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701572B - 磁控管 - Google Patents

磁控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01572B
CN108701572B CN201780013011.5A CN201780013011A CN108701572B CN 108701572 B CN108701572 B CN 108701572B CN 201780013011 A CN201780013011 A CN 201780013011A CN 108701572 B CN108701572 B CN 1087015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magnetron
exhaust
antenna cap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30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01572A (zh
Inventor
半田贵典
桑原渚
川田浩平
石井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015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15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015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15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3/00Details of transit-time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25/00
    • H01J23/36Coupling devices having distributed capacitance and inductanc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tube, for introducing or removing wave energy
    • H01J23/40Coupling devices having distributed capacitance and inductanc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tube, for introducing or removing wave energy to or from the interaction circuit
    • H01J23/44Rod-type 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3/00Details of transit-time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25/00
    • H01J23/12Vessels;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3/00Details of transit-time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25/00
    • H01J23/14Leading-in arrangements; Seal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3/00Details of transit-time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25/00
    • H01J23/36Coupling devices having distributed capacitance and inductanc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tube, for introducing or removing wave energy
    • H01J23/40Coupling devices having distributed capacitance and inductanc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tube, for introducing or removing wave energy to or from the interaction circuit
    • H01J23/48Coupling devices having distributed capacitance and inductanc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tube, for introducing or removing wave energy to or from the interaction circuit for linking interaction circuit with coaxial lines; Devices of the coupled helices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5/00Transit-time tubes, e.g. klystrons, travelling-wave tubes, magnetrons
    • H01J25/50Magnetrons, i.e. tubes with a magnet system producing an H-field crossing the E-fie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5/00Transit-time tubes, e.g. klystrons, travelling-wave tubes, magnetrons
    • H01J25/50Magnetrons, i.e. tubes with a magnet system producing an H-field crossing the E-field
    • H01J25/52Magnetrons, i.e. tubes with a magnet system producing an H-field crossing the E-field with an electron space having a shape that does not prevent any electron from moving completely around the cathode or guide electrode
    • H01J25/58Magnetrons, i.e. tubes with a magnet system producing an H-field crossing the E-field with an electron space having a shape that does not prevent any electron from moving completely around the cathode or guide electrode having a number of resonators; having a composite resonator, e.g. a helix
    • H01J25/587Multi-cavity magnetr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removal,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discharge lamps, or parts thereof; Recovery of material from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9/24Manufacture or joining of vessels, leading-in conductors or bases
    • H01J9/32Sealing leading-in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removal,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discharge lamps, or parts thereof; Recovery of material from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9/24Manufacture or joining of vessels, leading-in conductors or bases
    • H01J9/36Joining connectors to internal electrode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6Circuits
    • H05B6/68Circui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
    • H05B6/681Circuits comprising an inverter, a boost transformer and a magnetr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wave Tubes (AREA)

Abstract

磁控管的天线部(1)具备:排气部(15),其与从阳极部(2)导出的天线导线(4)连接,并具有微波的输出端;和输出侧陶瓷管座(11),其在内部保持天线导线(4)而紧固排气部(15),将排气部(15)和与磁控管的主体部分的阳极部(2)连接的侧管(16)电绝缘。并且,天线部(1)具备天线帽(10),所述天线帽(10)经由被配设在排气部(15)的外周部分的导电性粘接剂(22)而与排气部(15)接合。由此,提供一种磁控管,其能够防止在天线帽(10)与排气部(15)之间发生放电。

Description

磁控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用于微波加热装置等的、作为微波生成装置的磁控管。
背景技术
微波加热装置具备构成微波生成装置的磁控管。磁控管的主体部分由天线部、阳极部和阴极部构成。
下面,参照图9和图10对以往的磁控管的通常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以往的磁控管的主体部分的结构的纵剖视图。图10是示出以往的磁控管中的天线部101的纵剖视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磁控管由天线部101、阳极部102和阴极部103等构成。天线部101在内部保持对微波进行引导的天线导线104。阳极部102在内部保持呈放射状配设的多个翼片105。阴极部103在内部保持阴极引线107。
阳极部102的翼片105与向天线部101导出的天线导线104连接。在阳极部102的翼片105的中心部分配设有成为阴极的灯丝106。灯丝106与阴极引线107连接。阴极引线107经端子侧陶瓷管座108而与输入端子109连接。
此外,在磁控管的天线部101中,从阳极部102导出的天线导线104经输出侧陶瓷管座111而与排气管112连接。在排气管112形成有尖锐部113。利用真空壁将阳极部102、阴极部103和天线导线104围绕起来而形成的磁控管的主体部分借助于尖锐部113而被保持成真空。
尖锐部113形成有尖的部分。因此,压入天线帽110而保护排气管112的尖锐部113。天线帽110被配置在波导管内,作为输出端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由此,天线帽110将在磁控管的主体部分产生的微波放射到波导管内。
如上所述,构成了通常的磁控管。
如下面说明的那样,上述结构的磁控管中的天线帽110有可能从排气管112脱落。
即,磁控管在产生微波的动作时和非动作时,在产生较大温差的状态下长时间被反复使用。因此,天线帽110与排气管112的压入部分处的压接度减弱。由此,天线帽110有可能从排气管112上脱落。
进而,若天线帽110从排气管112脱落,则在露出的排气管112与脱落的天线帽110或波导管之间产生放电。因此,磁控管的动作变得不稳定。并且,根据情况,例如在排气管112发生真空泄漏。
因此,以往,为了防止天线帽110从排气管112上脱落,提出有具备各种结构的磁控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3)。
专利文献1的磁控管具备:突起,其设置在天线帽的内周面;和凹槽,其形成在供天线帽压入的排气管的外周面。并且,提出有如下结构:使天线帽的突起与排气管的凹槽嵌合来防止天线帽脱落。
专利文献2的磁控管利用复合板构成天线帽,该复合板是通过在铁类材料的基底上被覆由银和铜的合金构成的表皮膜和由与表皮膜同样的材料构成的防氧化膜而成的。进而,对复合板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天线帽。由此,公开了提高天线帽自身的机械强度以防止从排气管上脱落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3的磁控管中,在天线帽的侧面形成孔,并将天线帽压入到排气管中后,将天线帽的孔与排气管点焊。由此,提出了防止天线帽脱落的结构。
如上所述,以往的磁控管的结构基本上采用了通过压入将天线帽与排气管紧固的方法,防止了天线帽从排气管上脱落。
但是,根据下面所示的结果可知,专利文献1的磁控管的结构无法防止在形成于天线帽与排气管之间的间隙产生的放电。
即,本申请发明人通过实验确认了在上述结构的磁控管中在天线帽与排气管之间产生的放电。特别是确认了,在天线帽中的压入部的缘部与排气管接合于输出侧陶瓷管座而成的接合部分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下,在缘部与接合部分之间产生放电。具体而言,本申请发明人确认了缘部与接合部分之间的间隙具有设计尺寸为0.2mm的空间距离时发生放电。
作为其主要原因,本申请发明人认为,这是由于天线帽中的压入部分的缘部成为稍微扩大的喇叭形状的状态。即,由于排气管与输出侧陶瓷管座的接合部分和压入部分的缘部之间的沿面距离而产生电位差。认为由于该电位差而发生放电。
在通常的磁控管的情况下,通过压入而被紧固的天线帽与排气管分别由圆筒形状形成。在该情况下,将各个圆筒形状形成正圆以使整周完全紧贴,这在机械加工上是不可能的。具体而言,以往的天线帽通过拉深加工等形成不锈钢、黄铜、铝等薄板金属材料。因此,压入天线帽的部分以至少三处以上与圆筒形状的排气管点接触的方式由大致三角形、大致四边形等具有角部分的开口形状形成。由此,在缘部与接合部分之间形成间隙,发生放电。
此外,与上述同样地,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的磁控管的结构中也采用了将天线帽压入固定于排气管的方法。因此,天线帽的缘部形成稍微喇叭形状的状态。此外,压入部分以部分接触的方式被压入而未整周紧贴。由此,在天线帽与排气管之间形成些许间隙。其结果是,有可能在形成的间隙发生放电。
另外,被用于家庭用微波炉等的微波加热装置通常使用2.45GHZ的微波。此外,产业用微波加热装置使用5.0GHZ以上、例如5.8GHZ等高频率的微波。即,生成更高频率的微波的磁控管的波长更短。因此,在将天线帽压入到排气管上的状态下,即使微小的间隙,发生放电的可能性更高。因此,要求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放电的磁控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858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3063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351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磁控管具备输出微波的天线部,所述天线部被连接于具有阳极部和阴极部的主体部分。天线部具备:排气部,其与从阳极部导出的天线导线连接,并具有微波的输出端;输出侧陶瓷管座,其在内部保持天线导线并与排气部紧固,将排气部和与磁控管的主体部分的阳极部连接的侧管电绝缘;和天线帽,其经由被配设在排气部的外周部分的导电性粘接剂而与排气部接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天线帽从排气管上脱落。并且,在将天线帽安装于排气管的状态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天线帽与排气管之间发生的放电。由此,提供可靠性高的磁控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磁控管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中的天线部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出在该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中天线帽被螺合安装于衬套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天线帽的纵剖视图。
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天线帽的立体图。
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衬套的纵剖视图。
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衬套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中的天线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以往的磁控管的主体部分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以往的磁控管中的天线部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被用于微波加热装置等的作为微波生成装置的磁控管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磁控管不限定于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磁控管的结构,包括与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思想同等的磁控管的结构。此外,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即,本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结构、功能和动作等是示例,并非限定本发明。关于下面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说明是任意的构成要素。
(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磁控管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磁控管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由构成主体部分的磁控管的主体、由阳极侧轭铁和阴极侧轭铁构成的框状轭铁26和屏蔽壳25等构成。
下面,将天线部1、阳极部2和包括输入端子9在内的阴极部3等作为磁控管的主体来进行说明。磁控管的主体构成输出部,所述输出部产生并放射微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磁控管,以生成5.8GHZ的高频率的微波的磁控管为例进行说明。
框状轭铁26收纳磁控管的主体的一部分和冷却翅片23及磁体24等。冷却翅片23被配设在阳极部2的周围,所述阳极部2被配置在磁控管的主体的中央部分,冷却翅片23作为将在阳极部2产生的热散掉的散热器而发挥作用。磁体24在阳极部2的输入侧(图1的下侧)和输出侧(图1的上侧)被配设在阳极筒体18与框状轭铁26之间,构成磁场产生源。
磁控管的主体的天线部1由天线帽10和排气部15等构成,在内部保持天线导线4,天线导线4将被阳极部2和阴极部3激发的微波向排气部15引导。阳极部2在内部保持呈放射状配设的多个翼片5。阴极部3包括构成阴极的灯丝6而构成,所述阴极被配设在阳极部2的翼片5的中心部分。天线导线4被连接于阳极部2的翼片5,并被导出到天线部1的排气部15。灯丝6与阴极引线7连接。阴极引线7贯通端子侧陶瓷管座8而与输入端子9连接。另外,贯通端子侧陶瓷管座8的阴极引线7和输入端子9被屏蔽壳25覆盖而被收纳。
此外,磁控管的主体在构成阳极部2的外观的阳极筒体18的输出侧和端子侧配设有作为金属筒体的侧管16和侧管17。在输出侧的侧管16配设有输出侧陶瓷管座11,在端子侧的侧管17配设有端子侧陶瓷管座8。并且,在输出侧陶瓷管座11配设有天线部1。
并且,磁控管的主体利用上述阳极筒体18、侧管16、侧管17、端子侧陶瓷管座8、输出侧陶瓷管座11和被紧固于输出侧陶瓷管座11的天线部1的排气部15构成真空壁。
如上所述,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
下面,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的天线部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中的天线部1附近的纵剖视图。
如图2所示,从阳极部2导出的天线导线4经输出侧陶瓷管座11(下面,有时称为“绝缘环11”)而与天线部1的排气部15连接。绝缘环11在内部保持天线导线4并紧固有排气部15。绝缘环11将被连接于磁控管的主体的阳极部2和阴极部3等的侧管16与排气部15电绝缘。
排气部15由排气管12和排气管保持部14(下面,有时称为“衬套”)等构成。排气管12借助于排气管保持部14而被固定于绝缘环11。
在排气管12形成有尖锐部(Chip-off portion)13,所述尖锐部13用于对利用真空壁围绕阳极部2、阴极部3和天线导线4等而形成的磁控管的主体等进行真空保持。
衬套14具备用于螺合安装后述的天线帽10的结构。天线帽10保护排气管12的尖锐部13,并且被设置成用于使微波的输出稳定。通常,由于尺寸偏差及锐利的前端,尖锐部13与波导管之间容易放电。因此,利用天线帽10覆盖尖锐部13,抑制不需要的现象以使微波的输出稳定。此外,天线帽10被配置成向波导管内突出。即,天线帽10构成向波导管内放射微波的输出端。
如上所述,构成了磁控管的天线部1。
下面,参照图3至图7对天线部1的天线帽10和排气部15的结构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天线帽10被螺合安装于衬套14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天线帽10的纵剖视图。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天线帽10的立体图。图6是衬套14的纵剖视图。图7是从衬套14的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首先,如图3至图5所示,天线帽10由盖状的形状形成,具备圆筒形状的侧面部10a和具有贯通孔20的顶部10b。在天线帽10的侧面部10a的内周面10aa具有被刻有螺纹(例如,内螺纹)的螺刻部19。即,天线帽10的与顶部10b对置的一侧的面开放,在侧面部10a的内周面10aa形成有用于安装(螺合)衬套14的螺刻部19。
另外,天线帽10由非磁性体且电阻率低(导电率高)的例如铜材等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天线帽10能够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一体地形成。
此外,天线帽10的侧面部10a的厚度形成为大于顶部10b的厚度,以便在内周面10aa形成螺刻部19。此时,螺刻部19不形成到天线帽10的开放端附近的侧面部10a的缘部10c。即,在缘部10c附近形成有缘部内周面10ca,所述缘部内周面10ca与被拧入衬套14上的天线帽10的移动方向平行。由此,在将天线帽10拧入衬套14上时,与天线帽10的缘部10c的缘部内周面10ca对置的衬套14的缘部14c的缘部外周面14ca(参照图6)具有微小间隙、例如0.1mm以下的间隙而配置。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与天线帽10螺合安装的衬套14具有:外周侧面部14a;和内周底部14b,其形成有台阶部14d和内周端面14e。外周侧面部14a具有被刻有螺纹(例如外螺纹)的螺刻部21。内周底部14b比外周侧面部14a向内周侧突出地设置,如图2所示,通过例如钎焊等将排气部15的排气管12接合于内周端面14e。
与天线帽10的螺刻部19同样地,衬套14的螺刻部21不形成到衬套14的下端附近的外周侧面部14a的缘部14c。即,缘部14c形成有与被螺合安装的天线帽10的缘部10c的内周面平行的缘部外周面14ca。由此,衬套14的缘部14c的缘部外周面14ca与天线帽10的缘部10c的缘部内周面10ca的间隙被螺合安装成规定尺寸以下(0.1mm以下)。
即,当天线帽10的螺刻部19被拧入到衬套14的螺刻部21上时,天线帽10的缘部10c与衬套14的缘部14c以具有规定尺寸以下的间隙的方式对置而被螺合安装。同时,天线帽10的缘部10c的下端面10d(图4中的朝下的面)与绝缘环11的上端面11a对置地配置(参照图2)。此时,天线帽10的缘部10c的下端面10d与绝缘环11的上端面11a的间隙被配置成规定尺寸以下(0.1mm以下)。
此外,衬套14的缘部14c中的下端面14f(图6中的缘部14c的朝下的面)与绝缘环11的上端面11a由例如能够钎焊的平坦的接合面形成。此时,优选的是,衬套14的缘部14c的下端面14f与绝缘环11的上端面11a的接合面以所需最小的面积接合。这是因为,考虑由金属材料构成的衬套14与由陶瓷构成的绝缘环11的例如热膨胀率等特性的不同以避免在接合面上产生大的变形。
如上所述,衬套14的内周底部14b具有以向内部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台阶部14d和内周端面14e。内周端面14e被设置在台阶部14d的最下端侧,通过例如银焊料等的钎焊接合排气部15的排气管12。此时,衬套14与排气管12均由金属材料构成。因此,衬套14与排气管12的接合很少需要考虑热引起的膨胀/收缩等特性。即,即使增大衬套14与排气管12的接合面的面积,也几乎不会产生由膨胀差等导致的变形等问题。因此,通过增大衬套14与排气管12的接合面面积,从而接合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被涂布在衬套14的外周侧面部14a的螺刻部21上的导电性粘接剂22将天线帽10螺合。由此,构成为天线帽10与衬套14接合。此时,作为导电性粘接剂22,采用热固性的粘接剂进行接合。由此,天线帽10与衬套14各自的螺刻部19、21的螺合面之间由于导电性粘接剂22的填充而未形成间隙。此外,由于在螺合面的整个面上填充导电性粘接剂22,因此,能够将天线帽10与衬套14更可靠地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导电性粘接剂22,优选的是,采用环氧树脂类的热固性树脂等导电性高、高强度的粘接剂。具体而言,在例如作为固化条件而以150℃、30分钟固化的情况下,采用了可得到电阻率为6×10-5Ω·cm、粘接强度为12N/mm2的粘接剂作为导电性粘接剂22。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率低的粘接剂是指,例如电阻率[Ω·cm]示出10-4Ω·cm以下的值的材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利用非磁性体且导电性高的铜形成天线帽1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导电性高的金属材料,只要是至少电阻率[Ω·cm]示出10-5Ω·cm以下的值的材料即可。并且,作为非磁性体的金属材料,除了上述的铜以外,也可以利用例如铝、非磁性不锈钢、黄铜等金属材料形成天线帽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按5.8GHZ的振荡频率振荡的磁控管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通常,在产生高频率的微波的磁控管的情况下,若在天线部1的排气部15与天线帽10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则担心发生放电。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的结构,在排气部15与天线帽10之间填充导电性粘接剂22进行紧固。由此,可排除微小间隙的形成。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排气部15与天线帽10之间发生放电。
即,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构成为,天线帽经由导电性粘接剂而被接合于排气部。因此,在天线帽与排气部之间填充有粘接剂,不形成间隙。此外,天线帽与排气部经由导电性粘接剂更可靠地被接合。由此,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磁控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中,在天线帽的内周面形成有螺刻部。并且,构成为,将对置地设置的排气部的螺刻部螺合于天线帽的螺刻部,并经由导电性粘接剂进行紧固。因此,即使长时间地使用磁控管,天线帽也不容易从排气部脱落。由此,能够防止排气管在波导管的内部露出,所述排气管具有基于天线帽的脱落的尖锐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中,天线帽与排气部借助于涂布到螺刻部上的导电性粘接剂而更可靠地电接触。此外,天线帽与排气部在彼此的螺刻部处在圆周方向上不间断地呈螺旋状线接触。因此,成为能够将天线帽与排气部更可靠地电连接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中,利用非磁性体且导电性高、不易吸收微波的、例如铜等材料形成了天线帽和排气部。因此,能够抑制从作为输出端的天线帽放射的微波的衰减。由此,能够构成以高效率输出微波的磁控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中,在天线帽的螺刻部与排气部的螺刻部之间填充导电性粘接剂而使其固化并紧固。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天线帽与排气部的螺合状态也不易松动。由此,能够构筑在长时间使用时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作为微波产生装置的磁控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中构成为,将天线帽借助于螺刻部而拧入排气部上进行接合。因此,能够将天线帽的相对于排气部的拧入量(拧入长度)任意地设定成所希望的值。
即,作为磁控管的输出端的天线帽被插入地配设在波导管的内部。此时,能够通过螺刻部的拧入量调整天线帽向波导管的插入长度。由此,与负荷的阻抗调整等与各构成部件的整合变得容易。此时,也可以例如缩短、或者增长天线帽与排气部中的螺刻部的螺纹的间距。由此,能够进行微调整等任意地变更调整精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是例如至少能够在排气部与天线帽之间填充导电性粘接剂进行紧固的结构,则也可以是下面采用图8说明的结构。由此,在排气部与天线帽之间,能够通过填充导电性粘接剂而排除微小的间隙的产生。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排气部与天线帽之间发生放电。
图8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磁控管中的天线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另外,图8是示出天线帽30与衬套31接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所示的变形例的磁控管与图1至图7所示的磁控管的天线部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天线部100中,在天线帽30的圆筒形状的外周侧面部30a的内周面30aa设置凸部32,在对置的衬套31的外周面31a设置凹部33。其它结构相同,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即,如图8所示,在天线部100的天线帽30和衬套31,取代设置在天线部1中说明的螺刻部19、21而设置凹部33和凸部32。并且,将天线帽30的凸部32与衬套31的凹部33彼此嵌合。
具体而言,在衬套31的外周面31a的凹部33上,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涂布导电性粘接剂22。之后,将天线帽30的凸部32嵌合到涂布有导电性粘接剂22的衬套31的凹部33中。由此,将天线帽30与衬套31接合。此时,作为导电性粘接剂22,使用与上述同样的热固性的粘接剂进行接合。由此,在天线帽30的凸部32与衬套31的凹部33的接合面之间填充有导电性粘接剂22,因此,不形成间隙。此外,由于在凹部33与凸部32的接合面填充有导电性粘接剂22,因此,能够将天线帽30与衬套31更可靠地电连接。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中,以在天线帽30设置凸部32、在衬套31设置凹部33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天线帽30设置凹部、在衬套31设置凸部。但是,在天线帽30设置凸部32的结构可提高天线帽30的机械强度,在这点上更优选。此外,作为凹部、凸部各自的形状,只要是通过导电性粘接剂的填充能够防止产生间隙的形状,则可以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在上下方向、或者圆周方向上断续地、或者连续地设置各自的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磁控管的结构,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天线帽从排气部脱落。并且,在将天线帽安装于排气部的状态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天线帽与排气部之间发生放电。由此,能够提供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磁控管。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磁控管具备输出微波的天线部,所述天线部被连接于具有阳极部和阴极部的主体部分。天线部具备:排气部,其与从阳极部导出的天线导线连接,并具有微波的输出端;输出侧陶瓷管座,其在内部保持天线导线而与排气部固紧固,并将排气部和与磁控管的主体部分的阳极部连接的侧管电绝缘;和天线帽,其经由被配设在排气部的外周部分的导电性粘接剂而与排气部接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天线帽从排气管上脱落。并且,在将天线帽安装于排气部的状态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天线帽与排气部之间发生放电。
此外,本发明的磁控管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在排气部的外周面和天线帽的内周面分别具备螺刻部,经由导电性粘接剂而将天线帽与排气部以螺合安装的方式接合起来。
此外,本发明的磁控管的排气部包括:排气管,其成为与天线导线连接的微波的输出端;和排气管保持部,其将排气管固定于输出侧陶瓷管座。并且,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经由导电性粘接剂将排气管保持部的外周面与天线帽的内周面之间接合。
此外,本发明的磁控管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利用非磁性体的金属材料构成天线帽。
此外,本发明的磁控管也可以利用非磁性体的金属材料构成排气部。
此外,本发明的磁控管也可以利用电阻率为10-5Ω·cm以下的材料构成金属材料。
此外,本发明的磁控管也可以构成为,天线部输出5.0GHZ以上的微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磁控管即使长时间使用也能够防止天线帽从排气部脱落。因此,对要求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微波生成装置等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100、101 天线部
2、102 阳极部
3、103 阴极部
4、104 天线导线
5、105 翼片
6、106 灯丝
7、107 阴极引线
8、108 端子侧陶瓷管座
9、109 输入端子
10、110 天线帽
10a 侧面部
10aa、30aa 内周面
10b 顶部
10c 缘部
10ca 缘部内周面
10d 下端面
11、111 输出侧陶瓷管座(绝缘环)
11a 上端面
12、112 排气管
13、113 尖锐部
14、31 排气管保持部(衬套)
14a、30a 外周侧面部
14b 内周底部
14c 缘部
14ca 缘部外周面
14d 台阶部
14e 内周端面
14f 下端面
15 排气部
16、17 侧管
18 阳极筒体
19、21 螺刻部
20 贯通孔
22 导电性粘接剂
23 冷却翅片
24 磁体
25 屏蔽罩
26 框状轭铁
30 天线帽
31a 外周面
32 凸部
33 凹部

Claims (6)

1.一种磁控管,所述磁控管具备输出微波的天线部,所述天线部被连接于具有阳极部和阴极部的主体部分,其中,
所述天线部具备:
排气部,其与从所述阳极部导出的天线导线连接,并具有所述微波的输出端;
输出侧陶瓷管座,其在内部保持所述天线导线并与所述排气部紧固,将所述排气部和与所述磁控管的所述主体部分的所述阳极部连接的侧管电绝缘;和
天线帽,其经由被配设在所述排气部的外周部分的导电性粘接剂而与所述排气部接合,
所述排气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天线帽的内周面分别具备螺刻部,
经由所述导电性粘接剂将所述天线帽与所述排气部以螺合安装的方式接合起来,
所述排气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天线帽的内周面的各所述螺刻部的螺合面之间由于填充有所述导电性粘接剂而未形成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控管,其中,
所述排气部包括:排气管,其成为与所述天线导线连接的所述微波的输出端;和排气管保持部,其将所述排气管固定于所述输出侧陶瓷管座,
经由所述导电性粘接剂将所述排气管保持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天线帽的内周面之间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控管,其中,
所述天线帽由作为非磁性体的金属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控管,其中,
所述排气部由作为非磁性体的金属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磁控管,其中,
所述金属材料由电阻率为10-5Ω·cm以下的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控管,其中,
所述天线部构成为,输出5.0GHZ以上的微波。
CN201780013011.5A 2016-03-10 2017-02-17 磁控管 Active CN1087015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46651 2016-03-10
JP2016046651A JP6607445B2 (ja) 2016-03-10 2016-03-10 マグネトロン
PCT/JP2017/005873 WO2017154518A1 (ja) 2016-03-10 2017-02-17 マグネトロ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01572A CN108701572A (zh) 2018-10-23
CN108701572B true CN108701572B (zh) 2020-06-30

Family

ID=59790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3011.5A Active CN108701572B (zh) 2016-03-10 2017-02-17 磁控管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54829B2 (zh)
EP (1) EP3428946B1 (zh)
JP (1) JP6607445B2 (zh)
CN (1) CN108701572B (zh)
WO (1) WO20171545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7502B (zh) * 2020-12-30 2024-12-10 南京大学 一种403MHz超大功率磁控管引出传输系统
CN117832042A (zh) * 2022-09-29 2024-04-05 广东威特真空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磁控管和微波加热设备
CN117832038A (zh) * 2022-09-29 2024-04-05 广东威特真空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磁控管和微波加热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17559U (zh) * 1975-03-18 1976-09-24
JPH08185806A (ja) 1994-12-28 1996-07-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マグネトロン
JP3416332B2 (ja) 1995-05-10 2003-06-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マグネトロン
KR100493298B1 (ko) * 2002-11-20 2005-06-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그네트론 및 마그네트론 부재 간 접합 방법
JP2008010352A (ja) * 2006-06-30 2008-01-17 Toshiba Hokuto Electronics Corp マグネトロン及びアンテナキャップ
JP2014135161A (ja) * 2013-01-09 2014-07-24 Panasonic Corp マグネトロ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54518A1 (ja) 2017-09-14
US20190157034A1 (en) 2019-05-23
US10354829B2 (en) 2019-07-16
EP3428946A1 (en) 2019-01-16
JP2017162705A (ja) 2017-09-14
CN108701572A (zh) 2018-10-23
EP3428946B1 (en) 2020-04-01
EP3428946A4 (en) 2019-03-20
JP6607445B2 (ja) 2019-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1572B (zh) 磁控管
JP2009044156A (ja) 改善された放熱性を備えた回路支持体構造部
CN105027279B (zh) 接触部件以及半导体模块
US9625142B2 (en) Luminaire
CN111630658A (zh)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18193828A1 (ja) 金属部材付き基板、回路構成体及び電気接続箱
JP2022009833A (ja) 発光装置
WO2021084897A1 (ja) 伝熱部材付基板及び伝熱部材付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4067385B (zh) 电子部件收纳用封装体以及电子装置
JP7398877B2 (ja) 半導体装置用ステム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01320185A (ja) 電子部品のモジュール装置
CN114051765A (zh) 陶瓷加热器
JP7169771B2 (ja) 抵抗器
JP6270252B2 (ja)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JP6094846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JP2008135788A (ja) 半導体装置
JP2016219649A (ja) 高周波半導体用パッケージ、高周波半導体装置、および高周波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4004894A (ja) 保持装置
JP2025014825A (ja) 電子機器
JP5446454B2 (ja) 半導体装置の実装構造
JPH04196031A (ja) マグネトロン
JPS59214243A (ja) 半導体装置
JP2008199198A (ja) ガンダイオード発振器
JPH06103887A (ja) マグネトロンの組立方法
JPH0574356A (ja) マグネトロ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