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77126A - 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77126A CN107577126A CN201710321219.5A CN201710321219A CN107577126A CN 107577126 A CN107577126 A CN 107577126A CN 201710321219 A CN201710321219 A CN 201710321219A CN 107577126 A CN107577126 A CN 1075771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transfer
- target member
- transfer target
- print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该转印单元包括转印目标构件、一次转印装置以及保持构件。带形转印目标构件具有:边缘;供转印图像的图像区域;以及非图像区域,此非图像区域不供转印图像并且沿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所述边缘存在。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在穿过所述转印目标构件与具有保持所述图像的表面的图像保持体接触的接触部的路径中被传送以允许所述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目标构件。所述一次转印装置将所述图像从所述图像保持体转印至所述转印目标构件。所述保持构件从图像保持体侧与所述非图像区域接触以在避免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图像区域接触的同时保持所述转印目标构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公知利用例如电子照相系统的现有技术图像形成设备,借助此图像形成设备图像从图像保持体转印至用作带形转印目标构件的转印带并且进一步从转印带转印至用作记录介质的片材。在若干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包括转印带的转印单元因维修需求而可拆卸地附装。
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2005-189664号公报中提出了下面的技术。即,为了确保转印带单元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本体的高位置精确度,便于转印带单元的附装以及拆卸工作并且减少转印带的成本,配备至少两个支撑辊,并且配备旋转地支撑这些辊的框架64以及绕支撑辊伸展的带。转印带单元8可拆卸地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1的设备本体2,定位部67与68形成在框架64中以用于使转印带单元8相对于设备本体2定位。框架64由树脂形成。
发明内容
然而,借助带形转印目标构件,将张力施加至带的边缘比施加至带中的中央更难。因此,在附装与拆卸转印单元的过程中边缘可能松弛。由于边缘的这种松弛,边缘可能与其他部件接触。这可能导致损害这些部件以及转印目标构件。
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转印目标构件松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转印单元包括转印目标构件、一次转印装置以及保持构件。带形转印目标构件具有:边缘;供转印图像的图像区域;以及非图像区域,此非图像区域不供转印图像并且沿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所述边缘存在。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在穿过所述转印目标构件与具有保持所述图像的表面的图像保持体接触的接触部的路径中被传送以允许所述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目标构件。所述一次转印装置将所述图像从所述图像保持体转印至所述转印目标构件。所述保持构件从图像保持体侧与所述非图像区域接触以在避免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图像区域接触的同时保持所述转印目标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转印单元中,所述转印单元能拆卸地附装至包括所述图像保持体的本体,当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存在于所述路径上时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分离,并且在所述转印单元附装至所述本体以及从所述本体拆卸的过程中在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偏离所述路径的情况下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所述非图像区域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转印单元还包括: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从所述路径的所述偏离联动地使所述保持构件的状态从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分离的第一状态改变成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所述非图像区域接触的第二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转印单元中,所述保持构件由于自身的重量而从所述第二状态返回至所述第一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转印单元还包括:拉伸构件以及框架。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绕所述拉伸构件被拉伸。所述框架夹着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定位在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各侧上以保持所述拉伸构件。在此情况下,所述框架中的一者具有外侧,并且所述保持构件附装至所述框架的所述一者的所述外侧并且包括臂,所述臂朝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延伸,并且所述保持构件利用所述臂保持所述转印目标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转印单元中,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具有面对所述图像保持体的前侧以及与所述前侧相对的后侧。所述框架中的所述一者包括阻挡部,当所述臂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附装过程中朝所述后侧移动时所述阻挡部与所述臂干涉以阻挡所述保持构件的附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保持体、图像形成设备、带形转印目标构件、一次转印装置、保持构件以及二次转印装置。所述图像保持体具有保持图像的表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所述图像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所述表面上。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具有:边缘;供转印图像的图像区域;以及非图像区域,此非图像区域不供转印图像并且沿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所述边缘存在,并且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在穿过所述转印目标构件与所述图像保持体接触的接触部的路径中被传送以允许所述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目标构件。所述一次转印装置将所述图像从所述图像保持体转印至所述转印目标构件。所述保持构件从图像保持体侧与所述非图像区域接触以在避免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图像区域接触的同时保持所述转印目标构件。所述二次转印装置将所述图像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转印至记录介质。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转印单元或者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能防止转印目标构件松弛。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转印单元,能避免由保持构件引起的对转印目标构件的损害。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转印单元,当转印目标构件偏离路径时,保持构件的状态能可靠地改变成第二状态。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转印单元,不需要使保持构件的状态返回至第一状态的机构。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转印单元,与不设置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容易地附装保持构件。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转印单元,在附装保持构件的过程中能防止臂进入转印目标构件的后侧。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对应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具体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附装或者拆卸部件过程中壳体敞开的状态;
图3示出了收集盒与转印单元之间的布置关系;
图4是转印单元的面对收集盒的侧面的外部侧视图;
图5示出了转印带的挡边;
图6示出了转印带的边缘被保持之前保持机构的外观;
图7示出了转印带的边缘被保持时保持机构的外观;
图8示出了收集盒的后表面侧;
图9是收集盒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0示出了连接结构;
图11示出了处于逼近状态的分离机构与保持机构的内部结构;
图12示出了处于分离状态的分离机构与保持机构的内部结构;以及
图13示出了带保持构件附装至侧框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是对应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具体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的打印机10布置在壳体11中的以下部件:感光单元30、显影装置18、转印单元22、定影装置24、片材传送装置29、二次转印辊57、色调剂盒28以及控制器20。各个感光单元30、显影装置18中相应的一者以及色调剂盒28中相应的一者设置成套。总共设置四套,并且每套均为C、M、Y以及K色中相应的一者而设置。
感光体12、充电器14、曝光装置16以及清洁器26包含在各个感光单元30中。感光单元30可拆卸地附装至壳体11。显影装置18与转印单元22也可拆卸地附装至壳体11。此转印单元对应转印单元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就打印机10的方向而言,设备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称作X方向,设备的高度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称作Y方向,并且设备的深度方向(垂直于图1的页面)称作Z方向。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X方向与Z方向是水平方向并且Y方向是垂直方向。假设打印机10由站立在打印机10在Z方向上的前面操作。感光单元30、显影装置18以及转印单元22通过沿Z方向插入或者移除而被附装与拆卸。
转印单元22包括支撑辊53与支承辊54,并且还包括绕支撑辊53与支承辊54拉伸的环形转印带56。转印单元22还包括张紧辊52。转印带56也绕张紧辊52拉伸。从图1中省略了张紧辊52的图示。转印带56与感光单元30的感光体12接触着沿循环路径旋转。而且,转印单元22包括位于面对各个感光体12的位置处的一次转印辊48,转印带56介于一次转印辊48与感光体12之间。
这里,描述打印机10的操作。
在获取来自诸如个人计算机之类的外部设备的图像数据时,控制器20使打印操作开始。因此,感光体12的表面完全被充电器14充电。利用曝光装置16使带电表面暴露至根据图像数据的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静电潜像利用盛装在显影装置18中的显影剂显影。显影剂包含色调剂。因此,通过显影在感光体12上形成可见的色调剂图像。
感光体12上的色调剂图像借助转印单元22的一次转印辊48转印到转印带56上,使得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顺序地上下叠加。因此,彩色色调剂图像形成在转印带56上。感光体12均对应图像保持体的实施例,转印带56对应转印目标构件的实施例,并且一次转印辊48均对应一次转印装置的实施例。
感光体12的表面(色调剂图像从此表面被转印)由清洁器26清洁,从而移除诸如余留色调剂以及纸尘之类的不期望的物质。
转印带56上的彩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借助片材传送装置29传送至支承辊54与二次转印辊57之间的咬合部的用作记录介质的片材P上。然后,片材P传送至定影装置24,彩色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P上,并且片材P馈送至壳体11的外部。
图2示出了附装或者拆卸部件过程中壳体11敞开的状态。
可朝Z方向上的前侧旋转的盖32附装在打印机10的壳体11在Z方向上的前表面上。收集盒34在盖32的在Z方向上的后侧附装至壳体11。来自感光单元30的清洁器26的上述不期望物质被收集在收集盒34中。
收集盒34包括本体部68,不期望的物质被收集并且储存在此本体部中。
操作手柄36设置在收集盒34的位于Z方向上的前侧的表面中。当操作手柄36例如逆时针旋转时收集盒34被从壳体11解除锁定,并且当操作手柄36例如顺时针旋转时收集盒34锁定至壳体11。
限制器32A在盖32中设置成伸出至打印机10的内部。当关闭盖32时,此限制器32A与收集盒34的操作手柄36部分接合以防止操作手柄36旋转。因此,避免了例如操作手柄36因设备的振动等意外旋转的情形。相反,在操作手柄36的取向不同于收集盒34锁定至壳体11时采取的取向的情况下,限制器32A与操作手柄36干涉以防止盖32关闭。这防止忘记操作操作手柄36。
当从打印机10拆卸收集盒34时,比收集盒34进一步向后侧布置的诸如转印单元22之类的部件暴露。
图3示出了收集盒34与转印单元22之间的布置关系。
转印单元22比收集盒34距Z方向上的后侧更远地布置,并且转印带56的宽度方向沿Z方向延伸。而且,转印单元22包括一对侧框架46,这对侧框架是具有细长形状的构件。这对侧框架46的纵向方向沿设备的宽度方向(X方向)延伸。侧框架46沿设备的深度方向(Z方向)相互隔开,转印带56介于其间。
图4是转印单元22的面对收集盒34的侧面的外部侧视图。
张紧辊52布置在侧框架46在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侧(设备宽度方向上的左端部侧)。支撑辊53布置在侧框架46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侧(设备宽度方向上的右端部侧)。支承辊54布置在侧框架46在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侧(设备宽度方向上的左端部侧),此端部侧与布置张紧辊52的端部侧是同一侧。
张紧辊52、支撑辊53以及支承辊54被侧框架46可旋转地保持。绕张紧辊52、支撑辊53以及支承辊54拉伸的转印带56因由张紧辊52施加至转印带56的张力而平直伸展。
一次转印辊48布置在转印带56的内周侧。四个一次转印辊48布置在转印带56的内周侧。如稍后将描述的,为了防止一次转印辊48与转印带56在附装与拆卸转印单元22的过程中与其他部件(例如,感光单元30与显影装置18)接触,转印单元22中还包含分离机构,此分离机构使一次转印辊48与转印带56沿与感光单元30的感光体12分离的方向移动。
绕张紧辊52、支撑辊53以及支承辊54拉伸的转印带56会在转印带56在张紧辊52、支撑辊53以及支承辊54上旋转时沿与旋转方向相交的方向逐渐偏离(步移)。为了防止转印带56的此步移,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设置挡边,此挡边沿转印带56的边缘延伸并且朝转印带56的内周侧伸出。
图5示出了转印带56的挡边。
图5中,示出了沿支承辊54的旋转中心剖切的剖面,并且转印带56位于其中一个侧框架46的内侧。挡边56B沿转印带56的边缘设置。挡边56B防止上述步移。但是,由于挡边56B的存在,支承辊54仅与转印带56的内表面56A的中央部接触,而不与边缘部接触。同样地,上述张紧辊52与支撑辊53也仅与转印带56的中央部接触。因此,转印带56的张力在边缘部减小。结果,如图5的虚线所示,转印带56的边缘可能松弛。当如上所述转印带56的边缘松弛时,在附装与拆卸转印单元22的过程中转印带56可能与其他部件接触。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设置保持转印带56的边缘以抑制松弛的保持机构。
图6与图7示出了保持机构的外观。图6示出了保持机构保持转印带56的边缘之前的状态,图7示出了当保持机构保持转印带56的边缘时保持机构的状态。
用作保持机构的一部分的带保持构件40附装至转印单元22的侧框架46的面对Z方向的侧表面。带保持构件40包括臂部41。在转印带56与感光体12接触臂部41与转印带56分离,。带保持构件40绕旋转轴40A沿臂部41逼近转印带56的方向的旋转与一次转印辊48和转印带56与感光体12的分离联合。稍后将描述旋转与分离的此联合的细节。
带保持构件40对应保持构件的实施例。臂部41对应保持构件的臂的实施例。侧框架46对应框架的实施例。
臂部41从转印带56的边缘部的外侧朝转印带56的中央部伸出,并且当带保持构件40旋转时从感光体12侧与转印带56的边缘部接触。转印带56的面对感光体12的外周表面是这样的表面,色调剂图像从感光体12转印到此表面上。然而,外周表面的沿着边缘(边缘部)的部分是非图像区域,色调剂图像不转印至此非图像区域。在转印带56的外周表面中,中央部(其是不包括非图像区域(边缘部)的外周表面)是供转印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区域。
当带保持构件40的臂部41与转印带56的边缘部接触时,转印带56的边缘被带保持构件40保持。因此,转印带56的松弛被抑制。结果,避免了在附装与拆卸转印单元22的过程中转印带56与其他部件接触。而且,臂部41与转印带56的非图像区域接触。这排除了转印带56的图像区域受损害的可能。
悬垂部42设置在侧框架46中。如图7中所示,当臂部41逼近转印带56时,臂部41进入悬垂部42的背面侧。
转印单元22包括驱动轴60,此驱动轴驱动保持机构以及上述分离机构。通过向驱动轴60施加旋转驱动力而驱动保持机构与分离机构。
驱动轴60沿设备深度方向延伸并且被一对侧框架46可旋转地支撑。驱动轴60在设备深度方向(+Z方向)上的端部60A贯穿侧框架46。伸出部67形成在端部60A处。伸出部67沿驱动轴60的轴向方向从端部60A向外伸出。当沿驱动轴60的轴向方向看时,伸出部67均具有扇形形状,并且一对伸出部67彼此关于驱动轴60点对称地布置。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通过将收集盒34锁定至壳体11并且从壳体解除锁定收集盒34而获得施加至驱动轴60的旋转驱动力。
图8示出了收集盒34的后表面侧。图9是收集盒34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锁定机构结合在收集盒34的本体部68中。
此锁定机构包括侧钩部84与上钩部85。侧钩部84从本体部68在设备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端部向外延伸。上钩部85从本体部68在设备上下方向(+Y方向)上的端部向外延伸。
侧钩部84和上钩部85与锁定机构的操作联动地沿设备宽度方向移动。侧钩部84勾挂在具有凹陷形状的侧钩接纳部(未示出)上,此侧钩接纳部形成在壳体11的开口的侧表面上。上钩部85勾挂在具有凹陷形状的上钩接纳部(未示出)上,此上钩接纳部形成在壳体11的开口的顶表面上。通过侧钩部84与上钩部85分别钩挂在侧钩接纳部与上钩接纳部而使收集盒34锁定(固定)至壳体11。
收集盒34包括驱动轴76,此驱动轴驱动锁定机构。驱动轴76沿设备深度方向(Z方向)延伸并且被本体部68可旋转地支撑。驱动轴76的端部分别抵达本体部68的前表面68A与后表面68B。操作手柄36(参见图3)附装至驱动轴76的位于前表面68A侧的端部。借助握持此操作手柄36的用户进行的操作,旋转驱动力施加至驱动轴76。
伸出部78设置在驱动轴76的位于后表面68B侧的端部76A处。伸出部78沿驱动轴76的轴向方向从端部76A伸出。当沿驱动轴76的轴向方向看时,伸出部78均具有扇形形状。还是在沿驱动轴76的轴向方向看时,一对伸出部78彼此关于驱动轴76点对称地布置。
收集盒34的驱动轴76借助下述连接结构连接至上述转印单元22的驱动轴60。
图10示出了连接结构。
在收集盒34附装至壳体11的情况下,连接结构80使收集盒34的驱动轴76与转印单元22的驱动轴60相互连接。借助此连接,收集盒34锁定至壳体11以及从壳体11解除锁定的操作与一次转印单元48和转印带56逼近感光体12以及与感光体12分离的操作联合。而且,如稍后将描述的,这些操作也与保持机构的带保持构件40的操作联合。
具体地说,连接结构80包括收集盒34的驱动轴76的伸出部78以及转印单元22的驱动轴60的伸出部67。当伸出部67与伸出部78相互接合时,驱动轴60与驱动轴76相互连接,因而旋转驱动力从收集盒34的驱动轴76传递至转印单元22的驱动轴60。即,当用户旋转操作手柄36时,操作手柄36的操作力使收集盒34的驱动轴76旋转。驱动轴76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连接结构80传递至转印单元22的驱动轴60。
进一步描述分离机构与保持机构。分离机构与保持机构借助如上所述传递的旋转驱动力在转印单元22中操作。
图11与图12示出了分离机构与保持机构的内部结构。图11示出了一次转印辊48及转印带56逼近感光体12的逼近状态。图12示出了一次转印辊48及转印带56与感光体12分离的分离状态。
转印单元22包括位于一对侧框架46(参见图3)之间的一次转印辊48、张紧辊52、支撑辊53、支承辊54、中间转印带56、分离机构44以及保持机构43。
一次转印辊48中的两者或者多者(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为四者)借助支撑臂49和50附装至侧框架46。而且,一次转印辊48被支撑臂49和50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布置成其轴向方向沿设备深度方向延伸。在总共四个支撑臂49和50之中,最靠近驱动轴60的第一支撑臂49使分离机构44的操作与保持机构43的操作联合。其他支撑臂(即,第二支撑臂50)操作成分离机构44的一部分。
支撑臂49和50被在那一对侧框架46之间延伸的相应的旋转轴51可旋转地支撑。一次转印辊48均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臂49的一个自由端49A侧或者支撑臂50的一个自由端50A侧上。而且,由弹性构件(例如弹簧;未示出)引起的弹力恒定地作用在支撑臂49和50的每一者上。在逼近状态下,支撑臂49和50由于弹力而按压一次转印辊48抵靠中间转印带56的内表面56A。具体地说,第一支撑臂49由于弹性构件的弹力而被沿这样的方向按压:自由端49A绕旋转轴51例如在图11中逆时针旋转,并且第二支撑臂50均被沿这样的方向按压:自由端50A绕旋转轴51例如在图11中顺时针旋转。而且,可移动框架58的伸出部64压靠第二支撑臂50的位于一次转印辊48的相对侧上的自由端50B。稍后将描述可移动框架58。
如上所述,分离机构44使一次转印辊48与感光体12分离。分离机构44包括可移动框架58与驱动轴60。凸轮62形成在驱动轴60上。
可移动框架58比驱动轴60进一步向设备宽度方向上的右侧(+X方向)布置。此可移动框架58附装至侧框架46的内壁,并且此可移动框架58可沿侧框架46的纵向方向(设备宽度方向)移动。具体地说,沿设备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59形成在可移动框架58中。从侧框架46的内壁伸出的销46A插入到各个狭缝59中。而且,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可移动框架58被弹性构件(例如弹簧;未示出)沿设备宽度方向向右(+X方向)按压。如稍后将描述的,当带保持构件40的状态从逼近状态变更至分离状态时,可移动框架58对抗弹性构件的弹力沿设备宽度方向向左(-X方向)移动。
而且,多个伸出部64形成在可移动框架58的内壁58A上。这些伸出部64压靠第二支撑臂50的自由端50B。当可移动框架58沿设备宽度方向向左(-X方向)移动时,这些伸出部64按压相应第二支撑臂50的自由端50B,因而第二支撑臂50绕旋转轴51旋转。因此,一次转印辊48向上移动并且与感光体12分离。而且,当已经按压中间转印带56的内表面56A的一次转印辊48向上移动时,中间转印带56也向上移动并且与感光体12分离。
传动构件66侧框架46的内壁58A上设置在驱动轴60与可移动框架58之间。传动构件66将驱动力从驱动轴60传递至第一支撑臂49。传动构件66是沿设备深度方向(Z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传动构件66被侧框架46支撑成能在特定角度范围内旋转。传动构件66包括第一延伸部66A、第二延伸部66B以及接合部(未示出)。第一延伸部66A朝驱动轴60的凸轮62延伸。第二延伸部66B从第一延伸部66A分出来并且朝第一支撑臂49延伸。接合部与可移动框架58的被接合部(未示出)接合以使可移动框架58沿设备宽度方向向右(-X方向)向左移动。
凸轮62在驱动轴60上设置成沿驱动轴60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当驱动轴60通过经由上述连接结构80接收旋转驱动力而旋转时,凸轮62也旋转。当收集盒34从壳体11拆卸同时带保持构件40处于图11的逼近状态时,驱动轴60在例如图11中逆时针旋转以使带保持构件40的状态改变成图12的分离状态。当凸轮62如上所述旋转时,凸轮62沿设备宽度方向向右按压传动构件66的第一延伸部66A,从而传动构件66绕旋转轴旋转。因此,传动构件66的接合部接合可移动框架58的被接合部以使可移动框架58沿设备宽度方向向左移动,并且传动构件66的第二延伸部66B按压设置在第一支撑臂49中的接合部49B。当第一支撑臂49中的接合部49B被第二延伸部66B按压时,第一支撑臂49中的自由端49A侧绕旋转轴51向上移动,从而使一次转印辊48中相应的一者与感光体12分离。
如以下所述分离机构44的这样的操作与保持机构43的操作联合。
作为保持机构43的一部分,第一支撑臂49包括自由端49C,此自由端49C位于保持一次转印辊48中相应一者的自由端49A的相对侧上。当第一支撑臂49的接合部49B被第二延伸部66B按压并旋转时此自由端49C按压带保持构件40的接合部40B。因此,带保持构件40绕旋转轴40A旋转,从而带保持构件40的臂部41向上移动并且保持转印带56的边缘部。
当带保持构件40的状态从分离状态变成逼近状态时,第一支撑臂49借助弹性构件的弹力在例如图12中逆时针旋转。因此,已经按压带保持构件40的接合部40B的自由端49C向上移动。带保持构件40因从旋转轴40A延伸的臂部41的自重而在例如图12中顺时针旋转。因此,臂部41与转印带56分离。
因此,借助第一支撑臂49,保持机构43的操作与分离机构44的操作联合。第一支撑臂49的自由端49C与带保持构件40的接合部40B的结合对应联动装置的实施例。
保持机构43的操作与分离机构44的操作联合。因此,带保持构件40在分离状态下可靠地保持转印带56。因此,可靠地抑制转印带56在附装与拆卸转印单元22的过程中松弛,从而避免转印带56与其他部件接触。
最后,描述带保持构件40附装至侧框架46的附装结构。
图13示出了带保持构件40附装至侧框架46的状态。
带保持构件40沿宽度方向从转印带56的外侧附装至侧框架46。具体地说,带保持构件40附装成覆盖从侧框架46伸出的旋转轴40A。因为带保持构件40从外部附装至侧框架46,所以带保持构件40容易附装至侧框架46。当在带保持构件40的附装过程中臂部41进入转印带56的内周侧时,保持机构43不发挥作用。因此,悬垂部42(还参照图6与图7)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当臂部41朝转印带56的内周侧移动时悬垂部42与臂部41干涉。带保持构件40在保持远离悬垂部42的同时被附装,因而带保持构件40的臂部41可靠地定位在转印带56的外周侧上。悬垂部42对应阻挡部的实施例。
尽管在以上描述中彩色打印机例示了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单色图像形成设备、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多功能机中的任一者。
为说明和描述之目的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旨在穷举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制于确切的公开内容。显然,多个变型和变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所选择和描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及各种适用于完成特殊目的的修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7)
1.一种转印单元,此转印单元包括:
带形转印目标构件,此转印目标构件具有:边缘;供转印图像的图像区域;以及非图像区域,此非图像区域不供转印图像并且沿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所述边缘存在,并且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在穿过所述转印目标构件与具有保持所述图像的表面的图像保持体接触的接触部的路径中被传送以允许所述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目标构件;
一次转印装置,所述一次转印装置将所述图像从所述图像保持体转印至所述转印目标构件;以及
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从图像保持体侧与所述非图像区域接触以在避免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图像区域接触的同时保持所述转印目标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单元,
其中,所述转印单元能拆卸地附装至包括所述图像保持体的本体,并且
其中,当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存在于所述路径上时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分离,并且在所述转印单元附装至所述本体以及从所述本体拆卸的过程中在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偏离所述路径的情况下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所述非图像区域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单元,所述转印单元还包括:
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从所述路径的所述偏离联动地使所述保持构件的状态从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分离的第一状态改变成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所述非图像区域接触的第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单元,
其中,所述保持构件由于自身的重量而从所述第二状态返回至所述第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单元,所述转印单元还包括:
拉伸构件,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绕所述拉伸构件被拉伸;以及
框架,所述框架夹着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定位在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各侧上以保持所述拉伸构件,
其中,所述框架中的一者具有外侧,
其中,所述保持构件附装至所述框架的所述一者的所述外侧并且包括臂,所述臂朝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延伸,并且所述保持构件利用所述臂保持所述转印目标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印单元,
其中,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具有面对所述图像保持体的前侧以及与所述前侧相对的后侧,并且
其中,所述框架中的所述一者包括阻挡部,当所述臂在所述保持构件的附装过程中朝所述后侧移动时,所述阻挡部与所述臂干涉以阻挡所述保持构件的附装。
7.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保持体,所述图像保持体具有保持图像的表面;
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所述图像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体的所述表面上;
带形转印目标构件,此转印目标构件具有:边缘;供转印图像的图像区域;以及非图像区域,此非图像区域不供转印图像并且沿所述转印目标构件的所述边缘存在,并且所述转印目标构件在穿过所述转印目标构件与所述图像保持体接触的接触部的路径中被传送以允许所述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目标构件;
一次转印装置,所述一次转印装置将所述图像从所述图像保持体转印至所述转印目标构件;以及
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从图像保持体侧与所述非图像区域接触以在避免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图像区域接触的同时保持所述转印目标构件;以及
二次转印装置,所述二次转印装置将所述图像从所述转印目标构件转印至记录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32306 | 2016-07-04 | ||
JP2016132306A JP6776664B2 (ja) | 2016-07-04 | 2016-07-04 | 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77126A true CN107577126A (zh) | 2018-01-12 |
CN107577126B CN107577126B (zh) | 2021-11-12 |
Family
ID=60807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21219.5A Active CN107577126B (zh) | 2016-07-04 | 2017-05-09 | 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77374B2 (zh) |
JP (1) | JP6776664B2 (zh) |
CN (1) | CN1075771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0101591A (ja) | 2018-12-19 | 2020-07-02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交換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00923A (ja) * | 2002-09-12 | 2004-04-02 | Fuji Xerox Co Ltd |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189375A (ja) * | 2003-12-25 | 2005-07-1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00310283A1 (en) * | 2009-06-08 | 2010-12-09 | Masaya Okamoto |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equipped therewith |
JP2012042817A (ja) * | 2010-08-20 | 2012-03-0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445884A (zh) * | 2010-09-30 | 2012-05-09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JP2012234005A (ja) * | 2011-04-28 | 2012-11-29 | Oki Data Corp | 通気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83006A (en) * | 1993-12-02 | 1995-01-17 | Xerox Corporation | Compliant edge guide belt loops |
JP2005189664A (ja) | 2003-12-26 | 2005-07-14 | Ricoh Co Ltd | 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310070A (ja) * | 2007-06-15 | 2008-12-25 | Kyocera Mita Corp | 案内部材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692852B (zh) * | 2007-07-13 | 2015-03-25 | 株式会社理光 | 带装置和成像设备 |
JP6394151B2 (ja) * | 2014-03-18 | 2018-09-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ユニットと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9745B2 (ja) * | 2014-07-01 | 2018-08-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535374B1 (en) * | 2015-10-20 | 2017-01-03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Positioning mechanism for a roller of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odule |
-
2016
- 2016-07-04 JP JP2016132306A patent/JP6776664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01 US US15/446,146 patent/US9977374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5-09 CN CN201710321219.5A patent/CN1075771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00923A (ja) * | 2002-09-12 | 2004-04-02 | Fuji Xerox Co Ltd |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189375A (ja) * | 2003-12-25 | 2005-07-1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00310283A1 (en) * | 2009-06-08 | 2010-12-09 | Masaya Okamoto |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equipped therewith |
JP2012042817A (ja) * | 2010-08-20 | 2012-03-0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445884A (zh) * | 2010-09-30 | 2012-05-09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JP2012234005A (ja) * | 2011-04-28 | 2012-11-29 | Oki Data Corp | 通気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04980A (ja) | 2018-01-11 |
US9977374B2 (en) | 2018-05-22 |
CN107577126B (zh) | 2021-11-12 |
JP6776664B2 (ja) | 2020-10-28 |
US20180004130A1 (en) | 2018-0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76644A (zh) | 驱动传递装置、及具备该驱动传递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6681112A (zh) | 供应单元和成像设备 | |
CN107577126A (zh) | 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 |
US9360805B2 (en) | Intermediate transfer unit for stably charging and cleaning | |
JPS5834469A (ja) | 磁気ブラシ装置 | |
US652284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detachably attachable thereto | |
JPS59223468A (ja) | 複写機の現像器支持機構 | |
JPH10149078A (ja) | 電子写真装置 | |
JP320286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S6120127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530728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908500B2 (ja) | カラー現像装置 | |
JPH085477Y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81821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detects timing for maintenance | |
JPS58102278A (ja) | 転写装置 | |
JP3382431B2 (ja) | 電子写真装置 | |
JP200033879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4119369A (ja) | 回転式カラー現像装置 | |
JPH1116103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79480A (ja) | 引出体を有する装置 | |
JP200323329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ユニットの位置決め | |
JP2001042594A5 (zh) | ||
JPH0519377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38665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033878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