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4317A - 一种卡托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卡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04317A CN107104317A CN201710315469.8A CN201710315469A CN107104317A CN 107104317 A CN107104317 A CN 107104317A CN 201710315469 A CN201710315469 A CN 201710315469A CN 107104317 A CN107104317 A CN 1071043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cepting groove
- kato
- access division
- hole
- siz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16—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accommodat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e.g. cards or chips; with connectors for programm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卡托,包括卡托体及连接于卡托体前端的卡托盖,卡托体的前端设有上下贯穿的收容槽,收容槽包括并排设置并相互贯穿的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第一收容槽的尺寸大于第二收容槽的尺寸,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的交汇处还设有挡止件;所述卡托盖后端设有连接件,连接件包括收容于第二收容槽内的卡接部和勾持于卡托体上的帽部;将卡托盖与卡托体进行组装连接时,只需先将卡接部组装至第一收容槽内,再将卡接部从第一收容槽位移至第二收容槽内,即完成卡托盖与卡托体的组装连接,此时,帽部卡合于卡托体上,挡止件挡止卡接部从第二收容槽向第一收容槽内位移,结构简单,组装简便,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承载电子卡的卡托,尤其涉及一种卡托盖与卡托体相互组装连接的卡托。
背景技术
现有手机等移动终端使用的电子卡,一般都是先将电子卡装入一卡托内,然后再将卡托插入手机等移动终端侧面位置的卡槽内,如此设计,以方便用户将电子卡从卡槽内取出,如中国专利CN201420041687.9就公开了一种承载电子卡的卡托,该卡托是采用铆钉将卡托盖和卡托体进行铆合固定连接,其结构和组装工序相对复杂,不利于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且组装零件比较多,在组装时容易发生零件丢失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简便的卡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卡托,用于承载电子卡,其特征在于,包括:卡托体及连接于所述卡托体前端的卡托盖;所述卡托体的前端设有上下贯穿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包括并排设置并相互贯穿的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尺寸,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交汇处还设有挡止件;所述卡托盖后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的卡接部和勾持于所述卡托体上的帽部,所述挡止件挡止所述卡接部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向所述第一收容槽内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帽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尺寸而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卡托体表面对应所述第二收容槽的边缘位置处凹设有台阶部,所述帽部卡合于所述台阶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挡止件具有导引所述卡接部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向所述第二收容槽内位移的导引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挡止件包括从所述收容槽侧壁凸伸出的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向所述第二收容槽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挡止部。
进一步地,所述挡止件设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收容槽的两相对侧壁上。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挡止件之间的距离尺寸小于所述卡接部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自所述卡托盖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连接部,所述卡接部自所述连接部表面垂直延伸形成,所述帽部设于所述卡接部末端。
进一步地,所述帽部、卡接部及连接部三者组合呈工字型。
进一步地,所述卡托体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前端镶埋成型有金属嵌件,所述金属嵌件具有与所述收容槽对应的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挡止件由所述金属嵌件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嵌件包括镶埋成型于所述卡托体内的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上开设有与所述收容槽对应的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平板部的前后两侧分别垂直弯折延伸有壁部,每一所述壁部朝所述收容槽内弯折延伸有所述挡止件。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大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卡托盖与所述卡托体组装连接时,所述卡接部先组装至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再从所述第一收容槽位移至所述第二收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卡托体前端间隔设有两个所述收容槽,所述卡托盖的后端对应设有两个所述连接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卡托包括卡托体及连接于所述卡托体前端的卡托盖,所述卡托体的前端设有上下贯穿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包括并排设置并相互贯穿的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尺寸,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交汇处还设有挡止件;所述卡托盖后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的卡接部和勾持于所述卡托体上的帽部;将所述卡托盖与所述卡托体进行组装连接时,只需先将所述卡接部组装至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再将所述卡接部从所述第一收容槽位移至所述第二收容槽内,即完成所述卡托盖与所述卡托体的组装连接,此时,所述帽部卡合于所述卡托体上,所述挡止件挡止所述卡接部从所述第二收容槽向所述第一收容槽内位移,结构简单,组装简便,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卡托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卡托的卡托盖与卡托体组装连接前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卡托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卡托翻转过来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卡托体1 | 收容槽11 | 第一收容槽111 | 第二收容槽112 |
台阶部113 | 挡止件12 | 导引斜面121 | 基部122 |
挡止部123 | 第一卡槽13 | 第二卡槽14 | |
卡托盖2 | 连接件21 | 连接部211 | 卡接部212 |
帽部213 | |||
金属嵌件3 | 平板部30 | 通孔31 | 第一通孔311 |
第二通孔312 | 壁部301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卡托,用于承载电子卡(未图示),所述卡托包括卡托体1及连接于所述卡托体1前端的卡托盖2。
所述卡托体1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前端设有上下贯穿的收容槽11,所述收容槽11包括并排设置并相互贯穿的第一收容槽111和第二收容槽112,所述第一收容槽111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尺寸,所述卡托体1表面对应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边缘位置处凹设有台阶部113,所述第一收容槽111与所述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交汇处还设有挡止件12。
所述卡托盖2由金属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其后端设有连接件21,所述连接件21包括自所述卡托盖2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连接部211和自所述连接部211表面垂直延伸形成的卡接部212,所述卡接部212末端设有帽部213,所述帽部213、卡接部212及连接部211三者组合呈工字型,所述帽部213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的尺寸而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尺寸。
所述卡托盖2与所述卡托体1组装连接时,先将所述连接件21的卡接部212组装至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内,即将所述连接件21的帽部213对准所述第一收容槽111,使其穿过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并使得所述卡接部212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内,然后再将所述卡接部212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位移至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此时所述帽部213卡合于所述台阶部113上,所述挡止件12挡止所述卡接部212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向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内位移,即完成所述卡托盖2与所述卡托体1的组装连接,结构简单,组装简便,有利于提高产品组装效率和实现自动化生产;具体地,本发明中,所述卡托体1表面对应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边缘位置处凹设有台阶部113,并将所述帽部213卡合于所述台阶部113上,从而使得帽部213不会凸申超出卡托体1表面,结构更为合理;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不设置所述台阶部113,而是直接使得帽部213卡合于卡托体表面上。
请参阅图2、图3及图4,所述挡止件12具有导引所述卡接部212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向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位移的导引斜面121,如此使得所述卡接部212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向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位移时,位移更为简易、顺畅;所述挡止件12包括从所述收容槽11侧壁凸伸出的基部122和自所述基部122向所述第二收容槽112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挡止部123,所述导引斜面121因所述挡止部123自所述基部122向所述第二收容槽112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优选地,所述挡止件12设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收容槽11的两相对侧壁上,所述挡止件12具有弹性,且两个所述挡止件12之间的距离尺寸小于所述卡接部212的尺寸,如此使得所述卡接部212组装至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后不会再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位移至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内而使得卡托盖2脱离所述卡托体1;具体地,所述卡接部212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位移至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时,会挤压所述挡止件12的导引斜面121使得挡止件12发生弹性变形,在所述卡接部212位移至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后,所述挡止件12弹性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挡止所述卡接部212再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位移至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内。
优选地,所述卡托体1前端镶埋成型有金属嵌件3,所述金属嵌件3具有与所述收容槽11对应的上下贯穿的通孔31,所述挡止件12由所述金属嵌件3延伸形成;所述金属嵌件3包括镶埋成型于所述卡托体1内的平板部30,所述平板部30上开设有与所述收容槽11对应的上下贯穿的通孔31,所述通孔31包括第一通孔311和第二通孔312,所述第一通孔311大于所述第二通孔312,所述第一通孔311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312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相对应;所述平板部30的前后两侧分别垂直弯折延伸有壁部301,每一所述壁部301朝所述收容槽11内弯折延伸有所述挡止件12;通过在所述卡托体1前端镶埋成型金属嵌件3,能够有效增加所述卡托体1的结构强度,且所述挡止件12由所述金属嵌件3延伸形成,具有结构强度高、不易断裂的优点。
具体地,本发明中,所述卡托体1前端间隔设有两个所述收容槽11,所述卡托盖2的后端对应设有两个所述连接件21,如此使得所述卡托盖2与所述卡托体1的连接更为稳固,当然所述金属嵌件3也具有对应的两个所述通孔31,两个所述收容槽11的结构相同,两个所述连接件21的结构也相同;本发明中所述卡托盖2连接至所述卡托体1前端时,所述卡托盖2还可相对所述卡托体1在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上进行细小的位移,如此使得本发明的卡托在插入至手机上的插卡孔内时,如果卡托盖2与插卡孔因设计误差而没有很好的吻合,此时可通过微调所述卡托盖2使其与插卡孔吻合,从而能够有效保持手机的外形美观。
请参阅图4,所述卡托体1表面凹设有用于承载SD卡的第一卡槽13和用于承载NANOSIM卡的第二卡槽14,且所述第一卡槽13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卡槽14的长度方向,如此使得本发明卡托在能够同时承载两张不同电子卡的同时能还能有效减小所述卡托的体积,使其不会占用手机的太多空间,结构更为紧凑。
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卡托,用于承载电子卡,其特征在于,包括:卡托体及连接于所述卡托体前端的卡托盖;所述卡托体的前端设有上下贯穿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包括并排设置并相互贯穿的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尺寸,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交汇处还设有挡止件;所述卡托盖后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的卡接部和勾持于所述卡托体上的帽部,所述挡止件挡止所述卡接部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向所述第一收容槽内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帽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尺寸而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尺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体表面对应所述第二收容槽的边缘位置处凹设有台阶部,所述帽部卡合于所述台阶部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件具有导引所述卡接部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向所述第二收容槽内位移的导引斜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件包括从所述收容槽侧壁凸伸出的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向所述第二收容槽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挡止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件设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收容槽的两相对侧壁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挡止件之间的距离尺寸小于所述卡接部的尺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自所述卡托盖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连接部,所述卡接部自所述连接部表面垂直延伸形成,所述帽部设于所述卡接部末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帽部、卡接部及连接部三者组合呈工字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体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前端镶埋成型有金属嵌件,所述金属嵌件具有与所述收容槽对应的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挡止件由所述金属嵌件延伸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嵌件包括镶埋成型于所述卡托体内的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上开设有与所述收容槽对应的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平板部的前后两侧分别垂直弯折延伸有壁部,每一所述壁部朝所述收容槽内弯折延伸有所述挡止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大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相对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盖与所述卡托体组装连接时,所述卡接部先组装至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再从所述第一收容槽位移至所述第二收容槽内。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体前端间隔设有两个所述收容槽,所述卡托盖的后端对应设有两个所述连接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15469.8A CN107104317B (zh) | 2017-05-05 | 2017-05-05 | 一种卡托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15469.8A CN107104317B (zh) | 2017-05-05 | 2017-05-05 | 一种卡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04317A true CN107104317A (zh) | 2017-08-29 |
CN107104317B CN107104317B (zh) | 2023-06-09 |
Family
ID=59657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15469.8A Active CN107104317B (zh) | 2017-05-05 | 2017-05-05 | 一种卡托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10431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68807A (zh) * | 2019-02-27 | 2019-05-1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托、卡托的制备方法及终端设备 |
CN114465051A (zh) * | 2022-04-14 | 2022-05-10 |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卡托及移动终端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788331U (zh) * | 2014-04-16 | 2014-08-20 | 深圳酷比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手机及其卡托组件 |
CN204103975U (zh) * | 2014-10-11 | 2015-01-14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托装置及移动终端 |
CN204859267U (zh) * | 2015-08-07 | 2015-12-09 | 深圳市酷赛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卡托以及采用该卡托的sim卡座 |
WO2016183778A1 (zh) * | 2015-05-18 | 2016-11-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分体式卡托和用户设备 |
CN205911458U (zh) * | 2016-08-09 | 2017-01-25 | 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卡托及具有该卡托的移动终端 |
CN206712105U (zh) * | 2017-05-05 | 2017-12-05 | 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卡托 |
-
2017
- 2017-05-05 CN CN201710315469.8A patent/CN1071043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788331U (zh) * | 2014-04-16 | 2014-08-20 | 深圳酷比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手机及其卡托组件 |
CN204103975U (zh) * | 2014-10-11 | 2015-01-14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托装置及移动终端 |
WO2016183778A1 (zh) * | 2015-05-18 | 2016-11-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分体式卡托和用户设备 |
CN204859267U (zh) * | 2015-08-07 | 2015-12-09 | 深圳市酷赛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卡托以及采用该卡托的sim卡座 |
CN205911458U (zh) * | 2016-08-09 | 2017-01-25 | 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卡托及具有该卡托的移动终端 |
CN206712105U (zh) * | 2017-05-05 | 2017-12-05 | 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卡托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68807A (zh) * | 2019-02-27 | 2019-05-1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托、卡托的制备方法及终端设备 |
CN114465051A (zh) * | 2022-04-14 | 2022-05-10 |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卡托及移动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04317B (zh) | 2023-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25920B (zh) | 抽屉座及具有该抽屉座的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2268541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337064B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4190087U (zh) | 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 | |
CN107104317A (zh) | 一种卡托 | |
CN206712105U (zh) | 一种卡托 | |
CN204349001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244676A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2259807U (zh) | 卡连接器 | |
US9787027B2 (en) | Power plug connector can be plugged in both normal and reverse way | |
CN104348055A (zh) | 具插卡功能的微型usb连接器 | |
CN201754436U (zh) | 电连接器插座 | |
CN203839648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4497437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104037571B (zh) | 卡连接器 | |
CN203466345U (zh) | 通讯连接器及其电子装置 | |
CN206850104U (zh) | 一种分体式卡托 | |
CN208706887U (zh) | 夹持式接线端子的组合结构 | |
TWM446433U (zh) | 電連接器及其端子組 | |
CN106998023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882275U (zh) | 电连接器的结构 | |
CN207038782U (zh) | 柔性电路板与连接器母座的连接结构 | |
CN203466321U (zh) | 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 | |
CN20348154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789100U (zh) | 一种三合一卡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Chen Huanyi Inventor after: Liu Fei Inventor after: Liang Yuanming Inventor before: Chen Huanyi Inventor before: Liu Fei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