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947C - 车辆用交流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交流发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947C CN1084947C CN95121193A CN95121193A CN1084947C CN 1084947 C CN1084947 C CN 1084947C CN 95121193 A CN95121193 A CN 95121193A CN 95121193 A CN95121193 A CN 95121193A CN 1084947 C CN1084947 C CN 108494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d
- out wire
- relay
- output
- ph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9/00—Synchronous motors or generators
- H02K19/16—Synchronous generators
- H02K19/22—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windings each turn of which co-operates alternately with poles of opposite polarity, e.g. heteropolar gene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rectification
- H02K11/049—Rectifiers associated with stationary parts, e.g. stator cores
- H02K11/05—Rectifiers associated with casings, enclosures or bracke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定子绕组的接线结构简化、使可靠性提高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它是把电枢的连接成2组三相星形的各相线圈引出线分别从电枢的侧面、大致平行于轴向地引出,并与电路板的内侧端子的各个引出线连接部熔接,通过内侧端子而连接成星形,并且是并列地连接的。为了连成星形不需要把各相线圈的引出线3根拧在一起进行连接,也无需进行弯曲加工而连接到内侧端子上。可实现无焊料连线,故能使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被用在车辆上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特别是其定子绕组连接的改进。
图20~图26表示过去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下面,简称之为发电机),图20是发电机的剖视图、图21是表示发电机的电路电路图、图22是表示电枢绕组卷绕状态的略图、图23是表示电枢绕组引出线配置的示意图、图24是电枢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电枢组装的示意图、图26是详细地表示整流装置的冷却板部分的顶视图。
在这些图中,1是前轴承架、2是后轴承架、3是转子。转子3上有转轴31、激磁铁心32a、32b、激磁绕组33、冷却风扇34a、34b和集电装置35。转轴31通过轴承4a、4b支承在前轴承架1与后轴承架2上。激磁铁心32a、32b为分体式,内装激磁绕组33,并把激磁绕组33连接到集电装置35上。激磁铁心32a、32b和集电装置35嵌装在转轴31上、并与转轴31成一体地转动。冷却风扇34a、34b分别固定在激磁铁心32a、32b的侧面上。
5是作为定子的电枢,有作为定子铁心的电枢铁心51与作为定子绕组的电枢绕组52,电枢绕组52插在电枢铁心51的槽51a(图22)中,线圈端部52a从电枢铁心51沿轴向突出。电枢铁心51的内周壁形成圆筒状的中空部,其中插入转子3。
而且,此发电机,如图21所示,其电枢绕组52是由分别连接成三相星形的、而且被并联连接的两组三相绕组53、54构成的,中性点被引出到外面(后面予以详述)。6是调节发电机电压的电压调节器、8是整流装置、9是隔板、10是导向器,全部装在后轴承架2内。11是贯穿螺栓,用于把前轴承架1与后轴承架2固定在电枢铁心51的两侧。
如图25、26所示,整流装置8有正极(+)侧与负极(-)侧冷却板81、82、二极管83、84、辅助端子板86。冷却板81、82上有分别凹入地设在平面部上的凹部81a、82a及散热片81b、82b。二极管83、84分别锡焊在凹部81b、82b上。二极管83、84是由如图21所示的各相与中性点上各1个、每组共4个二极管元件构成,每4个二极管元件的阳极侧或阴极侧汇总一起后、分别用锡焊直接固定在冷却板81、82上。而另一极则与引线83a、84a(图26)相连,在引线的前端部上形成V形切槽的端子83b、84b。端子83b、84b被引出到后述辅助端子板86的端子86a的位置,与端子86a锡焊成大致呈Y字形状(图25)。
辅助端子板86把电枢绕组52、电压调节器6及二极管83、84电气相连,它有4个端子86a和辅助端子86d、86e。辅助端子板86是把一块铜板冲切成规定的形状并与绝缘材料制成的基板86b成一体地成形,将铜板的不需要部分切去,再把端部立起,并在基板86上形成呈直线并列配置固定的端子86a。二极管83、84的端子83b、84b连接在端子86a上,同时分别与电枢5引出的三相连接引出线55及中继线57(后述)相连。
图25中最靠前的a相用的端子86a设有向图的右下方延伸、前端立起的辅助端子86d,把从辅助端子86d输出的a相电压作为控制发电机电压的电压信号供至电压调整器6。而且,同样地把前端立起的辅助端子86e连接在正极侧冷却板81上,向激磁绕组33供给激磁电流(参见图21电路图)。而且,还把防止焊锡掉落用的纸板87分别嵌装在4个端子86a上。
如上所述,把二极管83、84锡焊固定于其上的冷却板81、82组合成图26所示的状态,其上安装辅助端子板86,把纸板87嵌入端子86a部,安装上隔板9、导向器10、在组装成图26的状态后组装到后轴承架2内。隔板9是用来确保与冷却风扇34b的叶片相对面的,导向器10是用其侧面部位10a把对后述的三相连接引出线55及中继线57导引到辅助端子板86的端子86a上的。
电枢5因转子3的转动而激磁,从而在电枢绕组52中产生三相交流电。用作电枢绕组52的一个例子,如图21的电路图中所示的、它是把三相星形连接的2组三相绕组53、54并联连接,并把中性点向外引出的。即,有第1三相绕组53与第2三相绕组54,三相绕组53、54是由作为各自的a相、b相、c相的三相绕组的各相线圈构成的。在此例中,发电机有12极,电枢铁心51的槽51a为36个,每极的槽数为3。第2三相绕组54,如图22所示地与第1三相绕组53相差物理角度为30°(电角度为120°),不把绕组集中地卷绕在电枢铁心51的槽51a中。
第1三相绕组53的各相线圈,如图23中所示,其始端引出线53as、53bs、53cs及终端引出线53ae、53be、53ce从线圈端部52a向外突出地向电枢铁心51的轴向引出。第2三相绕组54也同样地引出各相线圈始端引出线54as、54bs、54cs及终端引出线54ae、54be、54ce。如前所述第1与第2三相绕组53、54的各相线圈相差30°地装入电枢铁心51的槽51a中。
因此,第1三相绕组53的各相线圈始端引出线53as、53bs、53cs与第2三相绕组54的各相线圈终端引出线54ae、54be、54ce或第1三相绕组53的各相线圈终端引出线53ae、53be、53ce与第2三相绕组54的各相线圈始端引出线54as、54bs、54cs就分别位于相同的槽中。在此例图22)中是第1三相绕组53的各相线圈始端引出线53as、53bs、53cs与第2三相绕组54的各相线圈终端引出线54ae、54be、54ce位于相同的槽中。这样一来,6个各相线圈共有12条引出线共形成9组。
在第1三相绕组53的各相线圈始端的引出线53as、53bs、53cs与第2三相绕组54的各相终端引出线54ae、54be、54ce位于相同槽中的场合下,各相线圈引出线是成为例如,G1:53ae、G2:53be、G3:54ae-53as、G4:53ce、G5:54be-53bs、G6:54as、G7:54ce-53cs、G8:54bs、G9:54cs 9组。
在此情况下,作为三相连接的相电压侧的引出线的三相连接引出线55是由G3:54ae-53as,G5 54be-53bs、G7:54ce-53cs等3组构成的。
另一方面,如图21中所示的各个三相绕组53、54的中性点53n、54n的接线则如图24中所示,是把各相线圈中性点侧的引出线G1、G2、G4即53ae、53be、53ce的3根引出线与中性点中继线53nn一侧的端部拧在一起用锡焊等方式进行电气连接而成为中性点53n的。而G6、G8 G9即54as、54bs、54cs的3根引出线与中性点中继线54nn的一侧的端部拧在一起并进行锡焊等电气连接就成为中性点54n。然后,把绝缘管56套在中性点53n、54n上并弯折成形。
进而,把中性点中继线53nn,54nn的另一侧的端部折向与对应的整流装置8容易进行连接的部位,中继线57是沿电枢5轴向引出。把中继线57的引出位置,在此例中如图24中所示,是做成夹在三相连接引出线55之间的。而中性点53n、54n及中性点中继线53nn、54nn则使之不与后轴承架2及其它构件均不发生干涉地用图中未示的清漆固定在电枢绕组52的线圈端部52a上。
以如下方式进行电枢5与后轴承架2的组装。在后轴承架2上预先装入整流装置8、隔板9、导向器10,使之成为上述状态。把电枢5的电枢绕组52的三相连接引出线55(引出线G3:54ae~53as、G5:54be~53bs、G7:54ce~53cs)及中继线57(53nn,54nn)分别弯折成如图25中所示的沿导向器10的形状。
接着,把电枢5装在后轴承架2上。此时,要使辅助端子板86的大体成Y形的端子86a的位置与三相连接引出线55及中继线57的位置相符地进行组装。组装后,分别把三相连接引出线55及中继线57嵌入辅助端子板86的端子86a中,夹紧后用锡焊进行电气连接。这种嵌入、夹紧及锡焊作业是从电枢铁心51的内侧,即从图20的右方进行的。然后,把转子3装入电枢铁心51内。
作为电枢的另外的例子有不把图27的电路图中所示的中性点引出。图28是表示这种电枢5的立体图。在这种无中性点53n、54n引出中继线57的电枢5的场合下,仅需对中性点53n、54n进行接线处理就构成了图28中所示的结构。此外,要使与中继线57对应的辅助端子板86的端子86a成为一空位,即,把从图25的左边开始的第2端子86a留空地进行组装。
另外,作为其它例子,在仅以第1三相绕组53构成电枢的情况下,是各线圈终端引出线53ae、53be、53ce与始端引出线53as、53bs、53cs等引出线共6根。在这种情况下,把终端引出线53ae,53be,53ce绞结成为中性点53n,而始端引出线53as、53bs、53cs则构成三相连接引出线。
由于图20所示的过去的发电机具有上述的结构,故存在下述问题。
1.由于是把引出线绞接、插入绝缘管56并弯曲成形为中性点53n、54n的接线的,制造工序烦杂,作业中往往损伤线圈,故可靠性不高。
2.在有中性点中继线53nn、54nn的电枢的场合下,除了必须有中性点中继线以外,同时还由于在与整流装置8的连接位置的关系方面又要把中性点中继线53nn、54nn到处牵引。这样一来,就要对应于有无中性点中继线53nn、54nn的不同规格而按照上述图24或28所示地改变接入电枢5的接线处理内容。而这接线的内容对于有第1三相绕组53与第2三相绕组54的电枢和对于只由第1三相绕组53构成的电枢是不同的,故作业就复杂。
所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曾作出过一些发明,例如,日本的实用新型专利公报、实公昭45-32 990号中所公开的发明。在该发明中,是把中性点连接导体与二极管端子间连接用导体设置在圆弧形带状基板上,各导体间用短路片连接,对应于整流装置的接线状态而把规定位置上的短路片切断的。借助这种结构,可以不要为了构成中性点而把3根引出线绞接也无需中性点中继线。而且不管是否需要中性点输出,只用一种电路板就可与之对应。
然而,上述的实公昭45-3299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过去的发电机仍然存在下述的问题。
a.必须按照是否需要中性点输出而变更切断的短路片,需要进行多个切断位置的选择与短路片的切断作业等,作业繁杂、容易出错。
b.此外,由于插入电枢绕组的中性点侧的引出线的孔与插入相电压侧引出线的孔不是配置在同一圆弧上,因而要对引出线进行弯曲加工才能插入各孔之中。它也和图20所示的过去的发电机一样,组装电枢时要使引出线变形,有时就会有大的应力作用在引出线上。
c.特别是在图20所示的过去的发电机中,是如图25所示那样地、电枢绕组52的三相连接引出线55与中继线57是从电枢铁心51的轴向端部突出的,从轴向看是位于圆弧上的。于是为了与电枢5的轴垂直的辅助端子板86的基板86b上并列设置的端子相连接,需要有导向器10。而且,其弯曲位置又因三相连接引出线55的各引出线G3:54ae~53as、G5:54be~53bs、G7:54ce~53cs及中继线57的不同而异。这样,在组装电枢5时,使三相连接引出线55与中继线57变形,有时会有大的应力作用其上。而且,因三相连接引出线55或中继线57的弯曲位置有误差,在最坏的情况下,还可能产生无法组装的情况。
d.三相连接引出线55及中继线57和辅助端子板86的端子86a之间必须用锡焊连接。
e.另外,还要像图20、图25所示地把三相连接引出线55与中继线57收容在隔板73与风扇34b之间。为此,必须设置导向器10,由于与风扇34b相对的面变得不平,就使得风扇效率恶化,产生大的吹风噪音。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诸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有下述优点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
a.能使连接线的结构简易化,使连线的可靠性提高。
b.即使在多个线圈并列连接的场合下也能容易地连线,能使连线的可靠性高。
c.不管是否需要把中性点引出到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外部,用一种中继用连接装置就能适应,因此使中继用连接装置能标准化。
d.可以防止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的轴向尺寸加长。
e.能使中继用连接装置中的连接用导体部分的散热良好。
f.使中继用连接装置中的连接可以是无锡焊的连接。
g.使整流装置与中继用连接装置的连接容易进行。
h.能提高风扇效率,使冷却性能好,还可以降低噪音。
i.能减少引出线的位置误差、振动及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膨胀收缩等,能使组装容易进行,能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本发明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是设有带大致沿定子铁心的轴向平行地引出的引出线的定子绕组;并具有连接在此定子绕组引出线上的引出线连接部、与整流装置相连的输出用连接部,把引出线连接部连接到输出用连接部上的连接用导体部,以及设有把定子绕组按规定的连接状态进行连接的中继用导电构件与固定地支持此中继用导电构件的支持构件的中继用连接装置的。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定子绕组为三相绕组,其中继用连接装置设有输出连接部能把中性点向外引出的中性点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及输出用连接部能把相电压向外引出的3个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把三相绕组的中性点侧的各条引出线连接在中继用连接装置的中性点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引出线连接部上,同时把三相绕组的相电压侧的引出线分别连接在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引出线连接部上,使三相绕组接成星形,从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输出用连接部输出三相交流电,把整流装置的交流侧与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输出用连接部相连而把三相交流输出整流成直流输出。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三相绕组各有多个线圈,是通过中性点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及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把这些线圈并列地连接起来的。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是把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连接用导体部做成板状,支持构件是由成形用绝缘材料制成与上述板状连接用导体部成一体圆弧板状的结构。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连接用导体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从支持构件露出的。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引出线是借助于冶金接合而连接在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引出线连接部上的。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引出线连接部与引出线的冶金接合是在支持构件的定子侧的对面一侧进行的。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整流装置有板状的交流侧端子;中继用连接装置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连接用导体部与输出用连接部是用板状导体成一体地形成;整流装置的交流侧端子是借助于在定子轴向上的固紧构件而固紧并连接在输出用连接部上的。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中继用连接装置的支持构件上具有设在其外周上的缺口,把各条引出线连接部配设在此缺口中,并把引出线沿径向从外面插入。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中转子有把外面空气吸入轴承架内的冷却风扇,中继用连接装置配置在轴承架内,中继用连接装置的支持构件与冷却风扇的叶片在轴向上相对。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支持构件外周上设有向定子倾斜的倾斜部分。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引出线有局部弯曲部,通过此局部弯曲部连接在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引出线连接部上。
在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中,定子绕组的引出线连接在大致与定子铁心的轴向平行地引出的、设置在定子轴向侧面上的中继用连接装置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引出线连接部上,从输出用连接部输出交流电。即,通过中继用导电构件把引出线连结成规定状态,并通过中继用导电构件输出定子绕组的输出。于是,可以不把引出线相互绞接就能把绕组连接成规定的连接状态。另外,也不用耽心在弯曲加工引出线时会因大的外力而使引出线受到损伤。又由于是通过中继用连接装置与整流装置连接的,因而无需把引出线进行弯曲加工后连接到整流装置上,从而,使接线部分的结构简易,提高接线可靠性,而且使接线作业容易进行。
本发明的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中,三相绕组的中性点侧的引出线被连接到中性点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上,相电压侧的引出线被连接在三相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上,从而构成三相星形连接。另外,由于中性点侧的输出用连接部是设在中性点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上,能适应需要中性点输出或不需要中性点输出的场合,因而即使对于不同的整流装置的连接线也可以使用一种中继用连接装置,从而能实现标准化。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三相绕组的多个线圈是通过中继用导电构件并列地连接,因而可以不必将引出线绞接地连接,能提高连接的可靠性,而且能使连接结构简洁。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连接用导体部及支持构件均为板状,因而能使板厚尺寸缩小,可防止车辆用交流发电机轴向尺寸加大。又由于支持构件是与连接导体部形成一体的,故制作容易。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连接导体部从支持构件露出,故能很好地散掉因通电而产生的焦耳热,可以抑制温度上升。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中,由于是通过冶金接合方式而把引出线连接到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引出线连接部上,因而可以构成无焊接作业,使作业容易而且能提高可靠性。
在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中,引出线连接部与引出线的冶金接合可在支持构件的定子一侧的对面侧进行,从而使冶金接合作业容易进行。由于也可以不把冶金接合作业用的空间设在中继用连接装置与定子之间,因而就可以防止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的轴向尺寸加长。
在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中,由于把整流装置的板状的交流侧端子是通过定子轴向上的固紧构件而固紧连接在中继用连接装置的板状的相电压侧的输出连接部上,因而,连接作业容易,而且可构成无焊接的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中,由于把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各条引出线连接部配设在支持构件外周上所设置的缺口部上,并且径向地向内插入引出线,因而,通过径向移动中继用连接装置、并把各条引出线插入就能连接到引出线连接部上,为使引出线贯穿中继用连接装置也无需准确地与引出线连接部位置一致,因而使连接容易进行。
在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中,由于中继用连接装置的支持构件与冷却风扇的叶片是轴向相对的,因而空气流动良好,能提高风扇效率。从而使冷却性能好,而且使风扇噪音低。
在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中,由于支持构件的倾斜部向定子侧倾斜,因而能把风扇的冷却风有效把引导到定子侧对定子进行冷却。
在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中,借助于引出线上所设的局部弯曲部的变形可以吸收组装尺寸误差,可以缓和伴随着振动与温度变化形成的绕组的膨胀收缩而产生的应力。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枢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的下方向上看图1所示的电路板的正面图。
图3是表示从图1上方看的图1所示电路板的背面图。
图4是表示图1实施例的发电机的主要部分的剖现图。
图5是表示图1实施例中辅助端子板的顶视图。
图6是表示图1实施例中的二极管端子的顶视图。
图7是图1实施例的发电机的电路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发电机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整流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整流装置的冷却板部分的顶视图。
图11是表示沿图10的A-A线取得的冷却板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整流装置的辅助端子板的顶视图。
图13是表示沿图12的B-B线取得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是从电枢一侧来看的电路板正面图。
图15是表示从电枢的对面侧来看的图14所示的电路板的背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发电机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电路板部分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发电机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引出线弯部形状的模式图。
图20是表示过去的发电机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图20所示的发电机电路的电路图。
图22是表示图20所示的电枢绕组的卷装状态略图。
图23是表示图20所示电枢绕组的引出线配置的示意图。
图24是图20所示的电枢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0所示的电枢绕组示意图。
图26是图20所示的整流装置的冷却板部分的详细顶视图。
图27是表示发电机的其它电路例子的电路图。
图28是表示有图27所示电路的电枢的立体图。
下面,参照着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7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电枢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1下方向上看图1所示的电路板的正面图,图3是表示从图1上方看图1所示的电路板的背面图,图4是表示发电机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整流装置的辅助端子板的顶视图,图6是表示二极管端子顶视图,图7是发电机的电路图。
在这些图中,17是中继用连接装置的电路板、18为整流装置、电路板17有作为中继用导电构件的内侧端子172~175及作为支持构件的基板171。基板171是用成形用绝缘材料、通过模压与内侧端子172~175成一体地形成,大致呈圆弧板状,在其背面侧(与电枢侧相对的一侧)的圆弧周缘部、中央部上设有适当的加强筋(参见图3)。
在基板171上,设置着与后述的内侧端子的引出线连接部172a、173a、174a等对应的、如图2所示的长方形窗口171a~171g。窗口171a~171j是供电枢绕组52的各相线圈引出线53as、53bs、53cs、53ae、53be、53ce等贯穿用的。内侧端子172~175露出在基板171的背面上。
内侧端子172~175,是用绝缘成形材料与将一块铜板冲裁加工成规定形状的成一体地形成基板171,把规定的部位切断并除去多余部分后、分别分离出内侧端子172~175的。内侧端子172有相电压侧引出线连接部172a、引出线连接部172a与电枢绕组52的引出线53as、54ae对应地处于圆弧状、朝背面一侧(图1、3的上方)突起、突出在与基板171的电枢一侧的相反的一侧,夹住引出线的圆铜导线地其端部大体呈“コ”字形放射状地向外张开。此外,还有在中央部设有圆孔的圆板状的作为相电压侧的输出用连接部的连接端子172b,以及将引出线连接部172a与连接端子172b电气连接的作为板状连接用导体部的导电板172c。
内侧端子173、174有相电压侧的引出线连接部173a、174a。引出线连接部173a、174a与电枢绕组52的各条引出线53bs、54be、53cs、54ce相对应配置成圆弧状朝背面一侧(图1、3的上方)立起,其端部夹住引出圆铜线地大体呈“コ”字形放射状地向外张开。另外,还有在中央部设有圆孔的圆板状的作为相电压侧的输出用连接部的连接端子173b、174b,以及分别电气地连接引出线连接部173a、174a及连接端子173b、174b的板状的作为连接用导体部的导电板173c、174c。
内侧端子175有中性点侧的引出线连接部175a~175f。引出线连接部175a~175f与电枢绕组52的引出线53ae、53be、53ce、54as、54bs、54cs相对应地,位于如图所示的同一圆弧上,并向背面一侧(图1、3的上方)立起,其端部夹住引出圆铜线地略成“コ”字形地向外放射状地张开。此外,还有在中央部设置圆形孔的圆板状的作为中性点侧的输出连接部的连接端子175g,以及把引出线连接部175a~175f与连接端子175g电气相连的作为板状连接导体部的175b。
各个连接端子172b、173b、174b、175g与基板171的各窗口171a~171j相对应、并向图2的上方突出,但不突出到图1中电枢5一侧。再使下述的螺栓176的头部,如图4所示地与电路板17的基板171的平面齐平,以形成与冷却风扇34b相对的平坦表面。
整流装置18虽和图25、26中所示的过去的结构大体相同,但辅助端子板186的结构及二极管183、184的端子183b、184b的形状与之不同。如图5所示,辅助端子板186的4个端子186a及辅助端子186d、186e在与电路板17组合时,将各端子186a设置成与连接端子172b、173b、174b 175g相对并与它们成一体地用绝缘成形材料形成(模压制成)圆弧带状的绝缘支持板186b,还在端子186a上分别设有阴螺纹。
辅助端子186d与图5右端的a相端子186a用整块铜板形成,其前端立起,与图25中的过去的辅助端子86d同样地向电压调节器6提供用来控制发电机电压的电压信号。虽然图中未详细示出辅助端子186e,辅助端子板186和图25中所示的辅助端子板86一样、在其重叠在冷却板81、82上面时,与正板侧冷却板81电气接触,把整流装置18的输出供到激磁绕组33(参见图7的电路图)。
上述的辅助端子板186是与冲切成规定形状的一块铜板成一体地用模压法形成基板186b的,把不需要的部分切除,并分离成端子186a及辅助端子186d、186e而制成的。
二极管183、184的端子183b、184b的前端制成如图6所示的爪状,导电片183a弯成L形,借助紧固螺钉176紧固在电路板17的连接端子172b、173b、174b、175g之上,使之电气相连。
按下面方法进行上述电路板17与电枢绕组52的连接。作为中性点侧引出线的第1三相绕组53的各相线圈始端引出线53ae、53be、53ce及也作为中性点侧引出线的第2三相绕组54的各相线圈的始端引出线54as、54bs、54cs与作为相电压侧引出线的第1绕组的各相线圈的始端引出线53as、53bs、53cs及也是作为相电压侧引出线的第2三相绕组的各相线圈的终端引出线54ae、54be、54ce,在把各个三相绕组53、54的各相线圈插入电枢铁心51中后,是成圆弧状并列、而且成为与电枢铁心轴线大致成平行地突出的状态。在仍在此状态下,使各条引出线穿过设在基板171上的窗口171a~171j,并分别插入基板171的向电枢5侧的对面一侧突出的引出线连接部172a、173a、174a、175a~175f之中。
然后,把引出线紧固在各个引出线连接部上并将其固定,将两者焊在一起、使之电气接通。例如,使引出线53ae穿过窗口171a与引出线连接部175a连接;同样地使其它的引出线53be、53ce、54as、54bs、54ce也与对应的引出线连接部175b~175f连接,并通过导电板175h就与中性点侧连接端子175g连通了。此外,例如,对于引出线53as与54ae,使其穿过窗口171c而连到引出线连接部172a上,与连接端子172b连通。
接着,把电枢铁心51嵌装在预先装有整流装置18的后轴承架2中,此时,使中继用的连接装置的4个连接端子172b、173b、174b、175g的位置与辅助端子板186的端子186a的阴螺纹对准并进行组装。同时还把二极管183、184的端子183b、184b分别插入辅助端子板186的端子186a与连接端子172b、173b、174b、175g之间。此时,由于尚未插入转子3,因而从图4右侧把螺钉176穿入各连接端子,并与端子186a的阴螺纹拧紧,在电枢5的轴向上固紧,就分别把二极管183 184的端子183b、184b与连接端子172b、173b、174b、175g电气连接在一起了。于是,就组装成图4所示的状态。
至于其它方面的结构,均与图20中所示的过去的结构相同。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发电机,其电枢5的三相绕组53、54的各相线圈的全部引出线53as 53bs、53cs、53ae、53be、53ce、54as、54bs、54cs、54ae、54be、54ce都是以大致平行于电枢5的轴线方向地引出的。此外,还在通过电路板17的内侧端子172~175分别使两个绕组的各相线圈并列连接而构成本发明的三相绕组,而且,使此三相绕组连接成三相星形连线、通过连接端子172b、173b、174b、175g而把相电压及中性点向外引出。
由于发电机是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因而只要把全部引出线从对应的线槽51a中、沿着与电枢5轴向大致平行地引出,并使之与电路板17上的各引出线连接部相接就可以了。因而,就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为了把三相连接引出线55与中继线57接到整流装置18上而进行弯曲加工;也不用设置导向器73a。而且,不需要为形成中性点53n、54n而把引出线绞接在一起地加以连接,而且为了连接中性点中继线53nn、54nn与整流装置18也不用进行复杂的引线工作。因此,连线结构简洁,又由于不需要弯曲引出线,故能使它不受外力地进行连线,能提高其可靠性。
此外,还不会产生如图21、24所示的发电机那样,当需要中性点输出时,和如图27、28所示的中性点输出不需要场合下,不会产生复杂的工序上的差别。即,按照整流装置的接线,省去二极管,可不把螺钉176装入作为中性点侧输出用连接部的连接端子175g上,用一种中继用连接装置即可对付。由此,可望使中继用连接装置标准化,并使作业简单化。
又由于是在把电枢绕组的引出线与电路板的各条引出线连接部相连之后才与整流装置组合连接的,因而,可使组装作业简化。还由于全部引出线是以熔接电气相接的,而且二极管183、184的端子183b、184b是用辅助端子板186、借助螺钉176固紧的,因而不用锡焊,能使作业容易,使可靠性高。
从而,在使结构简单的同时,可以获得可靠性高的发电机。
另外,由于电路板17有与板状内侧端子172~175成一体形成的板状基板171,因而,可以减少电路板17的厚度(电枢5的轴向尺寸),故可不使发电机轴向长度变长。还由于内侧端子172~175的一部分露出、使散热良好,故能抑制温度上升。引出线连接部是从电路板朝电枢侧的对面一侧突出的,故使得与引出线的固紧、熔接作业能容易地进行。
此外,又因为结构复杂的电路板17的引出线连接部与引出线的连接部是向电枢的对面侧突出的,与冷却风扇34b相对的表面是用螺钉176构成的不突出的平坦表面,因而使冷却风扇叶片对面的表面成了平坦的,能使风扇效率、冷却性能提高,同时还可降低噪音。
实施例2
在电枢5只由第1三相绕组53构成时,即,在本发明的三相绕组各相各为1个线圈构成、而各相绕组的引出线共为6根的场合下,引出线连接部175d、175e、175f空置,只把各个单根引出线连接到引出线连接部172a、173a、174a上,同样地可以形成。
当然,引出线连接部172a、173a、174a的开口宽度既可以是与引出线175a等相同的1根引出线用的,也可以加深其深度而把两根引出线重叠地加以固紧,也可以用引出线1根时与2根时相同的宽度。
借助于以上的结构,即使引出线个数不同,也可以共用一个电路板。与图1实施例相同地,在要有中性点输出与无需中性点输出的场合下,也不会产生工序上复杂程度的差异。即,按照整流装置的接线,省去二极管,不用把螺钉176装到作为中性点侧输出用的连接部的连接端子175g上就可以了。
此外,使用另外电路板,也可把引出线连接部172a、173a、174a的开口宽度取成与引出线连接部172e等相同的1根引出线的开口宽度。
实施例3
图6~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虽然后轴承盖及整流装置的结构不同,但电路板是与图1的实施例相同的。图8是表示发电机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9是整流装置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整流装置的冷却板部分的顶视图、图11是表示沿图10中的剖面A-A取得的冷却板剖面的剖视图、图12为整流装置辅助端子板的顶视图、图13是表示沿辅助端子板的图12中的B-B剖面取得的剖视图。此外,发电机的电路图是与图7中所示相同的。
在这些图中,12是后轴承架,其通风孔的位置和形状与图20所示的过去的结构不同。后轴承架12是在图的左方有底面壁12a的中空圆筒形,底面壁12a上设有轴向贯通的通风孔12b,外周部分上设有径向贯通的通风孔12c。
下面,参照图8~13来说明整流装置28的结构。281是正极侧冷却板,做成大致呈圆弧带状,其一侧为平面状的安装面281a,另一侧向左方(图9的下方)突出地设置着以转轴3为中心的放射状的散热片281b。
在冷却板281的圆弧方向(周向)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的三个位置上、有与如图9、10所示的下述的冷却板282(后轴承架12的)轴向重叠地向外径方向突出的重合部281c,在此重合部上设置着固定孔281d。
此3个固定孔281d中的1个(图9)作为向图8的左方贯穿后轴承架12地连接到图中未示出的电池上的B端子。在此实施例中,是把图中虽未示出的中央一个作为B端子的。有散热片281b、重合部281c等的冷却板281是用铝合金以压铸法形成一体的。
另外,在安装面281a上还成放射状地设置着4个做成凹形长方形的二极管安装孔281e,把下述的正极侧的二极管283锡焊在其上。
282是负极侧冷却板,做成比冷却板281的曲率半径大的基本为圆弧带状,其一侧作为安装面282a,另一侧设置着向图9的下方突出的以转轴3为中心的放射状的散热片282b。在冷却板282上如图10所示地设置着冷却板281重合部281c和在与转轴3轴向重叠的部分上的固定孔282d。在安装面282a上,成放射状地设置着做成凹形的4个长方形的二极管安装孔282e,并把下述的负极侧二极管284锡焊在其上。
具有散热片282b、二极管安装孔282e等的冷却板282是用铝合金、以压铸法形成一体的。散热片281b及282b的叶片元件的斜角被制成是相同的。下面要叙述的,使两散热片的叶片元件的位置成放射状互相对准,以便由冷却风扇34b形成的冷却气流能很好地流动。
做成凹形的二极管安装孔281e、282e是为了下述的二极管283、284的定位以及防止焊锡流出。
在正极侧冷却板281径向外侧上设置一定间隙,使负极侧冷却板282与冷却板281径向重叠,而且使安装面281a、282a位于与转轴3垂直的同一平面上,如图8所示地装在后轴承架12之内。各自成放射状设置的散热片281b与282b被做成使叶片元件径向重叠,以便在叶片元件之间有效地流过冷却风。
283、284是正极侧与负极侧二极管。它们虽是与图4中的二极管83、84相同的,但有下列不同点,即,引出的阳极侧或阴极侧导电片283a、284a是如图11所示地弯折成L状的,其端部沿放射方向地设有间隙并且相对着(图10)。正极侧二极管283是在确保阴极侧电极面有良好的电与热接触状态下被锡焊在冷却板281的二极管安装孔281e上。负极侧二极管284也使阳极侧电极面处于同样状态地被锡焊在冷却板282的二极管安装孔282e上。
正极侧冷却板281与负极侧冷却板282是通过在固定孔281d、282d部分间有凸缘的中空筒状模压绝缘套285(图9)绝缘地重叠在一起的。
辅助端子板286有与图10所示的二极管283、284的导电片283a、284a位置相对应的、配置成如图12所示的放射状的铜制的4个端子286a、辅助端子286d、286e以及用绝缘材料与其形成一体的圆弧带状绝缘支持板286b。辅助端子板286和图5所示的辅助端子板186一样地,也是用模压法与冲切加工成规定形状的1块铜板成一体做成基板286b,切除不要的部分并分离出端子286a及辅助端子286d、286e而制成的。端子286a还分别在内缘翻边的部分上设置着阴螺纹又如图13所示地,与导电片283a、284a相连的舌片部286c从端子286a处被弯成L形而制成。
辅助端子286d是与图12右端(图9的左端)的a相用端子286a用一块导体形成,用于向电压调节器6提供控制发电机电压的电压信号。在把辅助端子板286如图9所示地重叠到冷却板281、282上时,辅助端子板286e与正极侧冷却板281右方侧的重合部281c的固定孔281d(图10)的周边部分电气相接,把整流装置28的输出供至激磁线圈33(参见图7的电路图)。
下面,参照图9来说明整流装置28的组装程序。首先,预先把4个二极管283、284分别锡焊在冷却板281、282上。再把正极侧冷却板281放在负极侧冷却板282的内径一侧上,中间夹着模压绝缘套285地把重合部281c叠置在负极侧冷却板282上。此时,两散热片281b、282b的各个叶片元件与后轴承架12的径向重合,从侧面看呈直线状。是为了做成使冷却风在放射方向上圆滑地流过叶片之间的结构。使辅助端子板286、使其舌片部286c(图13)插入到二极管283、284的导电片283a、284a的相对的间隙中的重叠在上面,把图中未示的螺钉插入固定孔281d中将其固定在后轴承架12上。然后,把舌片部286c与二极管的导电片283a、284a用溶接用电极从半径方向夹住、点焊在一起。
再把按以上方式部分组装成的电枢5,电路板17,整流装置28以下述方式进行总装,就成为图8所示的状态。整流装置28,电压调节器6等装在后轴承架12内。使整流装置28的辅助端子286的端子286a的位置与装在电枢5上的电路板17的连接端子172a、173b、174b、175g的位置(参照图3)对准后,组装到内部装有该整流装置28等的后轴承架12之中。然后,从尚未插入转子3的电枢5内侧、把螺钉176穿入电路板17的各个连接端子中,并与辅助端子板286各个端子286a上所设的阴螺纹拧紧、使之在电枢5的轴向固紧而电气相连。
由于其它的结构与图4中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相当的部分使用同样符号,省略对其说明。
在此实施例中,虽然电枢5及电路板17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同,但它是与改良的整流装置28组合的结构。即,整流装置28,如上所述地,两散热片281b、282b的各个叶片元件与后轴承架12的径向重合,从侧面看呈直线状。而且使各冷却板的平面状安装面281a、282a位于与转子轴31垂直的同一平面上,并把各二极管283、284安装在此安装面281a、282a上。由此,可使冷却风在散热片281b、282b的叶片元件之间沿放射方向、圆滑流动,使二极管283、284不会干扰冷却气流,故可使总体冷却效率提高,使冷却风扇产生的噪音降低。
此外,由于采用板状的电路板17、辅助端子板286,可防止发电机的轴向长度加长。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要把二极管端子183b、184b夹在电路板17与辅助端子板186之间地并固紧,但在本实施例中,只用螺钉176沿电枢轴向紧固就能进行整流装置28的辅助端子板286与电路板17的连接作业,使作业变得容易。因此更能发挥采用这种电路板17的效果。
实施例4
图14与图15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图14是从电枢侧看电路板的正视图,图15是从电枢侧的对面侧所见的背视图。电路板27有作为支持构件的基板271、基板271的形状不同于图1所示的基板171。基板271是用成形用的绝缘材料、以模压方法与内侧端子172~175形成一体的大致呈圆弧板状,在其背后侧(与电枢侧相反的一侧)的圆弧周缘部、中央部等处设置适当的增强筋(图15)。而且,内侧端子172~175露出在基板271的背面上。
另外,对应于内侧端子的引出线连接部172a、173a、174a、175a~175f,在其外周部上切出基本为四方形的凹口部271a~271j(图14)。通过把引出线连接部设置在这样的凹口部中,不用使引出线穿过电路板27,就能从径向把基板27安装在电枢5上。由于不用把电枢的三相绕组53、54的引出线穿过基板271,故有良好的组装操作性能。
其它结构与图8所示的相同。
实施例5。
图16、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整流装置及电路板结构与上述有些不同。图16是表示发电机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7是表示电路板部分的剖视图。在这些图中,电路板37有作为支持构件的基板371,此基板371的形状与图1所示的基板171不同。
电路板37的基板371在冷却风排出部周围,即图17下方电枢5侧上有以一定角度,例如以30度角倾斜的倾斜部378。该倾斜部378,如图16中所示,形成延伸到接近后轴承架22内周部分的圆弧形状,以使冷却风难于从两者间的间隙中漏出。电路板37的其它结构与图2及图3中所示的电路板17相同。
22是后轴承架,后轴承架22有如图16中所示的把中心部凹设在图的左方的凹设部22a。凹设部22a的外周,即直接安装负极侧冷却板382(下述)的直接安装部22b的左侧上,成一体地形成多个成放射状的散热片22c,其倾斜角与正极侧冷却板281散热片281b的倾斜角相同。叶片22c的截面是与图16左下部叶片22c重叠、由点线S所示的弯角形。轴承架22也是由铝合金用模压法制成的。
在凹设部22a的图16左侧部分上,轴向贯穿凹设部22a的长孔状通风孔22d径向间隔地设置2个,从图16左侧看、成放射状地在6处共设12个。在凹设部22a外周部的各个叶片22c之间、在对应上述通风孔22d的位置上、形成以转轴3为中心放射状贯通后轴承架22的通风孔22e。此外,在与二极管284及电枢5三相绕组53、54的各相线圈的引出线相对的后轴承架22的最外周部分f上设置着通风孔22g,在与线圈端部52a相对的部分上设置通风孔22h。
下面,说明整流装置38的结构。正极侧的冷却板281与图8、图9中所示的相同。负极侧的冷却板382形成曲率半径比冷却板281更大的大致呈圆弧带状,其一侧作为安装面382a,另一侧为平面状的直接安装部382b,是用铝合金由模压法形成的。其它结构与图10所示的散热片281相同,4个二极管284锡焊在安装面382a上。
正极侧冷却板281的外侧设置着一定的径向间隙后、负极侧冷却板382径向重叠在冷却板281上地,并使安装面281a、382a位于与转轴3垂直的同一平面上地配置着,正极侧冷却板281装在后轴承架22的凹设部22a中,负极侧冷却板382是在直接安装部382a上充填能向后轴承架22b良好地传热的导热性好的硅化合物并保证充分的接触面积地进行直接安装的。此外,还使各自放射状设置的散热片281b与叶片22c的叶片元素径向重合。
其它结构,与图8中所示的相同。
在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发电机中,由于在电路板37的基板371的径向外侧部分设置靠近后轴承架22的倾斜部378,因而由冷却风扇34b、从后轴承架22的吸气孔22d、22e、22g吸入的冷却风就可以有效地对散热片22c、281b进行冷却、并通过二极管284、283周边,绕过中心部而从排气孔22h排出。即,借助于电路板37的倾斜部378可以防止如图中用点划线的箭头W2所示那样地由排气孔22h排出再由吸气孔22g吸入的循环流,于是就可得到有效的冷却气流W1。
实施例6。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发电机主要部分的剖视图。158是把引出线的一部行弯曲加工成半圆形而形成局部弯曲的弯部(bend)。弯部158是在电枢绕组152的各相线圈的全部引出线中,在电枢5与电路板17的引出线连接部之间分别形成的。在图18中表示了连接在引出线连接部172a上的三相连接引出线55(53as、54ae)的弯部158。
弯部158可以是如图19(a)~(e)的模式图所示的种种形状的弯部158a~158e,或者在无损于本发明目的情况下的其它形状。
如上所述,通过在电枢5的各相线圈引出线上设置弯部158,此弯部158可以吸收引出线的尺寸误差、从而可防止在组装时在绕组上产生大的应力,还能缓和因振动与热膨胀等产生的应力。由此可提高可靠性。
与作为本发明定子铁心的电枢铁心51大致轴向平行地引出的定子绕组引出线是包含有若干如上述的弯曲部的引出线的,在无损于本发明目的的情况下、在引出线上也可以有若干个弯曲。
其它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虽然引出线(例如53as、54ae)与引出线连接部(例如172a)的连接是固紧后加以熔接的,但也可以是用溶合与钎焊等其它熔接、压接或锡焊的连接。
上述各实施例是与图21所示的电路相对应的,在中性点侧还设有二极管283、284。然而,在图27所示电路的发电机场合下,由于不需要中性点输出,因而可以省去作为中性点侧输出用连接部的连接端子175g部分的螺钉176与相应的二极管。
另外,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倾斜部378的倾斜角虽然是30°,但也可以根据轴承架与线圈端部的形状而采用其它角度,例如10°~30°。
勿庸说,当然也可以把上述各实施例中所示出的结构进行适当的组合。
此外,发电机也不限于三相星形接法,也可以是三角形接法或单相发电机,即使是对感应发电机等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也可以把3个以上的线圈并列连接而构成绕组。
若使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中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它设有引出线大致是与定子铁心轴向平行引出的定子绕组与中继用连接装置,该中继用连接装置设置是有被连接在定子绕组引出线上的引出线连接部与连接整流装置的输出用连接部及具有把引出线连接部连接到输出用连接部上的连接用导体部的中继用导电构件以及固定地支持这中继导电构件的支持构件的,因而引出线就通过中继用导电构件而连结成规定的接线状态,不用顾虑因把引出线绞接在一起或弯曲加工而在引出线上施加不必要的外力;又因为是通过中继用连接装置而连接到整流装置上的,所以就无需对引出线进行弯曲加工后再连接到整流装置上。这样,就使连接结构简单,使连接的可靠性提高。
本发明中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定子绕组有三相线圈;由于其中继用连接装置设有作为把中性点向外引出的输出连接部的中性点侧中继用导电构件及使输出用连接部向外引出相电压的3个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三相绕组的中性点侧各引出线连接在中继用连接装置的中性点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引出线连接部上,同时,把三相绕组的相电压侧的引出线分别连到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引出线连接部上,使三相绕组连成星形、而从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输出用连接部输出三相交流电,整流装置的交流侧连接到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输出用连接部上、把三相交流输出整流成为直流输出,因为三相绕组通过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各中继用导电构件而连成三相星形接线,为了把引出线绞接在一起或进行弯曲加工,在引出线上就不必施加不需要的外力作用;又由于是通过中继用连接装置连接到整流装置上的,因而不用对引出线进行弯折加工后连接到整流装置上。从而使连接结构简单,而且使连接的可靠性提高。此外,不管是否需要把中性点引出到中继用连接装置之外,只用一种中继用连接装置就能应付,使中继用连接装置能标准化。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三相绕组各有多个线圈,多个线圈通过中性点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及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而并列相连,由于各个三相绕组的线圈是通过中继用导电构件并列地连接的,因而不用把引出线绞合连接也可。从而使连接结构简单,使连接的可靠性提高。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连接用导体部做成板状结构,支持构件是用成形用绝缘材料与上述板状的连接导体部形成一体地做成圆弧板状结构,故连接用导体部与支持构件均为板状,使板厚方向尺寸减小,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的轴向尺寸就能不加长,又由于支持构件是与连接用导体部成一体地形成的,故制作容易。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中,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连接用导体部至少有一部分是露出支持构件之外的,对通电所产生的焦耳热有良好的散热作用,能抑制温度上升,使可靠性提高。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引出线是借助焊接之类的冶金方面的接合而连接在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引出线连接部上的,因而成为一种无焊料的连接,作业容易,并能提高可靠性。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引出线连接部与引出线间的冶金接合是在支持构件的定子侧和对面进行的,因而即使在中继用连接装置与定子之间不设置接合作业用的空间也是可以的,能做到不加长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的轴向尺寸,此外,冶金接合作业也能容易进行。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整流装置是有板状交流侧端子的结构,中继用连接装置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连接用导体部及输出连接部与板状导体成一体地形成,因而整流装置的交流侧端子通过在定子的轴向的固紧构件紧固连接在输出用连接部上,故能做到不加大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的轴向尺寸。又由于借助紧固构件把整流装置的交流侧端子紧固连接在中继用连接装置的输出用连接部上,因而使连接作业容易,并能实现无焊料连接,能提高可靠性。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中继用连接装置的支持构件有设在其外周部位的凹口,各引出线连接部配置在这凹口部,而且把引出线从外侧径向插入其中,因而径向地移动中继用连接装置就能从径向外侧插入各引出线而进行连接,为了使引出线贯穿中继用连接装置并不需要准确地与引出线连接部对准,故容易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转子上有把外面空气吸入轴承架内的冷却风扇,中继用连接装置配置在轴承架内,支持构件与冷却风扇叶片的轴向相对,故能提高风扇效率,冷却性能较好。此外,还可降低风扇的噪音。
本发明中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支持构件有外周部向定子侧倾斜的倾斜部分,因而能把风扇产生的冷却风有效地导向定子侧,能提高冷却性能。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由于其引出线有局部弯曲部,并且是通过此局部弯曲部连接到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引出线连接部上的,因而借助局部弯曲部的变形可以吸收引出线的引出位置误差,并可缓和由于振动与随温度变化的膨胀收缩所造成的应力。从而能使组装容易,同时也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Claims (12)
1.一种装在车辆上的交流发电机,包括:
一个定子(5);
一个转子(3);
一个中继用连接装置(17);和
一个整流器(18);
其中,所述定子包括:
一个定子铁心(51),其内周壁形成圆筒状中空部分;和一个定子绕组(52),具有引出线(53,54);
所述定子绕组(52)圈绕所述定子铁心(51)绕制,所述引出线(53,54)沿所述定子铁心(51)的轴向从所述定子铁心(51)引出,所述引出线(53,54)大致平行;
所述中继用连接装置(17)包括:
一个支撑构件(171),由绝缘材料制成;
多个中继用导电构件(172-175),固定支撑在所述支撑构件(171)上,包括:
输出连接部分(172b-174b;175g);
引线连接部分(172a-174a,175d-175f);和
连接导线部分(172c-174c),供将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分与所述输出连接部分连接起来;
其中所述转子(3)由轴承架(1,2;4a,4b)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圆筒状中空部分中;
所述中继用连接装置(17)沿所述定子(5)的轴向配置;
所述引出线(53,54)与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分(173a-175a)连接,使所述定子绕组形成预定的连接状态,从而使交流输出从所述输出连接部分(172b-174b,175g)输出;
所述整流器(18)的交流侧与所述输出连接部分(172b-175b)连接,所述绕组的所述交流输出由所述整流器(18)整流成直流输出;且
所述中继用连接装置(17)包括4个输出连接部分(172b-174b;175g)和9个引出线连接部分(172a-174a,175b-175f),其中3个输出连接部分(172b,173b,174b)只与其结构上可连接两个引出线的单一相应引出线连接部分(172a,173a,174a)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定子绕组是三相绕组的结构;
中继用连接装置设有输出用连接部能把中性点向外引出的中性点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以及使输出用连接部能把相电压引出到外部的3个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把上述三相绕组的中性点侧各引出线连接在中继用连接装置的上述中性点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引出线连接部上,同时上述三相绕组的相电压侧引出线分别与上述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引出线连接部相接,而把上述三相绕组连接成星形,从上述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输出用连接部输出三相交流电;整流装置的交换侧连接在上述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输出用连接部上,并将上述三相交流输出整流为直流输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各个三相绕组分别有多个线圈,这多个线圈通过中性点侧及相电压侧的中继用导电构件并列地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中继用连接装置是把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连接用导体部做成板状结构,支持构件是用成形用绝缘材料与上述板状连接用导体部成一体地形成的圆弧板状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连接用导体部至少有一部分是露出支持构件之外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中继用连接装置是通过冶金接合把引出线连接到引出线连接部上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引出线连接部与引出线之间的冶金接合是在支持构件的与定子相反的一侧进行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整流装置在其交流侧有板状的交流侧端子,中继用连接装置的中继用导电构件的连接用导体部与输出用连接部是用板状导体成一体地形成的,整流装置的上述交流侧端子是由沿定子轴方向上的固紧构件固紧连接在输出连接部上。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中继用连接装置的支持构件有设在其外周部上的凹口,把各个引出线连接部配设在上述凹口部中,并把引出线从沿径向外侧插入。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转子上有把外面空气吸入轴承架内的冷却风扇,中继用连接装置是设在轴承架内的中继用连接装置的支持构件与上述冷却风扇叶片在轴向上相对着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支持构件有在其外周部分上、向定子侧倾斜的倾斜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引出线有局部的弯曲部,并通过此局部弯曲部连接到中继用连接装置的引出线连接部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6229195A JP3342987B2 (ja) | 1995-06-28 | 1995-06-28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162291/95 | 1995-06-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309A CN1139309A (zh) | 1997-01-01 |
CN1084947C true CN1084947C (zh) | 2002-05-15 |
Family
ID=15751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51211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947C (zh) | 1995-06-28 | 1995-12-20 | 车辆用交流发电机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682070A (zh) |
EP (2) | EP0751609B1 (zh) |
JP (1) | JP3342987B2 (zh) |
KR (1) | KR100220311B1 (zh) |
CN (1) | CN1084947C (zh) |
DE (2) | DE69623398T2 (zh) |
HK (1) | HK1003311A1 (zh) |
TW (1) | TW27717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09035B (zh) * | 2002-11-11 | 2010-11-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三相交流发电机 |
CN109983663A (zh) * | 2016-11-23 | 2019-07-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车载用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12388A (en) * | 1995-12-13 | 1998-09-22 | Integral Automotive S.A. | Bridge rectifier for diode-rectified alternating current generator |
EP0881744B1 (en) * | 1997-05-26 | 2005-07-20 | Denso Corporation | Alternator for vehicle |
US5949166A (en) * | 1997-09-25 | 1999-09-07 | Denso Corporation | Rectifying apparatus for an automotive AC generator |
DE29717416U1 (de) * | 1997-09-30 | 1999-02-04 | Robert Bosch Gmbh, 70469 Stuttgart | Elektrische Maschine, insbesondere schleifringloser Drehstrom-Generator |
JP3839576B2 (ja) * | 1998-02-26 | 2006-11-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整流器 |
US6949849B1 (en) * | 1998-06-30 | 2005-09-27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Motor endshield assembly for an electronically commutated motor |
US6184600B1 (en) * | 1998-07-01 | 2001-02-06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lternating-current generator for vehicles and heat sink incorporated therein |
DE19842170A1 (de) * | 1998-09-15 | 2000-03-16 | Wilo Gmbh | Kontaktierung von Motorwicklungen |
FR2785464B1 (fr) * | 1998-10-29 | 2001-01-19 |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a bruit aeraulique reduit, notamment alternat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son stator |
JP3098223B2 (ja) * | 1998-11-27 | 2000-10-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3915292B2 (ja) * | 1998-12-25 | 2007-05-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3374776B2 (ja) * | 1999-02-05 | 2003-02-1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3443363B2 (ja) * | 1999-05-26 | 2003-09-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3956076B2 (ja) | 1999-06-01 | 2007-08-0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2001037131A (ja) * | 1999-07-15 | 2001-02-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US6555937B2 (en) * | 2000-02-01 | 2003-04-29 | Denso Corporation | Vehicle alternator rectifier having L-shaped connection terminals |
JP2001231205A (ja) * | 2000-02-14 | 2001-08-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交流発電機の固定子 |
JP3983445B2 (ja) * | 2000-03-15 | 2007-09-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交流発電機 |
JP2001286082A (ja) * | 2000-04-03 | 2001-10-1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交流発電機の固定子 |
JP4108257B2 (ja) * | 2000-07-24 | 2008-06-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交流発電機 |
US6642078B2 (en) * | 2000-08-28 | 2003-11-04 | Transpo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ode subassemblies used in rectifier assemblies of engine driven generators |
JP2002084723A (ja) | 2000-09-01 | 2002-03-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FR2824966B1 (fr) * | 2001-05-15 | 2003-08-08 |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notamment alternateu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JP3964122B2 (ja) * | 2000-10-18 | 2007-08-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およびその固定子巻線に適用される導体線の接続係止部形成方法 |
JP4304563B2 (ja) * | 2001-01-18 | 2009-07-2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相並列u字導体順次接続y形巻線の引き出し線構造 |
JP3476438B2 (ja) * | 2001-01-19 | 2003-12-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GB0102615D0 (en) * | 2001-02-02 | 2001-03-21 | Smith Vincent P | Generator |
US6661662B2 (en) | 2001-02-21 | 2003-12-09 | Transpo Electronics, Inc. | Vehicular modular design multiple application rectifier assembly |
US6552908B2 (en) | 2001-02-21 | 2003-04-22 | Transpo Electronics, Inc. | Vehicular modular design multiple application rectifier assembly having outer lead integument |
US6894419B2 (en) * | 2001-02-28 | 2005-05-17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Current passing circuit board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inserted in molded resin |
US6661135B2 (en) * | 2001-04-13 | 2003-12-09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Multi-pole high speed generator with a modular rectifier circuit |
US20020149291A1 (en) * | 2001-04-17 | 2002-10-17 | Meritor Light Vehicle Technology, Llc | Straight wire armature |
US6844648B2 (en) * | 2001-09-28 | 2005-01-18 | Reliance Electric Technologies, Llc | Electric motor stator and motor incorporating same |
JP2003111334A (ja) * | 2001-09-28 | 2003-04-11 | Denso Corp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3895588B2 (ja) * | 2001-11-16 | 2007-03-22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密閉形圧縮機 |
US6882077B2 (en) | 2002-12-19 | 2005-04-19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Stator winding having cascaded end loops |
US6930426B2 (en) | 2003-11-26 | 2005-08-16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Alternator stator having a multiple filar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convective cooling |
JP2003319628A (ja) * | 2002-04-19 | 2003-11-07 | Hitachi Ltd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4007229B2 (ja) * | 2002-08-30 | 2007-11-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2004112860A (ja) * | 2002-09-13 | 2004-04-08 | Denso Corp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US20040061390A1 (en) * | 2002-10-01 | 2004-04-01 | Baker-Bachman Shawn Lawrence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parallel stator windings |
US6825586B2 (en) * | 2002-10-29 | 2004-11-30 | Remy, Inc. | One piece stator lead and terminal insulator |
WO2004045050A1 (ja) | 2002-11-11 | 2004-05-27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車両用三相交流発電機 |
JP3808434B2 (ja) | 2002-12-27 | 2006-08-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US6828703B2 (en) * | 2003-03-06 | 2004-12-07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Diode interconnection in an alternator rectifier |
JP4252360B2 (ja) * | 2003-05-21 | 2009-04-0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US6911750B2 (en) * | 2003-07-03 | 2005-06-28 | Delco Remy International, Inc. | Electronic package for electrical machine |
JP2005045962A (ja) * | 2003-07-24 | 2005-02-17 | Denso Corp |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
WO2005050332A2 (en) * | 2003-11-17 | 2005-06-02 | Ballard Commercial Industries, Inc. | Improved regulator system for alternator |
US7291950B2 (en) | 2004-01-14 | 2007-11-06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for vehicle |
US6963150B2 (en) | 2004-01-14 | 2005-11-08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for vehicle |
JP4156542B2 (ja) * | 2004-03-03 | 2008-09-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回転電機装置 |
JP2005328617A (ja) * | 2004-05-13 | 2005-11-24 | Kokusan Denki Co Ltd | コンデンサ補償式同期発電機 |
KR100600556B1 (ko) * | 2004-07-06 | 2006-07-13 | 발레오전장시스템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 자동차 발전기용 서킷보드 |
KR100574331B1 (ko) * | 2004-08-31 | 2006-04-27 | 발레오전장시스템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 스테이터 인출선용 절연부재를 갖는 알터네이터 |
JP4575385B2 (ja) * | 2004-09-21 | 2010-11-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交流発電機の整流器 |
JP4693385B2 (ja) * | 2004-09-29 | 2011-06-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US20060192447A1 (en) * | 2005-02-28 | 2006-08-31 | Bradfield Michael 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stator phase leads |
JP2007020302A (ja) | 2005-07-07 | 2007-01-25 | Denso Corp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JP4278643B2 (ja) * | 2005-08-30 | 2009-06-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EP1962409B1 (en) * | 2005-12-16 | 2018-01-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Motor generator for vehicle |
JP4470879B2 (ja) * | 2005-12-26 | 2010-06-0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発電機の発電制御装置 |
US7808137B2 (en) * | 2006-10-05 | 2010-10-05 | Remy Technologies, L.L.C. | Single track layer stator terminal assembly |
JP5125434B2 (ja) * | 2007-11-12 | 2013-01-23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モータおよび電気式動力舵取装置 |
JP2009124902A (ja) | 2007-11-16 | 2009-06-04 | Hitachi Ltd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載用電機システム |
KR101393318B1 (ko) * | 2008-01-23 | 2014-05-28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교류 모터 |
KR20110014572A (ko) * | 2008-03-28 | 2011-02-11 | 씬갭 오토모티브 엘엘씨 | 터보 제너레이터 |
JP5335265B2 (ja) * | 2008-03-28 | 2013-11-06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機 |
US7791231B2 (en) * | 2008-04-15 | 2010-09-07 | Unipoint Electric Mfg Co., Ltd. | Alternator stator assembly structure |
US8803382B2 (en) * | 2008-06-16 | 2014-08-1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ctifying device of vehicle alternator |
JP4854721B2 (ja) * | 2008-10-21 | 2012-01-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JP4722176B2 (ja) * | 2008-10-27 | 2011-07-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JP5245782B2 (ja) * | 2008-12-09 | 2013-07-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FR2939574B1 (fr) * | 2008-12-10 | 2016-06-03 |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notamment d'un alternateur. |
JP2010239727A (ja) * | 2009-03-31 | 2010-10-21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及び車両用発電電動装置 |
JP4859950B2 (ja) * | 2009-05-12 | 2012-01-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5070248B2 (ja) * | 2009-06-30 | 2012-11-07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とその製造方法 |
MX2012000171A (es) * | 2009-07-02 | 2012-05-23 | Askoll Holding Srl | Motor electrico sincronico mejorado. |
DE102010033045B4 (de) * | 2009-09-08 | 2018-10-18 |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 Anordnung einer Sternpunktverschaltung der Statorwicklungen eines Elektromotors und Elektromotor |
DE102009042563A1 (de) * | 2009-09-17 | 2011-03-24 | Robert Bosch Gmbh | Elektrische Maschine |
KR101080768B1 (ko) * | 2009-12-03 | 2011-11-07 |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구동모터의 집중권 코일 결합 구조물 |
JP5652004B2 (ja) * | 2010-06-02 | 2015-01-1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配電構造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436421B1 (ko) * | 2010-11-15 | 2014-09-02 | 한국델파이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교류 발전기의 정류기용 터미널 |
FR2967845B1 (fr) * | 2010-11-23 | 2013-08-02 |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 Architecture de modules electroniques de puissance interconnectes pour un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et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comprenant une telle architecture |
EP2624417B1 (en) * | 2010-12-13 | 2018-05-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ontrol-apparatus integrated type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
CN103270676B (zh) * | 2010-12-28 | 2015-08-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定子及具备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
DE102011112820A1 (de) * | 2011-09-12 | 2013-03-14 |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 Elektromotor |
JP5734794B2 (ja) * | 2011-09-12 | 2015-06-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およびこのステータを備える回転電機 |
US20130076176A1 (en) * | 2011-09-22 | 2013-03-28 | Remy Technologies, L.L.C. | Stator terminal block for a multi-phase electric machine |
US9627946B2 (en) | 2011-10-12 | 2017-04-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Lead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CN102420469B (zh) * | 2011-12-27 | 2013-12-11 | 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直焊式直流无刷电机线定子 |
JP5924082B2 (ja) * | 2012-03-31 | 2016-05-2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ルドモータステータ部とそれを用いるモールドモータ |
CN104396126B (zh) * | 2012-06-28 | 2016-11-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车用旋转电机 |
US20140265672A1 (en) * | 2013-03-13 | 2014-09-18 | Remy Technologies, Llc | Phase lead insulator |
JP2015144511A (ja) * | 2014-01-31 | 2015-08-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6175387B2 (ja) * | 2014-03-13 | 2017-08-02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ポンプ |
DE102015208251A1 (de) | 2015-05-05 | 2016-11-24 | Robert Bosch Gmbh | Elektromotor mit einem Isolierelement mit Führungsmittel |
DE102015210420A1 (de) * | 2015-06-08 | 2016-12-08 | Robert Bosch Gmbh | Elektrisch kommutierter Elektromotor und Komfortantrieb mit einem Elektromotor |
US9768655B2 (en) | 2015-06-12 | 2017-09-19 | Borgwarner Inc. | Terminal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
CN107040078B (zh) * | 2015-07-30 | 2019-11-26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 |
WO2017109968A1 (ja) * | 2015-12-25 | 2017-06-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永久磁石モータ |
US10181658B2 (en) * | 2016-03-31 | 2019-01-15 | Borgwarner Inc. | Electric machine with electrical connector |
DE102016222611A1 (de) * | 2016-11-17 | 2018-05-17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Vorrichtung zur Verschaltung der Verdrahtung eines Stators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Verschaltung der Verdrahtung eines Stators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
CN108206598B (zh) * | 2016-12-16 | 2021-01-05 |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电机装置及其定子 |
DE102016125373B4 (de) * | 2016-12-22 | 2020-06-25 | Bühler Motor GmbH | Verfahren zum Bewickeln und Kontaktieren eines Stators sowie Stator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
CN110313115B (zh) * | 2017-02-23 | 2021-05-0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US10707741B2 (en) | 2017-07-18 | 2020-07-07 | Polaris Industries Inc. | Voltage generator and a method of making a voltage generator |
DE102018102976A1 (de) * | 2018-02-09 | 2019-08-14 | Nidec Corp. | Drahthalter |
JP2019180200A (ja) * | 2018-03-30 | 2019-10-1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及び送風装置 |
TWI668941B (zh) * | 2018-05-30 | 2019-08-11 | 朝程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of brushless motor and stator of brushless motor |
DE102019105563A1 (de) * | 2019-03-05 | 2020-09-10 |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 Stator mit Pins und einer Schnittstelle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
DE112020002219T5 (de) * | 2019-06-07 | 2022-01-20 | Hitachi Astemo, Ltd. | Stator, Klemmenleiste und drehende elektrische Maschine |
JP7270783B2 (ja) * | 2019-08-20 | 2023-05-10 | 安徽威▲靈▼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 母線、母線本体、モータ、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
US11444499B1 (en) | 2019-10-17 | 2022-09-13 | General Atomics | Stella winding |
DE102020133274A1 (de) * | 2020-12-14 | 2022-06-1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Anordnung eines Kontaktelements an freien Spulenleiterenden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Verfahren zum Bereitstellen eines Kontaktelements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Kraftfahrzeug |
DE102020215909A1 (de) * | 2020-12-15 | 2022-06-15 |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 Anschlusseinrichtung für einen Stator, Statoranordn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tatoranordnung und elektrische Maschine zum Antreiben eines Fahrzeugs |
JP2022128993A (ja) * | 2021-02-24 | 2022-09-0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
CN113595292A (zh) * | 2021-06-29 | 2021-11-02 | 东风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星形绕组连接方法、定子总成及连接结构 |
CN114244027B (zh) * | 2021-12-21 | 2023-09-19 | 成都华川电装有限责任公司 | 交流发电机的整流器导向结构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57221A (en) * | 1986-03-20 | 1988-07-12 | Hitachi, Ltd. | Alternator for automobile |
FR2614738A1 (fr) * | 1987-04-30 | 1988-11-04 | Equip Electr Moteur | Alternateur polyphas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191471C2 (de) * | 1962-05-22 | 1975-07-17 | Siemens-Aktiengesellschaft,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 Stromrichteranordnung aus halbleiterbauelementen fuer einen kollektorlosen generator |
DE1916237C3 (de) * | 1969-03-29 | 1979-12-13 |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 Gleichrichtereinheit |
US3604963A (en) * | 1969-11-26 | 1971-09-14 | Nippon Denso Co | Prefabricated connector plate for use with a plurality of different ac to dc generator circuits |
US3641374A (en) * | 1970-03-11 | 1972-02-08 | Nippon Denso Co | Rectifying means for three-phase alternating generators for use in vehicles and other transport facilities |
US3970881A (en) * | 1974-03-12 | 1976-07-20 | Nippondenso Co., Ltd. | Rectifier assembly |
JPS5273410U (zh) * | 1975-11-28 | 1977-06-01 | ||
JPH0119584Y2 (zh) * | 1980-05-09 | 1989-06-06 | ||
JPS5872358A (ja) * | 1981-10-23 | 1983-04-30 | Hitachi Ltd | 交流発電機 |
US4841182A (en) * | 1986-08-28 | 1989-06-20 | Mitsuba Electric Mfg., Co., Ltd. | Rectifier in alternating generators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DE3728081A1 (de) * | 1987-08-22 | 1989-03-02 | Bosch Gmbh Robert | Gleichrichterlagereinrichtung |
CA2012737A1 (en) * | 1989-03-22 | 1990-09-22 | Hideyuki Takahashi | Structure of rectifier in generator for vehicle |
DE4018710A1 (de) * | 1990-06-12 | 1991-12-19 | Bosch Gmbh Robert | Elektrische maschine, vorzugsweise drehstromgenerator fuer fahrzeuge |
JP2710878B2 (ja) * | 1991-07-05 | 1998-02-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出力端子装置 |
JPH0564450A (ja) * | 1991-08-30 | 1993-03-1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整流装置 |
US5233246A (en) * | 1992-08-13 | 1993-08-03 | Ford Motor Company | Insert molded terminal for alternator |
US5451823A (en) * | 1993-02-11 | 1995-09-19 | Transpo Electronics, Inc. | Vehicular thermoconductive lead frame rectifier assembly |
-
1995
- 1995-06-28 JP JP16229195A patent/JP334298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09-07 TW TW084109342A patent/TW277177B/zh active
- 1995-12-12 KR KR1019950050390A patent/KR10022031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5-12-14 US US08/572,672 patent/US5682070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5-12-20 CN CN95121193A patent/CN108494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
- 1996-06-04 EP EP96108926A patent/EP075160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06-04 DE DE69623398T patent/DE69623398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06-04 EP EP01113636A patent/EP113715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06-04 DE DE69631704T patent/DE69631704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8
- 1998-03-20 HK HK98102378A patent/HK1003311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57221A (en) * | 1986-03-20 | 1988-07-12 | Hitachi, Ltd. | Alternator for automobile |
FR2614738A1 (fr) * | 1987-04-30 | 1988-11-04 | Equip Electr Moteur | Alternateur polyphas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09035B (zh) * | 2002-11-11 | 2010-11-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三相交流发电机 |
CN109983663A (zh) * | 2016-11-23 | 2019-07-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车载用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0751609B1 (en) | 2002-09-04 |
EP1137156B1 (en) | 2004-02-25 |
JP3342987B2 (ja) | 2002-11-11 |
CN1139309A (zh) | 1997-01-01 |
EP0751609A3 (en) | 1997-12-03 |
KR970004224A (ko) | 1997-01-29 |
HK1003311A1 (en) | 1998-10-23 |
TW277177B (en) | 1996-06-01 |
DE69623398T2 (de) | 2003-05-22 |
US5682070A (en) | 1997-10-28 |
JPH0919119A (ja) | 1997-01-17 |
EP1137156A2 (en) | 2001-09-26 |
DE69631704D1 (de) | 2004-04-01 |
EP0751609A2 (en) | 1997-01-02 |
KR100220311B1 (ko) | 1999-09-15 |
DE69623398D1 (de) | 2002-10-10 |
EP1137156A3 (en) | 2001-11-14 |
DE69631704T2 (de) | 2004-1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947C (zh) | 车辆用交流发电机 | |
CN1249886C (zh) | 车辆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26235C (zh) | 车辆用交流发电机 | |
CN1272890C (zh) | 交流发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65528C (zh) |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73299C (zh) | 汽车用交流发电机 | |
CN1276567C (zh) | 旋转电机 | |
US7605502B2 (en) | Automotive alternator with rectifier having high-strength heat sinks | |
CN1147718A (zh) | 无刷电机 | |
JP2002136019A (ja)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およびその固定子巻線に適用される導体線の接続係止部形成方法 | |
EP0823769A1 (en) |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having heat conductive member | |
CN1897412A (zh) | 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定子单元的马达 | |
US9013078B2 (en) | Automotive alternator including rectifier terminal having two por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etals | |
CN1598286A (zh) | 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起动器 | |
CN2659083Y (zh) | 变压器和装备有该变压器的变压器单元 | |
CN1780989A (zh) | 尤其用于机动车交流发电机的通风装置 | |
US7847445B2 (en) | Alternator | |
JP4790049B2 (ja)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およびそれに搭載される整流装置の製造方法 | |
US7855480B2 (en) | Rectifier device for automotive alternator | |
EP1811635B1 (en) | Rectifier of ac generator | |
CN100525018C (zh) | 汽车用交流发电机的接线端组件的制造方法及接线端组件 | |
CN101032064A (zh) | 电枢、旋转电机、直流电动机以及无刷电动机 | |
CN1254905C (zh) | 无刷电动机及其装配方法 | |
JP2002119029A (ja)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
JP2006149039A (ja)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