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35263A - 色带盒 - Google Patents
色带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35263A CN107735263A CN201680031717.XA CN201680031717A CN107735263A CN 107735263 A CN107735263 A CN 107735263A CN 201680031717 A CN201680031717 A CN 201680031717A CN 107735263 A CN107735263 A CN 1077352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ribbon
- reel
- ink ribbon
- spo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22—Supply arrangements for webs of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17/24—Webs supplied from reels or spools attached to the machin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0—Constructions of guides for th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色带盒,能够允许工人基于仅单个色带盒而容易地检查将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的构件是否被正确地安装。其上附接有离合器弹簧280的旋转部件290被安装在色带卷筒200的上内表面242上。色带卷筒200具有设置在下内表面241处的第一突出部211。下壳体103具有第二支撑孔112,色带卷筒200的突出部200D与第二支撑孔112配合。第二支撑孔112被定位得离下内表面241比离上内表面242近,并且与附接孔200A联通。第二支撑孔112的至少一部分在轴线P的方向上与作为第一突出部211的径向突出端的旋转路径的整个圆形区域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其中储存墨色带的色带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公知一种容纳墨色带的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色带盒包括卷绕于色带卷筒的墨色带,色带卷筒由设置在上壳体中的上色带支撑部可旋转地支撑。在色带卷筒的内部设置有安装了离合器弹簧的旋转部件。旋转部件通过离合器弹簧的弹力(即旋转荷载)来限制色带卷筒在与墨色带被拉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11-567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一直以来,在上述的带盒的制造工序中,期望的是,工人能够在不使用特别的检查器具的情况下在完成后容易地检查色带盒以确定是否正确地安装了离合器弹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色带盒,使得工人能够容易地检查单元色带盒以确定将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的构件是否被正确地安装,所述检查仅基于单个色带来盒执行。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色带盒包括:箱状壳体;墨色带,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第一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一个端部被卷绕在所述第一卷筒上;第二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到所述第二卷筒;旋转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部中,并与作为所述第一卷筒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内表面接合;离合器弹簧,包括螺旋状环形部和延伸部,所述环形部附接于所述旋转部件,所述延伸部从所述环形部延伸;以及接合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中,且位于所述延伸部的旋转轨迹上。所述第一卷筒具有特定突出部,所述特定突出部被设置于第二内表面处,所述第二内表面是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内表面的另一部分,且就第一方向而言位于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特定突出部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孔,所述壳体孔被定位得离所述第二内表面比离所述第一内表面近,所述壳体孔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被所述特定突出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末端部的旋转路径包围的整个圆形区域重叠,所述壳体孔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部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色带盒包括:箱状壳体;墨色带,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第一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一个端部被卷绕在所述第一卷筒上;第二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到所述第二卷筒;旋转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部中,并与作为所述第一卷筒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内表面接合;离合器弹簧,包括螺旋状环形部和延伸部,所述环形部附接于所述旋转部件,所述延伸部从所述环形部延伸;以及接合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中,且位于所述延伸部的旋转路径上。所述第一卷筒具有特定突出部,所述特定突出部被设置于第二内表面处,所述第二内表面是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内表面的另一部分,且就第一方向而言位于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特定突出部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孔,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所述壳体孔配合,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一个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离所述第二内表面比离所述第一内表面近。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一卷筒具有接合突起,所述接合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且与所述旋转部件接合。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色带盒中,在所述特定突出部与所述卷筒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在所述接合突起与所述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所述卷筒的所述中心点是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内部中的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上的中心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特定突出部与所述接合突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准。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特定突出部与所述接合突起关于假想点或假想平面对称,所述假想点或所述假想平面位于在所述特定突出部与所述接合突起之间的中心处。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色带盒中,在所述特定突出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末端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在所述接合突起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末端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二内表面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内表面的端部和离开所述第一内表面的相反端部,所述特定突出部突出到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所述相反端部邻近的位置。所述第一内表面具有靠近所述第二内表面的端部和离开所述第二内表面的相反端部,所述接合突起突出到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所述相反端部邻近的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一卷筒具有接触突起,所述接触突起位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内表面处,且位于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位置处,所述接触突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旋转部件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接触突起位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接触突起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跨越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旋转部件具有部件孔,所述部件孔被定位得与所述壳体孔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色带盒包括:箱状壳体;墨色带,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第一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一个端部被卷绕在所述第一卷筒上;第二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另一端部被连接到所述第二卷筒;以及弹性部件,以弹性变形状态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壳体中的至少一方接触。所述第一卷筒具有特定突出部,所述特定突出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表面处,所述特定突出部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轴线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旋转轴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孔,所述壳体孔的一部分与被所述特定突出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末端部的旋转路径包围的整个圆形区域重叠,所述壳体孔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部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色带盒包括:箱状壳体;墨色带,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第一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一个端部被卷绕在所述第一卷筒上;第二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到所述第二卷筒;以及弹性部件,以弹性变形状态与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壳体接触。所述第一卷筒具有特定突出部,所述特定突出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表面处,所述特定突出部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轴线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旋转轴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孔,所述第一卷筒与所述壳体孔配合。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四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并且所述第四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七方向和第八方向。所述壳体具有:凹进部,延伸跨越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在所述第五方向上凹进;开口部,被所述凹进部包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壳体;连通开口,允许所述墨色带通过所述连通开口,并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壳体的内部之间提供连通;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的多个弯曲部,包括实心圆柱形部件和中空圆柱形部件中的一种圆柱形部件,每一个圆柱形部件与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且指向所述连通开口的所述墨色带接触,以使所述墨色带挠曲并沿预定行进通路引导所述墨色带。所述多个弯曲部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在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在所述行进通路中的下游的位置处与所述墨色带接触。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六方向上的端部的在所述第六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端部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所述端部位于具有最大直径且被卷绕于所述第一卷筒上的所述墨色带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端部的在所述第七方向上的前方,通过将最大预定量的墨色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卷筒上来定义所述最大直径。由将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连接到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的切线定义第一假想线,并且定义第二假想线,所述第二假想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一假想线垂直,并且所述第二假想线是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所述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的切线,所述第二假想线通过在所述第一卷筒的外周表面和具有所述最大直径的所述墨色带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部分。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由将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所述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连接到具有所述最大直径的所述墨色带的所述外周表面的点的切线定义第三假想线,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三假想线提供锐角,所述第一弯曲部位于所述锐角的区域中。由将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所述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和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外周表面的点连接的切线定义第四假想线,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四假想线提供钝角,所述第一弯曲部位于所述钝角的区域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多个弯曲部进一步包括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在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在所述行进通路中的下游的位置处与所述墨色带接触,所述第四弯曲部在所述第三弯曲部的在所述行进通路的下游的位置处与所述墨色带接触。由将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所述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和所述第三弯曲部的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连接的切线定义第五假想线,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五假想线提供锐角,所述第二弯曲部位于由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五假想线提供的所述锐角的区域中。由将所述第三弯曲部的所述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和所述第四弯曲部的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连接的切线定义第六假想线,所述第五假想线和所述第六假想线提供锐角,所述第三弯曲部位于由所述第五假想线和所述第六假想线提供的所述锐角的区域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柱状体。所述第三弯曲部是能够绕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旋转体。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及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壳体成一体。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墨色带具有一个表面和相反表面,在所述一个表面上涂布墨,将所述墨色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卷筒上,使得所述一个表面位于所述相反表面的径向内方。所述第一弯曲部及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墨色带的所述相反表面接触。所述第三弯曲部与所述墨色带的所述一个表面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四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四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七方向和第八方向。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位于第一中心线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一中心线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延伸,且通过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所述第二卷筒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在所述第七方向上的前方。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开口,位于第二中心线的在所述第六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二中心线在所述第四方向上延伸,且通过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中心;以及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二中心线的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的前方。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中的一个开口是伸长槽。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伸长槽的纵向方向上排列。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位于将所述第一开口连接到所述第二开口的直线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二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直线的在所述第七方向上的前方。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壳体具有:凹进部,延伸跨越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在所述第五方向上凹进;开口部,被所述凹进部包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壳体;连通开口,允许所述墨色带通过所述连通开口,并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壳体的内部之间提供连通;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的第一弯曲部,具有实心圆柱形形状和中空圆柱形形状中的一种圆柱形形状,所述第一弯曲部与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且指向所述连通开口的所述墨色带接触,以使所述墨色带挠曲并沿预定行进通路引导所述墨色带。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壳体具有:凹进部,延伸跨越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在所述第五方向上凹进;开口部,被所述凹进部包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壳体;连通开口,允许所述墨色带通过所述连通开口,并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壳体的内部之间提供连通;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的第一弯曲部,具有实心圆柱形形状和中空圆柱形形状中的一种圆柱形形状,所述第一弯曲部与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且指向所述连通开口的所述墨色带接触,以使所述墨色带挠曲并沿预定行进通路引导所述墨色带。所述第一弯曲部在所述第四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壳体具有:凹进部,延伸跨越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在所述第五方向上凹进;开口部,被所述凹进部包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壳体;连通开口,允许所述墨色带通过所述连通开口,并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壳体的内部之间提供连通;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的多个弯曲部,包括实心圆柱形部件和中空圆柱形部件中的一种圆柱形部件,每一个圆柱形部件与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且指向所述连通开口的所述墨色带接触,以使所述墨色带挠曲并沿预定行进通路引导所述墨色带。所述第一弯曲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于所述凹进部和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四方向上的长度。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四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之间的至少一个通孔。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所述壳体具有凹进部,所述凹进部延伸跨越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在所述第五方向上凹进。所述至少一个通孔位于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及所述第二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交叉的直线的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的前方,并且所述至少一个通孔与所述凹进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对准。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并且所述第四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七方向和第八方向。所述至少一个通孔包括在所述第四方向上排列的三个第一孔以及与所述第一孔不同的单个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位于所述三个第一孔中的一个第一孔的在所述第六方向上的前方,所述一个第一孔位于其余两个第一孔的在所述第七方向上的前方。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四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的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的前方。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第一卷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对称形状。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特定突出部被定位得离所述壳体孔比离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近。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卷筒处的所述特定突出部包括在所述第一卷筒的周向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特定突起。两个相邻特定突起之间限定区域,所述区域具有在所述周向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将所述区域的所述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的一条最短直线与将所述区域的所述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的另一条最短直线限定不大于100°的角。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特定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表面,使得在所述特定突出部的所述表面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长度朝向所述壳体孔逐渐减小。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弹性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且以弹性变形状态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壳体中的其余一方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弹性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且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壳体中的其余一方滑动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弹性部件以弹性变形状态与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壳体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进一步包括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色带卷弹性接触,所述色带卷是被卷绕于所述第一卷筒上的所述墨色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弹性体包括多个弹性段,所述多个弹性段与所述色带卷的周位置弹性接触,使得每一个弹性段接触每一个周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所述弹性体包括多个弹性段,所述多个弹性段彼此相同。
发明的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以及第四方面的色带盒中,工人能够基于单元或单个色带盒而容易地检查用于将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的构件是否被正确地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打印装置的右前上侧观察的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主体壳体11的顶视图。
图3是安装有管9以及色带盒100的主体壳体11的顶视图。
图4是沿图3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可旋转检测轴71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打印装置1中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7是从色带盒的左后上侧观察的色带盒100的立体图。
图8是色带盒100的顶视图。
图9是色带盒100的底视图。
图10是下壳体103的顶视图。
图11是上壳体102的底视图。
图12是离合器弹簧280、旋转部件290以及色带卷筒200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色带卷筒200的竖直剖视图。
图14是组装有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的色带卷筒200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色带卷筒200的竖直剖视图。
图16是示出色带卷筒200以及在图4中所示出该色带卷筒200周围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示出第一引导部107以及其周围的构件的放大视图。
图18是根据变形例的色带卷筒的竖直剖视图,并且图18(A)是根据变形例的色带卷筒251的竖直剖视图,图18(B)是根据另一变形例的色带卷筒252的竖直剖视图,图18(C)根据又一变形例的色带卷筒253的竖直剖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根据变形例的色带盒的视图,并且图19(A)是根据变形例的色带盒501的说明图,图19(B)是根据另一变形例的色带盒502的说明图,图19(C)是根据又一变形例的色带盒503的说明图。
图20是根据变形例的上壳体的底视图,并且图20(A)是设置有弹性体181的上壳体102的底视图,并且图20(B)是设置有弹性体182的上壳体102的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参照附图的同时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文中,将图1中的左下方、右上方、左上方、右下方、上方、下方分别称为打印装置1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将图7中的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左上方、上方、下方分别称为色带盒100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
(1.打印装置1的结构)
参照图1至图6来描述打印装置1。打印装置1在传送管9的同时在该管9上打印,并且在打印之后将管9切断,所述管9是筒状的打印介质。如图1中所示,打印装置1设置有包括主体壳体11以及盖体12的机壳10。主体壳体11是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长方体状的箱状部件。盖体12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上侧上的板状部件。盖体12的后端部能够以枢转方式可移动地支撑于主体壳体11的后上端部。锁定机构13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前上端部上。锁定机构13将盖体12的相对于主体壳体11关闭的前端部锁定,并且限制盖体12的打开。
在盖体12相对于主体壳体11关闭的情况下(参照图1),盖体12覆盖安装面11A(参照图2)。安装面11A是主体壳体11的顶表面。为了打开盖体12,用户操作锁定机构13来释放盖体12,从而允许盖体12从锁定机构13向上以枢转方式移动。当盖体12相对于主体壳体11打开时,安装面11A被暴露到外侧。
键盘7被能够拆卸地安装在盖体12的顶表面上。键盘7包括具有多个键的操作部7A以及显示包括各种信息的屏幕的显示部7B。通过操作操作部7A,用户能够在显示在显示部7B上的屏幕上编辑将在管9上打印的字符。字符包括文字、图形以及符号等。USB(通用串行总线)线缆79被连接到键盘7中的内置电路板(未示出)。USB线缆79能够从键盘7的右表面向右拉出。
在机壳10的侧表面中设置有操作部17、管插入开口15以及管排出开口16(参照图2)。操作部17由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前表面的右侧附近的多个操作按钮构造。操作按钮包括电源按钮以及开始按钮。管插入开口15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右表面中的后上角附近的用于将管9引导至机壳10内部中的开口。管排出开口16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左表面中的后上角附近的用于将管9排出至机壳10外部的开口。管排出开口16被稍靠定位在管插入开口15的前侧。
如图2中所示,在安装面11A中设置有色带安装部30以及管安装部40等。色带安装部30是能够拆卸地安装色带盒100的区域。色带安装部30是在顶部上开口并且该开口被形成为在顶视图中比色带盒100稍大的凹进部。色带安装部30的后部在前后方向上与管安装部40连通。本实施例的色带安装部30设置于安装面11A的左部中且在管安装部40的前侧上。用户将色带盒100从上方安装到色带安装部30中,使得色带盒100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与打印装置1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一致。
在色带安装部30的内部设置有定位销31、32、支撑销33、34以及支撑部35。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都是从色带安装部30的底表面30A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圆柱轴部件。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的顶端位于相同的竖直位置(即,高度)处。定位销31、32具有相同的直径。支撑销33、34具有相同的直径,并且所述直径比定位销31、32的直径小。
定位销31、32设置在与形成在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的色带盒100中的相应的定位孔121、122(参照图9)对应的位置处。支撑销33、34设置在与形成在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的色带盒100中的相应的销孔123、124(参照图9)对应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销31以及支撑销33分别设置于将在以后描述的可旋转检测轴71的右后侧以及右前侧上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对准。定位销32以及支撑销34分别设置于将在以后描述的色带卷取轴63的左前侧以及左后侧上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对准。定位销32和支撑销34在前后方向上的分隔距离比定位销31和支撑销33在前后方向上的分隔距离稍大。
支撑部35是从底表面30A向上突出的阶梯部。支撑部35的顶表面具有与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的顶端相等的竖直位置(即高度)。支撑部35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的形成在色带盒100中的前凹进部125对应的位置(参照图9)中。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5设置在与打印头61在前后方向上对准的位置处并且设置在将定位销32以及支撑销33连接的线上。支撑部35的顶表面是平坦的,其具有在顶视图中与前凹进部125对应的形状。
管安装部40是能够拆卸地安装管9的区域。管安装部40是在顶部上开口并且从管插入开口15延伸到管排出开口16的右侧附近的槽部。由于管排出开口16在管插入开口15稍维前侧,所以管安装部40在稍向左前侧倾斜的大致左右方向上延伸。将管安装部40从管插入开口15向管排出开口16延伸的方向称为管传送方向。用户将管9沿管传送方向安装于管安装部40中,使得管9从管插入开口15延伸到管排出开口16。
参照图2至图5来描述控制基板19、打印机构60、传送量检测单元70、标志检测单元80以及切断机构90。控制基板19是控制打印装置1的电路板。如图2中所示,控制基板19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内侧上的右后部中且连接到USB连接器18(参照图6)。USB连接器18从形成于机壳10(参照图1)的右表面上的底部中的插头容纳部10A(参照图1)暴露到主体壳体11的外部。从键盘7拉出的USB线缆79(参照图1)通过插头容纳部10A连接到USB连接器18。
打印机构60包括打印头61、可移动传送辊62、色带卷取轴63和传送马达64(参照图6)等。打印头61以及色带卷取轴63从底表面30A向上竖立。打印头61以及色带卷取轴63比定位销31、32、支撑销33、34以及支撑部35更向上延伸。
打印头61是包括加热器(未图示)的热敏头。打印头61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的色带盒100中形成的头插入部109(参照图7)对应的位置中。在本实施例中,打印头61设置在色带安装部30的后部的大致中央中。
色带卷取轴63是能够与后述的卷取卷筒300(参照图4)一起旋转的轴。在色带卷取轴63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突出片63A(参照图4)。所述多个突出片63A绕色带卷取轴63的轴线径向地且等间隔地布置。每一个突出片63A从色带卷取轴63的外周表面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且从色带卷取轴63的顶端附近向下延伸。色带卷取轴63设置在与形成在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的色带盒100中的第一支撑孔111(参照图7)对应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色带卷取轴63设置在色带安装部30的左部中,在支撑销34的前侧且在定位销32的后侧。
可移动传送辊62能够相对于打印头61旋转。可移动传送辊62设置于色带安装部30的后侧上,并且能够随着盖体12(参照图1)的打开和闭合而在缩回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移位。当在缩回位置中时,可移动传送辊62设置于管安装部40的后侧上且与打印头61分离(参照图2)。当可移动传送辊62位在操作位置中时,可移动传送辊62的一部分设置于管安装部40的内侧且与打印头61相邻(参照图3)。
传送马达64驱动可移动传送辊62以及色带卷取轴63进行旋转。如图4中所示,在色带卷取轴63的底端附近设置有能够绕色带卷取轴63旋转的碟状的齿轮65。齿轮65经由单向离合器66而联接到固定部件67。固定部件67绕色带卷取轴63固定就位。单向离合器66通过离合器弹簧的弹力而使色带卷取轴63在预定卷取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是顶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稳定地旋转,同时限制色带卷取轴63在与预定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
通过使齿轮65在顶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传送马达64经由单向离合器66以及固定部件67而使色带卷取轴63在卷取方向上旋转。当传送马达64使齿轮65旋转时,随着齿轮65的旋转,通过联接到齿轮65的齿轮组(未图示),可移动传送辊62(参照图2)在顶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由此,可移动传送辊62以及色带卷取轴63彼此同步地旋转。
如图4中所示,传送量检测单元70是用于检测打印操作期间墨色带8的传送量的部件。传送量检测单元70包括可旋转检测轴71、检测板72以及传感器73。可旋转检测轴71从底表面30A向上方竖立(参照图2)。可旋转检测轴71比定位销31、32、支撑销33、34以及支撑部35向上延伸得远。可旋转检测轴71的顶端比打印头61以及色带卷取轴63的顶端低。可旋转检测轴71能够与后述的色带卷筒200一起旋转。
如图2中所示,可旋转检测轴71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的色带盒100中的第二支撑孔112(参照图9)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可旋转检测轴71位于在色带安装部30的右部中,在定位销31的前侧且在支撑销33的后侧。可旋转检测轴71的轴线在色带卷取轴63的轴线稍微前方。
如图4以及图5中所示,可旋转检测轴71具有多个突出片71A、圆柱部71B以及检测板72。圆柱部71B是设置在可旋转检测轴71的周围且能够与可旋转检测轴71一起旋转的中空圆柱形部件。多个突出片71A设置于圆柱部71B的外周表面上且绕可旋转检测轴71的轴线径向地且等间隔地布置。每一个突出片71A从圆柱部71B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突出且从圆柱部71B的顶端附近向下延伸。
检测板72是碟状的并且从圆柱部71B的底端附近径向向外突出。检测板72在顶视图中的中心与可旋转检测轴71的轴线重合。如图5状所示,在检测板72中形成有多个检测孔72A。检测孔72A竖直贯穿检测板72并且绕检测板72在顶视图中的中心径向地且等间隔地布置。
如图4中所示,传感器73是具有光发射单元73A以及光接收单元73B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光发射单元73A以及光接收单元73B被布置成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面对从而使检测板72介于它们之间。在打印操作期间,CPU41(参照图6)控制光发射单元73A以朝向光接收单元73B照射光。当光穿过多个检测孔72A中的任一个时,光接收单元73B接收从光发射单元73A照射的光。这时,传感器73将开信号输出至CPU41。然而,当光被检测板72反射时,光接收单元73B不接受从光发射单元73A照射的光。这时,传感器73将关信号输出至CPU41。注意,传感器73也可以是能够检测被检测板72反射的光的反射式光电传感器。
如图2中所示,标志检测单元80是设置用于检测色带盒100的种类标志部190(参照图9)的部件。标志检测单元80具有设置在未图示的电路板上的五个检测开关81。检测开关81是能够竖直前进或缩回的机械式开关。五个检测开关81能够在形成于支撑部35的顶表面中的孔的内侧竖直移动。五个检测开关81设置在与设置在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的色带盒100上的标志部191-195(参照图9)对应的位置中。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检测开关81在左右方向上在一排中排列。其余的一个检测开关81位于这四个检测开关81中从左起第二个检测开关81的后侧上。
每一个检测开关81被附图中未图示的弹簧向上推压。未施加外力的检测开关81通过附图中未图示的弹簧的推压力而位于从支撑部35向上移动至基准位置。标志检测单元80将用于基准位置中的检测开关81的关信号输出至后述的CPU41(参照图6)。另一方面,当检测开关81被向下按压时,检测开关81移动到下压位置,该下压位置比基准位置低。标志检测单元80将用于下压位置中的检测开关81的开信号输出至CPU41。用于五个检测开关81的开信号以及关信号的组合将被称为种类检测模式。
切断机构90执行管9的切断操作。如图2中所示,切断机构90设置于主体壳体11中的管安装部40的左端部附近。即,切断机构90在打印头61的在管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切断机构90包括接收板91、切断刃92以及切断马达93(参照图6)。接收板91具有长方体形状并且设置于管安装部40的左端部的前侧上。切断刃92从管安装部40的后侧与接收板91相对。切断马达93将切断刃9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使得切断刃92朝向和离开接收板91移动。
参照图6来描述打印装置1的电结构。控制基板19设置有CPU41、ROM42、RAM44、闪存45以及输入/输出接口49等,所述构件经由数据总线而相互连接。ROM42储存使得CPU41能够实施包括打印操作的各种控制的程序。RAM44暂时地储存各种数据。闪存45储存限定与种类检测模式对应的色带种类的表。色带种类例如表示容纳于色带盒100中的墨色带8的颜色以及宽度。
打印装置1具有电源单元48。电源单元48连接到安装在主体壳体11中的电池(未图示)或者经由电线连接到外部电源(未图示),并且将电力供给至控制基板19。操作部17、USB连接器18、驱动电路51-53、传感器73、标志检测单元80全部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49。USB连接器18经由USB线缆79(参照图1)连接到键盘7。CPU41接收经由操作部17输入的各种信息。CPU41接收经由操作部7A(参照图1)输入的各种指令且控制显示部7B上的屏幕的显示。CPU41接收从传感器73输出的开/关信号以及从标志检测单元80输出的种类检测模式。
驱动电路51-53分别被连接到打印头61、传送马达64以及切断马达93。CPU41通过向驱动电路51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打印头61的驱动。CPU41通过向驱动电路52发送脉冲信号来控制传送马达64的驱动。CPU41通过向驱动电路53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切断马达93的驱动。
(2.色带盒100的结构)
参照图7至图11来描述色带盒100。图7至图10示出其中色带盒100未在打印操作中使用的初始状态下的色带盒100。在初始状态下,色带盒100具有完全未使用的墨色带8。预定上限量(最大量)的墨色带8卷绕于色带卷筒200。墨色带8不卷绕于卷取卷筒300(上述的图4中的壳体也是同样的)。
如图7至图9中所示,色带盒100具有容纳墨色带8的壳体101。壳体10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且竖直较短的箱形形状。壳体101包括下壳体103和组装至下壳体103的顶部的上壳体102。上壳体102的顶表面以及下壳体103的底表面分别构成壳体101的顶表面104以及底表面105。顶表面104以及底表面105彼此竖直相对且具有在顶视图中大致相同的形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通过壳体101的左右中心的假想线是中心线C1(参照图8至图1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通过壳体101的前后中心的假想线是中心线C2(参照图8至图11)。
壳体101的侧表面106在顶表面104和底表面105之间竖直延伸且沿顶表面104以及底表面105的外边缘延伸。侧表面106包括前表面106A、右表面106B、左表面106C、头周表面106D以及连接表面106E、106F。前表面106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右表面106B以及左表面106C从前表面106A的相应的由边缘和左边缘向后且彼此平行地延伸。右表面106B以及左表面106C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准且在前后方向上长度大致相等。
头周表面106D是侧表面106在顶视图中跨越中心线C1设置的并且从壳体101的后边缘向前凹进的部分。连接表面106E从头周表面106D的右后边缘在朝向右前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到右表面106B的后边缘。连接表面106F从头周表面106D的左边缘在朝向左前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到左表面106C的后边缘。连接表面106E的在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比连接表面106F在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长。
头插入部109提供了被头周表面106D包围的内部区域。头插入部109竖直贯通壳体101且朝向壳体101的后方开口。头插入部109具有在顶视图中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并且跨越中心线C1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头插入部109的左右中心在中心线C1的左侧。
壳体101的在头插入部109的右侧上的部分构成第一引导部107。第一引导部107具有在顶视图中的三角形形状并且由头周表面106D的右表面和连接表面106E包围。在第一引导部107的左后边缘中设置色带出口107A。色带出口107A是与头插入部109连通的开口。壳体101的在头插入部109的左侧上的部分构成第二引导部108。第二引导部108具有在顶视图中的三角形形状并且由头周表面106D的左表面和连接表面106F包围。在第二引导部108的右后边缘中设置有色带入口108A。色带入口108A是与头插入部109连通的开口。
在壳体101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卷取卷筒300的第一支撑孔111和可旋转地支撑色带卷筒200的第二支撑孔112(参照图9)。第一支撑孔111设置于壳体101的左部中并位于第二引导部108的前侧以及后述的前凹进部125的后侧。第一支撑孔111包括上孔111A和下孔111B。上孔111A是竖直贯通上壳体102的圆孔(参照图8)。下孔111B是在竖直贯通下壳体103的圆孔(参照图9)。上孔111A以及下孔111B具有相同的直径且竖直对准。将通过在第一支撑孔111中支撑的卷取卷筒30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线称为轴线J。
如图9中所示,第二支撑孔112设置于壳体101的右部中,比第一引导部107靠前并且比前凹进部125靠后。第二支撑孔112是竖直贯通下壳体103的圆孔。将通过在第二支撑孔112中支撑的色带卷筒20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线称为轴线P。轴线P、J在中心线C2的前侧。轴线P比轴线J靠前。
在下壳体103设置有定位孔121、122、销孔123、124以及前凹进部125。定位孔121、122、销孔123、124都是从底表面105向上凹进的凹进部。定位孔121、122以及销孔123、124的顶端位于基准高度处,该基准高度为在壳体101中的预定竖直位置。基准高度在壳体101的竖直中心向下规定距离。该规定距离是与壳体101的竖直尺寸(即壳体101的厚度)无关的常数。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3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孔112的右后侧以及右前侧上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对准。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3都位于右表面106B的附近。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4分别设置于下孔111B的左前侧以及左后侧上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对准。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4都位于左表面106C的附近。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3在中心线C2的前侧,而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4在中心线C2的后侧。定位孔122和销孔124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比定位孔121和销孔123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大。
定位孔121的底部具有圆形的开口。定位孔121的底部的开口的宽度比定位销31(参照图2)的轴径稍大。定位孔121的顶部是锚定部121A。锚定部121A具有被基准高度处的顶表面(未图示)封闭且向底部开口的圆孔。锚定部121A的开口的宽度比定位孔121的底部的直径小,并与定位销31的轴径相同。
定位孔122的底部与定位孔121的底部类似地具有圆形的开口。定位孔122的底部处的开口的宽度比定位销32(参照图2)的轴径稍大。定位孔122的顶部是锚定部122A。锚定部122A具有被位于基准高度处的顶表面(未图示)封闭且向底部开口的孔。锚定部122A是向右后方向以及左前方向延伸的伸长孔。锚定部122A的最小开口宽度(即锚定部122A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与定位销32的轴径相同。锚定部121A位于在锚定部122A的纵向方向的延长线上。将锚定部121A、122A的中心连接的假想直线是连接线C3。连接线C3与锚定部122A的纵向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轴线J在连接线C3的左侧上,并且轴线P在连接线C3的右侧上。
销孔123、124是在顶端上被位于基准高度处的顶表面(未图示)封闭的圆孔。销孔123、124的开口具有相同的直径,该直径比支撑销33、34的直径稍大,并且比形成在定位孔121、122的底端中的开口的直径小。
前凹进部125是从底表面105向上凹进的阶梯部。前凹进部125的顶表面位于基准高度处。前凹进部125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头插入部109对准的位置中且与将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3连接的线重叠。详细地说,前凹进部125设置于下壳体103的前端部上且跨越中心线C1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前凹进部125的左边缘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头插入部109的左边缘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前凹进部125的右边缘位于头插入部109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右边缘的稍微右侧。前凹进部125的左右中心在中心线C1的稍微左侧。前凹进部125在底视图中沿中心线C1向后延伸。前凹进部125的后边缘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与销孔123大致相同的位置处。
在前凹进部125的顶表面中设置有表示色带种类的种类标志部190。穿过轴线J、P的假想直线是连接线C4。种类标志部190位于连接线C4的前侧上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头周表面106D对准。本实施例中的种类标志部190包括五个标志部191-195。标志部191-194沿前表面106A在左右方向上布置。标志部195设置于作为标志部191-194中从左起第二个标志部的标志物193的后侧上。每一个标志部191-195以与色带盒100的色带种类相对应的模式由表面部或者孔部构造。在本实施例中,标志部191-193、195是孔部,而标志部194是表面部。标志部191-193以及195被构造成作为竖直贯通下壳体103的通孔的孔部。
如图4以及图10中所示,墨色带8在其宽度方向(横向方向)被定向成与竖直方向大致平行情况下容纳在壳体101中。在壳体101的内部设置有色带卷筒200以及卷取卷筒300。墨色带8在其宽度方向被定向成与竖直方向大致平行的情况下沿预定传送路径(在下文中,称为色带传送路径)从色带卷筒200传送到卷取卷筒300。将沿色带传送路径传送墨色带8的方向称为色带传送方向。色带卷筒200竖直伸长的圆柱形部件。墨色带8的一个纵向端部(即色带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部)卷绕于色带卷筒200。卷取卷筒300竖直伸长的圆柱形部件,墨色带8的另一个纵向端部的(即色带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部)被联接到卷取卷筒300。
安装孔200A被设置在色带卷筒200中并且竖直贯通色带卷筒200的内部。色带卷筒200的外周表面是卷绕有未使用的墨色带8的供给表面200B。详细地说,未使用的墨色带8卷绕于供给表面200B,使得在墨色带8所具有的两个表面中的施加有墨的墨表面面向内侧。能够将上限量的墨色带8卷绕于在色带卷筒200上的供给表面200B。在下文的描述中,将卷绕于供给表面200B墨色带8称为第一色带卷8A。当上限量的墨色带8卷绕于供给表面200B时,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为最大值。将卷绕于色带卷筒200的上限量的墨色带8称为最大直径下的第一色带卷8A。
在色带卷筒200的上侧以及下侧上分别设置有突出部200C、200D。突出部200C从供给表面200B向上突出。突出部200D从供给表面200B向下突出。在上壳体102的内表面102A上设置有与第二支撑孔112竖直相对的支撑部140(参照图11)。突出部200C从下方安装于支撑部140并且被支撑部140可旋转地支撑。突出部200D从上方配合到第二支撑孔112中并且被第二支撑孔112可旋转地支撑。即,色带卷筒200被第二支撑孔112以及支撑部140支撑以便能够自由地旋转。因此,轴线P在顶视图中与第二支撑孔112的中心大致重合。
在安装孔200A的顶部上安装有圆柱形的旋转部件290。离合器弹簧280卷绕于该旋转部件290。离合器弹簧280的端部锚定在支撑部140上。旋转部件290能够与色带卷筒200一起旋转。当色带卷筒200在预定拉出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是在顶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时,离合器弹簧280的直径扩大。因此,离合器弹簧280经由旋转部件290将相对小的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200。旋转荷载是被施加用以阻碍部件的旋转的荷载。旋转荷载将转矩施加至色带卷筒200。由此荷载产生的转矩是稳定的并且不随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的大小而变化。
另一方面,当色带卷筒200在与拉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时,离合器弹簧280的直径缩小。因此,离合器弹簧280经由旋转部件290将相对大的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200。即,因为离合器弹簧280的弹力,所以旋转部件290允许色带卷筒200在拉出方向上稳定地旋转并且限制色带卷筒200在与拉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
如图4以及图10中所示,卷取卷筒300包括主体部301、多个接合突起302、上支撑板303、下支撑板304等。主体部301是竖直伸长的中空圆柱体。在主体部301中设置有安装孔300A,安装孔300A竖直贯通的主体部301的中央部。接合突起302全部从主体部301的内周表面朝向轴线J突出。接合突起302绕轴线J径向地且等间隔地布置。
主体部301的外周表面构成卷取表面300B。使用完毕的墨色带8卷绕于该卷取表面300B。详细地说,使用完毕的墨色带8卷绕于卷取表面300B,使得使墨色带8所具有的两面中墨表面在外侧上。在卷取卷筒300中,能够将上限量的墨色带8卷绕于卷取表面300B。在下文的描述中,将卷绕于卷取表面300B的墨色带8称为第二色带卷8B(参照图3)。当卷取表面300B卷绕有上限量的墨色带8时,第二色带卷8B的外径为最大值。将卷绕于卷取卷筒300的上限量的墨色带8称为最大直径下的第二色带卷8B。
上支撑板303是的碟状的并且从主体部301的顶端附近径向向外延伸。下支撑板304是的碟状的并且从主体部301的底端附近径向向外延伸。上支撑板303以及下支撑板304具有相同直径的板状部件,并且被布置成彼此竖直相对。上支撑板303和下支撑板304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比墨色带8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稍大。由上支撑板303、下支撑板304以及卷取表面300B包围的区域是能够容纳第二色带卷8B的容纳部305。容纳部305的外径比最大直径下的第二色带卷8B的外径大。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板303在供给表面200B的上方,而下支撑板304在供给表面200B的下方。上支撑板303以及下支撑板304的右边缘位于中心线C1和色带卷筒200之间。即,容纳部305在供给表面200B的左侧附近。当预定量或更多的墨色带8卷绕于供给表面200B时,第一色带卷8A的一部分从其右侧进入到容纳部305中。换句话说,当第一色带卷8A的半径超过从轴线P到容纳部305的距离时,第一色带卷8A的一部分位于容纳部305中。
以此方式,当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比预定长度大时,第一色带卷8A的一部分容纳于容纳部305中。由于能够将色带卷筒200和卷取卷筒300定位得彼此更加接近,所以能够使壳体101更小型化。另外,随着墨色带8被传送,第二色带卷8B的外径增加,并且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减小。因此,能够避免第一色带卷8A以及第二色带卷8B之间的干扰。
在卷取卷筒300的顶侧以及底侧上分别设置有突出部300C和300D。突出部300C比上支撑板303更向上突出,并且突出部300D比下支撑板304更向下突出。突出部300C从下方配合到上孔111A中并且被上孔111A可旋转地支撑。突出部300D从上方配合到下孔111B中并且被下孔111B可旋转地支撑。即,卷取卷筒300被第一支撑孔111支撑以便自由地旋转。因此,轴线J在顶视图中与第一支撑孔111的中心大致重合。
如图10中所示,在壳体10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弯曲部131-137。弯曲部131-137是用于建立曲折的色带传送路径部件。弯曲部131-137中的每一个被布置成竖立于下壳体103的内表面103A上并向上延伸到上壳体102。弯曲部131、132、136是固定到下壳体103的圆柱体。详细地说,弯曲部131、132、136与下壳体103一体形成。弯曲部133-135和137是能够以绕竖直定向的轴旋转的中空圆柱形的旋转体。
弯曲部131-134设置于壳体101的右后部中。弯曲部131在顶视图中位于第二支撑孔112(参照图9)的右后侧上。定位孔12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弯曲部131和色带卷筒200之间。弯曲部13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定位孔121和色带卷筒200之间。弯曲部13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头周表面106D和色带卷筒200之间。从轴线P到弯曲部131的距离比最大直径下的第一色带卷8A的半径大。弯曲部132-134位于第一引导部107中。弯曲部132在弯曲部131的左后侧上。弯曲部133在弯曲部132的左侧上。弯曲部134在弯曲部133的左后侧上且在第一引导部107的左后部中。
弯曲部135-137设置于壳体101的左后部中。弯曲部135-137位于第二引导部108在。弯曲部137在第一支撑孔111(参照图8)的左后侧上。从轴线J到弯曲部137的距离比最大直径下的第二色带卷8B(参照图3)的半径大。弯曲部136在弯曲部137的左后侧上。弯曲部135在弯曲部136的右后侧上且在第二引导部108的右后部中。
如图8以及图11中所示,窗口部160以及至少一个弹性体180绕支撑部140设置在上壳体102中。窗口部160是竖直贯通上壳体102并且相对于支撑部140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伸长孔。本实施例中的窗口部160从支撑部140的后侧向后延伸。窗口部160的后端部在顶视图中的最大直径下的第一色带卷8A的外侧。用户能够通过通过窗口部160视觉检查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的位置来了解未使用的墨色带8的剩余量。
每一个弹性体180是设置于内表面102A上的板状海绵。每一个弹性体180以支撑部140为中心在径向方向上延伸。在顶视图中,每一个弹性体180从支撑部140的外边缘延伸到最大直径下的第一色带卷8A的外侧的位置。如图4中所示,弹性体180从壳体101的内部的上方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即,弹性体180在其径向方向上跨越整个第一色带卷8A与第一色带卷8A的顶表面接触并且向下推压第一色带卷8A。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弹性体180分别设置于支撑部140的前侧以及右后侧上。弹性体180是形成为4mm厚的扇形的相同的板状海绵,并通过未图示的双面胶带附接至上壳体102的内表面102A。当弹性体180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时,弹性体180具有约2mm的厚度。
(3.打印装置1以及色带盒100的操作模式)
在参照图2至图4、图9以及图10的同时描述打印装置1以及色带盒100的操作模式。在打印装置1中,随着盖体12的打开,可移动传送辊62移位至缩回位置。当将色带盒100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时,打印头61插入到头插入部109中。色带卷取轴63通过下孔111B插入到形成在卷取卷筒300中的安装孔300A中。多个突出片63A与接合突起302接合。可旋转检测轴71通过第二支撑孔112插入到色带卷筒200中的安装孔200A中。像突出片63A那样,多个突出片71A在安装孔200A中与色带卷筒200接合。
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的色带盒100如下所述地放置在它在色带安装部30中的适当的位置中。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分别插入到对应的定位孔121、122以及销孔123、124中。支撑销33的顶端与销孔123的顶表面接触,以固定色带盒100的竖直方向。支撑销34的顶端与销孔124的顶表面接触,以固定色带盒100的竖直方向。定位销31的顶端紧密地配合到锚定部121A中,以将色带盒100的上下左右前后各方向固定。定位销32的顶端紧密地配合到锚定部122A中,以将色带盒100的上下左右前后各方向固定。支撑部35从下方支撑前凹进部125,以固定色带盒100的竖直方向。
当前凹进部125被支撑部35支撑时,五个检测开关81被种类标志部190选择性地按压。在本实施例中,标志部191-195中的每一个分别与五个检测开关81中的任一个相对。与标志部191-193和195相对的检测开关81插入到孔部中并且保持在基准位置。与标志部194相对的检测开关81被面部按压并且移位至下压位置。
标志检测单元80将与基准位置中的检测开关81对应的关信号和与下压位置中的检测开关81对应的开信号的组合作为种类检测模式输出至CPU41(参照图6)。CPU41通过参照闪存45中的表(参照图6)来识别与从标志检测单元80接收的种类检测模式对应的色带种类。由此,打印装置1能够识别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的色带盒100的色带种类。
在色带盒100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且管9安装于管安装部40中的情况下,盖体12闭合。当盖体12闭合时,可移动传送辊62移位至操作位置。可移动传送辊62将管安装部40中的管9放置在未使用的墨色带8上并且将管9和墨色带8两者推压抵靠打印头61。这时,管9通过可移动传送辊62的推压力而弹性变形并且通过墨色带8与打印头61建立表面接触(参照图3)。
CPU41当通过键盘7或者操作部17输入打印开始指令时,CPU41驱动传送马达64以使可移动传送辊62以及色带卷取轴63旋转。管安装部40中的管9随着可移动传送辊62的旋转而在管馈送方向的下游上馈送。这时,位于机壳10的外部的未打印的管9通过管插入开口15被拉入到管安装部40中。
随着色带卷取轴63的旋转,卷取卷筒300在卷取方向上旋转。随着卷取卷筒300的旋转,色带卷筒200在拉出方向上旋转。由此,墨色带8从第一色带卷8A的后侧附近拉出并且沿以下的色带传送路径传送。如上文所述,当色带卷筒200在拉出方向上旋转时,离合器弹簧280的弹力将相对小的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200。通过此荷载,适合的张力被施加到传送的墨色带8,从而减小了发生墨色带8的松弛的可能。
在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后,未使用的墨色带8依次序地经过弯曲部131的右前表面、弯曲部132的右后表面、弯曲部133的左前表面以及弯曲部134的右后表面。接着,未使用的墨色带8从壳体101通过色带出口107A排出,并通过头插入部109向左行进。这时,未使用的墨色带8通过管9和打印头61之间。
CPU41驱动打印头61,用于对通过管9和打印头61之间的墨色带8进行加热,以将字符打印在管9上。本实施例的打印头61将字符作为正常图像打印在经过打印头61的后侧的管9的前侧上。随后,CPU41驱动切断马达93,以通过使切断刃92朝向接收板91移动而切断打印完毕的管9。管9的切断的部分通过管排出开口16排出至机壳10的外部。
使用过的墨色带8通过色带入口108A进入壳体101中并且经过弯曲部135的左后表面、弯曲部136的左表面以及弯曲部137的右后表面。最后,使用过的墨色带8在卷取卷筒300的左侧上被卷取,并且作为第二色带卷8B而被保持。以此方式,墨色带8通过经过多个弯曲部131-137而沿曲折的色带传送路径传送。合适的传送荷载被施加到沿色带传送路径传送的墨色带8。传送荷载是施加用以阻碍墨色带8的传送的荷载。由于施加到在所传送的墨色带8的合适的张力,所以更不太可能在发生墨色带8的松弛。
两个弹性体180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当未使用的墨色带8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时,在旋转的第一色带卷8A和弹性体180之间产生滑动摩擦。该滑动摩擦将合适的旋转荷载施加到第一色带卷8A,使得合适的旋转荷载被施加到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色带8。由于在传送的墨色带8上施加有合适的张力,所以不太可能发生墨色带8的松弛。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弹性体180在顶视图中设置在与上支撑板303(参照图4以及图10)不重叠的位置处。这样的布置能够防止卷取卷筒300以及弹性体180之间的干扰。两个弹性体180设置在与窗口部160不同的位置处,由此防止了窗口部160被弹性体180堵塞。两个弹性体180在周向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处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与当弹性体180在第一色带卷8A的一部分中不均匀的弹性接触第一色带卷8A时相比,这种布置确保了更加合适的旋转荷载被施加到整个第一色带卷8A上。由于弹性体180彼此相同,因此弹性体180的制造是容易的。
当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在其最小状态下时,当弹性体180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时,存在第一色带卷8A在宽度方向上弯曲的危险。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在其最小状态下时,两个弹性体180被布置在与在色带卷筒200和弯曲部131之间的墨色带8不同的位置中。在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在其最小状态下时,弹性体180与第一色带卷8A不接触。这种布置允许了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色带8避免由于弹性体180的弹力而在宽度方向上弯曲。
注意,随着色带卷筒200的旋转,可旋转检测轴71也在拉出方向上旋转。这时,传感器73相应于光接收单元73B断续地检测到从光发射单元73A的发射的光而将开信号以及关信号输出至CPU41。CPU41基于所输入的开/关信号识别与打印操作期间的可旋转检测轴71的旋转量对应的墨色带8的传送量。即,打印装置1能够识别从打印操作开始时使用的墨色带8的量。
(4.色带卷筒200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2至图16来描述关于色带卷筒200的详细结构。在下文中,将图12中的上方以及下方被定义为色带卷筒200、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中的每一个的上方以及下方。
参照图12以及图13来描述色带卷筒200。色带卷筒200具有外中空圆柱201、内中空圆柱202以及多个连接部203。外圆筒201以及内圆筒202是具有相同轴线(轴线P)的圆柱形部件,并且在沿轴线P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是竖直方向)上伸长。安装孔200A内的落在轴线P上的中心是卷筒中心点Q。与轴线P正交且通过卷筒中心点Q的假想平面是中心平面R。
内圆筒202的直径比外圆筒201小且设置于外圆筒201的内侧。内圆筒202的直径比第二支撑孔112的开口的直径稍小。外圆筒201沿着轴线P的长度比墨色带8(参照图4)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稍大。外圆筒201的直径比第二支撑孔112(参照图4)的开口的直径稍大。前述的供给表面200B是外圆筒201的外周表面。
内圆筒202在沿轴线P的方向上的长度比外圆筒201沿轴线P的长度大且比上壳体102的内表面102A(参照图4以及图16)和下壳体103的内表面103A(参照图4以及图16)之间的距离大。内圆筒202沿着轴线P的中心与外圆筒201沿轴线P的中心重合。因此,内圆筒202的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从外圆筒201沿着轴线P向外突出。前述的突出部200C是内圆筒202的从外圆筒201向上突出的部分,并且前述的突出部200D是内圆筒202的从外圆筒201向下突出的部分。突出部200C、200D的突出宽度(即竖直尺寸)彼此相等。
连接部203设置于外圆筒201和内圆筒202之间,并且绕轴线P径向地且等间隔地设置。每一个连接部203外圆筒201的内周表面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架设在外圆筒201的内周表面和内圆筒202的外周表面之间。连接部203将外圆筒201和内圆筒202一体地联接。前述的安装孔200A是被内圆筒202的内表面204包围的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伸长的空间。内表面204包括构成内表面204的下部的下侧内表面241和构成内表面204的上部分的上内表面242。
在下内表面241的底端部上设置有锥形表面243。锥形表面243是沿下内表面241的整个底端部的在离开轴线P的方向上朝向底边缘倾斜的表面。在上内表面242的顶端部上设置有锥形表面244。锥形表面244是沿上内表面242的整个顶端部的在离开轴线P的方向上朝向顶边缘倾斜的平面。在本实施例中,锥形表面243、244绕中心平面R竖直对称。因此,安装孔200A中的开口的直径在其顶边缘和底边缘处最大。
色带卷筒20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突出部211、至少一个第二突出部212以及至少一个第三突出部213作为从内表面204在与轴线P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是与轴线P正交的径向方向的内侧)上突出的突出部。在此示例中,六个第一突出部211设置于下内表面241上。六个第二突出部212设置于上内表面242上,并且单个第三突出部213设置在下内表面241和上内表面242之间的内表面204上。
六个第一突出部211是绕轴线P径向地且等间隔地布置的具有相同形状并且尺寸彼此相同的等同的突起。每一个第一突出部211从下内表面241朝向轴线P突出且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伸长。每一个第一突出部211向下延伸到下内表面241的底边缘附近(在本实施例中,锥形表面243的顶边缘附近)。在下内表面24中绕轴线P径向地且等间隔地设置有具有等同形状的六个第一槽部221。每一个第一槽部221被形成在两个相邻的第一突出部211之间。
每一个第一突出部211的底端部具有以相对于沿着轴线P的方向倾斜的表面,使得底端部的周向长度朝向底边缘逐渐减小。每一个第一突出部211的底端部具有当从轴线P观察时指向下的三角形形状。相反地,在每一个第一槽部221在其底端部处的周向长度朝向底边缘逐渐增大。每一个第一槽部221的周向长度在其底边缘处最大。
六个第二突出部212是绕轴线P径向地且等间隔地设置的等同的突起。每一个第二突出部212从上内表面242朝向轴线P突出且沿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伸长。每一个第二突出部212向上延伸到上内表面242的顶边缘附近(在本实施例中,锥形表面244的底边缘附近)。具有等同形状的六个第二槽部222被设置在上内表面242中。六个第二槽部222绕轴线P径向地且等间隔地布置。每一个第二槽部222被形成在两个相邻的第二突出部212之间。
每一个第二突出部212的顶端部具有相对于轴线P的方向倾斜的表面,使得第二突出部212的周向长度朝向顶边缘逐渐减小。每一个第二突出部212的顶端部具有当从轴线P观察时指向上的三角形形状。相反地,每一个第二槽部222的周向长度朝向第二槽部的顶端部中的顶边缘增大。每一个第二槽部222的周向长度在其顶边缘处最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211和第二突出部212彼此全部等同。由于第一突出部211和第二突出部212周向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处,所以六个第一突出部211分别与六个第二突出部212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重叠。换句话说,当从沿着轴线P的方向(竖直方向)观察时,六个第一突出部211与六个第二突出部212彼此对准,并且对于全部六个第一突出部211,从卷筒中心点Q到第一突出部211的最短距离相同。对于全部六个第二突出部212,从卷筒中心点Q到第二突出部212的最短距离相同。从卷筒中心点Q到每一个第一突出部211的最短距离和从卷筒中心点Q到每一个第二突出部212的最短距离相等。
分别沿轴线P与两个相邻的第一突出部211之间的第一槽部221的每一个周向边缘之间最短距离延伸的两条直线形成不超过100°的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一槽部221在顶视图中绕轴线P以彼此30°的间隔设置。类似地,第二突出部212以及第二槽部222在顶视图中绕轴线P以彼此30°的间隔设置。
第三突出部213从内表面204朝向轴线P突出并沿着整个内表面204在周向方向上延伸。第三突出部213以竖直对称的方式跨越中心平面R延伸。每一个第一突出部211的顶端被连接到第三突出部213的底表面,并且每一个第二突出部212的底端被连接到第三突出部213的顶表面。第三突出部213的突出宽度(即径向方向上的长度)与每一个第一突出部211的突出宽度以及每一个第二突出部212的突出宽度相等。换句话说,每一个第一突出部211的突出端(即径向方向上的内侧端)、每一个第二突出部212的突出端以及第三突出部213的突出端与轴线P的最短距离都相同。因此,第三突出部213的突出表面(即径向方向上的内端面)与每一个第一突出部211的突出表面以及每一个第二突出部212的突出表面齐平。
根据上述的物理关系,本实施例中的色带卷筒200绕中心平面R对称。因此,六个第一突出部211以及六个第二突出部212也绕中心平面R对称。当色带卷筒200绕中心平面R翻转时,除了绕中心平面R相对于彼此对称的构件交换位置之外,色带卷筒200的外观不发生变化。例如,当色带卷筒200绕中心平面R竖直翻转至其镜像图像时,六个第一突出部211与六个第二突出部212交换位置。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色带卷筒200绕卷筒中心点Q对称。因此,六个第一突出部211以及六个第二突出部212绕卷筒中心点Q对称。当色带卷筒200绕卷筒中心点Q翻转时,除了绕卷筒中心点Q彼此对称的构件交换位置之外,色带卷筒200的外观不发生变化。例如,当色带卷筒200绕卷筒中心点Q旋转180°时,六个第一突出部211与六个第二突出部212交换位置。
参照图12来描述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首先,将描述离合器弹簧280。离合器弹簧280具有螺旋状环形部281和从环形部281的顶端径向向外延伸的延伸部282。
旋转部件290具有底圆筒291以及顶圆筒292。底圆筒291以及顶圆筒292彼此同轴且在形状上为中空圆柱形且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对准。顶圆筒292从底圆筒291的顶表面向上延伸。顶圆筒292的外径比底圆筒291的外径小且与环形部281的内径大致相等。在底圆筒291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两个锚定突起293。两个锚定突起293绕旋转部件290的旋转轴线对称地布置。每一个锚定突起293从底圆筒291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突出且竖直伸长。
轴孔294设置在旋转部件290的内部中并且竖直贯通旋转部件290。轴孔294包括同轴且竖直伸长的底孔294A以及顶孔294B(参照图15)。底孔294A是被底圆筒291的内周表面包围的凹进部并且向在旋转部件290的底部上开口。顶孔294B从底孔294A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比底孔294A小的直径。顶孔294B贯通顶圆筒292的内部并且在旋转部件290的顶部上开口。
参照图14以及图15来描述用于在色带卷筒200中组装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的结构。离合器弹簧280安装在旋转部件290上。详细地说,离合器弹簧280绕顶圆筒292的外周布置,使得顶圆筒292插入通过环形部281的卷绕中心,并且延伸部282设置在顶圆筒292的顶边缘附近。随着离合器弹簧280安装在旋转部件290上,旋转部件280从上方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使得两个锚定突起293配合到六个第二槽部222中的两个第二槽部222中。这里,由于锥形表面244而使安装孔200A的顶端中的开口的直径相对较大,所以旋转部件290能够容易地插入到安装孔200A的顶部中。由于第二槽部222的周向长度在它们的顶端处最大,所以两个锚定突起293也容易地从上方配合到相对的第二槽部222中。
当旋转部件290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时,底圆筒291的底边缘插入到第三突出部213的内周侧中,并且两个锚定突起293接触第三突出部213的顶端。因此,第三突出部213在从下方支撑两个锚定突起293的同时保持底圆筒291的底端。每一个锚定突起293与位于其两个周向侧上的两个第二突出部212接合。即,旋转部件290在安装孔200A内接合在上内表面242中且能够与色带卷筒200一起旋转。在安装孔200A的内部,延伸部282从环形部281的顶边缘在与轴线P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由于延伸部282的远端被定位得离轴线P比每一个第二突出部212的突出端离轴线P近,所以延伸部282不接触第二突出部212。
参照图16来描述用于在色带盒10中安装色带卷筒200的结构。随着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组装在一起,色带卷筒200如下所述地安装于色带盒100中。如上所述,色带卷筒200的突出部200C、200D分别被支撑部140以及第二支撑孔112可旋转地支撑。
更详细地说,外圆筒201的底边缘从下方被第二支撑孔112的周缘部支撑,同时突出部200D从上方插入到第二支撑孔112的上部中。第二支撑孔112支撑突出部200D以便在周向方向上自由地旋转,同时限制突出部200D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第二支撑孔112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与被第一突出部211的突出端的旋转路径包围的整个圆形区域重叠。在本实施例中,当从底部观察时,被第一突出部211的突出端的旋转路径包围的整个圆形区域被布置在第二支撑孔112的内侧上。
支撑部140设置于第二支撑孔112的上方。支撑部140具有支撑轴141、多个接合部142以及支撑凹进部143(参照图11)。支撑凹进部143是从上壳体102的内表面102A向上凹进的区域。支撑凹进部143设置于第二支撑孔112的上方且具有在底视图中与第二支撑孔112大致对应的圆形形状。支撑轴141是从支撑凹进部143的中央部向下延伸的圆柱体。在底视图中,支撑轴141的轴心与第二支撑孔112中的开口的中心重合。接合部142具有从支撑凹进部143径向向下延伸到支撑轴141的外侧的多个圆柱状本体。多个接合部142绕支撑轴141径向地且等间隔地布置。
在壳体101的内部,如下所述,支撑部140可旋转地支撑突出部200C。支撑轴141从上方插入到旋转部件290的顶孔294B中。接合部142从上方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且设置在顶圆筒292和上内表面242之间。接合部142沿着离合器弹簧280的延伸部282的旋转路径布置。延伸部282在安装孔200A的内部与接合部142中的一个接合。突出部200C从下方插入到支撑凹进部143中。支撑凹进部143支撑突出部200C以便在周向方向上自由地旋转,同时限制突出部200C在径向方向的移动。
利用这种构造,当外力被施加到色带卷筒200以用于使色带卷筒200在拉出方向上旋转时,在安装孔200A的内部,环形部281的直径扩大。在该情况下,环形部281将相对小的旋转荷载施加至顶圆筒292。因此,色带卷筒200与绕支撑轴141旋转的旋转部件290一起在拉出方向上旋转。这时,由于离合器弹簧280所施加的相对小的旋转荷载,色带卷筒200稳定地旋转。合适的张力被施加到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色带8。
另一方面,当外力被施加到色带卷筒200以用于使色带卷筒200在与拉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时,在安装孔200A的内部,环形部281的直径缩小。由于在该情况下,环形部281将相对大的旋转荷载施加于顶圆筒292,所以限制旋转部件290的旋转。因此,通过旋转部件290限制了色带卷筒200在与拉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旋转。
如上所述,如果色带卷筒200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则可旋转检测轴71通过第二支撑孔112从下方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这时,突出片71A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并且配合到六个第一槽部221中的任一个第一槽部221中。由于锥形表面243而使安装孔200A的底端中的开口的直径相对较大,所以可旋转检测轴71容易地插入到安装孔200A的底部中。由于第一槽部221在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在它们的底端处最大,所以突出片71A容易地从下方配合到对应的第一槽部221中。
当可旋转检测轴71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时,每一个突出片71A与位于该每一个突出片的两个周向侧上的两个第一突出部211接合。即,可旋转检测轴71在安装孔200A内与下内表面241接合并且能够与色带卷筒200一起旋转。如上所述,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中的色带卷筒200在色带安装部30中的适当的高度处固定就位。因此,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的可旋转检测轴71的顶端布置在底孔294A内。因此,可旋转检测轴71与旋转部件290不干扰,并且因此不阻碍色带卷筒200的旋转。
(5.关于色带卷筒200的结构特征)
参照图12至图16来例示本实施例中的色带盒100的主要与色带卷筒200有关的一些结构特征。
(5-1)色带盒100包括箱状壳体101。墨色带8容纳于壳体101的内部中。中空圆柱形的色带卷筒200支撑在壳体101中以便自由地旋转,墨色带8的一个端部卷绕于色带卷筒200。中空圆柱形的卷取卷筒300支撑在壳体101中以便自由地旋转,并且墨色带8的另一个端部卷绕于卷取卷筒300。旋转部件290设置于构成色带卷筒200的内部的安装孔200A中且与作为色带卷筒200的内表面204的一部分的上内表面242接合。离合器弹簧280具有安装于旋转部件290上的螺旋状环形部281和从环形部281延伸的延伸部282。接合部142设置于壳体101中,并且沿延伸部282的旋转路径布置。
色带卷筒200具有设置于下内表面241上的第一突出部211。下内表面241是色带卷筒200的内表面204的一部分,并且位于在沿着作为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轴线的轴线P的方向上距上内表面242不同位置处。第一突出部211在与色带卷筒200的轴线P正交的径向方向上突出。
壳体101具有第二支撑孔112。第二支撑孔112是用于配合突出部200D的孔,该突出部200D作为色带卷筒200的离下内表面241最近的端部。更详细地说,第二支撑孔112是被定位得与上内表面242比离下内表面241近且与安装孔200A相连通。第二支撑孔112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与被第一突出部211的径向突出的端部的旋转轴线包围的整个圆形区域重叠。
根据这种构造,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是将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200的构件(在下文中称为旋转荷载构件)。由于通过旋转荷载构件将旋转荷载施加到对色带卷筒200,所以墨色带8被从色带卷筒200稳定地拉出,并且合适的张力被施加到拉出的墨色带8。此外,通过安装孔200A将第二支撑孔112暴露到壳体101的外部提供了在色带盒100的制造过程中的下述优点。
当工人检查制造完毕的色带盒100时,例如,工人通过第二支撑孔112视觉地检查安装孔200A。以此方式,工人能够确认旋转部件290是否安装在孔200A中。工人将例如手指或者螺丝刀通过第二支撑孔112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当使用所插入的手指或者检查工具而使第一突出部211旋转时,工人能够基于所感受到的荷载的大小来确认离合器弹簧280是否被正确地安装。因此,工人能够容易地检查单元色带盒100以确认旋转荷载构件是否被正确地安装于色带卷筒200中。
注意,例如,当经由第二支撑孔112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时,可旋转检测轴71与第一突出部211接合。因此,可旋转检测轴71能够与色带卷筒200一起旋转。打印装置1能够基于可旋转检测轴71的旋转量而识别在打印操作期间使用的墨色带8的量。
(5-2)色带卷筒200具有第二突出部212,该第二突出部212设置于上内表面242上。第二突出部212与旋转部件290接合。根据这种结构,旋转部件290能够通过其中突出部设置在上内表面242上的简单结构而与上内表面242接合。
(5-3)从第一突出部211到卷筒中心点Q的距离和从第二突出部212到卷筒中心点Q的距离相等。卷筒中心点Q是轴线P在安装孔200A的中心处上的点。
根据这种结构,如果色带卷筒200安装于壳体101中同时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翻转,则第一突出部211的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的位置和第二突出部212的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的位置交换。在该情况下,旋转部件290能够通过与第一突出部211接合而与下内表面241接合。因此,旋转荷载构件能够以当旋转部件290与上内表面242的接合时相同的方式将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200。工人能够通过经由第二支撑孔112视觉检查安装孔200A并且经由第二支撑孔112对第二突出部212进行旋转操作,而检查旋转荷载构件的安装状态。
附带地,当可旋转检测轴71通过第二支撑孔112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时,通过使可旋转检测轴71与第二突出部212接合,可旋转检测轴71能够与色带卷筒200一起旋转。打印装置1能够基于可旋转检测轴71的旋转量来识别打印操作期间使用的墨色带8的量。
(5-4)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二突出部212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彼此重叠。根据这种构造,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二突出部212布置在沿周向方向相同的位置中。因此,与当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二突出部212布置在沿周向方向彼此不同的位置处时相比,能够更容易且准确地制造色带卷筒200。
(5-5)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二突出部212绕位于中心的假想点或者假想平面彼此对称。利用这种构造,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二突出部212具有对称形状。因此,即使安装于壳体101中的色带卷筒200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翻转,旋转部件290也能够顺利地与第二突出部212接合且工人也能够检查旋转荷载构件的安装状态。例如,可旋转检测轴71能够顺利地与第一突出部211接合。
(5-6)从第一突出部211的径向突出的端部到轴线P的最短距离和从第二突出部212的径向端部到轴线P的最短距离相等。利用这种构造,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二突出部212与轴线P的最短距离相同。因此,即使安装于壳体101中的色带卷筒200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翻转,旋转部件290也能够顺利地与第二突出部212接合,并且工人也能够检查旋转荷载构件的安装状态。类似地,例如。可旋转检测轴71能够顺利地与第一突出部211接合。
(5-7)第一突出部211延伸到下内表面241的与上内表面242相反的一侧上的边缘附近的点。第二突出部212延伸到上内表面242的与下内表面241相反的一侧上的边缘附近的点。利用这种构造,当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时,旋转部件290容易地与第一突出部211接合。当通过第二支撑孔112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时,工人的手指、检查工具或者可旋转检测轴71容易地第二突出部212接合。
(5-8)色带卷筒200具有第三突出部213,该第三突出部213设置在下内表面241和上内表面242之间内表面204上,并且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与旋转部件290接触。利用这种构造,能够限制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的旋转部件290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移动经过第三突出部213。
(5-9)第三突出部213位于色带卷筒200的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利用这种构造,即使当安装于壳体101中的色带卷筒200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翻转时,第三突出部213也能够支撑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的适当位置处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的旋转部件290。。
(5-10)第三突出部213的径向突出的端部跨越色带卷筒200相对于沿着轴线P的方向的中心位置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延伸。利用这种构造,能够限制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的旋转部件290朝向下内表面241侧移动。
(5-11)旋转部件290具有轴孔294,该轴孔294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与第二支撑孔11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根据这种结构,例如,当可旋转检测轴71通过第二支撑孔112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时,将可旋转检测轴71定位在轴孔294中能够避免可旋转检测轴71与旋转部件290干扰。
(5-12)色带卷筒200具有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对称的形状。根据这种构造,在不需要工人需考虑色带卷筒200的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的定向的情况下,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制造色带卷筒200以及色带盒100。
(5-13)第一突出部211被定位得比色带卷筒200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离第二支撑孔112近。利用这种构造,由于通过第二支撑孔112插入的手指或者检查工具容易地与第二突出部212接合,所以工人能够容易地检查旋转荷载构件的安装状态。
(5-14)色带卷筒200具有在沿周向方向布置的多个第一突出部211。分别沿着轴线P与两个相邻的第一突出部211之间的区域的每一个周向边缘的最短距离延伸的两条直线形成不超过100°的角。利用这种构造,由于通过第二支撑孔112插入的手指或者检查工具与第一突出部211中的一个第一突出部211接合,所以工人能够容易地检查旋转荷载构件的安装状态。
(5-15)第一突出部211具有相对于沿着轴线P的方向倾斜的表面,使得第一突出部211沿着周向方向的长度朝向第二支撑孔112逐渐减小。利用这种构造,由于通过第二支撑孔112插入的手指或者检查工具与第一突出部211接合,所以工人能够容易地检查旋转荷载构件的安装状态。
(6.关于色带传送路径的结构特征)
参照图10以及图17来例示本实施例中的色带盒100的主要与色带传送路径有关的一些结构特征。
(6-1)弯曲部131的前端部被定位得比色带卷筒200的后端部更靠后侧。弯曲部131的右端部被定位得比色带卷筒200的右端部更靠右侧。当色带卷筒200卷绕有预定上限量的墨色带8时,弯曲部131的右端部定位得比第一色带卷8A的右端部更靠左侧。换句话说,弯曲部131的右端部被定位得比最大直径下的第一色带卷8A的右端部更靠左侧。与弯曲部131的周表面的色带传送路径沿着其通过的部分和弯曲部132的周表面的色带传送路径沿着其通过的部分两者相切的切线是假想线K1。与弯曲部131的周表面的色带传送路径沿着其通过的部分相切的与竖直方向及假想线K1正交的切线是假想线K2。假想线K2在色带卷筒200的外周(即供给表面200B)和最大直径下的第一色带卷8A的外周之间通过。
根据这种构造,包括在色带传送路径中的路径L1、L2具有如下所述的位置关系。路径L1是将第一色带卷8A和弯曲部131的周表面线性地连接的路径部分。路径L2是将弯曲部131、132的周表面线性地连接的落在假想线K1上的路径部分。将由路径L1、L2形成并且限定包括弯曲部131的区域的角称为角α1。将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墨色带8的位置称为拉出位置β。
如图10以及图17中所示,当第一色带卷8A在最大直径下时,角α1是锐角。这时,墨色带8弯曲并且绕作为多个弯曲部131-137中的位于色带传送路径的最上游上的弯曲部的弯曲部131以锐角传送,因此,相对大的传送荷载被施加到传送的墨色带8。这个荷载能够抑制墨色带8例如由于色带卷筒200的振动等而从第一色带卷8A不正确地拉出。
随着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墨色带8,第一色带卷8A的直径逐渐减小。因此,拉出位置β向前侧移动,从而逐渐增大角α1。当拉出位置β移动至比假想线K2更靠前侧时,角α1变成钝角。当第一色带卷8A在其最小直径下时,拉出位置β移动到最前侧且角α1为最大值(参照图17中的假想线K4)。以此方式,随着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减小(即随着角α1增加),经由弯曲部131施加于的墨色带8的传送荷载减小。
在本实施例的色带盒100中,随着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减小,当墨色带8在从拉出位置β拉出时产生的张力增加。通过在离合器弹簧280的直径扩大时产生的旋转荷载将转矩施加到色带卷筒200。当墨色带8从拉出位置β拉出时产生的张力随着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减小而增加。由于转矩由张力和旋转半径的乘积表示,因为转矩的增加与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的减小成反比例,所以张力增加。
虽然随着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减小,经由弯曲部131施加于墨色带8的传送荷载减小,但是在拉出位置β处的墨色带8中产生的张力增加。因此,即使当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变化时,在弯曲部132的下游的位置处的墨色带8的张力保持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弯曲部13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色带卷筒200的右端部和最大直径下的第一色带卷8A的右端部之间。因此,与假设将弯曲部131设置在最大直径处的第一色带卷8A的右侧上的情况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弯曲部131能够将随着传送墨色带8的角度α1的变化量增加更多。其理由在于,与假设将弯曲部131设置在最大直径下的第一色带卷8A右侧上时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弯曲部131设置在离拉出位置β近的位置处。此外,与假设将弯曲部131设置在最大直径下的第一色带卷8A的右侧上时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弯曲部131能够更好的抑制壳体10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
(6-2)与弯曲部131的周表面的色带传送路径沿着其通过的部分和最大直径下的第一色带卷8A的外周上的一部分两者相切的切线是假想线K3。由假想线K1、K3形成并且限定包括弯曲部131的区域的角是锐角。与弯曲部131的周表面的色带传送路径沿着其通过的部分和色带卷筒200的外周上的一部分两者相切的切线是假想线K4。由假想线K1、K4形成并且限定包括弯曲部131的区域的角是钝角。
根据这种结构,当第一色带卷8A在其最大直径下时,路径L1落在假想线K3上。由假想线K1、K3形成并且限定包括弯曲部131的区域的角对应于第一色带卷8A在其最大直径下时的角α1。当第一色带卷8A在其最小直径下时,路径L1落在假想线K4上。由假想线K1、K4形成并且限定包括弯曲部131的区域的角对应于当第一色带卷8A在其最小直径下时的角α1。因此,随着墨色带8被传送,弯曲部131能够通过使角α1从锐角到钝角较大地变化而调整施加于墨色带8的传送荷载。
(6-3)与弯曲部132的周表面的色带传送路径沿着其通过的部分和弯曲部133的周表面的色带传送路径沿着其的部分两者相切的切线是假想线K5。在由假想线K1、K5形成的角中,限定包括弯曲部132的区域的角是锐角。
利用这种结构,包括在色带传送路径中的路径L2、L3具有如下所述的位置关系。路径L3是将弯曲部132、133的周表面线性地连接并且落在假想线K5上的路径部分。在由路径L2、L3形成的角中,限定包括弯曲部132的区域的角称为角α2。在由假想线K1、K5形成的角中,限定包括弯曲部132的区域的角对应于角α2。相对大的荷载被施加到被弯曲并且以锐角绕弯曲部132传送的墨色带8,由此进一步抑制墨色带8从第一色带卷8A不适当地拉出。
(6-4)与弯曲部133的周表面的色带传送路径沿着其通过的部分和弯曲部134的周表面的色带传送路径沿着其通过的部分两者相切的切线是假想线K6。在由假想线K5、K6形成的角中,限定包括弯曲部133的区域的角是锐角。
根据这种结构,包括在色带传送路径中的路径L3、L4具有如下所述的位置关系。路径L4是将弯曲部133、134的周表面线性地连接并且落在假想线K6上的路径部分。在由路径L3、L4形成的角中,限定包括弯曲部133的区域的角称为角α3。在由假想线K5、K6形成的角中,限定包括弯曲部133的区域的角对应于角α3。相对大的荷载被施加到被弯曲并且以锐角绕弯曲部133传送的墨色带8,由此进一步抑制墨色带8从第一色带卷8A不适当地拉出。
(6-5)弯曲部131和132固定到壳体101。弯曲部133是能够绕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定向的轴线旋转的旋转体。利用这种结构,由于沿着色带传送路径设置在最上游的弯曲部131、132是固定至壳体的圆柱体,所以相对大的传送荷载被施加至墨色带8,由此进一步抑制墨色带8从第一色带卷8A不适当地拉出。另一方面,在色带传送路径上定位在弯曲部131、132的下游的弯曲部133是与墨色带8的墨表面侧直接接触的旋转体,使得能够将墨色带8的墨表面和弯曲部133之间的滑动荷载设为相对小的传送荷载。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传送从第一色带卷8A适当地拉出的墨色带8。
(6-6)弯曲部131、132与壳体101一体形成。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提供具有高物理强度的弯曲部131、132。
(6-7)墨色带8卷绕于色带卷筒200,使得墨色带8的两个表面中的施加有墨的墨表面面向内侧。弯曲部131、132与墨色带8的在墨表面的相反侧上的表面接触。弯曲部133与墨色带8的墨表面接触。利用这种构造,弯曲部131、132接触与传送的墨色带8的墨表面的相反的表面。并且弯曲部133在与传送的墨色带8的墨表面接触的同时旋转。因此,能够限制弯曲部131-133损伤墨色带8的墨表面。
(7.关于壳体101的结构特征)
参照图8至图10来例示本实施例中的色带盒100的主要与壳体101有关的一些结构特征。
(7-1)作为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轴线的轴线P位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通过壳体101的左右中心的中心线C1的右侧上。作为卷取卷筒300的旋转轴线的轴线J位于中心线C1的左侧上。利用这种构造,重色带卷筒200和卷取卷筒300在壳体101中在左右方向上并置,由此改善色带盒100的重量平衡。
(7-2)壳体101具有定位孔121、122。定位孔121是设置在中心线C2的后侧上的开口,该中心线C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通过壳体101的前后中心。定位孔122是设置在中心线C2的前侧上的开口。利用这种构造,用户以及工人能够基于定位孔121、122的位置关系而容易地了解壳体101的方向。
(7-3)定位孔121、122中的一个是伸长孔。定位孔121、122沿伸长孔的纵向方向并置。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孔122是伸长孔。利用这种构造,用户以及工人能使用伸长的定位孔122作为基准来通过视觉识别不是伸长孔的定位孔121。即使当定位孔121、122之间的距离和定位销31、32之间的距离存在少许的尺寸误差时,也能够将定位销31、32适当地插入到定位孔121、122中。因此,这种构造减轻了制造色带盒100的负担。
(7-4)轴线P位于作为将定位孔121、122连接的直线的连接线C3的右侧上,并且轴线J位于连接线C3的左侧上。利用这种构造,由于重色带卷筒200以及卷取卷筒300的旋转轴线布置在连接线C3的相反侧上,例如插入到定位孔121、122的定位销31、32能够平衡良好地支撑色带盒100。
(7-5)定位孔12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弯曲部131和轴线P之间。与例如将定位孔121设置在弯曲部131的后侧上或者设置在轴线P的前侧上时相比,这种构造能够抑制壳体10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7-6)弯曲部13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定位孔121和轴线P之间。与例如将弯曲部131设置在定位孔121的右侧上或者设置在轴线P的左侧上时相比,这种构造能够抑制壳体10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7-7)弯曲部131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头周表面106D和轴线P之间。与例如将弯曲部131设置在头周表面106D的后侧上或者设置在轴线P的前侧上时相比,这种构造能够抑制壳体10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7-8)壳体101具有至少一个通孔。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在种类标志部190中的孔部是一个或多个通孔。所述一个或多个通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色带卷筒200和卷取卷筒300之间。与例如将至少一个通孔设置在色带卷筒200的右侧上或者设置在卷取卷筒300的左侧上时相比,这种构造能够抑制壳体10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7-9)至少一个通孔设置在与轴线J、P交叉的连接线C4的前侧上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头周表面106D对准。利用这种构造,至少一个通孔在与该至少一个通孔和头周表面106D之间的连接线交叉的前后方向上头周表面106D对准。因此,用户或者工人以轴线J、P以及头周表面106D为基准而视觉上识别该至少一个通孔。
(7-10)轴线P位于轴线J的前侧上。利用这种构造,用户或者工人能够基于色带卷筒200以及卷取卷筒300的旋转轴线的前后位置而容易地视觉上识别色带卷筒200以及卷取卷筒300。
(7-11)色带盒100设置有弹性体180。弹性体180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与作为卷绕于色带卷筒200的墨色带8的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利用这种构造,由弹性体180的弹力产生的旋转荷载能够使第一色带卷8A稳定地旋转且能够将合适的张力施加到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色带8施加适度的张力。
(7-12)多个弹性体180在周向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处弹性接触第一色带卷8A。这种构造能够将合适的旋转荷载施加到整个第一色带卷8A。
(7-13)多个弹性体180是相同的部件。利用这种构造,能够容易地制造多个弹性体180。
(8.备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能够以在下文中所例示的方式进行各种变形。在下述的描述中,相同的部件或构件被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的描述。以下的描述将着重于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点。
(8-1.色带卷筒的变形例)
色带卷筒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色带卷筒200,而是可以以各种方式变形。在图18(A)所示的色带卷筒251中,单个第一突出部211设置于下内表面241上。色带卷筒251的第一突出部211与色带卷筒200的第一突出部211(参照图13)具有相同的形状。色带卷筒251未设置有第二突出部212以及第三突出部213。
如本变形例中所示的,色带卷筒应当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突出部211。色带卷筒200可以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具有非对称形状。色带卷筒不需要设置有第二突出部212以及第三突出部213。在后者的情况下,例如,工人可以使用粘合剂或者螺钉等而将旋转部件290安装于上内表面242上。
在图18(B)所示的色带卷筒252中,沿着周向方向等间隔布置的三个第一突出部211设置在下内表面241上,并且在周向方向上等间隔布置的三个第二突出部212设置在上内表面242上。色带卷筒252的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二突出部212和对应的色带卷筒200的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二突出部212(参照图13)相同的形状。色带卷筒252未设置有第三突出部213。三个第一突出部211设置在与三个第二突出部212不同的周向位置处。注意,在图18(B)中,仅图示有三个第一突出部211中的一个以及三个第二突出部212中的两个。
如本变形例中所示的,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二突出部212不需要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彼此重叠。色带卷筒也可以不设置有第三突出部213。在后者的情况下,当旋转部件290从上方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时,锚定突起293被第一突出部211的顶端从下方支撑。以此方式,旋转部件290能够在安装孔200A中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定位。
注意,在色带卷筒252中,在周向方向上等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突出部211可以设置于下内表面241上。在周向方向上等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二突出部212可以设置于上内表面242上。在后者的情况下,将位于两个相邻的两个第一突出部211之间的区域(即第一槽部221)的两个周向边缘和轴线P沿着相应的最短距离连接的两条直线形成的角至少为100°。因此,在设置有多个第一突出部211的色带卷筒中,两个相邻的第一突出部211之间的周向方向上间隔不限于100°或以下。
在图18(C)所示的色带卷筒253中,两个第一突出部211设置于下内表面241上。当从轴线P观察时,即,当沿色带卷筒253的径向方向观察时,第一突出部211中的一个具有椭圆形形状并且第一突出部211中的另一个具有菱形柱形状。两个第一突出部211都位于安装孔200A的底边缘区域的上方并且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单个第二突出部212设置于上内表面242上。当从轴线P观察时,第二突出部212具有圆柱形状且设置在安装孔200A的顶端区域的下方。在周向方向上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三突出部213设置在下内表面241和上内表面242之间。当从轴线P观察时,第三突出部213为矩形柱状并且当沿着周向方向观察时,第三突出部213为三角形柱状。每一个第三突出部213位于中心平面R的上方。每一个第一突出部211、第二突出部212以及每一个第三突出部213具有不同的突出长度。
如本变形例中所示的,多个第一突出部211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第一突出部211、第二突出部212以及第三突出部213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从第一突出部211到卷筒中心点Q的距离和从第二突出部212到卷筒中心点Q的距离可以不同。第一突出部211以及第二突出部212可以绕位于它们两者之间的中间的假想点或者假想平面非对称。从第一突出部211的径向突出端到轴线P的最短距离和从第二突出部212的径向突出端到轴线P的最短距离也可以不同。第一突出部211不需要延伸到下内表面241的底边缘附近。第二突出部212不需要延伸到上内表面242的顶边缘附近。
第三突出部213不需要设置在色带卷筒的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第三突出部213的径向突出端不需要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延伸,以便跨越色带卷筒的中心位置。第一突出部211不需要具有相对于沿着轴线P的方向倾斜的表面。注意,旋转部件290以及离合器弹簧280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旋转部件290不需要形成有轴孔294(参照图12)。在该情况下,旋转部件290可以设置有其中能够插入有支撑轴141(参照图16)的凹进部。
(8-2.旋转荷载构件的变形例)
旋转荷载构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而是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在图19(A)至图19(C)所示的变形例中,在不使用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的情况下,通过下述的结构将旋转荷载施加到构造对色带卷筒200。图19(A)至图19(C)示出上壳体102、下壳体103、色带卷筒200以及根据本变形例的相应的旋转荷载构件。这些构件在竖直方向上分解。
在图19A中所示的色带盒501中,设置摩擦部件401来代替支撑部140(参照图16)。摩擦部件401是从上壳体102的内表面102A向下延伸的圆柱形弹性体。例如,摩擦部件401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毛毡材。摩擦部件401的直径比安装孔200A的直径稍大。在色带盒501的内部,突出部200D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二支撑孔112中。摩擦部件401从上方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摩擦部件401通过弹性变形而与内表面204紧密接触从而符合内表面204的形状。
利用这种结构,色带卷筒200绕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的摩擦部件401而被可旋转地支撑。当色带卷筒200旋转时,在内表面204和摩擦部件401之间产生滑动摩擦。该滑动摩擦将合适的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200。工人能够通过通过第二支撑孔112视觉地检查安装孔200A并且通过第二支撑孔112对第一突出部211进行旋转操作来检查摩擦部件401的安装状态。
在图19(B)所示的色带盒502中,第二支撑孔112包括上孔112A和下孔112B。上孔112A代替支撑部140而设置并且是竖直贯通上壳体102的圆孔。下孔112B对应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撑孔112。上孔112A和下孔112B具有相同的直径并且竖直对准。离合器弹簧402具有与离合器弹簧280(参照图12)相同的结构。离合器弹簧402的环形部402A通过环形部402A本身的弹力而绕突出部200C的外周表面安装。
在色带盒502的内部,突出部200D插入到下孔112B中并且在其中被可旋转地支撑。突出部200C插入到上孔112A中并且在其中被可旋转地支撑。离合器弹簧402设置在上孔112A的周缘部和外圆筒201之间。离合器弹簧402具有与设置在上孔112A的周缘部上的圆柱状接合部113接合的延伸部402B。
利用上述的结构,当色带卷筒200在拉出方向上旋转时,环形部402A的直径扩大,由此将相对小的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200。当色带卷筒200在与拉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上,环形部402A的直径缩小,由此将相对大的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200。工人能够通过通过下孔112B对第一突出部211进行旋转操作或者通过上孔112A对第二突出部212进行旋转操作来检查离合器弹簧402的安装状态。
在图19(C)所示的色带盒503与上述的色带盒502的相似之处在于第二支撑孔112包括上孔112A和下孔112B。碟状弹簧403绕突出部200C的外周设置。碟状弹簧403在顶视图中具有环形形状且被构造成具有弹性的薄板。碟状弹簧403在前视图中弯曲以便稍微向下突出。在色带盒503的内部,突出部200D插入到下孔112B中并在其中被可旋转地支撑。突出部200C插入到上孔112A中并在其中被可旋转地支撑。碟状弹簧403设置在上孔112A的周缘部和外圆筒201之间。碟状弹簧403与上孔112A的周缘部和外圆筒201弹性接触。
通过上述结构,当色带卷筒200旋转时,在外圆筒201和碟状弹簧403之间产生滑动摩擦。该滑动摩擦将合适的旋转荷载施加到色带卷筒200。工人能够通过通过下孔112B对第一突出部211进行旋转操作或者通过上孔112A对第二突出部212进行旋转操作来检查碟状弹簧403的安装状态。
在优选实施例中描述的各种结构特征能够在将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替换成根据这些变形例的旋转荷载构件的情况下成立。例如,(5-1)中详细记载的结构能够如下所述地进行替换。
色带盒501-503设置有箱状壳体101(参照图7)。墨色带8容纳于壳体101中。圆柱形的色带卷筒200被支撑在壳体101中以便自由地旋转,并且墨色带8的一个端部卷绕于色带卷筒200。圆柱形的卷取卷筒300被支撑在壳体101中以便自由地旋转,并且墨色带8的另一个端部卷绕于卷取卷筒300。弹性部件(摩擦部件401、离合器弹簧402以及碟状弹簧403)与壳体101以及色带卷筒200接触。更详细地说,弹性部件以弹性变形状态与壳体101以及色带卷筒200中的至少一方接触。
色带卷筒200具有设置于色带卷筒200的内表面204上的第一突出部211。第一突出部211在与色带卷筒200的轴线P交叉的径向方向上突出。壳体101具有第二支撑孔112。第二支撑孔112是其中配合有供色带卷筒200的孔。更详细地说,第二支撑孔112是与安装孔200A相连通的孔。第二支撑孔112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轴线P的方向上与被第一突出部211的径向突出端的旋转路径包围的整个圆形区域重叠。
根据这种结构,弹性部件用作将旋转荷载施加至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荷载构件。从色带卷筒200稳定地拉出墨色带8,并且合适的张力被施加到拉出的墨色带8。此外,安装孔200A通过第二支撑孔112暴露到壳体101的外部。工人能够容易地检查色带盒501-503单元以确定旋转荷载构件是否正确地安装于色带卷筒200中。当例如可旋转检测轴71通过第二支撑孔112插入到安装孔200A中时,可旋转检测轴71与第一突出部211接合。打印装置1能够基于可旋转检测轴71的旋转量而识别在打印操作期间使用的墨色带8的量。
注意,摩擦部件401是固定于色带卷筒200以及壳体101中的一个且能够与色带卷筒200以及壳体101中的另一个滑动地接触的弹性部件的示例。离合器弹簧402是固定于色带卷筒200以及壳体101中的一个且以弹性变形状态与色带卷筒200以及壳体101中的另一个接触的弹性部件的示例。碟状弹簧403是以弹性变形状态与色带卷筒200以及壳体101两者接触的弹性部件的示例。
(8-3.弹性体的变形例)
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弹性体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两个弹性体180,而是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可以将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弹性体设置于下壳体103上来代替设置于上壳体102上。可以将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弹性体设置于上壳体102以及下壳体103两者上。在后者的情况下,设置于上壳体102上的弹性体和设置于下壳体103上的弹性体可以是竖直彼此对称或非对称。
如图20(A)所示,可以设置三个弹性体181来代替两个弹性体180。三个弹性体181全部是与弹性体180相似的板状海绵,但在下述的点上与弹性体180不同。三个弹性体181布置在支撑部140的左前侧、右前侧以及右后侧上。三个弹性体181还在形状有变化。位于支撑部140的左前侧上的弹性体181具有在三个弹性体181中在周向方向上具有最小尺寸的扇状。位于支撑部140的右后侧上的弹性体181具有在三个弹性体181中在周向方向上具有最大尺寸的扇状。
如图20(B)所示,可以设置一个弹性体182来代替两个弹性体180。在本实施例中未设置窗口部160。弹性体182是与弹性体180类似的板状海绵,但在下述的点上与弹性体180不同。弹性体182具有在底视图中绕支撑部140从支撑部140的左前侧向左后侧在顺时针方向上延伸的扇状。
(8-4.其他)
在上述实施例以及变形例中,色带盒100、501-503是根据本发明的“色带盒”的示例。色带卷筒200的轴线P的方向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示例。色带卷筒200的径向方向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向”的示例。壳体101的前后方向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向”的示例。壳体101的左右方向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向”的示例。壳体101的前方向、后方向、左方向以及右方向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向”、“第六方向”、“第七方向”以及“第八方向”的示例。
壳体101是根据本发明的“壳体”的示例。墨色带8是根据本发明的“墨色带”的示例。第一色带卷8A是根据本发明的“色带卷”的示例。并且,具有最大直径的第一色带卷8A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最大直径的色带”的示例。具有最大直径的第一色带卷8A的右端部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最大直径的色带的第八方向上的端部”的示例。色带卷筒20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卷筒”的示例。卷取卷筒30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卷筒”的示例。旋转部件290是根据本发明的“旋转部件”的示例。离合器弹簧280是根据本发明的“离合器弹簧”的示例。接合部142是根据本发明的“接合部”的示例。上内表面24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内表面”的示例。下内表面24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内表面”的示例。第一突出部211是根据本发明的“特定突出部”的示例。第二支撑孔112是根据本发明的“壳体孔”的示例。摩擦部件401、离合器弹簧402以及碟状弹簧403是根据本发明的“弹性部件”的示例。
第二突出部212是根据本发明的“接合突起”的示例。第三突出部213是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突起”的示例。轴孔294是根据本发明的“部件孔”的示例。头周表面106D是根据本发明的“凹进部”的示例。头插入部109是根据本发明的“开口部”的示例。色带出口107A是根据本发明的“连通开口”的示例。弯曲部131-137是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弯曲部”的示例。弯曲部131-134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第三弯曲部”以及“第四弯曲部”的示例。假想线K1-K6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假想线”、“第二假想线”、“第三假想线”、“第四假想线”、“第五假想线”以及“第六假想线”的示例。
中心线C1、C2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中心线”以及“第二中心线”的示例。定位孔121、122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的示例。连接线C3是根据本发明的“将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连接的直线”的示例。标志部191-193、195是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通孔”的示例。连接线C4是根据本发明的“与第一卷筒的旋转轴线以及第二卷筒的旋转轴线交叉的直线”的示例。标志部191-19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孔”的示例。标志部19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孔”的示例。弹性体180-182是根据本发明的“弹性体”的示例。
附图标记列表
8 墨色带
8A 第一色带卷
100、501~503 色带盒
106D 头周表面
109 头插入部
107A 色带出口
112 第二支撑孔
121、122 定位孔
131~134 弯曲部
142 接合部
180~182 弹性体
191~195 标志部
200 色带卷筒
204 内表面
211 第一突出部
212 第二突出部
213 第三突出部
241 下内表面
242 上内表面
251~253 色带卷筒
280 离合器弹簧
281 环形部
282 延伸部
290 旋转部件
294 轴孔
300 卷取卷筒
401 摩擦部件
402 离合器弹簧
403 碟状弹簧
Claims (41)
1.一种色带盒,包括:
箱状壳体;
墨色带,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
第一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一个端部被卷绕在所述第一卷筒上;
第二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到所述第二卷筒;
旋转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部中,并与作为所述第一卷筒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内表面接合;
离合器弹簧,包括螺旋状环形部和延伸部,所述环形部附接于所述旋转部件,所述延伸部从所述环形部延伸;以及
接合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中,且位于所述延伸部的旋转轨迹上,
其中所述第一卷筒具有特定突出部,所述特定突出部被设置于第二内表面处,所述第二内表面是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内表面的另一部分,且就第一方向而言位于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特定突出部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孔,所述壳体孔被定位得离所述第二内表面比离所述第一内表面近,所述壳体孔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被所述特定突出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末端部的旋转路径包围的整个圆形区域重叠,所述壳体孔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部相连通。
2.一种色带盒,包括:
箱状壳体;
墨色带,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
第一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一个端部被卷绕在所述第一卷筒上;
第二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到所述第二卷筒;
旋转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部中,并与作为所述第一卷筒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内表面接合;
离合器弹簧,包括螺旋状环形部和延伸部,所述环形部附接于所述旋转部件,所述延伸部从所述环形部延伸;以及
接合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中,且位于所述延伸部的旋转路径上,
其中所述第一卷筒具有特定突出部,所述特定突出部被设置于第二内表面处,所述第二内表面是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内表面的另一部分,且就第一方向而言位于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特定突出部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孔,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所述壳体孔配合,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一个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离所述第二内表面比离所述第一内表面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一卷筒具有接合突起,所述接合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且与所述旋转部件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色带盒,其中在所述特定突出部与所述卷筒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在所述接合突起与所述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所述卷筒的所述中心点是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内部中的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上的中心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特定突出部与所述接合突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准。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特定突出部与所述接合突起关于假想点或假想平面对称,所述假想点或所述假想平面位于在所述特定突出部与所述接合突起之间的中心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色带盒,其中在所述特定突出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末端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在所述接合突起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末端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二内表面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内表面的端部和离开所述第一内表面的相反端部,所述特定突出部突出到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所述相反端部邻近的位置;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内表面具有靠近所述第二内表面的端部和离开所述第二内表面的相反端部,所述接合突起突出到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所述相反端部邻近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一卷筒具有接触突起,所述接触突起位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内表面处,且位于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位置处,所述接触突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旋转部件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接触突起位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接触突起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跨越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旋转部件具有部件孔,所述部件孔被定位得与所述壳体孔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准。
13.一种色带盒,包括:
箱状壳体;
墨色带,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
第一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一个端部被卷绕在所述第一卷筒上;
第二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另一端部被连接到所述第二卷筒;以及
弹性部件,以弹性变形状态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壳体中的至少一方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卷筒具有特定突出部,所述特定突出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表面处,所述特定突出部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轴线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旋转轴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孔,所述壳体孔的一部分与被所述特定突出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末端部的旋转路径包围的整个圆形区域重叠,所述壳体孔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部相连通。
14.一种色带盒,包括:
箱状壳体;
墨色带,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
第一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一个端部被卷绕在所述第一卷筒上;
第二卷筒,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墨色带的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到所述第二卷筒;以及
弹性部件,以弹性变形状态与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壳体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卷筒具有特定突出部,所述特定突出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内表面处,所述特定突出部在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轴线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旋转轴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孔,所述第一卷筒与所述壳体孔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2、13和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四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并且所述第四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七方向和第八方向;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
凹进部,延伸跨越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在所述第五方向上凹进;
开口部,被所述凹进部包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壳体;
连通开口,允许所述墨色带通过所述连通开口,并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壳体的内部之间提供连通;以及
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的多个弯曲部,包括实心圆柱形部件和中空圆柱形部件中的一种圆柱形部件,每一个圆柱形部件与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且指向所述连通开口的所述墨色带接触,以使所述墨色带挠曲并沿预定行进通路引导所述墨色带;
其中所述多个弯曲部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在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在所述行进通路中的下游的位置处与所述墨色带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六方向上的端部的在所述第六方向上的前方,
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端部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前方,
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所述端部位于具有最大直径且被卷绕于所述第一卷筒上的所述墨色带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端部的在所述第七方向上的前方,通过将最大预定量的墨色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卷筒上来定义所述最大直径;并且
其中由将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连接到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的切线定义第一假想线,并且定义第二假想线,所述第二假想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一假想线垂直,并且所述第二假想线是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所述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的切线,所述第二假想线通过在所述第一卷筒的外周表面和具有所述最大直径的所述墨色带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色带盒,其中由将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所述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连接到具有所述最大直径的所述墨色带的所述外周表面的点的切线定义第三假想线,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三假想线提供锐角,所述第一弯曲部位于所述锐角的区域中;并且
其中由将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所述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和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外周表面的点连接的切线定义第四假想线,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四假想线提供钝角,所述第一弯曲部位于所述钝角的区域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多个弯曲部进一步包括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在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在所述行进通路中的下游的位置处与所述墨色带接触,所述第四弯曲部在所述第三弯曲部的在所述行进通路的下游的位置处与所述墨色带接触;
其中由将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所述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和所述第三弯曲部的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连接的切线定义第五假想线,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五假想线提供锐角,所述第二弯曲部位于由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五假想线提供的所述锐角的区域中;并且
其中由将所述第三弯曲部的所述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和所述第四弯曲部的周表面部的限定所述行进通路的点连接的切线定义第六假想线,所述第五假想线和所述第六假想线提供锐角,所述第三弯曲部位于由所述第五假想线和所述第六假想线提供的所述锐角的区域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柱状体;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弯曲部是能够绕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旋转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及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壳体成一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墨色带具有一个表面和相反表面,在所述一个表面上涂布墨,将所述墨色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卷筒上,使得所述一个表面位于所述相反表面的径向内方;
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及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墨色带的所述相反表面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弯曲部与所述墨色带的所述一个表面接触。
21.根据权利要求1、2、13和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四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四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七方向和第八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位于第一中心线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一中心线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延伸,且通过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卷筒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在所述第七方向上的前方。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并且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
第一开口,位于第二中心线的在所述第六方向上的前方,所述第二中心线在所述第四方向上延伸,且通过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中心;以及
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二中心线的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的前方。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中的一个开口是伸长槽;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伸长槽的纵向方向上排列。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位于将所述第一开口连接到所述第二开口的直线的在所述第八方向上的前方;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直线的在所述第七方向上的前方。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壳体具有:
凹进部,延伸跨越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在所述第五方向上凹进;
开口部,被所述凹进部包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壳体;
连通开口,允许所述墨色带通过所述连通开口,并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壳体的内部之间提供连通;以及
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的第一弯曲部,具有实心圆柱形形状和中空圆柱形形状中的一种圆柱形形状,所述第一弯曲部与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且指向所述连通开口的所述墨色带接触,以使所述墨色带挠曲并沿预定行进通路引导所述墨色带;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壳体具有:
凹进部,延伸跨越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在所述第五方向上凹进;
开口部,被所述凹进部包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壳体;
连通开口,允许所述墨色带通过所述连通开口,并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壳体的内部之间提供连通;以及
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的第一弯曲部,具有实心圆柱形形状和中空圆柱形形状中的一种圆柱形形状,所述第一弯曲部与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且指向所述连通开口的所述墨色带接触,以使所述墨色带挠曲并沿预定行进通路引导所述墨色带;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在所述第四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壳体具有:
凹进部,延伸跨越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在所述第五方向上凹进;
开口部,被所述凹进部包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壳体;
连通开口,允许所述墨色带通过所述连通开口,并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壳体的内部之间提供连通;以及
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的多个弯曲部,包括实心圆柱形部件和中空圆柱形部件中的一种圆柱形部件,每一个圆柱形部件与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且指向所述连通开口的所述墨色带接触,以使所述墨色带挠曲并沿预定行进通路引导所述墨色带;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于所述凹进部和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
28.根据权利要求1、2、13和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四方向上的长度;并且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四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之间的至少一个通孔。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凹进部,所述凹进部延伸跨越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在所述第五方向上凹进;并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通孔位于与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及所述第二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交叉的直线的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的前方,并且所述至少一个通孔与所述凹进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对准。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并且所述第四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七方向和第八方向;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通孔包括在所述第四方向上排列的三个第一孔以及与所述第一孔不同的单个第二孔;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孔位于所述三个第一孔中的一个第一孔的在所述第六方向上的前方,所述一个第一孔位于其余两个第一孔的在所述第七方向上的前方。
31.根据权利要求1、2、13和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四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相反指向的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的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的前方。
32.根据权利要求1、2、13和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第一卷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对称形状。
33.根据权利要求1、2、13和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特定突出部被定位得离所述壳体孔比离所述第一卷筒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近。
34.根据权利要求1、2、13和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中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卷筒处的所述特定突出部包括在所述第一卷筒的周向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特定突起;并且
其中两个相邻特定突起之间限定区域,所述区域具有在所述周向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将所述区域的所述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的一条最短直线与将所述区域的所述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卷筒的所述旋转轴线的另一条最短直线限定不大于100°的角。
35.根据权利要求1、2、13和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特定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表面,使得在所述特定突出部的所述表面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长度朝向所述壳体孔逐渐减小。
3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弹性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且以弹性变形状态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壳体中的其余一方接触。
37.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弹性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且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壳体中的其余一方滑动接触。
38.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以弹性变形状态与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壳体接触。
39.根据权利要求1、2、13和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进一步包括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中,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色带卷弹性接触,所述色带卷是被卷绕于所述第一卷筒上的所述墨色带。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弹性体包括多个弹性段,所述多个弹性段与所述色带卷的周位置弹性接触,使得每一个弹性段接触每一个周位置。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色带盒,其中所述弹性体包括多个弹性段,所述多个弹性段彼此相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39567 | 2015-07-13 | ||
JP2015139567A JP6439614B2 (ja) | 2015-07-13 | 2015-07-13 | リボンカセット |
JP2015-139561 | 2015-07-13 | ||
JP2015139561A JP6439613B2 (ja) | 2015-07-13 | 2015-07-13 | リボンカセット |
PCT/JP2016/070667 WO2017010507A1 (ja) | 2015-07-13 | 2016-07-13 | リボンカセ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35263A true CN107735263A (zh) | 2018-02-23 |
CN107735263B CN107735263B (zh) | 2020-09-01 |
Family
ID=5775701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31717.XA Active CN107735263B (zh) | 2015-07-13 | 2016-07-13 | 色带盒 |
CN201620736619.3U Active CN205890264U (zh) | 2015-07-13 | 2016-07-13 | 色带盒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736619.3U Active CN205890264U (zh) | 2015-07-13 | 2016-07-13 | 色带盒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166800B2 (zh) |
EP (1) | EP3323621B1 (zh) |
CN (2) | CN107735263B (zh) |
WO (1) | WO201701050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73640A (zh) * | 2020-06-30 | 2020-11-03 |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便携式打印机、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10507A1 (ja) * | 2015-07-13 | 2017-01-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ボンカセット |
US20190299689A1 (en) * | 2018-03-29 | 2019-10-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Ribbon Supporting Cassett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JP7208786B2 (ja) * | 2018-12-26 | 2023-01-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7395912B2 (ja) * | 2019-09-30 | 2023-12-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用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
JP7322638B2 (ja) * | 2019-09-30 | 2023-08-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用カセット |
CN112009117B (zh) * | 2020-09-04 | 2022-02-11 | 珠海趣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色带盒、标签打印机及安装方法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34563U (ja) * | 1983-02-28 | 1984-09-08 | 株式会社サト− | 帯状体の蛇行防止装置 |
JPS6058361U (ja) * | 1983-09-28 | 1985-04-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インクリボンカ−トリツジ |
JPS615976A (ja) * | 1984-06-19 | 1986-01-11 | Hitachi Ltd | リボンカセツトたるみ防止機構 |
JPH01210373A (ja) * | 1988-02-18 | 1989-08-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印字装置 |
JPH0648004A (ja) * | 1992-07-31 | 1994-02-2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リボンカセット |
US5622440A (en) * | 1994-06-14 | 1997-04-22 | Minolta Co., Ltd. | Ink film cassette having a torque applying device therein |
JP2000211225A (ja) * | 1999-01-27 | 2000-08-02 | Dynic Corp |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
CN1657306A (zh) * | 2000-09-11 | 2005-08-24 | 赛福尔有限公司 | 带驱动器和打印设备 |
CN1669807A (zh) * | 2000-03-31 | 2005-09-2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油墨纸盒和安装到该油墨纸盒上的可更换的油墨纸装置 |
EP1707395A1 (en) * | 2005-03-30 | 2006-10-0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cassette |
CN2885587Y (zh) * | 2004-03-15 | 2007-04-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墨带盒 |
CN101758672A (zh) * | 2008-12-25 | 2010-06-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式打印机 |
JP2011206915A (ja) * | 2010-03-26 | 2011-10-20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29443A (en) | 1992-04-06 | 1995-07-04 | Alp Electric Co., Ltd. |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with ink ribbon feed controller |
EP1577106A1 (en) * | 2004-03-15 | 2005-09-2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ribbon cartridge |
EP2415610B1 (en) * | 2009-03-31 | 2019-07-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cassette |
JP5233923B2 (ja) | 2009-09-09 | 2013-07-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WO2017010507A1 (ja) * | 2015-07-13 | 2017-01-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ボンカセット |
-
2016
- 2016-07-13 WO PCT/JP2016/070667 patent/WO201701050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7-13 CN CN201680031717.XA patent/CN107735263B/zh active Active
- 2016-07-13 CN CN201620736619.3U patent/CN205890264U/zh active Active
- 2016-07-13 EP EP16824487.9A patent/EP3323621B1/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9-28 US US15/718,232 patent/US10166800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2-10 US US16/214,230 patent/US1073751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34563U (ja) * | 1983-02-28 | 1984-09-08 | 株式会社サト− | 帯状体の蛇行防止装置 |
JPS6058361U (ja) * | 1983-09-28 | 1985-04-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インクリボンカ−トリツジ |
JPS615976A (ja) * | 1984-06-19 | 1986-01-11 | Hitachi Ltd | リボンカセツトたるみ防止機構 |
JPH01210373A (ja) * | 1988-02-18 | 1989-08-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印字装置 |
JPH0648004A (ja) * | 1992-07-31 | 1994-02-2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リボンカセット |
US5622440A (en) * | 1994-06-14 | 1997-04-22 | Minolta Co., Ltd. | Ink film cassette having a torque applying device therein |
JP2000211225A (ja) * | 1999-01-27 | 2000-08-02 | Dynic Corp |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
CN1669807A (zh) * | 2000-03-31 | 2005-09-2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油墨纸盒和安装到该油墨纸盒上的可更换的油墨纸装置 |
CN1657306A (zh) * | 2000-09-11 | 2005-08-24 | 赛福尔有限公司 | 带驱动器和打印设备 |
CN2885587Y (zh) * | 2004-03-15 | 2007-04-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墨带盒 |
EP1707395A1 (en) * | 2005-03-30 | 2006-10-0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cassette |
CN101758672A (zh) * | 2008-12-25 | 2010-06-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式打印机 |
JP2011206915A (ja) * | 2010-03-26 | 2011-10-20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73640A (zh) * | 2020-06-30 | 2020-11-03 |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便携式打印机、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1873640B (zh) * | 2020-06-30 | 2022-07-12 |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便携式打印机、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323621A1 (en) | 2018-05-23 |
EP3323621A4 (en) | 2019-04-17 |
CN205890264U (zh) | 2017-01-18 |
US20180015759A1 (en) | 2018-01-18 |
US20190105931A1 (en) | 2019-04-11 |
EP3323621B1 (en) | 2022-05-04 |
US10166800B2 (en) | 2019-01-01 |
US10737519B2 (en) | 2020-08-11 |
WO2017010507A1 (ja) | 2017-01-19 |
CN107735263B (zh) | 2020-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35263B (zh) | 色带盒 | |
CN205836284U (zh) | 色带盒 | |
US7736076B2 (en) | Ribbon cassette and printer | |
CN106132715B (zh) | 带盒 | |
CN106364182A (zh) | 打印机、带盒和带有盒的打印机 | |
KR102580618B1 (ko) | 리본 카트리지 및 인쇄 장치 | |
CN108025567B (zh) | 带盒 | |
CN111902292B (zh) | 印刷盒、带引导件以及印刷装置 | |
KR102474516B1 (ko) | 리본 카트리지 및 인쇄 장치 | |
JP2015085608A (ja)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装置 | |
CN106976326B (zh) | 色带盒 | |
JP5843719B2 (ja) | プリンタ | |
CN111918775B (zh) | 色带盒 | |
CN105612059B (zh) | 带盒和打印机 | |
JP6439614B2 (ja) | リボンカセット | |
JP6439613B2 (ja) | リボンカセット | |
JP5810678B2 (ja)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
JP4725567B2 (ja) | ロールシートホルダ | |
JP5835509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5849164B2 (ja)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0912030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