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564304B - 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4304B
CN109564304B CN201780049972.1A CN201780049972A CN109564304B CN 109564304 B CN109564304 B CN 109564304B CN 201780049972 A CN201780049972 A CN 201780049972A CN 109564304 B CN109564304 B CN 1095643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nisotropic
diffusing layer
diffus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997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64304A (zh
Inventor
村田亮
片桐裕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moegaw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moegawa Pap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moegawa Pap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moegawa Pap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64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4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64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4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8Refrac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02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 G02F2202/022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polymeric
    • G02F2202/023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polymeric curab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以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不仅在预定观察位置(例如画面正面方向)而且在从预定观察位置(例如画面正面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上也不会降低可视性,减少图像的亮度变化,从而能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的漫射性根据光的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且至少使入射的光被反射层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透射,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漫射膜层叠体至少具备直线透射率根据上述光的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和设于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一个面侧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在其内部具有矩阵区域和由多个柱状构造体构成的柱状区域,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散射中心轴角度相对于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法线方向为-5°以上+5°以下,从观察上述反射光的一侧依次设有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上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Description

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以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电子书籍阅读器等中利用进行反射型显示的显示装置(以下称作“反射型显示装置”。)。此处,反射型显示是反射外部光来显示图像的显示方式,例如有使用胆甾型液晶的显示方式、使用电润湿的显示方式、基于微囊的电泳的显示方式、以及电子粉流体的显示方式等。
反射型显示装置与具有背光灯的透射式液晶显示装置、EL(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器等自发光型显示装置相比不具有背光灯,从而低耗电量是最大的特征。并且,在太阳光等较强的外部光下能够观察清晰的图像,而在室内等有限的外部光下,难以获得充足的亮度,从而有可视性降低的特征。
在反射型显示装置中,一直以来,为了减少反射外部光的反射部件的金属光泽感等,一般在显示画面上设置漫射层(漫射膜)。
另外,公知一种反射型显示装置,其使用各向异性散射层,使反射外部光而成的反射光优先在有限的方向上漫射,以获得充足的亮度作为目的(例如专利文献1)。
此处,在利用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利用者(观察者)使用作为反射型显示装置的例如平板终端等来观看画面的情况下,配合利用者(观察者)的姿势而利用者(观察者)以与平板终端等正对的方式观看。此时,期望画面正面方向的亮度充足。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反射型显示装置中使用各向异性散射层,来使镜面反射方向的光较大地漫射,从而提高画面正面方向的亮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425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利用者(观察者)并非始终且严格地正对平板终端等,利用者(观察者)的姿势根据时间而变化,由此有时也从稍微倾斜的方向观看画面。
也就是说,不仅在预定观察位置(例如正面方向),在从预定观察位置稍微倾斜的方向(例如10°左右的倾斜),也期望使与预定观察位置相同程度的亮度的光漫射,但在现有的反射型显示装置所使用的漫射层(漫射膜)、各向异性散射层中,是预定观察位置的亮度特别高的结构,从而因利用者(观察者)的姿势变化等,观察位置变化至从预定观察位置稍微倾斜的方向,此时有感到亮度的降低(画面变暗)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显示品质优异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以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不仅在预定观察位置(例如画面正面方向),在从预定观察位置(例如画面正面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上,也不会降低可视性,减少图像的亮度变化,从而能够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的漫射性根据光的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至少使入射的光被反射层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透射,上述光漫射膜层叠体的特征在于,上述光漫射膜层叠体至少具备: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其直线透射率根据上述光的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以及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其设于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一个面侧,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在其内部具有矩阵区域和由多个柱状构造体构成的柱状区域,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散射中心轴角度相对于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法线方向为-5°以上+5°以下,从观察确认上述反射光的一侧依次设有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上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不仅在预定观察位置(例如画面正面方向),在从预定观察位置(例如画面正面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上,也不会降低可视性,减少图像的亮度变化,从而能够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具有柱构造以及百叶板构造的多个柱状构造体(柱状区域)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构造、以及入射至上述各向异性光学膜的透射光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光漫射性的评价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向图1所示的柱构造以及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入射的入射光角度与直线透射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漫射区域和非漫射区域的曲线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中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中的散射中心轴的三维极坐标显示。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配置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评价在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3中获得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漫射性的评价结果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在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1~3中获得的光漫射膜层叠体或者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测定方法的图。
图10是示出利用图9所示的测定方法对在实施例1~4中获得的光漫射膜层叠体进行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测定结果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利用图9所示的测定方法对在比较例1~3中获得的光漫射膜层叠体或者各向异性光学膜进行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测定结果的曲线图。
图12是示出相对于在实施例1中获得的光漫射膜层叠体,使光源的角度变化而测定出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测定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并按照以下的顺序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主要术语的定义
1.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构造和特性
1-1.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基本构造
1-2.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特性
2.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结构
2-1.整体结构
2-2.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
2-2-1.柱状构造体123
2-2-2.柱状构造体123的长宽比
2-2-3.柱状构造体123的平均短径以及平均长径
2-2-4.形成柱状构造体123的区域的厚度
2-3.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性质
2-3-1.直线透射率
2-3-2.漫射宽度
2-3-3.散射中心轴
2-3-4.折射率
2-3-5.雾度值
3.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
3-1.树脂母材
3-2.微粒、其它成分
3-3.折射率
3-4.平均粒径
3-5.含有量
3-6.雾度值
3-7.全光线透射率
4.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配置结构(光漫射膜层叠体30)
5.实施例
〈〈〈0.主要术语的定义〉〉〉
此处,关于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预先定义主要术语。
“各向异性光学膜”包括在向异性光漫射层为单层(仅一层)的情况、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层叠两层以上而构成的情况(此时,各向异性光漫射层间也可以经由粘合层等层叠)等。因此,例如,在各向异性光漫射层为单层的情况下,单层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是指各向异性光学膜。
“各向异性光学膜”具有光的漫射、透射以及漫射分布有根据光的入射角度而变化的入射光角度依赖性的各向异性以及指向性(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因此,与没有入射光角依赖性的指向性漫射膜、各向同性漫射膜、取向至特定方位的漫射膜不同。
“低折射率区域”和“高折射率区域”是因本发明的构成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材料的局部折射率的高低差而形成的区域,且是示出与其它区域相比折射率低或高的相对区域。上述区域在形成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材料固化时形成。
“散射中心轴”是指与当使向各向异性光学膜入射的入射光角度变化了时光漫射性以该入射光角度为界大致具有对称性的光的入射光角度一致的方向。设为“大致具有对称性”是因为:在散射中心轴相对于膜的法线方向(膜的膜厚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关于光漫射性的光学曲线(后述)并非严格地具有对称性。散射中心轴能够通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截面的倾斜、使入射光角度变化地观察经由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的投影形状来确认。
并且,“线性透射率”一般关于入射至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的直线透射性,是当从某入射光角度入射时直线方向的透射光量与入射的光的光量的比率,由下式表示。
直线透射率(%)=(直线透射光量/入射光量)×100
并且,在本发明中,不区别使用“散射”和“漫射”这二者,二者表示相同的意思。另外,“光聚合”以及“光固化”的意思是光聚合性化合物因光而进行聚合反应,以同义词的方式使用这二者。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标注有同一符号的结构要素实际上具有相同的构造或者功能。
〈〈〈1.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构造和特性〉〉〉
参照图1~图4,作为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前提,对现有技术的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仅为一层的情况下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构造和特性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柱构造以及百叶板构造的多个柱状构造体(柱状区域)的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构造、以及入射至上述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透射光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漫射性的评价方法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向图1所示的柱构造以及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入射的入射光角度与直线透射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图4是用于说明漫射区域和非漫射区域的曲线图。
〈〈1-1.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基本构造〉〉
各向异性光学膜是在膜的膜厚方向(法线方向)上形成有折射率与膜的矩阵区域的折射率不同的区域的膜。折射率不同的区域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但例如有各向异性光学膜(柱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各向异性光学膜(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等,其中,如图1的(a)所示,在各向异性光学膜10的矩阵区域11中,形成有呈短径与长径的长宽比较小的柱状(例如棒状)的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柱状构造体13(柱状区域),并且如图1的(b)所示,在各向异性光学膜20的矩阵区域21中,形成有呈长宽比较大的柱状(例如大致板状)的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柱状构造体23(柱状区域)。
〈〈1-2.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特性〉〉
具有上述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是光漫射性根据朝向该膜的入射光角度而不同的光漫射膜、即具有入射光角度依赖性的光漫射膜。在以预定入射光角度入射至该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与折射率不同的区域的取向方向(例如柱构造中的多个柱状构造体13的延伸方向(取向方向)、百叶板构造中的多个柱状构造体23的高度方向(各向异性光学膜的膜厚方向或者法线方向))大致平行的情况下,优先漫射,并在不与该方向平行的情况下,优先透射。
此处,参照图2及图3,更具体地对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漫射性进行说明。此处,以上述的柱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和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的光漫射性为例进行说明。
光漫射性的评价方法如下进行。首先,如图2所示,将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配置于光源1与检测器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来自光源1的照射光I从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平面的法线方向入射的情况下,将入射光角度设为0°。并且,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配置为能够以直线V为中心任意旋转,并且光源1以及检测器2被固定。即,根据该方法,在光源1与检测器2之间配置有样本(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能够一边以样本表面的直线V为中心轴使角度变化一边测定直进地透射样本而进入检测器2的直线透射率。
在选择图1的TD方向(各向异性光学膜在宽度方向上的轴)作为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的直线V的情况下,分别评价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的光漫射性,图3示出所获得的光漫射性的评价结果。图3示出使用图2所示的方法而测定出的图1所示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所具有的光漫射性(光散射性)的入射光角度依赖性。图3的纵轴示出作为表示散射的程度的指标的直线透射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当入射了预定光量的平行光线时在与入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出射的平行光线的光量的比例,更具体为,直线透射率=(有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的情况下的检测器2的检测光量(入射的光的直线方向的透射光量)/没有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的情况下的检测器2的检测光量(入射的光的光量))×100,横轴示出向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入射的入射光角度。图3中的实线示出柱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的光漫射性,虚线示出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的光漫射性。此外,入射光角度的正负示出使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旋转的方向相反。
如图3所示,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具有直线透射率根据入射光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光漫射性的入射光角度依赖性。此处,如图3所示,以下,将示出光漫射性的入射光角度依赖性的曲线称作“光学曲线”。光学曲线并非直接地表现光漫射性,但若解释为因直线透射率降低而相反地漫射透射率增加(增大),则可以说大致示出光漫射性。换言之,入射的光的漫射透射率随着直线透射率降低而增加。具体地,在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中,示出如下谷形光学曲线:当将柱状区域13、23的散射中心轴方向的入射光角度设为0°时,在-20°~+20°的入射光角度时,直线透射率暂时地相对变低,具有最小值,随着该入射光角度(的绝对值)变大,直线透射率变大,在-60°~-30°或者+30°~+60°的入射光角度时,直线透射率具有最大值。这样,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使入射光在接近散射中心轴方向的-20°~+20°的入射光角度范围内较强地漫射,但在入射光角度的绝对值比上述值大的入射光角度范围内,有漫射变弱而直线透射率变高的性质。
此处,如图3所示,在某角度范围内,具有光的漫射优先的性质(光学曲线),并在其它角度范围内,具有光的透射优先的性质(光学曲线),将上述那样的性质称作“各向异性”。即,是指光的漫射以及透射依赖于光的入射光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将光的漫射分布根据漫射角度而不同的性质称作“指向性”,但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光的漫射分布示出不仅根据漫射角度而不同,还具有根据光的入射光角度而变化的入射光角度依赖性的漫射分布。也就是说,光的漫射、透射以及漫射分布具有有根据光的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入射光角度依赖性的各向异性以及指向性。
并且,以下,将相对于最大直线透射率与最小直线透射率的中间值的直线透射率的两个入射光角度的角度范围称作漫射区域(将该漫射区域的宽度称作“漫射宽度”),并将除此以外的入射光角度范围称作非漫射区域(透射区域。
此处,参照图4,以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为例,对漫射区域和非漫射区域进行说明。图4示出图3的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的光学曲线,如图4所示,相对于最大直线透射率(图4的例子中,直线透射率约为78%)与最小直线透射率(图4的例子中,直线透射率约为6%)的中间值的直线透射率(图4的例子中,直线透射率约为42%)的两个入射光角度之间(图4所示的光学曲线上的两个黑点位置的两个入射光角度的内侧)的入射光角度范围成为漫射区域(光的漫射优先),除此以外(图4所示的光学曲线上的两个黑点位置的两个入射光角度的外侧)的入射光角度范围成为非漫射区域(光的透射优先)。
在柱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中,观察图1的(a)的透射光的状态可知,透射光大致呈圆形,在MD方向和TD方向上示出大致相同的光漫射性。即,在柱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中,在方位上观察漫射时,漫射具有各向同性。并且,如图3的实线所示,即使改变入射光角度,光漫射性(尤其是非漫射区域与漫射区域的边界附近的光学曲线)的变化也比较平缓,从而有不会因亮度的突然变化而产生不协调感的效果。然而,在各向异性光学膜10中,与图3的虚线所示的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的光学曲线比较可理解,由于非漫射区域的直线透射率较低,所以也有显示特性(亮度、对比度等)稍微降低的问题。并且,柱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与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相比,也有漫射区域的宽度较窄的问题。此外,其特性在于,由于设为柱构造,所以没有基于方位角的漫射的指向性,但相对于漫射的分布具有指向性。
另一方面,在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中,观察图1的(b)的透射光的状态可知,透射光大致呈针状,在MD方向和TD方向上光漫射性较大地不同。即,在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中,漫射具有漫射特性根据方位角而较大地不同的指向性。具体地,在图1的(b)所示的例子中,在MD方向上,与柱构造的情况相比漫射较宽,但在TD方向上,与柱构造的情况相比漫射较窄。并且,如图3的虚线所示,若改变入射光角度,则(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TD方向上)光漫射性(尤其是非漫射区域与漫射区域的边界附近的光学曲线)的变化极其陡峭,从而在将各向异性光学膜20应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显现为亮度的突然变化,有产生不协调感的担忧。除此之外,百叶板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也有容易产生光的干涉(彩虹)的问题。然而,在各向异性光学膜20中,非漫射区域的直线透射率较高,有能够提高显示特性的效果。尤其是,通过使优先的漫射的方位(图1的(b)中的MD方向)与想要扩大视场角的方向一致,能够在计划的特定方向上扩大视场角。
〈〈〈2.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结构〉〉〉
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中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此外,以下,在设为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情况,有时简单地示出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
〈〈2-1.整体结构〉〉
如图5所示,各向异性光学膜100是具有直线透射率根据入射光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各向异性光学膜。
以下,对这样的具有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进行详细说明。
〈〈2-2.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
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具有柱构造(与图1的(a)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直线透射率根据入射光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光漫射性。并且,如图5所示,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由包括光聚合性化合物在内的组成物的固化物构成,具有矩阵区域121、和折射率与该矩阵区域121的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柱状构造体123(柱状区域)。多个柱状构造体123和矩阵区域121具有不规则的分布、形状,但通过遍及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整个面地形成,所获得的光学特性(例如直线透射率等)变得大致相同。由于多个柱状构造体123和矩阵区域121具有不规则的分布、形状,所以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较少产生光的干涉(彩虹)。该柱状构造体123的取向方向(延伸方向)P形成为与散射中心轴平行,并以使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具有所希望的直线透射率以及漫射性的方式适当地决定。此外,对于散射中心轴与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平行而言,满足折射率的法则(Snell的法则)即可,不需要严格地平行。在Snell的法则中,在从折射率n1的媒介物向折射率n2的媒介物的界面入射光的情况下,该入射光角度θ1与折射角θ2之间成立n1sinθ1=n2sinθ2的关系。例如,当设为n1=1(空气),n2=1.51(各向异性光学膜)时,在入射光角度为30°的情况下,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折射角)约为19°,但这样,若即使入射光角度与折射角不同也满足Snell的法则,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在平行的概念内。
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柱状构造体123的取向方向与膜的膜厚方向(法线方向)大致一致。该情况下的大致一致表示相对于法线方向成-5°以上+5°以下地延伸。在该情况下,在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中,入射光在接近法线方向的入射光角度范围(漫射区域)内较强地漫射,但在此以上的入射光角度范围(非漫射区域)内有漫射变弱而直线透射率变高的性质。
<2-2-1.柱状构造体123>
本实施方式的柱状构造体123作为多个柱状的构造体而设置在矩阵区域121中,各个柱状构造体123分别形成为取向方向与散射中心轴平行。因此,同一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中的多个柱状构造体123形成为相互平行。
矩阵区域121的折射率与柱状区域的折射率不同即可,但折射率以何种程度不同是没有特别限定的,是相对的。在矩阵区域121的折射率比柱状区域的折射率低的情况下,矩阵区域121成为低折射率区域。相反,在矩阵区域121的折射率比柱状区域的折射率高的情况下,矩阵区域121成为高折射率区域。
如图5所示,柱状构造体123的与取向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具有短径SA和长径LA。柱状构造体123的截面形状优选满足后述的长宽比的范围(小于2)。例如,图5中,柱状构造体123的截面形状示出为圆形,但柱状构造体123的截面形状不限定于圆形,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为椭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它们的混合形状等。
〈2-2-2.柱状构造体123的长宽比〉
多个柱状构造体123优选为,短径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径)与平均长径LA的平均值(平均长径)的长宽比(=平均长径/平均短径)小于2,更优选为小于1.5,进一步优选为小于1.2。
在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中,通过使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平均短径与平均长径的长宽比均在上述优选范围内,能够以更高的水平获得平衡良好地具有各种特性的各向异性光学膜。
〈2-2-3.柱状构造体123的平均短径以及平均长径〉
并且,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短径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径)优选为0.5μm以上,更优选为1.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上。另一方面,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短径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径)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4.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上述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平均短径的下限值以及上限值能够适当地组合。
另外,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长径LA的平均值(平均长径)优选为0.5μm以上,更优选为1.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上。另一方面,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长径LA的平均值(平均长径)优选为8.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上述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平均长径的下限值以及上限值能够适当地组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中,通过使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平均短径以及平均长径均在上述优选范围内,能够以更高的水平获得平衡良好地具有各种特性的各向异性光学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短径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径)以及长径LA的平均值(平均长径)通过如下方法求解即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表面,计测任意选择出的100个柱状构造体123的短径SA、长径LA,并求解它们的平均值。并且,作为柱状构造体的长宽比,使用在上述中求出的长径LA的平均值(平均长径)除以短径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径)所得的值。
〈2-2-4.形成柱状构造体123的区域的厚度〉
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厚度T优选为10μm~200μm,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小于100μm,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且小于50μm。在厚度T超过200μm的情况下,不仅更加花费材料费,UV照射所花费的费用也增加,从而成本增加,不仅如此,还因厚度T方向上的漫射性增加,容易引起图像模糊、对比度降低。并且,在厚度T小于10μm的情况下,有时光的漫射性以及聚光性难以变得充足。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厚度T在该规定范围内,能够减少成本的问题,在光的漫射性以及聚光性方面优异,并且,因厚度T方向上的光漫射性降低,难以产生图像模糊,对比度也变高。
〈〈2-3.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性质〉〉
如上所述,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具有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更具体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具有柱构造(优选为具有长宽比小于2的柱状区域的区域)。以下,对这样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性质进行说明。
〈2-3-1.直线透射率〉
此处,当将以直线透射率成为最大的入射光角度入射至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光的直线透射率定义为“最大直线透射率”时,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最大直线透射率为15%以上且小于90%,优选为20%以上且小于90%,更优选为30%以上且小于90%,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且小于90%,特别优选为70%以上且小于90%。
此外,能够将以直线透射率最小的入射光角度入射至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光的直线透射率定义为“最小直线透射率”。此外,最小直线透射率优选为10%以下。
通过使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最大直线透射率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具有适当的各向异性,从而能够扩大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应用范围。例如,在显示装置使用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情况下,若各向异性过强,则MD方向上的光的漫射、聚光性极其优异,但有TD方向上的光的漫射、聚光性容易变得不充分的问题。本实施方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具有上述的最大直线透射率,从而维持MD方向上的优异的光的漫射、聚光性,并且充分具备TD方向上的光的漫射、聚光性。
此处,能够利用上述的图2所示的方法来测定直线透射光量以及直线透射率。即,使图2所示的直线V与图5所示的C-C轴一致,并每隔入射光角度地测定直线透射光量以及直线透射率(将法线方向设为0°)。能够根据所获得的数据来获得光学曲线,并且能够根据该光学曲线来求解最大直线透射率以及最小直线透射率。
并且,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最大直线透射率以及最小直线透射率能够通过制造时的设计参数来调整。作为参数的例子,可以举出涂膜的组成、涂膜的膜厚、在构造形成时对涂膜赋予的温度等。通过适当地选择并调制涂膜的组成的构成成分,来使最大直线透射率以及最小直线透射率变化。在设计参数中,膜厚越厚则最大直线透射率以及最小直线透射率越容易变低,并且越薄则越容易变高。温度越高则最大直线透射率以及最小直线透射率越容易变低,并且越低则越容易变高。通过上述参数的组合,能够分别适当地调节最大直线透射率以及最小直线透射率。
〈2-3-2.漫射宽度〉
利用上述方法来求解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最大直线透射率和最小直线透射率,并求解最大直线透射率与最小直线透射率的中间值的直线透射率。读取相对于该中间值的直线透射率的两个入射光角度。在光学曲线中,将法线方向设为0°,以负方向以及正方向示出入射光角度。因此,有时入射光角度以及与交点对应的入射光角度具有负值。若两个交点的值具有正的入射光角度值和负的入射光角度值,则负的入射光角度值的绝对值与正的入射光角度值的和成为入射光的漫射区域的角度范围亦即漫射宽度。在两个交点的值二者均为正的情况下,从更大的值减去更小的值后的差成为入射光角度的角度范围亦即漫射宽度。在两个交点的值二者均为负的情况下,取得各自的绝对值,从更大的值减去更小的值后的差成为入射光角度的角度范围亦即漫射宽度。
〈2-3-3.散射中心轴〉
接下来,参照图6对各向异性光漫射层中的散射中心轴P进行说明。图6是用于说明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中的散射中心轴P的三维极坐标显示。
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具有至少一个散射中心轴,但如上所述,该散射中心轴是指与当使向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入射的入射光角度变化了时光漫射性以该入射光角度为界大致具有对称性的光的入射光角度一致的方向。此外,测定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光学曲线,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该光学曲线中的漫射区域的中央部,或者当将与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膜厚方向)设为法线方向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向异性光漫射层截面形状中的柱状构造体倾斜角度,获得此时的入射光角度(散射中心轴角度)。此外,在本发明中,散射中心轴角度与柱状构造体倾斜角度设为相同意思。
具体地,根据图6所示的三维极坐标显示,当将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表面设为xy平面并将法线设为z轴时,上述散射中心轴能够由极角θ和方位角
Figure BDA0001969877520000141
表现。也就是说,图6中的Pxy能够指投影至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表面的散射中心轴的长度方向。
并且,柱状构造体123的散射中心轴P的极角θ(即散射中心轴角度)优选为-5°~+5°,更优选为-3°~+3°。当然,最优选为±0°。当散射中心轴角度比+5°大或小于-5°时,无法充分提高反射显示装置正面方向的亮度。
<2-3-4.折射率>
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通过使包括光聚合性化合物在内的组成物固化而成,但作为该组成物,能够使用如下组合。
(1)使用单一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
(2)混合使用多个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
(3)混合使用单一或者多个光聚合性化合物和不具有光聚合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组合
在上述任一组合中,都推测出因光照射而在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中形成折射率不同的微米级的微小构造,由此认为发现了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特异的各向异性光漫射特性。因此,上述(1)中,优选光聚合的前后的折射率变化较大,并且,(2)、(3)中,优选组合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材料。此外,此处的折射率变化、折射率的差优选为示出0.01以上的变化、差,更优选为示出0.05以上的变化、差,进一步优选为示出0.10以上的变化、差。
此处,在矩阵区域121的折射率比柱状构造体123的折射率高的情况下,矩阵区域121成为高折射率区域,柱状构造体123成为低折射率区域。矩阵区域121(高折射率区域)与多个柱状构造体123(低折射率区域)的折射率的差例如优选为0.01~0.20的范围,更优选为0.03~0.2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05~0.15。当折射率的差小于0.01时,无法发现充足的各向异性散射性,相反当超过0.20时,产生光的干涉(彩虹),可视性降低,从而均不推荐。
<2-3-5.雾度值>
各向异性光漫射层120的雾度值优选为6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并且,特别优选为小于98%。此处,雾度值(Hz,%)是基于JIS K7105来测定漫射透射率(%)以及全光线透射率(%)并通过下式计算出的值。Hz(%)=(漫射透射率/全光线透射率)×100
〈〈〈3.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例如图7)是以具有透光性的树脂作为母材、并含有利用与母材的折射率差来使光漫射的微粒的层。该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不依赖于光的入射角度地使光漫射,并且漫射性不具有方向性。更具体地,在通过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使光漫射了的情况下,漫射出的光(出射光)中在与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平行的面内的、该光的漫射程度(漫射光扩散的形状)具有不会因同面内的方向而变化的性质。
〈〈3-1.树脂母材〉〉
作为构成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树脂,一直以来,公知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等,但从光学的透明性较高、加工性良好、比较廉价等方面看,特别优选丙烯酸系树脂。另外,也可以对树脂赋予粘合性,以便容易进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与其它部件(例如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层压。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由丙烯酸系树脂构成的粘合剂。
〈〈3-2.微粒、其它成分〉〉
并且,作为混合、分散在树脂中的微粒,优选折射率与作为母材的树脂的折射率不同的微粒,并且为了防止透射光的染色,优选无色或者白色的微粒,例如可以举出无机微粒、白色颜料、树脂微粒等。具体地可以举出二氧化硅微粒、氧化铝微粒、锆微粒、有机硅微粒、丙烯酸树脂微粒、聚苯乙烯树脂微粒、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微粒、聚乙烯树脂微粒、环氧树脂微粒等。另外,根据需要,能够在树脂中混合金属螯合物系、异氰酸酯系、环氧系等交联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来使用。
另外,作为用于形成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其它成分,除光引发剂、热固化引发剂等引发剂、溶剂之外,根据需要能够添加增稠剂、表面活性剂、分散剂、增塑剂、流平剂等。
〈〈3-3.折射率〉〉
作为母材的树脂的折射率(基于JIS K-7142的B法)与微粒的折射率的差优选为0.01~0.30的范围,尤其是更优选为0.02~0.20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丙烯酸系粘合剂的折射率(高折射率区域)和有机硅树脂微粒(低折射率区域)。有机硅树脂微粒的折射率为1.40~1.45,具有比丙烯酸系粘合剂的折射率的1.45~1.55稍低的折射率,因此,与其它材料相比,透光率较高,后方散射、偏振光消除也较少,从而非常适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
〈〈3-4.平均粒径〉〉
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1~20μm,更优选为1~10μm。当平均粒径小于0.1μm时,光漫射性能较低,可见光反射板的金属光泽,从而得不到白纸性能(paper whiteproperty)。另一方面,若平均粒径超过20μm,则粒子过于粗大,画面的背景可见梨皮花纹、眩光,对比度降低。根据库尔特计数法来测定此处所述的平均粒径。
〈〈3-5.含有量〉〉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中的微粒的含有量优选为5.0~50.0重量%,更优选为7.5~45重量%。当含有量小于5.0重量%时,光漫射性降低,并且若超过50.0重量%,则难以在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中均匀地分散微粒,光漫射性等光学特性降低。
〈〈3-6.雾度值〉〉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雾度值优选为40%以上。这是因为:若雾度值小于40%,则无法对后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赋予白纸的质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雾度值更优选为50%以上。此外,雾度值的优选的上限值小于80%。此处,雾度值(Hz,%)是基于JISK7105来测定漫射透射率(%)以及全光线透射率(%)并通过下式计算出的值。Hz(%)=(漫射透射率/全光线透射率)×100
〈〈3-7.全光线透射率〉〉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全光线透射率优选为85%以上。当全光线透射率小于85%时,有后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画面较暗且图像对比度降低的担忧。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全光线透射率更优选为90%以上。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厚度优选为5μm~100μm,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小于50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且小于25μm。
〈〈〈4.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配置结构(光漫射膜层叠体30)〉〉〉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漫射膜层叠体30是层叠有上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层叠体)。光漫射膜层叠体30优选为,在供太阳等外部光入射的面或者观察者的观察侧(外表面侧)配置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并在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背面(与观察侧相反的一面)配置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通过成为这样的配置,能够有效地利用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各向异性,不仅在预定观察位置(例如画面正面方向),在从预定观察位置(例如画面正面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上,也不会降低可视性,能够减少图像的亮度变化,从而能够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例如是柱构造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但是,本发明中的柱构造例如包括具有柱构造与百叶板构造的中间的长宽比(2~40)的柱状构造体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特征在于使用折射率与作为母材的树脂的折射率不同的微粒,并具有不依赖于光的入射角度的漫射性,从而能够补偿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漫射功能。此处,向光漫射膜层叠体30入射的光是太阳光、室内等外部光,不包括来自将光图像投影至屏幕的投光器的光。
如图7所示,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具有一个散射中心轴P,该散射中心轴P优选为相对于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法线方向S(膜的膜厚方向)在-5°以上+5°以下的范围内。此外,在散射中心轴P(将该方向的入射光角度设为0°)与法线方向S一致的情况下,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多个柱状构造体123的取向方向(延伸方向)形成为与散射中心轴P以及法线方向S平行。
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厚度与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厚度的比优选为1:1~10:1,更优选为1:1~5:1,进一步优选为1:1~2:1。
此外,例如也可以经由粘合剂在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外表面侧层叠PET膜等。
这样,光漫射膜层叠体30层叠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而成,更具体为在光漫射膜层叠体30的供太阳等外部光入射的面或者观察者的观察侧(外表面侧)配置有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并在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背面(与观察侧相反的一面)配置有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通过将光漫射膜层叠体30应用于具有未图示的反射部件(例如反射膜、反射板等反射光的反射镜)的例如反射型显示装置,能够使外部光的入射以及反射光的出射时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各向异性效果的阻碍为最小限度,从而能够不降低反射型显示装置的画面正面方向以及从画面正面稍微倾斜的方向的可视性,减少图像的亮度变化。
更具体地,如上所述,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具有在漫射区域内光的漫射优先、并在非漫射区域内光的透射优先的性质。
此处,将相对于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法线方向(膜的膜厚方向)的散射中心轴角度设为+15°,并将相对于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法线方向的太阳等外部光的入射光角度设为-30°。在该情况下,入射光角度与散射中心轴角度的差较大,成为非漫射区域,从而在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内基本不漫射而优先光的透射,到达至反射型显示装置内的作为反射部件的反射层(或者在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内漫射后到达至反射型显示装置内的反射层),之后被反射层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出的反射光从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入射光所入射的面的相反面(各向异性光学膜100背面)入射(根据结构不同,经由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后入射),但在反射光向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入射的入射光角度与散射中心轴角度的差较小的漫射区域的情况(例如相对于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法线方向成+30°的情况)下,在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内较强地漫射。
即,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使入射光仅在预定范围内漫射,从而能够保持恒定的亮度(例如将光漫射膜层叠体30的相对于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为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保持为-10°以上+10°以下等的预定角度)。
如上所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使用具有使光漫射的漫射性的微粒,具有不依赖于光的入射角度地使光漫射、漫射性没有方向性的性质(各向同性)。因此,通过利用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使光各向同性地漫射,能够扩大漫射范围,从而不会降低从正面方向偏离的倾斜方向的可视性。
其结果,光漫射膜层叠体30使入射光仅在预定范围内漫射,从而能够保持恒定的亮度,在远离预定观察位置的位置(例如从画面正面偏离的倾斜方向),也不会降低可视性。
〈〈〈反射型显示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具有反射型的功能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具体的显示方式的例子,能够应用电子粉粒体方式、液晶方式(胆甾型液晶、双稳向列型液晶、像素存储器型液晶等)、电润湿方式、电致变色方式、电泳方式(微囊等)等使用了公知技术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此处,虽是本发明的光漫射膜层叠体30的在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层叠部位,但在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外部光入射面侧(观察者的观察侧、观察反射光的一侧),层叠在比各显示方式中的图像形成部(例如在电泳方式的情况下指微囊部位,在电子粉粒体方式的情况下指电子粉粒体封入部位,在电润湿方式的情况下指水以及油膜封入部位,并在液晶方式的情况下指液晶层等)靠近前侧的平面状基材表面(外部光入射面侧)上。
此处,平面状基材具体是玻璃、树脂成型体、膜等。
对于本发明的光漫射膜层叠体30而言,在平面状基材表面上(观察者的观察侧、观察反射光的一侧)层叠本发明的光漫射膜层叠体30。此时在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平面状基材表面上层叠光漫射膜层叠体30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还是层叠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是没有限定的,但优选以使外部光入射面侧(观察者的观察侧,观察反射光的一侧)成为光漫射膜层叠体30中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并且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图像形成部侧成为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方式层叠在平面状基材表面上。
当以使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图像形成部侧成为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的方式层叠在平面状基材表面上时,则在各向同性光漫射层是粘合剂的情况下,经由各向同性光漫射层200来层叠即可。
另一方面,若以使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图像形成部侧成为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方式层叠在平面状基材表面上,则经由具有透明性的公知技术的粘合剂来层叠即可。
〈〈〈5.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实施例以及比较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任何限定。
根据以下的方法,制成了本发明的光漫射膜层叠体(各向异性光学膜以及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和比较例的光漫射膜层叠体(各向异性光学膜以及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实施例1)
〈各向异性光学膜〉
使用分配器,在厚度100μm的PET膜(东洋纺织公司制,商品名:A4300)的缘部整周,用固化性树脂形成了高度0.04mm的间隔壁。在其中填充下述的光固化性树脂组成物,并用PET膜进行覆盖。
·有机硅·聚氨酯·丙烯酸酯(折射率:1.460,重量平均分子量:5890)20重量部
(RAHN公司制,商品名:00-225/TM18)
·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折射率:1.450)30重量部
(大赛璐DAICEL-CYTEC公司制,商品名Ebecryl145)
·双酚A的EO附加物二丙烯酸酯(折射率:1.536)15重量部
(大赛璐DAICEL-CYTEC公司制,商品名Ebecryl150)
·丙烯酸苯氧基乙酯(折射率1.518)40重量部
(共荣社化学制,商品名:轻质丙烯酸酯PО-A)
·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4重量部
(BASF公司制,商品名:Irgacure651)
加热其两面被PET膜所夹的0.04mm厚的液膜,以照射强度5mW/cm2自上部从液膜面的法线方向垂直地对从UV点光源(浜松光子学公司制,商品名:L2859-01)的落射用照射单元出射的平行UV光线进行一分钟照射,获得在PET膜间形成有具有多个柱状构造的厚度40μm的各向异性漫射层的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
测定剥离PET膜后获得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雾度值的结果是93.1%。并且,评价光漫射性的结果是散射中心轴角度为0°。图8的(a)示出光学曲线(横轴示出入射光角度,纵轴示出直线透射率)。此外,雾度值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的雾度计NDH2000来测定,光漫射性使用GENESIA公司制的测角光度计来测定。
另外,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柱状构造体时,平均短径与平均长径的长宽比为1.0。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对于厚度38μm的离型PET膜(琳得科公司制,商品名:38C),使用逗号涂布机,以使溶剂干燥后的膜厚成为25μm的方式涂工下述成分的涂料,使之干燥来形成各向同性光漫射层,之后层压厚度38μm的离型PET膜(琳得科公司制,商品名:3801),获得带PET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丙烯酸系粘合剂(折射率:1.47,全固体浓度:18.8%,溶剂: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100重量部
(综研化学公司制,商品名:SK Dyne TM206)
·异氰酸酯系固化剂0.5重量部
(综研化学公司制,商品名:L-4)
·环氧系固化剂0.02重量部
(综研化学公司制,商品名:E-5XM)
·有机硅树脂球状微粒(折射率:1.43,平均粒径:4.5μm)7.4重量部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制,商品名:TOSPEARL145)
剥离该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PET膜后测定雾度值的结果是50.0%,全光线透射率是89%。此外,雾度值以及全光线透射率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的雾度计NDH2000来测定。
对于上述各向异性光学膜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将它们彼此层压面中的PET膜剥离后进行层压,获得由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双层构成的实施例1的光漫射膜层叠体。
(实施例2)
〈各向异性光学膜〉
除将间隔壁的高度设为0.05mm之外,与实施例1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相同地进行制作,获得在PET膜上形成有具有多个柱状构造的厚度50μm的各向异性漫射层的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测定剥离PET膜后获得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雾度值的结果是95.6%。并且,评价光漫射性的结果是散射中心轴角度为0°。图8的(b)示出光学曲线(横轴示出入射光角度,纵轴示出直线透射率)。此外,雾度值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的雾度计NDH2000来测定,光漫射性使用GENESIA公司制的测角光度计来测定。
另外,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柱状构造体时,平均短径与平均长径的长宽比为1.0。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除使用下述成分的涂料之外,与实施例1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相同地进行制作,获得带PET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丙烯酸系粘合剂(折射率:1.47,全固体浓度:18.8%,溶剂: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100重量部
(综研化学公司制,商品名:SK Dyne TM206)
·异氰酸酯系固化剂0.5重量部
(综研化学公司制,商品名:L-4)
·环氧系固化剂0.02重量部
(综研化学公司制,商品名:E-5XM)
·有机硅树脂球状微粒(折射率:1.43,平均粒径:4.5μm)20.0重量部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制,商品名:TOSPEARL145)
剥离该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PET膜后测定雾度值的结果是75.0%,全光线透射率是89%。此外,雾度值以及全光线透射率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的雾度计NDH2000来测定。
对于上述各向异性光学膜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将它们彼此的层压面中的PET膜剥离后进行层压,获得由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双层构成的实施例2的光漫射膜层叠体。
(实施例3)
〈各向异性光学膜〉
除将间隔壁的高度设为0.08mm之外,与实施例1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相同地进行制作,获得在PET膜间形成有具有多个柱状构造的厚度80μm的各向异性漫射层的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测定剥离PET膜后获得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雾度值的结果是96.2%。并且,评价光漫射性的结果是散射中心轴角度为4°。图8的(c)示出光学曲线(横轴示出入射光角度,纵轴示出直线透射率)。此外,雾度值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的雾度计NDH2000来测定,光漫射性使用GENESIA公司制的测角光度计来测定。
另外,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柱状构造体后,平均短径与平均长径的长宽比为1.1。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与实施例2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相同地进行制作,获得带PET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剥离该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PET膜后测定雾度值的结果是75.0%,全光线透射率是89%。此外,雾度值以及全光线透射率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的雾度计NDH2000来测定。
对于上述各向异性光学膜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将它们彼此的层压面中的PET膜剥离后进行层压,获得由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双层构成的实施例3的光漫射膜层叠体。
(实施例4)
〈各向异性光学膜〉
除将间隔壁的高度设为0.02mm之外,与实施例1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相同地进行制作,获得在PET膜间形成有具有多个柱状构造的厚度20μm的各向异性漫射层的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测定剥离PET膜后获得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雾度值的结果是68.1%。并且,评价光漫射性的结果是散射中心轴角度为0°。图8的(d)示出光学曲线(横轴示出入射光角度,纵轴示出直线透射率)。此外,雾度值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的雾度计NDH2000来测定,光漫射性使用GENESIA公司制的测角光度计来测定。
另外,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柱状构造体时,平均短径与平均长径的长宽比为1.0。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与实施例2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相同地进行制作,获得带PET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剥离该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PET膜后测定雾度值的结果是75.0%,全光线透射率是89%。此外,雾度值以及全光线透射率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的雾度计NDH2000来测定。
对于上述各向异性光学膜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将它们彼此的层压面中的、PET膜剥离后进行层压,获得由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双层构成的实施例4的光漫射膜层叠体。
(比较例1)
使在实施例1中制成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层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以与实施例1相反的配置进行层压,获得由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双层构成的比较例1的光漫射膜层叠体。
(比较例2)
使实施例2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不与各向同性漫射层层压,获得仅由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构成的比较例2的各向异性光学膜。
(比较例3)
〈各向异性光学膜〉
除使平行UV光线的照射角度从液膜面的法线方向倾斜6°地进行照射之外,与实施例1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相同地进行制作,获得在PET膜间形成有具有多个柱状构造的厚度40μm的各向异性漫射层的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测定剥离PET膜后获得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雾度值的结果是95.2%。并且,评价光漫射性的结果是散射中心轴角度为6°。图8的(e)示出光学曲线(横轴示出入射光角度,纵轴示出直线透射率)。此外,雾度值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的雾度计NDH2000来测定,光漫射性使用GENESIA公司制的测角光度计来测定。
另外,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柱状构造体时,平均短径与平均长径的长宽比为1.1。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与实施例1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相同地进行制作,获得带PET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剥离该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PET膜后测定雾度值的结果是50.0%,全光线透射率是89%。此外,雾度值以及全光线透射率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的雾度计NDH2000来测定。
对于上述各向异性光学膜和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将它们彼此的层压面中的PET膜剥离后进行层压,获得由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双层构成的比较例3的光漫射膜层叠体。
〈〈评价方法〉〉
关于上述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光漫射膜层叠体,如下进行了评价。
(漫射反射光强度)
在实施例1~4、比较例1~3的光漫射膜层叠体或者各向异性光学膜中,直接将实施例1~4、比较例3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面或者比较例1、2的各向异性光学膜面层叠于作为反射型显示装置用的反射层的铝制反射镜(实施例1~4、比较例3),或者经由层厚5μm的透明粘合层将实施例1~4、比较例3的各向同性光漫射层面或者比较例1、2的各向异性光学膜面层叠于作为反射型显示装置用的反射层的铝制反射镜(比较例1、2),作为漫射反射光强度测定用样本。
使用图9所示的能够任意地可变光源的投光角、检测器的受光角的测角光度计Gonio photo meter(GENESIA公司制),进行了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光漫射膜层叠体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测定。
以从评价样本的表面、法线方向倾斜10°的方式配置光源,相对于评价样本的方位角与光源正交的方向,将法线的极角设为0°并测定-45°~+45°的范围内的漫射反射光强度,作为样本的漫射反射光强度。
图10和图11示出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曲线图。此外,本发明中,以最大为100%的标准值来示出漫射反射光强度。图10的(a)是实施例1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曲线图,图10的(b)是实施例2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曲线图,图10的(c)是实施例3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曲线图,图10的(d)是实施例4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曲线图。并且,图11的(a)是比较例1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曲线图,图11的(b)是比较例2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曲线图,图11的(c)是比较例3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曲线图。此外,图10以及图11的纵轴示出漫射反射光强度,横轴示出将样本法线的极角设为0°时的散射角度。
〈〈评价结果〉〉
使用了实施例1的光漫射膜层叠体的样本的曲线图呈梯形,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为-13°以上+11°以下,使反射型显示装置倾斜而观看时的亮度的变化较小。
并且,使用了实施例2的光漫射膜层叠体的样本的曲线图呈梯形,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为-12°以上+13°以下。
并且,使用了实施例3的光漫射膜层叠体的样本的曲线图呈梯形,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为-14°以上+13°以下。
并且,使用了实施例4的光漫射膜层叠体的样本的曲线图呈山型形状,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为-4°以上+7°以下,仅使反射型显示装置稍微倾斜,亮度的变化就较大,从而看不清。
另一方面,使用了比较例1的光漫射膜层叠体的样本的曲线图呈山型形状,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为-9°以上+5°以下,仅使反射型显示装置稍微倾斜,亮度的变化就较大,从而看不清。
并且,使用了比较例2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样本的曲线图呈山型形状,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为-6°以上+5°以下,仅使反射型显示装置稍微倾斜,亮度的变化就较大,从而看不清。
并且,使用了比较例3的光漫射膜层叠体的样本的曲线图呈失真的形状,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为-14°以上0°以下,使反射型显示装置稍微向某一方向倾斜,亮度的变化就较大,从而看不清。
因此,在例如将实施例的光漫射膜层叠体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在预定观察位置(例如画面正面方向)以及远离预定观察位置的位置(例如从画面正面偏离的倾斜方向),也不会降低可视性,保持恒定的亮度(将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设为至少-10°以上+10°以下的预定角度),从而减少图像的亮度变化,能够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
并且,图12示出相对于在实施例1中获得的光漫射膜层叠体,使光源的角度变化为10°、30°、40°而测定出的漫射反射光强度的测定结果。图12的纵轴示出漫射反射光强度,横轴示出将样本法线的极角设为0°时的散射角度。
如图12所示可知,以从评价样本的表面、法线方向倾斜10°、30°、40°的方式配置光源,并测定漫射反射光强度,使用了光漫射膜层叠体的样本的曲线图均呈梯形,并且在任一角度,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均至少为-10°以上+10°以下,使反射型显示装置倾斜而观看时的亮度的变化较小。此外,在以从法线方向倾斜30°的方式配置光源的情况下,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为-17°以上+17°以下。并且,在以从法线方向倾斜40°的方式配置光源的情况下,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的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为-23°以上+23°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光漫射膜层叠体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反射型显示装置,例如智能手机等平板型终端、手表、游戏机、笔记本电脑等针对个人的设备是对象,是哪怕稍微扩大一个人最容易观看的区域作为目的的装置即可。因此,与例如以使多人容易观看的方式扩大视场角的装置(例如投影屏幕)相比目的不同。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即,理解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想到的其它方式或者各种变更例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符号的说明
30—光漫射膜层叠体,100—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漫射层),200—各向同性光漫射层,P—散射中心轴,S—法线。

Claims (6)

1.一种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其漫射性根据光的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至少使入射的光被反射层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透射,
上述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的特征在于,
上述光漫射膜层叠体至少具备:
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其直线透射率根据上述光的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以及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其设于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一个面侧,
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在其内部具有矩阵区域和由多个柱状构造体构成的柱状区域,
上述多个柱状构造体构成为从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一个表面朝向另一个表面取向,平均短径与平均长径的长宽比小于2,
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散射中心轴角度相对于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法线方向为-5°以上+5°以下,
在上述光的入射角度相对于上述法线方向为10°以上且40°以下的情况下,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相对于漫射反射光强度的峰值为95%以上的散射角度区域相对于上述法线方向至少为-10°以上+10°以下,
从观察确认上述反射光的一侧起依次设有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上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全光线透射率为85%以上,而且雾度值为40%以上且小于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具有第一高折射率区域和第二低折射率区域,
上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具有第三高折射率区域和第四低折射率区域,
上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域与上述第二低折射率区域的折射率差为0.01~0.20,
上述第三高折射率区域与上述第四低折射率区域的折射率差为0.01~0.30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厚度与上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厚度的比为1:1~1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雾度值在60%~98%的范围内,并且上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雾度值在30%~90%的范围内。
6.一种反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
各向同性光漫射层,其设于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一个面侧;以及
图像形成部,其设于上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的与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相反的面侧,
从观察确认光的一侧依次设有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层、上述各向同性光漫射层、上述图像形成部。
CN201780049972.1A 2016-09-14 2017-08-14 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Active CN109564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9794 2016-09-14
JP2016-179794 2016-09-14
PCT/JP2017/029246 WO2018051700A1 (ja) 2016-09-14 2017-08-14 反射型表示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4304A CN109564304A (zh) 2019-04-02
CN109564304B true CN109564304B (zh) 2021-07-30

Family

ID=61619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972.1A Active CN109564304B (zh) 2016-09-14 2017-08-14 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9501B2 (zh)
JP (1) JP6981984B2 (zh)
KR (1) KR102360349B1 (zh)
CN (1) CN109564304B (zh)
TW (1) TWI738858B (zh)
WO (1) WO20180517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72287B1 (ko) * 2016-09-14 2022-03-08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모에가와 세이시쇼 반사형 표시 장치용 광확산 필름 적층체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반사형 표시 장치
JP2019179203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7191537B2 (ja) * 2018-03-30 2022-12-19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2019207391A (ja) * 2018-05-25 2019-12-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US11619779B1 (en) * 2018-08-10 2023-04-04 Apple Inc. Methods for forming image transport layers
CN113272693B (zh) * 2018-08-30 2023-06-13 阿祖莫公司 具有角度变化的漫射膜的基于膜的前光源
EP3894917A4 (en) 2018-12-11 2022-07-13 Azumo, Inc. FRONT ILLUMINATED LIGHT GUIDE WITH DIFFUSE REFLECTIVE NON-STICK COATING
EP3908866A4 (en) 2019-01-09 2022-10-05 Azumo, Inc. REFLECTIVE DISPLAY INCLUDING COUPLING LIGHT GUIDES BENT AT DIFFERENT BENDING ANGLES
CN113631966A (zh) * 2019-03-29 2021-11-09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扩散膜层叠体和使用其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WO2020203644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TWI855163B (zh) * 2019-12-06 2024-09-11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型顯示體
JP7546354B2 (ja) * 2019-12-13 2024-09-0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制御部材の製造方法
WO2021200890A1 (ja) * 2020-03-31 2021-10-07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877340B (zh) * 2020-03-31 2025-03-21 日商巴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異方性光擴散膜及顯示裝置
JP7566829B2 (ja) * 2022-08-22 2024-10-15 株式会社有電社 黒浮きを軽減する表面形状拡散シート、反射型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及び映像表示方法
WO2025057848A1 (ja) * 2023-09-12 2025-03-2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反射型表示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2714A (ja) * 2000-10-12 2002-04-26 Tomoegawa Paper Co Ltd 光拡散性粘着層、光拡散性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537240A (zh) * 2001-05-28 2004-10-13 克拉瑞特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受控的散射特性的光扩散膜、光学元件以及采用该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09150971A (ja) * 2007-12-19 2009-07-09 Tomoegawa Paper Co Ltd 半透過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光学部材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CN102532423A (zh) * 2010-12-15 2012-07-04 琳得科株式会社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及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CN102702713A (zh) * 2012-06-15 2012-10-03 四川大学 光散射性聚碳酸酯复合物及其制备的光散射材料(膜、片、板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1395A (ja) * 2005-03-10 2006-09-21 Daicel Chem Ind Ltd 異方性散乱シート
KR101475548B1 (ko) * 2007-08-02 2014-12-22 주식회사 다이셀 광 확산 필름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장치
JP5063579B2 (ja) * 2008-03-11 2012-10-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0044319A (ja) 2008-08-18 2010-02-25 Daicel Chem Ind Ltd 光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5695633B2 (ja) * 2012-12-07 2015-04-08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表示装置
JP2014142502A (ja) 2013-01-24 2014-08-07 Japan Display Inc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4156303A1 (ja) * 2013-03-28 2014-10-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CN105074508B (zh) * 2013-03-29 2018-06-22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CN105339813B (zh) * 2013-03-29 2018-11-13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和光扩散膜
JP6250648B2 (ja) * 2013-04-30 2017-12-2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WO2014196231A1 (ja) * 2013-06-04 2014-1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1446624B1 (ko) * 2013-07-10 2014-10-06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섬유배향 복합재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된 섬유배향 복합재
JP6288672B2 (ja) * 2014-03-28 2018-03-07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CN106687831B (zh) * 2014-10-01 2019-08-09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TW201702056A (zh) * 2015-03-31 2017-01-16 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異方性光學膜之製造方法
JP2018521357A (ja) * 2015-06-30 2018-08-02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微細構造化異方性拡散体を含む断熱ガラスユニット及び微小光学層並びに方法
KR102372287B1 (ko) * 2016-09-14 2022-03-08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모에가와 세이시쇼 반사형 표시 장치용 광확산 필름 적층체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반사형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2714A (ja) * 2000-10-12 2002-04-26 Tomoegawa Paper Co Ltd 光拡散性粘着層、光拡散性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537240A (zh) * 2001-05-28 2004-10-13 克拉瑞特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受控的散射特性的光扩散膜、光学元件以及采用该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09150971A (ja) * 2007-12-19 2009-07-09 Tomoegawa Paper Co Ltd 半透過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光学部材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CN102532423A (zh) * 2010-12-15 2012-07-04 琳得科株式会社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及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CN102702713A (zh) * 2012-06-15 2012-10-03 四川大学 光散射性聚碳酸酯复合物及其制备的光散射材料(膜、片、板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6473A (zh) 2018-05-01
JPWO2018051700A1 (ja) 2019-06-27
WO2018051700A1 (ja) 2018-03-22
KR20190053844A (ko) 2019-05-20
US20190302327A1 (en) 2019-10-03
US10739501B2 (en) 2020-08-11
CN109564304A (zh) 2019-04-02
KR102360349B1 (ko) 2022-02-10
JP6981984B2 (ja) 2021-12-17
TWI738858B (zh) 2021-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4304B (zh) 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JP6993976B2 (ja) 反射型表示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US8659829B2 (en) Multilayer film comprising matte surface layer and articles
CN103109213B (zh) 光扩散元件、带光扩散元件的偏振板、偏光元件、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TWI463201B (zh) 較高傳輸之光控制薄膜
TWI836047B (zh)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該積層體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WO2009085581A1 (en) Light control film
JP6144170B2 (ja) 半透過型表示体
JP6550992B2 (ja) 量子ドット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2137130B1 (ko) 외광 이용형 표시체
KR20140141352A (ko) 색 개선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2405481A (zh)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該積層體的反射型顯示裝置
KR100980068B1 (ko) 광학용 복합 필름
KR20140083284A (ko) 모바일 디스플레이용 광학필름
JP2017021296A (ja) 量子ドット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04050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어셈블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