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63308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063308U CN204063308U CN201420527199.9U CN201420527199U CN204063308U CN 204063308 U CN204063308 U CN 204063308U CN 201420527199 U CN201420527199 U CN 201420527199U CN 204063308 U CN204063308 U CN 2040633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valve
- port
- valve
- control
- condition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306 recur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abstract 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连接在空调管路上的室内换热器、蓄热罐以及控制阀组,控制阀组可选择地具有以下三种状态:控制蓄热罐与室内换热器串联;或控制蓄热罐与室内换热器并联;或控制蓄热罐与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相隔离。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当空调系统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的工作需求使蓄热罐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提高了蓄热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空调系统之中,蓄热罐与室内机要么仅串联、要么仅并联使用,制热时蓄热罐吸收热量以供除霜时使用。该空调系统对蓄热罐的利用率低,且采用蓄热罐除霜方式,易造成除霜后制热启动因蓄热罐会吸收部分热量而造成室内机出风温度上升慢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蓄热罐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连接在空调管路上的室内换热器、蓄热罐以及控制阀组,控制阀组可选择地具有以下三种状态:控制蓄热罐与室内换热器串联;或控制蓄热罐与室内换热器并联;或控制蓄热罐与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相隔离。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以及第一节流元件,其中,四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以及第四阀口,空调系统包括处于制冷循环状态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且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循环状态时,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压缩机的出口与第一阀口连通,压缩机的入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第二阀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第四阀口连通,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以及室内换热器从第二阀口到第四阀口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管道上;蓄热罐包括第一端口、第三端口、第二端口以及第四端口,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一端口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一节流元件的远离室外换热器的端口连通;第二端口通过第三管道与室内换热器的远离第一节流元件的端口连通,第二端口通过第四管道与室内换热器的靠近第一节流元件的端口连通;第三端口通过第五管道与室内换热器的远离第一节流元件的端口连通,第四端口通过第六管道与第四阀口连通;控制阀组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节流元件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以控制该管路的通断;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四管道上以控制该管道的通断;第三控制阀,第三控制阀设置在第五管道上以控制该管道的通断;第四控制阀,第四控制阀设置在室内换热器与第四阀口之间的管道上以控制该管道的通断;第二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设置在第三管道上。
进一步地,控制阀组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设置在第六管道上。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以及第二节流元件的开闭状态以使蓄热罐与室内换热器串联或并联或使蓄热罐与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相隔离。
进一步地,控制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均关闭,且控制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控制阀均打开时,室内换热器与蓄热罐串联。
进一步地,控制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均关闭,且控制第二节流元件和第四控制阀均打开时,室内换热器与蓄热罐串联。
进一步地,控制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以及第四控制阀均打开,且控制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控制阀均关闭时,室内换热器与蓄热罐并联。
进一步地,控制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均打开,且控制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以及第二节流元件关闭时,蓄热罐与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相隔离。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除霜循环状态,控制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以及第二节流元件均关闭,且控制第二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打开时,空调系统处于除霜循环状态。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在空调系统中设置控制阀组来控制空调系统的管道,进而使得蓄热罐与室内换热器串联或与室内换热器并联,或者使得蓄热罐在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中停止工作。当空调系统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的工作需求使蓄热罐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提高了蓄热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连接关系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三工作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四工作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五工作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六工作状态时的主视图;以及
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七工作状态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压缩机;2、四通阀;21、第一阀口;22、第二阀口;23、第三阀口;24、第四阀口;3、室外换热器;4、第一节流元件;5、蓄热罐;51、第一端口;52、第二端口;53、第三端口;54、第四端口;6、第二节流元件;7、第一控制阀;8、室内换热器;9、第二控制阀;10、第三控制阀;11、第四控制阀;12、单向阀;13、第一管道;14、第二管道;15、第三管道;16、第四管道;17、第五管道;18、第六管道;19、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元件4、蓄热罐5、室内换热器8以及控制阀组,其中,四通阀2具有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以及第四阀口24。
空调系统包括制冷循环状态和制热循环状态,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循环状态下时,四通阀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且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连通,当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循环状态时,四通阀2的第一阀口21与第四阀口24连通且第二阀口22与第三阀口23连通。
再次参见图1所示,压缩机1的出口与第一阀口21连通,压缩机1的入口与第三阀口23连通;四通阀2的第二阀口22通过第一管道13与四通阀2的第四阀口24连通,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元件4以及室内换热器8从第二阀口22到第四阀口24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管道13上;蓄热罐5包括第一端口51、第三端口53、第二端口52以及第四端口54,第一端口51与第二端口52连通,第三端口53与第四端口54连通,第一端口51通过第二管道14与第一节流元件4的远离室外换热器3的端口连通;第二端口52通过第三管道15与室内换热器8的远离第一节流元件4的端口连通,第二端口52通过第四管道16与室内换热器8的靠近第一节流元件4的端口连通;第三端口53通过第五管道17与室内换热器8的远离第一节流元件4的端口连通,第四端口54通过第六管道18与第四阀口24连通;控制阀组连接在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之间的管道上,通过控制阀组的控制使得蓄热罐5与室内换热器8串联或并联或使蓄热罐5与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相隔离。
在本实施例中,将蓄热罐5设置为具有四个端口,并将蓄热罐5的四个端口通过第二管道14、第三管道15、第四管道16、第五管道17以及第六管道18连接在空调系统中,并在空调系统中设置控制阀组来控制空调系统的管道,进而使得蓄热罐5与室内换热器8串联或与室内换热器并联,或者使得蓄热罐5在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中停止工作。当空调系统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的工作需求使蓄热罐5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提高了蓄热罐5的利用率。
优选地,控制阀组包括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以及第四控制阀11。其中,第一控制阀7设置在第一节流元件4与室内换热器8之间的管路上以控制该管路的通断;第二控制阀9设置在第四管道16上以控制该管道的通断;第三控制阀10设置在第五管道17上以控制该管道的通断;第四控制阀11设置在室内换热器8与第四阀口24之间的管道上以控制该管道的通断。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以及第四控制阀11的开闭来使得蓄热罐5与室内换热器8串联、并联或使蓄热罐5与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相隔离。更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以及第四控制阀11均为电磁阀,便于实现自动控制。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控制阀组包括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6,该第二节流元件6设置在第三管道15上,对从蓄热罐5进入室内换热器8或从室内换热器8进入蓄热罐5的流体进行节流处理。更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节流元件6和第一节流元件4均为电子膨胀阀,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控制阀组还包括单向阀12,该单向阀12设置在第六管道18上,防止四通阀2内的流体回流至蓄热罐5内。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中心(图中未示出),该控制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第四控制阀11以及第二节流元件6的开闭状态以使蓄热罐5与室内换热器8串联或并联或使蓄热罐5在制热循环状态和制冷循环状态中停止工作。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心可以根据实际的控制需求通过逻辑电路实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控制中心,而直接根据需求控制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第四控制阀11以及第二节流元件6的开闭状态,便于实现自动控制。
下面根据空调系统的实际工作需求列举对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第四控制阀11以及第二节流元件6的具体控制需求:
(1)使空调系统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即有过冷工作状态
参见图2所示,图中的实现表示具有高温高压的冷媒管,虚线表示具有低温低压的冷媒管。当需要使空调系统处于过冷工作状态时,通过控制中心或手动控制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四控制阀11均关闭,第二节流元件6打开,且控制第三控制阀10打开,此时,室内换热器8与蓄热罐5串联。这时使得第一节流元件4步数开最大,第二节流元件6正常打开,结合图2所示,当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高温高压气体从压缩机1排出,经过四通阀2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成高温高压液体,高温高压液体流经第一节流元件4(此时第一节流元件4全开,无节流效果),进入蓄热罐5进行二次冷却成过冷液体,再经第二节流元件6节流降压形成低温低压液体,低温低压液体进入室内换热器8进行热量交换,变成低温低压气体或气液两相混合物,再经第三控制阀10流经蓄热罐5过热,再经单向阀12进入四通阀2,经过设置在压缩机1和第三阀口23之间的管道内的气液分离器19进行分离,低温低压气体被吸入压缩机1完成制冷循环。可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可以使得蓄热罐5在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状态过程中作过冷器,从而使空调系统具有过冷效果。
(2)使空调系统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即无过冷工作状态
参见图3所示,图中的实现表示具有高温高压的冷媒管,虚线表示具有低温低压的冷媒管。当需要使空调系统处于无过冷工作状态时,通过控制中心或手动控制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均关闭,且控制第二节流元件6打开和第四控制阀11打开,此时,室内换热器8与蓄热罐5串联。第一节流元件4步数开最大,第二节流元件6正常控制,系统制冷运行时,高温高压气体从压缩机1排出,经过四通阀2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成高温高压液体,高温高压液体流经第一节流元件4(此时第一节流元件全开,无节流效果)进入蓄热罐5(此时无过冷效果),再经第二节流元件6节流降压形成低温低压液体,低温低压液体进入室内换热器8进行热量交换,变成低温低压气体或气液两相混合物,再经第四控制阀11流经四通阀2,进入气液分离器19进行分离,低温低压气体被吸入压缩机1完成一个制冷循环。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切换成一种制冷过程中通过阀的控制屏蔽蓄热罐5作过冷器从而实现无过冷效果的空调系统。
(3)使空调系统处于第三工作状态,即制热过程串联蓄热系统工作状态
参见图4所示,图中的实现表示具有高温高压的冷媒管,虚线表示具有低温低压的冷媒管。当需要使空调系统处于制热过程串联蓄热系统工作状态时,通过控制中心或手动控制控制通过控制中心或手动控制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均关闭,且控制第二节流元件6和第四控制阀11均打开,此时,室内换热器8与蓄热罐5串联。第二节流元件6步数开最大,第一节流元件4正常控制,系统制热运行时,高温高压气体从压缩机1排出,经过四通阀2后经第四控制阀11进入室内换热器8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成高温高压液体,高温高压液体流经第二节流元件6进入蓄热罐5,再经第一节流元件4节流降压形成低温低压液体,低温低压液体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热量交换,变成低温低压气体或气液两相混合物,再经四通阀2,经过气液分离器19进行分离,低温低压气体被吸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制热循环。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切换成一种制热过程中通过阀的控制使蓄热罐5与室内换热器8串联使用,蓄热罐5吸收的热量用于除霜的空调系统。
(4)使空调系统处于第四工作状态,即制热过程并联蓄热系统工作状态
参见图5所示,图中的实现表示具有高温高压的冷媒管,虚线表示具有低温低压的冷媒管。当需要使空调系统处于制热过程并联蓄热系统工作状态时,通过控制中心或手动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四控制阀11均打开,第二节流元件6关闭,且控制第三控制阀10关闭,此时,室内换热器8与蓄热罐5串联。第二节流元件6关死,第一节流元件4正常控制,系统制热运行时,高温高压气体从压缩机1排出,经过四通阀2后经第四控制阀11一部分进入室内换热器8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成高温高压液体,另一部分通过第二控制阀9进入蓄热罐5冷凝成高温高压液体,两路合流后的高温高压液体再经第一节流元件4节流降压形成低温低压液体,低温低压液体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热量交换,变成低温低压气体或气液两相混合物,再经四通阀2,经过气液分离器19进行分离,低温低压气体被吸入压缩机1完成一个制热循环。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切换成一种制热过程中通过阀的控制使蓄热罐5与室内换热器8并联使用,蓄热罐5吸收的热量用于除霜的空调系统。
(5)使空调系统处于第五工作状态,即制热过程无蓄热系统工作状态
参见图6所示,图中的实现表示具有高温高压的冷媒管,虚线表示具有低温低压的冷媒管。当需要使空调系统处于制热过程无蓄热系统工作状态时,通过控制中心或手动中心控制控制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7和第四控制阀11均打开,且控制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以及第二节流元件6关闭,此时,蓄热罐5在制热循环状态和制冷循环状态中停止工作。第二节流元件6关死,第一节流元件4正常控制,系统制热运行时,高温高压气体从压缩机1排出,经过四通阀2后经第四控制阀11进入室内换热器8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成高温高压液体,高温高压液体流过第一控制阀7后再经第一节流元件4节流降压形成低温低压液体,低温低压液体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热量交换,变成低温低压气体或气液两相混合物,再经四通阀2,经过气液分离器19进行分离,低温低压气体被吸入压缩机1完成制热循环。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切换成一种制热过程中通过阀的控制屏蔽蓄热罐5的空调系统。
(6)使空调系统处于第六工作状态,即四通阀2换向蓄热除霜循环状态工作状态
参见图7所示,图中的实现表示具有高温高压的冷媒管,虚线表示具有低温低压的冷媒管。当需要使空调系统处于制热过程四通阀换向蓄热除霜工作状态时,通过控制中心或手动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7、第三控制阀10以及第二节流元件6均关闭,且控制第二控制阀9和第四控制阀11打开,此时,空调系统处于除霜循环状态。第一节流元件4正常控制,第二节流元件6步关死,系统除霜运行时,高温高压气体从压缩机1排出,经过四通阀2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成高温高压液体,高温高压液体流经第一节流元件4进行节流降压进入蓄热罐5吸收热量变成低温低压气体或气液两相混合物,再经第二控制阀9、第四控制阀11,进入四通阀2,经过气液分离器19进行分离,低温低压气体被吸入压缩机1完成一个除霜循环。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切换成一种除霜过程中通过阀的控制利用蓄热罐5的热量进行化霜的空调系统,而不必使低温低压的冷媒经过蒸发器而吸收室内热量进行蒸发,影响用户舒适性。
(7)使空调系统处于第七工作状态,即四通阀2不换向除霜工作状态
参见图8所示,图中的实现表示具有高温高压的冷媒管,虚线表示具有低温低压的冷媒管。当需要使空调系统处于制热过程四通阀2不换向蓄热除霜系统工作状态时,通过控制中心或手动中心控制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均关闭,且控制第四控制阀11打开,此时,室内换热器8与蓄热罐5串联。第一节流元件4步数开最大,第二节流元件6正常控制,系统制热运行时,高温高压气体从压缩机1排出,经过四通阀2后经第四控制阀11进入室内换热器8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成高温高压液体,高温高压液体流经第二节流元件6节流成低温低压液体进入蓄热罐5吸热,再经第一节流元件4节流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热量交换,变成低温低压气体或气液两相混合物,再经四通阀2,经过气液分离器19进行分离,低温低压气体被吸入压缩机1完成一个制热化霜循环。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切换成一种制热过程中通过阀的控制利用蓄热罐5的热量室外换热器3的温度进行四通阀2不换向化霜的空调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知道,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控制电磁阀组、电子膨胀阀的打开与闭合进行不同系统的切换;制冷运行时,蓄热罐作为过冷器使用;制冷过程中可选择性使用过冷系统和不使用过冷系统;制热利用蓄热除霜方式除霜结束后,制热启动后先采用制热过程无蓄热系统,N分钟后再切换成具有蓄热功能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如下技术效果:制冷和制热都充分利用蓄热罐的作用,制冷时蓄热罐作过冷器使用,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过冷系统增加过冷效果或不使用过冷系统。制热运行时,通过阀的控制切换不同的系统,保持原有蓄热除霜的优势(除霜时间短、低压较高),弥补因为采用蓄热装置,而造成除霜后制热启动因蓄热罐会吸收部分热量而造成室内机出风温度上升慢等缺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空调管路上的室内换热器(8)、蓄热罐(5)以及控制阀组,所述控制阀组可选择地具有以下三种状态:
控制所述蓄热罐(5)与所述室内换热器(8)串联;或
控制所述蓄热罐(5)与所述室内换热器(8)并联;或
控制所述蓄热罐(5)与所述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相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以及第一节流元件(4),其中,
所述四通阀(2)具有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以及第四阀口(24),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处于所述制冷循环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且所述第三阀口(23)与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所述空调系统处于所述制热循环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21)与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且所述第二阀口(22)与所述第三阀口(23)连通;
所述压缩机(1)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阀口(21)连通,所述压缩机(1)的入口与所述第三阀口(23)连通;
所述第二阀口(22)通过第一管道(13)与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3)、所述第一节流元件(4)以及所述室内换热器(8)从所述第二阀口(22)到所述第四阀口(24)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13)上;
所述蓄热罐(5)包括第一端口(51)、第三端口(53)、第二端口(52)以及第四端口(54),所述第一端口(51)与所述第二端口(52)连通,所述第三端口(53)与所述第四端口(54)连通,所述第一端口(51)通过第二管道(14)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4)的远离所述室外换热器(3)的端口连通;所述第二端口(52)通过第三管道(15)与所述室内换热器(8)的远离所述第一节流元件(4)的端口连通,所述第二端口(52)通过第四管道(16)与所述室内换热器(8)的靠近所述第一节流元件(4)的端口连通;所述第三端口(53)通过第五管道(17)与所述室内换热器(8)的远离所述第一节流元件(4)的端口连通,所述第四端口(54)通过第六管道(18)与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
所述控制阀组包括:
第一控制阀(7),所述第一控制阀(7)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4)与所述室内换热器(8)之间的管路上以控制该管路的通断;
第二控制阀(9),所述第二控制阀(9)设置在所述第四管道(16)上以控制该管道的通断;
第三控制阀(10),所述第三控制阀(10)设置在所述第五管道(17)上以控制该管道的通断;
第四控制阀(11),所述第四控制阀(11)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8)与所述第四阀口(24)之间的管道上以控制该管道的通断;
第二节流元件(6),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设置在所述第三管道(15)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组还包括单向阀(12),所述单向阀(12)设置在所述第六管道(18)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中心,所述控制中心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7)、所述第二控制阀(9)、所述第三控制阀(10)、所述第四控制阀(11)以及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的开闭状态以使所述蓄热罐(5)与所述室内换热器(8)串联或并联或使所述蓄热罐(5)与所述空调系统的所述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所述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相隔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中心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7)、所述第二控制阀(9)、所述第四控制阀(11)均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和所述第三控制阀(10)均打开时,所述室内换热器(8)与所述蓄热罐(5)串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中心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7)、所述第二控制阀(9)、所述第三控制阀(10)均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和所述第四控制阀(11)均打开时,所述室内换热器(8)与所述蓄热罐(5)串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中心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7)、所述第二控制阀(9)以及所述第四控制阀(11)均打开,且控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和所述第三控制阀(10)均关闭时,所述室内换热器(8)与所述蓄热罐(5)并联。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中心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7)和所述第四控制阀(11)均打开,且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9)、所述第三控制阀(10)以及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关闭时,所述蓄热罐(5)与所述空调系统的所述制热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和所述制冷循环状态下的冷媒循环流路相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除霜循环状态,所述控制中心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7)、所述第三控制阀(10)以及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均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9)和所述第四控制阀(11)打开时,所述空调系统处于所述除霜循环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27199.9U CN204063308U (zh) | 2014-09-11 | 2014-09-11 | 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27199.9U CN204063308U (zh) | 2014-09-11 | 2014-09-11 | 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063308U true CN204063308U (zh) | 2014-12-31 |
Family
ID=52204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527199.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63308U (zh) | 2014-09-11 | 2014-09-11 | 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063308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80442A (zh) * | 2014-09-11 | 2014-12-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109405236A (zh) * | 2018-10-12 | 2019-03-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控制设备、方法、装置及空调 |
WO2019144421A1 (zh) * | 2018-01-25 | 2019-08-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
US10941955B2 (en) | 2017-10-27 | 2021-03-09 | Dometic Sweden Ab |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rovid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limate control devices in a recreational vehicle |
US11254183B2 (en) | 2017-08-25 | 2022-02-22 | Dometic Sweden Ab | Recreational vehicle, cooling device, control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cooling device |
-
2014
- 2014-09-11 CN CN201420527199.9U patent/CN20406330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80442A (zh) * | 2014-09-11 | 2014-12-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104180442B (zh) * | 2014-09-11 | 2017-04-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US11254183B2 (en) | 2017-08-25 | 2022-02-22 | Dometic Sweden Ab | Recreational vehicle, cooling device, control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cooling device |
US11919363B2 (en) | 2017-08-25 | 2024-03-05 | Dometic Sweden Ab | Recreational vehicle, cooling device, control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cooling device |
US10941955B2 (en) | 2017-10-27 | 2021-03-09 | Dometic Sweden Ab |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rovid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limate control devices in a recreational vehicle |
WO2019144421A1 (zh) * | 2018-01-25 | 2019-08-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
CN109405236A (zh) * | 2018-10-12 | 2019-03-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控制设备、方法、装置及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80442A (zh) | 空调系统 | |
CN103954064B (zh) | 制冷装置 | |
CN104061705A (zh) | 双级压缩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3964489U (zh) | 空调热泵系统 | |
CN103383157A (zh) |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063308U (zh) | 空调系统 | |
CN203454454U (zh) | 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4154673A (zh) |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制冷方法及系统 | |
CN110411059A (zh) | 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 |
CN104422215A (zh)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除霜方法 | |
CN105222436A (zh)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4236155B (zh) | 具有冷媒过冷、除霜制热功能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6524339A (zh) | 空调节能系统和节能方法及空调 | |
CN110173941A (zh) | 空调系统 | |
CN103822401A (zh) | 空调器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
CN106225326A (zh) | 换热器、空调室外机、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
CN112577103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485766A (zh) | 空调系统 | |
CN103388881A (zh) |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192056B (zh) | 一种空调机组与观赏性鱼缸的组合节能系统 | |
CN203375604U (zh) | 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2466370A (zh) | 空调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373132U (zh) | 室内温度调控系统及空调器 | |
CN205138011U (zh) | 室外机冷媒管路系统、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09282520B (zh) | 涡流管与压缩式复合的直膨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