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2885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92885U CN219392885U CN202320634264.7U CN202320634264U CN219392885U CN 219392885 U CN219392885 U CN 219392885U CN 202320634264 U CN202320634264 U CN 202320634264U CN 219392885 U CN219392885 U CN 2193928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exible
- display substrate
- support
- flexible display
- we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9975 flex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08000016261 weight los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56 stainless stee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柔性显示基板;以及支撑件,设于柔性显示基板沿厚度方向的一侧,支撑件包括刚性支撑部和设置于刚性支撑部外边缘的柔性支撑部,刚性支撑部在柔性显示基板上的投影的外边缘位于柔性显示基板的外边缘内侧,柔性支撑部的至少部分结构延伸于柔性显示基板的外边缘外侧。本申请能够实现显示面板的轻量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柔性折叠屏逐渐成为趋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终端设备中。为保持柔性折叠屏的平整度和刚度,通常会在屏下设置支撑结构件。然而,随着显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支撑结构的重量问题慢慢凸显出来,这使得显示面板的重量较重,无法满足用户对显示面板轻量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轻量化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
柔性显示基板;以及
支撑件,设于柔性显示基板沿厚度方向的一侧,支撑件包括刚性支撑部和设置于刚性支撑部外边缘的柔性支撑部,柔性显示基板在支撑件上的投影覆盖刚性支撑部,柔性支撑部的至少部分结构延伸于柔性显示基板的外边缘外侧。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使支撑件包括刚性支撑部和设置于刚性支撑部外边缘的柔性支撑部,柔性显示基板在支撑件上的投影覆盖刚性支撑部,刚性支撑部可以对柔性显示基板进行较好地支撑。另外,柔性支撑部的至少部分结构延伸于柔性显示基板的外边缘外侧,在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中,柔性支撑部的延伸于柔性显示基板的外边缘外侧的部分区域可以作为夹持基准供外部的夹具等进行夹持。并且,由于柔性支撑部延伸到柔性显示基板外侧的部分是柔性结构,与刚性结构相比,可以通过切割制程较为容易地去除。
另一方面,仅通过在柔性显示基板背面设置支撑件,就可以实现对柔性显示基板的支撑,实现制作过程中的装夹,并且可以在后续的支撑中很容易地将用于夹持的部分结构去除,这与相关技术中,必须在柔性显示基板的背面依次层叠柔性支撑膜层和金属支撑层的结构相比,省略了柔性支撑膜层,不仅整个显示面板的厚度降低,还有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量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撑部被构造为围绕刚性支撑部的外边缘连续布置的环状件,且柔性支撑部的周向外边缘整体均延伸于柔性显示基板的外边缘外侧。
如此,夹具可以根据需要对柔性支撑部的周围的预设部分进行装夹,不会限制夹具和柔性显示基板的相对位置,提高了装夹的过程中的装夹操作的灵活度。
优选地,刚性支撑部、以及柔性支撑部上位于柔性显示基板的外边缘内侧的部分结构均贴附于柔性显示基板。
这样刚性支撑部和柔性支撑部均可以对柔性显示基板进行较好地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基板包括显示部、邦定部以及位于显示部和邦定部之间的弯折部;刚性支撑部设置于显示部的沿柔性显示基板厚度方向的一侧。
这样,刚性支撑部能够对显示部进行较好地支撑,又不会妨碍到弯折部的弯折和邦定部的邦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刚性支撑部和柔性支撑部在柔性显示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这样,将支撑件设置在柔性显示基板的一侧,例如背离出光面一侧上时,刚性支撑部和柔性支撑部都能很好地与柔性显示基板接触。
优选地,刚性支撑部和柔性支撑部在柔性显示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均为70μm-150μm。
大于150μm不利于轻量化,小于70μm无法具有较好的支撑性,当刚性支撑部和柔性支撑部在柔性显示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在该范围内时,能够兼顾轻量化和支撑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撑部的材质包括固化胶。
如此,可以使柔性支撑部形成为软质的支撑结构,一方面可以对柔性显示基板进行较好支撑,超出柔性显示基板的部分还便于切割。另一方面,还便于将柔性支撑部设置在刚性支撑部的外边缘。
优选地,柔性支撑部的弹性模量为2GPa-4GPa。
如此,便于在制作完毕后将支撑件切割至预设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基板包括显示部,显示部包括可弯折区以及位于可弯折区两侧的非弯折区;
刚性支撑部包括:
两个支撑体,彼此间隔设置,且两个支撑体被配置为用于支撑非弯折区;以及
连接体,连接于两个支撑体之间,且连接体被配置为用于支撑可弯折区;
其中,连接体包括减重部,减重部的密度小于支撑体的密度。
在上述方案中,支撑体与非弯折区相对应,连接体与可弯折区相对应,在柔性显示基板折叠时,可弯折区和支撑可弯折区的连接体一起弯折,在柔性显示基板展开时,可弯折区和支撑可弯折区的连接体一起展开,从而实现柔性显示基板的折叠和展开。通过将连接体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为密度较小的减重部,而正由于减重部的密度小于支撑体的密度,从而减轻了刚性支撑部的整体重量,有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量化。
优选地,减重部的材质包括固化胶或树脂,或者减重部的弹性模量为1.5GPa-3GPa。
如此,能够使得连接体在被减重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弯折性,同时也能够改善弯折折痕。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体由减重部构成,减重部连接于两个支撑体的彼此相向的一侧。
如此,连接体整体为密度较小的减重部构成,能够较大程度上减小支撑件的重量。
优选地,支撑体上设有第一配合结构,减重部对应第一配合结构设有第二配合结构,第一配合结构和第二配合结构彼此嵌合,以使减重部和支撑体连接;如此可以使得支撑体和连接体的连接较为可靠。
优选地,第一配合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配合结构在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第一配合结构内部中空,且设有沿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第二配合结构填充于第一配合结构内部和贯通孔中;
第一方向与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和两个支撑体的相对方向均垂直。
如此使得支撑体和连接体结合地更加紧密,防止弯折时发生断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体还包括密度大于减重部的基体部,基体部沿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层叠于减重部上;基体部和减重部均连接于两个支撑体的彼此相向的一侧。
像上述这样,使连接体包括了减重部和层叠在减重部上的基体部,与单纯设置减重部的结构相比,增加了连接体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基体部上设有镂空区域,减重部的部分结构填充至镂空区域中。
如此可以保证基体部和减重部的结合性,在发生弯折时的弯折性能更佳。
优选地,镂空区域被构造为沿着两个支撑体的相对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
如此,在两个支撑体相对彼此弯折靠近时,各支撑体施加于连接体的作用力沿着两个支撑体的相对方向,由于镂空区域沿着两个支撑体的相对方向延伸,因此可以提升连接部的弯折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沿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连接体沿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之比a满足:
1/3≤a≤1/2。
如此既可以对显示部件的弯折区进行较好地支撑,又能够提升弯折能力。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述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另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图4的支撑件的剖视图;
图6为图4的支撑件的另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7为图4的支撑件的再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再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9为图8的支撑件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的支撑件的另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11为图8的支撑件的再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再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2的支撑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显示面板;10、柔性显示基板;11、显示部;111、可弯折区;112、非弯折区;12、邦定部;13、弯折部;20、支撑件;30、刚性支撑部;31、支撑体;32、连接体;321、减重部;3211、第一配合结构;32111、贯通结构;3212、第三配合结构;322、基体部;3221、第二配合结构;40、柔性支撑部;
G、镂空区域;I、断开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当一元件例如层、膜或基板被指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其能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亦可存在中间元件。进一步说,当层被指为在另一层“下”时,其可直接在下方,亦可存在一或多个发光单元。亦可以理解的是,当层被指为在两层“之间”时,其可为两层之间的唯一层,或亦可存在一或多个发光单元。
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
应当理解,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部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元件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随着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因具有可弯曲、良好的柔韧性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相较于传统的TFT-LCD技术,OLED的一大优势在于可做成折叠、可卷曲或可拉伸的产品。
在OLED显示面板中,通常会在显示面板背面设置相互层叠的支撑膜层和金属支撑层作为支撑结构件。支撑膜层一方面对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进行支撑,另一方面,支撑膜层的外轮廓还设置得大于显示面板外边缘,在显示面板制作过程中,便于与治具配合对显示面板进行夹持,然而,这种结构的支撑结构重量较重,不利于显示面板的轻量化。
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轻量化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使支撑件包括刚性支撑部和设置于刚性支撑部外边缘的柔性支撑部,支撑件为单层结构,与相关技术的支撑结构相比,省略了柔性支撑膜层,不仅整个显示面板的厚度降低,还有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量化。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支撑件的俯视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20的剖视图。
参照图1、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柔性显示基板10和支撑件20,支撑件20设于柔性显示基板10沿厚度方向H的一侧,支撑件20包括刚性支撑部30和设置于刚性支撑部30外边缘的柔性支撑部40,柔性显示基板10在支撑件20上的投影覆盖刚性支撑部30,柔性支撑部40的至少部分结构延伸于柔性显示基板10的外边缘外侧。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使支撑件20包括刚性支撑部30和设置于刚性支撑部30外边缘的柔性支撑部40,柔性显示基板10在支撑件20上的投影覆盖刚性支撑部30,刚性支撑部30可以对柔性显示基板10进行较好地支撑。另外,柔性支撑部40的至少部分结构延伸于柔性显示基板10的外边缘外侧,在显示面板100的制作过程中,柔性支撑部40的延伸于柔性显示基板10的外边缘外侧的部分区域可以作为夹持基准供外部的夹具等进行夹持。并且,由于柔性支撑部40延伸到柔性显示基板10外侧的部分是柔性结构,与刚性结构相比,可以通过切割制程较为容易地去除。
另一方面,仅通过在柔性显示基板10背面设置支撑件20,就可以实现对柔性显示基板10的支撑,实现制作过程中的装夹,并且可以在后续的支撑中很容易地将用于夹持的部分结构去除,这与相关技术中,必须在柔性显示基板的背面依次层叠柔性支撑膜层和金属支撑层的结构相比,省略了柔性支撑膜层,不仅整个显示面板100的厚度降低,还有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轻量化。
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支撑部40被构造为围绕刚性支撑部30的外边缘连续布置的环状件,且柔性支撑部40的周向外边缘整体均延伸于柔性显示基板10的外边缘外侧。
如此,夹具可以根据需要对柔性支撑部40的周围的预设部分进行装夹,不会限制夹具和柔性显示基板10的相对位置,提高了装夹的过程中的装夹操作的灵活度。
结合图1、图2所示,示例性地,在柔性显示基板10为大致方形的情况下,柔性支撑部40大致呈方框状结构。
进一步地,刚性支撑部30、以及柔性支撑部40上位于柔性显示基板10的外边缘内侧的部分结构均贴附于柔性显示基板10。这样刚性支撑部30和柔性支撑部40均可以对柔性显示基板10进行较好地支撑。
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3所示,柔性显示基板10包括显示部11、邦定部12以及位于显示部11和邦定部12之间的弯折部13,刚性支撑部30设置于显示部11的背面侧(也即显示部11的沿柔性显示基板10厚度方向H的一侧)。这样,刚性支撑部30能够对显示部11进行较好地支撑,又不会妨碍到弯折部13的弯折和邦定部12的邦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刚性支撑部30和柔性支撑部40在柔性显示基板10厚度方向H上的尺寸相同,这样,将支撑件20设置在柔性显示基板10的一侧,例如背离出光面一侧上时,刚性支撑部30和柔性支撑部40都能很好地与柔性显示基板10接触。
进一步地,刚性支撑部30和柔性支撑部40在柔性显示基板10厚度方向H上的尺寸均为70μm-150μm。大于150μm不利于轻量化,小于70μm无法具有较好的支撑性,当刚性支撑部30和柔性支撑部40在柔性显示基板10厚度方向H上的尺寸在70μm-150μm时,能够兼顾轻量化和支撑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支撑部40的材质包括固化胶。如此,可以使柔性支撑部40形成为软质的支撑结构,一方面可以对柔性显示基板10进行较好支撑,超出柔性显示基板10的部分还便于切割。另一方面,还便于将柔性支撑部40设置在刚性支撑部30的外边缘。需要注意的是,柔性支撑部40可以通过涂布或者打印的方式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柔性支撑部40的弹性模量为2GPa-4GPa。如此,便于在制作完毕后将支撑件20切割至预设形状。
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如前所述,柔性显示基板10包括显示部11,显示部11包括可弯折区111以及位于可弯折区111两侧的非弯折区112。非弯折区112一般形成为平面状结构,可弯折区111可发生弯折,以实现柔性显示基板10的折叠和展开。
其中,结合图1、图3,刚性支撑部30包括:两个支撑体31,彼此间隔设置,且两个支撑体31被配置为用于支撑非弯折区112;以及连接体32,连接于两个支撑体31之间,且连接体32被配置为用于支撑可弯折区111。其中,连接体32包括减重部321,减重部321的密度小于支撑体31的密度。在上述方案中,支撑体31与非弯折区112相对应,连接体32与可弯折区111相对应,在柔性显示基板10折叠时,可弯折区111和支撑可弯折区111的连接体32一起弯折,在柔性显示基板10展开时,可弯折区111和支撑可弯折区111的连接体32一起展开,从而实现柔性显示基板10的折叠和展开。而正由于减重部321的密度小于支撑体31的密度,从而减轻了刚性支撑部30的整体重量,有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轻量化。
换言之,通过将连接体32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为密度较小的减重部321,能够减轻刚性支撑部30的重量,从而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轻量化。
进一步地,减重部321的材质包括固化胶或树脂。示例性地,减重部321的弹性模量为1.5GPa-3GPa。如此,能够使得连接体32在被减重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弯折性,并且能够改善弯折折痕。
可以理解的是,刚性支撑部30可以通过胶黏剂粘接在柔性显示基板10,换言之,支撑体31减重体均可以通过胶黏剂与柔性显示基板10实现紧密牢固贴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3,除了减重部321之外,连接体32还包括密度大于减重部321的基体部322,基体部322沿柔性显示基板10的厚度方向层叠于减重部321上;基体部322和减重部321均连接于两个支撑体31的彼此相向的一侧。像上述这样,使连接体32包括了减重部321和层叠在减重部321上的基体部322,与单纯设置减重部321的结构相比,增加了连接体32的结构强度。另外,基体部322和减重部321的厚度之和可以与支撑体31的厚度相等,以保证连接体32和支撑体31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撑体31和基体部322的材质均为碳纤维时,例如使支撑体31的碳纤维材料以三层预浸料压合而成,将基体部322设置为单层且沿着弯折方向的碳纤维预浸料。示例性地,可以在基体部322的布置区域以减重部321(例如高模量固化胶或树脂)进行填充,使连接体32与两边的支撑体31保持平整。在支撑体31和基体部322的材质均为碳纤维时,支撑体31的厚度可以是120μm-150μm,基体部322的厚度可以是30μm-50μm。在支撑体31的材质为碳纤维,基体部322的材质为不锈钢时,基体部322的厚度可以是20μm-30μm,支撑体31的厚度可以是100μm-150μm,更优选地,支撑体31的厚度可以为70μm-150μm。
可以理解的是,基体部322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图3例示出了基体部322位于刚性支撑部30厚度方向最顶部的情况,减重部321设于基体部322底部侧。基体部322的设置位置还可以位于刚性支撑部30的厚度方向顶部和底部之间,此时,基体部322的顶部侧和底部侧均设置有减重部321。或者,基体部322的设置位置还可以位于刚性支撑部30的厚度方向底部,此时,减重部321设于基体部322顶部侧。
示例性地,基体部322和支撑体31的材质可以包括金属,例如不锈钢、钛合金等,进一步地,支撑体31的材质可以包括碳纤维等密度较小的材质以进一步减小刚性支撑部30的重量。
结合图2、图3,可以理解的是,在基体部322和支撑体31采用不同材质制成时,基体部322和支撑体31之间可以通过压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为了进一步提高二者的连接可靠性,可以考虑将基体部322朝向支撑体31的一侧表面上设置第三配合结构3212,第三配合结构3212内部构造有空腔,并构造有沿柔性显示基板10的厚度方向H贯通的贯通孔,连接体32的部分结构填充于第三配合结构3212的内部和贯通孔中。如此使得支撑体31和连接体32结合地更加紧密,防止弯折时发生断裂。
示例性的,第三配合结构321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三配合结构3212在第一方向F间隔布置,这样,使得基体部322和支撑体31的相互连接的端面都形成为锯齿状,提高了连接可靠性,防止弯折时发生断裂。其中,第一方向F与柔性显示基板10的厚度方向H和两个支撑体31的相对方向均垂直。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另一种结构的剖视图,图5为图4的支撑件的剖视图,图6为图4的支撑件的另一种结构的剖视图,图7为图4的支撑件的再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5,为了进一步减轻刚性支撑部30的重量,可以在基体部322上设置镂空区域G,并且使减重部321的部分结构填充至镂空区域G中,以保证基体部322和减重部321的结合性,在发生弯折时的弯折性能更佳。镂空区域G可以通过刻蚀等方式形成。
进一步地,镂空区域G被构造为沿着两个支撑体31的相对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如此,在两个支撑体31相对彼此弯折靠近时,各支撑体31施加于连接体32的作用力沿着两个支撑体31的相对方向,由于镂空区域G沿着两个支撑体31的相对方向延伸,因此可以提升连接体32的弯折能力。
与前述类似地,基体部322的结构也可以根据需要有多种设置情况。
图5例示出了基体部322位于刚性支撑部30厚度方向H最顶部的情况,减重部321的部分结构设于基体部322底部侧,另一部分结构填充于镂空区域G中。参照图6,基体部322的设置位置还可以位于刚性支撑部30的厚度方向(也即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H)顶部和底部之间,此时,减重部321的部分结构设于基体部322的顶部侧和底部侧,减重部321的另一部分结构填充在镂空区域G中。或者,参照图7,基体部322的设置位置还可以位于刚性支撑部30的厚度方向底部,此时,减重部321的部分结构设于基体部322顶部侧,另一部分结构填充在镂空区域G中。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再一种结构的剖视图,图9为图8的支撑件的剖视图,图10为图8的支撑件的另一种结构的剖视图,图11为图8的支撑件的再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图4所示的支撑件20结构的基础上,对连接体32的结构作进一步改进,可以如图8所示那样,使基体部322中间断开,形成断开区域I,断开区域I沿两个支撑体31的相对方向的间距可以为两个支撑体31的间距的1/3。进一步地,可以使基体部322连接于两个支撑体31上的部分相互对称设置,当然,对于断开区域I,利用减重部321填充起来。
图9例示出了基体部322位于刚性支撑部30厚度方向最顶部的情况,减重部321的部分结构设于基体部322底部侧,另一部分结构填充于镂空区域G和断开区域I中。参照图10,基体部322的设置位置还可以位于刚性支撑部30的厚度方向顶部和底部之间,此时,减重部321的部分结构设于基体部322的顶部侧和底部侧,减重部321的另一部分结构填充在镂空区域G和断开区域I中。或者,参照图11,基体部322的设置位置还可以位于刚性支撑部30的厚度方向底部,此时,减重部321的部分结构设于基体部322顶部侧,另一部分结构填充在镂空区域G和断开区域I中。
可以理解的是,基体和支撑体31的材质可以包括碳纤维、不锈钢、钛合金中的至少一者。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体部322沿柔性显示基板1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连接体32沿柔性显示基板1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之比a满足:
1/3≤a≤1/2,如此既可以对显示部件的可弯折区进行较好地支撑,又能够提升弯折能力。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再一种结构的剖视图,图13为图12的支撑件的剖视图。
参照图12、图13,在图3所示的支撑件20的基础上,可以对连接体32的结构进一步改进,具体地,连接体32由减重部321构成,减重部321连接于两个支撑体31的彼此相向的一侧。如此,连接体32整体为密度较小的减重部321构成,能够较大程度上减小支撑件20的重量。
进一步地,支撑体31上设有第一配合结构3211,减重部321对应第一配合结构3211设有第二配合结构3221,第一配合结构3211和第二配合结构3221彼此嵌合,以使减重部321和支撑体31连接,如此可以使得支撑体31和连接体32的连接较为可靠。
具体实现时,参照图12所示,第一配合结构321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配合结构3211在第一方向F间隔布置,第一配合结构3211内部中空,且设有沿柔性显示基板1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第二配合结构3221填充于第一配合结构3211的内部和贯通孔中。如此使得支撑体31和连接体32结合地更加紧密,防止弯折时发生断裂。结合图12和图13,第一配合结构3211内部中空,例如可以是在第一配合结构3211中形成贯通结构32111,贯通结构32111与第一配合结构3211上的贯通孔连通,并且相互垂直。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与上述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具有与上述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例如可适用于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平板个人计算机(PC)、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游戏机或腕表式电子装置等。然而,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不意图限制显示装置可适用的移动终端的类型。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不仅可用于诸如电视机(TV)或外部广告牌等大型电子装置中,而且可用于诸如PC、笔记本式计算机、汽车导航装置或相机等中型或小型电子装置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显示基板;以及
支撑件,设于所述柔性显示基板沿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支撑件包括刚性支撑部和设置于所述刚性支撑部外边缘的柔性支撑部,所述柔性显示基板在所述支撑件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刚性支撑部,所述柔性支撑部的至少部分结构延伸于所述柔性显示基板的外边缘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部被构造为围绕所述刚性支撑部的外边缘连续布置的环状件,且所述柔性支撑部的周向外边缘整体均延伸于所述柔性显示基板的外边缘外侧;
优选地,所述刚性支撑部、以及所述柔性支撑部上位于所述柔性显示基板的外边缘内侧的部分结构均贴附于所述柔性显示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基板包括显示部、邦定部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部和所述邦定部之间的弯折部;
所述刚性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显示部的沿所述柔性显示基板厚度方向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支撑部和所述柔性支撑部在所述柔性显示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优选地,所述刚性支撑部和所述柔性支撑部在所述柔性显示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均为70μm-1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部的材质包括固化胶;
优选地,所述柔性支撑部的弹性模量为2GPa-4GPa。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基板包括显示部,所述显示部包括可弯折区以及位于可弯折区两侧的非弯折区;
所述刚性支撑部包括:
两个支撑体,彼此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支撑体被配置为用于支撑所述非弯折区;以及
连接体,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撑体之间,且所述连接体被配置为用于支撑所述可弯折区;
其中,所述连接体包括减重部,所述减重部的密度小于所述支撑体的密度;
优选地,所述减重部的材质包括固化胶或树脂,或者所述减重部的弹性模量为1.5GPa-3GP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由所述减重部构成,所述减重部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撑体的彼此相向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支撑体上设有第一配合结构,所述减重部对应所述第一配合结构设有第二配合结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二配合结构彼此嵌合,以使所述减重部和所述支撑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配合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在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内部中空,且设有沿所述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所述第二配合结构填充于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内部和所述贯通孔中;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和所述两个支撑体的相对方向均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还包括密度大于所述减重部的基体部,所述基体部沿所述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层叠于所述减重部上;所述基体部和所述减重部均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撑体的彼此相向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基体部上设有镂空区域,所述减重部的部分结构填充至所述镂空区域中;
优选地,所述镂空区域被构造为沿着所述两个支撑体的相对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沿所述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连接体沿所述柔性显示基板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之比a满足:
1/3≤a≤1/2。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34264.7U CN219392885U (zh) | 2023-03-27 | 2023-03-27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34264.7U CN219392885U (zh) | 2023-03-27 | 2023-03-27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92885U true CN219392885U (zh) | 2023-07-21 |
Family
ID=87168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634264.7U Active CN219392885U (zh) | 2023-03-27 | 2023-03-27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92885U (zh) |
-
2023
- 2023-03-27 CN CN202320634264.7U patent/CN21939288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0168972A1 (zh) | 一种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 |
US11953958B2 (en) | Panel bottom sheet and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23511896A (ja) | 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 |
CN111477670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12087185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US11263930B2 (en) |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hetero-shaped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 |
KR20170117340A (ko) | 가요성 디스플레이 스택업 및 배열 방법 | |
CN112068236B (zh) | 偏光片结构、模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US20240025153A1 (en) | Cover plate assembly of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 |
US20210141416A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1342539B2 (en) | Display panel aligned with window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US12096578B2 (en) |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curved portion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CN113380145B (zh) | 支撑件、柔性屏组件及终端设备 | |
CN114446182B (zh) | 柔性盖板及显示模组 | |
CN112002227A (zh) |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设备 | |
US20230297132A1 (en) | Lower modul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the same | |
CN113126340A (zh) | 显示设备 | |
CN219392885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968854B2 (en) | Fold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detachable protective film | |
US12265420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8280206A (zh) | 支撑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支撑板的可折叠显示设备 | |
US20190075663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2489559A (zh) | 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 |
CN219329105U (zh) | 一种柔性屏及电子设备 | |
US20230217830A1 (en) | Vibration apparatus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