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131649A - 读取原稿的图像读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读取原稿的图像读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1649A
CN111131649A CN201911036373.3A CN201911036373A CN111131649A CN 111131649 A CN111131649 A CN 111131649A CN 201911036373 A CN201911036373 A CN 201911036373A CN 111131649 A CN111131649 A CN 1111316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iginal
type
image
conveyance
image r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363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户塚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1316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16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04N1/32625Fault detection
    • H04N1/3263Fault detection of reading apparatus or transmitter, e.g. original ja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63Action taken as a result of detection
    • H04N1/00774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04N1/00779Adjusting settings, e.g. mode, feeding rate or type of pap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04N1/00411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the display also being used for user input, e.g. touch scree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501Tailoring a user interface [UI] to specific requirements
    • H04N1/00509Personalising for a particular user or group of users, e.g. a workgroup or company
    • H04N1/00514Personalising for a particular user or group of users, e.g. a workgroup or company for individual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72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with refeeding for double-sided scanning, e.g. using one scanning head for both sides of a sheet
    • H04N1/00575Inverting the sheet prior to refeeding
    • H04N1/00578Inverting the sheet prior to refeeding using at least part of a loop, e.g. using a return lo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49Control or synchronising different handling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49Control or synchronising different handling operations
    • H04N1/00652Control of feeding speed, e.g. fast feeding to scann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687Presence or absence
    • H04N1/00689Pres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687Presence or absence
    • H04N1/00694Presence or absence in an input tr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8Size or dimensions
    • H04N1/00716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24Type of sheet, e.g. colour of paper or transpar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307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2323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producing medium, e.g. type, size or avail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04N1/32646Counter-meas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读取原稿的图像读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该图像读取设备能够防止在原稿传送期间发生卡纸和叠放不佳。图像读取设备设置原稿的类型,基于设置的原稿的类型来传送原稿,并读取所传送的原稿上的图像。原稿检测传感器检测原稿在原稿托盘上的放置。LCD触摸面板响应于原稿检测传感器的检测而显示用于设置原稿的类型的对象。

Description

读取原稿的图像读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读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读取从自动原稿传送装置传送来的原稿的图像形成设备。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当读取原稿时,取决于原稿的厚度,发生各种问题。例如,当从自动原稿传送装置传送的原稿是厚片材时,对在传送路径的弯曲区域中的传送辊施加高负荷,从而导致卡纸。当从自动原稿传送装置传送的原稿是薄片材时,由于原稿本身重量轻,因此排出的原稿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落到片材排出单元上,因此原稿的尾端碰到后续原稿的前端,导致卡纸或叠放不佳。常规上,为了防止如上所述在原稿的传送期间发生卡纸和叠放不佳,通过传感器检测原稿的厚度,并且根据检测到的厚度来控制原稿的传送速度(参见例如,日本特开平第H06-24604号公报)。
还存在其他问题:当图像形成设备读取的原稿是薄片材时,反面的字母或图像透印,并且输出反面的字母或图像透印的图像数据或打印品(下文中称为“透印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开发了具有防透印功能的图像形成设备。当通过用户的设置启用了防透印功能时,该图像形成设备对所扫描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以去除透印。
虽然用户配置了防透印功能的设置,但是直到用户实际看到已经输出的图像数据或打印品时,用户才注意到反面的字母或图像透印。因此,当要读取的原稿是薄片材时,通常在启用防透印功能之前开始读取。结果,即使可以防止原稿传送期间发生卡纸和叠放不佳,也不能可靠地防止透印数据的输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其能够防止在原稿的传送期间发生卡纸和叠放不佳。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设备,其包括原稿托盘;设置装置,其用于设置原稿的类型;传送控制装置,其用于基于由设置装置设置的原稿的类型来控制由传送装置进行的对原稿的传送;以及读取装置,其用于读取由传送装置传送的原稿上的图像,所述图像读取设备包括: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原稿已经被放置在原稿托盘上;以及显示装置,其用于响应于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已被放置在原稿托盘上而显示用于设置原稿的类型的对象。
根据本发明,防止在原稿的传送期间发生卡纸和叠放不佳。
根据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外观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中的ADF和图像读取单元的布置的横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图1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布置的框图。
图4是示出用于通过图3中的图像处理电路实现透印去除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5是图3中的操作单元的外观图。
图6A是示出在图5中的LCD触摸面板上显示的复印画面的示例的图。
图6B是示出在图5的LCD触摸面板上显示的防透印设置画面的示例的图。
图6C是示出在图5的LCD触摸面板上显示的厚度选择画面的示例的图。
图7是示出由图3中的控制器单元执行的扫描控制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8A和图8B是示出在图5的LCD触摸面板上显示的通知画面的示例的图。
图9是示出由图3中的图像读取单元执行的扫描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由图3中的控制器单元执行的透印去除图像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1A至图11C是用于说明如何在图10的步骤S1004中确定基色水平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外观图。图像形成设备100具有自动文档给送单元101、图像读取单元103和图像形成单元104。应当注意,在以下描述中,自动文档给送单元101将被称为ADF 101。
在图像形成设备100中,当用户将原稿放置在ADF 101的原稿托盘102上并且使用稍后将描述的在图3中的操作单元326发出开始读取的指令时,稍后将描述的在图3中的控制器单元321向图像读取单元103发送原稿读取指令。图像读取单元103根据接收到的原稿读取指令,从ADF101的原稿托盘102逐一地给送原稿,并且读取原稿。图像形成设备100还能够读取放置在稍后将描述的在图2中的原稿台玻璃221上的原稿。
图像读取单元103使照明灯(未示出)发光,并将反射光(该反射光通过将原稿曝露于光而扫描原稿的图像来获得)输入到线性图像传感器(CCD传感器)(未示出),从而将图像的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图像读取单元103还将由此获得的电信号转换为包括颜色R、G和B的亮度信号,并将该亮度信号作为图像数据输出至稍后将描述的控制器单元321。
图像形成单元104是在片材上形成从稍后将描述的控制器单元321接收到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使用感光鼓(未示出)和感光带(未示出)的电子照相方法作为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单元104具有片材给送单元105、片材排出单元106和整理器单元107。片材给送单元105具有多个盒,这些盒按不同的方向存储不同尺寸的片材。打印品被排出到片材排出单元106和整理器单元107。
图2是示意性示出图1中的ADF 101和图像读取单元103的布置的横截面图。应该注意的是,在图2中,为了易于理解,可以看到它们的内部布置。
参照图2,ADF 101具有原稿托盘201、分离垫202、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测距传感器204、分离传感器205和片材给送辊206。由一张或多张片材组成的一批原稿S叠放在原稿托盘201上。分离垫202防止该批原稿S伸出原稿托盘201并在开始原稿的传送之前向下游移动。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原稿在原稿托盘201上的放置。测距传感器204测量距该批原稿S的最上表面的距离。分离传感器205检测原稿已通过分离辊207。
片材给送辊206向下移动并在叠放在原稿托盘201上的该批原稿S的表面上旋转。结果,由片材给送辊206传送的最上面的一张原稿在分离辊207和片材给送辊206的作用下与其他原稿分离。通过例如延迟分离技术实现分离。应当注意,在自传送开始起的预定时间段(t1)内分离传感器205未检测到原稿的情况下,ADF 101停止驱动片材给送辊206等。预定时间段(t1)是考虑到原稿在开始传送之后到达分离传感器205所需的时间段以及基于传送速度而估计的延迟时间而确定的。
通过分离辊207和分离垫202的作用而分离的原稿通过传送辊208被传送到定位辊209,并与定位辊209抵接。这使原稿循环以校正正被传送的原稿的歪斜。通过定位辊209的原稿朝着流读玻璃210传送的片材给送路径位于定位辊209的下游。
已经被传送到片材给送路径的原稿通过大辊211和传送辊212被传送到压板上。大辊211与流读玻璃210接触。已经被大辊211传送的原稿经过传送辊213,在辊214与移动的玻璃之间移动,并经由片材排出挡板和片材排出辊215排出到排出原稿托盘216上。
在本实施例中,ADF 101通过将原稿翻转过来来读取原稿的反面上的图像。ADF101通过使片材排出辊215的旋转方向反向来将原稿移动到反转路径217,并且在将原稿保持在片材排出辊215之间的同时切换片材排出挡板。通过使移动的原稿经由反转路径217抵靠定位辊209,并再次使原稿循环,来校正传送期间的原稿的歪斜。此后,ADF 101使传送辊212和大辊211再次将原稿移动到流读玻璃210,以便可以通过流读玻璃210读取原稿的反面。
原稿托盘201配备有能够在叠放的一批原稿S的副扫描方向上滑动的引导限制板218,以及响应于引导限制板218的移动而检测原稿S的宽度的原稿宽度传感器(未示出)。通过原稿宽度传感器和预定位传感器219确定叠放在原稿托盘201上的一批原稿S的尺寸。在ADF 101的传送路径上配设的原稿长度检测传感器(未示出)基于在原稿的前端被检测到之后直到其尾端被检测到为止传送原稿的距离来检测原稿的长度。基于原稿长度和原稿宽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确定原稿尺寸。
图像读取单元103通过用光学扫描器单元220在副扫描方向(参见
图2中的箭头A)上对原稿进行扫描来光学读取原稿台玻璃221上放置的原稿上所记录的图像信息。应当注意,放置在ADF 101上的原稿逐一地传送到ADF 101中的读取中心位置。此时,光学扫描器单元220移动到读取中心位置以在读取中心位置处读取原稿。通过光学系统读取放置在ADF 101上的原稿或放置在原稿台玻璃221上的原稿。光学系统包括流读玻璃210、原稿台玻璃221、光学扫描器单元220、反射镜222和223、透镜224和CCD传感器单元225。光学扫描器单元220配备有灯226和反射镜227。光学系统读取的图像信息经过光电转换,并作为图像数据输出到稍后将描述的控制器单元321。图像读取单元103中提供的白板228创建阴影白电平的参考数据。在本实施例中,CCD传感器单元225包括彩色CCD 229和单色CCD 230。
图3是示意性示出图1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布置的框图。参照图3,ADF 101具有CPU 300、ROM 301、RAM 302、电机303、传感器304、螺线管306和离合器307。CPU 300、ROM301、RAM 302、电机303、传感器304、螺线管306和离合器307经由总线308彼此连接。ADF 101还具有输入端口(未示出)和输出端口(未示出)。代表图2中的传感器的传感器304连接到输入端口。驱动图2中的用于传送的辊的电机303、螺线管306和离合器307连接到输出端口。
CPU 300根据存储在ROM 301中的控制程序来控制片材传送。CPU 300经由控制通信线309与图像读取单元103的CPU 310进行串行通信,并向图像读取单元103发送和从图像读取单元103接收控制数据。例如,CPU 300向图像读取单元103发送图像前端信号,该图像前端信号是原稿图像数据的前端的参考。CPU 300还接收从图像读取单元103的CPU 310接收控制数据,并且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将传感器304的检测结果发送到图像读取单元103。ROM 301存储控制程序和固定参数。RAM 302存储输入数据和工作数据。
图像读取单元103具有CPU 310、ROM 311、RAM 312、片材间隔校正单元313、图像处理单元314、光学系统电机驱动单元315、灯226、CCD传感器单元225和图像存储器316。CPU310、ROM 311、RAM 312、片材间隔校正单元313、图像处理单元314、光学系统电机驱动单元315和灯226经由总线320彼此连接。图像处理单元314连接到CCD传感器单元225和图像存储器316。
CPU 310进行与图像读取单元103相关的所有类型的控制。ROM 311存储程序。RAM312是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并且用作例如CPU 310的工作区。片材间隔校正单元313校正片材间隔。光学系统电机驱动单元315是用于驱动光学系统驱动电机的驱动器电路。CPU 310通过控制光学系统电机驱动单元315并使图像处理单元314控制CCD传感器单元225来执行图像读取处理。
为了实现片材传送,CPU 310向ADF 101的CPU 300发送与片材传送控制相关的命令。已接收到该命令的CPU 300监视放置在传送路径上的传感器304并驱动传送电机303、螺线管306和离合器307来实现片材传送。因此,CPU 310控制通过ADF 101进行的片材传送和通过图像读取单元103进行的图像读取。
已经经过透镜224并在CCD传感器单元225上形成图像的图像信号被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这样获得的数字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单元314进行各种类型的图像处理,例如阴影处理和其中检测并校正图像数据中的条纹的处理,然后被写入图像存储器316。然后,被写入图像存储器316中的数据经由图像通信线317被发送到控制器单元321。作为原稿图像数据的前端的参考的图像前端信号,具有被CPU 310调整的通知定时,并经由控制通信线318发送到控制器单元321。类似地,从ADF 101接收到的图像提示信号具有由CPU 310调整的通知定时,并经由控制通信线318发送到控制器单元321。
CPU 310控制图像处理单元314。CPU 310通过经由图像处理单元314向CCD传感器单元225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CCD传感器单元225。在用CCD传感器单元225扫描原稿图像的处理中,彩色CCD 229和单色CCD 230读取模拟图像信号。已读取的逐行模拟图像信号被输出到CCD控制单元319。CCD控制单元319将接收到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并将数字图像数据输出到图像存储器316。图像存储器316经由图像通信线317将接收到的数字图像数据发送到控制器单元321。
CPU 310经由控制通信线318与控制器单元321的CPU 322进行串行通信,并且向控制器单元321发送控制数据和从控制器单元321接收控制数据。基于从CPU 322接收到的控制数据,CPU 310检测正在传送的原稿的形状异常。为了检测形状异常,CPU 310计算在开始传送之前测得的到该批原稿S的最上表面的距离与在从开始对各张原稿的传送起经过预定时间段(t2)后测得的到该批原稿S的最上表面的距离之差。当该差等于或大于预定距离(d1)时,CPU 310确定原稿具有形状异常,并将确定结果通知给CPU 322。
控制器单元321控制包括ADF 101、图像读取单元103和图像形成单元104的整个图像形成设备100。控制器单元321具有CPU 322、图像处理电路323、扫描器I/F 324、图像存储器325、操作单元326、RAM 327、ROM 328、打印机I/F 329和HDD 330。CPU 322、图像处理电路323、扫描器I/F 324、图像存储器325、操作单元326、RAM 327、ROM 328、打印机I/F 329和HDD 330经由总线331相互连接。CPU 322将存储在HDD 330中的程序加载到RAM 327中并执行加载的程序。RAM 327是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并且用作例如CPU 322的工作区。ROM 328存储程序。控制器单元321将经由图像通信线317从图像读取单元103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存储在图像存储器325中。
图像处理电路323将存储在图像存储器325中的图像数据转换成图像。图像处理电路323对图像数据进行例如旋转处理、分辨率转换处理、缩放处理和色彩空间转换处理。旋转处理是将由32×32像素组成的图像旋转指定角度的处理。分辨率转换处理是图像的分辨率被转换的处理。缩放处理是图像被放大或缩小的处理。色彩空间转换处理是对多值输入图像进行矩阵运算,并且基于LUT将YUV图像转换为Lab图像的处理。在色彩空间转换处理中,由于其3×8矩阵运算和一维LUT,实现了基色去除和透印去除。图像处理电路323将转换后的图像数据返回至图像存储器325。
图4是示出在图3的图像处理电路323中用于实现透印去除的功能的功能框图。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处理电路323通过确定图像数据中的基色水平,进行用于去除与基色水平相对应的基色的计算,并将输入亮度值转换为输出亮度值来去除透印。当将原稿拉入给送器并开始由CCD传感器单元225读取时,图像信号生成模块401将读取的图像转换为亮度信号,并将亮度信号输出至直方图生成模块402。直方图生成模块402通过基于接收到的信号以任意采样间距提取像素来生成直方图,以对亮度水平进行计数。应当注意,在直到扫描开始才识别出原稿尺寸的情况下,图像信号生成模块401基于最大可能的图像长度来进行处理。
在图像处理电路323中,当在正在生成图像信号的同时确定了原稿尺寸时,原稿尺寸检测模块403将原稿尺寸通知给直方图生成区域改变模块404。直方图生成区域改变模块404将由直方图生成模块402采样的图像数据的区域改变为由原稿尺寸检测模块403通知的原稿尺寸。在扫描原稿之后,基色水平确定模块405从直方图生成模块402采样的直方图确定基色水平。基于所确定的基色水平,基色水平确定模块405在基色去除处理模块406中设置基色去除系数。基色去除处理模块406执行基于设置的系数从图像数据去除基色的处理。
再次参照图3,图像形成单元104传送记录片材,将图像数据作为可见图像打印在记录片材上,并且从图像形成设备100排出打印品。图像形成单元104具有控制单元332和印字单元333,以及图1中的片材给送单元105、片材排出单元106和整理器单元107。控制单元332、印字单元333、片材排出单元106和片材给送单元105经由总线334彼此连接。控制单元332控制图像形成单元104。当印字单元333准备好形成图像时,控制单元332经由控制通信线335将图像提示信号发送到控制器单元321。片材排出单元106具有从图像形成设备100排出打印品的功能。印字单元333具有将图像数据转印到片材上并定影图像数据的功能。印字单元333将经由图像通信线336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转印到片材上并将其定影。整理器单元107执行打孔和分类。
图5是图3中的操作单元326的外观图。操作单元326具有LCD触摸面板500、数字键盘501、ID键502、重置键503、引导键504、用户模式键505、中断键506、开始键507、停止键508、省电键509、计数器检查键510、LED 511、错误LED 512和电源LED 513。
LCD触摸面板500是包括液晶显示器的输入装置,其上附接有触摸面板。在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在操作图像形成设备100中使用的功能、图像数据等。数字键盘501包括用于输入0到9的数值的硬键。ID键502用于在逐个分区地管理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情况下,输入分区编号和加密代码。重置键503是用于重置已设置的模式的硬键。引导键504是用于显示说明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100中的各个模式的画面的硬键。用户模式键505是用于在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用户模式画面的硬键。在用户模式画面上可以配置图像形成设备100上的用户特定设置。
中断键506是用于进行中断复印的硬键。开始键507是用于开始复印或扫描的硬键。停止键508是用于取消正在执行的作业的硬键。省电键509是用于将图像形成设备100转换为省电状态或使图像形成设备100从省电状态返回的硬键。计数器检查键510是用于在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计数画面的硬键。在计数画面上显示通过对已经使用的复印片材数进行计数而获得的结果。当图像形成设备100正在运行时,例如,当图像形成设备100正在执行作业或正在执行将图像累积在图像存储器325中的处理时,LED 511点亮。在图像形成设备100中发生诸如卡纸或开门之类的错误时,错误LED 512点亮。当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开关接通时,电源LED 513点亮。
图6A是示出在图5中的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的复印画面600的示例的图。图6B是示出在图5中的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的防透印设置画面609的示例的图。图6C是示出在图5中的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的厚度选择画面614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6A,用于调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基本功能的按钮,例如,颜色选择按钮601、缩放按钮602和片材选择按钮603被放置在复印画面600上。与对应于各个按钮的功能相关的设置状态被显示在显示栏604中。其他功能按钮605也放置在复印画面600上。通过选择其他功能按钮605,用户能够配置与基本功能之外的功能有关的设置,例如,与如页面打印、页面汇总和装订的这种功能有关的设置。在复印画面600上还放置了用于调用用户经常使用的功能的快捷按钮,例如,双面按钮606、整理按钮607和防透印按钮608。双面按钮606是用于配置与双面打印有关设置的按钮。整理按钮607是用于配置与用于打印和后处理的输出模式有关的设置的按钮。防透印按钮608是用于配置与在读取原稿时防止透印的防透印功能有关的设置的按钮。当用户选择防透印按钮608时,以与复印画面600交叠的方式显示图6B中的防透印设置画面609。
防透印设置画面609包括开(ON)按钮610、关(OFF)按钮611、确认(OK)按钮612和取消按钮613。开按钮610是用于启用防透印功能的按钮。关按钮611是用于禁用防透印功能的按钮。例如,当用户在选择了开按钮610的状态下按下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的确认按钮612时,启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防透印功能。当用户在选择了关按钮611的状态下按下确认按钮612时,禁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防透印功能。另一方面,当用户按下取消按钮613时,在不配置与防透印功能有关的设置的情况下,关闭防透印设置画面609。
当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感测到原稿时,在LCD触摸面板500上还显示图6C中的厚度选择画面614。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用户设置由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的原稿的厚度。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放置用于设置原稿的厚度的按钮,例如,厚片材按钮615、常规按钮616和薄片材按钮617。应当注意,在本实施例中,与厚片材按钮615对应的原稿的厚度例如为220g/m2,与常规按钮616对应的原稿的厚度例如为64至128或157g/m2,与薄片材按钮617对应的原稿的厚度例如为37、42或52g/m2。确认按钮618也显示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当用户在选择厚片材按钮615、常规按钮616和薄片材按钮617中的任何一个的状态下按下确认按钮618时,将与所选择的按钮相对应的厚度设置为由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的原稿的厚度。
图7是示出由图3中的控制器单元321执行的扫描控制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通过控制器单元321的CPU 322执行从ROM 328扩展到RAM 327中的程序来实现图7中的处理。假设在图7中的处理中,复印画面600被显示在LCD触摸面板500上。
参照图7,CPU 322基于来自原稿检测传感器203的通知,确定是否在ADF 101上放置了任何原稿(步骤S701)。
作为步骤S701中的确定结果,当在ADF 101上没有放置原稿时,CPU 322执行稍后将描述的在步骤S711中的处理。作为步骤S701中的确定结果,当在ADF 101上放置了任何原稿时,CPU 322在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厚度选择画面614(步骤S702)。当用户按下厚度选择画面614上的确认按钮618时(步骤S703中为“是”),CPU 322确定放置在ADF 101上的原稿的厚度(步骤S704)。在步骤S704中,CPU 322基于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设置的原稿的厚度来确定放置在ADF 101上的原稿的厚度。
作为步骤S704中的确定结果,当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设置的原稿的厚度为“常规”时,CPU 322执行将稍后描述的在步骤S711中的处理。作为步骤S704中的确定结果,当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设置的原稿的厚度为“薄片材”时,CPU 322确定在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选择了“开”还是“关”。(步骤S705)。
作为步骤S705中的确定结果,当在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选择“开”时,CPU 322执行将稍后描述的在步骤S711中的处理,同时保持防透印功能启用。作为步骤S705中的确定结果,当在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选择“关”时,由于已经禁用防透印功能,所以CPU 322启用防透印功能(步骤S706)。即,在本实施例中,当由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到的原稿是薄片材时,无论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的设置如何,都启用防透印功能。然后,CPU 322在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图8A中的通知画面801,其指示已经启用了防透印功能(步骤S707)。之后,CPU 322执行将稍后描述的在步骤S711中的处理。
作为步骤S704中的确定结果,当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设置的原稿的厚度是“厚片材”时,CPU 322确定在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选择了“开”还是“关”(步骤S708)。
作为步骤S708中的确定结果,当在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选择“关”时,CPU 322执行将稍后描述的在步骤S711中的处理,同时保持防透印功能禁用。作为步骤S708中的确定结果,当在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选择“开”时,由于已经启用防透印功能,所以CPU 322禁用防透印功能(步骤S709)。即,在本实施例中,当由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到的原稿是厚片材时,不管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的设置如何,都禁用防透印功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管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的设置如何,都基于步骤S704中关于原稿厚度的确定结果来将防透印功能控制为启用/禁用。然后,CPU 322在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图8B中的通知画面802,其指示已经禁用了防透印功能(步骤S710)。之后,CPU 322确定用户是否按下了开始键507(步骤S711)。
作为步骤S711中的确定结果,当用户没有按下开始键507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701。作为步骤S711中的确定结果,当用户按下开始键507时,CPU 322指示图像读取单元103开始读取原稿(步骤S712)。响应于该指令,图像读取单元103执行图9中的扫描处理。之后,CPU 322结束本处理。
图9是示出由图3中的图像读取单元103执行的扫描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通过图像读取单元103的CPU 310执行从ROM 311扩展到RAM 312中的程序来实现图9中的处理。
参照图9,CPU 310确定放置在ADF 101上的原稿的厚度(步骤S901)。在步骤S901中,与步骤S704一样,CPU 310基于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设置的原稿的厚度来确定放置在ADF 101上的原稿的厚度。
作为步骤S901中的确定结果,当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设置的原稿的厚度为“常规”时,CPU 310执行将稍后描述的在步骤S903中的处理。作为步骤S901中的确定结果,当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设置的原稿的厚度为“厚片材”或“薄片材”时,CPU 310执行步骤S902中的处理。在步骤S902中,CPU 310提供通知,该通知指示ADF 101的CPU 300将原稿的传送速度控制为低速。响应于该通知,CPU 300将驱动传送辊208、定位辊209、传送辊212、传送辊213、大辊211和片材排出辊215的各个电机的RPM(每分钟转速)降低至预定的RPM。这将原稿的传送速度从作为正常速度的预先设置的第一速度控制为作为低速的第二速度。第二速度被设置为例如第一速度的一半,以使得作为薄片材的排出的原稿能够完全落在排出原稿托盘216上,并且防止作为厚片材的原稿在ADF 101中的传送路径(传送路线)的弯曲区域中的扭矩不足。
然后,CPU 310开始给送原稿(步骤S903)并读取图像数据(步骤S904)。读取的图像数据被发送到控制器单元321,并通过扫描器I/F 324存储在图像存储器325中。之后,CPU310指示控制器单元321对存储在图像存储器325中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步骤S905)。响应于该指令,控制器单元321对存储在图像存储器325中的图像数据执行各种类型的图像处理。例如,当启用防透印功能时,控制器321执行将稍后描述的在图10中的透印去除图像处理。然后,CPU 310确定在原稿托盘201上是否留下任何原稿(步骤S906)。
作为步骤S906中的确定结果,当在原稿托盘201上留下了原稿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903。作为步骤S906中的确定结果,当在原稿托盘201上没有留下原稿时,CPU 310结束本处理。
图10是示出由图3中的控制器单元321执行的透印去除图像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通过控制器单元321的CPU 322执行从ROM 328扩展到RAM 327中的程序来实现图10中的处理。
参照图10,CPU 322经由扫描器I/F 324读取存储在图像存储器325中的图像数据(步骤S1001)。接下来,CPU 322确定是否启用了防透印功能(步骤S1002)。
作为步骤S1002中的确定结果,当未启用防透印功能时,CPU 322结束本处理。作为步骤S1002中的确定结果,当启用防透印功能时,CPU 322根据图像数据的亮度水平生成直方图(步骤S1003)。然后,CPU 322基于所生成的直方图确定基色水平(步骤S1004)。图11A示出了字母1102透印在扫描图像数据1101中。当读取的图像数据1101包括正面的字母图像和透印字母1102时,例如,生成了图11B中的直方图1103。在直方图1103中,横轴表示0至255,并且纵轴表示通过对在对应的亮度水平的像素进行计数而获得的值。CPU 322例如基于直方图1103来确定基色水平。在直方图1103中,将具有最大计数值并且对应于背景的亮度255排除的亮度,例如,由图11B中的附图标记1104指定的亮度水平195被确定为基色水平。然后,CPU 322基于在步骤S1004中确定的基色水平来设置用于去除基色的系数。此后,CPU322基于设置的系数执行基色去除处理(步骤S1005)。结果,从扫描的图像数据1101中去除透印字母1102以生成图11C中的图像数据1105。然后,CPU 322结束本处理。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由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到的原稿是薄片材时,启用防透印功能。结果,对扫描的图像数据进行透印去除图像处理,这防止了透印数据的输出。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当由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到的原稿是薄片材时,将原稿的传送速度控制为比预先设置的第一速度更低的第二速度。结果,避免了在正在传送原稿时原稿的尾端碰到后续原稿的前端的情况,因此防止了在原稿传送期间发生诸如卡纸和叠放不佳的错误。即,根据上述实施例,防止了透印数据的输出,同时防止了在原稿传送期间发生卡纸和叠放不佳。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当由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到的原稿是厚片材时,禁用防透印功能。这防止了执行为了从是不可能透印的厚片材的原稿中通过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去除透印而进行的不必要的图像处理。结果,避免了由于图像处理而丢失一部分扫描的图像数据的情况。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当由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到的原稿是厚片材时,将原稿的传送速度控制为第二速度。这防止了当正在传送厚原稿时在ADF 101的传送路径的弯曲区域中的传送辊上的负荷变得过高,从而防止了在正在传送厚原稿时发生诸如卡纸和叠放不佳的错误。即,在上述实施例中,防止了在厚原稿的传送期间发生卡纸和叠放不佳的情况,同时避免了由不必要的图像处理而损失一部分图像数据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中,不管用户在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进行的设置如何,基于在步骤S704中关于原稿的厚度的确定结果,控制防透印功能被启用或禁用,。结果,即使当用户没有适当地配置关于防透印功能的设置时,或者当用户忘记配置该设置时,将关于防透印功能的设置控制为适合于原稿的厚度的适当设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用户选择了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上的关按钮611,并且由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到的原稿为薄片材的情况下,启用防透印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在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通知画面801,该通知画面801提供防透印功能已被启用的通知。另一方面,在用户在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中选择开按钮610,并且由原稿检测传感器203检测到的原稿是厚片材的情况下,禁用防透印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在LCD触摸面板500上显示通知画面802,该通知画面802提供防透印功能已被禁用的通知。这向用户通知,对于防透印功能,已经进行了与用户在防透印设置画面609中进行的设置不同的设置,使得用户可以识别防透印功能的设置状态。
应当注意,原稿的厚度不一定在厚度选择画面614上设置,而是可以基于ADF 101中设置的传感器所检测的结果来设置。例如,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可以以在它们之间保持原稿的方式放置在原稿传送路径上,并且可以基于光接收器接收的穿过原稿光量来确定原稿的厚度。这使用户不必经由操作单元设置厚度。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存在厚片材、常规片材和薄片材以外的其他选择,作为原稿的厚度的要选择的选择。例如,可以设置“明信片”、“铜版纸”和“账本副本”。对于“明信片”,可以将厚度设置为厚片材,而对于“账本副本”,可以将厚度设置为薄片材。结果,即使当用户不知道原稿的厚度时,也可以基于片材类型来设置适当的厚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当设置原稿的厚度时可以设置基重。在要扫描的原稿的片材类型被固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预先设置的基重之一,或者当扫描原稿时可以在操作单元326上输入基重。这使得可以根据基重准确确定原稿的厚度。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也可以通过如下实现:一种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该系统或装置读出并执行在存储介质(其也可被更充分地称为“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记录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例如,一个或更多个程序),以执行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并且/或者,该系统或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的一个或更多个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以及由该系统或者装置的计算机执行的方法,例如,从存储介质读出并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并且/或者,控制所述一个或更多个电路以执行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并且可以包括分开的计算机或分开的处理器的网络,以读出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以例如从网络或存储介质被提供给计算机。例如,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如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存储器,光盘(例如,压缩盘(CD),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蓝光光盘(BD)TM),闪速存储器装置,存储卡,等等。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虽然针对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这类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0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204139号的权益,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并入本文。

Claims (12)

1.一种图像读取设备,其包括原稿托盘;设置装置,其用于设置原稿的类型;传送控制装置,其用于基于由设置装置设置的原稿的类型来控制由传送装置进行的对原稿的传送;以及读取装置,其用于读取由传送装置传送的原稿上的图像,所述图像读取设备包括:
检测装置,其用于检测原稿已经被放置在原稿托盘上;以及
显示装置,其用于响应于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已被放置在原稿托盘上而显示用于设置原稿的类型的对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基于设置的原稿的类型,启用对原稿的防透印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在设置的原稿的类型是第一类型的情况下,对原稿不启用防透印功能,而在设置的原稿的类型是比第一类型更薄的片材的情况下,启用对原稿的防透印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所述图像读取设备还包括通知装置,其用于提供已经启用对原稿的防透印功能的通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在设置的原稿的类型是第一类型的情况下,不启用对原稿的防透印功能,而在设置的原稿的类型是比第二类型更厚的片材的情况下,不启用对原稿的防透印功能,其中第二类型比第一类型更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在设置的原稿的类型为第一类型的情况下,传送控制装置使传送装置以第一传送速度传送原稿,而在设置的原稿的类型是比第一类型更薄的片材的情况下,传送控制装置使传送装置以低于第一传送速度的第二传送速度传送原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在设置的原稿的类型为第一类型的情况下,传送控制装置使传送装置以第一传送速度传送原稿,而在设置的原稿的类型是比第二类型更厚的片材的情况下,传送控制装置使传送装置以低于第一传送速度的第三传送速度传送原稿,其中第二类型比第一类型更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中,传送装置通过弯曲的传送路径来传送原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中,所述类型是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所述图像读取设备还包括打印装置,其用于打印通过读取装置从原稿读取的图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所述图像读取设备还包括发送装置,其用于发送基于由读取装置从原稿读取的图像而生成的图像数据。
12.一种图像读取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图像读取设备包括:原稿托盘;设置装置,其用于设置原稿的类型;传送控制装置,其用于基于由设置装置设置的原稿的类型来控制由传送装置进行的对原稿的传送;以及读取装置,其用于读取由传送装置传送的原稿上的图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原稿已经被放置在原稿托盘上;以及
响应于检测到原稿已被放置在原稿托盘上而显示用于设置原稿的类型的对象。
CN201911036373.3A 2018-10-30 2019-10-29 读取原稿的图像读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11316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4139A JP7229723B2 (ja) 2018-10-30 2018-10-30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8-204139 2018-10-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1649A true CN111131649A (zh) 2020-05-08

Family

ID=68382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36373.3A Pending CN111131649A (zh) 2018-10-30 2019-10-29 读取原稿的图像读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006018B2 (zh)
EP (1) EP3648444B1 (zh)
JP (1) JP7229723B2 (zh)
KR (1) KR102537851B1 (zh)
CN (1) CN11113164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5427A (zh) * 2018-12-27 2020-07-07 佳能株式会社 多功能机、图像扫描装置及多功能机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9723B2 (ja) * 2018-10-30 2023-0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664523B1 (ja) * 2019-01-17 2020-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224929B2 (ja) * 2019-01-21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4097233A (ja) * 2023-01-05 2024-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604A (ja) * 1992-06-25 1994-02-01 Canon Inc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
CN1098359A (zh) * 1993-06-21 1995-02-08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传送装置
CN101465942A (zh) * 2007-12-20 2009-06-2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JP2010265044A (ja) * 2009-05-12 2010-11-25 Sharp Corp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そ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6210378A (zh) * 2014-06-18 2016-12-07 佳能株式会社 原稿读取装置及原稿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180160008A1 (en) * 2016-12-01 2018-06-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06291B1 (en) * 1982-10-08 1991-12-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US5008714A (en) * 1987-10-09 1991-04-16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discharging a manually positioned document
JPH0624604U (ja) 1992-08-31 1994-04-05 東陶機器株式会社 自動洗髪機
JP3304555B2 (ja) * 1993-09-22 2002-07-22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US6252680B1 (en) * 1998-01-08 2001-06-26 Xerox Corporation Image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canning artifact detection
US6760048B1 (en) * 1999-06-15 2004-07-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isplay of occluded display elements on a computer display
JP3768052B2 (ja) * 1999-12-14 2006-04-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処理方法、カラー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ための記録媒体
US6300804B1 (en) * 2000-02-09 2001-10-09 Teradyne, Inc. Differential comparator with dispersion reduction circuitry
US6744536B2 (en) * 2001-01-22 2004-06-01 Xerox Corporation Document scanner having replaceable backing and automatic selection of registration parameters
JP4059781B2 (ja) * 2003-02-06 2008-03-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9314A (ja) 2005-08-08 2007-02-22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JP2008060867A (ja) 2006-08-31 2008-03-13 Sharp Corp 原稿読取り装置
JP5090004B2 (ja) 2007-01-31 2012-12-05 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US8902480B1 (en) * 2013-08-27 2014-12-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eading apparatus and reading method
JP2016123039A (ja) * 2014-12-25 2016-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94278B2 (ja) * 2014-12-25 2019-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印刷装置
JP6338554B2 (ja) * 2015-07-06 2018-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821296B2 (ja) * 2015-09-28 2021-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513403B2 (en) * 2016-05-19 2019-12-2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8019187A (ja) 2016-07-26 2018-02-01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の画像読取方法
US9942432B2 (en) * 2016-08-18 2018-04-10 Xerox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scanning backing material
JP6800672B2 (ja) * 2016-09-20 2020-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087836A (ja) * 2016-11-28 2018-06-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22108B2 (ja) * 2016-12-06 2021-01-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904699B2 (ja) * 2016-12-26 2021-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
JP2019047269A (ja) * 2017-08-31 2019-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9164517A (ja) * 2018-03-19 2019-09-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端末、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29723B2 (ja) * 2018-10-30 2023-0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7250513B2 (ja) * 2018-12-27 2023-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複合機、複合機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64523B1 (ja) * 2019-01-17 2020-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504599B2 (ja) * 2020-01-24 2024-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604A (ja) * 1992-06-25 1994-02-01 Canon Inc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
CN1098359A (zh) * 1993-06-21 1995-02-08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传送装置
CN101465942A (zh) * 2007-12-20 2009-06-2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JP2010265044A (ja) * 2009-05-12 2010-11-25 Sharp Corp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そ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6210378A (zh) * 2014-06-18 2016-12-07 佳能株式会社 原稿读取装置及原稿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180160008A1 (en) * 2016-12-01 2018-06-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5427A (zh) * 2018-12-27 2020-07-07 佳能株式会社 多功能机、图像扫描装置及多功能机的控制方法
US11172087B2 (en) 2018-12-27 2021-1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ultifunction machine,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multifunction machine,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that controls conveyance of a docu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document
CN111385427B (zh) * 2018-12-27 2022-11-04 佳能株式会社 多功能机、图像扫描装置及多功能机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48444B1 (en) 2023-09-06
US20200137259A1 (en) 2020-04-30
KR102537851B1 (ko) 2023-05-31
US11503181B2 (en) 2022-11-15
JP2020072341A (ja) 2020-05-07
KR20200049629A (ko) 2020-05-08
JP7229723B2 (ja) 2023-02-28
US11006018B2 (en) 2021-05-11
US20210234988A1 (en) 2021-07-29
EP3648444A1 (en) 2020-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48444B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that reads originals,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storage medium
US10455114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11172087B2 (en) Multifunction machine,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multifunction machine,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that controls conveyance of a docu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document
US1066390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2041206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having sensor for detecting shape of fed documents, control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having stored therein control method
JP769065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47704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able to detect a bound document during feeding
KR102585676B1 (ko) 화상 판독 장치, 화상 판독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및 저장 매체
KR102606482B1 (ko) 화상 처리 장치, 화상 처리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및 저장 매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