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569174A - 头枕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头枕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69174A
CN108569174A CN201810194380.5A CN201810194380A CN108569174A CN 108569174 A CN108569174 A CN 108569174A CN 201810194380 A CN201810194380 A CN 201810194380A CN 108569174 A CN108569174 A CN 1085691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rest
bushing
support section
support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943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宗村望
高草木龙宏
长谷川拓也
远藤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HK Spring Co Ltd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HK Spring Co Ltd
Subar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HK Spring Co Ltd, Subaru Corp filed Critical NHK Sp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569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691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97Head-rests with sleeves located in the back-rest for guiding the rods of the head-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09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vertically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002/899Head-res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枕支撑结构,其包括头枕本体、衬套和头枕支架,所述衬套包括将头枕支架支撑在衬套中的支撑部段,并且支撑部段包括: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抵接头枕支架的外周面;以及挠曲部分,所述挠曲部分设置在头枕支架的与固定部分相反的一侧,并且所述挠曲部分能够在衬套已插入到保持部段中并且头枕支架已插入到衬套中时挠曲成抵接头枕支架的外周面。

Description

头枕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优选实施方式涉及支撑乘客头部的头枕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经采用(例如,在日本专利No.5762179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15-20703中的)下述结构将头枕固定至椅背:将衬套插入到设置于椅背的管状保持部段中,然后将头枕支架插入到沿轴向方向穿透衬套的孔中。
在日本专利No.5762179中所描述的结构中,在衬套(套环)的车辆前向侧于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设置有用作前限制部分的伸出部,并且在衬套的车辆后向侧于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处设置有用作后限制部分的一对伸出部。头枕支架被插入到具有上述结构的衬套中,从而导致头枕的朝向车辆前方的弯曲刚度比头枕的朝向车辆后方的弯曲刚度低,使得头枕朝向车辆前方经历较大移位。这样能够在万一发生车辆追尾碰撞的情况下减少使头枕接触到乘客的头部所需的时间。
在JP-A No.2015-20703中所描述的结构中,车辆后向侧的壁面在保持部段(头枕保持件)和衬套(头枕支撑件)的下部部分处敞开。即,保持部端和衬套的在车辆后向侧的下端部分的位置比保持部段和衬套的车辆前向侧的下端部分的位置设置得高。
因此,头枕支架容易朝向车辆前向侧倾斜,从而减少了使头枕接触到乘客的头部所需的时间。
然而,在日本专利No.5762179中所描述的结构中,头枕支架在限制部分(前限制部分和后限制部分)中的任一限制部分处都未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夹紧,这是因为限制部分中的每个限制部分仅抵接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侧或另一侧。因此,存在头枕咔嗒作响(rattling)的可能性。在车辆追尾碰撞时,朝向车辆后方的输入作用在头枕上,头枕支架在前限制部分和位于上侧的后限制部分这两个位置处被支撑。然而,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仅为衬套的总长度的大约一半。这使得难以确保相对于衬套的长度具有较大的弯曲刚性。
另一方面,在JP-ANo.2015-20703中所描述的结构中,当在车辆追尾碰撞中有朝向车辆后方的输入作用在头枕上时,头枕支架由衬套的在车辆后向侧的上端部和衬套的在车辆前向侧的下端部支撑。即,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衬套的整个长度,从而使得与日本专利No.5762179中所描述的结构相比能够更好地确保有足够的弯曲刚度。然而,保持部段和衬套的壁面在衬套的车辆后向侧的下端部处是敞开的,并且在有朝向车辆后方的过大输入作用在头枕上的情况下,保持部段和衬套有可能变形。此外,由于头枕支架在下部部分处未被衬套夹紧,所以存在由于伴随着衬套的上部部分的挠曲的头枕摆动而产生噪声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头枕咔嗒作响并且能够确保在追尾碰撞中头枕的性能的头枕支撑结构。
根据第一方面的头枕结构包括头枕本体、衬套和头枕支架。头枕本体设置在椅背的上方并且支撑乘客的头部。衬套被插入到设置在椅背的上端部分处的管状保持部段中。头枕支架包括固定至头枕本体的上端部分和插入到设置在衬套中的插入孔中的下端部分,由此该头枕支架能够实现头枕本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衬套包括支撑部段,该支撑部件将头枕支架支撑在衬套中。该支撑部段包括固定部分和挠曲部分,固定部分抵接头枕支架的外周面,挠曲部分设置在头枕支架的与固定部分相反侧,并且挠曲部分能够在衬套已插入到保持部段中并且头枕支架已插入到衬套中的情况下挠曲成抵接头枕支架的外周面。
在第一方面中,管状保持部段设置在椅背的上端部分处。支撑头枕支架的衬套被插入到保持部段中。衬套还设置有支撑头枕支架的支撑部分。该支撑部分包括抵接头枕支架的外周面的固定部分和能够挠曲成抵接头枕支架的外周面的挠曲部分。此外,固定部分和挠曲部分跨过头枕支架彼此相对。应指出的是,“挠曲成抵接头枕支架的外周面”指的是例如挠曲成使得面对头枕支架的外周面的部分与该外周面紧密接触。
当衬套已插入到保持部段中并且头枕支架已插入到衬套中的插入孔中时,头枕支架被固定部分和挠曲部分夹紧,使得头枕本体被支撑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第一方面使得能够防止头枕的咔嗒作响,并且能够确保在追尾碰撞中头枕的性能。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头枕支撑结构中,挠曲部分包括在与保持部段的内壁面相对的面中沿头枕支架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凹部。
在第二方面中,挠曲部分包括沿头枕支架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凹部。因此,挠曲部分易于挠曲成遵循头枕支架的外周面,同时通过调节该凹部的宽度能够调节头枕的挠曲量和操作力。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头枕支撑结构中,支撑部段包括第一支撑部段和第二支撑部段。第一支撑部段设置在衬套的上部部分处,并且第一支撑部段通过在车辆前向侧的挠曲部分和在车辆后向侧的固定部分来支撑头枕支架。第二支撑部段设置在衬套的下部部分处,并且第二支撑部段通过在车辆前向侧的固定部分和在车辆后向侧的挠曲部分来支撑头枕支架。
在第三方面中,在位于衬套的上部部分处的支撑部段中,固定部分位于车辆后向侧,而在位于衬套的下部部分处的支撑部段中,固定部分位于车辆前向侧。在车辆追尾碰撞中,当由于头部接触头枕本体而产生朝向车辆后方的力时,头枕支架试图朝向车辆后方倾斜,使得在衬套的上部部分产生朝向车辆后方的力并且在衬套的下部部分产生朝向车辆前方的力。此外,当在头枕本体中产生朝向车辆后方的力时,设置在衬套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支撑部段处的固定部分抵抗此力,从而抑制头枕支架朝向车辆后方倾斜。即,能够确保在追尾碰撞中的弯曲刚性。
此外,在第三方面中,在位于衬套的上部部分处的支撑部段中,挠曲部分位于车辆前向侧,而在位于衬套的下部部分处的支撑部段中,挠曲部分位于车辆后向侧。当在车辆追尾碰撞中因回弹而在头枕本体中产生朝向车辆前方的力时,头枕支架试图朝向车辆前方倾斜。因此,在衬套的上部部分处产生朝向车辆前方的力,并且在衬套的下部部分处产生朝向车辆后方的力。此外,当在头枕本体中产生朝向车辆前方的力时,设置在位于衬套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支撑部段处的挠曲部分发生挠曲,从而确保头枕支架朝向车辆前方倾斜。
在根据第四方面的头枕支撑结构中,衬套中的插入孔在衬套与保持部段和头枕支架组装之前具有渐缩形轮廓。插入孔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最小内径位于第一支撑部段和第二支撑部段这两个支撑部段中的一个支撑部段处。插入孔在第一支撑部段和第二支撑部段这两个支撑部段中的另一支撑部段处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内径比在所述一个支撑部段处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内径大。此外,所述另一支撑部段在挠曲部分处包括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在衬套已插入到保持部段中并且头枕支架已插入到衬套中时朝向固定部分侧推压挠曲部分。
在第四方面中,衬套中的插入孔在衬套与保持部段和头枕支架组装之前具有渐缩形轮廓。应指出的是,插入孔的截面轮廓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就插入孔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内径而言,插入孔的直径可以从第一支撑部段朝向第二支撑部段逐渐增大,或者该直径可以从第二支撑部段朝向第一支撑部段逐渐增大。
换言之,在与保持部段和头枕支架组装在一起之前,即使衬套的支撑部段中的一个支撑部段具有使得在插入孔与头枕支架之间未形成间隙的尺寸,另一支撑部段也具有使得在插入孔与头枕支架之间形成有间隙的尺寸。此外,在第四方面中,所述另一支撑部段的挠曲部分包括伸出部,该伸出部在衬套已插入到保持部段中并且头枕支架已插入到衬套中时朝向固定部分侧推压挠曲部分。即,在所述另一支撑部段处,由渐缩部引起的间隙被伸出部封闭,从而防止头枕的咔嗒作响。也保证了在追尾碰撞中头枕的性能。
在第五方面的头枕支撑结构中,所述另一支撑部段包括在所述另一支撑部段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每一侧将固定部分与挠曲部分分隔开的第一沟槽部分。
在第五方面中,在所述另一支撑部段处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每一侧均设置有将固定部分与挠曲部分隔开的第一沟槽部分,其中,在所述另一支撑部段处具有位于插入孔与头枕支架之间的因渐缩部而形成的间隙。此外,在衬套已插入到管状保持部段中并且头枕支架已插入到衬套的插入孔中时第一沟槽部分的宽度变窄。换言之,固定部分和挠曲部分彼此靠近。即,在所述另一支撑部段中,挠曲部分挠曲成接近固定部分侧,从而使因渐缩部而形成的间隙闭合并防止头枕的咔嗒作响。也保证了在追尾碰撞中头枕的性能。
在第六方面的头枕支撑结构中,所述另一支撑部段为第二支撑部段。衬套包括锚固部分和第二沟槽部分,锚固部分在第二支撑部段下方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每一侧,每个锚固部分从衬套的外壁面突出并将衬套锚固至保持部段,第二沟槽部分设置成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在锚固部分中的每个锚固部分周围延伸以将锚固部分容置成在衬套的外壁面的内侧。第一沟槽部分连接至第二沟槽部分。
在第六方面中,具有位于插入孔与头枕支架之间的因渐缩部而形成的间隙的所述另一支撑部段构成设置在衬套的下部部分处的第二支撑部段。在第二支撑部段下方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每一侧设置有从衬套的外壁面突出并将衬套锚固至保持部段的锚固部分。当衬套插入到保持部段中时,锚固部分被容置成在衬套的外壁面的内侧。当已完成衬套的插入时,锚固部分需要再次从衬套的外壁面突出。因此,第二沟槽部分设置成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在锚固部分中的每个锚固部分周围延伸。
根据第六方面,将固定部分与挠曲部分分隔开的沟槽部分连接至上述第二沟槽部分。因此,在第二沟槽部分由沿着与第一沟槽部分相同的方向形成的沟槽构成的情况下,第二沟槽部分不仅用于将锚固部分容置成在衬套的外壁面的内侧处,而且还用于使固定部分和挠曲部分更加靠近。即,赋予第二沟槽部分两个功能,能够使得形成在衬套中的沟槽的总长度减小,从而能够确保衬套的刚性。此外,在衬套中,在通过机加工形成沟槽的情况下,减小沟槽的总长度既能够减少衬套的制造时间又能够抑制衬套的制造成本。
在根据第七方面的头枕支撑结构中,支撑部段实现支撑部段与头枕支架之间以及支撑部段与保持部段之间的紧密接触。
第七方面具有下述特征:支撑部段与头枕支架以及支撑部段与保持部段彼此紧密接触。即,由于没有间隙形成在支撑头枕本体的构件之间,所以能够防止头枕的咔嗒作响并且能够确保在追尾碰撞中头枕的性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头枕支撑结构能够防止头枕的咔嗒作响并且能够确保在追尾碰撞中头枕的性能。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述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为图示了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图示了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的衬套的侧视图;
图4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的衬套的正视图;
图5A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部段和头枕支架的从下方观察到的截面图;
图5B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的保持件、第一支撑部段和头枕支架的从下方观察到的截面图;
图6A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的第二支撑部段和头枕支架的从下方观察到的截面图;
图6B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的保持件、第二支撑部段和头枕支架的从下方观察到的截面图;
图7为图示了在头枕支架已插入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中的衬套中的状态下的侧视截面图;
图8A和图8B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修改示例的头枕支撑结构中的保持件、第二支撑部段和头枕支架的从下方观察到的截面图;以及
图9A和图9B为图示了在头枕支架已经被插入到比较示例的头枕支撑结构中的衬套中的状态下的侧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7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进行说明。应指出的是,箭头FR表示车辆前侧,箭头RH表示车辆右侧,并且箭头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
如图1中所图示的,头枕13设置在乘客所坐的车辆座椅10的椅背12上方。头枕13包括支撑乘客的头部H的头枕本体14和允许头枕本体14相对于椅背1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头枕支架15。安装有头枕13的椅背12包括形成椅背12的边框的椅背框架18,在椅背框架18的上端部分处设置有管状保持件16,并且每个保持件16中均插入有衬套20。在上述构造中,头枕本体14、头枕支架15、保持件16以及衬套20是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11的主要构成元件。
头枕本体
头枕本体14支撑乘客的头部H(参照图2)。如图1中所图示的,头枕本体14以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扁平化的桶状形状。具体地,头枕本体14通过由聚氨酯泡沫形成的缓冲材料构造而成并且通过由织物、皮革等形成的覆盖材料覆盖。缓冲材料形成有用于将缓冲材料固定至头枕支架15的上端侧的未被示出的固定槽。在缓冲材料已固定至头枕支架15的上端侧之后,覆盖材料附接至缓冲材料。
头枕支架
头枕支架15例如通过弯折钢管构件而形成。具体地,如图1和图2中所示,头枕支架15形成为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呈大致倒U形,并且头枕支架15被弯折成使得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设置成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参见图2)观察时朝向车辆前方。此外,头枕支架15的上端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固定至头枕本体14,并且有一对支柱从头枕本体14向下延伸。头枕支架15的构成所述一对支柱部分的部分被沿轴向方向插入到设置在每个衬套20处的插入孔21中。衬套20被插入到设置在椅背12的上端部分处的保持件16中。以此方式,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13通过衬套20相对于椅背12被支撑,使得头枕13能够相对于椅背12沿车辆上下方向移动。
应指出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头枕支架15用于指代支柱部分。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架15的一对支柱部分形成为呈直线状。设置在每个衬套20的止挡件26处的锁定机构(未在图中图示)阻止头枕支架15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此外,在一对左、右衬套20中的至少一个止挡件26处设置有用以释放锁定机构的按钮26A(参照图4)。按钮26A操作用于允许头枕13沿车辆上下方向运动。
椅背
椅背12是可倾斜的并且从车辆座椅10的座垫的未图示的端部部分向上伸出。椅背12具有支撑坐在座垫上的乘客的背部的作用。具体地,在椅背12中,由聚氨酯泡沫形成的椅背衬垫被固定至形成为从正面观察呈矩形状的椅背框架18。此外,椅背衬垫的表面被由织物、皮革等形成的覆盖材料覆盖。
椅背框架
椅背框架18联接至设置在座垫内的未图示的座垫框架。椅背框架18包括分别被弯折成具有大致U形截面的一对侧框架18A(在图1中仅图示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的侧框架18A)。在侧框架18A上方设置有构造成呈长形管形状的上框架18B。上框架18B大致弯折成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呈倒U形。上框架18B的两个端部部分分别被固定至所述一对侧框架18A。
保持件
如图1和图2中所图示的,在位于上框架18B的上端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部分)的车辆前向侧的相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作为一对金属保持部段的保持件16。每个保持件16均形成为呈大致矩形管形状并且通过焊接固定至上框架18B。每个保持件16的车辆前向侧壁均形成有从上端部往下的自保持件16的内壁面穿透至外壁面的沟槽16A(参见图5B)。稍后描述的导引突出部28被插入穿过沟槽16A。
衬套
如图1和图2中所图示的,由树脂形成的大致矩形管状的衬套20被插入到所述一对保持件16的管内。如图3和图4中所图示的,设置有从各个衬套20的上端部延伸至下端部的供头枕支架15插入的插入孔21。此外,大致圆形板状的止挡件26在各个衬套20的上部部分处设置成相对于水平面朝向车辆前方倾斜。止挡件26下面设置有管状主干部27。此外,朝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导引突出部28设置在主干部27的上端部的车辆前向侧。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每个衬套20中的插入孔21均呈渐缩状(有脱模渐缩部)以便于在模制之后从模具移除。具体地,从稍后描述的第一支撑部段30A的高度处的位置(图3中的线H-H)开始,直径朝向上端部逐渐增大,并且直径向下也逐渐增大。即,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插入孔21中,用于形成插入孔21的模具在第一支撑部段30A的高度处的位置从分模线处向上和向下移除。就插入孔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内径而言,如图3中所图示的,第一支撑部段30A处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内径D2构成插入孔21的最小内径,并且衬套20的上端部处的内径D1和衬套20的下端部处的内径D3比内径D2大。
如图3中所图示的,衬套20的下部部分设置有穿透衬套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壁和右壁的一对沟槽22。每个沟槽22均包括第一沟槽部分22A和第二沟槽部分22B,其中,第一沟槽部分22A是沿车辆上下方向形成的沟槽部分,第二沟槽部分22B是形成为呈大致L形的另一沟槽部分。第一沟槽部分22A的一个端部连接至第二沟槽部分22B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沟槽。应指出的是,第一沟槽部分22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将稍后描述的固定部分32B与挠曲部分34B分隔开。此外,每个第二沟槽部分22B均设置成从车辆的侧部观察时在锚固部分24周围延伸。锚固部分24将衬套20锚固至保持件16。每个锚固部分24的上端部从衬套20的呈矩形区域的外壁面29朝向外部突出,第二沟槽部22B在所述矩形区域周围延伸,并且每个锚固部分24的上端部均具有朝向衬套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参照图4)。此外,每个锚固部分24的上端侧均被制得能够因为第二沟槽部分22B而沿车辆宽度方向挠曲,使得当将衬套20插入到保持件16中时,锚固部分24被容置成在衬套20的外壁面29的内侧。
此外,位于衬套20的下端部处的车辆前向侧壁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并且在壁面的被切去以形成倾斜面的部分处设置有开口25(参见图4)。在采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处朝向车辆后侧略微弯曲的头枕支架15的情况下,开口25防止在将该头枕支架15插入到衬套20中时发生干涉。
当将衬套20安装至椅背12时,衬套20被从保持件16的上端侧插入。在衬套20插入期间,锚固部分24的倾斜面接触保持件16的上端部分,使得锚固部分24在插入到保持件16中的过程期间被容置成在外壁面29的内侧且同时朝向衬套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挠曲。接着,当止挡件26被插入并抵接保持件16的上端部时,锚固部分24从保持件16的下端侧朝向衬套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接着,形成在每个锚固部分24的上端部处的壁面锚固至保持件16的下端面,从而将衬套20在保持件16内保持成处于在上下方向上被限制的状态。应指出的是,如果衬套20以不正确的取向被插入到保持件16中,则导引突出部28抵接保持件16的上端部,从而防止止挡件26被插入远到足以抵接保持件16的上端部。即,除了导引突出部28能够被插入到沟槽16A中所沿的取向之外,衬套20不能以其他任何取向被组装。
支撑部段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每个衬套20均设置有支撑部段30,支撑部段30将插入到插入孔21中的头枕支架15支撑成使得头枕支架15能够沿车辆上下方向移动。如图3、图5A和图5B中所图示的,每个支撑部段30均包括固定部分32和挠曲部分34,其中,固定部分32抵接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挠曲部分34能够在衬套20被插入到保持件16中并且头枕支架15被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时挠曲成遵循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挠曲部分34设置在头枕支架15的与固定部分32相反的一侧。即,构造成头枕支架15被夹紧在固定部分32与挠曲部分34之间的结构。应指出的是,在固定部分32的与保持件16的内壁面相面对的外壁面处设置有平坦部分36。挠曲部分34的面对保持件16的内壁面的外壁面设置有一对突出部37和置于该一对突出部37之间的凹部38,并且凹部38构成沿头枕支架15的插入方向延伸的沟槽。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挠曲部分34的外壁面侧设置有凹部38,使得挠曲部分34在衬套20被插入到保持件16中并且头枕支架15被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时以下述方式挠曲。即,由于朝向突出部37的内壁面侧施加力并且从头枕支架15向挠曲部分34的内壁面施加力,因此使挠曲部分34从凹部38处挠曲,使得挠曲部分34遵循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然而,固定部分32不以与挠曲部分34相同的方式挠曲成遵循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衬套20的支撑部段30包括位于衬套20的上部部分处的第一支撑部段30A和位于衬套20的下部部分处的第二支撑部段30B。具体地,第一支撑部段30A设置在插入孔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内径最小的位置处,并且第二支撑部段30B设置在下方的较低位置处,在该位置处,插入孔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内径比第一支撑部段30A处的内径大。
第一支撑部段
第一支撑部段30A设置在衬套20的上部部分处,并且通过车辆前向侧的挠曲部分34A和车辆后向侧的固定部分32A支撑头枕支架15。图5A和图5B是从第一支撑部段30A的下方观察到的截面(沿着图3中的H-H的截面)。图5A是图示了在将衬套20插入到保持件16中之前衬套20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关系的图。尽管实际上在将衬套20插入到保持件16中之前头枕支架15并未被插入到衬套20中,但是图5A图示了这两个部件之间的这种关系以说明衬套20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接触状态。此外,图5B是图示了当保持件16、衬套20和头枕支架15已经被组装在一起时保持件16、衬套20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关系。
如图5A中所示,固定部分32A包括构成插入孔21的圆弧形内壁面和具有平坦部分36A的外壁面。挠曲部分34A包括构成插入孔21的圆弧形内壁面和具有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处的突出部37A的外壁面。在突出部37A之间设置有由相对于突出部37A朝向车辆后侧凹入的部分构成的凹部38A。应指出的是,导引突出部28形成为从凹部38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朝向车辆前方突出。此外,在第一支撑部段30A的每个面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面上设置有一对肋状部39。
在将衬套20插入到保持件16A中之前,固定部分32A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状态以及挠曲部分34A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状态如下。即,如图5A中所图示的,固定部分32A(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彼此接触。此外,挠曲部分34A(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彼此接触。
当衬套20已经被插入到保持件16中并且头枕支架15已经被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时,固定部分32A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状态以及挠曲部分34A与头枕支撑15之间的状态如下。即,如图5B中所图示的,固定部分32A(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彼此紧密接触。此外,固定部分32A的平坦部分36A与保持件16的内壁面彼此紧密接触。挠曲部分34A(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也彼此紧密接触。挠曲部分34A的突出部37A与保持件16的内壁面彼此紧密接触。应指出的是,设置在第一支撑部段30A的面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面上的肋状部39的前端部分抵接保持件16的内壁面。
第二支撑部段
第二支撑部30B设置在衬套20的下部部分处,并且通过车辆前向侧的固定部分32B和车辆后向侧的挠曲部分34B支撑头枕支架15。应指出的是,在第二支撑部段30B中,固定部分32B和挠曲部分34B通过第一沟槽部分22A分隔开。图6A和图6B是从第二支撑部段30B的下方观察到的截面(沿着图3中的L-L截取的截面)。图6A是图示了在将衬套20插入到保持件16中之前衬套20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关系的图。尽管实际上在将衬套20插入到保持件16之前头枕支架15并未被插入到衬套20中,但是图6A图示了这两个部件之间的这种关系以说明衬套20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接触状态。此外,图6B是图示了当保持件16、衬套20和头枕支架15已被组装在一起时保持件16、衬套20与头枕支架15的关系的图。
如图6A中所示,固定部分32B包括构成插入孔21的圆弧形内壁面和具有平坦部分36B的外壁面。挠曲部分34B包括构成插入孔21的圆弧形内壁面和具有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处的用作伸出部的突出部37B。应指出的是,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突出部37B向外突出超过外壁面29(参照图3)。此外,在突出部37B之间设置有由相对于突出部37B朝向车辆前侧凹入的部分构成的凹部38B。应指出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开口25形成在平坦部分36B的下端部中(参见图4)。
在将衬套20插入到保持件16中之前,固定部分32B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状态以及挠曲部分34B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状态如下。即,如图6A中所图示的,固定部分32B(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接触,或者在其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在挠曲部分34B(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插入孔21设置有从第一支撑部段30A朝向下端部(第二支撑部段30B)的脱模渐缩部。因此,在挠曲部分34B(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当衬套20已经被插入到保持件16中并且头枕支架15已经被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时,固定部分32B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状态以及挠曲部分34B和头枕支撑15之间的状态如下。即,如图6B中所图示的,固定部分32B(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彼此紧密接触。此外,固定部分32B的平坦部分36B与保持件16的内壁面彼此紧密接触。挠曲部分34B(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也彼此紧密接触。此外,挠曲部分34B的突出部37B与保持件16的内壁面彼此紧密接触。进一步进行说明,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撑部段30B中,当衬套20已经被插入到保持件16中并且头枕支架15已经被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时,向外突出超过外壁面29的突出部37B朝向固定部分32B侧推压挠曲部分34B。因此,先前存在于挠曲部分34B(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闭合并且这两个部件彼此紧密接触。
操作和有益效果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11具有以下特征,并且表现出与这些特征相关的操作和有益效果。
特征1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11具有下述特征:当朝向车辆后侧的载荷作用在头枕本体14上时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较大。下文对相关技术的头枕支撑结构的比较示例以及比较示例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之间的比较进行说明。
图9图示了作为比较示例的相关技术的头枕支撑结构。应指出的是,在比较示例中,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11相同的结构被分配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9A中所图示的,比较示例的头枕支架15A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处朝向车辆后侧略微弯曲。此外,衬套20的供头枕支架15A插入的主干部27A形成为呈管状形状,并且在主干部27A的下部部分处形成有锚固部分24A。此外,当头枕支架15A被插入到衬套20A中时,头枕支架15A在三点处被衬套20A支撑。具体地,头枕支架15A通常在支撑点31A、支撑点31B和支撑点31C这三个支撑点处被支撑,其中,支撑点31A位于主干部27A的车辆前向侧的上端部处,支撑点31B位于主干部27A的车辆前向侧的下端部处,并且支撑点31C位置主干部27A的车辆后向侧的大致上下方向上中央处(参见图9A中的圆圈区域)。当在车辆追尾碰撞中朝向车辆后方的输入作用在头枕本体14上时(参见图9A中的箭头F),头枕支架15A在支撑点31B和支撑点31C这两个点处被支撑。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支撑点31B和支撑点31C这两个点之间的竖向距离L2为支撑点31A与支撑点31B之间的距离的一半,或者换言之,所述竖向距离L2为主干部27A的长度的大约一半。
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撑结构11中,如图7中所图示的,头枕支架15通常在总共四个位置处被支撑,这四个位置即位于衬套20的上部部分处的固定部分32A和挠曲部分34A以及位于衬套20的下部部分处的固定部分32B和挠曲部分34B。当在追尾碰撞中有朝向车辆后方的输入作用在头枕本体14上时(参见图9A中的箭头F)中,头枕支架15在固定部分32A和固定部分32B这两个点处被支撑(参见图7中的圆圈部分)。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固定部分32A与固定部分32B这两个点之间的竖向距离L1几乎与主干部27的长度相同。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和比较示例中,如果主干部27和主干部27A的长度相等,则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竖向距离L1为比较示例的竖向距离L2的大约两倍。即,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使得头枕支架的两个支撑点之间的距离比比较示例中的长。因此,本示例性实施方式表现出比比较示例更大的弯曲刚度,从而使得能够承受在车辆追尾碰撞中由于头部H接触头枕本体14而产生的更大的力。
特征2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具有下述特征:头枕支架15被夹紧在设置于衬套20处的两个位置处的支撑部段30(第一支撑部段30A、第二支撑部段30B)处的固定部分32与挠曲部分34之间。此外,本示例性实施方式还具有下述特征:平坦部分36设置在每个固定部分32的外壁面处,而突出部37和凹部38设置在每个挠曲部分34的外壁面处。
在将保持件16、衬套20和头枕支架15组装在一起之前,支撑部段30(固定部分32、挠曲部分34)与头枕支架15接触(参见图5A和图6A),但不夹紧头枕支架15。然而,当衬套20已经被插入到保持件16中并且头枕支架15已经被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时,支撑部段30夹紧头枕支架15(见图5B和图6B)。更具体地,当衬套20已经被插入到保持件16内并且头枕支架15已经被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时,挠曲部分34的突出部37被朝向头枕支架15侧推压。因此,挠曲部分34从凹部38处挠曲以遵循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以此方式,在保持件16已经被插入到衬套20中并且头枕支架15已经被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时,头枕支架15被夹紧在挠曲部分34与固定部分32之间。
在头枕13的组装状态下,支撑部段30和头枕支架15以及支撑部段30和保持件16可以布置成彼此紧密接触。此外,如图7中所图示的,头枕支架15通常在总共四个位置处被支撑,该四个位置即位于衬套20的上部部分处的固定部分32A和挠曲部分34A以及位于衬套20的下部部分处的固定部分32B和挠曲部分34B。因此,不会发生头枕13的咔嗒作响和挠曲。
在图9A和图9B中所图示的比较示例中,在于三个点处被支撑的头枕支撑结构中,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处朝向车辆后侧略微弯曲的头枕支架15A必须被组装到衬套20A中。这是因为头枕支架15A的外周面和衬套20A的内壁面需要在支撑点31C处彼此抵接。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头枕支架15可以通过被夹紧在衬套20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的方式被支撑。因此,不仅可以采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处朝向车辆后侧略微弯曲的头枕支架,而且还可以采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形成为直线状的头枕支架15。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位于衬套20的上部部分处的第一支撑部段30A包括在车辆后向侧的固定部分32A,并且位于衬套20的下部部分处的第二支撑部段30B包括在车辆前向侧的固定部分32B。在车辆追尾碰撞中,当产生由于头部H接触头枕本体14而有朝向车辆后方的力时(图7中的箭头F),头枕支架15试图朝向车辆后方倾斜,使得在衬套20的上部部分处产生朝向车辆后方的力并且在衬套20的下部部分产生朝向车辆前方的力。此外,当朝向车辆后方的力作用在头枕本体14上时,设置在位于衬套20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支撑部段30处的固定部分32抵抗此力,从而抑制头枕支架15朝向车辆后方倾斜。换言之,能够确保在追尾碰撞中的弯曲刚性。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位于衬套20的上部部分处的第一支撑部段30A包括车辆前向侧的挠曲部分34A,并且位于衬套20的下部部分处的第二支撑部段30B包括车辆后向侧的挠曲部分34B。在车辆追尾碰撞中,当由于回弹而有朝向车辆前方的力作用在头枕本体14上时,头枕支架15试图朝向车辆前方倾斜。因此,在衬套20的上部部分处产生朝向车辆前方的力,并且在衬套20的下部部分处产生朝向车辆后方的力。此外,当有朝向车辆前方的力作用在头枕本体14上时,设置在位于衬套20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支撑部段30处的挠曲部分34挠曲,从而确保头枕支架15朝向车辆前方倾斜。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衬套20中的固定部分32和挠曲部分34的布置使得头枕13不容易朝向车辆后方挠曲,而是容易朝向车辆前方挠曲,从而能够确保在追尾碰撞中头枕的性能。
特征3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具有既防止咔嗒作响又易于模制的特征。具体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插入孔21形成有脱模渐缩部,该脱模渐缩部的直径从第一支撑部段30A的高度处的位置(图3的H-H线)朝向上端部逐渐增大,并且其直径朝向下端部逐渐增大。形成这样的脱模渐缩部使得在保持件16、衬套20和头枕支架15尚未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下,在第二支撑部段30B与头枕支架15之间在模具移除方向上的第二支撑部段30B处形成有间隙。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衬套20插入到保持件16中并且将头枕支架15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使得第二支撑部段30B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间隙闭合。即,第二支撑部段30B和头枕支架15可以布置成在插入孔21的由于设置脱模渐缩部而具有增大的直径的位置处彼此紧密接触。特别地,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衬套20已经被插入到保持件16中并且头枕支架15已经被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时,向外突出超过外壁面29的突出部37B将挠曲部分34B朝向固定部分32B侧推压。此外,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撑部段30B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将固定部分32B与挠曲部分34B分隔开的第一沟槽部分22A。因此,在挠曲部分34B被朝向固定部分32B侧推压时,第一沟槽部分22A的宽度变窄。换言之,固定部分32B和挠曲部分34B彼此靠近。
如上所述,当衬套20已经被插入到保持件16中并且头枕支架15已经被插入到衬套20的插入孔21中时,挠曲部分34B被朝向固定部分32B侧推压,使得这两个部件彼此靠近。即,先前存在于挠曲部分34B(插入孔21)的内壁面与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闭合从而实现紧密接触,使得头枕支架15被夹紧在挠曲部分34B与固定部分32B之间。
现在将参照图9B与比较示例进行对比。尽管比较示例的插入孔21在支撑点31B处接触头枕支架15,但因为脱模渐缩部而在支撑点31B下方存在有间隙L3。此外,头枕支架15在支撑点31B附近并未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夹紧。因此,在比较示例中,很可能在衬套20A的下部部分处发生咔嗒作响。相反地,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即使具有设置在插入孔21处的脱模渐缩部,支撑部段30和头枕支架15也能够布置成如上所述的那样彼此紧密接触。因此,头枕支架1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受夹紧,从而不发生头枕13的咔嗒作响和挠曲。
特征4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挠曲部分34具有下述特征:头枕支架15的夹紧力和头枕13的操作力能够通过改变凹部38A的宽度来调节。在第一支撑部段30A中,通过对图5A中所图示的凹部38A的宽度X1进行设计修改,能够调节头枕支架15的夹紧力和头枕13的操作力。例如,使宽度X1变宽将使得挠曲部分34A的挠曲量增大,并且因为挠曲部分34A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夹紧力减小而使得操作力减小。另一方面,使宽度X1变窄将使得挠曲部分34A的挠曲量减小,并且因为挠曲部分34A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夹紧力变大而使得操作力增大。此外,在第二支撑部段30B中,对图6A中所图示的凹部38B的宽度X2进行设计修改,能够调节头枕支架15的夹紧力和头枕13的操作力。例如,使宽度X2变宽将使得挠曲部分34B的挠曲量增大,并因为挠曲部分34B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夹紧力减小而使得操作力减小。另一方面,使宽度X2变窄将使得挠曲部分34B的挠曲量减小,并因为挠曲部分34B与头枕支架15之间的夹紧力变大而使得操作力增大。
特征5
如图4中所图示的,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端设置有将衬套20锚固至保持件16的锚固部分24,该锚固部分24的上端部从衬套20的外壁面29向外侧突出。此外,如图3中所图示的,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固定部分32B与挠曲部分34B分隔开的第一沟槽部分22A和设置成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在锚固部分24周围延伸的第二沟槽部分22B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沟槽部分22A的下端部连接至第二沟槽部分22B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沟槽。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沟槽部分22B由沿着与第一沟槽部分22A相同的方向(上下方向)形成的沟槽构成的情况下,第二沟槽部分22B不仅用于将锚固部分24容置成在外壁面29的内侧处,而且还用来使固定部分32B和挠曲部分34B更接近。即,赋予第二沟槽部分22B两个功能,使得能够减小形成在衬套20中的沟槽的总长度,从而能够确保衬套20的刚性。此外,在衬套20中,在通过机加工形成沟槽的情况下,减小沟槽的总长度使得既能够减少衬套20的制造时间又能够抑制衬套20的制造成本。
修改示例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挠曲部分34均形成为能够通过设置凹部38来挠曲。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修改示例中,能够使挠曲部分34通过不同于凹部38的结构来发生挠曲。下文将对第二支撑部段30B的应用示例进行说明。应指出的是,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的结构被分配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8A是图示了修改示例1的保持件16、第二支撑部段30B和头枕支架15的从下方观察到的截面图。修改示例1的挠曲部分34B设置有长形孔38C而非凹部38B。长形孔38C是设置在挠曲部分34B的外壁面与内壁面之间的沿头枕支架15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孔。期望的是,长形孔38C在挠曲部分34B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设置于外壁面与内壁面之间。在修改示例1中,在将衬套20插入到保持件16的过程期间,当对突出部37B施加朝向内壁面侧的力时,挠曲部分34B能够从长形孔38C处挠曲成遵循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
图8B是图示了修改示例2的保持件16、第二支撑部段30B和头枕支架15的从下方观察到的截面图。修改示例2的挠曲部分34B在内壁面处设置有凹部38D而未在外壁面侧设置凹部38B。凹部38D是在挠曲部分34B的内壁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沿头枕支架15的插入方向延伸的沟槽。在修改示例2中,在将衬套20插入到保持件16的过程期间,当对突出部37B施加朝向内壁面侧的力时,挠曲部分34B能够从凹部38D处挠曲成遵循头枕支架15的外周面。
应指出的是,除了上述情况之外,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修改示例还包括具有在挠曲部分34的外壁面中沿着头枕支架15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多个沟槽的构型。还包括具有在挠曲部分34的内壁面处沿着头枕支架15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多个沟槽的构型。此外,还包括具有在挠曲部分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中央处设置于外壁面与内壁面之间的多个孔的构型。
其他构型
应指出的是,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架15的所述一对支柱部分形成为直线状。然而,并不限于此,并且所述支柱部分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处朝向后侧略微弯曲。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插入孔21的脱模渐缩部的直径朝向上端部和下端部逐渐增大。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实施为直径从上端部朝向下端部逐渐增大的构型,或者也可以实施为直径从下端部朝向上端部逐渐增大的构型。应指出的是,在前一种情况下,形成插入孔21的模具被向下移除,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形成插入孔21的模具被向上移除。此外,插入孔21的截面轮廓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在插入孔21的截面轮廓为椭圆形的情况下,支撑部段30形成为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夹紧即已足够。
已经对就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和修改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内容,显然,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理念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多种其他修改。

Claims (9)

1.一种头枕支撑结构,包括:
头枕本体,所述头枕本体设置在椅背的上方并且支撑乘客的头部;
衬套,所述衬套被插入到设置在所述椅背的上端部分处的管状保持部段中;以及
头枕支架,所述头枕支架包括固定至所述头枕本体的上端部分和插入到设置在所述衬套中的插入孔中的下端部分,使得所述头枕支架能够使所述头枕本体沿车辆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衬套包括将所述头枕支架支撑在所述衬套中的支撑部段,并且所述支撑部段包括:
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抵接所述头枕支架的外周面,以及
挠曲部分,所述挠曲部分设置在所述头枕支架的与所述固定部分相反的一侧,并且所述挠曲部分能够在所述衬套已插入到所述保持部段中并且所述头枕支架已插入到所述衬套中时挠曲成抵接所述头枕支架的外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挠曲部分包括在与所述保持部段的内壁面相对的面中沿所述头枕支架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支撑部段包括:
第一支撑部段,所述第一支撑部段设置在所述衬套的上部部分处,并且所述第一支撑部段通过在车辆前向侧的所述挠曲部分和在车辆后向侧的所述固定部分来支撑所述头枕支架;以及
第二支撑部段,所述第二支撑部段设置在所述衬套的下部部分处,并且所述第二支撑部段通过在所述车辆前向侧的所述固定部分和在所述车辆后向侧的所述挠曲部分来支撑所述头枕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枕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衬套中的所述插入孔在所述衬套与所述保持部段和所述头枕支架组装之前具有渐缩形轮廓;
所述插入孔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小内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段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段这两个支撑部段中的一个支撑部段处;
所述插入孔在所述第一支撑部段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段这两个支撑部段中的另一支撑部段处的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内径比在所述一个支撑部段处的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内径大;并且
所述另一支撑部段在所述挠曲部分处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衬套已插入到所述保持部段中并且所述头枕支架已插入到所述衬套中时朝向固定部分侧推压所述挠曲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枕支撑结构,其中,所述另一支撑部段包括在所述另一支撑部段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每一侧将所述固定部分与所述挠曲部分分隔开的第一沟槽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枕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另一支撑部段为所述第二支撑部段;
所述衬套包括:
锚固部分,所述锚固部分在所述第二支撑部段的下方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每一侧,每个锚固部分从所述衬套的外壁面突出并将所述衬套锚固至所述保持部段,以及
第二沟槽部分,所述第二沟槽部分设置成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在所述锚固部分中的每个锚固部分周围延伸以将所述锚固部分容置成在所述衬套的外壁面的内侧;并且
所述第一沟槽部分连接至所述第二沟槽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支撑部段实现所述支撑部段与所述头枕支架之间的紧密接触以及所述支撑部段与所述保持部段之间的紧密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挠曲部分包括在与所述头枕支架的外周面相对的面中沿所述头枕支架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挠曲部分包括在与所述保持部段的内壁面相对的面和与所述头枕支架的外周面相对的面之间沿所述头枕支架的插入方向延伸的长形孔。
CN201810194380.5A 2017-03-10 2018-03-09 头枕支撑结构 Pending CN1085691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6675A JP6768565B2 (ja) 2017-03-10 2017-03-10 ヘッドレスト支持構造
JP2017-046675 2017-03-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69174A true CN108569174A (zh) 2018-09-25

Family

ID=63446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94380.5A Pending CN108569174A (zh) 2017-03-10 2018-03-09 头枕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8678B2 (zh)
JP (1) JP6768565B2 (zh)
CN (1) CN10856917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8565B2 (ja) * 2017-03-10 2020-10-1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支持構造
WO2019200610A1 (en) * 2018-04-20 2019-10-24 Daimay North America Automotive, Inc. Bushing arrangement for headrest assembl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75783A (ja) * 2000-03-29 2001-10-09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乗り物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CN201989659U (zh) * 2011-03-26 2011-09-28 宁波市阳光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的头枕导套
CN103517827A (zh) * 2011-05-09 2014-01-15 约翰逊控股公司 用于将头枕固定到车辆座椅的装置以及具有头枕的车辆座椅
CN104870252A (zh) * 2012-12-28 2015-08-26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头枕的套筒装置
CN104999945A (zh) * 2014-04-25 2015-10-28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头枕的组装结构
KR101659696B1 (ko) * 2015-09-25 2016-09-23 주식회사다스 시트의 헤드레스트 가이드용 슬리브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020257D0 (en) * 2000-08-18 2000-10-04 Lander Automotive Ltd Friction headrest
US6802565B2 (en) * 2002-05-29 2004-10-12 Centura Group, Inc.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
US6832816B2 (en) * 2002-11-08 2004-12-21 Nihon Technica Co., Ltd. Metallic cylindrical member and metallic bracket
US7255400B2 (en) * 2004-02-23 2007-08-14 Intier Automotive Inc. Tubeless headrest support system
DE202004009769U1 (de) * 2004-06-22 2005-11-17 Itw Automotive Products Gmbh & Co. Kg Kopfstützenhülse mit Toleranzausgleich
DE102004052604B3 (de) * 2004-10-29 2006-04-13 Itw Automotive Products Gmbh & Co. Kg Kopfstützenhülse
FR2881089B1 (fr) * 2005-01-26 2008-08-29 Itw De France Sas Gaine de reception d'une d'appui-tete
JP4580337B2 (ja) * 2005-12-26 2010-11-10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ブッシュ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CN101523064B (zh) * 2006-08-31 2011-04-1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缆线连接结构
DE202010002968U1 (de) * 2010-03-01 2010-05-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opfstützenbefestigung
DE102010031048B4 (de) * 2010-07-07 2016-02-18 Lear Corporation Sitzanordnung mit einer Führungshülse
JP5762179B2 (ja) 2011-07-03 2015-08-12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220769A (ja) * 2012-04-18 2013-10-28 Toyota Boshoku Corp ヘッドレストの支持装置
MX353215B (es) * 2012-07-24 2018-01-08 Toyota Boshoku America Inc Mecanismo de ajuste de reposacabezas para asientos de vehículos.
DE102013009469B4 (de) * 2013-06-06 2018-07-26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Kopfstütze
JP5814310B2 (ja) * 2013-07-19 2015-11-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支持構造
JP2015020703A (ja) 2013-07-23 2015-02-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0099589B2 (en) * 2017-02-21 2018-10-16 Ts Tech Co., Ltd. Headrest guide
JP6768565B2 (ja) * 2017-03-10 2020-10-1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75783A (ja) * 2000-03-29 2001-10-09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乗り物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CN201989659U (zh) * 2011-03-26 2011-09-28 宁波市阳光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的头枕导套
CN103517827A (zh) * 2011-05-09 2014-01-15 约翰逊控股公司 用于将头枕固定到车辆座椅的装置以及具有头枕的车辆座椅
CN104870252A (zh) * 2012-12-28 2015-08-26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头枕的套筒装置
CN104999945A (zh) * 2014-04-25 2015-10-28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头枕的组装结构
KR101659696B1 (ko) * 2015-09-25 2016-09-23 주식회사다스 시트의 헤드레스트 가이드용 슬리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49885A (ja) 2018-09-27
US20180257530A1 (en) 2018-09-13
US10518678B2 (en) 2019-12-31
JP6768565B2 (ja) 2020-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70924B2 (ja) グロメット
US10449881B2 (en) Head rest
KR101836503B1 (ko) 헤드레스트 가이드
US9545862B2 (en) Headrest mounting structure vehicle seat
US9446695B2 (en) Head rest
US10940783B2 (en) Headrest guide and vehicle seat
CN108569174A (zh) 头枕支撑结构
EP2902254A1 (en) Head rest
KR20190060061A (ko) 자동차 헤드레스트용 폴가이드
CN104334053B (zh) 头枕支承结构
US10525857B2 (en) Vehicle seat
US9403457B2 (en) Headrest, vehicle seat
US9663009B2 (en) Conveyance seat
JPH11278128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202119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26263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カバー部材
JP2015020703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286509B2 (ja) ヘッドレストホルダー
US20240359608A1 (en) Headrest holder and fixing structure therefor
JP5963605B2 (ja)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202504254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4121654A (ja) ヘッドレスト支持構造
JP6480499B2 (ja) ヘッドレスト支持構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01269242A (ja) ヘッドレストスティホルダー
US20210300222A1 (en) Headrest support structure and vehicle sea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