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66729B - 后座侧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后座侧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66729B CN109866729B CN201811284047.XA CN201811284047A CN109866729B CN 109866729 B CN109866729 B CN 109866729B CN 201811284047 A CN201811284047 A CN 201811284047A CN 109866729 B CN109866729 B CN 1098667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side airbag
- rear seat
- casing
- end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ide panels, e.g. do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5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ar seat passeng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 B60R2021/23388—External tether means having ends which are movable or detachable during deploy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座侧气囊装置,具有:壳体,设于与后座相对应的车室侧部内,并且向大致车辆前方侧开口;充气机,收容于壳体内,并且在车辆碰撞时产生气体;及侧气囊,收容于壳体内且从充气机接受气体的供给而膨胀展开,并且前端部预先固定于壳体或车身中的相对于充气机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后座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6-088850号公报中公开有侧气囊装置。该侧气囊装置收容在设于座椅侧部装饰(以下,称作“侧部装饰”)的壳体内,该座椅侧部装饰设于后座的座椅靠背与车辆侧部之间。另外,在侧部装饰的室内侧壁部形成有由破裂部及铰接部包围而成的气囊门。并且,在车辆碰撞时,膨胀的气囊一边使破裂部从壳体内开裂一边打开气囊门,从而气囊在就座于后座的乘员与车辆侧部之间向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6-088850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侧气囊装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对靠近乘员的位置,因此存在有如下可能性:当气囊膨胀展开时,气囊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以下,称作“厚度”)形成为最大的部位位于比乘员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因此乘员的限制性能降低。为了应对该可能性,考虑将后座的设计面相对于侧部装饰向车辆前方侧配置而使乘员向车辆前方侧移动,但是侧部装饰与后座的设计面形成为不连续的外观,因此外观设计性降低。另外,也考虑将侧气囊装置相对于侧部装饰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侧配置,但是在小型车等中在侧部装饰的附近配置有轮罩,因此存在有无法将侧气囊装置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侧配置的可能性。而且,也考虑在气囊上追加系绳而设为扁平的膨胀形状,从而将气囊中的厚度形成为最大的部位配置于乘员侧方,但是在该情况下,气囊的构造变得复杂。因而,上述先行技术在这一点上存在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乘员的限制性能的后座侧气囊装置。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为一种后座侧气囊装置,所述后座侧气囊装置具有:壳体,设于车室侧部内,并且向车室内侧开口;充气机,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在车辆碰撞时产生气体;及侧气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从所述充气机接受气体的供给而向就座于所述后座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膨胀展开,并且前端部预先固定于所述壳体、或车身中的相对于所述充气机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在设于与后座相对应的车室侧部内、并且向大致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壳体内收容有充气机和侧气囊。充气机在车辆碰撞时产生气体。另一方面,侧气囊的前端部固定于壳体或车身中的相对于充气机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因而,侧气囊若在车辆碰撞时接受来自充气机的气体的供给,则从壳体的开口向大致车辆前方侧鼓出,但是前端部固定于壳体或车身中的相对于充气机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因此侧气囊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以折回的状态膨胀展开。因此,壳体的开口的附近处的侧气囊的厚度增加,因此能够在就座于后座的乘员的附近配置通过折回而增加了厚度的侧气囊,因此能够在车辆碰撞时有效地限制乘员。
在此,“前端部”指的是侧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充气机附近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另外,“车室侧部”指的是车室中的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柱装饰物、车门装饰条及侧部装饰等内饰构件。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基于第一方式,在所述壳体或所述车身形成有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所述前端部由紧固件固定于所述车身或所述壳体,该紧固件插通于该长孔、且通过受到所述侧气囊的展开压力而能够沿该长孔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式,在壳体或车身形成有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并且,由于前端部被紧固件固定于车身或壳体,该紧固件插通于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且能够沿长孔移动,因此前端部能够沿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移动。因而,在侧气囊非工作时,通过将前端部配置于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壳体的附近,能够紧凑地折叠侧气囊。另一方面,在侧气囊工作时,通过利用侧气囊的展开压力使前端部沿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移动,能够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扩展侧气囊膨胀展开的范围。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基于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述前端部固定于安装在所述车身或所述壳体上的托架。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由于前端部固定于安装在车身或壳体上的托架,因此能够通过变更托架的形状而应用于车身不同的其他车型。即,后座侧气囊装置的通用化变得容易。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基于第一方式~第三方式,所述前端部被设为一端部固定于所述侧气囊且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车身或所述壳体的分体的带条。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式,由于前端部被设为一端部固定于侧气囊且另一端部固定于车身或壳体的分体的带条,因此无需在侧气囊设置用于固定于壳体或车身的部位。因而,易于将侧气囊的形状形成为成品率高的形状。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能够提高乘员的限制性能。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的限制性能。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第四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能够减少成本。
附图说明
基于下述附图,详细地说明典型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表示本示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侧气囊装置的工作后的状态的车辆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剖切而表示本示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侧气囊装置的工作前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示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侧气囊装置的工作初始状态的与图2相对应的概略俯视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示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侧气囊装置的工作后期状态的与图2相对应的概略俯视剖视图。
图5是沿图1中的B-B线剖切而表示本示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侧气囊装置的工作后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后座侧气囊装置的工作后的状态的车辆侧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C-C线剖切而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后座侧气囊装置的工作后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本示例的实施方式。此外,图中所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
在图1中示出从车辆侧面侧观察应用了本示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的后座12的侧视图。另外,在图1中,作为应保护的乘员的模型,图示了碰撞试验用的假人(人偶)就座于后座12的座椅座垫14的状态。假人例如是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的AF05(美国人成年女性的第5百分位)。该假人以碰撞试验法所规定的标准的就座姿态就座,后座12位于与该就座姿态相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以下,为了使说明易懂,将假人称作“乘员P”。
后座12构成为包括座椅座垫14和座椅靠背16,在座椅靠背16的上端部设有用于支撑乘员P的头部H的头枕18。
如图2所示那样,在后座12的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即车室侧部17中的与后座12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侧部装饰22,在该侧部装饰22组装有后座侧气囊装置10。此外,在图1中仅图示有车辆左侧的车室侧部17中的侧部装饰22及后座侧气囊装置10,但是在车辆右侧的车室侧部也同样地设有侧部装饰22及后座侧气囊装置10。另外,由于车辆右侧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与车辆左侧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左右对称,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车辆左侧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
侧部装饰22设于座椅靠背16的侧方与作为车身的轮罩24之间,由树脂形成。侧部装饰22具有将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作为板厚方向的室内侧壁部22A。另外,侧部装饰22具有从室内侧壁部22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的后座侧壁部22B。由此,轮罩24的后述的罩内衬24A被侧部装饰22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覆盖。而且,在侧部装饰22中的室内侧壁部22A组装有后座侧气囊装置10。后座侧气囊装置10的详细内容后述。
轮罩24构成为包括构成内板的罩内衬24A和构成外板的轮罩外罩盖(以下,称作“罩外盖”)24B。另外,在罩内衬24A的前端部形成有内侧凸缘24AA。在该内侧凸缘24AA与形成于罩外盖24B的前端部的外侧凸缘24BA的接合部分安装有密封装饰条26。
在比轮罩24靠车辆前方的位置配置有后侧门28。后侧门28构成为包括构成内板的门内板30和构成外板的门外板31。另外,在门内板30的车辆内侧安装有作为内饰部件的树脂制的车门装饰条32。
在罩内衬24A安装有托架25。该托架25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将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参照图1)。托架25具有:罩内衬安装壁部25A,设于车辆后方侧;及延伸设置壁部25B,设于该罩内衬安装壁部25A的车辆前方侧。罩内衬安装壁部25A以沿罩内衬24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的方式弯曲,被未图示的紧固单元紧固于罩内衬24A。
延伸设置壁部25B从罩内衬安装壁部25A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设置。该延伸设置壁部25B配置于相对于后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的充气机36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另外,如图1所示那样,在延伸设置壁部25B形成有设于车辆上方侧的第一紧固孔25C和作为设于第一紧固孔25C的车辆下方侧的长孔的第二紧固孔25D。
第一紧固孔25C被设为贯通延伸设置壁部25B的板厚方向的贯通孔,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圆形。另外,第二紧固孔25D与第一紧固孔25C相同,被设为贯通延伸设置壁部25B的板厚方向的贯通孔。该第二紧固孔25D被设为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将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具体来说,为沿着座椅靠背16的朝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
如图2所示那样,组装于侧部装饰22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配置于侧部装饰22与轮罩24之间。后座侧气囊装置10构成为包括:侧气囊34;充气机36;及壳体38,安装于侧部装饰22,并且在内部收容侧气囊34和充气机36,壳体38的后述的开口部38A由侧部装饰22覆盖。
充气机36采用燃烧式或冷气式,将通过工作而产生的气体向侧气囊34内供给。在本示例的实施方式中,充气机36被设为气缸型的充气机,配置为将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在该充气机36的下端部,沿周面形成有多个未图示的气体喷出口,通过使充气机36工作而从气体喷出口喷出气体。此外,在本示例的实施方式中,充气机36被设为气缸型,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盘型的充气机。
而且,充气机36与作为控制部的未图示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通过该ECU而在车辆碰撞时工作。
配置于侧部装饰22与轮罩24之间的壳体38形成为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在车辆前方侧具有开口部38A)箱状。在该壳体38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设有未图示的上壁及下壁。上壁配置于侧气囊34及充气机36的车辆上方,构成壳体38的上表面,下壁配置于侧气囊34及充气机36的车辆下方,构成壳体38的下表面。
在壳体38中的侧气囊34及充气机36的车辆后方侧设有将上壁及下壁的后端彼此连结的底壁38B,该底壁38B构成为从车辆后方侧支撑展开状态下的侧气囊34(参照图4、图5)。此外,充气机36配置于底壁38B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另外,壳体38的底壁38B和罩内衬24A经由未图示的托架进行安装,由此,壳体38固定于轮罩24。
壳体38从底壁38B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一对侧壁38C,由此,一对侧壁38C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向。此外,一对侧壁38C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38C中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8CA位于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38C中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8CB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由此,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38C与后述的气囊门部22AB之间形成有未图示的空间。
在壳体38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形成于侧部装饰22的室内侧壁部22A的气囊门部22AB。即,室内侧壁部22A中的与壳体38的一对侧壁38C之间的部位相对应的部位被设为气囊门部22AB。侧气囊34及充气机36被该气囊门部22AB从车室侧覆盖。在气囊门部22A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被设为薄壁的铰接部43。另外,在气囊门部22A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被设为薄壁的破裂部44。该破裂部44形成为板厚比铰接部43薄。并且,破裂部44和铰接部43形成为沿着与开口部38A相对应的位置、具体来说为开口部38A的外缘。另外,虽未图示,破裂部44在车辆主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C字状,铰接部43在车辆主视观察时形成为沿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直线状。由此,当破裂部44在侧气囊34膨胀展开时受到展开压力而断裂时,铰接部43形成为铰链,气囊门部22AB以铰接部43为中心向车辆前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打开(参照图3~图5)。
侧气囊34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将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的袋状,在车辆碰撞时从壳体38的开口部38A向乘员P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S膨胀展开而保护乘员P。如图1所示那样,该侧气囊34的气囊前端部34A构成为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作为前端部的一对带条35A、35B。该带条35A、35B由与侧气囊34分体的布料构成,且分别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将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35AA、35BA被缝制于侧气囊34。另外,本示例的实施方式的侧气囊34在膨胀展开前的状态下以被折叠的状态收容于壳体38内(参照图2)。并且,在侧气囊34被折叠的状态下,气囊前端部34A及带条35A、35B从壳体38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38C与气囊门部22AB之间的空间向壳体3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迂回。
车辆上方侧的带条35A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35AB经由未图示的紧固件紧固于托架25的第一紧固孔25C。另一方面,车辆下方侧的带条35B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35BB经由未图示的紧固件紧固于托架25的第二紧固孔25D。该带条35B的另一端部35BB在侧气囊34膨胀展开前的状态下被紧固固定于第二紧固孔25D的车辆上方侧(参照图中双点划线)。第二紧固孔25D中的紧固件在受到侧气囊34的展开压力时能够沿第二紧固孔25D的长度方向向大致车辆下方侧移动(参照图中箭头M)。此外,侧气囊34被折叠的状态下的侧气囊34的折叠方式并无特殊限制,也可以被折叠为波纹状、卷状。另外,也可以不折叠而进行收容。
在侧气囊34膨胀展开的状态下,侧气囊34的前侧部限制从乘员P的肩部SH至腰部L为止的前部侧,侧气囊34的后侧部限制从乘员P的肩部SH至腰部L为止的后部侧。
(作用·效果)
在此,使用图6、图7所示的比较例,说明本示例的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此外,对于与本示例的实施方式结构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那样,在侧部装饰22中的室内侧壁部22A安装有后座侧气囊装置100。该后座侧气囊装置100具有壳体102,在该壳体102形成有向室内侧壁部(车辆前方)22A开口的开口部102A,且该壳体102安装于室内侧壁部22A。在该壳体102的内部收容有:侧气囊104,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在乘员P的侧方向车辆前方膨胀展开;及充气机36,向侧气囊104内供给气体。并且,在车辆碰撞时,膨胀的侧气囊104一边使破裂部106从壳体102内开裂一边打开气囊门部22AB,从而侧气囊104在就座于后座12(参照图6)的乘员P与车门装饰条32之间膨胀展开。
然而,由于后座侧气囊装置100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靠近乘员的位置,因此若在车辆碰撞时侧气囊104膨胀展开,则以气囊前端部34A位于相对于乘员P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S而靠车室前方侧的位置的方式膨胀展开(参照图6)。因而,由于侧气囊104中的厚度形成为最大的部位W位于比乘员P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侧气囊104的厚度在乘员P的侧方变薄),因此存在有乘员P的限制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根据本示例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那样,在壳体38收容有充气机36和侧气囊34,该壳体38设于与后座12相对应的作为车室侧部17的侧部装饰22内,并且具有向大致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开口部38A。充气机36在车辆碰撞时产生气体。另一方面,侧气囊34中,带条35A、35B紧固于在罩内衬24A上安装的托架25,从而带条35A、35B固定于轮罩24中的相对于充气机36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侧的部位。因而,侧气囊34若在车辆碰撞时接受来自充气机36的气体的供给,则如图3所示那样,从壳体38的开口部38A向大致车辆前方侧鼓出,但是由于带条35A、35B固定于轮罩24中的相对于充气机36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侧的部位,因此如图4所示那样,气体朝向安装有带条35A、35B的气囊前端部34A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侧流动。其结果是,侧气囊34以在车辆俯视观察时折回的状态膨胀展开(也参照图5)。因此,由于壳体38的开口部38A的附近的侧气囊34的厚度增加,因此能够在就座于后座12的乘员P的附近配置通过折回而增加了厚度的侧气囊34,因此能够在车辆碰撞时有效地限制乘员P。由此,能够提高乘员P的限制性能。
另外,在作为车身的托架25形成有被设为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的第二紧固孔25D。并且,由于带条35B由紧固件固定于轮罩24,该紧固件插通于第二紧固孔25D、且能够沿第二紧固孔25D移动,因此带条35B、进而气囊前端部34A能够沿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移动。因而,在侧气囊34非工作时,通过将带条35A、35B配置于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壳体38的附近而能够紧凑地折叠侧气囊34。在本示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那样,在侧气囊34非工作时,带条35B以靠近紧固于第一紧固孔25C的带条35A(刚性固定)的状态(参照图中双点划线)被紧固,由此,能够以缩小了侧气囊34的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状态折叠该侧气囊34。另一方面,在侧气囊34工作时,通过利用侧气囊34的展开压力使带条35B沿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移动而能够使侧气囊34膨胀展开的范围向大致车辆下方侧扩展。因而,如图5所示那样,能够利用通过折回而增加了厚度的侧气囊34来限制乘员P的腰部L。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P的限制性能。
而且,由于带条35A、35B固定于安装在轮罩24上的托架25,因此通过变更托架25的形状而能够将轮罩24应用于不同的其他车型。即,后座侧气囊装置10的通用化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在气囊前端部34A具有一端部35AA、35BA固定于侧气囊34且另一端部35AB、35BB经由托架25固定于轮罩24的分体的带条35A、35B,因此无需在侧气囊34设置用于固定于轮罩24的部位。因而,易于将侧气囊34的形状形成为高成品率的形状。由此,能够减少成本。
此外,在本示例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后座侧气囊装置10设于侧部装饰22,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虽未图示,也可以设于作为内饰构件的侧座,该侧座配置于相对于后座12中的座椅靠背16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固定于车身。
另外,带条35A、35B构成为紧固于在轮罩24上安装的托架25,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既可以构成为直接安装于轮罩24,也可以安装于轮罩24以外的车身。而且,既可以构成为将带条35A、35B安装于后座侧气囊装置10的壳体38中的相对于充气机36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也可以构成为在壳体38安装托架25并将带条35A、35B安装于该托架25。
而且,构成为在侧气囊34的气囊前端部34A设有带条35A、35B,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带条35A、35B而直接将侧气囊34的气囊前端部34A紧固于托架25、轮罩24等。
另外,供带条35A的另一端部35AB紧固的托架25的第一紧固孔25C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圆形,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与第二紧固孔25D相同,在车辆侧视观察时设为长孔。
另外,侧气囊34形成为单体的袋状,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内部设置系绳来设置内压对应于乘员P的限制部位而不同的多个腔室。
以上,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不言而喻地,即使在上述实施例以外,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也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Claims (4)
1.一种后座侧气囊装置,具有:
壳体,设于与后座相对应的车室侧部内,并且向大致车辆前方侧开口;
充气机,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在车辆碰撞时产生气体;及
侧气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从所述充气机接受气体的供给而膨胀展开,并且前端部预先固定于所述壳体或车身中的相对于所述充气机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
在所述壳体或所述车身形成有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
所述前端部由紧固件固定于所述车身或所述壳体,所述紧固件插通于该长孔、且通过受到所述侧气囊的展开压力而能够沿该长孔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前端部固定于安装在所述车身或所述壳体上的托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前端部被设为一端部固定于所述侧气囊且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车身或所述壳体的分体的带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前端部构成为具有上下一对带条,并且所述上下一对带条中的任一带条由所述紧固件固定为能够沿所述长孔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31821 | 2017-12-01 | ||
JP2017231821A JP6946986B2 (ja) | 2017-12-01 | 2017-12-01 |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66729A CN109866729A (zh) | 2019-06-11 |
CN109866729B true CN109866729B (zh) | 2022-04-19 |
Family
ID=66658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84047.XA Active CN109866729B (zh) | 2017-12-01 | 2018-10-31 | 后座侧气囊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88953B2 (zh) |
JP (1) | JP6946986B2 (zh) |
CN (1) | CN1098667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30972A1 (ja) | 2017-08-07 | 2019-02-14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6866826B2 (ja) * | 2017-11-09 | 2021-04-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018208562A1 (de) * | 2018-05-30 | 2019-12-0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 |
JP7350679B2 (ja) * | 2020-03-12 | 2023-09-2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内装構造 |
JP7380500B2 (ja) * | 2020-09-29 | 2023-11-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
CN112678185B (zh) * | 2021-01-29 | 2021-07-20 | 北京天创凯睿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军用直升机的机枪自动定位滑动座椅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40299A1 (en) * | 1997-09-19 | 1999-09-08 |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 Air bag device for side collision of automobile |
CN202923572U (zh) * | 2012-11-27 | 2013-05-0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商务车后排座侧面防护装置 |
CN105142990A (zh) * | 2013-04-19 | 2015-12-09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JP2017047862A (ja) * | 2015-09-04 | 2017-03-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36862A (en) * | 1995-09-07 | 1997-06-10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Air bag assembly with tether |
DE19720588A1 (de) * | 1997-05-16 | 1998-11-19 | Porsche Ag | Aufprallschutzeinrichtung für einen Insassen eins Fahrzeuges |
US7530595B2 (en) | 2004-09-21 | 2009-05-12 | Toyoda Gosei Co., Ltd. | Rear seat side airbag device |
JP4329662B2 (ja) | 2004-09-22 | 2009-09-09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20060119083A1 (en) * | 2004-12-03 | 2006-06-08 | Ford Motor Company | Seat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KR101509780B1 (ko) * | 2009-07-31 | 2015-04-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사이드에어백 유닛 |
KR101080728B1 (ko) * | 2009-07-31 | 2011-11-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장치 |
US8651518B2 (en) | 2010-10-20 | 2014-02-18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Rear seat side airbag device |
KR101283698B1 (ko) * | 2011-03-29 | 2013-07-05 |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사이드 에어백 |
JP6107749B2 (ja) * | 2014-06-23 | 2017-04-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EP3170703B1 (en) * | 2014-07-14 | 2019-03-13 | TS Tech Co., Ltd. | Side air bag device |
JP6388802B2 (ja) | 2014-07-14 | 2018-09-12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131935B2 (ja) * | 2014-12-03 | 2017-05-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469546B2 (ja) * | 2015-08-06 | 2019-02-13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265189B2 (ja) | 2015-09-11 | 2018-01-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016001585A1 (de) * | 2016-02-11 | 2017-08-17 | Trw Automotive Gmbh |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vorrichtung |
US10239430B2 (en) * | 2016-09-28 | 2019-03-26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Vehicle seat and airbag structure |
JP6880954B2 (ja) * | 2017-04-07 | 2021-06-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10336284B2 (en) * | 2017-07-31 | 2019-07-0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Airbag tether release |
JP6866826B2 (ja) * | 2017-11-09 | 2021-04-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2017
- 2017-12-01 JP JP2017231821A patent/JP69469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0-19 US US16/165,126 patent/US10688953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0-31 CN CN201811284047.XA patent/CN1098667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40299A1 (en) * | 1997-09-19 | 1999-09-08 |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 Air bag device for side collision of automobile |
CN202923572U (zh) * | 2012-11-27 | 2013-05-0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商务车后排座侧面防护装置 |
CN105142990A (zh) * | 2013-04-19 | 2015-12-09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JP2017047862A (ja) * | 2015-09-04 | 2017-03-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168703A1 (en) | 2019-06-06 |
CN109866729A (zh) | 2019-06-11 |
US10688953B2 (en) | 2020-06-23 |
JP2019098921A (ja) | 2019-06-24 |
JP6946986B2 (ja) | 2021-10-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66729B (zh) | 后座侧气囊装置 | |
JP4434193B2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6624308B2 (ja) | 乗員の頭部の回転速度を低下させるための前面エアバッグアセンブリ | |
JP5918621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473812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09760618B (zh) | 后座侧气囊装置 | |
JPWO2013099036A1 (ja) |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 |
JPH07329688A (ja)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の展開方法 | |
KR20160025370A (ko) | 차량의 커튼 에어백 | |
JPWO2019026538A1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CN111071197B (zh) | 用于车辆的帘式气囊装置 | |
JP2017052494A (ja) |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9048532A (ja) |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610531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03212077A (ja) |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07050848A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0052513A (ja) |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H0790744B2 (ja) | 乗員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09795440B (zh) |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 |
JPH02310141A (ja) |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 |
KR20120040539A (ko) | 후석 에어백 장치 | |
JP6872373B2 (ja) | エアバッグ | |
JP2016068848A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4793911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4781699B2 (ja)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