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547A -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49547A CN108349547A CN201680052965.2A CN201680052965A CN108349547A CN 108349547 A CN108349547 A CN 108349547A CN 201680052965 A CN201680052965 A CN 201680052965A CN 108349547 A CN108349547 A CN 1083495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reinforcement
- cowl panel
- width direction
- auto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在车颈板上接合有加强件。车颈板包含:上面部;前方隆起部,向前下方隆起;后方隆起部,向后下方隆起;以及下面部;其中,上述各者一体形成。加强件包含:加强件主体,形成为车辆后侧开口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以沿着车颈板的前表面弯曲的方式延伸设置;以及第一接合部及第二接合部,从加强件主体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其中,上述各者一体形成。加强件主体包含:宽幅部,以车宽方向宽幅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沿着前方隆起部向车辆下侧延伸设置;以及缩窄部,使从宽幅部延伸设置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越往车辆下方而宽度越缩窄;其中,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缩窄部的剖面深度大于宽幅部的剖面深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从车辆下方支撑前窗玻璃下部的车颈板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乘员的舒适性,要求汽车具有高的NVH(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Harshness(不平顺性))性能。例如,行驶风的风压而导致的前窗玻璃的振动经由支撑前窗玻璃下部的车颈板而被传递到前围板等上而会产生的令人不快的沉闷声等,抑制这样的沉闷声等的要求也是提高NVH性能的一个部分。
例如,专利文献1中,将条形状的加强件以连结车颈板的上部和下部的方式接合于该车颈板的背面,该车颈板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铅垂的剖面为大致S形剖面,由此来提高前窗玻璃的支撑刚性。根据专利文献1的该结构能够抑制前窗玻璃的振动,提高NVH性能。
此外,在加强件的下部设有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部,由此,在因碰撞到汽车前部上的碰撞物而有一个来自车辆上方的碰撞负荷输入前窗玻璃时,加强件基于弯曲部而发生弯曲变形。根据专利文献1的该结构能够使车颈板容易变形从而能够吸收冲击负荷。
这样,不会妨碍碰撞负荷输入时的车颈板的变形来加强车颈板,因此,专利文献1的结构能够兼顾NVH性能的提高和步行者保护性能的确保。
近几年,设置在车室内的附属机件类呈多样化,因此,希望在比车颈板更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确保附属机件类的设置空间的需求增大。然而,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加强件覆盖着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的上部空间,因此,其存在着难以在车颈板上部的车辆后方确保附属机件类的设置空间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将条形状的加强件以连结车颈板的上部和下部的方式接合于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的前表面的情况下,能够在比车颈板更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确保附属机件类的设置空间。
然而,此情况下,由于加强件将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的下部空间覆盖,因而比加强件更靠车辆前侧的空间变得狭窄。因此,在将板构件点焊焊接于车颈板的下部时,让焊枪插入的空间便变得狭窄等,存在着焊接操作性下降这样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121945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即使在车颈板的前表面上接合加强件,也不会损害车辆的NVH性能,并且能够确保焊接操作性。
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包括:车颈板,沿着汽车的车宽方向延伸,从车辆下方支撑前窗玻璃的下部;以及加强件,接合于所述车颈板;其中,所述车颈板包含:上面部,让所述前窗玻璃接合;前方隆起部,从所述上面部的前端向车辆前下方隆起;后方隆起部,从所述前方隆起部向车辆后下方隆起;以及下面部,从所述后方隆起部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其中,所述上面部、所述前方隆起部、所述后方隆起部及所述下面部一体形成,所述加强件包含:加强件主体,形成为车辆后侧开口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以沿着所述车颈板的前表面弯曲的方式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第一接合部,从所述加强件主体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接合于所述车颈板中的所述前方隆起部的前表面;以及第二接合部,从所述加强件主体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接合于所述车颈板中的所述后方隆起部的前表面;其中,所述加强件主体、所述第一接合部及所述第二接合部一体形成,所述加强件主体包含:宽幅部,以其的大致水平剖面的剖面形状为车宽方向宽幅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而沿着所述前方隆起部向车辆下侧延伸设置;以及缩窄部,从所述宽幅部延伸设置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为越往车辆下方而宽度越缩窄的形状;其中,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缩窄部的剖面深度大于所述宽幅部的剖面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的前部车身的俯视图。
图2是从车辆前上方观察时的车颈板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1中的A-A线向视时的要部剖面图。
图4是沿图1中的B-B线向视时的要部剖面图。
图5是从车辆前上方观察时的第一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6是说明第一加强件的说明图。
图7是第一加强件的侧视图。
图8是从车辆前上方观察时的第二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第二加强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汽车1是可兼容右舵型和左舵型的车辆。利用图1至图9详细说明这样的汽车1的前部车身。
图1表示汽车1的前部车身的俯视图,图2表示从车辆前上方观察时的车颈板10的立体图,图3表示沿图1中的A-A线向视时的要部剖面图,图4表示沿图1中的B-B线向视时的要部剖面图,图5表示从车辆前上方观察时的第一加强件20的立体图,图6表示说明第一加强件20的说明图,图7表示第一加强件20的侧视图,图8表示从车辆前上方观察时的第二加强件30的立体图,图9表示说明第二加强件30的说明图。
此外,图6的(a)表示第一加强件20的主视图,图6的(b)表示(a)中的C-C向视剖面图,图6的(c)表示(a)中的D-D向视剖面图,图9的(a)表示第二加强件30的主视图,图9的(b)表示(a)中的E-E向视剖面图。
此外,图中,箭头Fr及R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其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r表示车辆后方。另外,箭头Rh及Lh表示车宽方向,其中,箭头Rh表示车辆右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而且,以图中的上方作为车辆上方,以图中的下方作为车辆下方。
如图1所示,汽车1的前部车身在俯视的情况下包括:在车宽方向上隔开指定间隔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2;连结于前纵梁2的前端而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溃缩盒3;在车宽方向上将溃缩盒3的前端彼此连结的保险杠加强件4;在比前纵梁2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上方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5。
此外,汽车1的前部车身具备将挡板加强件5的前端和前纵梁2的前端连结的侧撑件6包括。而且,汽车1的前部车身具备将前纵梁2的后部和挡板加强件5的后部连结的挡板7。该挡板7中一体形成有支撑悬架(省略图示)上部的悬架塔部7a。
该汽车1的前部车身具有支撑前窗玻璃8(参照图3)而且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一对前柱9的前端的车颈板10、以及连结于该车颈板10下方的前围板11(参照图3),基于上述的车颈板10及前围板11,而将发动机室S和车室(省略图示)分隔。
其次,利用图2至图9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颈板10。
如图1及图2所示,车颈板10以沿着前窗玻璃8的下缘向车辆前方突出的俯视大致圆弧状从车辆下方支撑前窗玻璃8的下部。
如图2及图3所示,该车颈板10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铅垂的剖面的剖面形状成为剖面大致S形的方式通过将具有指定厚度的金属平板立体地成形而被形成。
此外,如图2所示,在车颈板10的前表面且在其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两侧亦即车辆右侧及车辆左侧分别具备:形成在车宽方向的端部近傍的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形成在相对于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在车宽方向内侧隔开指定间隔的位置的内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2。
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及内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2以能够安装向车室内的空调导入外部空气的鼓风机(省略图示)的车宽方向两端的方式而被形成。此外,在右舵车型的情况下,鼓风机被安装于车辆左侧的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及内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2,在左舵车型的情况下,鼓风机被安装于车辆右侧的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及内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2。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颈板10中,在车辆右侧的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和内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2之间开口形成有让鼓风机穿通的正视的情况下呈大致矩形的鼓风机开口103。
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车颈板10(剖面大致S形部分)包含:让前窗玻璃8的下部接合的上面部104;从上面部104向车辆前下方隆起的前方隆起部105;从前方隆起部105向车辆后下方隆起的后方隆起部106;从后方隆起部106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的下面部107;上述的上面部104、前方隆起部105、后方隆起部106及下面部107具有由所述金属平板一体形成的结构。
如图3所示,上面部104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从后端向车辆前方稍为延伸设置之后,沿着前窗玻璃8的倾斜而向车辆前下方延伸设置。此外,前窗玻璃8的下部通过粘接剂12而接合于上面部104中的倾斜部分的前端。
如图3所示,前方隆起部105形成在比粘接剂12的涂敷位置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铅垂的剖面的剖面形状成为向车辆前方隆起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的方式形成。
具体而言,前方隆起部105具有如下的形状:从上面部104的前端向车辆前下方延伸设置而且从该部分的远端向车辆下方弯曲并延伸设置,并且从该部分的远端向车辆后下方弯曲并延伸设置。
如图3所示,后方隆起部106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铅垂的剖面的剖面形状成为向车辆后方隆起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后方隆起部106具有如下的形状:从前方隆起部105的后端向车辆后下方延伸设置,并且从该部分的远端向车辆前下方弯曲并延伸设置,并且从该部分的远端向车辆前方弯曲。
下面部107以端部位于比前方隆起部105的前表面更靠车辆前方的方式从后方隆起部106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而被形成。该下面部107形成为如下的形状:在正视的情况下,以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相对于车宽方向两端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方式稍为弯曲而成。
此外,分隔发动机室S与车室的前围板11的上端被焊接固定于下面部107的下表面。而且,在车宽方向上将挡板7的悬架塔部7a连结的车颈前板13的后端被焊接固定于下面部107的上表面。
如图2所示,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形成为如下的形状:其为具有能够安装沿车宽方向的鼓风机的一端的大小的平面,且为通过将剖面大致S形部分中的前方隆起部105向车辆后方凹设而成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上面部104的前端和下面部107的下端连结并且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致平板状。
如图2所示,内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2通过使剖面大致S形部分的前方隆起部105向车辆后方凹设并且使后方隆起部106向车辆前方凸设而形成能够安装沿车宽方向的鼓风机的另一端的平面。
而且,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上述的车颈板10的前表面上,且在相对于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而向车辆左侧稍为偏置的位置焊接有第一加强件20(相当于本发明的加强件),在车辆左侧的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上焊接有第二加强件30。
第一加强件20成形为如下的形状:使展开形状为大致I形且具有指定的厚度的金属平板沿着侧视下车颈板10的剖面大致S形部分弯曲并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立体形状。
更详细而言,如图3及图5所示,第一加强件20包含:侧视下沿着车颈板10的剖面大致S形部分延伸设置的加强件主体21(相当于本发明的加强件主体);被焊接于前方隆起部105的上侧焊接部2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接合部);被焊接于后方隆起部106的下侧焊接部含2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接合部);上述的加强件主体21、上侧焊接部22及下侧焊接部23具有由所述金属平板一体形成的结构。
如图3、图6的(a)及图7所示,加强件主体21由宽幅部211和缩窄部212构成,所述宽幅部211在车宽方向上宽幅,而且在侧视的情况下沿着车颈板10的前方隆起部105弯曲,所述缩窄部212相比于宽幅部211的整个宽度窄幅,而且在侧视的情况下沿着车颈板10的后方隆起部106弯曲。
如图6的(b)所示,宽幅部211形成为如下的形状:其的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剖面形状具有向车辆后方的开口,而且为其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于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
如图3及图7所示,该宽幅部211形成为在侧视的情况下沿着从车颈板10的前方隆起部105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至前方隆起部105的后端的范围弯曲的形状。
具体而言,宽幅部211具有沿着前方隆起部105的前表面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而且以比前方隆起部105中的车辆下方的弯曲部分的曲率更小的曲率向车辆后下方弯曲并延伸设置的形状。
如图6所示,缩窄部212具有在正视的情况下从宽幅部211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并且以越往车辆下方宽度越窄的方式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缩窄的形状。
如图3及图7所示,该缩窄部212具有在侧视的情况下从宽幅部211向车辆后下方延伸设置而且以比后方隆起部106中的车辆上方的弯曲部分的曲率更小的曲率向车辆下方弯曲并延伸设置的形状。此外,缩窄部212的下端位于比后方隆起部106的下端更靠车辆上方的位置。
如图6的(b)、(c)所示,所述缩窄部212以其剖面深度d2(亦即车辆前后方向的深度)大于宽幅部211的剖面深度d1的方式而被形成。
这样,通过将缩窄部212形成为将从宽幅部211延伸设置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在车宽方向上缩窄而成的形状,由此,缩窄部212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该缩窄部212与后方隆起部106的相向面之间的间隔长于前方隆起部105与宽幅部211的相向面之间的间隔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
而且,如图5及图7所示,在缩窄部212的侧面上形成有在侧视的情况下在比沿着后方隆起部106的弯曲部分更靠车辆下方将后端缘向车辆前方切去而成的切口部212a。
在这样的第一加强件20的加强件主体21的后端上,且在从宽幅部211至缩窄部212的切口部212a的范围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呈凸缘状突出的凸缘部24。即,第一加强件20在从宽幅部211至缩窄部212的切口部212a的范围形成为剖面大致帽状。
如图5及图6所示,上侧焊接部22形成为使凸缘部24的上部进一步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并且能够与车颈板10的前方隆起部105抵接的大致平板状。
如图5及图6所示,下侧焊接部23形成为从缩窄部212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且能够与车颈板10的后方隆起部106抵接的大致平板状。
另一方面,如图8及图9所示,第二加强件30通过使展开形状为大致矩形且具有指定的厚度的金属平板立体地成形而成,其的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剖面形状为向车辆前方凸设而成的大致帽状剖面形状。
更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第二加强件30以与由双点划线所示的从前方隆起部105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至后方隆起部106的上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来形成。
如图8及图9所示,该第二加强件30由加强件主体31和凸缘部32形成为剖面大致帽状,所述加强件主体31以其的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剖面形状为车辆后方开口的大致U形剖面形状而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凸缘部32从加强件主体31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且被焊接于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
即,第二加强件30在被焊接于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的状态下与外侧附属机件安装部101一起形成为能够构成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闭合剖面的形状。
而且,如图8及图9所示,在第二加强件30上,从加强件主体31与凸缘部32的交界向车辆前侧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第一突起部33在车辆上下方向隔着指定间隔而形成有三对。
而且,在第二加强件30上,从加强件主体31的角部向车辆后侧突出地设置的左右一对第二突起部34分别形成在正视的情况下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邻的第一突起部33之间。
即,第二加强件30突出地设置有在正视的情况下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交错地设置的第一突起部33和第二突起部34。
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即使在车颈板10的前表面上接合了第一加强件20,也不会损害车辆的NVH性能,并且能够确保焊接操作性。
具体而言,车颈板10包含让前窗玻璃8接合的上面部104、从上面部104延伸设置的前方隆起部105、从前方隆起部105延伸设置的后方隆起部106、从后方隆起部106延伸设置的下面部107,而且它们一体形成。因此,车颈板10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铅垂的剖面的剖面形状能够形成为剖面大致S形。
而且,第一加强件20被形成为沿着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10的前表面弯曲的形状。因此,第一加强件20在接合于车颈板10的状态下,其下部便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隆起部105的前表面与后方隆起部106的前表面之间。
由此,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更大地确保位于第一加强件20车辆前方的空间。因此,例如在将车颈前板13点焊焊接于车颈板10的下面部107时,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让焊枪插入的空间。
此外,由于第一加强件20的加强件主体21具备车宽方向较长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的宽幅部211、使从宽幅部211延伸设置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在车宽方向上缩窄而成的缩窄部212,因此,能够将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宽幅部211的剖面面积与大致水平的剖面的缩窄部212的剖面面积设为大致相等。
因此,即使第一加强件20为沿着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10的前表面弯曲的形状,也能够将第一加强件20的上部的刚性与第一加强件20的下部的刚性设为大致相等。
而且,基于上述的第一加强件20被接合于车颈板10,能够将由第一加强件20的宽幅部211和车颈板10构成的闭合剖面的剖面面积与由第一加强件20的缩窄部212和车颈板10构成的闭合剖面的剖面面积设为大致相等。
由此,第一加强件20即使为沿着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10的前表面弯曲的形状,也能够提高车颈板10的刚性,能够提高前窗玻璃8的支撑刚性。因此,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抑制前窗玻璃8的振动。
此外,由于第一加强件20沿着车颈板10弯曲,因此,当来自车辆上方的碰撞负荷施加于前窗玻璃8时,该第一加强件20基于弯曲部分而发生变形,从而能够促进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10变形,能够吸收来自车辆上方的碰撞负荷。
因此,根据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即使在车颈板10的前表面上接合了第一加强件20,也不会损害车辆的NVH性能及步行者保护性能,并且能够确保焊接操作性。
此外,由于在车颈板10上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近傍设置第一加强件20,因此,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更稳定地支撑前窗玻璃8,能够进一步抑制前窗玻璃8的振动。
具体而言,相比于和前柱9一起分散地支撑前窗玻璃8的重量的车颈板10的车宽方向两端近傍,车颈板10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近傍更大程度地易受到前窗玻璃8的重量的作用。因此,要求车颈板10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近傍比车宽方向两端近傍具有更高的支撑刚性。
为此,通过在车颈板10上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近傍设置第一加强件20,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提高车颈板10的大致中央近傍处的前窗玻璃8的支撑刚性。
由此,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在车宽方向上的车颈板10的整个区域中能够稳定地支撑前窗玻璃8。
因此,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在车颈板10上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近傍处设置第一加强件20,能够进一步抑制前窗玻璃8的振动。
此外,由于在从沿着后方隆起部106的车辆上方侧的弯曲部分的第一加强件20的弯曲部分至第一加强件20的下端的范围形成了缩窄部212,因此,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更切实地抑制前窗玻璃8的振动。
具体而言,由于使从宽幅部211延伸设置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以越往车辆下方而在车宽方向上越缩窄的方式来形成缩窄部212,因此,能够使缩窄部2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越往车辆下方而越长。
而且,根据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由于从沿着后方隆起部106的第一加强件20的弯曲部分来形成缩窄部212,因此,无需以大的曲率来使沿着后方隆起部106的第一加强件20的弯曲部分弯曲便能够使缩窄部212的后端接近后方隆起部106,从而能够使之焊接于后方隆起部106的前表面。
由此,能够抑制沿着后方隆起部106的第一加强件20的弯曲部分成为对来自车辆上方的负荷易于弯曲变形的部位的情况。因此,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提高第一加强件20的弯曲刚性,能够更切实地提高前窗玻璃8的支撑刚性。
因此,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从沿着后方隆起部106的第一加强件20弯曲部分来形成缩窄部212,能够更切实地抑制前窗玻璃8的振动。
此外,根据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由于在第一加强件20的缩窄部212具备切口部212a,因此,在将展开形状为大致I形的金属平板立体地成形而形成第一加强件20时,通过切口部212a能够容易地进行缩窄部212的缩窄成形。
此外,根据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由于将展开形状为大致I形的金属平板立体地成形来构成第一加强件20,因此,能够从一块的金属平板效率良好地冲裁出多个展开形状的第一加强件20。即,根据汽车1的前部车身结构,成品率良好,而且能够容易地构成刚性高的第一加强件20。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U形剖面形状”相当于本发明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其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施方式。
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前方隆起部105为向车辆前方隆起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然而,其并不仅限于此,其也可以为向车辆前方突出地弯曲的大致C形剖面形状。
此外,后方隆起部106为向车辆后方隆起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然而,其并不仅限于此,其也可以为向车辆后方突出地弯曲的大致C形剖面形状。
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总结如下。
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包括:车颈板,沿着汽车的车宽方向延伸,从车辆下方支撑前窗玻璃的下部;以及加强件,接合于所述车颈板;其中,所述车颈板包含:上面部,让所述前窗玻璃接合;前方隆起部,从所述上面部的前端向车辆前下方隆起;后方隆起部,从所述前方隆起部向车辆后下方隆起;以及下面部,从所述后方隆起部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其中,所述上面部、所述前方隆起部、所述后方隆起部及所述下面部一体形成,所述加强件包含:加强件主体,形成为车辆后侧开口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以沿着所述车颈板的前表面弯曲的方式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第一接合部,从所述加强件主体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接合于所述车颈板中的所述前方隆起部的前表面;以及第二接合部,从所述加强件主体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接合于所述车颈板中的所述后方隆起部的前表面;其中,所述加强件主体、所述第一接合部及所述第二接合部一体形成,所述加强件主体包含:宽幅部,以其的大致水平剖面的剖面形状为车宽方向宽幅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而沿着所述前方隆起部向车辆下侧延伸设置;以及缩窄部,从所述宽幅部延伸设置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为越往车辆下方而宽度越缩窄的形状;其中,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缩窄部的剖面深度大于所述宽幅部的剖面深度。
所述大致门型剖面形状是指车辆后侧开口的大致凵形剖面形状、车辆后侧开口的大致帽状剖面形状、或车辆后侧开口的大致U形剖面形状等。所述加强件主体例如通过将展开形状为俯视大致矩形的平板立体地折弯成形而能够成为宽幅部和缩窄部一体形成的形状等。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车颈板的前表面上接合了加强件,也不会损害车辆的NVH性能,并且能够确保焊接操作性。
具体而言,车颈板包含让前窗玻璃接合的上面部、从上面部延伸设置的前方隆起部、从前方隆起部延伸设置的后方隆起部、从后方隆起部延伸设置的下面部。因此,车颈板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铅垂的剖面的剖面形状能够形成为大致S形剖面形状。
而且,加强件被形成为沿着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的前表面弯曲的形状。因此,加强件在接合于车颈板的状态下,其下部便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隆起部的前表面与后方隆起部的前表面之间。
由此,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更大地确保位于加强件的车辆前方的空间。因此,例如在将板构件点焊焊接于车颈板的下面部时,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让焊枪插入的空间。
此外,由于加强件主体具备车宽方向较长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的宽幅部和使从宽幅部延伸设置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在车宽方向上缩窄而成的缩窄部,因此,能够将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宽幅部的剖面面积与大致水平的剖面的缩窄部的剖面面积设为大致相等。
因此,即使加强件为沿着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的前表面弯曲的形状,也能够将加强件的上部的刚性与加强件的下部的刚性设为大致相等。
而且,基于上述的加强件被接合于车颈板,能够将由加强件的宽幅部和车颈板构成的闭合剖面的剖面面积与由加强件的缩窄部和车颈板构成的闭合剖面的剖面面积设为大致相等。
由此,加强件即使为沿着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的前表面弯曲的形状,也能够提高车颈板的刚性,能够提高前窗玻璃的支撑刚性。因此,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抑制前窗玻璃的振动。
此外,由于加强件沿着车颈板弯曲,因此,当来自车辆上方的碰撞负荷施加于前窗玻璃时,该加强件基于弯曲部分而发生变形,从而能够促进剖面大致S形的车颈板变形,能够吸收来自车辆上方的碰撞负荷。
因此,根据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即使在车颈板的前表面上接合了加强件,也不会损害车辆的NVH性能及步行者保护性能,并且能够确保焊接操作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可以将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车颈板上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近傍。
所述车颈板上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近傍是指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或从大致中央向车宽方向外侧稍为偏置设置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更稳定地支撑前窗玻璃,能够进一步抑制前窗玻璃的振动。
具体而言,相比于和前柱一起将前窗玻璃的重量分散地支撑的车颈板的车宽方向两端近傍,车颈板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近傍更大程度地易受到前窗玻璃的重量的作用。因此,要求车颈板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近傍比车颈板的车宽方向两端近傍具有更高的支撑刚性。
为此,通过在车颈板上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近傍设置加强件,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提高车颈板的大致中央近傍处的前窗玻璃的支撑刚性。
由此,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在车宽方向上的车颈板的整个区域中能够稳定地支撑前窗玻璃。
因此,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在车颈板上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近傍处设置加强件,能够进一步抑制前窗玻璃的振动。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可以将所述缩窄部形成在所述加强件中从沿着所述后方隆起部的弯曲部分至该加强件的下端的范围。
根据这样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进一步切实地抑制前窗玻璃的振动。
具体而言,由于使从宽幅部延伸设置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以越往车辆下方而在车宽方向上越缩窄的方式来形成缩窄部,因此,能够使缩窄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越往车辆下方而越长。
而且,根据该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由于从沿着后方隆起部的加强件的弯曲部分形成缩窄部,因此,无需以大的曲率来使沿着后方隆起部的加强件的弯曲部分弯曲便能够使缩窄部的后端接近后方隆起部,从而能够使之接合于后方隆起部的前表面。
由此,能够抑制沿着后方隆起部的加强件的弯曲部分成为对来自车辆上方的负荷易于弯曲变形的部位的情况。因此,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提高加强件的弯曲刚性,能够更切实地提高前窗玻璃的支撑刚性。
因此,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从沿着后方隆起部的加强件的弯曲部分来形成缩窄部,能够更切实地抑制前窗玻璃的振动。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可以在所述加强件的所述缩窄部具备在侧视的情况下向车辆前方将该缩窄部的后端缘切去而成的切口部。
根据这样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例如在将展开形状为大致矩形的金属平板立体地成形而形成加强件时,通过切口部能够容易地进行缩窄部的缩窄成形。
Claims (4)
1.一种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颈板,沿着汽车的车宽方向延伸,从车辆下方支撑前窗玻璃的下部;以及
加强件,接合于所述车颈板;其中,
所述车颈板包含:上面部,让所述前窗玻璃接合;前方隆起部,从所述上面部的前端向车辆前下方隆起;后方隆起部,从所述前方隆起部向车辆后下方隆起;以及下面部,从所述后方隆起部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其中,所述上面部、所述前方隆起部、所述后方隆起部及所述下面部一体形成,
所述加强件包含:加强件主体,形成为车辆后侧开口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以沿着所述车颈板的前表面弯曲的方式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第一接合部,从所述加强件主体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接合于所述车颈板中的所述前方隆起部的前表面;以及第二接合部,从所述加强件主体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接合于所述车颈板中的所述后方隆起部的前表面;其中,所述加强件主体、所述第一接合部及所述第二接合部一体形成,
所述加强件主体包含:宽幅部,以其的大致水平剖面的剖面形状为车宽方向宽幅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而沿着所述前方隆起部向车辆下侧延伸设置;以及缩窄部,从所述宽幅部延伸设置的大致门型剖面形状为越往车辆下方而宽度越缩窄的形状;其中,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缩窄部的剖面深度大于所述宽幅部的剖面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车颈板上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近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缩窄部形成在所述加强件中从沿着所述后方隆起部的弯曲部分至该加强件的下端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强件的所述缩窄部具备在侧视的情况下向车辆前方将该缩窄部的后端缘切去而成的切口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06880 | 2015-10-21 | ||
JP2015206880A JP6288037B2 (ja) | 2015-10-21 | 2015-10-21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PCT/JP2016/080090 WO2017069015A1 (ja) | 2015-10-21 | 2016-10-11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49547A true CN108349547A (zh) | 2018-07-31 |
CN108349547B CN108349547B (zh) | 2020-08-18 |
Family
ID=58557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5296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49547B (zh) | 2015-10-21 | 2016-10-11 |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18566B2 (zh) |
JP (1) | JP6288037B2 (zh) |
CN (1) | CN108349547B (zh) |
DE (1) | DE112016004830T5 (zh) |
WO (1) | WO2017069015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032855A1 (en) * | 2020-08-03 | 2022-02-03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Structure for mounting electronic sound generator in vehicl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1115934A (ja) * | 2020-01-24 | 2021-08-1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JP7419937B2 (ja) * | 2020-04-01 | 2024-01-2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54258A (zh) * | 2004-02-13 | 2005-08-17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颈结构 |
CN102343946A (zh) * | 2010-08-03 | 2012-02-0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前窗的支撑结构 |
WO2012073682A1 (ja) * | 2010-11-29 | 2012-06-0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の構造 |
US20130033071A1 (en) * | 2011-08-01 | 2013-02-07 | Nihon Plast Co., Ltd. | Structure of mounting cowl-top cover |
CN103129395A (zh) * | 2011-11-24 | 2013-06-0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仪表板支撑结构 |
CN103879457A (zh) * | 2012-12-21 | 2014-06-2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47709B2 (ja) * | 2003-01-17 | 2007-07-25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
JP4872586B2 (ja) | 2005-11-10 | 2012-02-0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および連結部材 |
JP2009012604A (ja) * | 2007-07-04 | 2009-01-22 | Toyota Motor Corp | 窓部構造 |
EP2762389A4 (en) * | 2012-01-11 | 2015-08-05 | Honda Motor Co Ltd | STRUCTURE FOR THE FRONT PARTY OF A VEHICLE |
JP5895832B2 (ja) | 2012-12-21 | 2016-03-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2015
- 2015-10-21 JP JP2015206880A patent/JP628803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
- 2016-10-11 CN CN201680052965.2A patent/CN10834954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0-11 US US15/760,233 patent/US10618566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0-11 WO PCT/JP2016/080090 patent/WO201706901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0-11 DE DE112016004830.0T patent/DE112016004830T5/de not_active Ceas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54258A (zh) * | 2004-02-13 | 2005-08-17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颈结构 |
CN102343946A (zh) * | 2010-08-03 | 2012-02-0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前窗的支撑结构 |
WO2012073682A1 (ja) * | 2010-11-29 | 2012-06-0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の構造 |
US20130033071A1 (en) * | 2011-08-01 | 2013-02-07 | Nihon Plast Co., Ltd. | Structure of mounting cowl-top cover |
CN103129395A (zh) * | 2011-11-24 | 2013-06-0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仪表板支撑结构 |
CN103879457A (zh) * | 2012-12-21 | 2014-06-2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032855A1 (en) * | 2020-08-03 | 2022-02-03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Structure for mounting electronic sound generator in vehicle |
US11623583B2 (en) * | 2020-08-03 | 2023-04-11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Structure for mounting electronic sound generator in vehi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49547B (zh) | 2020-08-18 |
JP6288037B2 (ja) | 2018-03-07 |
DE112016004830T5 (de) | 2018-07-26 |
US10618566B2 (en) | 2020-04-14 |
WO2017069015A1 (ja) | 2017-04-27 |
US20180244317A1 (en) | 2018-08-30 |
JP2017077802A (ja) | 2017-04-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43654B2 (en) |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 |
US9630656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KR101781089B1 (ko) | 자동차의 차체 전방 구조 | |
CN107922015B (zh) | 车辆的框架结构 | |
CN109204531B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CN102343946A (zh) | 前窗的支撑结构 | |
JP2006327284A (ja) |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 |
US9573559B2 (en) |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8349547B (zh) |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2008137554A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EP3889008B1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 |
CN115636022A (zh) | 前部车身结构 | |
US11679811B2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CN110884567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4894613B2 (ja) | 車両のバンパー取付構造 | |
CN113335384B (zh) | 车身 | |
JP5228014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14590324A (zh) | 车体前部结构 | |
CN113173139A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
EP2428432B1 (en) | Front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JP6369443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5628257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23150837A (ja) | 車体の側部構造 | |
JP2023000229A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JPH11105738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