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9623A - 车辆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39623A CN110239623A CN201910153418.9A CN201910153418A CN110239623A CN 110239623 A CN110239623 A CN 110239623A CN 201910153418 A CN201910153418 A CN 201910153418A CN 110239623 A CN110239623 A CN 1102396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side frame
- width direction
- rear side
- structure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16—Arrangement in the rear part of the vehic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能够在车辆后碰撞时更加可靠地避免在后侧车架彼此之间配置的车载部件相互干涉。本发明的车辆后部构造(S)的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后侧车架(2),其设置在车身(10)的后部左右;下纵梁(1),其与所述后侧车架(2)的前部连接,在车身的左右两侧延伸;以及车载部件,其至少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与所述后侧车架(2)并列配置,所述下纵梁(1)在与所述车载部件相比的前方设置脆弱部(13),该脆弱部(13)的强度低于所述后侧车架(2)的与所述车载部件并列的部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身的后部两侧具有后侧车架的车辆后部构造中,已知在架设在后侧车架彼此之间的横梁的前侧配置有燃料箱,并在该燃料箱后侧配置有驱动装置用的电池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后侧车架以横梁为界,后侧大致水平地延伸,前侧以越趋向前方越向下位移的方式倾斜延伸。并且,在该倾斜部的前部连接下纵梁的后部,在该倾斜部的后部(横梁的后侧)形成有强度低于后侧车架的主要部分的脆弱部。
在这种车辆后部构造中,在车辆后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输入后侧车架的后部时,倾斜部绕脆弱部向下转动。由此,燃料箱被向下方引导。因此,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能够在车辆后碰撞时,避免在后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电池和燃料箱这类车载部件彼此相互干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62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以往的车辆后部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中,作为倾斜部转动中心的脆弱部形成在后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且在前后排列的车载部件彼此之间(电池与燃料箱之间)。
因此,在以往的车辆后部构造中,若以前后夹着脆弱部的方式配置的车载部件彼此间的距离较短,则在倾斜部转动时,存在车载部件彼此相互干涉的可能。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辆后碰撞时更加可靠地避免在后侧车架彼此之间配置的车载部件相互干涉的车辆后部构造。
解决所述课题的车辆后部构造包括:一对后侧车架,其设置在车身的后部左右;下纵梁,其与所述后侧车架的前部连接,在车身的左右两侧延伸;以及车载部件,其至少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后侧车架并列配置,所述下纵梁在与所述车载部件相比的前方具有脆弱部,该脆弱部的强度低于所述后侧车架的与所述车载部件并列的部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后部构造,能够在车辆后碰撞时更加可靠地避免在后侧车架彼此之间配置的车载部件相互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车身的仰视图。
图2是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车身的左侧视图。
图3是图1的后部局部放大图。
图4是从图3的箭头IV方向观察的车身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5是图1的V-V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下纵梁
2 后侧车架
3 第1横梁
4 第2横梁
5 第3横梁
6 前底板
7 中底板
8 后底板
10 车身
11 下纵梁内部件
12 加强部件
13 脆弱部
14 外伸叉架
17 外伸叉架加强部
17a 隔板
18 支承托架
19 连结部件
20 后面板
21 倾斜部
22 前后部
22a 保护部
22b 后延部
23 连接部
25 保险杠横梁延长部
26 后保险杠横梁
31 后车轮拱罩
32 燃料箱(车载部件)
33 电池(车载部件)
S 车辆后部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适当的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进行详细说明。以下以搭载驱动装置用电池的例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应用的车辆后部构造为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S的车身10的仰视图,图2是左侧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与从落座于车辆的驾驶者来看的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一致。并且,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S包括:下纵梁1,其分别在车身10的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车架2,其从下纵梁1的后端部进一步向后方延伸;第1横梁3,其使后述的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彼此连结;第2横梁4,其使后侧车架2的后述的倾斜部21彼此连结;以及第3横梁5,其使后侧车架2的后述的后延部22b彼此连结。
另外,该车辆后部构造S在后侧车架2彼此之间具有作为车载部件的燃料箱32和驱动装置用的电池33。
<下纵梁>
下纵梁1(参照图1)包括下纵梁内部件11(参照图1)、虽未图示但在该下纵梁内部件1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的下纵梁外部件。
下纵梁内部件11剖视观察时呈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的帽形状,下纵梁外部件(图示省略)剖视观察时朝向呈车宽方向内侧张开的帽形状。下纵梁内部件11和下纵梁外部件(图示省略)通过利用焊接等使彼此的与帽形状的帽沿相当的凸缘相互接合,从而使彼此的与帽形状帽冠部相当的鼓出部相互成为一体而形成闭合截面。
下纵梁内部件11包括后部11b和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其中该后部11b供第1横梁3架设,该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占据下纵梁内部件11的除了该后部11b以外的前后方向的大部分。
在图1中,附图标记6是与第1横梁3相比在前侧配置于下纵梁内部件11彼此之间的前底板。另外,在第1横梁3的后侧配置有后述的中底板7。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横梁3由以剖视观察时横跨呈前底板6和中底板7的方式弯曲的板体形成,在该前底板6与中底板7之间形成闭合截面。另外,第1横梁3的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两端分别与下纵梁内部件11(后部11b)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
如图2所示,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的后端部局部重叠于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并利用焊接等接合为一体。
另外,在下纵梁内部件11的帽形状帽冠部中的上方角部,从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到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配置有加强部件12。
并且,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侧的加强部件12配置在该后部11b的车宽方向外侧,利用焊接等与该后部11b接合。
另外,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侧的加强部件12如图2中的隐藏线(虚线)所示,配置在该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的车宽方向内侧,利用焊接等与该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接合。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加强部件12设想前后方向较长的等边角钢(角钢)。并且,等边角钢(角钢)中的外角侧的角部被定位在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处的帽形状帽冠部的内侧角拐角部。另外,等边角钢(角钢)中的内角侧的角部定位在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的帽形状帽冠部的外侧角拐角部。
这种加强部件12的后端在图2中示出的车身10的侧视观察时与第1横梁3(图2中由隐藏线表示)相比位于前方。
并且,在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处,与第1横梁3相比在前侧且在没有加强部件12的部分形成后述的下纵梁1的脆弱部13。
<后侧车架>
本实施方式中的后侧车架2(参照图1)设想具有沿车身10(参照图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的部件。
如图2所示,后侧车架2包括从车身10的后部起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部22、和从该前后部22的前部起朝向下纵梁1的后部并向下(斜前下方)延伸的倾斜部21。在图2中,附图标记23为倾斜部21与前后部22的接合部。
首先说明倾斜部21。
如图1所示,倾斜部21的前部与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连接。另外,倾斜部21的在车身10的仰视观察时沿后车轮拱罩31的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向后延伸的后部,与前后部22的前部连接。
另外,在倾斜部21的后部彼此之间,如前所述,架设有第2横梁4。
并且,在第1横梁3与第2横梁4之间,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和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21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该后部11b和倾斜部21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中底板7。
另外,在第2横梁4的后侧配置有后述的后底板8。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横梁4由以剖视观察时横跨中底板7和后底板8的方式弯曲的板体形成,在该中底板7与后底板8之间形成闭合截面。另外,第2横梁4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两端分别与倾斜部21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中底板7如图2所示,以向上鼓出的方式形成。通过该鼓出,在中底板7的下表面侧形成以下说明的燃料箱32(参照图1)的收纳空间。
顺带一提,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32设想树脂成形品。该燃料箱32借助与箱主体32a一体成形的凸缘32b、嵌入于在箱主体32a的下表面形成的容纳槽32c中的杆状的箱支承部件32d,分别利用螺栓B紧固于第1横梁3和第2横梁4。
接下来说明前后部22。
如图1所示,前后部22与倾斜部21的后部连接,且在后车轮拱罩31的车宽方向内侧进一步向后延伸。
前后部22包括相对于电池33在车宽方向外侧排列的保护部22a、和与电池33的后端相比向后方延伸的后延部22b。
在这种前后部22彼此之间配置有所述后底板8。
另外,在图1中未示出,在后述的外伸叉架14的上方(图1的纸面背侧),也以从后侧车架2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方式配置有后底板9(参照图4)。
在前后部22彼此之间配置的后底板8如图2所示,具有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8a。在该鼓出部8a的下表面侧形成有电池33(参照图1)的收纳空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33在车身10的仰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该电池33将由例如锂离子电池等构成的电池组收纳在内侧。
并且,电池33借助由纵部件34a和横部件34b构成的电池壳体搭载构架34支承于后侧车架2。
保护部22a通过相对于电池33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在侧碰撞时保护电池33。
如图2所示,后延部22b的与保护部22a的后部连接且进一步向后延伸的后端,借助后面板20及保险杠横梁延长部25与后保险杠横梁26的前壁连接。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后延部22b的压缩强度设定为,在后碰撞时的载荷的作用下,与在下纵梁1形成的脆弱部13相比优先压溃。
另外,脆弱部13的压缩强度设定为低于倾斜部21与前后部22的连接部23的压缩强度。
也就是说,所述的压缩强度能够按照满足后延部22b的压缩强度<脆弱部13的压缩强度<连接部23的压缩强度的关系式的方式适当设定。
并且,所述各部处的压缩强度的调节能够通过例如加强部件、肋部、通孔的追加、板厚的大小、材料的选择等进行。
图3是图1的后部局部放大图。并且,在图3中,图1的后面板20及后保险杠横梁26以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另外,在图1中,右侧的外伸叉架14将局部切缺示出。
如图3所示,在后延部22b的车宽方向内侧架设有所述的第3横梁5。
第3横梁5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两端部分别利用焊接等与后延部22b的车宽方向内侧面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第3横梁5在与后延部22b的前端F和后端R远离的位置将后延部22b彼此连结。
具体来说,第3横梁5将后延部22b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C彼此连结。
另外,在后侧车架2后部处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外伸叉架14。
本实施方式的外伸叉架14在后车轮拱罩31的后方,由从后侧车架2后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弯曲板体形成。
具体来说,外伸叉架14在后车轮拱罩31的后方,从后侧车架2的保护部22a配置到后延部22b。
另外,在外伸叉架14上,多个加强筋14a以在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加强筋14a设想将所述板体冲压成形而成。
图4是从图1的箭头IV方向观察的车辆后部构造S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如图4所示,外伸叉架14构成为,主要包括:外伸叉架主体部15,其覆盖由后侧车架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从后侧车架2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后底板9所成的角部;以及凸缘16,其从外伸叉架主体部15的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出来。
外伸叉架14利用焊接等将外伸叉架主体部15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与后侧车架2接合,凸缘16利用焊接等与后底板9的下表面接合。
由此,外伸叉架14在后侧车架2与后底板9之间形成直角梯形的闭合截面。
另外,外伸叉架14如图3所示,在闭合截面内具有多个外伸叉架加强部17(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
该外伸叉架加强部17设置在外伸叉架14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在车宽方向延伸。
另外,多个外伸叉架加强部17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第3横梁5在车宽方向上排列。
并且,外伸叉架加强部17能够在外伸叉架14的前后方向仅配置一个。
本实施方式的外伸叉架加强部17设想由与闭合截面对应形状的板体形成。具体来说,外伸叉架加强部17如图4所示,设想由平面形状为直角梯形的板体构成的隔板(隔壁)。
在这种外伸叉架14上,如图3所示,安装有支承排气管(图示省略)的支承托架18。
该支承托架18隔着外伸叉架主体部15与外伸叉架加强部17(隔板17a)通过三层焊接等连结为一体。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S具有从第3横梁5的车宽方向中央延伸至车身10后端的连结部件19。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19由弯曲的板体形成。
该连结部件19在车身10的仰视观察时,如图3中虚线箭头所示,随着从连结部件19的后端侧趋向前端侧而向车宽方向两侧扩张。该连结部件19将第3横梁5与后面板20连结。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19如图4所示,后端面呈帽形状。
图5是图1的V-V剖视图。
如图5所示,连结部件19设定为,随着从后端侧趋向前端侧而帽形状帽冠部的高度逐渐降低。
换言之,在图5中如虚线箭头所示,从与第3横梁5连接的前端侧朝向与后面板20连接的后端侧,上下宽度逐渐扩大。
在图5中,附图标记8是后底板,附图标记22b是在穿过连结部件19先看到的右侧后侧车架2的后延部。附图标记26是经由后面板20及保险杠横梁延长部25与后延部22b后端连接的后保险杠横梁。
并且,如图4所示,与连结部件19的帽形状帽沿部对应的凸缘19a(参照图4),利用焊接等与后底板8的下表面连接。由此,连结部件19在与后底板8之间形成闭合截面。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S所起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S中,下纵梁1在与作为车载部件的燃料箱32相比的前方具有脆弱部13。并且,该脆弱部13的压缩强度低于后侧车架2的与作为车载部件的电池33或燃料箱32并列的部位。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相比于后侧车架2的与电池33并列的部位,能够使下纵梁1的脆弱部13先变形而吸收后碰撞能。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容易地防止燃料箱32及电池33的变形。
另外,车辆后部构造S在与燃料箱32及电池33(车载部件)相比的前方具有使下纵梁1彼此连结的第1横梁3,脆弱部13与第1横梁3相比设置在前方。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利用第1横梁3提高脆弱部13与燃料箱32及电池33间的压缩强度。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在后碰撞时不对燃料箱32和电池33造成影响地使脆弱部13变形。
另外,在车辆后部构造S中,下纵梁1在前后方向的一部分具有加强部件12,脆弱部13由加强部件12与第1横梁3分离形成的间隙形成。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利用在加强下纵梁1的加强部件12与第1横梁3之间设有间隙这样的简单构造,在下纵梁1形成脆弱部13。
另外,在车辆后部构造S中,后侧车架2具有与电池33(车载部件)相比向后方延伸的后延部22b,后延部22b的压缩强度低于后侧车架2的与电池33(车载部件)并列的部位。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通过使后延部22b变形而吸收后碰撞时的碰撞能。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护电池33(车载部件)。
另外,在车辆后部构造S中,后延部22b的压缩强度低于脆弱部13。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与脆弱部13相比使后延部22b先变形。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更快地吸收碰撞能。
另外,与该车辆后部构造S不同,在脆弱部13变形后后延部22b变形的构成中,认为后侧车架2会由于脆弱部13先变形而倾斜。因此,在该构成中,存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方向变化而无法施行预定变形的可能。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S,由于与脆弱部13相比后延部22b先变形,因此能够执行预定的变形,更加可靠地吸收碰撞能。
另外,在车辆后部构造S中,脆弱部13的压缩强度低于前后部22与倾斜部21的连接部23。
通常,在连接部23这样的角部,在后碰撞时应力容易集中。因此,在连接部23的压缩强度低于脆弱部13的压缩强度的构成中,存在与脆弱部13相比连接部23先变形的可能。并且,若与脆弱部13相比连接部23先变形,则存在燃料箱32与电池33相互干涉的可能。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使脆弱部13与连接部23相比先变形。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避免燃料箱32与电池33的干涉。
另外,在车辆后部构造S中,具有使连接部23彼此连结的第2横梁4,燃料箱32(车载部件)设置在第2横梁4的前方,电池33(车载部件)设置在第2横梁4的后方。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利用第2横梁4提高连接部23的压缩强度。
另外,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与连接部23相比,使脆弱部13先变形而吸收碰撞能,能够防止燃料箱32与电池33的距离接近而燃料箱32与电池33相互干涉。
另外,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防止燃料箱32与电池33的距离接近而使燃料箱32与电池33相互干涉,因此,能够使燃料箱32与电池33的距离接近配置。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消除由燃料箱32与电池33间的距离扩大引起的地板布局限制。
另外,在车辆后部构造S中,第3横梁5在与后延部22b的前端F和后端R分别远离的位置使后延部22b彼此连结。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通过将后延部22b彼此利用第3横梁5连结,从而即使偏向后延部22b的一方作用碰撞载荷,也能够使另一方的后延部22b变形。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更高效地吸收碰撞能。
另外,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通过在与后延部22b的前端F和后端R远离的位置使后延部22b彼此连结,从而能够实现两阶段压溃,即,在使与第3横梁5相比的后方一次压溃后,使与第3横梁5相比的前方压溃。
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后延部22b齐整地压溃。
另外,在车辆后部构造S中,第3横梁5使后延部22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C彼此连结。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使第3横梁5的后侧与前侧的压溃区域为大致相同的长度。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后延部22b彼此的变形偏斜。
另外,在车辆后部构造S中,第3横梁5与外伸叉架加强部17在车宽方向排列。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利用外伸叉架加强部17抑制第3横梁5的向前位移。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更加可靠地在使第3横梁5后方的后延部22b压溃后,使第3横梁5前方的后延部22b压溃。
另外,根据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通过第3横梁5将后碰撞载荷也向外伸叉架加强部17侧传递。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使外伸叉架14变形而吸收碰撞能。
另外,在车辆后部构造S中,外伸叉架加强部17由在外伸叉架14内侧配置的隔板17a构成。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通过使用维持外伸叉架14的闭合截面形状的隔板17a,从而能够抑制第3横梁5的向前位移。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简化碰撞能的吸收构造。
另外,在车辆后部构造S中,支承排气管(图示省略)的支承托架18与隔板17a连结。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在由第3横梁5加强了的隔板17a处支撑支承托架18。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提高排气管(图示省略)的支承刚性。
另外,车辆后部构造S具有从第3横梁5的车宽方向中央延伸到车身10后端的连结部件19。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在偏向车宽方向的一方侧作用后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将碰撞载荷也向第3横梁5的中央位置传递。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即使在偏向后延部22b的一方作用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另一方的后延部22b变形。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更高效地吸收碰撞能。
另外,车辆后部构造S使连结部件19随着从连结部件19的后端侧趋向前端侧而向车宽方向两侧扩张。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防止在从车身10后端传递到连结部件19的碰撞载荷的作用下,连结部件19相对于第3横梁5向车宽方向倒伏的变形。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更加可靠地将碰撞载荷向前方传递。
另外,车辆后部构造S的连结部件19随着从连结部件19的前端侧趋向后端侧而使上下宽度扩大。
根据该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以更宽的面积承受从车身10的后端向连结部件19传递的碰撞载荷。由此,车辆后部构造S能够更加可靠地将碰撞载荷向前方传递。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方式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等的车辆后部构造为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电动汽车、驱动装置仅为内燃机的普通汽车。因此,应用于电动汽车的车辆后部构造中的车载部件是指电池,应用于普通汽车的车辆后部构造中的车载部件是指燃料箱。
并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载部件例示了燃料箱32和电池33,但对于本发明的车载部件来说不限定于这二者,在后侧车架2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例如驱动用电机、变速器、燃料电池车中的燃料电池、氢气箱、其他公知的车载部件与之相当。
Claims (7)
1.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后侧车架,其设置在车身的后部左右;
下纵梁,其与所述后侧车架的前部连接,在车身的左右两侧延伸;以及
车载部件,其至少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后侧车架并列配置,
所述下纵梁在与所述车载部件相比的前方具有脆弱部,该脆弱部的强度低于所述后侧车架的与所述车载部件并列的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车载部件相比的前方具有使所述下纵梁彼此连结的横梁,
所述脆弱部与所述横梁相比设置在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纵梁在前后方向的局部具有加强部件,
所述脆弱部由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横梁分离形成的间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车架具有与所述车载部件相比向后方延伸的后延部,
所述后延部的强度低于所述后侧车架的与所述车载部件并列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延部的强度低于所述脆弱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车架包括:
前后部,其从车身的后部起在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倾斜部,其从所述前后部的前部朝向所述下纵梁向下延伸,
所述脆弱部的强度低于所述前后部与所述倾斜部的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所述连接部彼此连结的横梁,
所述车载部件包括:
燃料箱,其设置在该横梁的前方;以及
电池,其设置在该横梁的后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43399A JP6674494B2 (ja) | 2018-03-09 | 2018-03-09 | 車両後部構造 |
JP2018-043399 | 2018-03-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39623A true CN110239623A (zh) | 2019-09-17 |
CN110239623B CN110239623B (zh) | 2021-11-23 |
Family
ID=67844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5341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239623B (zh) | 2018-03-09 | 2019-02-28 | 车辆后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36435B2 (zh) |
JP (1) | JP6674494B2 (zh) |
CN (1) | CN11023962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40184A (zh) * | 2021-03-29 | 2022-10-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552511B1 (ko) * | 2019-02-22 | 2023-07-0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후방구조 |
FR3122146B1 (fr) * | 2021-04-21 | 2024-11-08 | Psa Automobiles Sa |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un équipement d’un véhicule terrestre |
US20230030279A1 (en) * | 2021-07-29 | 2023-02-02 | Rivian Ip Holdings, Llc | Vehicle frame with integral impact mitigation features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327555A (ja) * | 2005-04-27 | 2006-12-07 | Honda Motor Co Ltd | 排気系支持部材の取付構造 |
JP2010042757A (ja) * | 2008-08-12 | 2010-02-25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体構造 |
CN103358871A (zh) * | 2012-03-26 | 2013-10-23 | 铃木株式会社 | 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安装结构 |
CN103523093A (zh) * | 2012-07-05 | 2014-01-22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结构 |
CN103832475A (zh) * | 2014-02-28 | 2014-06-04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部车架总成及汽车 |
CN204037668U (zh) * | 2014-08-29 | 2014-12-24 | 苏州友邦汽车底盘科技有限公司 | 混动客车用后降式弯曲型车架 |
CN105365557A (zh) * | 2015-11-20 | 2016-03-02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胶轮运输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12006000256B4 (de) * | 2005-01-28 | 2015-12-10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Fahrzeugrahmenstruktur |
US7237829B2 (en) * | 2005-03-09 | 2007-07-03 |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 Unitized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
JP5453817B2 (ja) * | 2008-06-11 | 2014-03-2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タンク搭載車体後部構造 |
JP5358597B2 (ja) | 2011-02-17 | 2013-12-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のフレーム構造 |
US8708401B2 (en) * | 2012-03-22 | 2014-04-2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rash brace for energy management |
US9266564B1 (en) * | 2014-08-25 | 2016-02-2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Rear rail adapted to induce spare tire rotation in a rear-end collision |
JP6452044B2 (ja) | 2015-04-02 | 2019-01-1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6215905B2 (ja) * | 2015-12-22 | 2017-10-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US11110785B2 (en) * | 2017-08-02 | 2021-09-0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
-
2018
- 2018-03-09 JP JP2018043399A patent/JP667449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9
- 2019-02-28 CN CN201910153418.9A patent/CN11023962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9-03-07 US US16/295,038 patent/US1083643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327555A (ja) * | 2005-04-27 | 2006-12-07 | Honda Motor Co Ltd | 排気系支持部材の取付構造 |
JP2010042757A (ja) * | 2008-08-12 | 2010-02-25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体構造 |
CN103358871A (zh) * | 2012-03-26 | 2013-10-23 | 铃木株式会社 | 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安装结构 |
CN103523093A (zh) * | 2012-07-05 | 2014-01-22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结构 |
CN103832475A (zh) * | 2014-02-28 | 2014-06-04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部车架总成及汽车 |
CN204037668U (zh) * | 2014-08-29 | 2014-12-24 | 苏州友邦汽车底盘科技有限公司 | 混动客车用后降式弯曲型车架 |
CN105365557A (zh) * | 2015-11-20 | 2016-03-02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胶轮运输车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40184A (zh) * | 2021-03-29 | 2022-10-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结构 |
CN115140184B (zh) * | 2021-03-29 | 2023-12-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836435B2 (en) | 2020-11-17 |
CN110239623B (zh) | 2021-11-23 |
JP6674494B2 (ja) | 2020-04-01 |
JP2019156064A (ja) | 2019-09-19 |
US20190276082A1 (en) | 2019-09-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39628B (zh) | 车辆后部构造 | |
CN102897010B (zh) | 用于汽车的电池保护结构 | |
JP6278072B2 (ja)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CN110588312B (zh) | 车身下部结构体 | |
CN110239623B (zh) | 车辆后部构造 | |
US20210061081A1 (en) | Rear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9501872B (zh) | 车身构造 | |
CN103029754A (zh) | 车体后部结构 | |
KR102440606B1 (ko) |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 |
CN110077469A (zh) | 车身构造 | |
JP2021181300A (ja) | 電気自動車用車体 | |
JP2017144950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6172116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7351817B2 (ja) | 車体 | |
CN117465559A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JP7020351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7588569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7177816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US11623697B2 (en)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
CN210310566U (zh) | 用于车辆的挡板内基座及车辆 | |
JP5513904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WO2019198752A1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7331759B2 (ja) | 電動車両の下部構造 | |
JP2023165320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24088828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