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3366A - 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双向逆流换热方法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双向逆流换热方法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23366A CN111023366A CN201911311842.8A CN201911311842A CN111023366A CN 111023366 A CN111023366 A CN 111023366A CN 201911311842 A CN201911311842 A CN 201911311842A CN 111023366 A CN111023366 A CN 1110233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countercurrent
- heat exchange
- inlet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双向逆流换热方法和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包括逆流换热器、第一总管、第二总管和换向管路组,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均与换向管路组连接,逆流换热器具有逆流进流管和逆流出流管,逆流进流管和逆流出流管均与换向管路组连接;换向管路组选择性地连通第一总管和逆流进流管并连通第二总管和逆流出流管;或者连通第二总管和逆流进流管并连通第一总管和逆流出流管。本发明通过换向管路组的切换作用,使得进入逆流换热器的冷媒流向保持恒定,即保持与空气流向相反,进而使得无论制热还是制冷时逆流换热器均能够实现逆流换热,大大提高了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双向逆流换热方法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常规空调优先将制冷流向设置为逆流换热,既制冷运行时,冷媒整体流向与风向相反;制热运行时,换热器中冷媒反向循环,冷媒整体流向与风向相同。
在制热时,由于处于顺流换热状态,导致部分管路内的冷媒与空气温差较小,换热效果差。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换热效果好,能够提升制热效果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换热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在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包括逆流换热器、第一总管、第二总管和换向管路组,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均与换向管路组连接,逆流换热器具有逆流进流管和逆流出流管,逆流进流管和逆流出流管均与换向管路组连接;
换向管路组选择性地连通第一总管和逆流进流管并连通第二总管和逆流出流管;或者连通第二总管和逆流进流管并连通第一总管和逆流出流管,以使经过逆流换热器的冷媒流向与经过逆流换热器的空气流向相反。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在制冷时,冷媒由第一总管流入,第二总管流出,换向管路组连通第一总管和逆流进流管,并连通第二总管和逆流出流管,使得冷媒通过第一总管流入逆流进流管,并由逆流出流管流入第二总管,能够实现冷媒经过逆流换热器时的流向与空气流向相反,进而实现逆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在制热时,冷媒由第二总管流入,并由第一总管流出,换向管路组连通第二总管和逆流进流管,并连通第一总管和逆流出流管,使得冷媒通过第二总管流入逆流进流管,并有逆流出流管流入第一总管,同样能够实现冷媒经过逆流换热器时的流向与空气流向相反,进而实现逆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通过换向管路组的切换作用,使得进入逆流换热器的冷媒流向保持恒定,即保持与空气流向相反,进而使得无论制热还是制冷时逆流换热器均能够实现逆流换热,大大提高了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换向管路组包括第一进流管、第一出流管、第二进流管和第二出流管,第一进流管的两端分别与逆流进流管和第一总管连接,第一出流管的两端分别与逆流出流管和第二总管连接;第二进流管的两端分别与逆流进流管和第二总管连接,第二出流管的两端分别与逆流出流管和第一总管连接;第一进流管和第二出流管择一与第一总管连通,第二进流管和第一出流管择一与第二总管连通,且第一进流管与第二总管之间截断,第一出流管与第一总管之间截断。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在制冷时连通第一进流管和第一总管,并且连通第一出流管和第二总管,使得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总管、第一进流管和逆流进流管,经过逆流换热器逆流换热后冷媒再依次通过逆流出流管、第一出流管和第二总管,从而实现了制冷状态下的逆流换热;在制热时连通第二进流管和第二总管,并连通第二出流管和第一总管,使得冷媒依次通过第二总管、第二进流管、逆流进流管,经过逆流换热器换热后冷媒再依次通过逆流出流管、第二出流管和第一总管,从而实现了制热状态下的逆流换热,通过设置第一进流管、第一出流管、第二进流管和第二出流管,使得制热制冷状态下管路的切换更加快捷和方便,同时控制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第一进流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一出流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二进流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第二出流管上设置有第四阀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用于在制热时关闭并在制冷时开启,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用于在制热时开启并在制冷时关闭。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通过在管路上设置阀门来控制管路的截断和导通,使得制热制冷状态下管路的切换更加便捷和方便,保证切换控制的可靠性,进一步保证了控制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进流管、第二出流管以及第一总管通过第一三通阀连接,第一三通阀用于在制冷时连通第一总管和第一进流管,或者在制热时连通第一总管和第二出流管;第一出流管、第二进流管以及第二总管通过第二三通阀连接,第二三通阀用于在制冷时连通第二总管和第一出流管,或者在制热时第二总管和第二进流管。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通过设置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使得制热制冷状态下管路的切换更加便捷和方便,保证切换控制的可靠性,进一步保证了控制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进流管、第二进流管和逆流进流管通过第三三通阀连接,第三三通阀用于在制冷时连通第一进流管和逆流进流管,或者在制热时连通第二进流管和逆流进流管;第一出流管、第二出流管和逆流出流管通过第四三通阀连通,第四三通阀用于在制冷时连通第一出流管和逆流出流管,或者在制热时连通第二出流管和逆流出流管。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通过设置第三三通阀和第四三通阀,增加了换向步骤,能够保证管路的开启顺序正确,防止出现管路互相干涉的情况,提高了管路切换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逆流换热器包括壳体和逆流换热管,壳体具有相对的进风侧和出风侧,逆流换热管设置在壳体中并具有逆流进流管和逆流出流管,逆流进流管靠近出风侧设置,逆流出流管靠近进风侧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通过逆流换热管进行换热,且逆流进流管靠近出风侧设置,逆流出流管靠近进风侧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处于逆流换热状态,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换向管路组为多个,逆流换热管为多套,多套逆流换热管沿垂直于进风方向的平面均布在壳体内,以使多个逆流进流管均靠近出风侧设置且与多个换向管路组一一对应连接,多个逆流出流管靠近进风侧设置且与多个换向管路组一一对应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通过设置多套逆流换热管和多个环向管路组,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逆流换热管包括多个换热直管和至少一个弯管,多个换热直管相互平行地设置在壳体内,且每个换热直管垂直于进风方向设置,相邻两个换热直管的端部通过弯管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空气流经多个换热直管与换热直管中流动的冷媒进行换热,并且多个换热直管平行设置,使得接触面积更大,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双向逆流换热系统还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和节流机构,压缩机与第一总管连接,节流机构与第二总管连接,蒸发器分别与压缩机和节流机构连接,且蒸发器、节流机构、逆流换热器以及压缩机共同形成冷媒循环管路。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逆流换热方法,适用于前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在制冷时,控制换向管路组将第一总管和逆流进流管连通,并将第二总管和逆流出流管连通,以使冷媒流向和空气流向相反;
在制热时,控制换向管路组将第一总管和逆流出流管连通,并将第二总管和逆流进流管连通,以使冷媒流向和空气流向相反。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方法,无论制热或者制冷时,通过换向管路组都能够实现逆流换热,大大提升了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包括逆流换热器、第一总管、第二总管和换向管路组,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均与换向管路组连接,逆流换热器具有逆流进流管和逆流出流管,逆流进流管和逆流出流管均与换向管路组连接;换向管路组选择性地连通第一总管和逆流进流管并连通第二总管和逆流出流管;或者连通第二总管和逆流进流管并连通第一总管和逆流出流管,以使经过逆流换热器的冷媒流向与经过逆流换热器的空气流向相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10-逆流换热器;110a-逆流进流管;110b-逆流出流管;111-壳体;113-逆流换热管;115-换热直管;117-弯管;130-第一总管;150-第二总管;160-换向管路组;161-第一进流管;161a-第一阀门;161b-第一三通阀;163-第一出流管;163a-第二阀门;163b-第二三通阀;165-第二进流管;165a-第三阀门;165b-第三三通阀;167-第二出流管;167a-第四阀门;167b-第四三通阀;170-压缩机;180-蒸发器;190-节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通常是恒定方向设置的管路来连接换热器与其他部件,由于制热和制冷时外部管道内的冷媒流向不同,这直接导致了进入换热器内部的冷媒流向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换热器内部的冷媒流向,在空气流向不变的情况下,现有技术中无法做到制冷和制热时均实现逆流换热,只能实现制冷时逆流换热,制热时顺流换热,或者相反,这就导致了制热或者制冷时换热效果差,换热效率低。
第一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其无论制热或者制冷时均能够实现逆流换热,大大提升了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包括逆流换热器110、第一总管130、第二总管150和换向管路组160,第一总管130和第二总管150均与换向管路组160连接,逆流换热器110具有逆流进流管110a和逆流出流管110b,逆流进流管110a和逆流出流管110b均与换向管路组160连接;换向管路组160选择性地连通第一总管130和逆流进流管110a并连通第二总管150和逆流出流管110b;或者连通第二总管150和逆流进流管110a并连通第一总管130和逆流出流管110b,以使经过逆流换热器110的冷媒流向与经过逆流换热器110的空气流向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还包括压缩机170、蒸发器180和节流机构190,压缩机170与第一总管130连接,节流机构190与第二总管150连接,蒸发器180分别与压缩机170和节流机构190连接,且蒸发器180、节流机构190、逆流换热器110以及压缩机170共同形成冷媒循环管路。关于压缩机170、蒸发器180和节流机构190的具体结构可参见现有的空调换热系统,在此不一一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在制冷时,冷媒由压缩机170流向节流机构190,在制热时,冷媒的外部流向相反,冷媒由节流机构190流向压缩机170。即在制冷时,冷媒由第一总管130流入,第二总管150流出,换向管路组160连通第一总管130和逆流进流管110a,并连通第二总管150和逆流出流管110b,使得冷媒通过第一总管130流入逆流进流管110a,并由逆流出流管110b流入第二总管150,能够实现冷媒经过逆流换热器110时的流向与空气流向相反,进而实现逆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在制热时,冷媒由第二总管150流入,并由第一总管130流出,换向管路组160连通第二总管150和逆流进流管110a,并连通第一总管130和逆流出流管110b,使得冷媒通过第二总管150流入逆流进流管110a,并有逆流出流管110b流入第一总管130,同样能够实现冷媒经过逆流换热器110时的流向与空气流向相反,进而实现逆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通过换向管路组160的切换作用,使得进入逆流换热器110的冷媒流向保持恒定,即保持与空气流向相反,进而使得无论制热还是制冷时逆流换热器110均能够实现逆流换热,大大提高了换热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逆流换热器110为设置在室外机中的冷凝器,室内机中设置有蒸发器180。当然,此处逆流换热器110也可以是设置在室内机中,室外机中设置有冷凝器,其压缩机170和节流机构190的连接方式也随之改变。
逆流换热器110包括壳体111和逆流换热管113,壳体111具有相对的进风侧和出风侧,逆流换热管113设置在壳体111中并具有逆流进流管110a和逆流出流管110b,逆流进流管110a靠近出风侧设置,逆流出流管110b靠近进风侧设置。通过逆流换热管113进行换热,且逆流进流管110a靠近出风侧设置,逆流出流管110b靠近进风侧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处于逆流换热状态,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逆流换热管113包括多个换热直管115和至少一个弯管117,多个换热直管115相互平行地设置在壳体111内,且每个换热直管115垂直于进风方向设置,相邻两个换热直管115的端部通过弯管117连接。空气流经多个换热直管115与换热直管115中流动的冷媒进行换热,并且多个换热直管115平行设置,使得接触面积更大,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逆流换热管113为常规的管式换热器结构,其通过在端部设置弯管117来实现冷媒的转向,主要通过多个换热直管115进行换热,其具体结构可参见现有的管式换热器。
在本实施例中,换向管路组160为多个,逆流换热管113为多套,多套逆流换热管113沿垂直于进风方向的平面均布在壳体111内,以使多个逆流进流管110a均靠近出风侧设置且与多个换向管路组160一一对应连接,多个逆流出流管110b靠近进风侧设置且与多个换向管路组160一一对应连接。通过设置多套逆流换热管113和多个环向管路组,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换向管路组160为两个、逆流换热管113为两套为例进行说明,两个逆流换热管113沿上下方向分布在壳体111中,从而形成沿上下方向的换热面,逆流换热管113内的冷媒与流经两个逆流换热管113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换向管路组160包括第一进流管161、第一出流管163、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出流管167,第一进流管161的两端分别与逆流进流管110a和第一总管130连接,第一出流管163的两端分别与逆流出流管110b和第二总管150连接;第二进流管165的两端分别与逆流进流管110a和第二总管150连接,第二出流管167的两端分别与逆流出流管110b和第一总管130连接;第一进流管161和第二出流管167择一与第一总管130连通,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一出流管163择一与第二总管150连通,且第一进流管161与第二总管150之间截断,第一出流管163与第一总管130之间截断。在制冷时连通第一进流管161和第一总管130,并且连通第一出流管163和第二总管150,使得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总管130、第一进流管161和逆流进流管110a,经过逆流换热器110逆流换热后冷媒再依次通过逆流出流管110b、第一出流管163和第二总管150,从而实现了制冷状态下的逆流换热;在制热时连通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总管150,并连通第二出流管167和第一总管130,使得冷媒依次通过第二总管150、第二进流管165、逆流进流管110a,经过逆流换热器110换热后冷媒再依次通过逆流出流管110b、第二出流管167和第一总管130,从而实现了制热状态下的逆流换热,通过设置第一进流管161、第一出流管163、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出流管167,使得制热制冷状态下管路的切换更加快捷和方便,同时控制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流管161、第一出流管163、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出流管167的管径均相同,且均与第一总管130和第二总管150的管径相同,避免冷媒在经过不同管路时流速发生变化而影响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流管16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61a,第一出流管163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63a,第二进流管165上设置有第三阀门165a,第二出流管167上设置有第四阀门167a,第一阀门161a和第二阀门163a用于在制热时关闭并在制冷时开启,第三阀门165a和第四阀门167a用于在制热时开启并在制冷时关闭。通过在管路上设置阀门来控制管路的截断和导通,使得制热制冷状态下管路的切换更加便捷和方便,保证切换控制的可靠性,进一步保证了控制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161a、第二阀门163a、第三阀门165a和第四阀门167a均为电磁阀,且通过一阀门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具体地,换向管路组160为多个,且逆流换热器110为多个,每个第一进流管16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61a,每个第一出流管163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63a,每个第二进流管165上设置有第三阀门165a,每个第二出流管167上设置有第四阀门167a,在制热时,阀门控制系统控制多个第一阀门161a和多个第二阀门163a关闭,多个第三阀门165a和多个第四阀门167a开启,使得每个换向管路组160中的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总管150连通,第二出流管167与第一总管130连通,同时第一进流管161和第二进流管165处于截止状态,冷媒由节流机构190流入第二总管150,并流经第二进流管165和逆流进流管110a后进入逆流换热器110,与流经逆流换热器110的空气进行逆流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逆流出流管110b流出后流经第二出流管167进入第一总管130,并流入压缩机170。在制冷时,阀门控制系统控制多个第一阀门161a和多个第二阀门163a开启,多个第三阀门165a和多个第四阀门167a关闭,使得每个换向管路组160中的第一进流管161和第一总管130连通,第一出流管163和第二总管150连通,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出流管167处于截止状态,冷媒由压缩机170流入第一总管130,并流经第一进流管161和逆流进流管110a厚进入逆流换热器110,与流经逆流换热器110的空气进行逆流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逆流出流管110b流出后流经第一出流管163厚进入第二总管150,并流入节流机构190。通过阀门控制系统对多个阀门进行控制,实现了无论是制热时或者制冷时,流经逆流换热器110的冷媒流线均不会发生改变,且均能够实现与空气的逆流换热,大大提升了其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通过设置第一进流管161、第一出流管163、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出流管167,并且在第一进流管161上设置第一阀门161a,在第一出流管163上设置第二阀门163a,在第二进流管165上设置第三阀门165a,在第二出流管167上设置第四阀门167a,通过多个阀门的调节启闭,实现了冷媒流向的调节,使得制冷或制热时流经逆流换热器110的冷媒流向都不会发生改变,并且在制冷或者制热状态下均能够实现逆流换热,大大提高了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逆流换热方法,适用于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其中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制冷时,执行步骤S1:控制换向管路组160将第一总管130和逆流进流管110a连通,并将第二总管150和逆流出流管110b连通,以使冷媒流向和空气流向相反;
在制热时,执行步骤S2:控制换向管路组160将第一总管130和逆流出流管110b连通,并将第二总管150和逆流进流管110a连通,以使冷媒流向和空气流向相反。
具体而言,换向管路组160包括第一进流管161、第一出流管163、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出流管167,第一进流管161的两端分别与逆流进流管110a和第一总管130连接,第一出流管163的两端分别与逆流出流管110b和第二总管150连接;第二进流管165的两端分别与逆流进流管110a和第二总管150连接,第二出流管167的两端分别与逆流出流管110b和第一总管130连接;第一进流管16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61a,第一出流管163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63a,第二进流管165上设置有第三阀门165a,第二出流管167上设置有第四阀门167a,第一阀门161a和第二阀门163a用于在制热时关闭并在制冷时开启,第三阀门165a和第四阀门167a用于在制热时开启并在制冷时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门161a、第二阀门163a、第三阀门165a和第四阀门167a均为电磁阀,并通过阀门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在执行步骤S1时,阀门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阀门161a和第二阀门163a开启,第三阀门165a和第四阀门167a关闭,使得每个换向管路组160中的第一进流管161和第一总管130连通,并使得第一总管130和逆流进流管110a连通,第一出流管163和第二总管150连通,并使得第二总管150和逆流出流管110b连通,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出流管167处于截止状态,冷媒由压缩机170流入第一总管130,并流经第一进流管161和逆流进流管110a厚进入逆流换热器110,与流经逆流换热器110的空气进行逆流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逆流出流管110b流出后流经第一出流管163厚进入第二总管150,并流入节流机构190。在执行步骤S2时,阀门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阀门161a和第二阀门163a关闭,第三阀门165a和第四阀门167a开启,使得每个换向管路组160中的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总管150连通,并使得第二总管150和逆流进流管110a连通,第二出流管167与第一总管130连通,并使得第一总管130与逆流出流管110b连通,同时第一进流管161和第二进流管165处于截止状态,冷媒由节流机构190流入第二总管150,并流经第二进流管165和逆流进流管110a后进入逆流换热器110,与流经逆流换热器110的空气进行逆流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逆流出流管110b流出后流经第二出流管167进入第一总管130,并流入压缩机170。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方法,无论制热或者制冷时,通过换向管路组160都能够实现逆流换热器110内的冷媒与空气之间的逆流换热,大大提升了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第三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包括逆流换热器110、第一总管130、第二总管150和换向管路组160,第一总管130和第二总管150均与换向管路组160连接,逆流换热器110具有逆流进流管110a和逆流出流管110b,逆流进流管110a和逆流出流管110b均与换向管路组160连接;换向管路组160选择性地连通第一总管130和逆流进流管110a并连通第二总管150和逆流出流管110b;或者连通第二总管150和逆流进流管110a并连通第一总管130和逆流出流管110b,以使经过逆流换热器110的冷媒流向与经过逆流换热器110的空气流向相反。
换向管路组160包括第一进流管161、第一出流管163、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出流管167,第一进流管161的两端分别与逆流进流管110a和第一总管130连接,第一出流管163的两端分别与逆流出流管110b和第二总管150连接;第二进流管165的两端分别与逆流进流管110a和第二总管150连接,第二出流管167的两端分别与逆流出流管110b和第一总管13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流管161、第二出流管167以及第一总管130通过第一三通阀161b连接,第一三通阀161b用于在制冷时连通第一总管130和第一进流管161,或者在制热时连通第一总管130和第二出流管167;第一出流管163、第二进流管165以及第二总管150通过第二三通阀163b连接,第二三通阀163b用于在制冷时连通第二总管150和第一出流管163,或者在制热时第二总管150和第二进流管165。通过设置第一三通阀161b和第二三通阀163b,使得制热制冷状态下管路的切换更加便捷和方便,保证切换控制的可靠性,进一步保证了控制效果。
第一进流管161、第二进流管165和逆流进流管110a通过第三三通阀165b连接,第三三通阀165b用于在制冷时连通第一进流管161和逆流进流管110a,或者在制热时连通第二进流管165和逆流进流管110a;第一出流管163、第二出流管167和逆流出流管110b通过第四三通阀167b连通,第四三通阀167b用于在制冷时连通第一出流管163和逆流出流管110b,或者在制热时连通第二出流管167和逆流出流管110b。通过设置第三三通阀165b和第四三通阀167b,增加了换向步骤,能够保证管路的开启顺序正确,防止出现管路互相干涉的情况,提高了管路切换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三通阀161b、第二三通阀163b、第三三通阀165b以及第四三通阀167b均为电磁三通阀,且均为全开型三通阀,并通过三通阀控制系统控制起开向,即只能导通其中一条通路,另一条通路处于截止状态。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在制热时,第一总管130和第二出流管167通过第一三通阀161b连通,第一总管130和第一进流管161之间截断,第二总管150和第二进流管165通过第二三通阀163b连通,第二总管150和第一出流管163之间截断;同时逆流进流管110a和第二进流管165通过第三三通阀165b连通,逆流出流管110b和第二出流管167通过第四三通阀167b连通,冷媒由节流机构190流入第二总管150,并流经第二进流管165和逆流进流管110a后进入逆流换热器110,与流经逆流换热器110的空气进行逆流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逆流出流管110b流出后流经第二出流管167进入第一总管130,并流入压缩机170。在制冷时,第一总管130和第二出流管167通过第一三通阀161b截止,第一总管130和第一进流管161通过第一三通阀161b连通,第二总管150和第二进流管165通过第二三通阀163b截止,第二总管150和第一出流管163通过第二三通阀163b连通;同时逆流进流管110a和第一进流管161通过第三三通阀165b连通,逆流出流管110b和第一出流管163通过第四三通阀167b连通,冷媒由压缩机170流入第一总管130,并流经第一进流管161和逆流进流管110a厚进入逆流换热器110,与流经逆流换热器110的空气进行逆流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逆流出流管110b流出后流经第一出流管163厚进入第二总管150,并流入节流机构190。通过三通阀控制系统对多个三通阀进行控制,实现了无论是制热时或者制冷时,流经逆流换热器110的冷媒流线均不会发生改变,且均能够实现与空气的逆流换热,大大提升了其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包括逆流换热器110、第一总管130、第二总管150和换向管路组160,第一总管130和第二总管150均与换向管路组160连接,逆流换热器110具有逆流进流管110a和逆流出流管110b,逆流进流管110a和逆流出流管110b均与换向管路组160连接;换向管路组160选择性地连通第一总管130和逆流进流管110a并连通第二总管150和逆流出流管110b;或者连通第二总管150和逆流进流管110a并连通第一总管130和逆流出流管110b,以使经过逆流换热器110的冷媒流向与经过逆流换热器110的空气流向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双向逆流换热系统100还包括压缩机170、蒸发器180和节流机构190,压缩机170与第一总管130连接,节流机构190与第二总管150连接,蒸发器180分别与压缩机170和节流机构190连接,且蒸发器180、节流机构190、逆流换热器110以及压缩机170共同形成冷媒循环管路。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本实施例中逆流换热器110为设置在室外机中的冷凝器,室内机中设置有蒸发器180。当然,此处逆流换热器110也可以是设置在室内机中,室外机中设置有冷凝器,其压缩机170和节流机构190的连接方式也随之改变。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逆流换热器(110)、第一总管(130)、第二总管(150)和换向管路组(160),所述第一总管(130)和所述第二总管(150)均与所述换向管路组(160)连接,所述逆流换热器(110)具有逆流进流管(110a)和逆流出流管(110b),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和逆流出流管(110b)均与所述换向管路组(160)连接;
所述换向管路组(160)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总管(130)和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并连通所述第二总管(150)和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或者连通所述第二总管(150)和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并连通所述第一总管(130)和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以使经过所述逆流换热器(110)的冷媒流向与经过所述逆流换热器(110)的空气流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管路组(160)包括第一进流管(161)、第一出流管(163)、第二进流管(165)和第二出流管(167),所述第一进流管(16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和所述第一总管(130)连接,所述第一出流管(16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和所述第二总管(150)连接;所述第二进流管(16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和所述第二总管(150)连接,所述第二出流管(16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和所述第一总管(130)连接;所述第一进流管(161)和所述第二出流管(167)择一与所述第一总管(130)连通,所述第二进流管(165)和所述第一出流管(163)择一与所述第二总管(150)连通,且所述第一进流管(161)与所述第二总管(150)之间截断,所述第一出流管(163)与所述第一总管(130)之间截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流管(16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61a),所述第一出流管(163)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63a),所述第二进流管(165)上设置有第三阀门(165a),所述第二出流管(167)上设置有第四阀门(167a),所述第一阀门(161a)和所述第二阀门(163a)用于在制热时关闭并在制冷时开启,所述第三阀门(165a)和所述第四阀门(167a)用于在制热时开启并在制冷时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流管(161)、所述第二出流管(167)以及所述第一总管(130)通过第一三通阀(161b)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161b)用于在制冷时连通所述第一总管(130)和所述第一进流管(161),或者在制热时连通所述第一总管(130)和第二出流管(167);所述第一出流管(163)、所述第二进流管(165)以及所述第二总管(150)通过第二三通阀(163b)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163b)用于在制冷时连通所述第二总管(150)和所述第一出流管(163),或者在制热时连通所述第二总管(150)和所述第二进流管(16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流管(161)、所述第二进流管(165)和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通过第三三通阀(165b)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165b)用于在制冷时连通所述第一进流管(161)和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或者在制热时连通所述第二进流管(165)和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所述第一出流管(163)、所述第二出流管(167)和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通过第四三通阀(167b)连通,所述第四三通阀(167b)用于在制冷时连通所述第一出流管(163)和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或者在制热时连通所述第二出流管(167)和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流换热器(110)包括壳体(111)和逆流换热管(113),所述壳体(111)具有相对的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逆流换热管(113)设置在所述壳体(111)中并具有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和逆流出流管(110b),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靠近所述出风侧设置,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靠近所述进风侧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管路组(160)为多个,所述逆流换热管(113)为多套,多套所述逆流换热管(113)沿垂直于进风方向的平面均布在所述壳体(111)内,以使多个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均靠近所述出风侧设置且与多个所述换向管路组(160)一一对应连接,多个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靠近所述进风侧设置且与多个所述换向管路组(160)一一对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流换热管(113)包括多个换热直管(115)和至少一个弯管(117),多个所述换热直管(115)相互平行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11)内,且每个所述换热直管(115)垂直于进风方向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直管(115)的端部通过所述弯管(117)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逆流换热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70)、蒸发器(180)和节流机构(190),所述压缩机(170)与所述第一总管(130)连接,所述节流机构(190)与所述第二总管(150)连接,所述蒸发器(180)分别与所述压缩机(170)和所述节流机构(190)连接,且所述蒸发器(180)、所述节流机构(190)、所述逆流换热器(110)以及所述压缩机(170)共同形成冷媒循环管路。
10.一种双向逆流换热方法,适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制冷时,所述第一总管(130)和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通过所述换向管路组(160)连通,所述第二总管(150)和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通过所述换向管路组(160)连通,以使冷媒流向和空气流向相反;
在制热时,所述第一总管(130)和所述逆流出流管(110b)通过所述换向管路组(160)连通,所述第二总管(150)和所述逆流进流管(110a)通过所述换向管路组(160)连通,以使冷媒流向和空气流向相反。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双向逆流换热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11842.8A CN111023366A (zh) | 2019-12-18 | 2019-12-18 | 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双向逆流换热方法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11842.8A CN111023366A (zh) | 2019-12-18 | 2019-12-18 | 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双向逆流换热方法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23366A true CN111023366A (zh) | 2020-04-17 |
Family
ID=70209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11842.8A Pending CN111023366A (zh) | 2019-12-18 | 2019-12-18 | 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双向逆流换热方法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023366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37583A (zh) * | 2020-05-25 | 2020-09-08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CN111706991A (zh) * | 2020-07-13 | 2020-09-25 |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 |
CN115218271A (zh) * | 2021-04-15 | 2022-10-21 |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采暖和制冷均能实现冷媒与水逆流换热的空调系统 |
WO2023206884A1 (zh) * | 2022-04-29 | 2023-11-0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换热器的流路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90427A (en) * | 1975-01-09 | 1976-11-09 | Clinebell Virgil L | Air humidif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3822401B (zh) * | 2014-02-13 | 2016-01-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CN205403228U (zh) * | 2016-02-23 | 2016-07-27 | 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
CN104949318B (zh) * | 2015-06-30 | 2017-09-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空调系统以及换热方法 |
-
2019
- 2019-12-18 CN CN201911311842.8A patent/CN11102336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90427A (en) * | 1975-01-09 | 1976-11-09 | Clinebell Virgil L | Air humidif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3822401B (zh) * | 2014-02-13 | 2016-01-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CN104949318B (zh) * | 2015-06-30 | 2017-09-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空调系统以及换热方法 |
CN205403228U (zh) * | 2016-02-23 | 2016-07-27 | 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37583A (zh) * | 2020-05-25 | 2020-09-08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CN111637583B (zh) * | 2020-05-25 | 2022-06-14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CN111706991A (zh) * | 2020-07-13 | 2020-09-25 |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 |
CN115218271A (zh) * | 2021-04-15 | 2022-10-21 |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采暖和制冷均能实现冷媒与水逆流换热的空调系统 |
WO2023206884A1 (zh) * | 2022-04-29 | 2023-11-0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换热器的流路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23366A (zh) | 一种双向逆流换热系统、双向逆流换热方法和空调器 | |
CN216977244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04593992U (zh) | 空调设备及其除霜控制系统 | |
CN203964485U (zh) | 具有改善除霜循环的热泵 | |
JP5646767B2 (ja) | 冷凍システム | |
CN214581751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109708216A (zh) | 模块化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180442A (zh) | 空调系统 | |
CN214536909U (zh) | 空调系统 | |
CN204063308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2192616B (zh) | 一种空调热水装置 | |
CN105841255A (zh) | 换热器、室外机、换热控制器和换热控制方法 | |
EP3182038B1 (en) | Outdoor unit of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 |
KR20040086294A (ko) | 히트 펌프 유형의 공기 조절 장치 | |
CN110657505A (zh) | 一种除湿机系统、除湿机及控制方法 | |
CN101762129B (zh) | 一种流路切换阀及一种热泵型空调 | |
WO2017084533A1 (zh) | 热泵系统 | |
JP464751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7686006U (zh) | 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7031695U (zh) | 换热器模块和空调器 | |
KR20100023331A (ko) | 열교환기 내 향류흐름을 구비하는 히트펌프 냉난방 시스템 및 냉난방 운전방법 | |
CN113513863A (zh) | 室外机组及热泵系统 | |
CN216769618U (zh) | 换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 |
CN216769621U (zh) | 换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 |
CN206131220U (zh) | 一种空调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