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643937B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43937B
CN109643937B CN201780049277.5A CN201780049277A CN109643937B CN 109643937 B CN109643937 B CN 109643937B CN 201780049277 A CN201780049277 A CN 201780049277A CN 109643937 B CN109643937 B CN 1096439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liquid
oil
drive device
liquid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92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43937A (zh
Inventor
山口康夫
右田贵之
石川勇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2855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030323A1/ja
Publication of CN109643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3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439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39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马达,其具有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外壳,其能够贮存油,具有收纳马达的第一收纳部;以及液冷部,其在内部流动有制冷剂液,与逆变器单元热接触地配置,该逆变器单元与马达电连接;以及配管部,其与液冷部连接,供液冷部内的制冷剂液流动。配管部通过外壳内。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具备贮存润滑用流体的壳体的旋转电机,该润滑用流体用于润滑与冷却定子以及转子等。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055728号公报中,记载了搭载于车辆的旋转电机。
在上述旋转电机中,为了高效地冷却定子等,优选对供给到定子等的润滑用流体进行冷却,从而降低润滑用流体的温度。作为对供给到定子等的润滑用流体进行冷却的方法,例如,可以考虑在将贮存在壳体中的润滑用流体供给到定子等的油路的中途设置冷却装置,通过冷却装置对润滑用流体进行冷却的方法。
但是,在该方法中,由于润滑用流体仅在通过冷却装置的期间被冷却,有时无法对润滑用流体进行充分的冷却。而且,由于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冷却润滑用流体的冷却装置,因此存在旋转电机容易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有能够对冷却用的油进行充分的冷却并且能够抑制大型化的构造。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马达,其具有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外壳,其能够贮存油,具有收纳所述马达的第一收纳部;以及液冷部,其在内部流动有制冷剂液,与逆变器单元热接触地配置,该逆变器单元与所述马达电连接;以及配管部,其与所述液冷部连接,供所述液冷部内的所述制冷剂液流动,所述配管部通过所述外壳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对冷却用的油进行充分的冷却并且能够抑制大型化的构造的驱动装置。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图,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的图,是沿图4中的线VI-VI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各个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冷却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为上侧,负侧为下侧的铅垂方向Z。Y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在下面的说明中,将Y轴方向简称为“第一方向Y”,将Y轴方向的负侧称为“第一方向一侧”,将Y轴方向的正侧称为“第一方向另一侧”。
而且,X轴方向为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第一中心轴线J1延伸的一个方向。即第一中心轴线J1的轴向是与铅垂方向Z和第一方向Y双方垂直的方向。在下面的说明中,将X轴方向简称为“轴向X”,将X轴方向的负侧称为“轴向一侧”,将X轴方向的正侧称为“轴向另一侧”。而且,将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铅垂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为了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用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之外的配置关系等。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具备外壳20、马达30、逆变器单元40、汇流条70、液冷部50、配管部61、62、63以及差动装置80。外壳20收纳马达30和差动装置80。如图3所示,外壳20具有第一收纳部21和第二收纳部22。
第一收纳部21收纳马达30。第一收纳部21具有圆筒部21a和突出部21b。圆筒部21a呈沿轴向X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在图3中,突出部21b下侧稍微倾斜地从圆筒部21a朝向第一方向一侧突出。突出部21b的与轴向X垂直的截面形状呈随着远离圆筒部21a宽度减小的梯形。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与突出部21b突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突出方向P,在各图中作为P轴方向来示出。突出方向P是相对于铅垂方向Z稍微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倾斜的方向。而且,将与突出方向P和轴向X双方垂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W,在各图中作为W轴方向来示出。宽度方向W是相对于第一方向Y稍微向下侧倾斜的方向。而且,将突出方向P的正侧称为突出方向上侧,将突出方向P的负侧称为突出方向下侧。
另外,例如在图4等将突出方向P作为上下方向示出的图中,油O的液面OS1是作为突出方向P与铅垂方向Z平行时的状态而示意性地示出。即,在将突出方向P作为上下方向示出的图中,油O的液面OS1作为与突出方向P垂直的面来示出。
第二收纳部22收纳差动装置80。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收纳部22配置于第一收纳部21的轴向另一侧。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收纳部22沿第一方向Y延伸,比第一收纳部21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突出。虽然省略了图示,第一收纳部21的内部与第二收纳部22的内部在第一收纳部21与第二收纳部22的连接部,即第一收纳部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第二收纳部22的下端部配置于比第一收纳部21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外壳20能够贮存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收纳部21与第二收纳部22能够分别贮存油O。在图3中,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的液面OS1位于比贮存在第二收纳部22的油O的液面OS2靠上侧的位置。
马达30具有:沿第一中心轴线J1配置的马达轴31,该第一中心轴线J1沿一个方向,即轴向X延伸;转子铁芯32;以及定子33。转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轴31。转子铁芯32呈固定于马达轴31的外周面的圆环状。转子铁芯32配置于比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的液面OS1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转子铁芯32浸入到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中。由此,在转子铁芯32旋转时,能够抑制油O成为转子铁芯32的旋转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收纳部21中的油O的液面OS1的上限例如是在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液面上限OS1a。液面上限OS1a与转子铁芯32的下端接触。例如,当驱动装置10驱动,差动装置80旋转时,贮存在第二收纳部22的油O被差动装置80的齿轮提升,向第一收纳部21流入。由此,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的量增加,从而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的液面OS1上升。即使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的液面OS1也不会上升至比液面上限OS1a靠上侧的位置。
定子33与转子铁芯32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定子33包围转子铁芯32的径向外侧。定子33具有定子铁芯34和多个线圈35。定子铁芯34具有圆环状的铁芯背部34a以及从铁芯背部34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34b。铁芯背部34a固定于第一收纳部21的径向内侧面。多个线圈35安装于定子铁芯34。更详细而言,多个线圈35分别安装于多个齿34b。
逆变器单元40与马达30电连接。逆变器单元40控制向马达30供给的电流。如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单元40固定于外壳20的外侧面。如图1所示,逆变器单元40具有第一单元41和第二单元42。如图3所示,第一单元41固定于第一收纳部21的下部。第一单元41具有第一逆变器壳体41a与第一逆变器部43。即,逆变器单元40具有第一逆变器部43。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逆变器壳体41a呈大致立方体箱状。如图3所示,第一逆变器壳体41a固定于第一收纳部21的径向外侧面,从第一收纳部21向突出方向下侧延伸。在第一逆变器壳体41a的内部收纳有第一收纳部21的下部。更详细而言,在第一逆变器壳体41a的内部收纳有圆筒部21a的突出方向下侧的部分和突出部21b。
第一逆变器部43收纳在第一逆变器壳体41a的内部。第一逆变器部43设置于第一逆变器壳体41a的底面。第一逆变器部43具有长方体箱状的壳体43a以及收纳在壳体43a内的多个功率元件43b。壳体43a向突出方向上侧开口。壳体43a的开口被后述的散热器55封闭。功率元件43b安装于散热器55的突出方向下侧的面。功率元件43b的发热量较大,例如,在逆变器单元40所具有的元件中最大。
第二单元42具有第二逆变器壳体42a、第二逆变器部44以及连接器部45。即,逆变器单元40具有第二逆变器部44。如图1所示,第二逆变器壳体42a呈大致立方体箱状。第二逆变器壳体42a固定于第一收纳部21的径向外侧面,从第一收纳部21向大致第一方向一侧延伸。在第二逆变器壳体42a的内部收纳有第一收纳部21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第二逆变器壳体42a的下端部与第一逆变器壳体41a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连接。第二逆变器壳体42a的内部在其与第一逆变器壳体41a的连接部中与第一逆变器壳体41a的内部连接。
如图3所示,第二逆变器部44收纳在第二逆变器壳体42a的内部。第二逆变器部44在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第一方向Y上配置于第一收纳部21的第一方向一侧。虽然省略了图示,第二逆变器部44与第一逆变器部43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逆变器部44中包含的元件是发热量较小的元件,或者不发热的元件。
连接器部45从第二逆变器壳体42a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连接器部45连接有未图示的外部电源。经由与连接器部45连接的外部电源,向第一逆变器部43和第二逆变器部44供给电源。
如图4所示,汇流条70呈沿突出方向P延伸的棒状。汇流条70的突出方向下侧的端部与第一逆变器部43电连接。汇流条70从第一逆变器部43向突出方向上侧延伸,并通过外壳20内。汇流条70沿宽度方向W排列设置有多个。在图4中,汇流条70例如设置有三个。
如图5所示,在汇流条70的突出方向上侧的端部上固定有压接端子71。压接端子71例如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汇流条70。另外,压接端子71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汇流条70。压接端子71连接有导线35a。导线35a例如是构成线圈35的导线的端部。由此,汇流条70经由压接端子71与线圈35连接,从而将逆变器单元40与马达30电连接。另外,导线35a也可以是与线圈35电连接的其他布线部件。
如图4所示,汇流条70的突出方向上侧的端部配置于比油O的液面OS1靠突出方向上侧的位置。由此,压接端子71配置于比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的液面OS1,即贮存在外壳20的油O的液面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即使例如向驱动装置10施加振动从而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晃动,压接端子71也难以受到油O的影响。由此,能够抑制汇流条70与导线35a的连接脱落。
液冷部50对逆变器单元40进行冷却。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冷部50收纳在第一逆变器壳体41a内。液冷部50固定于第一收纳部21的下端部。液冷部50配置于比转子铁芯32靠下侧的位置。如图6所示,液冷部50具有壳体51、散热器55以及壁部52。如图3所示,壳体51呈向突出方向下侧开口的长方体箱状。壳体51的突出方向下侧的开口被散热器55封闭。
壳体51具有与突出方向P垂直的板状的顶板部51a。顶板部51a与散热器55在突出方向P上隔着间隙对置。顶板部51a与突出部21b的突出方向下侧的面热接触并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1b相当于与液冷部50热接触的接触部。即,外壳20具有突出部21b作为与液冷部50热接触的接触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某个对象彼此“热接触”包括某个对象彼此直接接触的情况以及某个对象彼此经由传热部件接触的情况。作为传热部件,例如可以举出硅、复合物、热感带、润滑脂等。
散热器55具有底板部55a以及多个翅片55b。底板部55a呈与突出方向P垂直的板状。底板部55a的突出方向下侧的面为液冷部50的突出方向下侧的面。底板部55a封闭壳体51的突出方向下侧的开口并且封闭壳体43a的突出方向上侧的开口。即,底板部55a在突出方向P上将液冷部50的内部与第一逆变器部43的内部隔开。
在底板部55a的突出方向下侧的面上固定有壳体43a和功率元件43b。即,在底板部55a上固定有第一逆变器部43。由此,液冷部50与逆变器单元40热接触地配置。多个翅片55b呈从底板部55a的突出方向上侧的面向突出方向上侧突出的棒状。翅片55b的突出方向上侧的端部配置于比壳体51的顶板部51a向突出方向下侧远离的位置。如图6所示,多个翅片55b沿宽度方向W和轴向X排列配置。
壁部52从底板部55a的突出方向上侧的面向突出方向上侧延伸,并与顶板部51a的突出方向下侧的面连接。壁部52从壳体51的内侧面中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在液冷部50的内部构成有由壳体51和散热器55和壁部52包围的流路50a。流路50a呈向轴向一侧开口的U字状。
液冷部50具有第一流入出口53和第二流入出口54。第一流入出口53和第二流入出口54在壳体51的轴向一侧的面上,在宽度方向W上分开地设置。第一流入出口53和第二流入出口54分别连接液冷部50的外部与流路50a。第一流入出口53与流路50a的一端连接。第二流入出口54与流路50a的另一端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液经由第二流入出口54流入流路50a。流入流路50a的制冷剂液从第一流入出口53流出。这样,制冷剂液在液冷部50的内部流动。制冷剂液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水。
通过制冷剂液在流路50a内流动,能够冷却与液冷部50热接触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逆变器单元40和外壳20与液冷部50热接触,能够通过液冷部50对逆变器单元40和外壳20进行冷却。在这里,如图3所示,与外壳20中的液冷部50热接触的突出部21b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液面OS1靠铅垂方向Z的下侧的位置。即,作为接触部的突出部2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液面OS1靠下侧的位置。由此,突出部21b的至少一部分的内侧面与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接触。因此,通过液冷部50冷却突出部21b,由此能够对贮存在外壳20的油O进行冷却。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液冷部50对贮存状态的油O进行冷却,因此与在供油O流动的流路配置冷却装置的情况相比,容易对油O进行充分的冷却。而且,由于能够利用对调整向马达30供给的电流的逆变器单元40进行冷却的液冷部50,与另外设置对油O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0整体的大型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具有能够对冷却用的油O进行充分的冷却,并且能够抑制大型化的构造的驱动装置10。由于能够对油O进行充分的冷却,从而能够通过油O对马达30进行适当的冷却。而且,由于能够减少驱动装置10的部件数,从而能够降低组装驱动装置10的工夫和成本。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油的液面靠下侧的位置”是指,只要在使用驱动装置的方式和姿势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和姿势中,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油的液面靠下侧的位置即可。即,例如,在图3所示的状态中,如果突出部2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液面OS1靠下侧的位置,在驱动装置10成为比图3所示的姿势沿周向倾斜的姿势时,突出部21b的整体也可以配置于比液面OS1靠上侧的位置。而且,在驱动装置10的姿势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即使当液面OS1在铅垂方向Z上发生变化时,只要在液面OS1发生变化的铅垂方向Z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中,突出部2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液面OS1靠下侧的位置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多个翅片55b,能够增加与散热器55中的制冷剂液接触的表面积。因此,固定于底板部55a的功率元件43b的热容易经由多个翅片55b向在流路50a内流动的制冷剂液散热。由此,更容易通过液冷部50冷却第一逆变器部43。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接触部的突出部2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转子铁芯32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如上所述使液面OS1位于比转子铁芯32靠下侧的位置,也能够使突出部21b的至少一部分的内侧面与油O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油O成为转子铁芯32的旋转阻力,并且通过液冷部50对突出部21b进行冷却,由此能够对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进行充分的冷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接触部的突出部21b是第一收纳部21的下部。因此,通过液冷部50,能够对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进行冷却。由此,能够通过油O对马达30进行高效的冷却。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一收纳部的下部”包括在以正常使用的姿势配置驱动装置的情况下配置于比第一收纳部的铅垂方向Z的中心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液冷部50热接触的逆变器单元40的部分是第一逆变器部43。第一逆变器部43与液冷部50的下侧热接触地配置。因此,容易通过外壳20和第一逆变器部43在铅垂方向Z上夹着液冷部50,从而容易使液冷部50与外壳20和第一逆变器部43双方热接触。而且,例如,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逆变器部43上搭载发热量较大的功率元件43b,能够通过液冷部50对在逆变器单元40中特别容易发热的部分进行冷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单元40具有配置于第一收纳部21的第一方向一侧的第二逆变器部44。这样,通过相对于第一收纳部21在下侧配置第一逆变器部43,在第一方向一侧配置第二逆变器部44,与相对于第一收纳部21在下侧或第一方向一侧配置逆变器单元40整体的情况相比,容易使驱动装置10整体小型化。而且,通过将逆变器单元40的元件中的发热量较大的元件集中搭载于第一逆变器部43,即使将逆变器单元40分成两个逆变器部,也能够对逆变器单元40进行高效的冷却。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液冷部50对逆变器单元40进行高效的冷却,同时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0的大型化。
图4所示的配管部61、62与液冷部50连接,供液冷部50内的制冷剂液流动。配管部61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一收纳部21内。更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配管部61从第一收纳部21的轴向一侧的面向第一收纳部21内插入,在第一收纳部21内呈U字状折返,并从第一收纳部21的轴向一侧的面向第一收纳部21的外部突出。由此,配管部61通过外壳20内。因此,能够通过配管部61对外壳20的内部进行冷却,从而容易对贮存在外壳20的油O进行冷却。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配管部61对贮存状态的油O进行冷却,因此与在供油O流动的流路配置冷却装置的情况相比,容易对油O进行充分的冷却。而且,由于能够利用与对调整向马达30供给的电流的逆变器单元40进行冷却的液冷部50连接的配管部61,与另外设置对油O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0整体的大型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具有能够对冷却用的油O进行充分的冷却,并且能够抑制大型化的构造的驱动装置1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也能够通过液冷部50对贮存在外壳20的油O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对油O进行冷却。
配管部61通过外壳20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因此,配管部61容易通过贮存在外壳20内的铅垂方向Z的下侧的油O内。由此,容易通过配管部61对贮存在外壳20的油O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外壳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是指外壳的内部中的任意部分中的位于比铅垂方向Z的中心靠下侧的部分。即,例如,在第一收纳部21中,第一收纳部21的内部中位于比铅垂方向Z的中心靠下侧的部分是外壳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而且,在第二收纳部22中,第二收纳部22的内部中位于比铅垂方向Z的中心靠下侧的部分是外壳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即,外壳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的铅垂方向Z的位置有时例如根据收纳部而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部61通过第一收纳部21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因此,配管部61容易在比液面OS1靠下侧的位置通过外壳20内,从而能够通过配管部61对贮存在第一收纳部21的油O进行适当的冷却。配置于外壳20内的配管部6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贮存在外壳20的油O的液面靠下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比液面OS1靠下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配管部61与油O接触,从而更容易通过在配管部61内流动的制冷剂液对油O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外壳20内的配管部61的部分全部配置于比液面OS1靠下侧的位置,并通过油O内。如图3所示,配置于外壳20内的配管部61配置于比转子铁芯32靠下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部61通过突出部21b的内部。
如图4所示,从第一收纳部21内向第一收纳部21的外部突出的配管部61与液冷部50的第二流入出口54连接。由此,在配管部61内流动的制冷剂液经由第二流入出口54流入液冷部50内,即流入流路50a。配管部62与液冷部50的第一流入出口53连接。由此,液冷部50内,即流路50a内的制冷剂液经由第一流入出口53向配管部62流出。
图3所示的配管部63与配管部61或配管部62连接,经由配管部61或配管部62与液冷部50连接。配管部63通过外壳20内。更详细而言,配管部63通过第二收纳部22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因此,通过配管部63,容易对贮存在第二收纳部22的油O进行冷却。配管部6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贮存在第二收纳部22的油O的液面OS2靠下侧的位置。
虽然省略了图示,配管部61和配管部62从第一逆变器壳体41a内绕回至第二逆变器壳体42a内,从第二逆变器壳体42a向驱动装置10的外部引出。向驱动装置10的外部引出的配管部61和配管部62与未图示的泵连接。泵使制冷剂液按照配管部61、流路50a、配管部62的顺序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制冷剂液在该循环的过程中,在与配管部61或配管部62连接的配管部63内流动。而且,配管部62在驱动装置10的外部与未图示的散热器连接。散热器对配管部62内的制冷剂液进行冷却。由此,通过制冷剂液,能够对从逆变器单元40和贮存在外壳20的油O吸收的热进行散热。
来自马达30的驱动力经由马达轴31传递至图3所示的差动装置80。更详细而言,差动装置80经由未图示的减速机构与马达轴31连结,从而传递减速的马达轴31的旋转。差动装置80具有以第二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连结孔部81。第二中心轴线J2与第一中心轴线J1平行,配置于在第一方向Y上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J1与第二逆变器部44相反的一侧,即第一方向另一侧。
连结孔部81例如连结有沿第二中心轴线J2配置的输出轴。差动装置80能够向与连结孔部81连结的输出轴输出从马达轴31经由减速机构传递的驱动力。即,差动装置80能够向输出轴输出绕第二中心轴线J2的驱动力。输出轴例如是车辆的车轴。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方向Y上,第二中心轴线J2配置于与第二逆变器部44之间夹着第一中心轴线J1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二逆变器部44,即第二单元42配置于与连结孔部81在轴向X上重叠的位置。由此,容易将输出轴与连结孔部81连结。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会通过适当标注相同符号等以省略说明。
逆变器单元40可以整体相对于第一收纳部21配置于下侧或者第一方向Y的任一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单元41和第二单元42可以汇总成一个单元。液冷部50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于比液面OS1靠上侧的位置。在第二单元42上可以设置有对第二逆变器部44进行冷却的其他液冷部。这种情况下,其他液冷部可以例如经由配管部61和配管部62与液冷部50连接。而且,多个翅片55b的形状可以呈沿着在流路50a内流动的制冷剂液的流动的形状。汇流条70和导线35a也可以不经由压接端子71而直接固定。汇流条70和导线35a例如可以通过螺钉直接固定,也可以通过焊接直接固定。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10中,外壳120的第一收纳部121具有窗部121c。窗部121c是设置于第一收纳部121的轴向一侧的面上的开口部。窗部121c连接第一收纳部121的内部与第一收纳部121的外部。窗部121c呈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圆角长方形。
外壳120具有盖住窗部121c的盖部123。盖部123呈与轴向X垂直的板状。盖部123的沿轴向X观察的形状呈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圆角长方形形状。盖部123嵌入到窗部121c,封闭窗部121c。盖部123的材质例如是橡胶或金属。在窗部121c与盖部123之间配置有例如FIPG(Formed In Place Gasket:就地成型垫圈)等密封部件。由此,能够抑制油O从窗部121c与盖部123之间的间隙向第一收纳部121的外部泄漏。
盖部123在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具有在轴向X上贯通盖部123的孔部。在盖部123的孔部中分别通过有从第一收纳部121的外部向第一收纳部121内插入的配管部61的部分以及从第一收纳部121内向第一收纳部121的外部突出的配管部61的部分。盖部123的孔部与配管部61之间配置有例如FIPG等密封部件。由此,能够抑制油O从盖部123的孔部与配管部61之间的间隙向第一收纳部121的外部泄漏。
根据本变形例,由于设置有窗部121c,容易在第一收纳部121内使配管部61通过。具体而言,在配管部61通过盖部123的孔部,盖部123固定于配管部61的状态下,配管部61的呈U字状弯曲的部分经由窗部121c插入第一收纳部121内。而且,在将配管部61向轴向另一侧插入的同时,将盖部123嵌入窗部121c并固定。由此,能够容易地在第一收纳部121内配置配管部61的一部分,从而能够使配管部61容易地通过第一收纳部121内。
在本变形例中,与图4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不同,制冷剂液从配管部62流入液冷部50,流入到液冷部50内的制冷剂液从配管部61流出。即,本变形例中的在配管部61、62、63和液冷部50中的制冷剂液的流动方向与图4所示的驱动装置10相反。由此,能够使从未图示的泵供给的制冷剂液先于第一收纳部21的内部而在液冷部50内流动。因此,能够使在液冷部5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液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能够进一步对第一逆变器部43进行适当的冷却。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210中,第一收纳部221向突出方向下侧开口。更详细而言,突出部221b向突出方向下侧开口。突出部221b的突出方向下侧的开口被液冷部250中的壳体251的顶板部251a封闭。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冷部250的一部分也是外壳220的一部分。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液冷部与外壳热接触”也包括在液冷部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液能够与外壳热接触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顶板部251a构成第一收纳部221的一部分,在液冷部25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液与构成第一收纳部221的一部分的顶板部251a热接触。因此,液冷部250与外壳220热接触。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液冷部250,能够对贮存在外壳220的油O进行冷却,因此更容易对油O进行冷却。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液直接与构成对油O进行贮存的第一收纳部221的一部分的顶板部251a接触,因此制冷剂液更容易从油O吸收热,从而更容易对油O进行冷却。
顶板部251a通过螺钉固定于突出部221b的突出方向下侧的端部。虽然省略了图示,在顶板部251a与突出部221b的突出方向下侧的端部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密封部件例如是FIPG等。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收纳部221内的油O向外壳220的外部泄漏。
<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310中,配管部361呈向轴向一侧开口的U字状延伸。配管部361从第一收纳部21的轴向一侧的面向第一收纳部21内插入,并从第一收纳部21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第一收纳部21的外部突出。从第一收纳部21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突出的配管部361呈U字状折返,与突出部21b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侧面接触并且向轴向一侧延伸。由此,配管部361与第一收纳部21的外侧面,即外壳20的外侧面热接触。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配管部361,能够对外壳20的内部进行冷却并且能够从外侧对外壳2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对贮存在外壳20的油O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配管部361热接触的部分是突出部21b的外侧面。突出部21b的外侧面是第一收纳部21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的外侧面。即,配管部361与外壳20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的外侧面热接触。由此,更容易通过配管部361对贮存在外壳20的油O进行冷却。
另外,配管部361也可以与外壳20中的突出部21b以外的部分的外侧面热接触。例如,配管部361也可以与第二收纳部22的外侧面热接触。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液相对于液冷部的流入和流出是从液冷部的轴向X的相同一侧的面进行的,但并不限于此。制冷剂液相对于液冷部的流入和流出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液冷部450那样,从液冷部的轴向X的相反侧的面进行。如图10所示,在液冷部450中,第一流入出口453设置于壳体451的轴向一侧的面上。第二流入出口454设置于壳体451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上。由此,例如从轴向一侧经由第一流入出口453向流路450a流入的制冷剂液经由第二流入出口454向轴向另一侧流出。
第一流入出口453配置于壳体451的轴向一侧的面上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第二流入出口454配置于壳体451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上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另外,在液冷部450中,也可以是制冷剂液从第二流入出口454向流路450a流入,并且流路450a内的制冷剂液从第一流入出口453流出。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外壳中的与液冷部热接触的接触部作为第一收纳部的一部分,但并不限于此。接触部也可以是第二收纳部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液冷部例如与第二收纳部的下端部热接触并固定。即,与液冷部热接触的外壳的接触部是第二收纳部的下部。由此,能够通过液冷部对贮存在第二收纳部的油O进行充分的冷却。在该结构中,例如,在液冷部的下侧的面固定有逆变器单元。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液冷部与外壳热接触,但并不限于此。液冷部也可以不与外壳热接触。即,外壳也可以没有接触部。这种情况下,液冷部和逆变器单元与外壳分开配置。配置液冷部和逆变器单元的部位没有特别的限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配管部通过外壳内,因此也能够通过配管部对贮存在外壳的油进行冷却。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也可以具备与液冷部不同的第二液冷部。第二液冷部与外壳热接触,并对外壳和贮存在外壳的油O进行冷却。第二液冷部也可以例如经由配管部与液冷部连接。液冷部和第二液冷部也可以配置为夹着外壳。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液冷部和第二液冷部对贮存在外壳的油O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对油O进行适当的冷却。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用途没有限定,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可以搭载于任何设备上。而且,上述各结构能够在彼此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组合。

Claims (8)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具备:
马达,其具有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
外壳,其能够贮存油,具有收纳所述马达的第一收纳部;以及
液冷部,其在内部流动有制冷剂液,与逆变器单元热接触地配置,该逆变器单元与所述马达电连接;以及
配管部,其与所述液冷部连接,供所述液冷部内的所述制冷剂液流动,
所述液冷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收纳部,所述第一收纳部收纳所述马达并且能够贮存油,
所述第一收纳部具有作为接触部的突出部,该突出部能够贮存所述油,并且与所述液冷部热接触,
所述配管部从所述第一收纳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向所述突出部内插入,在所述突出部内呈U字状折返并从所述第一收纳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向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外部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部通过所述第一收纳部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还具备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经由所述马达轴而被传递来自所述马达的驱动力,
所述外壳具有第二收纳部,该第二收纳部收纳所述差动装置并且能够贮存油,
所述配管部通过所述第二收纳部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第一收纳部内的所述配管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贮存在所述第一收纳部的油的液面靠下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部的一部分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收纳部内的铅垂方向下侧区域中的外侧面热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纳部具有圆筒部和所述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形状是随着远离所述圆筒部而宽度减小的梯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收纳部的铅垂方向下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贮存在所述第一收纳部中的油的液面靠下侧的位置。
CN201780049277.5A 2016-08-09 2017-08-07 驱动装置 Active CN1096439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72411P 2016-08-09 2016-08-09
US62/372,411 2016-08-09
US201662402027P 2016-09-30 2016-09-30
US62/402,027 2016-09-30
US201662439201P 2016-12-27 2016-12-27
US62/439,201 2016-12-27
JP2017-071507 2017-03-31
JP2017071507 2017-03-31
PCT/JP2017/028550 WO2018030323A1 (ja) 2016-08-09 2017-08-07 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43937A CN109643937A (zh) 2019-04-16
CN109643937B true CN109643937B (zh) 2021-10-29

Family

ID=65996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277.5A Active CN109643937B (zh) 2016-08-09 2017-08-07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9720B2 (zh)
JP (1) JPWO2018030323A1 (zh)
CN (1) CN109643937B (zh)
DE (1) DE112017004011T5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0368B2 (ja) * 2019-05-09 2021-08-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ユニット
JP6990217B2 (ja) 2019-07-02 2022-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6975209B2 (ja) 2019-07-02 2021-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ユニット
EP3996260B1 (en) 2019-07-02 2024-06-26 Honda Motor Co., Ltd. Driving unit and vehicle
CN118739736B (zh) * 2024-07-26 2024-11-29 江苏圣彼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电机冷却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3856A (zh) * 2007-01-04 2009-11-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装载构造
CN101689787A (zh) * 2007-06-13 2010-03-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和具有驱动装置的车辆
JP2011213290A (ja) * 2010-04-01 2011-10-27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の冷却装置
CN103003496A (zh) * 2011-03-31 2013-03-2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建筑机械
CN104578595A (zh) * 2015-02-10 2015-04-29 李文圣 飞轮储能器的散热系统
JP2015104290A (ja) * 2013-11-27 2015-06-04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動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5311B2 (ja) 2006-11-16 2011-04-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ハウジングの内部にモータと一体的に収容されるインバータ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の冷却構造、その冷却構造を備えたモータユニットならびにハウジング
JP2009118558A (ja) 2007-11-02 2009-05-28 Toyota Motor Corp 駆動装置
JP2013055728A (ja) 2011-09-01 2013-03-21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EP2774853A1 (de) 2013-03-07 2014-09-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ntriebsgondel für ein Flugzeu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3856A (zh) * 2007-01-04 2009-11-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装载构造
CN101689787A (zh) * 2007-06-13 2010-03-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和具有驱动装置的车辆
JP2011213290A (ja) * 2010-04-01 2011-10-27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の冷却装置
CN103003496A (zh) * 2011-03-31 2013-03-2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建筑机械
JP2015104290A (ja) * 2013-11-27 2015-06-04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動車両
CN104578595A (zh) * 2015-02-10 2015-04-29 李文圣 飞轮储能器的散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030323A1 (ja) 2019-06-13
US11139720B2 (en) 2021-10-05
DE112017004011T5 (de) 2019-04-25
US20190207479A1 (en) 2019-07-04
CN109643937A (zh)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5226B (zh) 驱动装置
CN109643937B (zh) 驱动装置
JP7559752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6406443B2 (ja) 駆動装置
US10958136B2 (en) Drive apparatus
WO2018030323A1 (ja) 駆動装置
CN114901499A (zh) 驱动装置
JP4874890B2 (ja) 駆動装置
TW202315282A (zh) 驅動裝置
JPWO2019064897A1 (ja) モータ
US20150229186A1 (en) Axial induction machine
JP2010090776A (ja) 電動ポンプ
JP6964734B1 (ja) 回転電機
JP7635268B2 (ja) 駆動ユニット
CN114257020A (zh) 电动马达冷却套
JP2020054185A (ja) モータ駆動ユニット
CN111527678B (zh)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JP7363642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TWI814089B (zh) 馬達單元
CN209709877U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19654769A (zh) 驱动装置
JP2023100188A (ja) 回転機
CN117791968A (zh) 定子绕组端部浸没冷却的驱动电机、动力总成和电动车
JP2022098839A (ja) 電動ポ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