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3873B - 骨传导麦克风、骨传导头戴式耳机及通话装置 - Google Patents
骨传导麦克风、骨传导头戴式耳机及通话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23873B CN109923873B CN201780065894.4A CN201780065894A CN109923873B CN 109923873 B CN109923873 B CN 109923873B CN 201780065894 A CN201780065894 A CN 201780065894A CN 109923873 B CN109923873 B CN 1099238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ne conduction
- switch
- microphone
- connector
- vib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08—Earpieces of the supra-aural or circum-aural typ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5—Transceivers carried on the body, e.g. in helme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4—Transmit/receive switch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including speech amplifiers
- H04M1/6033—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including speech amplifiers for providing handsfree use or a loudspeaker mode in telephone sets
- H04M1/6041—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 H04M1/6058—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involving the use of a headset accessory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portable telephon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33—Cables or cables storage, e.g. cable re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4—Throat mountings for micropho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4—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transducers or of two parts of the same transducer and responsive respectively to two or more frequency rang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transducers or diaphragm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1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04R9/063—Loudspeakers using a plurality of acoustic driv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5—Transceivers carried on the body, e.g. in helmets
- H04B2001/3866—Transceivers carried on the body, e.g. in helmets carried on the hea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03—Transducers capable of generating both sound as well as tactile vibration, e.g. as used in cellular pho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60/00—Details of hearing devices, i.e. of ear- or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or H04R5/033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their subgroups, or of hearing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460/13—Hearing devices using bone conduction transduc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60—Mounting or interconnection of hearing aid parts, e.g. inside tips, housings or to ossicles
- H04R25/604—Mounting or interconnection of hearing aid parts, e.g. inside tips, housings or to ossicles of acoustic or vibrational transduc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Abstract
骨传导麦克风是将声带振动转换成声音信号的骨传导麦克风,具备:振动获取部,其与人体接触而获取声带振动所含的规定方向的振动;以及开关,其用于切换可否获取规定方向的振动。开关配置在所述振动获取部的与所述人体接触的一侧的相反侧,使得用于切换可否获取的操作的方向与规定方向平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与人体接触而获取声带振动的骨传导麦克风、包括该骨传导麦克风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及通话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安装于头盔等来使用的骨传导麦克风。专利文献1的骨传导麦克风具备:设置在骨传导麦克风的壳体的外壁面上的声音接受板;以及设置在与设置有声音接受板的外壁面不同的外壁面上的开关。在使用该骨传导麦克风来获取声带振动的情况下,使用者需要将声音接受板推压于下颚或喉部并另外按压开关。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543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对于获取声带振动而言有效的骨传导麦克风等。
本公开中的骨传导麦克风是将声带振动转换成声音信号的骨传导麦克风,具备:振动获取部,其与人体接触而获取声带振动所含的规定方向的振动;以及开关,其用于切换可否获取规定方向的振动,开关配置在振动获取部的与人体接触的一侧的相反侧,使得用于切换可否获取的操作的方向与规定方向平行。
本公开的骨传导麦克风能够通过使用者的简易操作来获取声带振动,对于获取声带振动而言是有效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包含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的通话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包含骨传导麦克风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骨传导麦克风的剖视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骨传导麦克风的剖视图,是示出开关断开状态的图以及示出开关接通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通话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包含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的通话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角度观察图6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的扬声器电路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通话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11是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相关的电路图,是头戴式耳机主体的电路图、骨传导麦克风的电路图以及声音麦克风的电路图。
图12是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相关的电路图,是头戴式耳机主体的电路图、骨传导麦克风的电路图以及声音麦克风的电路图。
图13是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相关的电路图,是头戴式耳机主体的电路图、骨传导麦克风的电路图以及声音麦克风的电路图。
图14是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相关的电路图,是头戴式耳机主体的电路图、骨传导麦克风的电路图以及声音麦克风的电路图。
图15A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相关,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连接有声音麦克风和A类型的收发器时的动作的图。
图15B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相关,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连接有骨传导麦克风和A类型的收发器时的动作的图。
图15C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相关,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连接有声音麦克风和B类型的收发器时的动作的图。
图15D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相关,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连接有骨传导麦克风和B类型的收发器时的动作的图。
图15E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相关,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连接有声音麦克风和智能手机类型的收发器时的动作的图。
图15F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相关,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连接有骨传导麦克风和智能手机类型的收发器时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骨传导麦克风例如用于在施工现场等的噪音环境下使用无线通信与处于远处的对方进行通话的情况。对于骨传导麦克风,将骨传导麦克风的一部分推压于下颚或喉部等,通过骨传导来获取从人体发出的声带振动。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但是,有时省略了必要以上的详细说明。例如,有时省略了已经知晓的事项的详细说明、针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变得不必要的冗余,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理解本公开而提供了附图及以下的说明,并非意在通过这些附图及以下的说明来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图1~5来说明实施方式1。
[1-1.通话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包含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的通话装置9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包含骨传导麦克风1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的使用方式的图。
如图1所示,通话装置9包括具有骨传导麦克风1及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以及收发器7。骨传导麦克风1经由麦克风线4而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头戴式耳机主体50具有耳挂52,通过将耳挂52挂在人体的耳朵上而安装于头部。头戴式耳机主体50经由头戴式耳机线6而与收发器7连接。收发器7例如安装在服装的一部分中,与通信对象所持有的外部设备进行通信。需要说明的是,骨传导麦克风1也可以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控制部55连接,还可以不与控制部55连接而与收发器7连接,使得直接向收发器7输入信号。
如图2所示,使用固定件26将骨传导麦克风1安装于头盔2的下颚带3。骨传导麦克风1具有:与人体接触而获取声带振动的振动获取部10;以及对振动获取部10进行支承的壳体21。在利用骨传导麦克风1输入声音的情况下,使用者把持着骨传导麦克风1,使振动获取部10与下颚或喉部抵接。由此,骨传导麦克风1获取声带振动。在不输入声音的情况下,骨传导麦克风1成为相对于下颚或喉部隔开规定的距离而悬挂于下颚带3的状态,使得振动获取部10难以与人体接触。
另外,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具有:经由空气而获取声音的声音麦克风57;以及对声音麦克风57进行支承的麦克风支架58。例如,骨传导麦克风1在噪音环境下使用,声音麦克风57在非噪音环境下使用。择一地切换骨传导麦克风1及声音麦克风57来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省略了声音麦克风57的图示,图2中省略了麦克风线4的图示。
[1-2.骨传导麦克风的结构]
图3是骨传导麦克风1的剖视立体图。图4是骨传导麦克风1的剖视图,(a)示出开关断开状态,(b)示出开关接通状态。
如图3及图4所示,骨传导麦克风1具备:获取声带振动的振动获取部10;对振动获取部10进行支承的壳体21;以及用于切换可否获取由振动获取部10获取的声带振动的开关25。
首先,对振动获取部10进行说明。振动获取部10包括:与人体接触的接触构件12;支承于接触构件12的声带传感器11;以及将来自接触构件12的按压力向开关25传递的推压构件13。
接触构件12是将与人体接触而获取到的声带振动向声带传感器11传递的构件。接触构件12呈有底圆筒状,具备侧面部12b、在侧面部12b的一端具有开口的开口部12c、以及设置于侧面部12b的另一端且与人体接触的抵接部12a。在图3中,抵接部12a设置于侧面部12b的Z方向正侧,开口部12c设置于侧面部12b的Z方向负侧。侧面部12b构成为通过一部分向外侧弯曲并且发生弯曲变形,从而容易吸收振动噪声。
接触构件12是比壳体21柔软的弹性体,例如由硅橡胶等树脂材料形成。柔软包括使用柔软的原材料及构造上柔软(例如,较薄地形成或呈波状形成而容易发生变形)这两方面。另外,接触构件12期望使用触感好的原材料。
声带传感器11是对经由接触构件12传递来的声带振动中的规定方向(Z方向)的振动进行检测的检测元件。声带传感器11例如是进行厚度振动的平板状的压电元件。声带传感器11安装于接触构件12的抵接部12a的内壁,使得能够沿Z方向挠曲而进行厚度振动。声带传感器11将检测到的Z方向的振动转换成电信号并向头戴式耳机主体50或收发器7输入。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省略了与声带传感器11相关的布线的图示,但也可以在壳体21内设置声带传感器11的传感器放大器,使用该传感器放大器将电信号放大,并向头戴式耳机主体50或收发器7输入信号。
推压构件13呈板状,设置于侧面部12b的一端,使得覆盖接触构件12的开口部12c。推压构件13由比接触构件12硬的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在推压构件13的中央的下侧(壳体21侧)配置有前述的开关25。通过将推压构件13由比接触构件12硬的材料形成,从而能够将接触构件12通过使用者的接触而受到的按压力可靠地向开关25传递。
在推压构件13设置有圆环状的隔膜30。具体而言,隔膜30的上表面30b的内周区域固接于推压构件13的下表面(壳体21侧的面)的外周区域。隔膜30是比接触构件12柔软的弹性体,容易吸收振动噪声。另外,隔膜30与接触构件12相比容易挠曲。容易挠曲包括使用容易挠曲的原材料及构造上容易挠曲这两方面。例如,也可以由薄板状的树脂薄膜(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或金属薄膜形成隔膜30,使得容易挠曲。通过将隔膜30由比接触构件12柔软的弹性体形成而变得容易挠曲,从而能够防止如下事态:在接触构件12受到按压力的情况下,利用推压构件13将开关25压入而接通之前接触构件12被压坏。
接下来,对壳体21及开关25进行说明。壳体21由比接触构件12硬的树脂材料形成。壳体21呈圆筒状,具有设置于筒状的一端的基底部21a、以及在基底部21a的外周附近从基底部21a向另一端侧突出的圆环状的支柱部21b。在基底部21a的下侧(与支柱部21b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前述的固定件26。
在壳体21的上部安装有圆筒状的罩22。罩22具有比接触构件12大的开口22a,在使接触构件12的抵接部12a从该开口22a突出及露出的状态下覆盖壳体21的基底部21a及支柱部21b。在罩22的开口22a与接触构件12的侧面部12b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使得罩22与接触构件12彼此难以接触。
在壳体21的支柱部21b的端面21c上配置有前述的隔膜30及振动获取部10。隔膜30以下表面30a的外周区域与支柱部21b的端面21c重叠的方式配置。在隔膜30的上表面30b的外周区域配置有由合成橡胶构成的圆环状的衬垫23。在向壳体21安装罩22时,隔膜30被衬垫23按压于支柱部21b侧。由此,隔膜30的外周区域被衬垫23与支柱部21b夹持。
即,隔膜30位于振动获取部10与壳体21之间,振动获取部10经由隔膜30而支承于壳体21。另外,振动获取部10以通过隔膜30挠曲而能够沿Z方向进行位置位移的方式支承于壳体21。
另外,壳体21具有用于安装开关25的开关固定部21d。开关固定部21d从基底部21a突出而设置于支柱部21b的内侧。
开关25设置在开关固定部21d上。另外,开关25配置为,接通断开的操作方向与Z方向平行,即,与声带传感器11所检测的振动的方向平行。
更具体而言,将开关25配置于开关固定部21d,使得开关25的Z方向的中心轴与振动获取部10的Z方向的中心轴一致。由此,能够有效地将施加于振动获取部10的按压力向开关25传递,能够提高对使用者来说的操作性。
开关25例如是触摸式开关,在被按压的状态下持续接通,在没有按压的状态下断开。触摸式开关内置有弹簧,容易吸收振动噪声。切换接通断开的操作部25a的Z方向的行程s1例如是0.2mm(参照图4的(b))。在开关断开的情况下,开关25的操作部25a被设置为相对于推压构件13具有0.1mm以上且0.2mm以下的间隙。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必须具有间隙,推压构件13的下表面也可以与开关25的操作部25a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骨传导麦克风1中,如图4的(a)所示,开关25在壳体21的内部沿振动获取部10进行位置位移的方向(Z方向负侧)配置。而且,如图4的(b)所示,开关25在振动获取部10进行了位置位移的情况下,通过被振动获取部10压入而成为接通。通过开关25成为接通,振动获取部10的声带传感器11成为能够获取声带振动的状态。
若基于使用者的操作进行说明,则通过使用者把持着骨传导麦克风1而使振动获取部10与下颚或喉部接触并轻轻地推压,从而将开关25接通。另外,通过使用者使振动获取部10从下颚或喉部离开而将开关25断开。
[1-3.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对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的结构进行说明。
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包括骨传导麦克风1及头戴式耳机主体50。
头戴式耳机主体50具备支承体54和一对扬声器51。支承体54呈U字状的形状,具有相互对置的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和位于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之间的中央部54a。需要说明的是,支承体54的中央部54a是指沿着U字状的形状观察支承体54时的中央附近的部分。一对扬声器51分别支承于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使得相互对置。在支承体54的一个端部54b经由麦克风线4而连接有骨传导麦克风1。另外,如图2所示,在一个端部54b经由麦克风支架58而连接有声音麦克风57。
支承体54主要由树脂材料形成,在内部设置有具有弹性的线骨材。另外,在支承体54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连接骨传导麦克风1、声音麦克风57、控制部55及扬声器51等的布线。支承体54的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形成为沿上下(Z方向)延伸的柱状的形状,一对扬声器51设置在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的上侧(Z方向正侧)。另外,在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分别设置有耳挂52。在支承体54的中央部54a内置有控制部55。
图5是示出包含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的通话装置9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如图5所示,通话装置9包括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和收发器7。
头戴式耳机主体50具有控制部55和扬声器51。控制部55由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及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构成。扬声器51例如是骨传导扬声器,与控制部55连接。具有声带传感器11及开关25的骨传导麦克风1与控制部55连接。声音麦克风57与控制部55连接。另外,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控制部55与收发器7连接。
通话装置9经由收发器7而与通信对象所持有的外部设备以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具体而言,从声带传感器11及声音麦克风57输出的信号经由头戴式耳机主体50向收发器7输入,进而经由收发器7向通信对象的外部设备发送。但是,在骨传导麦克风1的开关25接通的情况下,不对来自声音麦克风57的信号进行处理,在收发器7内仅对来自声带传感器11的信号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从外部设备发送来的信号由收发器7接收,经由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控制部55从扬声器51输出。作为收发器7的通信方式,例如,使用422MHz频段或440MHz频段的频带。
需要说明的是,从骨传导麦克风1输出的信号也可以不经由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控制部55而直接向收发器7输入。在本实施方式中,骨传导麦克风1、头戴式耳机主体50及收发器7分别被有线连接,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这样的2.4GHz频段的频带而无线连接。
[1-4.效果等]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声带振动转换成声音信号的骨传导麦克风1具备:与人体接触而获取声带振动所含的规定方向(图1~3中的Z方向)的振动的振动获取部10;以及用于切换可否获取规定方向的振动的开关25。开关25配置在所述振动获取部的与所述人体接触的一侧的相反侧,使得用于切换可否获取的操作的方向与规定方向平行。
由此,通过沿规定方向对开关25进行操作,振动获取部10成为能够获取规定方向的声带振动的状态。因此,骨传导麦克风1容易通过简易操作来获取声带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骨传导麦克风1的开关25通过振动获取部10被推压于人体而接通,通过振动获取部10与人体分离而断开。而且,振动获取部10在开关25接通时获取规定方向的振动,在开关25断开时不获取规定方向的振动。
由此,开关25通过将振动获取部10推压于人体或使振动获取部10与人体分离而切换可否获取声带振动。因此,骨传导麦克风1容易通过简易操作来获取声带振动。尤其是骨传导麦克风被假定为用于建筑现场、施工现场、工厂、物流仓库等噪音环境下的作业中。本实施方式的骨传导麦克风1能够通过简易操作来获取声带振动,因此,不会妨碍到使用者的作业,实现高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获取部10包括:与人体接触的接触构件12;以及经由接触构件12对规定方向的振动进行检测的声带传感器11。骨传导麦克风1还具备对接触构件12及开关25进行支承的壳体21。接触构件12是比壳体21柔软的弹性体。
由此,声带传感器11经由柔软的接触构件12而支承于壳体21,因此,从外部向壳体21传递的振动噪声及在壳体21内产生的振动噪声难以进入到声带传感器11中。因此,骨传导麦克风1容易获取声带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骨传导麦克风1还具备位于振动获取部10与壳体21之间的隔膜30。振动获取部10经由隔膜30支承于壳体21。
由此,振动获取部10的声带传感器11经由隔膜30支承于壳体21,因此,从外部向壳体21传递的振动噪声及在壳体21内产生的振动噪声难以进入到声带传感器11中。因此,骨传导麦克风1容易获取声带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膜30是比接触构件12柔软的弹性体。
由此,从外部向壳体21传递的振动噪声及在壳体21内产生的振动噪声被柔软的隔膜30吸收而难以进入到声带传感器11中。因此,骨传导麦克风1容易获取声带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1呈筒状。振动获取部10经由隔膜30而支承于壳体21,使得能够向开关25的操作方向进行位置位移。开关25在壳体21的内部沿振动获取部10进行位置位移的方向配置,通过被进行了位置位移的振动获取部10压入而接通。而且,振动获取部10获取上述规定方向(Z方向)的振动。
由此,开关25被沿规定方向操作,振动获取部10成为能够获取规定方向的声带振动的状态。因此,骨传导麦克风1容易通过简易操作来获取声带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获取部10及开关25配置于壳体21的内部,使得进行位置位移的方向(Z方向)的中心轴一致。
由此,能够将施加于振动获取部10的按压力有效地向开关25传递,能够提高对使用者来说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声带传感器11是进行厚度振动的压电元件,压电元件的厚度方向与上述规定方向(Z方向)相同。
由此,声带传感器11容易获取声带振动中的规定方向的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具备骨传导麦克风1和扬声器51。
通过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具备骨传导麦克风1,从而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容易通过简易操作来获取声带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话装置9具备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以及与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连接并且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收发器7。
通过通话装置9具备上述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从而通话装置9容易通过简易操作来获取声带振动,容易进行通话。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话装置9具备骨传导麦克风1、以及与骨传导麦克风1连接并且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收发器7。
通过通话装置9具备骨传导麦克风1,通话装置9容易通过简易操作来获取声带振动,容易进行通话。
(实施方式2)
以下,使用图6~10对实施方式2中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及通话装置9A进行说明。
[2-1.通话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6是示出包含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的通话装置9A的立体图。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角度观察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时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
如图6及图7所示,通话装置9A具备包括声音麦克风57及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以及收发器7。声音麦克风57经由麦克风支架58而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头戴式耳机主体50具有一对扬声器51及一对耳挂52,通过耳挂52挂在人体的耳朵上而安装于头部。扬声器51经由头戴式耳机线6而与收发器7有线连接。收发器7例如安装于服装的一部分中,与通信对象所持有的外部设备进行通信。需要说明的是,声音麦克风57也可以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控制部55连接,还可以不与控制部55连接而与收发器7连接,使得直接向收发器7输入信号。
另外,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具有:通过骨传导来获取声带振动的骨传导麦克风1;以及用于将骨传导麦克风1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的麦克风线4。例如,骨传导麦克风1在噪音环境下使用,声音麦克风57在非噪音环境下使用。择一地切换骨传导麦克风1及声音麦克风57来使用。
[2-2.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的结构]
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包括经由空气而获取声音的声音麦克风57、骨传导麦克风1、以及头戴式耳机主体50。需要说明的是,骨传导麦克风1是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省略详细说明。
头戴式耳机主体50具备支承体54和一对扬声器51。具体而言,扬声器51是不经由鼓膜而通过骨传导向大脑传递声音信息的骨传导扬声器。支承体54呈U字状的形状,具有相互对置的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和位于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之间的中央部54a。需要说明的是,支承体54的中央部54a是指沿着U字状的形状观察支承体54时的中央附近的部分。一对扬声器51分别支承于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使得相互对置。
在支承体54的一个端部54b,经由麦克风支架58连接有声音麦克风57,另外,经由麦克风线4连接有骨传导麦克风1。在支承体54的另一个端部54c,经由头戴式耳机线6连接有收发器7。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将头戴式耳机线6与端部54c连接的连接部59使用连接器,能够将头戴式耳机线6相对于端部54c装卸。
支承体54主要由树脂材料形成,在内部设置有具有弹性的线骨材。另外,在支承体54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将声音麦克风57、骨传导麦克风1、控制部55、扬声器51、以及后述的PTT开关62、弱音开关64等连接的布线。支承体54的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形成为沿上下(Z方向)延伸的柱状的形状,一对扬声器51设置在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的上侧(Z方向正侧)。另外,在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分别设置有耳挂52。在支承体54的中央部54a内置有控制部55。
另外,支承体54具有弹性,中央部54a以外的部分容易挠曲。具体而言,支承体54构成为能够使中央部54a以外的部分挠曲并且能够改变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的对置距离。支承体54的弹性力被调整为,在将头戴式耳机主体50安装于头部的情况下,向侧头部施加适度的按压力P1,使得扬声器51不与耳朵前方的皮肤分离且不过度压迫皮肤。需要说明的是,支承体54形成为,在安装有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情况下,从两个端部(端部54b、端部54c)绕过耳朵的下侧、并延伸至位于头部的后侧的中央部54a。通过绕过耳朵的下侧而容易佩戴眼镜。另外,通过形成为延伸至位于头部的后侧的中央部54a而容易佩戴头盔或帽子。
本实施方式中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具备:用于与持有外部设备的通信对象进行通话的PTT(push to talk,按讲)开关62;以及用于减小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声音的弱音开关64。
PTT开关62设置于未连接头戴式耳机线6的端部54b。具体而言,PTT开关62设置于端部54b的外侧面54b1。通过朝向与外侧面54b1垂直的方向、即脸的左侧面按压按钮而使PTT开关62成为接通状态。通过接通PTT开关62,使用者能够与通信对象进行通话。需要说明的是,PTT开关62优选设置在外侧面54b1的相对于中心靠Z方向的正侧的位置。此外,PTT开关62更优选设置在扬声器51的背面。这是为了避免在使用者按下按钮时头戴式耳机主体50从头部偏移。
弱音开关64设置在连接有头戴式耳机线6的端部54c。即,弱音开关64设置在与设置有PTT开关62的端部54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54c。另外,弱音开关64插入到将连接部59与端部54b的扬声器51相连的布线之间且将连接部59与端部54c的扬声器51相连的布线之间。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弱音开关64构成为包括受理使用者的操作的操作部(按钮)以及设置于后述的扬声器电路的电阻及触点(开关)。
弱音开关64设置于端部54c的外侧面54c1。通过朝向与外侧面54c1垂直的方向、即脸的右侧面按压按钮而使弱音开关64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弱音开关64也与PTT开关62同样地,优选设置在外侧面54c1的相对于中心靠Z方向的正侧的位置,以避免在按下按钮时头戴式耳机主体从头部偏移。更优选的是,弱音开关64最好设置在端部54c的外侧面54c1且扬声器51的背面。在按下弱音开关64的期间,来自收发器7的声音信号的音量变小。当停止弱音开关64的按下时,来自收发器7的声音信号的音量返回到原始音量。
这里,使弱音开关64工作所需的按压力设定为,安装了头戴式耳机主体50时侧头部受到的按压力P1的1/2至1/4的程度(参照图8)。即,通过设定为比按压力P1小的力,从而防止在按下弱音开关64时头戴式耳机主体50从头部脱离。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的扬声器电路的电路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电路中,将电阻及弱音开关64旁通插入到扬声器51的正侧布线与接地侧布线之间。当利用者按下弱音开关64的按钮时,触点关闭。由此,电阻与扬声器电路连接而使从扬声器51输出的声音的等级变小。
图10是示出包含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的通话装置9A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如图10所示,头戴式耳机主体50具有控制部55和扬声器51。控制部55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及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构成。具体而言,扬声器51是骨传导扬声器,经由弱音开关64而与收发器7连接。
声音麦克风57及骨传导麦克风1与控制部55连接。PTT开关62与控制部55连接。另外,控制部55通过信号线71而与收发器7连接。弱音开关64设置在从收发器7输出的声音线72上,该声音线72是与信号线71不同的信号线。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声音线72上具备从收发器7输入声音信号的输入部73。输入部73与弱音开关64同样设置于端部54c。输入到输入部73的声音信号向骨传导扬声器51输入。
通话装置9A经由收发器7而与通信对象所持有的外部设备以无线的形式进行通信。具体而言,从声音麦克风57及骨传导麦克风1输出的信号经由头戴式耳机主体50向收发器7输入。进而经由收发器7向通信对象的外部设备发送。另一方面,从外部设备发送来的信号由收发器7接收并进行模拟转换。进而经由头戴式耳机线6及弱音开关64从扬声器51输出。作为收发器7的通信方式,例如使用422MHz频段或440MHz频段的频带。需要说明的是,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也可以经由收发器7而与多个外部的通信设备进行通信。
在与通信对象进行通话的情况下,使用者通过按压PTT开关62而能够进行通信。在减小来自通信对象的声音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通过按压弱音开关64来减弱声音。
[2-3.效果等]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具备:U字形的支承体54;分别设置于支承体54的一个端部即第一端部54b及位于第一端部54b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54c的一对骨传导扬声器51;与第一端部54b连接的声音麦克风57;以及设置于第一端部54b或第二端部54c中的任一方且进行控制使得骨传导扬声器51的音量变小的弱音开关64。
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对设置于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的弱音开关64进行操作来降低骨传导扬声器51的音量。例如,在安装有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的使用者与周围的人的会话中来自收发器7的通话进入到骨传导扬声器51的情况下,与周围的人的会话变得困难。对此,通过使用者操作弱音开关64来减小骨传导扬声器51的音量,从而能够持续顺利的会话。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骨传导扬声器51包括扬声器电路,弱音开关64包括受理使用者的操作的按钮、能够与扬声器电路连接的电阻、以及能够使电阻与扬声器电路连接的开关。当操作按钮时,开关关闭,电阻与扬声器电路连接,由此,骨传导扬声器51的音量变小。
通过这种方式,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能够不使骨传导扬声器51的声音完全消失而是降低音量。若假设使声音完全消失,则在从通信对象存在作业所需的指示的情况下,或者在需要对通信对象进行响应的情况下,也无法进行响应。但是,通过不使声音完全消失而是减小音量,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响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设置弱音开关64的第一端部54b或第二端部54c设置有用于切换声音麦克风57的输入的接通断开的PTT开关62。
由此,PTT开关62与弱音开关64分别设置于不同的端部54b、54c,因此,PTT开关62与弱音开关64的按压错误变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具备用于连接收发器7的连接部59及头戴式耳机线6,经由收发器7与多个外部的通信设备进行通信。
由此,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能够与多个外部的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在这样的状况下,在从收发器7存在与自身无关系的通话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操作弱音开关64来减小骨传导扬声器51的音量。通过与自身无关系的通话的音量变小,使用者能够顺利地进行与周围的人的会话,进而能够集中于自己的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具备:U字状的支承体54;分别设置于支承体54的一个端部54b及另一个端部54c的扬声器51;用于输入来自外部设备的声音的头戴式耳机线6;以及减小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声音的弱音开关64。头戴式耳机线6及弱音开关64设置于一个端部54b及另一个端部54c中的任一端部,且设置在相同的端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端部54c具备输入来自收发器7的声音信号的输入部73,弱音开关64设置于第二端部54c。
由此,简化了支承体54的内部布线的走线。假设在将头戴式耳机线6及输入部73设置于端部54b且将弱音开关64设置于端部54c的情况下,需要将连接有头戴式耳机线6及输入部73的端部54b的布线通过支承体54的内部而与端部54c的弱音开关64连接,进而返回该布线并通过支承体54的内部而与端部54b的扬声器5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头戴式耳机线6及输入部73以及弱音开关64设置于支承体54的相同的端部,因此,无需通过返回来布线,布线长度变短。因此,容易简化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的内部布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弱音开关64工作所需的按压力是安装了头戴式耳机主体50时侧头部受到的按压力P1的1/2至1/4。
由此,容易防止在按压了弱音开关64时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从头部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弱音开关64的操作部(按钮)配置在第一端部54b的外侧面54b1或第二端部54c的外侧面54c1,且配置在外侧面54b1或外侧面54c1的比中心靠上侧、即Z方向正侧的位置。
由此,容易防止在按压了弱音开关64时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从头部偏移。
[2-4.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2中,在支承体54的一个端部54b经由麦克风支架58而连接有声音麦克风57,并且,经由麦克风线4而连接有骨传导麦克风1。
这里,作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针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将骨传导麦克风1和声音麦克风57以能够装卸且能够更换的方式连接于头戴式耳机主体50。
首先,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端部54b设置一个具有连接器170的连接部。另外,在连接骨传导麦克风1的麦克风线4的端部且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的这一侧的端部使用连接器180。另外,在连接声音麦克风57的麦克风支架58的端部且与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连接的这一侧的端部使用连接器190。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骨传导麦克风1和声音麦克风57相对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能够装卸且能够更换。
此时可以是,在端部54b的连接部连接有声音麦克风57的情况下,当PTT开关62成为接通时,能够与通信对象进行通话,在端部54b的连接部连接有骨传导麦克风1的情况下,当开关25成为接通时,能够与通信对象进行通话。
以下,使用图11、图12对设置于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PTT开关62和设置于骨传导麦克风1的开关25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1是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相关的电路图,(a)是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电路图,(b)是骨传导麦克风1的电路图,(c)是声音麦克风57的电路图。
如图11的(a)所示,端部54b的连接部的连接器170是母头的立体声插孔(三极插孔)。连接器170的尖端171(Lch)经由PTT开关62而与控制部55连接。连接器170的环172(Rch)直接与控制部55连接。连接器170的套筒173(GND)与GND连接。
如图11的(b)所示,骨传导麦克风1的连接器180是公头的立体声插孔(三极插孔)。由声带传感器11拾取的信号从连接器180的环182(Rch)输出。在声带传感器11与环182(Rch)之间插入有开关25。关于开关25的详细情况,如实施方式1的说明所述。
另外,如图11的(c)所示,声音麦克风57的连接器190是公头的立体声插孔(三极插孔)。由声音麦克风57拾取的信号从连接器190的尖端191(Lch)输出。
通过这样构成,在将骨传导麦克风1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的情况下,由于向连接器170插入了连接器180,因此,能够利用设置于骨传导麦克风1的开关25来控制会话。另一方面,在将声音麦克风57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的情况下,由于向连接器170插入了连接器190,因此,能够利用设置于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的端部54b的PTT开关62来控制会话。
图12是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相关的电路图,(a)是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电路图,(b)是骨传导麦克风1的电路图,(c)是声音麦克风57的电路图。
在图11所说明的变形例1的电路图中,作为声音麦克风57的连接器190而使用了立体声插孔(三极插孔)。但是,在通常的声音麦克风中,使用单声道插孔(两极插孔)的情况也较多。在变形例1的电路图中使用了单声道插孔的连接器的情况下,有时连接器170的环172(Rch)成为GND,电流不再流向尖端171(Lch)。
对此,在变形例2中,针对与声音麦克风57具有单声道插孔的连接器195的情况对应的电路图进行说明。
图12所示的电路在以下两点与图11所示的电路的结构不同。首先,是声音麦克风57的连接器195成为单声道插孔(两极插孔)这一点。此外,是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连接器170的环172(Rch)与控制部55之间设置有包含晶体管174、晶体管175在内的电路这一点。
以下,对图12所示的电路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向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连接器170插入了声音麦克风57的连接器195(单声道插孔)时,连接器170的环172(Rch)成为GND。晶体管174的基极成为0V,晶体管174的集电极成为高电平。晶体管175的栅极成为高电平,晶体管175截止。因此,电流不流向连接器170的环172(Rch),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PTT开关62成为接通的情况下,电流流向连接器170的尖端171(Lch)。
另一方面,在向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连接器170插入了骨传导麦克风1的连接器180时,环172(Rch)不为GND。因此,向晶体管174的基极施加电压,晶体管174的基极成为高电平,晶体管174的发射极成为低电平,因此,晶体管174的集电极成为低电平。这样,晶体管175的栅极成为低电平,晶体管175成为导通,电流流向连接器170的环172(Rch)。
接下来,使用图13、图14来说明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控制部55将由麦克风获取到的声音向收发器7发送时的电路、以及将从收发器7接收的声音向骨传导扬声器51输出时的电路。
图13是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相关的电路图,(a)是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电路图,(b)是骨传导麦克风1的电路图,(c)是声音麦克风57的电路图。
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3中,声音麦克风57与骨传导麦克风1择一地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连接器220连接。另外,收发器7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连接器200连接。连接器200位于头戴式耳机线6的前端。作为一例,与麦克风连接的连接器220是三极插孔(母头),与收发器7的连接器200是四极插头(公头)。这里,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的收发器7为利用连接器200的套筒204的电压下降(例如3V到2V)来检测PTT开关的按下这一类型的收发器(以下称为收发器A类型)。
如图13的(a)所示,连接器220的尖端221(Lch)经由PTT开关230而与连接器200的套筒204(Mic)连接。连接器220的环222(Rch)与连接器200的套筒204连接。连接器220的套筒223(GND)与连接器200的环1_203(GND)连接。另外,连接器200的环2_202(声音-)及尖端201(声音+)与扬声器211(Lch)及扬声器212(Rch)连接。
图13的(b)的骨传导麦克风的电路图和(c)的声音麦克风57的电路与图11的(b)、(c)是同样的,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接下来,对将两个种类的麦克风分别与收发器A类型组合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声音麦克风与收发器A类型的组合)
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中利用声音麦克风57时的PTT功能利用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PTT开关230。在按压了PTT开关230的情况下,连接器200的套筒204经由连接器220的尖端221、连接器190的尖端191、声音麦克风57、连接器190的套筒193、连接器220的套筒223而与GND(连接器200的环1_203)连接,因此,产生电压下降。收发器7检测连接器200的套筒204的电压下降,从而检测到PTT开关230被按压。
(骨传导麦克风与收发器A类型的组合)
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中利用骨传导麦克风1时的PTT功能利用骨传导麦克风1的开关25。在按压了骨传导麦克风1的开关25的情况下,连接器200的套筒204经由连接器220的环222、骨传导麦克风1的环182、开关25、声带传感器11、骨传导麦克风1的套筒183、连接器220的套筒223而与GND(连接器200的环1_203)连接,因此,产生电压下降。收发器7检测连接器200的套筒204的电压下降,从而检测到PTT开关被按压。
这样,在变形例3中,无论麦克风的种类如何,收发器7都能够检测PTT开关230的按压。
接下来,参照图14及图15A~图15F对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进行说明。图14是与变形例4相关的电路图,(a)是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电路图,(b)是骨传导麦克风1的电路图,(c)是声音麦克风57的电路图。
在变形例4中,图14所示的声音麦克风57和骨传导麦克风1择一地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连接器320连接。另外,收发器7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连接器300连接。连接器300位于头戴式耳机线6的前端。作为一例,与麦克风连接的连接器320是三极插孔(母头),与收发器7连接的连接器300是四极插头(公头)。
在变形例4中,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的收发器7除了上述的收发器A类型之外,还存在收发器B类型及智能手机类型,共三种类型。收发器B类型是利用连接器300的环2_302的电压下降(例如3V到0V)来进行PTT开关的检测这一类型的收发器。
智能手机类型是指不进行PTT开关的检测而具有始终将麦克风设为接通的收发器功能的智能手机。
如图14的(a)所示,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中,麦克风侧的连接器320的尖端321(Lch)与收发器侧的连接器300的环2_302连接,并且经由PTT开关340而与连接器300的环1_303连接。连接器320的环322(Rch)与连接器300的环1_303(GND)连接。连接器320的套筒323(GND)与连接器300的套筒304(Mic)连接。另外,连接器300的环1_303及尖端301与左扬声器331及右扬声器332连接。
如图14的(b)所示,骨传导麦克风1的连接器360是公头的立体声插孔(三极插孔)。由声带传感器11拾取的信号从连接器360的尖端361(Lch)与经由了PTT开关370的环362(Rch)输出。
图14的(c)的声音麦克风的电路与图11的(c)所示的声音麦克风的电路是同样的,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接下来,对将两个种类的麦克风与三个种类的收发器分别组合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声音麦克风与收发器A类型的组合)
图15A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了声音麦克风57和收发器A类型的收发器7时的动作的图。
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中利用声音麦克风57时的PTT功能利用(a)所示的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PTT开关340。在按压了PTT开关340的情况下,连接器300的套筒304经由连接器320的套筒323、声音麦克风57的套筒193、声音麦克风57的尖端191、PTT开关340而与GND310连接,因此,产生电压下降。收发器7检测连接器300的套筒304的电压下降,从而能够检测到PTT开关340被按压。这里,PTT开关340具有与实施方式2的弱音开关64同样的结构及功能。
(骨传导麦克风与收发器A类型的组合)
图15B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了骨传导麦克风1和收发器A类型的收发器7时的动作的图。
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中利用骨传导麦克风1时的PTT功能利用(b)所示的骨传导麦克风1的PTT开关370。在按压了骨传导麦克风1的PTT开关370的情况下,连接器300的套筒304经由连接器320的套筒323、骨传导麦克风1的套筒363、PTT开关370、骨传导麦克风1的环362而与GND310连接,产生电压下降。收发器7检测连接器300的套筒304的电压下降,从而能够检测到PTT开关370被按压。这里,PTT开关370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25同样的结构及功能。
(声音麦克风与收发器B类型的组合)
图15C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了声音麦克风57和收发器B类型的收发器7时的动作的图。
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中利用声音麦克风57时的PTT功能利用(a)所示的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PTT开关340。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PTT开关34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从收发器7向连接器300的套筒304(Mic)供给电压,经由连接器320的套筒323、声音麦克风57、连接器320的尖端321而向连接器300的环2_302(通过PTT)供给电压。另一方面,当按压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PTT开关340时,连接器300的环2_302经由PTT开关340而与GND310连接,产生电压下降。收发器7检测连接器300的环2_302的电压下降,从而能够检测到PTT开关被按压。
(骨传导麦克风与收发器B类型的组合)
图15D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了骨传导麦克风1和收发器B类型的收发器7时的动作的图。
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中利用骨传导麦克风1时的PTT功能利用(b)所示的骨传导麦克风1的PTT开关370。在骨传导麦克风1的PTT开关37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从收发器7由连接器300的套筒304供给电压,经由连接器320的套筒323、声音麦克风57、连接器320的尖端321向连接器300的环2_302(通过PTT)供给电压。另一方面,当按压骨传导麦克风1的PTT开关370时,连接器300的环2_302经由骨传导麦克风1的尖端361、PTT开关370、骨传导麦克风1的环362而与GND310连接,产生电压下降。收发器7检测连接器300的环2_302的电压下降,从而检测到PTT开关被按压。
(声音麦克风与智能手机类型的组合)
图15E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了声音麦克风57和智能手机类型的收发器7时的动作的图。
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智能手机类型的收发器7的情况下,将使(a)所示的连接器300的环1_303与环2_302短路的元器件向连接器300与收发器7之间插入(未图示)。以下,说明插入了元器件而使连接器300的环1_303与环2_302短路的状态。
连接器300的环2_302由于与连接器300的环1_303短路而成为GND,连接器320的尖端321成为GND。此时,(b)所示的声音麦克风57的连接器190的尖端191也成为GND,因此,声音麦克风57始终成为动作状态。因此,使用者即便不按下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PTT开关340,也能够使用声音麦克风57进行通话。
(骨传导麦克风与智能手机类型的组合)
图15F是用于说明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了骨传导麦克风1和智能手机类型的收发器7时的动作的图。
在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了智能手机类型的收发器的情况下,将使(a)所示的连接器300的环1_303与环2_302短路的元器件向连接器300与收发器7之间插入(未图示)。以下,说明插入了元器件而使连接器300的环1_303与环2_302短路的状态。
连接器300的环2_302由于与连接器300的环1_303短路而成为GND,连接器320的尖端321成为GND。此时,(b)所示的骨传导麦克风1的连接器360的尖端361也成为GND,因此,骨传导麦克风1始终成为动作状态。因此,使用者即便不按下骨传导麦克风1的PTT开关370,也能够使用骨传导麦克风1进行通话。
这样,变形例4的头戴式耳机主体50无论采用两个种类的麦克风与三个种类的收发器的哪种组合,都能够动作。
(变形例4的效果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变形例4是包括作为声音输入输出装置的头戴式耳机主体50和麦克风装置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头戴式耳机主体50具备作为通话开关的PTT开关340、骨传导扬声器、与麦克风(1、57)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即连接器320、以及与收发器7连接的第二连接器即连接器300。连接器320按照套筒323、环322、尖端321的顺序具有三个触点,连接器300按照套筒304、环1_303、环2_302、尖端301的顺序具有四个触点。连接器320的套筒304与连接器300的套筒323连接,连接器320的环322与接地连接,连接器320的尖端321与连接器300的环2_302连接,并且经由PTT开关340而与接地连接。麦克风装置具备将麦克风(1、57)和麦克风(1、57)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的第三连接器即连接器(360、190)。连接器(360、190)按照尖端(361、191)、环(362)、套筒(363、193)的顺序具有三个触点,连接器(360、190)的套筒(363、193)与麦克风(1、57)的一个端子连接,连接器(360、190)的尖端(361、191)与麦克风(1、57)的另一个端子连接。连接器(360、190)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连接器320连接。
由此,无论与连接器300连接的收发器是类型A还是类型B,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都能够检测PTT开关340的按下。
另外,在变形例4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中,连接器320是从插头插入口依次具有套筒323、环322、尖端321这三个触点的三极插孔。连接器300是从插头插入口依次具有套筒304、环1_303、环2_302、尖端301这四个触点的四极插孔。连接器(360、190)是从前端依次具有尖端(361、191)、环(362)、套筒(363、193)这三个触点的三极插头。通过将作为三极捅头的连接器(360、190)向作为三极插孔的连接器(320)插入,从而将麦克风(1、57)连接到头戴式耳机主体50。
由此,无论与连接器300连接的收发器是类型A还是类型B,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都能够检测PTT开关340的按下。
另外,变形例4是包括头戴式耳机主体50和骨传导麦克风1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头戴式耳机主体50具备PTT开关340、骨传导扬声器、与骨传导麦克风1连接的连接器320、以及与收发器7连接的连接器300。连接器320按照套筒323、环322、尖端321的顺序具有三个触点,连接器300按照套筒304、环1_303、环2_302、尖端301的顺序具有四个触点。连接器320的套筒304与连接器300的套筒323连接,连接器320的环322与接地连接,连接器320的尖端321与连接器300的环2_302连接,并且,经由PTT开关340而与接地连接。麦克风装置具备骨传导麦克风1、将骨传导麦克风1连接到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连接器360、以及PTT开关370。连接器360按照尖端361、环362、套筒363的顺序具有三个触点。套筒363与骨传导麦克风1的正侧端子连接,尖端361与骨传导麦克风1的负侧的端子连接,环362经由PTT开关370而与骨传导麦克风1的负侧的端子连接。
由此,无论与连接器300连接的收发器是类型A还是类型B,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都能够检测PTT开关340的按下。此外,在连接器300连接了骨传导麦克风1的情况下,能够使用骨传导麦克风1的PTT开关370进行通话。
另外,在变形例4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中,骨传导扬声器包括左扬声器331及右扬声器332。连接器300的环1_303与左扬声器331及右扬声器332中的一方连接,连接器300的尖端301与左扬声器331及右扬声器332中的另一方连接。
由此,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能够将与连接器300连接的收发器7的声音从左扬声器331及右扬声器332输出。
另外,在变形例4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中,在连接器300连接智能手机类型的收发器7的情况下,连接器300的环1_303及环2_302被短路。例如,也可以将使环1_303与环2_302短路的元器件向连接器300与收发器7之间捅入。
由此,连接器300的环2_302由于与连接器300的环1_303短路而成为接地,连接器320的尖端321成为接地。在该情况下,与连接器320连接的连接器360的尖端361也成为接地,因此,骨传导麦克风1始终成为动作状态。另外,与连接器320连接的连接器190的尖端191也成为接地,因此,声音麦克风57始终成为动作状态。因此,即便不按下PTT开关340及PTT开关370,也能够进行通话。根据以上,即便与连接器300连接的收发器是智能手机类型,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也能够正常地动作。
另外,变形例4是具备PTT开关340、骨传导扬声器、与麦克风连接的连接器320、以及与收发器7连接的连接器300的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器320按照套筒323、环322,尖端321的顺序具有三个触点,连接器300按照套筒304、环1_303、环2_302、尖端301的顺序具有四个触点。连接器320的套筒304与连接器300的套筒323连接,连接器320的环322与接地连接,连接器320的尖端321与连接器300的环2_302连接,并且经由PTT开关340而与接地连接。
由此,无论与连接器300连接的收发器是类型A还是类型B,头戴式耳机主体50都能够检测PTT开关340的按下。
另外,在变形例4的头戴式耳机主体50中,连接器320是从插头插入口依次具有套筒323、环322、尖端321这三个触点的三极插孔。连接器300是从插头插入口依次具有套筒304、环1_303、环2_302、尖端301这四个触点的四极插孔。
由此,无论与连接器300连接的收发器是类型A还是类型B,头戴式耳机主体50都能够检测PTT开关340的按下。
另外,在变形例4的头戴式耳机主体50中,骨传导扬声器包括左扬声器331及右扬声器332。连接器300的环1_303与左扬声器331及右扬声器332中的一方连接,连接器300的尖端301与左扬声器331及右扬声器332中的另一方连接。
由此,头戴式耳机主体50能够将与连接器300连接的收发器7的声音从左扬声器331及右扬声器332输出。
另外,在变形例4的头戴式耳机主体50中,在连接器300连接智能手机类型的收发器7的情况下,连接器300的环1_303及环2_302被短路。例如,也可以将使环1_303与环2_302短路的元器件向连接器300与收发器7之间插入。
由此,连接器300的环2_302由于与连接器300的环1_303短路而成为接地,连接器320的尖端321成为接地。在该情况下,与连接器320连接的连接器360的尖端361也成为接地,因此,骨传导麦克风1始终成为动作状态。另外,与连接器320连接的连接器190的尖端191也成为接地,因此,声音麦克风57始终成为动作状态。因此,即便不按下PTT开关340及PTT开关370,也能够进行通话。根据以上,即便与连接器300连接的收发器是智能手机类型,头戴式耳机主体50也能够正常地动作。
(其他实施方式)
如以上那样,作为本公开中的技术例示,说明了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为此,提供了附图及详细的说明。
因此,在附图及详细的说明所记载的构成要素中,可能不仅包含为了解决课题所必须的构成要素,为了例示上述技术,也可能包含并非是为了解决课题所必需的构成要素。因此,不应该由于这些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记载在附图和详细的说明中而直接认定为这些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是必须的。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用于例示本公开中的技术,因此,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或其同等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置换、附加、省略等。
例如,声带传感器11不局限于压电元件,是加速度拾取器或差动变压器等振动检测元件即可。
例如,接触构件12、壳体21及罩22不局限于圆筒状,也可以是方筒状。
例如,在实施方式2中,示出在安装了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的情况下将支承体54的中央部54a配置于头部的后方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将中央部54a配置于头部的上方的构造。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示出在安装了骨传导头戴式耳机5A的情况下将支承体54以绕过耳朵的下侧的方式形成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支承体54设为沿着耳朵的上侧的形状,采用将支承体54挂在耳朵上的构造。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示出在按下弱音开关64的期间来自收发器7的声音信号的音量变小、当停止弱音开关64的按下时来自收发器7的声音信号的音量返回到原始音量的例子。但是,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当按下弱音开关64一次时,音量变小,当再次按下弱音开关64时,音量返回到原始音量。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说明了头戴式耳机主体50的连接器320为三极插孔(母头),连接器300为四极插头(公头)。但是,这是一例,不局限于该方式。只要对应于与头戴式耳机主体50连接的声音麦克风57的连接器190、骨传导麦克风1的连接器360、收发器7的连接器的方式即可。例如,也可以由三极插头构成连接器320,由四极插孔构成连接器300。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应用于与人体接触而获取声带振动的骨传导麦克风。另外,本公开能够应用于将施工现场头盔、摩托车用头盔、头戴式耳机或对讲机(交互通信)等安装于头部而与通信对象进行通话时的声音输入输出器。
附图标记说明:
1 骨传导麦克风(麦克风);
2 头盔;
3 下颚带;
4 麦克风线;
5、5A 骨传导头戴式耳机;
6 头戴式耳机线;
7 收发器;
9、9A 通话装置;
10 振动获取部;
11 声带传感器;
12 接触构件;
12a 抵接部;
12b 侧面部;
12c 开口部;
13 推压构件;
21 壳体;
21a 基底部;
21b 支柱部;
21c 端面;
21d 开关固定部;
22 罩;
22a 开口;
23 衬垫;
25 开关;
25a 操作部;
26 固定件;
30 隔膜;
30a 下表面;
30b 上表面;
50 头戴式耳机主体(声音输入输出装置);
51 扬声器(骨传导扬声器);
52 耳挂;
54 支承体;
54a 中央部;
54b 端部(第一端部);
54c 端部(第二端部);
54b1、54c1 外侧面;
55 控制部;
57 声音麦克风(麦克风);
58 麦克风支架;
59 连接部;
62、230、340、370 PTT开关(通话开关);
64 弱音开关;
71 信号线;
72 声音线;
73 输入部;
190、360 连接器(第三连接器);
300 连接器(第二连接器);
320 连接器(第一连接器);
P1 按压力;
s1 行程。
Claims (9)
1.一种骨传导麦克风,其将声带振动转换成声音信号,所述骨传导麦克风具备:
振动获取部,其与人体接触而获取声带振动所含的规定方向的振动;以及
开关,其用于切换可否获取所述规定方向的振动,
所述开关配置在所述振动获取部的与人体接触的一侧的相反侧,使得用于切换所述可否获取的操作的方向与所述规定方向平行,
所述骨传导麦克风还具备对所述开关进行支承的壳体;以及
位于所述振动获取部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隔膜,
所述振动获取部包括与所述人体接触的接触构件以及将来自所述接触构件的按压力向所述开关传递的推压构件,
所述隔膜是比所述接触构件柔软的弹性体,并且设置于所述推压构件,
所述振动获取部经由所述隔膜而支承于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麦克风,其中,
所述开关通过所述振动获取部被推压于所述人体而接通,通过所述振动获取部与所述人体分离而断开,
所述振动获取部在所述开关接通时获取所述规定方向的振动,在所述开关断开时不获取所述规定方向的振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骨传导麦克风,其中,
所述振动获取部还包括:经由所述接触构件对所述规定方向的振动进行检测的声带传感器,
所述壳体对所述接触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支承,
所述接触构件是比所述壳体柔软的弹性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骨传导麦克风,其中,
所述壳体呈筒状,
所述振动获取部经由所述隔膜而支承于所述壳体,使得能够向所述开关的操作方向进行位置位移,
所述开关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振动获取部进行位置位移的方向配置,通过被进行了位置位移的所述振动获取部压入而接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传导麦克风,其中,
所述振动获取部及所述开关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使得进行位置位移的方向的中心轴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传导麦克风,其中,
所述声带传感器是进行厚度振动的压电元件,
所述压电元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同。
7.一种骨传导头戴式耳机,具备: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骨传导麦克风;以及
扬声器。
8.一种通话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7的骨传导头戴式耳机;以及
收发器,其与所述骨传导头戴式耳机连接,且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9.一种通话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骨传导麦克风;以及
收发器,其与所述骨传导麦克风连接,且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12351 | 2016-10-28 | ||
JP2016-212351 | 2016-10-28 | ||
JP2017-023463 | 2017-02-10 | ||
JP2017023463 | 2017-02-10 | ||
PCT/JP2017/038436 WO2018079575A1 (ja) | 2016-10-28 | 2017-10-25 | 骨伝導マイク、骨伝導ヘッドセットおよび通話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3873A CN109923873A (zh) | 2019-06-21 |
CN109923873B true CN109923873B (zh) | 2021-08-03 |
Family
ID=6202351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5940.0A Pending CN109923872A (zh) | 2016-10-28 | 2017-10-25 | 声音输入输出装置及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 |
CN201780065938.3A Pending CN109863758A (zh) | 2016-10-28 | 2017-10-25 | 骨传导头戴式耳机 |
CN201780065894.4A Active CN109923873B (zh) | 2016-10-28 | 2017-10-25 | 骨传导麦克风、骨传导头戴式耳机及通话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5940.0A Pending CN109923872A (zh) | 2016-10-28 | 2017-10-25 | 声音输入输出装置及骨传导头戴式耳机系统 |
CN201780065938.3A Pending CN109863758A (zh) | 2016-10-28 | 2017-10-25 | 骨传导头戴式耳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0972598B2 (zh) |
JP (3) | JP6706766B2 (zh) |
CN (3) | CN109923872A (zh) |
WO (3) | WO201807957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363362B2 (en) | 2018-06-15 | 2022-06-14 | Shenzhen Shokz Co., Ltd. | Speaker device |
US10743094B2 (en) * | 2016-10-04 | 2020-08-11 | Jonathan Jan | Helmet having dual mode headphone and method therefor |
EP3522568B1 (en) * | 2018-01-31 | 2021-03-10 | Oticon A/s | A hearing aid including a vibrator touching a pinna |
FI3588973T3 (fi) * | 2018-06-21 | 2023-09-13 | Savox Communications Oy Ab Ltd | Kuulokemikrofoni kypärää varten |
JP6534023B1 (ja) | 2018-08-30 | 2019-06-2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骨伝導マイク |
CN114615603B (zh) | 2019-01-05 | 2023-11-24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骨传导扬声装置 |
EP4038905A4 (en) * | 2019-10-02 | 2024-01-10 | Mobilus Labs Limited | BONE CONDUC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FOR |
CN111083590B (zh) * | 2019-11-11 | 2020-09-18 | 深圳市音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智能摄像头的骨传导耳机 |
KR102289436B1 (ko) * | 2020-02-07 | 2021-08-11 | 신재혁 | 소음 차단 헤드셋 장치 |
ES2984360T3 (es) * | 2020-02-12 | 2024-10-29 | Patent Holding i Nybro AB | Sistema de auriculares de garganta |
BR112022013275A2 (pt) * | 2020-04-30 | 2022-09-06 | Shenzhen Shokz Co Ltd | Fone de ouvido de condução óssea |
BR112022015138A2 (pt) | 2020-04-30 | 2022-11-29 | Shenzhen Shokz Co Ltd | Aparelho de entrada e saída acústica |
CN113825054B (zh) * | 2020-06-18 | 2024-01-12 | 李平 | 头戴式语音通话装置 |
USD912644S1 (en) * | 2020-08-12 | 2021-03-09 | Shenzhen Alex Technology Co., Ltd | Open-ear headphones |
JP1695437S (zh) * | 2020-09-30 | 2021-09-21 | ||
CN214507335U (zh) * | 2020-11-13 | 2021-10-26 | 数码绿洲有限公司 | 一种改进骨传导音效的骨传导耳机 |
CN114025270A (zh) * | 2021-11-10 | 2022-02-08 | 湖南德能科技有限公司 | 声纹识别与语音通话抗噪装置 |
USD1034518S1 (en) | 2022-03-17 | 2024-07-09 | ACCO Brands Corporation | Headset |
USD1034519S1 (en) | 2022-03-17 | 2024-07-09 | ACCO Brands Corporation | Headset |
USD1044767S1 (en) * | 2023-04-12 | 2024-10-01 | Shenzhen Ginto E-commerce Co., Limited | Earphon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10945A (ja) * | 2008-06-25 | 2010-01-14 | Cosmo Gear Kk | 骨伝導マイク・スピーカ通話装置 |
JP2013219532A (ja) * | 2012-04-09 | 2013-10-24 | Foster Electric Co Ltd | 振動検出装置 |
CN105011455A (zh) * | 2015-07-29 | 2015-11-04 | 东莞市远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骨传导耳机的可切换发声导向方式的骑行头盔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109259A (ja) | 1975-03-20 | 1976-09-28 | Matsushita Refrigeration | Rozainotofuhoho |
JPS5948189A (ja) | 1982-09-10 | 1984-03-19 | Ricoh Co Ltd | 熱転写記録材料 |
JPS5948189U (ja) * | 1982-09-20 | 1984-03-3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ヘツドホン |
JPH04123743A (ja) | 1990-09-13 | 1992-04-23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サーキットブレーカ |
US5163093A (en) * | 1990-12-12 | 1992-11-10 | Stanton Magnetics, Inc. | Microphone mounting for a person's neck |
JPH04123743U (ja) * | 1991-04-22 | 1992-11-10 | 株式会社ケンウツド | カーオーデイオの連動ミユートユニツト |
JPH0761186B2 (ja) * | 1991-06-12 | 1995-06-28 | 東通電子株式会社 | 骨導マイク |
JPH066285A (ja) * | 1992-06-18 | 1994-01-14 | Sony Corp | 携帯電話機 |
US5359157A (en) * | 1993-08-30 | 1994-10-25 | Jen-Cheng Peng | Contact type indirect conduction, vibrating type microphone |
JP3029811B2 (ja) * | 1997-05-02 | 2000-04-10 | トクミ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ホンの音声切り替え装置 |
JP3876061B2 (ja) * | 1997-10-06 | 2007-01-31 |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 音声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H11215581A (ja) | 1998-01-21 | 1999-08-06 | Temuko Japan:Kk | 骨導ヘッドセット |
TW397314U (en) | 1998-07-21 | 2000-07-01 | Cotron Corp | Converter for the earphone type microphone |
US6628798B2 (en) | 1999-04-13 | 2003-09-30 | Nec Tokin Corporation | Vibration actuator having three vibration modes |
JP2000354829A (ja) | 1999-04-13 | 2000-12-26 | Tokin Corp |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US6886559B2 (en) * | 2001-07-02 | 2005-05-03 | B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 Multi-phase headset for pilots |
KR100378156B1 (en) | 2002-08-16 | 2003-03-29 | Joo Bae Kim | Ultra-small bone conduction speaker by using diaphragm and mobile phone having the same |
KR100390003B1 (en) * | 2002-10-02 | 2003-07-04 | Joo Bae Kim | Bone-conduction speaker using vibration plate and mobile telephone using the same |
US7010139B1 (en) * | 2003-12-02 | 2006-03-07 | Kees Smeehuyzen | Bone conducting headset apparatus |
US8072492B2 (en) | 2004-06-02 | 2011-12-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Mobile terminal device |
US7283850B2 (en) * | 2004-10-12 | 2007-10-16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sensory speech enhancement on a mobile device |
JP4158117B2 (ja) * | 2005-03-28 | 2008-10-0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ホン装置 |
JPWO2007058281A1 (ja) * | 2005-11-17 | 2009-05-07 | ヤング株式会社 | 送受話装置 |
JP4940956B2 (ja) * | 2007-01-10 | 2012-05-30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音声伝送システム |
FR2922075B1 (fr) * | 2007-10-09 | 2011-07-22 | Elno Soc Nouvelle | Casque acoustique |
US7635265B2 (en) * | 2007-10-31 | 2009-12-22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Electrical volume control using contacts on rotatable connector, and method |
JP5024035B2 (ja) | 2007-12-27 | 2012-09-12 | コスモギア株式会社 | Pttリモコン装置、ハンズフリー通話システム及びハンズフリー通話方法 |
JP2009159447A (ja) | 2007-12-27 | 2009-07-16 | Toyobo Co Ltd | 骨伝導スピーカ付きキャップ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レス通信システム |
JP5391374B2 (ja) * | 2008-02-05 | 2014-01-15 | 国立大学法人電気通信大学 | マイクロホン装置 |
WO2009098888A1 (ja) * | 2008-02-08 | 2009-08-13 | Temco Japan Co., Ltd. | 振動ピックアップマイクロホン |
JP5075676B2 (ja) | 2008-02-28 | 2012-11-21 | 株式会社オーディオテクニカ | マイクロホン |
JP4526571B2 (ja) * | 2008-03-10 | 2010-08-18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US20090296948A1 (en) * | 2008-05-29 | 2009-12-03 | Big Ear, Inc. | MPD custom ear communication device |
CN201294617Y (zh) * | 2008-11-12 | 2009-08-19 | 宏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游戏用耳机 |
CN101437183B (zh) * | 2008-12-03 | 2012-10-17 | 宁波萨克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耳塞式骨传导送受话装置 |
CN101834933A (zh) | 2009-03-10 | 2010-09-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在使用手机电视业务过程中进行通话的移动终端及方法 |
JP5499633B2 (ja) * | 2009-10-28 | 2014-05-2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再生装置、ヘッドホン及び再生方法 |
CN101778320A (zh) * | 2009-12-25 | 2010-07-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麦克风按键耳机及其状态识别方法 |
US9467780B2 (en) * | 2010-01-06 | 2016-10-11 | Skullcandy, Inc. | DJ mixing headphones |
CN103004235B (zh) * | 2010-01-06 | 2016-02-03 | 骷髅头有限公司 | 音乐节目主持人混音头戴式耳机 |
US8435081B2 (en) * | 2010-03-31 | 2013-05-07 | Apple Inc. | Thin plug assembly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
CN102238248A (zh) * | 2010-04-23 | 2011-11-09 | 陈伟壕 | 外接耳挂式通话装置 |
GB2484473A (en) * | 2010-10-11 | 2012-04-1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Headset with ambient sound detecting microphones and bone conduction speakers |
JP5625928B2 (ja) | 2011-01-13 | 2014-11-19 | 日本放送協会 | テレビ番組出演用イヤホン |
WO2012099223A1 (ja) * | 2011-01-21 | 2012-07-26 | 山形カシオ株式会社 | 水中通話装置 |
CN102332881B (zh) * | 2011-10-24 | 2013-09-25 | 无锡艾立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按键式通用手机耳机音量控制电路 |
CN103597803A (zh) * | 2011-12-06 | 2014-02-19 | 株式会社坦姆科日本 | 使用骨传导装置的携带式电话机 |
US9319768B2 (en) * | 2011-12-06 | 2016-04-19 | Conexant Systems, Inc. | Multi-standard headset support with integrated ground switching |
CN102497612B (zh) * | 2011-12-23 | 2013-05-29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及其复合振动装置 |
CN103167368B (zh) * | 2012-02-07 | 2015-12-30 | 吴志勇 | 一种耳机兼容电路及兼容耳机 |
CN102547602B (zh) * | 2012-02-24 | 2014-07-23 |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肩咪及在公网和专网之间实现三方通话的系统和方法 |
US8983096B2 (en) * | 2012-09-10 | 2015-03-17 | Apple Inc. | Bone-conduction pickup transducer for microphonic applications |
CN102938819A (zh) | 2012-11-29 | 2013-02-20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音乐控制系统及方法 |
US9620116B2 (en) * | 2013-12-24 | 2017-04-11 | Intel Corporation | Performing automated voice operations based on sensor data reflecting sound vibration conditions and motion conditions |
JP2015126339A (ja) | 2013-12-26 | 2015-07-06 | タン インTang Ying | 骨伝導スピーカー |
US20150373449A1 (en) * | 2014-06-24 | 2015-12-24 | Matthew D. Jackson | Illuminated audio cable |
KR101484650B1 (ko) * | 2014-07-01 | 2015-01-26 | 메아리소닉코리아 주식회사 | 골전도 스피커 모듈 및 골전도 스피커 모듈이 구비된 골전도 이어폰 |
US9456282B2 (en) * | 2014-07-15 | 2016-09-27 | Larry Tang | Bone-conduction speaker |
JP6446913B2 (ja) * | 2014-08-27 | 2019-01-0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音声処理装置、音声処理方法及び音声処理用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6316728B2 (ja) | 2014-10-22 | 2018-04-25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イヤホン、および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
US9761970B2 (en) * | 2014-11-14 | 2017-09-12 | Sony Corporation | Jack socke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N204652612U (zh) * | 2014-12-16 | 2015-09-16 | 深圳亿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咪头与耳机咪头自动切换装置 |
JP2016123041A (ja) * | 2014-12-25 | 2016-07-07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CN204465864U (zh) * | 2015-01-29 | 2015-07-08 | 深圳市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蓝牙骨传导助听系统 |
JP2016140005A (ja) | 2015-01-29 | 2016-08-04 | 株式会社テムコジャパン | 骨伝導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
CN204425599U (zh) * | 2015-03-19 | 2015-06-24 | 四川中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骨传导技术的耳机 |
CN104898446A (zh) | 2015-05-29 | 2015-09-09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方法及智能家居控制设备 |
CN204721346U (zh) * | 2015-06-18 | 2015-10-21 | 泉州市艾迪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紧凑抗噪音对讲机 |
US20170172493A1 (en) * | 2015-12-17 | 2017-06-22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Wearable system for predicting about-to-eat moments |
JP3207158U (ja) | 2016-08-15 | 2016-10-27 | 潤一 谷 | 鍵盤楽器の指位置案内表示装置 |
-
2017
- 2017-10-25 CN CN201780065940.0A patent/CN109923872A/zh active Pending
- 2017-10-25 WO PCT/JP2017/038438 patent/WO20180795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10-25 WO PCT/JP2017/038437 patent/WO201807957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10-25 JP JP2018547704A patent/JP6706766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0-25 CN CN201780065938.3A patent/CN109863758A/zh active Pending
- 2017-10-25 CN CN201780065894.4A patent/CN109923873B/zh active Active
- 2017-10-25 JP JP2018547703A patent/JPWO2018079576A1/ja active Pending
- 2017-10-25 JP JP2018547702A patent/JPWO2018079575A1/ja active Pending
- 2017-10-25 WO PCT/JP2017/038436 patent/WO201807957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
- 2019-04-24 US US16/393,256 patent/US10972598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4-24 US US16/393,154 patent/US10715649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4-25 US US16/394,205 patent/US1105087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10945A (ja) * | 2008-06-25 | 2010-01-14 | Cosmo Gear Kk | 骨伝導マイク・スピーカ通話装置 |
JP2013219532A (ja) * | 2012-04-09 | 2013-10-24 | Foster Electric Co Ltd | 振動検出装置 |
CN105011455A (zh) * | 2015-07-29 | 2015-11-04 | 东莞市远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骨传导耳机的可切换发声导向方式的骑行头盔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715649B2 (en) | 2020-07-14 |
CN109863758A (zh) | 2019-06-07 |
US20190253786A1 (en) | 2019-08-15 |
WO2018079577A1 (ja) | 2018-05-03 |
CN109923873A (zh) | 2019-06-21 |
JPWO2018079577A1 (ja) | 2019-09-19 |
JP6706766B2 (ja) | 2020-06-10 |
US20190253809A1 (en) | 2019-08-15 |
US11050870B2 (en) | 2021-06-29 |
JPWO2018079576A1 (ja) | 2019-09-19 |
WO2018079575A1 (ja) | 2018-05-03 |
WO2018079576A1 (ja) | 2018-05-03 |
CN109923872A (zh) | 2019-06-21 |
JPWO2018079575A1 (ja) | 2019-09-19 |
US20190253547A1 (en) | 2019-08-15 |
US10972598B2 (en) | 2021-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23873B (zh) | 骨传导麦克风、骨传导头戴式耳机及通话装置 | |
KR101848669B1 (ko) | 휴대용 음향기기 | |
US12212913B2 (en) | Earphone device | |
KR102643055B1 (ko) | 헤드셋 전자 장치 및 그와 연결되는 전자 장치 | |
WO2020155695A1 (zh) | 用于无线耳机的线控盒及无线耳机 | |
KR101861357B1 (ko) | 소음 감지 기능을 갖는 블루투스 장치 | |
KR20210030458A (ko) | 휴대용 음향기기 | |
KR20190042562A (ko) | 음향 출력 장치 | |
US20230276156A1 (en) | Sound output device | |
US12101589B2 (en) | Acoustic output apparatuses | |
WO2023007840A1 (ja) | 通話装置 | |
EP3041257A1 (en) | Monaural wireless headset with touch sensor | |
KR101848665B1 (ko) | 휴대용 전자기기 | |
US9699567B2 (en) | Wear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 |
JP2021164151A (ja) | 集音装置 | |
EP4294040A1 (en) | Earphone, acoustic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 |
EP4114035A2 (en) | Headset with detachable arm | |
JP5496593B2 (ja) | 対話型赤外線通信装置 | |
JP2019118149A (ja) | 通話ユニット、及び通話システム | |
KR20170035054A (ko) | 전자기기 | |
WO2015176616A1 (zh) | 音频传输装置 | |
KR19990085187A (ko) | 마이크로폰이 부착된 이어폰 및 그러한 이어폰을 이용하여 통화할 수 있게 구성된 휴대전화기 | |
JPH071682U (ja) | 音声ピックアップ付イヤホ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