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06467B - 信息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信息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06467B CN109906467B CN201780066793.9A CN201780066793A CN109906467B CN 109906467 B CN109906467 B CN 109906467B CN 201780066793 A CN201780066793 A CN 201780066793A CN 109906467 B CN109906467 B CN 1099064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nufacturing
- data
- product
- information
- mod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G05B19/4183—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characterised by data acquisition, e.g. workpiece identific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4—Manufacturing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18—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 G05B19/406—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characterised by monitoring or safety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1—From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till monitoring
- G05B2219/31304—Identification of workpiece and data for control, inspection, safety, calibration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50—Machine tool, machine tool null till machine tool work handling
- G05B2219/50185—Monitoring, detect failures, control of efficiency of machine, tool lif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从制造过程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的视点,如实地掌握/分析整个制造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存储部,存储基于产品的制造计划生成、并对制造过程的制造实绩数据进行存放的区域即数据模型;信息收集部,从与制造过程关联的数据源中收集构成制造实绩数据的各种数据;以及制造管理部,将制造实绩数据储存于相应的数据模型。制造管理部按照用于与制造过程中实绩的事实和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建立对应地整理各种数据的数据构造定义模板,使用各种数据来生成制造实绩数据,并将制造实绩数据储存于相应的数据模型,以便对使用数据构造定义模板所整理出的制造实绩数据的时间变动进行记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对制造过程以及市场上的现地(field)/产品利用过程进行管理的信息平台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从多个数据源收集信息,然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反馈的技术。例如,在制造管理领域,对产品的制造过程进行监视,对从制造现场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有益于产品的品质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1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提供一种能够从“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的视点,如实地掌握/分析整个制造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系统。
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在各制造过程所产生的制造实绩进行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存储部,存储基于产品的制造计划生成、并对上述制造过程的制造实绩数据进行存放的区域即数据模型;信息收集部,从与上述制造过程关联的数据源中收集构成上述制造实绩数据的各种数据;以及制造管理部,将上述制造实绩数据储存于相应的上述数据模型。上述制造管理部的特征在于:按照用于与上述制造过程中实绩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建立对应地整理上述各种数据的数据构造定义模板,使用上述各种数据来生成上述制造实绩数据,并且将上述制造实绩数据储存于相应的上述数据模型,以便对使用上述数据构造定义模板所整理出的上述制造实绩数据的时间变动进行记录。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概要图。
图3是表示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模型中储存的数据构造定义所整理出的实绩记录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构成以及功能块的图。
图5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计划,经过制造/生产实绩等而生成制造序列BOM(Bill of materials)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制造品质检查数据以及采购实绩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与传感器信息(传感器值DB)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管理实绩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维护管理实绩数据以及产品利用实绩数据(事件/报警履历)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计划到产品的制造管理以及市场上的现地/产品利用管理的信息管理流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方法”的“制造方法”的追溯功能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将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方法”与“制造方法”组合起来的追溯功能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方法”的分析功能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使通过多个信息管理装置被单独地进行管理的实绩模型链接起来的系统构成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零部件制造商的实绩数据管理(构成品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以及制造品质检查数据)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图。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的企划、设计、生产(制造)、运行、利用、维护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协调,并从制造现场实时地对制造订单的制造管理进行协调。即,实现以产品生命周期为横轴、以制造管理为纵轴,以制造现场为中心进行交叉的“产品制造”信息平台。
当实现“产品制造”信息平台时,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区分为制造计划区域、制造实绩区域以及现地/产品利用区域(包括表示产品的利用状态(使用方法)的信息和其环境信息等)这三个区域,在各区域内,从数据源收集各种信息(信息存放)。
另外,作为数据类别,制造计划区域是“业务数据”。所谓“业务数据”是进行产品的制造之前的制造计划、制造参数等计划/基准信息。此外,作为数据类别,制造实绩区域和现地/产品利用区域是“实情(fact)数据”。“实情数据”是制造过程的事实/实绩信息、现地/产品利用过程的事实/实绩信息。另外,所谓现地/产品利用过程包括已被制造销售的产品的运用维护服务(现地服务)和对产品的利用状态、产品被利用的环境信息等进行收集并监视的监视服务。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概要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按制造计划区域、制造实绩区域以及现地/产品利用区域这三个区域,设定多个数据模型来作为从各数据源所收集的各种信息的存放场所。所谓数据模型是信息的存放区域。
在制造计划区域,例如设定有设计P/N、设计BOM、生产计划、生产线/生产车间(pit)、生产工厂、装置/机器、制造BOM、制造P/N等各种模型。在此,为了简化说明,以在制造计划区域中设定有制造计划模型为一例来加以说明。
此外,在制造实绩区域,例如,设定有制造/生产模型、制造管理表模型、制造品质检查模型、设备管理模型、采购实绩模型。此外,在制造实绩区域,还确保了存放制造现场的设备机器和传感器机器的传感器值的传感器值管理区域。制造实绩区域内的数据模型基于制造计划建立关联。在现地/产品利用区域,例如,对应于被制造销售的产品的运用维护、产品的利用状态、产品被利用的环境信息等产品利用状态,设定有维护管理模型和产品利用模型。像这样地根据数据的性质来构筑多个模型。
然后,从在各区域从数据源收集的各种信息中提取与各数据模型相应的信息并存放。在此,在提取与数据模型相应的信息时,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由“主体物(Who)”、“对象物(Whome)”、“事项(What)”、“时间(When)”、“场所(Where)”、“状况(How)”(5W1H)构成的数据构造定义来提取(挑选)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从多个数据源收集的信息,将这些信息结构化并存放于各数据模型。再者,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存放在产品或设备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的信息的“原因(Why)”也包括在数据构造定义中的构成(6W1H)。
例如,图3是表示将从数据源收集到的事实/实绩数据与数据构造定义建立关联地进行整理,并作为制造/生产模型进行存放的例子。数据构造定义是用于将数据源的主体设为“主体物”,对“主体物”对哪个对象物做了什么(“事项”)的情况进行整理并存放的模板。信息管理系统例如经由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从作为数据源的设备1收集信息。设备1以基于制造计划的制造过程来进行生产活动,生产实绩被实时地收集到信息管理系统。此时,使用数据构造定义模型来整理在设备2的制造过程中所进行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并如图3所示地生成设备2(主体物)以某个制造编号的产品为对象(对象物)进行了PC整体组装(事项)的实绩。
然后,基于数据构造定义所生成的实绩记录按时间序列被存放于数据模型。即,本实施方式中,将制造过程的实绩信息记录为使用数据构造定义所整理出的实绩记录(6W1H)的时间变动。通过这样的结构化,能够如实地(例如,实地拍摄产品的制造状况并描绘出来)掌握各数据模型中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在现地/产品利用过程中也同样地,对使用数据构造定义模板所整理的、例如产品A的现地/产品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进行存放。制造过程的各实绩信息、现地/产品利用过程的各实绩信息并不限于实绩值(数据),也可以是图像或动画,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实绩信息为实绩值(数据)的情况作为一例来加以说明。
另外,作为数据构造定义,规定了6W1H的项目,但所生成的实绩记录也可以不包括这些所有的项目。例如,图3的制造/生产模型中,也可以生成为不包括“原因(Why)”、“状况(How)”项目自身的实绩记录。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构成:预先以包括所有项目的方式生成实绩记录,将从数据源收集到的信息每次填写到相应的项目,生成包括空白项目的实绩记录。
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产品制造信息平台准备信息的存放场所即数据模型,并基于用于从现在时刻起追溯到过去来如实地生成制造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的数据构造定义,对从数据源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将这些信息存放于各数据模型。
因此,能够从最初开始就与信息的存放同时地掌握“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而并不是无条件地存放从多个数据源收集的信息,随后再进行检索来将这些信息编辑为有意义的记录。
而且,各数据模型的实绩记录至少包括用于唯一地识别产品(构成品)的固体识别信息和时间信息,多个数据模型以固体识别信息以及时间信息为关键信息而绑定在一起,因此,例如能够追溯(追踪)整个制造生命周期,也就是说,即使是不同产品但经历相同的制造过程或即使是不同产品但包括相同的构成品的产品。在这一点,以往只不过是将从数据源收集的信息与一个产品绑定,按每个制造过程或事件使从数据源收集的信息作为附加信息与一个产品连结(链接)。因此,以往,不能够如实地掌握针对此产品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例如,难以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追溯。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制造过程的“状态、状况”的视点,能够从制造现场的写实的观点掌握/分析整个制造生命周期。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构成及功能块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装置100经由网路与产品(包括构成产品的零部件)的制造设备机器以及制造现场的传感器机器连接。另外,制造设备机器具备用于收集制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的各种传感器机器。这些机器相当于图1的数据源。此外,信息管理装置100经由网络与规定的现地服务系统、监视系统连接。制造现场、产品的运用/运行场所也可以不限国内而是包括海外的国内外。
信息管理装置100被构成为包括通信装置110、控制装置120以及存储装置130。信息管理装置100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计算机装置构成,也可以是分散式的系统构成。在存储装置130,作为存放上述数据模型的场所(存储区域)而设有制造/生产模型DB131、制造序列BOM的DB132、制造管理表模型DB133、制造品质检查模型134、采购实绩模型DB135、设备管理模型DB136、维护管理模型DB137、产品利用模型138以及传感器值DB139。另外,各数据模型可以是根据制造计划、现地/产品利用过程(从现地服务、监视系统取得的产品的使用方法)动态地生成,也可以预先生成。
控制装置120负责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控制,并被构成为包括制造管理部121、信息收集部122、分析控制部123以及追溯控制部124。
如图1所示,对于产品,经由产品的企划以及设计来拟订制造计划。在制造计划中,主要决定制造产品的各制造过程、构成产品的构成品、在各制造过程所使用的设备机器、设备机器中的制造参数(制造管理表)。
制造管理部121对产品的企划以及设计、制造计划的各信息进行管理,并且对制造现场所保有的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资源信息进行管理。制造现场的各资源能够使用包括按场所以及设备(或者制造线)所分配的设备序列ID的主信息来进行管理。
制造计划是到产品被制造出来为止的规格书,通过对制造计划分配制造设备等资源信息,能够决定“用哪里的哪个设备”、“以什么为对象”、“如何地做什么”。然后,基于所接受的订单,对“从何时起”开始各制造过程进行优化,开始在制造现场的制造过程。
图5表示关于PC整体的组装步骤的制造计划以及制造序列BOM的一例。在图5的例子中,笔记本PC的组装步骤主要包括主机组装步骤和显示器组装步骤,主机组装步骤还包括基板组装步骤。在各步骤中,构成品(零部件)以分层构造被绑定。
对于这样的制造计划,存放实际的制造实绩、设备机器的生产实绩。图6是表示存放于制造实绩模型的实绩记录的一例的图。图6的上半部分表示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一例。
在此,对计划与实绩的关系加以说明。在制造/生产实绩数据中,从设备机器收集以及存放的信息为“对象物”以及“时间”,除此以外的“主体物”、“事项”、“场所”为制造计划中预先生成的信息。就是说,作为设备1的制造过程,预先生成与设备1(主体物)于“2016年9月2日10:30”(时间)在第一线的第三站(场所)开始母板的基板组装(事项)的制造/运行相关的制造计划,实绩值即“对象物”以及“时间”作为实绩记录被存放于该计划。此外,作为设备2的制造过程,预先生成与设备2(主体物)于“2016年9月2日12:30”(时间)在第一线的第一站(场所)开始笔记本PC的整体组装(事项)的制造/生产相关的制造计划。
即,关于制造编号(A-001)、序列ID(12345)的笔记本PC的制造,图6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中所示的“对象物”通过设备1(主体物),按计划于2016年9月2日10:30进行构成品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母板的制造,并保存构成品编号(E-001)、序列ID(41234)的CPU安装和构成品编号(F-001)、序列ID(41235)的存储器安装已完成的信息。而且,通过设备2(主体物),按计划于2016年9月2日12:30进行制造编号(A-001)、序列ID(12345)的笔记本PC的制造,并保存构成品编号(B-001)、序列ID(21234)的主体外壳与构成品编号(I-001)、序列ID(21235)的显示器的组装已完成的信息。像这样,能够活用制造计划时拟订的信息,进行由基于“6W1H”的数据构造定义实现的数据整理以及存放。另外,如上所述,能够将制造过程的实绩信息记录为使用数据构造定义所整理出的实绩记录(6W1H)的时间变动即可,数据整理以及存放的手法是任意的。
在作为实绩值的“对象物”中存放包括制造编号和序列ID(固体识别信息)的识别信息。若以图5的例子进行说明,则所谓制造编号是“笔记本PC”,如果是台式PC,则会被分配其他制造编号。序列ID适用于固有地识别多个笔记本PC的固体识别信息,按每个笔记本PC分配不同的号码。同样地,构成品编号是构成品之间共通的编号,构成品的序列ID是每个构成品不同的固有的ID。
通过将制造编号和序列ID(固体识别信息)设成一组,能够唯一地确定产品以及各构成品。此外,序列ID在作为实绩值被存放于各实绩数据时被读取或被赋予。例如,在将CPU安装于母板时,设备1能够通过条形码来读取按CPU分配的固有的序列ID,并将所读取的序列ID与制造编号建立关联地存放于实绩数据。
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各自的详细的实绩被储存于图6所示的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在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中,从设备机器收集以及存放的信息是“对象物”、“时间”以及“状况(制造参数)”的实测值,除此以外的“主体物”、“事项”、“场所”遵照预先生成的制造计划。就是说,作为制造计划,规定了以下内容:设备1是基板组装线,于规定的时刻在第三站开始“向母板安装CPU”、“向母板安装存储器”的各制造过程,并以各安装和组装所需的方法来分别进行各制造步骤。对于该制造计划,按照数据构造定义整理/存放作为实绩值的“对象物”、“时间”、“状况”,由此,成为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
具体地讲,如图6的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中所示,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即构成品编号(E-001)、序列ID(41234)的CPU于2016年9月2日10:30(时间)以流量△△被涂覆焊锡而被焊接于母板(状况),CPU被安装于构成品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母板的实绩被储存起来。
在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中,在“状况”中存放实时检测出的传感器值。传感器值是从设于设备1的传感器机器输出的传感器信息或从与设备1相对独立地设置的用于掌握设备1的状况的传感器机器输出的传感器信息。
传感器信息被构成为包括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沿时间序列检测出的传感器值组。在时间序列上连续的传感器值组的平均值、中央值或在规定的定时检测出的代表值等被用于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的“状况”,如图7所示,传感器值组的各数据与“CPU安装”、“存储器安装”的各制造过程建立对应地被存储于传感器值DB139。另外,存放于传感器值DB139的传感器信息包括在各制造过程从设备机器输出的传感器值或在制造或检查中所需的传感器值,并包括时间序列的要素。
返回到图6,通过这样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存放,对于图3所示的制造计划,生成各个产品的制造序列BOM(Bill of materials)。制造序列BOM按产品以分层构造与构成品的详细的序列ID唯一地建立关联,能够掌握通过制造序列BOM构成产品的多个构成品的家族图。
此外,制造/生产实绩数据还包括由检查设备1实现的检查过程。即,作为图6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即制造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母板的CPU以及存储器的安装检查即检查设备1的检查过程,预先生成与检查设备1于“2016年9月2日11:00”在第一线的检查站开始CPU以及存储器安装检查的制造/生产相关的制造计划,对于该计划,存放作为实绩值的“对象物”以及“时间”和作为检查结果的“状况”,由此,成为制造/生产实绩数据。
在制造品质检查数据中,从设备机器收集以及存放的信息是“对象物”、“时间”、“状况(检查结果)”的实绩值,除此以外的“主体物”、“事项”、“场所”遵照预先生成的制造计划。就是说,规定了以下内容:检查设备1是检查线,于规定的时刻在检查站开始“CPU安装检查”、“存储器安装检查”的各检查过程。对于该计划,存放作为实绩值的“对象物”、“时间”、“状况”,由此,成为制造品质检查数据。
具体地讲,如图6的制造品质检查数据中所示,在2016年9月2日11:00实施被安装于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即制造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构成品编号(E-001)、序列ID(41234)的CPU向母板的安装检查,其结果是,被储存为安装确认无问题的实绩(状况)。同样地,关于存储器的装配,也储存实绩。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产品的构成品的购入品实绩数据,如图6所示地储存采购实绩数据。将这样的采购实绩预先存放为数据模型,由此,能够掌握构成产品的各构成品的制造履历。在图6的例子中,储存采购负责人A(负责人序列ID5555)在2016年8月25日10:00从A公司购入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即构成品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母板(对象物)的实绩。在此,也可以储存从A公司购入的构成品在A公司的B工厂制造这一信息。关于存储器的采购实绩数据也是同样的。
图8为表示设备管理实绩数据的一例的图,设备管理实绩数据被构成为包括设备报警履历和设备维护履历。设备报警履历规定了哪个设备机器何时发生异常、此异常是什么、发生了异常之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设备维护履历规定了哪个操作者对哪个设备机器何时进行了怎样的维护(零部件更换、修理等)、通过此维护所更换的零部件的履历(序列ID)。这些也使用基于“6W1H”的数据构造定义而被整理,并作为实绩记录被存放。
图9为表示维护管理实绩数据以及产品利用实绩数据的一例的图。
如图9所示,维护管理实绩数据被构成为包括运行状况履历和维护履历。维护管理实绩数据属于图1所示的现地/产品利用区域,是在产品出库后的利用者侧的产品维护管理中所使用的数据模型。
运行状况履历是产品的监控信息,例如是表示CPU温度传感器从何时起对产品的CPU温度进行监视,而此时的温度是多少的监控结果。此外,CPU温度传感器所输出的沿时间序列连续的传感器值组被另行收集,例如,能够存储于现地服务系统侧的存储区域。该情况下,运行状况履历以与现地服务系统协作而绑定传感器值组的信息的方式被管理。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规定的定时从现地服务系统向信息管理装置100发送传感器值组的数据,或构成为能够从信息管理装置100连接现地服务系统来进行参照。
维护履历是利用者的产品的维护履历。与图8的设备维护履历同样地,该维护履历规定了哪个操作者对哪个产品何时进行了怎样的维护(零部件更换、修理等)、通过此维护所更换的零部件的履历(序列ID)。此外,该维护履历被构成为还存放为什么进行了维护、即故障原因。这些维护管理实绩数据也使用基于“6W1H”的数据构造定义而被整理,并作为实绩记录被存放。
产品利用实绩数据被构成为包括事件/报警履历。该产品利用实绩数据属于图1所示的现地/产品利用区域,是在产品的利用状态或产品被利用的环境信息等产品利用状态的管理中所使用的数据模型。
事件/报警履历是产品的利用状态的监控信息,例如是包括产品的动作事件或服务功能的状态迁移(事件日志、服务日志)和对产品的运行状况的报警履历(超过温度等传感器值)的监视结果。这样的监视结果能够由经网络与产品连接的监视系统来收集并进行管理。在图9的例子中示出以下监视结果,即,“主体物”即制造编号为“A-001”且序列ID为“12345”的产品沿时间序列迁移至以下各状态(事项):移至电池模式→HDD冷却扇工作→移至休眠模式→移至正常模式→HDD冷却扇工作→HDD冷却扇停止。此时,也能够收集作为监视对象的产品的环境信息(温度、湿度等传感器检测值)来作为沿时间序列连续的传感器值组。
另外,不仅包括维护履历、事件/报警履历的各信息(数据)从现地服务或由监视系统所管理的各系统被发送至信息管理装置100的情况,包括维护履历、事件/报警履历的各信息(数据)也可以从维护对象、监视对象的产品直接经由网络被发送至信息管理装置100。
图10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从制造计划到产品的制造管理、以及出库后的在市场上的产品的现地/产品利用的管理位置的信息管理流程的图。
信息管理装置100被输入图5所示的产品的制造计划(S1),并生成制造/生产模型、制造管理表模型、制造品质检查模型、设备管理模型、采购实绩模型的各数据模型(S2)。然后,伴随着制造开始,按数据模型储存基于制造计划的各实绩以及传感器值(S4~S8)。此时,来自设备机器以及传感器机器的信息收集由信息收集部122进行,制造管理部121使用基于“6W1H”的数据构造定义,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表示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的实绩记录的时间变动进行记录。同样地,表示对于设备机器、传感器机器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的实绩记录的时间变动还被记录于设备管理模型(S9)。此外,步骤S3中,在制造开始前,产品的构成品的采购实绩被输入并存放于采购实绩模型。根据需要,向各数据模型的信息存放也可以是手动输入。
制造/生产实绩数据中存放有一个产品被计划并被制造为止的整个过程,并存放有各产品以及构成产品的构成品的序列ID。制造管理部121分别对每个产品生成与图5所示的制造计划对应的制造序列BOM,并存储于存储装置130(S10)。例如,在制造/生产实绩数据中,能够以笔记本PC的制造序列ID为关键信息来提取各制造过程中的构成品的序列ID,并使该序列ID与在制造计划中被分层化的构成品的绑定相对应,将提取出的各构成品的序列ID与笔记本PC的制造序列ID绑定来生成制造序列BOM。
此外,经过图1所示的制造过程所制造出来的产品的管理转移至利用者侧的现地/产品利用管理。在维护管理模型以及产品利用模型中,取得由现地服务系统、监视系统所监视以及收集到的各产品的监控信息或运行状况、报警履历、维护履历、事件/报警履历等,制造管理部121记录表示对于产品的现地/制造利用管理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的实绩记录的时间变动(S11、S12)。另外,产品的利用者侧的维护管理模型以及产品利用模型在步骤S2中,作为对规定的现地服务、监视系统的“使用方法”模型,能够预先与制造过程中的各数据模型的生成处理一起生成,或在不同于制造过程的、产品被销售之后的任意定时(例如,开始维护管理、产品利用状态的掌握的定时)生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追溯功能加以说明。追溯功能由追溯控制部124执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分析控制部123来提供各种分析功能。例如,能够执行提取满足某个条件的产品组(母集团)或提取满足某个条件的各产品等的功能。在此,对由分析控制部123所实现的追溯能力功能加以说明。
图11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针对“使用方法”的“制造方法”的追溯功能加以说明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制造过程被整理为表示“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的实绩记录,并被存放于“制造方法”的数据模型。如以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为一例加以说明,则在图7的例子中,能够掌握在设备1中安装CPU时进行了流量△△的焊锡涂覆的情况。然后,与从实测值获得的流量△△相关的传感器值组被存储为传感器值DB139。另一方面,作为“使用方法”的数据模型,运行状况履历以及维护履历被存放于维护管理数据模型。
以“使用方法”的观点,假定在CPU产生了故障。此时,如果以制造序列ID“12345”为关键信息来检索制造实绩模型(S21),则能够掌握在各制造过程中的“制造方法”。此时,通过参照制造序列BOM,能够检索到正在使用相同的构成品编号的CPU的相同的产品,但不能够提取在“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下可能产生相同故障的潜在故障产品。即,如图11所示,以往,在制造序列ID“F2345”的台式PC中,即使在CPU产生了故障,也能够检测到相同的产品(S22),但难以掌握与制造序列ID“12345”的关联性。
因此,追溯控制部124参照产生了相同的故障的制造序列ID“12345”和制造序列ID“F2345”的基板组装步骤中的CPU安装时的焊锡流量的传感器值分布,如果两者是相同的传感器值分布,则对于相同的故障,能够掌握共通因子“CPU安装焊锡流量”。
然后,使用对故障的共通因子“CPU安装焊锡流量”的传感器值分布,并参照其他平板PC的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与传感器值DB139的时间序列上连续的传感器值组进行式样匹配,并提取相同“制造方法”的潜在故障产品(虽不产生故障,但存在产生故障的可能性的产品、制造序列ID“G2345”)(S23)。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追溯功能中,各制造过程被整理为表示“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的实绩记录,并被存放于“制造方法”的数据模型,因此,能够基于“制造方法”的类似性,跨不同种类的产品,提取相同“制造方法”的产品来作为潜在故障产品。
图12为用于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组合起来的追溯功能的图。在图11的例子中,作为“使用方法”的视点,将故障的产生作为事实进行了追溯,但在图12的例子中示出使用“使用方法”的类似性和“制造方法”的类似性,提取虽然未产生故障但存在产生故障的可能性的产品的方式。
如图9所示,在维护管理模型中存放有产品的运行状况履历,还沿时间序列存放有对运行状况进行监视的传感器信息。因此,追溯控制部124参照与产生了故障的制造序列ID“12345”和制造序列ID“S1234”的“使用方法”相关的信息的温度传感器值分布,如果两者为相同的传感器值分布,则能够对相同的故障掌握共通因子“温度变化大”(S31)。此时,也能够使用对故障的共通因子“温度变化大”的传感器值分布,参照其他服务器的“使用方法”,与绑定的传感器值组进行式样匹配,来确定制造序列ID“S1234”的产品。
而且,参照产生了故障的制造序列ID“12345”的基板组装步骤中的CPU安装时的焊锡流量的传感器值分布(S32),与制造序列ID“S1234”的传感器值组进行式样匹配(S33),如果两者为相同的传感器值分布,则能够对相同故障掌握共通因子“CPU安装焊锡流量”。
在发现了针对“制造方法”的共通因子和“使用方法”的共通因子的情况下(S34),追溯控制部124能够提取制造序列ID“S1234”的产品来作为虽然未产生故障但存在产生故障的可能性的产品(S35)。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追溯功能能够基于数据模型中存放的表示“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的实绩记录和传感器值组,以“制造方法”的类似性以及/或者“使用方法”为关键信息,跨不同种类的产品提取可能产生故障的潜在故障产品。
图13为用于说明与本实施方式的“使用方法”相关的分析功能的图。在图11以及图12的例子中,虽然是基于维护管理模型中存放的“使用方法”的追溯能力功能,但图13的例子是基于产品利用模型中存放的“使用方法”的追溯能力功能。
如上所述,产品利用模型存放如图9所示的产品利用实绩数据,该产品利用实绩数据与从规定的现地服务或监视系统取得的产品的使用方法相关联。产品利用实绩数据与维护管理数据不同,主要是沿时间序列检测出的产品的动作事件、报警履历、传感器值。
本实施方式的追溯控制部124使用产品利用实绩数据,提取对于报警履历的事件履历的时间序列式样来作为事项式样,并基于事项式样,与其他制造序列ID的产品利用实绩数据进行式样匹配,提取具有含规定的类似性的其他制造序列ID的产品。
具体地讲,如图13所示,以基于产品的事件履历、报警履历的“使用方法”的观点,假定产生了对于“超过温度”的HDD的警告。此时,追溯控制部124对于报警“HDD警告/超过温度”,能够参照其前后的事件履历来推定(确定)与报警“HDD警告/超过温度”关联的事项式样。在图13的例子中,提取HDD冷却扇工作→移至休眠模式→移至正常模式的事件履历的时间序列式样来作为与报警“HDD警告/超过温度”关联的事项式样(S41)。另外,事项式样的提取例如能够以产生了相同的报警“HDD警告/超过温度”的多个产品为对象,提取最适合的事项式样,并能够适当地应用已知的手法。
追溯控制部124使用在步骤S41所提取出的事项式样,参照未产生报警“HDD警告/超过温度”的其他制造序列ID的事件履历(产品利用实绩数据)来进行式样匹配(S42)。式样匹配的结果是,在包括相同的事项式样的情况下(S43),即,发现了相同的“使用方法”的共通因子的情况下,追溯控制部124能够提取制造序列ID“S1234”的产品来作为虽然未产生故障但存在产生故障的可能性的产品(S44)。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能够提取维护管理模型中存放的故障履历、更换履历等点信息,还能够以每日的产品的利用状态的观点,提取相同产品或跨不同种类的产品提取相同“使用方法”的产品来作为潜在故障产品。另外,图13的例子中所示的追溯能力功能也能够应用于与图12所示的“制造方法”联动的方式。例如,对报警“HDD警告/超过温度”提取“制造方法”的共通因子,在“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的双方中发现了共通因子的情况下,也能够提取其他制造序列ID的产品来作为虽然未产生故障但存在产生故障的可能性的产品。
以上,对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说明,但上述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过程为中心,与下游侧的现地/产品利用过程进行协作。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对于现地/制造利用区域,也能够构成为基于用于从现在时刻追溯到过去来如实地生成“使用方法”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的数据构造定义,对从数据源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存放于各数据模型的系统。
因此,上述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构成为对在市场上的产品的现地/产品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的使用方法进行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说,能够构成为包括:存储部,基于与从规定的现地服务系统或者/以及产品的监视系统等规定的系统、产品自身所取得的产品的使用方法相关的信息生成、并对现地/产品利用过程的实绩数据(维护管理数据,产品利用实绩数据)进行存放的区域即数据模型(维护管理模型、产品利用模型);信息收集部,从与现地/产品利用过程相关联的数据源收集构成实绩数据的各种数据;以及现地/产品利用管理部,将实绩数据储存于相应的数据模型。现地/产品利用管理部相当于制造管理部121。然后,现地/产品利用管理部能够构成为:按照用于将现地/产品利用过程中的实绩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建立对应地整理各种数据的数据构造定义模板,使用各种数据来生成实绩数据,并且将上述实绩数据储存于相应的数据模型,以便对使用数据构造定义模板所整理出的实绩数据的时间变动进行记录。
像这样,与作为对市场上的产品的现地/产品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的使用方法进行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所实现的、着眼于现地/制造利用区域的“使用方法”的观点的信息的存放同时地掌握“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也能够构成为:多个信息管理装置100相互连接,使由各信息管理装置100单独管理的实绩模型链接起来。图14为用于说明使由多个信息管理装置100单独管理的实绩模型链接起来的系统构成例的图。
在图14的例子中,属于图1的制造过程的制造商和零部件生产商形成链接,并且属于现地/产品利用过程的修理工厂以及产品销售公司形成链接,而且,在制造过程侧与现地/产品利用过程侧形成链接。
图15为表示图14所示的零部件生产商的实绩数据管理(构成品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以及制造品质检查数据)的一例的图。就是说,如上所述,制造商制造产品时的构成品也能够从零部件生产商采购。该情况下,构成品的制造管理在零部件生产商侧进行,在零部件生产商侧也能够通过导入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装置100(100B),来进行由数据模型实现的信息的存放并掌握“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另外,零部件生产商侧与制造商侧的信息管理系统100(100A)相对独立,但也可以通过采购实绩数据、制造序列BOM而相互链接。
零部件生产商与制造商同样地拟订构成品的制造计划,并存放有实际的制造实绩、设备机器的生产实绩。除了图15所示的实绩数据(数据模型)以外,还能够存放与构成设备管理模型、构成品的零部件的采购实绩模型相关的实绩数据。
在图15的例子中,构成品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中所示的“对象物”通过设备A(主体物)按计划于2016年8月20日10:00对制造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母板进行制造,并保存构成品编号(D1-001)、序列ID(331234)的电容器芯片、构成品编号(D2-001)、序列ID(331235)的CPU插槽以及构成品编号(D3-001)、序列ID(331236)的存储器插槽的各零部件安装已完成的信息。在该情况,也进行由基于上述“6W1H”的数据构造定义实现的数据整理以及存放。
此外,构成品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各自的详细的实绩被储存于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与上述制造商侧同样地,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即构成品编号(D1-001)、序列ID(331234)的电容器芯片储存有于2016年8月20日10:00(时间)在温度〇〇下被回流(状况),并被安装于制造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母板的实绩。在该情况下也是同样地,在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的“状况”中存放被实时检测出的传感器值。
此外,构成品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还包括由检查设备A实现的检查过程,在图15的制造品质检查数据中,被安装于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即制造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构成品编号(D1-001)、序列ID(331234)的电容器芯片向母板的安装检查于2016年8月20日15:00被实施,其结果是,被储存为安装确认无问题的实绩(状况)。同样地,关于CPU插槽、存储器插槽的各装配,也储存实绩。
然后,通过这样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存放,零部件生产商的信息管理装置100B能够生成如图5所示那样的按每个构成品的制造序列BOM(Bill of materials)。构成品的序列BOM的分层最上位的母板的序列ID能够与嵌入该母板所制造出的笔记本PC的构成品的制造序列BOM进行链接。
像这样,按每个位于产品制造信息平台上的制造商和零部件生产商来进行由单独的信息管理装置100A、100B实现的独立的数据模型管理,并且使实绩数据相互链接,不仅能够掌握产品,还能够从现在时刻追溯到过去来如实地掌握构成产品的构成品的制造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状况。
此外,图14的例子中,在属于现地/产品利用过程的修理工厂以及产品销售公司也能够分别设置信息管理装置100C、100D,信息管理装置100C例如备有存放图9所示的维护履历这样的修理履历的数据模型,预定修理(对修理委托的计划)、修理实绩基于数据构造定义模板被整理,并被沿时间序列存放于各数据模型。
此外,信息管理装置100D例如备有存放产品的销售实绩和图10所示的运行状况履历那样的售后处理(after care)的数据模型,产品的销售计划和销售实绩、修理委托的计划及其实绩基于上述数据构造定义模板被整理,并被沿时间序列存放于各数据模型。
另外,图15的例子中,信息管理装置100C、100D对与已销售的产品及其修理相关的实绩数据进行管理,由于具有修理工厂对已委托产品销售公司的产品进行修理的关系,因此,信息管理装置100C、100D能够以产品的序列ID相互链接。
此外,信息管理装置100C、100D能够通过产品的序列ID进一步与制造商侧的信息管理装置100A链接。就是说,除了零部件生产商以外的各信息管理装置100A、100C、100D的分散式的链接方式相当于使用上述一个信息管理装置100所提供的制造过程以及现地/产品利用过程中的各数据模型的信息管理。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产品,以“笔记本PC”等计算机装置为一例,对产品制造信息平台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用作对汽车等的制造过程以及现地/产品利用过程进行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一个信息管理装置100或者多个信息管理装置100来使构成汽车的零部件的采购商、经销商、修理工厂等相互链接,来对作为产品的汽车进行信息管理。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由“主体物(Who)”、“对象物(Whome)”、“事项(What)”、“时间(When)”、“场所(Where)”、“状况(How)”(5W1H)构成的数据构造定义来提取(挑选)存放于从数据源收集的各种信息的存放区域即三个数据模型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结构化并存放于各数据模型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将这些被存放的信息与规定的品质管理规则、例如被称为“4M”、“5M”、“5M1E”、“6M”的制造步骤的工程特性原因的观点绑定。使用由5W1H构成的计划数据和与其相对的实绩值,能够进行从制造步骤的工程特性原因的观点、例如从设备来看的制造步骤的状况分析、制造步骤中人(Man)的干预方法等制造步骤中的品质的观点的分析。
接下来,对制造步骤的工程特性原因加以说明。
虽然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但“4M”在机械加工的现场具有人(Man)、机械(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这四要素,此外,在事故或灾害的原因分析、对策探讨中具有人(Man)、机械(Machine)、介质/环境(Media)、管理(Management)这四要素。“5M”被用于工厂的品质管理分类,并具有操作者(Man)、机械/设备(Machine)、原料/材料(Material)、操作方法(Method)、测定(Measurement)这五个要素。而且,根据环境的不同,存在制造步骤不稳定的情况,通过对“5M”添加了环境(Environment)的“5M1E”、对“5M”添加了用于控制整个过程的管理(Management)的“6M”来进行品质管理。
对于操作者(Man),例如,根据操作者的能力的不同,存在次品的发生率不同的情况,能够以操作者的操作履历、变更履历(从负责人A更替为负责人B的履历)为基础来进行品质管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图6所示的采购实绩数据被与工程特性原因的人(Man)绑定。即,储存有采购负责人A(负责人序列ID5555)于2016年8月25日10:00从A公司购入了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即构成品编号(D-001)、序列ID(31234~)的母板(对象物)的实绩,能够掌握通过由采购负责人A进行的操作而从A公司购入的构成品在A公司的B工厂被制造出来的情况。
此外,图8所示的设备维护履历被与工程特性原因的人(Man)绑定。即,如图8所示,储存有哪个操作者(人物A)对哪个设备机器(设备1)何时进行了怎样的维护(零部件更换或修理等)、在此维护中更换的零部件的履历(序列ID),能够掌握由操作者A执行的设备维护内容。
对于机械/设备(Machine),例如存在根据机械/设备的不同,产品的品质特性不同的情况,或因进行机械/设备的置换或调整等维护而品质特定不同的情况。因此,能够以使用了机械/设备的制造步骤的实绩、变更履历(维护履历)为基础来进行品质管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图6所示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制造品质检查数据、图8所示的设备报警履历、设备维护履历的各数据被与工程特性原因的机械/设备(Machine)绑定。即,图6所示的制造/生产实绩数据储存有于2016年9月2日10:30,由设置于基板组装步骤的基板组装第一线第三站的设备1制造构成品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母板,并由构成品编号(E-001)序列ID(41234)的CPU安装和构成品编号(F-001)序列ID(41235)的存储器安装实现的基板组装实绩,能够掌握设备1中的制造/生产实绩。对于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制造品质检查数据、图8所示的设备报警履历、设备维护履历,也同样地能够通过与工程特性原因的机械/设备(Machine)绑定来掌握何时由哪个设备进行了什么。
对于原料/材料(Material),例如存在即使是相同的原材料,根据购买厂家或品种的不同,产品良品率有所不同的情况。因此,能够以原料/材料的变更履历(采购源的变更、原材料的变化等履历)为基础来进行品质管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图6所示的采购实绩数据被与工程特性原因的原料材料(Material)绑定。即,储存有采购负责人A(负责人序列ID5555)于2016年8月25日10:00从A公司购入了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即构成品编号(D-001)、序列ID(31234~)的母板的实绩,能够掌握由采购负责人A从A公司购入的构成品(原料/材料)在A公司的B工厂被制造出来的情况。
对于操作方法(Method),例如,若操作方法改变,则操作效率不同,或者若多个操作方法的顺序改变,则操作效率不同。因此,能够以操作方法的变更履历(顺序、操作内容的变化)为基础来进行品质管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图6所示的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被与工程特性原因的操作方法(Method)绑定。即,制造管理表实绩数据储存有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即构成品编号(ED-001)、序列ID(41234)的CPU于2016年9月2日10:30(时间)以流量△△被涂覆焊锡而被焊接于母板(状况),而CPU被安装于构成品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母板的实绩,能够掌握CPU是由怎样的操作方法(条件)被制造的。
对于测定(Measurement),例如存在根据测定者、测定机器、测定方法等的不同,测定值不同或不稳定的情况。因此,能够以测定的变更履历(测定者、测定机器、测定方法的变更)为基础来进行品质管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图6所示的制造品质检查数据被与工程特性原因的测定(Measurement)绑定。即,制造品质检查数据储存有于2016年9月2日11:00实施被安装于制造/生产实绩数据的对象物即制造编号(D-001)、序列ID(31235)的构成品编号(E-001)、序列ID(41234)的CPU向母板的安装检查,结果在安装确认(电源确认)无问题的实绩(状况),能够掌握对什么进行了怎样的确认(测定方法)。
对于环境(Environment),例如存在若温度、湿度、季节、时间、振动、声音、光等变化,则制造的步骤(包括检查步骤)不稳定的情况。因此,能够以环境的变更履历(制造的各步骤的环境变化)为基础来进行品质管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存放于图7所示的传感器值DB的湿度传感器值等被与工程特性原因的环境(Environment)绑定。
像这样,将以存放于从数据源收集的各种信息的存放区域即三个数据模型的5W1H的观点被结构化的信息与分析的视点绑定,由此,能够进行从各种观点的分析。在上述中,以分析的视点作为制造步骤的工程特性原因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能够进行以其他视点的分析。
如上所述,对于使用由“5W1H”等构成的数据构造定义进行提取(挑选)并进行结构化而存放于各数据模型的信息,也能够基于通过规定的品质管理规则(被称为“4M”、“5M”、“5M1E”、“6M”的制造步骤的工程特性原因)的观点而建立了对应的绑定信息,制作与品质管理规则(工程特性原因(5M1E等))对应的数据构造定义。此情况下,由品质管理规则构成的数据构造定义能够作为分析用的数据构造定义(也可以作为模板)加以利用。
此外,构成上述的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各功能能够通过程序实现,为了实现各功能而预先准备的计算机程序被储存于辅助存储装置,CPU等的控制部将储存于辅助存储装置的程序读出至主存储装置,而控制部执行被读出至主存储装置的该程序,由此,能够使各部的功能工作。
此外,上述程序在被记录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的状态下,也能够提供给计算机。作为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可列举出CD-ROM等光盘、DVD-ROM等相变型光盘、MO(Magnet Optical)和MD(Mini Disk)等光磁盘、软盘(登录商标)和可移动硬盘等磁盘、压缩闪存(登录商标)、智能介质(smart media)、SD存储卡、存储棒等存储卡。此外,作为记录介质,还包括为了本发明的目的而特别设计并构成的集成电路(IC芯片等)等硬件装置。
另外,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公开的,其意图并不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该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主旨,并包括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
符号的说明
100 信息管理装置
110 通信装置
120 控制装置
121 制造管理部
122 信息收集部
123 分析控制部
124 追溯控制部
130 存储装置
131 制造/生产模型DB
132 制造序列BOM
133 制造管理表模型DB
134 制造品质检查模型DB
135 采购实绩模型DB
136 设备管理模型DB
137 维护管理模型DB
138 产品利用模型DB
139 传感器值DB
Claims (5)
1.一种信息管理系统,对在基于产品的制造计划的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实绩进行管理,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部,存储按照与所输入的产品的制造计划相应的多个上述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上述制造过程生成的数据模型,该数据模型是用于存放上述制造过程中的上述制造计划的计划信息以及制造实绩数据的区域;
信息收集部,从与上述制造过程相关联的数据源中收集构成上述制造实绩数据的各种数据;以及
制造管理部,将上述制造实绩数据储存于相应的各上述数据模型,
上述制造管理部按照数据构造定义模板,将上述制造过程的上述计划信息以及与上述计划信息对应的实绩值即上述各种数据构造化为相应的数据模型而存放,来生成上述制造实绩数据,该数据构造定义模板用于与上述制造过程中的实绩的事实及此事实发生时的状态建立对应地整理上述各种数据,并且
以记录使用上述数据构造定义模板整理出的上述制造实绩数据的时间变动的方式,将上述制造实绩数据储存到相应的上述数据模型,
上述数据模型包括与上述制造过程对应的制造实绩模型,
上述信息收集部将在基于上述制造过程的制造的过程中检测出的时间序列的传感器值组与储存于上述制造实绩模型的上述制造实绩数据建立关联地存储到上述存储部,
上述制造管理部将上述制造实绩数据与用于分别对通过上述制造过程所制造的多个产品进行识别的制造序列ID绑定地进行储存,
上述信息管理系统还包括分析控制部,该分析控制部使用基于与从规定的系统或产品自身所取得的产品的使用方法相关联的信息所确定的产品的制造序列ID,提取上述制造过程中的上述传感器值组,将所提取出的上述传感器值组作为提取式样来提取具有含规定的类似性的其他制造序列ID的产品,
上述分析控制部使用所提取出的事项式样,参照未产生报警的其他制造序列ID的事件履历来进行式样匹配,在式样匹配的结果为包括相同的事项式样的情况下,即发现了相同的“使用方法”的共通因子的情况下,提取所述制造序列ID的产品来作为虽然未产生故障但存在产生故障的可能性的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息收集部将在基于上述制造过程的制造的过程中检测出的时间序列的传感器值组与储存于上述数据模型的上述制造实绩数据建立关联地存储到上述存储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储存于各上述数据模型的上述制造实绩数据包括从上述数据源中收集到的产品的固体识别信息和与制造实绩相关联的时间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模型还包括存放与从规定的系统或产品自身所取得的产品的使用方法相关联的维护实绩数据的区域即维护管理模型,
上述制造实绩模型中所储存的上述制造实绩数据,与在基于上述制造过程的制造的过程中检测出的时间序列的传感器值组建立关联地存储在上述存储部中,
上述维护管理模型中所储存的上述维护实绩数据,与作为产品的使用方法的信息而取得的时间序列的传感器值组建立关联地存储在上述存储部中,
上述制造管理部将上述制造实绩数据以及上述维护实绩数据与用于分别对通过上述制造过程所制造的多个产品进行识别的制造序列ID绑定地进行储存,
上述分析控制部使用上述维护实绩数据的上述制造序列ID,分别提取产品的使用方法的信息中的上述传感器值组和上述制造过程中的上述传感器值组,将上述传感器值组作为提取式样,根据基于上述制造过程的产品的制造方法的类似性和基于产品的使用方法的类似性,提取具有其他制造序列ID的产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模型还包括产品利用模型,该产品利用模型用于存放与从规定的系统或产品自身所取得的产品的使用方法相关联的产品利用实绩数据的区域,
上述产品利用模型中所储存的上述产品利用实绩数据是作为产品的使用方法的信息而以时间序列检测出的产品的事件履历以及报警履历,
上述制造管理部将上述产品利用实绩数据与用于分别对通过上述制造过程所制造的多个产品进行识别的制造序列ID绑定地进行储存,
上述分析控制部使用上述产品利用实绩数据,将上述事件履历相对于上述报警履历的时间序列式样作为事项式样来提取,基于上述事项式样,与其他制造序列ID的上述产品利用实绩数据进行式样匹配,提取具有含规定的类似性的上述其他制造序列ID的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09422 | 2016-10-26 | ||
JP2016209422 | 2016-10-26 | ||
PCT/JP2017/035382 WO2018079185A1 (ja) | 2016-10-26 | 2017-09-29 | 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06467A CN109906467A (zh) | 2019-06-18 |
CN109906467B true CN109906467B (zh) | 2023-05-09 |
Family
ID=62023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6793.9A Active CN109906467B (zh) | 2016-10-26 | 2017-09-29 | 信息管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92110B2 (zh) |
EP (1) | EP3534322A4 (zh) |
JP (3) | JP6591695B2 (zh) |
KR (1) | KR102362136B1 (zh) |
CN (1) | CN109906467B (zh) |
WO (1) | WO20180791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14643B2 (ja) | 2018-03-02 | 2022-02-0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情報収集システム |
JP2019174916A (ja) * | 2018-03-27 | 2019-10-10 | 三菱重工機械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包装資材製造機械の管理システム,トレーサビリティシステム及び包装資材製造機械の管理方法 |
EP3637211B1 (de) * | 2018-10-14 | 2023-11-29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nlagenvorrichtung sowie anlagenvorrichtung |
JP7109346B2 (ja) * | 2018-11-29 | 2022-07-2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実績データ管理装置 |
WO2021039389A1 (ja) * | 2019-08-26 | 2021-03-04 |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
JP2021047535A (ja) * | 2019-09-17 | 2021-03-25 | 株式会社東芝 | 情報管理装置、情報管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7333281B2 (ja) * | 2020-02-06 | 2023-08-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設計支援システム |
JP7352494B2 (ja) * | 2020-03-05 | 2023-09-28 |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 生産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
TWI804745B (zh) * | 2020-07-09 | 2023-06-11 | 鼎華智能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 機台管理系統 |
JP7391903B2 (ja) | 2021-02-26 | 2023-12-05 |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 コード生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ード生成方法 |
IT202100009515A1 (it) | 2021-04-15 | 2022-10-15 | Progress Lab S R L | Sistema di valutazione dei tempi di lavorazione in ambito manifatturiero |
IT202100009752A1 (it) | 2021-04-19 | 2022-10-19 | Progress Lab S R L | Sistema di ottimizzazione dei tempi di lavorazione in ambito manifatturiero |
JP7613249B2 (ja) | 2021-04-30 | 2025-01-15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情報管理システム、情報管理方法および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 |
JP7180800B1 (ja) | 2022-01-07 | 2022-11-30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製造管理システム |
WO2024057434A1 (ja) * | 2022-09-14 | 2024-03-2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実装動作条件管理装置、部品実装機、実装動作条件管理方法、実装動作条件管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JP2024061539A (ja) * | 2022-10-22 | 2024-05-07 | 合同会社バビエカ | 情報管理装置、情報管理方法、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1148A (zh) * | 2007-11-14 | 2010-12-0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作业信息处理装置、程序及作业信息处理方法 |
CN104077645A (zh) * | 2013-03-29 | 2014-10-0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生产管理系统以及管理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88045A (en) * | 1990-01-02 | 1992-02-11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
US6343287B1 (en) * | 1999-05-19 | 2002-01-29 | Sun Microsystems, Inc. | External data store link for a profile service |
US6460082B1 (en) * | 1999-06-17 | 2002-10-0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anagement of service-oriented resources across heterogeneous media servers using homogenous service units and service signatures to configure the media servers |
US6442748B1 (en) * | 1999-08-31 | 2002-08-27 | Accenture Llp | System, method and article of manufacture for a persistent state and persistent object separator in an information services patterns environment |
JP4693225B2 (ja) * | 2000-11-06 | 2011-06-01 | 株式会社東芝 | 製造ラインの自動品質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並びに記憶媒体、自動品質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05100284A (ja) * | 2003-09-26 | 2005-04-14 | Sharp Corp | 製品の不良解析システム |
US7162504B2 (en) * | 2004-04-13 | 2007-01-09 | Bea System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ntent services to a repository |
US7580953B2 (en) * | 2004-04-13 | 2009-08-25 | Bea System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ma lifecycles in a virtual content repository that integrates a plurality of content repositories |
JP2005346190A (ja) * | 2004-05-31 | 2005-12-15 | Toshiba Corp | 家電機器情報通信システム |
JP4239932B2 (ja) * | 2004-08-27 | 2009-03-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生産管理システム |
JP2007122682A (ja) * | 2005-09-28 | 2007-05-17 | Hitachi Ltd | 故障品類似製品の抽出方法および抽出システム |
US8005879B2 (en) * | 2005-11-21 | 2011-08-23 | Sap Ag | Service-to-device re-mapping for smart items |
ATE458328T1 (de) * | 2005-12-22 | 2010-03-15 | Axis Ab | Überwach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verbindung eines überwachungsgeräts mit einem dienstserver |
JP2008225725A (ja) * | 2007-03-12 | 2008-09-25 | Fuji Xerox Co Ltd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JP5157282B2 (ja) | 2007-06-26 | 2013-03-06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設備情報の収集管理システム |
KR20090124514A (ko) * | 2008-05-30 | 2009-12-03 |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유비쿼터스 기술을 이용한 제품 수명 주기 정보 관리시스템 |
CN102177477A (zh) * | 2008-10-09 | 2011-09-07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跟踪信息取得系统以及跟踪信息取得方法 |
JP5540877B2 (ja) * | 2010-05-14 | 2014-07-0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EP2752722B1 (en) * | 2011-08-31 | 2019-11-06 | Hitachi Power Solutions Co., Ltd. | Facility state monitor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same |
JP5825030B2 (ja) * | 2011-10-13 | 2015-12-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WO2013111324A1 (ja) * | 2012-01-27 | 2013-08-0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作業実績収集システムおよび作業端末 |
JP6317910B2 (ja) * | 2013-10-28 | 2018-04-2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部品設備割付装置、部品設備割付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20160012465A1 (en) * | 2014-02-08 | 2016-01-14 | Jeffrey A. Sha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ing, receiving, and using funds or credits and apparatus thereof |
WO2016118979A2 (en) * | 2015-01-23 | 2016-07-28 | C3, Inc. |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n enterprise internet-of-things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 |
US9904785B2 (en) * | 2015-06-02 | 2018-02-27 |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 Active response security system for industrial control infrastructure |
EP3455684B1 (en) * | 2016-05-09 | 2024-07-17 | Strong Force Iot Portfolio 2016, LL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
US11774944B2 (en) * | 2016-05-09 | 2023-10-03 | Strong Force Iot Portfolio 2016, Ll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
-
2017
- 2017-09-29 US US16/341,179 patent/US11392110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9-29 EP EP17864231.0A patent/EP3534322A4/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7-09-29 JP JP2018547501A patent/JP65916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9-29 CN CN201780066793.9A patent/CN109906467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29 WO PCT/JP2017/035382 patent/WO2018079185A1/ja unknown
- 2017-09-29 KR KR1020197012023A patent/KR102362136B1/ko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7-30 JP JP2019139561A patent/JP6921904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9-13 JP JP2019166713A patent/JP697207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1148A (zh) * | 2007-11-14 | 2010-12-0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作业信息处理装置、程序及作业信息处理方法 |
CN104077645A (zh) * | 2013-03-29 | 2014-10-0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生产管理系统以及管理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董艾丹等.基于标准工时的产品加工工序管理研究及应用.《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第03期),第24-26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72073B2 (ja) | 2021-11-24 |
JPWO2018079185A1 (ja) | 2019-09-12 |
WO2018079185A1 (ja) | 2018-05-03 |
EP3534322A1 (en) | 2019-09-04 |
CN109906467A (zh) | 2019-06-18 |
JP2019215929A (ja) | 2019-12-19 |
JP2019194920A (ja) | 2019-11-07 |
US20190258230A1 (en) | 2019-08-22 |
JP6921904B2 (ja) | 2021-08-18 |
US11392110B2 (en) | 2022-07-19 |
EP3534322A4 (en) | 2020-04-08 |
KR102362136B1 (ko) | 2022-02-11 |
KR20190057360A (ko) | 2019-05-28 |
JP6591695B2 (ja) | 2019-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06467B (zh) | 信息管理系统 | |
Galar et al. | Maintenance Decision Making based on different types of data fusion:[Podejmowanie decyzji eksploatacyjnych w oparciu o fuzję różnego typu danych] | |
KR100971009B1 (ko) | 제품 재생 관리 시스템 | |
CN100461056C (zh) | 加工厂中的集成导航树的输入和生成 | |
US20080098007A1 (en) | Distributed Traceability Management System | |
CN104766147A (zh) | 智能设备管理方法及管理系统 | |
CN106563972A (zh) | 刀具状态监测及预测方法 | |
CN110688381B (zh) | 一种用于产品过程记录追溯的软件产品和软件方法 | |
CN118103858A (zh) | 信息管理系统 | |
CN117828148A (zh) | 土地管理用土地样本数据管理方法及系统 | |
US20080027976A1 (en) |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 |
CN113592378A (zh) | 一种大型复杂设备的bom构建方法及其管理系统 | |
Peltokorpi et al. | QR code-based material flow monitoring in a subcontractor manufacturer network | |
KR20080112429A (ko) | 부품수명관리 및 예측시스템 | |
CN116028570A (zh) | 一种用于火电厂三维可视化的设备数据管理方法和系统 | |
JP4241816B2 (ja) | 生産管理装置及び生産管理方法 | |
CN115204832A (zh) | 全流程电气施工过程监控方法及系统 | |
US20080027977A1 (en) |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 | |
Rahayu et al. | Real time OEE monitoring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technology | |
US20210241190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Recording and Monitoring Flow of Work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Assembly and Fabrication | |
CN118446422B (zh) |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具车间数字化管理方法及系统 | |
Munro et al. | Is data mining of manufacturing data beyond first order analysis of value? A case study | |
CN117808418A (zh) | 试验室的试验管理方法 | |
Rosales | Challenges, Limitations, and Strengths for an Optimal Predictive Maintenance Application | |
Wu et al. |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OPC UA-based digital twin smoke alarm calibration workshop information mode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