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4884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14884A CN110614884A CN201910428523.9A CN201910428523A CN110614884A CN 110614884 A CN110614884 A CN 110614884A CN 201910428523 A CN201910428523 A CN 201910428523A CN 110614884 A CN110614884 A CN 1106148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protector
-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 pneumatic tire
- tire circumferent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60C11/1315—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having variable inclination angles, e.g. warped groove w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2—Protection against exterior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60C2011/1338—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comprising protrus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off-road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其在维持耐切割性能的同时提高泥地性能。一种充气轮胎(1),其在扶壁部(5)上形成有多个胎侧保护部(7)。胎侧保护部(7)包含有沿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一保护部(8)。第一保护部(8)包含横向的V字状部分(8A),该V字状部分(8A)是由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第一倾斜要素(10)和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与第一倾斜要素(10)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要素(11)连结而成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越野行驶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胎侧部设置有向轮胎轴向外侧隆起的多个胎侧保护部的充气轮胎。
一般情况下,胎侧保护部会增大胎侧部的橡胶厚度,因此在越野行驶时有助于抑制由于锋利的岩石等所导致的胎侧部的切割损伤。此外,在泥泞地进行越野行驶时,胎侧保护部的一部分有时会陷入泥中。此时,胎侧保护部会借助其轮胎径向成分而将泥切断,从而提高泥泞地中的牵引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6202号公报
近年来,要求充气轮胎在越野行驶时的更高的牵引力。因此,专利文献1的胎侧保护部具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维持耐切割性能的同时提高牵引力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其包含胎面部以及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轴向的两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扶壁部,在一对所述扶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隆起的多个胎侧保护部,所述胎侧保护部包含沿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一保护部,所述第一保护部包含横向的V字状部分,该V字状部分是由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第一倾斜要素和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与所述第一倾斜要素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要素连结而成的。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倾斜要素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第二倾斜要素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均为60°以下。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倾斜要素与所述第二倾斜要素所成的角度为30°~70°。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保护部的隆起高度为2.0mm~10.0mm,所述第一倾斜要素和所述第二倾斜要素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为5.0mm~15.0mm。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保护部的所述第一倾斜要素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倾斜要素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倾斜要素连结有沿轮胎径向朝向胎面部延伸的径向要素。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侧保护部包含形状与所述第一保护部不同的第二保护部,第二保护部以与所述第一保护部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所述第一保护部之间,在所述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有多个肋,该肋的隆起高度比所述第一保护部和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隆起高度小。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隆起高度为2.0mm~10.0mm。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肋相对于轮胎周向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肋将所述第一保护部和所述第二保护部连结起来。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侧保护部包含形状与所述第一保护部不同的第二保护部,第二保护部以与所述第一保护部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所述第一保护部之间,在所述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有多个肋,该肋的隆起高度比所述第一保护部和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隆起高度小,所述肋向与所述第一倾斜要素相同的方向倾斜。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肋的隆起高度为0.5mm~3.0mm,所述肋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为0.5mm~2.5mm,所述肋的间距为2.0mm~8.5mm。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扶壁部形成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隆起的多个胎侧保护部。所述胎侧保护部包括第一保护部,该第一保护部包含横向的V字状部分,该V字状部分是由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第一倾斜要素和向与所述第一倾斜要素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要素连结而成的。因此,第一保护部能够在泥泞地那样的越野行驶时有效地把持或切断泥,从而提高牵引力。
此外,在瓦砾路等的越野行驶时,在轮胎的扶壁部产生的大多数的切割损伤是由于扶壁部从地面上的岩石受到的向上的力、即轮胎径向的力而导致的。所述第一保护部的第一倾斜要素和第二倾斜要素分别具有轮胎周向成分,因此能够针对上述那样的力在大范围内保护扶壁部,能够防止切割损伤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剖视图。
图2是扶壁部的侧视图。
图3是第一保护部的放大图。
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扶壁部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充气轮胎;5:扶壁部;7:胎侧保护部;8:第一保护部;8A:V字状部分;10:第一倾斜要素;11:第二倾斜要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标准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省略图示)在内的右半部分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示出了四轮驱动车用的全天候用轮胎。但是,本发明当然也能够用于包含轻型卡车用轮胎、重载用轮胎在内的其他类别的轮胎1。
所述“标准状态”是指轮胎1被组装在标准轮辋(省略图示)上并且被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轮胎1的各部分的尺寸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测定的值。
“标准轮辋”是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中按照每个轮胎而确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是“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是“Design Rim”,如果是ETRTO,则是“Measuring Rim”。
“标准内压”是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照每个轮胎而确定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是“最高空气压”,如果是TRA,则是表“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是“INFLATION PRESSURE”。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内部配置有环状的胎体6,该胎体6从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2起、经由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胎体6由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个)胎体帘布层6A形成,该胎体帘布层6A是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以例如70°~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胎体帘布层6A具有延伸至胎圈部4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主体部6a以及与主体部6a相连并且向轮胎径向外侧折返的一对折返部6b。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还具有从胎面部2的轮胎轴向的两端2t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扶壁部5。胎面部2的两端2t被规定为,在对标准状态下的轮胎1施加标准载荷并且以0度的外倾角与地面面接触时的最靠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位置。以下,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胎面部2的两端2t分别称作胎面端2t。
所述“标准载荷”是所述规格中按照每个轮胎而确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是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是“LOAD CAPACITY”。
在本实施方式的扶壁部5上形成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隆起的多个胎侧保护部7。胎侧保护部7在瓦砾路等的越野行驶时会抑制在轮胎1的扶壁部5产生的切割伤,将耐切割性能维持为较高。这样的胎侧保护部优选设置于扶壁部5的双方。
图2是扶壁部5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侧保护部7包含沿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一保护部8。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护部8包含横向的V字状部分8A,该V字状部分8A是由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的第一倾斜要素10和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向与第一倾斜要素10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要素11连结而成的。这样的第一保护部8能够在泥泞地那样的越野行驶时有效地把持或切断泥而提高牵引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要素10配置在比第二倾斜要素11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要素10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在图中为右侧)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要素11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内侧而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要素10和第二倾斜要素11在第一保护部8的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的一端8a相连。
图3是第一保护部8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要素10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中心线10k呈直线状延伸。但是,第一倾斜要素10的宽度中心线10k例如也可以呈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延伸(省略图示),此外,第一倾斜要素10的宽度中心线10k例如也可以呈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的圆弧状延伸(省略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要素10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包含实质上等宽度的等宽度部10E。这样的第一倾斜要素10具有高刚性,能够有效地切断泥。“实质上等宽度”是指宽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处于最大值的5%以内的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要素11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中心线11k呈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延伸。但是,第二倾斜要素11的宽度中心线11k例如也可以呈直线状延伸(省略图示),此外,第二倾斜要素11的宽度中心线11k例如也可以呈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的圆弧状延伸(省略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要素11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包含实质上为等宽度的等宽度部11E。
第一倾斜要素10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θ1以及第二倾斜要素11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θ2均优选为60°以下。由此,能够在泥泞地的越野行驶时利用轮胎1的旋转而更有效地把持或剪断泥。另外,在所述角度θ1和θ2过小的情况下,第一保护部8的轮胎径向的刚性变小,有可能导致第一保护部8容易产生缺口或裂纹等。因此,所述角度θ1和θ2优选为10°以上。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第一倾斜要素10与第二倾斜要素11所成的角度θ3优选为30°~70°。在本说明书中,所述角度θ1是第一倾斜要素10的宽度中心线10k与轮胎周向线的切线n之间的角度。所述角度θ2是第二倾斜要素11的宽度中心线11k与轮胎周向线的切线n之间的角度。轮胎周向线的切线n经过第一倾斜要素10的宽度中心线10k与第二倾斜要素11的宽度中心线11k的交点。角度θ3是第一倾斜要素10的宽度中心线10k与第二倾斜要素11的宽度中心线11k之间的角度。
第一倾斜要素10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La优选为第二倾斜要素11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Lb的90%~110%。由此,第一倾斜要素10与第二倾斜要素11的轮胎周向成分的长度之差变小,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产生切割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护部8包含与第一倾斜要素10连结的径向要素12。本实施方式的径向要素12朝向胎面部2沿轮胎径向延伸,包含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的外端7e。这样的径向要素12具有较大的轮胎径向上的刚性,因此抑制了第一保护部8变形,将切断力维持得较高。在本说明书中,“沿轮胎径向延伸”包含如下形态:径向要素1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中心线12k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θa为10°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要素12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第一倾斜要素10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小。由此,在第一倾斜要素10中,第一倾斜要素10的轮胎周向成分被确保得较大,因此能够在轮胎周向上较大范围地保护扶壁部5。从这样的观点考虑,径向要素12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Lc优选为第一倾斜要素10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La的60%~90%。
图4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第一保护部8的隆起高度h1优选为2.0mm~10.0mm。此外,第一倾斜要素10和第二倾斜要素11的宽度w1(在图3中示出)优选为5.0mm~15.0mm。在本说明书中,隆起高度是距离扶壁部5的外表面5a的高度。外表面5a是指在标准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与胎体6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除局部形成的凹凸部(例如,装饰用的锯齿和商标显示用的肋等)以外的特定的平滑的曲线。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侧保护部7包含形状与第一保护部8不同的第二保护部13、第三保护部14以及第四保护部15。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护部13的形状与第三保护部14和第四保护部15的形状也不同。本实施方式的第三保护部14的形状与第四保护部15的形状也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护部13包含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的外端7e,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第二保护部13例如与第一保护部8在轮胎周向上分离,沿轮胎周向设置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护部13设置有沿轮胎径向延伸的浅槽16。本实施方式的浅槽16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纵切第二保护部13。这样的浅槽16使第二保护部13的轮胎径向上的边缘成分增加,有助于提高牵引力。浅槽16的深度(省略图示)优选为第二保护部13的隆起高度h2(在图4中示出)的50%以下。
第二保护部13被浅槽16划分为第一部分13A和第二部分13B。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分13A配置于浅槽16的轮胎周向的一侧,形成为L字状(斜向的V字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部分13B配置于浅槽16的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形成为沿轮胎周向延伸的I字状。第一部分13A提高轮胎周向成分,能够在大范围内保护扶壁部5。第二部分13B使得更加有助于针对泥的切断。另外,第二保护部13不限于这样的方式,能够采用各种方式。
这样的第二保护部13的隆起高度h2优选为2.0mm~10.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保护部14形成为三角形状,其轮胎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4A包含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端缘14e。这样的第三保护部14具有较大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因此抑制了由于轮胎1转动而引起的变形,从而会产生较大的切断力。周向端缘14e例如形成了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上的内端7i。
本实施方式的第三保护部14配置在比第一保护部8的一端8a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设置在与第二倾斜要素11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并且与第二倾斜要素11在轮胎径向上重叠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第四保护部15形成为三角形状,其轮胎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5A包含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端缘15e。这样的第四保护部15具有较大的轮胎周向上的刚性,因此抑制了由于轮胎1转动而引起的变形,从而会产生较大的切断力。周向端缘15e例如形成了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上的外端7e。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保护部15配置在比第一保护部8的一端8a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设置在与第一倾斜要素10和径向要素1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并且与它们在轮胎径向上重叠的位置。此外,第四保护部15设置在与第一部分13A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并且与其在轮胎径向上重叠的位置。
第三保护部14和第四保护部15的隆起高度(省略图示)例如优选为2.0mm~10.0mm,更优选为与第一保护部8的隆起高度h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胎侧保护部7不间断地沿轮胎周向形成。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耐切割性能。
如图1所示,这样的胎侧保护部7优选为其轮胎径向的外端7e配置在胎面端2t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距该胎面端2t的距离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15%~30%的位置。此外,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的内端7i优选配置在,胎面端2t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距该胎面端2t的距离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35%~55%的位置。由此,能够将胎侧保护部7配置于容易产生切割损伤的区域,并且能够发挥较大的针对泥的切断力。轮胎截面高度H是从胎圈基线BL到轮胎赤道C上的胎面部2的接地面的距离。
图5是扶壁部5的侧视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扶壁部5上,在各胎侧保护部7之间形成有间隙S。本实施方式的间隙S通过上述那样的胎侧保护部7的配置,包含第一间隙S1至第五间隙S5。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隙S1形成于第一保护部8与第二保护部13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间隙S2形成于第一保护部8与第三保护部14之间。第三间隙S3配置于第二保护部13与第三保护部14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四间隙S4配置于第一保护部8与第四保护部15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五间隙S5配置于第二保护部13与第四保护部15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隙S1和第二间隙S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第三间隙S3和第四间隙S4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大。
本实施方式的扶壁部5在间隙S中形成有多个肋20。肋20的隆起高度h3(在图4中示出)形成得比第一保护部8和第二保护部13的隆起高度小。本实施方式的肋20是从外表面5a起向轮胎轴向的外侧隆起而形成的。这样的肋20会有效地抑制在间隙S中产生的切割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肋20包括设置于第一间隙S1中的多个第一肋21和设置于第二间隙S2中的多个第二肋2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宽度大的第一间隙S1和第二间隙S2中设置有肋20,因此将耐切割性能维持得较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21将第一保护部8和第二保护部13连结起来。这样的第一肋21抑制第一保护部8和第二保护部13变形,从而确保第一间隙S1的容积,从而抑制了泥的切断或把持降低的情况。
肋20帮助进行泥的整流。即,使泥变得易于在肋2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肋21相对于轮胎周向向相同的方向倾斜。由此,泥的流动一致,因此能够使泥整体上流畅地流动。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肋21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倾斜。由此,例如,在轮胎1的旋转沿图5的箭头F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通过轮胎1旋转,泥从第一间隙S1的外端25按照箭头J的方向顺畅地进入,因此能够发挥较大的切断。此外,例如,在轮胎1的旋转为与图5的箭头F相反的方向的情况下,通过轮胎1旋转,第一间隙S1内的泥顺畅地从第一间隙S1的外端25按照与箭头J相反的方向排出。因此,第一肋21发挥高牵引力。
第一肋21例如向与第一倾斜要素10相同的方向倾斜。由此,由设置在比第二倾斜要素11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与泥接触的几率较大的第一倾斜要素10产生的泥的流动的方向与由第一肋21产生的泥的流动一致,因此能够确保更顺畅的泥的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21与第二倾斜要素11连结。由此,能够提高第二倾斜要素11的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二倾斜要素11变形,进而也能够抑制第一倾斜要素10变形,因此能够提高针对泥的把持或剪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肋22将第一保护部8和第三保护部14连结起来。这样的第二肋22抑制第一保护部8和第三保护部14变形以确保第二间隙S2的容积,从而抑制泥的剪断或把持降低的情况。
第二肋22例如向与第一倾斜要素10相同的方向倾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肋22与第二倾斜要素11连结。由此,有效地发挥了上述的作用。
另外,肋20不限于这样的形态,例如,也可以形成为,配置于第三间隙S3中,将第二保护部13和第三保护部14连结起来。此外,肋20例如也可以形成为,配置于第四间隙S4中,将第一保护部8和第四保护部15连结起来,例如也可以形成为,配置于第五间隙S5中,将第二保护部13和第四保护部15连结起来。
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的外端7e附近与比其靠轮胎径向的内侧的部位相比,橡胶厚度大,因此是因切割损伤导致耐久性能恶化的程度较小的区域。此外,与没有设置肋20的间隙S相比,设置有肋20的间隙S会抑制泥的进入,因此泥的把持或剪断会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肋20配置于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更具体而言,优选为,不在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的外端7e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距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的外端7e的轮胎径向长度L(在图1中示出)的15%以下的区域内设置肋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在第五间隙S5中设置肋20。
如图4所示,这样的肋20的隆起高度h3优选为0.5mm~3.0mm。此外,肋20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w3优选为0.5mm~2.5mm。而且,肋20的间距p优选为2.0mm~8.5mm。
此外,肋20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α优选为20°~70°,更优选为30°~60°。所述角度α是肋20的宽度中心线20k与经过肋20的轮胎径向的内端20i的、轮胎周向线的切线m之间的角度。
以上,对本发明所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实施例】
制造了呈图1所示的基本构造并具有图2所示的扶壁部的轮胎,评价了它们的泥地性能和耐切割性能。另外,共同规格如下。此外,在比较例1的胎侧保护部中,第一保护部仅由径向要素和第二倾斜要素形成,其余与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在比较例和实施例中,第一保护部和肋的容积相同。此外,表1的“A”表示与第一肋相同的方向,“B”表示与第一肋相反的方向。
轮胎尺寸:35×12.5R20LT
轮辋:20×10J
内压:450kPa
第一肋的方向:与第一倾斜要素相同的方向
测试方法如下。
<泥地性能>
各供测试轮胎安装于排气量为3500cc的四轮驱动车的所有轮。然后,测试驾驶员驾驶上述车辆在泥泞路面的测试道路中行驶,通过测试驾驶员的感官来评价此时的与牵引力相关的行驶特性。结果是,将比较例1设为100的评分而表示的。数值越大,表示牵引越大,泥地性能越优异。
<耐切割性能>
当测试驾驶员使用上述车辆在包含岩石和瓦砾等的岩石路面上行驶了大约1500km行驶之后,基于在扶壁部的外表面上产生的切割损伤的深度和切割损伤的长度,通过感官来评价耐切割性能。结果是用将比较例1设为100的评分而表示的。数值越大,表示切割伤越小,耐切割性越优异。
测试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测试的结果为,确认了与现有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的耐切割性能和泥地性能提高。
Claims (11)
1.一种充气轮胎,其包含胎面部以及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轴向的两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扶壁部,
在一对所述扶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隆起的多个胎侧保护部,
所述胎侧保护部包含沿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一保护部,
所述第一保护部包含横向的V字状部分,该V字状部分是由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第一倾斜要素和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与所述第一倾斜要素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要素连结而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要素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第二倾斜要素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均为6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要素与所述第二倾斜要素所成的角度为30°~7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保护部的隆起高度为2.0mm~10.0mm,所述第一倾斜要素和所述第二倾斜要素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为5.0mm~1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保护部的所述第一倾斜要素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倾斜要素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倾斜要素连结有沿轮胎径向朝向胎面部延伸的径向要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侧保护部包含形状与所述第一保护部不同的第二保护部,
第二保护部以与所述第一保护部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所述第一保护部之间,
在至少一部分所述间隙中形成有多个肋,该肋的隆起高度比所述第一保护部和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隆起高度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隆起高度为2.0mm~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肋相对于轮胎周向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肋将所述第一保护部和所述第二保护部连结起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侧保护部包括形状与所述第一保护部不同的第二保护部,
第二保护部以与所述第一保护部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所述第一保护部之间,
在至少一部分所述间隙中形成有多个肋,该肋的隆起高度比所述第一保护部和所述第二保护部的隆起高度小,
所述肋向与所述第一倾斜要素相同的方向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肋的隆起高度为0.5mm~3.0mm,所述肋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为0.5mm~2.5mm,所述肋的间距为2.0mm~8.5m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17250 | 2018-06-20 | ||
JP2018117250A JP7119632B2 (ja) | 2018-06-20 | 2018-06-20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14884A true CN110614884A (zh) | 2019-12-27 |
CN110614884B CN110614884B (zh) | 2023-02-28 |
Family
ID=68921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28523.9A Active CN110614884B (zh) | 2018-06-20 | 2019-05-22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14096B2 (zh) |
JP (1) | JP7119632B2 (zh) |
CN (1) | CN11061488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90466A (zh) * | 2020-12-26 | 2021-04-02 | 天津万达轮胎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胎侧纹路结构及应用该纹路结构的轮胎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80328B2 (ja) * | 2018-09-13 | 2020-04-1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587406B2 (ja) | 2020-12-03 | 2024-11-20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620489B2 (ja) | 2021-04-26 | 2025-01-23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23054401A (ja) | 2021-10-04 | 2023-04-14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2023054637A (ja) | 2021-10-04 | 2023-04-14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14905892B (zh) * | 2022-01-28 | 2023-10-24 | 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车轮胎 |
KR102757433B1 (ko) * | 2022-09-28 | 2025-01-21 |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 공기입 레디얼 타이어 |
Citation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12505A (ja) * | 2001-10-03 | 2003-04-15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4291937A (ja) * | 2003-03-28 | 2004-10-21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KR20080011599A (ko) * | 2006-07-31 | 2008-02-05 |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 공기입 레디얼 타이어 |
CN101254735A (zh) * | 2007-03-02 | 2008-09-03 |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 充气轮胎 |
CN101489808A (zh) * | 2006-08-03 | 2009-07-22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US20100043934A1 (en) * | 2008-08-19 | 2010-02-25 | Delwyn Lovell Harvey | Pneumatic tire with sidewall tread projections |
CN101890883A (zh) * | 2009-05-18 | 2010-11-24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2006449A (ja) * | 2010-06-23 | 2012-01-12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2416830A (zh) * | 2010-09-24 | 2012-04-18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2649390A (zh) * | 2011-02-28 | 2012-08-29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2187939A (ja) * | 2011-03-08 | 2012-10-04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4024003A (zh) * | 2011-10-31 | 2014-09-03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5172479A (zh) * | 2015-09-18 | 2015-12-23 |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 具有越野综合性能的轮胎 |
CN105216551A (zh) * | 2015-10-14 | 2016-01-06 |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 一种全路况轮胎 |
CN105522870A (zh) * | 2014-10-20 | 2016-04-27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60129733A1 (en) * | 2014-11-11 | 2016-05-12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6394128A (zh) * | 2016-11-02 | 2017-02-15 |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 全钢泥地轮胎 |
US20170197474A1 (en) * | 2016-01-07 | 2017-07-13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7107669A (zh) * | 2015-02-16 | 2017-08-2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6194984B1 (ja) * | 2016-05-30 | 2017-09-13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180029424A1 (en) * | 2016-07-28 | 2018-02-01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7867127A (zh) * | 2016-09-27 | 2018-04-03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104413A (ja) | 2017-12-13 | 2019-06-27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8
- 2018-06-20 JP JP2018117250A patent/JP7119632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5-22 CN CN201910428523.9A patent/CN110614884B/zh active Active
- 2019-05-23 US US16/420,241 patent/US1121409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12505A (ja) * | 2001-10-03 | 2003-04-15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4291937A (ja) * | 2003-03-28 | 2004-10-21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KR20080011599A (ko) * | 2006-07-31 | 2008-02-05 |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 공기입 레디얼 타이어 |
CN101489808A (zh) * | 2006-08-03 | 2009-07-22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CN101254735A (zh) * | 2007-03-02 | 2008-09-03 |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 充气轮胎 |
US20100043934A1 (en) * | 2008-08-19 | 2010-02-25 | Delwyn Lovell Harvey | Pneumatic tire with sidewall tread projections |
CN101890883A (zh) * | 2009-05-18 | 2010-11-24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2006449A (ja) * | 2010-06-23 | 2012-01-12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2416830A (zh) * | 2010-09-24 | 2012-04-18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2649390A (zh) * | 2011-02-28 | 2012-08-29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2187939A (ja) * | 2011-03-08 | 2012-10-04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4024003A (zh) * | 2011-10-31 | 2014-09-03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5522870A (zh) * | 2014-10-20 | 2016-04-27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60129733A1 (en) * | 2014-11-11 | 2016-05-12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7107669A (zh) * | 2015-02-16 | 2017-08-2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5172479A (zh) * | 2015-09-18 | 2015-12-23 |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 具有越野综合性能的轮胎 |
CN105216551A (zh) * | 2015-10-14 | 2016-01-06 |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 一种全路况轮胎 |
US20170197474A1 (en) * | 2016-01-07 | 2017-07-13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7053962A (zh) * | 2016-01-07 | 2017-08-18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6194984B1 (ja) * | 2016-05-30 | 2017-09-13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180029424A1 (en) * | 2016-07-28 | 2018-02-01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7867127A (zh) * | 2016-09-27 | 2018-04-03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6394128A (zh) * | 2016-11-02 | 2017-02-15 |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 全钢泥地轮胎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郑正仁: "《子午线轮胎技术与应用》", 30 September 199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90466A (zh) * | 2020-12-26 | 2021-04-02 | 天津万达轮胎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胎侧纹路结构及应用该纹路结构的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214096B2 (en) | 2022-01-04 |
US20190389253A1 (en) | 2019-12-26 |
JP7119632B2 (ja) | 2022-08-17 |
CN110614884B (zh) | 2023-02-28 |
JP2019217920A (ja) | 2019-1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14884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7199835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1890883B (zh) | 充气轮胎 | |
EP3147139B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3444131B1 (en) | Tire | |
US10882363B2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10626125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9532344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8068553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9968917B (zh) | 轮胎 | |
CN112124008B (zh) | 充气轮胎 | |
US11014409B2 (en) | Pneumatic tire | |
JP7620489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5923407A (zh) | 充气轮胎 | |
CN112124009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4616105B (zh) | 具有去耦空隙和相关联的去耦空隙槽纹的卡车轮胎胎面 | |
EP3549793B1 (en) | Tyre | |
JP4687342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3799544A (zh) | 轮胎 | |
CN108068559B (zh) | 充气轮胎 | |
US11938760B2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10843425A (zh) | 充气轮胎 | |
JP2007168543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ホイール組立体 | |
EP4144540B1 (en) | Tyre | |
JP431632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