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3003B -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23003B CN109923003B CN201780068774.XA CN201780068774A CN109923003B CN 109923003 B CN109923003 B CN 109923003B CN 201780068774 A CN201780068774 A CN 201780068774A CN 109923003 B CN109923003 B CN 1099230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portion
- crash box
- vehicle
- width direction
- vehicle wid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23—Det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4—Frontal colli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吸能盒(4)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长度比车宽方向外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长度长。在吸能盒(4)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通过去除材料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缺损部(70~7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上的冲击吸收构造,特别是属于在冲击载荷从车辆前后方向被输入进来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能量的构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汽车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布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在这些前侧架的前端部安装有吸能盒,该吸能盒用于在冲击载荷从车辆前方被输入进来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能量。进而,在左右吸能盒的前端部,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2中,在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肋(bead),上述多个加强肋在前后方向上互相留出间隔而设。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冲击吸收机构,该冲击吸收机构包括多边形形状的筒状部件,在该筒状部件的前端部的各角部,沿脊线部形成有缺口。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953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11389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5-1557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例如如专利文献1、2的保险杠横梁那样,基于车辆设计的方面考虑,有时采用保险杠横梁以越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就越接近后侧的方式弯曲和/或倾斜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由于吸能盒分别设置在车宽方向两侧,因此,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两侧,即恰好弯曲和/或倾斜的部分会安装在吸能盒的前端部。因此,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外侧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长,换言之,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外侧壁部长。
这里,吸能盒是为了在车辆例如以15km/h以下的车速碰撞了障碍物的轻微碰撞时通过吸收碰撞能量来抑制前侧架的变形而设置的。但是,如上所述,在保险杠横梁的弯曲和/或倾斜的部分安装于吸能盒的前端部的情况下,若在轻微碰撞时载荷输入至保险杠横梁的例如车宽方向中间部,则由于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外侧壁部长,因此,在吸能盒开始变形的初始阶段,较大的载荷容易经由吸能盒的内侧壁部向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传递,由此,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可能会发生变形。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2的说明中考虑到如下的情况,即:虽然在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部形成有加强肋,但是加强肋只是将材料的一部分弯曲变形而已,因此材料存留下来,从而难以在开始变形的初始阶段使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部按照所期望的方式变形。此外,欲尽可能做到在吸能盒变形后缩短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但是,形成如专利文献1、2所述的加强肋之后材料是存留下来的,因此,对于缩短变形后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而言是不起作用的。
此外,近年来,对车辆轻量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位于前悬的吸能盒的轻量化对于车辆的操纵性能也产生影响,因此受到重视。关于这一点,如专利文献1、2那样形成加强肋的情况下,材料会存留下来,因而不对轻量化作出贡献。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保险杠横梁的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安装在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因此,不发生如上所述的问题,即,不发生:在吸能盒开始变形的初始阶段,较大的载荷容易经由吸能盒的内侧壁部向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传递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将俯视时具有弯曲和/或倾斜的部分的保险杠横梁安装在吸能盒上的情况下,实现吸能盒的轻量化,并且提高吸能盒的能量吸收性能来抑制前侧架的变形。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在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了通过去除材料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缺损部。
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在上述车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在上述前侧架的车辆前端部分别安装有吸能盒,在左右的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前端部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上述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保险杠横梁形成为以俯视时越接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靠近车辆后侧的方式弯曲和/ 或倾斜,该保险杠横梁的弯曲和/或倾斜的部分安装在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前端部,在上述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通过去除材料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缺损部。
根据该构成方式,若在轻微碰撞时载荷输入至保险杠横梁的例如车宽方向中间部,则由于保险杠横梁的弯曲和/或倾斜的部分安装在吸能盒的车辆前端部,因此,在开始变形的初始阶段,与吸能盒的外侧相比,载荷更早地输入至吸能盒的内侧。在该载荷输入时,由于在吸能盒的内侧设置有缺损部,从而一部分材料被去掉使得强度变弱,因此吸能盒的内侧容易变形,由此,使吸能盒的内侧按照所期望的方式发生变形。由此,抑制较大的载荷向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传递,因此抑制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
此外,由于吸能盒的内侧的材料的一部分被去掉,因此,与之相应地,吸能盒的重量变轻,并且,变形后的吸能盒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尤其在车宽方向内侧缩短,因此提高了冲击吸收性能。
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吸能盒具有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离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壁部及下壁部、以将该上壁部与该下壁部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侧壁部、以及以将该上壁部与该下壁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外侧壁部,在由上述吸能盒的上述上壁部和上述内侧壁部构成的脊线部、由上述吸能盒的上述下壁部和上述内侧壁部构成的脊线部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上述缺损部。
即,由吸能盒的上壁部和内侧壁部构成的脊线部以及由吸能盒的下壁部和内侧壁部构成的脊线部成为相对于压缩载荷的强度比平坦的部分高的部分,不过通过在强度高的该部分上设置缺损部,从而在轻微碰撞时,能在不让脊线部在保险杠横梁与前侧架之间起支撑作用的情况下可靠地引发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
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壁部延伸至上述外侧壁部的横壁部,上述缺损部形成在上述内侧壁部的与上述横壁部相连的部分。
根据该构成方式,通过在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横壁部,来提高保险杠横梁的支承刚性,并且增加能量吸收量。吸能盒的内侧壁部的与横壁部相连的部分是缺损的,从而内侧壁部与横壁部在一部分范围内处于绝缘状态。由此,在轻微碰撞时,吸能盒的内侧壁部的变形难以被横壁部阻碍,从而可靠地引发内侧壁部的变形。
第四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缺损部连续地设置至上述横壁部的车宽方向内端部。
根据该构成方式,横壁部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一部分是缺损的,因此,能在不让横壁部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在保险杠横梁与前侧架之间起支撑作用的情况下可靠地引发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
第五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缺损部设置在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前部。
根据该构成方式,缺损部位于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前部,因此,在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前部开始了压溃变形后,其它部分开始进行压溃变形。由此,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在相同的时刻发生压溃。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了通过去除材料的一部分来形成的缺损部,因此,能够实现吸能盒的轻量化,并且能够利用吸能盒来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由此抑制前侧架的变形。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在由吸能盒的上壁部和内侧壁部构成的脊线部以及由下壁部和内侧壁部构成的脊线部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了缺损部,因此,能够可靠地引发轻微碰撞时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通过在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横壁部,从而能够提高保险杠横梁的支承刚性,并且能够增加吸能盒的能量吸收量。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缺损部使吸能盒的横壁部与内侧壁部在一部分范围内绝缘,因此,能够在轻微碰撞时可靠地使吸能盒的内侧壁部变形。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由于缺损部连续地设置到吸能盒的横壁部的车宽方向内端部为止,因此,能够在轻微碰撞时可靠地使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变形。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能够将缺损部设置在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是车辆前部,因此,能够在相同的时刻压溃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从而能够利用整个吸能盒来吸收能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上方观察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的前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从右下方观察到左侧吸能盒的立体图。
图7是从左上方观察到左侧吸能盒的立体图。
图8是左侧吸能盒的俯视图。
图9是左侧吸能盒的右侧视图。
图10是沿图8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6的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8的图。
图14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9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仅仅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而已,并没有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加以限制的意图。
图1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1的立体图。冲击吸收构造1例如设置在轿车的前部,其包括左侧前侧架2、右侧前侧架3、左侧吸能盒4、右侧吸能盒5以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6。在左侧前侧架2和右侧前侧架3的前端部分别安装有左侧吸能盒4和右侧吸能盒5。在左侧吸能盒4和右侧吸能盒5的前端部安装有保险杠横梁6。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将车辆前侧简称为“前”,将车辆后侧简称为“后”,将车辆左侧简称为“左”,将车辆右侧简称为“右”。
左侧前侧架2和右侧前侧架3分别布置在车身的左侧和右侧,它们以在左右方向上互相分离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左侧前侧架2和右侧前侧架3之间布置有发动机、变速器等,这未图示。此外,在该车辆上,设置有分隔开发动机室E与车厢(未图示)的前围板DP(用虚线示出大致形状)。该前围板DP沿近似上下方向延伸。左侧前侧架2从前围板DP的左侧部分附近开始朝向前侧延伸,并且,右侧前侧架3从前围板DP的右侧部分附近开始朝向前侧延伸。
在车辆的前部,设置有在左侧前侧架2的左侧形成为塔形状的左侧悬挂塔部7和在右侧前侧架3的右侧形成为塔形状的右侧悬挂塔部8。在左侧悬挂塔部7和右侧悬挂塔部8的侧方,分别设置有加强板7a、8a。
需要说明的是,在车辆上设置有前保险杠、挡泥板、发动机罩等,但是省略对它们的图示。
(前侧架的结构)
左侧前侧架2和右侧前侧架3呈左右对称构造,因此,下面对左侧前侧架2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亦如图3~图5所示,左侧前侧架2具有: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离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板部21及下板部22;以将上板部21及下板部22的左端部互相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侧板部23;以及以将上板部21及下板部22的右端部互相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右侧板部24,整体上,左侧前侧架2的截面形状呈近似矩形形状。相比上板部21及下板部2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左侧板部23及右侧板部 24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得较长。
如图3所示,上板部21从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近似水平地延伸至后端部。就下板部22而言,从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到后端部附近为止,下板部22是与上板部2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然而下板部22的后端部附近是弯曲的,从下板部22的后端部附近到后端部为止以下降倾斜的方式向后侧延伸。如图4和图5所示,左侧板部23构成左侧前侧架2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此外,右侧板部24构成左侧前侧架2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
在左侧板部23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增强用外侧凹条部23a,其向左侧前侧架2的内侧(右侧)凹陷且沿前后方向延伸。通过使外侧凹条部 23a向左侧前侧架2的内侧凹陷,从而能够在不让左侧前侧架2的侧方空间变窄的情况下实现对左侧前侧架2的增强。
在左侧板部23的前端部上并没有形成有外侧凹条部23a,外侧凹条部 23a从左侧板部23的比前端部靠后侧的部分开始连续地延伸至左侧板部23 的后端部。外侧凹条部23a的深度被设定为:越接近该外侧凹条部23a的前端部,则该深度越浅;越接近该外侧凹条部23a的后端部,则该深度越深。外侧凹条部23a的深度是指该外侧凹条部23a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此外,外侧凹条部23a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被设为在从该外侧凹条部23a 的前端部到后端部为止近似相等,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凹条部23a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左侧前侧架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约1/3,其近似等于后述的吸能盒4的上侧横壁部46与下侧横壁部47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
外侧凹条部23a由向左侧前侧架2的内侧突出的上部23b及下部23c 以及从上部23b的突出方向前端部(右端部)到下部23c的突出方向前端部(右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板部23d构成,这仅在图4和图5中示出。上部23b及下部23c的距离对应于外侧凹条部23a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上部23b倾斜为:越接近右端部则越靠近下侧。此外,下部23c倾斜为:越接近右端部则越靠近上侧。
在右侧板部2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增强用内侧凹条部24a,增强用内侧凹条部24a向左侧前侧架2的内侧(左侧)凹陷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右侧板部24的前端部并没有形成有内侧凹条部24a,内侧凹条部24a从右侧板部24的比前端部更靠后侧的部分开始连续地延伸至右侧板部24的后端部。即,在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没有形成有内侧凹条部24a和外侧凹条部23a,因此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近似矩形形状的截面。由此,就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而言,在上部形成有两个脊线部2a、2b,两个脊线部2a、2b在左右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而设,在下部形成有两个脊线部2c、2d,两个脊线部2c、2d在左右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而设。脊线部2a、2b、2c、2d从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到后端部为止相连续。形成有脊线部2a、2b、2c、2d的部位的强度比平坦的部分高。
内侧凹条部24a的深度被设定为:越接近该内侧凹条部24a的前端部,则该深度越浅;越接近该内侧凹条部24a的后端部,则该深度越深。此外,内侧凹条部24a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与外侧凹条部23a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与外侧凹条部23a同样,内侧凹条部24a由向左侧前侧架2的内侧突出的上部24b及下部24c、以及从上部24b的突出方向前端部(左端部) 延伸至下部24c的突出方向前端部(左端部)的中间板部24d构成。上部 24b倾斜为:越接近左端部则越靠近下侧。此外,下部24c倾斜为:越接近左端部则越靠近上侧。
左侧前侧架2是通过将由布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板OP和布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板IP接合来构成的。外板OP和内板IP是例如将钢板等冲压成形而构成的。在外板OP的上部和下部形成有接合用凸缘OP1、OP2,此外,在内板IP的上部和下部形成有接合用凸缘IP1、IP2,接合用凸缘OP1 与接合用凸缘IP1例如通过点焊来接合,接合用凸缘OP2与接合用凸缘IP2 例如通过点焊来接合。外板OP与内板IP的接合位置位于左侧前侧架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内侧(右侧)。
如图3所示,在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上固定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车架侧安装板25。车架侧安装板25形成为比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的外形形状大,其是用于安装吸能盒4的部件。同样,在右侧前侧架3的前端部上也固定有车架侧安装板35。
(吸能盒的构成方式)
左侧吸能盒4和右侧吸能盒5是左右对称构造,因此,下面对左侧吸能盒4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亦如图6~图9所示,左侧吸能盒4由挤压成形部件形成,该挤压成形部件具有: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离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壁部41及下壁部42;以将上壁部41及下壁部42的左端部(车宽宽度方向外端部)互相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外侧壁部43;以及以将上壁部41及下壁部42的右端部(车宽宽度方向内端部)互相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侧壁部44。挤压成形部件是指通过将例如铝合金、镁合金等材料从管头(不图示)挤出而成形的部件。
将外侧壁部43及内侧壁部44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设为比上壁部41 及下壁部4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长,整体上截面形状呈接近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近似矩形形状。将左侧吸能盒4的上壁部41及下壁部4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设为近似与左侧前侧架2的上板部21及下板部2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相等。此外,将左侧吸能盒4的外侧壁部43及内侧壁部44 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设为近似与左侧前侧架2的左侧板部23及右侧板部 24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就左侧吸能盒4的前端部而言,在上部形成有两个脊线部4a、4b,两个脊线部4a、4b在左右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而设,在下部形成有两个脊线部4c、4d,两个脊线部4c、4d在左右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而设。脊线部4a、4b、4c、4d从左侧吸能盒4的前端部到后端部为止是连续形成的。
此外,左侧吸能盒4的上壁部41及下壁部42的后侧的缘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左侧吸能盒4的外侧壁部43及内侧壁部44的后侧的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左侧吸能盒4的后端面为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的面,在该后端面上固定有吸能盒侧安装板45(仅图示于图1~图3)。吸能盒侧安装板45和车架侧安装板25通过例如螺栓100和螺母101等紧固部件固定在一起。
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的外形形状和左侧吸能盒4的后端部的外形形状大致一致。由此,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在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的四个部位上形成的脊线部2a、2b、2c、2d与在左侧吸能盒4的后端部的四个部位上形成的脊线部4a、4b、4c、4d分别重叠,并且,左侧前侧架2 的上板部21、下板部22、左侧板部23及右侧板部24的前端部与左侧吸能盒4的上壁部41、下壁部42、外侧壁部43及内侧壁部44的后端部分别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左侧前侧架2与左侧吸能盒4之间夹设有安装板25、45,因此,左侧前侧架2与左侧吸能盒4不接触,然而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处于如下的位置关系:左侧前侧架2的各板部21~24的前端部与左侧吸能盒4的各壁部41~44的后端部互相重叠。此外,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左侧前侧架2的各板部21~24的前端部与左侧吸能盒4的各壁部41~44的后端部也可以不是完全重叠,允许板厚的一半左右的偏移。
另一方面,如图7和图8所示,左侧吸能盒4的上壁部41及下壁部 42的前侧的缘部以越靠近左侧则越接近后侧的方式与左右方向之间形成规定的倾斜角度而倾斜,并且上述缘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由此,左侧吸能盒4的外侧壁部43的前侧的缘部位于比内侧壁部44的前侧的缘部靠后的位置,因此,呈如下的形状:左侧吸能盒4中向车辆前侧延伸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左侧吸能盒4中向车辆前侧延伸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该左侧吸能盒4的前端部的形状是为了使其与后述的保险杠横梁6的形状对应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左侧吸能盒4的上壁部41及下壁部42的前侧的缘部的形状也可以为,以越靠近左侧则越接近后侧的方式弯曲并且延伸的形状。此外,左侧吸能盒4的外侧壁部43及内侧壁部44的前侧的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7和图10所示,在左侧吸能盒4的内部,设置有从内侧壁部44 延伸至外侧壁部43的上侧横壁部46及下侧横壁部47,并且设置有从上壁部41到上侧横壁部46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侧纵壁部48和从下壁部42到下侧横壁部47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下侧纵壁部49,上侧横壁部46及下侧横壁部47在上下方向上互相留出间隔而设。即,上侧横壁部46从内侧壁部 44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上侧的部位到外侧壁部43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上侧的部位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上侧横壁部46以与上壁部41大致平行的方式从左侧吸能盒4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下侧横壁部47从内侧壁部44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下侧的部位到外侧壁部43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下侧的部位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下侧横壁部47以与下壁部42 大致平行的方式从左侧吸能盒4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通过上侧横壁部 46和下侧横壁部47,左侧吸能盒4的内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划分为三个空间,即上侧空间R1、中央空间R2以及下侧空间R3。在该实施方式中,将上侧空间R1、中央空间R2以及下侧空间R3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近似相等。
将上侧横壁部46及下侧横壁部47的高度设定为与左侧前侧架2的外侧凹条部23a及内侧凹条部24a的高度近似相等。具体而言,将上侧横壁部46的高度设定为与构成外侧凹条部23a的上部23b及构成内侧凹条部 24a的上部24b近似相等的高度。将下侧横壁部47的高度设定为与构成外侧凹条部23a的下部23c及构成内侧凹条部24a的下部24c近似相等的高度。
上侧纵壁部48从上壁部4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到上侧横壁部4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上侧纵壁部48以与左右两侧壁部43、 44大致平行的方式从左侧吸能盒4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上侧空间R1 在左右方向上被上侧纵壁部48划分为两个空间。下侧纵壁部49从下壁部 4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到下侧横壁部47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下侧纵壁部49以与左右两侧壁部43、44大致平行的方式从左侧吸能盒4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下侧空间R3在左右方向上被下侧纵壁部 49划分为两个空间。
上壁部41与下壁部42的壁厚近似相等,并且,外侧壁部43与内侧壁部44的壁厚近似相等。进而,上侧横壁部46与下侧横壁部47的壁厚近似相等,并且,上侧纵壁部48与下侧纵壁部49的壁厚近似相等。
在左侧吸能盒4设置有缺损部70~73,缺损部70~73用于在压缩载荷向前后方向作用时引发压溃。缺损部70~73用于积极使左侧吸能盒4 的右侧的前部压溃变形,具体而言,缺损部70~73设置在左侧吸能盒4 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在前部在上下方向上互相留出间隔而设,缺损部70~ 73是通过去除材料的一部分而形成的通孔。缺损部70~73位于向后侧离开内侧壁部44的前端部的部分。上下两个缺损部70、73分别形成在脊线部4a、4c。中间的两个缺损部71、72分别形成于内侧壁部44的与上侧横壁部46相连的部分、内侧壁部44的与下侧横壁部47相连的部分。此外,中间的两个缺损部71、72分别到上侧横壁部46、下侧横壁部47的右端部为止连续设置。另一方面,在左侧吸能盒4的外侧壁部43没有设置缺损部。
缺损部70~73的形成方法如下,首先,在得到挤压成形部件后,对该挤压成形部件进行例如切削、冲孔加工等来得到所期望的形状的缺损部 70~73。缺损部70~73的数量并不限于四个,可以是三个以下,也可以是五个以上。此外,缺损部70~73中,可以省略中间的两个缺损部71、72,也可以省略上下的两个缺损部70、73。此外,也可以将缺损部70~73的任意缺损部设为切口形状。缺损部70~73的形状优选为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形状。
缺损部70~73是通过去除构成左侧吸能盒4的材料的一部分来形成的,因此,与之相应地,能够使左侧吸能盒4轻量化。
此外,也可以省略吸能盒本体40的上侧横壁部46、下侧横壁部47、上侧纵壁部48以及下侧纵壁部49。
(保险杠横梁的构成方式)
如图1所示,保险杠横梁6具有: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离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板部61及下板部62;以将上板部61及下板部62的前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板部63;以及以将上板部61及下板部 62的后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板部64,整体上,保险杠横梁6的截面形状呈近似矩形形状。上板部61及下板部6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前板部63及后板部64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短。
与吸能盒4、5同样,也能够将保险杠横梁6做成挤压成形部件,然而并不限于此,保险杠横梁6也可以由冲压成形的板材构成。保险杠横梁6 形成为在如图2所示的俯视观察时整体上是弯曲的,其呈越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接近后侧的形状,即,保险杠横梁6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位于最前侧。这种保险杠横梁6的形状是出于车辆设计方面的考虑来决定的。此外,保险杠横梁6的形状也可以为:俯视时,以越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接近后侧的方式倾斜的形状。
如图1所示,在保险杠横梁6的内部,设置有从前板部63延伸至后板部64的上侧横板部66及下侧横板部67,上侧横板部66及下侧横板部67 在上下方向上互相留出间隔而设。上侧横板部66从前板部63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上侧的部位到后板部64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上侧的部位为止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上侧横板部66以与上板部61大致平行的方式从保险杠横梁6的左端部延伸至右端部。下侧横板部67从前板部63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下侧的部位到后板部64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下侧的部位为止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下侧横板部67以与下板部62大致平行的方式从保险杠横梁6的左端部延伸至右端部。
通过上侧横板部66和下侧横板部67,保险杠横梁6的内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划分为三个空间,即上侧空间S1、中央空间S2以及下侧空间S3。在该实施方式中,上侧空间S1、中央空间S2以及下侧空间S3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近似相等。上侧横板部66及下侧横板部67的高度分别与左侧吸能盒4的上侧横壁部46及下侧横壁部47的高度大致一致。
此外,前板部63及后板部64的板厚近似相等,前板部63及后板部 64的板厚被设定为比上板部61、下板部62、上侧横板部66以及下侧横板部67的板厚更厚。上板部61、下板部62、上侧横板部66以及下侧横板部 67的板厚近似相等。
(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1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对如车辆以低速(例如15km/h以下)发生了正面碰撞时(轻微碰撞时),规定值以下的冲击载荷从前方输入进来的情况进行说明。来自前方的冲击载荷经由未图示的前保险杠等而输入至保险杠横梁6,压缩力从该保险杠横梁6作用于左侧吸能盒4及右侧吸能盒5。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碰撞状况,存在压缩力仅作用于左侧吸能盒4的情况、压缩力仅作用于右侧吸能盒5的情况。
左侧吸能盒4安装于左侧前侧架2,且右侧吸能盒5安装于右侧前侧架3,因此,左侧吸能盒4在保险杠横梁6与左侧前侧架2之间受到压缩力,且右侧吸能盒5在保险杠横梁6与右侧前侧架3之间受到压缩力。此时,就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而言,在上部形成有脊线部2a、2b,并且,在下部形成有脊线部2c、2d,在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的上部及下部分别存在两个强度比平坦的部分高的部分,由此,前侧架2的前端部的上部及下部的强度提高。
另一方面,与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同样,在左侧吸能盒4的前端部的上部及下部也形成有脊线部4a、4b、4c、4d,因此,左侧吸能盒4的上部及下部的强度提高。而且,左侧吸能盒4的上部的强度因上侧横壁部46 及上侧纵壁部48而进一步变高,并且,左侧吸能盒4的下部的强度也因下侧横壁部47及下侧纵壁部49而进一步变高。
另外,左侧前侧架2的各板部21~24的前端部分别与左侧吸能盒4 的各壁部41~44的后端部重叠,由此,左侧前侧架2的上部的强度高的部分与左侧吸能盒4的上部的强度高的部分处于对应的位置关系,并且,左侧前侧架2的下部的强度高的部分与左侧吸能盒4的下部的强度高的部分也处于对应的位置关系。
由此,在冲击载荷经由保险杠横梁6输入到左侧吸能盒4上时,能够用左侧前侧架2的前端部牢固且稳定地支承左侧吸能盒4的后端部,因此,抑制左侧吸能盒4向不期望的方向发生位移,左侧吸能盒4在保险杠横梁 6与左侧前侧架2之间发生压溃变形,从而所期望的冲击吸收性能发挥作用。右侧吸能盒5也是同样的。
在左侧吸能盒4发生压溃变形时,在左侧吸能盒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前部设置缺损部70~73,因此,在左侧吸能盒4的右侧的前部开始了压溃变形后,其它部分开始压溃变形。由此,能够利用整个左侧吸能盒4吸收能量。
此外,例如在碰撞载荷输入到保险杠横梁6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上的情况下,左侧吸能盒4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前方延伸的长度比车宽方向外侧向前方延伸的长度长,因此,在开始变形的初始阶段,与左侧吸能盒4的外侧相比,载荷更早地输入至左侧吸能盒4的内侧。在该载荷输入时,由于在左侧吸能盒4的内侧设置有缺损部70~73,从而一部分材料被去掉使得强度变弱,因此,左侧吸能盒4的内侧容易变形,由此,引发左侧吸能盒 4的内侧按照所期望的方式发生变形。
由此,抑制较大的载荷向左侧前侧架2的车宽方向内侧传递,因此,抑制左侧前侧架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此外,由于左侧吸能盒4的内侧的材料的一部分被去掉,因此,能够与之相应地使左侧吸能盒4轻量化,并且,变形后的左侧吸能盒4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尤其在车宽方向内侧缩短,从而冲击吸收性能提高。右侧吸能盒5也是同样的。
根据以上说明,抑制在轻微碰撞时左侧前侧架2和右侧前侧架3的变形。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是示例,不得做限定性解释。而且,属于权利要求的等同范围的变形、改变都应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如图11~图14所示的变形例,缺损部80~83也可以为:将从左侧吸能盒4的内侧壁部44的前端部朝向后侧切除规定范围而形成的切口部。上下两个缺损部80、83分别形成于脊线部4a、4c。中间的两个缺损部81、 82是分别通过连续地切除至上侧横壁部46及下侧横壁部47的右端部为止而形成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左侧前侧架2及右侧前侧架3由冲压成形的板材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左侧前侧架2及右侧前侧架 3也可以由挤压成形部件构成。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能够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设置于例如轿车的前部。
-符号说明-
1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2、3 前侧架
4、5 吸能盒
4a、4b、4c、4d 脊线部
6 保险杠横梁
41 上壁部
42 下壁部
43 外侧壁部
44 内侧壁部
46 上侧横壁部
47 下侧横壁部
70~73 缺损部
80~83 缺损部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在上述车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在上述前侧架的车辆前端部分别安装有吸能盒,在左右的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前端部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上述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前侧架的车辆前端部的外形形状与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后端部的外形形状大致一致,
上述保险杠横梁形成为以俯视时越接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靠近车辆后侧的方式弯曲和/或倾斜,该保险杠横梁的弯曲和/或倾斜的部分安装在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前端部,
上述前侧架具有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离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板部及下板部、以将该上板部与该下板部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侧板部、以及以将该上板部与该下板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外侧板部,
在上述外侧板部及上述内侧板部分别形成凹条部,该凹条部在上下方向中间部向上述前侧架的内方凹陷,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上述外侧板部及上述内侧板部的前端部没有形成上述凹条部,
上述凹条部的深度被设定为:越接近该凹条部的前端部,则该深度越浅;越接近该凹条部的后端部,则该深度越深,
上述吸能盒具有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离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壁部及下壁部、以将该上壁部与该下壁部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侧壁部、以及以将该上壁部与该下壁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外侧壁部,
在上述吸能盒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通过去除材料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缺损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由上述吸能盒的上述上壁部和上述内侧壁部构成的脊线部、由上述吸能盒的上述下壁部和上述内侧壁部构成的脊线部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上述缺损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壁部延伸至上述外侧壁部的横壁部,
上述缺损部形成在上述内侧壁部的与上述横壁部相连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缺损部连续地设置至上述横壁部的车宽方向内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缺损部设置在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前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17958 | 2016-11-08 | ||
JP2016217958A JP6292279B1 (ja) | 2016-11-08 | 2016-11-08 |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
PCT/JP2017/036853 WO2018088099A1 (ja) | 2016-11-08 | 2017-10-11 |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3003A CN109923003A (zh) | 2019-06-21 |
CN109923003B true CN109923003B (zh) | 2022-08-16 |
Family
ID=61628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8774.XA Active CN109923003B (zh) | 2016-11-08 | 2017-10-11 |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82482B2 (zh) |
EP (1) | EP3527436B1 (zh) |
JP (1) | JP6292279B1 (zh) |
CN (1) | CN109923003B (zh) |
WO (1) | WO201808809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81846B2 (ja) * | 2019-09-06 | 2022-12-01 | 株式会社Uacj | 車両用衝撃吸収構造部材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77371A2 (de) * | 2003-05-15 | 2004-11-17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Crashbox |
WO2006113608A2 (en) * | 2005-04-20 | 2006-10-26 | Shape Corporation | Crushable structure manufactured from mechanical expansion |
CN201040514Y (zh) * | 2007-06-01 | 2008-03-26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防撞吸能装置 |
CN104284814A (zh) * | 2012-04-05 | 2015-01-14 |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 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74009B1 (en) * | 1998-10-09 | 2001-01-16 | Shape Corporation | Bumper construction including self-orienting support towers providing consistent energy absorption on impact |
US7389860B2 (en) | 2004-03-29 | 2008-06-24 |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System |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having notches and pre-bent sections |
JP5768342B2 (ja) * | 2009-08-11 | 2015-08-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印刷制御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制御方法 |
WO2012147179A1 (ja) * | 2011-04-27 | 2012-11-01 | 日軽金アクト株式会社 | バンパー構造およびバンパーステイ |
JP5287927B2 (ja) * | 2011-05-13 | 2013-09-1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5864217B2 (ja) | 2011-11-04 | 2016-02-17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バンパ補強材 |
JP2015155704A (ja) | 2012-04-24 | 2015-08-27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衝撃吸収機構 |
KR101427921B1 (ko) * | 2012-09-03 | 2014-08-11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충격흡수장치 |
JP5880417B2 (ja) | 2012-12-07 | 2016-03-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端部構造 |
JP6169248B2 (ja) * | 2013-03-20 | 2017-07-26 | シロー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車両用のエネルギー吸収アセンブリ |
CN203438965U (zh) * | 2013-08-15 | 2014-02-19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架前部吸能结构以及车辆 |
CN205220585U (zh) * | 2015-11-12 | 2016-05-11 | 安徽鑫盛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装置 |
JP6228180B2 (ja) | 2015-12-01 | 2017-11-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CN205344790U (zh) * | 2016-01-05 | 2016-06-29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防碰撞加强结构及汽车 |
-
2016
- 2016-11-08 JP JP2016217958A patent/JP6292279B1/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0-11 EP EP17869165.5A patent/EP3527436B1/en active Active
- 2017-10-11 CN CN201780068774.XA patent/CN109923003B/zh active Active
- 2017-10-11 WO PCT/JP2017/036853 patent/WO2018088099A1/ja unknown
- 2017-10-11 US US16/348,079 patent/US1088248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77371A2 (de) * | 2003-05-15 | 2004-11-17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Crashbox |
WO2006113608A2 (en) * | 2005-04-20 | 2006-10-26 | Shape Corporation | Crushable structure manufactured from mechanical expansion |
CN201040514Y (zh) * | 2007-06-01 | 2008-03-26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防撞吸能装置 |
CN104284814A (zh) * | 2012-04-05 | 2015-01-14 |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 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27436A4 (en) | 2019-12-18 |
WO2018088099A1 (ja) | 2018-05-17 |
JP6292279B1 (ja) | 2018-03-14 |
CN109923003A (zh) | 2019-06-21 |
EP3527436B1 (en) | 2020-12-16 |
JP2018075906A (ja) | 2018-05-17 |
EP3527436A1 (en) | 2019-08-21 |
US20190256022A1 (en) | 2019-08-22 |
US10882482B2 (en) | 2021-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23002B (zh) |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 |
CN104903154B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EP3305628B1 (en) | Automobile engine compartment assembly | |
CN109906174B (zh) |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 |
CN107922015B (zh) | 车辆的框架结构 | |
US8651564B2 (en) | Polygonal cross-sectional frame, and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8973907A (zh) | 保险杠横梁结构 | |
US20160152273A1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of a vehicle | |
CN103118905A (zh) | 车辆端部结构 | |
CN109923001B (zh) |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 |
JP6365632B2 (ja) |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 |
JP6399073B2 (ja) |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 |
CN109923003B (zh) |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 |
CN114435285A (zh) | 车辆用副车架及其碰撞能量吸收方法 | |
US20150042124A1 (en)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
US11685325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JP2019127056A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JP7647335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7213292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5150168B2 (ja) | 車両のロアメンバ構造 | |
JP7480688B2 (ja) |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 |
JP2024112711A (ja) | フロントサイドメン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