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9714B - 用于增强胶带对亲水性表面的粘附性的底漆 - Google Patents
用于增强胶带对亲水性表面的粘附性的底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59714B CN106459714B CN201580024366.5A CN201580024366A CN106459714B CN 106459714 B CN106459714 B CN 106459714B CN 201580024366 A CN201580024366 A CN 201580024366A CN 106459714 B CN106459714 B CN 10645971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ming paint
- group
- mixture
- monomer mixture
- monom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9J1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9J133/0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ic acid est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05—Alcohols; Metal alcoholates
- C08K5/057—Metal alcoholat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41—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8K5/5415—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O bond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41—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8K5/5415—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O bond
- C08K5/5419—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O bo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C bond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41—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8K5/5435—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oxygen in a r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1/00—Features of adhes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J9/00, e.g. additives
- C09J11/02—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 C09J11/06—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organic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9/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single or double bond to nitrogen or by a heterocyclic ring containing nitrogen;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9/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onome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ring memb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9/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single or double bond to nitrogen or by a heterocyclic ring containing nitrogen;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9/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onome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ring member
- C09J139/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N-vinyl-pyrrolidon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5/00—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relating to prim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33/00—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 C09J2433/003—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in the primer coat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括分散或溶于一种或多种溶剂中的混合物G的底漆,所述混合物G包括通过单体混合物的共聚获得的至少一种共聚物,所述单体混合物包括至少90重量%的下列单体: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与一种或多种单体a)和/或b):a)在醇的烷基基团中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线性伯醇的丙烯酸酯,b)在醇的烷基基团中具有3至12个碳原子的支化的非环状的醇的丙烯酸酯;通式(I):(R1O‑)xSi(R2)y(R3)z的至少一种有机官能硅烷,其中基团R1彼此独立地为C1‑C4烷基基团、C2‑C6烷氧基烷基基团或乙酰基基团;基团R2为氨基烷基基团、乙烯基基团、甲基丙烯酰氧基烷基基团、异氰酸基烷基基团、邻‑甲基氨基甲酸基烷基基团、缩水甘油氧基烷基基团或苯基基团;基团R3彼此独立地为C1‑C18烷基基团且x=1、2或3,y=0或1且z=4‑x‑y;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金属化合物:金属乙酰丙酮化物、金属醇盐、和烷氧基‑金属乙酰丙酮化物。这种底漆能够有效促进压敏胶带和亲水性表面尤其是玻璃之间的粘附性,并且容许掺入功能性填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改善胶带对亲水性表面(例如对玻璃表面)的粘附性的底漆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提出了一种用于改善基于聚丙烯酸酯的胶带的粘附性的底漆组合物,其可包括高浓度的颜料或其它功能性、填料类的物质,但不会因此显著损害粘附促进效果。
背景技术
底漆,通常也称为粘附促进剂,以商业产品形式或从技术文献而广为人知。关于可用于底漆配制物中的物质或物质类别的综述见于J.Bielemann,Lackadditive(1998),章节4.3.,第114-129页。
底漆组合物公开于许多专利说明书中,然而仅有少数说明书描述了用其来实现胶带粘附性的改善的底漆。
在WO 2008/094721 A1的说明书中有关胶带应用提出了基于马来酸酐改性的聚烯烃和有机二胺的底漆组合物,以该底漆组合物旨在实现改善对基于聚烯烃的材料的粘附性的改善。
JP 2008-156566 A公开了用于胶带应用的基于酸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和含氟共聚物的底漆组合物。
为了改善胶带对用三聚氰胺树脂处理的基底的粘附性,WO 02/100961 A1提出了一种底漆组合物,其包括与含有末端伯氨基基团的氨基烷基接枝的丙烯酸酯共聚物、另外的在分子链中具有羧基的丙烯酸酯共聚物、和溶剂。
WO 03/052021 A1描述了包含具有富电子基团的聚二有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Polydiorganosiloxan-Polyharnstoff-Copolymer)的底漆组合物,其可具有底漆、胶粘剂、压敏胶粘剂、或另外的涂层材料的形式。该底漆组合物同样被认定为与胶带应用相关。
在EP 833 865 B1、EP 833 866 B1、EP 739 383 B1和US 5,602,202的说明书中描述了基于苯乙烯/二烯嵌段共聚物或苯乙烯/氢化的二烯嵌段共聚物和经选择的聚丙烯酸酯的混合物的底漆组合物,其旨在改善双面压敏胶粘性的发泡胶带对低能量表面和高能量表面二者的粘附性。
适合用于改善胶带对难以粘合的基底(特别是对镀锌钢)以及对基于烯烃的热塑性弹性体(例如PP/EPDM)的粘附性的底漆公开于DE 10 2011 077 510 A1中。
然而,所提及的说明书均不涉及促进对玻璃的粘附性。
为促进对亲水性基底如玻璃的粘附性,常使用硅烷底漆或硅烷粘附促进剂。这样的试剂描述于例如DE 10 2009 007 930 A1或DE 10 2007 030 196 A1中,另外描述于EP577 014A1、EP 1 693 350 A1、EP 1 730 247A 1、US 2008 0245 271A、US 2008 023 425A、或WO 2008/025846 A2中。
然而,在所提及的说明书中公开的体系不是被设计用来改善胶带对玻璃的粘附性的。因此,它们不含适合用于改善压敏胶粘剂的粘附性、更特别地基于丙烯酸酯和任选地丙烯酸的共聚物的压敏胶粘剂的粘附性的组分。
当需要以高浓度将颜料或其它功能性填料掺入底漆中时,存在额外的改进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在提及的说明书中的粘度非常低的分散体、溶液或制剂几乎不能接收这样的填料。
US 6,646,048 B2公开了由以下组成的底漆组合物:由两种不同的甲基丙烯酸酯组成的反应性丙烯酸树脂、硅烷化合物、双酚A型环氧树脂和炭黑。虽然这种包括反应性丙烯酸树脂和硅烷的底漆组合物适用于改善基于聚氨酯的密封剂或反应性胶粘剂对玻璃的粘附性,但是针对改善压敏胶带对玻璃的粘附性,它被认为是不适合的。与甚至在施加后仍然能够交联并且因此能够与底漆形成化学键的基于聚氨酯的密封剂和反应性胶粘剂不同的是,压敏胶粘剂的基础聚合物在胶带的应用期间不再是反应性的。因此,US 6,646,048B2的底漆组合物未实现胶带和玻璃基底之间的粘附性改善。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通常在于提供用于改善胶带对亲水性表面(例如特别是玻璃或陶瓷)的粘附性的底漆。在此,底漆优选地应允许以高浓度掺入颜料或其它功能性填料,而不会因此显着降低底漆的粘附促进效果。可以如此高的浓度将颜料掺入底漆中,使得在将该底漆以薄层的形式施加到玻璃上时实现不透明性。在这里,术语“薄层”是指在约5μm和20μm之间数量级的膜厚度。不透明意为应该不能透过底漆层看过去(可视),并且因此可见光应该无法透过底漆层。在此,底漆的粘附促进作用应快速地建立。特别是,粘附至底漆层的胶带仅24小时后就不再能从施加至玻璃或陶瓷表面的底漆层分离。
此外,应当以这样的方式设计底漆,使得在底漆施加至基底表面、特别是施加至玻璃后不久,胶带就已经可以粘附至底漆层。因此,底漆应在施加后不久就是“干燥的”,也就是说,溶剂应在短时间后蒸发。在这里,短时间应理解为60秒、优选地40秒的时间段。
此外,底漆应为不含卤素、特别地不含氯的物质。
解决方案
所述目的通过本发明的主题得以实现。在第一且常规的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主题为底漆,其包括分散或溶于一种或多种溶剂中的混合物G,所述混合物G包括(或由以下组成):
-通过单体混合物的共聚、优选自由基共聚获得的至少一种共聚物,所述单体混合物包括至少90重量%的下列单体:
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和一种或多种单体a)和/或b):
a)在醇的烷基基团中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线性伯醇的丙烯酸酯,
b)在醇的烷基基团中具有3至12个碳原子的支化的非环状的醇的丙烯酸酯,
-通式(I)的至少一种有机官能硅烷
(R1O-)xSi(R2)y(R3)z(I),其中
基团R1彼此独立地为C1-C4烷基基团、C2-C6烷氧基烷基基团或乙酰基基团;
基团R2为氨基烷基基团、乙烯基基团、甲基丙烯酰氧基烷基基团、异氰酸基烷基基团(异氰酸酯基烷基基团)、邻-甲基氨基甲酸基烷基基团(邻-甲基氨基甲酸酯基烷基基团)、缩水甘油氧基烷基基团或苯基基团;
基团R3彼此独立地为C1-C18烷基基团,和
x=1、2或3;y=0或1且z=4–x–y;
-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金属化合物:金属乙酰丙酮化物、金属醇盐、和烷氧基-金属乙酰丙酮化物。
“乙烯基己内酰胺”是指N-乙烯基己内酰胺(CAS编号2235-00-9)以及“乙烯基吡咯烷酮”是指N-乙烯基-2-吡咯烷酮(CAS编号88-12-0)。
根据本发明,金属乙酰丙酮化物是由乙酰丙酮阴离子(Acetylacetonat-Anionen)和金属阳离子形成的配位化合物。通式如下:M(acac)m。在此,M是金属阳离子,acac是乙酰丙酮阴离子。乙酰丙酮的IUPAC名称如下:戊烷-2,4-二酮,CAS编号如下:123-54-6。m是电荷平衡所需的乙酰丙酮阴离子的数目。m取决于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态。
术语“金属醇盐”是“金属醇化物”的同义词。其涉及以下通式的配位化合物:M(OR)n。在此,M为金属阳离子,OR为烷氧基阴离子(Alkoholatanion)。R为烷基基团。n是电荷平衡所需的烷氧基阴离子的数目。n取决于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态。
在本说明书中,烷氧基-金属乙酰丙酮化物被理解为要么由乙酰丙酮阴离子、要么由烷氧基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组成的混合的配位化合物。通式如下:M(acac)m(OR)n。在此,M为金属阳离子,acac为乙酰丙酮阴离子,OR为烷氧基阴离子。R为烷基。m和n分别为电荷平衡所需的乙酰丙酮阴离子和烷氧基阴离子的数目。m和n取决于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态。
本发明的底漆一方面具有对亲水性基底(例如特别是玻璃或陶瓷)的强的粘附性,另一方面具有对胶带、尤其是具有极性压敏胶粘剂的胶带(例如具有基于聚丙烯酸酯的压敏胶粘剂的胶带)的强的粘附性。因此,本发明的底漆是用于胶带对玻璃和陶瓷的粘结的优异的粘附促进剂。
在这里,本发明的底漆的粘附促进效果非常迅速地起效。已经发现,粘附至底漆层上的胶带在粘结后很短的时间内(例如大约30分钟之后)就不能再从施加至玻璃或陶瓷表面的底漆层上无破坏地分离。
此外,本发明的底漆可用颜料或其它功能性填料来填充,而不会因此降低其在应用性能相关的程度(Ausmaβ)上的粘附促进效果。此外,粘附促进效果起效和建立(发展)的速率几乎不因添加颜料或其它功能性填料而受到损害。如已经发现的,甚至在如下情况中也是如此:当颜料或其它功能性填料以如此高的浓度存在于底漆层中时,使得底漆层在以约5-20μm的厚度被施加至玻璃时不透光,即不透明。在这种情况下,所需的颜料浓度(取决于颜料)为50至200重量%,基于共聚物的总重量。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底漆应理解为符合DIN EN ISO 4618的用于制造底漆涂料的涂料材料。通常,将底漆或涂料材料施加至基底的表面,然后通过溶剂的蒸发和/或通过另一化学或物理固化或成膜工艺来形成膜,并且之后,可将另外的不同的物质例如涂料、油墨、胶粘剂或胶带施加至如此制造的膜上。底漆的粘附促进效果的前提是,一方面,底漆层有效地粘附至基底,其表面也称为衬底;并且另一方面,施加至制成的底漆层的另外的不同的物质同样有效地粘附至所述底漆层。当试图剥离施加至底漆的物质或施加至底漆的胶粘剂产品,从而导致物质、胶粘剂产品或胶带内部的内聚失效,或者当预先施加了底漆的基底在该过程中被破坏时,底漆具有最佳的粘附促进效果。如果剥离施加至底漆上的物质、胶粘剂产品或胶带所需的力高于不使用底漆时所需的力,则存在对粘附性或对粘附力的改善。这些力越大,在粘附性上或在粘附力上的改善就越强。
在本发明意义上的溶剂是任何已知的液体,其适用于溶解在独立权利要求中公开的混合物或至少使其精细分布(分散),而不与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混合物中的物质发生不期望的化学反应。本发明优选的溶剂是有机溶剂,例如酯、酮、脂族和芳族烃。特别优选的溶剂是沸点小于或等于100℃的那些。尤其优选的是沸点小于80℃的溶剂,更特别地是乙酸乙酯(CAS编号141-78-6)和丙酮(CAS编号67-64-1)。
很据本发明的溶剂的混合物被包括于本发明的构思中。
水和其它无机溶剂同样被包括于本发明的构思中。
根据本发明分散的混合物应理解为精细分布的、均匀的混合物。精细分布和均匀性的程度未严格限定,但是必须足以在涂覆之后形成封闭的层,并且不在分子水平上溶解的聚集体或团聚体的尺寸上足够低,从而确保作为例如粘附促进层的底漆层的功能。
本发明的底漆中存在的混合物G优选地包括通过下列单体的自由基共聚获得的至少一种共聚物:
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与一种或多种下列单体a)和/或b):
a)在醇的烷基基团中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线性伯醇的丙烯酸酯,
b)在醇的烷基基团中具有3至12个碳原子的支化的、非环状的醇的丙烯酸酯,
其中,乙烯基己内酰胺和乙烯基吡咯烷酮以及单体a)和b)之和优选地(对于多种共聚物在各自的情况下)占共聚物的100重量%。
本发明的底漆的混合物G的至少一种共聚物优选地为压敏胶粘剂。更优选地,混合物G中存在的所有共聚物为压敏胶粘剂。
根据本发明,压敏胶粘剂,如在一般的说法中常见的,应理解为特别地在室温下永久粘性以及胶粘的材料。压敏胶粘剂的特性是其可通过压力而被施加至基底并且在那里保持粘附,其中未详细限定待施加的压力或暴露于该压力下的时间。在某些情况下,根据压敏胶粘剂的精确性质、温度和大气湿度以及基底,短暂的最小压力的作用(其不超过瞬间的温和接触)就足以实现粘附效果,然而在其它情况下需要长时间地暴露于高压力下。
压敏胶粘剂具有特定的特征性粘弹性质,其导致永久粘性和粘附。这些胶粘剂的特征是,当它们机械变形时,不仅存在粘性流动过程并且还存在弹性恢复力的构成。这两种过程在它们各自的比例方面相互具有一定的关系,这不但取决于压敏胶粘剂的精确组成、结构和交联度,还取决于变形的速率和持续时间,以及取决于温度。
成比例的粘性流动对于实现粘附性是必要的。只有由具有相对大的迁移性的大分子所产生的粘性组分允许在待发生粘结的基底上的有效润湿和有效流动。高粘性流动的组分导致高的压敏胶粘性(也称为表面粘性),并且因此通常也具有高的粘结强度。高度交联的体系、结晶聚合物、或玻璃状的固化的聚合物缺少可流动的组分,并且因此通常缺乏粘性或至少仅具有很小的压敏胶粘性。
成比例的弹性恢复力对于内聚的实现是必要的。它们例如由高度卷曲的、链非常长的以及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式交联的大分子而产生,并且它们允许传递作用于粘结的力。它们导致,粘结能够充分地承受作用在其上的长期负载(例如以永久的剪切应力的形式)较长的时间。
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和量化弹性和粘性组分的程度,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使用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的变量(大小),其可通过动态机械分析(DMA)测定。G'是物质的弹性组分的量度,G”是粘性组分的量度。两个变量均取决于形变频率和温度。
所述变量可借助于流变仪来测定。在该情况下,例如,使待研究的材料在板-板布置中暴露于正弦振荡剪切应力。在受剪切应力控制的仪器中,测量形变作为时间的函数,并且测量相对于引入的剪切应力的该形变的时间偏移。该时间偏移称作相位角δ。
储能模量G'如下定义:G'=(τ/γ)·cos(δ)(τ=剪切应力,γ=形变,δ=相位角=剪切应力向量和形变向量之间的相位移)。损耗模量G”的定义如下:G”=(τ/γ)·sin(δ)(τ=剪切应力,γ=形变,δ=相位角=剪切应力向量和形变向量之间的相位移)。
如果在室温(此处定义为23℃)下,在100至101rad/秒的变形频率范围内,G'至少部分位于103至107Pa的范围内,并且如果G"同样至少部分地位于该范围内,则物质通常被认为是压敏胶粘剂,并且被定义为本发明意义上的压敏胶粘剂。“部分地”意为G'曲线的至少一个区域(部段)位于由从100rad/秒(包括端点)至101rad/秒(包括端点)的形变频率范围(横坐标)以及从103rad/秒(包括端点)至107rad/秒(包括端点)的G'值的范围(纵坐标)所描述的窗口内,并且G”曲线的至少一个区域(部段)同样位于该窗口内。
包括共聚物中的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压敏胶粘剂通常仅具有平均胶粘性质。出乎意料地,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已经发现,包括具有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作为单体组分的根据本发明的共聚物作为压敏胶粘剂的底漆具有优异的粘附促进性能,并形成胶带对亲水性基底、特别是对玻璃的非常强的粘结。
更优选地,共聚物为压敏胶粘剂,并且共聚物的单体混合物仅包括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以及一种或多种单体a)和/或b),也就是说共聚物仅由这些单体构成,而不存在其它可共聚单体。基于这种共聚物的底漆具有特别良好的粘附促进性能。此外,可能有利的是,除所述那些之外,不存在其它共聚单体(尤其是增塑共聚单体)组分。因此,例如,可完全不使用具有环状烃单元的共聚单体。
在烷基基团中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线性丙烯酸酯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正戊酯、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正庚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正壬酯、丙烯酸正癸酯。优选地,单体混合物包括丙烯酸正丁酯。
在醇的烷基基团中具有3至12(包括端点)个碳原子的支化的、非环状的丙烯酸酯优选地选自:丙烯酸2-乙基己酯(EHA)、丙烯酸2-丙基庚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异戊酯、和丙烯酸异癸酯。更优选地,单体b)选自:丙烯酸2-乙基己酯(EHA)、丙烯酸2-丙基庚酯、和丙烯酸异辛酯(更准确地:其中醇组分源自伯异辛醇的混合物的丙烯酸酯,即源自通过加氢甲酰化和随后氢化可从异庚烯混合物获得的那些醇)。
(单体a)和b)):(乙烯基己内酰胺+乙烯基吡咯烷酮)的重量比优选地为95:5至40:60、更优选地85:15至50:50、特别地80:20至60:40,例如75:25至65:35。
非常优选地,单体混合物由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和恰好类别a)的一种单体组成,其中更优选地选择丙烯酸正丁酯作为单体a)。作为另外的单体,乙烯基己内酰胺是特别优选的。因此,更特别地,单体混合物由乙烯基己内酰胺和丙烯酸正丁酯组成。在这种单体混合物中,丙烯酸正丁酯:乙烯基己内酰胺的重量比优选地为95:5至50:50、更优选地80:20至60:40。
根据本发明,除本发明的主题已包括的单体之外,单体混合物可包含最高达10重量%的其它可共聚的单体,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作为这种另外的可共聚单体,可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所有自由基可聚合的含C=C双键的单体或单体混合物。举例而言,另外的单体可选自: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苄酯、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苯酯、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叔丁基苯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苯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月桂基酯、丙烯酸正十一烷基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丙烯酸十三烷基酯、丙烯酸山萮基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环戊酯、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丁氧基乙酯、丙烯酸2-丁氧基乙酯、丙烯酸3,3,5-三甲基环己酯、丙烯酸3,5-二甲基金刚烷基酯、甲基丙烯酸4-枯基苯基酯、丙烯酸氰基乙酯、甲基丙烯酸氰基乙酯、丙烯酸4-联苯基酯、甲基丙烯酸4-联苯基酯、丙烯酸2-萘酯、甲基丙烯酸2-萘酯、丙烯酸四氢糠基酯、马来酸酐、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6-羟基己基酯、烯丙醇、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丁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丁氧基乙酯、丙烯酸3-甲氧基甲酯、丙烯酸3-甲氧基丁酯、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丁基二甘醇酯、丙烯酸乙二醇酯、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350、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500、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丁氧基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三甘醇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氨基丙基丙烯酰胺、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1-甲基十一烷基)丙烯酰胺、N-(正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乙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正十八烷基)丙烯酰胺、以及N,N-二烷基-取代的酰胺例如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苄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N-叔-丁基丙烯酰胺、N-叔-辛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乙烯基醚例如乙烯基甲基醚、乙基乙烯基醚、乙烯基异丁基醚、乙烯基酯例如乙酸乙烯酯、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N-乙烯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苯乙烯、邻和对-甲基苯乙烯、邻-丁基苯乙烯、4-正丁基苯乙烯、4-正癸基苯乙烯、3,4-二甲氧基苯乙烯、大分子单体例如2-聚苯乙烯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分子量MW为4000至13 000g/mol)、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乙基甲基丙烯酸酯(MW为2000至8000g/mol)。
本发明的底漆的共聚物的单体混合物优选地包括至多50重量%、更优选地至多40重量%的乙烯基己内酰胺和乙烯基吡咯烷酮,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同样优选地,单体混合物包括优选地至少10重量%、更优选地至少20重量%、特别地至少30重量%的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
单体混合物包括优选地至多1重量%、更优选地至多0.1重量%的丙烯酸,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更特别地,单体混合物不含丙烯酸。
混合物G的共聚物的浓度或所有共聚物的总含量优选地为1重量%至30重量%、更优选地2重量%至20重量%、特别地3重量%至10重量%,基于底漆的总重量。
在通式(I)的有机官能硅烷中,基团R1彼此独立地优选为甲基、乙基、2-甲氧基乙基或乙酰基基团。基团R3彼此独立地优选为甲基、异辛基、十六烷基或环己基基团。基团R2优选为氨基烷基、缩水甘油氧基烷基、乙烯基、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或苯基基团,更特别地3-缩水甘油氧基-(正-)丙基或氨基烷基或乙烯基基团。
更优选地,基团R2为缩水甘油氧基烷基基团且y=1。同样更优选地,通式(1)的有机官能硅烷包含氨基烷基或乙烯基基团。通式(I)的有机官能硅烷更特别地选自: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例如GF 80,Wacker)、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例如GF 82、Wacker)、N-环己基氨基甲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N-环己基氨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N-苯基氨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环己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二甲氧基甲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2-甲氧基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
“烷氧基-金属乙酰丙酮化物”的同义词为金属醇盐乙酰丙酮化物(Metallalkoxidacetylacetonat)或金属乙酰丙酮醇盐(Metallacetylacetonatalkoxid)。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金属化合物甚至可携带另外的配体。
优选地,金属选自:钛、铝、锆、锌、和铁;更特别地,金属为钛或锆。特别优选地,金属化合物选自烷氧化钛(钛醇盐)或烷氧化锆(锆醇盐)。非常优选地,金属化合物为钛酸四异丙酯(iPr)4。
在混合物G中全部金属化合物的重量比例优选地大于通式(I)的全部有机官能硅烷的重量比例。
除前面提到的物质外,本发明的底漆可包括另外的组分,实例为添加剂,例如其它聚合物、树脂、增塑剂、稳定剂、流变添加剂、填料、颜料、交联剂、引发剂、催化剂、促进剂等。
在本发明的底漆的制备过程中,优选地将水清除剂与本发明的底漆混合。更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底漆的制备过程中将甲苯磺酰基异氰酸酯(CAS编号4083-64-1)与本发明的底漆混合。使用的水清除剂的比例优选地为1至15重量%、更优选地5至10重量%,基于混合物G的所有共聚物的总量。
本发明的底漆优选地不含除混合物G的共聚物以外的其它聚合物,更特别地不含氯化的聚烯烃。
有利地,本发明的底漆不含聚苯乙烯/聚二烯或聚苯乙烯/氢化的聚二烯类型的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二烯或聚苯乙烯/氢化的聚二烯类型的嵌段共聚物在该说明书的意义上理解为其分子由聚苯乙烯和聚二烯单元或氢化或部分氢化的聚二烯单元的连接嵌段组成的所有聚合物,或包括至少很大比例的这种嵌段的所有聚合物。聚二烯单元以及氢化的或部分氢化的聚二烯单元的典型实例为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聚合的乙烯/丁烯和乙烯/丙烯嵌段。出乎意料地,已经发现聚苯乙烯/聚二烯或聚苯乙烯/氢化的聚二烯类型的嵌段共聚物作为本发明底漆中的另外的组分与没有该另外的组分的本发明的底漆相比,具有损害底漆对亲水性表面(例如特别是玻璃或陶瓷)的粘附性的缺点。此外,将聚苯乙烯/聚二烯或聚苯乙烯/氢化的聚二烯类型的嵌段共聚物加入本发明的底漆中,与不加入这种添加物的情况相比,需要不同的极性较小的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更特别地,为了获得均匀的底漆溶液,需要添加甲苯或汽油。然而,这些溶剂具有相对高的沸点,因此使得使用它们无法满足底漆所需的快速的干燥时间。
同样优选地,本发明的底漆不含环氧树脂。
本发明的底漆优选地包括一种或多种荧光光学增亮剂。这是有利的,因为以这种方式可识别涂有底漆的基底。在没有光学识别的情况下,经常难以辨别未涂底漆的基底和涂有底漆的基底,因为底漆施加的厚度一般非常低,并且因此在光学上几乎难以感知。优选的荧光光学增亮剂为2,5-噻吩基双(5-叔丁基-1,3-苯并唑),CAS编号7128-64-5,可以商标名Tinopal商购得到。
本发明的底漆中混合物G和溶剂的重量比例的总和优选地为至少80%、更优选地至少85%、更特别地至少90%、例如至少92%、和非常优选地至少95%。
本发明的底漆优选地以给定比例包括下列组分,在各自情况中基于底漆的总重量:
比例达100重量%。
本发明的另的主题是本发明的底漆用于制备粘附促进层,优选地用于制造包括颜料和/或其它功能性填料的粘附促进层,更特别地包括炭黑的粘附促进层。
本发明的主题是基底上粘附促进层的方法,其包括将本发明的底漆施加至基底上并且除去一种或多种溶剂。
产品性质
本发明的底漆具有对特别是玻璃以及对许多其它亲水性表面例如陶瓷。具有极性压敏胶粘剂的胶带,更特别地具有基于丙烯酸酯和丙烯酸的共聚物的压敏胶粘剂的胶带,显示出对本发明的底漆的优异粘附性。优异的粘附性胶带在破坏(即内部胶带)可分离。出乎意料地,本发明的底漆的粘附促进效果非常快地。粘附至底漆层的胶带在粘合之后短时间(通常在约30分钟),不再从玻璃或陶瓷表面上的底漆层破坏地分离。这意味着,通过底漆的粘附促进影响,胶带经历非常快速和非常强烈的剥离提高。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术语“剥离提高”在由基底和胶带组成的胶粘剂时在粘结强度方面的提高。
本发明的底漆也可以这样的方式配制:在胶粘剂以数周的热和湿度储存或循环条件(温度从60℃至90℃结合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80%)之后,胶带在胶带被破坏分离。
出乎意料地,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已经发现,当将色彩颜料或其它功能性填料(特别是矿物填料)添加至底漆时。粘附促进效果和发展的速率以及所述效果的程度也不受添加色彩颜料或其它功能性填料的影响,色彩颜料或其它功能性填料以高浓度存在于底漆层中,使得以约5至20μm的厚度施加至玻璃,底漆层不透光,即不透明的。在这种情况下,色彩颜料的必要浓度为50至200质量%,。即使在底漆中具有这种浓度的彩色颜料或填料,胶带的粘附性依然足够好,在对玻璃或陶瓷的粘结的剥离测试中在胶带内发生内聚失效,这种效果在将胶带至施加玻璃或陶瓷表面之后仅30分钟即可实现。
如果使用了功能性填料,则本发明的底漆可具有限定的官能度。例如,如所描述的如果添加色彩颜料如炭黑或二氧化钛,则底漆不仅可着色而且如果添加例如金属颗粒,则底漆还可被制成导电或导热的。底漆的pH也可通过选择填料来调节,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例如,通过使用氧化钙可产生抗菌效果。同样也可使用具有流变活性的填料,例如气相二氧化硅,并且因此例如也可制造相对厚的、尺寸稳定的底漆层。此外,通过高比例的廉价矿物填料(例如石灰石),可降低底漆的成本而没有性能方面的可测量的损害。
这了底漆的广泛的新的。例如,迄今为止必须通过胶粘剂实现的性能现在可由底漆实现,对胶粘剂体系的要求更低。
用本发明的底漆以已知的方式,首先将底漆施加至基底粘附促进层。随后,使一种或多种溶剂蒸发,之后可施加胶带。施加/蒸发溶剂和施加胶带之间的时间可仅为几分钟、或几天或几周。
实施例
使用以下测试方法提供根据本发明制造的样品的简要表征:
用于测定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的动态机械分析(DMA)
凭借动态机械分析(DMA)通过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的测定来表征底漆中所含的共聚物的压敏胶粘性。
使用来自Rheometric Scientific的剪切应力受控的流变仪DSR 200N在具有板-板布置中的正弦振荡剪切应力下的振荡测试中进行测量。在23℃地温度下以10-1至102rad/秒的频率扫描中测定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G'和G"定义如下:
G'=τ/γ·cos(δ)(τ=剪切应力,γ=形变,δ=相位角=剪切应力向量和形变向量之间的相位移)。
G"=τ/γ·sin(δ)(τ=剪切应力,γ=形变,δ=相位角=剪切应力向量和形变向量之间的相位移)。
角频率的定义如下:ω=2π·f(f=频率)。单位为rad/秒。
所测量的压敏胶粘性的共聚物样品的厚度始终在0.9和1.1mm(1+/-0.1mm)之间。通过在双面硅化的聚酯膜(剥离衬垫)上涂布如以下进一步描述的共聚物来制备压敏胶粘性的共聚物样品,在70℃下蒸发溶剂,并且将所得的100μm厚的涂层相互堆叠直到厚度达约1mm。样品直径在各自的情况下为25mm。以3N的负载施加预张力。对于所有测量,样品的应力为2500Pa。
剥离粘附性
根据PSTC-101在室温下测定粘结强度。根据该方法,首先将底漆薄薄地施加在基底上。这通过将底漆涂刷在基底上来进行。在溶剂蒸发后,将测量的胶粘剂条(胶带)施加(粘附)至此时设有层厚度为约1μm至10μm的底漆的基底上。为此,通过用5kg的钢辊碾过10次,将具有限定宽度(标准:20mm)的胶带的条粘结在涂覆有底漆的基底上,基底尺寸为50mm×125mm×1.1mm。
最后一次碾过胶带和剥离移除之间的时间如下:a)30分钟;b)3天。在各自情况下剥离角为90°,剥离速率为300mm/分钟。剥离移除所需的力为粘结强度,其单位为N/cm并且因此涉及1cm的标准化胶带宽度。除粘结强度外,还确定了粘结失效的性质。用厚度为23μm的聚酯膜在背面增强测量的胶粘剂条,所述聚酯膜用三氯乙酸进行了初始蚀刻。所有测量在23℃和50%的相对湿度的条件受控的空间中进行。
测试条件下储存
由涂覆有本发明的底漆的基底和粘附在该基底上的胶带组成的复合物在所选定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储存,以测定粘结的气候耐性。
储存a):在85℃和8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储存两周
储存b):以4小时-40℃,4小时加热/冷却,4小时80℃/80%的相对湿度的循环进行两周的条件交替储存。
在储存期结束后,使用厚度为23μm的、经三氯乙酸初始蚀刻的聚酯膜在反面加强样品,该样品的粘结强度测试各自以90°的剥离角度和300mm/分钟的剥离速率在23℃和50%的相对湿度条件受控的空间中进行。
用UV/VIS光谱仪测量透射率
使用Kontron的UVIKON 923UV/VIS光谱仪以190至850nm的波长范围测量光透射率。
静态玻璃化转变温度
静态玻璃化转变温度根据DIN 53765经由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数值是指根据DIN 53765:1994-03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值Tg,除非在具体情况中另外指明。以10K/分钟的加热速率获得加热曲线。在氮气气氛下,在具有多孔盖的铝坩埚中测量样品。对第二加热曲线进行评价。玻璃化转变温度可识别为在热分析图上的拐点。
分子量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平均分子量Mw或平均分子量MN和多分散性D。使用的洗脱剂为具有0.1体积%的三氟乙酸的THF。测量在25℃进行。使用的预备柱是这样的柱:型号PSS-SDV,5μm,(10-7m),ID8.0mm×50mm。分离使用这样的柱:型号PSS-SDV,5μm,(10-7m),(10-5m),和(10-4m),各自具有ID 8.0mm×300mm。样品浓度为4g/l,流量为1.0ml/分钟。测量对照PMMA标准物进行。
固含量
固体含量是聚合物溶液中不可蒸发的组分的含量的量度。将重量分析来测定,其中将溶液称重,然后将可蒸发的组分在120℃的干燥箱中蒸发2小时,并且再次称重剩余物。
K值(根据Fikentscher)
K值是高聚合化合物的平均分子尺寸的量度。为了进行测量,制备了百分之一浓度(1g/100mL)的聚合物的甲苯溶液,且利用Vogel-Ossag粘度计测定其动力学粘度。在对甲苯的粘度标准化之后,获得了相对粘度,并且由其根据Fikentscher可计算出K值(Polymer1967,8,381ff.)。
使用了下列基底(首先将底漆施加至基底上,随后将胶带粘结在底漆上):
a)玻璃测试体(来自Rocholl GmbH)
b)陶瓷砖(来建材市场)
用其来测试底漆的胶带(测试胶带)基于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使用下列原料制备这些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
微球的膨胀能力可通过测定TMA密度[kg/m3](来自Mettler Toledo的StareThermal Analysis System;加热速率20℃/分钟)来描述。此处的TMA密度是在微球崩塌前在大气压下于限定温度Tmax下的最小可得到的密度。
根据DIN ISO 4625测定树脂的软化点。
此外,使用下列溶剂制备包含在测试胶带中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
测试胶带1
用于制造测试胶带1的示例性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1如下制备:向常规用于自由基聚合的反应器中装入54.4kg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20.0kg的丙烯酸甲酯、5.6kg的丙烯酸、和53.3kg的丙酮/异丙酮(94:6)。在搅拌下通氮气至反应器45分钟之后,将反应器加热至58℃,并且添加溶解在400g丙酮中的40g Vazo 67。随后,将外部加热浴加热至75℃,并在该外温恒定的情况下进行反应。在1小时后,再次添加溶解在400g丙酮中的40g Vazo 67,并且在4小时后,用10kg的丙酮/异丙酮混合物(94:6)稀释所述批料。
在5小时后和在7小时后,分别用各自溶解在400g丙酮中的120g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重复进行引发,。在反应22小时之后终止聚合,并且将该批料冷却至室温。产物的固含量为55.9%并且在减压下在浓缩挤出机中除去溶剂(剩余的溶剂含量≤0.3质量%)。所得的聚丙烯酸酯的K值为58.8,平均分子量Mw=746 000g/mol,多分散性D(Mw/Mn)=8.9,以及静态玻璃化转变温度Tg=-35.6℃。
使该基础聚合物在进料挤出机(来自TROESTER GmbH&Co.KG,德国的单螺杆输送挤出机)中熔融,并且用所述挤出机以聚合物熔体的形式通过可加热软管将聚合物熔体输送至来自Entex(Bochum)的行星辊式挤出机。然后,通过计量口添加熔融的树脂Dertophene T110,以得到28.3质量%的树脂浓度的熔体。另外,添加交联剂Polypox R16。其在熔体中的浓度为0.14质量%。混合所有的组分以得到均匀的聚合物熔体。
使用熔体泵和可加热软管,将所述聚合物熔体转移至双螺杆挤出机(来自Berstorff)。在此添加促进剂Epikure 925。其在熔体中的浓度为0.14质量%。然后,在真空罩中于175毫巴的压力下除去整个聚合物混合物的所有气体夹杂物。在真空区之后,计量加入微球并且通过混合元件将其均匀地引入至聚合物混合物中。它们在熔体中的浓度为0.7质量%。将所得的熔体混合物转移至模头(喷嘴)中。
在离开所述模头之后,即在压力下降之后,加入的微球进行膨胀,压力下降进行聚合物组合物的无剪切冷却。这得到发泡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其随后通过辊压机成型为厚度为0.8mm的幅面形式,并且用双面硅化的剥离膜(50μm,聚酯)加衬,同时进行化学交联反应。卷绕之后,先将所述膜在室温下储存4周,然后进一步用于底漆测试。卷绕的膜为测 试胶带1。
测试胶带2
用于制造三层的测试胶带2的中间层的示例性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A如下制备:
向常规用于自由基聚合的反应器中装入30.0kg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67.0kg的丙烯酸丁酯、3.0kg的丙烯酸、和66.7kg的丙酮/异丙酮(96:4)。在搅拌下通氮气至反应器45分钟之后,将反应器加热至58℃,并且添加溶解于500g的丙酮中的50g Vazo 67。随后,将外部加热浴加热至75℃,并在该外温恒定的情况下进行反应。在1小时后,再次添加溶解在500g的丙酮中的50g Vazo 67,并且在2小时后,用10kg的丙酮/异丙酮混合物(94:6)稀释反应物。在5.5小时后,添加在500g的丙酮溶液中的150g的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在6小时30分钟后,用10kg的丙酮/异丙酮混合物(96:4)充分进行稀释。在7小时后,添加在500g的丙酮溶液中的另外的150g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并且将加热浴设置为60℃的温度。
在22小时的反应时间后终止聚合,并且将批料冷却至室温。产物的固含量为50.2%并且被干燥。所得的聚丙烯酸酯的K值为75.2,平均分子量Mw=1 370 000g/mol,多分散性D(Mw/Mn)=17.13,以及静态玻璃化转变温度Tg=-38.0℃。
使该基础聚合物在进料挤出机(来自TROESTER GmbH&Co.KG,德国的单螺杆输送挤出机)中熔融,并且用所述挤出机以聚合物熔体的形式通过可加热软管将聚合物熔体输送至来自Entex(Bochum)的行星辊式挤出机。然后,通过计量口添加交联剂Polypox R16。其在熔体中的浓度为0.22质量%。混合所有的组分以得到均匀的聚合物熔体。
使用熔体泵和可加热软管,将所述聚合物熔体转移至双螺杆挤出机(来自Berstorff)。在此添加促进剂Epikure 925。其在熔体中的浓度为0.14质量%。然后,在真空罩中于175毫巴的压力下除去整个聚合物混合物的所有气体夹杂物。在真空区之后,计量加入微球并且通过混合元件将其均匀地引入至聚合物混合物中。它们在熔体中的浓度为2.0质量%。将所得的熔体混合物转移至模头中。
在离开所述模头之后,即在压力下降之后,加入的微球膨胀,其中通过压力下降进行聚合物组合物的无剪切冷却。这得到发泡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A,其随后通过辊压机成型为厚度为0.8mm的幅面形式,并且用双面硅化的剥离膜(50μm,聚酯)加衬,同时进行化学交联反应。先将卷绕的膜在室温下储存一天,然后进一步处理(参见下面)。
用于制造三层的测试胶带2的两个外层的示例性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B如下制备:
向常规用于自由基聚合的100升玻璃反应器中装入4.8kg的丙烯酸、11.6kg的丙烯酸丁酯、23.6kg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26.7kg的丙酮/特殊沸点汽油69/95(1:1)。在搅拌下通氮气至反应器45分钟之后,将反应器加热至58℃,并添加30g的AIBN。随后,将外部加热浴加热至75℃,并在该外温恒定的情况下进行反应。在1小时的反应时间后,再次添加30g的AIBN。在4小时和8小时后,分别用10.0kg的丙酮/特殊沸点汽油69/95(1:1)混合物进行稀释。为了减少剩余引发剂,在8小时和10小时后分别添加90g的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在24小时的反应时间后终止反应,并且将批料冷却至室温。随后,使聚丙烯酸酯与0.2质量%的交联剂1500共混,用丙酮稀释至30%的固含量,并且随后从溶液涂覆至双面硅化的剥离膜(50μm,聚酯)上。(涂覆速度2.5m/分钟,干燥隧道15m,温区1:40℃,区2:70℃,区3:95℃,区4:105℃)。厚度为50μm。卷绕之后,在用于进一步制造测试胶带2之前,将所述膜在室温下储存2天。
将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B的膜层压在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A的发泡膜的两侧上。在将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B的膜层压至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A的发泡膜上之前,将待层压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A的膜的各个表面以35Wmin/m2的电晕剂量进行空气电晕预处理。在第二次层压之前,使发泡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A的双面硅化的剥离膜暴露。在第二次层压之后,同样对两个发泡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B的双面硅化的剥离膜中的一个进行衬垫。先将由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B/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A/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2B组成的3层复合物卷起并在室温下储存4周,然后进一步用于底漆测试。卷绕的复合物为测试胶带2。
DE 10 2010 062 669中详细地描述了示例性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的组成和制造方法。该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明确地被并入本发明的公开内容中。
为了制备存在于根据本发明的底漆中的共聚物,使用了下列原料:
此外,使用下列溶剂制备存在于根据本发明的底漆中的共聚物:
如下制备在本发明的底漆中用作成分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
底漆压敏胶粘剂1
向常规用于自由基聚合的100升玻璃反应器中装入12.0kg的N-乙烯基己内酰胺、28.0kg的丙烯酸丁酯、和26.7kg的丙酮/特殊沸点汽油69/95(1:1)。在搅拌下通氮气至反应器45分钟之后,将反应器加热至58℃,并添加30g AIBN。随后,将外部加热浴加热至75℃,并在该外温恒定的情况下进行反应。在1小时的反应时间后,再次添加30g的AIBN。在4小时和8小时后,分别使用10.0kg的丙酮/特殊沸点汽油69/95(1:1)混合物进行稀释。为了减少剩余引发剂,在8小时和10小时后分别添加90g的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在24小时的反应时间后终止反应,并且将批料冷却至室温。用丙酮将聚丙烯酸酯稀释至40.0质量%的固含量。所得的溶液为底漆压敏胶粘剂1。
底漆压敏胶粘剂2
向常规用于自由基聚合的100升玻璃反应器中装入8.0kg的N-乙烯基己内酰胺、32.0kg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26.7kg的丙酮/特殊沸点汽油69/95(1:1)。在搅拌下通氮气至反应器45分钟之后,将反应器加热至58℃,并添加30g AIBN。随后,将外部加热浴加热至75℃,并在该外温恒定的情况下进行反应。在1小时的反应时间后,再次添加30g的AIBN。在4小时和8小时后,分别使用10.0kg的丙酮/特殊沸点汽油69/95(1:1)混合物进行稀释。为了减少剩余引发剂,在8小时和10小时后分别添加90g的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在24小时的反应时间后终止反应,并且将批料冷却至室温。用丙酮将聚丙烯酸酯稀释至40.0质量%的固含量。所得的溶液为底漆压敏胶粘剂2。
底漆压敏胶粘剂3
向常规用于自由基聚合的100升玻璃反应器中装入8.0kg的N-乙烯基-2-吡咯烷酮、32kg的丙烯酸丁酯、和26.7kg的丙酮/特殊沸点汽油69/95(1:1)。在搅拌下通氮气至反应器45分钟之后,将反应器加热至58℃,并添加30g AIBN。随后,将外部加热浴加热至75℃,并在该外温恒定的情况下进行反应。在1小时的反应时间后,再次添加30g的AIBN。在4小时和8小时后,分别使用10.0kg的丙酮/特殊沸点汽油69/95(1:1)混合物进行稀释。为了减少剩余引发剂,在8小时和10小时后分别添加90g的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在24小时的反应时间后终止反应,并且将批料冷却至室温。用丙酮将聚丙烯酸酯稀释至40.0质量%的固含量。所得的溶液为底漆压敏胶粘剂3。
作为对比例的底漆压敏胶粘剂4
向常规用于自由基聚合的100升玻璃反应器中装入15.4kg的丙烯酸丁酯、24.4kg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26.7kg的丙酮/特殊沸点汽油69/95(1:1)。在搅拌下通氮气至反应器45分钟之后,将反应器加热至58℃,并添加30g AIBN。随后,将外部加热浴加热至75℃,并在该外温恒定的情况下进行反应。在1小时的反应时间后,再次添加30g的AIBN。在4小时和8小时后,分别使用10.0kg的丙酮/特殊沸点汽油69/95(1:1)混合物进行稀释。为了减少剩余引发剂,在8小时和10小时分别后添加90g的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在24小时的反应时间后终止反应,并且将批料冷却至室温。用丙酮将聚丙烯酸酯稀释至40.0质量%的固含量。所得的溶液为底漆压敏胶粘剂4。
通过DMA测试简要地表征底漆-压敏胶粘剂1至4。底漆-压敏胶粘剂1至4的G'和G”曲线在23℃在100至101rad/秒的形变频率范围始终至少部分地在范围103至107Pa的范围内。
为了制备本发明的底漆,使用了以上在它们的制备和组分方面描述过的底漆-压敏胶粘剂,以及下列原料:
为了制备两个对比例,用下列原料改性本发明的底漆:
此外,除了存在于底漆-压敏胶粘剂中的溶剂外,使用了下列溶剂制备本发明的底漆:
名称 | CAS编号 | 制造商或供应商 |
乙酸乙酯 | 141-78-6 | Brenntag |
除了存在于底漆-压敏胶粘剂中的溶剂外,使用了下列溶剂制备两个对比例:
名称 | CAS编号 | 制造商或供应商 |
甲苯 | 108-88-3 | Sigma-Aldrich |
将下列示例性颜料和功能性填料加入底漆中: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还使用了下列流变添加剂作为助剂:
此外,还使用了下列荧光光学增亮剂:
实施例
通过来自的实验室搅拌器使用螺旋式搅拌器混合实施例中给出的原料/组分达20分钟。
实施例1
底漆的组成:
用测试胶带测试底漆,得到下列结果:
K=胶带的内聚破裂
在所有实施例中,为了制造细颗粒的不透明底漆层,使用来自的根据转子-定子原理操作的Ultra-T50实验室溶解器以如下方式引入所述的颜料和流变添加剂,首先使颜料和任选地其它流变添加剂分散在先制备的底漆-压敏胶粘剂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中,并且然后仅混合剩余的原料/组分。在此,使用每分钟7000转的旋转速度操作Ultra-T50。通过的实验室搅拌器使用螺旋式搅拌器混合剩余的原料/组分。
包括颜料和任选地流变添加剂、同时保留实施例1的基本底漆组成的底漆组成如下:
实施例1a
底漆的组成:
该底漆在玻璃上的8μm厚的层是不透明的。在300nm在6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为0%。
相同的测试胶带以与实施例1的不含颜料的底漆相同的方式测试底漆,得到相同的结果,即在所有情况下测试胶带都经历内聚破裂。
实施例1b
底漆的组成:
该底漆在玻璃上的10μm厚的层是不透明的。在300nm至6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为0%。
用相同的测试胶带以与实施例1的不含颜料的底漆相同的方式测试底漆,得到相同的结果,即在所有情况下测试胶带都经历内聚破裂。
实施例2
底漆的组成:
用测试胶带测试底漆,得到下列结果:
K=胶带的内聚破裂
包括色彩颜料和任选地流变添加剂、同时保留实施例2的基本底漆组成的底漆组成如下:
实施例2a
底漆的组成:
该底漆在玻璃上的8μm厚的层是不透明的。在300nm至6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为0%。
用相同的测试胶带以与实施例2的不含颜料的底漆相同的方式测试底漆,得到相同的结果,即在所有情况下测试胶带都经历内聚破裂。
实施例2b
底漆的组成:
该底漆在玻璃上的10μm厚的层是不透明的。在300nm至6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为0%。
用相同的测试胶带以与实施例2的不含颜料的底漆相同的方式测试底漆,得到相同的结果,即在所有情况下测试胶带都经历内聚破裂。
实施例3
底漆的组成:
用测试胶带测试底漆,得到下列结果:
K=胶带的内聚破裂
包括色彩颜料和任选地流变添加剂、同时保留实施例3的基本底漆组成的底漆组分如下:
实施例3a
底漆的组成:
该底漆在玻璃上的8μm厚的层是不透明的。在300nm至6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为0%。
用相同的测试胶带以与实施例3的不含颜料的底漆相同的方式测试底漆,得到相同的结果,即在所有情况下测试胶带都经历内聚破裂。
实施例3b
底漆的组成:
该底漆在玻璃上的10μm厚的层是不透明的。在300nm至6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为0%。
用相同的测试胶带以与实施例3的不含颜料的底漆相同的方式测试底漆,得到相同的结果,即在所有情况下测试胶带都经历内聚破裂。
实施例4
底漆的组成:
用测试胶带测试底漆,得到下列结果:
K=胶带的内聚破裂
包括色彩颜料和任选地流变添加剂、同时保留实施例4的基本底漆组成的底漆组成如下:
实施例4a
底漆的组成:
该底漆在玻璃上的8μm厚的层是不透明的。在300nm至6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为0%。
用相同的测试胶带以与实施例4的不含颜料的底漆相同的方式测试底漆,得到相同的结果,即在所有情况下测试胶带都经历内聚破裂。
实施例5
底漆的组成:
用测试胶带测试底漆,得到下列结果:
K=胶带的内聚破裂
包括色彩颜料和任选地流变添加剂、同时保留实施例5的基本底漆组成的底漆组成如下:
实施例5a
底漆的组成:
该底漆在玻璃上的8μm厚的层是不透明的。在300nm至6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为0%。
用相同的测试胶带以与实施例5的不含颜料的底漆相同的方式测试底漆,得到相同的结果,即在所有情况下测试胶带都经历内聚破裂。
实施例6
底漆的组成:
用测试胶带测试底漆,得到下列结果:
K=胶带的内聚破裂
包括色彩颜料和任选地流变添加剂、同时保留实施例6的基本底漆组成的底漆组成如下:
实施例6a
底漆的组成:
该底漆在玻璃上的8μm厚的层是不透明的。在300nm至6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为0%。
用相同的测试胶带以与实施例6的不含颜料的底漆相同的方式测试底漆,得到相同的结果,即在所有情况下测试胶带都经历内聚破裂。
实施例7
底漆的组成:
用测试胶带测试底漆,得到下列结果:
K=胶带的内聚破裂
包括色彩颜料和任选地流变添加剂、同时保留实施例7的基本底漆组成的底漆组成如下:
实施例7a
底漆的组成:
该底漆在玻璃上的8μm厚的层是不透明的。在300nm至6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为0%。
用相同的测试胶带以与实施例7的不含颜料的底漆相同的方式测试底漆,得到相同的结果,即在所有情况下测试胶带都经历内聚破裂。
另外,可在所有实施例中以功能性浓度加入荧光光学增亮剂而不会在粘附促进效果方面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该功能性浓度为1.5质量%,基于不含溶剂的底漆组分。
对比例1
对比底漆的组成:
用测试胶带以下列方式测试底漆,得到下列结果:
A=胶带的粘结失效
对比例2
对比底漆的组成:
用测试胶带以下列方式测试底漆,得到下列结果:
A=胶带的粘结失效
对比例3
对比底漆的组成:
用测试胶带以下列方式测试底漆,得到下列结果:
A=胶带的粘结失效
Claims (52)
1.底漆,其包括分散或溶于一种或多种溶剂中的混合物G,所述混合物G包括:
-通过单体混合物的共聚获得的至少一种共聚物,所述单体混合物包括至少90重量%的下列单体: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与一种或多种单体a)和/或b):
a)在醇的烷基基团中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线性伯醇的丙烯酸酯,
b)在醇的烷基基团中具有3至12个碳原子的支化的、非环状的醇的丙烯酸酯,
-通式(I)的至少一种有机官能硅烷
(R1O-)xSi(R2)y(R3)z (I),其中
基团R1彼此独立地为C1-C4烷基基团、C2-C6烷氧基烷基基团或乙酰基基团;
基团R2为氨基烷基基团、乙烯基基团、甲基丙烯酰氧基烷基基团、异氰酸基烷基基团、邻-甲基氨基甲酸基烷基基团、缩水甘油氧基烷基基团或苯基基团;
基团R3彼此独立地为C1-C18烷基基团,和
x=1、2或3;y=0或1且z=4–x–y;
-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金属化合物:金属乙酰丙酮化物、金属醇盐、和烷氧基-金属乙酰丙酮化物.
其中所述底漆不含聚苯乙烯/聚二烯或聚苯乙烯/氢化的聚二烯类型的嵌段共聚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共聚物为压敏胶粘剂。
3.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乙烯基己内酰胺和乙烯基吡咯烷酮在单体混合物中的重量比例之和不超过50重量%,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
4.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单体混合物包括至少10重量%的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
5.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单体混合物包括至多1重量%的丙烯酸,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
6.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单体混合物包括丙烯酸正丁酯。
7.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混合物G中所有的金属化合物的总重量比例大于通式(I)的所有有机官能硅烷的总重量比例。
8.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金属化合物的金属选自钛、铝、锆、锌和铁。
9.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通式(I)中的基团R2为缩水甘油氧基烷基基团且y=1。
10.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在底漆的制备期间将甲苯磺酰基异氰酸酯(CAS编号4083-64-1)混合至底漆。
11.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共聚物的浓度为1重量%至30重量%,包括端点,基于底漆的总重量。
12.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底漆包括一种或多种荧光光学增亮剂。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是有机溶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酯、酮、脂族或芳族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乙酸乙酯或丙酮。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是沸点小于或等于100℃的溶剂。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是沸点小于80℃的溶剂。
1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的单体混合物仅包括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以及一种或多种单体a)和/或b)。
1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单体a)和b):(乙烯基己内酰胺+乙烯基吡咯烷酮)的重量比为95:5至40:60。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比为85:15至50:50。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比为80:20至60:40。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比为75:25至65:35。
2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混合物由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和恰好类别a)的一种单体组成。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单体a)为丙烯酸正丁酯。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混合物由乙烯基己内酰胺和丙烯酸正丁酯组成。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单体混合物中,丙烯酸正丁酯:乙烯基己内酰胺的重量比为95:5至50:50。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比为80:20至60:40。
2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的单体混合物包括至多40重量%的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
2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的单体混合物包括至少20重量%的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的单体混合物包括至少30重量%的乙烯基己内酰胺和/或乙烯基吡咯烷酮,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
3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混合物包括至多0.1重量%的丙烯酸,基于单体混合物的总重量。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混合物不含丙烯酸。
3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G的共聚物的浓度或所有共聚物的总含量为2重量%至20重量%,基于底漆的总重量。
3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G的共聚物的浓度或所有共聚物的总含量为3重量%至10重量%,基于底漆的总重量。
3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在通式(I)的有机官能硅烷中,基团R1彼此独立地为甲基、乙基、2-甲氧基乙基或乙酰基基团。
3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在通式(I)的有机官能硅烷中,基团R3彼此独立地为甲基、异辛基、十六烷基或环己基基团。
3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在通式(I)的有机官能硅烷中,基团R2为氨基烷基、缩水甘油氧基烷基、乙烯基、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或苯基基团。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基团R2为3-缩水甘油氧基-(正-)丙基或氨基烷基或乙烯基基团。
3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为钛或锆。
4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化合物选自钛醇盐或锆醇盐。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化合物为钛酸四异丙酯Ti(iPr)4。
4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漆包括其它聚合物、树脂、增塑剂、稳定剂、流变添加剂、填料、颜料、交联剂、引发剂、催化剂和/或促进剂。
4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漆不含除混合物G的共聚物以外的其它聚合物。
44.如权利要求1至2中之一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漆不含氯化的聚烯烃。
4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光学增亮剂为2,5-噻吩基双(5-叔丁基-1,3-苯并唑)。
4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G和所述溶剂的重量比例的总和为至少80%。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G和所述溶剂的重量比例的总和为至少85%。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G和所述溶剂的重量比例的总和为至少90%。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G和所述溶剂的重量比例的总和为至少95%。
5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漆以给定比例包括下列组分,在各自情况中基于底漆的总重量:
比例达100重量%。
51.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底漆用于制造粘附促进层的用途。
52.用于制造基底上的粘附促进层的方法,其包括将如权利要求1至50之一所述的底漆施加至基底并且除去一种或多种溶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4208814.3A DE102014208814A1 (de) | 2014-05-09 | 2014-05-09 | Primer zur Verbesserung der Adhäsion von Klebebändern auf hydrophilen Oberflächen |
DE102014208814.3 | 2014-05-09 | ||
PCT/EP2015/058495 WO2015169575A1 (de) | 2014-05-09 | 2015-04-20 | Primer zur verbesserung der adhäsion von klebebändern auf hydrophilen oberfläche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59714A CN106459714A (zh) | 2017-02-22 |
CN106459714B true CN106459714B (zh) | 2019-08-09 |
Family
ID=52998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2436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59714B (zh) | 2014-05-09 | 2015-04-20 | 用于增强胶带对亲水性表面的粘附性的底漆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70066947A1 (zh) |
EP (1) | EP3140344A1 (zh) |
JP (1) | JP2017519093A (zh) |
KR (1) | KR20170007358A (zh) |
CN (1) | CN106459714B (zh) |
DE (1) | DE102014208814A1 (zh) |
WO (1) | WO201516957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6210536A1 (de) * | 2016-04-13 | 2017-10-19 | Tesa Se | Einfärbbarer Primer |
US20170298230A1 (en) * | 2016-04-13 | 2017-10-19 | Tesa Se | Pigmentable Primer |
WO2019157262A1 (en) | 2018-02-09 | 2019-08-1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Film-initiated cure of structural adhesive film |
CN111699230B (zh) | 2018-02-09 | 2022-08-16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底漆引发的结构性粘合剂膜固化 |
WO2024257056A1 (en) | 2023-06-15 | 2024-12-19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Primer composition, adhesive system, and related processes |
WO2024257046A1 (en) | 2023-06-15 | 2024-12-19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Primer composition, adhesive system, and related processes |
WO2025037281A1 (en) | 2023-08-17 | 2025-02-2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Conductive composition, electrically debonding adhesive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8496A (zh) * | 1995-06-22 | 1998-07-22 | 美国3M公司 | 含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共混物和其使用方法 |
CN1188500A (zh) * | 1995-06-22 | 1998-07-22 | 美国3M公司 | 使用含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共混物的方法 |
CN101641418A (zh) * | 2007-03-21 | 2010-02-03 | 艾利丹尼森公司 | 压敏粘合剂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570983A (en) * | 1976-06-26 | 1980-07-09 | Dow Corning Ltd | Process for treating fibres |
JPS62119276A (ja) * | 1985-11-19 | 1987-05-30 | Toagosei Chem Ind Co Ltd | プライマ− |
JPH03273078A (ja) * | 1990-03-22 | 1991-12-04 | Sekisui Chem Co Ltd | プライマー組成物、及びこのプライマー組成物を用いた貼付構造体 |
US5363994A (en) | 1992-06-26 | 1994-11-15 | Tremco, Inc. | Aqueous silane coupling agent solution for use as a sealant primer |
CA2179401A1 (en) * | 1994-01-14 | 1995-07-20 | James D. Groves | Acrylate-containing polymer blends |
US5602202A (en) | 1994-01-14 | 1997-02-11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Methods of using acrylate-containing polymer blends |
US5623010A (en) | 1995-06-22 | 1997-04-22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Acrylate-containing polymer blends and methods of using |
JPH09296017A (ja) * | 1996-04-30 | 1997-11-18 | Takeda Chem Ind Ltd | 光ファイバ被覆用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 |
JPH10323619A (ja) * | 1997-03-28 | 1998-12-08 | Jsr Corp | 硬化体 |
JP4383531B2 (ja) * | 1998-01-16 | 2009-12-16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感圧性接着シ―ト類とその製造方法 |
WO2001055267A1 (fr) | 2000-01-28 | 2001-08-02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Composition d'amorce |
JP4856322B2 (ja) | 2001-06-08 | 2012-01-18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塗装板用プライマー組成物 |
EP1285946B1 (en) * | 2001-08-14 | 2005-05-04 | Kaneka Corporation |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
US7090922B2 (en) | 2001-12-18 | 2006-08-1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ilicone priming compositions, articles, and methods |
JP4507774B2 (ja) * | 2003-09-10 | 2010-07-21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アクリル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用途 |
JP4736393B2 (ja) | 2003-12-10 | 2011-07-27 | セントラル硝子株式会社 | プライマー層が形成されたガラス基材及び防曇性物品 |
JP2005239805A (ja) * | 2004-02-25 | 2005-09-08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アクリル樹脂、該樹脂を含有する粘着剤、及び該粘着剤を積層してなる光学積層体 |
EP1582571A1 (de) | 2004-03-23 | 2005-10-05 | Sika Technology AG | Zweikomponentige Haftvermittlerzusammensetzung und Verwendung einer Verpackung mit zwei Kammern |
US20080023425A1 (en) | 2006-07-31 | 2008-01-31 | The Round, Llc | Service caddy for transporting items |
EP1894966A1 (de) | 2006-08-31 | 2008-03-05 | Sika Technology AG | Wässrige Haftvermittlerzusammensetzung umfassend ein Aminosilan und ein Mercaptosilan |
DE102007030196A1 (de) | 2006-11-03 | 2008-05-08 | Tesa Ag | Lösung insbesondere zur Vorbehandlung eines hydrophilen Untergrundes zur Verbesserung einer Verklebung bei feuchten und nassen Bedingungen |
EP1946995A1 (de) * | 2006-12-22 | 2008-07-23 | Sika Technology AG | Verstärkungssystem zur Verstärkung eines Hohlraumes eines Bauelements |
JP2008156566A (ja) | 2006-12-26 | 2008-07-10 |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プライマー組成物及び該プライマー組成物を用いた粘着テープ |
JP2008184542A (ja) | 2007-01-30 | 2008-08-14 |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プライマ組成物及び接着性基材 |
DE102007053432A1 (de) * | 2007-11-07 | 2009-05-14 | Tesa Ag | Haftklebebänder für den Rollenwechsel von Flachbahnmaterialien |
EP2067836A1 (en) * | 2007-12-05 | 2009-06-10 | Bp Exploration Operating Company Limited | Process for consolidating sand |
DE102009007930A1 (de) | 2009-02-06 | 2010-08-12 | Tesa Se | Lösung insbesondere zur Vorbehandlung eines hydrophilen Untergrundes zur Verbesserung einer Verklebung bei feuchten und nassen Bedingungen |
DE102010062669A1 (de) | 2010-12-08 | 2012-06-14 | Tesa Se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geschäumter Polymermassen, geschäumte Polymermassen und Klebeband damit |
DE102011077510A1 (de) * | 2011-06-14 | 2012-12-20 | Tesa Se | Primer zur Verbesserung der Adhäsion von Klebebändern auf schwer verklebbaren Kunststoffen und Metallen |
JP6001255B2 (ja) * | 2011-11-15 | 2016-10-05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粘着シート |
WO2013181133A1 (en) * | 2012-05-31 | 2013-12-0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An adhesive article |
DE102013206369A1 (de) * | 2013-04-11 | 2014-10-16 | Tesa Se | Silan-Primer zur Verbesserung der Adhäsion von Klebebändern auf hydrophilen Oberflächen, insbesondere Glasoberflächen |
DE102013206376A1 (de) * | 2013-04-11 | 2014-10-16 | Tesa Se | Schwarzer Silan-Primer zur Verbesserung der Adhäsion von Klebebändern auf Glasoberflächen |
-
2014
- 2014-05-09 DE DE102014208814.3A patent/DE102014208814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
- 2015-04-20 WO PCT/EP2015/058495 patent/WO2015169575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4-20 KR KR1020167034314A patent/KR20170007358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15-04-20 US US15/308,136 patent/US2017006694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04-20 JP JP2017510741A patent/JP2017519093A/ja not_active Ceased
- 2015-04-20 EP EP15718199.1A patent/EP3140344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04-20 CN CN201580024366.5A patent/CN10645971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8496A (zh) * | 1995-06-22 | 1998-07-22 | 美国3M公司 | 含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共混物和其使用方法 |
CN1188500A (zh) * | 1995-06-22 | 1998-07-22 | 美国3M公司 | 使用含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共混物的方法 |
CN101641418A (zh) * | 2007-03-21 | 2010-02-03 | 艾利丹尼森公司 | 压敏粘合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70066947A1 (en) | 2017-03-09 |
EP3140344A1 (de) | 2017-03-15 |
DE102014208814A1 (de) | 2015-11-12 |
CN106459714A (zh) | 2017-02-22 |
WO2015169575A1 (de) | 2015-11-12 |
KR20170007358A (ko) | 2017-01-18 |
JP2017519093A (ja) | 2017-07-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59714B (zh) | 用于增强胶带对亲水性表面的粘附性的底漆 | |
CN104099046B (zh) | 用于改进胶粘带在亲水表面上、尤其是在玻璃表面上的粘合性的硅烷底胶 | |
CN1827725B (zh) | 粘合剂组合物、粘合型光学薄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4099047B (zh) | 用于改进胶粘带对玻璃表面的粘合性的黑硅烷底胶 | |
CN104774569B (zh) | 抗静电表面保护膜 | |
CN104946172B (zh) | 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压敏粘合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1405359A (zh) | 玻璃保护用粘合片及汽车玻璃用保护膜 | |
CN108864974A (zh) | 抗静电表面保护膜 | |
WO2008029766A1 (fr) | Agent adhésif sensible à la pression et film adhésif sensible à la pression | |
CN106661409B (zh) | 用于胶带的底漆 | |
KR20170098269A (ko) | 공기 및 물 배리어 물품 | |
CN102816547B (zh) | 粘合剂组合物和使用此组合物的表面保护膜 | |
CN105807356A (zh) | 两面带有粘合剂层的偏振薄膜、其制造方法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13891923A (zh) | 粘合剂组合物及粘合片材 | |
JP6419251B2 (ja) | 着色可能なプライマー | |
CN102827563B (zh) | 耐热的抗静电粘接膜 | |
CN105745296A (zh) | 粘着剂组合物及粘着片的制造方法 | |
TW201910468A (zh) | 基於水之黏著劑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8610842A (zh) | 可着色的底漆 | |
TWI844722B (zh) | 黏著劑組成物、黏著層及黏著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Norderstedt Applicant after: Tesa AG Address before: Norderstedt Applicant before: Tesa Europe Corpor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