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68571A - 稳定器衬套 - Google Patents
稳定器衬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68571A CN108068571A CN201710827652.6A CN201710827652A CN108068571A CN 108068571 A CN108068571 A CN 108068571A CN 201710827652 A CN201710827652 A CN 201710827652A CN 108068571 A CN108068571 A CN 1080685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astic body
- stabilizer
- end portion
- reinforcing plate
- circumferent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1—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inserts or auxiliary extension or exterior elements, e.g. for rigidific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5—Stabiliser bars
- B60G21/0551—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14—Torsion springs consisting of bars or tubes
- F16F1/16—Attachments or mount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16F1/3732—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having an annular or the like shape, e.g. grommet-type resilient mountings
- F16F1/3735—Multi-part grommet-type resilient mount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2—Mounting of springs or dampers
- B60G2204/122—Mounting of torsion springs
- B60G2204/1222—Middle mounts of stabiliser on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1—Elastic mounts, e.g. bush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ring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稳定器衬套。解决方案:稳定器衬套中,内面与稳定器杆粘接的半圆筒状的一对弹性体以周向的两个端面彼此对接的方式配置于稳定器杆的外周。弹性体分别埋设有刚性比弹性体更高的加固板。在比弹性体的周向的端面更靠周向的内侧配置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有中间部。从第一端部到内面为止的弹性体的径向厚度和从第二端部到内面为止的弹性体的径向厚度比从中间部到内面为止的弹性体的径向厚度更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稳定器衬套,尤其涉及一种粘接于稳定器杆的稳定器衬套。
背景技术
稳定器是以对因车身的侧倾(rolling)而变得不均衡的主弹簧来抵消左右行程差的方式作用的辅助弹簧(扭杆弹簧)。稳定器衬套将两端结合于悬架的左右连杆的稳定器杆(扭杆)弹性支撑于车身。稳定器衬套具有一对弹性体和托架,其中,所述一对弹性体粘接于稳定器杆的外周,是半圆筒状且由橡胶制成;所述托架将一对弹性体固定于车身(专利文献1)。弹性体分别埋设有加固板。一对弹性体以使弹性体的周向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配置于稳定器杆的外周,并从径向的外侧施压,使弹性体的内面粘接于稳定器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0-585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以往的技术中,当粘接时,在弹性体的端面附近大面积存在从稳定器杆承受的压力的较低的部分,该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粘接强度变小。对于粘接强度较小的部分,稳定器杆由于输入给弹性体的反复载荷而容易剥落,存在欠缺耐久性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稳定器衬套。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中,由内面与稳定器杆粘接的半圆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一对弹性体,以周向的两个端面彼此对接的方式配置于稳定器杆的外周。弹性体分别埋设有刚性比弹性体高的加固板。在比弹性体的周向的端面更靠周向的内侧配置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有中间部。从第一端部到内面为止的弹性体的径向厚度和从第二端部到内面为止的弹性体的径向厚度比从中间部到内面为止的弹性体的径向厚度更薄。
(三)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的稳定器衬套,从加固板的第一端部到弹性体的内面为止的弹性体的径向厚度以及从加固板的第二端部到弹性体的内面为止的弹性体的径向厚度比从加固板的中间部到弹性体的内面为止的弹性体的径向厚度更薄。因此,粘接时因从径向的外侧施压而向稳定器杆挤压的弹性体能够减小加固板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附近从稳定器杆承受的压力与加固板的中间部的附近从稳定器杆承受的压力的差。其结果为,由于能够减小存在于弹性体的端面附近的压力较低部分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小粘接强度较小的部分的面积。因而,能够难以剥离粘接于稳定器杆的弹性体,能够提高稳定器衬套的耐久性。
根据第二方案的稳定器衬套,加固板形成为半圆筒状,并且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内面的曲率比中间部的内面的曲率更小。因此,在第一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通过板材的弯曲加工容易地形成加固板。
根据第三方案的稳定器衬套,形成为半圆筒状的加固板至少在位于弹性体的周向中央的部分形成有在径向上穿透的孔部。与没有孔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弹性体的周向中央的压力(粘接时从稳定器杆承受的压力),因此能够减小弹性体的周向的中央部分从稳定器杆承受的压力与弹性体的周向端面附近的部分从稳定器杆承受的压力的差。能够减小粘接时的弹性体的周向的压力不均,因此在第一方案或者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抑制弹性体的周向上的粘接强度的偏差。
根据第四方案的稳定器衬套,中间部的第一部连接于第一端部,第二部连接于第二端部。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在周向上空开间隔并除了弹性体的周向中央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与未以在周向上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弹性体的周向中央的压力(粘接时从稳定器杆承受的压力),因此能够减小弹性体的周向的中央部分从稳定器杆承受的压力与弹性体的周向端面附近的部分从稳定器杆承受的压力的差。能够减小粘接时的弹性体的周向的压力不均,因此在第一方案或者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抑制弹性体的周向上的粘接强度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的主视图。
图3A是加固板的俯视图,图3B是沿图3A的IIIb-IIIb线的加固板的剖视图。
图4A是稳定器衬套的压力分布的示意图,图4B是比较例的稳定器衬套的压力分布的示意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的主视图。
图6A是加固板的俯视图,图6B是沿图6A的VIb-VIb线的加固板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的主视图。
图8A是加固板的俯视图,图8B是沿图8A的VIIIb-VIIIb线的加固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70、90-稳定器衬套;11-稳定器杆;20-第一弹性体(弹性体);23-端面;24-内面;30-第二弹性体(弹性体);33-端面;34-内面;40、80、100-加固板;41-第一端部;42-第二端部;43、103-中间部;81-孔部;101-第一部;102-第二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稳定器衬套10具有包围稳定器杆11的外周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以及将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固定于车身(未图示)的托架50。
第一弹性体20是半圆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并连接有凸缘部22,该凸缘部22与轴向的端面21相连且外周缘向径向伸出。第二弹性体30是半圆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并连接有凸缘部32,该凸缘部32与轴向的端面31相连且外周缘向径向伸出。
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埋设有半圆筒状的加固板40。加固板40是刚性比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更高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金属制的板材。加固板40遍及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轴向的总长配置,端部在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端面21、31露出。
托架50配置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凸缘部22、32间的外周,是剖面为U状的金属制的部件。托架50利用从端部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固定部51而安装于车身(未图示)。托架50介由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而将稳定器杆11固定于车身。
图2是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主视图。第一弹性体20是半圆筒状的部件,形成有内面24,该内面24是以稳定器杆11(参照图1)的轴O为中心的圆弧的集合。第二弹性体30是将被车身(未图示)挤压的安装面35做成平面的大致U字状的部件,形成有内面34,该内面34是以稳定器杆11(参照图1)的轴O为中心的圆弧的集合。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以使各自的周向的端面23、33彼此对接的状态配置于稳定器杆11(参照图1)的外周。
参照图3,对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硫化接合的加固板40进行说明。图3A是加固板40的俯视图,图3B是沿图3A的IIIb-IIIb线的加固板40的剖视图。
如图3A和图3B所示,加固板40是半圆筒状的部件。加固板40具备:向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以及遍及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的轴向的总长并将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连接的半圆筒状的中间部43。加固板40通过板材的弯曲加工来形成第一端部41、第二端部42以及中间部43。
如图3B所示,加固板40的内面44在中间部43与假想曲面45一致,而在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所述内面44存在于比假想曲面45更靠径向的内侧,其中,所述假想曲面45是以稳定器杆11(参照图1)的轴O为中心的圆弧的集合。中间部43的内面44的曲率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面24、34的曲率相同。通过板材的弯曲加工,加固板40被制成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的内面44的曲率比中间部43的内面44的曲率更小。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
返回图2进行说明。加固板40以分别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端面23、33以及内面24、34空开间隔的方式埋入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部。加固板4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位于比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端面23、33更靠周向的内侧。
由于加固板4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的曲率比中间部43的曲率更小,因此能够使从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到内面24、34为止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径向厚度D1比从中间部43到内面24、34为止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径向厚度D2更薄。厚度D1、D2是与轴O垂直相交的直线被加固板40的内面44(参照图3B)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面24、34切取的线段的长度。
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例如通过如下方法而粘接于稳定器杆11。首先,使粘接剂(未图示)存在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面24、34与稳定器杆11的外周之间。接着,从径向外侧用夹紧件(未图示)包围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使内面24、34向稳定器杆11挤压并进行施压。利用高频加热经由稳定器杆11对粘接剂、第一弹性体20以及第二弹性体30进行加热,使粘接剂固化从而将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粘接到稳定器杆11上。
图4A是为了使粘接剂固化而将内面24、34向稳定器杆11挤压并进行施压时的稳定器衬套10的压力分布的示意图,图4B是在与图4A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施压时的比较例中的稳定器衬套60的压力分布的示意图。图4A和图4B是对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各自的半周的部分图示出使用了计算机而得到的模拟结果的图。
比较例中的稳定器衬套60的加固板61埋设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中。稳定器衬套60除了加固板61的形状与加固板40的形状不同以外,其他与稳定器衬套10相同。加固板61与加固板40的不同点在于,加固板61在遍及周向的总长上曲率设定为相同,而加固板4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的曲率与中间部43的曲率不同。
若将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面24、34向稳定器杆11挤压并进行施压,则内面24、34从稳定器杆11承受压力。在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面24、34上表示的曲线12、13、14是将相同压力的部分进行连结而得到的曲线。压力按照曲线14、曲线13、曲线12的顺序升高。曲线14之外的部分是压力比被曲线14包围的部分更低的部分。
由图4B可知,关于粘接时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从稳定器杆11承受的压力,周向的中央的压力最高,随着接近端面23、33而压力变小。这是由于在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端面23、33附近不存在加固板61。其结果为,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端面23、33附近的粘接强度比周向的中央附近的粘接强度更小。由此,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稳定器杆11输入给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反复载荷致使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端面23、33附近容易剥落。
与此相对,稳定器衬套10与比较例的稳定器衬套60相比,能够使曲线13、14接近端面23、33,能够减少压力比曲线14的部分更低的部分(曲线14之外的部分)的面积。这是因为使从加固板40的第一端部41(参照图2)到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面24、34为止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径向厚度D1、和从加固板40的第二端部42到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面24、34为止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径向厚度D1比从加固板40的中间部43到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面24、34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径向厚度D2更薄。
其结果为,能够减小粘接时加固板4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附近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从稳定器杆11(参照图1)承受的压力与加固板40的中间部43附近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从稳定器杆11承受的压力的差。其结果为,能够减小存在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端面23、33附近的压力较小的部分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小粘接强度较小的部分的面积。由此,即使从稳定器杆11向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输入反复载荷,也能够使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端面23、33附近难以剥落。从而能够提高稳定器衬套10的耐久性。
此外,由于加固板40遍及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轴向的总长进行硫化接合,因此能够遍及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轴向的总长确保内面24、34的压力。其结果为,能够遍及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轴向的总长确保粘接强度。
下面参照图5和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以下说明。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70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主视图,图6A是加固板80的俯视图,图6B是沿图6A的VIb-VIb线的加固板80的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同样地,使用托架50(参照图1)固定于车身(未图示)。
如图5所示,稳定器衬套70以使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端面23、33彼此对接的状态配置于稳定器杆11(参照图1)的外周。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埋入有加固板80。加固板80是硫化接合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金属制的板材。
如图6A和图6B所示,加固板80在对第一端部41与第二端部42进行连接的半圆筒状的中间部43的周向的中央位置形成有向径向穿透的孔部81。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81形成为轴向长度比周向长度更长的矩形状,并贯通中间部43的轴向的中央。
返回图5进行说明。加固板80位于比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面24、34更靠径向的外侧,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位于比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端面23、33更靠周向的内侧。从加固板8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到内面24、34为止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径向厚度D1比从中间部43到内面24、34为止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径向厚度D2更薄。
其结果为,能够减小粘接时加固板8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附近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从稳定器杆11(参照图1)承受的压力与加固板80的中间部43附近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从稳定器杆11承受的压力的差。
而且,通过形成于中间部43的孔部81,能够减小粘接时所承受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中央(被图4A所示的曲线12包围的部分)的压力。由此,能够减小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中央部分从稳定器杆11(参照图1)承受的压力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端面23、33附近的部分从稳定器杆11承受的压力的差。其结果为,能够减小粘接时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压力不均。由此,能够减小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粘接强度的周向不均。
当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粘接强度的不均较大时,存在由于来自稳定器杆11的反复载荷的输入而导致粘接强度较小的部分容易剥落的问题。根据稳定器衬套70,通过在加固板80上设置孔部81而能够解决该问题,除了发挥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用效果,还能够抑制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上的粘接强度的偏差。
下面参照图7和图8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加固板80上形成有孔部8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加固板100分割成两个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以下说明。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90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主视图,图8A是加固板100的俯视图,图8B是沿图8A的VIIIb-VIIIb线的加固板100的剖视图。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同样地,使用托架50(参照图1)固定于车身(未图示)。
如图7所示,稳定器衬套90以使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端面23、33彼此对接的状态配置于稳定器杆11(参照图1)的外周。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埋入有加固板100。加固板100是硫化接合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金属制板材。
如图8A和图8B所示,加固板100具有与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连接的中间部103。中间部103具有第一部101和第二部102,其中,所述第一部101遍及第一端部41的轴向的总长与第一端部41连接,所述第二部102遍及第二端部42的轴向的总长与第二端部42连接。第一部101和第二部102被分开,分别具有呈凹状弯曲的内面104、105。
返回图7进行说明。加固板100的第一部101和第二部102以除了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中央的位置而在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上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第一部101和第二部102以遍及轴向的总长空开相同的间隔的方式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硫化接合。
加固板100位于比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内面24、34更靠径向的外侧,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位于比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端面23、33更靠周向的内侧。从加固板10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到内面24、34为止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径向厚度D1比从第一部101和第二部102的内面104、105(参照图8B)到内面24、34为止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径向厚度D2更薄。
其结果为,能够减小粘接时加固板10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附近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从稳定器杆11(参照图1)承受的压力与加固板100的第一部101和第二部102附近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从稳定器杆11承受的压力的差。
而且,利用第一部101与第二部102的周向的间隙,能够减小粘接时所承受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中央(被图4A所示的曲线12包围的部分)的压力。由此,能够减小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中央部分从稳定器杆11(参照图1)承受的压力与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端面23、33附近的部分从稳定器杆11承受的压力的差。其结果为,能够减小粘接时的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压力的不均,能够减小粘接强度的周向不均。根据稳定器衬套90,通过相互空开间隔设置第一部101和第二部102,除了发挥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用效果,还能够抑制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上的粘接强度的偏差。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制,能够容易地推测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可以适当设定形成于加固板80的孔部81的形状、大小等。除了孔部81之外,为了调整粘接时的压力,可以根据需要在任意的位置设置孔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剖面为U状的托架50将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固定于车身(未图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当然能够使用如下周知的托架,该周知的托架具有分别设置了供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外周相嵌的凹部的一对部件。该托架以在用一对部件夹持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状态下固定于车身。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加固板40、80、100是金属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当然可以采用合成树脂制的加固板40、80、100。这是由于只要加固板40、80、100的刚性比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刚性高,就能够提高粘接时的压力。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加固板40、80、100的轴向端面在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轴向的端面21、31露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当然可以以使加固板40、80、100不在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轴向的端面21、31露出的方式将加固板40、80、100埋入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轴向的端面21、31的内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改变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时的曲率而设置加固板40、80、10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当然可以通过使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的板厚比中间部43、103的板厚更厚,使厚度D1比厚度D2更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提高第一弹性体20和第二弹性体30的周向的端面23、33附近的内面24、34的压力。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加固板80的中间部43设置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轴向中央的孔部8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当然可以在加固板80的中间部43中,设置从轴向的端缘的中央朝向轴向的中央的切口,并将该切口作为孔部。因为由切口构成的孔部也与由贯通孔构成的孔部81同样地向径向穿透,因此能够降低加固板80(中间部43)产生的压力。能够适当设定切口构成的孔部的轴向长度和周向宽度、数量等。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加固板100分割成两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为了调整粘接时的压力,可以根据需要将加固板100分割成三个以上。
Claims (4)
1.一种稳定器衬套,具有:
一对弹性体,其由内面与稳定器杆粘接的半圆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且以周向的两个端面彼此对接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稳定器杆的外周;以及
加固板,其分别埋设于所述弹性体,并且刚性比所述弹性体更高,
所述稳定器衬套的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板具有:比所述弹性体的周向的所述端面更靠周向的内侧配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及
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连接的中间部,
从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内面为止的所述弹性体的径向厚度和从所述第二端部到所述内面为止的所述弹性体的径向厚度比从所述中间部到所述内面为止的所述弹性体的径向厚度更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板形成为半圆筒状,并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内面的曲率比所述中间部的内面的曲率更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板形成为半圆筒状,并且至少在位于所述弹性体的周向中央的部分形成有在径向上穿透的孔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的第一部以及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的第二部,
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以在周向上空开间隔并除了所述弹性体的周向中央位置的方式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22148A JP2018079752A (ja) | 2016-11-15 | 2016-11-15 |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
JP2016-222148 | 2016-11-1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68571A true CN108068571A (zh) | 2018-05-25 |
Family
ID=62108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827652.6A Pending CN108068571A (zh) | 2016-11-15 | 2017-09-14 | 稳定器衬套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135715A1 (zh) |
JP (1) | JP2018079752A (zh) |
CN (1) | CN108068571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95572B2 (ja) * | 2018-11-28 | 2022-07-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スタビライザー装置及びスタビライザー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7146677B2 (ja) * | 2019-03-19 | 2022-10-04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筒型防振装置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70257A (ja) * | 2004-12-13 | 2006-06-29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防振装置及びその取付方法 |
JP2007261538A (ja) * | 2006-03-29 | 2007-10-11 | Tokai Rubber Ind Ltd |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
CN201363382Y (zh) * | 2009-01-07 | 2009-12-16 | 书元机械企业(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防震衬套 |
JP2010058564A (ja) * | 2008-09-01 | 2010-03-18 |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 スタビライザ支持装置 |
CN102470721A (zh) * | 2010-01-29 | 2012-05-23 |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稳定器衬套 |
JP2014214836A (ja) * | 2013-04-26 | 2014-11-17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
CN104755287A (zh) * | 2012-10-26 | 2015-07-01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稳定器用衬套、粘接用工具及粘接方法 |
CN205468391U (zh) * | 2016-03-28 | 2016-08-17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衬套结构 |
CN106042818A (zh) * | 2015-04-16 | 2016-10-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托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746357C1 (de) * | 1997-10-21 | 1999-05-12 | Vorwerk & Sohn | Gummi/Metall-Lager zur Anlenkung eines Stabilisators an einem Kraftfahrzeugaufbau |
US6286821B1 (en) * | 2000-05-30 | 2001-09-1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Extruded stabilizer bar pivot bushing having plastic shear plate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US6845994B2 (en) * | 2002-10-16 | 2005-01-25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Gripped bushing system with alternating radial stiffness |
JP2004257540A (ja) * | 2003-02-27 | 2004-09-16 | Tokai Rubber Ind Ltd |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
JP2004263782A (ja) * | 2003-02-28 | 2004-09-24 | Tokai Rubber Ind Ltd | 防振ブッシュ |
JP2005195057A (ja) * | 2004-01-05 | 2005-07-21 | Bridgestone Corp | 防振装置 |
JP2006189060A (ja) * | 2004-12-28 | 2006-07-2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防振ブッシュ |
JP5184287B2 (ja) * | 2008-10-01 | 2013-04-17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防振ブッシュ |
CN104185561B (zh) * | 2012-02-15 | 2017-06-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衬套 |
JP2013166480A (ja) * | 2012-02-15 | 2013-08-29 | Honda Motor Co Ltd | ブッシュ |
KR101501510B1 (ko) * | 2014-01-21 | 2015-03-12 | 주식회사 세명기업 | 스태빌라이저 토션 바 고정용 부싱 |
-
2016
- 2016-11-15 JP JP2016222148A patent/JP2018079752A/ja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9-14 CN CN201710827652.6A patent/CN108068571A/zh active Pending
- 2017-10-03 US US15/723,603 patent/US2018013571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70257A (ja) * | 2004-12-13 | 2006-06-29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防振装置及びその取付方法 |
JP2007261538A (ja) * | 2006-03-29 | 2007-10-11 | Tokai Rubber Ind Ltd |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
JP2010058564A (ja) * | 2008-09-01 | 2010-03-18 |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 スタビライザ支持装置 |
CN201363382Y (zh) * | 2009-01-07 | 2009-12-16 | 书元机械企业(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防震衬套 |
CN102470721A (zh) * | 2010-01-29 | 2012-05-23 |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稳定器衬套 |
CN104755287A (zh) * | 2012-10-26 | 2015-07-01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稳定器用衬套、粘接用工具及粘接方法 |
JP2014214836A (ja) * | 2013-04-26 | 2014-11-17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
CN106042818A (zh) * | 2015-04-16 | 2016-10-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托架 |
CN205468391U (zh) * | 2016-03-28 | 2016-08-17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衬套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135715A1 (en) | 2018-05-17 |
JP2018079752A (ja) | 2018-05-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90471B (zh) | 车辆用稳定器装置 | |
CN108068571A (zh) | 稳定器衬套 | |
RU2014135200A (ru) | Рычаг подвески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JP6148897B2 (ja) |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 |
US20180154722A1 (en) | Leaf spring holder for the mounting of a leaf spring onto an axle body of a vehicle | |
JP6580704B2 (ja) | 軸受要素及び車両のスタビライザ製造方法 | |
US9505285B2 (en) | Anti-vibration device | |
JP6395501B2 (ja) | インシュレータ | |
CN104903614B (zh) | 防振连结杆 | |
JP6340284B2 (ja) | インシュレータ | |
KR102692487B1 (ko) | Nvh 성능 개선을 위한 서브프레임 마운팅 부시 구조 | |
JP4171095B2 (ja) | ゴムブッシュの外筒の絞り方法 | |
US20120068429A1 (en) | Stabilizer, and method of making a stabilizer | |
CN107131240B (zh) | 粘接式的稳定器衬套 | |
US20170015353A1 (en) | Steering shaft for a motor vehicle | |
JP2010058564A (ja) | スタビライザ支持装置 | |
JP7148456B2 (ja) | 接合部材の製造方法 | |
JP2002321516A (ja) |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及びその成形方法 | |
JP2006264435A (ja) |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の製造方法 | |
JP2007182941A (ja) | すぐりブッシュ | |
CN107076240B (zh) | 具有减少撕裂的轮廓边缘的弹性体 | |
JP2006008082A (ja) | ゴムブッシュ付きスタビライザーバーの製造方法 | |
JP2019113153A (ja) | 接着用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と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付スタビライザバー、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付スタビライザバーの製造方法 | |
KR200435109Y1 (ko) | 듀얼플레이트 체크밸브의 시트 결합구조 | |
KR20200036439A (ko) | 서스펜션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