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54537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54537B CN108054537B CN201810007539.8A CN201810007539A CN108054537B CN 108054537 B CN108054537 B CN 108054537B CN 201810007539 A CN201810007539 A CN 201810007539A CN 108054537 B CN108054537 B CN 10805453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nnector
- contact point
- insulator member
- down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体尺寸可缩小的连接器,其可与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呈板状或片状的物体连接。上表面形成有上信号线。下表面形成有下信号线。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绝缘体构件和壳体。第一端子具有上颌部和下颌部。上颌部设有上接触点。下颌部设有下接收部。第二端子设有下接触点和按压部。当物体被连接于连接器时,绝缘体构件被夹在按压部与下接收部之间来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彼此绝缘。当物体被连接于连接器时,上颌部将上接触点压靠到上信号线上,以使得下信号线向下按压下接触点,同时按压部将绝缘体构件压靠在下接收部上。
Description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1510477306.0、申请日为2015年8月6日、发明名称为“连接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例如柔性印刷电路(FPC)或柔性扁平电缆(FFC)的板状或片状物体相连的连接器,尤指一种与自身两个表面形成有信号端子的物体相连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参考图24,JP-A2004-206987(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上述类型的连接器900。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900包括第一端子910、第二端子920、壳体930和执行器940。各第一端子910由导体制成。各第二端子920由导体制成。壳体930由绝缘体制成。执行器940由绝缘体制成。在执行器940打开的状态下,物体950被插入到连接器900内。此后,当执行器940如图24所示闭合时,第一端子910变形来使第一端子910与第二端子920之间夹持住物体950。相应地,第一端子910和第二端子920之间通过形成在物体950的两个表面上的信号线相连接。然而,连接器900的整体尺寸较大,在使用中会带来诸多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自身两个表面上形成有信号端子的物体相连的连接器,且该连接器具有缩小的尺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可与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呈板状或片状的物体连接。上表面形成有上信号线。下表面形成有下信号线。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绝缘体构件和壳体。第一端子由壳体保持。第一端子具有上颌部和下颌部。在上下方向上,下颌部位于上颌部下方。上颌部设有上接触点,以使得上接触点至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下颌部设有下接收部。第二端子不同于第一端子且与第一端子分离。第二端子由壳体保持。第二端子设有下接触点和按压部。按压部设置在下接触点下方。当物体被连接于连接器时,绝缘体构件被夹在按压部与下接收部之间来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彼此绝缘。当物体被连接于连接器时,上颌部将上接触点压靠到上信号线上,以使得下信号线向下按压下接触点,同时按压部将绝缘体构件压靠在下接收部上。下接收部设于下颌部上,以使至少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
本发明的优点是:
第一端子的上颌部的上接触点将物体向下按压,同时通过第二端子的下接触点和绝缘体构件,被压制的物体被压在第一端子的下颌部的下接收部上。因此,第一端子的上颌部与下颌部之间可获得力平衡,从而壳体上可不施加不必要的负荷。因此,壳体可以具有缩小的尺寸,从而可减小连接器的整体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包括在所示出的连接器内的执行器处于打开状态。
图2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A-A向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立体图,执行器处于关闭状态。
图4是图3所示连接器的B-B向截面图。
图5是图1所示连接器所包括的第一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连接器所包括的第二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图2所示连接器所包括的壳体的截面图。
图8是图1所示连接器所包括的绝缘体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图1所示连接器所包括的执行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执行器的C-C向截面图。
图11是与图3所示连接器相连的物体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物体的D-D向截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包括在所示出的连接器中的执行器处于打开状态。
图14是图13所示连接器的E-E向截面图。
图15是图13所示连接器的立体图,执行器处于关闭状态。
图16是图15所示连接器的F-F向截面图。
图17是图13所示连接器所包括的绝缘体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包括在所示出的连接器中的执行器处于打开状态。
图19是图18所示连接器的G-G向截面图。
图20是图18所示连接器的立体图,执行器处于关闭状态。
图21是图20所示连接器的H-H向截面图。
图22是图19所示连接器所包括的壳体的截面图。
图23是图18所示连接器所包括的绝缘体构件的立体图。
图24是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立体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安装并固定在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上。另外,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可与板状或片状的物体700连接。如图11和图12所示,物体700在上下方向或Z方向上具有上表面710和下表面730。上表面710形成有多个上信号线720,且下表面730形成有多个下信号线740。多个上信号线720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步距方向或Y方向上,在上表面710上排列。类似地,多个下信号线740在步距方向上在下表面730上排列。
从图1-图4来理解,连接器10包括多个第一端子100、多个第二端子300、绝缘体构件400、壳体500和执行器600。各第一端子100由导体制成。各第二端子300由导体制成。壳体500由绝缘体制成。执行器600由绝缘体制成。各第一端子100彼此不同且相互分离。类似地,各第二端子300彼此不同且相互分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00的数量等于第二端子300的数量,且各第一端子100与各第二端子300相对应。
如图7所示,壳体500形成有接收部510、执行器容纳部520、多个端子容纳部530和安装部540。壳体500在垂直于上下方向和步距方向的前后方向或X方向上,具有前端502和后端504。接收部510在前端502开口。执行器容纳部520被定位成朝向后端504,并朝后面或沿+X方向,且朝上面或沿+Z方向开口。各端子容纳部530分别对应各第一端子100。各端子容纳部530在接收部510与执行器容纳部520之间连接。安装部540为接收部510底面上的后部区域或正X侧区域。虽然安装部540形成有分别形成部分端子容纳部530的沟渠,但安装部540基本上具有一个平行于XY平面的平面,或者由前后方向和步距方向所限定的平面。
如图5,各第一端子100具有第一保持部110、第一固定部120和第一端子主体部200。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保持部110是由壳体500保持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一保持部110被定位在连接器10的后端或正X侧端的附近。当连接器10被安装并固定在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上时,各第一固定部120被固定在电路板上。本实施例的各第一固定部120位于连接器10的后端附近。
如图5,第一端子10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200具有上颌部210、下颌部230、耦合部250和被操作部260。耦合部250将上颌部210与下颌部230耦合起来。上颌部210从耦合部250向前延伸或沿负X方向延伸。上颌部210设有上接触点220。上接触点220向下突出或沿负Z方向突出。由于上颌部210与耦合部250可弹性形变,因而上接触点220至少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下颌部230从耦合部250向前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颌部210的下面。下颌部230设有下接收部240。本实施例的下接收部240具有垂直于上下方向的矩形形状的平面。下接收部240在前后方向上与上接触点220重叠。换句话说,在前后方向上,上接触点220的位置在由下接收部240所占据的区域内。具体地,当单独看第一端子100时,或当第一端子100处于还没有结合到连接器10的状态时,上接触点220在上下方向上面向下接收部240。被操作部260与耦合部250一起形成有C型形状的结构。如后所述,被操作部260是由执行器600操作的部分。
如图2、图4所示,各第一保持部110由壳体500保持,以使得各第一端子100被装入壳体500中。详细地说,从图3来理解,第一端子100在步距方向排列。如图2所示,各第一端子100部分地容纳于相对应的端子容纳部530中,以使得各上接触点220在接收部510内突出。此外,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各被操作部260部分地容纳在执行器容纳部520内。
从图2、图5和图6可以明显看出,各第二端子300不同于第一端子100且与相对应的第一端子100分离。如图6所示,各第二端子300具有第二保持部310、第二固定部320、支撑部330和被支撑部340。从图1、图2、图6和图7来理解,第二保持部310为部分被壳体500保持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保持部310位于连接器10的前端或负X侧端部的附近。当连接器10被安装并固定在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上时,各第二固定部320被固定在电路板上。本实施例的各第二固定部320位于连接器10的前端附近。如图6所示,支撑部330支撑被支撑部340。由于支撑部330可弹性变形,所以被支撑部340可至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被支撑部340设有下接触点350和按压部360。从图2和图6来理解,下接触点350朝上,同时按压部360朝下。从上述在上下方向上被支撑部340的可移动性来理解,本实施例的下接触点350和按压部360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如图2、图4所示,各第二端子300由壳体500保持。详细地说,如图1,第二端子300在步距方向上排列。从图2和图4来理解,每一个第一端子100与相对应的一个第二端子300在步距方向上位于彼此相同的位置。此外,从图2来理解,各下接触点350在接收部510内突出。
从图7-图9来理解,本实施例的绝缘体构件400不同于执行器600和壳体500,并与执行器600和壳体500中的每一个相分离。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连接器10可被修改,以使得壳体500的一部分或执行器600的一部分是绝缘体构件,条件是稍后描述的相似动作可以在修改的连接器10中实现。
如图8,绝缘体构件400具有多个绝缘部410和耦合部420。耦合部420将两个绝缘部410彼此耦合。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绝缘体构件400由具有多个绝缘部410的单个构件形成。从图2和图8来理解,各绝缘部410分别对应于各第二端子300。换言之,绝缘部410的数量等于第二端子300的数量。绝缘体构件400的耦合部420被部分地安装在壳体500的安装部540上,同时各绝缘部410在第一端子100的下接收部240上排列。同时,绝缘体构件400可被粘接并固定在壳体500的安装部540或第一端子100的下接收部240上。在这种状态下,当第二端子300被装入壳体500内时,绝缘体构件400的各绝缘部410被夹在相应第二端子300的按压部360与相应第一端子100的下接收部240之间。因此,各第一端子100与相应的第二端子300相绝缘。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接触点220、下接触点350、按压部360、绝缘部410和下接收部240分别定位在假设的直线上,与上下方向平行。换句话说,上接触点220、下接触点350、按压部360、绝缘部410和下接收部240分别直线排列,沿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9,执行器600形成有多个通道610。如图2所示,各通道610分别对应于各第一端子100。如图10所示,各动作凸轮620分别设置在通道610内。如图2和图4所示,执行器600被连接于第一端子100,以使得执行器600被部分地容纳在执行器容纳部520中,同时各动作凸轮620被定位于相应的被操作部260之间。执行器600的前述连接能够使执行器600在图2所示的打开状态与图4所示的关闭状态之间转动。
从图2来理解,当执行器600在打开状态时,各动作凸轮620对相应的被操作部260不施加任何力。此时,在上下方向上,上接触点220与下接触点350之间的距离尺寸大于图4所示物体700的厚度尺寸。因此,当执行器600处于打开状态时,物体700可被插入接收部510而不向其施加任何力。
另一方面,从图4来理解,当执行器600处于关闭状态时,各动作凸轮620推动相对应的被操作部260,使其之间间隙变宽。因此,当执行器600处于关闭状态时,相应的上接触点220向下移动。详细地说,当物体700与连接器10连接时,上颌部210将上接触点220压靠在物体700的上信号线720上。此时,下信号线740向下按压下接触点350,同时按压部360按压绝缘体构件400的绝缘部410,使其抵靠在下接收部240上。具体地说,当物体700连接于连接器10时,绝缘体构件400的绝缘部410和被支撑部340被夹在物体700的下表面730与下接收部240之间。由于从上颌部210施加的每个力如上所述被下颌部230接收,因此,当物体700连接于连接器10时,不需要对壳体500施加不必要的负荷。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00可被缩小尺寸,以便连接器10的总体尺寸可以减小。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当物体700连接于连接器10时,物体700在上下方向上被夹在上接触点220与下接触点350之间。因此,连接器10不必设有用于支撑物体700的支撑装置。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连接器10在被插入的物体700的上侧或下侧上可以额外设有用于支撑物体700的支撑部或构件,以使物体700由支撑部或构件、上接触点220和下接触点350来支撑。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13至图17,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A除了绝缘体构件400A外,具有与图1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相同的结构。因此,图13至图17所示的连接器10A中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组件相同的组件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从图13-图17来理解,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A包括第一端子100、第二端子300、绝缘体构件400A、壳体500和执行器600。第一端子100、第二端子300、壳体500和执行器600具有与前述第一实施例连接器10相同的结构。因此,其详细说明省略。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绝缘体构件400A仅由多个绝缘部410A组成。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绝缘部410A彼此不同且分离。另外,本实施例的绝缘部410A彼此不相互耦合。如图14所示,各绝缘部410A分别对应于各第二端子300提供。
具体而言,如图14和图16所示,绝缘体构件400A的各绝缘部410A通过粘合剂分别临时地固定在下接收部240上且而后在上下方向上分别夹在第一端子100的下颌部230的下接收部240与第二端子300的被支撑部340的按压部360之间。各绝缘部410A可以临时固定在相应的按压部360上,以替代固定在相应的下接收部240上。
如图16所示,当连接器10A的执行器600置于关闭状态时,上颌部210的上接触点220朝向物体700的上表面710按压。由于从上颌部210施加的每个力通过相应的第二端子300和绝缘体构件400A,由下颌部230的下接收部240接收,因此,当物体700连接于连接器10A时,不需要的负荷不必施加到壳体500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00可以缩小尺寸,因此连接器10A的总体尺寸可以减小。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18至图23,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10B具有与图1所示前述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相同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绝缘体构件400B和壳体500B。因此,图18至图23所示的连接器10B中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组件相同的组件使用与第一实施例连接器10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从图18-图23来理解,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B包括第一端子100、第二端子300、绝缘体构件400B、壳体500B和执行器600。第一端子100、第二端子300和执行器600具有与前述第一实施例连接器10相同的结构。因此,其详细说明省略。
如图22所示,壳体500B形成有接收部510、执行器容纳部520、多个端子容纳部530和安装部540B。接收部510、执行器容纳部520、端子容纳部530与图7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壳体500内的相应部分基本相同。安装部540B是接收部510底表面的前部区域或负X侧区域。各安装部540B形成有分别形成部分端子容纳部530的沟渠,同时安装部540B基本上具有与XY平面平行的平面,或者与前后方向和步距方向所限定的平面。特别地,从图19和图21来理解,本实施例的安装部540B在上下方向上定位在与各下接收部240几乎相同的位置。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的绝缘体构件400B具有细长的板状形状。绝缘体构件400B包括多个绝缘部410B和多个耦合部420B。具体地说,绝缘体构件400B由具有多个绝缘部410B的单个构件形成。如图21所示,各绝缘部410B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各第二端子300。另外,绝缘部410B在步距方向上彼此远离。各耦合部420B耦合在步距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绝缘部410B。
如图18、图19和图21所示,绝缘体构件400B被安装在安装部540B上。如图19和图21所示,绝缘体构件400B的各绝缘部410B在上下方向上分别夹在第一端子100的下颌部230的下接收部240与第二端子300的被支撑部340的按压部360之间。
如图21,当连接器10B的执行器600处于关闭状态时,上颌部210的上接触点220朝物体700的上表面710按压。由于从上颌部210施加的每个力通过相应的第二端子300和绝缘体构件400B分别由下颌部230的下接收部240接收,因此当物体700连接于连接器10B时,不需要的负荷不必被施加到壳体500B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00B的尺寸可以缩小,从而连接器10B的整体尺寸可以减小。
虽然本发明已经描述了多个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可有多种修改。
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0、10A和10B包括执行器600。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连接器10、10A、10B可以不包括执行器600,从而需要一个插入力来将物体700插入连接器10、10A、10B。
在上述实施例中,绝缘体构件400、400A、400B的各绝缘部410、410A、410B被夹在相应的第二端子300的按压部360与相应的第一端子100的下接收部240之间,并且使相应的第二端子300的按压部360与相应的第一端子100的下接收部240之间彼此绝缘。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当物体700连接于连接器10、10A、10B时,如果绝缘体构件400、400A、400B的各绝缘部410、410A、410B被夹在相应的第二端子300的按压部360与相应的第一端子100的下接收部240之间,在物体700连接到连接器10、10A、10B之前,第二端子300的按压部360、第一端子100的下接收部24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为远离绝缘体构件400、400A、400B的相应绝缘部410、410A、410B。
尽管壳体500、500B的一部分被定位成刚好在上述实施例的下接收部240下方,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壳体500、500B可以形成有刚好定位在下接收部240下方的空腔。此外,各空腔可允许相应的下接收部240通过下颌部230或耦合部250的弹性变形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本申请是基于2014年10月3日之前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4-204417提出的,并且其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发明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可与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呈板状或片状的物体连接,上表面形成有上信号线,下表面形成有下信号线,其特征在于:
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绝缘体构件和壳体;
第一端子由壳体保持;
第一端子具有上颌部和下颌部;
在上下方向上,下颌部位于上颌部下方;
上颌部设有上接触点,以使得上接触点至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下颌部设有下接收部;
第二端子不同于第一端子且与第一端子分离;
第二端子由壳体保持;
第二端子设有下接触点和按压部;
按压部设置在下接触点下方;
当物体被连接于连接器时,绝缘体构件被夹在按压部与下接收部之间来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彼此绝缘;
当物体被连接于连接器时,上颌部将上接触点压靠到上信号线上,以使得下信号线向下按压下接触点,同时按压部将绝缘体构件压靠在下接收部上;以及
下接收部设于下颌部上,以使下接收部至少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支撑部和被支撑部;
被支撑部由支撑部支撑,以使被支撑部至少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可移动;
所述下接触点和所述按压部设于被支撑部上;并且
当所述物体被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时,被支撑部和所述绝缘体构件被夹在所述物体与所述下接收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物体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时,所述物体在所述上下方向上被夹在所述上接触点与所述下接触点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接触点、所述下接触点、所述按压部、所述绝缘体构件和所述下接收部被设置在平行于所述上下方向的一条假设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端子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彼此不同并相互分离;
所述第二端子彼此不同并相互分离;
各所述第一端子分别对应于各所述第二端子;
所述壳体保持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以使得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端子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步距方向上排列,而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端子在步距方向上排列;且
一个所述第一端子与对应该一个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二端子在步距方向上位于彼此相同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构件包括彼此不同且相互分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绝缘部;且
各绝缘部分别与各所述第二端子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构件由具有多个绝缘部的单个构件形成;且
各绝缘部分别与各所述第二端子相对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04417 | 2014-10-03 | ||
JP2014204417A JP6293634B2 (ja) | 2014-10-03 | 2014-10-03 | コネクタ |
CN201510477306.0A CN105490048B (zh) | 2014-10-03 | 2015-08-06 | 连接器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77306.0A Division CN105490048B (zh) | 2014-10-03 | 2015-08-06 | 连接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54537A CN108054537A (zh) | 2018-05-18 |
CN108054537B true CN108054537B (zh) | 2019-09-27 |
Family
ID=5563347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77306.0A Active CN105490048B (zh) | 2014-10-03 | 2015-08-06 | 连接器 |
CN201810007539.8A Active CN108054537B (zh) | 2014-10-03 | 2015-08-06 | 连接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77306.0A Active CN105490048B (zh) | 2014-10-03 | 2015-08-06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91383B2 (zh) |
JP (1) | JP6293634B2 (zh) |
CN (2) | CN10549004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70387B2 (ja) * | 2015-09-18 | 2019-09-04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10594175B2 (en) | 2017-02-28 | 2020-03-17 |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machine lamination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39901A (ja) * | 1998-05-29 | 1999-12-10 | Molex Inc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CN201323266Y (zh) * | 2008-10-16 | 2009-10-0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2427179A (zh) * | 2010-08-18 | 2012-04-25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US8579654B2 (en) * | 2011-09-26 | 2013-11-12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9152B2 (ja) * | 1991-06-18 | 1994-02-02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水平基板接続用カードエッヂ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法 |
JPH07326439A (ja) * | 1994-05-31 | 1995-12-12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プリント基板への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取付構造及び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3104600B2 (ja) * | 1995-12-19 | 2000-10-3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TW424968U (en) * | 1999-11-25 | 2001-03-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 connector |
JP2002190360A (ja) * | 2000-12-20 | 2002-07-05 | Smk Corp |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
JP2004206987A (ja) | 2002-12-25 | 2004-07-22 | D D K Ltd | コネクタ |
TW576563U (en) * | 2003-01-28 | 2004-02-11 | Top Yang Technology Entpr Co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2006140013A (ja) * | 2004-11-11 | 2006-06-01 | Jst Mfg Co Ltd | コネクタ |
TWM302146U (en) * | 2006-04-24 | 2006-12-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4818833B2 (ja) * | 2006-06-30 | 2011-11-16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平形柔軟ケーブルのハーネス |
JP4526040B2 (ja) * | 2007-08-03 | 2010-08-18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CN101141029A (zh) * | 2007-09-06 | 2008-03-12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插槽连接器和将导电端子插入连接器绝缘本体的方法 |
CN101527399A (zh) * | 2008-03-04 | 2009-09-09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CN201285832Y (zh) * | 2008-08-27 | 2009-08-0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4847569B2 (ja) | 2009-10-01 | 2011-12-2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908606B2 (ja) | 2010-03-18 | 2012-04-04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KR101058699B1 (ko) * | 2010-05-03 | 2011-08-22 |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 플랫 케이블 접속용 커넥터 |
WO2012089347A1 (de) * | 2010-12-31 | 2012-07-05 |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 Smart card connector mit kontaktwippe |
JP5826568B2 (ja) | 2011-09-02 | 2015-12-02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645312B2 (ja) | 2012-03-01 | 2014-12-24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14
- 2014-10-03 JP JP2014204417A patent/JP6293634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7-31 US US14/815,214 patent/US9391383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8-06 CN CN201510477306.0A patent/CN105490048B/zh active Active
- 2015-08-06 CN CN201810007539.8A patent/CN10805453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39901A (ja) * | 1998-05-29 | 1999-12-10 | Molex Inc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CN201323266Y (zh) * | 2008-10-16 | 2009-10-0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2427179A (zh) * | 2010-08-18 | 2012-04-25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US8579654B2 (en) * | 2011-09-26 | 2013-11-12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93634B2 (ja) | 2018-03-14 |
CN108054537A (zh) | 2018-05-18 |
CN105490048A (zh) | 2016-04-13 |
JP2016076321A (ja) | 2016-05-12 |
CN105490048B (zh) | 2018-04-06 |
US20160099513A1 (en) | 2016-04-07 |
US9391383B2 (en) | 2016-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85220B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100359764C (zh) | 能减少其上安装有连接器之装置厚度的连接器 | |
JP2011134713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3001033B (zh) | 无外壳连接器 | |
US9166309B1 (en) | Bus bar with connector shroud | |
CN104183953B (zh) | 电连接器 | |
US8506321B2 (en) | Connector | |
CN102427179A (zh) | 连接器 | |
TWI596836B (zh) | 用於直接電接觸一電路板的插接連接手段(二) | |
TWI252609B (en) | Flexible board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circuit board and flexible board | |
JP5168393B2 (ja) | 基板用端子及び基板用コネクタ | |
CN108054537B (zh) | 连接器 | |
CN107086383A (zh) | 连接器组件、电源组件和终端设备 | |
CN106549241B (zh) | 连接器 | |
CN102971917B (zh) | 电连接器 | |
JP3102357U (ja) | 取外板を有した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08091115A (ja) | コネクタ接続構造およびコネクタ接続構造の製造方法 | |
CN107978914B (zh) | 线缆固定结构 | |
CN110112612A (zh) | 一种连接器及一种电子设备 | |
CN108429029A (zh) | 连接器、插座以及连接系统 | |
JP2019185875A (ja) | 端子押し付け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装置 | |
CN202503129U (zh) | 通讯连接器 | |
KR101002932B1 (ko) | 전기 커넥터 | |
JP2010073353A (ja) | インタフェースコネクタ及びプラグ | |
KR20160101322A (ko) | 무접촉단자형 fpcb 커넥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