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236962A - 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36962A
CN109236962A CN201710560142.7A CN201710560142A CN109236962A CN 109236962 A CN109236962 A CN 109236962A CN 201710560142 A CN201710560142 A CN 201710560142A CN 109236962 A CN109236962 A CN 1092369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piece
isolator
damper housing
outer ring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601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香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Beix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Beix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Beix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Beix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6014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36962A/zh
Publication of CN109236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369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7/0829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with vibration damping means
    • F16H7/0831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with vibration damping means of the dry friction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汽车零部件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为了解决阻尼比小等问题,提出了如下发明技术方案:其特征是:包括:单向器(6)和施压件(7);单向器(6)的内圈(6‑1)和轴芯(3)固定连接;阻尼件(5)位于阻尼腔体(4)中;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或者设置在底座(1)中;阻尼件(5),其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并且其与阻尼腔体(4)摩擦相抵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或者,阻尼件(5),其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并且其与单向器(6)外圈摩擦相抵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有益效果是:阻尼比很大,样式新颖。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汽车零部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前端附件系统中,由于发动机运转造成的皮带振动是不被希望的;皮带振动所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振动造成舒适性下降,另一方面造成附件轮系整体寿命降低。所以,张紧轮需要通过阻尼机构来减少振动。
在皮带远离张紧轮方向上(即张紧轮卸载方向),为了保持张紧轮的顺应性和为了保持皮带有足够的张力,期望在这个方向的阻尼值尽可能的小。
运转中的发动机如果突然减速,电机等转动惯量较大的附件会拉紧皮带松边,驱使张紧轮向加载方向运动,使皮带变短,并驱动皮带向曲轴运动,造成皮带在曲轴上打滑,产生异响等不良现象。而如果张紧轮在加载方向上有足够的阻尼力,会明显抑制这种情况发生。
运转中的发动机如果突然加速,由于电机等转动惯量较大的附件的作用,曲轴会拉紧紧边皮带,使之变短,并驱动松边皮带向电机运动,使松边更松,长度增加,造成皮带在电机上打滑。而如果张紧轮在卸载方向上阻尼力足够小,会即时响应松边皮带的增长,并保持皮带有足够张力,从而明显抑制了皮带打滑情况发生。
综合以上情况,希望张紧轮有较大的阻尼比,即:在加载方向上有较大的阻尼,而在卸载方向上阻尼足够小。
为了撰写和理解方便,本专利文件约定:张紧轮卸载方向(在皮带远离张紧轮方向上)为反方向;反之,张紧轮加载方向为正方向。
说明:弹簧,又称主弹簧;弹簧加力方向为张紧轮的加载方向,其为正方向;弹簧卸力方向为张紧轮的卸载方向,其为反方向。在现有技术的图1中和发明技术的图2中,标号为24的就是弹簧。
现有技术的张紧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张紧轮的阻尼比不够大,二是张紧轮的内部结构样式不够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张紧轮的阻尼比不够大,以及提供一种新样式的内部结构,本发明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包括:底座,摇臂,轴芯,阻尼腔体,以及阻尼件;
包括:单向器和施压件;
所述的单向器包括:内圈、外圈、以及中间结构;单向器的内圈和轴芯固定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位于阻尼腔体中;所述的阻尼腔体设置在摇臂中或者设置在底座中;
所述的阻尼件,其与单向器的外圈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并且其与阻尼腔体摩擦相抵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或者,所述的阻尼件,其与阻尼腔体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并且其与单向器外圈摩擦相抵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
施压件直接或间接对阻尼件造成压力;施压件始终处于压迫状态、并且协同产生第一摩擦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皮带张紧轮提供的阻尼比很大,而且内部结构也是新的样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某一现有技术皮带张紧轮的示意图;
图2是发明技术皮带张紧轮的示意图之一,也是实施例二中发明技术皮带张紧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I处局部放大图,放大比例为2:1;
图4是图2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某一具体的单向轴承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单向轴承俯视图,观察方向是由上向下观察;
图7是图6中单向轴承翻了身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内圈转动时的情况图;
图9是实施例一中的摇臂;
图10是图9的A-A向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一中阻尼件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剖视展开图;
图14是图12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二中的摇臂;
图16是图15的C-C向剖视图;
图17是是实施例二中阻尼件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7的D-D向剖视图;
图19是实施例三中的衬套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剖视图;
图21是图19的俯视图;
图22是实施例三中的碟形弹簧示意图;
图23是图22的剖视图;
图24是图22的仰视图
图25是衬套和碟形弹簧装配情况示意图;
图26是实施例三中的端盖立体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三中的端盖示意图,本图作了剖视处理;
图28是实施例四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六中发明技术皮带张紧轮的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七中的示意图之一;
图32实施例七中的示意图之二;
图33是实施例八中的发明示意图,图中右方为上方,左方为下方;
图34是图33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放大比例2:1;
图35是图33的立体示意图;
图36是实施例十六中的阻尼腔体4立体示意图;
图37是实施例十六中的阻尼腔体示意图;
图38是实施例十六中的阻尼件示意图;
图39是图38的A-A向剖视图;
图40是图38的立体示意图;
图41是实施例十六中的单向器示意图;
图42是图41的立体示意图。
图43是实施例十六中阻尼腔体、阻尼件和单向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4是图43去除阻尼腔体后的示意图;
图45是图44的俯视图之一;
图46是图44的俯视图之二;
图47是图44的俯视图之三;
图48是实施例十六中单向器的外形示意图之一;
图49是实施例十六中单向器的外形示意图之二,本图中单向器外圈的外侧设置一层凹凸条形层;
图50是实施例九中的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51是实施例十中的发明张紧轮示意图;
图52是图51的立体示意图;
图53是实施例十中的单向器立体示意图;
图54是实施例十中单向器的示意图;
图55是实施例十中阻尼件的示意图;
图56是图55的左视图,本图作了剖视处理;
图57是单向器置入阻尼件的示意图;
图58是图57的左视图;
图59是实施例十一中单向器外圈上设置凸头的示意图;
图60是实施例十一中阻尼件上设置凹槽的示意图;
图61是实施例十二中的摇臂示意图;
图62是实施例十二中的圆环形阻尼件,它被分割为两个,并且每半个都设置了外突的凸头;
图63是图62中阻尼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4是图62的A-A向视图;
图65是阻尼件置入摇臂后的示意图;
图66是扩张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该扩张性弹性零件又称孔用卡簧;
图67是图66的立体示意图;
图68是图65中装入了扩张性弹性零件后的示意图,图中的扩张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标识;
图69是实施例十二中的单向器示意图,其外圈上设置了内陷的凹槽;
图70是实施例十二中的单向器立体示意图;
图71是图68中装入了单向器的示意图,阻尼件的凸头卡入单向器外圈的凹槽内;
图72是实施例十二中的张紧轮示意图,本图略去了下半部分;
图73是实施例十二中的张紧轮立体示意图;
图74是去除了端盖后的张紧轮立体示意图;
图75是实施例十三中圆环形阻尼件的示意图,图中的阻尼件被分割为三个,每三分之一的阻尼件上均设置内陷的凹槽;
图76是实施例十三中的单向器示意图,其外圈上设置了三个凸头;
图77是是实施例十三中的摇臂示意图;
图78是阻尼件放入摇臂中的示意图;
图79是图78中设置了扩张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
图80是图79中设置了单向器外圈的示意图;
图81是实施例十四中张紧轮的示意图;
图82是实施例十四中张紧轮的立体示意图;
图83是图82去除了端盖后的张紧轮立体示意图。
图84是实施例十四中的摇臂示意图;
图85是图84的A-A向剖视图;
图86是图84的立体示意图;
图87是实施例十四中的阻尼件立体示意图;
图88是实施例十四中的阻尼件示意图;
图89是图88的左视图;
图90是图88的B-B向视图;
图91是收缩性弹性零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2收缩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
图93是图84放入了阻尼件的示意图;
图94是图93放入了单向器的示意图;
图95是图94放入了收缩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图中的收缩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处理;
图96是图95的B-B向剖视图,图中的收缩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处理;
图97是本实施例十五中的摇臂示意图;
图98是图97的C-C向剖视图;
图99是本实施例十五中的阻尼件示意图,阻尼件被分割为三个且每一部分均设置了凹槽;
图100是图99的左视图;
图101是图99的D-D向剖视图;
图102是图97的摇臂中、设置了图99阻尼件的示意图;
图103是图102中设置了单向器和设置了收缩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图中的收缩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处理;
图104是本实施例十五中的部分零部件相互位置示意图,图中的收缩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处理;
图105是实施例十七中的示意图之一;
图106是实施例十七中的示意图之二;
图107是实施例十八中的张紧轮示意图;
图108是实施例十九中的张紧轮示意图;
图109是实施例二十中的张紧轮示意图;
图110是实施例二十一中的示意图之一;
图111是实施例二十一中的示意图之二;
图112是实施例二十三中的示意图之一;
图113是实施例二十三中的示意图之二;
图114是实施例二十四中的示意图之一;
图115是实施例二十四中的示意图之二;
图116是实施例二十二中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底座(1);摇臂(2);轴芯(3);阻尼腔体(4);阻尼件(5);单向器(6);内圈(6-1);外圈(6-2);中间结构(6-3);施压件(7);碟形弹簧(7-1);端盖(8);衬垫物(9);衬套(9-1);衬套涂层(9-1a);端面轴承(9-2);凹槽(10);凸头(11);扩张性弹性零件(12);收缩性弹性零件(13);带轮(21);螺钉(22);轴承(23);弹簧(24);轴芯套(31);凹凸条形层(41);第一摩擦面(DY);第二摩擦面(DE);衬套旋转处(XZC);间隙(d)。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某一现有技术皮带张紧轮的示意图;注:图1的现有技术张紧轮不具有非对称的性质,其正反两个方向阻尼相同。
图1中的现有技术皮带张紧轮,其阻尼件(或称阻尼块)位于阻尼腔体中;阻尼腔体设置在摇臂中。现有技术张紧轮正方向动作、反方向动作,它们的摩擦阻尼相同。近年来,也有现有技术张紧轮采取了若干技术措施,使得张紧轮正方向动作时,摩擦阻尼大;张紧轮反方向动作时,摩擦阻尼小,但是阻尼比无法达到较大的程度。
究其原因,是因为发生在阻尼件上的摩擦运动是摆动的来回运动,即张紧轮正方向动作时,阻尼件上发生正方向的摩擦运动,张紧轮反方向动作时,阻尼件上发生反方向的摩擦运动。所以,如此结构原理的张紧轮,无法将阻尼比做的很大。
阻尼比公式如下:
阻尼比=张紧轮正方向动作时的阻尼÷张紧轮反方向动作时的阻尼
还有,在现有技术中,也有将阻尼腔体设置在底座中的情况。
现对本发明的总体技术方案,作如下的描述、说明和解释。
本发明总体技术方案的描述。
本发明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包括:底座1,摇臂2,轴芯3,阻尼腔体4,以及阻尼件5;
其特别处是:包括:单向器6和施压件7;
所述的单向器6包括:内圈6-1、外圈6-2、以及中间结构6-3;单向器6的内圈6-1和轴芯3固定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5位于阻尼腔体4中;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或者设置在底座1中;
所述的阻尼件5,其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并且其与阻尼腔体4摩擦相抵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或者,所述的阻尼件5,其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并且其与单向器6外圈摩擦相抵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
施压件7直接或间接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施压件7始终处于压迫状态、并且协同产生第一摩擦力。
以上,对本发明总体技术方案作了描述;下面,对本发明总体技术方案作说明和解释。
1.单向轴承是典型的单向器6;单向轴承又称:单向离合器、或逆止器、或超越离合器,等等。
单向器6包括内圈6-1、外圈6-2、以及中间结构6-3。单向器6的内圈6-1和外圈6-2,只能发生正方向的相对转动,不能发生反方向的相对转动。
结合图5、图6、图7、图8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5是某一具体的单向轴承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单向器俯视图,观察方向是由上向下观察;图7是图6中单向轴承翻了身的示意图;图8是单向器内圈动作时的示意图。
如图5和图6所示,该单向轴承具有内圈6-1、外圈6-2、以及中间结构6-3。中间结构6-3包括弹簧和圆柱体。
在图5、图6中,当单向轴承的内圈6-1保持不动时,外圈6-2只能作逆时针转动、不能作顺时针转动,该性质是单向轴承的中间结构6-3来保证的。再比如,在图5、图6中,单向轴承的外圈6-2保持不动,内圈6-1只能作顺时针转动、不能作逆时针转动。
对于上述情况,如果将单向轴承翻个身,见图7。在图7中,当单向轴承内圈6-1保持不动时,外圈6-2只能顺时针转动、不能逆时针转动;还有,在图7中,当单向轴承的外圈6-2保持不动时,内圈6-1只能逆时针转动、不能顺时针转动。
图8是图6中的内圈6-1固定时的情况分析图。图8中Z处的弧形箭头所示为顺时针转动的方向,可视为正向,在此方向上,外圈6-2与内圈6-1之间被锁死,不能与内圈6-1发生相对转动,即内圈6-1固定、外圈6-2不能进行顺时针转动。图8中F处的弧形箭头所示为逆时针转动的方向,可视为反向,在此方向上,外圈6-2与内圈6-1之间被解锁,可以发生相对转动,即内圈6-1固定、外圈6-2可以进行逆时针转动。
2.施压件7的作用是,直接或间接施加压力给阻尼件5,以保证张紧轮在正方向动作时、阻尼件5上出现摩擦压力。
施压件7具体是如何施加压力给阻尼件5的,其方式方法很多,本专利文件在后面有很多例子、以及说明解释。
3.在本专利文件中,阻尼腔体是指阻尼件5所在的腔体。
4.在本发明的总体技术方案中,阻尼件5的固定连接方法是在以下的a类、或b类中任选一者。
a类固定连接方法说明如下。
技术内容描述:阻尼件5与单向器的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并且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摩擦相抵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
上述在圆周上固定连接是指:阻尼件5与单向器的外圈6-2在圆周的方向上始终保持同步,即:两者之间不出现相对转动。以两者之间不出现相对转动为前提,在各种具体的情况中,阻尼件5与单向器的外圈6-2之间可能会(但不是肯定会)出现相对的自由度。比如,有的情况下,施压件7施加的是轴向力,阻尼件5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就可能在轴向有一定的自由度;再比如,有的情况下,施压件7施加的是径向力,阻尼件5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就可能在径向有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度的目的在于:可以使施压件7的压力产生效果,以实现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摩擦相抵。上述自由度是受限制的,即一定要保证:阻尼件5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圆周的方向上始终保持同步。后面,还要通过多个具体的实施例说明这些问题。
还有,发明张紧轮在正向动作时,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作摩擦运动,阻尼大;而张紧轮在反向动作时,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不作相对运动,整个张紧轮呈现的阻尼非常小,这个情况与现有技术张紧轮是完全不同的。
现有技术张紧轮作正向动作时,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作正向摩擦运动;张紧轮作反向动作时,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作反向摩擦运动。观察现有技术的张紧轮,正向摩擦运动造成的正向阻尼越大,反向摩擦运动造成的反向阻尼也越大;虽然有的现有技术采取了种种技术措施,使得正向阻尼大于反向阻尼,但两者的差距很难拉得很大,所以阻尼比无法做到很大。
对于a类固定连接方法,进一步分析如下。
现有技术张紧轮作正向动作和反向动作时,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作来回的正向摩擦运动和反向摩擦运动,具有来回摆动进行摩擦的特点。
与上述现有技术张紧轮的情况不同,发明技术张紧轮作正向动作时,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作正向摩擦运动;发明技术张紧轮作反向动作时,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之间不作摩擦运动。
在发明技术张紧轮中,如果将阻尼腔体4视为相对静止不动的,则阻尼件5作间歇性的转动,即:发明张紧轮正向动作时,阻尼件5作正向摩擦运动;发明张紧轮反向动作时,阻尼件5相对于阻尼腔体4无运动,或者讲无摩擦运动。
所以在发明技术张紧轮中,阻尼件5在阻尼腔体4内间歇性的转动。还有,发明技术张紧轮作反向动作时,阻尼件无运动,此时整个张紧轮所呈现的阻尼极小。
特别要指出的是:阻尼件5在阻尼腔体4内只出现一个方向转动,从不出现另一个方向转动。
发明技术张紧轮作反向动作时,整个张紧轮所呈现的阻尼很小。
b类固定连接方法说明如下。
技术内容描述: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并且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摩擦相抵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
上述在圆周上固定连接是指: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的方向上始终保持同步,即:两者之间不会出现相对转动。以两者之间不会出现相对转动为前提,在各种具体的情况中,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之间可能会(但不是肯定会)出现相对的自由度。比如,有的情况下,施压件7施加的是轴向力,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就可能在轴向有一定的自由度;再比如,有的情况下,施压件7施加的是径向力,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就可能在径向有一定的自由度。
自由度的目的在于:可以使施压件7的压力产生效果,以实现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摩擦相抵。上述自由度是受限制的,即一定要保证: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的方向上始终保持同步。后面,还要通过多个具体的实施例说明这些问题。
还有,发明张紧轮在正向动作时,阻尼件5与单向器外圈6-2作正向摩擦运动,阻尼大;而张紧轮在反向动作时,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不作相对运动,整个张紧轮呈现的阻尼非常小,这个情况与现有技术张紧轮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b类固定连接方法,进一步分析如下。
现有技术张紧轮作正向动作和反向动作时,阻尼件5要作来回的正向摩擦运动和反向摩擦运动,具有来回摆动进行摩擦的特点。
在发明技术张紧轮中,如果将单向器外圈6-2视为相对静止不动的,则阻尼件5作间歇性的转动,即:发明张紧轮正向动作时,阻尼件5作正向摩擦运动;发明张紧轮反向动作时,阻尼件5相对于单向器外圈6-2无运动,或者讲无摩擦运动。
特别要指出的是:阻尼件5相对于单向器外圈6-2、只有一个方向转动,从不出现另一个方向转动。
上述情况与现有技术张紧轮是完全不同的。
上面介绍了阻尼件固定连接的a类方法和b类方法,阅读本专利文件后面的内容,可以对a类方法和b类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以上,对本发明的总体技术方案作了描述、说明和解释;下面通过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各进一步技术方案(各从属权利要求)作描述、说明和解释;阅读这些实施例,也有助于对发明总体技术方案的理解和掌握。
实施例一
结合图1、图2、图3、图4进行说明。
图1是某一现有技术皮带张紧轮的示意图,本图可以用作与发明技术的图2进行对比。图1中的现有技术皮带张紧轮,没有使用单向器,摇臂在正方向摆动时和反方向摆动时,它们的摩擦面始终不变,所以正反两个方向的阻尼相同。由于图1属于现有技术范畴,其内部的各个零部件、以及它们的作用、功能和原理均为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所以对图1的情况不再作赘述。
图2是本实施例中发明技术皮带张紧轮的示意图,图中右方为上方,左方为下方;图3是图2中的I处局部放大图,放大比例为2:1;图4是图2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发明皮带张紧轮中,包括:底座1,摇臂2,轴芯3,阻尼腔体4,阻尼件5,单向器6,以及施压件7。
单向器6包括:内圈6-1、外圈6-2、以及中间结构6-3;单向器6的内圈6-1和轴芯3固定连接。
阻尼件5位于阻尼腔体4中,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中;张紧轮还有端盖8和衬垫物9。衬垫物9的作用是降低摩擦。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衬垫物9是端面轴承,端面轴承也称平面轴承。用了端面轴承后,可以使上面的物体和下面的物体在发生相对转动时摩擦系数很小。
施压件7是碟形弹簧,也可以是弹性垫片,或者是圆柱压缩弹簧,或者是能施加轴向压力的弹性元件,等等。
轴芯3与端盖8固定连接,轴芯3与底座1固定连接,此外,轴芯3还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摇臂2转动连接。轴心套31起到间隔和减少磨损的作用。
阻尼件为圆环形。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即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不会发生相对的转动。前面描述的技术内容,其实现方法可见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
图9是本实施例一中的摇臂2;图10是图9的A-A向剖视图;图11是图9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实施例一中阻尼件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剖视展开图;图14是图12的立体示意图。如这些图所示,在摇臂2上的阻尼腔体4中,设置内陷的凹槽10;阻尼件4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4放入阻尼腔体4中,并且凸头11卡入在凹槽10处。
上述图9至图14介绍的内容,其一是,可以实现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即阻尼件5和阻尼腔体4保持同步,不会出现相对的转动;其二是,可以将阻尼件5凸头11用卡入的方式插入阻尼腔体4的凹槽10,进行简单快捷的装配。反之,通常的设计、装配可以用螺钉、或用粘结剂、或用其他的方式方法进行,但是装配工作就会复杂、拖拉。在本实施例中,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装配完成后,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不作相对的滑动。
当张紧轮正向动作时,即摇臂正向转动时,阻尼腔体带动阻尼件正向转动,在此方向上,单向器外圈被锁死,相对于单向器内圈固定,因此单向器外圈不能转动,此时,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在第一摩擦面DY发生相对运动,产生摩擦。
当摇臂反向运动时,阻尼腔体带动阻尼件反向转动,在这个方向上,单向器外圈可以相对单向器内圈转动,由于第一摩擦面的摩擦阻力远远大于第二摩擦面的摩擦阻力,所以,摩擦运动只能发生在摩擦阻力小的第二摩擦面上,此时,张紧轮摩擦阻尼小于正向运动。
阻尼件5与单向器的外圈6-2摩擦抵连接,其压力来源于施压件7,具体结构为:端盖8、施压件7、衬垫物9、单向器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单向器,其内圈6-1和外圈6-2可以作一定范围轴向的相对移动;此种单向器(以下称内外移动单向器)有现成产品出售。使用内外移动单向器的好处是:施压件7可以完全发挥压力作用,使得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之间存在较为恒定的摩擦压力;另外,当阻尼件、单向器外圈之间有磨损时,单向器外圈稍稍下移,就可以始终保持正常的摩擦压力。
进一步的描述和分析是:阻尼件5与单向器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DY;当阻尼件5与单向器外圈6-2的下端发生相对的摩擦运动时,就会产生第一摩擦力。施压件7施加的压力越大、则第一摩擦力越大、摩擦阻尼也越大。
通过阻尼比公式计算可知,发明张紧轮的阻尼比非常大;发明人通过实际制作、实际试验、以及实际检测,也验证了发明张紧轮的阻尼比非常大。
发明张紧轮的动作说明如下。
在实际使用中,底座通过螺钉被固定在发动机的外壳上面;芯轴与底座是紧配合的,不能相对转动;端盖与单向器内圈是紧配在芯轴上的,也不能相对转动;前述的底座、芯轴、端盖、以及单向器的内圈,可以看成是:它们均固定在发动机上,它们与发动机在空间上的关系是固定的。
张紧轮工作时,摇臂在作摆动,摇臂相当于围绕芯轴摆动,同时摇臂带动阻尼件摆动。
当摇臂正向转动时,摇臂带动阻尼件正向转动,阻尼件本来要带动单向器外圈转动的,但是,这时单向器外圈与单向器内圈是锁死的,而内圈是固定在芯轴上,芯轴固定在底座上,底座固定在发动机上,因此,阻尼件是带不动单向器外圈的,这时阻尼件就只能与单向器外圈发生摩擦运动。参见图3进行理解;图3中DY标号线所指为第一摩擦面DY所在处,外圈6-2的下端与阻尼件发生正向摩擦运动,产生第一摩擦力,整个张紧轮呈现正向摩擦阻尼。
当摇臂反向转动时,摇臂带动阻尼件反向转动;这时,单向器外圈与内圈处于解锁状态,单向器内圈固定,即单向内圈不转动,但外圈可以相对于内圈转动,并且由于端盖跟单向器内圈一样是固定的,所以单向器外圈相对于内圈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同时也是单向器外圈相对于端盖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单向器外圈与内圈发生相对转动,中间件是单向器的中间结构6-3;单向器外圈与端盖发生相对转动,中间件是衬垫物9;第二摩擦面DE由两处共同构成:一个是在中间结构6-3的地方,另一个是在衬垫物9的地方(图3中已标出)。之所以摩擦运动发生在第二摩擦面而不是第一摩擦面,是因为第二摩擦面的阻力远小于第一摩擦面的阻力,运动只会发生在阻力小的一个面上;而第一摩擦面的阻力远大于第二摩擦面的阻力,所以第一摩擦面不发生摩擦运动。
结论:摇臂反向转动时呈现的反向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上的阻尼),其远远小于摇臂正向转动时呈现的正向摩擦阻尼。
就第一摩擦面而言:制造阻尼件的材料通常是尼龙;在本实施例中,单向器的外圈6-2为金属材料制造,尼龙与金属的摩擦系数大致在0.2左右。就第二摩擦面而言:1.端面轴承的摩擦系数大致在0.001左右;2.在解锁状态下,单向器的内圈6-1和外圈6-2通过中间结构6-3发生相对转动,其摩擦系数小于0.001。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摩擦面的摩擦阻力比第二摩擦面的摩擦阻力大100多倍。
进一步分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摩擦面有两个构成,其一个构成是在衬垫物处,具体的衬垫物可以是端面轴承、等等,虽然衬垫物处形成的摩擦面和第一摩擦面承受相同的压力,但衬垫物处摩擦阻力小,是因为它们的摩擦系数很小;第二摩擦面的另一个构成是在单向器处,发生在单向器中间结构摩擦面上,其摩擦阻力小的根本原因是,这个摩擦面上没有压力,当然其摩擦系数极小。第二摩擦面的两处摩擦阻力相加后依然非常小,远远小于第一摩擦面的摩擦阻力。
实施例二
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其实现方法除了可以使用实施例一的办法外,本实施例二还提出另一种办法。
另一种办法的情况,结合图15、图16、图17和图18进行说明。图15是实施例二中的摇臂;图16是图15的C-C向剖视图;图17是是实施例二中阻尼件的示意图;图18是图17的D-D向剖视图。
在阻尼腔体4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5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处。
阻尼件5放入阻尼腔体4中,并且凸头11卡入凹槽10。本实施例方法同样可以达到: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不会发生相对的转动,而阻尼件5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均受到压力,并且安装及其方便。
脱离、或超越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来讲,第一组图(指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和图14),第二组图(指图15、图16、图17和图18),该两组图介绍的结构,均可以用于在某些情况下实现: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中已经说明过,衬垫物9的作用是降低摩擦。实施例一中衬垫物9是端面轴承;用了端面轴承后,可以使上面的物体和下面的物体在发生相对转动时摩擦系数很小。衬垫物9不仅可以是端面轴承,还可以是其他的物体,其要求是摩擦系数小,比如,以下介绍的衬套9-1。
图19是衬套的示意图;图20是图19的剖视图;图21是图19的俯视图。图19中的衬套是一个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圆环片,其朝下的一面设有低摩擦系数的涂层,比如四氟乙烯涂层,这样一来,衬套就可以起到类似端面轴承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施压件为碟形弹簧;图22是碟形弹簧的示意图,图23是图22的剖视图,图24是图22的仰视图。碟形弹簧,可以购买现货,也可自行生产,其为现有成熟技术。
衬套9-1和碟形弹簧7-1的装配情况见图25;阅读、理解图25时,可以参考图2、图3和图4。图26是端盖的立体示意图;图27是端盖的示意图,本图作了剖视处理。
当摇臂反向旋转时,单向轴承处于解锁状态、摇臂带动阻尼件和单向器外圈6-2一同旋转,即相对于端盖8作旋转。进一步的分析,是衬套9-1的涂层面与单向器外圈6-2的上端面作相对转动,见图25中旋转处的标号XZC,因为该处的摩擦系数最小。碟形弹簧7-1与上面的端盖8不作相对旋转,碟形弹簧7-1与下面的衬套9-1不作相对旋转;碟形弹簧7-1与上面的端盖8、以及与下面的衬套9-1,该两处的摩擦系数均大于标号XZC处的摩擦系数。
脱离或超越上述情况而言,如果衬套9-1没有涂层,虽然也可以工作,但是技术效果会变差,张紧轮反方向动作时的阻尼会变大,阻尼比会变小;此外,碟形弹簧7-1与上面的端盖8、以及与下面的衬套9-1均有可能出现相对转动。尽管衬套9-1没有涂层的话,技术效果会变差,但依然可以比现有技术的张紧轮优越很多。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中,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为:a.端盖8、施压件7、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前述情况见图2、图3和图4。
在本实施例四中,将上述情况的施压件7和衬垫物9进行对换,即变成如下情况。
端盖8、衬垫物9、施压件7、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对换后的结构见图28。图28中,右为上方,左为下方。
说明:图28和图2有以下4点不同。
1.和图2相比,图28的图幅比例变大;
2.和图2相比,图28少了标号为I的双点划线长方形框;
3.和图2相比,图28中的施压件7和衬垫物9进行了对换;
4.和图2相比,图28省略未画下半图。
除了以上4点不同外,图28和图2的其他结构、原理、技术效果都雷同。
实施例五
在阅读、理解本实施例五之前,可以先仔细阅读、理解实施例一,并在此基础上阅读、理解本实施例五。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施压件7,其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的具体结构有变化,并且,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除了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外,两者还在轴向上滑动连接。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衬垫物9是衬套9-1或者是端面轴承9-2;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摇臂2转动连接;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所述的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是指: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的外圈6-2摩擦抵连接;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如下端盖8、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施压件7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
下面,结合图29进行说明。图29是本实施例五中发明张紧轮的示意图,图的右为上方,图的左为下方;图29省略未画下半图。
本实施例五和实施例一主要的异同点如下。
1.阻尼件5造成压力的具体结构有变化。
2.在本实施例五中使用的单向器,可以使用内圈6-1和外圈6-2不进行轴向相对移动的单向器;但是使用内外移动单向器也是可以的。
3.在本实施例五中,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除了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即两者不发生相对转动)外,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还在轴向上滑动连接;需要滑动连接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在施压件7的推动下,阻尼件5滑动、紧贴单向器外圈6-2的底端面,以求摩擦抵连接;其二是,阻尼件5磨损后,在施压件7的推动下,阻尼件稍稍滑动向上弥补磨损,如此可以保持阻尼件5和单向器外圈6-2底部端面之间的摩擦压力基本恒定。
4.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其具体的办法见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
图9是摇臂2;图10是图9的A-A向剖视图;图11是图9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实施例一中阻尼件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剖视展开图;图14是图12的立体示意图。如这些图所示,在摇臂2上的阻尼腔体4中,设置内陷的凹槽10;阻尼件4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4放入阻尼腔体4中,并且凸头11卡入在凹槽10处。
上述图9至图14介绍的内容,其一是,可以实现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即阻尼件5和阻尼腔体4保持同步,不会出现相对的转动;其二是,阻尼件5和阻尼腔体4可以在一定的幅度范围内、在轴向上进行相对的滑动。
又,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其具体的办法还可以是:如图15、图16、图17和图18所示的。在阻尼腔体4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5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处。
5.除了以上的1、2、3和4不同之外,本实施例五和实施例一的总体原理雷同,技术效果也雷同。
实施例六
在实施例一中,说明和介绍了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的情况。下面,在本实施例六中将要介绍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1中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中;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衬垫物9是衬套9-1或者是端面轴承9-2;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摇臂2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所述的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为:端盖8、施压件7、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
对于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说明和解释如下。
实施例一和本实施例六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后者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1中;虽然如此,实施例一中的很多技术措施在本实施例六中还可以借鉴、借用、参考;阅读、理解本实施例六,应该在充分理解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
图30是本实施例六中发明技术皮带张紧轮的示意图,图30,左方为上方,右方为下方。
以下,对本实施例六技术方案的特别之处,作如下的说明和解释。
在实施例一,当阻尼腔体在摇臂中的时候,底座、轴芯、单向器内圈、端盖可以看作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而不动的部分,摇臂、阻尼腔体和阻尼件看作是相对可以转动的部分;当摇臂正向转动时,单向器外圈看作是相对固定的,当摇臂反向转动时,单向器外圈看作是相对转动的。
在本实施例六,情况如下。
当阻尼腔体在底座中的时候,底座、阻尼腔体、阻尼件可以看作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而不动的部分,摇臂、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看作是相对可以转动的部分。
当摇臂正向转动时,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锁死状态,单向器内圈带动单向器外圈与上述部分一起转动,在第一摩擦面形成摩擦阻尼;上述部分是指:摇臂、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
当摇臂反向转动时,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解锁状态,单向器内圈转动时,不能带动单向器外圈一起转动,此时在第二摩擦面形成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DE由两处共同构成:一个是在中间结构6-3的地方,另一个是在衬垫物9的地方(图30中已标出)。摇臂反向转动时呈现的反向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上的阻尼),其远远小于摇臂正向转动时呈现的正向摩擦阻尼。
还有,在实施例六中的单向器和在实施例一中的单向器,方向相反。如果单向器方向搞错,则出现的情况是:张紧轮在加载方向上阻尼极小,而在卸载方向上阻尼很大,此与发明目的完全相反;该错误只需将单向器翻个身就能纠正。
在实施例一,阻尼腔体设置在摇臂中。以实施例一的情况为参照,本说明书文件在后面的内容中,凡是阻尼腔体设置在底座中的,其单向器都是反面设置的。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七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构成,并且该两个部分的内容是互相独立的,即第一部分的内容与第二部分的内容无关,同样的,第二部分的内容也与第一部分的内容无关。
第一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对于实施例六的一项内容进行改变,即对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的具体结构进行改变。
改变后的施压具体结构描述:端盖8、衬垫物9、施压件7、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前述描述可以结合图31进行理解。第一摩擦面DY和第二摩擦面DE,如图31所示;其中的第二摩擦面DE由两处构成:一处是中间结构6-3的地方,另一处在衬垫物9的地方。图31中,图的左方为上方、图的右方为下方。
以上为第一部分,以下为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对于实施例六的两项内容进行改变,其一,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的具体结构进行改变;其二,将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的关系改变为: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即增加了“轴向上滑动连接”。
改变后的技术方案描述: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中;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摇臂2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所述的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是指: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的外圈6-2摩擦抵连接;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如下:端盖8、衬垫物9、单向器外圈6-2、阻尼件5、施压件7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
上述描述可以结合图32进行理解。第一摩擦面DY和第二摩擦面DE,如图32示;其中的第二摩擦面DE由两处构成:一处是中间结构6-3的地方,另一处在衬垫物9的地方。图32中,图的左方为上方、图的右方为下方。
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的关系有两个技术要求:一是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二是在圆周上固定连接。所谓的圆周上固定连接,就是两者不能发生相对的转动。为了实现前述的两个技术要求,可以参照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以下简称六图组)中所体现的思路进行设计。
六图组中,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中,现在我们将阻尼腔体4改设在底座中,并在阻尼腔体4中设置内陷的凹槽10;阻尼件4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4放入阻尼腔体4中,并且凸头11卡入在凹槽10处。这样就可以实现: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
如果参考图15、图16、图17和图18的思路,并且把阻尼腔体4改设在底座中,也能实现: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
需要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原因有二,其一是,在施压件7的推动下,阻尼件5滑动、紧贴单向器外圈6-2的底端面,以求摩擦抵连接;其二是,阻尼件5磨损后,在施压件7的推动下,阻尼件在微观层面的意义上持续滑动以弥补磨损,如此可以保持阻尼件5和单向器外圈6-2底部端面之间的摩擦压力基本恒定。当然,阻尼件的磨损量是极小的。
当阻尼腔体在底座中的时候,底座、阻尼腔体、阻尼件可以看作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而不动的部分,摇臂、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看作是相对可以转动的部分。
当摇臂正向转动时,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锁死状态,单向器内圈带动单向器外圈与上述部分一起转动,在第一摩擦面形成摩擦阻尼;上述部分是指:摇臂、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
当摇臂反向转动时,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解锁状态,单向器内圈转动时,不能带动单向器外圈一起转动,此时在第二摩擦面形成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DE由两处共同构成:一个是在中间结构6-3的地方,另一个是在衬垫物9的地方(图30中已标出)。摇臂反向转动时呈现的反向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上的阻尼),其远远小于摇臂正向转动时呈现的正向摩擦阻尼。
实施例八
结合图33、图34和图35进行说明。图33是本实施例中的发明示意图,图中右方为上方,左方为下方;图34是图33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放大比例2:1;图35是图33的立体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发明张紧轮,其技术方案为: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轴芯3与端盖8固定连接,轴芯3与底座1固定连接;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摇臂2转动连接;阻尼件5为圆环形,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固定连接,其下端面与阻尼腔体4底面摩擦抵连接;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是:端盖8、施压件7、衬垫物9、单向器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
当张紧轮正向动作时,即摇臂正向转动时,阻尼腔体也正向转动,在此方向上,单向器外圈被锁死,相对于单向器内圈固定,因此单向器外圈不能转动,由于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固定连接,所以阻尼件也不能转动,阻尼件只能与阻尼腔体发生相对运动,产生摩擦,在第一摩擦面DY发生相对运动及产生摩擦。
当张紧轮反向动作时,即摇臂反向转动时,阻尼腔体也反向转动,在这个方向上,单向器被解锁,阻尼腔体带动阻尼件和单向器外圈一起反向转动。进一步说明,第一摩擦面的摩擦阻力远远大于第二摩擦面的摩擦阻力,所以,摩擦运动只能发生在摩擦阻力小的第二摩擦面上,张紧轮摩擦阻尼很小。
在本实施例中,就摇臂和阻尼件关系而言,阻尼件位于摇臂的阻尼腔体中,并且阻尼件底部与阻尼腔体的关系是摩擦抵连接,阻尼件向下的压力来源于施压件。
在本实施例中,圆环形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是固定连接的;其固定连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过盈配合的固定连接;可以是用粘结剂将圆环形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固定连接起来;也可以是用螺钉将圆环形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固定连接起来;还可以通过注塑方式、将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制成一体;还可以依靠特别设计的形状、结构将圆环形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固定连接起来,使得圆环形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具有同步转动的性质,比如后面实施例十六所介绍的方法。
实施例九
以上的实施例八中,施压件对阻尼件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是:端盖、施压件、衬垫物、单向器外圈、阻尼件以及阻尼腔体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
在本实施例九中,施压件对阻尼件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改变为:端盖8、衬垫物9、施压件7、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参见图50。图50中,图的右方为上方、图的左方为下方。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的情况是: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轴芯3与端盖8固定连接,轴芯3与底座1固定连接;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摇臂2转动连接;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是:端盖8、衬垫物9、单向器外圈6-2、施压件7、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
阻尼件5为圆环形,其下端面与阻尼腔体4底面摩擦抵连接,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并且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为:单向器6外圈6-2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阻尼件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
结合图51至图58进行说明。图51是发明张紧轮的示意图,图的右方为上方,左方为下方;图52是图51的立体示意图;图53是单向器的立体示意图;图54是单向器的示意图;图55是阻尼件的示意图;图56是图55的左视图,本图作了剖视处理;图57是单向器置入阻尼件的示意图;图58是图57的左视图。依据前面这些图所展示的方法,可以实现: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并且在圆周上固定连接。
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在轴向上滑动连接,意图有二,其一是,在施压件7的推动下,阻尼件5滑动、紧贴阻尼腔体4底面,以求摩擦抵连接;其二是,阻尼件5磨损后,在施压件7的推动下,阻尼件稍稍滑动以弥补磨损,如此可以保持阻尼件5和阻尼腔体4底面之间的摩擦压力基本恒定。
当张紧轮正向动作时,即摇臂正向转动时,阻尼腔体也正向转动,在此方向上,单向器外圈被锁死,相对于单向器内圈固定,因此单向器外圈不能转动,由于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固定连接,所以阻尼件也不能转动,阻尼件只能与阻尼腔体发生相对运动,产生摩擦,在第一摩擦面DY发生相对运动及产生摩擦。
当张紧轮反向动作时,即摇臂反向转动时,阻尼腔体也反向转动,在这个方向上,单向器被解锁,阻尼腔体带动阻尼件和单向器外圈一起反向转动。进一步说明,第一摩擦面的摩擦阻力远远大于第二摩擦面的摩擦阻力,所以,摩擦运动只能发生在摩擦阻力小的第二摩擦面上,此时张紧轮摩擦阻尼很小。
阻尼件上的凸头设置在单向器外圈上的凹槽内,如此技术措施,可以保证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同步转动。
实施例十一
同样为了保证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转动同步,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与实施例十稍有不同的技术措施。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单向器6外圈6-2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5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参见图59和图60进行理解;还可以阅读实施例十进行理解。
实施例十二
在本实施例中,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阻尼件5为圆环形,并且圆环形被分割为两个;阻尼件5的外侧与阻尼腔体4摩擦抵连接;阻尼件5的内侧不仅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5的内侧还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径向上滑动连接;施压件7为扩张性弹性零件12;扩张性弹性零件12与阻尼件5弹性相抵。单向器6外圈6-2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阻尼件5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
首先要介绍的是摇臂、阻尼件、扩张性弹性零件和单向器,该四者在本实施例中的特点和它们的结构位置关系。图61是摇臂2的示意图;图62是圆环形阻尼件,它被分割为两个,并且每半个都设置了外突的凸头;图63是图62中阻尼件的立体示意图;图64是图62的A-A向视图;图65是阻尼件置入摇臂后的示意图;图66是扩张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扩张性弹性零件又称孔用卡簧,该卡簧的特点是:其安装就位后,持续向外施加扩张性弹性压力;图67是图66的立体示意图;图68是图65中装入了扩张性弹性零件后的示意图,图中的扩张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标识;图69是单向器示意图,其外圈上设置了内陷的凹槽;图70是单向器的立体示意图;图71是图68中装入了单向器的示意图,阻尼件的凸头卡入单向器外圈的凹槽内。注:以上的文字说明和图纸,纯粹是作为理论上的说明、解释;与实际的生产和装配工作步骤可能不一致。
圆环形阻尼件被分割为两个(以及多个),此技术措施的目的有3点:1.可以实现阻尼件5的内侧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径向上滑动连接;试想,如果圆环形阻尼件是一个整体,它被单向器6的外圈6-2牵拉住,无法在径向上滑动,也难以有效地向阻尼腔体形成压力。2.在扩张性弹性零件的压力下,阻尼件与阻尼腔体之间形成可靠的相抵压力,并在阻尼件和阻尼腔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足够的摩擦力。3.阻尼件5磨损后,及时得到弥补,保持摩擦压力基本恒定。
阻尼件的凸头卡入单向器外圈的凹槽内,可以实现阻尼件和单向器外圈在转动中始终保持同步,并且阻尼件的内侧还与单向器的外圈在径向上滑动连接;由于可以径向上滑动,扩张性弹性零件向外、向四周施加压力,使得圆环形阻尼件紧压阻尼腔体从而形成摩擦力大的第一摩擦面,并且,当圆环形阻尼件使用一段时间磨损后,在扩张性弹性零件的压力下,圆环形阻尼件依然紧贴压迫阻尼腔体。工作中,磨损时时刻刻在发生,阻尼件也在时时刻刻向外侧推移,以弥补磨损。说明:由于补偿磨损,工作时间长了后,被分割为两部分的圆环形阻尼件,其半个和半个之间的间隙d也会变大,参见图62,图中的d为间隙。反过来分析,如果阻尼件被单向器外圈拖住,不能径向移动,则阻尼件与阻尼腔体不能有效的形成摩擦抵连接,从而形不成摩擦阻尼,或者磨损后无法保持有效的摩擦抵连接。
单向器外圈上设置的凹槽,阻尼件上设置凸头,该两者推荐优先采用矩形的,如此有三个好处:一是制造方便;二是转动时单向器外圈和阻尼件的同步性好;三是阻尼件的径向移动性好。
以下介绍、说明本实施例中发明张紧轮的整体技术要点。图72是张紧轮的示意图,本图略去了下半部分,本图的右方为上方、左方为下方;图73是张紧轮的立体示意图;图74是去除了端盖后的张紧轮立体示意图。
当张紧轮正向动作时,即摇臂正向转动时,阻尼腔体也正向转动,在此方向上,单向器外圈被锁死,相对于单向器内圈固定,因此单向器外圈不能转动,由于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在圆周方向上固定连接,所以阻尼件也不能转动,阻尼件被迫与阻尼腔体发生相对运动,产生摩擦,在第一摩擦面DY发生相对运动及产生摩擦。
当张紧轮反向动作时,即摇臂反向转动时,阻尼腔体也反向转动,在这个方向上,单向器被解锁,单向器内圈转动,单向器外圈不转动,阻尼件与阻尼腔体也无相对运动。进一步说明,第一摩擦面的摩擦阻力远远大于第二摩擦面的摩擦阻力,所以,摩擦运动只能发生在摩擦阻力小的第二摩擦面上,张紧轮摩擦阻尼很小。
阻尼件上的凸头设置在单向器外圈上的凹槽内,如此技术措施,可以保证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转动同步。
本实施例中、包括图72、图73中均不用衬垫物;因为方案中没有轴向力,单向器外圈可以不与端盖接触而发生相对转动。
实施例十三
与上述实施例十二稍有不同,在本实施例十三中,圆环形阻尼件被分割为三个,而且单向器外圈上设置外突的凸头,阻尼件上设置内陷的凹槽,凸头设置在凹槽内。
见图75,圆环形阻尼件被分割为三个,每三分之一的阻尼件上均设置内陷的凹槽;见图76,单向器外圈上设置了三个外突的凸头;图77是摇臂;图78是阻尼件放入摇臂中的示意图;图79是图78中设置了扩张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图80是图79中设置了单向器外圈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与实施例十二的技术效果雷同。
实施例十四
在本实施例中,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阻尼件5为圆环形,并且圆环形被分割为两个;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不仅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径向上滑动连接;阻尼件5的内侧与单向器6的外圈6-2摩擦抵连接;施压件7为收缩性弹性零件13,其与阻尼件5弹性相抵。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不仅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径向上滑动连接,同时实现固定连接和滑动连接的方式为:阻尼腔体4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阻尼件5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
在本实施例十四中,施压件为收缩性弹性零件,其与阻尼件弹性相抵。收缩性弹性零件也称之为轴用卡簧,该卡簧的特点是:其安装就位后,持续向内施加收缩性弹性压力。
图81是本实施例十四中张紧轮的示意图,本图的右方为上方、左方为下方;图82是本实施例中张紧轮的立体示意图;图83是去除了端盖后的张紧轮立体示意图。
下面,借助图84至图96,将摇臂、阻尼件、单向器、以及收缩性弹性零件四者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前述的图84至图96,为模拟说明图,这些图作了简化、变形处理,仅仅用于说明若干原理、若干结构的。
图84是本实施例十四中的摇臂示意图,图中的阻尼腔体上设置内陷的凹槽;图85是图84的A-A向剖视图;图86是图84的立体示意图;图87是本实施例十四中的阻尼件立体示意图,本图中的圆环形阻尼件被分割为两个,每一个阻尼件上都设置了外突的凸头;图88是本实施例十四中的阻尼件示意图;图89是图88的左视图;图90是图88的B-B向视图;图91是收缩性弹性零件的立体示意图;图92收缩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图93是图84放入了阻尼件的示意图;图94是图93放入了单向器的示意图;图95是图94放入了收缩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图中的收缩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处理。还有一点,阻尼件上的凸头设置在阻尼腔体上内陷的凹槽内。图96是图95的B-B向剖视图,图中的收缩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处理。
当张紧轮正向动作时,即摇臂正向转动时,阻尼腔体带动阻尼件正向转动,在此方向上,单向器外圈被锁死,相对于单向器内圈固定,因此单向器外圈不能转动,此时,阻尼件的内侧与单向器外圈之间形成第一摩擦面DY、并发生发生相对摩擦运动。阻尼件5与单向器的外圈6-2的摩擦压力来源于收缩性弹性零件。收缩性弹性零件施加的压力越大、则第一摩擦力越大、摩擦阻尼也越大。
当摇臂反向运动时,阻尼腔体带动阻尼件反向转动,在这个方向上,单向器外圈可以相对单向器内圈转动,由于第一摩擦面的摩擦阻力远远大于第二摩擦面的摩擦阻力,所以,摩擦运动只能发生在摩擦阻力小的第二摩擦面上,此时,张紧轮摩擦阻尼很小。
通过阻尼比公式计算可知,发明张紧轮的阻尼比非常大;发明人通过实际制作、实际试验、以及实际检测,也验证了发明张紧轮的阻尼比非常大。
实施例十五
上述实施例十四中,圆环形阻尼件被分割为两个,阻尼件上的凸头设置在阻尼腔体上的凹槽内。
在本实施例十五中,对实施例十四进行了部分改变;改变为:圆环形阻尼件被分割为三个;阻尼腔体4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5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下面,结合图97至图104进行说明和理解。
图97是本实施例十五中的摇臂示意图;图98是图97的C-C向剖视图;图99是本实施例十五中的阻尼件示意图,阻尼件被分割为三个且每一部分均设置了凹槽;图100是图99的左视图;图101是图99的D-D向剖视图;图102是图97的摇臂中、设置了图99阻尼件的示意图;图103是图102中设置了单向器和设置了收缩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图中的收缩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处理;图104是本实施例十五中的部分零部件相互位置示意图,图中的收缩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处理。
实施例十六
图36是本实施例中的阻尼腔体4立体示意图,该阻尼腔体4可以设置在摇臂2中,也可以设置在底座1中;图37是本实施例中的阻尼腔体示意图;图38是本实施例中的阻尼件示意图;图39是图38的A-A向剖视图;图40是图38的立体示意图;图41是本实施例中的单向器示意图;图42是图41的立体示意图。
单向器外圈的圆柱表面有条形的凹凸,阻尼件内部也有条形的凹凸,此两者凹凸的形状、结构、尺寸为配合关系,即两者可以作轴向的相对移动,但不能发生圆周方向上的相对转动;换言之,在未装配前,仅就单向器外圈和阻尼件而言,两者可以相互嵌入或分离,但是在处于相互嵌入的状态时,若一个发生转动、则另一个必然也一起转动。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以上情况,绘制了图43至图47。图43是阻尼腔体、阻尼件和单向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44是图43去除阻尼腔体后的示意图;图45是图44的俯视图之一,本图中的凹凸条形为矩形条;图46是图44的俯视图之二,本图中的凹凸条形为三角形条;图47是图44的俯视图之三,本图中的凹凸条形为圆弧形条。单向器的外圈凹凸条形,可以是外圈直接制造为如此外形,如图48所示;也可以是单向器外圈的表面还是圆柱面,在该圆柱面外侧设置一层凹凸条形层,如图49所示,图49中标号41是另行设置的凹凸条形层,该层和单向器外圈固定连接。还有,除了前面举例的矩形条、三角形条、圆弧形条之外,还可以用其他合适的形状条,不再一一列举。
上面介绍了,通过特别的形状、结构将圆环形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固定连接起来,使得圆环形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具有同步转动的性质,该特殊形状结构技术方法带来的好处是装配方便。
上面介绍的特殊形状结构技术方法,可以运用到以下的A情况、或者运用到以下的B情况。
A情况,阻尼件的内侧与单向器的外圈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即两者同步转动。
B情况,阻尼件的内侧不仅与单向器的外圈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的内侧还与单向器的外圈在轴向上滑动连接。
运用到B情况时,阻尼件和单向器外圈的滑动可能会出现不灵活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减少凹凸条的数量来解决。比如,单向器外圈表面设置三个凸条,各个凸条在圆周上按120°角度间隔分布,凸条与凸条之间为圆弧面(即三分之一不到的圆柱面);阻尼件的内侧对应设置三个凹槽及三个圆弧面。单向器外圈表面和阻尼件设置为间隙配合。这样,阻尼件的内侧不仅与单向器的外圈在圆周上固定连接,阻尼件的内侧还与单向器的外圈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并且滑动很顺畅。
实施例十七
有一种单向器,为现有技术且市场上有售;该单向器的中间结构6-3为滚柱体,其内圈6-1和外圈6-2可以作轴向的相对滑动,即:如果内圈6-1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外圈6-2可以作上下滑动。
结合图105和图106进行说明。图105为初始状态;当外圈6-2受到一个向下之力压迫时,在内圈6-1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外圈6-2可以向下滑动、并带动或推动阻尼件5一起向下,如图106所示。
实施例十八
结合图107,说明和理解。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描述: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1中;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摇臂2固定连接;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底座1转动连接;阻尼件5为圆环形,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固定连接,其下端面与阻尼腔体4底面摩擦抵连接;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为:端盖8、施压件7、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
在本实施例十八中,当阻尼腔体在底座中的时候,底座和阻尼腔体可以看作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而不动的部分,摇臂、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看作是相对可以转动的部分。
当张紧轮正向动作时,摇臂正向转动时,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端盖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锁死状态,单向器内圈带动单向器外圈以及阻尼件一起转动,阻尼件和阻尼腔体发生摩擦运动,在第一摩擦面DY形成摩擦阻尼
当张紧轮反向动作时,摇臂反向转动,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反向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解锁状态,单向器内圈转动时,不能带动单向器外圈一起转动,此时在第二摩擦面形成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DE由两处共同构成:一个是在中间结构6-3的地方,另一个是在衬垫物9的地方(图107中已标出)。摇臂反向转动时呈现的反向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上的阻尼),其远远小于摇臂正向转动时呈现的正向摩擦阻尼。
为了透彻的理解实施例十八的情况,可以先对实施例八进行熟读和深入理解,不过两者存在如下的重大不同,应注意区分:
在实施例八,阻尼腔体设置在摇臂中;轴芯与底座固定连接;轴芯与摇臂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十八中,阻尼腔体设置在底座中;轴芯与摇臂固定连接;轴芯与底座转动连接。
实施例十九
本实施例十九与实施例十八相比,将施压件对阻尼件造成压力的具体结构作了修改;修改后的具体结构为:端盖8、衬垫物9、施压件7、单向器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见图108。
实施例二十
技术方案描述:阻尼腔体设置在底座中;张紧轮包括端盖和衬垫物;轴芯,其与端盖固定连接,其与摇臂固定连接;轴芯与阻尼腔体转动连接,即轴芯与底座转动连接;施压件对阻尼件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是:所述的端盖、衬垫物、单向器外圈、施压件、阻尼件以及阻尼腔体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为圆环形,其下端面与阻尼腔体底面摩擦抵连接,其与单向器外圈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并且其与单向器外圈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为:单向器外圈上设置内陷的凹槽,阻尼件上设置外突的凸头,凸头设置在凹槽内。
结合图109进行说明。图的左侧为上方,右侧为下方。
阻尼件上面被施压件挤压,阻尼件又对下面的阻尼腔体底面施压。
阻尼件为圆环形与单向器外圈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并且其与单向器外圈在圆周上固定连接,此技术措施是为了既实现阻尼件和单向器外圈同步转动,又能使阻尼件向下移动,以保证阻尼件磨损后及时得到补充,使得阻尼件和阻尼腔体底面之间摩擦压力不会变小。
单向器外圈上设置内陷的凹槽,阻尼件上设置外突的凸头,凸头设置在凹槽内,从而达到圆环形阻尼件与单向器外圈的连接。进一步的内容,见实施例十、及其图51至图58。
当张紧轮正向动作时,摇臂正向转动时,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端盖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锁死状态,单向器内圈带动单向器外圈以及阻尼件一起转动,阻尼件和阻尼腔体发生摩擦运动,在第一摩擦面DY形成摩擦阻尼。
当张紧轮反向动作时,摇臂反向转动,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反向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解锁状态,单向器内圈转动时,不能带动单向器外圈一起转动,此时在第二摩擦面形成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DE由两处共同构成:一个是在中间结构6-3的地方,另一个是在衬垫物9的地方(图109中已标出)。摇臂反向转动时呈现的反向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上的阻尼),其远远小于摇臂正向转动时呈现的正向摩擦阻尼。
另外,对于以上技术方案中的部分内容还可以改变为:单向器外圈6-2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5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参见图59、图60进行理解。
实施例二十一
结合图110说明和理解。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描述: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1中;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并且圆环形被分割为两个;阻尼件5的外侧与阻尼腔体4摩擦抵连接;
阻尼件5的内侧不仅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5的内侧还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径向上滑动连接;
施压件7为扩张性弹性零件12,其与阻尼件5弹性相抵。
本实施例的情况与实施例十二的情况非常相似,两者在结构上的不同处主要在于:实施例十二中,阻尼腔体设置在摇臂中,在本实施例二十一中,阻尼腔体设置在底座中。
需要提出的是:应该在仔细阅读和透彻理解实施例十二全部内容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实施例二十一;实施例十二中的许多技术手段和技术措施也可以被本实施例二十一借鉴、借用、或移植。
在原来的实施例十二中,其12幅附图是:图61是摇臂2的示意图;图62是圆环形阻尼件,它被分割为两个,并且每半个都设置了外突的凸头;图63是图62中阻尼件的立体示意图;图64是图62的A-A向视图;图65是阻尼件置入摇臂后的示意图;图66是扩张性弹性零件的示意图,该扩张性弹性零件又称孔用卡簧,该卡簧的特点是:其安装就位后,持续向外施加扩张性弹性压力;图67是图66的立体示意图;图68是图65中装入了扩张性弹性零件后的示意图,图中的扩张性弹性零件作了涂黑标识;图69是单向器示意图,其外圈上设置了内陷的凹槽;图70是单向器的立体示意图;图71是图68中装入了单向器的示意图,阻尼件的凸头卡入单向器外圈的凹槽内。
上述12幅附图在本实施例二十一中可以借用,但是图61中的摇臂、图65中的摇臂、图68中的摇臂、图71中的摇臂,前述四图中的摇臂全部改为底座、或者视为底座;比如,将图71改变为图111。
在本实施例中,阻尼腔体在底座中的时候,底座和阻尼腔体可以看作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而不动的部分,摇臂、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看作是相对可以转动的部分。
当张紧轮正向动作时,摇臂正向转动时,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端盖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锁死状态,单向器内圈带动单向器外圈以及阻尼件一起转动,阻尼件和阻尼腔体发生摩擦运动,在第一摩擦面DY形成摩擦阻尼。
当张紧轮反向动作时,摇臂反向转动,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反向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解锁状态,单向器内圈转动时,不能带动单向器外圈一起转动,此时在第二摩擦面形成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DE在单向器中间结构6-3的地方。摇臂反向转动时呈现的反向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上的阻尼),其远远小于摇臂正向转动时呈现的正向摩擦阻尼。
本实施例中、包括图110中均不用衬垫物;因为方案中没有轴向力,单向器外圈可以不与端盖接触而发生相对转动。
实施例二十三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描述:阻尼腔体设置在底座中;
阻尼件为圆环形,并且圆环形被分割为两个,阻尼件与阻尼腔体不仅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与阻尼腔体在径向上滑动连接;
阻尼件的内侧与单向器的外圈摩擦抵连接;所述的施压件为收缩性弹性零件,其与阻尼件弹性相抵。
本实施例二十三和实施例十四,仅仅从结构上看两者很接近,两者的主要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二十三中的阻尼腔体设置在底座中,而实施例十四中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因此,可以在仔细阅读、透彻理解实施例十四(包括图81至图96)的基础上,再来阅读、理解本实施例二十三。还有,实施例十四中的众多零部件可以在本实施例中或直接使用、或作为借鉴,但要注意,阻尼腔体设置在底座中,而不是设置在摇臂2中,换言之,将设置在摇臂中的阻尼腔体修改为设置在底座中、或视为设置在底座中;比如,实施例十四中的图95(阻尼腔体设置在摇臂中),修改为本实施例中的图113(阻尼腔体设置在底座中)。
下面,结合图112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阻尼腔体在底座中的时候,底座和阻尼腔体可以看作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而不动的部分,摇臂、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看作是相对可以转动的部分。
当张紧轮正向动作时,摇臂正向转动时,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端盖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锁死状态,单向器内圈带动单向器外圈一起转动,由于阻尼腔体和阻尼件均为固定,所以单向器外圈和阻尼件之间发生摩擦运动,在第一摩擦面DY形成摩擦阻尼。
当张紧轮反向动作时,摇臂反向转动,摇臂带动轴芯、单向器内圈和端盖反向转动,此时,单向器处于解锁状态,单向器内圈转动时,不能带动单向器外圈一起转动,此时在第二摩擦面形成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DE在单向器中间结构6-3的地方。摇臂反向转动时呈现的反向摩擦阻尼(第二摩擦面上的阻尼),其远远小于摇臂正向转动时呈现的正向摩擦阻尼。
本实施例中、包括图112中均不用衬垫物;因为方案中没有轴向力,单向器外圈可以不与端盖接触而发生相对转动。
实施例二十四
结合图114和图115进行说明。图中的收缩性弹性零件13作了涂黑处理;图中的剖面线部分为阻尼腔体4的壁体,壁体内为腔体。
本专利文件前面早有约定:张紧轮卸载方向(在皮带远离张紧轮方向上)为反方向;反之,张紧轮加载方向为正方向。
不论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上,或者设置摇臂上,当本发明的张紧轮反方向动作(卸载方向动作)时,摩擦运动发生在在第二摩擦面,当本发明的张紧轮正方向动作(加载方向动作)时,阻尼件在第一摩擦面发生摩擦运动。
如果张紧轮的动作方向认定错误,或者其他认定错误,或者装配错误,导致单向器的方向错误,则可以将单向器翻身予以改正。
比如在图114中,如果发现单向器方向是错误的,则可以将单向器翻身重新装配为图115就可以解决。或者,比如在图115中,如果发现单向器方向是错误的,则可以将单向器翻身重新装配为图114就可以解决。
单向器的方向错误,其导致的结果是:张紧轮反方向动作时摩擦阻尼大、而张紧轮正方向动作时摩擦阻尼小,此与发明目的相背离,所以单向器的方向错误必须予以纠正。
还有,在本发明的诸多具体方案中,阻尼腔体或是设置在底座上,阻尼腔体或是设置在摇臂上;如果改变阻尼腔体设置的位置,需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阻尼腔体原来设置在底座上的,后来阻尼腔体改变设置到摇臂上,并且其他的情况基本不变,则阻尼腔体设置改变后、单向器需要作翻身处理。
第二种情况,阻尼腔体原来设置在摇臂上的,后来阻尼腔体改变设置到底座上,并且其他的情况基本不变,则阻尼腔体设置改变后、单向器需要作翻身处理。
实施例二十五
阻尼件通常采用尼龙材料制作,其与金属摩擦时呈现出很高的摩擦系数。单向器(包括内圈、中间结构、外圈)通常是金属材料制造的。
阻尼件和单向器外圈固定连接的方法之一,是将阻尼件和单向器外圈制造为一体,其要点是:先在单向器外圈做防滑结构,如设置一些或凹或凸的结构,然后通过注塑设备,在单向器外圈上热注塑形成阻尼件;冷却后,注塑形成的阻尼件不仅和单向器外圈形成一体(单向器外圈被注塑层包裹),而且单向器外圈上的防滑结构、还可以确保单向器外圈和阻尼件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的移动或转动。
通常,单向器外圈外表呈圆柱面。有的情况下,需要对单向器外圈的外表进行改造,比如需要设置凸头或设置凹槽。前述设置的加工要点是:先在单向器外圈做防滑结构,如设置一些或凹或凸的结构,然后通过注塑设备,在单向器外圈上热注塑形成包裹层,包裹层上具有或凹或凸的结构。脱模冷却后,由于存在防滑结构的原因,包裹层和单向器外圈形成牢固的一体物,即包裹层和单向器外圈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的移动或相对的转动。并且,包裹层外表的形状结构成了单向器外圈新的外表形状结构。

Claims (17)

1.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包括:底座(1),摇臂(2),轴芯(3),阻尼腔体(4),以及阻尼件(5);
其特征是:
包括:单向器(6)和施压件(7);
所述的单向器(6)包括:内圈(6-1)、外圈(6-2)、以及中间结构(6-3);单向器(6)的内圈(6-1)和轴芯(3)固定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5)位于阻尼腔体(4)中;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或者设置在底座(1)中;
所述的阻尼件(5),其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并且其与阻尼腔体(4)摩擦相抵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或者,所述的阻尼件(5),其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并且其与单向器(6)外圈摩擦相抵从而形成第一摩擦面;
施压件(7)直接或间接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施压件(7)始终处于压迫状态、并且协同产生第一摩擦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
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衬垫物(9)是衬套(9-1)或者是端面轴承(9-2);
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摇臂(2)转动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
所述的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
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为以下两者中的任意一者:
a.端盖(8)、施压件(7)、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
b.端盖(8)、衬垫物(9)、施压件(7)、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
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衬垫物(9)是衬套(9-1)或者是端面轴承(9-2);
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摇臂(2)转动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
所述的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是指: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的外圈(6-2)摩擦抵连接;
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如下:
端盖(8)、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施压件(7)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
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衬垫物(9)是衬套(9-1)或者是端面轴承(9-2);
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摇臂(2)转动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固定连接,其下端面与阻尼腔体(4)底面摩擦抵连接;
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为以下两者中的任意一者:
a.端盖(8)、施压件(7)、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
b.端盖(8)、衬垫物(9)、施压件(7)、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
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衬垫物(9)是衬套(9-1)或者是端面轴承(9-2);
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摇臂(2)转动连接;
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是:所述的端盖(8)、衬垫物(9)、单向器外圈(6-2)、施压件(7)、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其下端面与阻尼腔体(4)底面摩擦抵连接,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并且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并且圆环形被分割为两个或更多;阻尼件(5)的外侧与阻尼腔体(4)摩擦抵连接;
阻尼件(5)的内侧不仅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5)的内侧还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径向上滑动连接;
所述的施压件(7)为扩张性弹性零件(12);
扩张性弹性零件(12)与阻尼件(5)弹性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摇臂(2)中;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并且圆环形被分割为两个或更多;
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不仅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径向上滑动连接;
阻尼件(5)的内侧与单向器(6)的外圈(6-2)摩擦抵连接;
所述的施压件(7)为收缩性弹性零件(13),其与阻尼件(5)弹性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中;
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衬垫物(9)是衬套(9-1)或者是端面轴承(9-2);
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摇臂(2)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底座(1)转动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
所述的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
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为以下两者中的任意一者:
a.端盖(8)、施压件(7)、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
b.端盖(8)、衬垫物(9)、施压件(7)、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中;
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衬垫物(9)是衬套(9-1)或者是端面轴承(9-2);
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摇臂(2)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底座(1)转动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
所述的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圆周上固定连接是指: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的外圈(6-2)摩擦抵连接;
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如下:
端盖(8)、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施压件(7)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阻尼件(5)与单向器(6)外圈(6-2)的下端摩擦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1)中;
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衬垫物(9)是衬套(9-1)或者是端面轴承(9-2);
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摇臂(2)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底座(1)转动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固定连接,其下端面与阻尼腔体(4)底面摩擦抵连接;
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为以下两者中的任意一者:
a.端盖(8)、施压件(7)、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
b.端盖(8)、衬垫物(9)、施压件(7)、单向器(6)外圈(6-2)、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1)中;
所述的张紧轮包括端盖(8)和衬垫物(9);所述的衬垫物(9)是衬套(9-1)或者是端面轴承(9-2);
所述的轴芯(3),其与端盖(8)固定连接,其与摇臂(2)固定连接;所述的轴芯(3)与阻尼腔体(4)转动连接,即轴芯(3)与底座(1)转动连接;
所述施压件(7)对阻尼件(5)造成压力,其具体结构是:所述的端盖(8)、衬垫物(9)、单向器(6)外圈(6-2)、施压件(7)、阻尼件(5)以及阻尼腔体(4)底面,前述六者从高到低顺序设置,并且相邻者抵连接;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其下端面与阻尼腔体(4)底面摩擦抵连接,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并且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1)中;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并且圆环形被分割为两个或更多;阻尼件(5)的外侧与阻尼腔体(4)摩擦抵连接;
阻尼件(5)的内侧不仅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5)的内侧还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径向上滑动连接;
所述的施压件(7)为扩张性弹性零件(12);
扩张性弹性零件(12)与阻尼件(5)弹性相抵。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腔体(4)设置在底座(1)中;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并且圆环形被分割为两个或更多;
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不仅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径向上滑动连接;
阻尼件(5)的内侧与单向器(6)的外圈(6-2)摩擦抵连接;
所述的施压件(7)为收缩性弹性零件(13),其与阻尼件(5)弹性相抵。
14.根据权利要求3或9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以及在圆周上固定连接,是指以下两者中的任意一者:
a.阻尼腔体(4)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阻尼件(5)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处;
b.阻尼腔体(4)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5)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处。
15.根据权利要求5或11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件(5)为圆环形,其下端面与阻尼腔体(4)底面摩擦抵连接,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并且其与单向器(6)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为以下两者中的任意一者:
a.单向器(6)外圈(6-2)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阻尼件(5)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
b.单向器(6)外圈(6-2)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5)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
16.根据权利要求6或12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件(5)的内侧不仅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5)的内侧还与单向器(6)的外圈(6-2)在径向上滑动连接,同时实现固定连接和滑动连接的方式为以下两者中的任意一者:
a.单向器(6)外圈(6-2)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阻尼件(5)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
b.单向器(6)外圈(6-2)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5)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
17.根据权利要求7或13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其特征是:
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不仅在圆周上固定连接,而且阻尼件(5)与阻尼腔体(4)在径向上滑动连接,同时实现固定连接和滑动连接的方式为以下两者中的任意一者:
a.阻尼腔体(4)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阻尼件(5)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
b.阻尼腔体(4)上设置外突的凸头(11),阻尼件(5)上设置内陷的凹槽(10),凸头(11)设置在凹槽(10)内。
CN201710560142.7A 2017-07-11 2017-07-11 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 Pending CN1092369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60142.7A CN109236962A (zh) 2017-07-11 2017-07-11 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60142.7A CN109236962A (zh) 2017-07-11 2017-07-11 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36962A true CN109236962A (zh) 2019-01-18

Family

ID=65083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60142.7A Pending CN109236962A (zh) 2017-07-11 2017-07-11 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36962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4644A (ja) * 1991-01-31 1992-09-01 Ntn Corp オートテンショナ
EP0525512A1 (de) * 1991-08-01 1993-02-03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Spannen von Treibriemen
JPH07113447A (ja) * 1993-10-15 1995-05-02 Bando Chem Ind Ltd オートテンショナ
US20030078124A1 (en) * 2001-10-22 2003-04-24 Alexander Serkh Tensioner
US20030119616A1 (en) * 2001-12-20 2003-06-26 Meckstroth Richard J. Dual friction surface asymmetric damped tensioner
US20030119615A1 (en) * 2001-12-20 2003-06-26 Meckstroth Richard J. Unidirectional motion asymmetric damped tensioner
JP2007064254A (ja) * 2005-08-29 2007-03-15 Mitsuboshi Belting Ltd オートテンショナ
CN101666369A (zh) * 2009-09-28 2010-03-10 上海贝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皮带张紧装置
US20110294615A1 (en) * 2010-05-25 2011-12-01 Dayco Products, Llc One-way damped over-arm tensioner
CN104220780A (zh) * 2012-03-29 2014-12-17 利滕斯汽车合伙公司 张紧器及环形传动装置
CN104791440A (zh) * 2014-01-17 2015-07-2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非对称阻尼张紧器
CN105736658A (zh) * 2016-01-07 2016-07-06 上海贝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机构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4644A (ja) * 1991-01-31 1992-09-01 Ntn Corp オートテンショナ
EP0525512A1 (de) * 1991-08-01 1993-02-03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Spannen von Treibriemen
JPH07113447A (ja) * 1993-10-15 1995-05-02 Bando Chem Ind Ltd オートテンショナ
US20030078124A1 (en) * 2001-10-22 2003-04-24 Alexander Serkh Tensioner
US20030119616A1 (en) * 2001-12-20 2003-06-26 Meckstroth Richard J. Dual friction surface asymmetric damped tensioner
US20030119615A1 (en) * 2001-12-20 2003-06-26 Meckstroth Richard J. Unidirectional motion asymmetric damped tensioner
JP2007064254A (ja) * 2005-08-29 2007-03-15 Mitsuboshi Belting Ltd オートテンショナ
CN101666369A (zh) * 2009-09-28 2010-03-10 上海贝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皮带张紧装置
US20110294615A1 (en) * 2010-05-25 2011-12-01 Dayco Products, Llc One-way damped over-arm tensioner
CN104220780A (zh) * 2012-03-29 2014-12-17 利滕斯汽车合伙公司 张紧器及环形传动装置
CN104791440A (zh) * 2014-01-17 2015-07-2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非对称阻尼张紧器
CN105736658A (zh) * 2016-01-07 2016-07-06 上海贝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0194B (zh) 轴承用低摩擦力密封件
US3734660A (en) Apparatus for fabricating a bearing device
CN109236962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皮带张紧轮
JP7549014B2 (ja) 磁気ロータアセンブリ及び電子膨張弁
WO2024145956A1 (zh) 一种多色多工位模具
CA2687191A1 (en) Injection molded pulleys having low levels of out-of-roundness
JP6304795B2 (ja) 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6995953B (zh) 一种夹持定位的纺织锭子组件
JP2000213608A (ja) フリ―ピストン型オ―トテンショナ
KR100527999B1 (ko) 오링 제조방법
CN101858008A (zh) 织机的行星织边装置用的边纱供给装置
JP6304796B2 (ja) 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9570170U (zh) 一种加强固定的发动机凸轮轴承盖
JP6041017B2 (ja) ニードル保持具
JPH02134219A (ja) 情報記録媒体用基板の成形金型
CN208343537U (zh) 大型互换镶块快速切换装置
CN206929124U (zh) 磁力泵泵轴用轴套组件及磁力泵
CN112621541A (zh) 导光板模仁、导光板模仁抛光装置及导光板模仁抛光方法
CN222615712U (zh) 一种新型油缸缸头
CN217440712U (zh) 一种新型摩擦式阻尼的张紧轮
JPH08275448A (ja) 電動機
JPS5810049Y2 (ja) メカニカルシ−ルのダンパ−装置
CN210240462U (zh) 一种新型汽车发动机的皮带张紧轮机构
JP3133083U (ja) 眼鏡枠
KR100513856B1 (ko) 테이프 레코더의 헤드드럼 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