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88357A - 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188357A CN111188357A CN202010113168.9A CN202010113168A CN111188357A CN 111188357 A CN111188357 A CN 111188357A CN 202010113168 A CN202010113168 A CN 202010113168A CN 111188357 A CN111188357 A CN 1111883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undation
- prefabricated
- wall
- ecological
- retaining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41001464837 Viridiplantae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2—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 E02D29/0258—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02D29/0266—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made up of preformed elem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A01G9/022—Pots for vertical horticulture
- A01G9/025—Containers and elements for greening w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涉及建筑施工技术。生态重力挡土墙包括:墙体,由多个预制件拼接形成,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一预制块,每个预制件均包括第一表面,在至少部分预制件的第一表面开设用于容纳植物的绿化槽,全部预制件的第一表面连接成墙体的外表面;基础,设置在墙体的下方,与墙体固定连接以承载墙体,基础用于与地基固定。这种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利用在工厂预先生产的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具有结构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在生产预制件的过程中,可以在预制件上预先开设绿化槽,从而在拼接形成的墙体上可以种植绿植,实现挡土墙的绿化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重力挡土墙依靠墙身自重承受土压力作用,通常采用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传统的重力挡土墙施工涉及到立模板、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拆模板等工序,施工周期长、占用人力多、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建成的重力挡土墙难以实现绿化作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浇式重力挡土墙难以实现绿化作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包括:墙体,由多个预制件拼接而成,所述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一预制块,每个所述预制件均包括第一表面,在至少部分所述预制件的第一表面开设用于容纳植物的绿化槽,全部所述预制件的第一表面连接成所述墙体的外表面;基础,设置在所述墙体的下方,与所述墙体固定连接以承载所述墙体,所述基础用于与地基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绿化槽为部分所述第一表面沿倾斜靠近所述墙体底面的方向向内凹陷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绿化槽具有靠近所述墙体底面的承载壁,所述承载壁和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为30~70度。
进一步地,所述绿化槽在所述第一表面的开口为矩形、梯形或者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制块顶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预制块底面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相邻所述第一预制块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件还包括第二预制块,所述第二预制块的长度为所述第一预制块长度的1/2,所述第二预制块的高度和所述第一预制块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预制块的宽度和所述第一预制块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预制块用于填充于所述墙体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顶面具有用于和所述墙体上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基础和所述墙体相对位移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具有凸出于所述基础的底面的高凸榫,所述基础的底面用于贴合于地基表面,所述高凸榫用于插入所述地基的表面开设的拉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包括下基础和多个上基础;所述下基础用于承载所述上基础,所述下基础的顶面具有第四限位结构,所述下基础的底面用于和地基的表面贴合;所述多个上基础用于拼接成一体以承载所述墙体,所述多个上基础的底面均具有用于和所述第四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上基础和所述下基础位移的第五限位结构。
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作多个预制件,至少部分预制件为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一预制块,使至少部分所述预制件具有所述绿化槽;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在所述地基上建造用于承载所述墙体的基础;将所述多个预制件搭建在所述基础上以形成墙体,并使所述绿化槽的开口位于所述墙体的第一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在工厂生产的预制件具有精度高、施工质量稳定的特点,利用在工厂预先生产的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具有结构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在生产预制件的过程中,可以在预制件上预先开设绿化槽,从而在拼接形成的墙体上可以种植绿植,实现挡土墙的绿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第一预制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绿化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第一预制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第二预制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第二预制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基础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基础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下基础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下基础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上基础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中上基础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100-生态重力挡土墙;110-墙体;111-绿化槽;1111-承载壁;120-第一预制块;121-第一限位结构;122-第二限位结构;130-第二预制块;140-基础;141-第三限位结构;142-高凸榫;150-地基;160-上基础;161-第五限位结构;170-下基础;171-第四限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顶面和底面以该生态重力挡土墙成型之后的位置进行参照。顶面和底面只是用来说明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必要的情况下,顶面和底面可以不完全位于竖直方向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也可以为斜上方或斜下方等相对的两个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态重力挡土墙,重力挡土墙一般包括墙身和基础,墙身设置在基础的上方并与基础固定连接,基础与地面固定,墙身贴合于边坡以承担阻挡边坡上的土体或者岩石塌落的作用,也因此被称为重力挡土墙。
如图1,该生态重力挡土墙100包括基础140和承载于该基础140之上的墙体110。
如图2所示,墙体110由多个预制件拼接形成,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一预制块12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制块120的纵截面是指在工作状态下平行于竖直方向的截面,第一预制块120整体上也可以呈基本的长方体形状。每个预制件均包括第一表面,在至少部分预制件的第一表面开设用于容纳植物的绿化槽111,全部预制件的第一表面连接成墙体110的外表面。在挡土墙建成之后,第一表面即为该生态重力挡土墙100背离边坡的面,在第一表面上开设绿化槽111种植绿植,不影响该生态重力挡土墙100稳固边坡的功能,还可以实现绿化功能。并且由于预制件在工厂中生产完成,其加工精度较高,其拼接形成的墙体110结构强度较高;并且在工厂中生产完成的预制件,在预制件上开设绿化槽111难度较低。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浇的挡土墙难以实现绿化功能的问题。
如图3所示,由于绿化槽111内需要承载一部分供绿植成长的土壤,为了防止土壤从绿化槽111中被雨水冲刷流失,绿化槽111为部分第一表面沿倾斜靠近墙体110底面的方向向内凹陷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墙体底面在工作状态下为竖直方向上的下端面,沿倾斜靠近墙体底面的方向即以倾斜的角度接近墙体下端的方向。由于混凝土制成的预制件表面较为粗糙,因此土壤在绿化槽111内难以在雨水的作用下冲刷流失。
如图4所示,由于根据不同的情况,该生态重力挡土墙100需要贴合边坡建造,这就导致该生态重力挡土墙100的墙体110需要一定角度的倾斜,而倾斜之后的绿化槽111依然需要具有容纳土壤并且阻止土壤在雨水的作用下冲刷流失的作用,因此绿化槽111具有靠近墙体110底面的承载壁1111(参见图5),承载壁1111和第一表面的夹角(参见图5中的α角)为30~90度。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节承载壁1111和第一表面的夹角(参见图4中的β角),一般来说,墙体110倾斜的角度越大,承载壁1111和第一表面的夹角越小,以实现稳定绿化槽111内土壤的作用。
如图5所示,具体来说,在墙体110倾斜的角度为10度时,承载壁1111和第一表面的夹角可以设置为60度。在保证预制件结构强度的情况下,为了应对不同的植物的土壤量的需求,绿化槽111的深度可以设置为预制件厚度的0.1到0.5倍,具体来说,在预制件厚度为1m的情况下,绿化槽111的深度可以为0.3m。在保证预制件结构强度的情况下为了应对不同的植物生长空间的需求,绿化槽111的高度可以设置为预制件高度的0.1到0.5倍,具体来说,在预制件高度为1m的情况下,绿化槽111的高度可以为0.3m。
如图2所示,为了适应于不用的绿植,绿化槽111在第一表面的开口可以为矩形,可以为梯形也可以为三角形。在绿化槽111内的绿植需要攀附在墙体110的第一表面时,可以将绿化槽111在第一表面的开口设置为三角形,以方便绿植攀附;在绿化槽111内的绿植不需要攀附在墙体110的第一表面而是需要伸出第一表面时,可以将绿化槽111在第一表面的开口设置为矩形;在绿化槽111内的绿植部分需要攀附在墙体110的第一表面,部分不需要攀附在墙体110的第一表面而需要伸出第一表面时,可以将绿化槽111在第一表面的开口设置为梯形。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置绿化槽111在第一表面的开口的形状。
如图3所示,为了使拼接形成的墙体110的结构强度达到预期强度,需要在第一预制块120的顶面设置第一限位结构121,并且在第一预制块120的底面设置用于和相邻的第一预制块120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21配合以限制相邻的两个第一预制块120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122(参见图6)。利用第一限位结构121和第二限位结构122的配合保证了墙体110整体结构的稳定。
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墙体110的结构强度,上层和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20之间交错设置。具体的,每个第一预制块120顶面具有两个第一限位结构121(参见图3),两个第一限位结构121沿着第一预制块12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每个第一预制块120底面具有两个第二限位结构122(参见图6),两个第二预制块130沿着第一预制块12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在拼接的时候,首先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20首尾依次连接,之后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20横跨在下层的两个相邻的第一预制块120上,具体的,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20上的左侧的第二限位结构122和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20的右侧的第一限位结构121配合,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20上的右侧的第二限位结构122和下层的另一个第一预制块120的左侧的第一限位结构121配合,从而形成上层的第一预制块120和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20交错连接,从而有效提高墙体110的结构强度。
如图3所示,具体来说,为了使第一限位结构121和第二限位结构122易于配合,第一限位结构121可以设置为卯槽,与之对应的,第二限位结构122可以设置为榫键(参见图6),通过榫卯结构的配合,可以使第一限位结构121和第二限位结构122之间牢固连接;并且为了有效提高第一限位结构121和第二限位结构122配合的牢固性,第一限位结构121和第二限位结构122之间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
如图3所示,为了方便第二限位结构122插入至第一限位结构121内,第一限位结构121设置为开口型,与之对应的,第二限位结构122沿着远离预制件底面的方向逐步收缩。具体来说,第一限位结构121可以设置为梯台型,并且该梯台的下底面为第一限位结构121的开口;与之对应的,第二限位结构122也可以设置为梯台型,并且该梯台的上底面为第二限位结构122的端面。为了确保在第一限位结构121和第二限位结构122配合的状态下相邻的预制件之间不易发生相对滑动,第一限位结构121的侧壁的坡度设置为1:1~2,具体来说,可以为1:2;相对应的,第二限位结构122的侧壁的坡度也可以设置为1:2。由于装配公差的存在,为了防止榫键的端面在和卯槽的底面贴合的状态下相邻的两个预制件的顶面和底面之间具有间隙,在生产的时候,榫键的高度可以小于卯槽的深度0.5~3cm,具体来说,榫键的高度可以小于卯槽的深度1cm。而为了在第一限位结构121和第二限位结构122在配合的状态下墙体110具有较强的抗剪强度,需要榫键具有较高的高度和较大的截面积,并且卯槽的侧壁需要有足够强度的支撑,因此,榫键的高度可以为0.03到0.08m,具体来说,榫键的高度可以为0.05m。榫键的宽度可以为第一预制块120宽度的0.2到0.4倍,具体来说,榫键的宽度可以为第一预制块120宽度的0.3倍。榫键的长度可以为第一预制块120长度的0.25到0.4倍,具体来说,榫键的长度可以为第一预制块120长度的0.33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预制块120的宽度为墙体110的厚度。
如图2所示,由于上下层的第一预制块120交错连接,导致墙体110的左右两侧形成锯齿状,为了使墙体110的两侧形成平面,需要使用第二预制块130填充在墙体110两侧。为了使第二预制块130刚好填充在墙体110的两侧,第二预制块130的长度为第一预制块120长度的1/2,第二预制块130的高度和第一预制块120的高度相同,第二预制块130的宽度和第一预制块120的宽度相同。第二预制块130的顶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121(参见图7),第二预制块130的底面具有第二限位结构122(参见图8),在第二预制块130填充于墙体110两侧的状态下,第二预制块130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21和位于该第二预制块130上方的第一预制块120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22配合,第二预制块130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22和位于该第二预制块130下方的第一预制块120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21配合。
由于第一预制块120和第二预制块130均质量较大,为了方便搭建以形成墙体110,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为了方便吊装,可以在第一预制块120和第二预制块130上设置预留孔用于安装挂钩等结构,或者在第一预制块120和第二预制块130上开设吊装槽等。
请参阅图9,为了使基础140和墙体110之间牢固的连接在一起,基础140顶面具有用于和墙体110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22配合以限制基础140和墙体110相对位移的第三限位结构141。利用第三限位结构141使墙体110和基础140间牢固连接以使基础140稳定承载墙体110。
如图9所示,第三限位结构141设置为卯槽;并且为了使第三限位结构141和第二限位结构122牢固配合并且易于生产,第三限位结构141的规格和第一限位结构121的规格相同。
如图10所示,基础140具有凸出于基础140底面的高凸榫142,基础140底面用于贴合于地基150表面以限制基础140沉降,高凸榫142用于插入地基150的表面开设的拉槽内以限制基础140和地基150相对位移。为了保证地基150对高凸榫142的固定效果,高凸榫142和地基150上的拉槽可以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
如图1所示,基础140由多个基础140件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每个基础140件顶面具有两个沿基础140件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三限位结构141,为了使基础140和墙体110连接紧密,基础140件上左侧的第三限位结构141和位于其上的第一预制块120右侧的第二限位结构122配合,基础140件上右侧的第三限位结构141和位于其上的另外一个第一预制块120左侧的第二限位结构122配合,从而基础140件和第一预制块120之间交错连接,以加强墙体110和基础140的连接强度。
利用工厂预先生产预制件,利用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110、利用基础140件拼接形成基础140,在施工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在预设位置开挖具有拉槽的地基150,之后在基础140上拼接基础140件形成基础140并使基础140上的高凸榫142插入至拉槽内,使基础140件牢牢固定于地基150上,之后在基础140上拼接预制件形成墙体110即可,由于预制件和基础140件的结构强度已经达到预期强度,因此墙体110和基础140在拼接完成之后便已经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如图10所示,为了确保基础140和地基150之间的稳定连接,防止基础140在承受到横向荷载之后相较于地基150发生较大转动,需要保证高凸榫142的规格。具体的,高凸榫142的高度可以大于等于基础140高度的0.3倍,高凸榫142的宽度可以为基础140宽度的1/3~1/2,高凸榫142的长度大于等于墙体110的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高凸榫142的规格,在地基150为岩石的情况下,高凸榫142的高度可以为基础140高度的0.3倍,高凸榫142的宽度可以为基础140宽度的1/2,在地基150为硬质土体的情况下,高凸榫142的高度可以为基础140高度的0.5倍,高凸榫142的宽度可以为基础140宽度的1/3。并且由于墙体110很多情况下会倾斜设置以贴合边坡,这就会导致墙体110在重力以及边坡的横向荷载的作用下会朝向远离边坡的斜下方倾斜,为了阻止基础140朝向下方沉降,需要基础140的底面具有较大的面积和地基150表面贴合。其中,地基150表面可以是从地平面往下挖出的基坑的底面,基础140底面与地基150表面贴合即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宏观上的间隙,从而保证了基础140与地基150固定的稳定性。为了有效限制地基150的沉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基础140的宽度,在地基150为岩石的情况下,基础140的宽度可以为墙体110的宽度,在地基150为硬质土体的情况下,地基150的宽度可以为墙体110宽度的1.5倍。
如图10所示,为了便于将高凸榫142插入至拉槽内,高凸榫142为底面为梯形的立方体形,梯形的上底位于高凸榫142的端面,为了保证高凸榫142在拉槽内难以滑动,梯形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坡比均为1:0.2~0.5,具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坡比可以均为1:0.3。
如图4所示,在该高凸榫142基础140重力挡土墙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150,首先清理平整场地,之后挖除地基150土至预设的基础140底面的位置,并且为了满足施工需要和回填土需求在预设的基础140底部的位置两侧适当外扩0.2~1m的距离,具体的,可以外扩0.5m的距离,之后再在地基150表面开挖拉槽,拉槽的规格需要满足和高凸榫142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为了防止基坑的侧壁出现塌方的风险,需要对基坑的侧壁进行放坡,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现场土质可以按照坡比为1:0.5~1进行临时放坡,具体的,坡比可以为1:0.7。在基础140搭建完成之后或者是墙体110搭建完成之后,需要对基坑进行回填,可以采用混凝土块或者碎石又或者强度较高的土壤等回填基坑,以确保回填之后的地基150的结构稳定。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基础140可以包括下基础170和多个上基础160(参阅图11);下基础170用于承载上基础160,下基础170的顶面具有第四限位结构171(参阅图13),下基础170的底面用于和地基150的表面贴合以限制下基础170的沉降;多个上基础160用于拼接成一体以承载墙体110,多个上基础160的底面均具有用于和第四限位结构171配合以限制上基础160和下基础170位移的第五限位结构161(参阅图16)。
如图11所示,上基础160由多个上基础160件拼接形成,从而承载墙体110,拼接形成的上基础160顶面具有用于和第一限位结构121配合以限制墙体110和上基础160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122。墙体110搭建在上基础160上,利用第一限位结构121和第二限位结构122的配合使墙体110稳固地搭建在上基础160之上,上基础160的底面具有第三限位结构141(参见图15)。
如图1所示,下基础170用于承载上基础160,下基础170进行吊装或者是现场浇筑,并与上基础160构成基础140;即基础140包括两个部分,上述两个部分中的下基础170的顶面具有用于和第五限位结构161配合以限制上基础160和下基础170相对位移的第四限位结构171(参见图5)。上基础160搭建在下基础170上,利用第四限位结构171和第五限位结构161的配合使上基础160稳固地搭建在下基础170之上;下基础170的底面(参见图6)用于贴合于地基150表面以限制下基础170沉降。其中,地基150表面可以是从地平面往下挖出的基坑的底面,下基础170底面与地基150表面贴合即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宏观上的间隙,从而保证了下基础170与地基150固定的稳定性。具体的,下基础170的底面以及地基150表面均可以为平面(参阅图14),以利于二者的贴合。为了更好地阻止下基础170沉降,下基础170的底面宽度不小于墙体110的宽度。本申请中的宽度是指水平方向上垂直于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长度是在水平截面上,延伸距离最长的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利用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110,利用多个上基础160件拼接形成上基础160,在施工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对下基础170进行吊装或者是现场浇筑,其对施工场地的要求大大降低,并且由于预制件的结构强度已经达到预期强度,因此拼接完成之后便已经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如图12所示,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150,首先清理平整场地,之后挖除地基150土至预设的下基础170底部的位置,并且为了满足施工需要和回填土需求在预设的下基础170底部的位置两侧适当外扩0.2~1m的距离,具体的,可以外扩0.5m的距离。为了防止基坑的侧壁出现塌方的风险,需要对基坑的侧壁进行放坡,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现场土质可以按照坡比为1:0.5~1进行临时放坡,具体的,坡比可以为1:0.7。在下基础170制作完成之后或者是上基础160搭建完成之后又或者是墙体110搭建完成之后,需要对基坑进行回填,可以采用混凝土块或者碎石又或者强度较高的土壤等回填基坑,以确保回填之后的地基150的结构稳定。
为了保证墙体110在使用过程中的下沉速度不高于预设值,需要在地基150上铺设下基础170。为了保证下基础170的承载能力,下基础170的高度可以设置为0.5~1.0m。为了提高对上基础160以及墙体110的承载能力,下基础17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设计,下基础170沿着墙体1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为条形。第四限位结构171位于下基础170顶面,为了提高第四限位结构171和第三限位结构141的配合范围以及为了降低施工难度,第四限位结构171沿着下基础170的长度方向持续延伸,第四限位结构171的长度和上基础160的长度相同。当然,第四限位结构171也可以采用多段间隔分布的形式,只需要保证施工精度以确保其可以和第五限位结构161配合以限制上基础160和下基础170相对位移即可。为了提高下基础170的生产精度以及缩短施工作业的工期,下基础170可以在工厂预制的方式生产,待下基础170结构强度达到预期强度之后,吊装到现场的地基150上,使下基础170的底面贴合于地基150表面。当然,由于下基础170结构过于庞大,在搬运过程中存在困难,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可以在施工现场采用现浇的方式制作下基础170,只需要在地基150上搭建模具,再将混凝土浇筑在模具中,待模具中的混凝土强度达到期望强度之后即可拆去模具,形成下基础170。当然,为了提高下基础170的结构强度,也可以在搭建模具之后在模具形成的容纳空间内铺设钢筋龙骨,之后再浇筑混凝土,这样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更高,可以更稳固地承载上基础160以及墙体110。
如图13所示,为了防止上基础1160沿下基础170的宽度方向滑动,第四限位结构171设置为条形,并且第四限位结构171的长度和下基础170相同,从而第四限位结构171的长度足够长,可以有效阻止上基础160沿下基础170宽度方向滑动。
如图17所示,生态重力挡土墙100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制作多个预制件,至少部分预制件为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一预制块120,使至少部分预制件具有绿化槽111。
预制件可以在工厂中进行制作,由于在工厂中进行制作可以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因此生产出来的预制件可以紧密拼接在一起,并且拼接形成的墙体110结构强度高。
需要解释的是,预制件的制作完成时间应该为预制件固化并且强度达到预期强度之时,建造完成之后的预制件可以直接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拼接以快速形成墙体110。
S2、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150。
在岩石和硬质土壤的位置可以建造具有拉槽的地基150,以使具有高凸榫142的基础140可以插入到拉槽内,以固定基础140的位置;在软质土壤的位置可以建造平面的地基150,以使底面成平面的基础140可以铺设在其上以限制基础140的沉降。
S3、在地基150上建造用于承载墙体110的基础140。
S4、将多个预制件搭建在基础140上以形成墙体110,并使绿化槽111的开口位于墙体110的第一表面。
预制件搭建的过程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搭建,在吊装的过程中,相邻的预制件之间可以涂抹粘接剂,以使墙体110的结构更加稳固。具体来说,粘接剂可以为环氧树脂。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生态重力挡土墙100及其施工方法,在工厂生产的预制件具有精度高、施工质量稳定的特点,利用在工厂预先生产的预制件拼接形成墙体110,具有结构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在生产预制件的过程中,可以在预制件上预先开设绿化槽111,从而在拼接形成的墙体110上可以种植绿植,实现挡土墙的绿化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生态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墙体,由多个预制件拼接形成,所述预制件包括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一预制块,每个所述预制件均包括第一表面,在至少部分所述预制件的第一表面开设用于容纳植物的绿化槽,全部所述预制件的第一表面连接成所述墙体的外表面;
基础,设置在所述墙体的下方,与所述墙体固定连接以承载所述墙体,所述基础用于与地基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化槽为部分所述第一表面沿倾斜靠近所述墙体底面的方向向内凹陷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化槽具有靠近所述墙体底面的承载壁,所述承载壁和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为30~70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化槽在所述第一表面的开口为矩形、梯形或者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块顶面具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预制块底面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相邻所述第一预制块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件还包括第二预制块,所述第二预制块的长度为所述第一预制块长度的1/2,所述第二预制块的高度和所述第一预制块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预制块的宽度和所述第一预制块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预制块用于填充于所述墙体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顶面具有用于和所述墙体上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基础和所述墙体相对位移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具有凸出于所述基础的底面的高凸榫,所述基础的底面用于贴合于地基表面,所述高凸榫用于插入所述地基的表面开设的拉槽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包括下基础和多个上基础;所述下基础用于承载所述上基础,所述下基础的顶面具有第四限位结构,所述下基础的底面用于和地基的表面贴合;所述多个上基础用于拼接成一体以承载所述墙体,所述多个上基础的底面均具有用于和所述第四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上基础和所述下基础位移的第五限位结构。
10.生态重力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制作多个预制件,至少部分预制件为纵截面呈矩形的第一预制块,使至少部分所述预制件具有所述绿化槽;
开挖基坑,使基坑底面形成地基;
在所述地基上建造用于承载所述墙体的基础;
将所述多个预制件搭建在所述基础上以形成墙体,并使所述绿化槽的开口位于所述墙体的第一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13168.9A CN111188357A (zh) | 2020-02-24 | 2020-02-24 | 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13168.9A CN111188357A (zh) | 2020-02-24 | 2020-02-24 | 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88357A true CN111188357A (zh) | 2020-05-22 |
Family
ID=70705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13168.9A Pending CN111188357A (zh) | 2020-02-24 | 2020-02-24 | 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188357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26767A (zh) * | 2020-07-06 | 2020-11-13 | 上海崇明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生态型护岸结构 |
CN113107003A (zh) * | 2021-04-02 | 2021-07-1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重力式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
CN113152512A (zh) * | 2021-04-02 | 2021-07-2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重力式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41993A (ja) * | 1992-07-27 | 1994-02-15 | Matsuo Kensetsu Kk | もたれ擁壁 |
JP2002097641A (ja) * | 2000-09-25 | 2002-04-02 | Takuo Yukimoto | 擁壁緑化ブロックおよび擁壁緑化構造 |
CN206189446U (zh) * | 2016-11-04 | 2017-05-24 | 四川农业大学 | 一种具有植物槽的挡土墙 |
CN208105305U (zh) * | 2018-04-10 | 2018-11-16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扶壁式挡土墙结构 |
CN110241849A (zh) * | 2019-07-03 | 2019-09-17 |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砼箱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
CN110424451A (zh) * | 2019-07-31 | 2019-11-08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重力式挡墙 |
CN212715011U (zh) * | 2020-02-24 | 2021-03-16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生态重力挡土墙 |
-
2020
- 2020-02-24 CN CN202010113168.9A patent/CN11118835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41993A (ja) * | 1992-07-27 | 1994-02-15 | Matsuo Kensetsu Kk | もたれ擁壁 |
JP2002097641A (ja) * | 2000-09-25 | 2002-04-02 | Takuo Yukimoto | 擁壁緑化ブロックおよび擁壁緑化構造 |
CN206189446U (zh) * | 2016-11-04 | 2017-05-24 | 四川农业大学 | 一种具有植物槽的挡土墙 |
CN208105305U (zh) * | 2018-04-10 | 2018-11-16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扶壁式挡土墙结构 |
CN110241849A (zh) * | 2019-07-03 | 2019-09-17 |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砼箱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
CN110424451A (zh) * | 2019-07-31 | 2019-11-08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重力式挡墙 |
CN212715011U (zh) * | 2020-02-24 | 2021-03-16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生态重力挡土墙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26767A (zh) * | 2020-07-06 | 2020-11-13 | 上海崇明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生态型护岸结构 |
CN113107003A (zh) * | 2021-04-02 | 2021-07-1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重力式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
CN113152512A (zh) * | 2021-04-02 | 2021-07-2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重力式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25261B (zh) | 快速拼装绿色植生挡墙预制混凝土块及系统及构筑方法 | |
KR101707523B1 (ko) | 사면 보강 및 급속시공을 위한 계단식 옹벽 시공용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블록 및 이를 이용한 옹벽 시공방법 | |
CN111188357A (zh) | 生态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1994325B (zh) | 一种加固基础及提高既有建筑刚性基础抗弯剪能力的方法 | |
CN107761759B (zh) | 一种l型混凝土挡墙 | |
JP6343727B1 (ja) | 自立式擁壁及び連結ブロック | |
CN212715011U (zh) | 生态重力挡土墙 | |
CN212715012U (zh) | 高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 | |
KR102263958B1 (ko) | 옹벽용 조립식 블록 시공방법 | |
KR101271290B1 (ko) | 지하 매립형 조립식 저류조 | |
CN212715013U (zh) | 生态装配挡土墙 | |
CN111188358A (zh) | 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2715010U (zh) | 低凸榫基础重力挡土墙 | |
CN218346137U (zh) | 承载力强的地基基础 | |
KR101146757B1 (ko) | 적층식 옹벽구조물 및 그 시공방법 | |
CN111206615A (zh) | 生态装配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5483081U (zh) | 一种重力式挡土墙 | |
CN215483082U (zh) | 一种重力式挡土墙 | |
JPH0978615A (ja) | 盛土内にアーチトンネル構造体を構築する方法 | |
KR101168859B1 (ko) | 조형석 옹벽 및 그에 이용되는 조형석 | |
KR101104957B1 (ko) | 블록 | |
KR200461591Y1 (ko) | 조형석 옹벽 및 조형석 | |
KR200461055Y1 (ko) | 조형석 옹벽 및 조형석 | |
CN113152512A (zh) | 一种重力式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 |
CN112609711A (zh) | 防碰撞自保护混凝土预制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