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0617B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10617B CN109110617B CN201810335407.8A CN201810335407A CN109110617B CN 109110617 B CN109110617 B CN 109110617B CN 201810335407 A CN201810335407 A CN 201810335407A CN 109110617 B CN109110617 B CN 1091106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 door
- air pressure
- flexible member
-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具备:轿厢,其供乘客乘降;气压控制装置,其控制轿厢内的气压;轿厢门,其具有对置配置的一对板构件,对轿厢的乘降口进行开闭;轿厢门槛,其设于轿厢的轿厢地板,对轿厢门的移动进行引导;门靴托架,其配置于在板构件中的一方的下端部与轿厢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一对置间隙,沿着设于轿厢门槛的引导槽来引导轿厢门的移动;托架固定板,其将门靴托架朝轿厢门固定;以及气密装置,其配置于在位于轿厢的内侧的板构件的另一方的下端部与轿厢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二对置间隙,利用根据气压变动而弹性变形的挠性构件密闭,托架固定板具有开口,利用该开口,从轿厢的外部朝向气密装置形成使挠性构件的长边方向上的变形大致相同的气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的轿厢的构造,尤其涉及一种有效应用于具备对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气压控制装置的电梯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电梯是供乘客在密闭的空间内移动的移动机构,因此,要求尽量减少成为使乘客感到不安的原因的振动、噪声。另外,从周围的舒适性的观点出发,也期望尽量减小电梯运行时的振动、噪声。
另一方面,随着超高层大厦的建设的增加,电梯被要求进一步的高速化。作为高速电梯的特有的问题,存在因轿厢在升降通道内高速运行时引起的轿厢周围的空气流的紊乱、压力差而产生的声音、所谓的风声。已知风声的能量相对于电梯的运行速度呈指数函数地增加,尤其是在面向超高层大厦的超高速电梯中,风声对策成为重要的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例如存在日本特开2003-81561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该公报中记载了“一种电梯装置,其具有:主吊索,其悬吊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以及平衡重;卷扬机,其卷起所述主吊索;以及气压控制装置,其对所述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具有:轿厢门,其开闭出入口;轿厢门槛,其设置于轿厢地板,对所述轿厢门的移动进行引导;以及气密装置,其通过设置于所述轿厢门的下端且根据基于所述气压控制装置的加压以及/或者减压而弹性变形的挠性构件,对所述轿厢门的下端与所述轿厢门槛间之间的间隙进行密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815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通常的电梯装置中,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采用如下构造:配置挠性构件以便对轿厢门的下端与轿厢门槛间的间隙进行密闭,借助压力差使该挠性构件变形,由此提高轿厢室内的气密性,但是,已知存在如下情况:以无法在挠性构件的长边方向整体上获得均匀的变形为起因而通过挠性构件的振动来产生振动声(异常声响)。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在轿厢门与轿厢地板之间配置有作为气密装置的挠性构件,防止以挠性构件的不均匀的变形为起因的振动声,且舒适性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具备:轿厢,其供乘客乘降;气压控制装置,其对所述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轿厢门,其构成为具有对置配置的一对板构件,对所述轿厢的乘降口进行开闭;轿厢门槛,其设置于所述轿厢的轿厢地板,对所述轿厢门的移动进行引导;门靴托架,其配置于在所述板构件中的一方的下端部与所述轿厢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一对置间隙,沿着设置于所述轿厢门槛的引导槽对所述轿厢门的移动进行引导;托架固定板,其将所述门靴托架朝所述轿厢门固定;以及气密装置,其配置于在位于所述轿厢的内侧的所述板构件的另一方的下端部与所述轿厢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二对置间隙,利用根据气压变动而弹性变形的挠性构件进行密闭,所述托架固定板具有开口,利用该开口,从所述轿厢的外部朝向所述气密装置形成使所述挠性构件的长边方向上的变形大致相同的气流。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具备:轿厢,其供乘客乘降;气压控制装置,其对所述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轿厢门,其构成为具有对置配置的一对板构件,对所述轿厢的乘降口进行开闭;轿厢门槛,其设置于所述轿厢的轿厢地板,对所述轿厢门的移动进行引导;门靴托架,其配置于在所述板构件中的一方的下端部与所述轿厢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一对置间隙,沿着设置于所述轿厢门槛的引导槽对所述轿厢门的移动进行引导;托架固定板,其将所述门靴托架朝所述轿厢门固定;以及气密装置,其配置于在位于所述轿厢的内侧的所述板构件的另一方的下端部与所述轿厢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二对置间隙,利用根据气压变动而弹性变形的挠性构件进行密闭,所述托架固定板具有开口,利用该开口,从所述轿厢的内部朝向所述气密装置形成使所述挠性构件的长边方向上的变形大致相同的气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如下的电梯装置:在轿厢门与轿厢地板之间配置有作为气密装置的挠性构件,防止以挠性构件的不均匀变形为起因的振动声且舒适性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予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轿厢7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轿厢7的轿厢门8的下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3的气密装置24周边的放大图。
图5是图3的板构件10a的主视图(A-A’方向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升降通道
2:机械室
3:卷扬机
4:主吊索
5:转向滑轮
6:平衡重
7:轿厢
8:轿厢门
9:气压控制装置
10a、10b:板构件
11:加强构件
12:托架固定板
13:螺栓
14:轿厢地板
15:轿厢门槛
16:(第一)对置间隙
17:(第二)对置间隙
18:空间部
19:门靴托架
20:螺栓
21:门靴
22:引导槽
23:开口
24:气密装置
25:挠性构件
26:托架
31:折返部
32:层站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于重复的部分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对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电梯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在形成于升降通道1的顶部部分的机械室2内,具有卷挂了多根主吊索4的绳轮的卷扬机3固定于地板面。从该绳轮延伸出的主吊索4的一端经由转向滑轮5与平衡重6的上端连结,并且,主吊索4的另一端与轿厢7的上部连结。在轿厢7设置有能够开闭的轿厢门8,在轿厢7停靠于停靠楼层后,轿厢门8以及层站门32打开,乘客相对于轿厢7乘降。在轿厢门8的下部侧配置有后述的多个开口2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使用在升降通道的上部配置机械室的牵引式的电梯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将控制盘等配置在升降通道内的无机械室类型的牵引式电梯、向卷筒(滚筒)卷绕吊索的卷筒式电梯、线性马达式电梯等也包含在发明的对象中。
图2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轿厢7的外观的立体图。轿厢7在前面侧具有出入口用的轿厢门8,在其顶板外部设置有具备进气鼓风机以及排气鼓风机等的气压控制装置9。该气压控制装置9当轿厢7在升降通道1内升降时,控制进气鼓风机以及排气鼓风机等来进行轿厢7内的加压以及减压,将每单位时间的气压的变化量保持为恒定,不会带给轿厢7内的乘客因气压变化而引起的不适感。
在轿厢7设置有能够开闭的轿厢门8,该轿厢门8是一边滑动一边开闭移动的构造,因此,即便在轿厢门8关闭的状态下,也会从该滑动部的附近将轿厢7的内外连通,致使基于气压控制装置9的气压控制效率降低。因此,轿厢7的轿厢门8的附近形成为如下说明的气密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在轿厢门8的下部侧配置有沿着轿厢门8的短边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开口23。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轿厢7的轿厢门8的下部的局部剖视图。在隔开规定的距离对置配置的一对板构件10a、10b间的下方部,夹入延伸至两个板构件10a、10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来形成的加强构件11、以及延伸至加强构件11的进一步的下方部的托架固定板12,并利用螺栓13进行固定,由此构成轿厢门8。
在轿厢门8的下部配置有轿厢地板14以及与轿厢地板14连结的轿厢门槛15。因此,在托架固定板12与轿厢门槛15间形成有对置间隙16,在板构件10b与轿厢地板14间形成有对置间隙17。通过对置间隙16,将形成于两个板构件10a、10b间的空间部18与作为图3的左方侧的轿厢7的外部连通起来。与此相对,通过对置间隙17,将空间部18与作为图3的右方侧的轿厢的内部连通起来。
具有与托架固定板12大致相同的宽度方向尺寸的门靴托架19的上端部利用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的多根螺栓20固定于托架固定板12的下端部。配置于轿厢门8的下部的门靴21穿过对置间隙16与门靴托架19的下端部结合为一体。该门靴21一边沿着形成于轿厢门槛15的引导槽22滑动,一边能够移动地嵌入。这样,轿厢门8构成为能够在门靴21被轿厢门槛15(引导槽22)引导的同时进行开闭动作。
在上述的托架固定板12中,在位于对置间隙16的上部附近的部分,如在后述部分详细说明那样形成多个开口23。利用各开口23将空间部18与作为图3的左方侧的轿厢7的外部连通起来。另外,在形成于板构件10b的下部与轿厢地板14之间的对置间隙17配置有在轿厢门8的关闭状态下能够密闭对置间隙17的气密装置24,详见后述。
图4是上述的气密装置24周边的放大图。在轿厢门8的下方部,在如上述那样延伸至板构件10a的大致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托架固定板12的下方端部,固定有通过沿着大致水平方向配置的多根螺栓20安装的门靴托架19。
在托架固定板12的门靴托架19的附近形成有与螺栓20同样地在其长边方向即大致水平方向上离散的多个上述的开口23。各开口23用于更积极地连通轿厢的外部与形成于板构件10a、10b间的空间部18之间。决定开口23的大小、形状、间隔等以免因该开口23的形成而导致托架固定板12的机械强度大幅降低。在托架固定板12中,形成有各开口23的整体的宽度方向的区域尺寸与气密装置24的长边方向尺寸大致相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用挠性构件25以及折返部31表示气密装置24。
优选在门靴托架19的上端部附近或者位于其附近的部分的托架固定板12上沿着门靴托架19的上端部以大致等间隔离散地形成上述的各开口23。当在这样的位置形成各开口23时能够进行补偿,以免因门靴托架19的下方侧穿过对置间隙16插入而使得通过对置间隙16的气流受到影响,最终对气密装置24的动作造成恶劣影响。
也就是说,在不存在各开口23的情况下,通过对置间隙16的气流受到门靴托架19妨碍,如后述那样构成于对置间隙17的气密装置24受到影响。在不形成各开口23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对置间隙16的风力或者风速的影响,气密装置24在其长边方向上无法同样地变形而引起振动,从该部分附近产生振动声(异常声响)。
但是,如上所述,形成将轿厢7的外部与形成于板构件10a、10b间的空间部18之间连通的开口23。因此,即使门靴托架19存在于对置间隙16,配置于对置间隙17的气密装置24(折返部31)也借助通过开口23的气流而在其宽度方向整体上同样地动作,抑制该部分处的振动,防止振动声(异常声响)的产生。
也参照图5对轿厢门8的下部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板构件10a的主视图(A-A’方向向视图)。气密装置24具备挠性构件25与折返部31,它们遍及轿厢门8的下端的宽度方向整体延伸,并且与图2所示的气压控制装置9所进行的轿厢7内的加压以及减压相应地弹性变形,并密闭对置间隙17(参照图4)。另外,气密装置24经由具有L字状的剖面形状且固定于板构件10b的下端内侧的托架26通过螺栓固定等固定于板构件10b。
上述的挠性构件25具有在轿厢7的内侧配置有弯折部的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挠性构件25中的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配置于在板构件10b的下部与轿厢地板14间形成的对置间隙17中的图4的右方侧即轿厢7的内侧。该挠性构件25的上端部具有必要的安装强度,但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形成为具有能够与图2所示的气压控制装置9对轿厢7内的加压以及减压相应地无障碍弹性变形的挠性。
在轿厢7的轿厢门8关闭的状态下,当利用图2所示的气压控制装置9对轿厢7内进行加压时,在挠性构件25与轿厢地板14间的对置间隙17中,形成从轿厢7的内侧朝向外侧流动的气流。受到此时的风压以及风速的影响,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的开放侧端部扩展而堵塞对置间隙17,该部分成为密闭状态。之后,借助轿厢7的内侧与外侧的差压,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保持该状态,保持对置间隙17的气密性。
另一方面,当利用图2所示的气压控制装置9对轿厢7内进行减压时,在挠性构件25中的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与轿厢地板14间的对置间隙17中,形成从外侧朝向轿厢7的内侧的气流。此时,在不存在开口23的情况下,从轿厢7的外部流入的气流因配置于对置间隙16的门靴托架19的存在而受到影响,因此,有可能在挠性构件25中的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的长边方向上使变形产生偏差。
但是,如上所述,在托架固定板12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开口23,利用开口23将轿厢7的外部与形成于板构件10a、10b间的空间部18连通起来。因此,不会受到门靴托架19所引起的恶劣影响,在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的长边方向整体有效地形成从开口23穿过空间部18而通过对置间隙17的气流。
因而,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受到通过对置间隙17而流入到轿厢7内的气流的风速以及风压,在挠性构件25中的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的长边方向上不会产生偏差,且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的开放侧端部扩展而堵塞对置间隙17,由此阻断气流。之后,借助轿厢7的内侧与外侧的差压,保持该状态,从而保持对置间隙17的气密性。
而且,托架固定板12构成为在其下方部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离散的多个开口23,因此,不会降低托架固定板12的机械强度。另外,在托架固定板12中的与门靴托架19的附近形成开口23,因此,具有与从对置间隙16引入气流的情况相比没有怎么变化的方向性,能够形成朝向对置间隙17的气流。
因此,对于气密装置24的挠性构件25中的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与从轿厢7内朝向外部的气流所引起的变形同样地能够借助从轿厢7的外部朝向内部的气流而有效地变形。因而,气流的方向性不存在偏差,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够有效且可靠地使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变形,从而获得可靠性高的密闭构造。
需要说明的是,若开口23的尺寸过小,则压力损失变大而难以形成气流,另一方面,若开口23的尺寸过大,则虽使风通过但风速变小且对气密装置24的挠性构件25施加的风力变小,因此,优选将这些考虑在内来决定开口23的大小、形状、间隔等。
在图2的带气压控制装置的电梯装置中,设置气密装置24,以便在运行时使轿厢7气密化而进行气压控制。轿厢门8构成为一边滑动一边进行开闭动作,因此,该气密装置24在轿厢门8的开闭动作时无法形成密闭构造而成为开放状态,另一方面,在运行时利用因压力差而产生的气流形成密闭状态。
在这种带气压控制装置的电梯装置中,在电梯最高速度时上述的气压控制装置9进行控制以使得轿厢7的内外压力差变小,因此,若气密装置24的气密保持力降低,则在该部分产生伴随有气流的流动的对置间隙17,轿厢外噪声从该对置间隙17进入,轿厢7内的噪声増大。
但是,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所述,不会受到配置于对置间隙16的门靴托架19的影响,能够穿过开口23有效地形成气流。因此,配置于对置间隙17的气密装置24相对于轿厢7内的气压变动响应性良好地成为气密状态,能够容易地确保轿厢7内的密闭性。因而,能够有效地屏蔽振动声(异常声响)的产生或者来自外部的噪声进入。
另外,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构成为在托架固定板12中的门靴托架19侧的下部形成多个开口23,通过调整其大小、数量、间隔等,不会降低托架固定板12的机械强度。而且,利用开口23,能够具有与从对置间隙16引入气流的情况相比没有怎么变化的方向性,形成朝向对置间隙17的气流,因此,能够使气密装置24的挠性构件25中的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有效且可靠地变形,从而获得密闭构造。
另一方面,也考虑在门靴托架19形成开口,但由于在对置间隙16这样的狭窄场所使用而使门靴托架19的机械强度降低或者对其他的结构造成影响。与此相对,当在托架固定板12的下方部形成开口23时,作为门靴托架19使用与以往相同的门靴托架,能够使轿厢门8的下端部的门靴21沿着形成于轿厢门槛15的引导槽22良好且可靠地移动,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获得可靠性高的气密型的电梯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气密装置24,例示了图3以及图5所示的结构的气密装置,但也能够使用利用在对置间隙17流动的气流获得气密构造的其他结构的气密装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在托架固定板12形成开口23,该开口23用于从轿厢7的外部朝向气密装置24形成使挠性构件25的长边方向上的变形大致相同的气流。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便在对置间隙16配置门靴托架19,也能够通过开口23而形成稳定的气流,使挠性构件25的长边方向上的变形大致相同,能够可靠地防止因以在挠性构件25的长边方向整体无法获得均匀的变形为起因的挠性构件25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声(异常声响)、或者使噪声从轿厢7的外部进入轿厢7的内部。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托架固定板12的门靴托架19侧,沿着对置间隙16的长边方向(轿厢门8的短边方向)离散地形成多个开口23。
根据这样的结构,不会因形成开口23而使托架固定板12的机械强度极其降低,沿着对置间隙16的长边方向形成多个开口23,能够使挠性构件25的长边方向上的变形大致相同。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挠性构件25具有在轿厢7的内侧配置有弯折部的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进行轿厢7内的气压控制的电梯装置中,能够有效地捕获为了进行轿厢7内的气压控制而产生的气流,使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31可靠地变形,从而获得密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但未必限定为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能够将某一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成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并且也能够在某一实施例的结构中追加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另外,能够对于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追加、删除、替换其他结构。
Claims (8)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
轿厢,其供乘客乘降;
气压控制装置,其对所述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
轿厢门,其构成为具有对置配置的一对板构件,对所述轿厢的乘降口进行开闭;
轿厢门槛,其设置于所述轿厢的轿厢地板,对所述轿厢门的移动进行引导;
门靴托架,其配置于在所述一对板构件中的一方的下端部与所述轿厢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一对置间隙,沿着设置于所述轿厢门槛的引导槽对所述轿厢门的移动进行引导;
托架固定板,其将所述门靴托架朝所述轿厢门固定;以及
气密装置,其配置于在位于所述轿厢的内侧的板构件即所述一对板构件中的另一方的下端部与所述轿厢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二对置间隙,利用根据气压变动而弹性变形的挠性构件进行密闭,
所述托架固定板具有开口,利用该开口,从所述轿厢的外部朝向所述气密装置形成使所述挠性构件的长边方向上的变形大致相同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固定板的所述门靴托架附近,沿着所述第一对置间隙的长边方向离散地形成多个所述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挠性构件具有在所述轿厢的内侧配置有弯折部的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压控制装置是设置于所述轿厢的顶板的排气鼓风机。
5.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
轿厢,其供乘客乘降;
气压控制装置,其对所述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
轿厢门,其构成为具有对置配置的一对板构件,对所述轿厢的乘降口进行开闭;
轿厢门槛,其设置于所述轿厢的轿厢地板,对所述轿厢门的移动进行引导;
门靴托架,其配置于在所述一对板构件中的一方的下端部与所述轿厢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一对置间隙,沿着设置于所述轿厢门槛的引导槽对所述轿厢门的移动进行引导;
托架固定板,其将所述门靴托架朝所述轿厢门固定;以及
气密装置,其配置于在位于所述轿厢的内侧的板构件即所述一对板构件中的另一方的下端部与所述轿厢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二对置间隙,利用根据气压变动而弹性变形的挠性构件进行密闭,
所述托架固定板具有开口,利用该开口,从所述轿厢的内部朝向所述气密装置形成使所述挠性构件的长边方向上的变形大致相同的气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固定板的所述门靴托架附近,沿着所述第一对置间隙的长边方向离散地形成多个所述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挠性构件具有在所述轿厢的内侧配置有弯折部的剖面大致く状的折返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压控制装置是设置于所述轿厢的顶板的进气鼓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24343A JP6783194B2 (ja) | 2017-06-26 | 2017-06-26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JP2017-124343 | 2017-06-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10617A CN109110617A (zh) | 2019-01-01 |
CN109110617B true CN109110617B (zh) | 2020-10-23 |
Family
ID=64822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35407.8A Active CN109110617B (zh) | 2017-06-26 | 2018-04-13 | 电梯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83194B2 (zh) |
CN (1) | CN1091106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090690B2 (en) | 2019-02-28 | 2024-09-17 |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 Foamed produc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oamed product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353424A1 (de) * | 1988-07-25 | 1990-02-07 | Inventio Ag | Einrichtung zum Abdichten des Spiels zwischen einem Aufzugsschacht und einer Aufzugskabine |
JP2006188317A (ja) * | 2005-01-05 | 2006-07-20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 |
JP2011051772A (ja) * | 2009-09-04 | 2011-03-17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その乗りかご |
WO2012066587A1 (ja) * | 2010-11-15 | 2012-05-24 | 株式会社 日立製作所 |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
CN103619747A (zh) * | 2011-06-23 | 2014-03-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的层站门装置 |
-
2017
- 2017-06-26 JP JP2017124343A patent/JP6783194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4-13 CN CN201810335407.8A patent/CN1091106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353424A1 (de) * | 1988-07-25 | 1990-02-07 | Inventio Ag | Einrichtung zum Abdichten des Spiels zwischen einem Aufzugsschacht und einer Aufzugskabine |
JP2006188317A (ja) * | 2005-01-05 | 2006-07-20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 |
JP2011051772A (ja) * | 2009-09-04 | 2011-03-17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その乗りかご |
WO2012066587A1 (ja) * | 2010-11-15 | 2012-05-24 | 株式会社 日立製作所 |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
CN103619747A (zh) * | 2011-06-23 | 2014-03-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的层站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783194B2 (ja) | 2020-11-11 |
JP2019006563A (ja) | 2019-01-17 |
CN109110617A (zh) | 2019-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01207B (zh) | 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设备 | |
WO2012176297A1 (ja) |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装置 | |
JPWO2013186890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9110617B (zh) | 电梯装置 | |
JP5885172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16124631A (ja) | エレベーター乗りかご | |
JP5781102B2 (ja) | エレベータ | |
JP5744241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8495805B (zh) | 电梯装置 | |
JP2016056004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EP1627842A1 (en) | Door device of elevator | |
CN105460756A (zh) | 电梯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装置 | |
CN110023222B (zh) | 电梯装置 | |
CN108367896B (zh) | 电梯装置 | |
CN107709215B (zh) | 电梯装置 | |
JP2003012259A (ja) | エレベータおよびエレベータ用の乗りかご | |
JP2001302151A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装置 | |
JPH11240680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23022697A (ja) |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装置 | |
CN106185550A (zh) | 电梯装置 | |
WO2013153636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18946516A (zh) | 电梯的轿厢装置 | |
CN116495600A (zh) | 电梯门的地坎 | |
JPWO2012176297A1 (ja) |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装置 | |
JP2008037526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