再次参见图10-12,进一步,追踪器还包括天线、天线馈点,天线至少部分设于支架30内表面与馈点之间。
本实施例中,天线至少部分设于支架30与馈点之间,通过支架30与馈点将天线固定,使天线更加稳固、抗震能力更强。具体地,天线至少部分设于突出部与馈点之间。
本实施例中,天线一端设于支架30的外表面,另一端夹设于支架30的内表面与馈点之间,进一步稳固天线、增加天线的抗震能力强。
本实施例中,馈点设于主板20,主板20将馈点固定,进而使馈点与支架30将天线固定得更好。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由于收容腔310由顶墙350与侧墙围成,且突出部由侧墙往收容腔310内延伸,所以天线优选地设于突出部与馈点之间,且天线分别与馈点、突出部抵接,使智能穿戴设备的整体更加紧凑,天线与馈点的连接也无需焊接,使得天线安装更加方便简单。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天线也可以设置在馈点与支架30的其他部位之间。
本实施例中,天线包括内折弯部、上折弯部、基体:内折弯部(82,92)设于突出部的内表面,具有与馈点抵接的触点;上折弯部(81,91)设于突出部的上表面,并与内折弯的折弯连接;基体设于侧墙,并与上折弯部折弯连接。
进一步,天线为GPS天线,GPS天线的内折弯部82设于第一突出部315的内表面,GPS天线的上折弯部81设于第一突出部315的上表面;馈点为第一馈点203,GPS天线的基体包括第一本体80和前折弯部83,第一本体80设于第三侧壁353,并与GPS天线的上折弯部81折弯连接;前折弯部83设于第二侧壁352,并与第一本体80折弯连接。
在其它实施例中,天线为GSM天线,GSM天线的内折弯部82设于第二突出部316的内表面,GSM天线的上折弯部81设于第二突出部316的上表面;馈点为第二馈点202,GSM天线的基体包括:第二本体90,设于第三侧壁353,并与GSM天线的上折弯部91折弯连接;后折弯部93,设于第四侧壁354,并与第二本体90折弯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315与第二突出部316间隔设于第三侧壁353,对应的,第一馈点203与第二馈点202间隔设于主板20上。
本实施例中,GPS天线与GSM天线可同时设置,两个天线使追踪器定位更加准确,且可以切换使用。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设置。
本实施例中,馈点是具有弹性的片状结构,使内折弯部更方便安装在馈点与突出部之间。
本实施例中,天线为片状结构,且一面设置粘黏层,天线通过粘黏层设置在支架30。粘黏层可以是胶水、沥青等具有粘黏性质的物质构成,片状结构的天线结合粘黏层,可以使天线无需通过螺丝、铁钉等固定件安装在支架30上,使天线能更加方便安装,且可减轻追踪器的整体重量。
本实施例中,天线用柔性材料制成。柔性材料可以是有机高分子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等,通过柔性材料作为天线的基材,使天线具有良好折弯性,避免在剧烈震动中断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外壳具有腔体116,支架30设于腔体116内,主板20、电池60、定位装置与充电装置等内部部件安装于支架30上,使追踪器整体更加稳固、紧凑且抗震能力更强。现有技术中,追踪器的内部部件是直接通过外壳固定,但外壳的安装结构较少,内部部件无法得到良好的支撑与固定,所以抗震能力较差,在剧烈震动中非常容易松动、脱落,本发明在外壳的腔体116内设置支架30,将主板20、电池60、定位装置、充电装置等内部部件安装在支架30上后,内部部件可以得好良好的支撑与固定,大大提高内部部件的抗震能力,解决了内部部件容易松动、脱落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板、电路小板、支架与充电FPC,所述充电FPC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支架内,所述充电FPC一端电连接所述主板,另一端用于接收外部电能;所述充电FPC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支架上具有安装槽和垂直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具有凸台,所述电路小板设于所述凸台上,所述电路小板具有突出端,突出端突出所述凸台并往所述垂直槽延伸,所述电路小板上具有金属结点,所述金属接点设于突出端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在突出端的底部与所述金属接点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FPC还包括本体、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本体两端以形成“U”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接收所述外部电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定位槽,所述充电FPC与所述定位槽匹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顶墙与侧墙,所述顶墙与所述侧墙垂直连接形成有所述定位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电路小板电连接,以通过所述电路小板接收所述外部电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墙具有所述安装槽,所述电路小板设于所述安装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包括:
本体槽,收容所述本体;
所述垂直槽,与所述本体槽垂直相通,收容所述第一连接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定位柱,所述电路小板套设于所述定位柱。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具有焊点,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焊点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20725.XA CN108174512B (zh) | 2018-03-16 | 2018-03-16 | 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20725.XA CN108174512B (zh) | 2018-03-16 | 2018-03-16 | 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74512A CN108174512A (zh) | 2018-06-15 |
CN108174512B true CN108174512B (zh) | 2023-10-20 |
Family
ID=62511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20725.XA Active CN108174512B (zh) | 2018-03-16 | 2018-03-16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1745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20933A (zh) * | 2018-06-22 | 2018-09-11 |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09449566B (zh) * | 2018-09-30 | 2021-07-20 |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 三合一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23544A (ja) * | 2003-10-20 | 2005-05-12 | Nec Saitama Ltd |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を介した機能パネルと回路基板との接続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
CN101080140A (zh) * | 2006-05-24 | 2007-11-28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软性印刷电路板及具有该软性印刷电路板的液晶显示模块 |
CN205544463U (zh) * | 2016-03-30 | 2016-08-31 | 深圳市倍力奇科技有限公司 | 平板电子设备背夹电源 |
CN208258254U (zh) * | 2018-03-16 | 2018-12-18 |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
2018
- 2018-03-16 CN CN201810220725.XA patent/CN1081745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23544A (ja) * | 2003-10-20 | 2005-05-12 | Nec Saitama Ltd |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を介した機能パネルと回路基板との接続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
CN101080140A (zh) * | 2006-05-24 | 2007-11-28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软性印刷电路板及具有该软性印刷电路板的液晶显示模块 |
CN205544463U (zh) * | 2016-03-30 | 2016-08-31 | 深圳市倍力奇科技有限公司 | 平板电子设备背夹电源 |
CN208258254U (zh) * | 2018-03-16 | 2018-12-18 |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74512A (zh) | 2018-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50882B (zh) | 支架组件及移动终端 | |
US9105899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subassemblies | |
US20060189183A1 (en) | Camera module connector | |
KR19990037087A (ko) | 고밀도 가요성 회로 요소 및 이를 사용한 통신장치 | |
US10536567B2 (en) | Termin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8174512B (zh) | 电子设备 | |
US4558396A (en) | Display device for portable type electrical equipment | |
CN108318897B (zh) | 追踪器 | |
CN108577807B (zh) | 智能穿戴设备 | |
CN108233491B (zh) | 电子设备 | |
CN108245136B (zh) | 智能穿戴设备 | |
CN108231464B (zh) | 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按键组件 | |
CN219801246U (zh) | 电子设备 | |
KR102319021B1 (ko) | 리셉터클 커넥터 | |
CN208706487U (zh) | 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按键组件 | |
CN208285025U (zh) | 电子设备 | |
CN208258254U (zh) | 电子设备 | |
CN208693262U (zh) | 智能穿戴设备 | |
CN208224502U (zh) | 追踪器 | |
CN110493395B (zh) | 移动终端 | |
CN108493608B (zh) | 一种天线组件及机器人 | |
US6288910B1 (en) | Transmit-receive unit | |
CN208693263U (zh) | 智能穿戴设备 | |
CN222483684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US20120162045A1 (en) | Portable termina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