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71739A - 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71739A CN108071739A CN201711051802.5A CN201711051802A CN108071739A CN 108071739 A CN108071739 A CN 108071739A CN 201711051802 A CN201711051802 A CN 201711051802A CN 108071739 A CN108071739 A CN 1080717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member
- installing component
- stopper rubber
- rubber
- mou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equilibration chamber, e.g. the equilibration chamber, surrounding the plastics spring or being annul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1—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inserts or auxiliary extension or exterior elements, e.g. for rigidification
- F16F1/371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inserts or auxiliary extension or exterior elements, e.g. for rigidification with external elements passively influencing spring stiffness, e.g. rings or hoo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将连结部件插入第一安装部件与位移限制部件之间时能够抑制限位橡胶卷起的防振装置。解决方案:限位橡胶(80)具备:载置部(85),其载置于连结部件(30)的与第一安装部件(40)相反侧的面上,且在连结部件(30)向反弹方向位移时与位移限制部件(70)抵接;以及钩部(87),其形成于该载置部(85)的外缘,连结部件(30)具备供钩部(87)卡合的被卡合部(突出部38),因此在将连结部件(30)插入第一安装部件(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时,能够抑制限位橡胶(80)(载置部)卷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将连结部件插入第一安装部件与位移限制部件之间时能够抑制限位橡胶卷起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汽车的防振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装置,其具备:基座体(Mount Body),其具有安装在振动源侧的第一安装部件、安装在车身框架侧的第二安装部件、以及连结这些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之间并由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的防振基体;连结部件,其一侧紧固在第一安装部件且另一侧紧固在振动源侧;限位橡胶,其安装于该连结部件;保持部件,其保持第二安装部件;位移限制部件,其配设于该保持部件,将连结部件的一侧包围,并形成有供用于将连结部件紧固在第一安装部件上的螺栓插通的插通孔。
根据该防振装置,在连结部件的上表面及侧面覆盖设置有限位橡胶,且向反弹方向(第一安装部件从第二安装部件离开的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或左右方向(第一安装部件相对于第二安装部件在与轴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位移的方向)输入大振幅的位移的情况下,位移限制部件阻挡连结部件及限位橡胶从而起到作为限位件的功能,能够限制过大的位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8-128410号公报(例如段落0030、0037、图4等)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从第一安装部件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的立设部位于连结部件的侧方的情况下,无法像上述的现有装置那样在连结部件的上表面及侧面覆盖设置限位橡胶,而仅在连结部件的上表面载置限位橡胶。因此,在制作工序中,在为了将连结部件紧固于第一安装部件,而将其插入第一安装部件与位移限制部件之间时,存在限位橡胶卷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连结部件插入第一安装部件与位移限制部件之间时能够抑制限位橡胶卷起的防振装置。
(二)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限位橡胶具备:载置部,其载置于连结部件的与第一安装部件相反侧的面上,且在连结部件向反弹方向位移时与位移限制部件抵接;以及钩部,其形成于该载置部的外缘,连结部件具备供钩部卡合的被卡合部,因此在将连结部件插入第一安装部件与位移限制部件之间时,能够抑制限位橡胶(载置部)卷起。
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一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形成于连接部件插入第一安装部件与位移限制部件之间时的插入顶端侧,因此通过使钩部与该被卡合部卡合,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插入而使限位橡胶卷起的情况、钩部从被卡合部脱落的情况。
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一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作为从连结部件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而形成,第一安装部件具备朝向位移限制部件竖立设置的立设部,并且立设部具备接受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并与其卡合的接受部,通过使该接受部接受被卡合部(突出部),从而可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对连结部件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提高连结部件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的紧固位置的精度。另外,在将连结部件紧固于第一安装部件时,能够抑制这些第一安装部件及连结部件因紧固扭矩而相对旋转。
另外,根据第三方案,能够使被卡合部(突出部)兼顾用于与钩部卡合的功能、和与接受部卡合的功能,不需要分别设置用于这两个功能的部件,因此能够相应地简化结构。
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三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若连结部件的插入顶端侧与立设部抵接,则连结部件配置在能够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紧固的位置,因此能够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将连结部件容易地定位。
另外,若连结部件的插入顶端侧与抵接壁抵接,则由于被卡合部(突出部)被接受部所接受,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这样的被卡合部向接受部的插入动作,并且能够同时进行将连结部件插入至规定的插入位置的动作、和将被卡合部向接受部插入的动作,能够相应地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
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三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在连结部件紧固于第一安装部件的状态下,在能够限制限位橡胶的钩部向将与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的方向位移的位置配设有立设部,因此能够抑制在车辆使用过程中钩部因振动而从被卡合部脱落。
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三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接受部形成为从所述立设部的立设顶端至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侧的基部为止凹陷的狭缝状,因此能够将积存在连结部件与立设部之间的空间的水经由接受部排出至外部。另外,接受部兼顾用于接受被卡合部(突出部)并与其卡合的功能、和将水排出至外部的功能,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将水排出的孔,因此能够简化结构。
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六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连结部件具备:收容凹部,其收容用于将该连结部件紧固于第一安装部件的螺栓的头部;以及连通孔,其使该收容凹部的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因此能够将积存在收容凹部内的水经由连通孔排出至外部。
根据第八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七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连结部件的连通孔配置于在收容凹部的周向上与被卡合部同相位的位置,即,与作为突出部而突出形成且刚性变高的被卡合部靠近地配设连通孔,因此能够抑制因形成连通孔所引起的刚性的降低。
另外,通过配置在与被卡合部同相位的位置,能够使连通孔与接受部的狭缝相对,因此能够使从连通孔排出的水流入接受部,从而顺畅地排出至外部。
根据第九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二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作为从连结部件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而形成,限位橡胶具备内装部,该内装部具有使连结部件的一侧插通的开口,并与载置部的外缘连续设置,钩部具备使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插通的开口,内装部的开口与钩部的开口朝向同一方向,因此,通过从与载置部相反侧向限位橡胶的内装部的开口将连结部件插入,能够使从内装部的开口突出的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插入(卡合)钩部。即,仅通过连结部件相对于限位橡胶向一个方向的插入动作,就能够同时实现将限位橡胶的内装部向连结部件的安装、和使限位橡胶的钩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从而能够相应地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
根据第十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第一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所起到的效果,第一安装部件具备朝向位移限制部件竖立设置的立设部,若在对防振基体赋予了预压缩的状态下,第二安装部件被保持部件所保持,则通过使立设部介入,在第一安装部件与位移限制部件之间形成可以供连结部件的一侧插入的间隙,因此,在使基座体的第二安装部件被保持部件保持的工序(例如压入的工序)完成后,能够将连结部件的一侧插入第一安装部件与位移限制部件之间的间隙,并紧固于第一安装部件。由此,不需要像现有装置那样进行两个阶段的压入,因此能够对防振基体赋予预压缩,并简化制造工序。
此外,如第十方案所述,通过使立设部介入,从而在第一安装部件与位移限制部件之间形成可以供连结部件的一侧插入的间隙,在这种结构中,要确保该间隙充分大,就会导致防振装置的大型化,因而比较困难。因此,在将连结部件的一侧插入间隙时,限位橡胶的载置部与位移限制部件的内面抵接,容易发生该限位橡胶的载置部卷起的问题。因此,如下结构(第一方案)尤为有效,即,通过在载置部的外缘设置钩部,并使其与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从而抑制限位橡胶的载置部卷起。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俯视图,图1的(b)是从图1的(a)的Ib方向观察的防振装置的侧视图。
图2的(a)是沿图1的(a)的IIa-IIa线的防振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2的(b)是沿图1的(a)的IIb-IIb线的防振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的(a)是基座体的俯视图,图3的(b)是从图3的(a)的IIIb方向观察的基座体的侧视图。
图4的(a)是连结部件的俯视图,图4的(b)是连结部件的仰视图,图4的(c)是连结部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5的(a)是沿图4的(a)的Va-Va线的连结部件的截面图,图5的(b)是沿图4的(a)的Vb-Vb线的连结部件的截面图。
图6的(a)是限位橡胶的俯视图,图6的(b)是限位橡胶的仰视图,图6的(c)是限位橡胶的仰视立体图。
图7的(a)是图6的(a)的VIIa-VIIa线的限位橡胶的截面图,图7的(b)是图6的(a)的VIIb-VIIb线的限位橡胶的截面图。
图8的(a)是在限位橡胶安装于连结部件之前的连结部件及限位橡胶的正视立体图,图8的(b)是在限位橡胶安装于连结部件之后的连结部件及限位橡胶的正视立体图。
图9的(a)是连结部件及限位橡胶的俯视图,图9的(b)是沿图9的(a)的IXb-IXb线的连结部件及限位橡胶的截面图,图9的(c)是沿图9的(a)的IXc-IXc线的连结部件及限位橡胶的截面图。
图10的(a)是保持部件及位移限制部件和基座体的截面图,图10的(b)是成形体的截面图。
图11的(a)是在对螺栓进行紧固前的状态下的防振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11的(b)是在对螺栓进行紧固后的状态下的防振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2的(a)是在将位移限制部件及螺栓卸下的状态下的防振装置的俯视图,图12的(b)是图12的(a)的XIIb部的防振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12的(c)是沿图11的(a)的XIIc部的防振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3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在限位橡胶安装于连结部件之前的状态下的连结部件及限位橡胶的正视立体图,图13的(b)是在限位橡胶安装于连结部件之后的状态下的连结部件及限位橡胶的正视立体图。
图14的(a)是基座体及保持部件的俯视图,图14的(b)是从图14的(a)的XIVb方向观察的基座体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防振装置;10-保持部件;11-限位壁部;20、220-基座体;30、230-连结部件;30a-抵接面;32-收容凹部;33-连通孔;34-卡合凹部;35-后退面;36-基面;37-延设突部;38-突出部(被卡合部);40、240-第一安装部件;42a-抵接壁;42b-相对壁;45、245-接受部;42-立设部;50-第二安装部件;60-防振基体;61-覆设橡胶部;70-位移限制部件;72-插通孔;80、280-限位橡胶;81-内装部;82-卡合凸部;83-第一突部;84-第二突部;85-载置部;87、287-钩部;93-螺栓;238-凹设部(接受部);249-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的(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0的俯视图,图1的(b)是从图1的(a)的Ib方向观察的防振装置100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100主要具备如下部件而形成,即,保持固定后述的基座体20的保持部件10、配置于保持部件10上方的位移限制部件70、与引擎连结的连结部件30、围绕该连结部件30的外周而配设的限位橡胶80、以及位于限位橡胶80的下方并与保持部件10连结而形成的限位壁部11。
保持部件10是以使轴心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配设的筒状部件,在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车体连结的多个支架12。
支架12从与保持部件10连结的一侧下垂设置,另一侧朝向保持部件10的径向外侧弯曲而形成。在支架12的另一侧,形成有两个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3。通过利用未图示的螺栓等穿过贯通孔13而与车体连结,从而将防振装置100安装在车体上。
位移限制部件70是起到作为如下所述限位件的功能的部位,即,在防振装置100存在向反弹方向(连结部件30向图1的(b)的上方向移动的方向)的位移时,经由后述的限位橡胶80而与连结部件30干涉,从而限制位移,所述位移限制部件70是以覆盖保持部件10上端的方式配置于保持部件10上端部的金属件。在位移限制部件70中,形成有向配设有连结部件30的径向外方(图1的(b)的左侧)开口的开口部71、以及用于将连结部件30与第一安装部件40连结的螺栓93的头部可通过的圆形的插通孔72。
连结部件30是由铝合金构成的铸件,其一侧从位移限制部件70的开口部71插入,通过螺栓93与后述的基座体20的第一安装部件40螺合。
限位橡胶80是安装于连结部件30一侧的橡胶状弹性体,其至少配设在与位移限制部件70相对的连结部件30的上表面和与限位壁部11相对的连结部件30的下表面上。
限位壁部11是从保持部件10的上方端部朝向径向外侧而形成的板状部件,其与限位橡胶80的底面相对配设。由此,限位壁部11在防振装置100存在向弹跳方向(连结部件30向图1的(b)的下方向移动的方向)的位移时,经由限位橡胶80而与连结部件30干涉,起到限制位移的作为限位件的功能。
接着,参照图2对基座体20进行说明。图2的(a)是沿图1的(a)的IIa-IIa线的防振装置1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2的(b)是沿图1的(a)的IIb-IIb线的防振装置1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如图2的(a)及图2的(b)所示,基座体20主要具备如下所述部件而形成,即,安装有连结部件30的第一安装部件40、位于其下方(图2的(a)的下方)且安装于车体侧的筒状的第二安装部件50、连结第一安装部件40与第二安装部件50之间并由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的防振基体60、设置于第二安装部件50的下方内周侧的隔膜90、向该隔膜90的上方(图2的(a)的上方)配设的间隔体92。
第二安装部件50形成为筒状,上端侧(图2的(a)及图2的(b)的上侧)的外径形成为与保持部件10的内径大致相同,该上端侧的端面是与限位壁部11的上表面几乎相同的位置且内嵌在保持部件10中。由此,基座体20被固定在保持部件10的内侧。另外,第二安装部件50的下侧的外径形成得比上端侧的外径更小。
第一安装部件40是配设在第二安装部件50的轴部上方的凸起金属件(ボス金具),其形成为与第二安装部件50同轴的圆柱状。在第一安装部件40的上端面(供连结部件30抵接的支承面)上,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受部41,在受部41上,形成有从其上表面缘部朝向上方(图2的(a)的上方)竖立设置的立设部42。另外,从第一安装部件40的上表面朝向下方,沿着形成为圆柱状的第一安装部件40的轴心形成有供螺栓93螺合的内螺纹部43。
防振基体60是连结第一安装部件40的外周面以及第二安装部件50的内周面的橡胶状弹性体。在防振基体60上,连续形成有覆设橡胶部61,该覆设橡胶部61覆盖第一安装部件40的立设部42的内面、外面及上端面而设置。
覆设橡胶部61以上端面可以与位移限制部件70的上端内面抵接的方式形成。由此,在反弹方向(图2的(a)的上方)的位移时,通过覆设橡胶部61变形,能够获得位移限制部件70阻挡立设部42的位移而起到作为限位件的功能时的缓冲效果。另外,由于覆设橡胶部61也配设于立设部42的外周面,因此在车辆向水平方向(图2的(a)及图2的(b)的左右方向)位移时,能够在位移限制部件70阻挡立设部42的位移而起到作为限位件的功能时获得缓冲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膜90以截面呈波形状的方式形成,其是轴向观察呈圆环状形成的橡胶状弹性体,其配设在第二安装部件50的下端开口部。由此,在隔膜90与防振基体60之间形成液封室91。此外,隔膜90的截面视角形状也可以是例如半圆形的圆形形状等。
间隔体92是轴向观察呈圆形状而形成的板状部件,在外周缘部上形成有向轴向两侧突出的壁,且配设在隔膜90的上方。由此,液封室91被分为上侧(防振基体60侧)的第一室91a和下侧(隔膜90侧)的第二室91b,并通过孔连通。此外,在间隔体92上,也可以配设橡胶膜或可动膜。
接着,参照图3对防振基体60及第一安装部件40进行详细说明。图3的(a)是基座体20的俯视图,图3的(b)是从图3的(a)的IIIb方向观察的基座体20的侧视图。
如图3的(a)及图3的(b)所示,第一安装部件40的立设部42以俯视观察呈大致U字状的方式形成,其具备:俯视观察呈圆弧状弯曲形成的抵接壁42a、以及与该抵接壁42a连续设置并隔开规定间隔而相对的一对相对壁42b。在抵接壁42a的周向中央部分形成有从轴向上端至基部(受部41)为止开放的狭缝状的接受部45。此外,在立设部42上覆盖设置有覆设橡胶部61,覆盖设置在立设部42中的相对壁42b的内周面上的覆设橡胶部61之间的相对间隔设为相对间隔尺寸W2。
在第一安装部件40的上端面(供连结部件30抵接的支承面)上,沿着立设部42的内周侧在轴向(图3的(b)的上下方向)上凹陷而形成的排水槽46以与接受部45的基部大致同一面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将积存在立设部42内部的水通过排水槽46从接受部45排出至防振装置100的外部。
在接受部45的上方(图3的(b)的上方)侧,在抵接壁42a的径向外侧形成有第一槽47,该第一槽47在与轴垂直的方向(图3的(b)的左右方向)上比接受部45更大地开放,在径向内侧形成有第二槽48,该第二槽48在与轴垂直的方向上比第一槽47更大地开放。第一槽47及第二槽48的上下方向(图3的(b)的上下方向)深度以第二槽48比第一槽47更深的方式形成。
接着,参照图4及图5对连结部件30进行详细说明。图4的(a)是连结部件30的俯视图,图4的(b)是连结部件30的仰视图,图4的(c)是连结部件30的仰视立体图。图5的(a)是沿图4的(a)的Va-Va线的连结部件30的截面图,图5的(b)是沿图4的(a)的Vb-Vb线的连结部件30的截面图。
如图4及图5所示,连结部件30由插入位移限制部件70的开口部71的内部的一侧(参照图1的(a)及图2的(b))、和紧固在引擎上的另一侧组成,它们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截面观察呈大致L字弯曲的方式形成。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顶端的外形俯视观察呈大致U字状形成,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与第一安装部件40的立设部42的抵接壁42a的内周侧大致相同的形状,在底面(图5的(a)及图5的(b)的下方)具备与第一安装部件40的上表面抵接的抵接面30a。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宽度方向尺寸W1设定为与上述的第一安装部件40的相对壁42b的相对间隔尺寸W2(参照图3的(a))相等的尺寸或比其略小的尺寸(W1<W2)。
在连结部件30的一侧,沿着俯视观察呈大致U字弯曲形成的弯曲部的圆弧轴心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从而形成紧固孔31。在紧固孔31的周围,形成有从上表面侧(图4的(a)的跟前侧)向下侧呈凹状凹陷而形成的收容凹部32,该收容凹部32在俯视观察下呈圆环状。在收容凹部32中,收容有通过紧固孔31将连结部件30与第一安装部件40紧固的螺栓93的头部,由此,能够防止螺栓93的头部比连结部件30的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即,收容凹部32的深度尺寸设定得比螺栓93的头部的高度尺寸更深,其直径设定得比螺栓93的头部的径向尺寸更大。
在收容凹部32的缘部,在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顶端侧(图4的(a)的右侧)形成有向下方贯通的连通孔33,该连通孔33使收容凹部32的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由此,能够将积存在收容凹部32的水排出至外部。
在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弯曲部顶端,突出形成有突出部38。突出部38是用于与限位橡胶80的钩部87卡合从而进行保持的部位,连结部件30的突出部38与上端面呈大致同一平面而形成。因此,在靠近因突出部38的形成而提高了刚性的位置形成有连通孔33,因此能够抑制因连通孔33的形成而造成的连结部件30的刚性下降。
在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延伸设置方向(图4的(a)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两侧侧面,形成有从上表面侧向下方凹陷的卡合凹部34。卡合凹部34以沿着与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并从两侧侧面向内侧延伸设置的方式形成。
在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底面,形成有:与和第一安装部件40的上表面抵接的抵接面30a呈大致同一面形成的后退面35、形成于连结部件30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且比后退面35更向下方突出形成的基面36、以及从后退面35及基面36向下方突出并沿着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延设突部37。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30以其一侧的顶端侧呈突状即仰视观察呈大致三角形状的方式形成,使得对限位橡胶80的安装性(插入性)提高。但是,延设突部37也可以仰视观察呈大致矩形形状。
另外,在连结部件30的另一侧,至少在一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处)形成有用于与引擎紧固的安装孔39,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紧固在引擎侧。
接着,参照图6及图7对限位橡胶80进行详细说明。图6的(a)是限位橡胶80的俯视图,图6的(b)是限位橡胶80的仰视图,图6的(c)是限位橡胶80的仰视立体图。图7的(a)是沿图6的(a)的VIIa-VIIa线的限位橡胶80的截面图,图7的(b)是沿图6的(a)的VIIb-VIIb线的限位橡胶80的截面图。
如图6及图7所示,限位橡胶80具备两端开口且在其内周侧内装有连结部件30的内装部81、以及与该内装部81连续设置并载置在连结部件30的上表面上的载置部85。在内装部81的内周面上表面(图7的(a)的上方)侧,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凸部82。内装部81的下表面(图7的(a)的下方)侧由平板形状的下板部89形成,在该下板部89,分别突出设置有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一突部83、突出尺寸比该第一突部83更小且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二突部84、以及向上方向突出的第三突部88。
在下板部89的上表面(图7的(a)的上侧面),从一侧的外缘直到另一侧的外缘沿着限位橡胶8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截面呈大致“コ”字状凹陷设置的凹槽。这样的凹槽是供连结部件30的延设突部37插通的部位(参照图9),以具有与延设突部37的外形对应的内形的方式形成。
载置部85用于在如上所述的那样存在向反弹方向的位移时与位移限制部件70的内面抵接从而获得缓冲效果,其形成为厚度一定的板状。另外,载置部85的在俯视观察下的外形与连结部件30的一侧大致相同地形成,覆盖连结部件30的上表面整体并在与连结部件30的收容凹部32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俯视观察呈圆形的贯通孔86。
在载置部85的外缘,即成为与内装部81相反侧的限位橡胶80的长度方向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弯曲而突出的钩部87。在钩部87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正视观察呈矩形状的孔,该孔的内形形成为与连结部件30的突出部38的外形大致相同。
卡合凸部82是用于相对于连结部件30对限位橡胶80进行定位的部位,在与限位橡胶80的长度方向(图6的(a)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其外形形成为与连结部件30的卡合凹部34(参照图4的(a)及图5的(b))的外形大致相同。因此,在将限位橡胶80安装在连结部件30上时,通过使卡合凸部82内嵌于卡合凹部34,能够相对于连结部件30对限位橡胶80进行定位。
第一突部83的仰视视角形状形成为与圆形的贯通孔86的轴同轴的圆弧状,在其周向中央位置被分割为两部分而形成。第二突部84的仰视视角形状与第一突部83相同地形成为与圆形的贯通孔86的轴同轴的圆弧状,在其周向中央位置被分割为两部分且与第一突部83有规定间隔而形成。第三突部88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突部83相反地突出而形成。即,第一突部83及第三突部88在限位橡胶80的仰视视角(图7的(b)的上下方向视角)下形成在互相重叠的位置。
此外,在下板部89上,在第三突部88的后方(图7的(a)以及图7的(b)的左侧),形成有未形成第三突部88的部分(区域)。因此,关于下板部89的厚度尺寸(图7的(a)以及图7的(b)的上下方向尺寸),突出设置有第一突部83及第三突部88的部分具有最大的厚度尺寸,凹陷设置有凹槽的部分(图7的(a)的截面观察的部分)具有最小的厚度尺寸,并且,突出设置有第二突部84的部分具有上述最大与最小之间的厚度尺寸。
接着,参照图8及图9,对连结部件30和限位橡胶80进行说明。图8的(a)及图8的(b)是连结部件30及限位橡胶80的正视立体图,图8的(a)表示限位橡胶80安装于连结部件30之前的状态,图8的(b)表示限位橡胶80安装于连结部件30之后的状态。
图9的(a)是连结部件30及限位橡胶80的俯视图,图9的(b)是沿图9的(a)的IXb-IXb线的连结部件30及限位橡胶80的截面图,图9的(c)是沿图9的(a)的IXc-IXc线的连结部件30及限位橡胶80的截面图。
如图8及图9所示,限位橡胶80向连结部件30的安装是通过将连结部件30的一侧插通限位橡胶80的内装部81来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插通动作,在连结部件30的一侧载置限位橡胶80的载置部85。此外,在限位橡胶80安装于连结部件30的状态下,连结部件30的一侧(即,插入第一安装部件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的间隙的部分,参照图10的(b)及图11的(a))的厚度尺寸设定为厚度尺寸L2。
若连结部件30被安装在限位橡胶80上,则连结部件30的突出部38插通限位橡胶80的钩部87的内部,使限位橡胶80的载置部85固定于连结部件30的上表面。由此,在将连结部件30插入第一安装部件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时,能够防止限位橡胶80的载置部85卷起(参照图10的(b)及图11的(a))。
在该情况下,限位橡胶80的内装部81与钩部87的贯通孔的贯通方向形成为大致同一方向,因此,从图8的(a)所示的状态来看,仅通过将连结部件30相对于限位橡胶80向一个方向插入的动作,如图8的(b)所示,就能够一次(同时)进行连结部件30向内装部81的内装、以及突出部38向限位橡胶80的钩部87的插入。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突出部38与钩部87的卡合。
另外,连结部件30形成有与在紧固于第一安装部件40时的抵接面30a大致同一面的后退面35,因此能够使连结部件30从一侧顺畅地向限位橡胶80的内装部81插通,直到在连结部件30的后退面35内装有限位橡胶80的内装部81的位置。
若将连结部件30的一侧插通限位橡胶80的内装部81,则限位橡胶80的卡合凸部82插入连结部件30的卡合凹部34,使两者卡合。由此,能够对限位橡胶80相对于连结部件30的插通位置进行定位,能够实现其安装性的提高。另外,通过这样使限位橡胶80的卡合凸部82与连结部件30的卡合凹部34卡合,能够抑制限位橡胶80从连结部件30上脱出。
连结部件30的基面36与保持部件10的限位壁部11相对,该基面36与限位壁部11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弹跳方向的限位间隙。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基面36形成有后退面35,因此不用变更连结部件30与限位壁部11的间隔,就能够与内装于后退面35的部分(第三突部88)相应地,确保限位橡胶80的厚度尺寸。
在该情况下,对于限位橡胶80的内装部81的下板部89,第三突部88与连结部件30的后退面35抵接,下板部89中的未形成第三突部88的部分与连结部件30的基面36抵接。即,由于第一突部83及第三突部88配设于与连结部件30的后退面35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与之相应地确保限位橡胶80的厚度尺寸(图9的(c)的上下方向尺寸)。其结果为,能够降低第一突部83与限位壁部11抵接时的弹簧常数。
进一步地,由于第二突部84的突出尺寸形成得比第一突部83更小,因此能够使第二突部84与限位壁部11的间隙比第一突部83与限位壁部11的间隙更大(参照图11)。由此,能够使第一突部83比第二突部84更先与限位壁部11抵接,从而能够使得从限位橡胶80的厚度尺寸较大处向较小处阶段性地与限位壁部11抵接,因此能够实现降低初期的弹簧常数并提高后期的弹簧常数这样阶段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若为了确保限位橡胶80的厚度尺寸而在连结部件30上以遍及底面全长的方式形成后退面35,则连结部件30的刚性降低。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后退面35及基面36突出设置形成延设突部37,因此能够实现连结部件30的刚性的提高。
尤其是,由于延设突部37沿着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因此能够确保后退面35的面积,并有效地实现连结部件30的刚性的提高。
此外,如上所述,延设突部37形成为一侧的顶端侧呈突状即仰视观察呈大致三角形状,因此在将限位橡胶80向连结部件30安装时,能够抑制限位橡胶80与延设突部37干涉,能够实现安装性的提高。
另外,通过形成延设突部37,与之相应地,能够局部性地减小限位橡胶80的厚度尺寸。因此,能够在限位橡胶80中形成与后退面35对应的区域(与第一突部83及第三突部88对应的部分)的较大的厚度尺寸、与基面36对应的区域(与第二突部84对应的部分)的中等的厚度尺寸、以及与延设突部37对应的区域(与在下板部89凹陷设置的凹槽对应的部分)的较小的厚度尺寸。其结果为,能够容易使限位橡胶80与限位壁部11抵接时的弹簧常数阶段性地变化。
进一步地,第一突部83夹着延设突部37在连结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一对(即,在仰视视角下形成在不与延设突部37重叠的位置)(参照图4~图7),因此能够使第一突部83与限位橡胶80中的因突出设置延设突部37而使得厚度尺寸变小的部分(下板部89中的形成有凹槽的部分)分离。由此,能够减小第一突部83向限位壁部11抵接时的弹簧常数,其结果为,能够容易使弹簧常数阶段性地变化。
接着,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防振装置10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图10的(a)是保持部件10及位移限制部件70与基座体20的截面图,图10的(b)是成形体101的截面图。图11的(a)是对螺栓93进行紧固前的状态下的防振装置1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11的(b)是对螺栓93进行紧固后的状态下的防振装置1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如图10的(a)及图10的(b)所示,关于防振装置100的制造,首先,通过焊接将保持部件10与位移限制部件70连结而形成为一体,将基座体20从保持部件10的下方开口压入至规定的压入位置,从而形成成形体10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的压入位置是基座体20的第二安装部件50的上端面与限位壁部11的上表面一致的位置。但是,这样的规定的压入位置可以任意地设定。
这里,从基座体20的第二安装部件50的上端面到覆设橡胶部61的上端面为止的距离尺寸D1设定为比从位移限制部件70的上端内面到保持部件10(限位壁部11)的上端面为止的距离尺寸D2更大(D2<D1)。
因此,若形成成形体101,则通过使立设部42的上端面经由覆设橡胶部61被位移限制部件70的上端内面按压,使防振基体60向轴向上压缩。由此,能够对防振基体60赋予预压缩。
另外,在基座体20的第一安装部件40中,由于在其上表面竖立设置有立设部42,因此通过使该立设部42介于第一安装部件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能够在第一安装部件40的上表面(供连结部件30抵接的支承面)与位移限制部件70的上端内面之间形成距离尺寸为L1的间隙。
如图10的(b)所示,在形成了成形体101之后,如图11的(a)所示,将安装有限位橡胶80的连结部件30从其一侧插入第一安装部件40的上表面与位移限制部件70的上端内面之间的间隙。
在该情况下,从第一安装部件40的上表面到位移限制部件70的上端内面为止的距离尺寸L1设置得比安装有限位橡胶80的状态下的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厚度尺寸L2(参照图9的(b))更大。其结果为,能够在将基座体20压入至保持部件10中的压入工序完成后,进行将连结部件30的一侧插入第一安装部件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的动作,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将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宽度方向尺寸W1(参照图4的(a))形成得与在第一安装部件40的立设部42的相对壁42b的内周面上覆盖设置的覆设橡胶部61的相对间隔尺寸W2相等或比其略小,因此能够将连结部件30沿着相对壁42b插入。因此,能够规定该插入,能够提高插入的作业性。
另外,由于立设部42的抵接壁42a与相对壁42b连结,因此与之相应地提高立设部42的刚性,由此在将连结部件30的一侧插入第一安装部件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时,能够防止立设部42破损。即,能够利用连结部件30周围有限的空间有效地提高立设部42的刚性。
如图11的(a)所示,在将连结部件30的一侧压入第一安装部件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的间隙后,如图11的(b)所示,使从位移限制部件70的插通孔72插通的螺栓93经由连结部件30的紧固孔31与第一安装部件40的内螺纹部43螺合。由此,连结部件30和第一安装部件40被紧固从而形成防振装置100。
此外,在该完成状态下,位移限制部件70的上端内面与立设部4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尺寸形成得比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上表面与位移限制部件70的上端内面之间的距离尺寸更大(参照图2的(a))。即,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上端面位于比第一安装部件40的立设部42的上端面更靠上方(图2的(a)的上侧)。由此,能够使位移限制部件70阻挡向反弹方向的位移而起到作为限位件的功能时的负荷主要承载于连结部件30的一侧。因此,能够以比立设部42的上表面更大的面积来承受负荷,因此能够防止立设部42的破损,能够使立设部42的形状做成刚性较低的形状从而削减制造成本。
接着,参照图12对连结部件30与第一安装部件40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2的(a)是卸下位移限制部件70及螺栓93的状态下的防振装置100的俯视图,图12的(b)是图12的(a)的XIIb部的防振装置100的局部放大图,图12(c)是图11的(a)的XIIc部的防振装置1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如图12的(a)所示,连结部件30的一侧的顶端在俯视下观察的外形与立设部42的抵接壁42a的外形大致相同,连结部件30在插入第一安装部件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的间隙时,由相对壁42b所引导的连结部件30的一侧与立设部42的抵接壁42a抵接,由此能够进行插入方向的定位。通过该插入方向的定位以及基于一对相对壁42b的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定位,能够使连结部件30的紧固孔31的位置与第一安装部件40的内螺纹部43对齐,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螺栓93的紧固。
即,仅通过进行将连结部件30在第一安装部件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的间隙中插入至可以插入的位置(插入受到限制的位置)的动作,就能够同时进行紧固孔31相对于内螺纹部43的对齐,不需要另外进行紧固孔31相对于内螺纹部43的位置对齐的动作。因此,能够与之相应地使作业性提高。
如图12的(b)所示,若将连结部件30插入第一安装部件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的间隙,则连结部件30的突出部38插入(内嵌)形成于第一安装部件40的立设部42上的接受部45的内侧。由此,能够使连结部件30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40定位,因此能够提高连结部件30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40的紧固位置的位置精度。另外,在将连结部件30紧固于第一安装部件40时,突出部38内嵌于接受部45,由此能够抑制这些第一安装部件40及连结部件30因紧固扭矩而相对旋转。因此,能够使连结部件30的突出部38兼顾与限位橡胶80的钩部87卡合的功能、和与第一安装部件40的接受部45卡合的功能,不需要以不同部件分开形成用于使连结部件30和限位橡胶80卡合的部件、以及用于使连结部件30和第一安装部件40卡合的部件(即在不同位置分别形成),因此能够简化结构。
如图12的(c)所示,若连结部件30的突出部38插入第一安装部件40的接受部45,则钩部87被夹在连结部件30与立设部42(抵接壁42a)之间。在该情况下,使突出部38的底面与第一槽47的底面(与突出部38相对的面)的间隔比钩部87的厚度尺寸(图12的(c)的左右方向尺寸)更小。由此,能够限制限位橡胶80的钩部87向解除与连结部件30的突出部38的卡合的方向(图12的(c)的右方向)位移,因此能够抑制钩部87从突出部38脱落。
另外,在突出部38插入接受部45的状态下,能够使连结部件30的连通孔33与第一安装部件40的接受部45配设在同相位的位置,并使连通孔33与接受部45的狭缝相对。因此,能够将从连通孔33排出的水经由接受部45顺畅地排出至防振装置100的外部。
接着,参照图13及图1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进行说明。图13的(a)及图13的(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230及限位橡胶280的正视立体图,图13的(a)表示限位橡胶280安装于连结部件230之前的状态,图13的(b)表示限位橡胶280安装于连结部件230之后的状态。
图14的(a)是基座体220及保持部件10的俯视图,图14的(b)是从图14的(a)的XIVb方向观察的基座体220的侧视图。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3的(a)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连结部件230中,在其一侧的顶端侧弯曲部分的侧面凹陷设置有两处凹设部238。凹设部238是用于接受后述的突出部249的凹槽,其在连结部件230的侧面,沿着轴向从高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直到底面呈直线状延伸设置。
另外,限位橡胶280的钩部287由从载置部85的顶端侧向下方下垂的下垂部287a、和从该下垂部287a的顶端侧朝向内方突出且与连结部件230的连通孔33的内面卡合的卡合部287b形成,并且以截面呈L字状弯曲的方式形成。
如图13的(b)所示,限位橡胶280向连结部件230的安装通过将连结部件230的一侧插通限位橡胶280的内装部81来进行。若连结部件230被安装于限位橡胶280,则限位橡胶280的卡合部287b与连结部件230的连通孔33卡合,限位橡胶280的载置部85固定在连结部件230的上表面上。由此,在将连结部件230插入第一安装部件2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时,能够防止限位橡胶280的载置部85卷起(参照图11)。
如图14的(a)及图14的(b)所示,在第一安装部件240上,从俯视观察呈圆弧状形成的抵接壁42a的内周面朝向相对壁42b侧(图14的(a)的下侧)俯视观察呈大致三角形状突出的突出部249从立设部42的上下方向(图14的(b)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位置直到立设部42的基部下垂设置。突出部249形成在与上述的连结部件230的凹设部238对应的位置,若连结部件230的一侧插通第一安装部件2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的间隙,则突出部249插入凹设部238并与其卡合。此外,突出部249是以其顶端从覆盖立设部42而设置的覆设橡胶部61突出的状态(露出的状态)形成的。
因此,若连结部件230的一侧插通第一安装部件2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的间隙,则突出部249与凹设部238卡合,由此能够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240对连结部件230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提高连结部件230相对于第一安装部件240的紧固位置的位置精度。另外,在将连结部件230紧固于第一安装部件240时,通过使突出部249插入(卡合)凹设部238,能够抑制这些第一安装部件240及连结部件230因紧固扭矩而相对旋转。
另外,在第一安装部件240的抵接壁42a的周向中央部分,形成有从轴向上端至基部为止开放的狭缝状的接受部245。在接受部245的上方(图14的(b)的上方)侧,在抵接壁42a的径向内侧形成有第二槽248,该第二槽248在与轴垂直的方向(图14的(a)的左右方向)上比接受部245更大地开放。
第二槽248是在连结部件230的一侧插通第一安装部件2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在内侧配设有限位橡胶280的钩部287的下垂部287a的部位,以具有与下垂部287a的外形相等或比其略大的内形的方式形成。
因此,若连结部件230的一侧插通第一安装部件2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的间隙,则钩部287的下垂部287a被夹在连结部件230与立设部42(抵接壁42a的第二槽248形成部分)之间。在该情况下,钩部287的卡合部287b的突出尺寸比连结部件230与立设部42(抵接壁42a的第二槽248形成部分)之间的间隙尺寸更大。由此,能够限制限位橡胶280的钩部287的卡合部287b向解除与连结部件230的连通孔33的卡合的方向位移,因此能够抑制钩部287从连通孔33脱落。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可以容易推测的是,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安装部件40、240的立设部42以俯视观察呈大致U字的方式一体地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开形成引导连结部件30、230的插入的相对壁42b和使连结部件30、230的顶端抵接的抵接壁42a(在抵接壁42a与相对壁42b之间形成狭缝状的间隙)。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安装部件40、240的立设部42与受部41一体地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立设部42作为另外其他的部件形成,并通过固定手段(例如焊接、凹凸嵌合(压入)、螺合紧固)固定于受部4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安装部件40、240上形成立设部4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在第一安装部件40、240上形成的立设部42,或者除了在第一安装部件40、240上形成立设部42,还在位移限制部件70上设置与立设部42对应的结构(即,用于在第一安装部件40、240与位移限制部件70之间形成具有可以使连结部件30、230插入的距离尺寸L1的间隙的部位)。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突部83与第二突部84隔开间隔而从限位橡胶80的内装部81(下板部89)的下表面突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一突部83与第二突部84连续设置。即,也可以通过下板部89、第一突部83及第二突部84形成阶梯形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突部83、第二突部84及第三突部88分别在周向中央位置被分割成两部分而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这些第一突部83、第二突部84及第三突部88也可以分别在周向中央位置不分割而形成。
也可以设置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钩部87上设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部287b,并使突出部38插通钩部87的开口,并且,使卡合部287b与连结部件30的连通孔33的内面卡合。由此,能够更切实地防止钩部87的卡合被解除。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连结部件30上形成有突出部38,第一安装部件40(立设部42)上形成有接受部4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相反的配置。即,也可以是在连结部件30的外周面凹陷设置或呈狭缝状开放形成接受部45,并从立设部42的内周面突出形成突出部38。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连结部件230上形成有凹设部238,在第一安装部件240(抵接壁42a)上形成有突出部249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相反的配置。即,也可以是从连结部件230的外周面突出形成突出部249,并在抵接壁42a的内周面上凹陷设置凹设部238。
Claims (10)
1.一种防振装置,其具备:
基座体,其具有安装在振动源侧的第一安装部件、安装在车身框架侧的第二安装部件、以及连结这些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之间并由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的防振基体;
连结部件,其一侧紧固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且另一侧紧固在所述振动源侧;
限位橡胶,其安装于该连结部件;
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第二安装部件;
位移限制部件,其配设于该保持部件,将所述连结部件的一侧包围,并形成供用于将所述连结部件紧固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上的螺栓插通的插通孔,
所述防振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橡胶具备:载置部,其载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相反侧的面上,且在所述连结部件向反弹方向位移时与所述位移限制部件抵接;以及钩部,其形成于该载置部的外缘,
所述连结部件具备供所述钩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形成于所述连结部件插入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位移限制部件之间时的插入顶端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作为从所述连结部件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而形成,
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具备朝向所述位移限制部件竖立设置的立设部,并且所述立设部具备接受所述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并与其卡合的接受部,通过使所述接受部接受所述突出部,从而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对所述连结部件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连结部件的插入顶端侧与所述立设部抵接,则所述连结部件配置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紧固的位置,并且所述被卡合部被所述接受部所接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结部件紧固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的状态下,在能够限制所述限位橡胶的钩部向将与所述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的方向位移的位置配设有立设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受部形成为从所述立设部的立设顶端至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侧的基部为止凹陷的狭缝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具备:收容凹部,其收容用于将该连结部件紧固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的螺栓的头部;以及连通孔,其使该收容凹部的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的连通孔配置于在所述收容凹部的周向上与所述被卡合部同相位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作为从所述连结部件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而形成,
所述限位橡胶具备内装部,该内装部具有使所述连结部件的一侧插通的开口,并与所述载置部的外缘连续设置,
所述钩部具备使所述连结部件的被卡合部插通的开口,
所述内装部的开口与所述钩部的开口朝向同一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具备朝向所述位移限制部件竖立设置的立设部,
若在对所述防振基体赋予了预压缩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安装部件被所述保持部件所保持,则通过使所述立设部介入,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位移限制部件之间形成可以供所述连结部件的一侧插入的间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24497A JP6456340B2 (ja) | 2016-11-17 | 2016-11-17 | 防振装置 |
JP2016-224497 | 2016-11-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71739A true CN108071739A (zh) | 2018-05-25 |
CN108071739B CN108071739B (zh) | 2020-04-03 |
Family
ID=62107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51802.5A Active CN108071739B (zh) | 2016-11-17 | 2017-10-30 | 防振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21346B2 (zh) |
JP (1) | JP6456340B2 (zh) |
CN (1) | CN108071739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66217A (zh) * | 2018-12-04 | 2020-06-12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防振支架的涂装装置及防振支架的涂装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56339B2 (ja) * | 2016-11-17 | 2019-01-23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 |
US10308102B2 (en) * | 2017-02-07 | 2019-06-04 | Vibracoustic Usa, Inc. | Damped torque roll restrictor |
JP7390961B2 (ja) * | 2020-04-07 | 2023-12-04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ブラケット付防振装置 |
JP7512157B2 (ja) | 2020-10-01 | 2024-07-08 | 倉敷化工株式会社 | サスペンションマウント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49321Y (zh) * | 2005-11-01 | 2006-12-20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发动机的液压悬置 |
JP2011220434A (ja) * | 2010-04-08 | 2011-11-04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防振装置 |
JP2012102761A (ja) * | 2010-11-08 | 2012-05-31 | Tokai Rubber Ind Ltd | 防振装置 |
CN104343887A (zh) * | 2013-08-09 | 2015-02-11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隔振装置用安装构件以及使用该安装构件的隔振装置 |
CN105339703A (zh) * | 2013-07-23 | 2016-02-17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隔振装置 |
CN105909726A (zh) * | 2015-02-25 | 2016-08-31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隔振装置用托架及其制造方法和带托架的隔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54079B2 (ja) * | 1996-09-10 | 2008-02-27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防振装置 |
ITTO20020128A1 (it) * | 2002-02-15 | 2003-08-18 | Gomma C F Spa | Supporto idroelastico, particolarmente per un motore a combustione interna. |
JP2005106138A (ja) | 2003-09-29 | 2005-04-21 | Tokai Rubber Ind Ltd |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の別体ゴムストッパ組付構造 |
JP4005088B2 (ja) * | 2005-02-14 | 2007-11-07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JP4287462B2 (ja) | 2006-11-22 | 2009-07-01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 |
JP4772001B2 (ja) | 2007-07-13 | 2011-09-14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遮熱ゴムカバー付き防振装置 |
US20150034558A1 (en) * | 2007-08-01 | 2015-02-05 | Triwatech, Llc | Three phase elctrocoagulation effluent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s |
JP2009074653A (ja) | 2007-09-21 | 2009-04-09 | Tokai Rubber Ind Ltd | 防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
DE202008000685U1 (de) | 2008-01-17 | 2008-03-20 | Anvis Deutschland Gmbh | Vorrichtung zum elastischen Lagern einer Motorgetriebeeinheit an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
JP2015094401A (ja) * | 2013-11-11 | 2015-05-18 |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 マウント装置 |
JP6456339B2 (ja) * | 2016-11-17 | 2019-01-23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 |
JP6456341B2 (ja) * | 2016-11-17 | 2019-01-23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 |
JP6807257B2 (ja) * | 2017-03-16 | 2021-01-06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 |
-
2016
- 2016-11-17 JP JP2016224497A patent/JP64563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0-30 CN CN201711051802.5A patent/CN108071739B/zh active Active
- 2017-11-09 US US15/807,847 patent/US1042134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49321Y (zh) * | 2005-11-01 | 2006-12-20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发动机的液压悬置 |
JP2011220434A (ja) * | 2010-04-08 | 2011-11-04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防振装置 |
JP2012102761A (ja) * | 2010-11-08 | 2012-05-31 | Tokai Rubber Ind Ltd | 防振装置 |
CN105339703A (zh) * | 2013-07-23 | 2016-02-17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隔振装置 |
CN104343887A (zh) * | 2013-08-09 | 2015-02-11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隔振装置用安装构件以及使用该安装构件的隔振装置 |
CN105909726A (zh) * | 2015-02-25 | 2016-08-31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隔振装置用托架及其制造方法和带托架的隔振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66217A (zh) * | 2018-12-04 | 2020-06-12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防振支架的涂装装置及防振支架的涂装方法 |
CN111266217B (zh) * | 2018-12-04 | 2021-06-04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防振支架的涂装装置及防振支架的涂装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71739B (zh) | 2020-04-03 |
US10421346B2 (en) | 2019-09-24 |
JP6456340B2 (ja) | 2019-01-23 |
JP2018080788A (ja) | 2018-05-24 |
US20180134137A1 (en) | 2018-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71739A (zh) | 防振装置 | |
CN108071726A (zh) | 防振装置 | |
CN108071738A (zh) | 防振装置 | |
US10415665B2 (en) | Fluid-filled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 |
US6719280B2 (en) | Vibration-isolating device | |
US7841912B2 (en) | Socket for an electrical plug and socket connection | |
WO2012161033A1 (ja) | ホールプラグ | |
JP2009115136A (ja) | 防振装置 | |
JP4317209B2 (ja) | 防振装置 | |
US7542221B2 (en) | Lens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same | |
JP5085442B2 (ja) | アッパーサポート | |
CN103703270B (zh) | 防振单元 | |
JP2010184626A (ja) | 防振装置および車両 | |
JP5108349B2 (ja)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JP3851514B2 (ja) |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パワーシリンダ | |
JP2008249032A (ja) | 防振装置 | |
JP5437116B2 (ja) | 防振装置 | |
JP7576645B2 (ja)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JP6042714B2 (ja) | 防振ユニット | |
JP4606300B2 (ja) | 防振装置 | |
JP2025052806A (ja)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KR100535574B1 (ko) | 차량용 로고 고정구조 | |
CN112922988A (zh) | 带托架的筒型防振装置 | |
JP2008241004A (ja) | 防振装置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 |
JP2008240819A (ja) | 液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Hyogo Applicant after: Tong Yiou Tire Co.,Ltd. Applicant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Address before: Hyogo Applicant before: TOYO TIRE & RUBBER Co.,Ltd. Applicant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