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201207B - 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01207B
CN103201207B CN201080070118.1A CN201080070118A CN103201207B CN 103201207 B CN103201207 B CN 103201207B CN 201080070118 A CN201080070118 A CN 201080070118A CN 103201207 B CN103201207 B CN 1032012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tight
car door
car
main body
elev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701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01207A (zh
Inventor
石文良
首藤克治
三好宽
小笠原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01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12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012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12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8Details of seals and joint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设备,使得能够提高封闭电梯轿厢与轿厢门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的密封性。本发明的轿厢门气密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气密机构主体(9),其能够以大致平行于轿厢门的内表面的旋转轴(10)为中心旋转;气密构件(12);施力机构(11),其在气密构件(12)离开所述轿厢门(1)的方向上对气密机构主体(9)进行施力;卡合滚轮(8);以及倾斜凸轮(7),其在轿厢门(1)关闭时与卡合滚轮(8)卡合,在卡合滚轮(8)与倾斜凸轮(7)卡合时,气密机构主体(9)使气密构件(12)与轿厢门(1)接触,气密构件(12)设置在气密机构主体(9)的比旋转轴(10)更靠下方的位置上,气密机构主体(9)使气密构件(12)与轿厢门(1)接触时的旋转方向与电梯轿厢内的压力上升到高于电梯轿厢外的压力时通过轿厢内气压对气密构件(12)进行按压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Description

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电梯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电梯的轿厢门气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建筑物的高层化而要求电梯的高速化。在上述高速的电梯中,不仅单位时间的气压变化剧烈,而且总的气压变化量也大,因此多有因较大的气压变动而导致乘客感到耳塞感的情况。
为了缓解乘客的耳塞感,提出有根据轿厢室外部的气压来对轿厢室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气压控制装置的方案。在此,为了将轿厢室内的气压控制在最佳状态,需要提高轿厢室的气密性。
作为上述的封闭轿厢门和间隙以提高气密性的技术,一直以来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方法,即,在轿厢门开闭时,使设置在下端安装有封闭电梯轿厢与电梯门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的板簧上的滚轮滑动,在滚轮落入设置在滚轮滑动面上的凹入阶梯部后,设置在板簧的前端的密封构件与顶部框体接触。另一方面,在滚轮从凹入阶梯部脱出后,密封构件不与顶部框体接触。
此外,作为以提高轿厢门的阻烟性和隔音性为目的的技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2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方法,即,在轿厢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可动遮蔽体与设置在轿厢门侧的卡合配件卡合,由此提高轿厢室内的阻烟性和隔音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8851号公报(段落编号0010~0017、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5137号公报(段落编号0007~0016、图1)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中,以封闭与层门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对阻烟性和隔音性作出了考虑,但由于层门位于升降通道与轿厢门厅之间,隔着层门在升降通道与轿厢门厅之间发生较大的气压变动的情况很少,所以不能说对气压的变化作出了充分的考虑。
即,在具有气压控制装置的电梯中,在电梯轿厢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存在气压差,在现有技术中,在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升高时,受气压差的影响,产生使电梯门与电梯轿厢分开的方向的力,受该力的影响,可能使电梯门与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变大而导致密封性能下降。此外,受到电梯轿厢内外的气压差的影响,会产生意欲将密封构件往回推的力,也就是使密封构件和与密封构件接触的轿厢门之间的间隙扩大的方向的力。密封构件自身在该力的作用下而被往回推,从而可能无法保证密封性能。
此外,电梯设备的门通常由多扇门构成,在各扇门中,通过设置在门上部的悬吊件导轨以及设置在门下部的门坎来限制门的移动轨迹,为了使电梯门能够顺利地进行开闭,在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轨迹限制方向设定有富裕量。因此,例如在由两扇门构成的电梯设备中,在电梯门关闭时,可能会发生一方的门偏向电梯轿厢外侧方向,而另一方的轿厢门偏向电梯轿厢内侧方向的情况,电梯的多扇门各自的门平面并不一定保持在同一平面上。此外,即使只有一个门扇,也有可能发生后端侧朝向电梯轿厢外侧方向偏移,前端侧朝向电梯轿厢内侧方向偏移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由多个门扇构成的电梯设备中,有时会出现本来应该密闭的门彼此之间存在阶梯差的情况,所以难以由一个密封构件来应对上述阶梯差,可能无法维持电梯轿厢的密封性能。同样,即使只有一个门扇,也会出现偏移,也有可能会无法维持电梯轿厢的密封性能。
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能够保持电梯轿厢的气密性的气密装置,使得在对轿厢室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电梯的轿厢门内外存在气压差、并且因该气压差而使得有力作用在轿厢门或者气密构件上时,或者在轿厢门存在阶梯差时,也能够保持电梯轿厢的气密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设备,使得能够提高用于封闭电梯轿厢与轿厢门之间间隙的气密构件的密封性。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用于密封对电梯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轿厢内气压控制型电梯设备的电梯轿厢所具备的轿厢门和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具备:气密机构主体,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能够以大致平行于所述轿厢门的内表面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气密构件,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上,通过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来封闭所述轿厢门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由此来保持气密;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在所述气密构件离开所述轿厢门的方向上对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进行施力;杆件,所述杆件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卡合滚轮,所述卡合滚轮设置在与所述杆件的旋转轴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以及倾斜凸轮,所述倾斜凸轮设置在所述轿厢门上,在所述轿厢门关闭时与所述卡合滚轮卡合,当所述卡合滚轮与所述倾斜凸轮卡合时,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的比所述旋转轴更靠下方的位置上,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电梯轿厢内的压力上升到高于所述电梯轿厢外的压力时在轿厢内气压的作用下对所述气密构件进行按压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用于密封对电梯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轿厢内气压控制型电梯设备的电梯轿厢所具备的轿厢门和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具有:气密机构主体,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能够以大致平行于所述轿厢门的内表面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气密构件,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上,通过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来封闭所述轿厢门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由此来保持气密;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在所述气密构件离开所述轿厢门的方向上对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进行施力;杆件,所述杆件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倾斜凸轮,所述倾斜凸轮设置在与所述杆件的旋转轴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以及卡合滚轮,所述卡合滚轮设置在所述轿厢门上,在所述轿厢门关闭时与所述倾斜凸轮卡合,当所述卡合滚轮与所述倾斜凸轮卡合时,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的比所述旋转轴更靠下方的位置上,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电梯轿厢内的压力上升到高于所述电梯轿厢外的压力时在轿厢内气压的作用下对所述气密构件进行按压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设备,使得能够提高用于封闭电梯轿厢与轿厢门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A-A剖面的侧视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3的B-B剖面的俯视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2中的A-A剖面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表示图5的C-C剖面的俯视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整体概要的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整体概要的侧视剖面图。图7所示的电梯设备22具有在升降通道23内升降的电梯轿厢16和平衡重24、用于悬吊电梯轿厢16和平衡重24的主吊索25、具有供主吊索25卷绕的绳轮26的卷扬机、以及转向滑轮27。在本实施方式中,卷扬机和转向滑轮27设置在位于升降通道23上部的机械室28内。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梯设备22中,通过使卷扬机的绳轮26进行旋转来驱动主吊索25,使电梯轿厢16和平衡重24彼此在升降通道23内朝着相反的方向升降。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只示意地示出了最下层29和最上层30,但本发明也可以用于2层以上的建筑物。而且,在各个楼层上设有层门31。层门31在电梯轿厢16停止时处于与设置在电梯轿厢16上的轿厢门1对置的状态,并与轿厢门1一起开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电梯轿厢16具有轿厢门1和作为气压控制装置的鼓风机20,该轿厢门1设置在电梯轿厢16的与层门31对置的正面,该鼓风机20用于控制电梯轿厢16的轿厢室内的气压。
电梯轿厢16呈上下方向的长度较长的长方体,具有设置在侧面4个方向的侧面面板17、在下部支承侧面面板17的地板18、以及设置在侧面面板17的上部的顶板19,在设置在电梯轿厢16的前侧的侧面面板17上设有轿厢出入口2,轿厢出入口2由轿厢门1进行开闭。
电梯轿厢16通过侧面面板17、地板18、顶板19、轿厢门1、以及轿厢门气密装置21等来保持气密性。其中,轿厢门气密装置21用于在轿厢门1处于关闭状态时封闭轿厢门1与正面的侧面面板17之间的间隙。
为了控制该具有气密性的电梯轿厢16的轿厢室内的气压,在顶板19上设有用于将电梯轿厢16的外部的空气压送到电梯轿厢16内部的鼓风机20,利用该鼓风机20来调整送入到电梯轿厢16室内的空气量,由此能够控制电梯轿厢16的内部的气压。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主视图。如图2所示,电梯轿厢16在其正面侧具有:与侧面面板17和轿厢门1重复的部分的长方形的轿厢出入口2;固定在所述轿厢门1上部的悬吊件15;可旋转地设置在悬吊件15上的多个滚轮5;以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在电梯轿厢16的正面侧的侧面面板17的上部且供滚轮5滑动的悬吊件导轨6;用于对轿厢门1进行开闭驱动的门机器3;将门机器3的驱动力传递给滚轮5的传动带4以及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开闭的轿厢门1。
图3是表示图2的A-A剖面的侧视图。所述轿厢出入口2的上部为由侧面面板17构成的顶部框体14。在顶部框体14上设有能够以平行于轿厢门1的内表面的轴线即旋转轴10为中心旋转的气密机构主体9。在气密机构主体9的靠轿厢门1一侧且在比旋转轴10靠下方的位置设有用于封闭轿厢门1与电梯轿厢16之间的间隙的前端柔软的气密构件12。此外,气密机构主体9与顶部框体14之间通过未图示的构件来保持气密状态,以防止空气从气密机构主体9与顶部框体14之间泄漏。
在气密机构主体9的靠轿厢门1一侧且在比旋转轴10靠上侧的位置上安装有整流板13b。此外,在轿厢门1的高度比整流板13b略低的位置上安装有整流板13a。将整流板13a和整流板13b安装成具有如下的关系:因电梯轿厢16内的压力升高而从气密构件12漏出的空气受到安装在轿厢门1上的整流板13a阻挡后流向改变而朝向整流板13b的方向流动,整流板13b在该气流的作用下向气密机构主体9赋予使气密机构主体9以旋转轴10为中心朝着气密构件12与轿厢门1压力接触的方向旋转的力。
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9与旋转轴10之间设有扭力弹簧11,扭力弹簧11构成平时在气密构件12离开轿厢门1的方向上对气密机构主体9施力的施力机构。
在气密机构主体9上设有杆件32和卡合滚轮,该杆件32在垂直于旋转轴10的方向上延伸,该卡合滚轮设置在与杆件32的旋转轴10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此外,在轿厢门1上设有与卡合滚轮8卡合的倾斜凸轮7。
如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轿厢门气密装置21具有气密机构主体9、气密构件12、作为施力构件的扭力弹簧11、杆件32、卡合滚轮8以及倾斜凸轮7。
图4是表示图3的B-B剖面的俯视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中的气密机构主体9和气密构件12的长度被设置成与轿厢门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此外,固定在轿厢门1上的倾斜凸轮7和卡合滚轮8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轿厢门1的打开方向的端部上设有倾斜凸轮7a,并且在轿厢门1的关闭方向的端部上设有倾斜凸轮7b。此外还设有卡合滚轮8a和卡合滚轮8b,上述卡合滚轮8a和卡合滚轮8b被设置成在轿厢门1即将完全关闭时,分别与多个倾斜凸轮7中的各个倾斜凸轮7抵接。
门机器3的动力经由传动带4传递到滚轮5上,使悬吊件15沿着关门的方向在悬吊件导轨6上移动,随着悬吊件15的移动,轿厢门1处于关闭状态,安装在轿厢门1上的倾斜凸轮7a和倾斜凸轮7b分别与卡合滚轮8a和卡合滚轮8b卡合,卡合滚轮8以旋转轴10为中心被朝向与轿厢门1分开的方向按压。
通过倾斜凸轮7对卡合滚轮8进行按压,气密机构主体9以旋转轴10为中心朝着将气密构件12按压在轿厢门1上的方向旋转。安装在气密机构主体9上的气密构件12随着所述倾斜凸轮7按压卡合滚轮8而接近轿厢门1,当轿厢门1完全关闭时,气密机构主体的旋转角度达到最大值。此时,气密构件12的前端与轿厢门1接触并且该前端出现弯曲。由此,能够利用气密构件12来密封轿厢门1与侧面面板17之间的间隙。
可是,当轿厢门1由两扇以上的多扇门构成时,虽然轿厢门1的移动轨迹受到了设置在轿厢门上部的悬吊件导轨6和设置在轿厢门下部的门坎的限制,但为了使开闭动作顺利进行,在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轨迹限制上设置了富裕量。因此,电梯的轿厢门1的左右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位于电梯轿厢16的最靠近外侧和内侧中的一侧的位置,而另一个端部位于电梯轿厢16的最靠近内侧和外侧中的另一侧的位置。在上述情况下,由于没有与顶部框体14平行地关闭,所以例如在倾斜凸轮7a与顶部框体14之间的距离大于倾斜凸轮7b与顶部框体14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倾斜凸轮7a与卡合滚轮8a之间的卡合深度变浅。
另一方面,由于倾斜凸轮7b与卡合滚轮8b之间的卡合量大于通常的卡合量,所以气密机构主体9的旋转角度大于通常的旋转角度,气密构件12与轿厢门1的接触量大于通常的接触量。根据这一结构,能够阻塞倾斜凸轮7a侧的轿厢门1与顶部框体14之间变大的间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每扇轿厢门1均设有轿厢门气密装置,所以例如在多扇轿厢门1在关闭时出现了倾斜而导致轿厢门端面各自的对接部分之间产生了阶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气密构件12封闭轿厢门1与顶部框体14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更为切实地进行密封。
当所述轿厢门1处于关闭状态时,电梯轿厢16处于能够进行升降的状态。通过使鼓风机20动作,向电梯轿厢16的室内导入空气。于是,由于轿厢门1与侧面面板之间的间隙被气密构件12封闭,所以气密构件12的靠电梯轿厢一侧的气压大于气密构件12的靠轿厢门一侧的气压,根据该气压差,前端柔软的气密构件12进一步弯曲,由此能够完全地消除电梯轿厢与轿厢门1之间的间隙。
气密构件12设置在气密机构主体9的比旋转轴10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气密机构主体9使气密构件12与轿厢门1接触时的旋转方向与电梯轿厢内的压力上升到高于电梯轿厢外的压力时在轿厢内气压的作用下按压气密构件12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由此能够进一步切实地保持气密性。
此外,与气压差引起的气密构件12的变形的情况一样,呈轿厢门1的内侧的气压大于轿厢门1的外侧的气压、轿厢门1被朝向外侧推出的趋势,轿厢门1与顶部框体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轿厢门1与气密构件12之间的间隙变大,由此从鼓风机20导入电梯轿厢16内的空气有时从该轿厢门1与气密构件12之间的间隙中泄漏。
不过,由于将使气密机构主体9旋转的杆件32设置成在与旋转轴10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与旋转轴10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设置了卡合滚轮8,所以能够利用杠杆原理,进一步加大气密机构主体9的旋转量,使得气密构件12与轿厢门1更紧密地接触,由此能够利用气密构件12的变形而使得难以产生间隙。
此外,即使有空气从所述轿厢门1与气密构件12之间的间隙泄漏,通过整流板13a使泄漏的空气朝整流板13b的正面流动,在该风压的作用下,气密机构主体9呈以旋转轴为中心朝图3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所述轿厢门1与气密构件12之间的间隙缩小。
门机器3的动力经由传动带4传递到滚轮5上,使悬吊件15沿着开门的方向在悬吊件导轨6上移动,随着悬吊件15的移动,轿厢门1处于打开状态,倾斜凸轮7与卡合滚轮8之间的卡合被解除,气密机构主体9在扭力弹簧11的反力的作用下,朝图3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朝气密构件12离开轿厢门1的方向旋转。由此,气密构件12与轿厢门1分开,即使轿厢门滑动,由于气密构件12不与轿厢门1接触,所以能够防止气密构件12发生磨耗。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多个卡合滚轮8和倾斜凸轮7,能够克服因轿厢门倾斜而产生间隙的现象,从而能够保持电梯轿厢的气密性。由于在每扇轿厢门上均设置了轿厢门气密装置,所以即使因轿厢门发生倾斜而使得轿厢门的对接面之间产生阶梯差,也能够避免间隙产生,从而能够保持电梯轿厢的气密性。
此外,当利用电梯轿厢内外的气压差对要求气密性的电梯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时,密封构件会自动变形,从而能够保持电梯轿厢的气密性。
另外,利用设置成对的整流板,当轿厢门与气密构件之间的间隙一旦变大时,也能够缩小该间隙。
因此,本发明所提出的气密装置是能动性气密装置,能够自动地消除轿厢门与侧面面板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保持电梯轿厢的气密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轿厢门侧设置倾斜凸轮7、并在气密机构主体9上设置卡合滚轮8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轿厢门侧设置卡合滚轮8、并在气密机构主体9上设置倾斜凸轮7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轴10与轿厢门1的内表面大致平行是指与没有发生倾斜和变形的平时的轿厢门大致平行的状态,并且是指在轿厢门发生了倾斜和变形时能够使气密构件12与轿厢门1保持紧密接触的范围。
实施例2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由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1、图2以及图7的结构相同,故省略其说明。此外,对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2的A-A剖面的侧视剖面图。图5所示的轿厢门气密装置21具备:气密机构主体9,其设置在由位于轿厢出入口2上部的侧面面板17构成的顶部框体14上;与轿厢门1的内表面平行的旋转轴10;能够以旋转轴10为中心旋转的气密机构主体9;前端柔软的气密构件12,其在气密机构主体9的靠轿厢门1一侧的部位安装在旋转轴的下侧;整流板13b,其在气密机构主体9的靠轿厢门1一侧的部位安装在旋转轴的上侧;设置在轿厢门1的高度比整流板13b略低的位置上的整流板13a;设置在气密机构主体9与旋转轴10之间的扭力弹簧11;以及倾斜凸轮37和卡合滚轮38。
图6是表示图5的C-C剖面的俯视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滚轮38和气密构件12相对于气密机构主体9的旋转轴10设置在相同一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滚轮38设置在比设在气密机构主体9上的气密构件12的设置位置更远离旋转轴10的位置上。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凸轮37由轿厢门1的杆状构件39支承,与卡合滚轮38相比进一步朝电梯轿厢16的内侧突出,倾斜凸轮37以从电梯轿厢16的内侧与卡合滚轮卡合的方式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当轿厢门1的内侧的气压大于轿厢门1的外侧的气压、轿厢门1呈被朝向外侧推出的趋势时,由于倾斜凸轮37相对于卡合滚轮38而设置在电梯轿厢16的内侧,所以当轿厢门1被朝向外侧推出时,倾斜凸轮37也同样被朝向外侧拉曳,并将卡合滚轮38朝向外侧推出,因此轿厢门1和气密构件12之间的间隙不会变大。
而且,由于使气密机构主体9旋转的杆件32在与旋转轴10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在比气密构件12的设置位置更远离旋转轴10的位置上,所以能够利用杠杆原理,进一步加大气密机构主体9的旋转量,使得气密构件12与轿厢门1更紧密地接触,由此能够利用气密构件12的变形而使得难以产生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采用了在轿厢门侧设置倾斜凸轮37、并在气密机构主体9上设置卡合滚轮38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轿厢门侧设置卡合滚轮38、并在气密机构主体9上设置倾斜凸轮37的结构。
如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获得更好的气密性。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均以封闭轿厢门1和顶部框体14之间间隙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由于轿厢门1的滑动动作在顶部框体和轿厢门的两侧以及轿厢门的下侧相同,所以不言而喻地,本发明的气密结构除了能够适用于顶部框体外,同样还能够适用于轿厢门的两侧和轿厢门的下侧。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轿厢门
2  轿厢出入口
3  门机器
4  传动带
5  滚轮
6  悬吊件导轨
7、7a、7b、37、37a、37b  倾斜凸轮
8、8a、8b、38、38a、38b  卡合滚轮
9  气密机构主体
10 旋转轴
11 扭力弹簧
12 气密构件
13a、13b  整流板
14 顶部框体
15 悬吊件
16 电梯轿厢
17 侧面面板
18 地板
19 顶板
20 鼓风机
21 轿厢门气密装置
22 电梯设备
23 升降通道
24 平衡重
25 主吊索
26 绳轮
27 转向滑轮
28 机械室
29 最下层
30 最上层
31 层门
32 杆件

Claims (14)

1.一种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用于密封对电梯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轿厢内气压控制型电梯设备的电梯轿厢所具备的轿厢门和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
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具备:气密机构主体,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能够以大致平行于所述轿厢门的内表面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气密构件,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上,通过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来封闭所述轿厢门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由此来保持气密;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在所述气密构件离开所述轿厢门的方向上对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进行施力;杆件,所述杆件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卡合滚轮,所述卡合滚轮设置在与所述杆件的旋转轴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以及倾斜凸轮,所述倾斜凸轮设置在所述轿厢门上,在所述轿厢门关闭时与所述卡合滚轮卡合,当所述卡合滚轮与所述倾斜凸轮卡合时,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
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的比所述旋转轴更靠下方的位置上,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电梯轿厢内的压力上升到高于所述电梯轿厢外的压力时在轿厢内气压的作用下对所述气密构件进行按压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凸轮与所述卡合滚轮分别以成对的方式设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滚轮与所述气密构件将所述气密机构主体的所述旋转轴夹在中间而设置在相反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滚轮与所述气密构件相对于所述气密机构主体的所述旋转轴而设置在相同一侧,并且所述卡合滚轮设置在比所述气密构件的设置位置更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位置上,所述倾斜凸轮以从所述电梯轿厢的内侧与所述卡合滚轮卡合的方式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旋转轴更靠上方的位置上设有整流板,当有空气从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之间泄漏时,所述整流板利用所述泄漏的气流施加使所述气密机构主体朝着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紧密接触的方向旋转的方向的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梯轿厢上设有多扇所述轿厢门,在所述多扇轿厢门的各扇轿厢门分别设有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
7.一种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用于密封对电梯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轿厢内气压控制型电梯设备的电梯轿厢所具备的轿厢门和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
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具有:气密机构主体,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能够以大致平行于所述轿厢门的内表面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气密构件,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上,通过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来封闭所述轿厢门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由此来保持气密;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在所述气密构件离开所述轿厢门的方向上对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进行施力;杆件,所述杆件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倾斜凸轮,所述倾斜凸轮设置在与所述杆件的旋转轴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以及卡合滚轮,所述卡合滚轮设置在所述轿厢门上,在所述轿厢门关闭时与所述倾斜凸轮卡合,当所述卡合滚轮与所述倾斜凸轮卡合时,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
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的比所述旋转轴更靠下方的位置上,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电梯轿厢内的压力上升到高于所述电梯轿厢外的压力时在轿厢内气压的作用下对所述气密构件进行按压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凸轮与所述卡合滚轮分别以成对的方式设有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滚轮与所述气密构件将所述气密机构主体的所述旋转轴夹在中间而设置在相反的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凸轮与所述气密构件相对于所述气密机构主体的所述旋转轴而设置在相同一侧,并且所述倾斜凸轮设置在比所述气密构件的设置位置更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位置上,所述卡合滚轮以从所述电梯轿厢的内侧与所述倾斜凸轮卡合的方式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旋转轴更靠上方的位置上设有整流板,当有空气从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之间泄漏时,所述整流板利用所述泄漏的气流施加使所述气密机构主体朝着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紧密接触的方向旋转的方向的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轿厢门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梯轿厢上设有多扇所述轿厢门,在所述多扇轿厢门的各扇轿厢门分别设有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
13.一种电梯设备,其对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电梯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
所述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梯轿厢上设有对轿厢门和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轿厢门气密装置,
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具有:气密机构主体,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能够以大致平行于所述轿厢门的内表面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气密构件,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上,通过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来封闭所述轿厢门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由此来保持气密;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在所述气密构件离开所述轿厢门的方向上对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进行施力;杆件,所述杆件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卡合滚轮,所述卡合滚轮设置在与所述杆件的旋转轴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以及倾斜凸轮,所述倾斜凸轮设置在所述轿厢门上,在所述轿厢门关闭时与所述卡合滚轮卡合,当所述卡合滚轮与所述倾斜凸轮卡合时,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
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的比所述旋转轴更靠下方的位置上,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电梯轿厢内的压力上升到高于所述电梯轿厢外的压力时对所述气密构件进行按压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14.一种电梯设备,其对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电梯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
所述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梯轿厢上设有对轿厢门和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轿厢门气密装置,
所述轿厢门气密装置具有:气密机构主体,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能够以大致平行于所述轿厢门的内表面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气密构件,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上,通过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来封闭所述轿厢门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隙,由此来保持气密;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在所述气密构件离开所述轿厢门的方向上对所述气密机构主体进行施力;杆件,所述杆件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倾斜凸轮,所述倾斜凸轮设置在与所述杆件的旋转轴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以及卡合滚轮,所述卡合滚轮设置在所述轿厢门上,在所述轿厢门关闭时与所述倾斜凸轮卡合,当所述卡合滚轮与所述倾斜凸轮卡合时,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
所述气密构件设置在所述气密机构主体的比所述旋转轴更靠下方的位置上,所述气密机构主体使所述气密构件与所述轿厢门接触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电梯轿厢内的压力上升到高于所述电梯轿厢外的压力时对所述气密构件进行按压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CN201080070118.1A 2010-11-15 2010-11-15 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012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6683 WO2012066587A1 (ja) 2010-11-15 2010-11-15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1207A CN103201207A (zh) 2013-07-10
CN103201207B true CN103201207B (zh) 2015-06-17

Family

ID=46083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7011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01207B (zh) 2010-11-15 2010-11-15 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64575B2 (zh)
CN (1) CN103201207B (zh)
WO (1) WO20120665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2689B2 (ja) * 2013-07-12 2016-11-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室
CN106470933B (zh) * 2014-07-11 2018-1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JP6286333B2 (ja) * 2014-09-30 2018-02-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410598B2 (ja) * 2014-12-26 2018-10-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乗りかご
JP6502864B2 (ja) * 2016-01-06 2019-04-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8495805B (zh) * 2016-02-08 2020-04-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JP6438903B2 (ja) * 2016-03-14 2018-12-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JP6578248B2 (ja) * 2016-06-15 2019-09-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10461754B (zh) * 2017-03-23 2021-10-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JP6783194B2 (ja) * 2017-06-26 2020-11-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9896399B (zh) * 2017-12-08 2020-09-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及其轿厢
CN109095337A (zh) * 2018-10-31 2018-12-28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电梯监控系统、电梯门及其抗风压方法和抗风压装置
CN109368465A (zh) * 2018-12-15 2019-02-22 康达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与层门间隙的防护机构
CN111153311B (zh) * 2020-03-02 2021-12-31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泄压装置及电梯
WO2024150263A1 (ja) * 2023-01-10 2024-07-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ガイド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58191A (en) * 1976-10-06 1977-11-15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vator system including an elevator car having door operated sealing devices adjacent door opening
JPS6126877U (ja) * 1984-07-24 1986-02-18 鈴木シヤツタ−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式気密ドア装置
JP3562193B2 (ja) * 1997-02-10 2004-09-08 三菱ふそうトラック・バス株式会社 グライドスライドドアのシール装置
JP4825377B2 (ja) * 2001-09-17 2011-11-3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JP4416435B2 (ja) * 2003-05-14 2010-02-1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ドアの密閉装置
JP4322579B2 (ja) * 2003-07-28 2009-09-0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ドアの密閉装置
CN200949371Y (zh) * 2006-09-29 2007-09-19 青岛地恩地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门锁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64575B2 (ja) 2014-07-30
JPWO2012066587A1 (ja) 2014-05-12
CN103201207A (zh) 2013-07-10
WO2012066587A1 (ja) 201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1207B (zh) 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设备
KR20130124367A (ko) 엘리베이터의 승강장 도어장치
US10501288B2 (en) Seal member for sealing a door sill gap
CN105460756B (zh) 电梯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装置
CN107522077B (zh) 电梯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装置
JP6874880B1 (ja) ドア装置を具えるエレベーター
CN110023222B (zh) 电梯装置
JP6058710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4454205U (zh) 电梯及层门装置
JP6546668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502864B2 (ja)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WO2017138060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9110617B (zh) 电梯装置
JP2017024816A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
JP5981628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WO201217629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装置
KR20210075596A (ko) 엘리베이터 도어 상부 지지 조립체
EP2810910A1 (en) Elevator device
JP6626932B1 (ja) 戸開走行制限装置
JP5945020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23170847A (ja) エレベータの出入口装置
WO2020031373A1 (ja) エレベータの戸開走行防止装置
CN107188010A (zh) 轿厢门气密装置及电梯
JP2020147381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9161355A (ja) エレベ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