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9630B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59630B CN109859630B CN201910133943.4A CN201910133943A CN109859630B CN 109859630 B CN109859630 B CN 109859630B CN 201910133943 A CN201910133943 A CN 201910133943A CN 109859630 B CN109859630 B CN 1098596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ng shaft
- shell
- bending
- housing
- folding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减小折叠显示终端弯折位置处发生脱胶的几率。折叠组件用于承载柔性屏。该折叠组件包括:转轴、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弯折支撑件以及连接部。转轴包括转轴本体和转轴外壳。轴本体设置于转轴外壳内,且与转轴外壳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通过转轴本体转动连接。弯折支撑件位于转轴朝向柔性屏的一侧,并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柔性屏的弯折区相连接。此外,连接部设置于弯折支撑件与转轴之间,用于将弯折支撑件和转轴外壳相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折叠显示终端逐渐成为未来移动电子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折叠显示终端在展开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大的显示面积,提升观影效果。折叠显示终端在折叠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小的体积,便于用户携带。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上述折叠显示终端的弯折位置在多次弯折之后容易出现脱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用于减小折叠显示终端弯折位置处发生脱胶的几率。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折叠组件,用于承载柔性屏。该折叠组件包括:转轴、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弯折支撑件以及连接部。转轴包括转轴本体和转轴外壳。轴本体设置于转轴外壳内,且与转轴外壳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位于转轴的两侧,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通过转轴本体转动连接。弯折支撑件位于转轴朝向柔性屏的一侧,并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柔性屏的弯折区相连接。此外,连接部设置于弯折支撑件与转轴之间,用于将弯折支撑件和转轴外壳相连接。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用于承载上述柔性屏,以保证柔性屏的平整性。此外,弯折支撑件包括能够向柔性屏提供支撑,并可以使得柔性屏弯折至最大角度。该弯折支撑件的下表面中靠近第一壳体的部分与第一壳体,靠近第二壳体的部分与第二壳体相连接。此外,该弯折支撑件下表面与转轴中的转轴本体相连接。在此情况下,弯折支撑件可以将分别位于其上表面的柔性屏和下表面的转轴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柔性屏的弯折区可以牢固的连接于折叠组件上,达到减小柔性屏在弯折区出现脱胶的几率。此外,由于转轴本体与转轴外壳之间具有间隙,因此即使弯折支撑件与转轴外壳相连接,转轴本体仍然可以在转轴外壳内进行转动。
可选的,多个连接部与弯折支撑件相连接。转轴外壳朝向弯折支撑件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安装通孔。一个连接部与一个安装通孔相配合。通过将连接部与安装孔相配合,使得弯折支撑件通过连接部与转轴外壳相连接。
可选的,设置有多个连接通孔。安装通孔为螺纹通孔。连接部为螺纹紧固件。一个螺纹紧固件的头部位于所述连接通孔内,且其螺杆穿过一个连接通孔,并与一个螺纹通孔相连接。在此情况下,螺纹紧固件的头部可以位于连接通孔内,从而使得连接部与弯折支撑件相连接。此外,上述作为连接部的螺纹紧固件的螺杆可以旋入螺纹通孔中,以实现连接部与安装通孔的配合。从而通过连接部将弯折支撑件和转轴外壳相连接的目的。
可选的,弯折支撑件包括柔性连接层以及多条刚性支撑条。该刚性支撑条沿转轴轴线方向设置,并且多条刚性支撑条间隔、并排设置。刚性支撑条与柔性连接层相连接。连接通孔贯穿柔性连接层和刚性支撑条。刚性支撑条可以向弯折支撑件提供刚度,以使得弯折支撑件能够对柔性屏的弯折区进行支撑。柔性连接层可以使得弯折支撑件具备柔韧性。从而使得柔性屏在弯折支撑件的支撑下,弯折的最大角度能够达到产品的要求。
可选的,连接通孔为沉头孔。螺纹紧固件的头部低于,或平齐于弯折支撑件朝向柔性屏的表面。这样一来,通过将连接部的头部设置于沉头孔内,可以提高弯折支撑件与柔性屏相接触表面的平整度,降低柔性屏脱胶的几率。
可选的,连接部为与弯折支撑件相连接的第一卡勾。一个第一卡勾伸入一个安装通孔内,并卡接于转轴外壳的内壁上。从而通过第一卡勾将弯折支撑件与转轴外壳相连接。
可选的,弯折支撑件包括柔性连接层以及多条刚性支撑条。该刚性支撑条沿转轴轴线方向设置,并且多条刚性支撑条间隔、并排设置。刚性支撑条与柔性连接层相连接。第一卡勾与刚性支撑条的材料相同,且为一体结构。刚性支撑条的刚度较大,第一卡勾与刚性支撑条的材料相同时,该第一卡勾具有较大的刚度,从而能够提升弯折支撑件与转轴外壳的连接牢固性。在此基础上,第一卡勾与刚性支撑条为一体结构时,可以采用同一次注塑工艺,同时完成第一卡勾与刚性支撑条的制备。达到简化工艺的目的。
可选的,至少一个刚性支撑条上,伸出柔性连接层的至少一端。折叠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卡勾和第三卡勾。第二卡勾与刚性支撑条上,伸出柔性连接层的部分相连接。第三卡勾设置于转轴外壳中与转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端面。一个第二卡勾与一个第三卡勾相卡合。从而可以使得转轴外壳的两端也能够与弯折支撑件相连接,达到提高两者连接牢固性的目的。此外,上述第三卡勾可以与转轴外壳材料相同,且为一体结构。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一次注塑工艺,在制备转轴外壳的同时,完成第三卡勾的制备。
可选的,多个安装通孔沿转轴的轴线排布。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在弯折显示终端弯折过程中,多个连接部受力均匀。
可选的,连接部为胶层。弯折支撑件通过胶层与转轴外壳相连接。
可选的,转轴外壳中与转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两个端面、与弯折支撑件相连接的表面、以及背离弯折支撑件的表面为平面。转轴外壳的其余表面为圆弧面。这样一来,转轴外壳的端面可以分别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中,与上述端面位于同一侧的表面平齐,提高折叠显示终端外观的平滑性。此外,转轴外壳背离弯折支撑件的表面为平面,可以使得折叠显示终端处于展开状态时,转轴外壳背离弯折支撑件的表面与折叠显示终端的背面平齐,有利于提高折叠显示终端外观的平滑性。此外,转轴外壳的其余表面为圆弧面时,在折叠显示终端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上述转轴外壳的圆弧面在与弯折支撑件接触后,使得弯折支撑件朝向柔性屏的表面弯折成圆弧面,以对柔性屏进行支撑,进而使得与柔性屏在弯折区的弯折更加圆滑。
可选的,折叠组件还包括与转轴本体相连接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转轴外壳上设置有朝向第一壳体的第一安装槽,以及朝向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槽。第一叶片伸出第一安装槽,并与第一壳体相连接。第二叶片伸出第二安装槽,并与第二壳体相连接。通过上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可以分别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和转轴本体相连接。
可选的,第一壳体朝向柔性屏的一侧表面具有第一凹槽,弯折支撑件靠近第一壳体的一端粘接于第一凹槽内。第二壳体朝向柔性屏的一侧表面具有第二凹槽,弯折支撑件靠近第二壳体的一端粘接于第二凹槽内。通过设置上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以使得折叠组件与柔性屏相粘接的表面平整,减小柔性屏开胶的几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折叠显示终端,包括柔性屏,以及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折叠组件。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弯折区与折叠组件中的第一壳体相连接。柔性显示屏的第二非弯折区与折叠组件中的第二壳体相连接。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区与折叠组件中的弯折支撑件相连接。其中,弯折区位于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之间。上述折叠显示终端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组件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1中折叠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1中折叠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c为图1中折叠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1所述的折叠显示终端处于折叠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1所述的折叠显示终端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折叠组件与柔性屏的一种安装示意图;
图5a为图1中折叠组件与柔性屏的另一种安装示意图;
图5b为图5a中转轴的转轴外壳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c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折叠显示终端处于折叠状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图1中折叠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1中折叠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支撑件与转轴外壳相连接的示意图;
图9b为沿图9a中的E-E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9c为图9b中的F处的一种放大图;
图9d为图9b中的F处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0a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弯折支撑件与转轴外壳相连接的示意图;
图10b为沿图10a中的S-S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10c为图10b中的H处的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弯折支撑件与转轴外壳相连接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折叠显示终端;10-柔性屏;101-第一非弯折区;102-第二非弯折区;103-弯折区;20-折叠组件;201-第一壳体;211-第一凹槽;202-第二壳体;212-第二凹槽;203-转轴;2031-转轴本体;2032-转轴外壳;2132-第一安装槽;2232-第二安装槽;213-第一转动轴;223-第二转动轴;204-第一叶片;214-第二叶片;224-螺纹孔;30-弯折支撑件;301-柔性连接层;302-刚性支撑条;40-连接部;41-安装通孔;42-连接通孔;401-第二卡勾;411-第三卡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显示终端,该折叠显示终端可以为手机、显示器、平板电脑、车载电脑等具有显示界面的产品。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折叠显示终端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如图1所示,折叠显示终端01包括的柔性屏10。该柔性屏10可以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
AMOLED显示屏作为一种自发光显示屏,无需设置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BLM)。因此,当AMOLED显示屏中的衬底基板采用柔性的树脂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构成时,上述AMOLED显示屏能够具有可弯折的特性。
此外,如图1所示,上述折叠显示终端01还包括用于承载柔性屏10的折叠组件20。
该折叠组件20包括第一壳体201、第二壳体202以及位于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之间的转轴203。
如图2a所示,转轴203与第一壳体201、第二壳体202相连接。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位于转轴203的两侧,即第一壳体201位于转轴203轴线O-O的左侧,第二壳体202位于转轴203轴线O-O的右侧。
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可以分别绕转轴203的轴线O-O进行旋转。
为了使得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通过转轴203转动连接,上述转轴203包括如图2b所示的转轴本体2031。
其中,该转轴本体2031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转动轴213和第二转动轴223。第一转动轴213和第二转动轴223的轴线作为转轴203的轴线O-O。
此外,上述折叠组件20还包括如图2b所示的第一叶片204和第二叶片214。第一叶片204的一端与转轴本体2031中的第一转动轴213与相连接,另一端可以伸入第一壳体201下方的凹槽02内,并通过安装于螺纹孔224中的螺钉与第一壳体201相连接。
第二叶片214的一端与转轴本体2031中的第二转动轴223与相连接,另一端伸入第二壳体202下方的凹槽(图中未示出)内,并通过安装于螺纹孔224中的螺钉与第二壳体202相连接。
如图2b所示,第一转动轴213通过第一叶片204,带动第一壳体201绕第一转动轴213的轴线转动。第二转动轴223通过第二叶片214,带动第二壳体202绕第二转动轴223的轴线转动。
由于第一转动轴213和第二转动轴223的轴线,可以作为图2a所示的转轴203的轴线,从而可以达到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分别沿转轴203的轴线O-O进行旋转的目的。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转轴203还包括如图2c所示的转轴外壳2032。图2b所示的转轴本体2031设置于该转轴外壳2032内。并且,转轴本体2031与该转轴外壳2032之间具有间隙。这样一来,可以使得转轴本体2031在转轴外壳2032内进行旋转。
在此情况下,为了使得第一叶片204,将位于转轴外壳2032内的第一转动轴213与第一壳体201相连接,如图2c所示,转轴外壳2032上设置有朝向第一壳体201的第一安装槽2132。第一叶片204伸出第一安装槽2132,并与第一壳体201相连接。
此外,为了使得第二叶片214,将位于转轴外壳2032内的第二转动轴223与第二壳体202相连接,如图2c所示,转轴外壳2032上设置有朝向第二壳体202的第二安装槽2232。第二叶片214伸出第二安装槽2232,并与第二壳体202相连接。
这样一来,转轴外壳2032可以对转轴本体2031中的第一转动轴213和第二转动轴223进行保护,防止外界的水汽、灰尘等对第一转动轴213和第二转动轴223的转动性能造成影响。
在此基础上,如图3a或图3b所示,柔性屏10的一部分通过胶层(图3a中黑色涂层部分)固定于第一壳体201上,一部分通过胶层固定于第二壳体202上,柔性屏10的其余部分位于第一壳体201与第二壳体20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用于将两个部件进行粘接的胶层可以为附图胶水后形成的薄膜层。
其中,上述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用于承载柔性屏10,以保证柔性屏10的平整性,并对柔性屏10的非显示面进行保护。此外,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上还设置有其他的电子元件,例如,摄像头、耳机、听筒、按键、电池等。
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分别沿转轴203的轴线O-O(如图2a所示)进行旋转,如图3a所示,当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之间的夹角α小于180°时,柔性屏10处于折叠状态。
或者,如图3b所示,当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之间的夹角α增大至180°时,柔性屏10处于展开状态。
在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不具备弯折特性的情况下,柔性屏10上与第一壳体201通过胶层相连接的区域无法弯折,该部分区域为如图4所示的第一非弯折区101。
柔性屏10上与第二壳体202通过胶层相连接的区域,在第二壳体202的承载下也无法弯折,该部分区域为如图4所示的第二非弯折区102。
此外,柔性屏10中,位于上述第一非弯折区101和第二非弯折区102之间的部分,为能够使得折叠显示终端01实现弯折特性的弯折区103。
在此基础上,为了对上述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进行支撑,以提高弯折区103的刚度和抗冲击性的同时,确保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的弯折性能能够到达要求。如图5a所示,上述折叠组件20还包括弯折支撑件30。
弯折支撑件30位于转轴203朝向柔性屏10的一侧。上述弯折支撑件30还与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相连接。
示例的,如图5a所示,在第一壳体201朝向柔性屏10的一侧表面设置第一凹槽211。弯折支撑件30靠近第一壳体201的一端,可以通过胶层粘接于第一凹槽211内。
第二壳体202朝向柔性屏10的一侧具有第二凹槽212。弯折支撑件30靠近第二壳体202的一端,可以通过胶层粘接于第二凹槽212内。
此外,弯折支撑件30中,除了与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相连接的部分以外的中间区域与转轴203相连接。
基于此,为了提高转轴203与弯折支撑件30的连接性,在转轴203包括如图2c所示的转轴外壳2032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转轴外壳2032与弯折支撑件30相连接的表面D1为平面。这样一来,可以增大转轴外壳2032与弯折支撑件30的接触面积,使得转轴外壳2032与弯折支撑件30的接触更加牢固。
此外,如图5b所示,转轴外壳2032中与转轴203的轴线O-O方向垂直的两个端面D2和D3,以及转轴外壳2032背离弯折支撑件30的表面D4(与表面D1相对设置)为平面。
这样一来,转轴外壳2032的端面D2可以与第一壳体201(或第二壳体202)中与上述轴线O-O方向垂直的一个端面平齐。同理,转轴外壳2032的端面D3,与第一壳体201(或第二壳体202)中与上述轴线O-O方向垂直的另一个端面平齐,提高折叠显示终端01外观的平滑性。
此外,转轴外壳2032的表面D4为平面时,如图5c所示,当折叠显示终端01处于展开状态时,转轴外壳2032的表面D4与折叠显示终端01的背面即非显示面平齐,有利于提高折叠显示终端01外观的平滑性。
此外,转轴外壳2032中除了上述表面D1、D2、D3以及D4以外的其余表面,可以为圆弧面。这样一来,如图6所示,当折叠显示终端01处于折叠状态时,上述转轴外壳2032的圆弧面在与弯折支撑件30接触后,使得弯折支撑件30朝向柔性屏10的表面弯折成圆弧面,以对柔性屏10进行支撑,进而使得与柔性屏10在弯折区103的弯折更加圆滑。
由上述可知,一方面,弯折支撑件30需要对弯折区103进行支撑,以使得折叠显示终端01在弯折过程中,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减少柔性屏10在弯折区103出现损坏的几率。
另一方面,弯折支撑件30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以确保柔性屏10弯折区103的最大弯折角度能够到达要求。例如,如图6所示,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以及弯折支撑件30在处于最大弯折角度时,能够保证第一壳体201的背面(背离柔性屏10的一侧表面)与第二壳体202的背面相接触。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或图7b所示,弯折支撑件30包括柔性连接层301以及多条刚性支撑条302。该刚性支撑条302沿转轴203轴线O-O方向设置。此外,多条刚性支撑条302间隔、并排设置。在此情况下,当弯折支撑件30的一端与第一壳体20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02相连接时,弯折支撑件30中的多条刚性支撑条302平行设置于第一壳体201与第二壳体202之间。其中,构成刚性支撑条302的材料的刚度,大于构成柔性连接层301的材料的刚度。
示例的,构成刚性支撑条302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或者也可以为硬质的塑料,例如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
构成柔性连接层301的材料可以为具有较高柔韧性的硅胶材料。这样一来,柔性材料层301可以使得弯折支撑件30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从而确保柔性屏10弯折区103的最大弯折角度能够到达要求。
此外,刚性支撑条302能够为弯折支撑件30提供较强的刚度,以使得弯折支撑件30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达到提高折叠显示终端01在弯折过程中,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的抗冲击能力。
以下,对弯折支撑件30中,刚性支撑条302与柔性连接层301的设置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多条刚性支撑条302位于柔性连接层301的表面。每一条刚性支撑条302都与柔性连接层301相连接。
或者,又例如,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b所示,柔性连接层301对多条刚性支撑条302进行包裹。在此情况下,每一条刚性支撑条302周边均被柔性连接层301覆盖。
在此情况下,对于上述任意一种结构的弯折支撑件30而言,可以将弯折支撑件30中的柔性连接层301靠近柔性屏10设置。并且,上述柔性连接层301通过胶层与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相连接。
此外,在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与弯折支撑件30相连接的情况下,还需要将弯折支撑件30的下表面与转轴203相连接,以使得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可以牢固的连接于折叠组件20上。
基于此,为了将弯折支撑件30的下表面与转轴203相连接的基础上,不影响转轴203内转轴本体2031的转动,折叠组件20,还包括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于弯折支撑件30与转轴203之间。该连接部用于将弯折支撑件30和转轴203的转轴外壳2032相连接。
这样一来,弯折支撑件30与转轴外壳2032相连接后,弯折支撑件30可以将分别位于其上表面的柔性屏10和下表面的转轴203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可以牢固的连接于折叠组件20上,达到减小柔性屏10在弯折区103出现脱胶的几率。在柔性屏10弯折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由脱胶导致的弯折区103发生起拱的现象。
此外,由于位于转轴外壳2032内的转轴本体2031与该转轴外壳2032之间具有间隙,因此该转轴本体2031仍然能够带动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进行转动,从而不会对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通过转轴203实现转动连接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上述转轴203的结构不进行限定,只要能够保证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能够通过转轴203转动的情况下,还可以使得转轴203与弯折支撑件30相连接连接即可。
以下对上述连接部的设置方式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示例一
本示例中,如图8所示,转轴外壳2032朝向弯折支撑件30的一侧设置有安装通孔41。
此外,为了通过如图9a所示的连接部40将弯折支撑件30和转轴外壳2032相连接,弯折支撑件30上,设置有多个连接通孔42。
在此情况下,如图9b(沿图9a中E-E进行剖切)所示,一个连接部40穿过一个连接通孔42,并与一个安装通孔41相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c(图9b中F位置的放大图)所示,上述连接部40为螺纹紧固件,例如,的螺钉,或者螺栓。在此情况下,安装通孔41为螺纹通孔。螺纹紧固件穿过连接通孔42后,旋入该螺纹通孔内,从而使得连接部40与安装通孔41相连接。
作为连接部40的螺纹紧固件,其头部可以位于连接通孔42内,从而使得连接部40与弯折支撑件30相连接。此外,上述螺纹紧固件的螺杆可以旋入螺纹通孔中,以实现连接部40与安装通孔41的配合。从而通过连接部40将弯折支撑件30和转轴外壳2032相连接的目的。
此外,如图9c所示,设置于转轴外壳2032上的连接通孔42为沉头孔。在此情况下,螺纹紧固件,即连接部40的头部(连接部40中位于螺杆上方的部分)位于沉头孔内,且该连接部40的头部低于或平齐于弯折支撑件30的上表面,即朝向柔性屏10的表面。
这样一来,通过将连接部40的头部设置于沉头孔内,可以提高弯折支撑件30与柔性屏10相接触表面的平整度,降低柔性屏10脱胶的几率。
由上述可知,弯折支撑件30如图7b所示,包括柔性连接层301和刚性支撑条302。在此情况下,为了避免折叠显示终端01弯折过程中,连接部40受力后导致弯折支撑件30发生较大的变形,影响弯折支撑件30与于转轴外壳2032的连接效果,如图9d所示,上述连接通孔42贯穿柔性连接层301和刚性支撑条302。
这样一来,由于刚性支撑条302可以提高整个弯折支撑件30的刚性,因此连接部40穿过贯穿柔性连接层301和刚性支撑条302的连接通孔42后,在折叠显示终端01弯折过程中,连接部40受到的力可以传递至刚性较大的刚性支撑条302,减小由于弯折支撑件30的整体变形较大,导致弯折支撑件30与转轴外壳2032连接效果不佳的问题。
此外,由上述可知,每个连接部40设置于一个安装通孔41内,为了在弯折显示终端01弯折过程中,使得多个连接部40受力均匀,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多个安装通孔41沿转轴203的轴线O-O排布。
上述是以连接部40为螺纹紧固件,转轴外壳2032上的安装通孔41为螺纹通孔,以及弯折支撑件30上的连接通孔42为沉头孔为例,对弯折支撑件30通过连接部40与转轴外壳2032相连接进行的举例说明。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转轴外壳2032上的安装通孔41可以为直径处处相同的孔、弯折支撑件30上的连接通孔42也可以为直径处处相同的孔。在此情况下,上述连接部40可以为与安装通孔41和连接通孔42过盈配合的销钉。
示例二
本示例中,如图8所示,转轴外壳2032朝向弯折支撑件30的一侧设置有安装通孔41。
沿图10a所示的S-S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如图10b所示,可以看出本示例与示例一不同之处在于,连接部40为第一卡勾。
在此情况下,如图10c所示(图10b中H位置的放大图),与弯折支撑件30相连接的一个第一卡勾,即连接部40伸入一个安装通孔41内,并卡接于转轴外壳2032的内壁上。
上述第一卡勾需要具有一定的刚度,才能够在折叠显示终端01弯折过程中,避免发生变形,而影响弯折支撑件30与转轴外壳2032的连接牢固性。此外,为了简化第一卡勾的制作工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弯折支撑件30包括刚性支撑条302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卡勾,即连接部40可以与刚度较大的刚性支撑条302的材料相同,且为一体结构。
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一次注塑工艺,在形成刚性支撑条302的同时,完成第一卡勾的位置。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弯折支撑件30与转轴外壳2032的连接牢固性,如图10c所示,弯折支撑件30中,至少有一个刚性支撑条302上,伸出上述柔性连接层301的至少一端。在此基础上,折叠组件20还包括多个如图10c所示的,第二卡勾401和第三卡勾411。
其中,第二卡勾401与刚性支撑条302上,伸出柔性连接层301的部分相连接。同上所述,上述第二卡勾401可以与刚性支撑条302材料相同,且为一体结构。
第三卡勾411设置于转轴外壳2032的端面(与转轴203的轴线O-O垂直)。在此情况下,一个第二卡勾401与一个第三卡勾411相卡合。从而可以使得转轴外壳2032的两端也能够与弯折支撑件30相连接,达到提高两者连接牢固性的目的。
此外,上述第三卡勾411可以与转轴外壳2032材料相同,且为一体结构。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一次注塑工艺,在制备转轴外壳2032的同时,完成第三卡勾411的制备。
转轴外壳2032上设置安装通孔41
示例三
本示例中,如图11所示上述连接部40为胶层。在此情况下,弯折支撑件30可以通过胶层与转轴203的转轴外壳2032相连接。
在此情况下,如图5b所示,转轴外壳2032与弯折支撑件30相连接的表面D1为平面。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转轴外壳2032的涂胶面积,使得转轴外壳2032通过胶层与弯折支撑件30的接触更加牢固。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终端01中的折叠组件20,包括第一壳体201、第二壳体202、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转动连接的转轴203。转轴203包括转轴本体2031和转轴外壳2032。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分别与转轴本体2031相连接。上述第一壳体201与柔性屏10的第一非弯折区101相连接,第二壳体202与柔性屏10的第二非弯折区102相连接。用于承载上述柔性屏10,以保证柔性屏的平整性。
此外,上述折叠组件20还包括与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相连接的弯折支撑件30。该弯折支撑件30包括能够向柔性屏10提供支撑,并可以使得柔性屏10弯折至最大角度。
该弯折支撑件30的下表面中靠近第一壳体的部分与第一壳体201,靠近第二壳体202的部分与第二壳体202相连接。此外,该弯折支撑件30下表面的中间部分可以采用上述示例一、示例二以及示例三提供的方式与转轴203中的转轴本体2031相连接。
在此情况下,弯折支撑件30可以将分别位于其上表面的柔性屏10和下表面的转轴203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柔性屏10的弯折区103可以牢固的连接于折叠组件20上,达到减小柔性屏10在弯折区103出现脱胶的几率,避免柔性屏10出现起拱的现象。此外,由于转轴本体2031与转轴外壳2032之间具有间隙,因此即使弯折支撑件30与转轴外壳2032相连接,转轴本体2031仍然可以在转轴外壳2032内进行转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用于承载柔性屏;所述折叠组件包括:
转轴,包括转轴本体和转轴外壳;所述转轴本体设置于所述转轴外壳内,且与所述转轴外壳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转轴本体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
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转轴本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外壳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安装槽,以及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槽;
弯折支撑件,位于所述转轴朝向所述柔性屏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柔性屏的弯折区相连接;所述弯折支撑件包括柔性连接层以及多条刚性支撑条;所述刚性支撑条沿所述转轴轴线方向设置,多条所述刚性支撑条间隔、并排设置;所述刚性支撑条与所述柔性连接层相连接;构成所述刚性支撑条的材料的刚度,大于构成所述柔性连接层的材料的刚度;
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弯折支撑件与所述转轴之间,用于将所述弯折支撑件和所述转轴外壳相连接;多个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弯折支撑件相连接;所述转轴外壳朝向所述弯折支撑件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安装通孔;一个所述连接部与一个所述安装通孔相配合;
所述折叠组件还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相连接,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相连接;所述第一叶片伸出所述第一安装槽,并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接;所述第二叶片伸出所述第二安装槽,并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支撑件上,设置有多个连接通孔;所述安装通孔为螺纹通孔;所述连接部为螺纹紧固件;
一个所述螺纹紧固件的头部位于所述连接通孔内,且其螺杆穿过一个所述连接通孔,并与一个所述螺纹通孔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通孔贯穿所述柔性连接层和所述刚性支撑条。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孔为沉头孔;所述螺纹紧固件的头部低于或平齐于所述弯折支撑件朝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为与所述弯折支撑件相连接的第一卡勾;一个所述第一卡勾伸入一个所述安装通孔内,并卡接于所述转轴外壳的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勾与所述刚性支撑条的材料相同,且为一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刚性支撑条上,伸出所述柔性连接层的至少一端;
所述折叠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卡勾和第三卡勾;
所述第二卡勾与所述刚性支撑条上,伸出所述柔性连接层的部分相连接;
所述第三卡勾设置于所述转轴外壳中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端面;一个所述第二卡勾与一个所述第三卡勾相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安装通孔沿所述转轴的轴线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外壳中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两个端面、与所述弯折支撑件相连接的表面、以及背离所述弯折支撑件的表面为平面;所述转轴外壳的其余表面为圆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柔性屏的一侧表面具有第一凹槽,所述弯折支撑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粘接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柔性屏的一侧表面具有第二凹槽,所述弯折支撑件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粘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11.一种折叠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屏,以及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折叠组件;
所述柔性屏的第一非弯折区与所述折叠组件中的第一壳体相连接;
所述柔性屏的第二非弯折区与所述折叠组件中的第二壳体相连接;
所述柔性屏的弯折区与所述折叠组件中的弯折支撑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33943.4A CN109859630B (zh) | 2019-02-22 | 2019-02-22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PCT/CN2020/075047 WO2020168972A1 (zh) | 2019-02-22 | 2020-02-13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33943.4A CN109859630B (zh) | 2019-02-22 | 2019-02-22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59630A CN109859630A (zh) | 2019-06-07 |
CN109859630B true CN109859630B (zh) | 2024-10-11 |
Family
ID=66898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33943.4A Active CN109859630B (zh) | 2019-02-22 | 2019-02-22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859630B (zh) |
WO (1) | WO20201689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59630B (zh) * | 2019-02-22 | 2024-10-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WO2021088020A1 (zh) * | 2019-11-08 | 2021-05-14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N110266843A (zh) * | 2019-06-18 | 2019-09-20 | 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屏及移动终端 |
TWI724807B (zh) * | 2019-07-24 | 2021-04-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可撓式裝置 |
CN110400520B (zh) | 2019-07-25 | 2022-02-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撑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折叠显示屏 |
CN110544431B (zh) | 2019-07-25 | 2021-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及折叠显示终端 |
CN110445913B (zh) * | 2019-07-31 | 2024-07-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11933026B (zh) * | 2019-08-12 | 2022-07-05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0660329B (zh) * | 2019-09-29 | 2021-12-14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柔性显示装置 |
CN112735261A (zh) * | 2019-10-28 | 2021-04-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屏、显示终端 |
CN111128016B (zh) * | 2019-11-25 | 2021-10-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0764581A (zh) * | 2019-12-06 | 2020-02-07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 |
CN113883156A (zh) | 2020-07-01 | 2022-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折叠模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
CN114449068A (zh) | 2020-10-31 | 2022-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CN114338864A (zh) | 2020-09-30 | 2022-04-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1028691B (zh) * | 2019-12-25 | 2021-08-2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CN113053238A (zh) * | 2019-12-27 | 2021-06-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屏和可折叠设备 |
WO2021139514A1 (zh) * | 2020-01-07 | 2021-07-15 |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和终端 |
CN111131574B (zh) * | 2020-01-15 | 2024-10-11 | 东莞市宏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转动组件、转动装置和柔性屏设备 |
CN111489644B (zh) * | 2020-04-20 | 2023-02-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1627328B (zh) * | 2020-05-07 | 2022-10-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及其柔性显示面板组件 |
CN111583803B (zh) | 2020-05-26 | 2023-01-3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屏支撑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11477115B (zh) * | 2020-05-27 | 2022-10-2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屏组件及终端设备 |
CN111696441A (zh) * | 2020-05-28 | 2020-09-22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屏体的弯折系统以及弯折方法 |
CN113824820B (zh) * | 2020-06-19 | 2024-12-10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终端和终端的装配方法 |
CN111901461B (zh) * | 2020-08-21 | 2022-02-25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4500696A (zh) * | 2020-11-13 | 2022-05-13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转轴结构、终端的壳体及终端 |
CN112396966B (zh) * | 2020-11-18 | 2022-07-1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器 |
CN113554948B (zh) * | 2021-07-19 | 2023-05-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CN115701703B (zh) * | 2021-08-02 | 2024-05-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设备和防护器件 |
CN114822255A (zh) * | 2022-04-28 | 2022-07-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CN218670173U (zh) * | 2022-09-15 | 2023-03-2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折叠机构、电子设备及拆装结构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446377U (zh) * | 2016-02-03 | 2016-08-10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柔性屏支撑结构及移动终端 |
CN206559426U (zh) * | 2017-03-24 | 2017-10-13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转轴组件、折叠屏组件及移动终端 |
CN207909434U (zh) * | 2017-12-29 | 2018-09-25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弯折组件、支撑部件和柔性显示装置 |
CN208141720U (zh) * | 2018-05-28 | 2018-11-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支撑件、柔性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210073179U (zh) * | 2019-02-22 | 2020-02-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33362B (zh) * | 2014-04-24 | 2019-04-05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KR101861602B1 (ko) * | 2016-07-20 | 2018-05-29 | (주) 프렉코 | 절첩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2356866B1 (ko) * | 2017-04-10 | 2022-02-0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CN109859630B (zh) * | 2019-02-22 | 2024-10-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
2019
- 2019-02-22 CN CN201910133943.4A patent/CN109859630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2-13 WO PCT/CN2020/075047 patent/WO202016897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446377U (zh) * | 2016-02-03 | 2016-08-10 |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 柔性屏支撑结构及移动终端 |
CN206559426U (zh) * | 2017-03-24 | 2017-10-13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转轴组件、折叠屏组件及移动终端 |
CN207909434U (zh) * | 2017-12-29 | 2018-09-25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弯折组件、支撑部件和柔性显示装置 |
CN208141720U (zh) * | 2018-05-28 | 2018-11-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支撑件、柔性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210073179U (zh) * | 2019-02-22 | 2020-02-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59630A (zh) | 2019-06-07 |
WO2020168972A1 (zh) | 2020-08-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59630B (zh)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
CN109830185B (zh)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
CN210073179U (zh)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
US11096274B2 (en) |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 |
US20220353355A1 (en) | Foldable mobile terminal | |
US8526171B2 (en) | Supporting structur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10440842B2 (en) |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0718159A (zh) | Oled显示屏及oled显示装置 | |
GB2553428B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tructural layer | |
CN209982520U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US20240324403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EP4191365A1 (en) |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KR20170033626A (ko) | 이동 단말기 | |
CN114025525B (zh) |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22531928U (zh) |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和转轴机构 | |
CN222529950U (zh) | 支撑件、显示屏组件和电子设备 | |
JP7457091B1 (ja) | 電子機器 | |
CN102548277A (zh) |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机壳 | |
CN118912092B (zh) | 转轴机构、电子设备 | |
CN221283223U (zh) |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
CN219392885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8549905U (zh) | 一种电子设备及卡托 | |
CN119229735A (zh)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22655179U (zh) | 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 |
CN113824820B (zh) | 终端和终端的装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