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643872B - 连接器构造及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构造及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43872B
CN109643872B CN201780050678.2A CN201780050678A CN109643872B CN 109643872 B CN109643872 B CN 109643872B CN 201780050678 A CN201780050678 A CN 201780050678A CN 109643872 B CN109643872 B CN 1096438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anel
terminal
positioning pin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06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43872A (zh
Inventor
泽田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43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38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438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38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连接器构造(1)具备:包括第一连接器(41)和第一端子(42)的第一连接器单元(40);以及包括第二连接器(51)和第二端子(52)的第二连接器单元(50)。第二连接器单元(50)具有定位销(61)和插入定位销(61)的插入孔(62)。在连接器构造(1)中,第一连接器(41)与第一端子(42)以及第二连接器(51)与第二端子(52)在定位销(61)插入到插入孔(62)时分别能够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器构造及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构造及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连接器构造:为了防止产生电接触部处的微动腐蚀,利用弹簧的弹力对阳型连接器及阴型连接器中的至少一方在插拔方向上施力。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多个连接器的蓄电装置,该多个连接器能够在与向电池单元收容部插入电池单元的方向交叉的平面内浮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69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07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使用连接器连接的两个连接对象中,设想在相互对置的面分别设置有多个连接器的情况下,各连接器的对位难,无法良好地连接各连接器。例如,在存在两个相互连接的一对连接器的情况下,一方的连接可能不充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连接器构造用于将设置于面板的连接器与电气设备电连接,所述连接器构造具备:第一连接器单元,其包括设置于所述面板的第一连接器、及设置于与所述面板对置配置的所述电气设备的侧面部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第一端子;以及第二连接器单元,其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分离地设置于所述面板的第二连接器、及与所述第一端子分离地设置于所述侧面部且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单元具有:设置于所述面板侧且比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向所述电气设备的所述侧面部侧延伸的定位销;以及形成于所述侧面部的所述定位销的插入孔,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定位销插入到所述插入孔时分别能够连接。
本公开的蓄电装置具备上述连接器构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构造,能够将分别设置于两个连接对象的相互对置的面的多个连接器迅速且可靠地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蓄电装置的上方观察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连接器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从蓄电装置的后方观察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连接器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从蓄电装置的前方观察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面板侧的第二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从蓄电装置的后方观察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控制器侧的第二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连接器构造的俯视图,是用于说明将连接器面板的各连接器与控制器的各端子进行连接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在使用连接器来连接的两个连接对象中,当在相互对置的面分别设置有多个连接器时,各连接器的对位难,有时无法良好地连接各连接器。尤其是,在不得不进行无法目视连接器的位置的状况下的连接作业时,不容易将各连接器迅速且可靠地连接。本公开的连接器构造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开发的,能够将分别设置于两个连接对象的相互对置的面的多个连接器迅速且可靠地连接。
本公开的连接器构造具备包含面板侧的第一连接器和设备侧的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器单元、以及包含面板侧的第二连接器和设备侧的第二端子的第二连接器单元,第二连接器单元具有定位销及其插入孔。而且,由第一连接器与第一端子构成的第一连接器部、以及由第二连接器与第二端子构成的第二连接器部在将定位销插入到插入孔时分别能够连接。换言之,在未将定位销插入到插入孔的状态下,各连接器部均未连接。因此,例如抑制了第一连接器部被连接且第二连接器部未被连接这样的不良连接。
定位销在将各连接器部连接之前向插入孔插入,在将定位销插入到插入孔之后,各连接器部的对位自动地完成。即,无需进行多个连接器部的对位,只要进行定位销与插入孔的对位即可。因此,通过使用本公开的连接器构造,即便在无法目视连接器的位置这样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多个连接器迅速且可靠地连接。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一例详细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中参照的附图是示意性地记载的附图,因此,附图中描绘的构成要素的尺寸等应参照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大致~”这一记载,若以大致相同举例进行说明,则不仅包括完全相同的情况,还包括认为是实质上相同的情况。另外,从一开始就假定了将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的一部分彼此适当组合来使用的情况。
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图1等中表示水平的一方向的箭头X方向称为“横向”,将与箭头X方向正交的水平的箭头Y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与箭头X及Y正交的箭头Z方向称为“上下方向”或“高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为构成各连接器部的连接器与端子的插拔方向,“横向”可以说是与插拔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
以下,例示出具备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连接器构造1的蓄电装置10,但本公开的连接器构造不局限于蓄电装置用。本公开的连接器构造能够应用于各种电气设备彼此的连接。另外,作为本公开的面板,例示出固定于蓄电装置10的机架16的连接器面板30,但面板不局限于此。本公开的面板例如也可以是构成电池模块的外壳的面板,还可以是构成其他电气设备的外壳的面板。
图1是从前方观察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蓄电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蓄电装置10的立体图。如图1及图2所例示,蓄电装置10具备多个电池模块11、对各电池模块11进行冷却的风扇12、以及对各电池模块11及风扇12进行控制的控制器13。另外,蓄电装置10具备设置有第一连接器41及第二连接器51(参照后述的图3等)的连接器面板30。
虽然详细后述,但是在连接器面板30的上述各连接器分别连接有与电池模块11及风扇12相连的电缆。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设置有电力线缆34、信号线缆35及风扇用线缆36。连接器构造1(参照后述的图3等)将连接器面板30的上述各连接器与控制器13的各端子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器构造也能够采用将设置于面板的多个连接器与电池模块电连接的方式。
蓄电装置10具备将多个电池模块11并排地收容的机架16。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面板30固定于机架16。连接器面板30优选固定于机架16,使得与上述各连接器分别连接的电缆向机架16的后方延伸。在该情况下,控制器13配置在比连接器面板30靠蓄电装置10的前方侧的位置。蓄电装置10例如在屋内并排地设置有多个。蓄电装置10的前方侧例如是面向通道的一侧,后方侧是与通道相反的一侧。
收容于机架16的电池模块11具备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壳体。壳体例如由金属制或树脂制的外壳构成。在壳体内例如收容有多个单电池。通常,单电池收容于电池块,电池模块11具有多个该电池块。作为适宜的单电池,能够例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在电池模块11的壳体内,也可以设置具有该模块的输入输出电力的控制、电池状态的监视等功能的控制基板。
在收容于机架16的各电池模块11之间,形成有向机架16的前方侧开口的间隙29。间隙29的横向两侧被后述的侧面板26堵塞。间隙29作为供通过风扇12的工作而从机架16的前方吸引的空气流动的冷却流路发挥功能。从前方导入的空气在间隙29中向后方流动,从后述的后面板27的开口部(安装有风扇12的部分)排出。这样,通过空气沿着电池模块1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流动而将电池模块11冷却。
机架16具有底部框17、顶棚框19以及四根支柱20、21、22、23。机架16例如能够使用19寸机架等标准的机架。机架16优选具有即便在收容了多个具有重量的电池模块11的情况下也能够耐受的强度,例如适宜使用钢制的机架。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20个电池模块11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收容于机架16。需要说明的是,收容于一个机架16的电池模块11的数量不局限于此。
底部框17及顶棚框19均形成为长方形状框架。底部框17可以利用螺栓等紧固构件将四根底部框架连结而构成,或者也可以预先一体形成。另外,在底部框17的中央部,沿着机架16的横向配置有加强框架18。加强框架18的两端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与底部框17连结。
顶棚框19与底部框17同样地,可以利用螺钉或螺栓等紧固构件将四根底部框架连结而构成,或者也可以预先一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顶棚框19不包含顶棚板的方式,但不局限于此,为了减少尘埃等的堆积,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构件设置或一体地设置将顶棚框19的上表面封闭的顶棚板。另外,关于顶棚框19,也可以与底部框17同样地在中央架设加强框架来提高框架构造体的强度。
支柱20、21、22、23与底部框17及顶棚框19的四角的角部对应地立起设置。支柱20、21、22、23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构件。支柱20、21、22、23的下端及上端例如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构件分别紧固于底部框17及顶棚框19。由底部框17、顶棚框19及四根支柱20、21、22、23构成机架16的框架构造。
在支柱20、21、22、23中的位于机架16的前方的两根支柱20、22沿着上下方向以规定间距形成有多个安装孔24。另外,在位于机架16的后方的两根支柱21、23也沿着上下方向以规定间距形成有多个安装孔25。以下,有时将支柱20、22称为前方支柱,将支柱21、23称为后方支柱。
在机架16安装有侧面板26。例如在机架16的横向一方侧的侧面,侧面板26的前端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前方支柱20的安装孔24,侧面板26的后端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后方支柱21的安装孔25。另外,在机架16的横向另一方侧的侧面也安装有侧面板26。需要说明的是,侧面板26也可以分割为多个。
侧面板26例如由金属板形成,且具有沿着水平方向弯折形成的支承部(未图示),使得向机架16的内侧突出。形成机架16的横向两侧的侧面的各侧面板26配置为支承部突出到相同高度的位置。因此,当从机架16的前方将电池模块11及控制器13向机架16内插入并载置在处于横向两侧的两个支承部上时,以水平状态收容呈长方体状的电池模块11。需要说明的是,收容于机架16内的各电池模块11优选固定于侧面板26或各支柱等。
在机架16安装有后面板27。后面板27与侧面板26同样地例如由金属板形成,但一部分也可以为树脂制。后面板27例如利用螺钉等安装于侧面板26的后端部或后方支柱21、23。另外,在后面板27安装有风扇12。风扇12优选在机架16的上下方向上并排地设置有多个。需要说明的是,后面板27也可以分割为多个,例如横向一方侧部分和安装有风扇12的横向另一方侧部分可以由不同的构件构成。
在后面板27与各电池模块11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道空间28。管道空间28例如是由电池模块11、侧面板26及后面板27包围的空间。管道空间28是从蓄电装置10的前方吸引的空气的排气路径,在管道空间28流动的空气由风扇12向蓄电装置10的外部排出。另外,在管道空间28配置有与连接器面板30的各连接器分别相连的电缆。
在面向管道空间28的电池模块11的侧面部,例如设置有与收容于电池模块11的壳体内的各单电池及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分别连接的多个端子。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池模块11与管道空间28之间,也可以设置对管道空间28的壁面部进行划分的面板。在该情况下,多个端子设置于该面板。在该各端子分别连接电力线缆34及信号线缆35。例如,电力线缆34在相邻的电池模块11之间串联地连接。另外,在各风扇12也分别设置有端子,在管道空间28内与风扇用线缆36连接。
在蓄电装置10的上部设置有控制器13及连接器面板30。在控制器13,经由连接器面板30而电连接有从管道空间28的上方开口部引出的电力线缆34等电缆。由此,控制器13例如能够对各电池模块11进行电力的输入输出控制。另外,能够向风扇12供给电力并控制风扇12的工作。
以下,参照图3~图7,来详细说明将连接器面板30的各连接器与控制器13的各端子电连接的连接器构造1。图3是从蓄电装置10的上方观察连接器构造1的立体图,图4是从蓄电装置10的后方观察连接器构造1的立体图。
如图3所例示,通过连接器构造1而电连接的控制器13与连接器面板30配置于在机架16的上部固定的基底面板37上。控制器13及连接器面板30也可以载置于在机架16的最上部收容的电池模块11的上表面,但优选配置在载置于侧面板26的支承部上且固定于侧面板26等的基底面板37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机架16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连接器面板30。
连接器面板30例如由金属板形成,且具有在基底面板37上立起设置且沿机架16的横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的主壁部31、以及从主壁部31的下端沿着基底面板37向后方延伸的固定部32。另外,在主壁部31的横向两端部,设置有沿着侧面板26向后方延伸的固定部33。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使用螺钉38,将固定部32固定于基底面板37,并将固定部33固定于侧面板26,由此将连接器面板30固定于机架16。连接器面板30在与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之间隔着间隙地对置配置,主壁部31与侧面部15大致相互平行。
在连接器面板30设置有与电力线缆34及信号线缆35连接的第一连接器41、以及与风扇用线缆36连接的第二连接器51。第一连接器41及第二连接器51在机架16的横向(宽度方向)上分开地设置于连接器面板30的主壁部31。电力线缆34、信号线缆35及风扇用线缆36均从连接器面板30向机架16的后方延伸,并向管道空间28(参照图1)插入。
连接器构造1具备第一连接器单元40和第二连接器单元50。第一连接器单元40包括:设置于连接器面板30的上述第一连接器41;以及设置于与连接器面板30对置配置的控制器13的壳体14的侧面部15的第一端子42。第二连接器单元50包括:与第一连接器41分离地设置于连接器面板30的上述第二连接器51;以及与第一端子42分离地设置于侧面部15的第二端子52。
如图3及图4所例示,构成第一连接器单元40的第一连接器41例如是阳型连接器,且嵌入到在连接器面板30的主壁部31的横向一方侧部分处形成的贯通孔。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后述的浮动,该贯通孔形成得比第一连接器41稍大。第一连接器41利用螺钉43固定于主壁部31。
构成第一连接器单元40的第一端子42例如是与第一连接器41嵌合的阴型连接器,且嵌入到在与主壁部31对置配置的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的横向一方侧部分处形成的贯通孔。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后述的浮动,该贯通孔形成得比第一端子42稍大。第一端子42利用螺钉44固定于侧面部15。
构成第二连接器单元50的第二连接器51例如是阳型连接器,且在连接器面板30的主壁部31的横向另一方侧设置于基底部70。基底部70是被支承销72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构件,设置在与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相面对的主壁部31的前表面侧。之后叙述基底部70及支承销72的详细结构。与第二连接器51连接的风扇用线缆36穿过形成于主壁部31的开口部78。
构成第二连接器单元50的第二端子52例如是与第二连接器51嵌合的阴型连接器,且嵌入到在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的横向另一方侧部分处形成的贯通孔。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后述的浮动,该贯通孔形成得比第二端子52稍大。第二端子52利用螺钉54固定于侧面部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连接器41及第二连接器51应用阳型连接器,对第一端子42及第二端子52应用阴型连接器,但也可以为,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是阴型连接器,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是阳型连接器。另外,也可以为,第一连接器41是阳型连接器,第二连接器51是阴型连接器(在该情况下,第一端子42是阴型连接器,第二端子52是阳型连接器),或者与之相反。
构成连接器构造1的上述各连接器与上述各端子的连接例如通过移动设置有各端子的控制器13来进行。如上所述,连接器面板30在机架16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在第一连接器41与第二连接器51沿横向并排的状态下固定于侧面板26及基底面板3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面板30固定于机架16的状态下,将控制器13从机架16的前方侧向机架16内插入而将控制器13侧的各端子与连接器面板30侧的各连接器连接。在该情况下,虽然必须在无法目视各连接器的状态下进行连接,但详细如后所述,根据连接器构造1,利用定位销61和插入孔62,即便在上述状况下也能够迅速且可靠地连接多个连接器。
由第一连接器41与第一端子42构成的第一连接器部相较于由第二连接器51与第二端子52构成的第二连接器部,与该各连接器部的插拔方向交叉的平面内的浮动量少。各连接器部的插拔方向是指,在将各端子向各连接器插入时或从各连接器拔出各端子时使设置有各端子的控制器13移动的方向。以下,将各连接器部的插拔方向称为插拔方向Y。
与插拔方向Y交叉的平面内的第一连接器部的浮动(可动性)例如能够通过使供螺钉43穿过的第一连接器41的贯通孔的孔径大于将第一连接器41固定于主壁部31的螺钉43的轴径来实现。或者,通过使供螺钉44穿过的第二端子52的贯通孔的孔径大于将第二端子52固定于侧面部15的螺钉44的轴径、或者应用这两方的构造,来实现上述浮动。
第一连接器部的上述浮动量例如在上下方向、横向上分别最大为3mm左右。关于第二连接器部,也能够应用与第一连接器部同样的浮动构造,但第二连接器部的上述浮动量例如在上下方向、横向上分别最大为1mm左右。第二连接器部的体格比第一连接器部的体格小。通常,难以增大体格小的连接器的浮动量,因此,上述浮动量为第一连接器部>第二连接器部。
第二连接器单元50具有设置于连接器面板30侧的定位销61和在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形成的定位销61的插入孔62。定位销61比第二连接器51更向侧面部15侧延伸(参照后述的图5)。在连接器构造1中,第一连接器41与第一端子42(第一连接器部)以及第二连接器51与第二端子52(第二连接器部)在定位销61插入到插入孔62时分别能够连接。在连接器构造1中,只要如上述那样进行对位使得能够向插入孔62插入定位销61,则无需进行多个连接器部的对位就能够将各连接器部连接。
定位销61及插入孔62适宜设置于具有浮动量少的连接器部的连接器单元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连接器单元50侧设置定位销61及插入孔62。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控制器13侧设置定位销,在连接器面板30侧设置插入孔。
这里,还参照图5及图6,对第二连接器单元50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从蓄电装置10的前方观察设置于连接器面板30侧的面板侧第二连接器单元50A(以下设为“第二连接器单元50A”)的立体图。图6是从蓄电装置10的后方观察设置于控制器13侧的控制器侧第二连接器单元50B(以下设为“第二连接器单元50B”)的立体图。
如图3~图6所例示,定位销61是沿插拔方向Y延伸的细长的销,在连接了各连接器部的状态下插入在插入孔62中。当然,定位销61在各连接器部被连接之前向插入孔62插入。在连接器构造1中,设置了定位销61、插入孔62、各连接器及各端子部,使得成为上述状态。即,在大致相互平行的连接器面板30的主壁部31与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定位销61与插入孔62、第一连接器41与第一端子42、以及第二连接器51与第二端子52分别设置在相互对置的位置。
定位销61固定于基底部70,该基底部70被支承销72支承于连接器面板30的主壁部31。在基底部70,设置有在第二连接器51与第二端子52嵌合的状态下与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抵接的阻挡件70b。定位销61比该阻挡件70b更向侧面部15侧延伸。因此,在阻挡件70b与侧面部15抵接的状态下,定位销61插入在插入孔62中。
如上所述,插入孔62是在控制器13的壳体14的侧面部15形成的孔。插入孔62是能够供定位销61插入的孔即可,也可以是贯穿侧面部15而形成的贯通孔、或者从主壁部31侧对侧面部15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凹部。插入孔62的深度、即沿着插拔方向Y的长度设为如下的长度:在各连接器与各端子部嵌合且阻挡件70b与侧面部15抵接的状态下,定位销61不与最深部接触。
如图5所例示,基底部70及对基底部70进行支承的支承销72设置于第二连接器单元50A。基底部70如上所述是用于固定第二连接器51及定位销61的构件,例如由金属板形成。支承销72支承为,使基底部70能够相对于连接器面板30的主壁部31沿插拔方向Y移动。固定于基底部70的第二连接器51及定位销61也能够与基底部70一起沿插拔方向Y移动。
基底部70优选由两根支承销72支承。两根支承销72贯穿主壁部31,且安装为能够相对于主壁部31沿插拔方向Y移动。此外,第二连接器单元50A具有对基底部70向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侧施力的弹簧76。弹簧76分别安装于两个支承销72。
基底部70具有:固定有第二连接器51及定位销61的基底主体70a;以及从基底主体70a的横向两端部沿着插拔方向Y向控制器13侧延伸的阻挡件70b。阻挡件70b例如将构成基底部70的金属板弯折而形成,使得比第二连接器51稍向控制器13侧延伸。阻挡件70b在嵌合了第二连接器部时与侧面部15抵接,防止对第二连接器部施加更大的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销61比各阻挡件70b更向控制器13侧延伸,因此,不会被阻挡件70b阻碍销向插入孔62的插入。
基底主体70a形成为在横向上较长的板状,且被两根支承销72支承为与连接器面板30的主壁部31大致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定位销61也有助于确保基底主体70a的该平行的支承状态。在基底主体70a例如形成有供第二连接器51嵌入的贯通孔、供支承销72穿过的贯通孔、以及供定位销61穿过的贯通孔。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将螺母74紧固于贯穿了基底主体70a的支承销72的控制器13侧的前端部,从而将支承销72固定于基底主体70a。在支承销72的该前端部形成有螺纹。另外,支承销72的该前端部穿过在第二连接器51的横向两端部形成的贯通孔,对螺母74进行紧固,使得按压第二连接器51。由此,利用支承销72将第二连接器51固定于基底主体70a。
两根支承销72经由支承构件73(参照图4)而分别支承于主壁部31。支承构件73设置于在主壁部31形成的贯通孔,在支承销72能够沿插拔方向Y移动的状态下对支承销72进行支承。在支承销72的后方侧的前端部安装有例如环状的构件,成为支承销72不从支承构件73脱落的构造。
安装于支承销72的弹簧76配置在主壁部31与基底部70之间,对基底部70向控制器13侧施力。由沿插拔方向Y滑动的支承销72支承的基底部70能够沿插拔方向Y移动,且被弹簧76向控制器13侧施力,因此,能够吸收各连接器部的插拔方向Y的位置偏移。即,在连接器构造1中,利用第二连接器单元50A的该构造,在某种程度上确保各连接器部的插拔方向Y上的浮动量。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主壁部31的与基底部70相面对的部分形成有向后方凹陷的凹部77。在该凹部77内,形成有供与第二连接器51连接的风扇用线缆36穿过的上述开口部78,并且,还形成有供支承销72穿过的贯通孔。凹部77例如在各连接器部嵌合而将弹簧76压缩了时,成为收容压缩后的弹簧76的空间。
定位销61优选设置于第二连接器51的附近。定位销61只要在第二连接器51的附近,则也可以与第二连接器51在横向上并排地设置,但适宜与第二连接器51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器51设置于基底部70的下部,定位销61设置于基底部70的上部,且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定位销61位于第二连接器部51的铅垂上方。
定位销61设置为相对于与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对置的基底主体70a的前表面大致垂直,且从该前表面向侧面部15侧延伸。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定位销61在基底主体70a的上部固定于横向中央部。另外,固定第二连接器51的支承销72在基底主体70a的下部分别固定于横向两侧。而且,定位销61贯穿基底主体70a而向主壁部31侧延伸,穿过形成于主壁部31的开口部78。
定位销61的例如位于基底主体70a的前表面侧的部分形成得比供销穿过的贯通孔的直径粗。另一方面,定位销61的位于基底主体70a的后表面侧的部分形成得比该贯通孔的直径细。在定位销61的位于基底主体70a的后表面侧的部分形成螺纹,通过从后表面侧紧固螺母,能够将定位销61固定于基底主体70a。定位销61中的从基底主体70a的后表面向主壁部31侧延伸的部分的长度例如与支承销72的长度大致相同,设为即便在弹簧76伸长的状态下也经由开口部78向主壁部31的后方延伸的长度。
穿过开口部78的定位销61与开口部78的上缘部抵接,在能够沿插拔方向Y移动的状态下被该上缘部按压为不浮起。也可以在主壁部31形成从开口部78的上缘部沿着插拔方向Y向后方延伸的凸缘部79。在该情况下,穿过开口部78的定位销61与凸缘部79抵接,被凸缘部79从上方按压为不浮起。这样,基底部70成为由两根支承销72和一根定位销61三点支承的状态,基底主体70a被支承为与主壁部31大致平行。
定位销61具有随着接近控制器13侧的前端而缩径的尖端越来越细的形状。定位销61的控制器13侧的前端部61s逐渐缩径使得前端位于销的中心,形成为大致圆锥状。若将前端部61s设为这样的尖端越来越细的形状,则在将前端部61s插入到插入孔62之后,得到定心效果,因此,对位变得更加容易。
如图6所例示,第二连接器单元50B在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由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二端子52和插入孔62构成。如上所述,第二端子52利用螺钉54固定于侧面部15。第二端子52例如具有与插拔方向Y交叉的平面内的浮动量为1mm左右的浮动构造。
也可以将形成于侧面部15的贯通孔直接作为插入孔62,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贯通孔的周缘安装承接构件63而构成插入孔62。承接构件63利用螺钉64固定于侧面部15。形成于承接构件63的插入孔62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插入孔62也可以为正圆形状的孔,但考虑到定位销61与插入孔6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移,优选设为这样的长孔。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定位销61与插入孔62的组为一个,但也可以将该组设置为两个以上。另外,连接器部不局限于两个,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
这里,参照图7,对具备上述结构的连接器构造1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连接器构造1的俯视图,(a)~(c)中示出连接步骤。
如图7的(a)所示,首先,向机架16内插入控制器13,使得设置有第一端子42及第二端子52的控制器13的壳体14的侧面部15朝向连接器面板30的主壁部31侧且相对于主壁部31大致平行。控制器13载置在固定有连接器面板30的基底面板37上,并且插入孔62是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因此,容易进行定位销61与插入孔62的上下方向的对位。即,只要专注于横向的对位即可。
尤其是进行横向的对位,使得:使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接近于连接器面板30,将固定于基底部70的基底主体70a的定位销61向形成于控制器13的侧面部15的插入孔62插入。如图7的(a)所示,若为定位销61插入到插入孔62的状态,则各连接器部的对位自动地完成。因此,若在定位销61插入到插入孔62的状态下使控制器13沿着插拔方向Y向连接器面板30侧移动,则如图7的(b)及(c)所示,将各连接器部连接。
如图7的(b)及(c)所示,在连接器构造1中,在将第二连接器单元50的第二连接器51与第二端子52连接之后,将第一连接器单元40的第一连接器41与第一端子42连接。通过先从与插拔方向Y交叉的平面内的浮动量少的第二连接器部进行连接,从而能够顺畅地将各连接器部连接。当将第一连接器部连接后,将定位销61向插入孔62较深地插入,使基底部70的阻挡件70b与侧面部15抵接。
在第一连接器部的连接完成的状态下,当控制器13接近于连接器面板30时,弹簧76被压缩,基底部70向主壁部31侧移动。由于第一连接器部的对位完成,因此,若在该状态下使控制器13沿着插拔方向Y移动,则第一连接器部被连接。如以上那样,根据连接器构造1,即便无法目视各连接器部的位置,也能够将多个连接器部迅速且可靠地连接。
附图标记说明:
1 连接器构造;10 蓄电装置;11 电池模块;12 风扇;13 控制器;14 壳体;15 侧面部;16 机架;17 底部框;18 加强框架;19 顶棚框;20、21、22、23 支柱;24、25 安装孔;26侧面板;27 后面板;28 管道空间;29 间隙;30 连接器面板;31 主壁部;32、33 固定部;34电力线缆;35 信号线缆;36 风扇用线缆;37 基底面板;38 螺钉;40 第一连接器单元;41第一连接器;42 第一端子;43、44 螺钉;50 第二连接器单元;50A 面板侧第二连接器单元;50B 控制器侧第二连接器单元;51 第二连接器;52 第二端子;54 螺钉;61 定位销;61s 前端部;62 插入孔;63 承接构件;64 螺钉;70 基底部;70a 基底主体;70b 阻挡件;72 支承销;73 支承构件;74 螺母;76 弹簧;77 凹部;78 开口部;79 凸缘部。

Claims (12)

1.一种连接器构造,用于将设置于面板的连接器与电气设备电连接,所述连接器构造具备:
第一连接器单元,其包括设置于所述面板的第一连接器、及设置于与所述面板对置配置的所述电气设备的侧面部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第一端子;以及
第二连接器单元,其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分离地设置于所述面板的第二连接器、及与所述第一端子分离地设置于所述侧面部且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的第二端子,
所述第二连接器单元具有:设置于所述面板侧且比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向所述电气设备的所述侧面部侧延伸的定位销;以及形成于所述侧面部的所述定位销的插入孔,
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定位销插入到所述插入孔时分别能够连接,
由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端子构成的第一连接器部相较于由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端子构成的第二连接器部,在与该各连接器部的插拔方向交叉的平面内的浮动量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构造,其中,
所述定位销具有随着接近前端而缩径的尖端越来越细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构造,其中,
所述插入孔是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4.一种连接器构造,用于将设置于面板的连接器与电气设备电连接,所述连接器构造具备:
第一连接器单元,其包括设置于所述面板的第一连接器、及设置于与所述面板对置配置的所述电气设备的侧面部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第一端子;以及
第二连接器单元,其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分离地设置于所述面板的第二连接器、及与所述第一端子分离地设置于所述侧面部且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的第二端子,
所述第二连接器单元具有:设置于所述面板侧且比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向所述电气设备的所述侧面部侧延伸的定位销;以及形成于所述侧面部的所述定位销的插入孔,
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定位销插入到所述插入孔时分别能够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器单元具有:
基底部,其固定有所述第二连接器及所述定位销;
支承销,其将所述基底部以能够沿插拔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面板;
弹簧,其对所述基底部向所述电气设备的所述侧面部侧施力;
形成于所述面板的开口部;以及
从所述开口部的上缘部沿所述插拔方向延伸的凸缘部,
所述定位销贯穿所述基底部并穿过所述开口部而与所述凸缘部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构造,其中,
所述支承销在所述基底部的下部分别固定于横向两侧,
所述定位销在所述基底部的上部固定于横向中央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构造,其中,
所述定位销具有随着接近前端而缩径的尖端越来越细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构造,其中,
所述插入孔是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8.一种蓄电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连接器构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多个电池模块;
风扇,其对各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冷却;
控制器,其对各所述电池模块及所述风扇进行控制;以及
所述面板,其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器及所述第二连接器,
在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分别连接有与各所述电池模块及所述风扇相连的电缆,
所述连接器构造将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多个电池模块;以及
所述面板,其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器及所述第二连接器,
所述连接器构造将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将所述多个电池模块并排地收容的机架,
所述面板固定于所述机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面板固定于所述机架,使得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分别连接的电缆向所述机架的后方延伸。
CN201780050678.2A 2016-10-28 2017-10-23 连接器构造及蓄电装置 Active CN1096438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1355 2016-10-28
JP2016-211355 2016-10-28
PCT/JP2017/038112 WO2018079460A1 (ja) 2016-10-28 2017-10-23 コネクタ構造及び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43872A CN109643872A (zh) 2019-04-16
CN109643872B true CN109643872B (zh) 2021-03-16

Family

ID=62024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0678.2A Active CN109643872B (zh) 2016-10-28 2017-10-23 连接器构造及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3794B2 (zh)
JP (1) JP6883772B2 (zh)
CN (1) CN109643872B (zh)
WO (1) WO20180794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80995B1 (ko) * 2017-11-16 2021-07-2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커넥터가 설치된 하우징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EP4016660A4 (en) * 2019-08-27 2023-06-28 Lg Energy Solution, Ltd. Battery rack having fixing frame and power storage apparatus
CN113115527B (zh) * 2020-01-13 2023-01-03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单元
US11165183B2 (en) * 2020-02-28 2021-11-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nnector cover with separate activation and latching mechanisms
JP7532822B2 (ja) 2020-03-13 2024-08-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および蓄電池ユニット
CN112520046A (zh) * 2020-06-22 2021-03-19 苏州极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无人机
CN112072019A (zh) * 2020-08-19 2020-12-11 约肯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推进器电池包、数显系统密封连接结构
US11876323B2 (en) * 2021-08-16 2024-01-16 Quanta Computer Inc. Adjustable plate modules for aligning connect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56473Y2 (zh) * 1978-04-04 1982-12-04
US4853830A (en) 1988-03-17 1989-08-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ree stage self alignment structure and method
JPH04129178A (ja) * 1990-09-19 1992-04-30 Fujitsu Ltd 電子装置
JPH065153U (ja) * 1992-06-23 1994-01-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挿抜コネクタ
US5605150A (en) * 1994-11-04 1997-02-25 Physio-Control Corporation Electrical interface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physiological instrument having separable components
US8084154B2 (en) * 2007-02-08 2011-12-27 Karl Frederick Scheucher Battery pack safety and thermal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072421B2 (ja) * 2007-04-25 2012-11-14 スリオ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1931139B (zh) * 2010-08-03 2012-08-2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连接插件
CN201797160U (zh) * 2010-09-15 2011-04-13 贵阳普天物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充电的自动拔插装置
EP2712006B1 (en) * 2011-05-17 2017-09-27 Nissan Motor Co., Ltd Battery pack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03117365B (zh) * 2011-11-16 2015-04-01 贵阳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载电池内外箱的连接方法及结构
JP5247896B2 (ja) 2012-01-04 2013-07-2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CN202797462U (zh) * 2012-08-30 2013-03-13 李立国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连接器
JP6108487B2 (ja) 2012-11-06 2017-04-05 Nec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ラック構造、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ラック構造の組立方法
CN203056262U (zh) * 2012-12-10 2013-07-10 浙江中杭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弹簧式游动插座
WO2014113933A1 (zh) * 2013-01-23 2014-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盲插集成连接器
CN103326183B (zh) * 2013-06-07 2015-05-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带缓冲装置的自校准电连接器
JP5908934B2 (ja) * 2014-02-21 2016-04-2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CN104659307B (zh) * 2015-02-13 2017-05-03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可快速更换的恒温矩阵式储能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83794B2 (en) 2021-11-23
CN109643872A (zh) 2019-04-16
JPWO2018079460A1 (ja) 2019-09-19
WO2018079460A1 (ja) 2018-05-03
JP6883772B2 (ja) 2021-06-09
US20190190203A1 (en) 2019-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43872B (zh) 连接器构造及蓄电装置
EP2919569A1 (en) Rack structure, power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rack structure
US9265175B2 (en) Fan chassis, fan uni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50303419A1 (en) Battery Shelf Assembly, Power Storage System, and Assemblying Method of Battery Shelf Assembly
CN108700607B (zh) 具有底板模块的传送装置
CN101364673B (zh) 电连接系统
US9591781B2 (en) Floating daughter card system
US9281616B2 (en) Connector
CN110088935B (zh) 机架型电源装置
TWI485946B (zh) 蓄電裝置
US2014010478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mbination thereof
TW201340487A (zh) 用於在匹配運作期間對準通訊連接器之連接器組件
CN112394780A (zh) 服务器和具有其的数据中心
CN107911984A (zh) 一种用于高强度振动环境的快装模块化机箱
KR20170092740A (ko) 전지팩의 일체형 센싱보드
JP2020035733A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201526567U (zh) 模块间的拼接结构
CN110679003A (zh) 蓄电池单元
KR20130094333A (ko) 커넥터 어셈블리
CN220324848U (zh) 定位组件、电快插连接结构及电控设备
CN217648289U (zh) 一种定位装置
CN219917751U (zh) 一种模块化系统柜中系统端连接器定位工装
CN219201703U (zh) 测试单元及测试装置
CN216979703U (zh) 插拔电路板底座和计算机子板
CN219574307U (zh) 用于板卡的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